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4-11-16

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策略探究(精选8篇)

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1

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知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重视程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和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会到课文内蕴含的思想情感,确保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简述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的意义,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可以让学生逐步积累语言知识和提升技能,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广泛阅读过程中,心灵上可以获得熏陶,精神上得到鼓舞。对此,教师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的意义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有用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学生阅读量不断增加以后,对课文内容理解也更加深入,将极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知识,在阅读中掌握有效的写作技巧,作业水平也可以获得提升[1]。对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的意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确保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提升,真正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主动思考与探究问题。为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有趣的新课导入方式,如猜谜语、讲故事、设置问题、创设生动情境以及开展竞赛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好奇、兴奋的状态,能够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例如:在课文《月球之谜》的教学中国,教师可以先出示课件,为学生展示一些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将一些关于月亮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之后教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思考文中提到了哪些未解开的月球之谜,并将相关段落划出来。在学生阅读完课文以后,教师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话。在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学生都表现的非常积极,既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开展个性阅读,深入理解课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还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并逐步健全学生的人格。要想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需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转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阅读机会,增强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并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语言。在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让学术自主阅读课文,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学生个体的不同,他们的情感和性格也存在巨大差异,在阅读体验与感悟上会表现的不一样。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阅读成效。

例如:在课文《钓鱼的启示》教学中,为让学生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提升抵制“鱼”的诱惑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同时说说自己阅读完课文的感受,有的学生可以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有的学生侧重分析文中的人物语言、生态和动作等描写。通过这种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开展自由讨论与交流,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品读课文内容,增强情感体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反复、细致阅读课文,细细品味,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不过从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通常在备课时就将问题设计上,课堂上提出后让学生思考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显得非常被动,不能知道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学习效率非常低,学生也很少主动思考问题[3]。对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合理采用阅读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初读文章,初步掌握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精读文章,理解重点段落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品读文章,争取走出课文,开阔视野。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准确理解文章含义,感悟情感,并读出韵味。

例如:在完成课文《鸟的天堂》授课任务后,有学生会说:“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后才出巢觅食,而作者第二次是在早晨经过,那么为什么可以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为什么说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呢?”学生提出这个疑问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再次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并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真正明白了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从这里看出,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自主思考并探究问题,确保阅读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视野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让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有了巨大变化。现阶段网络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学生利用互联网,能够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可以促进学生独立阅读[4]。在信息背景下,教师要?⑼?络的优势发挥出来,开展网络阅读教学,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在丰富资源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课文《丝绸之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掌握收集、整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并可以利用网络查阅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知识,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在完成课题授课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为什么被称作丝绸之路?②丝绸之路有哪些价值与意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在网上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整理出答案。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好相关阅读信息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们可以共享阅读信息。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事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凸显出来,确保阅读教学效率获得提升。

三、结语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语言技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特征出发,不断改进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效率,确保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熊明林.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J].亚太教育,2016,(25):9.[2]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283-284.[3]王晓琴.阅读教学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学周刊,2014,(27):236.[4]周丽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才智,2013,(32):126.

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2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1.榜样激励。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 老师可以有意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更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 让学生相互激励, 使学生逐渐认识并努力多读书, 对书籍产生热爱之情, 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

2.活动激趣。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 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可以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 以课外促课内, 相得益彰, 体验收获的喜悦。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 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 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展示成果,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既渴望有所得, 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 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 满足成就感。在实践中, 我们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 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 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 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定期在班级内部向学生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定期在学校展示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 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 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 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 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与众不同, 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 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阅读教学中, 师生应当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很重要,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过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 一年级上阅读课时, 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 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 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 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 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 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 便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 甚至一篇文章, 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三、抓住发散点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 充分挖掘教材因素, 抓住发散点质疑,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对引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学完《穷人》一文, 一位学生提出, 课文为什么不以“桑娜和她的丈夫”为题, 而要以“穷人”为题呢? 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不经过潜心阅读和思考是提不出来的。要解开这个疑问, 需要深入探究。我抓住这个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 有的说, 因为桑娜和她的丈夫都是穷人, 所以以“穷人”为题;有的说, 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生活上是贫穷的, 但是精神上却是富有的, 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作者以“穷人”为题, 实际上是歌颂精神富有者;有的说, 作者歌颂的不只是桑娜和她的丈夫, 更主要是歌颂像她丈夫那样贫苦的劳动人民, 课文表现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美德, 所以以“穷人”为题。

