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篇1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 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 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能启人心智, 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其探究的兴趣,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笔者就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进行一些探讨。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形式、手段、过程及适当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实施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程序和思路, 要做到前后贯通, 科学高效。情感因素对学生与教师都起着重要作用, 是互动的关系;教师还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堂活动, 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学习, 提高听课质量,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 学生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学是内因, 教是外因, 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也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堂地位, 即课堂主导者, 也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主体的身份,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 进而使其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 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 其实, 过分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 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鼓励者。有了这样一个观念后, 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要减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量, 增加学生的活动量, 拓宽学生的参与面;其次要积极创造机会,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独立质疑能力, 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允许学生随时提问, 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 同时, 指点发问的途径, 告诉学生提问可抓重点、关键等;再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该让学生由静听, 转变为多感官并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争做课堂的小主人。在课堂中, 教师要时时处处把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 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 引导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 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 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之物, 千方百计创建民主的课堂环境, 只有这样, 语文探究性学习才能进行下去, 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三、体会成功的快乐, 延续学习兴趣, 加强探究学习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 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语文知识的台阶, 使之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 掌握语文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 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 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 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树立自信心,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尤其是学困生往往是课堂中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教学对象, 但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不俗, 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了解, 挖掘这种积极因素, 使他们的个性、特长有表现的机会, 以此为推动力, 激发他们好学上进的自信心。
总之, 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才能延续学习的兴趣, 进而产生探究性动力。
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选择探究的策略, 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 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 应用各种材料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应该注意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围绕学生一些不明确的问题展开, 问题的情境是其组织核心, 创设问题情境是此设计的灵魂。教师应切实把握自己的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最终目标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设计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全部由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场所, 探究性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必须整体优化, 体现教学的全员性、基础性、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和创新性。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实践, 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 使其体验探究的方法和乐趣。
此外, 探究性学习不局限于课堂, 为了使学生更充分地自主发展, 可以把探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 在课外进行探究性学习, 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加强探究性学习能力, 且发现并认定自己的特长, 为实现个性化发展打好基础。
总之, 开展探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作为学习者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积极性更容易被激发, 也能很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 应鼓励教师大胆进行尝试、探究和创新,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篇2
如果要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那么,笔者的回答就是题目上的一句话: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展开来说。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既然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叫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必须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小议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本人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营造良好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对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大家分工合作,讨沦、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我不仅让学生观看伽利略做实验的过程,还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效果自然很好。
二、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会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让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再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予肯定。同时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就发现不出问题。怎么办呢?那就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如:《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 )。教师出示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①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②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③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时能是答案不只—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篇4
