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独生子女

2024-07-19

农村独生子女(共12篇)

农村独生子女 篇1

摘要:中国农民为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且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相继进入老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具备重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体系的政策条件和经济基础, 因此, 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新型养老保险体系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创新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总量在6000万人左右, 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城镇, 农村为7.35%, 而城镇为6.30%。到2005年,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人, 超过总人口的10%, 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人, 占总人口的8.5%。目前, 国际上一般把60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则称其为进入老龄社会 (或老龄化社会) 。由此可见, 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1953年起, 扬州市14岁以下少年儿童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的32.66%下降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11.82%;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却从二普时的2.9%上升到六普时的12.44%% (一普为4.8%) 。根据国际通用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划分年龄标准, 第三次人口普查时, 扬州市0~14岁人口比例已达29.6%, 达国际老年型标准 (指标为30%以下)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4.78%, 低于国际老年型通用标准 (国际标准为10%以上) ;年龄中位数为26岁, 处于国际成年型的标准范围内 (国际标准为20~30岁) 。第四次人口普查, 扬州市0~14岁人口比例降到20.97%, 仍在老年型标准范围内;但65岁以上人口比例和年龄中位数与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相比尽管向老年型更跨进了一步, 但尚未达到老年型范围。但从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起, 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9.14%, 已接近10%的老年型标准, 而年龄中位数为34.76岁, 已超出30岁以上的老年型标准, 由此可见, 从“五普”起, 即2000年, 扬州市已进入老年型社会。

就扬州农村而言 (不包括集镇) , 据“六普”显示, 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15.95%, 其中, 邗江区、维扬区、宝应县、仪征市、高邮市、江都区分别为14.03%、13.86%、17.52%、12.62%、16.54%、17.32%, 其中, 宝应县最高, 为17.52%, 仪征市最低, 也达到12.6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被推到了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并且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这种养老保险的弊端日趋明显, 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 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建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利条件

1. 经济社会发展为重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不可能同步进行, 所有国家概莫如外, 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距。从国外城乡社会保险体制建立的时差来看, 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与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均有一定的时间差, 两者平均间隔的时间大约是50多年。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建立起来, 至今已经超过50年。从建国开始, 我国工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状态。在工业化发展早期, 我国走的是一条农业支持工业的道路, 当初, 农业剩余为工业提供大量的积累, 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则需要工业对农业进行反哺, 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2000年扬州市农业占GDP比重已经下降到13.3%, 比欧盟等多数国家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农业占GDP的比重 (17.2%) 要低。 (1) 在国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普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重要标志。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由此可见, 我国已经进入了可以初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 即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尤其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已切实可行。

2. 法律制度的完善为重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制度提供政策依据。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需要寻找法律依据, 其实, 迄今为止, 围绕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我国已形成完整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规定:“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条规定:“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为,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第4条规定:“国家保护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 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第20条规定:“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第22条规定:“农村除了根据情况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外, 有条件的还可以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 作为养老基地, 收益供老年人养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2条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 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 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第24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计划生育。国家鼓励保险公司举办有利于计划生育的保险项目,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 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办法。” (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 “完善农村优抚制度,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述法律条文及政策规定, 为重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二、重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体系的思路

200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点难点在农民”, 为此, 要求各级政府“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 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 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推进, 构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制度已势在必行。它既是巩固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措施, 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考验和服务于民意识的检验, 更是造福于民, 功在千秋的大事。

1.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构。

现阶段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所享受的养老保险与其他农民一样, 即仅拥有土地中派生出来的养老保险。这种附加在土地基础上的养老保险政策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是极其不公平的, 尤其是在按人口数分配土地的地区。因此, 必须重构一种非其他农民所能享受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的框架结构见图1。

2. 建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制度的重构, 应坚持个人、集体、国家“三合一”原则, 其保险基金的来源应坚持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适当补贴的原则。目前, 我国以养老金为代表的社保基金有的集中在省一级, 但大多集中在地市一级, 管理分散, 一些地方存在着管理不规范问题。因此, 农村独生子女养老基金管理应集中在省一级。同时, 基金管理机构设置应坚持“三权分立”原则, 即基金收缴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 管理和运作由符合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资格的商业性公司运作, 同时由政府设立专门的基金监督机构确保专款专用, 并针对商业性公司制定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障水平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即坚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农民纯收入相适应。其实际保障水平应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

3.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新型养老保险金的筹集。

实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模式, 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与当地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农民收入的具体情况, 建立符合该区实际情况的计划生育个人养老保险帐户。由政府先期注入一定数量的资金, 再由个人自愿选择投保标准, 定期缴纳保险费用, 缴费方式可采用现金缴纳, 也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 同时集体也应给予强制性补贴。

4.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应统筹安排。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需要考虑现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内各个层次和项目的衔接, 更要充分考虑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制度和其他商业化性质的保险, 不可单兵独进, 而要统筹规划。在制度的设计中, 既要积极探索有关制度和政策的衔接、对接或者整合的思路, 又要为未来制度的变化留出接口, 以备将来的衔接。

三、重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1. 选择合适的养老保险制度, 创新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体系模式。

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依靠公共财政及集体经济的投入。因为农村现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需要, 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也使得部分后代在赡养老人的能力上显得不足, 因此, 借助公共财政集体经济的投入,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 政府投入与集体补贴为辅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已成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可以肯定地说, 虽然目前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多有兄弟姐妹, 也尽管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 (3) , 农村中高龄老人的生活能力, 尤其是生活处理能力和操持家务能力无论男性或女性一般都较强 (见表1) , 但他们仍不可避免地受到“上养老、下养小”的双重挤压。一般情况下, 人们供养父母与哺育子女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道德责任感和血缘亲情。由于现实对抚养子女的社会保障不如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 父母对子女的抚养通常没有可推托的余地, 而子女对父母的供养则随着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而可以有很大弹性, 容易造成一些子女降低供养程度, 甚至推卸自己责任的行为。在调查中发现, 尽管有占调查总数79.45%的大学生认为老人应该与子女住在一起, 但现在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愿望并不必然转化为将来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因此, 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他们在“养老”与“育小”问题上经济供给并不是均等的。两者的区别是供养父母行为的实施侧重于道德责任感, 而哺育子女则更多地是出自于血缘亲情, 并且这种供给一般不可能根据自己年老时是否一定能得到子女供养为选择前提。目前农村中的老人在抚养子女阶段一般没有多余的供给能力, 至晚年积蓄甚微, 如果子女供养不足, 势必使这些老人的生活发生困难。因此, 根据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完善农村优抚制度,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政府投入和集体补贴为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成为建设新农村必不可少的内容。尤其是对应将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视为农村的优抚对象, 优先列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内, 因为这部分人群在农村中处于相对弱小, 无论是家庭经济状况还养老准备, 独生子女家庭均不如非独生子女家庭。

单位:%

2. 改革基金的管理模式, 保证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基金的保值增值。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 (市) 级统一管理, 其保值增值必然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 应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机制。第一, 在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框架下, 农村养老基金可由省、市县共管, 省级负责基金管理, 县 (市) 级负责基金的收缴和发放。如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 基金可交由国家有关机构管理。因此, 应以省为单位, 成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 由政府注入启动资金, 并提供最终担保。当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回报率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回报率时, 基金管理公司先以自有资金弥补差额, 不足部分由政府最终弥补。当基金公司破产时, 投保人的最低养老金应由政府最终担保。第二, 政府应尽快出台基金运营优惠政策, 拓宽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 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根据国际通用的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做法, 可单独开辟面向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基金的证券市场, 如中央政府可以每年发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优惠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 或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银行储蓄优惠利率, 或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投资一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第三, 加大基金的监管力度。鉴于基金管理可能会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建议建立一个独立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之外的, 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监管机构, 以协调、监管和制约基金管理公司的活动, 以提高基金运行与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程度。