对这个疑问的解疑过程是:从质疑到反问、探讨, 再从阅读到思考、议论, 最后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 阅读是期待产生, 期待实现, 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起, 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 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 学生才会被感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当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让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 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 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 其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 情感趋向高涨, 大脑皮质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 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 敏锐地觉察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 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 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涌动。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 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 进行感悟、欣赏, 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 驰而神往, 激发兴趣, 拨动心弦。

五、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05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词汇积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便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小学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和词汇积累水平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阶段,同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存在着较大的教学和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前应该从自身出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读和解析,加深自身对于阅读教学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对文本进行独立而深入的研究,能够提升自身的文本理解水平和阅读教学水平,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在进行阅读教材的分析和研读时存在着很大的备课误区,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于阅读材料的表面内容以及陌生词汇的讲解上,很少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的内容挖掘和分析。

不仅如此,教师在对阅读材料进行解析时往往存在着独立性不够、过分依赖教学参考资料和他人对阅读内容的评析,这种备课方式一方面会使教师对教学参考资料和他人的评析养成依赖的习惯,影响教师自身对于阅读教学文本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参考材料和他人评析的依赖,还会滋生小学语文教师本身的惰性,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感知阅读文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展开,同时还会影响教师自身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改进。教师除了培养和提升自身对语文阅读文本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之外,还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词汇积累水平、阅读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生由于心智发育还不是十分的健全,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词汇积累以及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感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障碍和困难,面对这种教学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班级学生的阅读学习水平有一个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更加全面的了解,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可行的教学前提,进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

其次,由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而学生、教师和文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是三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教学因素,因此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需要学生、教师和阅读文本进行良好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三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学习关系。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时调整自身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在尊重文本的同时认识到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关系,认识到学生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由于受到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者和领导者,单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讲解和分析,而很少听取学生的阅读学习意见,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面对这种阅读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及时扭转自身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使教师由阅读教学的主导者和领导者转变为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将更多的阅读时间交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文本的反复阅读,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阅读文本的深入挖掘和内容感知。

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抒发自身的阅读感受,表达自身在进行阅读时所获取的文本知识,所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鼓励学生多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勇于提出自身在进行文本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时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遇到的种种问题,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于阅读内容理解方面的偏差,从而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并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重新整合,进而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习惯,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需求。在进行阅读教学文本选择和安排时,教师应该从班级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出发,选择适合班级学生的阅读篇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針对性的阅读训练,这样学生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能够自主的选择学习篇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在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教师要树立学生的阅读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之下,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和练习,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同时,教师在进行阅读文本的选择时,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为学生展示和播放相关音乐、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或者视频的感染之下,快速地进入到阅读状态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增强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

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4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逐渐在观念上接受了探究性阅读的先进理念,并且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一、探究性阅读的概念

探究性阅读这个概念是由“探究性”和“阅读”两个关键词构成的。其核心是阅读,探究性是阅读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阅读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个体内化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经验,学会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增长智慧并培养能力”①。阅读是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和对话过程,过程和效果与读者自身的能力、采用的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初中生由于各种能力尚在提高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这恰好是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探究是一种搜寻研究、调查和检验、提问和质疑的活动。《辞海》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探求学问、真理和探求本源,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所以,探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研究活动。

阅读活动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文赏析能力,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探究性阅读更重视研究性、个性化和体验性阅读等要素,是贯彻新课改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因此,探究性阅读是教师积极引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探究性阅读教学因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需要更重视个人的知识储备、理解力、感受性、生活体验等因素,必须清晰地把握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讲,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1.把握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性。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阅读文本并尝试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活跃性,以创造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2.重视教学的过程性。重视探究性教学法的过程分为两方面:一是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参与,一是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计划、执行、反思、评价和改进。过程是结果的有效保障,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更重视过程。过程体现学生的阅读体验、讨论积极性、理解和阐释的准确性、个性化的阅读快乐性等,是考评学生参与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指标。老师真正掌控这个过程是教学自评的关键。

