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2024-07-19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1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创设活力四射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氛围,加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用活力性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中焕发活力,才能推进语文教育的进步。思考活力性强的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一、利用巧妙导入,构建活力性小学语文课堂

活力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是能够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利用具有艺术性与趣味性的课堂导入开始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会让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在教学时,教师要认真思考导入环节的设计,利用巧妙的课堂导入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导入新课。图片的形式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常规图片、简笔画以及多媒体课件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图片,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代入感,让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利用形象的图片资源导入新课,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化。比如在讲解《冬天是个魔术师》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雪景的图片,让小学生在阅读之前通过图片看一看雪里的树、雪里的草与雪里的房屋,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图片的刺激下,小学生对于阅读内容更加好奇,有益于自主阅读学习活动的实施。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导入新课。音乐是一门视听艺术,音乐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对于小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利用音乐作品去导入新课,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轻松化。让小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下想象作品创作的背景与描述的场景,能够让学生与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共鸣。比如在学习《祖国在我心间》时,教师可以播放一首《我爱你,中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小学生认可所学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利用情境创设,构建活力性小学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重视学生学习平台的打造,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天生爱动,活泼可爱,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会让小学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小学生也无法在整节课中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创设教学情境,给小学生打造和谐、形象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以及课堂活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女娲补天》这一课时,鉴于其为神话故事,小学生在生活中肯定看不到这样的情境,教师尝试用情境教学法去弥补小学生的遗憾,不仅能够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化,还能吸引小学生的关注。教师课前在网络上下载一个有关于女娲补天的动画,在课堂中给小学生播放。通过观看动画视频,小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在动画所营造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快速完成了阅读学习任务。为了让课堂更有活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模仿观看的动画,结合自己的理解表演一个课本剧。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就成为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为活力性课堂的打造添砖加瓦,促进高效课堂的打造。

三、利用精巧的提问,构建活力性小学语文课堂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死板的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更不利于活力性课堂的打造。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精巧的课堂提问,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学习内容的不同看法,让师生结合语文学习内容进行互动与交流,促进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教师要将艺术性元素与趣味性元素融入到问题之中,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思考语文问题的过程。

比如在讲解《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分环节提出问题。在导入时,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心中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上课之初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想象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在阅读之后,教师又提出问题:“作者笔下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这样的丝绸之路吗?”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所想,有利于课堂交流过程的民主化与自由化,能让学生更加自在地吸收语文知识。

四、利用积极的评价,构建活力性小学语文课堂

利用积极的评价,保护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活力性的关键。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从传统的批判式评价向激励性评价过渡,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用激励性的评价表达个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认可,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是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个人活力的重要方法。

比如在写作教学中,优秀学生能够轻松地写出漂亮的文章,而能力弱的学生只能勉强表达自己的思想。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优势,给出激励性评价。对于优秀学生所写作文,教师要从构思与语言选择上给予表达。对于后进生所写的不尽完美的作文,教师要在书写与完成度上给予激励,让学生认可自己的能力。在师生相互认可的氛围中,活力课堂的打造更加轻松。

综上所述,认真研讨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构建小学生喜爱的课堂,才能让课堂活力四射。当代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小学语文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梅清.小学语文创新性识字教学课堂创建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王惠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渗入策略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2

小学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法”探析

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语文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文文本为核心,通过教师预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和信息汇报反馈的手段来实际感受和体验语文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大语文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今年,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体会到,中高年级的学生有较扎实的自主阅读能力,能读懂课文内容,但分析问题、表述想法的能力还处于一个开发阶段,部分学生把握课文中心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困难。学习是开发学生脑力潜能的过程,因此,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反复朗读、寻找课文重点句段等缺乏思维火花的层面。“探究性课堂教学法”要求教师围绕课文中心思想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学习、交流汇报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将谈一谈我在“探究性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三点体会:

一、问题情境设计要精

问题情境是“探究性课堂教学法”的前提。

精美巧妙的情景设计可以诱发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把全部情绪和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课文中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比如教学《颐和园》(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时,考虑到学生没有颐和园的游览经历,我利用自己游览颐和园的亲身经历,担任小导游,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后最想参观颐和园哪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同时也在情景中不着痕迹地布置了学习任务,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最喜欢的颐和园景点,引发了学生的探究行为。

