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思想教学理念论文(共6篇)
人文性思想教学理念论文 篇1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最根本的追求以及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初中阶段是学生涵养道德、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人生观、发展自己的重要时期。把人文性思想教学理念引入思想品德课堂, 体现新课改与创新教学理念, 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 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性质的价值
(一) 能够推动课程的完善发展
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灌输说教多、自主感悟少, 学生的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 学生不乐学, 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 究其原因, 在于没有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的高度出发, 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 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使思想品德课的目标真实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使思想品德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其科学性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从而推动本课程的完善、发展。
(二) 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在学校教育中曾经出现一种近视的功利主义倾向, 一味强调升学应试, 并以此为指挥棒, 硬梆梆地传递、灌输现成的政治概念、原理和观点, 教师居高临下, 学生唯命是从, 被动、服从, 知识形成的过程遭忽视, 学生成长中的需要被忽略, 使原本应该具有和谐融洽气氛的课堂逐渐变得乏味、烦闷。在教学中将人文性的理念引入其中, 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的想法与愿望, 并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和思想的启迪, 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 唤起他们求知的热情。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三) 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促进作用
科学给人以真, 艺术给人以美, 人文给人以善。人文课堂无疑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主要的途径。思想品德课重视人文性的发挥, 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并不断地完善与超越自我;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内化思想品德教育;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 从小处着手培养教育学生, 促使其形成良好习惯;总之, 将人文教学理念引入思想品德课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文品味以及人文素养,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 塑造民族精神。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人文性的把握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这种内在的人文价值需要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发掘。本人通过教学实践, 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 积极探索人文精神与学科教学的支点,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体现教学过程应有的人本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透彻地了解、把握教材, 善于抓住人文精神的升华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 充分的把握, 恰当的发掘。在此基础上, 不断创新, 挖掘其他方面的人文资源, 如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素材、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大时政资料等等。如教师以地方革命传统资源———乌山革命根据地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思品教育实践, 在实地考察、图书阅读、网上阅读过程中, 乌山历史、乌山人的精神激励着学生去探究、发现、弘扬。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前辈在恶劣的条件下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不畏牺牲、英勇抗战的革命精神, 继承革命先辈这种不怕困难、不畏艰辛的艰苦奋斗精神, 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感动之余, 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在学生实践体验的前提下, 教师把乌山革命事迹、新时期乌山人精神融入教材, 与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章节相结合, 学生在道德力量的熏陶、感化下, 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在讲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框题时, 当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乌山革命斗争史, 举例说明哪些人物是“中国的脊梁”时, 学生们甚至会滔滔不绝开始介绍, 这些英雄人物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力量, 接下来学生旁征博引,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个教学难点教师讲得少, 没花太多精力, 学生却学得多、学得扎实、透彻。在教学中,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人文资源, 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实践出真知的力量。
(二) 构建开放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
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上看,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学比较封闭, 缺少创新理念,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性理念的引入, 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系统, 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与学习空间。如在“我们争做红色传人”综合实践课上, 教师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播放“红色影视”光碟, 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时尚感人的方式解读红色文化, 让学生在感知、理解、判断之后, 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动, 从中引出主题“我们争做红色传人”。接着让学生分组分工, 自主活动, 创作演练, 用自己擅长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表达对革命英雄的敬仰, 自觉传承弘扬革命传统, 在活动中, 学生以搜集到的资料作为依据,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通过思想的交锋达成了共识。通过活动, 学生调动了所有感官, 特殊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升华了他们的道德情感。最后, 在课堂展示、汇报成果阶段, 教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面貌焕然一新, 他们用丰富饱满的情感、生动的表演诠释了当代具有“红色”性格、“红色”气质的中学生形象。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 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 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文教育
