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通用9篇)
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
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现代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获取吸收语文知识里的思想。庄子,作为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其思想和作品中的人文性思想值得学生掌握。
一、庄子思想的人文性
(一)尊重生命,关怀生命。
庄子于《内篇》所述:“夫大块载我以形,老我以生,失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他所阐述的,无非是陈述一个长于生活者,必也长于看待死亡,反之亦然。一个尊重生命,热恋生命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去享受生命,创造更有意义的生命,让生命充实而有活力。一个漠视生命,厌弃生命的人,断然不会去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只会日复一日地无聊打发生命,甚至去扼杀别的生命。对生命的敬重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是最为高级的价值关怀。一个懂得生命、尊重生命的人,他必然有自己的坚守,他不会暴殄天物,物丧其性,必然不会敝履红尘,自了其生。他会在自己精神的引航下向自己的航线坚定地走下去。这种情怀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时代尤为珍贵。庄子散文的核心就是对人的肯定。
(二)独立自由,自尊自强。
自由,是人类永远追求的梦想,是人类的终极性价值和终极追求。独立为人类最为高贵的品质。只有不依不傍才可能走向自由,获得自尊和获得别人的尊重。这种独立自由精神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在《养生主》中,庄子表述其自由、自尊的思想,说道“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雉虽然在野外求食艰难,“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但它并不希望把自己束缚在笼子里,囚笼的生活虽然条件优越,饮食不愁,但失去了独立,失去自由,失掉了尊严,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幸福。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独立自尊,也是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庄子崇尚精神自由,把达到独立无待,绝对自由的“逍遥游”作为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所谓“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的活动,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即庄子散文中的真人,神人或圣人。这些理想人格的特征,庄子概括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顺应自然才能返朴归真,庄子的“返朴归真”的理想,意在矫正浇薄浮华,巧诈虚伪的颓风,呼吁保持人自然纯朴的本真天性。
(四)和谐冲淡、宽容豁达。
中国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和谐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庄子在《天道》里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也,谓之人乐;与天和者也,谓之天乐。”然而,现实生活又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庄子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人不能正确地协调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将会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将有害于个体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相处时,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差异性,难免产生误解和矛盾,如果大家都豁达大度,宽容谅解,则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反之则矛盾加剧,人际关系恶化。一个人长期生活于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中,将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会使人格扭曲,甚至为了丁点小事也会使人的行为走极端,产生一些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剧。
二、庄子人文性思想的语文教学实践
(一)平等对话、合作互动。
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语文教师要转变职业角色,以新形象、新姿态来渲染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新的教学理念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者,即教师必须改变自身是知识的拥有者和真理的化身的传统偏见,还学生主体地位。所谓引导者,即教师要以思想经验和学术诸多方面的人生积淀来引导学生成长,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独揽真理的权威。
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建构的地方,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是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 这样的课堂是一个允许,包容,甚至鼓励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因为探险是人的天性。学生需要在关心、安全、理解、支持和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探险活动。在这种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的人格受到良好的培育。
(二)激发兴趣,拓宽视野。
庄子散文蕴涵丰富的人文资源,但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篇章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教学中拓展学习其散文是十分必要的。但又不能是强迫式,而应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真正收到实效。那么老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第一,指导阅读范围。如学习《秋水》(节选)后指导学生读完整的《秋水》,使学生了解庄子的世界观,还有学完《庖丁解牛》后要求学习《养生主》等。针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适度拓展学习范围,扩大学生知识面。
第二,指导学生开展辩论、演讲,写小论文,办墙报等活动。如学习《逍遥游》后可开展以“从《逍遥游》看庄子人格境界”、“我眼中的庄子”、“《逍遥游》中的自由”为主题的论文评比或者辩论活动,使学生在搜集资料,观摩评比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宽容和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庄子散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道家文化代表之一的庄子,他以独特的视角来关注世界,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他对现实生活的冷静分析、高度概括,对一些传统观念的`挑战和批判对后世影响极深。这些思想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为此,在教学实践中,以庄子散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文素养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庄子散文博奥精深,许多伦理概念十分抽象,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诠释往往见仁见智、各有侧重。我们在探究其散文中的人文思想时,一定要善于理解和区分哪些是正面的、精华的部分,哪些是负面的、糟粕的内容。其寓言中的唯心主义、相对主义、绝对自由等观点当然不足为训,有些还必须批判剔除,但其中还有许多寓言由于蕴涵着前人丰富的经验,或者是形象惊世骇俗,出人意表,往往带来更丰富的积极意义,具有极高的价值。如《逍遥游》开篇有关鲲鹏的描写带有神异色彩,大鹏形象原本是说明“有待”,但它又远远超出了说明“有待”,它更能表现人们向往自由,鄙弃礼俗,一往无前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这个形象客观上给古今无数读者带来了积极向上的艺术享受。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读后就写有《大鹏赋》,极力赞美大鹏“雄姿壮观”,以寄托自己的胸怀。所以,对庄子散文,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须清醒认识并力求避免其消极的影响,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拓宽视野,沙里淘金。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深入理解并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将阅读和研究的触角突破教材的限制,涉及到更多的庄子散文作品上,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如在学习高中语文课本中《秋水》(节选)部分时,可以适当扩大学习范围,涉及全篇内容。文字开篇写河伯因看到黄河水涨而自鸣得意,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来看到大海的浩瀚无边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这则寓言学生很易得到这样的寓意:宇宙无穷,知识无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因此学无止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些坐井观天、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认识是十分有害的等等。当然,这些“曲解”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该鼓励的。同时,我们更应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勇于质疑。阅读了《秋水》篇后,才发现其本意是要通过大(大海)小(黄河)的对比,揭示事物的相对性,阐明“道”的难穷。只有阅读了全文才能把寓意上升到一个抽象、概括的高度。
(三)联系实际,善于取舍。