一、创设氛围, 让学生乐于探究。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 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情境。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 上课伊始,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 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趣味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 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 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例如:教师在讲授《两小儿辩日》时, 可将“孔子和两小儿”的挂图挂在黑板上, 并就画面中涉及的人物加以引导, 使学生对画面内容充分感知,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探究的目标和方向。教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四人小组, 就画面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展开联想, 大胆猜测, 画面的非完整性、确定性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有力地促使学生广泛、灵活地思考, 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应变能力,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性学习中,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十分重要, 因为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对书所反映的生活或现实生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东西。当然, 有些探究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来提出, 但是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情境的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二、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受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影响, 学生对于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还有一定的迷惑, 那么, 教师应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1. 从文章的课题处进行探究。
文章的题目能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其进行探究, 那就会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教学《生命·生命》这一课时, 教师在学生原有认知能力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探究:生命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属于自己的生命呢?学生通过探究学习, 对生命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对文章的学习也水到渠成。
2. 从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段去进行探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段往往是“题眼”, 对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开启学生的智慧起着重要作用。如在《孔乙己》一文中, 有一句“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 这里, 可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作者用了“大约”, 为什么又要用“的确”, 它们不是互相矛盾吗?这样的引导性问题, 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对旧中国的社会, 对旧社会的人情冷暖, 对造成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的根源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文章的句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收获。
3. 从文章的空白点进行探究。
课文的空白点往往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 体会作者感情、内化情感的最好途径。如《鲁本的秘密》提到“还差最后的四个麻袋”, 但是, 课文中并没有提到鲁本是如何凑到这四个麻袋的, 那么, 教师可抓住这个空白点,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鲁本是如何想办法凑到最后的四个麻袋的呢?你能否根据课文说说你的想法?这样, 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 让学生对鲁本对妈妈的爱有了深刻的体验, 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教育。
4. 从文章的标点符号处进行探究。
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时, 我提示学生:你发现这个句子跟别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在认真阅读、思考后即提出了异议:这句话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引号?我马上以疑点处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然后贯通全文去解疑。
5. 从文章的章法、句法上进行探究。
语文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语言文字规律的认识, 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对章法、写法进行探究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注重探究中的合作学习, 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集体的智慧, 在探索交流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学习中, 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 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 有的得到修正, 有的得到提升。应该强调的是小组合作探究时, 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 而是积极参与者, 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但要注意在实际教学中, 部分学生只会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 没有独立见解, 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现象就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引导和调节。另外, 在一堂课中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 时间太长, 否则, 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 从实际出发, 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 才能收到成效。
学语文的过程, 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 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合作技巧, 通过经常训练, 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 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 要先听, 再讲自己的理由。例如,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父母各自不同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时进行小组讨论, 先让每位成员发表见解, 然后经过探讨, 最后达成共识。如意见不统一时, 各自说一说理由, 由小组成员大家评判或各自保留意见, 听听其他组同学和老师的见解。在这种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会了表达意见, 而且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想法。
四、体验探究趣味, 获得成功的欢乐。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后, 终于解决了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时, 他们能从探究中体验到快乐, 获得一种成就感, 这是一种强大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 会产生推动不断探究的巨大力量。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 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 当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取得点点成绩时, 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让学生尝到探究的甜头, 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 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语文探究性学习, 已经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 它将给语文课改和语文学习带来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生机, 也给每个教师的教学研究带来新的考验和机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篇5
拓展探究空间、鼓励参与体验的策略
1、亲历探究过程,个性化阅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能力等进行重组、转换和改造,然后形成新的经验系统的过程。因为学习借助的是“先前经验、学习情境和学习共同体”,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探究中理解、发现中感悟了作者对世界与人生的思考,在不断的观察、思考与顿悟中建构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语文学科本身的开放性,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多向性的接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从课文导读、预习、思考与练习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去阅读。对于学生理解不透的问题,教师则开渠导流,援手学生,引导继续探究。也只有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较好的体现,2、挖掘材料内涵,深入性阅读。语文学习材料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伦理道德、文史哲等无所不包。新课标强调:“教师所主持的学习活动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唤醒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入一个有情有趣的生命化课堂,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感知、认知、探究,获得真知。语文新课程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这就更有利于探究性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栏目,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3、整合教材资源,联系性阅读。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独特价值的,但我们学习课文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或是面面俱到,所以对课文及潜藏的独特价值难以深入探究。而且有时单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也不够,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比较分析其异同,探究各自的独特价值,探讨普遍规律。如教学《白鹅》时可联系性地阅读《白公鹅》,引导学生探求作者在写作方法和表达思想情趣上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找出文本相似的核心情趣。
