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论文

2024-08-18

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论文(共12篇)

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论文 篇1

党的十六中全会中,首次将人文教育写入中央会议报告。如果要唤醒学生人文性的追求,对人文性的价值取向,针对新课改方案,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位。语文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才能促进学生人性化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只有将这一核心内重点挖掘,才能坚持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

一、人文性教育的独特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具有体现价值观,人文性是以高扬人生价值,以完善自我为核心理念,强调人的时代性,反映了人的超越性。人文性是反映社会越发达,社会进步标志。根据小学语文学科教改研究成果,教师要从科学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角度,针对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对人文性进行必要的探讨,与语文相结合对人文性进行一些的思考。

二、语文教育主体不要超过人这个对象

1.“语文三元论”的思考

将计算机、教师、学生这三者,结合为教育主体。有的老师强调多媒体的地位,提升计算机的教育地位,把人与计算机的地位平等化。这种思想极端地提升教育的科学性,而轻视了对语文教育重要性。为了避免使学生对人文性缺乏兴趣,就要让学生增强创新能力。二是人文性与科学性并重是小学语文教育着重探讨的。在人文性与科学性课堂教学中,首先学生说文享有思考学习的自由,其次,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

2.“语文三元论”的结论

按照以上教育主体观,第一,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工具,采取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营造有创新,启发生学建立情感,为学生创造人性化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探讨、自觉地参与研究活动。第二计算机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教师和学生才是人文性教育和学习的主体[1]。第三,在课堂上,教师多媒体的功能,可以将声音、图像、动画融化为一体,利用人机交互界面,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人性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人文教育评价少,认识偏。

管理者对教育的人性化教育,评价少,认识偏,多数校长和少数教师认为:人性化教育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监督、鉴定和考核,是为了让教师听从管理者的安排。根本没有把提高教育质量,做为反馈信息,改进工作,评价作用的有效途径。

2. 没有合理性评价制度。

从评价制度结构来看,人性化教育的主要是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鉴定性的评价。[2]缺乏充分的信息的评价,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认识,不仅没有形成反馈网络信息,而且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性化的教学评价主体,不可能反映人性化教育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充分挖掘人文性教育的养育点

首先,教育部门在小学语文人文性教材中,通过精选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挖掘了大量的“人文养育点”。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课堂,将这些大量的“人文养育点”,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利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体验。其次才是人文性的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发展人的情感精神,尊重人情感意思,启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2]。教师在人文性教学时,要确立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在感受人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祖国的经典名著,传统文化,引用古典名著、《道德经》、《三字经》、古筝曲名、成语等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五、积极营造人文性教育的环境

1. 平等竞争,鼓励差生。

一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立的人格;二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从情感上感化学生,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三是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时,鼓励口语不流利的学生,上台演讲,加强口语锻炼,重点鼓励他们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重点帮助,给予肯定。如果从思想和行为上引导差生,从人文性角度关心差生,一定能促进差生产生的学习动力,这样,对差生的健康发展很重要。

2. 互生互动,友好合作。

一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利用各小组之间的互动,评价团体成绩,共同达成教学目,共同达成教学组织形式。二是小组合作,既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又可以作学习是新课程,是倡导人文性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要培养良好的人文性的合作学习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全面正确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既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文本意义的理解,又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获得,精神世界的塑造,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工具性、科学化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讨的角度,对小学语文的人文性作以下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探讨

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论文 篇2

字数:2013 来源: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2年12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性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对提高识字效率也有积极作用。这样,在低段识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性,提供识字效率,促进学生发展便有了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 人文性渗透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主动性强,模仿性强。故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在利用生活情境和一定的识字方法来引导学生识字时,还要将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和人文理性蕴含其中。

一、贴近生活,让识字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识字并不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是从他们的生活开始的,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都贯穿着幼儿对生活的认识。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生活实际出发,不但识字效率能得到提高,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也能对祖国文化有所了解。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识字情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从汉字的笔画顺序来加强对学生的识字教学,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能掌握不少的汉字,但对汉字的真正意蕴却是一知半解,往往形成了会认不会用的现象。利用生活化情境,能让学生对汉字的构造有深刻认识,让学生对汉字的意蕴理解更深刻。

以“染”字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首先把准备好的棉球蘸水彩浸到水中,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水颜色的变化。接着可让学生试着做,并告诉学生,用棉球蘸水彩让水变了颜色就是“染”,“染”字的上半部分“氵”表示水彩还需要浸入到水中,“九”是多次的意思,而“木”是一种植物,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这样,一个“染”字就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头脑中,学生对字义理解也更通透了。

其次,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生活经验来加强对汉字的认识、理解。

对“米”的学习,首先教师明确“米”像米粒散落了一地,中间的“十”是为了和沙一类区别,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和米相关的事情或感悟,加强学生对米字的感性认识。

