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很少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但对语文的人文性往往了解不够, 重视不够。
人文是个抽象的概念, 《辞海》指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很多时候强调人文是社会科学, 但我认为这里的人文应该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包括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对人文典故的熟悉与借鉴;对人文语言的感悟与运用;对人文遗产的整合与创新;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开拓。它们共同构成人的素质与涵养。人文追求的是善, 给人以悟性, 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 尊重人, 关心人, 爱护人。简而言之, 人文, 即重视人的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养的养成上,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所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的理解就是要提高学生“以人为本”的素质和修养。即提高他们自身应有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堂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 攀登情感的高山, 攀登思维的高山, 攀登人格的高山。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课堂上, 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语文课堂, 需要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个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要解放学生的头脑, 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时间和足够的自由,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态势。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有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即“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韩愈早在《师说》中就定义了教师的职责:“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要能够带动学生邀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乐此不疲;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不做笔记不看书;看书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等。
三、精选经典文章, 陶冶情操, 潜移默化
语文课本是经专家精选的文化精髓, 要充分利用手头资源, 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指导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与民族意识。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 是一个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关系着学生心灵塑造的教育性学科, 它肩负着传递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要学好母语, 就要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些都是根植于语文的人文性思想的深切体认, 应该要求学生广泛阅读那些充满人性智慧和灵光的好文章, 吸收那些触及灵魂的人文精华, 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与民族意识, 让语文教学成为有根教育。同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建设, 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都有一个深切体会,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 越来越自我, 越来越自私。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身的立场出发, 很少考虑别人的体会。作文也成了感情肆意宣泄的工具, 甚至流露严重的消极思想。在这种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情况下, 何谈民族、国家?教师要扭转这部分学生的消极情绪, 就要在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课本为摹本, 以课外为拓展, 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热爱,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产生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还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去关注课外, 关注民生, 关心国家大事, 能对大事要事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
五、狠抓语文基础, 夯实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语感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基础薄弱, 语感不强, 读不懂文章, 又如何能对母语文化有强烈的共鸣?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语文作为交际工具, 就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几点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多多开展辩论、朗读、背诵比赛, 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素质, 提升读、说、写的能力。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单元设计, 安排符合单元特色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写作上提倡“言为心声”, 要敢于说真话, 做真实的自我, 不做自私自利的人。有崇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不消极不厌世, 以乐观开朗的情怀拥抱生活。能辩证地对待生活的阴暗面, 宽容地对待身边的任何人和任何事。
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尤其是人文素质
语文教师不仅要读文学还要读历史、哲学、美学, 等等。广泛涉猎人类文化的精华, 做个有内涵有深度的教书先生, 而非浅薄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课本不知课外的教书匠。学高才能为师, 身正才能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 教师的正气, 教师的学识与修养同样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篇2
一、了解了小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主要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指智慧品质、自主品质、责任品质、关爱品质、合作品质和交往品质等各方面的人文品质。这些品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而科学素养主要指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一般的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情趣和志向,丰富和积累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一些基本的科研能力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敢于攀登等良好的科学意志和品格。
二、了解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基本规律
学校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初步探索出了整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同步、综合、和谐。同步,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学生在同一学习、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同步发展。综合,一方面指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策略的综合性;另一方面指将校内外一切教育资源综合起来,通过综合性的育人目标,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发展是协调的、并重的,同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小学生容易理解、掌握且能够终生受益。
三、掌握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国家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部分,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主渠道,是实施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每个学科中都蕴藏着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和科学资源,不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因此,研究实践中就要努力做到对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整合。
其次,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及周边的有利资源,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开设了一系列的特色课程,突出了学校课程结构向多元化课程的转移。开展形体、游泳、阳光体育健身、户外课堂等特色课程,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内在修养、求生技能、意志品质、人际交往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再次,开展特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认识了开展课题研究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展示出了较高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同时,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和综合素养的发展,能很好地做到教研相长。
回归语文教材 提升人文素养 篇3
【关键词】语文教材;提升;人文素养
一、中学语文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情感所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现代教学论同样认为,情感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情感诱因,能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启迪学生的灵性,有效促进学生兴趣、习惯、审美观、个性心理品质向健康、和谐的高层次方向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也必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拥有对社会的正确态度,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孜孜以求的人文探索精神,拥有语文研究的方法,拥有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建设世界、发展世界的意识与动力。
二、利用语文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往的教学往往重视工具性的特点而忽略了人文教育,那么,在人教版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对一些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进行思考的课文进行拓展,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于1952年发表的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中篇小说。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位老渔夫在大海中孤军奋战、顽强捕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圣地亚哥这位古巴老人坚韧不拔、自强自立、永不言弃的英雄形象,书中的“圣地亚哥”精神为世人广为传颂,世代传承。
