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作用论文

2024-11-22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作用论文(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作用论文 篇1

一、讨论与辩论:锻炼思维的灵敏性与批判性

在设计课堂教学程序的时候, 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论性的论题, 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争论, 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这种活动方式, 还可以使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结论, 不盲从权威, 不轻易苟同于常人的认识、见解等, 使思维品质逐渐具备批判性。它要求学生提出一种新说明, 并阐述理由, 做到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辩论过程是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的交锋, 在思维上的撞击, 可锻炼思维的批判性与灵敏度, 其中还有智慧火花的迸现。

二、写作与演讲:锻炼思维的流畅性与清晰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清晰性与流畅性, 会体现在作文的连贯、严密、清晰、流畅上。因此, 训练流畅性, 要注意坚持天天写随笔式日记, 记录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镜头, 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表达自己的欢乐、苦恼。而演讲则重于训练思维的清晰性, 演讲要求学生能围绕话题, 扣住中心, 突出重点, 表述完整流利, 让人爱听, 容易接受观点。

三、编广告与课本剧:开掘思维的独特性与再创性

广告的创作, 重在别出心裁, 要求学生具备发散性思维。因为广告必须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该产品的性能及优越性。在训练方法上, 可以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经典广告及推销策略, 也可以在学习中不定期地开展广告设计活动, 以锻炼思维的独特性。课本剧也是一种高度的思维创作活动, 它需要根据课本内容, 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形式, 将相关情节重组, 使剧本符合生活真实。学生演员还要揣摩角色, 使所演角色既符合剧本的要求, 又能够渗入学生的个性。这对学生再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作用论文 篇2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不分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 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目的是活跃学校学习空气, 提高学生自治能力, 丰富课余生活;交流思想, 切磋技艺, 互相启迪, 增进友谊。社团的种类很多, 如文学社、书法社、影视评论社、棋艺社、摄影社、美工社、篆刻社、歌咏队、剧团、篮球队、足球队等。实践证明, 学校社团活动对课堂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就社团活动对语文教学方面的作用谈谈体会。

一.社团活动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 能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众所周知, 语文学习离不开理解、赏析、背诵名篇佳作, 语文能力无外乎听、说、读、写能力, 而这些都可以在课外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巩固提升。比如, 可以组织国学社团、传统文化社团, 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组织演讲社团、朗诵社团、表演社团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组织文学社团、写作社团,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领悟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都可以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得到具体深入的理解应用、巩固提高。我们在组织文学鉴赏社团活动时, 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作品作具体介绍, 补充大量文学常识, 在鉴赏徐志摩《再别康桥》时, 让学生搜集关于徐志摩及新月诗派的相关资料, 并交流阐发自己的见解, 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帮助他们积累了文学常识, 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二.社团活动增长社会知识, 陶冶情操, 提高理解力、领悟力,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陈金明先生有一句话:“没有语文课外活动的语文教学, 是语文学科课程结构畸形的表现。”教室外面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我们在抓好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的同时, 要有“大语文”的思想观念, 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社会生活, 引向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 让他们学以致用, 成为技能和素质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社团活动能让学生开拓视野, 增长社会知识, 陶冶情操, 拥有健康阳光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地表达自我、塑造自我。这从表面看似乎与语文教学毫不相干, 其实却是语文的灵魂。“文学即人学”, 不谙世事、不懂人情世故, 就不能真正读懂一些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 就不能写出言之有物的文章。为什么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不一样, 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就不一样;为什么同一本书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读来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随着生活阅历、社会知识的增长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一样。

社团活动是群体性的, 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加强, 指导教师只是个“参谋”。社团活动中, 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与一些社会机构合作, 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需要组织讲座、社会调查、征稿、评奖等各种活动;需要宣传、绘画、写作、书法、演讲、表演、编辑、动画制作、音响等各方面的人才。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挫折, 需要随机应变, 能锻炼意志、忍耐等各方面的能力, 能体察人情百态,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知识技能的系统化、思维的多样化, 从而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就拿《红楼梦》来说, 如果没有受过挫折, 未尝过人情冷暖, 怎能体会黛玉寄人篱下的苦楚?怎能明白宝钗的圆滑世故?

“文如其人”, 学生的视野宽阔了, 道德情操高雅了, 综合能力提高了, 理解力领悟力提高了, 有了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言之有物、载道载德。因此, 社团活动与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塑造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三.社团活动可以发展学生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爱好。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社团的时候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来选的, 课堂教学、统编教材、统一进度已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 社团活动就给他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 来发展他们的特长爱好。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作用论文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以及优质的阅读品质。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期间将课外阅读活动渗入其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1]。因此本文就课外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通过让学生汲取高效的阅读信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各种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选取合适教材