庄子散文的特点之一是形象大于思想,也就是他散文里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来表现他的思想体系,但其寓言、神话的客观意义非常丰富,往往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具有更为广泛的深刻内涵。如《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它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的。庄子通过这个寓言告诉人们,要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要时时处处避开矛盾斗争,尽力钻空子,像那把解牛的刀一样,才不至于受到损害,从而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但这则寓言实际上是总结了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得来的经验,所以它还能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的,一个人按规律办事,就能得心应手,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启迪人们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并遵循客观规律,才是提高效率,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16]因此,我们在进行人格教育的实践中,必须联系实际情况,善于取舍借鉴,剔除批判其消极观点,吸收利用其形象中惊世骇俗、出人意表的积极意义。
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2
(一) 巧妙设疑, 引导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提出通常要比它的结论更为重要”, 一个好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不仅给学生思维和活动的导向, 更能使学生思维聚集于探究过程和思维的方式上来。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巧妙地做好“设疑”,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之中,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学生面对问题, 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不利于思维的活跃和探究问题的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与教材整合, 巧妙地把教学过程分为不同的教学活动区, 通过丰富的情境, 新颖的问题, 把探究的问题呈现出来。如《探究园》里显身手, 《动脑区》的眼看心动, 《智慧区》的聪明人, 《创新区》的奇思妙想……其实都是以问题为中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但却比平淡的提问更能抓住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 避免学生面对问题产生疲劳心理, 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促其思, 激其学, 从而使学生成功地进入探究状态。
(二) 合作释疑, 共同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开展小组讨论, 让学生交流初探所得成果和结论, 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将个人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 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学习, 形成组内优劣互补, 在共同探究中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开展“金钱是什么?怎样看待金钱?”这一探究活动时, 由学生自愿组成几个小组, 让每个同学参与小组的讨论和发言, 组长负责记录和整理, 然后在班上小组又进行相互交流和补充, 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既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又发挥了集体的力量,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使大家对“金钱到底是什么”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同时纠正了同学们当中对待金钱的一些错误看法。
(三) 注重实践, 激发探究
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进行开放式教学, 有目的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转换迁移和应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储蓄存款”的知识时,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 到商业银行办理存款的需要怎样的手续? (2) 学会正确计算自己存款的利息; (3) 储蓄存款的分类有哪些? (4) 储蓄存款这种投资方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亲自到储蓄机构办理存款, 在实践中自主地探究, 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 极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四) 评价结果, 反馈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重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传统评价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查或考试, 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问题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 设计操作能力以及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态度, 个性的发展情况等等, 这些不是单纯一张试卷能体现的。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 构建多维的学生评价体系, 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如建立学生学习成长记录档案, 结合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过程各方面的表现, 全面评价学生, 根据学生的发展程度来评定学生成绩。
总之,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真正体现探究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感受知识的形成, 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新课改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能力, 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创新意识。为实现这一目标, 在教学中应实施探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的方法, 本文就探究性学习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3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具体完善课程结构,落实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之一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使学生独立工作、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方法,它特别强调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它要求利用课本和教师等提供的材料信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概念。该方法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其中最可靠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去“探究”或者解决问题。
二、探究性学习的引入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教学往往单纯地就事理讲事理,大讲空洞的道理,脱离学生的生活以及心理、生理变化实际,学生只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样即使教师花了大把的功夫讲,其效果实际甚小。而现在把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后,改变原来由教师一统到底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自主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教”与“学”的方式也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由现象到发生问题,从发现心理、现实问题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认识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这是学生的思想发展的第一次的飞跃;通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专题方案设计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学生自主地参与推进可持续发展活动,产生了思想上第二次飞跃。探究性学习,改变了政治课说教、枯燥的意味,使“教”与“学”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整个活了起来。
三、探究性学习的引入能增强政治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引入,不单单能让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实际生活、社会生活的体验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意无意中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贯穿在“教”与“学”的全程中。如此,学生的知、情、意、行在不断进行的活动中内化、细化,政治课的行为导向功能在活动中不断显现。