作者着意刻画的人物永不屈服的硬汉子老渔夫圣地亚哥是个普通的渔民,他的过去,作者很少提及,作者集中笔墨描绘了他的外貌:“后颈上凝聚着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肉瘤。因为老在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上都留下了皱痕很深的伤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这是一个饱经风霜,与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渔民。现在,他明显地衰老了,“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但老人的性格是顽强的,一双眼睛依然闪闪发光,“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那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的“老英雄”给我们留下了永不言败、顽强不屈、奋勇拼搏的印象,文中展现的“永不言败、顽强拼搏、自强自信、英雄主义、积极乐观”的“圣地亚哥”精神,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演绎出当代西方文学塑造的一种人文精神。
三、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性课堂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对中学生人文素养不断的深入研究,教育部出台了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人性课堂教学基本式。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课前备课要准备充分。“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
2.课中教学要懂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只有民主化的课堂教学,学生才敢问、敢言、敢议,学生才能找到放飞自己思想的天空。实施民主教学,要求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学生心语的忠实聆听者,以自身的良好言行教育学生,从而真正实现对每位学生的人文关怀。
3.课后作业评价要适当。教学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予激励和支持,让学生保持这份对学习的热情。
四、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当今的教学,很多教师人为地忽视了人本身存在的价值,越来越多地把人作为一个接受记录的工具,而不把人当人。“从人为本”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有由衷而又终极的关爱情怀。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这种关爱,是建立在“人”之上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对“人”的终极关怀。
2.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实践证明,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经验、文化修养、感悟能力、性格气质、年龄层次等的不同,教师对文本的体验和学生的体验收获是不可能一致的。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让学生变为被灌输的容器,而应该让学生以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意识,人文素养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给“语文”定义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应试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师只从应试角度进行语文知识的训练,抹杀了语文的趣味性和人性之美,造成语文课的单调、枯燥、沉闷。让学生对语文望而却步、敬而远之,甚至到了“对抗”的地步。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让语文充满人文性,从而让学生主动亲近语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充分彰显语文的人文性,让人文性成为学生亲近语文重要因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多做努力。
一、凸显语文老师的人文意识
语文教学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弘扬着文化精神。这就要求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有人文意识。语文教师要从自身抓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意识的教师。相信学生会亲近老师、亲近课堂、更加亲近语文。
1. 培养创新和发展的人文意识。
语文教学有优良的传统,但面临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的立锥之地。发展是任何一个领域的硬道理,如果语文教师自身缺乏这种意识,那么又怎能期望学生对语文感兴趣。
在下雪的冬天,我们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拿着课本到操场学习鲁迅先生的《雪》,这一创新不仅可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江南雪的滋润与美艳,更可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此时学生的表现,语文课堂将不再沉闷,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 培养对话与合作的人文意识。
对话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人文意识。语文教师如果能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那么,语文必然会渐臻佳境。在对话的同时,语文教学的成功也离不开合作意识。合作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对话与合作的能力,可使教师的责任意识增强,才能让学生走近语文。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师生双向交流,但是在语文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怪圈,只有老师居高临下地提问,学生老实地答,却没有对话,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和学生对话与合作的环节。如让学生充当记者采访老师,让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与老师辩论,等等,让学生和老师对话与合作,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才能走近语文。
3. 培养民主和开放的人文意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因此,教师如果死守权威意识,那么必然会沦为笑料。聪明的语文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强化民主意识。在民主的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有开放意识。凡是有利于学生亲近语文的各种举措,都可以施之于教学之中。
在学魏巍《我的老师》时,老师必然讲到蔡老师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老师。然而许多学生会有疑问:蔡老师长得美吗?这时候老师可能会恼怒地说课文就是这样写的。换个开放的角度,这时候老师不妨让学生说说理由。学生的理由是课文中蔡老师的嘴角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这时候可以在黑板上醒目地板书:一个人不能选择……但可以选择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再让他们自由回答。最后老师也可以说一个答案:“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外貌,正如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但我们可以像蔡老师一样,选择善良。”教师用自己的民主开放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让学生亲近了语文。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师生形成人文意识的基础上,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实践,既让学生完成对语文从近到亲的转变,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语文教师应该谨记“有效课堂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更加明确语文这门课程的任务:它是通过语文教学的人文实践让学生感悟生活,发展思想;展示个性,塑造灵魂;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的“底子”,努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力争让学生主动亲近语文。
1. 感悟生活,发展思想。
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在感悟生活中实现思想的发展的。充满人文的语文教学,自然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所以,语文教学应密切关注学生人文情感的各种需要,关注学生认知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语文教学的互动实践充满民主、平等、关爱氛围。
如初一上半学期有篇文章:《端午日》,此文描写了传统节日端午日的一些风俗,尤其是“赛龙舟”的场面,可以利用这段材料,让学生表达对这种场面的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名赛手或观众,并组织学生在教师室模拟“赛龙舟”的场面,有演赛手的,有演观众的,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氛围,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想象力,同时,也可让学生充分体会“团结合作、奋勇争先”的精神。
一篇文章,会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思考人生。学生在文章人文的参与中受到文章所设意境的熏陶,同时感悟出生活的哲理。
2. 展示个性,塑造灵魂。
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学生在课堂上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使他们的个性化人格得到健康发展,让学生大胆地展示真实的自我,这也是学生亲近语文的动力。在老师教学《岳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在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忧乐观后,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于是发问:“我们面对忧乐通常会怎么想?怎么做?我们看爱国文人范仲淹怎么想和做的。”学生思考后有许多个性的回答:“他不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他只要别人快乐,自己宁愿受苦。”“他是先己后人。”……这样的课堂实践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释放,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接着
“少教多学”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赵艳文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河北秦皇岛
摘要:“少教多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少教多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指导主要体现在:研究学情,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让“多学”更有针对性;精心设问,让“多学”更有方向性;有效指导,让“多学”更高效。
关键词:少教多学教师指导指导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少教多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就好比是水,老师和学生好比是水中的鱼,老师是大鱼,学生是小鱼,老师在前面游,学生在后面跟,共同驶向知识的海洋。”这表明教学中学生自学应该是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的。“少教多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少教多学”中如何体现教师指导呢?