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 篇6
关键词: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需要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才能够整体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往往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小学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探究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需要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主动发现知识,再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
的帮助,因此,教师应该做好鼓励工作,创新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
习中。
二、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发展知识的能力,与传统
的学习方式相比,探究性学习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在小学语文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也在进行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输者转变为学
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在探究性学习中开展课题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具备课题研究的嚴密性,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上再发现新的成果。语文学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还具有一定的创新因素,课题研究活动建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因此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四、学习过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知识就是为
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
此,探究性学习过程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实际的体验中,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发挥自己独特的感受,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表现,对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让教师放手不管,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焦桂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中小学电教:下,2011(6).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路径选择 篇7
一、走实践之路, 激发探究热情。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愉悦感受。在社会实践当中随时可以产生探究学习的问题起点, 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导火索、催化剂。所以, 我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 给学生创设社会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抚摸丹霞山上的一块块巨石, 感受大自然的气势磅礴;让他们凝视一张张与鸵鸟嬉戏的相片, 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他们倾听孟洲坝的哗哗流水, 体会到建设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 我还带领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图片展,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参加与乳源桂头镇均村小学的“手拉手”扶贫帮教活动, 增强了学生对落后山区的农村小学现状的认识。
这些活动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促使他们去分析, 去思考、去评价, 为他们的探究性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 学生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多篇小论文和心得体会, 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走合作之路, 培养探究意识。
学会合作是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共同参与中找到新的认同, 形成新的共识, 从中获得收获。如学习完《小树死因调查报告》这课后, 我觉得环境保护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 学生是有能力进行这方面的信息搜集的。于是, 我组织学生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活动。为了较好地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我要求学生自愿组合成6—8人为单位的活动小组。大家选好小组, 定好计划后, 就利用双休日分头行动, 有的去书报亭、图书馆等处寻找资料, 有的去市场、河边、花园拍摄照片, 有的去商店、饭店等处采访, 还有几个“小网虫”主动承担上网收集信息的任务。他们的“研究”也引起了家长的兴趣, 都纷纷当起了助手。一个星期后, 同学们带来了一大堆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太凌乱了, 所以就我建议大家对信息的来源、特点、相互间的联系等进行分类。经过我的启发, 学生们把信息分成了四大类, 即:“什么是污染”、“污染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国内外治理污染的现状与对策”。由于准备充分, 大家在活动中积极发言, 分别从保护绿化, 增加森林面积、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维持生态环境等方面发表看法。学生的见解可能是幼稚的, 可能还存在着不当之处, 但在他们得出结论的同时, 探究意识就在他们心中萌芽了, 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发展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贴近了。
三、走整合之路, 提高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的学习方式, 它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既要会接受性学习, 也要会探究性学习, 会接受性学习, 才能比较快地去理解、接受、继承基础知识, 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应用再创造新知。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应用更灵活。因此, 它不局限于应用在课堂之外的活动探索中, 如能合理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与其他学习方式形成互补,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空间会更大。如:我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 由于学生对西沙群岛缺少感性认识, 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难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因此, 我决定指导学生整合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资源,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前, 我对学生如何搜集资料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如资料的形式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书册, 也可以是地图、明信片还可以的是视频等。搜集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很多的, 可以上图书馆借资料, 上网查资料, 调查访问等。课后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进行了广泛的尝试。课上, 我指导学生用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来谈谈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还找来了许多精美的图片有“穿花衣的热带鱼”“美丽的珊瑚”还有“龙虾戏水”……学生欣喜地发现, 正如书上所言, 西沙群岛的确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由此,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同时, 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情感的体验更深刻、更自然。在探究过程中, 经历多次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他们的思维得到积极的锻炼, 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找知识上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合作活动、学科整合等路径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 发展能力, 从而主动寻求和发展新问题, 并进行新一轮的探究学习, 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摘要:新课程改革很注重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路径上可选择走实践之路, 激发探究热情;走合作之路, 培养探究意识;走整合之路, 提高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路径
参考文献
[1]沈小玲.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3 (1)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篇8
一、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