3. 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 建立社会供养机制。

如前所述, 从2000年起, 扬州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因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扬州的老年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养老服务需求也会增多。其中,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将在未来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益成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主流, 可纳入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体系, 并可作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主推模式。尽管现阶段居家养老模式的覆盖面不宽, 存在服务机构单一、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迫切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 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制度安排:第一,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在规划设计养老事业时, 应体现前瞻性与科学性, 政策的制定应具有可操作性。要有效整合区域内养老服务资源, 并加强规范和监督。要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使之承担社会养老职能, 尽快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社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第二, 打造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一要对服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使之掌握礼仪礼节、家庭保洁、家庭餐饮制作、饮食卫生、常见病防治和老年人起居、照护等专业基本技能。二要加强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并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以保证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可持续性。第三, 正确处理好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克服重机构养老、轻社区居家养老的倾向, 加大居家养老服务投入;另一方面, 要处理好传统孝道与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关系。孝敬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不能替代子女对老人的照料和血脉亲情。政府在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同时, 应大力宣传和倡导“百善孝为先”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并对子女探视父母做出必要的强制性规定。第四, 增加服务内容。目前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 尚未形成对竞争主体准入、公平竞争、开展服务、评估验收的政府购买的完善制度。目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一般以家政服务为主, 严重缺乏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心理辅导、精神慰藉等特殊服务。因此, 政府应积极开发与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并尽快制定合理的购买标准, 引入市场化机制, 促使购买服务的法制化。

建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制度的探索、创新、建立、实施以及资金管理运营等方面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 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要建立覆盖范围广、保障水平高、制度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是, 现阶段我国一些地区的试点探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从长远来看, 需要大力发展城镇化, 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积极发展村级经济;同时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利益引导机制, 准确把握未来人口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而作为保障和福利政策的利益导向政策, 要综合考虑我国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改革发展, 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从而建立起统一的城乡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制度。

注释

11 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J].经济学家, 2003, (5) .

22 杜龙涛, 姜木枝.关于建立我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

332010年, 为了解生育政策对农村家庭结构类型与代际关系的影响, 笔者选择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大二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调查问卷282份, 现场填写并全部回收, 剔除无效与籍贯为外省市的学生问卷, 有效问卷269份, 有效率达95.4%。调查对象籍贯分布于江苏省境内的13个市、30 个县市区、232个乡镇。其中独生子女146人, 占调查人数的54 .0%。

农村独生子女 篇2

一、高考加分的条件

(1)考生父母或母亲为我省农业户口,农业户口连续十年以上并享有农村责任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公职人员不属于这个范围)

(2)考生父母只生育一个子女(考生无同父同母、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并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3)考生本人为我省农业户口

二、考生应提供的资料

(1)2016高考农村独生子女资格审查表一式四份(有表样)(2)考生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证明一份(有表样)

(3)考生及父母享有农村责任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证明一份(有表样)(4)考生及父母或母亲为农村户口证明一份(有表样)

(5)考生本人户口本、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考生父母的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原件以及复印件,没有身份证的需提供派出所户籍证明(6)独生子女证原件和复印件

(7)父母早婚早育的到县计生局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关开具结论证。(不到法定婚龄或怀孕不足月份生育子女的为早婚早育)

(8)父亲为非农业的要有单位出具的载明其婚姻生育状况,子女状况证明,需单位盖章领导签字。(9)父母死亡的要有村级出具该考生是独生子女的证明并加盖乡计生委公章和主管领导签字,派出所出具父母死亡注销证明。

(10)父母离异的需要离婚判决书或离婚协议书和离婚证,原件和复印件。母亲离婚后又再婚的需要嫁入地开具三级以上证明。

三、统一印发的表格及证明填写说明

所有表格及证明均用碳素笔填写,高考农村独生子女资格审查表4份,均要粘贴考生本人1寸近期照片,村委会意见栏要写上“情况属实”,村主任本人签字。乡计生委审查意见栏也要写“情况属实”,乡主管计划生育领导本人签字,计生局审查意见和市计生委审查意见不填。所有表格和证明需要签字的地方都要有领导签字,不能空白。并在指定位置加盖公章,所有表格和证明的填写日期不能空白,要如实填写。

四、档案装订要求

将高考农村独生子女资格审查表用曲别针别好,其他复印件用订书机装订好,档案袋正面写考生姓名、学校、联系电话,原件、审查表、复印件、证明一同装入纸质档案袋。

农村独生子女 篇3

【关键词】山区农村 独生子 初中阶段 行为偏差 教育探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往往与城市没有了什么区别,学习条件也非常好,按理说他们各方面应该进步更快,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学习成绩远远比不上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非独生子女学生。他们往往性格暴躁,自私霸道,好逸恶劳,不求上进,整天迷恋于电子游戏机和卡拉OK娱乐场所之中,学习成绩一直排在全级学生末尾。在家俨然一位小皇帝,在班上,对于正常的值日清洁劳动也是嫌脏、嫌累,经常推诿。

诸如此类行为偏差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一个难题。山区农村独生孩子在初中阶段行为偏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的溺爱

实行一孩化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对孩子的物质生活有求必应,要啥给啥,对孩子一味迁就和溺爱①,实施“保姆式”的教育,孩子完全处在一种由爱抚所包围的“保温箱”中,这样,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加重了自我意识,形成了过度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孩子缺乏锻炼

有不少独生子女家长担心孩子承受不了批评,出于一种特别呵护心态,对孩子的缺点错误,很少因势利导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在孩子管教中,迁就过多,不厌其烦地给予帮助,唯恐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对孩子喜爱,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子女的要求②,孩子出了问题很少严肃对待,往往没有及时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向言行甚至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第三、父母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教育

现在的独生子女基本上属于甜水泡大,很少有吃苦经历,贫困、饥饿对于他们来说不知是何滋味。因为是独生子女,家庭都视为掌上明珠,尽量不想让孩子吃苦受累,对孩子的生活会尽可能进行全方位包揽。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形成孩子怕吃苦的性格。

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纠正这些孩子的偏差行为呢?要纠正这些孩子的偏差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应该对孩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老师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在各个岗位都要为“教书育人”这个目的尽职尽责,使他们茁壮成长,当然这是一项既复杂又浩大的工程,需要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的。

2.应该从心理角度去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心理

学生行为不端,更多是指出其错误,告诫他今后改正,很少从心里角度去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课程落实却注重共性教育,很少因材施教,实行个性教育。对问题学生要有个性化的帮扶举措,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应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告诫教育

因为孩子在家里很少受到父母批评,在学校很少接受个性化的心理帮扶与对应的惩戒教育,基本上都是在顺境中生活,很少有挫折感,遇到挫折往往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所以从小就有必要的批评举措,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学会自我克制,这样对于老师的善意批评就不会感到太多委屈而走极端。

4.对孩子的任何细节的行为偏差都应该予以重视及时纠正

大因小而起,对孩子的任何细节的行为偏差都不能小事了了,让孩子树立接受批评的勇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应该随时关注,多与孩子沟通,避免偏执阴影笼罩。

5.有意识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锻炼和劳动教育

不经风雨难见绚丽彩虹,不经挫折难以健康成长。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人生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小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这对孩子未来人生大有裨益。还有就是忽略对孩子的劳动教育③,孩子回到家,没有给孩子劳动的机会,自然而然长期这样孩子就养成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对孩子以后出到社会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使他们茁壮成长,不但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才能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注释】

① 杨雄. 当期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探索与争鸣》,2007 年第2期第68页.