要保证人文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相结合。例如, 在漳州市人大代表选举动员过程中, 有些年满18周岁的中学生对选举漠不关心。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讲述公民的选举权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了解选举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体现, 每位公民都应该珍惜这项来之不易的权利。通过教育, 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又如, 在上“让生命之花绽放”这一课时, 谈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 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联系到新时代雷锋精神时, 有的学生认识偏激, 罗列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漠视生命的不道德的现象, 他们认为当今世界已经不可能有“雷锋”的存在。针对这种思想,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及时点拨, 积极引导。辩论中更多的学生用大量的事实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道德模范楷模等鲜活人物的感人事迹, 印证了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 雷锋精神以其巨大的道德魅力始终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激励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 以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
(四) 重视考试评价的人文关怀
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测试的环节上, 教师要积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试题严格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命制, 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 注重挖掘与学生紧密相连的时政热点资源与典型素材, 鼓励学生联系所学创新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凸显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功能, 考核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测试卷中出现这样的题目:“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 你有哪些具体行动?请举例说明”。学生结合生活实践, 思维开阔, 回答富有创造力, 如“利用节假日时间, 担任乌山小导游, 为游客讲解乌山革命英雄事迹, 弘扬革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等。又如“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我们应该怎样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请你写一篇有关红色文化下乡传承的计划书”等试题, 这些题目没有固定死板的答案,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可自由发挥, 拓展思维, 体现能力, 表达情感。学生答卷的过程就是一次接受教育的过程, 是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自我构建。
(五) 优化研究性学习, 为人文教育开辟新的渠道
人文教育具有体验性的特点, 要让学生真切地把握人文精神, 需要有亲身经历的心理体验过程。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体现了人文教育的体验性特点。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要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 通过思想的交锋, 最后得出科学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等等。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 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例如, 在“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治理”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中, 首先通过指导学生查阅多方面的资料, 对漳江口红树林的历史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考证, 然后让学生了解红树林具体整治措施, 在整治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以及整治后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 经过交流讨论, 达成共识, 写出调查报告, 提交了一份保护和改善红树林环境的建议书, 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要自觉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 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 达到真正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中学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人文素养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重视培养。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我们任重道远, 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大胆质疑、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能够终身受益, 自觉地塑造健全的人格, 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最根本的追求以及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将人文性思想理念引入其中, 体现新课改理念, 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思想品德课内在的人文价值需要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发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思想品德课堂人文性把握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人文性思想教学理念,思想品德课堂,建议
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性的彰显 篇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人文性 文化特点 成长需要 心灵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65
新课标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四个方面: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定性可谓非常的准确到位。本文就选其中的人文性进行重点论述。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简而言之,即重视人的文化。思想品德课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当然要彰显人文特征。
一、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强烈的青春期,青春期是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时期,也称为“自我觉醒的时期”。自主性即行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独立性即摆脱对他人的依赖。由于初中生处于“自我”的萌芽时期,个体思想的成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出考虑不周全、无法顾及对方的感受等幼稚的心理特点。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要体现出青少年的特点。“尊重”意味着一种真诚的认可,即对他人以及社会的价值、能力、行为等表示承认与认可,其中也伴随着赏识、赞扬、佩服、肯定、支持、高度评价等。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收到教育教学的实效。