其次是问题设置不宜太多太杂,这不利于学生靠拢课文中心思想,问题应紧密围绕课文中心设置,同时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长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时,我主要设置了两个中心问题:1、长城是怎样的?2、为什么说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这些问题,学生能通过自读探究文本、讨论交流得出答案,能有效训练学生体悟思维的乐趣。

第三,当学生遇上瓶颈问题未能突破时,教师切忌不可操之过急地说出答案,而应进一步给予提示追问,降低问题难度,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答问题,由于我所教学的班级中下面较广,学生整体语文学习水平不算很高,因此有时布置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由地说出自己读书后的感受,学生会偏离课文主题。比如教学《秦兵马俑》时,我问学生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兵马俑坑“规模宏大”?学生在三年级的课文中已接触过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但由于说明方法在这一册的课文中并不常见,不少学生对之感到生疏。因此我及时地提醒学生读一读课文文段,看看文段有什么特别明显特征。学生很快发现文段中列了大量数据,然后顺理成章地回忆起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就好像找到了一把记忆的.钥匙,学生很容易地也想起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二、探究性课堂活动的形式

探究性课堂活动主要有自我探究、小组交流探究、汇报探究三种形式。

第一,自我探究指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默读、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感受的过程。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发展性和主体性:在目的上,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个性化发展;在过程上,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我探究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个体主动学习,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自我探究是最基础的探究性课堂活动,小组探究与汇报探究均建立在此基础上。

自我探究的结果又可分为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两种,确定性的自我探究是所提出的问题有明确的答案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思考可以找出这个明确的答案;非确定性的自我探究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重在培养学生用心感悟语文,掌握学习语文的思维方法。非确定性的自我探究更侧重于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训练学生乐学语文。课堂上,我喜欢运用非确定性的自我探究法,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习完《长城》一文后,我问学生有何感受,有人说很希望亲自到长城上走一走,有人说为长城感到自豪、骄傲,有人激情洋溢地赞美了我国的劳动人民,也有人说要好好保护我国的这一文化瑰宝。这些表达因真实而弥足珍贵,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收获。

第二,小组交流探究指通过同桌交流、学习小组交流的形式在学生中形成讨论争鸣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我探究不一定是面面俱到的,小组交流探究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倾听他人的思考结果,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小组交流探究也给予了学生一次表达的机会,广泛地训练到大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汇报探究指学生把经过自我探究、小组交流探究后完整的思考成果展示在老师及全班同学面前。汇报探究一方面是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检验学生探究成果的途径。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探究经过、结果,可以肯定学生的正面探究成果,对负面探究成果也可以给予适当引导,而其他学生在倾听中也可以反驳、补充、提问,形成良好的课堂争鸣。

三、“探究性课堂教学”可能导致的尴尬情形

“探究性课堂教学法”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尤其在公开课课堂上,教师在运用这一教法时尤其显得小心谨慎。“探究性课堂教学法”要求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氛围,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学生自由思考、发言,学生的反应有可能偏离甚至背离教师提问的初衷,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情况,让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探究性课堂教学法”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备课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也是不少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为了确保课堂呈现效果,不得不放弃“探究性课堂教学法”,而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原因。

事实上,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为了课堂呈现的光鲜华丽而一味向学生满堂灌,学生只会成为接收信息的机器。学习应该是一种由外力刺激内力,再由内而发的过程,教师在“探究性课堂教学法”面前应摆正心态,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探究性课堂教学法”的课堂呈现效果不一定很理想,有时教师给出一个问题,学生不一定能马上解答,这时教师可以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接近教学目标。我认为,正是这一引导的过程展现了学生思维火花是如何一步步被激发的,让学生能享受到学语文的乐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浅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引导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

语文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探究与个性化的关系,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体验,让学生在探究求知中实现学习能力的个性化。为此,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入年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一双被岁月磨损的拖鞋……,都能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没有经过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在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3.要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储备。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门学科,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是无法想象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积累,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持久的阅读前景,熟练运用多种的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二 、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酒曲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樣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三、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扣住情境点换位。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抓住模糊点探究。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祛去探究,去探索,直陈己见。如何让学生确切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中心句,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意识。

4.挖掘定势点创新。思维定势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小学课本中有一篇寓言故事叫《滥竽充数》。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都是南郭先生的错呢?让学生在研究、讨论中明白: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如果其他人出于善意,给予指出……南郭先生就不会落到如此下场。所以,可以教导学生从逆向的角度来分析课文,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4