一、研究学情,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让“多学”更有针对性。
“少教多学”要以学定教,把学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情”和教学进度进行细致认真的分析,对学生基本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已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哪些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引导……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会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还无法掌握的。
学习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起着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少教多学”是否卓有成效,关键看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有针对性。目标太多,学生难以当堂完成,学习成就感就会降低,学习热情就会削弱。目标太泛,学生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学起,学习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根据教材单元目标。要求教师课前备学生,摸清本班学生底细,定好适合本班学生水平、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能尽量照顾到优、中、差层次的学生,给予每位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二、精心设问,让“多学”更有方向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歇尔说过:教师所面对的挑战不再说:“像范仲淹这种宁愿自己遭受痛苦,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苦乐,这是一种多么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啊!”这里,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感受古人的伟大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塑造了自己的灵魂。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短短的几行文字,让学生自由演绎诗歌中几个画面,体会其中积淀的作者的全部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解读作品本身就是解读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与人生况味,在这样的参与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在艺术作品中照鉴自己的灵魂,发现自身的美德,这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也让学生亲近了语文。
3. 陶冶情操,培养情趣。
语文教学在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还要提高文化品位,培养审美情趣。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课文音韵和谐、意蕴丰富,把人引入美的世界,陶冶人的情操,有了学生的参与,使得这种美更有了载体。
在教学朱自清的《绿》时,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喜欢的词句,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因为作者把
是教50分钟书,而是如何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高思考能力。“少教多学”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教师更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紧扣学习目标,落实学习目标。比如在教学《观舞记》时,单元目标是感受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品味赏析文章优美生动的语句。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1)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评点。(2)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妙的词句段,有感情地读出来,说一说写得“精妙”的地方。思考题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教学《春酒》时,我让学生谈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学生看到问题后一脸茫然,不知道如何理解。于是我把问题改成:仔细品读文章最后一句,说说这句话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三、有效指导,让“多学”更高效。
新课程强调:指导的本职属性是教师不充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不占学生的位子,为学生营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采用恰当的形式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于有疑处点拨,平淡处升华。
1. 明确内容,学有方向。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要学习什么,怎样学,学多长时间,学到什么程度,最后达到什么要求。
2. 指导方法,会学乐学。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困惑的是不知如何有效地学。此时,教师既要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又要指出学生学法上的不当之处,还要帮助学生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学法。
“课文无非是例子”。所谓“例子”,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所以,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对问题进行评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方法引导。在学习散文、小说时,同时也在传授散文、小说的鉴赏,甚至写作的方法和要领;在教学文言文时,指导学生如何翻译、如何断句、如何绿比作裙幅、处女的心、鸡蛋清形象地写出了绿的质地、亮度等方面的特点,把梅雨潭的绿写得让人浮想联翩,使人形象可感。也有学生说:“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真是把绿写绝了,引起了人们对绿的丰富的想象,好像领略绿的神奇之美。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了自然之美,更培养了美的情感。
在《一双手》的教学中,让学生想象张迎善的手“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头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的同时伸出自己的手和其对比。学生说张迎善的手是勤劳的手,是美丽的手。在一系列的手的欣赏中更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如此学生不仅亲近了语文,在亲近的过程中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篇5
【摘要】基于小学语文教学是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性课程活动,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同时,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处于开发阶段,一旦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生就能够很快地给予吸收和接纳,从而有效引导小学生理性地看待事物和活动,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采用有效教学途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性,以便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这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通用人才奠定了教育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人文素养;途径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升华发展的必然性
要求深入地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剖析,得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不仅仅涉及到汉语言文字基本性认知和应用知识,而且语言文字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精神,而这也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进一步凸显的表现。只有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挖掘出文本教材内容背后的人文意蕴知识点,才能够进一步彰显教材内容的主旨和人文价值导向,也才能够促使小学生对自我言行进行约束和自律,那么,这就为小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开启了有效引导渠道。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深入研究和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深藏的人文知识点,促使小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高度去品味和体验教材内容,进而小学生能够全面透彻地解读教材文本,最终也就潜在地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二)小学生渴望全面性成才成长的个体性诉求