我们教师心目中始终要有三类探究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类目标当然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 虽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有, 但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 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 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了探究目标, 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 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 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
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 如一位教师上《西门豹》一课, 就引导学生把“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作为探究目标。
有时, 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成为探究目标。如《草船借箭》一课, 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就是“神机妙算”。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以后, 教师就引导学生直入探究主题, “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具有探究价值?”“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 用心体会”。集中了这一探究目标, 辐射全文, 以一当十, 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探究的过程中, 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探究方式, 充满了人文情怀。有时, 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字也能成为探究的目标。如《会摇尾巴的狼》中的“装”, 围绕“装”这一探究目标, 我们可以分解成小目标——
1.不会摇尾巴的狼为什么要装会摇尾巴的狗? (除了陷阱很深, 自己像狗, 不容易被老山羊识破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山羊和狗是好朋友, 这一点学生不仅从本课的文字中得知, 而且早在一年级时读《小山羊》就知道了。会摇尾巴的狼“装”狗的目的就是使出浑身解数蒙骗老山羊, 让老山羊认为自己就是狗, 从而救他。)
2.狼怎样装狗? (学生从1、2两个问题的探究中认识到狼的狡猾)
3.狼装狗结果怎样?为什么? (学生从探究中认识到老山羊的机警聪明、善于识别善恶和狼的凶恶本性。)
经过如此的探究, 寓言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像狼一样的坏人往往善于伪装蒙骗, 我们要像老山羊那样保持高度的警惕, 不听信甜言蜜语, 不被伪装所迷惑, 善于识别, 勇于揭露。
二、要有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
这个探究的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指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这些方法,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点下逐渐掌握。“切实可行”是指探究的方法要针对语言文字的具体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具体实际。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 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不单是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问题上, 还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方法上。如一位教师上《少年闰土》时, 就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 充分相信学生能使用学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主学习, 他对学生说:“同学们, 怎么理解‘闰土来了, 给我带来了哪些希奇的事’, 大家出出点子, 好吗?”于是, 学生就纷纷提出探究的方法, 有的说图示法, 有的说朗读法, 有的说讨论法, 还有的说列小标题法。教师就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究的方法组成协作小组去理解这个问题。在展示学习成果时, 有一个协作小组是用图示法、讨论法学习“雪地捕鸟”这一段的, 他们出示的是一幅画, 画中的“我”拉着一根长长的绳子, 躲在一块石头后面。老师问他们:“为什么要把绳子画得这么长?文章里也没有提到石头呀?”一位学生回答:“课文中写的是‘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 所以, 绳子一定是很长的;为了不让鸟发现, ‘我’应该躲在一块石头的后面。”还有的协作小组则分角色绘声绘色地朗读了“瓜地刺猹”这一段……通过交流, 学生对“希奇事”有了体验, 对课文描写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得当然也更主动了。
三、要有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
这一点不用讲道理, 哪位教师都懂, 他们个个都知道, 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 去进行探究实践,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探究性学习就流于形式。
可是在目前实际教学中, 我们的老师常常表现得不够大气, 做不到这一点, 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究其原因, 一是教师的观念没改变, 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 教师不讲, 学生能学到什么?二是怕被人视为无能, 学生一分组探究, 还要给那么多的时间, 教室里岂不是乱套了吗?领导同事看到课堂纪律这么差, 还以为教师太缺少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三是对学生不放心, 认为学生只是个孩子, 天生就有依赖性, 他们在生活上依赖家长, 在学习上依赖老师, 都已经习惯了依赖, 他们有多大能耐去探究?给他们那么多时间, 岂不是浪费了吗?四是教学评价制度没跟上, 仍是一卷定乾坤, 给足够的时间学生探究, 学生探究能力是上去了, 可考试也不考探究能力呀。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篇9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 只有人力资源才可以能够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它迫切的要求我们树立全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来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然而, 通过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反思, 我们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的扼杀了学生们的探究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学模式, 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 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为了实现这种转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 要改革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功能, 首先要将教学目标定位“乐于探究”, 强调了增加学生创新和探究意识对于课程结构的重要性, 同时还指出教材必须对学生探究过程有利。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进行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也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在课程改革中, 必须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出来, 因此, 必须开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分析。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1. 创设问题情境, 使探究性思维激活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也就是说有疑惑就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 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能够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掌握的诸多知识, 与此同时, 还应当从实际出发, 切实的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提出一些不仅需要学生动脑筋, 而且对学生来说很熟悉的问题, 使学生能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这种情况当中, 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望, 加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进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1) 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着非常多的精彩之处, 但是这些精彩之处看似却十分矛盾。在日常的阅读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矛盾, 产生疑惑, 从而更加深入的进行理解课文。比如, 在文章《十里长街送总理》当中, 教师应当先让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并思考平时自己等车时的心理感受, 之后让学生自行讨论, 进而得出问题:老奶奶为什么内心焦急而又十分耐心的等待?在学生产生疑问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 创设认知冲突的情景
教师可以给出几种可供选择的答案, 使学生感到困惑, 不知道作何选择, 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使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激发。例如, 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 提出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 教师给出表面写人实际写物、既写人又写物、专门写物和专门写人四种答案, 以便于产生认知方面的冲突。教师应当借此机会积极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课本中进行答案的查找, 进而得出根据。
