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题探究(通用12篇)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1
人的心理是由多种成分有机融合的复杂整体。根据本小学英语课题研究的任务、内容,先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能力等几方面介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状况。
首先,从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分析。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组成。小学生在观察力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等发展较差,表现为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不能长时间地坚持观察,不能有计划地按顺序观察。中、高年级小学生观察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小学生在记忆力发展方面的特点主要有: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以三年级为转折点,小学生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逐渐显著;小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大约在三四年级,理解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小学阶段从具体形象的记忆为主导,逐渐发展到对词的抽象记忆,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形象记忆始终优于抽象记忆。小学生想象力方面的发展特点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一般的研究结论认为,这种主要思维类型的转化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仍然具有很大程度的直观形象性。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在于: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以此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促进其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促进其理性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各种活动和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小学生认知能力充分、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从小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并日益趋向稳定,这是由小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逐渐增多决定的。从高级情感中理智感的发展状况来看,小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扩展和加深,但受思维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的理智感仍离不开具体、直观形象的支持。小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较差,往往容易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缺乏自主精神,还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小学生意志的自制性发展较快,中年级以后的小学生已能克制因各种诱惑而引起的冲动行为,能自觉按照任务的要求坚持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已开始有意识地排除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开始较长时间地维持活动,对于力所能及的活动一般能做到有始有终。
小学生情意品质的上述发展特点要求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形式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要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不断维持激发他们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等品质发展水平不高,教师应在确定活动、目的、任务方面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在活动过程中也要适时地给予指导、检查和督促。
最后,从小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既有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分,又有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操作能力之别;个体能力的发展差异不仅体现在层次、水平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类型和发展的早晚方面。同时,个人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挖掘、发展。
发展是学生身心结构、机能的不断完善、提高,因而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小学探究活动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实践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出阅读和解决问题。所以说,探究始于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是引导学生探究的最有效方法。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集中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和善问。敢问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并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信息的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
教师可通过以下措施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改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民主自由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问;二是挖掘学生潜力,通过表扬、激励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引导学生会问;三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储备,引导学生善问。
兴趣是人们力求了解事物并伴随强烈情感体验的认识倾向。兴趣能为人们各种活动的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在小学开展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敏感起来,积极思考,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丰富多彩的事物、现象,形成从事科学探究浓厚、持久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正是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源。
如前所述,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是对科学家探求真理过程的模拟。探究活动的过程不会像科学研究那样规范、严谨,尤其是小学生的探究大多属于知识的再发现,少部分属于知识的运用,含有少量的创造性成分。但模拟并不意味着盲目探索,筒约也不意味着环节缺失。参加小型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必须让小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方面积累起丰富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施研究—得出结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等有所了解,并简单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精神是从事研究活动的动力支柱和调控装置,它使探究主体充满紧张、快乐的体验,保证探究的方向、层次和效果。探究精神主要包括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造福人类的科学道德等。所有这些,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正处在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奠基时期,上述几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会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对相关信息的整理、提炼能
亚运后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杨远平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大型体育比赛后场馆的利用问题是世界性难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参考模式和策略方案,广州亚运会赛后体育场馆也同样面临这一难题。研究广州亚运会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的关键是对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构建出一套具有较大普适性的经验管理方案。
关键词:亚运后高校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现状对策研究
2010年广州举行亚运会,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对大学城10所高校的体育场馆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造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通过对各高校体育场馆的升级、针对性的改建,各高校体育场馆的软件、硬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做出了等级之分,达到了承办各类大赛的要求。在亚运会期间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根据组委会要求,顺利完成了承办比赛的各项任务,受到了省市政府、国家体育局、广大参赛队伍的一致好评。笔者针对亚运会后大学城的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做了调查,通过对各个指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学城各高校场馆开发利用的对策。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近几年有关亚运会前后场馆利用的参考文献80余篇,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掌握广州亚运会后场馆利用的信息。
1.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大学城十所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进行调查,笔者设计了一份有关于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的问卷,分别前往十所高校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
1.3 对比分析法
对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后的场馆使用与广州亚运会后的场馆利用进行比较,分析奥运会场馆使用的优缺点,为广州亚运会赛后场馆的利用提出有效建议。
1.4 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得出的数据用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
1.5 逻辑分析法
根据参考的文献及总结出的结果,经过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分析与研究,确保调查的真实性。
2. 亚运会前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体育比赛甚多,体育场馆的修建日趋频繁,国家对体育场馆的投入逐年增多,这是促使一个国家从强国走向大国的物质基础。2010年广州市迎来了举世瞩目的第16届亚运会,广东省及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亚运会圆满结束。据调查数据得出(表1):2010年广州亚运会共使用53个比赛场馆、17个独立训练场馆,其中,改造升级58个,新建12个,分布在10区2县,场馆规格高、设备先进,配套齐全,为广力等。所有以上能力的发展,均离不开探究活动的实践,因为活动是发展个体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教学改革中一些矫枉过正的错误做法,坚定地认为,知识、技能永远是能力发展最重要的基石,离开知识、技能谈能力、发展,就是空谈,就是妄想。
州留下了一笔雄厚的场馆遗产。
2.1 场馆使用情况
为广州亚运会开展修建的体育场馆利用是一个值得研
学校究名的称热点话题,怎么样去使用体体育育场场馆馆呢使?用体情育况场馆的修建
是根据比赛规模大教小学来决课定外场活动馆大比小赛及设会计议。目各前种大欢学庆城活动
体育场馆只有部分场馆是对外开放的,还有少部分只对内广州不美对术外学,院这说明大学√城体育场√馆对外√使用并不理想,而大部广东分工学业校大体学育场馆用√于教学、√比赛、学√生课外√活动的较多√,仅
有少部分学校的体育场馆用于会议、各种欢庆活动。学校办华南学理规工模大及学学校的级别√,决定场√馆的使√用情况√。现在无论√是社广东区药体学育院还是我国体育√产业的√薄弱环节√,都存在社区对场馆
设施需求量大与场馆设施缺失的矛盾,以及居民整体消费广州水中平医较药低大和学场馆设施√运营管√理成本过√高的√矛盾。体育场馆广东面外向语社外区贸的大学经营需√要国家行√政层面√的引导与支持,需√要体
育产业时整间体的力场量馆预来使推用动数量其长远时、间健康的场发馆展使,用亚数量运后场中山馆大的学应用和运营,恰√恰是为√全民健身√提供场地设施的最佳
途径。亚运前60亚运后72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
2.2 场馆开放情况
华南体学师校育范名场大称馆学如果使用、经营得当,长是期否收对外益,开是包放情括况土地增值、开星发海体音育乐旅学游院项目、引进一流赛事的电视转播否权和广告等“软收入”广,州都大应学被看做是对场馆投资的回报。具是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奥广运州体美育术场学院馆的建立,为我国承办大型国否际赛事提供了完
摘要:作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经验,以及参加小学英语课题探究的亲身体验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外出交流学习,对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相关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题探究,认知能力,形象记忆
参考文献
[1]刘瑞莲.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34-35.