二、创设氛围,让识字快乐化

思维只有在自由中才能获得最好发展。小学生虽然对外界事物的兴趣浓厚,但持久性差。故而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宽松、自由的氛围来引导学生,以丰富的学习形式来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保持。

在小学阶段,很多字都是象形字,因此,教师可利用动画的形式来呈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并可用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来辅助教学。

学习“休”字,教师用Flash动画展示一个人做活累了靠着树,然后问学生,这个人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出“休息”后,明确“人靠着树木”就是“休”;再如教师用手遮着眼睛上半部分做远眺装,再问学生教师动作来认识“看(以手遮目)”等。

鉴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在识字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如相互写同桌或伙伴的名字、小组内进行组字游戏(即一部分学生提供一些偏旁,另外同学提供部首,共同组成汉字)等。游戏识字的优点在于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识字,活动中的主动性加强,识字效率高、形象性强。

三、创造机会,让识字主体化

当我们仔细研究学生的识字过程会发现,学生因教师讲授而认知的汉字遗忘较快,而通过自我主动认识的汉字不但印象深刻,对汉字的使用效率也较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识字机会,让学生能在主体性参与的情况下识字。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有他们独特的识字方法,而这些方法最接近于其他同伴的需要。为此,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方法拿出来分享。如以“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其他同学有更好的方法没有?”来引导学生说一说。当学生在分享的同时,方法能被其他同学学习,自身也获得成功满足感,识字兴趣更浓。

其次,要引导学生多做一做。特别是低段的幼儿,他们喜欢在玩中学习,教师就可以组织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如教师提供一个偏旁,以竞赛的形式来看哪个小组能加偏旁得到更多的字。

四、走出课堂,让识字社会化

教学中教师总是忽视教学为生活而用的宗旨,习惯固守于教材而教学。其实,如果能将识字教学拓展至社会生活,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识字效率,对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也有积极意义。

汉字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学校的横幅、电视电影、街道广告、商品商标等等都可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如学生买东西时,可引导学生看看商标,猜想一下商标的含义;街上的广告牌是什么;家里的挂历上写的是什么等。只要能引导学生把识字当作一种习惯,识字就显得轻松了。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性 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在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语文作为人类文化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了解本国文化的历史及发展,语文教学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文性的概念及在语文教学中的特征

人文性的概念

人文性,即对人的信念、品德、尊严和价值观等自身的追求和完善。人文性的内涵可以从知、情、人格、性格、心理等方面来理解,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就在此处有所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养。本文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可以氛围社会总体环境、课堂教育、学生个体等三个层次。总体环境,即本国语言本身所内含的民族思想和感情,学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会产生爱国爱己爱人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堂教育,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自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积极反思、敢于质疑的好学精神;学生个体,即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积极和学生沟通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使其成为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特征

所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氛围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获得知识效果的提高为主要目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以下几个特质:

语文本身包含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汉字是我国文化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从甲骨文到楷书、行书的变迁,既展示着楷书、行书的独特审美和文化价值,又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汉字,是我国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它见证和记载着我国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化成果和传统品质,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构成人的世界的重要环节,他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符号,一种承载着人类情感意识、饱含人类思想情操的,有灵魂的符号。

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以人为主要导向,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德育目标,就是重视主体人格的完善、精神生活的和谐自由;智育目标,就是重视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陶冶情操、体验生命的美好;美育目标,就是尊重个体的审美感受,激励个体的审美体验、想象和审美创造,重视人生的审美观照和人格的审美塑造。这也就是说,人文性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语文教育则是完成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我国教育逐渐倾向于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略人文性而过于重视其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将文本解读和基本知识掌握作为教学重心,不能跳出课本的范畴,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和发挥,课堂氛围沉闷不活跃,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体验。师生间缺少思维碰撞,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就会产生腻烦情绪,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

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加深内容领会

语文是人际交往过程中最主要的工具,这就预示着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类文化的组成、继承和发扬以语文为主体,突出显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

新课标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有价值的恭喜,引导学生进行和谐有效的交流学习,带领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摸索,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显示人文性,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领会。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兼顾,加深人文性领会,培养全面人才。

增进师生间沟通交流,创造人文氛围

语文作为人类间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存在其特殊性,这也就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语文作为沟通交流工具的特点,在师生间搭起一座桥梁。

师生间的良好沟通有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一味的灌输式教学,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学习一个知识点,不能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厌烦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心中所想,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班级中创造人文氛围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加强师生间认识了解,产生情感驱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课本知识,还应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心理变化等,对学生的个体个性、尊严和价值给予充分肯定,用心赏识每一位学生。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有生命价值和意義的教育,也是人性化和人文化教育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要求教师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失败,以发掘学生潜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心态和人生态度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和关爱,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情感驱力,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动力和激情,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结语: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要求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能流利地用母语进行沟通,与各行各业的人进行交际,它也肩负着传承人类精神文明承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随着新课改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性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教学中体现人文性也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教师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积极了解学生动态,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良好的人文氛围,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微教育出版社,2009