1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 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 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 自行建构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 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 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 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 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 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 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 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 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 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 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 甚至一篇文章, 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2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 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 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 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 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3 授之以渔, 让学生会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 而且要会读, 读得好、读有成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 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的某种需要, 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 然后通解一句之意, 又通解一章之意, 相接连作去, 明理演文, 一举两得”, 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 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 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 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 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 生活日新月异,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 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 采用速读法不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 在阅读中质疑,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读书有所疑, 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 方能有所得。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要教有所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为长进。”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我鼓励学生质疑, 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 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 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 并把这种质疑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这段话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明确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正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权利, 让学生亲自体验阅读的过程并发表独立见解。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 有理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爱好, 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 这必然决定了他们对所读文章理解的不同。

阅读是一个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 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应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理当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 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才能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5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学习心得

学习了杨老师的《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专题讲座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讲座中提到“学文时,教学生不断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读懂、读好文本,准确领会词句内涵,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领悟段篇的表达顺序和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既是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也是将探究性学习引入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意非常明显,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深化课堂教学的今天,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设置故事悬念。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

(3)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

(4)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讓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

(3)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三、开放视野,盘活探究之源

(1)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一方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2)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一是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太阳》,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詹天佑》,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等等。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 竞争压力的增大, 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子女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层出不穷。不难发现, 如今不论在哪个领域都倡导要“从娃娃抓起”, 可见家长是多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为了让孩子能够德智体美育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机制也从之前的应试教育慢慢向素质教育转变, 这一点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拓展性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实施的现状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模式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它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主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突破应试教育的限制, 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和探究性。这一新阅读模式的出现无疑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途径, 更是一个大的进步。

然而每一次改革和进步对人们来说都是双刃剑,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也不例外。首先,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应试教育的模式, 完全没有意识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多重要。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响很多年了, 但是应试教育的残余依然存在。不少小学语文的教学依旧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识字为主, 阅读为辅, 完全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也更涉及不到对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其次, 很多地方并不重视小学生的教育问题, 师资整体水平低, 也不了解先进的教育文化理念, 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对小学生实行拓展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后, 是学生的家长产生的影响, 很多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依然还是应试教育的执行者, 对拓展性阅读没有深刻的认识, 对学生拓展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一点积极的作用, 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力。

二、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改善策略

目前教育现状对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让这样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语文阅读模式举步维艰, 很难进一步地开展和实施。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 国家方面

国家要关注小学生阅读教学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问题上给予充分重视。可以通过在选取小学生语文教材的内容中进行改革, 选取一些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文章, 也可以在基本教材之外多提供一些课外读物, 让学生可以有机会读到内容更丰富的文章, 开拓他们的视野。

(二) 学校方面

学校要与时俱进, 响应国家对小学生教育体制的改革, 充分重视并实施小学生拓展性阅读教学。首先, 提高学校语文教师的入校门槛, 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教学资格, 特别是专业知识要具备;其次, 可以开展各种与阅读有关的游戏和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阅读氛围, 让其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有意义的活动来增强对阅读的兴趣, 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

(三) 教师方面

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常常更新, 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侧重对学生拓展性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指导, 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要让教师自己的墨守陈规阻碍了对学生拓展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阅读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成果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并对他们的成果做出指导性意见。这个过程很关键, 教师的指导意见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 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而鼓励学生去阅读的同时, 也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 不仅要丰富阅读材料、拓展阅读范围, 还要注重学生阅读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有意境的阅读环境。比如教师在讲解《桂林山水》这一节课时, 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做课件, 课件内容可以找一些有关桂林山水优美景色的图片、音乐以及宣传视频等, 把这些要素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同时也能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四) 家长方面

家长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太急功近利, 只追求成绩, 要试着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 多关注孩子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所以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整个教育过程和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有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家长, 要尽可能去了解新的教育模式, 积极和老师沟通, 配合学校开展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活动, 鼓励孩子去探索和学习。

三、总结

总之, 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 要把握好方向, 要明白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既然历史选择了素质教育, 选择了拓展性阅读教学这样一个模式, 教师就应该各司其职, 真正为学生去考虑。积极开展和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 利用这个模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开发他们阅读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各种活动, 耐心地引导学生去适应并接受这样一个阅读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会受益匪浅, 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 通过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也会解决很多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 让学生摆脱一直以来的“读死书”, 活跃他们的思维, 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查应忠.论小学语文拓展性教学的应用[J].吉林教育, 2015 (01) :79.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8

