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管理理念(共12篇)
人文管理理念 篇1
摘要:针对门急诊工作特点及护理人员的心理需求,从提升医院护理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确立人文管理理念是做好护理管理的前提,通过人文管理,达到促进护理人员人文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门急诊,护理,管理理念
根据卫生部《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方案》的精神,更新护理管理理念,把“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门急诊护理团队服务质量为主旨”作为门急诊工作的立足点,确立护理管理向人文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转变的思路,通过人文管理达到护理服务高质量的目的。
1 我院门急诊工作特点
1.1 工作量大
我院是以神经学科和老年疾病诊治为重点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每日的门诊量约4500~5500人次,急诊每日的接诊量也在300~400人次。老年患者多和外地患者多是我院门诊的一个特点,特别是神经学科的各诊室每天需要接待大量从外地前来就诊、咨询的患者和家属,因此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不只是患者,还有大量前来陪诊的家属。我们知道,门诊的护理工作涉及挂号、接诊、分诊、诊前准备以及治疗处置的全过程。从患者一进入医院的大门起,就意味着护理工作的开始,因此每日在开诊前都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物品供应情况等常规的检查,包括候诊场地是否方便通行和安全、诊椅是否平稳、每个诊室的医疗用品是否齐全等繁杂无趣的工作都是护理人员所要关注的内容。许多护理职责以外的事情也需要护士的协助,
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Xuanwu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No.45,Changchun Street,Xuanwu District,
如就诊的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或听力不好,需要导诊护士的搀扶和引导;由于急诊候诊区较小,当患者在相对比较集中的时间候诊时,候诊区就显得比较拥挤,为了维持诊疗秩序和保障患者安全,急诊的护理人员除了完成大量的治疗护理工作外,还承担起了疏导和协调工作,因而门急诊的护理人员每日都在满负荷的工作。
1.2 流程不尽合理
由于医院空间等现有条件的限制,许多门诊科室在总体布局上不尽合理,如: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中老年人居多,诊室设到4楼使他们就诊不方便;理疗康复科在7楼,许多乘坐轮椅的患者占据了电梯的大部分空间,导致门诊电梯压力过大和患者由于长时间等候电梯而产生烦躁情绪。由于我们目前还没有实现挂号、收费、预约通柜服务,所以一是,患者到达就诊科室后,一旦发现选择科室不对而应到其他科室就诊时,就会楼上楼下的往返换号。另一个就是患者需要自己去预约检查等,从而给患者带来了麻烦和门诊的拥挤。
1.3 就诊需求高
多数外地患者来我院就诊之前,已经在当地医院诊治过,特别是到神经系统科室的外地患者和家属,在当地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慕名来京,这些患者和家属大多反映出迫切、焦急和很高的治愈需求,希望医务人员能够医到病除、起死回生。然而这些心理期待恰恰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和潜在隐患。
2 确立人文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与日俱增,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在迅速提高。门诊患者较住院患者相比,不仅流动性强,而且管理难度大。针对我院门急诊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注意从以下几个环节重点抓服务、抓质量,收到较好的效果。
2.1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如何带好门急诊护理这支队伍,是一个应当解决好的问题。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内容日趋扩大,应急事件和工作头绪多且环环相扣,因此,门急诊的护理管理方法也应该随之更加丰富和人性化。在管理活动中如果护士想到的我们做到了,护士会满意;护士没想到的我们做到了,护士就会感动[1]。在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中,我们认为,仅就事做事是远远不够的,应当从为了管理而管理、为了工作而工作的传统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现代管理理念,做到每日深入门急诊科室,在了解护理人员工
作和生活需求的同时,将质量日检融入其中,主动为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排忧解难,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为生病护士送去慰问或问候,为部门间的不协调进行沟通,为设施上的不完善提出建议或申请,解除一线人员的后顾之忧,以便全身心投入到为患者的服务之中,通过人文管理,达到质量、声誉和社会效益三丰收的目的。我们体会到,人文管理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而且已经成为做好管理工作必须的前提和社会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2.2 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使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门急诊护士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
提高服务意识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我们遵循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的原则,为不同岗位的门诊护士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意识、服务心理及职业礼仪等服务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到护士职业意识,可能人们很快反映出的是慎独,是无菌概念、正规操作、救护能力等,而门诊护士作为医院对外服务的窗口,代表着医院形象,为来院患者以及陪同人员提供规范便捷、热情主动的服务,是工作在这个特殊岗位必须具备的职业意识,而进行培训的目的就是加强护理人员在服务中细节品质的培养,实现传统观念的转变,通过提高每个服务细节的质量深化服务内涵体现人文关怀[2],用真诚的工作态度回馈病人和家属的信任,用包容的职业心态理解病人和家属的焦躁,用体贴周到的服务赢得病人和家属的赞誉,最终提高门急诊护士的窗口服务水平,从服务角度提升医院的竞争实力。
2.3 统筹协调,调动积极性
当前,护理管理系统存在的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对临床护理人员的支持不足,因此导致大面积护理人员产生倦怠情绪,应该引起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3]。我院门急诊也存在护理人员配置紧张的问题,大多数门急诊系统的护理人员岗位在门急诊,人事行政关系分属于各自的业务科室,日常工作质量和管理工作主要由门诊总护士长负责。因此加强与科室间情感交流和协调,有效激发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是门诊总护士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我们注意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激励理论和人文理念指导管理过程,善于听取门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建议,合理调配人员以适应门急诊工作特点,缓解就诊高峰时人员不足而带来的工作压力,尽量细化门急诊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引导大家在高质量完成日常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全力配合医院做好专题宣传日、主题义诊、重大会议的医疗保障、奥运场馆医疗队及突发卫生事件的急救等,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但我们始终注意与科室主任的通力合作与沟通,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门急诊的护理人员已经成为一支素质好、富有生命力的团队。
2.4 发挥导医职能,便利门诊就医
为了方便门诊患者就医,我们克服护理人员紧张等实际困难,分别在挂号大厅、门诊各楼层的通道以及各诊室设立护士导医服务,每个岗位每人每天都要接待成百上千患者或家属的咨询。人员穿梭环境嘈杂,导医人员必须大声说话才能听清楚,1个小时下来,嗓子干渴声音沙哑。我们便为她们配备了耳麦扩音器,减轻了高声说话对声带的压力,嗓子不疼了,心情平和了,服务提高了。客服咨询台除了回答各种就医问题,每天还要接待200多个盖章的患者,有时因为接诊人员交待不清或患者理解不够,拿着不合格的假条或注射证明过来,不仅要耐心解释,还经常替病人跑路请医生更正或重开证明。为了缓解她们的身心压力,经领导建议批准,在咨询台增设座椅,在保证接诊形象的同时,保护了职工也节省了人力。另外,为了时时补充咨询内容,提高咨询质量,我们及时请来科室主任或专业组长,将各科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等对咨询人员进行培训,最终目的是使就医患者获得最新的诊疗信息。
3 体会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更新,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作为服务群体的护士,对就业环境的依赖与要求也在产生着变化。我们体会到:医疗护理服务、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等软件建设是现代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
3.1 管理者自我提高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
门急诊护士长是门急诊护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团队,他们的言行是护士的榜样,他们的管理思路、业务技能以及服务意识对于门急诊整体的护理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我们首先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学习,用良好的职业素养、管理艺术和人际关系等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周围的护理人员,为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将人文理念与严格制度管理有机的结合
护理管理活动应当适应新形势的需求,确立“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尽最大努力并在压力无限中为护士创造快乐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缓解其工作中的疲劳及压力[4]。我们体会到管理不只是一种权力,更应当是一种能力,确立尊重人是前提,激励人是手段,塑造人是目的的管理理念,做到严格管理与人文服务和情感关怀有机的结合,对于做好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5]。同时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诚相待,使护理人员每天都有一个愉悦的心情为患者服务。因此,我们把打造一支过硬的护理团队作为门急诊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达到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文丽.门诊部设立“亲情岛”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4):31-34.
[2] 王青,赵燕.根据疗养员需求提升护理服务质量[J].护理管理杂志,2006,6(4):20-21.
[3] 刘沫.人本原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07,11(5):66-68.
[4] 顾海波,杜美芳,邹月珍.怎样做好新时期的护士长[J].护理管理杂志,2007,7(4):56-57.
[5] 王力红,杜淑英,李小莹,等.人文管理促进人文服务的思考[J].中国医院,2007,11(11):20-21.