[2]刘薇.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warmer”[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56-57.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2
结题报告
沁阳市王曲乡路村小学
2010年5月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通过一定的措施,经过深入的学习,做到“两个到位”“三个保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原由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2、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即“自主探究”,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以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虽然改变了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还是“问答式”,在热闹的问答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接受多于发现,被动优于主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火花更是无法迸发,教师仍旧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传授者。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实验的指导思想是:在学习、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总目标,结合本校特点,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 教学课题实验操作体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 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能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切实提高我校语文教学水平,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在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等理念虽有些认识,但没有发生根本的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教材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行为特征仍然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我们把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首先,转变师生角色,师生地位平等,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互动式教与学;其次,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第三,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第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第五,拓展自主探究空间,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六,树立大教学观,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扩展他们的视野。
2、课题研究的关键
一是“自主探究”中的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应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构建新型灵活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新路 ;二是作为“自主探究”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有充足探究时空,去自读自悟、自得自用,发展自己,去提高语文素养。
3、课题研究的原则
(1)民主性原则。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教学必须民主,必须给予学生自由,让他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怀疑和猜度,要把学生当成教与学的伙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如一位教师在《坐井观天》教学时,由于教学的民主,学生不但能从“青蛙跳出井底”进行探究性学习,还能从小鸟飞进井里进行探究学习,这样学生就受到了比较全面的启迪。
(2)实践性原则。小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主旨是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让学生“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后》,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写警告词,写倡议书。
(3)激励性原则。小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2 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我能学习”、“我会学习”。①竞赛激励。在竞赛中,大脑皮层受到强烈刺激,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效率提高。②成功激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③审美激励。学会欣赏佳句,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同时注重各学科间的融合,去发现美,去创造美。④荣誉激励。表扬和鼓励在激发成就动机中比惩罚和遣责更有效,通过产生各种“学习之星”,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向上力量。
(4)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在学习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尊重相信学生,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从时间上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改变单调乏味的“独白式”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倡导多元的学习见解,教师不以主观意愿强行牵引学生。引导学生对“书本”和“生活”两个世界的沟通,使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5)综合性原则。小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摒弃先前的单纯的口头说教,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养成使用工具书和查找资料的习惯,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创新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多向思维,让学生敢于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的观点挑战。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表现,教师不吝于表扬,同时要巧妙因势利导,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是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树立三种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自主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如果理念迷失或犹疑不定或模棱两可,操作就会不能到位或误入歧途。在研究“自主探究”教学之前,首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其次应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本”为“学本”、变“教学”为“学教”。
2、营造乐学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学习。
3、提供充足时机,引导自学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在自学探究中,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4、注重疏导点拨,学会合作探究。
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们不要过早解释,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一是生生合作探究。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已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5、注意归纳概括,加强实践探究。
我们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6、注重激励评价,引导深入探究。
在课堂上,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
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
2、申报课题,由教育局教研室审批立项。
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自主探究”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操作阶段(2009年6月-2010年6月)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
我们成立了课题实验课题组。参加实验的人员热情高,干劲足,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素质的课题实验机构的建立,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教研成果的推广。
2、深入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要改革教学方法,需要教育者首先转变原有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教学思想和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前提。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中国教育 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素质?”等问题展开讨论,撰写心得体会,让教师在学习讨论中懂得:一味循守固定不变的以教代学的方法只会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才能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从而使参加实验的教师进一步明确“自主探究”的实验意义,并自觉地创造性地参加教育改革实验研究。
3、健全制度,加强教学研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提高课题教研实效,我们建立健全教研制度,制定了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们在加强教研制度建设的同时,还遵循“功在课前,利在课堂”的原则,狠抓课前准备,力求以高质量的备课赢得高质量的教学。因此,要求实验教师集体攻关,认真备课,做到“胸中有书、心中有生、手中有法”,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体现“四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会学为宗旨)。
4、注意交流,及时总结提高。
实施课题实验,需要不断以全新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作指导,这就决定了课题实验不能孤立、封闭地进行,需要对外交流、相互学习、博采众长,用予充实自我,推动实验的进展。因此我们定期举办课题研究研讨课、汇报课,邀请县进修学校和兄弟学校的老师参与评课交流,从中虚心听取意见,及时总结“自主探究”的实验经验,同时根据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归纳形成教学策略和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做法
1、“两个到位”
(1)、认识到位:我们先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学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学习《河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等教育刊物。崭新的教育观极大触动了教师的心扉,使教师转变了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2)、经费到位:派出课题实验教师到永威、一小等校学习观摩,并订阅大量的教育教学刊物,购买急需的教学录像带和教学仪器,保证了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
2、“三个保证”
(1)、机构保证。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由校长负总责,在上级领导的指导 下,加强了对课题实验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为课题实验提供了组织保证。
(2)、人员保证。学校选择富有探索精神、年轻有为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促使其成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做到既有“点”的示范引导,又有“面”的铺开实践。
(3)、制度保证。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了解当前教改情况,报道当前课题研究动态,要求实验教师每周至少上一节实验研究课,并及时评课研讨。规定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重点研究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推进实验研究进程。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1、学生的自信得到了强化,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助燃,学习的习惯得到了关注,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强化,思维的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得到了加强。一年多来,我校共参加乡赛课活动6人次,观摩课12节。
