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共10篇)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1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举例说明如何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如果要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那么,笔者的回答就是题目上的一句话: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展开来说。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既然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叫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必须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贯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必须防止和避免前述的两种倾向。既要反对不顾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放弃或者弱化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任务,把语文课程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倾向,也要反对忽视语文课程固有的人文因素,取消或者淡化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把语文课程演变为纯技术训练的课程的倾向。同时,在反对一种倾向的时候,一定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从我们当前的教学现状出发,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它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大前提之下,切不可认为语文课程的任务只在进行人文教育,而竟忘了语文课程特有的任务。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2
一、利用巧妙导入,构建活力性小学语文课堂
活力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是能够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利用具有艺术性与趣味性的课堂导入开始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会让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在教学时,教师要认真思考导入环节的设计,利用巧妙的课堂导入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导入新课。图片的形式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常规图片、简笔画以及多媒体课件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图片,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代入感,让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利用形象的图片资源导入新课,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化。比如在讲解《冬天是个魔术师》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雪景的图片,让小学生在阅读之前通过图片看一看雪里的树、雪里的草与雪里的房屋,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图片的刺激下,小学生对于阅读内容更加好奇,有益于自主阅读学习活动的实施。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导入新课。音乐是一门视听艺术,音乐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对于小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利用音乐作品去导入新课,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轻松化。让小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下想象作品创作的背景与描述的场景,能够让学生与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共鸣。比如在学习《祖国在我心间》时,教师可以播放一首《我爱你,中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小学生认可所学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利用情境创设,构建活力性小学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重视学生学习平台的打造,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天生爱动,活泼可爱,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会让小学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小学生也无法在整节课中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创设教学情境,给小学生打造和谐、形象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以及课堂活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女娲补天》这一课时,鉴于其为神话故事,小学生在生活中肯定看不到这样的情境,教师尝试用情境教学法去弥补小学生的遗憾,不仅能够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化,还能吸引小学生的关注。教师课前在网络上下载一个有关于女娲补天的动画,在课堂中给小学生播放。通过观看动画视频,小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在动画所营造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快速完成了阅读学习任务。为了让课堂更有活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模仿观看的动画,结合自己的理解表演一个课本剧。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就成为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为活力性课堂的打造添砖加瓦,促进高效课堂的打造。
三、利用精巧的提问,构建活力性小学语文课堂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死板的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更不利于活力性课堂的打造。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精巧的课堂提问,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学习内容的不同看法,让师生结合语文学习内容进行互动与交流,促进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教师要将艺术性元素与趣味性元素融入到问题之中,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思考语文问题的过程。
比如在讲解《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分环节提出问题。在导入时,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心中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上课之初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想象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在阅读之后,教师又提出问题:“作者笔下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这样的丝绸之路吗?”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所想,有利于课堂交流过程的民主化与自由化,能让学生更加自在地吸收语文知识。
四、利用积极的评价,构建活力性小学语文课堂
利用积极的评价,保护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活力性的关键。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从传统的批判式评价向激励性评价过渡,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用激励性的评价表达个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认可,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是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个人活力的重要方法。
比如在写作教学中,优秀学生能够轻松地写出漂亮的文章,而能力弱的学生只能勉强表达自己的思想。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优势,给出激励性评价。对于优秀学生所写作文,教师要从构思与语言选择上给予表达。对于后进生所写的不尽完美的作文,教师要在书写与完成度上给予激励,让学生认可自己的能力。在师生相互认可的氛围中,活力课堂的打造更加轻松。