四、探究性学习的引入拓展了学科“教”与“学”的领域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得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在环保可持续发展小方案专题的设计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结合本身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进行选择,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他们找到的许多感兴趣的和有意义的方案中,往往蕴涵了诸如生物、化学、历史、地理等有关的知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马上就显示了出来。探究性学习的引入,拓展了政治学科“教”与“学”的领域。政治课学科的教学中,学科综合意识的养成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五、探究性学习的引入开发了学生创新实践的潜能
实践经验证明: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潜能,成绩差的学生探索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比别人差。教学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究性活动的机会,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能。事实上,在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专题小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我眼中的农民伯伯”“环保卫士生活调查”方案的设计者,平时的成绩并不十分理想,但他们积极参与,分工合作,灵活机动,并借助多种手段丰富和加深了自己的研究,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由此,这部分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其他的学习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也不断提高。这样的收获应让每一位教师看到,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
人文性特征在历史教学的体现论文 篇4
摘要:人文性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征,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前提条件;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和人文光辉是基本载体;改进教学方式,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的统一是基本途径;改变历史教学评价,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是根本保证。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性特征;学习
历史能告诉我们过去,但是我们学习历史,并不只是为了知道过去,而是为了通过学习形成的历史思维,给我们提供的处理现实生活难题的历史智慧,让我们养成富于长远意义的历史性眼光。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性,即那些与人生存本身相关的,如态度、方法、价值、理念等。人文性特征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一、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人文性特征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的前提
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导论》中曾说过,“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知识”。人文知识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人文课程的教学需要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为此,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是人文性特征在历史教学中体现的前提条件。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与学生沟通、交流,向学生倾注亲情和关爱,细致地倾听学生的心声,虚心接纳学生,努力做到宽容、友善;少几分责备、少几分严厉,多几分鼓励、信任与关怀。有时可以故意把某个简单的知识点讲错,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撩去教师严厉的面纱,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师生关系的改善,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自由思考,自由讨论。主动参与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智慧,发展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课堂就能充满人文关怀,闪烁人文光辉。
二、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和人文光辉———人文性特征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的基本载体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历史课开始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但由于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仍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结论性描述过多,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因花大力气解释教材、解释历史而把一些人文光辉等精神食粮去之不顾。为此,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和人文光辉,是人文性在历史教学中体现的基本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就是要把历史课从枯燥、乏味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及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等几大要素中解放出来,从历史所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特征中入手,将历史课演变成为娓娓叙事、透出说理、隽永通达、形神兼备的文化盛餐。如在文艺复兴的教学中,我打破传统,从欣赏名画导入,用精美绝伦的《蒙娜丽莎》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蒙娜丽莎》‘美’在哪里”的讨论,指导学生运用美术欣赏的方法,从形式与内涵上研究《蒙娜丽莎》的美学价值;然后展示达芬奇的另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通过《蒙娜丽莎》与《最后的晚餐》这两幅画的共同特征深入了解“人性的解放”,再与欧洲中世纪相类似的绘画作品比较,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感知文艺复兴时期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巨变,之后顺其自然地导入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以问题为引子,指导学生阅读本章节的课文,简单地说明文艺复兴的阶级属性、形式、实质。最后用表格归纳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在充分运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简单地介绍文学名著中的吝啬鬼夏洛克、荒唐骑士唐吉可德、象征高大、力和美的巨人大卫、充满慈爱的西斯廷圣母等这些广为流传的文学艺术形象;对布鲁诺捍卫真理、不畏神权的形象进行深入刻画,对“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勤奋多产、多才多艺的一生进行全面勾勒,这样历史就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抽象和枯燥,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式,体现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人文性特征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的基本途径
人文知识要转化成人文素养,必须内化为自己内在的特质,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感悟。因此,改变讲读一统天下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主体的探究和体验的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和经验的获得,实现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是历史教学人文性特征体现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历史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感知、分析、讨论、探究历史事件,注意寻找“共鸣点”,引导学生对能启发感情的历史事件进行体验和感悟。如《明朝的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这一子目,我将海浪、行走的宝船、海浪声组合成动态的flash画面,创设海浪滔天的险恶情景,资料展示关于郑和远航的文字描述,引领学生感受郑和“若履通衢”的镇定,通过“巨浪如山”和“若履通衢”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感悟郑和及其船员英勇无畏、吃苦耐劳的精神。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和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高超,这样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达到统一。再比如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我又利用丰富的影像资料,中国、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地名、井名的命名,纪念馆的建造,凸现郑和在历史和民间的影响,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现场调查的环节,“请你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著名航海家”,结果发现学生的知识面很广,对哥伦布、麦哲伦的认知甚至超过了郑和。为此,我补充哥伦布航行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真比较,很快学生就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通过对比发现郑和下西洋要比欧洲哥伦布等人的远航时间更早、规模更大、人数更多、达到的国家和地区更多更远的历史事实,从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四、改革教学评价,构建人文发展的动力体系——人文性特征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的根本保证