[2]顾婷婷.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论文 篇4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有其特定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 特定对象, 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 单一的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构成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基础, 也是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重要元素, 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不仅重视对于单—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 但它更重视的是各个实践活动之间的整体联系, 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 于多样中体现统一。另外,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作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 它能够具体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方式理论的实际运用, 应该为当代语文教育新理论与师生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那么其结果应该是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一)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 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日益加深, 同时, 崇尚国学的风潮在国内再度掀起, 也带动了教育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 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语文教育的特点,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意识, 并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来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语文学科的内涵,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以达到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价值整体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 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

语文实践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当前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认为学语文没意思, 比如一提作文就头疼, 还有学生认为已学过语文, 早会了, 为此听语文课当然提不起精神。伴随着这种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排斥的心理状态。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实践兴趣与方法, 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当前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和有效落实的最大障碍。进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于各大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 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从教育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 小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这造成太多的教师多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的个人创造性难以发挥, 造成了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极大的缺失, 自主学习能力持续下降, 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 仍然有很大部分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思想固化, 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 教师, 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者和辅助者, 而不是主宰者。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固化教育思想的影响, 不少小学学校存在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对实践能力培养轻描淡写或重视不够, 对学生也只是重视学习的结果, 轻视学习的过程。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上, 把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管理放在首位, 而轻视实践教学和时间教学的管理。

四、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

(一) 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知道, 任何涉及活动都是从理论认识上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上文所述的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理论。我们开始在中小学语文的人类实践活动安排的考虑, 并认为中国人文实践系统设计教学的需要, 他们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其次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的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与法律的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一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教材编写的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它还具有科学的范畴及其理论基础, 掌握设计理论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的系统设计的重要前提。

(二) 学科性原则:

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具有实践性, 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多样性, 在学习功能上具有整合性。特别是活动内容应能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 对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新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 是创新教育的时代,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学科性方向的再度明确。在这个背景下, 继续贯彻过去流行的语文教学原则, 已不能适应新世纪语文教学的需要, 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语文教学原则进行适时的审思。如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尽管主题各异, 形式有别, 但都把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语文实践属性, 体现了现代人文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构建方面, 客观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做到坚持原则, 具体实施, 良好反馈等细节方面的问题, 并持之以恒。总之, 在素质教育体系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 实现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发展, 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中原, 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 2005, 1.

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篇5

中学教育已步入新课程时代,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课堂教学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成为终身发展的精神源泉。《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

新课程时代,不能只凸现知识而凹陷人文精神,对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不能太窄太功利,把掌握知识视为获取利益的铺路石,从而剥离了教学中知识及学习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面向学生的未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和智慧发展。

一、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作为母语的语文,它所承载的是民族的气脉和精神,它绝不是一种工具,它负载和承传着具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文化。我们的语文教育,掌握一个词语、理解一句诗词、阅读一篇小说散文,就是给人的神志打开一扇窗。我们读《红楼梦》、《阿Q正传》、《边城》,不只是一种言语的阅读与接受,而更是一种精神的哺育。教师只有站在文化精神平台上从事语文教学,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这样语言文字才会有生命,一篇篇

课文才会闪烁光彩,方能使课堂散发人性之美。

1.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让学生学会同情、怜悯,懂得感激和报答,知道尊重和崇敬,这是做人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本身应有的内涵。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得到启迪。在教学《麻雀》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开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挚真挚纯的爱吧!”学生们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从而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朗诵了赞美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整节课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之中,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从学生心理看,高中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荣誉感。科学家杨福家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如同点燃的火种。”怎么把他的火种点起来?一个学生的好与差,绝对不能单单用分数来表示。在课堂上,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点燃学生头脑的火种,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分组教学。例如:在上讲读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程度相当内容不同的几个问题,分组短时间讨论,之后提问,点组不点人,组员可以任意回答,其他组员随时补充,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学生的荣誉感是很强的,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的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还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与火把火种的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题怀抱好奇。

(2)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应凸现人的精神内涵,关注人本,也关注文本,关注生命的伟大,也关注生命的平凡;关注人的现实需求,也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关注学以致用,也关注悦性愉情。语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理应是知、情、意得统一。语文教育是“人本”对“文本”实现的一种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一切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语文教育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应是对生命的点化、润泽和升华,这样,人文素养将不再是一种做秀的头饰而将成为一股炽热的血液,流淌不息,化为自主教育,终身发展的生命源泉。

(3)读书感悟。“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自始至终贯穿以读为本。在导入课文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朗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为什么起早贪黑?从哪些精彩词