2、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逐渐由实践型向科研型转变,人人有课题,“科研兴校”的观念与氛围已逐步在学校形成。参加课题研究的魏家鑫老师的论文《换一种方法,收获一份惊喜》参加焦作市论文评选获二等奖;史会军老师辅导的学生司佳获得“河南省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张爱琴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一课在赛课活动中,获得一等奖;魏家鑫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一课在赛课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魏家鑫被评为“焦作市骨干教师”,郭娜老师被评为“沁阳市优秀教师”。
3、拉近了心理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传统的教学活动多数只有“主--客”的单向活动,把学生看成是“鸭子”、“容器”,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研究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出发,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体验情境以及适时的激励机智,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温暖和谐的氛围,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心理上有安全感,不再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学法受到大家的鼓励,不全面有效的学法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学生能轻轻松松舒展自己的才能,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运用多种外因性动机的诱因,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情绪。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上举手的多了,争着发言的场面出现了,发表不同见解的有了。
4、掌握了学习方法
使学生善于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主要的成效有:(1)知道了根据学案来理解单元学习重点并进行运用;(2)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使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质疑、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等,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3)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的质疑、对课文的空白点质疑等),训练了思维。(4)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环境、相互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敢说、愿说,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训练了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几个实验班,不论是公开课展示,还是学习质量抽测,都在学校同年级中名列前茅。
九、课题研究的启示
1、“教”的重点在于为“学”服务,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上。所以,“教案”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教师在何时何地帮一把等构成导学案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一名顾问、交流意见的参与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帮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
2.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追求热闹场面,要以高质量的问题来激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这就有赖于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研究与调控,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学习环境、学习心态的研究与设计。正因如此,教师才具有“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将表现为高效的“引导”功能。
3、为保证学生活动的充畅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延缓评价、宽待错误、创造机会、热情鼓励。
十、存在问题及设想
课题研究一年多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我们知道还需进一步作深入的研究,有些问题还有待于大家讨论:“自主探究学习”给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反馈要有恰当的反应、判断和处理能力;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以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有序和有效。同时,由于对学生探究反馈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恰当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也需在教学中仔细斟酌,因材施教。
探究小课题 给力大课堂 篇3
一、反思与对策
通过对问题分析和对新课程改革的再学习,我们认识到:新课改的主要任务在于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和评价制度。以此审视六中的课改,我们深深感到,现象出于学生,问题在课堂,根子在教师。
我们坚定地认为要改变现状,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变讲堂为学堂,变教师讲为学生学,把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交流、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学中感悟、在争辩中明理、在交流中提升、在展示中树立自信,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乐趣和动力。因此,我们在反思中逐步形成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学校教研课题,用课题引领课改的发展思路。
二、实践与探究
我们在认真反思教学得失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出台了《翼城六中教学改革实验方案》。方案从目的意义、教改理念、教改策略、实施步骤、措施要求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核心内容是在六中全面实施“六化”教学,即教案学案化、目标问题化、问题分层化、教学模式化、课堂互动化、作业多元化。前三化是对教师备课提出的要求,后三化是对上课提出的要求,其基本内涵是:
1.教案学案化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性变革。以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更多的是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任务的完成,作业的布置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师按教案设计一一讲给了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备课着重解决的是如何讲懂的问题,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教案学案化就是要求教师立足学情,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学什么怎么组织,教师做怎样的指导,学生开展怎样的活动,课堂结构如何设计等方面来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师备课时,着力解决的是怎样让学生学会的问题。
2.目标问题化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目标问题化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把确立的学习目标,细化成具体、可查、直观、有趣的学习问题。把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掌握学习重点。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备课时,备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生成的新的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问题分层化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必须打破按传统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必须打破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学习问题的做法。在备课时,要求教师依据学习问题的难易程度,将问题分层,针对性设计最佳的教学方式。分层化解,分类达标,并依据不同层次的问题,考查不同类型的学生达标状况,掌握学情,随时调整教学方法。
4.教学模式化
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依据学科内容,所授课课型的不同探究教学模式,同时要克服模式单一化和被模式所束缚的现象。通过努力要达到研模、用模到脱模的最高境界。
5.课堂互动化
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课堂互动化,就是要求教师上课时,要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尊重学生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不正确的见解要宽容引导,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的心理,要充分激励和调动学生,敢和教师倾心交谈,向学生大胆请教,敢发表不同的见解,敢质疑,敢追问,敢讲解,敢争辩,实现对话,达成共识。让学生在互动中成长,在互动中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6.作业多元化
就是要求教师在上课布置作业时,一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分层要求;二是布置的作业面要广,有记忆性作业,有口头作业,有书面作业,有动手作业,有观察性作业,有搜集整理性作业等,多方位的提升学生能力。
六化内涵向教师解读后,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感到很实际,也很认可,教师在使用学案时,总觉得不顺畅,耗时间,学习任务难完成。如何使用好学案有效高效地上课,需要有一种模式的引领,我们首先将课型分为:预习课、展示课、预示课、巩固课四种课型。以预示课型为重点,充分发挥大课教研的作用,掌握了“六化”教学特点和各科的共同点。通过梳理归纳出了预示课——四环节“自学——交流——释疑——复做”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
1.自学——是自我探究,认识问题的环节。
2.交流——是学生合作学习,形成对话,提升学习质量的环节。
3.释疑——是教师为学生启发、引导、解惑、精讲,理顺知识,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
4.复做——是抓住本节课没有落实好的重点问题,进行二次学习,强化巩固的教学环节。
“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灵活使用也适合于巩固课,将其分解同样也适用预习课和展示课。由于其适应性较强,很快被广大教师积极应用,提升了课堂水平,同时“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六化”教学改革的内涵。2009年我们以《开展“六化四环节”教学模式研究打造实效高效课堂》为课题,报送山西省第三届基础教育“三优工程”评选,获优秀校本课题一等奖。同年也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教研工作先进学校。
三、收获与展望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4
悦漫E学的内涵及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里玩中学, 体验乐趣, 发展能力, 养成好习惯。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所以动漫是一种很好的载体, 它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将信息技术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悦”, 高兴、愉快;“漫”, 动漫, 是动画与漫画相结合;“E”, 电子的简称也是网络用语, 还代表互联网 (IE) 、高科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是一种新的潮流;“学”, 学习, 一切学问的总称。“悦漫E学”是让师生运用高科技、互联网愉快地创作动漫, 并在制作动漫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小组协作能力等。为了让课堂始终保持鲜活力, 我们结合“力行·立美”的办学理念, 把学校举办的品牌活动融入信息技术课堂, 创建了一系列美的文化主题教学资源,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实践、创作。
悦漫E学校本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学校处处皆教材”, 学生独特的视角、细微的行为都可以成为具有校本特色学习资源的开发之处。如何对校本教材进行有效地挖掘和利用?首先,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利用他们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验, 挖掘贴近他们学习生活的图片、动画、视频、故事等。其次, 我们利用校本文化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 以“力行·立美”为文化主题, 在各年级开展信息技术主题学习。例如, 低年级学生学习利用绘图工具绘制单幅漫画、四格漫画等;中年级学生学习Flash、Power Point、Word软件的应用, 制作漫画贺卡、编辑漫画故事等;高年级学生学习在Flash中制作简单的情境动画、虚拟动画等。
校本教材能丰富、延伸信息技术课本的教学内容, 使信息技术更有实效性、趣味性。例如, 在一次校内的文化艺术节活动中, 学校征集吉祥物。我们就借此契机, 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绘制漫画形象“立立、美美”, 编辑“立立、美美”校园故事, 制作“立立、美美”虚拟动画, 形成了一系列美的教学资源, 如书签、节徽、宣传动画等。学生在活动中不仅陶冶了情操, 还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有效地培养了信息素养。同时, 信息技术教师也历练了挖掘和编写校本教材的能力, 从而促进了信息技术特色课堂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理论与实践中互相转化、互相提升。