教学评价不是教学的归宿,但它对教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构建人文发展的动力体系,是人文特征在历史教学中体现的根本保证。历史教学评价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并特别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和形成性。首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情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通过恰当的语言、情感教育,给学生恰如其分的激励和表扬。其次在评价内容上改变重知识和技能、轻情感和价值观的情况,既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等;再次,在评价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将课堂学习,课外作业都纳入考核的范围。具体操作如下:1.课堂学习———主要考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考察的指标主要是听课的质量、课堂笔记的完成情况、思考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质量等等。2.作业、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学习的掌握情况。作业分层次,每周一次,对于基础较薄弱者主要是简单识记的题目以检查平时学习的掌握情况,对于学习能力较强者主要是拓展延伸性的题目以培养他们查阅、分析、概括历史史料的能力。每一次作业占学期成绩1分,只要是自己做的至少给0.9分,做得认真的、比较好的就给满分,做得特别好的每次给予0.5或1分不等的奖励。在作业评定中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评判,重在鼓励其完成。一学期进行两次的课堂活动,制作一张历史手抄报或十张自由阅读卡,撰写一次历史小论文以考核其综合能力,每次活动只要参加至少可得4分,表现特别突出的,给予1分或2分不等的奖励。3.平时小测、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习的结果和能力。可采用开、闭卷结合进行综合测试。闭卷部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主要考查认知水平;开卷部分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比较、评价的能力。有一定难易梯度,留给优生展示自我的余地。除了卷面分外,还设置奖励分,凡是比上学期期末考进步5分者学期总评奖励1分,进步10分者奖励2分,,进步15分者奖励4分,进步20分者奖励6分,进步30分者奖励10分。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人文学习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宏远.历史教学中人文性特征体现初探[J].文科爱好者,.
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及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能帮助人们形成心理和谐。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除了要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努力化解社会矛盾,还要加强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人的心理不和谐问题。
人文关怀,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人文关怀”,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特别是把“人
文关怀”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延伸到正确妥善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这就使“人文关怀”的内涵得到了扩展,也更易于落到实处。如果说关心群众生活是偏重于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话,那么人文关怀更偏重于当代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即价值观念的构建,情感变化的趋向和心灵世界的疏通。
心理疏导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就是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理解等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心理疏导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内心不和谐因素,有效增加内心和谐,最大限度创造和谐心理的过程。“疏导”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
人文关怀侧重于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则侧重于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思想灌输和理论武装为基本途径,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三者均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都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需要从认知角度对人们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提升,也需要从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层面进行培养、升华、塑造,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多样复杂的。在人们处理思想政治问题的方法中,自然地包含了人文关怀和心理问题的处理方
法,只有以人文关怀和心理问题处理方法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处理个体思想问题的层面,才能更好地处理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员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
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意义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保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但随着企业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人们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从而导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员工间的关系也愈见微妙。如何化解员工思想中的疑惑、焦虑和恐惧,让员工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就企业而言,关注了员工的生存状况,就是关注了企业的发展大计;提高了员工幸福、健康、和谐、高效工作的指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有保证。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的人文关怀正是秉持“尊重人、关心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的原则,同时辅以积极的心理疏导与干预,达到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旨。
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高度重视员工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创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同时,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减少员工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员工心理失衡的外部诱因,为培育员工全面发展而营造和谐温暖的人文环境。
坚持适当激励的正确导向。虽然心理疏导具有安抚不良情绪、平衡身心的作用,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员工就此无欲无求、安于现状,相反,我们是希望通过剔除员工对工作和生活的负面情绪和思想,来提升他们对自身业已获得的东西的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信心和欲望。因此,我们在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应当意识到,在关怀员工、平衡员工心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和理念注入到员工的思维中去。让员工意识到纠缠于眼前琐碎得失“无意义”,从而把更加具有价值的东西展现给员工,帮助员工抑制对低层次需要的执迷,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前进。
四、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主要措施
提升人文品味,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人文品位的核心,在于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内涵,增强人文精神。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掘、利用、整合各种形态的人文资源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要把人文关怀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作用。只有把重视人文精神的建设与强化人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员工个人和发展和企业整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善机制制度,形成管理规范。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是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步骤。因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各级领导和各行业管理者的任务。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以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的机制制度。在各种各级组织内部,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人们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注重结合实际,拓展内容体系。要结合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体系。一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旨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的主体性发展需求之中,使人正确辨析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确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证人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自主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艰