3.保持教学的开放性。探究性教学法是对知识能力、认知能力、情感体验、个性表达、独特思考等诸多个体因素的一次考验,教师务必充分开发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以多种形式参与,真正检验能力,促进提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1.转变师生角色,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一般教学活动中,老师是教学主体、知识权威,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接受者。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老师更应该扮演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整个活动的主要执行者②。这种角色转变更好地让学生从被灌输和被接受中解脱出来,在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讨论、分享中获得知识、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体现了问题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的特征,要求老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讨论活动组织得张弛有度,使教学活动更自由、平等、有序。教师还是阅读的榜样,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能使指导、评价和塑造更具说服力。

学生的角色实现了转变与重塑,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性阅读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不但探究和实践老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此完善自身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结构,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初中生的学习惰性应该由此进行修正。

2.深入挖掘文本,制订教学计划,做好教学准备。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有待进一步系统开发,按照教材要求和已有材料,老师深入研究教学文本,结合学生各方面条件制订教学计划,为教学做好准备。

(1)有意留白,造成问题和惊喜。

文学作品中本身就有艺术性的“留白”,老师能否有意识地抓住这些要素,在探究性学习中给学生思考留下空间和必要线索,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之后,接着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尾,让读者拥有更大的联想空间,作者和元二的友谊,西出阳关之后为什么没有故人了等问题都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才能让教学生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2)寻章摘句,抓住文眼和结构。

抓住文学作品的文眼,充分把握好结构,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

首先,对关键词句的探究。阅读教学应该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有价值的理解,分析文本离不开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探究关键词“直”、“圆”等字,是理解诗句的钥匙。

其次,比较探究出新意。比较阅读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把《少年闰土》、《风筝》作为延伸材料,让学生对比分析。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享受审美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探究性问题的提出不仅是教师的任务,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探究问题,由学生自由挑选,又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然后明确界定,还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当然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题难易度灵活选择。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初中学生基础及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和方式,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以此深化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是教学任务,也是研究任务。

注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篇5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三、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鼓励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表现,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让学生觉察到自己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也要注意到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只有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自能学习时,才有价值。我在课堂上一般采用以下做法:

1.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课堂上,对有一些难度的问题,我会有意转变话题说:“这个问题很重要,是不是由我来解答呢?你们愿意自己再读读课文,解答行吗?”这样的激励学生乐于接受,他们便会以积极的态度,深入阅读、思考,解答问题。当学生回答得不完全正确或答错时,我会给予激励性评价。

2.提倡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学生因不受划一的教学方法的束缚,他们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阅读,不断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去感受、去积累。同样学习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有的学生会采用自问自答法深入阅读,尝试解决疑问;有的学生则是边读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领悟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有的学生会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的中心思想,再围绕中心细读全文,理解中心是怎样体现在文中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所创造的阅读方法。

同样的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他们之间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同学间、小组间的学习便能互补。教师要及时肯定小组中所采用的新方法和独特的体验。