2. 通过自由选择,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生应当具备学习的主动性, 最好的激发就是产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如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便能够促进学生产生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灵活与敏捷。叶圣陶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语文教师应当利用创造性情境的设计, 来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思维, 从多个角度来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种教学方式当中, 学生被赋予了一定的自由选择权, 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自由探究兴趣。
语文课文中都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内容, 因此, 教师应当让学生自由的去选择内容。例如, 教授《丰碑》一文时, 对于喜欢朗读的学生, 可以让其研究怎么朗读文章才能读出文章的神韵;对于喜欢抓重点的学生, 可以让其仔细体会句子的深意, 探究文章的深刻含义;有的学生不理解文章中句子的内在涵义, 进而产生了疑问, 教师应当带着这个疑问让同学进行研究。
在课堂上, 对同一问题进行探究时, 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 共同合作。这样, 每堂课跟不同的伙伴合作, 可以进行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在课外探究当中, 通常学生较倾向于选择和自己关系好的同学共同探讨。所以, 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伙伴的自由权。
3. 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
教师在开放课堂时, 应当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及和谐的学习环境。师生应当共同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去, 还应当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资料, 确保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此外, 应注意倾听和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状况, 给予正确的指导, 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学习。课堂的开放应当以课外为面、课内为点, 保持内外和谐的衔接。比如, 对文章《迷人的张家界》进行讲解的时候, 应当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张家界的图片, 了解张家界的风俗。开始上课时, 让学生相互欣赏, 相互讨论。教师要事前做好课件, 配上美妙的音乐和迷人的景色, 使学生目不暇接, 心情愉悦。在课堂上, 教师和同学共同探究, 擅长绘画的同学将张家界的山水表现在纸张之上;有灵感的同学, 为张家界做一首小诗;曾经去过张家界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使课堂气氛十分融洽、活跃。
4. 留足探究空间, 放手练习
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往往都是教师讲解, 而学生只需做好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加, 学生缺少参与、想象、思考和创造的过程。进行写作训练时, 教师可以改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同学进行观察, 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最后放手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尝试。在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进行辅导, 向学生讲解难点和重点, 然后让学生参考范文进行修改。有的学生在写作时, 只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有的学生只重视描述自身情感而忽视客观实际等, 但是通过探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验, 同时也都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使写作技能大大增长了。
5. 保护探究热情, 优化评价
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真正摆脱抽象的课本和枯燥的说教, 带给学生一种对自然及社会的感受并获取探究机会, 在实际探究中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知识。
在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 不能仅仅关注水平及成果优劣, 而是要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判断。例如, 通过学生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规范操作程序的能力、自主创新精神、认真态度、参与程度等进行判断。评价应做到即时、即地和即兴;重视学习过程而非研究成果;重视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数量的掌握等。通过合理的评价, 使学生的探究热情得到保护, 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结束语
为了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 必须采用一种开放性的新型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上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开放的, 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实现对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秀兰.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指导[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1 (1) .
[2].汪水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指导五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19) .
[3].翟红芸.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例谈[J].读与写 (下旬) , 2011 (10) .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篇10
一、开放课堂, 以提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性差异提出具有生活气息且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 诱发学生思考讨论的欲望。学生好比池塘里的鱼, 课堂是一潭静水, 而教师的提问就是诱饵。好的“诱饵”可以激起“鱼儿”的兴趣, 使得一潭静水也可波澜壮阔。因此, 课堂上教师所提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才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如在课文《恐龙》的教学时, 我就给学生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 通过各种渠道诸如书籍、网络或长辈的讲述等了解恐龙生存的年代有哪几个阶段。
2. 填表格
3. 除了书上所说的几种恐龙, 还有哪些呢?恐龙还有什么特点呢?
4. 就“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 课堂上大胆介绍一种恐龙, 比赛谁说得既准确又生动。
以上的几个问题, 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探究思考了恐龙的一些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不但消化了课文中的内容, 同时还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对于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口语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此, 我认为探究性学习一定要开放课堂, 以提问抓住学生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自主学习, 激活学生思维, 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课堂上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再现在课堂上, 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如采取小组练说、讨论、表演等行之有效的形式, 点评学生的说、谈、演等, 追求更加现实的效果。同时, 教师在平时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让学生多读书, 让学生将自己所读的书上的精彩片段展示给大家, 以用小组竞赛的形式代替传统的汇报形式。设计形式多样的题型, 诸如抢答题、选择题、叙述题、合作完成题等, 让语文课堂上掌声不息, 欢呼声不断, 极大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外阅读教学中, 在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去思考、去记录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汇报。通过阅读汇报的过程, 教师可逐步使学生学会读书和思考的方法。总之, 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毕竟教学过程是离不开学生参与的,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一定的实践环境, 与众多的语文材料直面接触, 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加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 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扮角色上台表演,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 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师生不再把课文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 而是看做有利于师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 从而突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最终使学生达到会参与、善参与以及爱参与的目的。这样, 不但合理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 与他人交流对话的情境, 使其在历练中积累了经验和体验, 而且巧妙地将文本和生活结为一体, 成为学生直接接触的语文材料, 提高了他们面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 我们应结合三个维度设计的导向, 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 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的锻炼, 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得以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江萍.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 (中) .2011 (05) .