一、打造科学的探究机制

探究性教学之于小学语文中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施教空间, 所以, 设施探究性策略, 施教者需要逐渐将能够便于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施教情境创设出来, 将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 收获探究的快乐。

第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氛围。传统语文授课环节, 师生之间为一种主动及被动的关系, 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和谐。但是新课标更为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和谐互动, 在一种融洽、民主、平等的引导及思考的氛围中, 将双方见解及情感等进行交流。

第二, 借助形式多样的教辅用具, 便于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科学的教辅用具便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比方说多媒体直观形象特征能够将学生凝聚在多彩画面中, 营造其探究的氛围。所以, 能够着眼于学情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将各种兴趣小组组建起来, 施教者以观众或者辅导者的形象出现, 将科学的探究情境构建起来。另外, 紧密联系实践也是不错选择, 在讲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章节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对伽利略所得结论等进行验证。不管借助何种策略, 施教环节不单单是注重对施教者当前感官的刺激, 也应当注意对其终身发展的影响。

第三, 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受教者的探究行为予以引导。《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的相应目标明确于各个学段。应当注重小学语文施教的具体特征, 有效借助实际中的授课资源, 将更多内容多样的实践活动呈现于小学生, 将其学习语文的空间不断拓展, 于观察及应用中深化探究程度。在实践《创办班级图书角》这一授课内容的时候, 就可以发挥班委会的优势, 带领班级学生积极进行实践, 大家轮换担任图书管理者的角色, 探究将图书造册登记的策略, 策划借书卡的版式, 定制借阅图书的机制等。借助相应的探究活动, 受教者探究性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并能够在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中,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二、打造开放形式, 焕发语文活力

第一, 进行空间拓展, 令时间开放。语文之于小学生, 应当打破教室空间及课堂有限授课时间的限制, 令受教者双眼捕捉到课堂之外的更多知识空间, 可以在授课之前、之后, 课堂之中, 课堂之外汲取知识, 令课堂更为多彩、丰富、灵动。比方说讲授《颐和园》篇章的时候, 图书馆、因特网、电视、广播及报刊等都可以是不错的教辅资料, 将和文本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总, 可以以多媒体PPT形式将图片或者视频文件进行展示, 令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也能够将受教者的生活经验予以挖掘, 借助相应的调查、寻访等方式, 有效衔接课内、外知识, 令受教者带着浓厚兴趣进行资料搜集, 增加知识。唯有不断将受教者的视野、大脑等予以解放, 才可以令其在自主探究中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框架。

第二, 开放授课内容。施教的目标在于“人”这一语文教育应当注重的重要元素, 因此, 应当注重对受教者人文精神的培养, 令其能够秉承传统文化之脉, 吸取当代之优, 积淀文化底蕴, 因此, 需要借助开放理念, 打破语文课本的限制, 积极将授课及学习理念予以更新, 延展至和学科知识相关联的各个领域, 由此, 令受教者从众多的课外知识当中获得和自我探索相关联的依据, 在其历经择取、探究、汇总及阐述相关信息的历程中, 才可以令思维更为活跃, 进而具有创新性的有效质疑, 将科学见解呈现出来, 进而更为有效的解读文本。比方说, 讲授《啄木鸟和大树》的文章的时候, 大树的顽固, 不愿意听取外在意见, 最终导致病死的下场, 有着深刻的印象。但是, 换个角度思考的话, 他人的话是否都应当听, 自我主张是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这一角度上, 施教者就可以将和《小熊画兔子》这一课外读物相关的文章讲于学生, 令学生积极思考, 就像小熊那样没有自我见解, 盲从他人指点, 导致所画兔子形态“三不像”。借此, 将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呈现于受教者, 进而令其印象更为深刻。

上述便为笔者对小学语文授课环节有关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拙见, 尽管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 但笔者深信, 伴随不断深化的新课改的实施, 施教者对探究性教学方式的掌握自当会更为精准到位。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 呼唤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学习策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 探究性学习便应运而生。探究性学习策略需要施教者的积极引导, 所探究的着眼点便集中在社会、自然和实际生活之中, 同时于探究环节中激发其主动意识, 令受教者收获学科知识, 将问题有效解决。语文新课标提到, 探究性学习不但能够归为一类综合实践活动, 亦能够归为一类学科教学模式, 同时也可视作一类授课方式及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施教策略,探究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顾婷婷.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 2014.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9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概述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文本阅读,对文本内容产生兴趣,并能够探究文本中的问题,通过探索、领悟建构起自身的知识框架,进而提升阅读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总体来说,小学语文探究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及合作性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环节分析