需要注意的有两点。1.这个时期的学生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们不能够再把他们当作小学生来看待,要善于倾听他们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独特见解,哪怕他们的解读带有个人色彩或幼稚可笑,也不能够讽刺、嘲笑或挖苦他们。要明白他们既不是小学生,也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成人。我们虽然不必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蹲下来,但更不能像对待成人一样平视他们。2.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我们更要客观地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的
性情、兴趣和品质,因势利导,充分發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
学生的精神需要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缺乏这个条件,学生的精神、心理、个性、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重视这一点,也是彰显思想品德课人文性的重要方面。但我们很多人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的精神需要主要包括:安全感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被信任的需要、创造探索的需要等。初中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他们创造探索的需要增强。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的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对于课堂问题积极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应该高高在上地认为学生就是小孩,而应该多与他们交往,倾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满足他们被信任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从而满足他们精神成长的需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需要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不是合理的,这就需要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明辨是非,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早恋的问题,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呢?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早恋属于精神成长中男女同学交往的需要,这是青春期中正常的身心反应。其次,引导学生明确一般的男女生交往和早恋的区别。再次,引导学生明确早恋不属于青少年时期合理的精神需要,明确它的严重危害。当然除了早恋这个问题,还有很多精神上的需求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甄别,区别对待。
三、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谈体会、表演等各种形式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体验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活泼生动起来。这是学生学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早恋——美丽的错误”内容时,教师设计问题:“我们该如何认识早恋?”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在学习“做自立自强的人”内容时,采用小品的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变成展示自我才华的“小舞台”;在学习“感悟青春”内容时,联系校园生活,教师设计了一个小菲与异性交往的歌舞剧等。
“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瑞伯雷斯语)这一观点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的体验。在思想品德课堂中采用谈感受、小品或歌舞剧表演等形式,能够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切身体会剧中人物的感受和思想,从而产生心灵的震动,有效地提高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融合程度。如果课堂上仅仅是教师枯燥乏味的口头说教,全无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是很难融入生活性很强的思想品德课堂的。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不怕麻烦,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切身感受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
四、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
优秀的人类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了许多优秀文化。例如:传统诚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崇尚完美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坚韧意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等。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把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人生当自强》这一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1.教师收集名人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演讲。
高位截瘫的张海迪
筋骨瘫痪的霍金
双耳失聪的贝多芬
2.学生收集身边有自强精神的学生的故事,进行故事比赛。3.引导学生讨论自强的表现和实质。4.小组合作探究:祖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能力不断增强,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一个国家、民族有什么作用?
这样,由张海迪、霍金、贝多芬等中外名人到当代的普通人,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作用,教师带领学生逐渐进入 “自强”的大门,让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滋润,从而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责任心。
综上所述,要想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收到教育教学的实效,教师就必须抛弃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课堂、一张嘴的做法,必须牢牢抓住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这个重要抓手,想方设法,多途径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人文性”现代体育教学思想探析 篇3
1 体育教学忽视人文性的主要原因
1.1 科学主义思想在教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随着科学在物质领域中的巨大成功,科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盛气凌人,又由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洛克的“白板说”、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理论的影响,出现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唯科学主义”思想。教育把科学放在最重要地位上的同时,严重忽视、淡化了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由于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主流,致使教育教学中重物不重人,把学生变成掌握科学知识的“工具人”,认为科学素质、知识水平是衡量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为此,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理论被教育领域广泛接纳,课程内容关心知识的代表性和逻辑性,课程结构强调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很少注重课程内容的娱乐性、创新性、实用性、普及性。教育过程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尊重和学生的价值,其结果是书越来越厚,分越来越高,而学生却成了书呆子,其人文精神越来越匮乏。