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6
内容提要: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往的教学往往重视工具性的特点而忽略了人文教育,那么,在人教版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对一些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进行思考的课文进行拓展,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关键词:小狗包弟 巴金 忏悔 人性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对语文的工具性,多少年以来已为人们所广泛认同,而语文的人文性却一直被人们所忽略。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对于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与智力日趋成熟,高中阶段应该成为学生一生奠定一个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如何促进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阅读文学作品时,应从生活体验入手,把握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使自己的情感态度受到强烈感染,让自己的价值观得到净化。我们的教育理想是培养真善美的人,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较有时代气息的、贴近他们生活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问题。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才更有兴致,不会成为洗耳恭听的“旁观者”,而变成畅所欲言的“当事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性,可以采取纵横比较、联系现实的策略。以课文为例,在高中语文必修1中,就有许多课文可以进行人文性拓展,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如《小狗包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包身工》、《寻找时传详——重访高原精神》等等。本文仅以《小狗包弟》为例,探讨一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拓展。《小狗包弟》是巴金先生以“十年浩劫”为背景的回忆性散文,表现出一位经历劫难的老人对自己的解剖。可以说,在二十世纪中国人的记忆中, “文化大革命”也许是最深刻地凝结了一切苦难的经验,如何面对曾经的苦难,作为幸存者和后人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把《小狗包弟》与“文革”以及中国人的忏悔意识、历史态度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面对历史,反思人性。对于此文,所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 由于文革的久远,在教学初可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进入课文,联系小狗包弟命运的变化和巴金的情感变化对课文进行解析,从中体味巴金作为一名幸存者的复杂情感。之后便可以课文为载体,进行有效拓展,展示同时代的其他幸存者的文字态度进行比较,提高理性认识。巴金先生在《小狗包弟》中说,“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表现出一种真诚的忏悔态度。
在这里,巴金不仅仅是在忏悔自己对小狗包弟的出卖,更是在忏悔自己的投降行为:
——如果小狗不死,红卫兵将以“养狗”为借口更加残酷地迫害巴金。为了活命,巴金主动将狗上交了。只有狗死了,他才能相对安全。——在与红卫兵的较量中,巴金投降了。
——他的许多好友,如老舍、傅雷、赵树理等等,这些文化界的名人,在面对恶势力时,坚 1
决不同流合污,他们选择了舍生取义,自尽身亡。而他却没有文人的风骨,委曲求全,主动讲小狗送上了绝路。
他送上去的是小狗包弟。假如包弟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是他的好友,是他的爱人呢?独活于世上,即使得到了绝世的荣耀,巴金真的能轻松吗?他的良心活在深深的自责之中!心灵的重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非得用文字这把刀来解剖自己,让世人看到他曾经的“罪恶”与挣扎。于是,我们在《随想录》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巴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家》《春》《秋》时的巴金。此时的巴金是痛苦的,亦是勇敢的,这种忏悔精神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苟活者。
同样是文革的幸存者——戴厚英——一位深深扎根于家乡的乡土女作家,在她的长篇小说《人啊,人》中对过往的历史也表现出同样的坦率和真诚,“上帝的交给上帝。魔鬼的还给魔鬼。自己的,就勇敢地把它扛在肩上,甚至刻在脸上!”,这种反思人性、呼唤人性的胆量让人由衷钦佩。但是,同样经历了文革的当年的红卫兵小将们却有着相反的态度,张抗抗为自己的中篇小说集取了个名字《永不忏悔》;梁晓声的自传体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扉页上醒目地写着:“我曾是一个红卫兵。我不忏悔”,宣扬一种“我纯洁,所以我不忏悔”的观点;张承志的《金牧场》称“我们是理想主义者,我们不忏悔”;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则认为“我不必忏悔,因为受害者早已宽恕了我”。
正如徐友渔的《人的道义支撑在哪里?》指出:“忏悔这个话题,成了当前思想文化争论的热点之一,它是‘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留给许多人、留给我们全民族的一笔精神债务。”一代人一直被忏悔这个问题追逼,不论是出于内在的良知,还是迫于外在的舆论压力,人们感到必须表白:“我要忏悔;或者,我不忏悔,我有理由不忏悔。”虽然其中有真诚忏悔的声音,但很稀疏,犹如空谷足音。不忏悔的声音形成主流,而且显得理直气壮。“文革”在中国来说是个敏感的词汇,虽然已定位为“内乱”和“浩劫”,但它发生和发展的深刻社会、历史、文化根源,并不是人们都清楚的。它“不仅调动了人性的弱点,如人的自私、贪欲、怯弱、妒嫉、虚荣,连人的优点,如忠诚、善良、纯朴、勇敢,也化为文革的力量。人性的两极都被利用,才是中国人最大的悲哀”[1]。面对“文革”,真的有无辜者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欧洲人对待二十世纪历史上人类的悲剧——法西斯暴行,表现出的态度:欧洲人战后从历史、哲学、心理学和神学等各个领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了深刻的反省。在波兰发行的一本揭露纳粹大屠杀的小册子《告诉你们的孩子》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大屠杀是欧洲历史和现代世界的黑洞。我们至少应该明白,大屠杀之所以会发生,正因为那些像你我一样的人类的一员做出了如此惨无人道的选择。”(教学时PPT展示)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声警钟。应该说,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所有中国人其实都是有罪的,没有谁能够或者有资格来批评或者声讨别人。可惜,历史的真相却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自己当作了受害者而把罪过推给了那四个人以及所谓的他们的小团体。于是,所有的人都理所当然地宽恕了自己的罪过,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这样错过了一次真正的反思反省的机会,其结果则是每个人都洗白了自己的罪孽,而把自己打扮的无比干净清纯。
其实,“忏悔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承担罪责,而是在于通过忏悔而净化自身,淘汰精神上的污染物,在使自身康复的同时不再在人群中传播病毒。然而,事实已经证明,精神上的自我消毒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精神的病变与肉体的病变有所不同,肉体上的病人一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病状,而精神病人却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有病。特别是大面积发生疫情之后,虽然大家都不健康,但彼此彼此,一样病态,也就失掉了参照,很容易把病态当作健康”[2]。(教学时PPT展示)
战后德国人的反思也是在个体反思基础上的全民反思。牢牢铭记曾经的罪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对未来有着长远的影响。有位学者说得好,时代变化的脚步越是加快,人们就越是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因为,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重蹈覆辙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将会更加深重。
虽然文革已是一个历史概念,但并未得到终结。终结的方式,不是遮掩,不是忘却,不是佯装不知;而是冷静的反省与清明的思辨。只有在灾难的句号化为一片良药时,我们才有权利说文革已然终结了。
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知道什么对、什么错、为什么会错,更要培养他们反对错误的勇气和良心,培养他们对人类与和平的爱心。着重让学生认识到,在发生如此惨绝人寰大屠杀的时候,即便是没有亲自参与,无动于衷、袖手旁观实际上也是违反人性的,也是一种犯罪。
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7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一、人文关怀概念解析