句看出来?这是让学生注意文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山沟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书方式或教师引导,或学生自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比赛读。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学生通过对这些生动感人、撼人心肺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山沟,感受着那里的孩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去上学的辛苦历程。对他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了认识,学生的心灵被强烈的震撼了。

(4)角色体验。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增强自信和勇气。在教学《蜀僧》时,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启发学生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象和尚在去南海的路上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牢固的掌握了课文语言,而且领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象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

3.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人文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时刻要扩张、发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种机会就会主动自我表露。没有创新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教学《小珊迪》一文,在小珊迪临死前,对她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此处,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学生们有的说:“我会把小利比接回自己的家,让他和我们一起生活。”有的说:“我会经常

带他到小珊迪的墓前去,教育小利比要向他哥哥一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一个个充满爱心的答案,洋溢着关爱他人的人文之美。

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论文 篇6

语文的人文性很强,而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通过加强人文性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语言文字、思想理念的熏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对于人文性教学研究,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人文性思考

前言: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虽然很多学校的小学作文教学革新都体现出了百花争艳景象,但在传统理念、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很多教师都难题突破传统标准化、程式化教学模式的束缚,也往往忽略了人文性思考,进而使小学作文教学陷入了“以文为本”的困境。

一、恰当选择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真性情

首先,只有积累新颖、丰富的素材,才能够创作出独特的文章。为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水平,为其选择更合适、多样化的文学作品,进而在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写作空间的同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三观,进一步锻炼其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人物传记,可以使其对人物的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不断从其经历中吸取正能量,并积极将伟人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榜样,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也对自己有更透彻的认识[1]。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其实就是在与作者本人进行心灵交谈,通过阅读,能够让学生对聋哑人生命的不幸,那种坚持梦想、不忘初心,努力去中帮助更多人的那种思想、精神有深入的了解。从海伦·凯勒的书中,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到虽然现实是残酷的,但他却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只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只要能够勇敢的面对、接受挑战,一定会遇到更美的风景。

其次,通过阅读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诗词歌赋中那些押韵、夸张等手法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让学生在创作中更积极的去追求语言的生活形象与和谐的韵律。比如:通过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能够让学生对登高、插茱萸、赏菊这些重阳节的习俗,已经中华传统节日的来历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与传播。此外,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丰富其生活阅历,从而写出更加触动人心的文字。而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判断力,写作的作品既可以摒弃浮夸做作,也能够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坚持以生为本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自己知识一个引导者,要想得到真正的成长,还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2]。

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的完成作文,不论是题目的选择,还是素材的搜集,都试着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要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其一定的独立空间与时间,让其自主的去领悟和构思文章结构,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与创新力才不会受到限制,才能够独立的去发现、解决问题,真正获得成长。在文章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批改、学生互相批改的方式来对文章进行一遍遍的修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批改中发现自己,或是对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一定的反思,也能够确保每位学生的文章都能得到公正、客观的批改,并逐渐懂得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别人的优缺点。

其次,教师在进行作文讲解时,也要注重细节的剖析。一篇好的文章,其关键在于主题思想、创新意识,以及真情实感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能够让学生在写作、评价过程中,懂得抓住关键点,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着重考虑,给出客观、综合的评价,进而在帮助别人发现、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3]。

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发挥学生想象力

语文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也正是生活的丰富多彩,才为语文知识赋予了生活化的气息。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全面激发、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应重视起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探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比如,可以在授课中穿插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游戏、辩论赛,或者是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小品表演等,这些新颖、丰富的教学形式,在给予学生更多感想与体会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此外,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不断的去接触社会中丰富的人与事物,进而让学生在更大的课堂学习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获得更多的启发与灵感,从而写作更真挚、生动的文章,促进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结 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作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力、想象力的积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拓宽其学习视野,让学生在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作,进而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与语文思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光亮.对小学语文作文“人文性”教学进行思考【J】.新课程(小学版),2010(7)

【2】陈磊.小学语文作文“人文性”教学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5(1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 篇7

一、在字、词、句中感受人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 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 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例如, 在四年级上册《猫》这篇课文, 其中有两句话:“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再也不敢讨厌母鸡了。”这两句话的出现, 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何其明显。何以对“一向讨厌”的母鸡“不敢再讨厌”了呢 ?“不敢”一词大有韵味。如果作者说“我对母鸡不讨厌了”, 这样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一个“不敢”就掺进了“畏惧”的因素, 但这里是因尊敬生畏惧, 是对母爱的敬畏。由轻蔑到敬畏, 作者的情感更加高尚、纯洁。这一情感的变化反映出了伟大的母爱和不容亵渎, 无须多说什么了, 天底下哪位母亲不这样的 ? 对“不敢”一个词语的品味, 既凸显出了表达效果, 又熏陶了思想感情。