1.2 认知论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主要理论论据
培根、洛克的“感知主义”,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以及“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等认知活动理论,都对体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无论确定体育教学内容,还是选择教学方法、手段都主要以认知理论为依据就可窥一斑。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认知理论已成为体育教学过程的决定理论。学生似乎生来就是认知的工具或机器,别无选择。教学理论的研究也紧紧围绕认知理论进行探讨,教什么、如何教是体育教学过程十分关心的问题,如:如何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水平、体育教学科学化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为提高教学传授知识、掌握技能的效率和提高学生认知、运动能力而进行的,而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的追求自我实现、完善人性、培养创造性等的理论研究还不多。
1.3 我国传统体育教育观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增强体质、传授“三基”成了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于是以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论学生体育成绩,以体质的强弱来评价学生身体状态。为了达到这两项标准,学校体育教学中精雕细刻地传授运动技术,严格控制运动负荷成为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和调控运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这种过多地关注生物学意义上的体质和技术的传授,把学生当成掌握“三基”的“工具人”和传承运动文化的“载体人”,而忽视体育教学中人的价值和意义,是对人性的一种压抑。如果为了掌握“三基”,学生选择权被剥夺,自主积极性被压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挥,那么,学生厌倦、逃避体育课也就不足为奇,并且此现象将会愈演愈烈。
2 如何贯彻“人文性”体育教学思想
2.1 积极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为了尊重学生的生存权、生命权、发展权,“健康第一”作为教育指导思想理应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彻底的贯彻。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安全常常受到威胁,健康也往往得不到保障。如,把学生的冒险称为勇敢,在酷暑中一言堂等等现象都表明教学过程中,剥夺了学生要求健康的权力。“健康第一”不应仅成为一种口号,而应贯彻体育教学实践的始终。实质上,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安全保护能力,贯彻“健康第一”思想,也只是人文教育思想的最基本要求。为使“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学校和体育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对健康各方面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加入具有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效的中国传统健身术,比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内功、内功拳等。对学生正确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观,有很大的益处。
2.2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虽然在体育教学中被广大体育教师广泛接受,但对学生为主体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教学过程中,而在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还很少考虑学生的主体要求。最近发展的理论要求目标必须在了解、理解学生的自身需求基础上才能准确定位,又因教学内容是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所以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理解应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课堂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当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学生是学习内因,但也不能毫无顾及地把学生当成只是外因变化的需要,而忽视学生自身自主发展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渗入传统武术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对武术感兴趣是因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所以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就应该将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讲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普及推广武术。
2.3 加强探究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人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发挥人的潜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体育教师应制定探究的步骤、创设探究的环境,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的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学生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科学永无止境”的探究精神,并认识到在任何真正科学里都没有封闭性的结论,都需要人去发现和创造。体育教学中尝试性练习、创编运动套路、自定体能和技能目标等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大有益处。传统的武术教学通过学生了解武术动作,并与伙伴合作进行自编,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4 加强体育课程内容结构中人文性的渗透
人文性不仅只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内容结构上也应渗透着人文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时,不能仅凭某一教材和教师的意愿来安排,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在调查学生基础上,考虑学生的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编制。传统的武术教学讲“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通过心灵的觉悟“实现自然的呈现”。从外部关系来看武术将自然之形、万物之变寓于拳理之中,从内部关系来看,武术追求人体运动中身心的和谐统一,肢体各部位动作的“齐奏共鸣”。释家博大的胸怀,对个人生死、得失、荣辱等的超越;儒家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的“践形尽性”方式;道家超越常规认识的“自然处反”的方法论,在武术的技击理念中都能被一一体现,从而形成了中国武术特有的人文理想构建。
摘要:体育人文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下,“人文性”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但是由于科学主义、认知论以及我国传统体育教育观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使体育教学忽略了“人文性”教学,如何很好地贯彻“人文性”体育教学思想,成为现在体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
关键词:“人文性”,体育教育,思想探析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人文体育观的渐进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中国学校体育,1999(2).
[2]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3]冯霞,杨文轩.我国近年来人文体育观研究述略[J].体育与科学,2005(6).
[4]胡小明.新世纪新体育[J].体育学刊,2000(5).
[5]毕世明.人文精神与中国体育的几个问题[N].中国体育报,2002-5.
