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

2024-09-18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精选12篇)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 篇1

一、精心导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意识。课堂教学中, 成功的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且将学生的这种注意力快速地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精彩的导入还能向学生展示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促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来作为切入口

例如, 在教学《晨读》一课的时候, 上课伊始, 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名言名句, 如“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这时, 教师可以接着说:“同学们, 你们是祖国的花朵, 是祖国的未来, 应该珍惜大好时光, 好好学习, 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这句话, 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晨读》这篇课文。”通过名言名句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 还能让他们明白读书的目的, 这样引入新课,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逐步深入课文。

(二) 音乐的合理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在教学《长征》这首词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革命歌曲《长征》来作为引子, 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这首词, 他们很快就记住了这首词的内容。借助于歌曲来导入新课,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而, 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因此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一) 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 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 上课伊始,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介绍爬山虎的录像, 画面上那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的爬山虎远景, 清清楚楚、纤毫毕现的爬山虎近景, 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生充满好奇的眼神中, 教师可以适时地提问:“同学们认识这种植物的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你们知道它是怎么爬墙的吗?”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的讲解在充满乐趣的课堂中顺利地展开。

(二) 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到过草原的吗?草原是什么样的呢?”很多没有去过草原的学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时, 银幕上播放一组视频: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蓝天、白云、帐篷, 还有草原上马牛羊成群的画面, 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等。教师可以借此情此景向学生介绍:“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到草原上去看一看, 把自己的知识和力量贡献给草原人民。”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为接下来的课文讲解打好了基础。

三、教学生要启发, 课堂提问贵在精

在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提问能够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调节课堂气氛。因此,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一) 抓住模糊点提问

教师要找准文章的模糊之处, 在疑处提问,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推敲, 对课文的思路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 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同学们, 小白兔和小灰兔可爱吗, 你们更喜欢哪只小兔子呢, 说说原因?”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两个关键词:勤劳和懒惰, 再让他们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接着, 教师继续提问:“你们最喜欢小白兔说的哪句话?把喜欢的这句话找出来读一读。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哪些行为像小白兔呢, 哪些行为又像小灰兔呢?如果自己在生活中就是小灰兔的性格, 那么接下来准备怎么做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 既能让学生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还能引导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 使在读、思、说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 抓住课文中的矛盾冲突, 进行有效提问

例如, 在教学《司马迁愤发写史记》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又是什么原因改变了他的这个想法呢?”在这个矛盾处进行提问,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他们也会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找到司马迁对于人生价值的具体看法:“人总是要死的,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学生会很快明白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真正原因, 认识到司马迁的崇高品质, 促使他们与文章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只要我们教师潜心研究, 深钻教材, 加强教学反思, 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或失误, 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有所提高, 高效课堂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同时, 教师要加强学习,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和教学能力, 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 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

摘要: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此外, 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真正发挥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进而来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究,构建

参考文献

[1]陈瑞.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J].华章, 2011 (24) .

[2]李兆阳.问题式小学语文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 (2) .

[3]张宏宽.“错”出一片精彩——试谈语文教学中“错误资源”利用的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 .

[4]苏月霞.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J].中华少年, 2012 (10) .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 篇2

1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主要控制点

1.1注意多媒体的教学地位: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器具和技术,在教学当中占据辅助性位置,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服务。因此,在小学语文的多媒体教学课程中,应主要凸显老师和学生的主导位置,控制多媒体教学的运用面,毕竟在教学活动当中,很多教学行为多媒体是替代不了的,例如老师的问题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控制和维护课堂秩序等等,这些活动还是需要老师亲自实施。例如,在《小马过河》一文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文章的结构段落进行分析,并设计小马过河的动画或图片,再是对于文章的寓意分析,还是要靠老师口口相传的引导。在多媒体教学当中,必须要坚持老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多媒体的服务性地位,不能够越俎代庖。

1.2注意控制多媒体的运用频率:如果每堂课都使用多媒体展开教学,或者大多数时候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长时间不回归原始课堂,就会对多媒体产生依赖,一旦脱离了多媒体课堂,学生将表现出强烈的厌恶感和不耐烦;另外,在某一课堂当中,也应当注意控制多媒体的使用频率,留给学生很多的思考时间和交流时间,利用多媒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后再让学生们脱离多媒体展开思考,活跃和拓展自身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1.3课堂教学主要还是老师主导,机器永远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不论多媒体技术进步到什么状态,它的实质永远是机器,只能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最终的实施还是需要人来说设计和控制。因此,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永远都要重视老师的主导地位,语言文化与魅力是机器不能代替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比视频演示更具影响力,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思考活动起到了指引和导向作用。师生之前的语言沟通,增加了师生感情,可有效化解学生对学习的延误,促进双方的了解。