人文管理理念 篇2
摘要:在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儒家的经典,主要指本于人的道德理性而建立的人生信念、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等。人文教化是传统儒学的核心精神。传统儒家成人之道的教育理念,经典教育、礼乐教化等教育模式对当代高校人文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儒家;人文;人文教育;成人之道
在汉语中,“大学”一词最早出自儒家的经典。尽管现代大学的理念和建制主要来源于西方的“universi-ty”,而非传统儒家的“大学之道”。与现代社会教育的知识技能化相比较,传统儒学的教育理念最富于人文精神。先秦儒家提出的“大学之道”实际是为了落实儒家的人文理想①。在某种意义上说,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大学理念,实际上并未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样就无法从本民族的文化生命中汲取营养。所以,理解儒学的人文精神,或许能为当代高校人文教育寻找到启示性的智慧。易言之,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为现代大学“正名”的作用。
一、儒家人文理念的核心
今天,多数学者在使用“人文”一词时,基本以西语的“humanism”为文化背景。然而,“人文”一词却并非是舶来品,其在中国历史上起源颇早,且意义重要。《周易贲彖辞》提出了“人文”的说法:“刚柔交错②,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天文,即自然界的规律、标准,《程传》:“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1]808”刚柔即阴阳也,《易》以阴阳之道推理天地万物之规律,所以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明白自然界的规律,可以知道天象、节气等变化。《程传》:“人文,人理之伦序[1]808。”所谓人文,即本于道德理性之觉醒而建立起来的人伦价值规范。“文明以止”,“止”应为“依止”义,当联系“止”《礼记大学》“止于至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来理解。由此道德理性觉醒而建立起来的价值规范是人类社会必须遵从的,所以说“文明以止,人文也”。明白了人伦之道,就可以用来推行社会教化,从而实现“天下化成”的理想。可见,在传统儒家的思想视域之中,“人文”即“人理”,其核心就在于人之作为人的生命意义、价值规范和伦理要求等等。人文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做人的教育。
二、儒家对人文理念的践行
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人文教育,缘于其对人生命之独特性的理解。“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孔子所开创的仁学,其核心即在成人之道。《论语宪问》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此处所谓成人,显然非生理意义上的成人,而是说在人格上相对完善的人。人皆有天生各异的资质和禀赋,或聪慧(知),或性情淡薄(不欲),或胆气过人(勇),或多才多艺(艺),只要在此基础上,经过礼乐的教化,自然各有所成就。而礼乐教化的核心,就是成人的教育。《礼记坊记》所谓:“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因任人天生的性情而导之完成其人格,此是礼乐教化的根本精神。在传统儒家看来,人的存在与物的存在不同,物的存在则都是现成性的定在,而人的存在则是有待于去完成的存在。借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人的存在永远是“去存在”[2]。而这种“去存在”,若无人文的教养,则必然是沉沦在世的。所以儒家特别重视“学”。孔子对学生最高的评价不是其他,而是“好学”,子不敢以仁圣自居,但对“好学”却当仁不让。《论语》开篇即以一个“学”字压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人对此“学”的理解存在颇多分歧,例如,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的内容是什么?这自然决定了儒家人文精神的内涵。其实这些内容在《论语》中自有答案。首先,儒家之学的目的是明确的。孔子经常教育学生说“志于道”,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自述个人的人生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朱子解:志于学即志于道,即大学之道也[3]。从根本来说,即是以大学之道来作为人生的志向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其实作为做人的教育,最为根本的就在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所谓人生观,并非是一种设计人生的技术性知识,而是就一个人来说,启发个人的生命自觉,从而让其自己从切身的生命体验和具体的人生境遇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准则,找到自己的人生信念。这样才是成人的最核心之处。至于学的内容,其实也就是实现此人生之道的具体方式。《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由夫子教的内容,当然即能知道学生学的内容。文、行、忠、信,文,即诗书六艺之文,简单说就是当时的经典教育,由经典教育而明白道理;行,即礼仪教育,有礼仪教育而知道如何行事;忠信则是德性教育,开启人的精神生活和人格世界。这也就是“学以至成人”的`基本方式。儒家虽强调人文精神,但绝非不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相反,在人文素养扎实的前提下,知识技能教育反而是很受重视。因为在儒家看来,若无人文基础,知识技能教育则不能受其成效,甚至会适得其反。孔子说:“君子不器。”这是《论语》中最短的一章,但是却最具有分量。器者,器皿也,此处引申义为专业化的知识技能。义为“君子不能局限于专业性知识技能的学习”,或换句话说“君子不能做一个工具”。在职业分工以后,人们必然有各自的职业和社会分工,这是一个现实的人生境遇。但是,各种专业性的知识技能本身只具有工具性,无所谓目的性。人之为人,成就其生命本身才是目的。“君子不器”的核心精神是“人必须先成为人,然后才能成为某种人”。[4]若因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忘记人的生命本身,即会导致生命的物化。
三、儒家人文理念对当代高校人文教育的启示
市场导向的社会大环境中,人文教育本身被缩减了生存空间。因为人文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不同,知识技能教育可以很快转化为经济效益,而人文教育的效果则更加隐形,故而市场经济导致的短视则很难正视其意义。因此,就整个时代大环境来说,从教育理念到教育体制,都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略了人文教育。然而,随着市场导向性社会的变革,单纯教育知识技能化的弊端越来越凸显,整个社会对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如此,在当代高校,人文教育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概括起来,最为集中的问题恐怕在两方面。一方面,高校往往模糊了人文教育的内涵,没有抓住人文教育的核心。如前所言,人文教育的根本乃是做人的教育,乃是人生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然而,很多高校却常常以文艺教育代替了人文教育。诚然,不能说文艺教育一定与人文教育矛盾,但是,诸如音乐、影视、绘画等等文艺形式之中,并非必然具备人文的内涵。其实人文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内涵,在有此内涵的基础上,人文教育才需要更丰富的文化形式。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形式过于单一,往往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文教育本身的知识理论化。
如前所说,人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形成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个人的生命自觉,从而形成其人生信念和安顿生命的价值理念。在这方面,单纯的的知识理论教育是不够的。人文教育应该重视情感的感染,重视个体性。而传统儒学的人文理念则恰好可以弥补这些问题,能够启发新的人文教育思路。从教育理念上说,儒家的人文理念对今天高校的人文教育具有观念上的启发作用。其一,儒家对人文精神的阐述,抓住了人文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而做人的教育不息是启发性和文化养成性的,而非是一套宏大叙事的理论。人文精神的养成,必须建立于对人之生命特性及其现实人生深刻洞见基础之上。在这方面,传统儒学可以提供给当代人文教育很多的思想资源。其二,儒家的人文教育理念,合理地定位了人文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关系。强调以人文教育为本,以知识技能教育为末。本和末本指树根和树梢,对于树木而言,本和末虽有区别,但两者属于同一生命体。
本末关系超越了非此即彼或谁主谁辅的思维定式,按着人文与知识各自在人类生活中本有的地位而安排之。人文教育是知识技能的根,根扎得深,文明之树才能健康,才能枝繁叶茂。而仅仅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则是短视的,甚至是饮鸩止渴。从人文教育的方法来说,传统儒家的人文教育也具有重要经验。第一,增加儒学经典教育的比重,以经典教育推动人文教育。所谓“经所以载道”,经典乃是儒家人文化成之道的文化载体,所以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最直接的形式。儒家的经典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例如经典教育的顺序、经典诠释的方法原则,等等。而经典教育的根本目的则是人文教育。朱子教育学生说:“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道问学’是大事。要识得道理去做人。”[5]经典教育即是做人的教育。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对传统人文经典存在颇多偏见,其实这是不对的,孔子说过:“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任何人都不是抽象存在的,必然存在于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之中。不从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从而安顿自己的人生信念,这本身就容易导向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高校课程设置之中,应该适度增加儒家经典的相关课程。并且,在课程讲授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从合理选择的基础上看,应创造性地恢复传统的礼乐教育。中国古代有着礼乐之邦的美誉。然而今天国人的礼仪素养却经常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中断了本民族的文化教养以后,人们甚至常常误把粗野当成了率真。其实这是值得反思的。传统的礼乐教育从形式上说,是一种行为教育,或说生活教育,是给人提供一种普遍的、人文化的生活样式。
传统的礼仪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彻于人生命的全部历程,例如传统待人接物之礼,起居饮食之礼,冠、婚、丧、祭之礼等等。在礼宜乐和的生活环境中,人“日善徙远罪而不自知”。因此,礼乐教育能够跨越语言文字的局限,以更具体、更实践化的形式来推进人文教育。礼乐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可以有多种形式,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例如,礼乐教育的课程可以与学生社团合作,这样就不受课堂教学形式的局限,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高校是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教育的成败,决定民族的未来。人文素养与专业性的知识技能,是人才必不可少的两方面。但两者绝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本末关系。对于成就人才而言,人文教育具有不可争议的基础性。人文教化作为儒学的核心宗旨,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模式,传统儒学为人文教育进行了系统地设计。随着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回归,从官方到民间,对传统儒学越来越重视。深入探究传统儒学的人文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有助于推进当代高校的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2.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54.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0.
[5]黎敬德.朱子语类(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6:162.
人文的对话 理念的升华 篇3
新语之一:请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旧语重提:老师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师说了算。
名言评点:“小孩子是我们的小朋友,既然是朋友,我们和孩子就应该平等对待。”
——陶行知
[理念剖析]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创新,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尊重中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动态生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话,表真情。只有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新语之二:谁还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只要有合理的解释我们就同意是好的想法。
旧语重提:不要乱想,不要乱说话。
名言评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理念剖析]
《标准》指出,解决问题时,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它的意义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这种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新语之三:请四人小组合作,共同讨论
旧语重提:自己独立思考,不要交交接耳。
名言评点:一个不会与人合作的人比弱智的人更可怕。——培根
[理念剖析]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她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与他人交流是未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请教别人就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确切地说,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与他人交流——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等。这样,便能在解决问题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思考与交流”的能力。另外,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合作也是人类和平共处的主题。事实证明,一个不会合作的个人和组织,最终会被集体所淘汰。
新语之四:请小朋友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旧语重提:一定要用这种方法计算。
名言评点:没有自由的课堂是不可能有生机的。——钱梦龙
[理念剖析]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具有自己的思想、具备不同知识背景的独立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与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数学不应当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直当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过程。具体地说,学生应该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己支配时间和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归结。这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间的横向交流,相互间取长补短,学习活动的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学习的空间更加宽广,思维更加开阔。
新语之五:你能像老师刚才这样说吗?这一次说得比前一次完整了,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说活更流利些,那就更棒了。
旧语重提:说不来就坐下,我请别的同学说。
名言评点:教育工作是件针线活,马虎不得,更急躁不得。——于漪
[理念剖析]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让学生能及时得到恰当的鼓励,因为恰当的鼓励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进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老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要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老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另外,耐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是做好事情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追求课堂中的热闹气氛,盲目追求教学效率,往往剥夺了后进生的发言机会。不能对差生缺乏足够的耐心,稍不对头,就把他们丢在一旁不予理睬。这样,致使后进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导致差生更差。
新语之六:你观察得真仔细,老师都没观察到的问题你都看出来了。
旧语重提:看得很仔细,真棒!