综上所述,认真研讨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构建小学生喜爱的课堂,才能让课堂活力四射。当代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小学语文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梅清.小学语文创新性识字教学课堂创建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教学 能力
目前,人们大多仍然是穿着旧鞋走进新课程。教师仍用传统的教法“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仍用传统的学法。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在教师“言语霸权”和应试观念的影响下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弊端在传统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是要靠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观察研究和实践体验才能获得的。因此,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一、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这样由学生的发现一步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
二、教给学生自行探究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二是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三是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对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一是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二是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三是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關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一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二是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三是开展实验活动。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4
1、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尝试和挑战。齐白石先生曾说: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想成功,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路来。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传道解惑”,也不是少数优等生的独角表演,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对话。“对话”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它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推动,相互感染,相互沟通的心灵交往过程,并体现“个性体验”的内涵。这种师生的合作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能充分激励和唤醒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
2、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考察,带着问题观摩现场,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如在“春节民俗”的系列调查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自愿选择“压岁钱的用途调查”、“春联妙对调查”以及“特色民俗”调查。通过校外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探究效率。对于探究活动的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要积极予以肯定性的评价,避免学生感到迷茫,产生畏惧,但教师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并不承担解释问题的责任,对于问题的解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来得到。教师主要是激活学生获取信息、储存信息的愿望,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去查询有关的文献资料。这样,把学生真正置于探究、学习的氛围中,发现与创造自然水到渠成。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5
潞江镇三达地明德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而探究性学习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正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一、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学习方式,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探究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探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是学法指导的扩展和提升。
(二)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指导学生通过研究的途径,主动感知、探求发现和体验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说明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人类文字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1、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方法已严重地阻碍着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分析课文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发展思维;缺少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布置的练习多数是机械抄写与书面习题,很少布置课外阅读、进行社会调查、观察访问等实践作业„„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原本富有情趣、充满情趣、充满情感色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感到枯燥乏味。为此,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革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动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探究提到新课程理念的第三条“积极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要求中可以看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有必要展开探究性学习。因为探究性学习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让他们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的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起探究之欲
1、营造和谐氛围
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学习的最佳情景,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在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能够产生积极的发现问题的心理取向。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那么这课堂就成功了一半了。如祝萍老师在执教《打碗碗花》一课时,没有直接板书课题,而是以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片盛开着的美丽的野花丛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之时,不免产生疑问:多么美丽的花啊,它叫什么名字呢?这时再揭示课题,学生心中便自然而然地冒出一个个问号:这么美丽的花怎么会有这个名字呢?课文是怎么写的呢?„„“学贵有疑”,课伊始,就使学生滋生了探究欲,学习兴趣。
2、设置故事悬念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任务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位老师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现在,空中飞着一只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纷纷说,用箭射,用抢打,用弹子弹„„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的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哩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是