悦漫E学特色课堂教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当”。传统的填鸭式演示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微课学习等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发展方向。其中自主学习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更好地放飞心灵, 提高教学成效。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要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给学生提供进行独立思考的条件,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选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息息相关的主题是激发他们兴趣的主要动力。例如, 在校本教材“教学动漫形象LOGO”一课中, 我计划从变形金刚的LOGO符号入手, 引导学生进行动漫形象符号设计。我先搜集了很多变形金刚的人物设定画, 并发给学生观赏, 引导他们设计和创作动漫LOGO的教学主题, 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适时要求他们自主观看计算机里存储的微视频教学短片, 学生通过观看、讨论、探究、实习, 自觉地进入自主或合作形式的LOGO设计学习。期间, 对一些教学的关键节点, 我会进行广播点拨、小结板书绘画要点, 或邀请个别画工精良、创意无限的学生上台演示。最后, 挑选五幅优秀的LOGO作品上传到校园网, 供大家投票评价。由于学生都想把自己成熟的作品上传到校园网, 所以他们学习更用心了, 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再如, 在教学“装扮我们的校园”一课时, 我虽然心里有把不同年代的童年游戏以GIF动画的形式引入到校园场景动画中的想法, 但又害怕学生对一些传统的童年游戏不感兴趣, 于是计划以“变身术”的形式把学生的头像换入其中,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前一节课上, 我就宣布了下一节动画课的教学主题——时光去哪儿了, 并用数码相机把学生的“大头照”一个接一个拍下来。然后花了一晚上的功夫, 把学生的“大头”拼在搜集到的GIF动画上。结果一上课, 学生看到自己的头像在一闪一闪地晃动, 自己竟然成了不同年代的童年游戏的主角, 个个都大笑不止, 纷纷觉得好神奇。我乘机出示教学主题, 要求学生用这些“可爱”的元件装扮“我们的校园”场景。学生们做得都很认真, 很有兴趣, 甚至要我增加一节“变身术”的动画教学课。最后, 我把这节“变身术”课加进了“悦漫E学”校本自研教材, 引导学生通过这个实例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的伙伴, 鼓励他们不断创新与实践。
悦漫E学特色课堂学法
转化传统教与学的方式, 在“悦漫E学”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学习,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实现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特色教学。例如, 教师确定一个“给你45分钟, 你可以造一个变形金刚吗”的主题, 学生接受这样的主题后, 开始思考各自的计划并进行文字规划和记录, 也会自觉分组对主题进行讨论。然后尝试在网上找资料, 因为变形金刚不一定是画的, 也可以是拼的, 现实生活中就有人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拼出栩栩如生的变形金刚群体来。接着在计算机上应用各种元件完成主题创作。事实上, 教师们很乐意看到这样主动、努力地去完成一个个项目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的热烈与沉着, 是不容置疑的, 有成功, 也有失败, 有亮点, 也有灰色。最后结果也交给学生自己评价, 让他们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估。教师只是做好记录与整合上传, 或提供相关微视频的工作。这样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使其不断提高动手能力, 朝着推介自己、评价别人等方面努力。
项目驱动学习是教师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主题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学习必须在课程结束后展示自己所完成的作品, 并能使所有学生随时看到自己的成果, 随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是项目学习的最大动力所在。在这种概念下, 信息技术悦漫E学教学是比较适合这种学习模式的, 因为信息技术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感悟技术创新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各自的艺术个性, 保持各自鲜明的个性色彩, 并鼓励和尊重他们发挥这方面的特长, 使之更早地在创作实践中表现出来。
教师在悦漫E学中实施项目驱动学习, 关键是做好各阶段的项目设计和任务设计, 并能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复杂、枯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为简单、形象、容易接受的技能知识, 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悦漫E学特色课堂与学科整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愈发趋向于整合其他学科内容。悦漫E学特色课堂就是基于校本文化特色, 建构文化主题资源, 并依托信息技术与语文、美术、德育整合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它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促进学生个性向健康、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 在美术课堂上, 教师展示学生用计算机绘画制作的校园吉祥物“立立、美美”, 播放立美动画、立美视频等,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继而引出“动漫形象设计”绘画创作, 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 在语文课上, 教师利用立美漫画和立美动画, 营造写作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大胆幻想习作。教师适时点评, 选取优秀作文上传到班级博客和学校网站, 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欣赏、点评、共勉。同时, 在信息技术课堂里, 教师利用语文习作课上编写的故事和美术课上设计的新动漫形象, 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改和更新漫画、动画。一幅幅精彩的作品在不同学科之间互相整合、互相转化, 最终呈现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集。学生也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创作的实践中, 获得成功和收获的喜悦。
悦漫E学特色课堂的建构是我们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见解和研究, 而要挖掘和利用真正有效可行的学习资源和特色课堂的教与学的方法, 还要结合实际环境和特定的学习对象进行全面的方案设计, 并通过实践来论证。我们将继续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 努力向高效课堂迈进。
摘要:翻转课堂、高效课堂、特色课堂是近年来一线教师越来越关注的教学模式, 怎样让特色课堂更具有个性和实效, 是教师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力行·立美”的办学理念, 建构了“美”的文化主题资源, 以悦漫E学为例阐述了如何构建特色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并且特色课堂与学科的整合, 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提高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健康素养和审美情趣, 从而促进他们向素质教育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悦漫E学,特色课堂,校本教材,项目学习
参考文献
[1]廖林春.构建未来课堂的探索与研究[J].中小学电教, 2015 (Z1) :43-46.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5
韩家园林业局育真学校课题组
一、指导思想
以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课题实施”为核心,在《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已取得的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上的学习更加深入地进行课题的探索与研究,继续以新基础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研、教改力度,以吃透教材、探索教法、稳步推进、和谐发展为宗旨,深入研究,实施有效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科研促教意识,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虽然去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还没有完整的思路和做法,所以今年的课题研究也将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二、重点工作:
首先,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扎实课题组教师的内功。
在本学期的研究探索中,和去年一样,加强理论学习必不可少,理论学习就象是一棵树的树干,所有研究都要以理论为根本,所以在原由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很有必要,而且要结合课题组成员的实践探索,要求每一个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发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探索的所得。要求每一个课题组成员至少发表一篇有一定质量的课题论文。
其次,继续坚持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堂的观摩和实践。本学期我们将结合教研室的布置继续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其他年级班级参与并观摩课堂实践,另外如果有可能还将向学校申请课题阶段展示活动,并准备安排课题组成员上课题研究课。我们还将课题的研究实践落实到平时的课堂中去,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积极努力的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探索,并及时写好教育心得。
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积极性和课题阶段研究成果的实践操作性,我们还将向校长建议举行校级课题阶段成果展示,届时会有两名课题组老师上汇报课,为提高全校老师对于《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的认识做桥梁。
第三,在研究的着力点上,今年将注重在课堂实践中去探索有效实施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上。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有可能在实践运用上会出现一些不附的现象,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优劣,那么在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如何来把握这教学模式,和如何使教学模式“变身”有效地应用,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一年来研究的重点。
总的来说,今年是以课堂实践为主,着重针对具体内容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们安排课堂观摩和阶段成果展示也是为了集思广益,避免我们的课题研究在中途偏向甚至误入歧途。进一步提高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能力。
三、2007年具体安排初定如下:
3月份:召开今年第一次课题组会议,认清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2007课题研究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并安排一次理论学习。
4月份:安排课题组成员校级课题阶段成果展示,并认真听取其他领 导和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并积极局教委和学校对我校课题开展情况的调研 准备。
5月份:加强课题组理论业务学习,并要求课题组成员深入自己课堂,并进行优秀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的评选。
6月份: 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撰写课题论文、案例,参加课题征文比赛。做好这一学期课题研究的总结工作。
9月份:集中探讨上上半年课题进展情况,重点对课题研究的困惑与难点分析研讨,了解本学期课题组活动方案安排,明确本学期研究课题方向。
10月份:组织业务学习,教师进行实践操作,课题组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做好记录。
11月份:教研组成员完成研究论文 对教研活动的反思,以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及时写心得、随笔等。
12月份:集中交流课题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做法、经验,总结得失,提出问题。组长完成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阶段性总结
(2007.3--2007.12)
韩家园林业局育真小学课题组
这段期间,课题组在进修学校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宗旨,加校本教研力度,深入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推进教师教研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只务实、高效的课题研究小组,顺利地完成了本阶段课题研究工作,为今后课题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我们课题小组成员也都积极地加入了《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数学课题的实验研究活动中。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学习课件和网页的制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又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课题组的老师着重加强了课题实验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全面地进行理论培训,从整体上提升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情境教学的多篇文章:《教学需要怎样的质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焕发数学课堂魅力》、《让数学情境走向“草根化”》、《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等。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纪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另外,实验老师把自己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过程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使自己成为一名位反思型的教师。