名言评点:教师不一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许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
——蔡元培
[理念剖析]
新课程的课堂评价提倡的是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己、拥有自信。一节课上如果处处都是“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这样的表扬鼓励究竟能有多大作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激励学生。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但是,赞赏也应该有个“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只有使受到表扬的学生真正感到老师的、同学的肯定是真诚的,才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自己有更好的表现。
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高校教学管理 篇4
1 人文关怀内涵与意义
(1) 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社会现实的约束。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构成高校教学教务的基本元素。高校教学管理[2]主要针对对象一方面是需求方--学生, 另一方面是授予学生知识方--教师。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离不开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其中的桥梁作用。承载一个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任务的, 正是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首先, 高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其主要内涵是要求教学、教务秘书应将高校师生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 尊重师生的理性思考, 师生的精神生活等人文关怀理念应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而通常认为的人文关怀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 它的核心目标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这些理念正是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在开展教学管理过程中, 对待师生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 给予人文主义的关怀, 肯定师生人性善良一面、肯定师生所做工作的实际价值, 而非采取强硬、刻板地生搬硬套硬条条框框。基于此, 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3]的应用就有它存在的实际意义。
(2) 人文关怀的意义
"无规矩不成方圆", 但过于刻板地按规定行事, 势必会引起师生间的强烈不满。直接后果是:师生间的会消极怠慢地对待教学管理人员布置的任务, 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就不能有序开展, 从而导致学校教学系统将处于瘫痪状态。帆正则船平, 心稳则校安,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和履行职责的行为。因此, 提出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4]理念并加以应用到教学管理活动中, 有助于学校教学工作良序发展, 有助于协调好师生间教学事宜, 也有助于教学教务管理人员与其他各院系协调、教务处安排、各领导间布置任务等事宜上传下达顺利进行, 有助于摆正教学管理人员在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所处的角色地位, 最后维护了院系间的形象和声誉, 体现出作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师德灵魂所在。
2 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养[5]
(1) 机智果敢的处事风格
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宗旨是: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教学、服务学院、服务学校, 简称"五服"。"五服"教学管理宗旨理念, 体现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所处职位的繁杂事务。也正因为教学管理人员要求有这样的服务宗旨, 当这些工作人员在面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就必须事无巨细地过问并加以处理。因此在面对教学工作安排时:如每学期教学档案收集, 组织学生进行重修补考事宜, 对教师调停补课申请进行处理, 期末考试考务工作妥善安排、针对下学期课程进行安排等庞大而又琐碎的工作任务。教学管理人员在执行过程中, 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脱节现象, 都将有可能出现教学事故。
由于教学管理人员所执行的各种任务的特殊性, 以及在教学教务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问题, 特别是所处学院在一个学校有开设公共课的部门, 其面对的问题将更加复杂。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 教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自身独立机智果敢的处理事件的风格。因为只有这样, 教学管理人员才能够在面对复杂的教学、教务管理中, 轻松自如地进行教学任务下达, 并且有效地进行教学档案归档, 同时做到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重修补考工作, 合理地完成同教师学生间协商调停补课工作事宜, 顺畅地进行期末考务安排工作。所以,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雷厉风行、机智果敢的特性, 否则在面对所有全院系师生时, 将难以服众, 最终反而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2) 精准有效的信息归整
在高等学校中, 学校教务处各个科室会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 在不同时期让各个院系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上报各种重复性材料归整工作。这些信息, 对于新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而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他们要求的工作, 简直如登天一样的困难。精准有效的信息归整, 成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重要渠道。因教学管理文件都具有周期性, 或以学期为单位, 或以年度为单位。在接收到文件的第一时间, 按照文件的类型放置在同一类型的文件夹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便在日后教学评估或教学文件移交给下一任教学管理人员过程中, 快速地寻找出所需求的材料, 有效地发挥了人的价值, 诠释了人文关怀的理念。
(3) 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
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在信息化时代下, 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时时充电, 以下简要介绍教学管理人员常用办公设备:
(1) 办公软件:要求熟练掌握Word, Excel等办公软件, 利用这些办公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日常报表以及相关办公要求。
(2) 教务系统:要求熟悉该软件 (视各学校不同, 使用教务软件不一致) 各项功能, 利用此软件进行查询、打印、安排课程表, 考务安排, 调停补课, 成绩录入等各项事宜。
(3) 刻录软件:要求懂得使用刻录软件 (推荐Nero 7.0刻录软件) , 经常会有实践性、教学成果奖、质量工程、教学评估等教学相关材料会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刻录存档。
(4) 打印、复印机:熟悉打印、复印各项功能, 与教务部门、师生打交道时, 经常需要打印、复印纸质材料进行上传下达任务等。
(5) 传真、扫描仪:学会使用传真、扫描仪功能, 与外校、外单位之间业务往来时, 当无法直接递交纸质签名材料, 往往会以传真形式进行传递重要的文件。当重要纸质通知、奖状等材料, 需要告知师生或存档时, 往往要扫成电子文档。
(6) 数码相机:掌握数码相机拍摄、录像要领, 因有些课程教学或会议场景等需要留存时, 以备不时之需。
在现代科技快速更新发展的年代里, 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如若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 无论上述六点中的哪一点没有学会, 都有可能给教学教务管理活动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 闲暇之时, 学学新技能、新技巧, 时刻给自己充电, 才能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4) 处变不惊的情绪调控
教学管理人员在处理接踵而至的琐碎事务时, 若事务没有及时处理时, 将不可避免出现情绪波动情形。当一个人出现情绪失控时, 他往往会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因此, 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如适时舒缓释放压力、倾听各种心声等) 是每一个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这些素质不仅包含对学生态度要温婉, 还要对教师教学管理过程中情绪要温和, 同时对身边同事和其它院系有工作交集的教学管理人员也要有亲和态度。只有这样, 学生在向教学管理人员办事过程中, 他们才会理会并按时完成交办的任务, 老师才会按时完成学校教学工作任务, 其它院系的同事才会很好配合协作完成相关事情。
3 人文关怀与教学管理结合
高校教学管理过程应把握教师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学生与人文关怀结合, 真正使教师寓教于理、还学生于蔚蓝的天空。
(1) 教师与人文关怀融合。
高校新入职教师:可能因不熟悉高校教学管理相关规章制度,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随意性, 往往会被学生向校方举报教学不严谨, 从而出现教学事故。临退休教师:早期教学过程中并未涉及到多媒体教学及教学系统软件等相关操作, 随着科技更新, 这些操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常规化, 但因年龄原因, 其学习新技能能力不那么迅捷, 同样也带给这些老师困扰。作为教学管理人员, 有效地结合自身岗位特色, 给新入职的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文件, 特别是一个高校教师教学事故认定办法的管理规定尤其重要。另外, 给老教师提供教学软件操作能力, 使之快速入门教学软件相关操作。作为教学管理人员, 应无时无刻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教学管理始末。
(2) 学生与人文关怀融合。
新时期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特性、同时民主维权意识强烈, 因此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 应兼具民主原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并且行之有效地将人文理念的情感要素原则贯穿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 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热情, 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独特的人文关怀。如今, 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学生在群聚于新校园, 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习俗的差异,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就需要有意识地利用差异性原则, 将人文关怀理念诠释到学生正常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因为只有这样,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才能更好地在教学管理中服务学生。
摘要:人文关怀理念, 体现出新时代下高校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而高效的教学管理工作, 直接影响着教学单位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本文从人文关怀理念着手, 剖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文关怀,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苏纯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探析[J].科技创业, 2013 (9) :119-120.
[2]李海英.教学秘书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J].教育实践研究, 2012 (8) :168-169.
[3]杨岚岚.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J].教育与职业, 2013 (2) :161-162.
[4]孙树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我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7 (8) :9-10.
小学语文教育人文理念探讨论文 篇5
一、关注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真诚的信任和理解关系,需要有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众所周知,环境往往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品德思想。在安全、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敢于将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积极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充分展示出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语文老师要清楚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即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最完美的,都并不能说明自己的教学是成功的。要想衡量一个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不在于老师教的怎么样,而是看学生掌握和吸收了多少知识,思维是否得到了训练,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高。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想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进行人文理念的培养,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语文老师一定要营造一个友爱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个氛围活中获得健康成长。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看到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腼腆,缺乏自信心,上课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非常小,有些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甚至连“我不知道”都不敢说,就站在那儿默不作声,甚至还会颤抖和局促不安。对于这种情况,语文老师不能大声呵斥,也不能批评指责,要一直使用鼓励的话激励学生,比如“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引导学生逐渐提高音量。当学生实在不会解答的时候,语文老师要给予适当的暗示和指导,让学生一步步找到答案,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从某个程度上说,语文也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其中的艺术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文章的语言方面、作者的情感方面等。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在人文理念培养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独特优势。小学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个优势和特点,融入人文理念,在此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社会热点信息,以此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让学生借助如今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以此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怀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相关内容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讲述桂林山水的视频,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又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杨科”相关内容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收集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就社会的压迫和新社会的法制力量,以此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狭窄,但是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小学语文老师与小学生接触的非常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小学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要想在教育活动中有效培养人文理念,必须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将自身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具有感染和教育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老师具备的人文精神一般表现在思维模式、性格、心理、情感、道德、思想等各个方面,老师在这些方表现出来的修养和气质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更是学生人格完善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小学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平时要博览群书,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学会包容他人,在教学工作中要一丝不苟,这些都会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语文老师不仅要做好教书工作,还要做好育人工作,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理念的培养。结合素质教育要求,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也要不断充实自己,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秋.把人文理念融入语文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02).