2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策略

2.1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功能提升课堂乐趣:多媒体所拥有的多媒体功能,也就是视频、音频、图片等,具有强烈的色彩感、立体感和情景感,在语文课堂当中,可以利用的它的这一特点,设立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例如图片展示、视频展示、音乐带入等等,这种极具表现力和色彩感的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的兴趣爱好特点,对小学生极具吸引力。例如在鲁迅的《三味书屋》教学当中,鲁迅先生对于三味书屋的描写色彩比较平淡,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单纯依靠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这么一个图像,老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早网络上去搜罗关于三味书屋的图片,或者对照课文内容的描述,独立设计一个三维书屋,配以文字说明和音乐播放,在学生们带入三味书屋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让孩子们翱翔在三味书屋当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已经制作好的三味书屋进行填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书中描述和自己的喜好,利用多媒体进行填色,当学生能够融情于景,对于《三味书屋》的学习也就更加深刻,对于文章写作情感的理解也更加准确、丰富。

2.2利用多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当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莫过于关于文章的情感说明、写作手法与风格分析、重点字词、文章大意与分段理解几个部分,这几个内容是文章学习最基本的内容,还缺乏深度,学生在学习当中也很难理解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很难讲具有价值性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或学习当中。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革教学方向,提升教学深度,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多方向发展。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制作技术,可将文章的学习框架立体展现出来,清晰明了的提出文章学习的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深度,而上述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则应当作为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当中,老师可以拟定一个由易到难的学习框架,将基本教学内容作为必学内容,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学生选择好自己的学习层次以后,老师根据整体层次水平展开教学,对于个别有信心学习更深层次的学生,可以单独讲解。

2.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开疑难点和重点内容的教学:以往,在疑难点和重点内容的教学当中,不仅学生感到疲倦,老师也倍感困难,反复不断的讲解学生也难以理解,逐渐的失去的学习信心,老师的耐心也被消磨殆尽。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具有深度吸引力,当学生树立起学生兴趣之后,老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疑难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结构分析,将一个难题化解成多个小问题逐个击破。例如,在标点符号的运用方式教学当中,很多学生对分号和顿号、引号和句号的使用总是模棱两可,无法理解透彻。

3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自发展以来,就在各行各业的运作当中被广泛利用,并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力。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未来还需不断创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方式。

作者:丁爱珍 郭焕芝 单位:济宁市嘉祥县卧龙山街道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高歌.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北大荒的秋天为例[J].才智,(06):238-239.

[2]张运芳.浅析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学周刊,(27):721-723.

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教育改革   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   兴趣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20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新月异,越来越新颖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而且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越来越要求教师要以一种更加新颖、深刻的教学方式去应对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学生需求。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学重点是需要把握的,接下来我会从几方面简单的分析一下。

一、良好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良好的课前准备即优秀的备课方式,是需要每位教师去精心设计的。良好的教学方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知识、认真思考,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要有一份优秀的教学方案

任何行动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目的,而一个正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回归,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更是教学工作价值的评判标准。这也就是说,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工作的进行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此外,教学的重点与关键点亦是教师需要把握的,能否切中要害、有没有突出重点、能否突出难点、有无出彩点,都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所以,优秀的课前准备,需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把握鲜明的重点与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课堂时间内充分地表达教师寓于教学中的思想,才更能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要备好学生

所谓备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最终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备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和情绪、知识以及能力、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爱好以及对教师教学的期望程度等,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遵循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基本原则,决定教学过程如何开始,以及教学难点在哪里,同时教师要考虑采取对应的教学措施。在备课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单次解决少数学生的问题的方法,化整为零,积少成多,这样一个学期结束也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课堂中一个十分吸引人的导入语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从而可以高效率地投入学习当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辞优美的文章,字里行间就能够带给我们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播放和课文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同时配以符合情境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获得美的享受,他们开心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随之提高了。

三、合理引导, 剌激想象 ;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一切和课文主题相关的东西,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课本中部分课文的内容是叙述人和事,由于这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在的生活较远,或者由于学生自身的社会知识和阅历较浅、生活体验欠缺,因此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这类课文时相对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容易出现思维上的停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记住答案,而是应该帮助他们真正意义上跨越阅读的思维障碍,突破教学上的难点。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再现的方式,利用投影仪等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另外,还可以用音乐辅助教学的方法,准备一段符合课文表达情境的音乐,随着画面的变换和事情的发展方向,音乐也起伏波动,充分渲染课文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这几个步骤完成以后,学生的情感因素就会最大程度地得到调动,于不知不觉之间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就能够掌握课文内容,而且是不容易忘记的。

四、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过往的语文教学过程知识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基本是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很少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学活动的含义。长此以往,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很大的负担,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教学回归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语文,从而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

(一)认知生活

由于某些原因,学生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针对此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地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原本不理解的课文内容的了解,充实了学生的生活,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学习类似文章的时候同样可以采取相同的方法,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再现生活。