2、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课题研究是教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学校教研工作的成败,同时也关系着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课题成立之时,我们制定了课题组管理制度,定于每周三下午3:00---4:30为课题组教研活动时间,课题教学研讨活动的时间为星期三早上第一节课(8:50—9:30),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再组织评课交流。每次的活动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讨论。在互动研讨中我们将以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实验老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分析讨论,在各种观点的高峰中,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
在听课中发现老师坚持从教学内容入手,大胆废除一些呆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代之以趣味、开放、真实的教学情境,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家常课,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 “问题情境”、“体态情境”等一系列情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变得喜学、乐学。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
二、课题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该课题已经研究实施了一个年多,由于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课题组成员吴艳撰写的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在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第二十四次优秀科研成果(专题)评审会被评为贰等优秀科研成果,这也是对初步总结《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所给予的肯定。
(一)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围绕课题目标,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实践”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获得发展。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识和思维等多方位的发展。
1、创设悬念的“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的《谁爬得快》中,一开始,教师与学生一起玩了猜谜语的游戏:
1、猜成语:“事物周而复始,来了一遍又一遍”、“绕一圈又重新开始”。
2、猜哑迷:“老师开电风扇”;“老师在讲台前绕行三圈”。在学生充满悬念“为什么数学科会与语文教学中的成语相关联时,教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就和这些成语有关。学生从猜到的成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词意中,感知某些事情会不断重复出现,初步体会“循环”这一概念,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到学科的联系中去,在语文科的“咬文嚼字”的逻辑中捕捉数学信息,实现学科之间的和谐统一。好奇心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能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想知道”的学习心态。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疑”境,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创设与现实相联系的“生活”,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如教师创设模拟生活中“超市聘请员工”情境,“同学们,如果你去找工作,最关心的是什么?”接着出示超市副经理为了聘请员工,贴出了公告“本超市聘请员工的月薪平均1000元”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这一情境的创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有想主动去参与的想法,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创设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小小图书馆》中,可把将教材中枯燥的图书馆藏书的册数统计表改变成动态的活动情境:在课的开始,教师创设了学生拍皮球比赛的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有意识的选了几位学生汇报了拍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由此,让学生根据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感到数学既现实,又有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在解决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又可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摆学具、拨计数器、动手
计算等方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在动手中思维,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产生了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中。
4、创设良好的“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师可首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你们看过足球比赛吗?(课件出示小学生足球比赛情境图)。踢足球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之一,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进一步播放:在一次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球,你认为应该选派哪名队员?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学交流。问题一出,学生们的情绪立刻高涨了起来,思维也一下被拨动了,在这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纷纷谈出了各自的看法。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教师又进一步指导了学生分析出应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那就要看哪名队员罚球命中率高,即罚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问题情境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了示范
5、创设充满探究趣味的“游戏”,开启学生“乐学”的大门。
如教学《什么是面积》中,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后,我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游戏情境:男同学请先闭上眼睛,女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记住它的面积(有几个小方格)。接着,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把刚才那个长方形反过来,用较大的方格来画),记住它的面积有及格方格。然后,男女同学各自汇报观察的结果,得出女同学看到的18个方格的长方形比男同学看到的6个方格的长方形大。这时候,故做神秘的问:“女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真的比男同学看到的大吗?”再出示真相让学生发现:两个图形原来是一样大的,也由此深刻体会到必须用统一的单位来计算图形的面积。而这个时候,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被点燃了,那种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迫切需要去探究新的知识。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二)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了转变。
教师们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
强了学生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现在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实验与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纷纷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为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进一步明确了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的内含。
“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探寻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策略。它的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诱发、创设求问题→启发、探究求思路→引导、探索求解决”。
“诱发、创设求问题”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启发、探究求思路”即:根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主要指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合作互动来探索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引导、探索求解决”即主体的充分展现、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应用,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交流活动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结论。
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包含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
1、创设情境,主体准备;
2、目标导向,主体调动;
3、质疑问难,主体参与;
4、引导探索,合作互动;
5、形成共识,主体发展。
三、研究后的思考:
目前,我们在上数学课时,都能有意识地运用“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题实施中,个别课的设计不能很流畅地与教学模式想融合,把模式照搬地讲授,有时反而会使得学生在感觉 “浅尝则止”理解得不充分,或是已经很明了了却还是要继续学习,失去了对内容的探究的兴趣。我们逐渐地认识到,“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是可以通变的,可灵通地结合教学内容来运用。
2、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实践运用”中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的题所替代。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研究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的课题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情境教学的要求。
4、思考:
实践中出现的偏差让我们不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质疑”和运用“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实效性。我们呼唤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 “质疑、探究、实践”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如何让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得更广泛”、“如何使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6
一、探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而科学探究活动是多侧面的活动,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一系列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如观察、调查、计算、解读数据、分析、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方案、建立模型、评估等。大多数探究活动应该是侧重训练某一种或几种探究技能的活动。根据探究的内容、方式、深度和培养技能目标的不同,可将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观察型:以观察作为主要探究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立足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观察事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动物的行为等。如“观察白鹡鸰的繁殖行为”,从求偶到育雏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观察。这种探究手段不仅能培养观察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意志端正对待科学的态度。
2.调查型:以调查、访问作为主要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交际能力。以调查当地的生物资源作为主要内容,调查动植物资源、环境状况等。如“校园种子植物调查研究”。