人文关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体现为对人作为社会个体的需求、尊严与价值的尊重和关切, 以及对人个性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全面诉求。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理念和手段广泛存在于西方社会各个领域。人文关怀一词源于人本主义。布克哈特曾言,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代被誉为“发现世界和发现人”的时代。“人文主义”一词就是为反对西欧中世纪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意识形态提出的, 其意是指要将人当作人, 以人为本, 尊重人性、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维护人的权利实现, 而人文关怀被西方学者看做人本主义的实现手段。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最初的感情是对于自己的存在的感情, 人最初的关怀是对于自己的生存的关怀”以表达人文关怀源于人的本性的观点。在西方宗教事务中, 人文关怀也往往作为教会向教众施教的重要手段, 并在解决教众思想、心理问题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改善校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手段提出, 实践中, 其作用日益突出。人文关怀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和手段, 它实施的效果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走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人文关怀对于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 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性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事业, 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引导教育对象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 人本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特征。脱离教育对象的实际思想状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违背了其工作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在现实性基础上的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人性观认为, 人性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人文关怀是人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的基本需求之一, 包含了马斯洛所定义的人的五个需求层次中除生理需求和社交需求外的其他三个高等层次。
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理念, 要求将人作为教育的中心, 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人文关怀将思想教育的开展过程归结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几个阶段, 最终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所贯穿的基本规律是依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进行展开教育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重视人的发展的功利化倾向, 这就要求采用人文关怀的手段, 以充分摸清教育对象的思想发展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 其本质是一种教育关怀, 培养蕴涵广泛而深厚的人。人是具有多种发展可能的生命创造体, 不是被动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工具, 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对教育对象进行人文关怀, 全面关注和培养其主体性, 满足其正当的精神需要, 才能不断增强其主体意识, 实现教育对象思想层面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使命。
(二) 人文关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手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篇章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也因此正式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人文关怀这个名词透露了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上的新变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 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 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距离。人文关怀手段的运用, 将极大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同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适于人文关怀手段发挥作用。高校学生教育环境中的学生资助、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公寓管理等环节中, 孕育着大量人文关怀可利用的因素和资源, 利于用人文关怀手段高效率的开展思想工作, 并能够在实施人文关怀的同时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 引入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摆脱目前所面临困境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被动的灌输式教育, 而启发式教育也因缺乏启发学生的相关因素, 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与积极响应。
同时, 启发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表现形式较为欠缺,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高, 不易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掌握。人文关怀的操作专业技术要求低, 对教育工作者的品德要求高, 学生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能够敏锐的觉察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并及时施加以积极有效地影响, 使教育对象摆脱思。
三、人文关怀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人文关怀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可细化为理想信念关怀、感化疏导关怀、启示关怀、美育关怀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 理想信念关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 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需求结合运用。大学生处于人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教育不应当停留在理论层面, 应与社会现实充分结合,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 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形成产生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
(二) 感化疏导关怀
根据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人的行为是有其内在需要引发的。当代大学生所暴露出的众多思想问题, 其引发点是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遇到的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引发的。通过感化疏导的方式,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 帮助学生认清社会现象, 助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就能对学生产生较好的感化作用, 进而解决其思想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三) 启示关怀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往往倾向于寻找自己的榜样, 依据榜样的行为方式去定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依据大学生这一特点, 应当运用典型引导的方式, 在学生中树立思想和行为的典型, 对普通学生产生积极的启示作用, 引导普通学生向典型靠拢, 营造先进带动后进的共同思想进步环境。在这种启示关怀环境中, 后进学生也会因为从众心理的约束作用而尽量避免自身不当行为的出现。
(四) 美育关怀
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8
[关键词]中学政治人文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基础实践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62
高中思想政治课一直力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思想政治课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上一直起着关键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人文精神,是学界一直致力研究的一个方向。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人本宗旨与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副科”,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无论在课时安排还是教改进程上都较为落后,不受关注与重视。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容易流于事实,缺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引导;学生则认为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且作业少,课外负担不大,因此不愿意花时间在上面。如何使得政治课堂生动有趣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入更多人文化内容,更切实地体现其“社会科学”属性,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化教学改革理论基础