对于小学生的成才成才标准来说,并不仅指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有多高,还应该包括从情感和价值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小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认知能力还处于开发阶段,一旦小学语文教师给予他们正确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导向,小学生就能够很快给予接纳,并形成言行标准进行自我反思和纠正,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小学生的茁壮成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能力,意在引导小学生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那么,这也就全面地提升了小学生的素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有效教学引导,迁移人文素养
综合性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文本进行把握,会发现无论是词语的刻意打磨抑或是艺术手法的.使用无不是作者匠心设计的结果,都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灌输,意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提升受教者的人文认知,从而促使受教者站在作者的视域去正确地看待和分析某一事物或活动,进而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完善自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时,注重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特别是着重研究学习作者在字、词、句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处理思路,以便于挖掘出作者所倾注的情感和中心主旨,最终在引导小学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这一教学活动时,为了直观地挖掘出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中的“诚实与信任”这一中心主旨。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工具以音频的形式把《诚实与信任》普通话标准朗读音播放出来,让学生进行跟读,随着跟读学生们体验到了汉字文化的音律美和节奏美,在心中油然生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爱国之情就潜在地培养起来。而后,小学语文教师以ppt形式把《诚实与信任》文本内容进行完整展示,让学生根据已读领会分别把“诚实”与“信任”的词语点,比如“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等这样的话语着重划出来,且指出金钱是数字而信任和诚实没有数字,让学生进行诚实、信任和金钱的重要性进行讨论。最终,经过学生们不断的阅读和体会段落之间以及词语之间的内在深厚意蕴,学生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不能够以金钱为标准,而应该弘扬诚实与信任,这样也潜在引导和提升了学生为人处世能力。
(二)延伸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整体人文素养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所致,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延伸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意在最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引导小学生参与多元化小学语文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来提升他们整体人文素养。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响应校团委的繁荣校园文化的号召,开展比如“小学语文征文竞赛、诗歌朗诵赛、经典故事会大赛、书法比赛、话剧演出、个人语文素养才艺展”等活动,旨在激励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积极地去挑战自我和完善自我,挖掘学生们的学习潜能来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魅力来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来明白团结合作拼搏的意义,欣赏其他同学的才艺展明白互助学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这样的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从全方位地培养和提升了小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都市家教(上半月),(7):25-25.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分析发展,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课程自身具有的人文涵养对学生心理、个性方面的影响较为深广。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结合课程教材的特点,逐渐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促使其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使其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
一、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学习,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是思想交流的一种工具,这也是语文教学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的重要基础。语言自身的实践性、现实性意识,都决定了其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多的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情感表达。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分析典型美文所蕴含的美好情感,从而获得一定的成长启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感觉中进行学习,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之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应切实将人文教育发展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深化人文教育的发展理念。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一)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地位,也是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人文教育的主要引导作用。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道德修为都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标杆。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应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通过提升语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使教师兼具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以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久而久之,学生通过学习教师的言行举止,自身的人文素养、思想品质都会有所提升。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至关重要。
(二)在语文教学中崇尚以人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崇尚以人为本,是通过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考核,鼓励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之通过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使学生学会修正自身的一言一行,为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崇尚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其自然地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切实从语文教学中获得成长的价值。
(三)挖掘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挖掘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价值,使学生通过体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塑造健康的人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文的赏析,抓住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逐渐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此外,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价值的过程,也会逐渐培养学生感恩、善良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相关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及良好的人文素质,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状况积极地探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将来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加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8).
[2]黄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0(02).