无论是课文还是别的都是生活信息的一种体现,只是这种生活信息是以文字来作为载体的。语文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把课文中涉及的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客观性的事物,从而在主观上获得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把课文内容编排成课本剧,组织学生分组表演,一来可以让语言文字具体化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二来可以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内容的感悟,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变化和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要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迎接未来新的挑战,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和教授,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真正走在教育教学的最前端。

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篇4

一、良好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良好的课前准备即优秀的备课方式, 是需要每位教师去精心设计的。良好的教学方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知识、认真思考,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 要有一份优秀的教学方案

任何行动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目的, 而一个正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回归, 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 更是教学工作价值的评判标准。这也就是说, 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 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 明确教学工作的进行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此外, 教学的重点与关键点亦是教师需要把握的, 能否切中要害、有没有突出重点、能否突出难点、有无出彩点, 都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所以, 优秀的课前准备, 需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把握鲜明的重点与关键点, 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在课堂时间内充分地表达教师寓于教学中的思想, 才更能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 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 要备好学生

所谓备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最终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备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和情绪、知识以及能力、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爱好以及对教师教学的期望程度等, 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 遵循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基本原则, 决定教学过程如何开始, 以及教学难点在哪里, 同时教师要考虑采取对应的教学措施。在备课时, 教师还可以采取单次解决少数学生的问题的方法, 化整为零, 积少成多, 这样一个学期结束也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精心设计导入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 课堂中一个十分吸引人的导入语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从而可以高效率地投入学习当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辞优美的文章, 字里行间就能够带给我们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 播放和课文相关的视频和图片, 同时配以符合情境的音乐,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获得美的享受, 他们开心了, 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随之提高了。

三、合理引导, 剌激想象;创设情境, 激起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 学习课文时, 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想象一切和课文主题相关的东西, 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课本中部分课文的内容是叙述人和事, 由于这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在的生活较远, 或者由于学生自身的社会知识和阅历较浅、生活体验欠缺, 因此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这类课文时相对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 容易出现思维上的停滞。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记住答案, 而是应该帮助他们真正意义上跨越阅读的思维障碍, 突破教学上的难点。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再现的方式, 利用投影仪等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另外, 还可以用音乐辅助教学的方法, 准备一段符合课文表达情境的音乐, 随着画面的变换和事情的发展方向, 音乐也起伏波动, 充分渲染课文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这几个步骤完成以后, 学生的情感因素就会最大程度地得到调动, 于不知不觉之间产生共鸣, 自然而然就能够掌握课文内容, 而且是不容易忘记的。

四、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过往的语文教学过程知识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基本是以课文内容为核心, 很少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学活动的含义。长此以往,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很大的负担, 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渗透学生的生活,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教学回归生活,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语文, 从而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

(一) 认知生活

由于某些原因, 学生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 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针对此现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 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地调查, 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原本不理解的课文内容的了解, 充实了学生的生活, 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学习类似文章的时候同样可以采取相同的方法, 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再现生活。

无论是课文还是别的都是生活信息的一种体现, 只是这种生活信息是以文字来作为载体的。语文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把课文中涉及的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客观性的事物, 从而在主观上获得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把课文内容编排成课本剧, 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一来可以让语言文字具体化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 二来可以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内容的感悟, 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变化和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教师要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迎接未来新的挑战, 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和教授, 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 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 才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真正走在教育教学的最前端。

摘要:新形势下的教学, 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和教授, 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 针对不同的学生, 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谈谈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究 篇5

谈谈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究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1这里所指的“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想必就是现时所谓的“语感”吧。其实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2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3从倡导“开展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起,至今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

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3页。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3《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一期。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多次提到了“语感及语文素养”,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2.问题与思考

的确,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人“感受到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 4更能使之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但很长时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在“语感教学”的探索领域之外徘徊,更不敢妄谈什么语感的培养。我认为使其望而却步的原因有两点: 2.1.是由于语感定义的不确定

“语感为何物?”不同的人在对语感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最早提倡“语感”的夏丏尊和教育家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 5后来又有人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认识语感。对于什么是“语感”,人们众说纷纭,这使从事语文实践的教育工作者们一片茫然。不知“语感”为何物,语感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我个人则认为王尚文先生对“什么是语感”的阐释精辟且全面。他说:“语感是一种言语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生成能力。” 6[8] 45卞安宇,《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第11期。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8页。6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这就涵盖了输出性(说写)语感和输入性(听读)语感两个方面,不同于以往哪些只侧重于从输入性语感一个方面来对语感的界定。