[2]郭建春.基于“思源于惑”理论探讨小学语文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08).
人文管理理念 篇6
一、专业引领真诚相待,让教师感知身受关怀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长应该成为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关于校长在学校中的作用,这些定位都是有道理的。我想说的是: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时,校长更多时候应该以同伴的身份出现在教师身边,真诚地帮助教师成长。当代社会强调人的平等,时代的进步也使我们这方面的向往与渴求更加强烈。古人云:“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已者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当代社会交往中,人作为个体更渴望得到善待与尊重,教师在学校中也是这样的心态。当尊重成为沟通的前提时,作为校长,他提出的办学罹难,对教师们工作上的要求,就容易得到拥护,至少不会招来公开的非议。
校长与教师的真诚相待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态度,更多的体现在工作中面对各种事件公平、公正的处理方式上。在我们的学校,近年来,教研组、备课组内的椒盐活动已经达到了常态化运行的要求。从最初的思路形成、要求提出,到现在的组内比较溶后的学习、研讨氛围的形成,我们走了将近三您的时间。
我们这样的历程可能会让一些师资力量用后的兄弟学校嗤之以鼻,但对我们这样的学校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在2003年刚搬进新校舍时,我们学校的师资队伍状况是这样的:中心校在编公办教师29人(需求42人),其中50岁以上教师7人(学历分别为中师毕业1人,高中毕业3人,初中毕业3人),占在编教师的24.1%;30—49岁教师5人(其中4人为代课教师转正),占17.2%,青年教师中5年以上教龄7人,占24.1%,也就是说处于发展初始期的教师占了34.6%。面对这样的师资队伍,学校校本培训活动开展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003学年的下学期,提出椒盐工作重心下移的管理思路,拿出了教研组活动要求方案。可是方案拿出来了,要求也强调了,下面却“涛生依旧”。老师们还议论“忙都忙死了,哪有这么多时间来做这些活动!”后来经过几次教研组长会议的强调和培训,活动也终于开展起来了,但学习、研讨情景还是达不到我们预期的要求,几乎流于形式。在多次参加各教研组的活动,跟教师、教研组长交流后,在学期结束会议上,讲到教研组的工作时,我先表扬了活动开展相对积极的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接着就开始检讨自己在部署工作时的不足和下一步的整改措施和对策。会后,就有椒盐组长和教师来找我谈今后开展教研组活动的建议和要求,而其中很多是我没想到的东西。
2004学年,我校又组织全体校委、椒盐组长和教学骨干到洞头县大门镇中心小学(该校为温州市校本椒盐示范学校)考察。回来后,椒盐组长们胸有成竹地开组内活动,活动形式丰富了,内容、内涵也都有了良好的变化。学年下学期,我们顺势建立了年级语数学科备课组,使校本椒盐网络初步完善。同时,在学校“两组”活动开展时,我们确立了校委跟岗制度,分派校委成员全程参与活动,了解活动场景,交流活动思想,并在校委专题会议中汇报活动开展情况以及突出的个人表现,然后在教师会议上由负责教科研工作的教导主任进行综合讲评。
2005学年,我们针对“两组”严学活动中出现的泛泛而谈、相互吹捧、形式主义返潮的状况,提出了“开展真活动,呈现真课堂,碰撞真思想”的“三真”要求,并一致延续至今。就是在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真诚面对的过程中,我校“两组”活动中,教师们自我反思、真诚交流、同伴互助的氛围日渐浓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稀人成效:到2008年,我们中心校58名公办教师中,取得合格学历的有54人,学历合格率为93.1%;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有52人,占总数的89.7%;小学高级教师从03年时的4人增加到了16人(都是我们自己学校撇开成长的教师);3名教师分别被评为省春蚕奖、乐清是骨干教师、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练员,7名教师获得了乐清是优质课奖项,9名教师获得学区优质课奖,18名教师开过学区及以上教学公开课。
二、发现亮点及时表扬,让教师感受自身价值
激励和关怀是一个人人生成长历程中的催化剂和康复良药。小孩是这样,作为思想成熟的成人也是一样。因此,作为在职业成长路途上的教师来说,他(她)的工作需要学校领导、同事、家长的认可和肯定。有了这些,教师就会对自己的职业行为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就会对自身价值有全新的发现和认识。
在我们学校有这样的一个事例:2006年,教导主任在准备年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送审的时候,跟我说了一句:“陈老师,今年的论文中有一篇是某某老师的,我看写得很实在,准备把它推荐上去。”听到这老师的名字时,我眼前就出现了她的形象:47岁,很朴实的家庭妇女般的教师,老实、厚道、不善言辞、工作亲看的一位初中毕业、民办转正的老教师。我把她的论文拿来翻看了一下,尽管论文语言有些许缺陷(可能是打字的原因),但论点、论一据还是比较鲜明、有说服力,而且事例很贴近现实。后来,我又了解到了她写论文的过程和想法。在下一周的教师会议上,我就以她和其他老教师的事例讲了老教师们再教育教学上的可取之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以此要求老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更加努力工作、谋求进步。在2007年上半年,论文评比结果文件发下来了,这位老师的论文果然获得了三等奖,我在教师会议上将本次论文评比中学校教师的出色成绩和她的事例又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一番。事后,我发现这位老师的工作更加积极了。在学校开展的教学四项规范达标活动中,她的课堂还让我们有了许多惊喜的发现。
当发现这位老师在变化的同时,我们发现其他老师也有着很多的变化。学校每一次的公开课有人争着上了,参加学校各项评比活动的人员增加了……在2007年清是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这位老师的一编论文又获得了二等奖;另外一位53岁女教师的论文也获得了三等奖。在教科研方面,老师们的获奖比例越来越高,获奖层次也年年有飞跃。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我校教师有85篇教学论文、案例在全国、温州、乐清等级别发表、获奖;三个课题被列为乐清是级课题。这样的成绩对于我们地处纯农村的学校来说,过去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由此可见,激励一位老师,可能会使他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发生很大的改变,同时,还会产生激励他人、改变他人的效应。
三、针对自身确定目标,让教师经历成长风雨
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是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去衡量的,因为人是个体,他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还取决于教师的成长经历和形成的思想。因此,再灌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不同个性、不同经历的老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发展愿景,并敦促其达成。
在这方面,我们是结合教师自身要求和学校发展需求来要求教师的。学年初,我们让教师填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书》,了解教师自身意愿和要求,规划自身发展愿景(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上交后,学校进行审核,并结合学校发展需求和个人现状提出意见进行调整。同时,学校也结合教师们的要求和呼声,制定学校教师严重训计划。学年结束,根据达到目标进行总结和表彰,并作为评优评先的一项重要依据。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当学校对教师成长的要求和教师的成长愿望相重叠时,教师们对自己成长的自信,实现愿望的决心以及克服各种困难的智慧都会让我们叹为观止的。
四、把握节奏张弛有道,让教师享受职业快乐
教师的职业归宿感不仅仅在于他取得多少成绩,拿到多少荣誉,也在乎于他的职业氛围和生活幸福指数。在平时的学习培训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校长提到过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这一问题。或许我省的教育厅副庭长张绪陪的话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做校长要把握教育的节奏,要张弛有道,我觉得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可以从这里进行突破。”
人不是机器,他不能无休止地处于高强度的运转中,何况机器也需要保养!高强度的生活、工作压力会使人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最后乃至于精神崩溃。前些时间,在报刊上接二连三地刊登的韩国演艺明星自杀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证。因此,在我们强调教师尽心尽力工作,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教师们的心灵感受。在确保学校工作正常运转的时候,我们尽量不给教师们增加新的工作负担;在为了完成任务,进行一段高强度的运转后,尽量放缓学校工作节奏,不要长时间连续安排高强度的工作。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劳逸结合的外出学习考察、工会组织的问题活动形式,使教师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感受到我们教育队伍集体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浅谈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管理理念 篇7
一、图书馆的人文管理理念和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探究
(一) 人文管理的概念和图书馆人文管理论述
所谓人文管理, 是指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有序有谐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管理的精髓应该是人文精神, 它要求激发个体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这是它的内核。
图书馆人文管理, 简单地说, 就是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以人文管理理念来指导和实施工作, 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2]在管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人”始终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在现代图书馆管理中, “人本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原理是指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 坚持一切从人出发, 以强调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 以提高管理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
(二) 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探究
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高速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 使得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迥异于传统的图书馆。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是在现代图书馆管理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并具有典型意义, 可供其他图书馆效仿的理论管理图式和解释方案, 是某一种管理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具体可分为组织机构模式、功能结构模式、管理思想模式和管理技术模式。
人文管理是目前世界上最推崇的管理方法, 它充分考虑到人性的优缺点, 提供发挥人的潜能、智力和创造力的环境, 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文管理是一种思想, 管理模式是一种方法。人文管理最初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方式, 现在已经被广范地应用到各行各业, 现代图书馆管理也不例外。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的一部分,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不管采用哪一种管理模式, 要符合人文管理的理念, 才能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更好地确保图书馆发挥自身作用和功能。
二、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 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 没有法律保障和行业规范。
我国至今还没有颁布过一部专门的图书馆法, 而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例如美国, 美国早在1925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 有了法律的保障, 图书馆才能不断取得健康良好的发展。此外, 我国高校图书馆也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 对于管理的标准和制度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体系, 各图书馆也各自为政, 缺乏相应的交流和协作。
(二) 机构部门设置庞杂, 管理效率不高。
图书馆作为我国事业单位之一, 也有我国事业单位的通病, 机构部门设置庞杂, 管理效率低下。[1]例如, 中国重点高校图书馆下设部门一般有:办公室、采访部、编目部、典藏部、技术部、外借部、阅览部、参考部、特藏部、文科中心、试听资料部等。一个高校的图书馆就有这么多部门, 许多部门完全可以精简合并或剔除, 如此繁杂效率焉能高?