又如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厚友谊呢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个“唯见”, 一个“更尽”, 凸显出了鲜明的画面感:前一首诗表达朋友的船已渐渐远去, 而诗人却站定送别, 看着船渐渐消失在眼前, 此时他眼里虽然看到的是长江天际流, 想到的却是渐渐远去的朋友。朋友走了, 他的心仿佛也随之而去, 身体就这样久久地站着, 站着……后一首诗──为朋友饯行, 酒已然喝了很多, 不能再喝了, 而诗人还在那劝酒, 作者的想法更是令人动情:就再多喝一杯吧, 此去安西就再没有老朋友与你相伴同酌共饮了, 今天就喝个痛快、尽兴 ! 这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唯”“更”二字, 友情之深、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二、在朗读、诵读中抒发人文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语文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这门工具, 同时也是陶冶思想情感的过程。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自然会有所感悟, 逐渐培养出情感。对于情感浓郁的课文, 入情入境的朗读, 是作者与学生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

如四年级上《去年的树》, 文中鸟儿为了寻找它的好朋友——树, 分别问了树根、大门、小姑娘。课文的内容都是千篇一律的问, 对鸟儿的描写少之甚少, 可它的内心疲惫不堪可想而知。一路的追寻, 几乎让它忍受不住, 越来越浓的失望, 越来越强的悲伤, 充盈了它那小小的心房。如果学生体会到了这些, 不仅能把课文读好, 更能使他们体会到失去友情的悲伤。还有许多文章, 语言的情境感特别强烈, 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 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把握。”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的作用, 注意对学生平时课上诵读的及时评价, 鼓励学生多诵读, 在诵读中增加知识与情感的积累, 培养语感, 加深对文本的体验与领悟, 培养人文素养。

三、在课外精读中表达人文

教师在备课时, 要从整体入手, 首先确定全文的人文学习目标, 因为教材不过是个例子, 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科里亚的木匣》, 倘若过分强调作品的历史背景, 就会使学生把过多学习的注意力放在战争的残酷上。其实课文中关于战争描写的句子随处可见:“战争开始的时候, 科里亚刚学会数数。”“科里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的村子了”……虽然课文的历史背景与主人公科里亚的“埋木匣”“挖木匣”是密不可分的, 但本文的主要教学重点应放在最后得到的启示“时间周围的一切, 都在起着变化。”教师应从关键处入手, 精心展开局部引导, 抓住重点,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四、在畅谈感受中提升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课文为学习工具, 来陶冶学生的人文性修养。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传播真善美, 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培养, 促使学生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逐步提高, 培养并形成人文素养。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只有语文知识, 还要有对人生的感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对生活的感悟一并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对语文课堂有了高尚的追求, 对课本内容有了探索的热情, 对学好语文有了奋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而这也是他们进取的动力、提升语文素养的催化剂。

摘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的基础学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保持二者统一的前提下, 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文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是值得我们教学者认真思考和探索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人文陶冶如何可能——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问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2 (4) .

[2]王益才.浅论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理解[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7 (8) .

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论文 篇8

现象:语文课结束时, 教师启发道:“狼往小羊身上扑去, 大家想一想, 小羊怎样了呢?”“在当今社会中, 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 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于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各抒己见, 课堂上热闹非凡。反思:经典寓言《狼和小羊》最终以老狼恶有恶报, 撞死于巨石或被正义使者猎人枪杀代替了原著中的小羊惨死;名家名篇《落花生》一课中, “花生派”在“苹果石榴派”的滔滔雄辩下, 黯然失色, 退居二线。从种种逆向设计不难看出, 教师在努力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力求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 从而张扬个性, 体现人文性。但我们不禁要问:提倡这类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究竟能给小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学生思维是活了, 课堂气氛是活了, 但学生也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的是富有理性的思考, 是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正确理解。求新、求异固然重要, 但如果要以牺牲“求真”为代价, 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二、课堂中的交往、对话缺乏对生命体真正的人文关怀

现象: (1) 语文课上的小组学习, 停留在四人围坐在一起, 一两个学生独霸话坛, 其他学生放任自流的简单合作的表现形式, 缺乏真正的主体参与和对问题的共同探讨;教师匆匆组织, 又草草收场, 形式主义倾向明显。 (2) 语文课上, 对于学生的发言, 教师本着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频繁采取激励性评价, 致使赞美之辞泛滥, 渐渐埋没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反思:失去人文性的学习, 教育家罗杰斯称其为“现代教育的悲剧”。教师们都在各自的课堂阵地上身体力行, 试图使“悲剧”不再续演。于是在语文课上, 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 增加了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毫不吝啬地表扬、赞美和激励似乎也令课堂充满了“人情味”。