② 刘海鹰、刘昕. 中学阶段独生子女关系调查报告,《当代教育科学》,2004 年第9期第30页.

③ 冯自变、辛向前.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谈,《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5年第12期第67页.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现状研究 篇4

农村留守子女是指农村中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进城务工, 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城市, 使其留守在家, 处于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孩子。“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 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 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 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 成为农村留守子女。”[2]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状况, 笔者选取了南京市高淳县桠溪中学为调研基地, 对其农村留守子女进行了专项研究。

桠溪中学现有初中22个教学班, 学生940多名, 农村留守学生所占比例为30.4%, 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占70.4%, 一方在外打工的占29.6%。抽样调查了解到, 父母常年在外的占4.0%, 一年回来一次的占16.2%, 半年回来一次的占44.5%, 每个月回来一次或几次的占27.9%。由此可见, 农村留守子女远离父母, 得不到正常的关爱、呵护, 而祖辈监护、隔代监护导致监护不到位, 他们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造成农村留守子女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在知、情、意、性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中, 农村留守子女存在的障碍、缺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具体来说, 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问题

当前, 农村留守子女的学习现状以及学习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成绩不容乐观。父母外出打工后, 部分农村留守子女因缺乏父母的管教, 学习态度慢慢变得越来越不端正, 学习动机不纯, 功利性较强, 惰性逐渐产生, 信念不坚定, 再加上家庭的辅导和监督都跟不上,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效率逐年降低, 成绩下降厉害。据南京市桠溪中学月考、期中期末数据显示, 在农村留守子女中, 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占48%, 学习成绩中等的占40%, 学习成绩较好仅占10%;第二, 农村留守子女逃学、辍学严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读书无用论兴起, 再加上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有限、师资总体水平不高等, 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农村留守子女逃学、辍学现象实为频繁, 学校教育状况每况愈下。

2 农村留守子女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 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3]对于农村留守子女来说, 父母长期在外, 孩子缺少陪伴, 缺爱严重, 疏远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们没有办法建立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从而导致这些孩子对事消极懈怠甚至偏激。调查了解到, 57%的桠溪中学留守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 中度为9.05%, 重度为0.3%。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 农村留守子女有的表现出自卑、郁闷、敏感、孤独, 有的内心封闭, 情感冷漠, 不愿意与人交流, 爱心不够, , 有的则脾气暴躁, 容易冲动, 打架斗殴无所不来。在学校里, 他们也常常是老师比较头疼的孩子, 叛逆、不合群、行为习惯差, 与同学相处不和睦。

3 农村留守子女品行问题

“农村留守子女处于身心发展的转型期, 可塑性强, 其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 缺乏对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 需要成年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4]但对农村留守子女而言, 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而且又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 农村留守子女违法违纪现象很严重。这些孩子常常不愿意上课, 即使去上课也不完成作业, 甚至参与各类不法团体, 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离家出走, 有的甚至就被拐卖了。这种农村留守家庭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残破家庭, 对子女引导和教育都跟不上, 大多数父母与子女关系比较冷淡, 很多孩子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4 农村留守子女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子女安全亟待关注, 一方面, 农村留守子女年龄还小, 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 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另一方面, 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的“真空”, 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 孩子们又普遍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农村留守子女的游泳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害事件屡见不鲜。除此之外, 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监护人的监护不力, 譬如孩子生病没办法得到有效治疗, 从而影响健康或者孩子们受到人身伤害时, 一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留守女孩受性骚扰或性侵犯的例子不胜枚举;二是缺乏对孩子们的行为失控教导, 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自杀的道路, 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从而丧失生存权、发展权[5]。据了解, 南京市高淳县桠溪镇初一年级三班的学生陈峰2007年5月10日刚过完15岁生日, 可谁会预料到10 d后他会远离这个世界。在附近邻居和亲戚眼里, 陈峰除了成绩不是特别好, 几乎没有缺点。5月20日放学后,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家, 直到第二天的傍晚, 在桠溪镇桠溪中心小学附近的河流中发现了他的尸体, 其离奇死亡至今仍在调查之中。

5 结语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是否顺利解决与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 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也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 需要各界的配合, 需要争取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并利用写倡议、广播、集会等形式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 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6]因尤其是农村基层政府、家庭、学校、更应紧密配合, 为农村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真正为农村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宋强.农民工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5) :7.

[2]许旭.关注“三农,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 :37-38.

[3]蒋雪梅.农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及原因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4]洪玉华, 蒋业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9) :64.

[5]邹长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地问题及教育对策[J].内蒙古教育, 2006 (5) :11-13.

农村独生子女 篇5

云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云 阳 县 财 政 局

关于印发《云阳县农村居民和城镇无业居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发放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人口计生办、财政办: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云阳县委云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意见》(云阳委发〔2007〕22号)文件精神,我们特制定了《云阳县农村居民和城镇无业居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发放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八年五月十日

主题词:计划生育 奖励 办法 通知 抄送:县委办,人大办,县政府办,政协办

云阳县人口计生委办公室

2008年5月10日

云阳县农村居民和城镇无业居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发放办法

为奖励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动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根据《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县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农村居民、城镇无业居民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本人户口必须在云阳行政辖区内。口袋户、户口待定待落、没有户口的人员,不予登记;

(2)夫妻双方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在子女年满14周岁前申请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子女存活期间未再发生生育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婴儿存活的属于再生育行为 ;(3)无生育行为的不予奖励;夫妇双亡不予奖励;(4)独生子女出生的时间是在1973年7月1日以后。

第二条 凡1973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生育独生子女的家庭,在子女未满14周岁前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对象,按《条例》规定一次性分别发给300元的奖励金。

第三条 独生子女父母在子女已年满14周岁后,其母亲未年满49周岁期间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不能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可以享受国家和重庆市的其他奖励扶助政策。

第四条 农村和城镇无业居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已经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满300元的,不能再领取奖励金。不足300元的可以申请发放差额部分。

夫妻一方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由单位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给夫妻另一方为城镇无业居民、农村居民也发放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另一方也不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

第五条 城镇无业居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实行按月发放的仍然采取以兑现;农村居民已享受一个半或两个人份额自留地至14年的,不再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不足14年的,仍然享受300元的奖励金。

第六条 奖励对象分四年逐批兑现。各乡镇应摸清独生子女已年满十四周岁,以前未有享受任何经济或物资奖励的独生子女家庭户数,掌握历欠具体数据,能一年兑现完的尽量兑现完毕;需分兑现的,应作好计划报县人口计生委备案。

第七条 农村居民和城镇无业居民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仍然按其子女年满十四周岁的当年,一次性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上一年符合条件未申请的奖励对象推移到下一年申请奖励。

第八条 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后,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育、收养子女的,应退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应对其违法生育和收养的行为从重处理。

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后,符合再生育政策,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的,在提出再生育申请时应返还已经领取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独生子女死亡的 除外。

第九条 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开支办法:

(一)农村和城镇无业居民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由乡镇财政在安排的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列支,县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中的独生子女父母,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之月起至子女14周岁止,由所在单位分别发给2.5至5元的奖励金。财政拨款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开支,企业单位列入成本税前开支。

第十条 企业的独生子女父母其子女未满14周岁,企业破产、关闭欠发职工的独生子女奖励金,在破产经费中计提一次性发给本人。

第十一条 家庭曾经生育子女和现有子女数的计算:

(一)再婚夫妻再婚前后生育的子女合并计算,夫妻双方合并计算只有一个子女的,属奖励对象。1979年以前曾生育两个子女、子女死亡的,再婚后合并计算只有一个子女符合奖励对象;

(二)再婚前分别只生育了一个子女,且分别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分别符合奖励对象条件;只有一方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领证的一方符合,另一方不符合;

(三)夫妻一方或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配偶以外的人员发生的生育行为,属于违反《条例》的生育行为。婚外生育的双方包括配偶,均不能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

(四)第一胎生育双胞胎、多胞胎后没再生育,子女死亡,现存一个子女或无子女的,符合奖励条件;

第十二条 收养和捡养子女的认定:

收养和捡养的子女是指在收养人家中入户或未入户收养半年以上的,及其:

(一)收养和捡养人收养一个子女,在收养和捡养子女存活期间又生育的,不属于奖励对象;

(二)在独生子女存活期间,收养和捡养一个子女的,不属于奖励对象;

(三)无生育行为收养和捡养子女不属于奖励对象。第十三条 家庭独生子女死亡的认定:

(一)独生子女死亡,独生子女父母属于奖励对象;

(二)独生子女死亡后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独生子女父母属于奖励对象;

(三)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子女死亡的,均属于奖励对象;

(四)独生子女生育子女后死亡,其父母又收养一个子女的,不属于奖励对象;

(五)1979年以前,生育两个孩子,后死亡一个,在1979年以后,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属于奖励对象。

第十四条 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家庭婚姻情况的认定办法:

(一)申请人婚姻关系发生变化的,以最后一次婚姻变动的情况为准;

(二)丧偶前只有一个子女,丧偶后没有再婚,存活一方属于奖励对象;

(三)夫妻离婚,在离婚前只有一个子女,已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离婚后没有再婚也没有收养子女的,属于奖励对象;

(四)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后,一方下落不明的,另一方属于奖励对象,另一方返回后重新确认领奖的资格;

(五)再婚夫妻,再婚前各有一个子女,再婚后,夫妻一方死亡,另一方与死亡一方的子女形成了继父继子女、继母继子女关系的不属于奖励对象;

(六)丧偶或离婚现无配偶的,与他人同居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未到有关部门确定婚姻关系的,其婚姻状况为丧偶或离婚;

(七)独生子女死亡后夫妻离婚,未再婚,属于奖励对象;如果再收养一个子女,收养方不属于奖励对象;

第十五条 正在服刑期的人员,不纳入奖励对象范围。(刑满释放后,经审定符合条件再予申报)如其配偶符合奖励条件,其配偶属奖励对象;

第十六条 领取奖励的对象不能提供充分证明材料,经调查存在疑点的,不确认领奖资格。

第十七条 举家外出,待其回家后经资格确认符合条件的,再发放奖励金。第十八条 奖励对象确认程序及提供资料

(一)申请人认为符合云阳县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条件的,应当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填写审批表;

(二)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向各自的户籍所在地的乡镇申请,户口不在本县的一方,不能在本县申请;

(三)如实逐项填写《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发放审核表》一式两份,申请人不识字的可由工作人员代为填写,申请人必须如实提供情况,并对所填写的内容确认、盖印。

(四)申请人在申请时应提交本人身份证、结婚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户口簿复印件等证明材料,必要时须附婚姻和生育状况等证明文件。无身份证、结婚证的人员以户口簿记载的信息为申报依据;无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必须认真调查,确认是否在《条例》规定的时间内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第十九条 村(居)民委员会审议并公示。

(一)村(居)民委员会审议。村(居)民委员会依据云阳县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有关政策的规定,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议,对符合条件的奖励对象,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

(二)村级公示。村(居)民委员会对经过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无疑义,拟上报的奖励对象情况连同奖励对象条件、举报电话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张榜公示7日以上;

(三)村级上报。对张榜公布无异议的申请人,由村(居)民委员会在《审核表》上签注意见,村(居)民委员会主任签名并加盖村(居)民委员会印章,连同申请人身份证、结婚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户口簿复印件等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

第二十条 乡级审核并公示。

(一)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居)民委员会上报的申请人资料进行审核。在乡级审核中,对村(居)上报的奖励对象由乡镇组织机关干部进村逐户逐人核实,查清申请人的出生年月、婚姻史、生育史、曾经生育子女数量和现存子女数量等基本情况;

(二)对审核符合条件的奖励对象情况,以及奖励对象个人条件、乡镇举报监督电话号码,在乡镇政务公开栏和村(居)民小组院坝内同时张榜公示7日以上 ;

(三)乡级批准。对张榜公示无异议的申请人,乡镇人民政府应予批准,报云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一条 申请、审核、公示、批准的时间。

(一)申请人在每年的4月份前,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填写申请表;

(二)村(居)民委员会在每年5月份,对申请人领取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奖励金的条件进行审议、公示,5月底报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三)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在每年的8月底对审核公示、无异议的奖励对象,造具奖励金发放花名册,经乡镇人民政府领导批准后,报县人口计生委备案;

第二十二条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审核备案后,填制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发放汇总表送县财政局审签确认后,下达县级补助经费,由各乡镇在每年的12月31日前将奖励金发放到领奖人。

第二十三条 奖励确认对象资料的归档保存。

(一)县人口计生委将审核批准的《审核表》退回一份给乡镇人口计生办统一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二)不符合奖励条件对象的资料,由乡镇集中立卷归档保存;

农村独生子女 篇6

关键词:新市民子女;潜质学生;教学

农村新市民子女潜质学生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在学习效果上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探究,仅供参考。

一、制订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因此,我们要在课前揭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我们在针对新市民子女潜质学生的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尊重该类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这类学生学习,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很多学生也反映在课前揭示教学目标可以起到导向作用,让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有方向可寻,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二、通过课内教学转化潜质学生

首先,师生关系的好坏会对学生的意志、情感以及认知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方面的沟通以及所营造的心理氛围就成为师生互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只有喜欢自己的老师,才会对其所教的学科更感兴趣。而如果师生关系较差,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感,会直接影响对学习的态度,当面对一些低难度或者高趣味性的知识时,他们也无法提起兴趣。农村初中潜质学生学习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老师对这部分学生存在偏见,导致学生对学习也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富含关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让潜质学生深深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并从内心深处涌起难言的满足和愉悦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充足的勇气和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此外,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开展探究合作学习。为了促进潜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培养潜质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合作学习要求我们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精心设计思考问题,可以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在思考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将教学目标进行浓缩,提炼关键节点和环节,使问题的难度逐步加深,使探究问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潜质学生与学习优秀学生分配到一组,在小组负责人的带领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获得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激发潜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教师要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关注潜质学生的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搜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针对潜质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帮助潜质学生克服难点,战胜困难,提高学习成效,促进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通过课外辅导转化潜质学生

对于农村初中新市民子女潜质学生的转化教育问题,仅仅靠课堂是达不到非常理想的效果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外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老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握这部分学生各自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课下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通过对症下药解决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转化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潜质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学习提上去。

总之,对于农村初中新市民子女潜质学生的教育转化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认真研究学生,把握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转化他们,从而实现教育的全面性和公平性。

参考文献:

李祝明.浅谈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05(Z2).