人文主义作为19世纪文艺复兴思潮的指导思想,从本质上承认了个体的完整性,表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关切。基于这一视野的相关教育理念目前也有了许多讨论,其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一直致力探索的。人本主义教育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探求科学内部的人文主义,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人。
人文化教学的实践途径和意义,要包括课堂氛围的人文化,教学内容的人文化,以及师生交互的人文化。在课堂中,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塑造一种和谐平等、充满关爱的授课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驰骋,敢于发声,乐于发声,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要善于挖掘思想政治教材内在的人文化内容,又不局限于教材,适当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师生交互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作用,塑造平等、和谐和友爱的课堂。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化教学改革实践方式
(一)精炼教学内容,关注社会热点,引导正确三观
1.提炼思想政治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传统政治课堂往往是课上讲解理论,内容是死板的讲义,学生在台下听讲,画重点,没有自己的思考。师生之间互不理解对方,缺少平等沟通的桥梁。 首先,教师对于教材本身的内容需要更好地把握,注意提炼其中最富有教育意义的部分作为教学重点。其次,抓准切入点,拓展教育点,及时升华。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章节学习中,可以明确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道路;学习经济的相关知识,要及时地把知识与人文背景相融合,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
2.追踪社会焦点,关注时事民生
中学政治课虽然有很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但其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没有变。时事政治热点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非常好的一个手段。因此,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热点时事是人文化教改的重要内容。目前,高考改革也体现了这一导向,无论是加入时事材料的论述题还是选择题,都在引导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关注现实社会,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许多学生在谈起叙利亚战争、难民危机等时都是滔滔不绝的,但一到了政治课堂就开始昏昏欲睡或者做低头党,这都是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没有理论联系实际造成的。具体而言,比起在无关的课程内容中强加引用时事,不如利用每节课的5分钟做时事热点的新闻短报,学生如果感兴趣,更可以让他们参与其中,每期更换不同的播报员。这样,学生也更好地利用了课外时间,加强了学习自主性。
3.熏陶传统文化,挖掘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本身就涵盖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地理学科中也有人文地理的篇目,相对于这两门平行科目,中学政治学科如何挖掘传统文化一直是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因此,需要在文化生活的章目学习中,利用艺术作品来唤醒学生,通过解读具体的文化作品,帮助学生得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这一结论。
(二)改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善用现代媒体
1.尝试情境化、艺术化的教学形式
有效的设计才能使课堂更加高效,使用情境探究法的课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电教手段,满足政治教学的多元化需要,营造和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时候,结合历史背景去教授,激活这一教学内容背后的思想情感因素,就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两会”等理论性较高的章节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2015年“两会”召开的视频以及政府工作报告节选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以及了解当下的热点和大事,一举两得。
2.采取提纲式与互动式教学过程
创新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实施提纲式教学时,教师结合知识点、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来制订学生自学提纲和上课的部分重要环节提示。这样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督促学生做好预习。
在课堂中,要以互动合作为目标,以互动合作型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师、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教学动力,以小组合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
3.增加实践教学与鼓励社会调研
传统政治课堂的重点在课堂中,注重理论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纯粹是为了应试而去背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并没有通过实践去深入了解体会,这样所谓的人文化教育不过就是一纸空文。政治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更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应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将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例如开展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和小论文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举办相关学科知识竞赛,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在竞争和娱乐中学习和成长;利用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等来促进政治理论的学习,并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4.利用新媒体沟通与可持续教学
新媒体除了运用于电教手段外,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不得不促使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手段。新的社交媒介,如学生喜爱的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已经是包括教师也无法离开的移动互联网终端了。与其杜绝学生玩微信,不如占领新媒体的思政教育高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微信公众账号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每日可以推送重要时事新闻,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进行推送。另一方面,微信也实现了师生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沟通,教师可以与学生以更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能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壮大教师队伍,实践人文理念,科研带动教学
1.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
从内在而言,首先教师传道授业,做人做事的第一位就是崇德修身,崇德修身是人生的第一要务。教师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自身就应该加强修养,身体力行,在行动和言语上都起着良好的表率作用。其次政治教师应当提高理论素养,这就需要学校为教师提供先进的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素养,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在课堂之中,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但要有博学的知识,更要给予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2.优化师资结构,挖掘教师科教潜力
时代发展和学生的变化,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也更具体的要求,从“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变迫在眉睫。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是不可以停顿的。除了要吃透教材,还要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第一,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框架,要不断对本专业领域的新理论进行学习,同时要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第二,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也要紧跟世界潮流,新的教学理论和手段要积极尝试,取其精华,根据所带学生的实际探索符合他们发展和成长的课堂。第三,要时刻反思教学中遇到的困境,做好记录以及时改善。
总之,中学政治教学利用人文化的教学手段,渗透人文精神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对于学生而言,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素质修养,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于中学政治课程而言,拓展了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文化资源,开辟了实现人文精神这一教学目标的路径,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正确三观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小毛.人文精神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培养与贯彻[J].学苑教育,2013(5).