五、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6

内容摘要: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作为学习的主体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它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词: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正文: 04年6月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的课题,至今,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学习也引上了轨道,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自己对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将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背景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青少年儿童成为21世纪的国家的主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把学生当成是教学的客体,而非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人,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不利的.二期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新基础教育也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切皆是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来的,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大的张扬,创造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二,创造有效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环境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发展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综合体现.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有些学校严格控制教师每节课的讲课时间,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并认为这就是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自主学习是需要条件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更需要有条件,而以往教育没有给其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二期课改的到来,为实施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在认真领会二期课改精神的基础上,努力从以下几方面为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强调教师的“自我表现”,要让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主动性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与学生学习的质量.(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宽容而不放任,严格而不束缚,用“稳重,听话”等作为评价好学生标准,会导致学生盲从教师,盲从权威,压抑学生创新思维,我们更多地要器重那些敢于对知识“质疑,求异,叛逆”的学生.(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动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以阅读为主,并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等,显然自主探究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兴趣的激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深知的道理,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在乐中成长,不至于使学习变成为苦差事.可是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激发.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要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把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构建与现实相类似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能够与自己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学习时积极性很高,学习时会问出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对于无法与生活建立联系的内容,他们则显得很烦恼,不愿意去接触.因此,帮助学生在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方面建立联系,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经,它能让学生主动地在这种相似情境中独立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学生质疑.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而探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质疑高于聆听,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学习力,鼓励学生“把老师问倒”.受年龄限制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值得研究.有时会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这时,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否定,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要强迫学生接受教师预先设计的答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展的意识,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无问题可提.或者学生在提问时东拉西扯,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因而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有意识地进行提问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他们能围绕学习目标提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问题.(五)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学媒体,寻求技术支持.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很多语言文字,情境的内容难以正确感知,而投影片,录像,课件等多媒体具有境,情,声并茂的丰富内容,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它直观生动的画面再现课本中的人,物,事及抽象的情境,还能再现社会上,生活中以及自然界美好的东西来配合语文课堂教学;同时它不仅能多渠道地传递信息,唤起儿童心中强烈的真实感,更能发展其从感知到认知,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能力,进而自主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探究中还能引发学生新的见解,新的感触.三,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基于以上对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环境的研究,我们以二期课改和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构建了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一)引导质疑,确定目标.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明确,他们投入学习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可见,只有当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有效地唤醒,进而在课堂上自主地阅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探究,使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我们有的时候直接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时候提出几个学习目标供学生自主选择,更多的时候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读目标.教师在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说-说你想学到什么 你还想学什么 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并适时指出,你能学会,你很会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优化了目标,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然而,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有语文基础知识的,有思想感情的.语文阅读整体的感悟是很重要的,但是眉毛胡子一起抓,必然会不深入.这就要确定几个重点,根据这些重点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所提的内容进行疏通整理,最终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二)自主探究,研读课文.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学生在明确自主探究性阅读的目标之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阅读,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交流,争辩中,自主探索和研究问题结论,形成创见.在此过程中,主要分三步进行:个体探究;小组讨论;集体交流.1.个体探究.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独立阅读,带着研读目标中的问题在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对课文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疑问.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2.小组讨论.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在编排分组时,通常是4人一小组,组内成员一般是由4个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这样,同一组内的同学因为程度差异更能起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作用,同时也能保证各组之间的程度接近,避免出现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小组讨论中的不平衡.3.集体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性的合作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道理,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就把阅读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通过“对话”使小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高.以上三步,体现出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再经过集体交流得以解决.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关爱差生,帮助差生;参加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进行引导,发现典型意见,新颖见解或创新火花;交流时引导学生层层深人,珍惜时间,适时进行朗读训练.(三)拓展训练,积累提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谈到语文课程的内容时曾说:“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所有的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语言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应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所以,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从课文中,报刊或网络上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利用课外资料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拓展练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总之,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要始终贯彻“主体参与”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参考文献] 1.彭霞,彭晓兰《建构主义理论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3期 2.王彦波《自主教育中师生关系探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

3.程红兵《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年6月第1卷第2期

4.周家文《自主探究法教学模式初探》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12月第12卷第4期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论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理科教师总是向学生进行一番演算、推理或演示以后,才自然而然地得出所要证明的定理。阅读教学也应该注重这种“推理”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议论,最后得出对课文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注重了这个过程,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例如童话故事的教学,一般都从情节入手。但是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七颗钻石》时,没有把情节分析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时,我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如果学生说需要赏析,我便组织讨论故事情节;如果学生说不需要赏析,那就放过去,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明了。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直接讨论小姑娘的形象。在师生共同产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2、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文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不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在学习了初一语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后,我把描写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要注意写得有声有色;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基本上都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发现许多其它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再遇到写景文章,基本上不要老师再多讲,会自己分析了。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从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过渡。“所谓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所谓自由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自读的初级阶段,应以教师的点拨为主,组织定向探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课文的目标基本上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读懂课文,达到教学目标。以后,教师逐步放手,逐渐减少点拨,学生逐渐娴熟掌握阅读方法,自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认识课文内容,进入到自由探究阶段。这是自读的高级阶段,是“不需要教”“自能读书”的阶段。此阶段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学生均能自己读懂,即能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自己发现获取知识,自己概括掌握规律。教师的点拨只是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