[2].杨文姬.如何让探究性学习真正取得成效[J].广西教育.2006 (28) .
[3].王敏.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探析[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01) .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路径选择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路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能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可见,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路径选择上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走实践之路,激发探究热情。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愉悦感受。在社会实践当中随时可以产生探究学习的问题起点,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导火索、催化剂。所以,我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给学生创设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抚摸丹霞山上的一块块巨石,感受大自然的气势磅礴;让他们凝视一张张与鸵鸟嬉戏的相片,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他们倾听孟洲坝的哗哗流水,体会到建设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我还带领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图片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参加与乳源桂头镇均村小学的“手拉手”扶贫帮教活动,增强了学生对落后山区的农村小学现状的认识。
这些活动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去分析,去思考、去评价,为他们的探究性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学生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多篇小论文和心得体会,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走合作之路,培养探究意识。
学会合作是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共同参与中找到新的认同,形成新的共识,从中获得收获。如学习完《小树死因调查报告》这课后,我觉得环境保护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是有能力进行这方面的信息搜集的。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活动。为了较好地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我要求学生自愿组合成6—8人为单位的活动小组。大家选好小组,定好计划后,就利用双休日分头行动,有的去书报亭、图书馆等处寻找资料,有的去市场、河边、花园拍摄照片,有的去商店、饭店等处采访,还有几个“小网虫”主动承担上网收集信息的任务。他们的“研究”也引起了家长的兴趣,都纷纷当起了助手。一个星期后,同学们带来了一大堆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太凌乱了,所以就我建议大家对信息的来源、特点、相互间的联系等进行分类。经过我的启发,学生们把信息分成了四大类,即:“什么是污染”、“污染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国内外治理污染的现状与对策”。由于准备充分,大家在活动中积极发言,分别从保护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维持生态环境等方面发表看法。学生的见解可能是幼稚的,可能还存在着不当之处,但在他们得出结论的同时,探究意识就在他们心中萌芽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发展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贴近了。
三、走整合之路,提高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的学习方式,它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既要会接受性学习,也要会探究性学习,会接受性学习,才能比较快地去理解、接受、继承基础知识,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应用再创造新知。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应用更灵活。因此,它不局限于应用在课堂之外的活动探索中,如能合理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与其他学习方式形成互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空间会更大。如:我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西沙群岛缺少感性认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难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因此,我决定指导学生整合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资源,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前,我对学生如何搜集资料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如资料的形式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书册,也可以是地图、明信片还可以的是视频等。搜集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很多的,可以上图书馆借资料,上网查资料,调查访问等。课后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进行了广泛的尝试。课上,我指导学生用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来谈谈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还找来了许多精美的图片有“穿花衣的热带鱼”“美丽的珊瑚”还有“龙虾戏水”……学生欣喜地发现,正如书上所言,西沙群岛的确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由此,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情感的体验更深刻、更自然。在探究过程中,经历多次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他们的思维得到积极的锻炼,智力得到充分发展,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找知识上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合作活动、学科整合等路径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从而主动寻求和发展新问题,并进行新一轮的探究学习,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小玲.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3(1)
[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智能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12
针对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针对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小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为:从问题出发, 探寻结果, 收获知识。但这里所说的发现问题是以学生闲游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 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的再发现, 即是一种自我开发性的发现。这种发现是当下年龄段孩子们感到好奇或者困惑的事物, 未必是新事物, 但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 依靠自己的能力探寻出结果, 并且这已经超越了他们掌握的经验与知识的范围, 那它就是新颖的、具有独创性的、令人惊叹的发现。赫伯特在《如何阅读》一文中这样写:“没有问题的阅读, 必有问题的教师和学校。”因此, 教师们要把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使学生会问、敢问、善问。