[3]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培养语文人文素养的途径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力,人文素养,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只有因课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由而和谐发展的个性,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主体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设置课前演讲
上语文课前短短的3分钟小演讲,不但不会浪费上课时间,反而会活跃课堂气氛。“3分钟课前演讲”活动中,除一位演讲者外,师生们都是忠实听众。课堂上多了掌声,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演讲者讲完后,先让演讲者谈感想,再找学生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拓展,这样沟通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语文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用导语吸引学生
语文课堂从精彩的导语开始,导语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讲授《散步》一文时,在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后,可以引导学生: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通过这样的导语,把学生带到课文所要表现的氛围中。
三、用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设置疑问,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设计了疑问:阿长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她的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也不会识字作文,《山海经》是一部内容深奥的著作,作者却把她们联系到一起,她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人呢?经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四、用感情朗读去感染学生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无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课堂教学富于变化,学生被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讲解所感染,会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使他们快速进入课堂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在多媒体上展示西北汉子打鼓的盛大场面,画面与音乐的完美契合充分展示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宣泄,感受到人情和自由的挥洒,感受到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文明与文化,从而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六、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篇8
1 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的目的
长期以来, 以专才教育理念为指导, 重专业、轻人文是我国护士 (助产) 人才培养教育的一大特点[2]。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 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不断提高, 传统护士 (助产) 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致使学生缺少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我校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 目前已成为我校办学规模较大、生源充足、办学效益显著的示范性专业, 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专业发展和专业建设, 培养更多适用型护理 (助产) 人才, 借国家级中职学校示范校建设之机, 我们决定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人文素养教学团队, 积极探索人文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倡导科学创新、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努力, 把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
2 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的概况及对团队的要求
2.1 团队概况
2.1.1 主要课程
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医学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基础、人际交流与沟通、语文基础、护理礼仪、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2.1.2 师资情况
目前有外聘教授1人、高级讲师6人、讲师5人、助讲3人, 其中高级职称者占50%。
2.1.3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改革为动力, 突出应用型教育办学特色, 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动我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团队要求
2.2.1 发扬团队精神
追求精益求精、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团队精神,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发扬团队精神。
2.2.2 挖掘课程资源
一是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三是有效开发网络资源, 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四是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以期实现教学相长。
2.2.3 注重活动体验
没有活动就没有体验, 就没有教育, 就没有成长。力争使教育生活化、活动专题化, 与社区、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开展共建活动, 同时开展相关实习、演讲、专题讲座等活动。
2.2.4 落实常规计划
借助学校团委、政教处、文科教研组、“丝雨”文学社等学生社团及学校科室,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文学、教研、学科竞赛等形式的活动, 发现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进其特长的发展。
2.2.5 抓教改, 提高教学质量
不断探索护理 (助产) 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 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方针政策, 培养实用型人才。
2.2.6 加强领导, 明确职责
建立由带头人总负责、教研组组长齐抓共管、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落实相关措施, 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3 人文素养教学团队的工作内容
3.1 具体内容
3.1.1 提高思想政治修养
思想政治修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3.1.2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素养是人的职业化品质, 所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特别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转变“毕业才关注就业”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特性, 积极主动地掌握职业信息,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潜能。
3.1.3 提高人文素养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让学生“懂得做人, 学会做事”, 以中国传统文化“恭、宽、信、敏、惠”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诚德、明信、勤敏、自强”的良好品质。通过开设公共文化课, 加强学生的伦理、艺术、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1.4 提高心理和身体素质
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工作。学校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等形式, 努力形成课内和课外、教育和指导、咨询和自助紧密结合的德育网络体系, 促进学生提高心理和身体素质。
3.2 实施措施
3.2.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创造良好的教学研讨环境。团队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规范听课、评课机制, 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2.2 加强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在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师要用人文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 把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并编写人文素养类校本教材。
3.2.3 渗透学科教学
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除了渗透在专门的人文修养课程外, 还可将其渗透在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中, 在教学中突出课程内容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形成以专业课、实习、实训为主, 各类课程全方位渗透的教学模式。
3.2.4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我校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选派了部分青年教师外出培训,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3.2.5 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人文氛围
学校的宣传橱窗每学期更新两期, 介绍校本课程、特色办学及各类学生社团,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充实自己的内心, 完善人格, 升华精神, 从而为自身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3.2.6 举办人文素养讲座
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开设系列人文讲座, 每学年不低于5次,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4 实施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举措的结果
4.1 在教育内容上, 融人文必修课、公共课和讲座内容于一体
实施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这一举措, 优化了人文课程体系, 开设覆盖多学科领域的“概论课”、融合相邻学科的“集成课”、同一学科不同分支的“系列课”、跨学科的“边缘课”。调整人文素养相关课程的结构, 除了细化必修课 (医学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流与沟通、语文基础、护理礼仪等课程) 和选修课 (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美育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外, 还充分发掘了校内外的人文资源, 邀请文化名人、学术名家来校开设人文讲座, 以培养学生多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
4.2 在教育途径上, 融人文学科教育、校园环境熏陶和教师教书育人为于一体
实施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举措的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人文素养的获得不仅得益于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 还得益于各种人文活动的举办, 比如: (1) 举办系列人文讲座, 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2) 以校报《丝雨》和广播站为载体, 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 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平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3) 成立人文社团, 如文学、朗诵、播音、舞蹈、音乐、艺术、体育等协会; (4) 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艺术节、运动会、文艺演出等; (5) 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 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4.3 在教学对象上, 融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于一体
实施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举措, 在引导学生提高对人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人文兴趣的同时, 还培养了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奉献精神, 实现了教学相长, 不但充实了人文学科的教学力量, 而且教师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赢得了学生的认可, 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人文需求, 使学生逐步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
4.4 在教学反馈上, 融学生、教师和医院3个方面的评价于一体
实施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举措后, 我们进行了学生自我评价、任课教师课堂评价和实习医院问卷调查, 还跟踪调查了学生在医院的实习情况, 给医院各科室发放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学生分析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适应临床环境的能力、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与病人和病人家属以及其他医技人员沟通的能力、纪律及带教教师对学生的满意度等。
5 结语
现代护理教育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的同时, 还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我校人文素养教学团队的组建, 推动了教学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整合, 使学生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增强, 团队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得到培养, 人文素养也获得全面提高, 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 :1-4.