农村独生子女 篇7

近日笔者在某手机报中看到一篇关于《穷孩子拿什么改变命运?》的报道:2000年至今,北大校园里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同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就开始不断滑落。2009年,全国高考弃考人数达8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近年来,高校收费成倍增长,农家子弟所占比例却在不断下降。高昂的学费,让低收入家庭望而生畏。而伴随着就业过程中的“背景”、“关系”、“人脉”,更让很多贫寒人家在衡量后不得不放弃继续上学的机会。

这一话题不禁引起笔者对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关注。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农民处于社会底层,其子女要想向上流动,最主要的渠道就是教育。而现有家庭资本的充分利用则是促成子女教育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查阅的资料来看,以往学者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多是宏观层面的对制度建设方面的分析,探寻微观特殊性原因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通过访谈一些农民家庭,发现家庭资本对其子女的教育历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 家庭资本的界定

按照传统的资本定义,家庭资本指家庭的财富构成。但社会学家更重视两类特殊的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以下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及科尔曼对资本及家庭资本的主要观点。

布迪厄在其《资本的形式》中区分了三种形式的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后期他又补充提出了符号资本,作为对前三种资本的认同)。经济资本包含了我们经常说的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等。它是基础性的资本类型,其他类型的资本首先都被看成是后来才从它当中分离出来的。正如布迪厄在此强调的,这些资本类型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谓文化资本,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文化资本能培育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在学业上良好表现的欲望,这对孩子的学业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本则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普遍熟悉的、公认的,并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布迪厄首先肯定了经济资本的基础地位,同时他也充分肯定了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巨大能量。

在科尔曼看来,家庭资本至少包括三种形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物质资本是由物质领域的变革所创造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力资本是由人的变革所创造并给人们带来能够以新的方式行动的技术和能力;社会资本则更无形,它存在于人际关系网络之中。根据科尔曼的理论,经济资本通过家庭财富或收入来近似地测量,它提供了帮助取得教育成就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本通过父母的教育水平近似地得到测量,它为儿童提供了帮助学习的潜在的认知环境。社会资本则会促进和增强家庭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子女教育成就的影响。

本文依据以上理论成果,将家庭资本定义为某个家庭所能够提供给子女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即家庭资本有三种形式:家庭经济资本(即家长以物质形式投资在子女教育上的资源)、家庭文化资本(即家庭成员通过相互交流和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修养和文化商品等特定的资源)和家庭社会资本(即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或家庭外与他人建立在信任、规范、制度、责任等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网络)。

2 家庭资本对子女教育成败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由于高中教育层次上的欠发达,学生仍要面临中考、高考两轮筛选,因而为家庭资本发挥作用提供了足够的舞台。在这种竞争性流动制度中,拥有优势家庭资本的农村家庭的子女更容易获得学业的成功。

笔者在对吉林省长春市周边的农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拟提出几个理想型便于分析:

(1)经济资本强势,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劣势——最不利于子女学业成功型。这一类型的农村家庭一般亲戚都是农村人,没有什么文化,在人脉与文化资源上没有优势,但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因此没什么压力,有较高的满足感。由于亲戚网络中学历都不高,所以他们也并不追求子女学业上有多大成就,认为自己现在过得已经很好了,没必要费那个劲了。这种保守的观念与放任的态度,使得家庭没有追求学业成就的氛围,子女在学习成绩方面缺乏父母期待及亲人的关注,因此缺少追求学业成功的情感能量,这样,就缺少了好好学习的动力与责任感,孩子自身的自制力差,又没有来自父母的监管与教育,因此很难有学业上的成就。在这个意义上,经济资本独占优势的情况是不利于子女学业成功的。尽管有研究表明经济资本较多的家庭其子女可能具有较多的教育机会,但是,在笔者调查的农村家庭里这一规律并不明显。

(2)经济资本劣势,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强势——最利于子女学业成功型。此时情感能量最强大,家里经济条件相对差,因此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与好好学习的责任感,从而改变家里的生活条件。首先,文化氛围浓厚的教庭,其子女不仅受其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继承这些文化资本,尽管经济资本贫乏,但借助文化资本的力量,尤其是其中巨大的情感能量,比如亲情、追求梦想的激情,都让这个曾经很可能持续贫穷的家庭,摆脱了先赋的不利地位,达到了自致的上层地位。

再者,社会资本能在金钱上、思想上、行为上产生重大影响,拥有广泛社会资本的家庭更容易为孩子争取到较好的教育机会。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家庭社会资本实际上主要是家庭中建立在信任、规范、制度或责任等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网络,家庭社会资本主要是针对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进行质与量的评价。(1)一些研究者认为,家庭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家庭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来源于父母期望与父母卷入。所以如果父母对子女期望很高,在经济、情感、精力方面也投入颇多,而且拥有的社会资本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并且充分地动用了亲戚网络,最终实现了子女教育成功的目标。

(3)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均势——不确定型。这种情况下,子女教育的成败与家长的素质与教育方式、子女的个人性格品质、社会关系的影响等息息相关。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农村家庭资本的状况与其子女的学业成败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尽管随着国家推行并完善了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以及推行高校扩招、贫困生贷款等政策,使国家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城乡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上的不平等基本消除,但家庭资本与教育成败的联系并没有削弱,只不过是在稍后的阶段上才更加明显罢了。由于城镇家庭比农村家庭拥有的家庭资本在质和量上都占优势,因此前者的子女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相应的,在农村,家庭资本占优势的家庭,其子女也明显的容易取得学业成就。因此,要想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及提高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必须重视家庭资本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蒋国河,闫广芬.城乡家庭资本与子女的学业成就[J].教育科学,2006(8).

农村独生子女 篇8

一、留守家庭子女的心理现状及形成原因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 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留守家庭子女大多数具有个性化、自卑、逆反、封闭等不健康的心理, 要做好“留守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 必须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造成“留守家庭子女”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委托人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

一般来说, 农村中有一定能力和具备相当素质的人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 这样, 剩下的只有妇女、儿童和老人了。老年人被委以看管孩子的责任, 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相应的能力和知识准备。这些老一辈人, 无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无论孩子被委托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 被委托者实际上已经担负了监护人的部分责任。但是老人文盲率远高于青年一代而且代沟明显, 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同时, 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家庭子女, 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现代家庭中, “留守家庭子女”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2. 家庭功能失调———缺乏家庭温暖, 缺少父爱、母爱。

孩子缺少父母的呵护, 比较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的坏孩子。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避风港, 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 缺乏家庭温暖的人, 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 缺乏同情心。相当于学校里缺乏集体感的“学困生”。在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上, 父母一定的监管非常必要。由于父母的长期缺位, 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积极性、主动性不如非留守儿童, 学习动机也存在不当现象, 致使留守儿童中有较大比例学习成绩不佳。据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的学习一般都不容乐观, 他们中成绩优秀者仅占10%,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

3. 受社会性偏差的影响。

所谓“社会性偏差”是指学生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 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宗旨不相符合, 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现实情况不是零碎、肤浅, 就是失之偏颇。在一次教学活动中, 结合“热爱社会主义”议题曾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有学生认为:“如今社会上只讲效益、只讲赚钱, 你不能干就没有你的饭碗, 这可跟过去的社会主义不同, 那时人人有饭吃, 有活干”;还可以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历史性事实, 不少是带有偏见性的, 或者脑子里装着不少社会上流传的历史秘闻和轶事, 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却是苍白和无知的;也有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的冷漠与疏远, 而对各种并不健康的“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却有一种特殊兴趣偏好, 如从欣赏西方文化到服饰打扮、行为作派、消费品味的港化、西化。反之, 有些学生对教材上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不感兴趣, 引不起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 却把港台歌星一类形象当作青春偶像极力推崇, 一味模仿。当然由于“留守家庭子女”的特殊性, 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 比如认为他们缺乏家教、受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 这些社会偏见直接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结合实际, 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对策———加强“留守家庭子女”的心理建设, 提高教育实效