3.实验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分析能力,突出实验设计的多样化,以及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相结合。如设计“探究植物体能否散失水分”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就地取材、思变求异的创造能力。
4.科幻型: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当然这种想象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之上的,而不是胡思乱想。如在听了“纳米技术”这一专题报告后,学生提出了探究课题“艾滋病的克星——纳米生物机器人”,非常具有新意和想象力。
5.综述型:注重学生材料收集、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经广泛收集、查询资料,分析汇总写出了一篇综述报告:“老鼠——生物科技的先锋”。
6.综合型:注重学生综合探究技能的培养。如学生开展的“黄峪乡喜鹊分布状况调查研究”这一课题,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发现周围喜鹊数量在减少,从而提出问题,确立课题,课题组在假设的基础上,分工协作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最终找到了原因,并为当地政府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这一课题不仅应用了多种探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家乡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无论哪种类型的探究型课题,都要突出对学生的探究技能的培养,注意由易到难的层次性,要适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切不可一味苛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和探究方法的多样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种课题类型优势,循序渐进,必将会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二、探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原则
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所以选题不仅要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兴趣相适应,而且要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题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小型化原则:选题易小不易大、易精不易泛,否则极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打消探究的兴趣,致使课题半路夭折,达不到探究的目的。如“黄峪乡资源调查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就过大,可以将它分成“水资源”、“植被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子课题供学生探究。
2.生活性原则:选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课题源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当然也应避免提出单一肤浅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3.最近发展区原则:选题要接近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即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就能实现,而不能跨度过大。
4.合作性原则:探究性课题多数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多学科,而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又是有限的,选题要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能培养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5.可行性原则:课题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客观条件是具备的或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要估计课题实施中的各种困难,切不可一味求大、求深、求全。如有的学生提出要做“百合良种选育研究”,这种课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6.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课题只有具备创新性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体现它的实用性。笔者认为只要能体现个性首创,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就是创新,就是创造。
高等数学课题引入法教学探究 篇7
一、温故知新引入法
“温故知新”引人法就是在课题引入之前,先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提出旧知识不能解决一些新问题,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这种引入方法既巩固了旧知识,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有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案例一:“洛必达法则”的教学引入。
先出示引例:求下列函数的极限:
二、生活案例引入法
“生活案例”引入法就是引入新课时,把与新课相关的、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或亲身经历过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引例提出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学生觉得学好了新知识,还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学以致用,学习激情很快就迸发出来了。
案例二:“分段函数”的教学引入。
同学们都打过的士,都知道的士的计价标准,以某市出租车为例:2km以内,起步价6元,超过2km,每超过1km 1.4元,请写出出租车里程x与打的费用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学生很快得出,当0<x≤2时,y=6:当x>2时,y=6+1.4(x-2).进而引导学生直接写出该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上述函数,在不同的定义域内,函数的解析式也不同。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函数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分段函数。这种引入方法能帮助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故事引入法
“故事引入”法就是通过讲述学生耳熟能详的数学家的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探求,产生“我要学”的求知欲望。
案例三:“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的教学引入。
众所周知,牛顿和莱布尼兹是两个著名的科学家,下面老师讲一下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事:一个从英国北部乡村来的青年,经过了一段颇有周折的求学经历之后,在他十九岁时走进了剑桥大学,也从此走进了我们的教科书。你一定听说过他和一个苹果的故事,你一定知道他和三大运动定律的关系,你一定知道万有引力定律,他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他除了物理方面,在数学方面也很有成就,除了二项式定理,他还发现了微积分基本公式。莱布尼兹也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是微积分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两人互不服气,互相诋毁、谩骂。其时,坊间曾传牛顿发了疯,于是,莱布尼兹在给其友赫金斯的信中写道:“这个卓绝的天才牛顿先生居然失去了理性,岂不可悲!”。他们在一封又一封的信中一边写着自己的同情,一边流下假惺惺的眼泪。莱布尼兹在其生命的最后7年,在与牛顿争夺微积分创立权的争论中痛苦度过。待到牛、莱两人都归于净土,尘埃落定,科学界索性将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为这个公式命名。这个公式就像一副枷锁把这两个怨家栓在一起,这个公式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四、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就是巧妙设置新课悬念,让学生感到困惑不已,产生着急的等待,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案例四:“不定积分的概念”的教学引入。
设问:①(sinx)'=();
②(sinx+1)'=();③(sinx+C)'=()。
学生回答:上面三个函数的导数都是cosx。
再次设问:()'=cosx,学生回答:导数是cosx的函数有:sinx、sinx+1、sinx+C。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函数sinx+C已经包括其它两个函数,所以:(sinx+C)'=cos。
上面的问题归结为:已知一个函数的导数求原来这个函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不定积分的概念。
五、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是高等数学教学中有时要用到的一种引入方法。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开场白就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引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种整体入微的感觉。
案例五:“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教学引入。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同学们想要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吗?,这节课———“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将会告诉大家答案。
当然,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课题引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老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即使是同一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引入方法也不会相同。教育学家赛宾斯说过“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不管用何种方法,都要设计得妙。注意“趣、新、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8
课题探究型复习模式, 是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 以学习小组为中心, 自主、合作探究, 发现、总结物理规律, 利用课堂交流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探讨、争论形成共识, 进一步加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 从而达到掌握物理知识,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 有效地实施对所学知识的建构目的.
(1) 确立课题, 成立研究小组.
(2) 合作研究, 跟踪指导.
(3) 课堂展示交流.
(4) 运用所研究成果解决新的物理问题.
下面以“子弹打木块模型的实质及其应用”为例说明课题探究型复习模式的研究过程:
课题:子弹打木块模型的实质及其应用
例一块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一个质量m的子弹以初速度v0水平飞来打进木块并留在其中, 设相互作用力为f.求
(1) 子弹、木块相对静止时的速度v.
(2) 求子弹、木块发生的位移以及子弹打进木块的深度.
(3) 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多少?这些能量哪里去了?它和f对子弹、对木块做的功有什么关系?
一、解题过程展示
学生解法1:
(1) 由动量守恒得:
(2) 对子弹由动能定理得:.所以对木块由动能定理得:
打进深度就是相对位移
由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可知, 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由 (2) 可得:
解法2: (2) 对m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解得:
对M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二、师生交流讨论 (节选)
师:做完例题后, 大家对子弹打木块这一物理模型有什么认识?这个模型有什么物理规律?有什么收获?
学生1:从例题来看, 由于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故而遵从动量守恒定律.组成系统的两物体受力情况相似, 都受到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一对恒力, 故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与质量成反比, 方向相反.我们是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解题, 从例题一解题过程看, 子弹穿过木块过程实质上是两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间的追及问题, 或说是一个相对运动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子弹射入木块的深度就是这段时间内两者相对位移的大小, 因此要通过作运动过程分析图弄清两物体间的位移关系, 另外要特别注意各物理量的方向, 注意正负不要搞错.
学生2:我们应用动能定理解题, 从解题过程看, 力对子弹做了负功, 使得子弹动能减少, 力对木块做了正功, 使得木块动能增加, 由于相互作用力做功, 故系统或每个物体动能均发生变化:力对子弹、滑块和活塞做的功量度子弹、滑块和活塞动能的变化;力对木块、木板和气缸做的功量度木块、木板和气缸动能的变化.由第 (3) 问答案可知, 两个功之和就是力对系统做的总功, 其大小为子弹与木块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相对位移 (或路程) 的乘积, 等于系统动能的减少量.因此, 此类题目实质上是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另外在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要注意子弹、木块的位移都是对地位移, 这很容易犯错, 要通过作运动过程分析图弄清两物体的位移关系.