语文课堂着眼人文素养的提高 篇9
一、着眼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要通过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而语文课堂的教学, 不止是教导学生记住课文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意思。语文课文是我国的语文教育家经过精挑细选, 决定出来的, 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美感和内涵, 都能告诉学生们一定的道理[1]。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导学生记住课文的同时, 向学生传达课文要教给学生的道理, 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得到提升, 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文章为什么让学生感动, 为什么会让很多人心生悔意, 教师在教导学生这篇文章的同时,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正是一个青年们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五四”时期, 那个时期到处都是“坏爸爸”一说, 而朱自清这篇散文去正面的刻画了一个父亲的形象, 让学生在感动之余不禁深深思考, 是否对父母太过苛刻, 是否对父母要求太多, 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的百善孝为先的思想观念,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又例如教师在向学生教授《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等抗战文章时, 学生因为距离那个年代比较久远, 不能够很深入的理解当时我国千万同胞浴血奋战的真正含义。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详细的介绍我国当时的历史背景, 通过具体事例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然后用慷慨激昂的声音将课文朗诵一遍, 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感受到那段历史的真实和残酷, 然后让学生牢记爱国情怀和曾经那段不能忘记的伤痛,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二、着眼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
处事能力是学生该具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要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 就要加强学生对各种事情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而语文课堂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语文课文包罗万象, 无所不谈, 都能告诉学生们正确的道理和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 教师应该利用语文课文的这种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不时的穿插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事情, 交给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判断, 从而增强学生的处事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例如初中课文《散步》, 讲的是祖孙三代人去外面散步, 但是在走哪条路的时候, 作者的母亲和作者的儿子发生了分歧, 这个时候作者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只能委屈儿子, 但是作者的母亲却提出尊重孙子的意见。教师在教导学生这一篇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对于作者该如何选择进行分组讨论, 然后展开辩论, 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地处理方法。从传统孝道上来说, 应该尊重母亲, 委屈儿子, 选择母亲的建议, 但是从对孩子的教育来说, 尊重儿子的意见能够满足儿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望, 能够让儿子成长为一个更出色的人。从这两方面让学生展开讨论, 锻炼学生的处事能力和对事情的判断能力。
三、着眼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因素之一。而在语文课堂上,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应该要借助课文的力量[3]。语文课文都是具有丰厚文字功底和生活阅历的作家所写出来的, 这些课文本身就拥有可以观察的方面。让学生观察课文的细节, 观察记叙文的叙述方法, 观察小说的描写手法, 观察散文的时间顺序等。与此同时, 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课文之时, 要着重强调作者在写作之时的观察方法, 要让学生知道记叙文的作者是通过怎么样细致的观察, 才能将一个人的神态、动作刻画的栩栩如生, 才能够将自然风光的奇绝瑰丽、鬼斧神工描写的如此动人。例如, 《桂林山水》一文中, 作者将桂林山水描写的似在眼前, 教师就应该跟着文章, 详细的告诉学生作者是如何观察微小的细节来描写桂林山水的景色, 如何观察溶洞、如何观察水面、如何观察山色等这些细节。此外, 教师应该布置一些课后的练习, 让学生去观察自己家里的人, 观察自己上学路上的风景, 观察自己生活中碰到的人或事, 写一段文字。这样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 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着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指的是对一件事或者一件东西或者一个人的品鉴能力,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条路上有巨大的作用[4]。在语文课堂上, 通过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欣赏水平, 就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语文课文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及现当代的文学作品,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也具有极高的美感和品味, 通过对语文课文的遣词造句, 以及文章的框架, 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欣赏, 能够让学生对于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鉴赏能力。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中的“绿”字, 有故事流传, 王安石在用这个“绿”字之前, 用过“过”、“吹”、“拂”等字, 但是都不合心意, 直到最后“绿”字涌上心头, 王安石才开心的大笑, 在我们现在看来除了“绿”字, 其他几个字都比较普通, 不能适合诗句。但为什么这个字用的好, 教师就要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 这个“绿”字有一种动态的感觉, 也有真实的感觉, 将春风吹过的整个江南的动态情境, 用一个字就体现了出来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诗句和字眼本身的魅力, 增加学生的鉴赏能力。又比如“红杏尚书”宋祁最有名的两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绿杨烟外晓寒轻”, 民国大学家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著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这个“闹”字为什么好呢?是因为这个字将整句话的气氛烘托了出来, 让人仿佛看到了春天的百花争艳的景象, 又仿佛看到了春天人们万象更新, 热热闹闹的景象。通过对语文课文中各种古文诗歌, 现代文章的品鉴, 学生的鉴赏能力大大提高, 人文素养也随之增加[5]。
五、着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来写作
写作, 是每一个有着汉语基础的人都能够完成的事情, 但是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写出具有高水准的文章, 究其原因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和阅读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能够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写作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是语文考试体系中的重点环节。培养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只有行之有效的阅读, 才能写出灿若星河的文章。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精读每一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的好书, 让学生有写作的积累。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就要让学生有一个规范的写作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条理性阶段性, 高中作文一般都是议论文比较多, 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题目理解能力和清晰的思路,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 让学生们多进行练习。例如在学到好的议论文课文时, 让学生仿照其中经典的句子写一段话, 学到抒情文时, 让学生写写自己对世界、对自然、对家人、对朋友的感情。良好的写作习惯, 不仅要靠以上的两个方面, 还要靠学生自己的日积月累,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的国家, 我国的文字博大精深, 只靠语文课堂的学习和积累, 很难真正的学到更多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 所以在闲余时间的日积月累, 才能够让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 才能够让学生有一个优秀的人文素养, 才能够将我国的文明发扬光大[6]。