人文性思想教学理念论文 篇4
一、以师生地位平等的教学方式体现人文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 学生会感觉到自己与教师不在平等的地位。这是由于学生觉得自己想学什么知识自己没有说话的权力;自己想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被教师否定;自己的观点常常被忽视, 学生感觉到自己与教师就是上与下、长辈和后辈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感受到人文理念, 学生会感觉到所谓的人文理念就是书中说的大道理, 大多都是纸上谈兵, 在现实中没有真正的人文理念。所以在课堂上,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人文理念。
例如, 学生提出质疑:什么是爱国?有很多人加入外国的国籍, 这样的人算爱国吗?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想法, 并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思考、观点都受到尊重, 他们就会感受到人文理念的真正意义, 从而他们也学会用体现人文理念的方式对待他人。
二、拓展知识面让学生理解人文理念
初中生由于知识面有限, 对于什么是人文理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 让学生从各种知识中分析和比较什么是人文理念、为什么要以人文理念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怎样做才能合乎人文理念的精神等。
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看大型纪录片《中华民族》, 学生在观看这些纪录片后会知道世界是一片很广阔的天空, 很多事情自己尚未了解。如, 自己可能并不了解他人的成长环境、他人的经历与遭遇、他人的习俗与文化等, 只有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 大家才能和平地在这块土地中共处。拓展知识能够让学生自主的思考更多的问题, 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文理念的概念。
三、以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思考人文理念
学生如果单纯依靠个人学习, 可能对人文理念仅仅只限于理论上的理解, 只有与他人共处, 学生才能知道同样是人文理念, 他人和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区别, 同时学生在与人相处时会慢慢感受到如何把学过的人文理念应用到实际中。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交流机会, 让学生能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人文理念, 且能把人文理念体现到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初中生由于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影响, 很多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 他们要求别人了解自己的感受, 却忽视他人的感受。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说自己的故事, 每个人都说说自己心中最伤心的事。学生们在交流以前原本以为自己的经历非常悲惨, 他们经历过父母离婚, 或者不被父母疼爱等事件, 然而听完别人的故事时他们发现原来比自己更遗憾的故事就发现在自己的身边, 自己却完全没有关注过。在平等的教学气氛中, 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理念的教育, 此时他们就不会觉得人文教育仅仅只是纸上的理念。
四、以生活中的实践展现出人文理念
当学生理解到人文理念的本质时, 学生还需要一个舞台展现出自己的才能, 如果他们没有实践的机会就不会了解人文理念是如果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自己怎样实践人文理念才能使周围的人更愉快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让学生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展现出他们心中的人文理念。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时, 有些学生内心非常同情家庭很贫困的学生, 他们认为要践行自己的人文理念就是要在生活中给予贫穷的学生更多关照, 在物质交流中给予贫穷的学生更多的关怀等。可是他们发现以这样的方法践行自己的人文理念只会让贫穷的学生更难堪, 觉得周围的人看不起他, 周围所有的人都看到他们很贫穷。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了解并不是所有的贫穷学生都需要物质的帮助, 那可能会事与愿违, 很可能他们只需要一种他人对待自己平等的态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区别对待他们, 不给他们歧视和冷眼, 乐于和他们交流, 他们就会感觉到内心很温暖。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尊重别人与帮助别人,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分析和思考, 不断地继续实践, 他们的人文理念才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的见解上, 而成为他们的日常核心行为准则之一。
人文性思想教学理念论文 篇5