(三) 人事管理制度不科学, 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图书馆的任命主要采用任命制和聘任制, 选拔的范围主要局限于图书馆内部、选的范围太窄, 对于优秀人才的任用就会受限制, 这也导致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四) 为读者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服务意识不强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多年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 服务态度也不够好。例如, 对于读者提出的问题, 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是想方设法去解决, 而是经常用“没有”两个字将读者打发走。
除了以上四点, 我国高校图书馆还存在诸如图书数量少、种类少;对借书有诸多限制;以技术为指标;缺乏互动交流的平台等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么多问题, 跟落后的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 我国图书馆以制度管理为主, 制度管理有一定的科学性, 可以使管理系统规范有序的进行, 但是他却很容易扼杀人的积极性。单一的制度管理模式, 必然导致图书馆管理水平的低下。我国高校图书馆要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高校图书馆实行人文管理, 贯彻人文管理的理念, 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三、如何在高校图书馆具体管理中贯彻人文管理理念?
(一) 组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图书馆管理人才
[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在图书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图书借阅业务为代表的被动型服务范围在不断缩小, 以信息导引、信息搜集整理等业务为代表的主动型服务范围在扩大, 图书馆员作为“信息领航员”和“信息工程师”作用在增强。有专家认为, 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 图书馆的建筑物占5%, 信息资源占20%, 而图书馆员占75%。因此, 图书馆事业要想充满生机与活力, 就必须努力建设一支与时俱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科研能力与竞争能力的馆员队伍。
(二) 以激励为主, 代替繁杂的规章考核制度, 充分调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原来的图书馆的人事管理官本位意识太浓, 人缘关系复杂, 大大抑制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这种管理方式已经很落后。图书馆管理应该以激励为主, 以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来考核一个员工, 奖惩分明, 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才能使图书馆的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 了解本校和本校学生的特性, 再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和管理方案。
不同高校的图书馆都有其共性和特性, 对于共性的地方图书馆之间可以相互借鉴, 但个性的地方就要自己去探索。高校图书馆在具体管理中, 应该充分考察本校的地理位置、专业设置等特点, 还有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入了解才能制定最优最适合的管理细则和管理方案。
(四) 多关注和引进学生感兴趣和对学生有益的书, 丰富图书的量和种类。
图书馆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场所, 图书馆里藏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和讯息的获取。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很多建筑很宏伟, 但里面的藏书却一点也不丰富, 不能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高校图书馆要以人为本, 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 多引进有价值的书籍。
(五) 创建咨询和交流平台
高校图书馆的咨询平台不但帮助学生获取信息, 也要教学生怎样获取信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地给予解答, 即使暂时不能解决, 也要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高校图书馆的交流平台可以使教师学生构建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 可以举办“读书会”, “好书推荐”等交流活动, 活跃图书馆的读书氛围, 这可以同时调动读者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当然, 贯彻人文管理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 以上五点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具体管理工作中, 只要符合人文管理的原则, 就是好的管理方法。
人文管理是一种理念, 是一种精神指导, 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所以在图书馆的管理中, 并没有哪一种管理模式是最好的, 也没有哪一种管理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图书馆管理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 因时因地制宜, 只要有效率, 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即是可取的。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莘莘学子重要的学习场所,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都有赖于图书馆的管理。当前图书馆管理在硬件设施方面很不错, 但在人文方面还有诸多缺憾。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有很多种, 每种模式有其优缺点, 但优秀的管理模式应是以人为本, 以人文管理为理念的。所谓人文管理, 是指以人为主体, 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有序有谐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人文管理的概念、图书馆的管理现状及如何实践人文管理理念这三方面一一论述, 以此全面认识高校图书馆的人物管理理念。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管理,人文管理
参考文献
[1]朱田园:《中美高校图书馆管理之比较》, 三峡大学图书馆。
[2]陈源:《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服务构想》,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
人文管理理念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200例要接受康复护理的住院患者。其中男140例, 女60例。年龄在41.1~6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9.2±1.3) 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70例, 女30例。年龄41.1~57.3岁, 平均 (49.5±6.1) 岁。对照组男70例, 女30例, 年龄40.1~66.5岁, 平均 (49.3±0.9) 岁。两组患者性别, 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的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的康复护理的方式护理, 主要包括入院患者的基础护理, 定时生命体征检查, 术后康复护理的基本操作。
1.2.2 观察组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干预的护理措施护理, 其干预护理措施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从生理基础上更多的人性化考虑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 主要内容: (1) 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病情后, 给患者交流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 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的真实情况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知, 减少心理焦虑, 为后续治疗及护理康复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2) 护理人员尽量给患者营造一个宽松, 阳光充足的环境, 可以根据患者的喜好适当的调整诸如房间布置, 病床的选择等给予鼓励性的吩咐医嘱;观察患者情绪和体征, 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 (3) 采取人文关怀化管理措施, 让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和康复方案提出意见, 并积极的倾听患者和家属的心声, 站在患者角度为患者谋福利, 最后医护人员按照患者的积极意见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4) 通过仪容、仪表、语言和行为培训, 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制定了一系列形象标准和相关的奖惩办法, 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使规章制度与人文关怀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各级护理人员良好的人文修养,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报纸、电视、义诊宣传, 参加院内外形象表演、文艺演出等活动树立现代护士的新形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住院患者康复前后体重增加情况和住院时间, 采用SAS测评两组住院患者康复前后心理焦虑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两种护理措施的满意度, 评分60分以下定义为差, 评分在60~80为中, 评分在80以上为优[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体重增加情况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体重增加大于对照组, 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将人文关怀应用于康复护理管理中, 效果更加显著, 具有重要意义。详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 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中、康复后及出院前的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两组住院患者分别对护理满意度评分经Kruskal Wallis检验和Nemenyi检验, 两组患者服务态度、责任心、业务熟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干预护理更多的体现了人文关怀, 是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患者的精神、情感以及文化[4]。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是建立人文关怀护理的基础, 一名康复护理人员, 不但要掌握最基本的有关护理的医学知识, 有包容心、责任心以及耐心[5,6]。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 采用人文关怀护理的患者, 通过耐心的解释, 规范的服务, 提供人文的环境和精湛的技术, 及时解除患者的痛苦, 从而得到了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使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到了改善, 为康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外护理管理中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和护理模式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性化服务, 让患者在舒适安心中顺利接受治疗。护士素质和护理服务水平很高, 处处从方便患者的角度出发, 尊重患者的权利, 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和理念。
例
本文通过对住院患者干预的康复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比较, 结果发现, 观察组体重增加显著大于对照组, 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提示将人文关怀应用于康复护理管理中, 效果更加显著, 具有重要意义。与刘俊青等[7]报道一致, 表明干预护理使患者的康复进度和饮食情况都明显的提高, 可以通过加强护患沟通能力, 如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 提高患者心理适应能力, 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病情, 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中和康复后以及出院前SAS评分低于对照组, 与王利明[8]报道一致, 表明采用干预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心理情绪有很大的抚慰作用, 患者的睡眠质量也得到显著的提高。通过减少暴露患者的资料, 为患者创造一个独立的治疗空间。调整和制定人性化的探视制度, 提高亲情对于普外科患者的效果, 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其提高治疗依从性。对照组与观察组出院后满意度情况, 两组住院患者分别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采用干预康复护理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王建平等[9]报道一致, 要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必须重视对患者的关怀, 患者感受的关怀越深, 其对护理的满意度就越高。采用干预康复护理很大程度缓解了医患关系, 提高了康复水平, 患者认为采用干预护理的护理人员责任心更强, 业务更熟练, 服务态度更好, 从而显示干预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也加强了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10]。
综上所述, 将人文关怀应用于康复护理管理中, 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能有效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凯, 李丽红, 宋飞雁.深圳市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1) :157-159.
[2]郭海玲.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7) :113-114.
[3]周薇.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J].广东社会科学, 2011, 14 (4) :108-116.
[4]李东芳.“人文关怀”理念在旅游专业教育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 2011, 31 (7) :92-93.
[5]彭波, 高清华.新形势下人文关怀与优质护理服务辨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 (8) :59-60.
[6]孔梅弟, 孙惠.人文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 :72-73.
[7]刘俊青, 么丽春.社区分级康复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17) :1596-1598, 1602.
[8]王利明.民法的人文关怀[J].中国社会科学, 2011, 24 (4) :149-165, 223.
[9]王建平.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9 (6) :67-68.