总而言之, 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需要各学科各阶层的教育者共同努力, 也需要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在语文课堂上, 着眼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着眼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着眼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着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着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来写作, 做到这些就能够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就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更加良好的未来, 就能够让我国充满更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中提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着眼于各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通过几个方面, 浅谈了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文素养,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晓英.千峰笋石千株玉, 万树松萝万朵云——略论强化课堂组织艺术,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效能[J].东方青年·教师, 2013, (23) :258-258.
[2]张竹骞.利用中职语文课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浅议[J].黑河学刊, 2009, (9) :118-119.
[3]陈长莲.农村语文课堂: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可或缺[J].师道·教研, 2014, (2) :173.
[4]邵红儿.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素养培育策略例探[J].学周刊A版, 2011, (10) :82.
[5]钟蓝莹.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素养培育策略[J].科技资讯, 2015, 13 (2) :172.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10
一、在自读自悟中熏陶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通过人文熏陶, 让学生感受美, 体味美, 弘扬美, 从而培养优良的品格情操。
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乔羽老先生创作的一首歌词, 文中蕴涵着极其优美的意境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我在教学时通过组织学生反复阅读和欣赏歌曲, 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他们仿佛感受到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泛舟北海, 清风徐来, 花香四溢, 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鱼儿在湖面轻盈地游动。那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那是一种诗意的心境, 那是一份惬意的享受。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 为祖国山河的壮美惊叹, 这是审美的渗透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最好诠释。
二、在观察探究中熏陶
人类的文化底蕴, 人文内涵不但体现在传世文学中, 而且在人文景观也有着充分体现。它们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 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 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体现我国传统的人文理念。它们对学生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浸染作用。然而, 这些人文文化之精髓, 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
如《迷人的张家界》的教学, 我先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去“游山玩水”, 面对挺拔的高山, 清澈的小溪, 同学们无不欢呼雀跃, 纷纷陶醉于有声有色的动画中:“看, 那岩顶的树, 多像天神在腾云驾雾!”“是啊, 似乎走下来了呢。”“岩边……岩边的那株……”“哦!雄鹰展翅, 跃跃欲飞!”“那棵石笋, 傲然挺立, 直指南天!”“连尖都不见!”“快闪天!”“大惊小怪, 你认为那块岩石会掉下来。”“啊!鱼……”“还有, 你们看, 那些小圆石, 多好看!”同学们顿时似身临其境, 张家界山的奇、秀、险, 水的足、清、静, 引起了大家心灵上的共鸣。再通过教学, 同学们认为“作者观察太仔细、独特了!”“描写得太绝了!”“我以后一定要亲自去领略。”……整堂课洋溢着人文魅力, 师生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升华。
三、在研读探究中熏陶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造张开灵性翅膀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读出新意, 见人之所未见, 发人之所未发。通过阅读, 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 我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 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 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研读文本, 在对彼得和妈妈的账单比较后, 探究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 但账单上都是0芬尼, 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伟大的, 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其实, 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呢, 我们在座小朋友的妈妈, 肯定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是吗?”“那么, 此时此刻, 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 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 你最想干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 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 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 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 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中, 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四、在感悟体验中熏陶
阅读的本质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 就是从作者借以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中理解其精神内核的过程。换言之, 即以载体为媒介, 借以来体验、感悟、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阅读离不开情感的运动, “有口无心”的阅读或许是出于应付了事, “见文不见情”的阅读或许是为了某种任务指令。在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情感, 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在生命律动中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 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主体的生活, 客体的存在变为主体的存在, 达到与作者的情意交融和精神同构, 最终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交融, 以至灵魂的拥抱。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 导课时, 我先请学生回忆自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某个亲人去世, 子女们呼天喊地, 悲痛欲绝的场景。接着, 我介绍了周总理一生怎样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振兴而呕心沥血, 鞠躬尽瘁, 他是中国人民最亲的人。学生们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授课时, 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人们送总理的场景, 扬声器里传来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朗诵, 同学们看着、听着, 泪水不觉模糊了双眼。这种直觉感悟与心理体验的方式, 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情感力的形式与阅读主体内心情感力的形式发生异质同构感应, 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情感的共振。从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 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篇11
一、开放小学语文教学,多方挖掘教学资源
开放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使教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优势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开放的教学形式挖掘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新的血液。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语文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交融来进行灵活机动的教学。将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等学科作为语文教学的依托,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教师在讲《北京》这节课时可以充分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整合,使语文课堂充分与其他学科衔接。教师还可以尝试让历史、地理、音乐、政治等几个学科的教师共同上课:历史教师为学生讲授北京的历史背景和人文风俗,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北京文化的渊源;地理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下北京的地理环境和首都特有的建筑形式,让学生了解北京特有的地理环境;政治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含义;音乐教师可以讲一下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教学生唱歌曲《逛北京》。