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 心病还得心药医”, 了解清楚了“留守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 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建设, 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监护, 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树立信心, 从本质上转化他们, 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帮助“留守家庭子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留守家庭子女“平时受的批评较多, 往往有自卑心理, 如果教育工作者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 结果会事与愿违, 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培养他们, 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与他们交朋友、做知己。首先, 通过团委、学生会等组织, 尽可能多地关心帮助他们, 通过一帮一和上门补习、分担家务等形式, 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 融入到大集体中来;其次, 班主任、科任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家访、通电话等情感教育的形式, 通过学习指导和理想教育等情感教育的内容, 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让“留守家庭子女”在一个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中, 感受生活的温暖和爱。还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讲清道理, 分清是非, 忌用“朽木不可雕”、“无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同时, 要有打长久战的思想准备: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应该有耐心、恒心, 要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来教育他们, 帮助他们, 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2. 设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节假日越多, 留守孩子就越觉孤独, 在社区或学校中成立课后活动中心,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或者成立各种兴趣小组, 弥补放学后及节假日的教育空白,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苏州乐园曾在今年暑假一开始时成功举办的外来打工家庭大聚会的活动, 让久别的孩子、家长在欢乐中相会, 就有相当的实践意义。

3. 开展针对“代理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

不仅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他被委托人, 即便是孩子的父母也同样缺乏监护知识和教育的基本理念。由政府、社区、学校在外出人员较集中的地区共同组织针对“代理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 有利于问题的缓解。依靠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加强对“留守家庭子女”的心理监护。

4. 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 把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到城市教育体系里面去。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 所以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劳动保障、职业培训等的解决, 能为农民进城就业、安居营造良好的环境。

5. 加强对教育者素质的培养。

教育者的工作特别是工作在乡村和城市里负责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这部分工作者的素质一定要高, 工作方法一定要讲究。否则, 将带给受教育者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此, 我觉得随着经济的大步发展, 加强这部分教育者的素质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下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对他们的教育任务因此也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工作者要保持高昂的斗志, 开拓创新, 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关注农村、山区等落后地区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留守儿童的队伍日益庞大,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 对和谐农村建设的影响也愈加突显出来。只要农村中存在这样一个弱势群体, 和谐农村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 当前留守儿童的问题急需得到重视和解决。因此, 本文从“留守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出发, 以期为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献计献策, 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 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和谐农村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城市打工, 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 由于多种原因和条件, 他们无力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往城市, 在农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 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力, 造成“留守儿童”权益受损严重, 已成为我国农村社会不和谐的主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和谐农村,留守家庭,社会性偏差

参考文献

[1]彭大鹏, 赵俊清.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之社会和政策因素简析[J].

[2]江西于都善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N].光明日报.2004-04.

农村独生子女 篇9

1 农民工子女可能陷入比父辈更尴尬局面

相比他们的父辈, 农民工子女似乎更具优势:平均受教育水平、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比例都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年轻, 有朝气, 接受新生事物快;最关键的是, 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想脱离农村, 融入城市。但是, 除了少数高考幸运儿外, 大多数人 (低龄化现象比较严重) 都要循着父辈的足迹远走它乡, 去求证未来。对农村生活的疏离感, 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技能, 使他们归乡情怯;城市在户籍、教育、技能、文化等各方面的“壁垒”又使他们久居不易。这种进退两难的窘境就是许多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

2 农民工子女生存窘境应从教育上找根源

农民工子女的窘境成因比较复杂, 但基本根源在于教育。

2.1 留守少年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撑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观点, 在人格发育过程中, 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 我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 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 而这些留守儿童多数现状堪忧。据有关调查指出, 留守孩子普遍存在孤僻、交际自控能力差、自由散漫等心理障碍或缺陷, 甚至感觉遭到遗弃, 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

这些留守儿童很容易失去继续教育的信心, 过早地加入第二代农民工大军。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校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 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 远远超过国家3%的控制辍学率的标准。该统计还表明, 辍学学生中, 有53%是因为厌学, 而非大家意料中的贫困。这些过早辍学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准备, 注定在将来的成长道路上走得不会平坦。

2.2 进城农民工子女遭受严重教育歧视

即便是不少农民工子女能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学习, 其境况也不容乐观。首先, 与城市同龄人相比, 他们的父母就输在起跑线上了。据一次抽样调查显示, 农民工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小学为主, 而城市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以高中以上学历居多。受教育程度的局限, 农民工忙于生计, 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交流, 造成亲子沟通状况不容乐观;同时, 他们不能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来养育子女, 这也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其次, 尽管不少城市出台了针对农民工子女的优惠教育政策, 但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仍然绕不开“择优入校”、变相收费、公办学校资源匮乏这“三座大山”。另外, 缺乏良好的居住环境、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交际圈子狭窄、课外文化生活贫乏等造成农民工子女虽然生活在城市, 仍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甚至, 不少农民工子女因疏于管教, 对城市中一些不良的事物接受很快, 善良纯朴之风不再, 大大背离了进城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初衷。

2.3 新生代农民工暴露教育不足后遗症

新生代农民工 (“80后”, “90后”) 大多数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他们往往是十六七岁就出来了, 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 所受教育的欠缺已成为了他们前进中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上升空间非常有限。

据一次对广州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受教育水平已成为制约他们生存状况的最重要的因素。首先, 受教育水平和工资显著相关。大部分人的工资偏低, 每月工资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65.3%, 其次是780-1000元的占23.4%2000元以上的只有约6.2%, 有约5.2%的外来务工青年的工资在780元以下 (低于广州市的最低工资标准) 。这表明广州广州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水平还是处于较低的层次, 主要原因是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无法从事较具技术含量的职业, 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接受较低的工资待遇。数据显示收入在780元以下的外来务工青年大部分只具有初中或以下水平群, 占55.0%;收入在780-1000元的外来务工青年大部分也只具有初中或以下受水平, 占45.3%;收入在1000-2000元的外来务工青年大部分具有中专或技校学历, 占41.8%, 高中占25.4%, 初中或以下占23.4%;收入在2000-3000元的外来务工青年大部分具有本科学历, 占31.3%;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外来务工青年大部分具有本科或专科学历, 占46.7%。其次,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务工青年, 签合同的概率越高。数据显示处于初中或以下受教育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六成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处于中专或技校教育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有签订劳动合同和没有的签订的几乎各占一半;处于高中教育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有签订劳动合同稍多于没有签订的。再者, 受教育程度越高更能清楚地把握自身的合法权益。高中、中专、技校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中对“至少每周休息一天” (85%) 、“加班费必须高于正常工资” (78.9%) 、“正常缴纳社保费” (71.5%) 等合法权益表现出更大的认同与支持。

3 输出地农村中学应重新审视其教育功

3.1 教育是改善农民工子女命运的根本对策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对于农民工子女尤其是如此。要想破解农民工难题, 改善农民工子女未来的生存状况, 使其适应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 必须将教育从诸多对策中前置, 列为根本大计。国家的教育政策, 一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二是重视和推广农村职业教育, 三是进一步消除城市教育的“壁垒”。当然, 农民工也要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 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投入。而农民工子女本身尤其要明白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 要对自己的成长道路作一定的规划。

3.2 输出地农村中学应重新审视其教育功能

作为农民工输出地的农村中学, 其教育水平决定了农民工子女的发展起点。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中学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存在观念落后、措施不力的状况。要扭转这种局面, 需要它们重新审视其教育功能。除了传统的升学功能外, 农村中学还应当重视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情感关怀这些决定农民工子女起点的功能。具体来说, 一是要尽量挽留农民工子女继续学习, 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二是要对留守农民工子女充分的情感关怀, 以弥补其家庭教育的缺位;三是要抓好素质教育, 有助于其将来适应城市生活;四是适当地培养职业技能, 以备不时之需。总之, 农村中学应当成为农民工子女教育轨迹中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沈小革.广州外来人员子女教育模式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研究, 2006 (11) .[1]沈小革.广州外来人员子女教育模式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研究, 2006 (11) .