人文管理理念 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也得到高度重视, 高校都尽最大财力投入到实验室的建设中, 很多高校已经建成并正在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但对于高水平实验室的“高”字的理解却还有待深入。高水平实验室既需要先进的实验设备、仪器仪表或其它实验工具, 需要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更需要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因为只有通过实验室的有效管理才能优化软硬件资源的配置, 发挥软硬件的价值, 实现高校实验室教学、科研的目的与意义。而高水平的实验管理的实现首先要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
科学精神与人文意识应该成为实验室管理理念的要素。因为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保证, 人文意识是科研实验的道德和文明要求。
培育科学精神的管理理念是高校实验室建立的目的与作用的要求。高校实验室是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基地。它是学生实施观察与实验、检验假设与得出结论的场所。但是高校实验室建立的目的与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个实验, 理解某个结论, 也不是让教师和科研人员完成某一个具体的科研任务。它的作用也不单单是进行某次试验, 发现某个问题, 得出某种结论, 验证某个理论。高校实验室建立的目的和作用不能这样短视、单一和狭隘。高校实验室职能和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也可以说是为世界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
科学精神就是“科学之精神”, 用人们最常用地理解方式方式来说, 讲的是关于科学活动、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 相对于科学本身, 它是二阶的, 相当于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用完整的概念来描述,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 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 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一般认为科学探究分为:发现问题、假想、设计试验、收集资料、试验、得出结论、表达结论、思考结论对社会的影响等8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科学精神。对于一个实验室甚至一个国家来说, 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好比道与术。道不行, 术亦不远, 只有术, 没有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
把培育科学精神作为实验室管理理念的要素之一, 首先要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问题意识就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保持兴趣和好奇心, 有研究问题的兴趣, 另外还要靠自己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不是从指导教师那里寻求解决方法和标准答案。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诸如学生的实验申请, 实验室评判的标准首先应该是这个课题是不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他能不能独立完成, 然后再关注学生的课题及其实验计划。但很可惜的是, 学生进实验室最关键的一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往往是最难做到的。常见的情况是:由老师给指定课题, 或者就是跟着老师正在做的课题走, 很少有自己创新的东西。怀疑精神是一种质疑, 一种批判精神, 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是一种批判精神, 它要求的是“有条件的怀疑”。挑战权威, 批判和自我批判都是进步的前提, 没有质疑, 没有思想和言论自由。所以要鼓励和培育学生的怀疑精神。
其次要重视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因为, 从直观的现象中获得的感觉材料是粗糙的、模糊的、混乱的, 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要想从中得到自然界真实的规律性, 认识事物的本质, 必须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 需要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 这就是理性。因此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
再次, 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要重视实证精神和求实、求真的精神。每一个新命题的提出, 都有正确和错误两种可能。包含实验在内的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实验能够证真, 在原则上也可证伪。所以要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克服, 主观臆断。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 科学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 勇于维护真理, 反对虚伪和谬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走进科学世界、走进实验室里就要坚守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实验室管理理念的两翼。科学精神与人文意识是从一个母体中诞生的, 它们两者是伙伴而非敌人。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 科学通过求真, 可以达到求美、求善, 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 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 其实也就具有了人文精神。只有在坚持科学精神的同时, 固守人文精神, 才能保证科学实验与研究的正义性, 才能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一切, 才能保证人的肉体与精神的自然生存。反之, 科学精神极强, 人文精神几乎是零, 以至于以科学的名誉杀人或者致人不能思想, 是最大的犯罪。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 共同照亮了科学前进的道路。高校实验室作为科研的基地, 其管理理念应以此为核心。
摘要: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基地, 科技的产出地, 高校实验室也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三大支柱之一。本文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目的、意义与职能, 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应该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崔四齐、刘寅、周光辉:《探讨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措施》, 《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年08期。
[2]韩永峰、刘连涛:《改进实验室管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0年04期。
彰显人文理念 重构课堂文化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文化,重构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课堂是这种文化交流、传播的主场所。加强数学课堂文化建设必将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的文化意蕴, 弘扬数学学科的人文性,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教育价值。
然而, 传统的数学课堂忽视数学与文化、数学文化与课堂文化的联系。主要体现在:①教学目标上, 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 忽视数学文化的人文性, 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本教育, 也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②教学内容上, 过分拘泥于知识的逻辑性, 思维的抽象性, 忽视数学文化内涵的挖掘, 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 忽视数学学习和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③学习评价上, 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 对数学文化内涵和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要改变这一现状, 重构数学课堂文化, 就是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重构上下功夫。
一、重构教学目标——让数学课堂彰显人文性
1.重构小学数学学段目标。
重构数学段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整体把握和实施有效的数学课堂文化。我们将原来的低、高两个学段, 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 并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基础上增设了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如小学低段 (1~2年级) 我们制订以下学段目标。
2.重构课时教学目标。
重构课时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教师具体把握和重构有效的数学课堂文化。我们对原有的三个目标作了具体的调整和补充, 现举例如下:
【案例】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①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 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②能比较熟练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思维、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②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情感、人文目标:①通过商品价格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②通过五岳高度、河流长度等文化背景的介绍,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感悟“数大小比较”的文化价值。
【案例】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课时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 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思维、能力目标:①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情感、人文目标:通过“二十四棵树植树问题”文化背景的介绍,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感悟“植树问题”的文化价值。
二、重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数学课堂充满文化味
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脱离数学文化的人文性, 而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隐含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师应该重组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数学文化, 使数学内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体会数学的价值。
1.融数学人文知识和精神于教学内容之中。
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献身造福人类的理想。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 可融入一千年前《周髀算经》中提出的“周三径一”的说法, 还可融入“祖冲之和他的圆周率”的史料。
《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了圆周率后)
师:同学们, 你们通过猜想、验证, 知道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其实早在一千年前的《周髀算经》中就有了这方面的探索和认识, 其中提出“周三径一”的说法, 你现在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你有什么感想呢?
师 (介绍) :在一千多年前, 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 它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 发现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一发现, 比欧洲类似的发现早了好几百年呢……
(学生听着老师的叙述, 不禁仰慕不已。接着教师又介绍了关于圆周率的近代知识。如:有的国外数学家已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几百万位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的数学爱好者能一口气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很多位, 等等。)
学生感受到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懈追求, 激发了强烈的献身科学真理的理想。
2.融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于教学内容之中。
在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 将他们身上发生的许多趣闻轶事适当介绍给学生, 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感受数学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如, 在教学《简便计算》时, 可介绍大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发现“高斯求和公式”的故事。在教学《圆柱、圆锥体积》时, 可以介绍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的故事。
3.融地域文化于教学内容之中。
挖掘地域文化, 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味、应用性。如:在《比较数的大小》 (三年级上册) 一课中, 融入长江和尼罗河长度的比较;珠穆朗玛峰和富士山高度的比较以及“五岳”高度的比较等。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片断:
师:古人把五座有名的大山称为五岳, 现在人们仍然这样称呼。你知道五岳指的是哪五座名山吗?
生:我知道泰山。
生:我知道华山。
师: (出示五岳的名称和高度, 指名读)
东岳泰山 (1545米) 西岳华山 (2200米) 南岳衡山 (1290米)
北岳恒山 (2017米) 中岳嵩山 (1492米)
师:比较五岳的高度, 把这些高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看看这五岳中, 哪个最高, 哪个最低。
师:有谁去过这五岳中的一个或几个?
生:我去过泰山, 风景很美。
生:我去过衡山, 是去年暑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的。
……
师:下次有机会的话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去领略一下五岳的美丽风光。
通过五岳的介绍、比较, 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同时通过五岳的高度比较, 使学生感悟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每个地方都有它的地域文化, 如我在上课时, 问学生喜欢去什么地方游玩并事先收集了上虞市区的各个景点, 龙山公园、江滨公园、舜耕公园等图片, 然后让学生说说喜欢去哪里玩。利用地域文化展开教学, 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且使学生有亲切感, 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4.融数学美于教学内容之中。
数学是美的, 数学以高度抽象、极其简洁的形式和思想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容美。数学课总是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事物, 用最和谐的图画抽象最形象的形体,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价值。数学美的挖掘与展示, 必然能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 可渗透数字、字母、图形及图案的对称美;在《找规律》中, 可融入算式的均衡美等。
三、重构评价方式——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他们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针对当前学习评价的弊端, 必须重构课堂评价方式。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我们认为“开放式”学习评价方式, 有利于重构数学课堂文化,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所谓开放式学习评价, 主要指评价主体的开放、评价过程的开放和评价方式的开放。实施的主要策略有:
策略一:开放评价主体, 促进数学课堂参与全员化。
评价主体的开放, 主要指的是数学学习的评价主体不只是教师, 也包括学生本人、同学等。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评价, 将促进课堂活动的互动率, 实现课堂参与的全员化。
1.学生的自我评价。
比如:通过分数乘、除法的学习, 学生可以总结出一份对分数乘、除法计算的自我评价。具体做法可以是:让学生收集所有关于分数乘、除法计算的作业, 并利用自己所收集来的作业情况, 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自己完成了多少次作业, 每次作业中有多少优秀、多少不足等, 还可以对自己做对的题目与做错的题目数进行大小的比较, 从而肯定成绩, 增强自信, 并进一步检查作业中错误产生的原因, 反省学习历程中的有关挫折。
2.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同伴的学习优点, 借鉴同伴的经验, 从而提高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有利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 让几个学生一组, 设计游玩方案、购物方案等, 然后对小组内的各方案进行相互评比;让学生先出分数乘、除试题, 再交给同桌计算, 然后同桌互批……
3.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因此, 评价时要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如:第六册的综合应用, “学校开展敬老活动, 邀请老年人和小朋友一起去秋游, 请你设计租车方案。”教师评价了学生租车方案是否合理, 租车费是否最节省, 也评价了学生是否敬爱老人, 使老人玩得开心;是否关爱小朋友, 使他们游玩愉快;是否能与同伴合作交流等, 从而开启学生的情感与智力, 使学生学会关心、关爱、交往, 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策略二:开放评价方式, 促进数学课堂目标多元化。