三、重视生命个体, 打造人文性课堂

1. 钻透教材, 正确体会文本的“人文性”。

例如, 笔者在执教《夏明翰英勇就义》一课时, 将夏明翰简单地理解成不怕死的英雄, 可在课堂的互动中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英雄理解为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笔者大惊, 于是再次深究文本带给我们的人文信息。为什么他们会不怕死?那是他们热爱生命的表现, 牺牲小我、顾全大我, 那是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 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热爱啊!经过调查, 95%的学生转变了对生命的看法, 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夏明翰的英雄形象。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 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 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 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 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2. 享受学习, 积极营造环境的“人文性”。

(1) 关注差异, 促进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 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 (2) 生生互动, 自主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3) 张扬个性, 学会自评。长久以来,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 那就是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

3. 学会学习, 提倡人文性教学法。

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论文 篇9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缺陷

(一) 创新方式不恰当

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固然重要, 确实也不乏成功的案例, 但是细看当今的小学课堂, 很多时候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生搬硬套借用别人的成功教学方式来放在自己的课堂上, 这些教学方式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教学实际, 这只是创新的滥用, 并不能对于课堂进行有效的改善, 也无法达到成功改革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随意运用教学方式,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 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用意, 很难实现课堂上的默契, 从而造成学生对于教师单方面改变教学模式的抵触, 甚至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原有的兴趣, 且教师仅仅是从形式上进行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内心世界得不到交流, 很大程度上拉远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给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造成了更大的阻力。

(二)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考试安排

当今社会受各类考试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高考在某些方面的确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有冲突, 故很多的教师往往以考试大纲作为教学的方向, 课堂设置也较为枯燥, 而且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很多教师对于教学工具的有效运用也不太熟悉, 致使很多语文课堂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记忆, 缺乏形式的创新, 久而久之就变得枯燥无味。而小学生在这一时期喜欢新鲜事物, 某些内容一旦形式化和固化, 就使得学生对于该事物的兴趣大大下降。

(三) 将语文过于工具化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育过于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这一特点, 对于课堂内容剖析很深, 使学生丧失了自我想象、自我思考的空间。例如一篇文章, 教师对于作者内在思想感情的挖掘过于深入甚至曲解了作者的本意, 而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理解需要死记硬背, 枯燥无味, 且教师的讲解方式也过于单一,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不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开展, 而且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无法凸显语文人文性这一特点, 这样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思维方式也不会产生较好的影响。

二、为何要凸显语文的人文性

首先, 语文是一门十分特殊的学科, 它并不像历史政治一样经过较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将知识记入脑海, 也不像数学等理科类学科一样需要很强的逻辑性, 语文是感性的, 是需要长时间积累感悟的,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程中加入对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 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其次, 当今学生的学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 但是现如今的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能力的考察, 还需要有更为全面的素质, 故语文更应该变为一种能够舒缓压力、提高素质的学科, 而不能为学生徒增压力。所以, 语文课堂上的人文性教育尤为重要, 教师应时刻注意引导学生, 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三、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

(一) 重视情感教育, 加强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教育最讲究一个“情”字,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 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育中处处渗透情感。首先教师应当摆正位置, 想清楚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能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 而是要真正放下姿态, 与学生融为一体, 尊重他们。其次要学会倾听, 解答学生的疑惑。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倘若对于他们的问题置之不理, 就可能会导致其质疑、提问与思考的能力下降, 对事物失去该有的新鲜感。再者就是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 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言传身教, 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 为学生起起到一个好的表率作用。

(二) 注重课堂引导, 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性, 不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教材中的文章, 并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是直接通过教师的深层次挖掘, 直接领会用意, 通过自我记忆的方式来积累知识, 但是当遇到另外一篇文章时, 仍然觉得无从下手, 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 这实际上就是思考方式的问题。语文的人文性课堂应该十分重视这一点, 就是注重在课堂上进行引导, 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讲解上应当注意给学生留出自我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 只有这样, 才会给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来积极的影响。

当今的社会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追求成绩的社会了, 它对于学生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有了新的要求,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 我们不应该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中, 而应从中延伸出更多的价值和意义。语文的教学是一门非常值得研究的学问,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际, 根据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整体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 安排教学任务, 同时, 教师应该发现语文人文性在学生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利用这一特点去改变学生, 利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爱上语文, 而我们也就走出了小学语文课堂创新的重要一步, 真正构建起了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课堂。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 语文是学生的启蒙学科, 它具有其特殊的特点和意义,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当今很多的改革创新模式已经走进了小学语文的课堂, 但是在学生人生观念的引导和塑造方面还存在着些许欠缺, 本文将首先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然后就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课堂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9) .

[2]李冬艳.愉快教育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界, 2005 (2) .

[3]郑晴云.谈当代教师的情感教育角色[J].云南教育, 2003 (5) .