教师:大家的答案基本上分成两组, 把两种解法作比较, 哪一种更好些呢?学生对两种解法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形成共识:对子弹打木块这一物理模型的解法, 既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解, 也可以用动能定理解, 更可以用能的转化各守恒定律解题, 显然, 利用能的转化的守恒定律来解最简捷.处理这类问题, 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动量与能量这两条主线, 弄清系统内参与做功的是什么力, 其相对位移 (或相对路程) 是多少, 从而顺利建立等量关系.
参考文献
[1]袁学锋.如何发挥学生课堂主动性.考试报, 2004.
[2]刑红军, 陈清海.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中国教育学刊, 2005.
例谈探究性实验课题的确定 篇9
例一:2008年宁夏在用生长素促进植物枝条生根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枝条生根情况不一,分析其原因,认为可能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
分析:据题干信息可得出的关系为:“生长素浓度”→“植物枝条”→“生根”,因此课题名称可定为“探究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枝条生根的影响”或“探究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枝条生根是否有影响”。
例二:2008年海南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时发现,蔗糖溶液浓度不适宜会造成实验失败。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
分析:据题干信息可得出的关系为:“蔗糖溶液浓度”→“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因此课题名称可定为“探究蔗糖溶液浓度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或“探究蔗糖溶液浓度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是否有影响”。
二、总结归纳
1. 探究课题的呈现形式一般为“探究××对××的影响”或“××对××是否有影响”等。
2. 课题中一般应呈现出以下三种信息:
(1)探究因素(自变量):如例一中的“生长素浓度”,例二中的“蔗糖溶液浓度”。
(2)试验对象:如例一中的“植物枝条”,例二中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3)观察(测量)目标(因变量):如例一中“生根数量”,例二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程度”。
只要能从题干中准确地提取出这三种信息,则具有可操作性的探究课题也就确定出来了。
三、实战演练
练习1:近期某水域受到了有机物X的污染。为了解此有机物对水生物是否有致畸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提出开展探究活动。请根据下列实验材料和用具,拟定一个探究课题。
实验材料和用具:采用未污染水域、体重相近、性成熟的水生螺300只,解剖镜,有机污染物X溶液,养殖池。
练习2: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酸雨对多种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有影响,但不知酸雨对蛙的生长发育是否有影响,请设置一课题进行研究。
练习3:某山地进行植树造林后发现一种昆虫数目大增,对树木造成极大危害,为探究昆虫数目大增的原因,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求只写出课题的题目)。
练习4:同一品种的西瓜种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的两块土地上,但单位面积产量差别很大,为了探究两块土地上产量不同的原因,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的题目)。
答案练习1:“探究有机污染物X对水生螺性器官的致畸作用”或“探究有机污染物对水生螺性器官是否有致畸作用”。
练习2:“探究酸雨对蛙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或“探究酸雨对蛙的生长发育是否有影响”。
练习3:天敌对昆虫数目影响的研究(本题答案有多种,只要合理就给分)。
练习4:病虫害对习惯产生对影响的研究(本题答案有多种,只要合理就给分)。
关于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的探究 篇10
最短路径问题的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出现有几种类型, 频繁出现的主要在几何与函数知识点教学方面, 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主, 教师应当在选择课题时注意此点, 采用便捷、灵活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 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1.课题学习原则
课题学习属于新颖的学习方式, 课题学习课堂上教师需要对教科书或者是相同类型的课题、题型进行有效整合, 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 综合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对课题进行解决, 积累更多课题知识, 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拓展学生学习交流, 引发更多学习创新方法, 课题学习有关特征主要有四种:主体性, 课题学习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要通过合作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才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有清晰的解题步骤和思考思维, 以问题作为出发点, 然后主动思考问题, 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探究性, 课题学习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绝不可直接解答题目反而遏制了学生探究思维的开发, 必须要体现课题学习的探究性;综合性, 课题学习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 如果是在初中三年级的话, 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就会涉及到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包括的范围广, 或者还接触到其他学科中去, 体现课题学习的综合性强的特点;开放性, 课题学习不局限与教材的内容, 学习本来就具有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 没有持久不变的题目, 只有永恒的逻辑思维, 当遇到相类似的题型, 就需要学生使用解题技巧和数学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教师亦当如此。
2.强化对“课题学习”理论的认识的理解
教师在进行“课题学习”的课堂之前, 帮助学生对各个类型的知识点进行回顾, 把相关的数学概念和定理整理归纳好, 思考各个类型知识点和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技巧。同时, 教师也需要加固课题学习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和教学的相应技巧与教学方法, 充分做好备课工作, 深刻认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教学理念和实际的教学目标, 做好课堂的教学规划和改善课堂教学流程。
3.规划“课题学习”教学方案
此次“课堂学习”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初中数学最短路径的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规划后课堂教学的方案, 分配好各个知识点的最短路径问题在课堂上利用的时间, 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解题方法和教学方式会决定所耗费的时间长短。关于最短路径的问题教师首先收集好典型且具有意义性的题目, 并且了解如何进行解答。例如教师可以从蚂蚁沿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外侧面吃食, 其原理是线段之和最短的问题或者是数模、函数等方面进行收集相关的数学题目, 此外, 在题目中还需要对该知识进行拓展, 或者构思不同方式的题目, 拓展学生思维的界限, 教师还应强调由易到难的教学观念。
例如:
问题一、如图1, 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 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 水泵站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此问题的要求就是要在直线上找到一个点, 这一点要使得直线同侧的两个定点到这点的距离之和要达到最短, 此题利用到“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 线段最短”的理论来进行论证求解。除了这一题外还有其他相同类型的题目比如:蚂蚁的爬行问题, 如图2 是一个长方体木块, 已知AB=5, BC=3, CD=4, 假设一只蚂蚁在点A处, 它要沿着木块侧面爬到点D处, 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多少?
这都属于最短路径的数学题目, 涉及到几何体的内容, 需要拆开的方式来求证。
问题二、数学知识点不仅仅只有这点, 还有关于几何方面的知识都有最短路径的探究:
如图3, AB是⊙O的直径, AB=2, OC是⊙O的半径, OC⊥AB, 点D在弧线AC上, 弧AD等于2 倍的弧CD, 点P是半径OC上的一个动点, 求AP+PD的最小值是多少?