(一)自由阅读环节

自由阅读环节的开展对教师的课程导入技能具有较高要求,在进行探究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独特的导入使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文本产生兴趣,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自由阅读。高效的阅读课程导入要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放在课程文本上,能够自主的进行兴趣阅读,这种自由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学生的习惯、兴趣、特征进行开展,如朗读、默读等。在进行自由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阅读,也能够使学生以自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文本阅读的感受,在发挥学生想象力及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二)合作交流环节

合作交流的环节是在学生自由阅读之后,在学生进行自主语文文本阅读以后,通过学生对文本感知的描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文本分析及探究,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交流环节的开展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交流引导,首先引导各个小组内部进行谈论,让学生积极表达对阅读文本的看法,在分组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优势特点的把握进行科学分组,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发散,进而促进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共同发展;其次要引导各个小组间进行整体交流,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发现自己思考中的不足;在不断的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三)总结评价环节

总结评价环节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开放阅读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师评价能力的考察,评价能力的高低能够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的总结凭借主要包含有积极评价、消极评价及客观评价三方面,积极评价是教师常用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以表扬的方式进行,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消极评价相对来说应用较少;客观评价是较为重要的评价方式,对进行过合作交流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结构的薄弱,在对阅读文本的思考能力缺少全面性,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及讨论问题进行总结,通过科学适度的讲解使学生把握阅读文本中的重难点,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构建及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语文探究性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教学过程,在教师进行探究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通过学生兴趣、性格特征的把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兴趣作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对阅读课程文本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兴趣之上;其次,在进行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科学的问题设置加以引导,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再次,小学阅读课程的实施要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使小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加深对字词含义的理解,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最后,教师要通过课外阅读的延伸注重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利用,使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文本阅读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对小学生而言,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小学生进行问题发现及探究,也能让小学生在具备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其他学科学习,因此,教师要在了解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许强.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5(24).

[2]郑素芹.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9).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10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所谓探究性学习, 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探究强调一点, 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 基于问题的解决构建知识。 探究性学习方式十分适合未来与当今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是语文教育发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相对活泼, 但是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对事物的坚持态度较低。 老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指导者, 要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就需要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会喜欢上探究性学习方式, 从而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1.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例如:寓言故事通过将小动物拟人化的方式, 更加接近学生的理解方式, 学生像是在听故事一样学习文章, 从而引起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会有利于加快课程的进度, 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2.老师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器材,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老师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可以播放相关课文视频, 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了解了课文所学内容, 从而有利于进行探究性学习, 自主找出所学课文表达的内涵。

3.老师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有一个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精力更多投入课堂当中, 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 就会更多地形成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当然也就喜欢探讨学习的相关问题, 从而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展探究性学习, 老师可以通过有趣的联想记忆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 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从而不断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

三、指引学生学习方向, 形成积极的探究性学习

老师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引导者, 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与方向性, 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式, 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 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形成积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

1.要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首先就要使学生掌握好所学基础知识, 学生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 就会使学生之间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例如:学习《春天来了》, 老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好所要学习的字词, 掌握好字词就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 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大体了解之后就更有利于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老师要布置一个有关课文的探究性问题。

2.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主体, 而学生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学习的主要的语文课程就是阅读、识字与写作这三大部分, 因此老师要有计划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阅读时间要相对增加一些, 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然后以“如何加强自身的阅读能力? ”为探究的主要问题,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还有一个关键的项目就是写作, 在写作上小学生的知识积累相对较少, 再加上刚开始接触, 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写作当中。 例如:老师可以将写作写的较为优秀的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本进行展示, 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写作的相关知识, 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

4.当然, 这些少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帮助老师更深入地认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精神。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还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从而帮助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探究式教学方式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表达出来, 促进课堂互动。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紧跟时代步伐, 小学作为学生发展的最基本阶段, 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小学是学生观念形成的开端, 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 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当然也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创新教育方式,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总之, 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探究, 在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看重的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那份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适时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培养探究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分析能力, 增强学生研究能力, 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研究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常玉芬.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探讨[J].教育革新, 2005 (10) .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11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带动下,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路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能有效提高小学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同时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立足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优点,然后对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方法上做几点策略性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学;自主性阅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20-02

小学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对学生以后自发性学习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小学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从另一方面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其他学科在阅读题目大意,理解知识和中心思想方面有较大帮助。