近年来, 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纷纷开设旅游广播频道或旅游节目, 节目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 吸引了越来越多受众, 成为广播传媒行业的新宠。与此同时, 随着两岸形势的进一步缓和, 涉台广播类旅游节目也以其深刻的人文性、鲜活的知识性、周到的服务性、高雅的娱乐性及灵动的时尚性在涉台节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自2009年8月10日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每天上午11点10分至12点黄金时间推出全新旅游节目———《乐游神州》。这档50分钟的节目涵盖了鲜活、丰富的旅游内容, 节目以对播、聊说旅游的主持方式, 邀请资深旅游爱好者作为嘉宾, 辅之以网络互动社区, 在轻松的氛围中引领对岸听众游遍风景名胜, 聆听旅游故事。 (1)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畅游中国》系该公司“文化战略品牌”的主打节目, 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介绍地域民俗风情为特色, 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韵味, 听者每每有纵横今古、驰骋千里的时空交错感。 (2) 东南广播公司《旅游我最大》栏目以人文风光、人文旅游为主题, 听众跟随主持人在轻松有趣中体验、领略旅游景点的特色。 (3) 上海浦江之声广播电台与台湾高雄大众广播公司KISS RADIO自2009年8月14日起交换播出各自制作的节目单元。其中, KISS RADIO制作的《kiss带你游台湾》由主持人于均为上海听友介绍台湾旅游信息, 浦江之声主持人彼得则通过《上海走透透》带领听众游遍上海, 包括排骨、年糕等传统小吃, 百乐门、锦江饭店等历史古迹, 南京路步行街、新天地等人气旅游景点, 并通过与“海宝”对话介绍世博中心、世界气象馆等世博会最新资讯。 (4) 值得一提的是,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开辟了专业旅游广播频率, 定位于“传递旅游资讯、服务旅友生活”, 为两岸旅游业界搭建起资讯发布和项目宣传平台, 向听众提供旅游信息和休闲娱乐服务。
二、涉台广播旅游类节目文化内涵的把握
文化是涉台广播旅游类节目的灵魂, 自然风光有文化, 民风民俗是文化, 古史幽情深蕴文化特质, 时代风采更是充满人文精神。涉台广播旅游类节目的本质即文化探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 文化内涵的提升则使节目品位得以相应提升。
(一) 把握历史文脉, 注重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古老的中华大地遗留着无数珍贵的文化遗存 (又称文化遗产) , 蕴涵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价值、特有的思维方式及丰富的想象力, 这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历史的见证, 更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 关系到每一位成员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骄傲感, 以及伴随这种情感而来的文化尊严感。文化遗产往往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涉台广播旅游类节目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将中华古老文化的魅力用广播语言加以呈现, 使听者穿越历史尘埃, 完成心灵“回归”。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畅游中国之河坊街特辑》是一档专门介绍杭州河坊街——有着千余年历史文化底蕴街区的特别节目。早在宋代, 这里就是商铺林立, 商贾云集。岁月变迁, 今天的河坊街呈现何种面目?是否可以依稀寻回早年风貌?主持人带着探究的好奇步入河坊街, 在这条古意盎然又充满市井风情的文化街上, 主持人采访了胡庆余堂。当年胡雪岩先生花巨资创办的这家药号, 无论建筑风格还是经营理念, 均极具传统典范。两百年来, 胡庆余堂见证了历史的兴衰, 也保留了一些岁月无法抹去的痕迹——那就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下面是主持人在胡庆余堂的一段采访录音:
主持人:来到胡庆余堂, 远远看到一座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 可谓高大宏伟。临河坊街的墙面上赫然呈现七个大字:胡庆余堂国药号。让我们跟随这里的工作人员去一睹这座古老药局今天的面貌。
工作人员:整个建筑大约四千平方米, 体现徽派风格, 特点之一就是外墙高大, 这墙称为风火墙, 具有防火、防盗和隔音的功效。在那个没有消防灭火设施的年代, 这种设计具有它的合理性。
主持人:当时花了多长时间建起?
工作人员:大概四五年的时间。
主持人:我发现这里雕梁画栋, 每个窗户上的花纹还清晰可辨, 可见当年胡雪岩对胡庆余堂非常用心。
工作人员:的确。拿这里的柱子来说, 用的是从东南亚运来的铁木, 它密度非常大, 钉子很难钉进去, 放到火里烧不会起明火, 而且白蚁都蛀不了, 可以说非常名贵。这批木材本来是用来重建圆明园的, 但是由于政治原因没有建成, 胡雪岩通过关系把它买到了, 如果他直接从东南亚进口再用于胡庆余堂的建造, 那就不止四五年了。
主持人:那胡雪岩怎么会想到建这样的一个药局呢?
工作人员:当年战争比较频繁, 瘟疫比较流行, 他是为了救世济人。而且他为此身体力行, 不惜巨资。
主持人:还体现在哪里呢?
工作人员:我们先来看几块匾额。胡庆余堂有块非常珍贵的匾额叫“戒欺匾”, 几个字是胡雪岩亲笔题写的, 告诫属下做事一定要讲诚信, 不能欺骗顾客。而且这块匾额是朝内挂的, 是专门给自己的员工看的。它的旁边有个香炉, 如果有顾客来说药品质量不好, 店员不能和顾客争执, 要把药品拿过来, 坏的全部在香炉里烧掉, 再另配新药给他们。
主持人:这里还要一块匾叫“真不二价”, 怎么解释呢?