怎么回事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出来”。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3、引发认知矛盾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究未知领域。如一位教师教学《草坪上的小黄花》时,老师先给学生带来一位新朋友—小鸡。告诉他们要学一篇有关小鸡的课文,并板书课题“草坪上的小黄花”,然后学生就提出疑问了:“您刚才说讲小鸡的,为什么课题写的是小黄花呢?”这样,教师就因势利导,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二)自主读书,学会质疑,提高探究能力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会质疑,是探究的前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汇报自己收获和存在的疑问,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开始,学生们可能会觉得无从问起,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多示范几次,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质疑的方法。如抓住题目质疑,对不懂的词语质疑,对不明白的句子质疑,对一些特殊的标点质疑,对首尾段落、课中空白等多方面提出疑问。例如《惊弓之鸟》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环环相扣,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阅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不懂的地方划上问号。在熟读课文,认真思考后,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教师就把学生摆到了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自己学习,逐渐养成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好习惯。再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文中曾多次出现省略号,理解文中省略号的用法,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张指导员舍身保护的崇高精神。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可在反复朗读、角色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文中的省略号进行质疑,逐渐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三)挖掘内容,点拨引导,探究解疑
1、探究内容的引发
就学生探究的内容而言,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阅读水平的限制等诸多原因,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偏离中心,那么教师就要做恰当的引导。课前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可从“课文的题目,课文的作者,文章的重点词句,课文的疑难处、文章的写作特色、课文的空白处”等方面发现教材中值得学生探究的内容。如教学《西门豹》,可抓住“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及“他的办法妙在哪里?”这两个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
2、探究过程的点拨
在学生进行互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进去,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判断理解上的深度,以及了解学生需要补充的背景知识,从而决定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
入,应该介入多少,进行适时地、必要地、谨慎地、有效地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真正有所收获;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改善。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当学生对孙膑的做法出现片面认识时,不要急于讲给学生听,而是巧妙地、适时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学生的看法趋向全面。
3、探究解疑方法
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质疑,也要探究解疑。如何探究解疑?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读中找。对于以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通过阅读、思考、从教材、课外读物或工具书中找出问题的答案。②读后议。在学生质疑之后,围绕一些不能直接读懂的,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互相讨论以及必要的争辩,求得正确的答案。③启中悟。就是在质疑之后,教师把大题化小,难题化易,放缓坡度,然后由浅入深,层层启发,步步引导,最终使学生掌握解决疑难的方法,达到让学生自然领悟的目的。
(四)引申教材内容,拓展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还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增长他们的知识,使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和习惯。如在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学生会对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就可以举办一次“海底知识”竞赛。他们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如请家长,逛图书馆和书店、上网等进行了解。
教师在教学时的具体做法可以,第一,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太阳》,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詹天佑》,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等等。第二,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如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有关环保的社会调查;学习了老舍的《猫》后,让学生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等等。
(五)优化评价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价值功能
新的课程纲要指出: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其目的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源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其不断发展。要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具有探究能力、更富有创造性,就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价值观。
教育心理学家西蒙兹提出:集体教学最有效的奖赏是教师对学生做什么和他做这件事方法的认可。教师不断地给与评价和鼓励,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弯路甚至失败是难免的,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每取得一点进步都不容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再利用评价这一激励杠杆,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问难,乐于解疑,从而引导学生在无拘无束、生动活泼的探究情境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逐渐养成乐于探究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从生活与课文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探究性阅读能否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探究课题,要选准选好探究课题,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的综合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探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探索报告的编织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会发现学生在时间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这些都是缺乏综合探究能力的表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度,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探究发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综合探究的能力。