2.2.是因为广大教师认为高品质语感的目标是那么地遥不可及,难以实现

比如有人描述高品质的语感是会“不假思索地判断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表达的优劣,文气的畅滞,在需要表达时,就会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笔端”。7又有人认为:“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8 很多老师认为达到这种语感境界谈何容易呢?“如源泉之水”“一说就顺,一写就通”,只怕是作家也难以做到吧!他们不是也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时候吗?更何况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则如阳春白雪难以企及。其实,语感的培养如同乐感、美感的培养一样,并不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更不是只针对少数悟性高、禀赋好的学生而言的。而且由于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样它比乐感、美感的培养就更具有了优势。即使是很难达到,如果越来越接近不也是成功的吗?只要我们能找到一条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不断的发挥学生的潜能,高品质语感的达成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但是我们现在还欠缺这样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论述语感的文章不少,但大多数文章停留在对语感性质、特征的探讨上,只有少部分才论及语感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有“语感分析”法。一些论者认为“语感分析”“是一条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途径”。9 “它是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重点是分析语言意义的生 78陈仲圻,《培养语感》,无锡新传媒.教育频道,2002年1月29日。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9曹有国,《“语感中心说”献疑》,《语文学习》1995年,第一期。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成机制,分析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10并强调应以语感分析为辅,以言语实践为主。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却用繁琐的分析讲解,纠缠于课堂内容的训练,替代了学生的阅读领悟和言语实践。“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和独特感受的作法” 11使一篇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变成一堆堆干巴巴的符号。过分偏重“语感分析”,不但学生的语感能力得不到提高,怕是连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失却了吧。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太过关注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延伸,忽略了对语言本身的感悟。例如,有的教师在课上抛开书本,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从网上看到的资料、新闻,以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这样学生投入读书的时间少了,对文章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种作法在一味地的强调培养搜集、检索信息能力同时,又失去了更多。还有不少研究课在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时地以画面图释文字解读文本,取代品读、想象和思考。但是“任何媒体都不能取代‘语言’这个重要媒体,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情感的交流。”12语文教学在脱离文本这个重要的语言环境之后,又何谓语文教学呢?就更不必谈语感的培养了吧。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寻求语感培养的途径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论点如下: 3.培养途径

3.1.生活积累,是积累语感的基础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 1011赵乔翔 张文海,《试论语感和语感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第八、九期。杨再隋,《语文课又怎么啦!》,《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十期。12杨再隋,《语文课又怎么啦!》,《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十期。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13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 14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131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第267页。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4、45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进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激活体验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道:“这个伟大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老师问:“这里为什么要用‘挪动’,而不用‘移动’呢?”学生根据日常经验很快得出“挪动”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儿地动,而“移动”要比“挪动”的幅度大。用“挪动”写出了邱少云为了遵守作战纪律,为了完成隐蔽任务,在熊熊烈火中连哪怕一点点的挣扎也没有过,是很了不起的。这是学生在启动生活体验后作为读者的一次发现,一次情感激荡。这种发现和激荡是用老师的告诉代替不了的。

3.2.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一位教师在讲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

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15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16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 1516朱熹,《朱子语录》。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夏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17 这样敏锐、深刻的语感就是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精读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做批注的方法,如好词好句可用“OO”来表示,重点句可用“==”来表示,疑点可用“?”来表示,还可在文旁写下所思所感。

速读使语感敏锐。速读即浏览,是说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言语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 1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 等。我的作法是在每周一早自习时,为学生读一两篇从《读者文摘》或《青年文摘》中选取的精美文章,并把文中隽永、深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供他们抄诵。每当我深情诵读时,教室里总是很静很静。所有的孩子都在屏息倾听,语言的魅力让人心动。“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狄金森)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言语实践特别是课外的言语实践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有所收获为原则,切不可以加大学业负担为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进行语感培养的探究中开展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作文接龙游戏,小小编辑部、辩论会等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感生成能力的同时,亦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3.3.语言积累,是培养语感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3.3.1.熟读成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小学生记忆力强。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3.3.2.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做到一篇带多篇。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春雨》这首诗后,我引导学生读《春夜喜雨》整首诗;学习了《沉香救母》后,我就介绍学生读《宝莲灯》等。现在学校每个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如每天回家读《亲近母语》,在校教师指导阅读校本课程《笋芽儿》(这是学生的优秀习作选集),单周四队活动课上师生一起阅读由本校教师和专家一起合编的《走进五彩的阅读世界》(分低、中、高年段),双周五下午学生自由到校图书馆借阅图书。在这些阅读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也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4.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以读代析,读中求悟。4.1.增加读的机会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小学语文课文一般来讲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因此,我把“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人人读起来,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轻读;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斟酌词句地读。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同时用比比、赛赛的方法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又能提高学生读书的质,使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增强语感。4.2.丰富读的方式