农村独生子女 篇10

目前浦东新区初中阶段外省市借读生占学生总数的19.3%, 达一万三千多人, 在公办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其突出, 在目前浦东农村中学起始年级中,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占学生数的50%上下, 其中最多的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 他们外来务工人子女群体的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浦东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育是社会的影子,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环境的独特性, 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习惯、策略、方法等在独特的成因下有着鲜明的特点, 英语学习现状在社会背景、家庭状况、教育基础、就读愿景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催生了诸多的困惑和困境。本文就此对浦东新区部分农村中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英语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 了解浦东乃至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学习的现状, 帮助我们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提高英语教学效能。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选择了浦东新区12所农村中学的预备和初一的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共686名学生。同时为了从不同纬度来分析和比较这一特定群体的英语学习现状, 本次调查还选择了这12所学校的预备和初一年级的部分上海户籍学生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 作为参照。

调查问卷由两种形式组成: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沪就读和英语学习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包括他们英语学习兴趣、习惯、成绩、方法、上课参与度和被关注度、课堂表现。第三部分涉及学生英语学习的外部环境支持。主观题由五道题目组成, 了解他们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家长和教师的建议。

问卷调查在2008年5月份启动, 7月份结束。12所农村中学预备及初一的部分英语教师发放问卷并组织问卷调查, 课题组的部分教师参与了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的调查由6道题目组成。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父母亲工作环境的变动, 学习环境也频繁变化, 小学阶段读过的学校在三所以上有55人, 占8%, 他们在上海开始学习的年级也各不相同, 45%的学生小学一年级就在上海就读, 而其他都是陆陆续续从各个年级转到上海就读;同时由于他们来自全国各个省市, 目前全国各地小学阶段开设英语的时间都不相同, 英语教材也不一样, 各地对小学毕业生的英语要求也各不相同, 学生的英语起点水平差异性很大。其中有47.7%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后才开始学习英语, 而上海和大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学习环境的频繁变动和英语学习的起点不一是他们英语学习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将近40%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老家就读,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目标, 不知道何去何从, 对学习环境缺少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由此带来了学习包括英语学习的焦虑感。

(二) 学业基础和态势

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英语基础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两极分化严重, 学生的个体差异巨大, 部分学生能达到优秀的水平, 考试成绩基本保持在80分以上, 但也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英语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成绩在50分以下的占39.3%。二是英语成绩总体水平偏低, 考试成绩的合格率在45.1%, 这个比率要远远低于上海户籍的学生的平均水平。从分布来看, 在及格分数线左右的学生偏多, 尤其是在50分左右, 在40~60分之间的学生占36.2%;在理论和现实中, 任何一个群体在学习一门学科时里必然存在着个体的差异。然而在中小学教学中有着一种二八现象, 在科学、自然、正常的教学状况下, 按照中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任何一门学科的不及格人数和合格人数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8左右。从这个数据可看, 他们英语成绩偏低的关键原因不是因为自身的学业接受能力而是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有趣的是:学业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比率和感到英语学习困难或较困难的学生比率基本接近, 表明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感知是与学习结果或学业成绩是密切相关的。统计中还有一个现象, 在学习中始终存在着一群英语学习困难和在英语学习的大门外徘徊的学生, 他们在课堂上中始终是一个旁观者, 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 缺乏基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语言的思维和文化淡漠, 学业成绩总在40分左右, 对未来的学习更是缺乏信心。因此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的发展水平是令人担忧的。

在英语学习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听力和阅读感到比较困难, 尤其在目前二期课改的背景下, 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学生本身的英语基础先天不足, 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 语言学习的环境缺乏, 在这些因素下, 在英语学习中属于上位目标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对于他们形成了很大的挑战。

(三) 课堂表现和需求

从表3可以看出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首先表现在教师缺少对这部分学生情感关心和学业关注。其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意识也很淡薄, 只有13.1%的学生能经常举手回答问题, 49.2%的的学生很少或从不发言。他们表示比较喜欢直观、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以及图片、游戏、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这既符合于预备、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也符合刺激多种感官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规律。53.2%的学生喜欢幽默风趣型的教师, 61.5%的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和学业支持, 如多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上课的时候能多提问题。

(四) 学习习惯和策略

从调查结果来看, 48.5%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记笔记的习惯, 29.6%的学生能有时记, 21.8%的学生很少或从不记笔记。13.7%的学生能根据第二天学习的内容预习, 50.6%的学生有时能预习, 35.7%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在遇到学习的困难时, 15.9%的学生能够向教师请教, 60.9%的学生愿意和同学交流和沟通, 13.7%的学生会自己借助各种工具解决问题, 而9.5%的学生不请教任何人或借助任何工具, 不会就不会。每天化在英语学科上超过一个小时的学生为15.2%, 50.9%的学生花费30分钟左右, 29.2%的学生花费在20分钟左右, 4.6%的学生从来不在家后复习或学习英语, 即使是66%的学生能至少花费半个小时在英语学习上, 但他们主要是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学生很少去阅读英语文章, 拓展英语的知识和能力。

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法指导, 没有形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在遇到学习困难和障碍时采取迂回和避让战术, 学习主动性较差, 不能有效和主动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导致知识性和阶段性的错误累积, 时间一长, 势必影响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学习信心的培养。

(五) 学习环境和资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学习环境、资源、条件受家庭条件、生活环境和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与城市学生有很大的差异。6.1%的学生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或接触到外国人, 95.1%的学生很少或几乎从来不接触外国人;同样19%的学生在家里或社区能看到英语的标志或信息而且能举出一些例子, 81%的学生很少能看到或关注周边环境的英语信息或标志。22.6%的学生家里没有用于播放英语听力的收录机, 70.9%的学生家里没有订阅英语杂志或报纸, 90.8%的学生家长不懂得英语, 更不能指导子女英语学习。87.2%的家庭没有可以上网的电脑。

从调查来看,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良好的外部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生活中学生对英语的感知和接触机会不多, 第二语言的习得环境先天不足, 语言输入的渠道单一, 生活性和交际性的语言自然生成条件缺乏;家庭予以的学习支持和资源保障不够。

(六) 文化意识和程度

课题组对学生文化意识和程度的了解主要以问答题的形式调查, 55%的学生或多或少能讲出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在英语国家的基本概况调查中34%的学生能讲出如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首都, 有个别学生能讲出英语国家的面积和位置。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与他们的语言知识有一定的距离, 他们在学了四五年英语后对于英语文化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节日和姓氏的了解上, 对于英美国家的概况所知不多。可以说这个学生群体对英美文化的知识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层面, 跨文化意识不够强烈, 文化知识不够丰富。

四、对策与建议

1.坚持以教学大纲为本, 切实落实阶段性教学目标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英语水平整体落后, 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接受能力的差异, 而是教材和学习环境变动相对频繁造成的, 由于教材和环境的脱节, 致使学生出现了阶段性的知识缺失, 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 而忽视这一群体的差异和需求, 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感明显增加, 如果他们得不到教师的特别关心和有效支持, 学习成绩会一落千丈, 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渐渐消失。