这类型的题目需要结合到几何定理知识来求解。
教师在进行“课题学习”之前就需要对这些类型的题型完全把握好, 分析几何型和数形结合的问题, 理清解题的过程, 贯穿到哪些方面的数学定理、概论。结合到题目的难易程度或者知识点范围, 可以规划几个课时才可以解决, 制定明确的课堂流程。
4.利用教学方法促成“课题学习”教学
教师进行改善教学方法, 需要考虑到“课题学习”的主要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就从它有主体性的特点来思考。教师可以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活动, 对最短途径问题进行探索, 为学生提高情境教学的环境, 提高学生课题学习课程的兴趣, 培养学生探索思维, 创新思维。例如在“问题一”中的第二类型的题目上展开小组讨论活动, 由于问题难度不算高, 教师可以一两人为一小组, 提倡学生利用上现有制作的数学模型展开讨论, 可以把制作好的长方体标记好有字母的标记, 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 学生在探索思考过程中, 加上动手的操作, 就可以理解到如何进行解决问题。从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来说, 极好地体现了“课题学习”教学的有效性。此外, 教师还应该采用数形结合法来教学, 图像的表达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条件, 诱导出形象的图像, 加快学生解题速度。
结语:综上所述, 数学问题万变不离其宗, 所有题目或者题型的变化, 都可以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结合数学理论知识就可以把问题解答, 课题学习的关键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回顾,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 三联书店, 1996年版
[2]戴向阳.动点下的线段最值解法探微.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4 (3)
[3]朱启州, 张兴侠.一道课本例题的教学探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9 (4)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11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精心选题;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和自我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选题阶段、实践阶段和交流评价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交互推进的。在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学生确定什么样的研究课题对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明确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研究成效的好坏,甚至关系到此项探究性学习课题的成败。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将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效。精心选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是首要环节。选准选好课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才能有所见识,参与才能生成探究欲望,激发探究热情,才能使学生对课题的研究萌发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选题。
一、选题要突出地域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定要凸显地域特点。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农村学校就要选择适合农村发展的一些课题。所以选题要依据本地生产活动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例如,我们开展的《走进滑石王国》,就充分利用了本镇滑石开采业发达的客观条件。本镇的滑石开采有十几家之多,是我国的滑石三大产地之一,由于学生在平时已有足够的直观体验,通过调查会对本镇的滑石采矿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开采工艺,
以及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贡献等有更深一层的了解,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实践,具有地方特色的选题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
经验。
二、选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把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有利于减少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科教学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知识基础,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科教学挖掘了生活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科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也影响着学科教学向生活化、活动化方向发展。例如,“我认识我自己”就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活动中发现了我自己是独一无二,生命的差异让世界变得更丰富多彩,你是个独立的个体。你的价值在于你自己,而不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融入集体生活。在活动中才能发现自己的特长,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活动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三、选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综合实践活动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真正自主的,只有自主,才能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创新。选题源于学生生活,是指学生经历过的、有一定感知意识的,只是在脑中有印象的,而不是全面的了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例如,《零花钱的调查》,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住校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零用钱。通过调查活动让低年级学生知道怎样来合理地使用自己的零用钱。明白哪些零用钱是必须花的,哪些可以不花或少花,哪些钱花了还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教导他们知道父母挣钱很辛苦,从小就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选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能够让人坚持不懈、勇往直前。选择合适的主题,就能培养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中,兴趣能够起到巨大的内驱作用,使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记忆力增强,能够积极地探求知识,获得成功。我在教学中举过这么个例子,能用纸盒把水烧开吗?很多学生持怀疑态度。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不会燃烧?”“当然会。”“那么,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肯定会。”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燃烧起来。学生说:“这有些稀奇,纸盒湿掉了,就不会烧起来。”教师问:“为什么纸盒湿掉了,就不会燃烧呢?”此时,学生已有些着急,急切地等待教师讲解。这时已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这时来讲授新课内容,教学效果必然会大大提高。
五、选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它比一般的文化课的单科学习更重要,因为它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能力的进步,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它注重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都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主题的选择上要有一定深度、广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综合能力得到进步。
参考文献:
潘友军.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初探[J].吉林教育,2010(12).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篇12
关键词:初中物理,趣味性,课题引入,吸引力
物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分支。从工业生产到国防技术, 再到包括纳米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先进科学技术, 都会应用物理学。而物理学的基础在于学生对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所以, 教师打造高效初中物理课堂就成为关键因素。但是, 对于初中生来说, 当他们遇到较抽象的理论性物理知识时, 就容易对物理丧失兴趣, 降低学习积极性, 最后致使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调动学生的物理兴趣,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情, 是所有初中物理教师应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为趣味性课堂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中包括专业知识水准、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所表现出的教学魅力, 能够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 通过教学手段促进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做一系列的趣味物理实验, 比如, 为物理刚入门的初二学生进行物理魔术表演, 这样就会使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得到加强, 通过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求知, 从而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 一名学生因为有趣的物理实验而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积极地参与各种小制作和小实验, 使自身的基本技能得到增长,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中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物理中考成绩达到九十多分。
(二) 物理教学中运用趣味性的教学语言
我们学校里有一位物理老教师在上课时教学语言特别有趣, 学生在上课时感觉很有劲, 考试时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检验。这是因为这位物理老师的妻子是一位评弹工作者, 这位老师也是一位评弹爱好者。所以这名老师运用特色的语言, 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又能增添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物理, 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教材趣味性, 增添物理学科的吸引力
(一) 引入卡通画插图
动漫是初中学生普遍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 比如迪斯尼的很多卡通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些国产卡通如《西游记》中唐僧等四人的形象更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假如教师在教授初中物理时创作或引用一些卡通漫画, 让学生对物理课“一见钟情”, 从而对物理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
(二) 适当运用物理历史趣闻
教师应该改变板着面孔教授科学知识的方式。首先, 可以把物理学家的趣事合理地运用到物理教学中, 并让学生课前搜集物理学史资料, 学习那些物理学家锐意进取、求真务实、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 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其次,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有关物理的趣味故事, 让学生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 感受物理学习的快乐, 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消化有关的物理知识, 调动其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 增添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了多媒体技术, 自制教学课件和各类计算机辅助软件也成为了教师教学的有力助手。比如, 物理知识论坛、科技活动案例、教学重点等栏目, 能够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获得知识。同时, 教师还能得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反馈。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抽象的、无法运用实验证明的物理知识,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出来; (2) 将多媒体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把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物理现象, 做成多媒体课件, 在电脑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体验熟悉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物理新知识的探索兴趣; (3) 物理教师还应该按照自己的特长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加入令学生感兴趣的元素,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真正让物理教学做到增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物理知识[2]。
四、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制作, 强化课题探究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各种物理实验, 学生在自己动手完成各种小制作、小实验的过程中, 学习兴趣高涨, 思维异常活跃, 迫切地对问题进一步探索。通过自己动手实验, 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就更加牢固、深刻。比如课本中楼梯开关、纸盒烧开水等小制作、小实验, 就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小实验, 并在教学中进行讲评, 从而使课堂学习气氛更活跃。同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实验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物理知识的理解, 还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 如果我们做到让物理课堂充满趣味性, 给学生们一个更加自由而广阔的空间, 感受到学习物理的无限魅力, 从而产生学习动力。教师还应根据初中物理学科特点与学生自身学习需求,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以切实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邢凤霞.关于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的几点建议[J].学周刊:B, 2013 (5) :150.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校本课题07-24
小学英语课题实施方案07-03
小学英语课题研究步骤07-31
小课题方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小课题研究09-01
小学英语课外作业与评价探究11-11
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探究09-25
小学英语游戏法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