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要善于调动多种读的形式。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可采用“问读”的形式,为理清层次、分析段落做准备;对于段落较长,精彩句子较多的段落,可采用“选择读”,便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感情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此外,还可采用“接读、默读、轻声读、集体读、个人读、感情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为体现文章的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则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4.3.加强范读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语感的熏陶、协调,注意重音、停顿,把握节奏、语气等,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如《雨点》是一篇韵律感强、层次分明的诗歌。范读本文首先让学生把握全文,弄清感情波浪的层次,感受“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动作的不同。在声调的处理上,要注意声音由低到高,读出四种动作的差别,开始定调子不要太高,高低声调要处理得当。5.揣摩推敲,析中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交流,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文本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5.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换作“过、入、到、拂”等,让学生细细品味,最后终于明白了“绿”表达的意境以及作者用词的精确。通过调换词语,培养学生感知语言文字隐含的丰富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5.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语文教材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抽象的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阅读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才能深切地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因而,要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身临其境的境地,让学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来培养语感。如对《莫泊桑拜师》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道“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福楼拜一连提了6个问题,我在教学时在句子后面添了“„„”,我让学生想象省略部分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福楼拜还会指导莫泊桑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和交流,感悟到福楼拜的循循善诱。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58-01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贯彻,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但目前的作文教学恰恰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薄弱环节。教学中,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积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的前提,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首要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只有让小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才能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小学生对某事物是否有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方法,将其兴趣引出来,用学生的写作兴趣去带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学生变“苦写”为“乐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式有许多许多,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充分结合小学生爱玩、好动等多方面的性格特点,设计各种课堂活动,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诱发他们的作文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开展一些作文小游戏,以诱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在选材、构思、谋篇、布局等一系列过程中“实现自我”。另外,教师还应多鼓励、表扬学生,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写作的信心,产生写作的动力,保持写作的兴趣。

二、积极 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如今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只要教师一叫学生们写作,很多学生都会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无话可说,没词可用”,即使勉强的写出一些文章来,但大多数文章都是杂乱无章,谈不上佳作。出现这样的局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学生没有一个充实的写作素材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纵使学生写作水平再高,如果没有写作素材,学生是无法写出好作品来的。因此,在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教师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写作素材

课程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文本教学,而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给我们选入了许多的优美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经典的作文素材,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资料,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其中一些好词佳句,就能为写作做好铺垫,在写作文时就能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素材,认真的把握好教材给我们提供的这一手好资料。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如(科技科幻、历史、童话、天文地理等)之类的课外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扩大素材积累的范围。

2、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学生善于观察,抓住其中一个闪光点,就一定能够文如泉涌。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素材,一些平时我们不注意的细节、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的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点滴中提取写作素材。如留心学校中同学最近的变化,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的细微变化……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另外,教师还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真伪虚实、优劣美丑,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三、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兴趣,写作素材,都是为了进行写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都会发现,有少部分学生在素材积累上很认真,但是一遇到写作,他们的文章内容张冠李戴、词不达意。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有了素材,不会运用,没有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学生仍然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教学中,教师是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教师还应合理、有效的传授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使学生写出有内容、有内涵、有思想的好文章来。例如,如何审题:审题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前提,如果对题意不理解,作文就会离题。如何立意:明确自己所写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或赞扬什么精神等。如何选材:选取什么样的材料能使文章更新颖、更具有说服力。如何写提纲:提纲就像盖大楼先画好设计图一样重要,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在提纲中,要清楚的写明白开头、过渡、结尾以及一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等。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学生才能写出好文章。

总结:作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要想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有所提高,教师就应不断探索、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大伦.兴趣与作文教学[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篇7

一、充分认识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1. 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充当桥梁和纽带

词处在字、句之间, 词的问题解决了, 字、句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词的含义。学生要想写出好的文章, 就必须不断地掌握和积累词语, 拥有了丰富的词汇量, 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 词语教学可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关键是词语, 培养小学生对词语的归类、比较能力, 就可以达到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从而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之目的。

3. 词语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词语教学不但开发了小学生的智慧、拓展思维、浇灌心灵、培养道德情操, 还提高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度重视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小学词语教学普遍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 而且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1. 词语教学观念发生偏离

在以往的教学中, 词语教学缺乏目标性, 导致词语教学缺乏具体操作指导。在小学的每个阶段应该掌握多少词语, 具体掌握哪些词语很笼统, 我们发现生词一般在整个小学阶段只出现一次, 而且每篇课文需掌握的词语数量很有限, 这根本不能满足小学生写作的需要。另外, 现在的教材对文章的时代性、文学性、思想性较为重视, 对词语的含量和分布有所忽视。其实,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词语也需要不断更新与丰富, 但这种语言现象却没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 这就造成学生不能大量地积累词语, 有碍学生思维的拓展。还有一个方面, 就是有的教师把生字、词的教学任务放在预习阶段完成, 课堂上只做简单的正音、词语解释, 主要侧重于分段, 精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2. 离开具体语言环境教学词语

语言是社会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关键环节。但目前的教学中, 有不少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将词语教学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 在课文讲解过程中不再讲解词语, 这样词语的教学就脱离了具体语境。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势必影响到学生对课文的掌握。