工作人员:这块匾从左往右读, 从右往左读都是一样的意思, 就是制药要遵守祖训, 要货真价实, 明码标价, 讲求诚信, 医术乃仁术, 来不得半点马虎。
主持人:这一点在今天来说, 都很值得一些商家学习。
工作人员:是的, 胡雪岩做事做人都非常严谨, 他讲求选药要地道, 做活要精细。为了配制一种止血丹, 他不惜巨资铸成“金铲银锅”, 这也是我们这里的“镇馆之宝”。
……
主持人:胡庆余堂从建成到今天已经一百五十多年过去了, 尽管岁月流转、人事演变, 但是当初所秉持的人文理念在今天依然独具价值, 而胡雪岩先生广济天下、修治务精的人格力量也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仰望。 (5)
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历久弥新,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活态部分渗入大众心灵的深处, 直接参与或间接影响着现代生活, 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和生生不息, 而通过涉台广播旅游类节目的传播效应, 广大听众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这正是文化遗产的最终价值所在。
(二) 善于刻划“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旅游节目不应只是纯粹景点的介绍, 除带领听众欣赏自然风光外, 更多地要引导其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畅游中国》节目的定位即是如此, 不仅注重历史感, 更突出其人文性, 彰显现代人的生存价值和理想信念, 令对岸听众对祖国大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认。
笔者认为, 节目采访要力求做到凸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均为文学术语, 主持人如果能及时发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并善于挖掘这些鲜活人物的故事性及其人格特质和理想信念, 会令节目更加真实生动、妙趣横生。
在《畅游中国之苏州行》特辑中, 主持人采访到周庄一位陶艺大师王水晶先生。王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国美院, 后痴迷于陶艺, 受周庄之邀在老街开设一家陶艺吧。忍受着白日的喧嚣和夜晚的清寂, 他终日栖身在两层小楼上创作以周庄水乡为题材的陶艺作品, 供游客欣赏、收藏之用。王水晶的加盟不仅丰富了周庄的人文环境, 更以实际行动挽留着日渐远去的古老文明。在迷人的水乡周庄, 王水晶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当走近这道风景, 你会发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早已与这片水乡世界连接在一起, 周庄已经成为他生命的故乡。艺术家对周庄的挚爱是纯粹的、内在的、深沉的, 正是这份爱, 令他在喧嚣世界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归属, 实现着一个职业艺术家的理想与追求。
《畅游中国之河南行》的采访中, 主持人走近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考古专家———原河南博物院院长许顺湛, 老人数十载的考古经历和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本身就是一部珍贵的历史传奇。在河南博物院这座国家级博物院里, 围绕着一件件珍贵文物, 老人为听众讲述了自己半个世纪的“探索之旅”。清贫岁月里, 老人执着于简单的理想———发掘保护这些珍贵文物, 著书立说, 让后世子孙在真实的遗存面前找到“文化之根”。朴实的言语、碎片般的回忆和讲述仿佛穿越时空, 带听众完成了一次历史和现实的对话。
如果说“典型环境”重在造景, “典型人物”则侧在立意, 环境与人物切忌生硬组合, 而是要巧妙配合, 才能相得益彰,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更加和谐统一, 令节目意境深邃悠远, 回味无穷。
(三) 探古问今——节目视角的多重变化
视角是一档节目的“广角镜头”, 它不仅决定了节目的方向和定位, 更决定其是否多元和丰富, 并最终影响节目的质量和可听性。在广播旅游类节目中, 笔者认为, 节目视角一定要善于变换, 不仅要“探古”, 更要“问今”, 在古往今来的时空变换中让节目更加详实生动、立体可感。
《畅游中国之杭州游》节目中, 主持人幸遇台湾探亲回来的90岁的董老太太, 她与亲人相聚故乡杭州, 其乐融融在河坊街颇负盛名的太极茶道院品尝正宗杭州藕粉。董老太太思维敏捷, 口齿清楚, 她向主持人回忆起了儿时故乡的生活情景, 点点滴滴渗透着刻骨深情, 对故乡的变化赞不绝口, 而故乡厚重的文化、浓浓的乡情更令她期待落叶归根。在与董老太太的交谈中, 主持人善于变换视角, 在历史与现实间搭建起沟通的平台, 这种时空的“穿越感”令听者视野随之开阔, 心性更为自由舒展。“不是宣传胜似宣传”的采访报道既彰显了杭城之美, 又体现了两岸和谐共荣的现实与良好愿景。
在该期节目中, 主持人还采访到了一些来杭州学习国画的艺术工作者。杭州对于他们来说, 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深厚的人文积淀。由此, 主持人的情感进一步生发:“千百年来, 无数文人骚客和今人一样带着对中国自然和人文之美的热爱, 在西湖边临风作画、把酒吟诗, 他们是当下的行者, 更是历史的身影。”后期节目制作时, 主持人进一步加入古意盎然的音乐和赞美西湖的诗句, 勾起听者无限的遐思, 令节目饱满又充满内涵。
一言以蔽之, 古人固然令文化的价值得以呈现, 而今人循着先人的足迹以何种姿态和面目生存, 对现实更具导向意义, 这也正是涉台广播旅游类节目彰显影响力的基础与终极意义所在。
注释
1 http://www.nihaotw.com
2 http://www.chbcnet.com
3 http://www.sebc.com.cn
4 http://www.yicai.com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研究 篇6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与内在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象是人,实质是对人品性的打磨、刻画、修饰和完备,其对人性的关注无微不至。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将大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自尊心,提倡学生全方面发展,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旧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集体利益,忽略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舍弃个人利益而保全集体利益,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与人文关怀的本质相悖,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教育工作者应该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品行、能力等各个方面,将思想教育水平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成长历程和实际生活中,发掘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人生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和人生目标,将强制的灌输转化为切身对学生有益的维护,让学生严格要求自我,主动追求理想。