(三)在小学语文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学习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基本能力,应着力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敢于对学生大胆放手,不要怕他们碰壁走弯路而总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课堂真正的变成学堂,学生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人,他们不再以听课、记录为主,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自得自悟。教师也不再是讲师,而是教练、导演,引导学生学习,但又引而不牵,让学生的读、写、说、议、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在探究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与整体力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特长,有依赖组内每一个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把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阅读教学,不但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特征,而且要符合阅读教学的特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学会解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探究的习惯和创新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封传兵.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科学咨询,2005
[4]沈俊昕.阅读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4
[5]薛瑞萍.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阅读引. 长春出版社,2004
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6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逐渐在观念上接受了探究性阅读的先进理念,并且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一、探究性阅读的概念
探究性阅读这个概念是由“探究性”和“阅读”两个关键词构成的。其核心是阅读,探究性是阅读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阅读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个体内化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经验,学会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增长智慧并培养能力”①。阅读是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和对话过程,过程和效果与读者自身的能力、采用的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初中生由于各种能力尚在提高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这恰好是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探究是一种搜寻研究、调查和检验、提问和质疑的活动。《辞海》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探求学问、真理和探求本源,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所以,探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研究活动。
阅读活动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文赏析能力,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探究性阅读更重视研究性、个性化和体验性阅读等要素,是贯彻新课改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因此,探究性阅读是教师积极引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探究性阅读教学因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需要更重视个人的知识储备、理解力、感受性、生活体验等因素,必须清晰地把握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讲,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1.把握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性。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阅读文本并尝试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活跃性,以创造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2.重视教学的过程性。重视探究性教学法的过程分为两方面:一是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参与,一是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计划、执行、反思、评价和改进。过程是结果的有效保障,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更重视过程。过程体现学生的阅读体验、讨论积极性、理解和阐释的准确性、个性化的阅读快乐性等,是考评学生参与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指标。老师真正掌控这个过程是教学自评的关键。
3.保持教学的开放性。探究性教学法是对知识能力、认知能力、情感体验、个性表达、独特思考等诸多个体因素的一次考验,教师务必充分开发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以多种形式参与,真正检验能力,促进提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1.转变师生角色,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一般教学活动中,老师是教学主体、知识权威,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接受者。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老师更应该扮演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整个活动的主要执行者②。这种角色转变更好地让学生从被灌输和被接受中解脱出来,在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讨论、分享中获得知识、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体现了问题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的特征,要求老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讨论活动组织得张弛有度,使教学活动更自由、平等、有序。教师还是阅读的榜样,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能使指导、评价和塑造更具说服力。
学生的角色实现了转变与重塑,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性阅读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不但探究和实践老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此完善自身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结构,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初中生的学习惰性应该由此进行修正。
2.深入挖掘文本,制订教学计划,做好教学准备。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有待进一步系统开发,按照教材要求和已有材料,老师深入研究教学文本,结合学生各方面条件制订教学计划,为教学做好准备。
(1)有意留白,造成问题和惊喜。
文学作品中本身就有艺术性的“留白”,老师能否有意识地抓住这些要素,在探究性学习中给学生思考留下空间和必要线索,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之后,接着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尾,让读者拥有更大的联想空间,作者和元二的友谊,西出阳关之后为什么没有故人了等问题都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才能让教学生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2)寻章摘句,抓住文眼和结构。
抓住文学作品的文眼,充分把握好结构,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
首先,对关键词句的探究。阅读教学应该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有价值的理解,分析文本离不开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探究关键词“直”、“圆”等字,是理解诗句的钥匙。