评价方式的开放, 主要指的是学习评价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 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 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基础性目标的“自我调节式”评价。
在基础性目标的评价中, 要根据不同的阶段, 设置必要的测评表, 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式”的评价。
如“6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2.伴随性目标的“情境诊断式”评价。
伴随性目标, 是主要通过档案袋进行的以“情境诊断”为主的评价方式。可以由专家、教师、伙伴进行评价, 评价信息是情境化的, 评价的结果一般表现为对情感表现的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
3.表现性目标的“展示表现式”评价。
为增加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我经常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和开放的“公众参与”评价活动。
如小小设计师。要求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 构成手帕的图案, 看谁设计得美。
策略三:开放评价过程, 促数学学习过程全程化。
评价过程的开放, 主要指的是评价不仅要看学习结果, 更要看学习的过程, 既要实施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 更要实施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此的评价应至少包括四个方面:评价学习情境、评价学生对学习情境的回答, 以及对回答的分析和对结果的解释。
人文管理理念 篇11
教育公平的含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两个基本方面,我国“十五”计划有关教育指导思想中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它渗透在教育领域的宏观和微观中的各个层面。一方面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教育机会均等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谁能享受到这些教育资源,要有相应的选择机制。这是社会与学校的衔接问题,重点在于“选择机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另一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存在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这是教育内部问题,是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问题,其意义比较宽泛。
学校教育公平现象透析
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之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育公平已成为热问题之一。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阶层差异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国家重视。下面仅从学校教育这一微观层面来探析教育公平现象。
学校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当今社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校园内仍有教育不公平现象。突出表现有:一是“优秀生”享有特权。在传统观念和评价制度的评判下,教师认为听话、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被定为“优秀生”。“优秀生”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受到特殊关注,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表现在:学校的奖励制度照顾优秀生多、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座位获得优选权、活动方面可以比其他学生获得部分自由支配权。二是“学困生”被冷遇。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文化知识学习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行为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心理健康程度较低,而且思想比较消极的学生。“学困生”在学校教育中一般受到冷遇。教师认为“学困生”没有教育价值,在他们身上花时间多而成效低,对“学困生”的教育存在偏差。
影响学校教育公平的因素
一是教育理念方面的原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在培养出一批拔尖人才的同时,也造成了一批学困生;在一味追求升学率而重视少数尖子的同时,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抓知识传授的同时,忽视了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养成;教学要求和方法的整齐划一,缺乏针对性,使大部分学生个性特长被忽视;对学生评价只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标准或唯一标准,学生用优异的学习成绩“一俊遮百丑”,而其他则是以成绩差以偏概全,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忽视学生个性特长。二是教学设施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少或缺实验室,实验经费紧缺等;图书、教学资料条件差,专用设备少且不配套。由于教学设施不足,学校就把有限的设施倾斜在努力学习的学生身上。
三是学生自身发展方面的原因。学生自身方面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有: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归因问题、学习方法、价值观影响。
四是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误区影响。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目前十分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部分家庭教育方法走进误区,重智轻德。往往有以下几方面影响:一是有问题便采取棍棒教育;二是家庭经济水平和家长文化素质影响,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个别差异影响程度比构成教育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要大得多;三是家庭残缺或不健康家庭教育的影响。此外,社会因素影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往往片面地看重学习成绩,导致学校充分地利用优质资源造就成绩,形成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不公平。
推进学校教育公平的探索与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机会平等并不等于把大家拉平。”“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并不是绝对按同样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学生,也不是要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同样的学业成就,而是要充分了解并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取得应有的学业成就。这也意味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赋而因材施教。在我国现行教育中,重视使天赋优异的学生得到适当的教育机会,这无可厚非,但因此而严重忽视天赋较差的学生,则是不公平的,会使他们失去学业成功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从微观层面讲是学校教育公平,它是教育内部问题,是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问题。在实践中学生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但是不应存在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学校条件和教师态度等引起的个体差异。
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人文教育和教育公平的理念 社会需要多样化人才。基础教育不仅要培养出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不仅使少数精英,而且使全体受教育者在现代化建设中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学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因此,学校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现代化建设要求,自觉端正教育思想,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切实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基本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和人文素质,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 办学环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物质保证,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因此,改善办学条件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着重抓好几方面工作:一是确定学校办学的设施标准,按照教育需要的财力,制定既符合长远教育需要又符合实际的规划。二是根据需要分期实施。三是重点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基本建成了校园局域网,实施“家校通”工程。四是注重教学设施的使用,充分发挥其功能,提高教学效益。
建设优美校园环境,创设良好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是指学校的校舍和自然环境,优良环境对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素质有重要作用。但是,校园建设受经济的制约。因此,在经费有限情况下,少花钱多办事。校园整体规划尽可能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使用方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作风和行为起着巨大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学校应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引导师生,努力创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所有学生受到环境的陶冶。
完善管理机制,培养优秀师资 首先建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着重在于教和学两方面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建设。从教的角度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理念的引导和师德规范教育。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奖励制度等,都体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在学生学习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中,从学生学习规范、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和奖励的建设,都注意到教育公平的因素。推进学校教育公平,教师是关键。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公平的保证。
构建德育模式,增强德育实效 学校工作,德育为先。按中学德育大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德育科研为先导,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根据新时期德育的对象、特点和规律,在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德育组织领导系统化、目标层次化、内容系列化、渠道网络化、活动制度化、方法多样化和考评科学化”的体系和模式。
一是确立目标,优化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诚信教育和养成教育的重点,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确定不同教育主题,科学合理地规划出各年级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目标。
二是健全机构,完善制度。把德育管理的纳入学校整体管理之中,合理安排德育力量,完善机构,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实行校长室、政教处(团委)、年级组三级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了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制订实施《学生在校一日规范》《学生文明言行要求》《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要求》《文明班的评比办法》等制度,每天对学生的考勤、仪容仪表、卫生、课堂学风和课间纪律进行全面评比。每周评出红旗班,每学期评出卫生先进班、无事故班、公物保管先进班、综合先进班等,以此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荣誉感。
三是丰富活动,寓教于乐。第一,结合传统节假日开展活动。元旦,组织学生联欢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三月,以“弘扬雷锋精神,倡导时代新风”为主题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第二,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爱国主义影片,参加读书活动及观后感征文比赛;在世界环保日,举行“我爱家乡的碧海蓝天”的春游主题活动;在“安全月教育”活动中,邀请交警、消防官兵做“遵守交通规则、维护生命安全”交通安全和消防知识讲座,进行安全技能大演练;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演讲比赛等,把思想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四是社区、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形成合力。第一,家校结合。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现代教育培训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介绍家教成功经验,探讨教育子女方法;设立家长接待室和定期进行家访。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汇报学校近期获得的成果和子女取得的进步,争取家长、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支持。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第二,军民结合。积极与派出所、武警等共建单位开展警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党日和军事夏令营活动,体验军营生活。邀请官兵到学校给师生进行国防、法制安全等教育。第三,社区学校结合。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社区文化和服务活动,定点照顾孤寡老人,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和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支教活动。
五是关注“学困生”教育。重视“学困生”的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有用之才。要同对待优秀学生一样对待“学困生”,使他们的人格同优秀生一样受到尊重,立志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成功与否的客观标准是学生是否实现了进步和发展。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幅度越大,教育就越成功。努力缩小学困生在各个方面与优秀生的差距,促使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各方面都有所进步,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
六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坚持人文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对学生负责一辈子”的教学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改革实验重点进行三方面改革尝试: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尝试。以课程功能改革为重点,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的基础上,突出两种课程的学习,即选修课、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每个年级开设选修课,拓展必修课内容。搞好综合实践课,与课程改革配套,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改革实验中,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中心组,制定了方案,设置了六大课程类别(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艺术技能类、学科竞赛类和环境教育类)20门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活动。同时,实行每学年举行一次校运会和一次文化艺术节的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特长。
第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三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全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倡激活思维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教学仪器、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更直观;三是优化教学氛围,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学习环境。开展“微笑进课堂、关怀进心房”的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和谐、热爱期待、交流沟通、求知进取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放“权”:学生有质疑权,学生可以随时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思想问题和听到的见闻等提出疑问;学生有对多种学习方法的选择权,让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有评价权,包括学生的自评、互评,对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第三,改革评价方式尝试。实行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评价制度。主要有:课堂观察。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观察学生的情感表现。作业评价。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教师在作业评价时尽量不打分数,可采用A、B、C、D四档次进行评价等。成长记录袋。包括自我介绍、家访记录、特色作业、光荣榜、课堂学习评价表等。考试方式。在平常考试考核中,通过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笔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分数和综合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从方式到内容进行改革。同时允许学生多次考试,直到学会为止。在评价中做到淡化考试色彩,淡化分数色彩。