3、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4、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语文是一种能力构建。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习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多读多背。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现代白话文值得背诵的不多,值得整篇背诵的几乎没有。现代白话文的背诵,内容主要是散见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动的修辞、描写。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精练。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二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背会的东西还需要隔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日益科技化和国际化的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对于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从“以教师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正是在探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去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类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学习活动的开展促使我们努力探索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求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和探索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教学方式和探究的策略的归纳

探究活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尝试发现、实践体验还是独立探究、合作讨论都能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和实验,我们在探究的方法策略上有新的认识和发现。

1、营造探究氛围

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现,敢于创造,敢于进取。

(1)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养成发现疑问,有疑必问,有疑敢问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在褒扬和鼓励的时候,应注意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偏离主题。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中心词质疑,从文章结构质疑,从修辞手法质疑,从表达技巧质疑等。在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后再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是能够由怕发问到爱发问、会发问的。

(2)善于运用表扬的艺术。“你真行!”、“真勇敢!”“真棒!”、“真厉害!”„„这些都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表扬用语。表扬适度,使学生觉得表扬的珍贵;表扬发自教师内心深处由衷的赞赏,显出表扬的真诚。

(3)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宽容。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误”养“正”。要让学生有挫折感,但不能让学生灰心、气馁,有信心、有情趣地完成探索学习的任务。

2.创设探究情境

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但也有其特殊性和明显的学科特征。语文学习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探究,是对课本中已知结论的再探索,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探究的过程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展开。

(1)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有诵读、表演读、演讲、课本剧表演等,可以有老师指导性的表演,也可以是学生的参与性表演、交流性表演、汇报性表演等。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达到内化、积累、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语言文字的能力。(2)利用我校的多媒体资源,以课件、投影等形式来创造现实情景,现代化教学媒体将为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很好的条件。

(3)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教师要选择和设计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已有知识和预知的结论变成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设计问题要讲究角度和深度,要能起到带动学生,促进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对子课题的论证和实验出成果

课题组对“探究类语文学习活动”的课题分成了八个子课题(见上文)并进行了明细的分工,针对子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在全校三个年级全面展开,经过2007年8月至11月三个月的研究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教师对“一节好课的标准”的认识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已经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书本知识传授”、强调“教师主导”、强调“秩序和纪律”、强调“基础知识扎实”的倾向。对教材的使用,教师已经突破了原有的视教材为圣经、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来教的做法。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不仅带来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而且推动了教师构建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新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7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阅读教学, 还可以扩展小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后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则显得意义重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1. 阅读教学目标制定要合理

首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制定的目标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新课程标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过阅读教学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 通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描绘事物的能力, 再者, 通过阅读教学促使学生掌握表达情感的方式。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通过阅读教学, 首先要让小学生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这其中包括识字数量的增加、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等, 其次, 通过阅读教学, 提高小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进而不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例如, 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然后通过查找工具书等, 让学生对“迅、傻、韵”等生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让学生可以正确读写“鲁迅、压迫、黑暗”等词语。其次, 通过对整个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白“碰壁”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到黑暗统治对人民的压迫, 进而让学生了解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要学会珍惜, 要学会感恩。