因此,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学大纲为本, 切实落实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动是无法避免的, 而教师的阶段性教学目标是固定的, 英语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是固定的, 所以无论是哪一个年段的教师, 都应通过“以学定教”, 强化阶段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是所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的总和, 一旦达成了每个阶段性的教学目标, 整体的教学目标自然而然就达成了。

为了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达标, 教学管理和教研部门可以细化教学大纲, 对每个年段提出目标和要求, 强调合格的标准;同时学校应对这部分学生跟踪管理, 避免出现因为环境的变动而影响学生发展的“硬伤”;教师应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以教学大纲为本, 强化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2.改变教的模式和学的方法, 激发兴趣, 营造环境

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喜欢直观、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以及图片、游戏、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同时英语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英语兴趣也要在实践中进行, 只有通过实践, 让学生体验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英语教学的课堂在生活化中不断拓展和外延:学校可以组织英语角、兴趣小组、辩论、晚会、竞赛等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学生水平相当的电视节目、英语动漫和阅读英语报纸, 帮助学生在语言习得和学得中积累词汇, 增加语感, 汲取文化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能力。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创设情景, 让学生大胆运用语言, 积累运用英语的经验, 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 这样, 学习英语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农村独生子女 篇11

摘要:在中国农村家庭成员构成中,子女数量普遍偏多,且男女比例很不协调,对家庭消费造成了较大影响。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与子女性别、数量的数据整理,调查研究两者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分析两者之间存在联系的原因,揭示了子女数量性别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提出促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增加,培育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子女性别;数量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维持着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这一“奇迹”的背后,是大量的出口和投资,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大幅受挫,进一步凸显了这一结构性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合理引导农民消费、持续推动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增长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并相继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建材下乡等一系列政策,试图增加农村居民消费,但效果都并不理想。要真正能够促进农村消费,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考察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

二、文献综述

雷钦礼使用中国农村居民的住户调查数据对理论模型中导出的欧拉方程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除了收入和家庭财富以外,消费习惯和预防性储蓄动机确实也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与储蓄决策的重要因素。

荣昭、盛来运、姚洋利用国家统计局1999年农户家计调查的横截面数据,采用改进的probit模型,对影响中国农户家电需求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熊汉富结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践,以独生子女核心家庭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不同于多子女核心家庭的生命周期,以及不同阶段消费热点、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特点与变化。

Wei and Zhang考察了子女性别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但其侧重点并不在农村,并且没有考察子女的数量。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其作一些参考,并作为其研究的深化和补充。

三、数据和计量模型设定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的数据是由专门的国际调查研究团队采集获得的,收集了来自九个省份(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的19000多个多级整群随机样本。本文使用了2006年的截面数据。

由于数据库包含信息较大,其中有许多数据是本文所不需要的,这样就加大了分析的复杂程度,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变量筛选和整理。

1.变量选择及量化法

(1)子女性别、数量:在中国农村家庭成员构成中,子女数量普遍偏多,且男女比例很不协调,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乡村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为122.85:100,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男女比例失衡的结果是婚姻市场的竞争压力升高,迫使男方增加储蓄,提高竞争地位。农村家庭子女的婚娶、教育支出比较大,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农民必须减少现在的一部分消费,以应对未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度量子女的性别与数量,分为家庭男孩数量和女孩数量两个变量。

(2)勤勉程度:生命周期消费理论针对的是成熟经济(城市),农村居民的收入具有弹性,土地要素的回报率不稳定,更重要的,由于勤勉程度的不同,部分农村居民可能选择从事副业、手工业或外出务工。但勤勉程度是人的主观意识,无法准确度量,本文用家庭所从事的行业总数来近似代表勤勉程度,因为勤勉程度越高的人,越可能从事多种行业。

(3)收入水平:CHNS数据库调查了每个家庭前一年的各项收入,本文就用前一年收入总和的自然对数表示收入水平。

(4)消费水平、家电消费及教育支出:消费水平由家庭交通工具消费、农业机械消费、家具消费、家电消费、生活费总和的自然对数表示。家电消费构成了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很大一部分,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类消费。本文中,家电消费由家用电器总价值的自然对数表示。教育支出由变量所有家庭成员教育支出总和的自然对数表示。

2.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建立多元线性回歸模型,通过所求回归系数描述不同数量的男孩、女孩对家庭勤勉程度、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家电消费、教育支出的影响。

利用SPSS软件生成消费水平的频率直方图如下图所示,其基本服从正态分布,说明样本具有代表性。

四、模型结果与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农村居民消费,下表以不同的组合报告了农村样本的线性回归结果,以探讨子女性别、数量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组合1中显示,男孩数量和女孩数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证明子女的数量越多,促使农村居民越勤勉,这与本文的预期结果是一致的。且男孩数量的回归系数大于女孩数量的,说明男孩数量的增加对勤勉程度的影响更大。这可能是因为在婚姻市场上,男方要承担更多的费用(例如购房等),更促使勤勉程度的提高。

组合2表明,收入水平主要受勤勉程度的影响,与男孩数量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女孩数量的多少关系不大。

“养儿防老”观念会促使孩子越多的家庭现阶段消费水平越高,因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居民会默认在其老年阶段,会有一部分来自子女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平摊到整个生命周期内,就会增加现阶段的消费。另一方面,在婚姻市场上,聘礼(或嫁妆)越多,就会使子女越有竞争力,这笔巨大的消费又会使另外个阶段的消费减少。组合3表明,消费水平与男孩数量、女孩数量呈负相关的关系。这也说明,孩子数量越多的家庭,越是省吃俭用,消费水平越低,来自婚姻市场的压力已经大过了“养儿防老”的观念。

从消费水平中选出两类消费,一类以家电消费为代表,这类消费来自于全家需求;另一类以教育支出为代表,这类消费主要来自于子女的需求。组合4表明,家电消费与收入水平在统计意义上基本没有关系,主要受消费水平、勤勉程度、女孩数量、男孩数量的影响。子女数量越多,家电消费越少,女孩数量的影响还要大于男孩,这可能是由于“嫁妆”主要由父母来准备,而“聘礼”可以由男孩和父母一起来准备的原因。在这里需要注意,勤勉程度越高的家庭,家电消费越低,而且这种影响还十分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勤勉程度越高的居民,享乐需求反而会更低,从而减少了家电消费量。组合5显示,教育支出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符合课题预期结果。在组合4、5中,消费水平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家庭在一种需求上的消费观,很容易会被带到另一种需求上。

五、总结与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消费的研究刚刚起步,对子女性别数量因素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从农村子女性别数量出发,揭示了不同家庭结构对父母勤勉程度、家庭消费等的影响。

从研究可以看到,在子女的消费中,教育消费是不容忽视的重点。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悬殊。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迫在眉睫,从而促进农村教育消费,加大推动农村消费。

农村独生子女 篇12

今年海口市将进一步大力扶持农村教育。据海口市教育局局长吴建东介绍, 海口市今年投入8322.5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杂费和课本费, 补助特困家庭子女寄宿生活费;投入300万元免除高中阶段特困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孤儿学费和报考费;投入975万元资助农村户籍学生和城市特困家庭学生就读中职学校;投入270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特困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和孤儿作业本费。

据了解, 今年海口市还将大力扶持农村教育, 其中包括:发展薄弱学校, 探索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捆绑式发展的新模式, 使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 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海口市优质高中招生指标15%分配到农村初中直接择优录取进城读书等。

据介绍, 去年海口市已有2852名贫困家庭子女获得112.86万元的寄宿生生活费补助, 2277名高中阶段特困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孤儿获免186.58万元的学费, 还有32514名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得到解决。

上一篇: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下一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