其次,比较探究出新意。比较阅读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把《少年闰土》、《风筝》作为延伸材料,让学生对比分析。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享受审美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探究性问题的提出不仅是教师的任务,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探究问题,由学生自由挑选,又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然后明确界定,还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当然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题难易度灵活选择。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初中学生基础及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和方式,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以此深化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是教学任务,也是研究任务。
注释: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7
一、打造科学的探究机制
探究性教学之于小学语文中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施教空间, 所以, 设施探究性策略, 施教者需要逐渐将能够便于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施教情境创设出来, 将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 收获探究的快乐。
第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氛围。传统语文授课环节, 师生之间为一种主动及被动的关系, 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和谐。但是新课标更为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和谐互动, 在一种融洽、民主、平等的引导及思考的氛围中, 将双方见解及情感等进行交流。
第二, 借助形式多样的教辅用具, 便于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科学的教辅用具便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比方说多媒体直观形象特征能够将学生凝聚在多彩画面中, 营造其探究的氛围。所以, 能够着眼于学情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将各种兴趣小组组建起来, 施教者以观众或者辅导者的形象出现, 将科学的探究情境构建起来。另外, 紧密联系实践也是不错选择, 在讲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章节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对伽利略所得结论等进行验证。不管借助何种策略, 施教环节不单单是注重对施教者当前感官的刺激, 也应当注意对其终身发展的影响。
第三, 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受教者的探究行为予以引导。《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的相应目标明确于各个学段。应当注重小学语文施教的具体特征, 有效借助实际中的授课资源, 将更多内容多样的实践活动呈现于小学生, 将其学习语文的空间不断拓展, 于观察及应用中深化探究程度。在实践《创办班级图书角》这一授课内容的时候, 就可以发挥班委会的优势, 带领班级学生积极进行实践, 大家轮换担任图书管理者的角色, 探究将图书造册登记的策略, 策划借书卡的版式, 定制借阅图书的机制等。借助相应的探究活动, 受教者探究性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并能够在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中,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二、打造开放形式, 焕发语文活力
第一, 进行空间拓展, 令时间开放。语文之于小学生, 应当打破教室空间及课堂有限授课时间的限制, 令受教者双眼捕捉到课堂之外的更多知识空间, 可以在授课之前、之后, 课堂之中, 课堂之外汲取知识, 令课堂更为多彩、丰富、灵动。比方说讲授《颐和园》篇章的时候, 图书馆、因特网、电视、广播及报刊等都可以是不错的教辅资料, 将和文本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总, 可以以多媒体PPT形式将图片或者视频文件进行展示, 令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也能够将受教者的生活经验予以挖掘, 借助相应的调查、寻访等方式, 有效衔接课内、外知识, 令受教者带着浓厚兴趣进行资料搜集, 增加知识。唯有不断将受教者的视野、大脑等予以解放, 才可以令其在自主探究中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框架。
第二, 开放授课内容。施教的目标在于“人”这一语文教育应当注重的重要元素, 因此, 应当注重对受教者人文精神的培养, 令其能够秉承传统文化之脉, 吸取当代之优, 积淀文化底蕴, 因此, 需要借助开放理念, 打破语文课本的限制, 积极将授课及学习理念予以更新, 延展至和学科知识相关联的各个领域, 由此, 令受教者从众多的课外知识当中获得和自我探索相关联的依据, 在其历经择取、探究、汇总及阐述相关信息的历程中, 才可以令思维更为活跃, 进而具有创新性的有效质疑, 将科学见解呈现出来, 进而更为有效的解读文本。比方说, 讲授《啄木鸟和大树》的文章的时候, 大树的顽固, 不愿意听取外在意见, 最终导致病死的下场, 有着深刻的印象。但是, 换个角度思考的话, 他人的话是否都应当听, 自我主张是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这一角度上, 施教者就可以将和《小熊画兔子》这一课外读物相关的文章讲于学生, 令学生积极思考, 就像小熊那样没有自我见解, 盲从他人指点, 导致所画兔子形态“三不像”。借此, 将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呈现于受教者, 进而令其印象更为深刻。
上述便为笔者对小学语文授课环节有关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拙见, 尽管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 但笔者深信, 伴随不断深化的新课改的实施, 施教者对探究性教学方式的掌握自当会更为精准到位。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 呼唤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学习策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 探究性学习便应运而生。探究性学习策略需要施教者的积极引导, 所探究的着眼点便集中在社会、自然和实际生活之中, 同时于探究环节中激发其主动意识, 令受教者收获学科知识, 将问题有效解决。语文新课标提到, 探究性学习不但能够归为一类综合实践活动, 亦能够归为一类学科教学模式, 同时也可视作一类授课方式及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施教策略,探究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顾婷婷.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 2014.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深化课堂教学的今天,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设置故事悬念。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
(3)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
(4)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讓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
(3)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三、开放视野,盘活探究之源
(1)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一方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2)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一是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太阳》,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詹天佑》,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等等。
浅析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策略论文 篇9
一、浅析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的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重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它既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研读课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因此,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逐渐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激发内在的学习动能。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1.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开放的,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并不硬性规定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技能或者达到什么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也是开放的,教师并不限制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探究性学习将最大的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学习过程因人而异,学习效果百花齐放。