2. 阅读教学内容要明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因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可能每一方面都顾忌到, 所以, 教学内容的选定则显得至关重要。其次, 教师要根据教学所用文本的类型确定教学内容, 通常情况下, 小学语文阅读文本的类型包括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所接触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 通过多次精读之后, 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大致地了解和认识, 然后教师再选取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汇进行讲解, 讲解过程中要层层深入, 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 在对小说文本进行学习时, 首先让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对整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有一个大致了解, 然后选定某一关键人物, 从其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当然, 这一关键人物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 也可以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亦或者是其他人物。通过剖析人物形象, 让学生对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方法手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进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3. 阅读教学方法要恰当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与实际运用的相互结合、更加注重情感表达与思想引导的多元化设计等。所以, 为了响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政策, 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立足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桂林山水》一课时, 由于大多学生没有去过桂林山水, 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去阅读往往会事倍功半, 仅仅靠教学讲述与演示阅读学生缺乏一种教学感受, 难以深入地体会。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诸如, 多媒体视频、图片和音乐等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加上音乐的语境烘托, 制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用心去感悟桂林山水的意境美。首先通过创设情境, 情感导入使学生从感官上体会桂林山水的自然风光, 在声音、图像、文字的综合作用下获得山水的体验, 完成主观上的情感体验, 自然地导入到教学语境之中去。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对这一宝贵的资源进行科学地开发与利用, 进而实现其应有的教育意义与育人价值。在这样地教学目标指引之下,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审美发展现状进行相关的教学架构从而营造起一个适合学生感知小学语文之美的情境, 从而让小学语文的审美资源真正地能够装点学生的心灵空间。

结语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相关领导和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了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其次, 要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 再者就是要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进而不断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梅, 张立云, 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 (3) .

[2]李娜.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金爱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对性评价开发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胡静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点滴探索[J].科技信息, 2013, (19) .

[5]曹海荣.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2011, (8)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篇8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

教师们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先明确自己教学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师要明白这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教学效果,这是评判教师教学效率的一个中心点,如果教师在这节课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师们的教学目标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要从读的文本中学到知识,另一部分是说学生要通过读文章,从中体会到某种情感,并且对某件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正确的、整体的、客观的认识;阅读教学也能够让学生有情感的参与,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从而让自己的情感丰富起来,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

比如说,教师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明白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认识文章中的10个字,还要会写14个字,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陶罐和铁罐,来了解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事情,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之后,教师们还需要让学生去对陶罐和铁罐进行评价,知道它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从而让学生对陶罐和铁罐、谦虚和骄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学会保持一颗谦虚、善良的内心。

二、选择好的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师也是很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除了课本上的文章的教学,教师还会让学生做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其实,教师们并不需要给学生讲太多的阅读,也并不需要每一篇文章都带领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教师们自己需要能够挑选一些好的教学内容,以这些好的教学内容为案例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而对于其他的阅读文本,教师则主要起着一个引导作用,让学生发挥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阅读。阅读的文章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每一个都涉及,小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诗歌、说明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们在进行每种文本的讲解的时候,需要给学生总结这类文本经常出的一些题目以及结果,这样学生以后在做题的时候就有模板可以参考。

比如说,阅读中经常会有一个这样的题目,特别是在小说阅读和记叙文阅读中会问“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意义?”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会告诉学生这些标题的作用有:线索作用、一语双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文章的中心等。学生在阅读题的时候可以把教师讲的知识点拿出来参考,一一对照,从而弄清楚本文标题的作用。

三、阅读教学的方法要得当

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们在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致,也能够提升教学成效。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们教学的方法太单一了,只是通过朗读和分析來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不能够点燃学生的阅读动力,也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更不能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挑选一些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比如说,教师在教学《陶罐和铁罐》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演舞台剧的形式来进行,一个学生演谦虚的陶罐,一个学生演骄傲的铁罐,通过这两个学生的舞台剧来感受陶罐和铁罐的特点和最后的命运,舞台剧相比纯粹的知识讲解有吸引力多了,能够参与角色演出的学生,通过角色的演绎对文章肯定有深入的理解,没有参与演出的学生,在看这个舞台剧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舞台剧的教学方式对演员和观众都是很好的。

教师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没有去过桂林,没有领略过那里的风景,在阅读的时候很难产生想象,教师们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桂林的风景照,还可以给学生看一下网上描述桂林山水的视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上一篇:永恒的“鸭忆”作文下一篇:文明前行系列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