[4]黄豫黔.浅论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 2001 (8) .

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论文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生成,人文性与科学性

前些日子, 我在学校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引领学生学习了《鲸》这篇课文。在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配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在学生交流讨论完之后, 我给了学生质疑的时间, 学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 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当场解决了。这时一个女生指着大屏幕的画面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 既然都是鲸, 为什么虎鲸要吃须鲸呢?

听了这个问题, 我当时很吃惊, 因为课前我没有预想到, 而且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正在这时学生纷纷举起手, 而且是一脸的兴奋, 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大大的救星。于是, 我便欣然地让学生来解答这个棘手的问题。

生:因为虎鲸是吃肉的。 (画面展示)

那个提问的女生进一步质问:人也吃肉啊, 按你的说法人也要吃人了?那多残忍啊!

生:我只是猜测, 可能一条虎鲸去吃须鲸有点不好意思, 所以好几条一起去吃;吃小鱼吃不饱, 所以才去吃须鲸。 (画面展示)

生:我从动画片中知道, 母螳螂要把公螳螂吃掉才能生下小螳螂。

生:虎鲸吃须鲸又不是为了生孩子。

……

眼看这场争论越走越远, 作为教师, 学生学习的主导, 不能让学生无目的地走下去。于是, 我说:大家请想一想, 虎鲸吃须鲸的目的是什么? (画面展示)

生:因为它要吃东西填饱肚子。

生:因为须鲸体积大更能吃得饱。

生:因为虎鲸很凶猛。

生:因为虎鲸很厉害, 联合起来就能吃掉须鲸。

生:难道它能欺负得了别人, 就可以吃了别人吗?

师:在虎鲸吃须鲸时, 有没有想到同类之情?有没有把它当成朋友?

生:没有。

师:那它把须鲸看成了什么? (画面展示)

生:食物。

生:就像海洋中大鱼吃小鱼一样。

生:因为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着弱肉强食, 这是自然规律。

师:是啊, 大自然中, 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 而且存在着极微妙的生物链, 也许正是表面的这种残忍, 维系了大自然的平衡, 这正是大自然的奥妙所在。但是, 这种现象与人类的自相残杀是不一样的。你认为作为人类, 我们应该怎样相处?

生:应该和平相处。

生:不能欺凌弱小, 侵犯他人, 更不能相互残杀。

生:应该具有正义感、同情心, 爱护弱小。

生:不能发动侵略战争。

生:我们应该互相帮助, 不能像虎鲸和须鲸那样。

师:是啊, 作为人类, 我们有着丰富的情感, 与动物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文章中的虎鲸吃须鲸, 是大自然维系其生态平衡的一个表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虎鲸很凶猛的特点。 (画面展示)

反思:

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 课堂上老师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冷处理, 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沿着原有的思路教学;二是热处理, 不加辨析, 拿来就用, 随意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三是温处理, 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 再作冷静分析, 确定应对方案, 利用多媒体画面或堵或疏, 或截或导, 灵活调整。“同是鲸鱼, 虎鲸为什么吃须鲸?”这个问题对于本课的知识点来说并不重要, 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关联。而且, 这其中的内涵是一个科学性的问题。但是,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是他们内心情感的流露, 是他们善良的天性使然, 是人文性的突出表现。老师该不该费这么多时间来讨论呢?科学性与人文性在这里产生了碰撞。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具体来说其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 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重视, 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在这节课例中, 很显然那个提问题的女生是从人文性出发的, 这是孩子心灵里所特有的善良与纯真, 在孩子们的眼中, 世界应该是美好的, 大自然也应该是充满了平等与友爱, 没有伤害, 没有欺凌, 正是这一人文底蕴让孩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只从文章的科学性去考虑, 完全可以对学生的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处理。但是, 如果老师只是从科学的角度给予解释, 就浪费了质疑生成人文培养的课堂资源。而如果只注重其人文性而忽视了其中的科学性, 也是不可取的。而且, 对于大自然的规律本身也是人文的一种, 两者不能偏颇。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导向作用是多么重要。

如何才能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达到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呢?

在这一课堂环节中, 我想让学生自由回答, 但是, 学生的回答越来越偏离主题。于是我及时进行疏导, 利用多媒体画面引导:大家请想一想, 虎鲸吃须鲸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便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科学的轨道。紧接着, 我这样问:那它把须鲸看成什么了 (画面展示) ?学生的回答更是把其中的自然规律揭示了出来。接着老师进行总结, 进一步揭示其科学性。然后话锋一转, 又使学生围绕人文性进行了进一步的议论, 使蕴含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得到较好的体现, 从而使科学性与人文性得到统一。

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性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人文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內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

一、 正确体会教材的“人文性”