3. 词语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缺失

教学中大多老师在新课文的最初讲授时, 把生字、词的教学放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中, 让学生读课文时将生字新词圈出来, 然后查字典熟悉这些词的意思。课堂教学时, 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那么识字、学词的环节就完成了, 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 缺乏对所学词语的应用性训练

我们不难发现, 小学阶段虽然学生学了不少新词, 认识了许多词语的音、形、义, 但在支配运用过程中显得无从下手, 茫然失措, 这就表明学生掌握的词汇应用较少, 教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 词语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弊端

在词语教学中有的老师方法不得当, 让学生以查词典、抄记词语解释为主,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影响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把教学参考书上的词语解释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这样学生面对词语只会呆板地解释, 而不会灵活运用。

6. 词语教学缺少文化内涵的感悟

词语教学中应注重词语深度的挖掘。小学课文中蕴藏着不少经典的语汇和典故, 如掩耳盗铃、南辕北辙、愚公移山等,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是让学生查字典, 或背现成的解释, 学生掌握的仅仅是字面意思, 而没有理解和感悟到词语的内涵。

7. 词语教学脱离了小学生身心发展

目前的词语教学中一个较为突出的误区就是让学生反复地死记硬背、机械抄写来达到记忆字词的目的。这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发现知识的乐趣, 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从而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心理体验, 极易造成厌学。

三、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实践证明, 语文教学中, 抓好课内和课外两个环节的学习是促进学生高效率地掌握和积累词语的最佳方式。

1. 以语文课堂为阵地, 不断掌握积累运用词语

名家美文遍及小学语文教材, 其中课文语言生动丰富, 用词恰当、传神。因此, 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和积累词语的方法, 让学生多读、多积累, 天长日久, 等到写作文时便能信手拈来。教师还可以抓住重点词语, 通过加、减、换、调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挖掘其蕴涵的意义, 同时, 还应注意加强课后读写词语的训练, 以达到积累、加深理解和掌握用法之目的。

2. 由课内走向课外, 扩大积累运用词语的渠道

词语的学习和积累, 课堂只是基础, 课外积累是关键。老师必须筛选、推荐、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积累和收集信息, 同时利用校内外的资源, 拓宽小学生语言积累的渠道, 让从学生感兴趣的广播、电视等节目中汲取语言精华, 合理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来扩写, 在课文精彩处、空白处模仿写作等方式, 以深化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篇8

一、情趣导写, 让学生自由表达

兴趣是主体对客观事物保持的敏感而积极的心理状态, 也是习作起步阶段不可忽视的因素。“写话、习作”教学应首先使学生保持对写作的热情。“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感动”势必给学生提供“写话、习作”积极情感的支持。兴趣和自信, 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写作的合作、交流中产生的成就感, 而这一点是过去被《大纲》忽视的, 新课程标准对此有意作了强化, 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习作心得, 互评习作”等。自由表达, 在不吐不快的过程中扫除个性作文的障碍。作文教学应体现情趣导写, 让学生自由表达。作文本无定法, 应让学生自由写作, 放任思维, 天马行空, 给学生作文“松绑”, 打破不必要的限制, 给作文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改变过去命题作文的模式, 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命题材料要多留空白点, 空白点越多, 约束就越少, 给学生留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就越开阔。实际上, 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可以不出具体题目, 只是确定一个大致范围, 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自己拟题, 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写。这样不但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力, 保证抒发真情实感, 使文章内容充实, 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扩大阅读总量, 丰富写作素材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平时除了指导精读课文外, 还应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选择优秀课外读物, 加强阅读训练, 以扩大阅读总量, 丰富写作素材。1.引导学生阅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丛书, 并对丛书中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阅读, 让学生进行作文仿写练习, 从中得到锻炼。对丛书中其它内容,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广泛阅读, 写好读书札记, 记录好其中的好词佳句及精彩片段。每隔一段时间, 组织学生在班级内交流收获, 促使学生取长补短, 提高写作水平。2.为了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还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创设“图书角”, 内设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报刊, 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这些刊物, 从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实践证明, 广泛的阅读, 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而且可以使其陶冶情操,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3.教师在工作之余也要抽点空暇时间进行阅读, 每遇到精彩的片段或优美的文章, 都要细细品赏, 品赏之余, 利用课余时间让大家一起分享精彩的片段或优美的文章, 让其在这美的享受中积累写作素材。

三、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标新立异, 写好作文

当面对同一命题或题材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尽量克服千篇一律的作文现象, 促使学生写出标新立异的好文章。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策略如下。

1. 题目要有新意。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 读者在阅读文章时, 首先看到的就是作文的题目, 因此, 文章标题一定要形象简洁、不落俗套, 让读者一见就心生好感。