2.自主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依靠自己探究学习内容,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原来固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体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在于要求学生自己去质疑、思考、解惑。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思考、探索、交流,收获才更加丰富,记忆才更加深刻,学习效果才更显着,学习能力才可以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与“灌输式”教育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二、浅述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实践
(一)入情入境,情境式教学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在探究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意识。对于情境的设计,教师需要经过精心策划迎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挖掘课文当中的典型素材,在优美的画面和旋律中,学生融入情境,边读边悟。
以《春》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学生在听完之后,满脑子都只剩下一个字--“美”!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反复朗读美文。在优美的画面和旋律中,学生感受春的意境,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绘景之实、神韵之清和情感之真。在优美如春的意境中,在身心享受的课堂中,学生看春、读春、悟春、写春,融入“春”中。
(二)循疑遂思,质疑式教学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学习离不开思考,有思考,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但是多数的课文,学生往往随着阅读的推进,才会出现困惑,然后才会开始寻找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得到思维的碰撞,实现探究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社戏》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文章教学之前,可以先用图片、视频向学生展示传统的社戏场面,让学生感受到社戏的浓厚氛围。学生在观看了图片、视频之后,阅读文章中作者在北京看戏的部分,就会思索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社戏。接着让学生再去阅读文章中作者童年看戏的内容,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共同寻找出社戏中“美”的地方,引申出作者想要通过对看社戏的描写,所表达出来的风景美、人情美、语言美。学生通过寻找、思考,有着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三)矛盾激趣,问题式教学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初中课本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丰富的哲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真理的探索。不少课文的学习中,有很多前后内容看似相互矛盾,但是通过细细品味,深入理解,能够发现其中的道理。教师应抓住文章中的前后矛盾之处,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迫使”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线索,形成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记忆中场景时,连续用到了“似乎”和“确凿”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到底作者是确定,还是不确定。从“似乎”的角度来分析,作者印象中的百草园,除了野草之外,还有其他的动植物,比如菜娃,作者将它视为自己童年时的乐园。从“确凿”的角度思考,百草园现在只剩下野草了,童年的乐园也不复存在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度的分析,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四)联系实际,迁移式教学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主观感受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文章都是生活实际的缩影,只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调动主观情感与探究内涵相结合,就能更加深入地感作者之感,解作者之情。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
《马说》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虽然时代在更迭,但是人们对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渴求从未停止。教师应由千里马引发学生对“现在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探讨,使他们各抒己见,或结合生活体验,或应经据典,在迁移思维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结语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10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特点,也改变了学生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本文通过三个实例,探讨了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常态教学中如何运用的问题:通过对课文主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通过比较阅读,进行人物心理的探究;通过理解写作方法,来探究文章的写法。
新课标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理念是“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根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合作”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性”原理上的主体互动形式;“探究”则是对纯被动性接受的反拨,是受教育者追求学习广度和深度的创造性活动。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特点,也改变了学生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与同学一起探究的几个实例。
一、怀疑精神的培养——对课文主题的探究
在学习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写《珍珠鸟》是在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对这一个问题,我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一方面,是因为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自主学习训练,大多学生在课前都能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学习资料,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他们会产生一定的看法;另一方面,许多学习资料与教学参考书的说法一致,认为本文表达的主题是:“‘我’作为一名强者,不但没有以强凌弱,反而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小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从而赢得了珍珠鸟对人的信赖”“。而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当同学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很兴奋,觉得同学们读这篇文章时开动了脑筋。我告诉同学们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表扬了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相发言,课堂气氛极其活跃。答案基本上有两种: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参阅学习资料上所得的答案,另一部分同学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文中的养鸟人并没有给鸟真正的自由,而是置它们于笼中。虽然,养鸟人将笼子设计得很“大自然”,但是,这仍然不能改变鸟被“囚禁”的事实。养鸟人实际上是一个视鸟为玩物,打着“爱鸟”旗号的“伪君子”。
哪一种答案更准确、合理呢?同学们经过集体讨论,提出探究本文主题需要回答的问题:
1.什么是爱?