人文管理理念 篇12
古代奥运会的兴起到其的衰退, 从现代奥运会的复兴到如今奥运会在世界上的传播, 经历了无数的风雨。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和先驱们为了复兴现代奥运做出了艰辛的努力。而伟大的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复兴奥运的出发点就是教育。现代奥运于1894年复兴, 我们在他1894年7月的一份《公告》中可以看出这一出发点, 他说:“首先, 必须保持过去体育运动的特点, 即高尚和骑士的性质, 这是为了使体育可以继续有效地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起着希腊大师曾给它确定的值得赞美的作用。”顾拜旦非常的推崇教育, 并且肯定古代体育的教育功能, 由此引发他从教育出发来恢复奥运。从奥运的兴起、渊源, 到当代奥运的繁荣昌盛可以看出奥运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 更是一种教育。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是高校体育。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 分别在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电子期刊网查阅有关人文奥运和高校体育方面的期刊专著和论文等文献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概括, 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逻辑分析法
本文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提炼、整理, 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人文奥运的内涵
2008北京奥运提出了三大奥运理念即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三大奥运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奥运会倡导的精神和现代奥运的发展趋势。
关于科技奥运, 北京奥组委的解释是:科技奥运将反映科技最新进展, 集成全国科技创新成果推出一届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提高北京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及其在人民生活中广泛应用, 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展示高新技术成果和创新实力的窗口。
而绿色奥运的解释是:“绿色奥运”的内涵是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筹办奥运会;通过举办奥运会, 促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 广泛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丰厚的环境遗产。
从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的定位来看, 在以往的奥运会承办过程中, 西方一些国家, 尤其一些发达国家在科技和绿色这两方面已把奥运会推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人文奥运的提出却对中国甚至东方的一些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奥林匹克运动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而这种文化现象起源于西方, 富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尽管顾拜旦在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时, 就明确主张奥林匹克运动具有普遍性, 它是全人类的, 全世界的。但是由于当时世界的经济社会条件, 国际奥委会创始时仅有13名参加者, 主要来自欧洲, 有一人来自美国, 另一人来自新西兰。从参加者的文化背景、所提出的主张以及活动范围看, 初创时期的国际奥委会显然具有欧洲文化的特性。但是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我们也在期待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化。
从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的举行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 奥林匹克运动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历经百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举办了28届, 但是以欧美为中心的特征还是十分明显。首先, 在这二十八届奥运会中, 在欧洲举办了16届, 在美洲举办了七届, 有3届在澳洲举行, 而只有两届在亚洲举行, 那么有26届奥运会都是在西方国家举行的。其次, 设在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 其委员至今仍以西方人士为主。还有, 在奥运会的竞赛项目中, 28个大项包括300个小项目, 除了柔道, 跆拳道等极个别项目外, 其余均为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这些情况充分表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仍是以欧美为中心, 奥林匹克文化仍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
在国际奥委会成立之初, 这一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奥运会的承办者和参与者都来自西方。但是现在, 虽然在承办者和参与者中都有东方人, 可是奥林匹克的欧美化和不彻底的普遍性还是普遍存在的。
在这时, 北京的申奥成功, 及人文奥运的提出都是十分必要的。人文奥运的提出就是要利用这次北京奥运的机会, 宣传奥林匹克精神, 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 让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奥林匹克精神, 让奥林匹克真正成为全人类的运动。
2.2、人文奥运的理解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的体育思想即奥林匹克主义的来源之一是人文主义。所以人文与奥运是密不可分的, 而且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国际文化现象。基于此, 北京提出的三个理念的顺序应该把人文奥运放在第一位, 其次才是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当然,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缺一就不成其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关于人文奥运, 国家奥组委是这样解释的: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参与奥运、得益奥运”, 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
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 是以人为本的奥运, 是实现和谐的奥运。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谋求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奥林匹克运动不局限于体育比赛, 它更是一种学习活动。人文奥运的内涵中包含着教育的深刻内容, 倡导以人为本, 体育与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所以人文奥运的提出表明现代奥林匹克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 而且更具有文化和教育的性质, 对中国文化的展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3、高校体育现状
目前,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 体育还是纯粹的身体教育, 还是为应试而进行的身体教育, 还是被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观所束缚, 还只是把通过运动学习、锻炼身体来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现在大学生体育需求中有这样的两种需求: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形成一定的体育价值观。针对这样的体育需求, 大学体育有这样的教学目标:形成较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意识, 能够自觉地通过体育调适生活, 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大学生属于素质较高的知识群体, 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都是由他们去转载和传播的。大学体育对他们来说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了, 在这最后一站必需给他们把好关。首先使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如果在学校体育阶段没有形成对体育的兴趣, 那么学校体育就是失败的。其次,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提倡个性化发展, 那么教材的选择就要体现多样性、实用性和长效性。还有要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应该倡导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从学习和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得到更多快乐, 感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成功, 给他们更多人文关怀。
2.4、高校体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顾拜旦提出奥林匹克主义最实质内容就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那么奥林匹克就具有教育的功能, 高校就成了奥林匹克实施教育的基地, 大学生就是奥林匹克教育的对象。
2.4.1、对高校体育认识的转变
由于人们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经验的不断丰富, 人们对一种事物的认识, 也是不断在改变。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学校体育到如今的学校体育, 人们对它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国初期, 中国的生产力落后, 经济不发达, 而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 人们的身体素质普遍低下, 人均寿命短暂, 影响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体育就是作为锻炼身体, 提高人体体质的一种手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学校体育虽然还是以增强人民体质为主, 但是学校体育的教学思想中已有了一些社会和政治的因素, 当然这也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的爱国热情, 集体主义的培养。到九十年代后期, 中国开时着手申办奥运会, 人们赋予了学校体育思想“文化”二字。尤其当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后, 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更彰显出它的文化气息。这是对高校体育的进一步认识, 高校体育紧密联系人文奥运,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体现高校体育文化体育思想。文化体育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性的体育。人性体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高校体育应更多的纳入以人为本的思想, 更多的强调以学生需要为根本。二是快乐体育。现代的学校体育中, 具有相当大强制性的体育教育, 使学生感受不到体育乐趣。高校体育应该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 体现体育的人文精神, 使学生能够享受体育, 从体育中得到快乐。
2.4.2、体育和文化教育的结合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教育的职能。虽然高校体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 但是这个培养人才不单单是培养体育运动人才。在人文奥运的带领下, 高校体育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培养体育事务管理人才、体育文化传播人才来展现高校体育的风采。
奥林匹克运动由我们经常称之为三大支柱的国际奥委会 (IOC) 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 (IFS) 和国家奥委会 (NOC) 组成。《奥林匹克宪章》特别指出:“以种族、宗教、政治、性别或其他理由对某个国家或某个人的任何歧视都与奥林匹克成员的身份都不符。”这充分说明了奥林匹克是属于全人类的。但是国际奥委会成员中, 欧美一些国家的人士占大多数。我国人口总数居世界之首, 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在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四大发明的一个人口和领土在世界领先的大国应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奥林匹克公平、公正中起主导作用。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在我国高校中体育管理课程普遍开设, 这也为北京奥运的举办, 国家奥委会的组织管理打下基础。同时, 培养体育方面的管理人才, 与国际接轨, 也是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高校开展体育管理课, 顺应时代发展, 使学生了解体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为以后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 转载这方面的知识都是有益的。这也充分体现了人文奥运的体育与教育结合。
北京奥运会对北京来说将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传递, 人民风貌的展现都将在奥运期间充分体现。在这关键时刻青年学生是最好人选。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 接受过高等教育, 而且也接受了多年体育教育, 尤其是高校体育的教育。北京奥运期间青年学生不仅是庞大的后备军, 而且其中有10万人成为奥运志愿者直接参与奥运为奥运服务, 他们也可以从为奥运服务中直接受益。高校体育在培养直接参与奥运会的大学生志愿者中也起到积极作用。首先, 高校体育使青年学生志愿者在学校期间充分了解体育的知识, 熟悉奥运会的有关管理、运作的方面, 掌握志愿者工作的性质和流程, 为奥运更好的服务。而且志愿者不但是为奥运的服务工作者, 也是宣传本国文化的使者。他们是我们宣传自己宣传东方文化的窗口。高校体育人文精神要充分体现,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形成对体育多方面的兴趣, 使他们能够快乐体育, 也使将为奥运服务的志愿者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其中高校体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奥林匹克具有浓厚的的西方色彩;人文奥运的人本精神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的具有世界性。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 具有文化、教育的气息, 是和谐的奥运。
3.1.2、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束缚;在大学体育阶段应让学生感受体育快乐, 给予人文关怀。
3.1.3、高校体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在对高校体育认识的转变;体育和文化教育的结合。
3.2、建议
3.2.1、弘扬人文精神, 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使奥林匹克真正的世界化。
3.2.2、加强高校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3.2.3、高校加快文化体育方向的课程建设, 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摘要: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开创奥林匹克事业之时就提出:奥林匹克是全人类的体育运动, 应该在全世界普及。至今为止, 奥林匹克运动仍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奥运会的各种组织成员以西方人士为主, 奥运会的项目中大多数是西方的竞技运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但将给中国的体育事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而且也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进一步世界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奥运三大理念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提出, 极具中国特色。其中人文奥运理念是三者的核心。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 充分体现中国风格风采风貌, 是人文奥运的内涵。北京奥运的举行将使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化进一步深化, 并且将西方的人本精神与中国的以人为本相互交流和融合。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也是人文奥运理念的一种体现。本文通过对人文奥运含义的分析, 自己对人文奥运的理解, 使高校体育与人文奥运所倡导的精神紧密联系, 说明了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高校体育认识的不同及其转变过程, 也分析了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人文奥运的提出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导向作用, 高校体育要在以人为本, 体育和文化教育的相结合方向的影响下, 真正体现体育人文关怀, 注重文化体育的建设和教育工作, 为中国体育今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人文奥运,高校体育,影响
参考文献
[1]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1]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李连生.人文奥运思想的历史追溯及影响[J].体育与科学, 2012, (1) .[2]李连生.人文奥运思想的历史追溯及影响[J].体育与科学, 2012, (1) .
[3]梅建峰, 陈莉.人文奥运之我见[J].体育成人教育学, 2010, (6) .[3]梅建峰, 陈莉.人文奥运之我见[J].体育成人教育学, 2010, (6) .
[4]熊斗寅.人文奥运之我见[J].体育与科学, 2011, (12) .[4]熊斗寅.人文奥运之我见[J].体育与科学, 2011, (12) .
[5]吴光远.北京奥运三大理念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2) .[5]吴光远.北京奥运三大理念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2) .
【人文管理理念】推荐阅读:
人文精神理念09-23
人文关怀管理09-06
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05-10
人文性思想教学理念论文10-27
护士人文关怀护理管理06-21
语文人文教学管理09-28
作为人文主义的管理07-04
现代管理与人文精神07-12
教育管理的人文定位08-25
人文护理精细化管理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