2. 立意要有新意。

立意是文章的重要环节, 当面对同一题材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主题、探索内涵, 确定新颖有意义的文章主题, 切忌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这就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 发挥超前意识, 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事物, 从中提炼出富有创意的主题。

3. 选材要有新意。

题材是作文的第一要素, 当我们面对同一题目或主题时, 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素材, 从中选择出与众不同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题材, 为写出新颖的作文奠定基础。

4. 体裁要有新意。

文章体裁主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剧本、通讯、书信等多种形式, 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经常采用一种体裁描写文章, 应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描写, 力求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5. 表达要有新意。

在面对同一作文主题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变换表达方式, 尽量采用充满新意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以达到构思新颖、语言新颖、表达新颖, 使整篇文章都洋溢着创新性和创造性。

四、重视作文讲评与批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讲评、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与作文指导同等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必须对其加以重视。

作文讲评是对习作的分析和评价。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必须认真抓好、提高讲评的质量, 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 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批改,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 便于总结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作文, 除了老师批改, 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 通过修改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只有时时刻刻不忘作文讲评、修改,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存在,不足,发展方向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对于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育教学开展存在的不足及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这两方面进行研究, 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 也是对学生基本道德素质进行不断提高的主要教学科目。通过语文德育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道德观念存在的不足, 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行为意识进行有效的引导, 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所在, 也是“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以上观点论述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在。

二、传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 德育内容与教学实际相脱离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 对于学生德育渗透过程很多教师具有一定的重视程度, 但是在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从而使得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显得尤为被动。这样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 同时广大学生对于语文课堂开展德育教学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进而导致学生从内心对德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排斥感。这就充分说明德育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实际相脱离对学生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 这一方面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 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 能够充分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能够明确, 但是内心的重视程度还只停留在表面, 导致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足, 深度不够, 没有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反而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说教逐渐厌倦。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素质进行充分提高, 而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 广大教师还应充分予以重视, 将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转变。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 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 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 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 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 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 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 什么是错误, 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 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 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 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 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 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 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 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 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 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 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 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 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 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 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 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积极培养与渗透, 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关键学科。教学中应立足于小学学生阶段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对其德育教育发展新方向展开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光辉.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 2007 (9) .

[2]陈梅.拨动语文教学的生命之弦——浅议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3) .

[3]焦苇, 计琳.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上海德育“十一五”改革发展纪实[J].上海教育, 2010 (18) .

[4]李兴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8) .

[5]周波.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8 (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从而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增加自己的阅读量, 小学生同样如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教学便成功了一半。那么, 应该如何做呢?首先,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读物等, 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和哲理性。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此类材料, 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积累, 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 指导学生进行多样化朗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常常只是一味地进行生硬的讲解, 学生只能在被动的模式下进行单调的朗读,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改善这一现状,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不妨通过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形式, 指导学生深入课文,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 这样远比之前的做法有效得多。再次,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 广大教师必须摆正思想,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积极肯定他们的进步, 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相信做到这三点, 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必将得到有效提升。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 常常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 我们也经常会看到, 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总是喜欢拿着教学参考资料, 向学生生硬地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一节课下来, 其实已经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肢解开来, 学生收获的只是教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甚至仅仅是参考资料上的现成内容, 而不是他们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领悟。这样的教学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本无法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笔者认为, 要想提升阅读教学的效能,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具体来讲, 主要应做到两个方面。首先, 变“一言堂”为“群英会”。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 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同时尽量为学生创造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让他们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心声, 表达内心的情怀, 真正实现课堂的价值。特别是对学困生, 教师应倾注更多的爱心和关注, 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 这样, 他们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其次, 要允许学生阅读“出错”。在初步阅读文章时, 学生难免会出现理解不深入、表达混乱的情况。这时, 教师绝不能对学生横加指责, 而要采用鼓励的话语和肯定的手势、眼神等对学生的错误给予理解和鼓励。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消除自卑心理, 放心大胆地展示自己。

三、适时引入情境教学法

实践表明,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 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创设情境,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首先, 创设实体情境。所谓实体情境, 就是教师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以此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如在教材涉及花鸟鱼虫这方面的内容时, 教师可将实物带进课堂,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增长知识, 从而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内容。其次, 创设语感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 主要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情境就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帮助其体会课文情境和作者的情感。再次, 创设模拟情境。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可适时运用电教手段播放幻灯片、录音带、动画片段等, 让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 这样做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 寓教于乐。

四、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不得不说, 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 会接触到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这时, 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干预, 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忘得一干二净。只有将这些内容熟记在心, 学生才能在写作时真正为己所用。为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适时引导学生积累、记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 以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将其牢记于心。这样, 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有效提升写作能力。

五、结语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 此时若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绝不能放步自封, 而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 2003 (10) .

[2]肖静芬.认真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 2002 (2) .

[3]刘延云.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 2001 (Z2) .

[4]孟庆芳, 齐晚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五法[J].湖南教育, 2001 (9) .