2.“信赖”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3.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对动物真正的爱护? 4.人与动物之间应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5.文中养鸟人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探究性的答案如下:
爱是是无私的奉献,是一种责任、是诚信。信赖产生的基础是尊重、信任。
人对动物真正的爱护是指从动物自身的需求出发,不断付出,而没有任何要求。
人与动物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和睦相处,相互依存,相互信赖的关系。文中的养鸟人将鸟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鸟养在笼中,使鸟不能获得自由。不是真正爱鸟。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同学们从逻辑上层层推理,最后得出结论:“我”仅比那些捕杀动物的猎手仁慈些,但决不不能称之为“富于爱心”、“善待动物”。因为,动物的家在大自然中,而不该是在“我”营造的“大自然”——笼中。
通过对《珍珠鸟》主题的探究,同学不但明白了人与动物应当如何相处,而且懂得了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不盲目迷信书本知识,即使对权威也可以大胆怀疑。
二、比较阅读的训练——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五猖会》(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花了多半篇幅极言五猖会的难得一见、规模盛大,因此产生热切的向往之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我”正兴趣盎然地准备上船去观看五猖会的时候,父亲却让“我”背书,使“我”满腔的欢喜化为索然无趣。文中对我看赛会的描写就只有一句:“(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复习了六年级学过的鲁迅的散文《社戏》。《社戏》极细腻地刻画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去看社戏的故事,想看铁头老僧翻筋斗没看着,小旦、老旦没完没了地咿咿呀呀,让大家极为扫兴,归途中大家偷豆、煮豆吃。文章结尾对社戏也有一句评价:“(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复习以后,我建议同学们探究两篇文章的相似点。大家讨论探究过程如下: 1.归纳两篇文章的主题。
《五猖会》表现封建社会中父权的至高无上,父亲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从而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
《社戏》表现小伙伴之间纯真的友情让我终身难忘。2.分析两篇文章中的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
《五猖会》中,我正准备去看五猖会的非常快乐的时刻,父亲让我背《鉴略》;《社戏》中,我和小伙伴在朦胧的月色下,一起欢快划船、偷豆、煮豆吃。
3.推测两篇文章中,人物在此情景下可能产生的心理活动。
《五猖会》中,“我”的内心一定是悲伤、失望、痛苦;《社戏》中,“我”一定是感到刺激、快乐。
4.归纳两篇文章表现的主旨都是:轻松自由是使儿童内心感受快乐的最主要的条件。
5.推理,得出结论:《五猖会》中,因为父亲的行为让“我”感到悲伤、失望、痛苦,心里笼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再好的戏也觉无趣;《社戏》中,因为小伙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使“我”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在那里“我”可以恣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因此,即使是让然感到扫兴的社戏也会让“我”终身难忘。通过对《五猖会》、《社戏》的比较探究,同学清楚地认识到这两篇文章在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时看似矛盾,实则合理,而且通过层层蓄势揭示了人物心理。
三、理解写作方法——对文章写法的探究
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我请同学探究这样一个问题:体会作者在刻画阿长时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探究过程如下:
(一)同学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一:对比;结论二:欲扬先抑
(二)验证结论 1.审题:
题中的关键词语:刻画(人物)、表现手法。2.了解文中是
通过哪些事件来刻画人物(阿长)的。
(1)喜欢切切察察;(2)不许我走动;(3)睡觉摆“大”字;(4)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5)教给我很多道理;(6)给我讲长毛的故事。(7)给我买来《山海经》。
3.作者叙述这些事情时候的感情(找出文中关键词)。
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是“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觉得“非常麻烦”;对她讲的“长毛故事”产生了“空前的敬意”,后来 “淡薄起来”,直至 “完全消失”;对她买来《山海经》,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于是发出了“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4.概括感情变化。
不佩服、讨厌——产生敬意 5.是对比还是欲扬先抑?
理解“对比”与“欲扬先抑”的区别。
“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修辞方式。其作用是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欲扬先抑”是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手,宕开一笔,欲擒故纵,而后才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制造悬念,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达到突出某个人物或某种思想的目的。这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其中,“扬”是最终目的,“抑”只是一种手段,是为“扬”蓄势的。
6.得出结论:
作者在刻画阿长时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三)结论:
“结论一”是错误的,“结论二”是正确的。教学中,我跟学生逐步探讨出探究问题的基本思路: 1.小组成员猜测探究结果
2.制定探究方案:由所需探究的问题引发出一系列细致、具体的新问题。3.做好探究记录,探究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再对探究方案进行修正。`
4.归纳总结自己的探究结果,来验证问题猜测。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07-19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07-04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10-15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09-0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09-12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09-1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探究07-08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09-02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07-2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确立探究点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