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能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犹如亲自去了一趟北京城。从而使学生对北京的人文历史更加感兴趣,学生不在满足于课本上对北京的了解,并激发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查找资料了解北京的兴趣。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融合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不仅在课堂上传播了知识,还通过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种教学模式也激起了学生对知识进行大胆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够恰当的处理自身情感以及个人意志等问题,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开放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民族精神。阅读诗文逐步的进行文化积累,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中国经典诗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富有哲理、意境清新、语言生动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瑰宝。教师在开放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经典古诗词和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阶段,这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小学生形象思维强,而我国许多古诗词都以形象、通俗、简短的形式进行描述、表达,这正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比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使学生在赏析经典古诗词的同时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游子吟》能够让学生理解母爱的平凡而伟大,同时也有助于提醒学生时时存有感恩之心。
为了进一步开放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早晨进行诵读活动,让有一定朗读水平的学生领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每周做一次朗诵总结。这样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涉猎各种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语文比赛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故事演讲比赛、课本小剧表演赛、阅读心得作文比赛等,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提升。这些都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充分地感受祖国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最直接环境。学校的走廊、教室的墙壁都是展示文化的空间,在开放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墙壁文化,把学生的书画作品、手抄诗文、小报等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知识有地方发挥,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校园广播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中的诗文欣赏、优秀散文解读、名人轶事、歌曲文化等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校园广播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介绍一些优秀的文化,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使学生练习广播朗诵,积极为广播投稿,从而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化底蕴、丰富文化生活、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谈谈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12
一、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语文老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力,它涵盖了诸多的内容,比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对于语文素养,新的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要求,但是这一要求没有明显的层次感,其缺陷性是目标太多,没有深入地思考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认知和学习态度之间的关联性和衔接性。在语文教学中,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意志、情感和思想予以激活,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予以深层次的培养和引导,满足学生在学习层面上的不同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二、培养与发扬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精髓。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慢慢从少年过渡到青年阶段,其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育及人格的养成,将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进程。学生在这个阶段,要经历从“学步”到“独立行走”的转变,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要为适应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做好准备。要做到这些,光靠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精神上足够理性,在意志上足够坚定,有强烈的进取心、开拓和创新精神,还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巴金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语文教材,选取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形质兼美,不但能熏陶人的感情,给人以愉悦的审美过程,还能启迪人们的思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眼界得到了开阔。所谓对人真、善、美的要求,就是指涵盖了能健全人性、完善人格的智育、美育、德育。所以说,学生在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跟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有很重要的联系的,语文学科应是人文学科,弘扬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灵活施教,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言语是学习语文的重要过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积累自己的语言素材,需要组织学生更好地、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老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不同的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技巧和阅读感悟予以指引,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段、词句进行摘录,对这些摘录进行温习巩固,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和积累。课外阅读的内容应是多彩的,课外阅读的空间应是宽广的。
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新教学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亦是如此,学习语文也离不开思维。语文课上,学生通过吸收文学作品中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饱含情感的语言、富有艺术的语言的滋养,可以更好地发展思维和语言。如果语文课回避语言的学习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思维的训练,那么还有哪一门学科能担负起这个责任呢?答案不言而喻。因此,我们说语文的核心价值是语言学习及与语言的学习密切相关的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文章的思想情感、内容观点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推荐阅读:
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07-05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09-30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5-29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11-10
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08-01
主题教学的人文素养11-30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05-09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08-28
基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探讨08-24
语文教学 回归人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