如《文心雕龙》中所述:“情动而辞发”。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先倾注了情感,才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响并感染小学生。例如,笔者在执教《夏明翰英勇就义》一课时,将夏明翰简单地理解成不怕死的英雄,可在课堂的互动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英雄理解为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笔者大惊,于是再次深究文本带给我们的人文信息。为什么他们会不怕死?那是他们热爱生命的表现,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那是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热爱啊!经过调查,95%的学生转变了对生命的看法,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夏明翰的英雄形象。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二、积极营造环境的“人文性”

(一)关注差异,促进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笔者在阅读课上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 对于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给予肯定。在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应告诉他,只要努力,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当每个小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得到的成绩都能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为之骄傲,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生生互动,自主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看似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进行人文关怀实则搞形式的局面。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论文格式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三是认真倾听;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只要使合作常规落到实处,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自主、活泼地学习,营造出一个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三)张扬个性,学会自评。

长久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英国曾提出一种“改善学习”的评价,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在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小学生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教师、同学等的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自我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建出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三、提倡人文性教学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在阅读课堂中要想真正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小学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发展, 就必须大力提倡人文性教学法。有效的人文性教学方法应该是“思考、讨论、交流、反省”,在思考中,体现展示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和情感体验;在讨论中,努力使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立场得以展现;在交流中使各自的观点受到认可或质疑;在反省中使个体发现认知冲突和内心的矛盾。通过这些形式的交往,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克服大班教学所造成的空洞、低效的弊端,让每一位小学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使无穷无尽的知识从学生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他们幼小心灵、脆弱生命和美好人性的“维生素”。

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论文 篇12

一、以“生”为本的理念

“人文主义”把“人”放在第一位, 强调以“人”为本,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时刻用以“生”为本的理念武装自己, 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 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 其次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才是教授知识, 培养能力, 才是提升素养。以“生”为本, 就要知道学生欠缺什么, 学生最需要什么。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以“生”为本, 就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自觉、创造的学习, 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以“生”为本, 就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 关注他的思想, 关注他的情感, 关注他的个性等。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 本身就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二、教师要重视教材中人文精神资源

高中语文课本及读本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大师们的心血之作, 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文中流淌着大师们的真实情感, 蕴含着他们的深层思索。语文教师进行人文教育, 就要挖掘课本、读本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在品味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 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 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 感到自己的狭窄。”可见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铸造人的灵魂方面的重大作用。重视教材的人文精神资源, 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领悟人生, 完善人格,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走近史铁生、司马迁, 感受生命的顽强, 体悟生命的意义;学生走近艾青、屈原, 理解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走近朱自清、陶渊明, 品味高洁的情操……利用教材的人文精神资源, 学生领会海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热爱, 普希金自由的渴盼, 马丁·路德金对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人生理想的追求……语文老师要深入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让学生与伟大的灵魂对话, 实现文化的传递, 精神的传递。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 在潜移默化中, 心灵的尘垢得以涤荡, 灵魂得以升华, 素养得以提升, 人格得以逐步完善。

三、教师要重视构建人文精神浓厚的语文课堂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 因此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就需要老师构建人文精神氛围浓厚的语文课堂。推新弃旧, 那种简单的“灌输”、“填鸭”、“说教”、“训练”的教学方法要坚决摈弃, 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更为人文的教学方法, 营造一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自主合作平等对话的课堂。语文课堂是充满激情的, 强调情感的优化。“文章不是无情物”, 要披文入情, 以情动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是诗意的, 富有诗意的导语营造了课堂氛围, 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富有诗意的朗诵, 让学生走近文本, 走近作者的心理;富有诗意的赏析, 让学生由作者走向自己, 学生在诗意中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语文课堂是平等对话的课堂, 师生对话, 教师放下架子, 共同参悟文理文趣;生生对话, 互助合作, 不仅解决问题, 还学会了倾听与吸纳、宽容与沟通、协作与共享;生与文本的对话, 走进文本世界, 探讨文本内涵, 获得情感共鸣;生与作者的对话, 感悟作者独特体验、气质, 从而把作者的人文气质内化为自己的。

四、教师要重视大语文的人文价值

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 有人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 语文学习处处有课堂。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教材外、课堂外的人文价值。学生的活动主要在学校, 因此要重视校园语文环境的人文价值。校园内文化内蕴浓厚的人文景象, 影响、激励着学生。校园的壁画、标语等无一不熏陶渐染着学生。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激励学生有目标地去学习;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教育学生有奉献精神;林则徐的“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让学生懂得宽容和抵御一己私欲。重视大语文的人文价值, 就要充分利用学校举办的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辩论赛、演讲赛,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提升自我。另外, 学校开放性的学习领域也不可忽视, 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微机房等人文资源异常丰富的地方。学生通过阅读, 拓宽了视野, 了解了生活, 认识了社会, 培养了人格。

上一篇:制衡股东论文下一篇:非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