如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 出示课题后我就指导学生展开质疑, 先让学生在课题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仔细观察, 同学们很快就提出了这些问题: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为什么在课题上使用引号和感叹号?付符号的使用有什么含义?在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课文时, 同学们一看课题就擦出了思维的火花, 提出:一切包括什么?悲伤和痛苦怎么能微笑着承受呢?以上的这些问题都能紧扣文章主旨, 只要教师在教学时紧握这根线, 正确地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对课文进行反复研读, 学生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获得收获的成就感, 并且文章的中心思想就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绝不是教师简单的灌输, 而是学生主动获取的成果。
二、自学探究, 要诱发
探究是主动学习基础上的“新”发现, 它含有自学的意义。学生自学探究是学生直接与教材文本的“对话”, 在此过程中, 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实际上已不断参与到课文学习的生成上来, 逐渐使教材显露出新的意义, 是教材文本处于不断被创造性理解的活动中。因此, 教师无需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事无巨细地进行解答, 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去阅读、去寻找每一个小“发现”, 为学生提供体验寻找过程的契机。
如在《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课文时, 在思考质疑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朗读课文, 能解决一个是一个, 无论难易程度都是阅读的收获。有的同学说这是写桑兰在意外致残的情况下, 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战胜了困难;有的同学说意外之前的桑兰正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时候;有的同学说桑兰面对的困难是极其严重的, 并且还拿出了预习时收集的资料, 对桑兰当时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的同学对课文中描写桑兰如何进行复健的句子, 谈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并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此时桑兰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她会怎么克服的?等等。班级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同学们你说你的理解, 我讲我的认识, 高潮迭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极点, 在辨析、争论、试析的过程中达成共识———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是微笑着承受困难的基石。
三、实践求知, 重引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 成为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生活, 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 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 提高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操作上, 教师应该甘当“配角”, 将“主角”退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
1. 画一画。
在学习《荷花》一课的第二自然段, 针对对荷花三种不同姿态美的欣赏的教学时, 我要求学生先读一读, 边读边思考, 以便产生“内心视像”, 而后将在脑海中呈现出来的画面, 用手中的笔在纸上展现出来, 再拿到小组内进行交流, 说出自己在画中是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句子, 画是否与描述的一致, 最后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这种多种感官共同协作的形式, 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优化了语文课堂的时效性。
2. 讲一讲。
如:开展主体为“我爱妈妈”的班会之前, 我告诉同学们说:“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每位同学都要准备一段对妈妈说的话, 你会讲些什么呢?” (1) 讲一个发生在你和妈妈之间的故事。 (2) 对妈妈的感谢。孩子们接到任务后立即着手准备, 收集资料, 兴致盎然。结果是:班会活动很成功, 孩子们不仅仅得到了语文能力的提高, 还进行了道德教育, 可谓是“一箭双雕”。
3. 演一演。
在苏教版第六册习作六的作文课授课之前, 我就以小组为单位, 布置各小队以课本110页的图, 展开想象, 设计人物对话, 要有教育意义, 以小品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不同的小组演绎,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文写作想象力的重要性, 以及灵活多样的语言, 逐渐化解学生内心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4. 赛一赛。
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竞争元素, 无疑能获得良好学习效果。而竞争效果所带来的调动语言积累, 文字表达, 功效是显而易见的。如:在教完《狼和鹿》一课时, 我补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了解到某地大量捕杀狼来保护当地的畜牧业。如果你是当地的管理者, 你准备如何说服他取消这项政策呢?比一比, 谁是雄辩的高手!学生在明确狼、鹿、森林、人四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课文的情境, 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于是, 一句一句简单朴实的道理, 在学生的口中娓娓道来, 生态平衡, 保护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5. 剪一剪。
平时鼓励学生多阅读, 毕竟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阅读旧报纸、旧杂志时, 常常会有很多发现值得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为学习或者写作积累材料, 为生活提供窍门。为了便于随时查找、引用, 我积极倡导学生采用“剪一剪”的方法, 把有用的东西剪下来, 贴在本子上作为“剪报”。由于“剪报”是学生亲手劳动的结果, 他们会格外珍惜, 奉为至宝。重视程度深了, 积累效果就会好。
6. 换一换, 阅读除了“剪一剪”针对这些时效性强的内容, 需要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的发展, 道德观念的转化。
然而,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教会孩子从不同的人身阅历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吸收大家优美的文字, 细腻的语言, 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上。一人买的书数量是有限的, 如何能阅读到更多的书呢?我的解决办法是, 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鼓励小朋友带上自己最喜欢的名著到班里, 与同学交换阅读, 这样资源就丰富多了。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推荐阅读: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07-04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07-19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10-15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05-12
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05-14
小学语文课性学习论文05-20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结题报告09-05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10-21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09-23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