一、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优点

1.对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培养

传统小学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只知道对阅读知识做文字讲解,学生也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下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小学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过程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长期如此,会导致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能力,甚至会失去对阅读课堂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和理解力快速成长的阶段,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在于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理想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1]。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理解文章的意义并不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上也能完成这个目标,但是,这种教学是教师将文章的意思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经过自己的理解,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很好地针对这一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充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重点和内涵,在有了自发性学习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获得很好的锻炼。

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性分析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很好調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要提高小学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需要在阅读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能让小学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另外,语文又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其中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需要较适合学生积极配合,以教学热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能长期保持下去[2]。

好奇心是小学学生的一大特点,小学教师在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掘小学学生身上的这一特点,并加以有效利用,对阅读教学内容采用设置故事悬念的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对知识点做出讲解。

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在讲到:“小鹿和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现在,请问它们可以坐船过去吗?”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的方法就显得不够好,这个问题相对局限,不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对于小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也没起到设置故事悬念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更应该这样问:“现在,小鹿和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请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它们到河对面去?”相比于前者,这是一种更发散式的提问方法,最后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讨论,锻炼学生自主的阅读与思考。

2.尽可能地拓展阅读

在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对课堂上阅读进行深度理解和分析后,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文章的大意,在基本掌握文章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3]。在课后或者业余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相关知识以及课文周边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水平。另外拓展阅读还可以从学生阅读方式出发,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阅读能力。

3.在自读过程中发现问题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锻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勇气,提前预习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自读时间,通过对一遍完全陌生的课文进行自读,让学生在阅读后建立起对文章的初步印象,在自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课文相关知识,这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前也可以对学生设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后针对课文内容,每人提出一个相关问题,以此来检验学生有没有认真对待。其次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解决自读中遇到的难题,这时候他们可能会向其他人求助,或者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得以解决,总之,这对于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推广实行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结合小学学生实际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创造出能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丰富有趣,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A]. 杨文革,靳新爱,贾利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三卷)[C]. 2017

[2]新课程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A]. 王德春,张世生,洪华平.《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二卷)[C]. 2017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篇12

一、开放课堂, 以提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性差异提出具有生活气息且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 诱发学生思考讨论的欲望。学生好比池塘里的鱼, 课堂是一潭静水, 而教师的提问就是诱饵。好的“诱饵”可以激起“鱼儿”的兴趣, 使得一潭静水也可波澜壮阔。因此, 课堂上教师所提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才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如在课文《恐龙》的教学时, 我就给学生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 通过各种渠道诸如书籍、网络或长辈的讲述等了解恐龙生存的年代有哪几个阶段。

2. 填表格

3. 除了书上所说的几种恐龙, 还有哪些呢?恐龙还有什么特点呢?

4. 就“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 课堂上大胆介绍一种恐龙, 比赛谁说得既准确又生动。

以上的几个问题, 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探究思考了恐龙的一些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不但消化了课文中的内容, 同时还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对于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口语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此, 我认为探究性学习一定要开放课堂, 以提问抓住学生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自主学习, 激活学生思维, 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课堂上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再现在课堂上, 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如采取小组练说、讨论、表演等行之有效的形式, 点评学生的说、谈、演等, 追求更加现实的效果。同时, 教师在平时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让学生多读书, 让学生将自己所读的书上的精彩片段展示给大家, 以用小组竞赛的形式代替传统的汇报形式。设计形式多样的题型, 诸如抢答题、选择题、叙述题、合作完成题等, 让语文课堂上掌声不息, 欢呼声不断, 极大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外阅读教学中, 在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去思考、去记录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汇报。通过阅读汇报的过程, 教师可逐步使学生学会读书和思考的方法。总之, 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毕竟教学过程是离不开学生参与的,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一定的实践环境, 与众多的语文材料直面接触, 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加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 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扮角色上台表演,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 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师生不再把课文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 而是看做有利于师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 从而突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最终使学生达到会参与、善参与以及爱参与的目的。这样, 不但合理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 与他人交流对话的情境, 使其在历练中积累了经验和体验, 而且巧妙地将文本和生活结为一体, 成为学生直接接触的语文材料, 提高了他们面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 我们应结合三个维度设计的导向, 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 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的锻炼, 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得以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江萍.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 (中) .2011 (05) .

[2].杨文姬.如何让探究性学习真正取得成效[J].广西教育.2006 (28) .

[3].王敏.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探析[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01) .

上一篇:课程导师制下一篇:农村独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