[2]邓正兵,王均.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2001(1).
[3]李旭红.浅谈高中政治课中的人文教学[J].新课程:教师,2010(6).
[4]王会.人文化教学实现途径[J].中国历史教学研究,2011(1).
突出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人文性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人文性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有着浓厚人文色彩和深厚人文关怀内涵的学科,人文性是本学科的性质之一。因此,关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人文性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彰显课程的人文性,仍存在很多困扰。本文欲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环节入手,探讨突出思想品德课人文性的方法。
一、把握教学方法人文性的原则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桥梁。教学方法正确与否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影响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在确定体现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时,应把握主体性原则、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原则、自主建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的题中之义。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外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改革,对灌输式的方法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是来自上面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1],这样不仅不会促进反而限制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劳伦斯·科尔伯格把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中的受教者比作“美德袋”。他认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2]可见,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违背了道德本质,而且违背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反思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方法,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人文性,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把它转化为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坚持主体性原则,才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二)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的原则
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突出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不是对“学问中心课程”的全盘否定,而是主张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认知是形成思想品德的起点,道德情感是由道德认知向道德信念转化的中介,又是道德践行的催化剂。因而,认知和情感同等重要。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向学生一味灌输道德知识,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需要的关怀。这种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造成学生的反感和厌恶情绪,使得思想品德课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中,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强调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主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将认知与情感协调统一,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寓于学科知识的教学当中,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需要得到双重满足。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接受知识,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的“有情人”。[3]
(三)自主建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外部向学生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4]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知识是从内部进行重组和建构获得的,儿童是自主学习的主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人文教学方法的自主建构原则。在该原则指导下,体现教学方法的人文性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愿性。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学习不是被动强制的活动,而是自愿的。第二,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变量”,关注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独立性。第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的,这种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比课堂中的更真切、深刻。也就更有助于学生把道德规范纳入到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中,从而实现个体思想品质结构的重塑和建构。
二、突出教学方法人文性的具体方法
第一,平等对话法。该方法建立在师生双方具有平等地位的基础上。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人文性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要互相尊重和热爱。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教学氛围中,以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教学,能把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情绪调动起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平等对话法的理论基础是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他提出把握世界的两种哲学模式:以对话哲学为代表的“我—你”关系模式和以西方主体哲学为代表的“我—它”关系模式。他认为,决定一个人存在和人之所以为人的是“我—你”的关系,只有在此关系中才能发现人的真正意义,“人通过‘你而成为‘我”[5],“我生存于‘你的关系里”[6]。平等对话法就是把对话哲学中“我—你”的这种对话关系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强调师生在“讨论”、“对话”的教学情境中,在师生相互信任、尊重与合作当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这种方法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游戏体验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式学习理论。大卫·库伯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然后发表看法,进而进行反思,总结形成理论,最后把理论应用于实践。[7]该理论强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参与,从而获得个人的感受、觉悟、经验并进行交流,然后通过反思、总结上升为理论或形成成果,最后将这些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实践中。游戏体验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符合初中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体现了教学方法的人文性。此方法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社会出发设计游戏活动,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亲身实践,通过他们的体验、交流和反思完成思想品德课知识的内化,并用于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如在进行鲁人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敞》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合作让生活之路更宽敞这一教学目标,可设计这样的游戏活动:“眼与手的相约”,游戏分两轮进行。第一轮由个人完成,在黑板上画出脸的头像;第二轮由两人合作完成,一人指挥一人画。然后让学生谈游戏感想,并进行总结和情感的升华。如此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
参考文献:
[1]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46.
[2]Power,C..Kohlberg,L..Using a Hidden Curriculum for Moral Education[M].In the Education Digest.1987:12.
[3]杜春梅.人本化德育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32.
【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推荐阅读:
人文性思想教学理念论文10-27
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论文08-18
军人文化思想在企业中的运用之我见09-0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1-25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论文09-30
庄子的美学思想06-22
庄子的入世思想08-21
浅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08-26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06-09
体现庄子思想的故事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