[5]窦连心.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创业家, 2013 (22)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阅读    课程改革    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碰撞思维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体验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阅读能力,才能使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心理层面看,阅读是产生期待,实现期待,接着又产生新期待,实现新期待的不断循环、推进的运动过程。一般来讲,学生在阅读中接收到第一个信息时,其阅读思维活动就已经开始了,接着他们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做出猜测、产生期待。而这种询问、猜测、期待,便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内驱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感受和体验。如指导阅读《月光曲》一文时,教师可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将学生引入《月光曲》所展现的意境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贝多芬在“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月光曲》美妙的意境中产生联想,进而心驰神往,以极大兴趣展开阅读。

二、讲究口语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这一说法同样适用于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讲授,将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和强烈的思想感情完整地表达出来,必将使文章具备超强的吸引力,刺激学生深入阅读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必须要有独特的风格。或是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阐明事理;或是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或是沉着冷静、客观扼要地叙述内容;或是风趣幽默、富有情趣地讲述情节……只有具备了独特的个人气质,其教学才能打入学生内心,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很多文章都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而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所以广大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将自己的角色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让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使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年龄小,在阅读时必须要符合其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避免盲目地加深或降低难度,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一年级的阅读课,只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读懂文章,并能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文章的意思即可;二年级的阅读课,学生要能够读懂、读通语句,同时做到准确读断句,并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复述全文;三年级的阅读课,则要求学生既能够读懂每句话,又能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在整体的认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逐步加深,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必定能够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引导学生学会应用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阅读教学的实施同样离不开实践。首先,将阅读与听说训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听、说,课堂上的复述、问答、讨论等,既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又是听说训练。学生只有听得懂,说得明白,才能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听说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相结合。久而久之,必定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将阅读与写作训练结合。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在此基础之上的表达与延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逐步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为自己的写作铺平道路,提升写作能力,而这又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逐步经历“积累词语——选择材料——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过程,将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既会读又会写。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主题,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书籍、报纸、杂志等,增强阅读的实践性,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评选出“背诵大王”“故事大王”“朗读之星”,真正变被动读书为主动读书。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还能有效扩充学生的阅读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五、结语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角色,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针,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学.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8).

[2]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03(10).

[3]肖静芬.认真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2002(2).

[4]刘延云.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2001(Z2).

[5]陆云峰.素读:多维文化冲突中的根性觉醒——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审视与本质探寻[J].江苏教育研究,2008(6).

[6]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2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 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 同时产生新的期待的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从接受读物的第一个信息开始, 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做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 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 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 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 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状态, 其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 情感趋向高涨, 大脑皮质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语言, 老师应从学生面部表情、朗读声调、发言措辞等方面, 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 引导他们感受、体验, 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时, 通过图片、音乐, 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之中, 从而进行感悟、欣赏, 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使学生用整个心灵感受美妙的《月光曲》, 心驰神往, 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 拨动他们的心弦。

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 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拿着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等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 一路介绍下来, 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 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 就应该给学生充分时间, 让其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该点拨、启发、激励学生, 给予更多时间让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 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是贯彻落实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三、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1.进行学法指导。如在教《我爱你, 中国》一文时, 全文的段落结构一致, 所以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一段, 然后归纳这段的学习方法, 再把这段与其他段进行比较, 让学生自学其他段落, 由扶到放, 充分体现学法指导。

2.让学生自学、讨论、质疑。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在学生自学、讨论前首先出示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的则让学生自学质疑, 通过读课文, 提出疑问。

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四大任务, 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写”上, 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孤立进行, 要有机地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 对于学习读写例话、归纳阅读方法等, 要放在重要位置上, 重视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有条件的学校, 教师在教学时最好能采用多媒体, 这是最能吸引学生的, 学生在图文并茂的环境里学习会事半功倍。

四、深挖文本内蕴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融入角色, 体会课文的情感, 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 专家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因此, 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 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挖掘文本的内蕴,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认真地读, 充分地读, 用心地读, 用心感悟。如教学《草原》一课, 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 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 创设情境, 让学生入情入境, 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 抓住景物品词句, 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 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 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 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 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激发了阅读兴趣, 提高了阅读效率,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拓宽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要得到补充和延伸, 需要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 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50篇 (含课文)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所以, 教学任务的完成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除了学校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外, 还可以要求家长给学生订阅杂志阅读。阅读之后的检查很重要,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周记, 要求学生把读过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写出来。或者在班上开展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的活动, 让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文章。我们要通过课外阅读渠道的开拓,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强调既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又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还引导孩子兼顾课内外阅读, 继而拓宽审美视野, 发展创新思维, 提高语文素养。为此,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 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让阅读教学课堂更精彩。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在《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 以课堂为主阵地, 创新阅读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强阅读效果。

上一篇:坡度设计下一篇:互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