如此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实处,培养有优良道德品性的人才。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帕斯卡尔认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会思想,他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不像橡皮泥,任由外力被打造成固定的模样,人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由内在的思想所塑造。人文关怀讲求以人为本,与此将对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就要在各个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个性,关注其感情变化,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时疏通心理问题,让学生不受束缚地自由成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发展,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大的方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为社会培育有优良道德的人才,从个人角度来讲,则要将学生的个人价值发挥到最大。教育要达到的成果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外,还要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将学生打造成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学生的信仰,树立远大的志向,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重点教育学生要自强不息、勤奋努力,有自主创新能力。
2.以爱国主义为所有美德的基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的社会实践中,时刻谨记国家和民族大义。中国在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大学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始终不忘奋发向上、自力更生。
3.为了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多多举行与之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心理健康讲座等,并设置心理健康诊所,带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向着积极的方向考虑,并想办法解决,让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调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
1.改革以往落伍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观念中,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基本依据,对学生实行言语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带动全方面的发展。说理教育法的弊端是生搬硬套,硬性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现在教育理论逐步完善,说理教育法也应该随着改进,要更加突出人文关怀,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其个性和特点,运用人性化的语言教育学生。
2.虚心求教其他教育典范,将合适的方法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关怀教育法就是关爱学生,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于教育工作来说无异于“不劳而获”,常常是老师对学生表示一点关心,就有春风化雨的力量。另外,教师切忌居高临下,而要平等对待学生,这样才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其潜力才会被发掘出来。
(四)创新课堂教学,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就是高校的课堂,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贯彻人文关怀的宗旨。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只重视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盘托出,而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要想渗透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并且在工作中能充分合理地运用,尊重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轻视个人价值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起此问题。本篇文章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高校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做出探讨。希望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淮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
[2]张敏.人文关怀事业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人文性思想教学理念论文】推荐阅读:
人文体育思想10-23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09-05
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08-19
人文主义思想现代文学05-13
论维柯思想的人文主义特征06-04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人文关怀09-04
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论文08-18
加强语文人文性教学10-25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09-11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