(一)读物的语言水平需高于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其可以让学生的精神修养以及语文修养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开展课程过程中合理应用课外阅读活动,并合理选取教材。选取的阅读书籍语言水平需高于学生,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选文言古诗等经典范文,该类型的文章内容丰富、优美,可以直击学生的精神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章中领略到作者的精神、语言修养[2]。如:“唐诗三百首”“名人名言”等,通过不断阅读背诵,即使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这些诗句、名言都具备比较广泛的传颂率,同时其包含的深意也有所不同,在语文教学时让学生不断阅读,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例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这些诗句的意境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引发共鸣,所以应该多选取这些与实际生活、学生心灵相接近的文章作为阅读教材。

(二)要与学生心灵相通

小学生还处于脑力、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比较喜欢幻想,从这方面就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方向,应选取故事类型的读物给学生阅读。例如:《丑小鸭的故事》《格林童话》等,大部分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是通过幻想得来的,里面还包含有人物、情景、环境假设,此外故事情节也是通过虚幻呈现出来的,但正是因为这些幻想给孩子们带来了理想、希望等,并能反映出学生们的心理需求,所以这类读物具备较大魅力[3]。与此同时,科幻小说不但具备幻想这一特征,还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向往美好事物的表现形式,与童话故事读物相比起来更具有阅读性。例如:人类想探索宇宙寻找出第二个“地球”,在7月24日美国宇航局发布发现第二个“地球”的消息,天文学家了解到这颗星球的“宜居地带”所占据的面积较大,这正是人们不断幻想与探索才寻找到的答案。好奇作为小学生的天性之一,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总会询问“为什么”,因此选取与学生心灵相通的读物,顺应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扩展其阅读空间。

二、课外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正是填补了学生语言方面的空缺,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自我约束方面较差,加上其年龄比较小、自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等,所以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其兴趣得到培养后,学习方面才能集中精神,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才会降低学生对语文产生的陌生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期间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不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4]。

此外,教师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榜样,运用学生对老师的敬佩、尊重之情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利用这个优势鼓励学生多阅读名人名记,并从中大量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也可以采取陪同阅读、共同阅读等方式,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不理解、不认识的词句或含义等,教师可以随时给学生讲解。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因此小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活动这个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德国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为了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需要达到一定的总量,所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兴趣,教师通过合理安排阅读内容并以组织活动的方式尽量满足学生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让学生形成爱读、好读的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小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课外阅读活动可以通过观看影片、电视的方式开展,多激励学生观看儿童影片、儿童节目等,运用语文早读的时间让每位学生说说不同影片的观后感,或者让学生听录音并把听后感以文字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作能力。还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动的性格,让学生自行编写小故事,并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将各自的故事排练成表演,然后由老师做评委,评比出最好看的小故事,并分别给予奖励,这样通过故事编辑的方式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由于小学生情趣通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了让其可以具备充足的时间阅读,小学教师可以将语文自习时间作为自由阅读时间,这样不仅具备了充足的时间阅读,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5]。此外,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阅读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学生各自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还可以展示阅读后的成果,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喜悦感;还可以通过举办语文活动、班会课、诗歌朗读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出自己喜欢的书籍,在锻炼学生课外朗读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对于胆量较小的学生,可以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其站在讲台上进行朗读,并用自己的话表达文章读后感,这样就达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这一目的。语文早读是学生认识语文、了解语文的开始,因此在语文早读时让学生不断朗读课外书籍,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外阅读活动占据重要地位,是小学生参与教学、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通过不断开展、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小学语文素养得到全面

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4).

[2]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黑龙江教育,2013(9).

[3]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3(3).

[4]杨桂芳,李双喜.小学语文第七册[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7).

[5]付跃红,张恩永,白玉山.小学语文第九册[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7).

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4

随着二期课改步伐的加快, 语文教学也迎来了改革的新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课堂教学必然要求“旧貌换新颜”, 即彻底颠覆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改变沉闷、中规中矩的课堂气氛, 强调“让课堂回归学生, 让学生尽情表演”。老师要扮演的是“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角色, 从而使语文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接触初中语文教学的时间不长, 整体的感觉是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教学参考》中的课堂教学设计传统、古板, 过多地强调对教材内容的讲析却忽略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感受, 缺少活力的课堂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造成学生对于中国本土文学、文化的淡漠甚至排斥。如何让学生在思想上回归本土文化?如何在各种现代新兴文化的冲击下把学生的视线拉回到中国文学上来?我开始思考:学生其实并不喜欢正襟危坐的接受知识灌输, 也许可以尝试以活动为载体, 结合课本的内容, 进行“动与静”的优势互补, 创设灵动的课堂环境, 从而追求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理论阐述:

“活动式语文教学”, 是一种以活动带动学习, 以“主动感悟”代替“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充分利用课堂这一舞台, 不断变换活动形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参与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想象的平台, 展示才能的舞台, 让语文的学习变为一种体验式、主动式学习, 甚至让学生成为教学现场的设计者, 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力求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这种模式所要实现的目标是让活动成为课堂上跃动的音符, 激活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不再是被迫完成的任务,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快乐体验的过程, 学习者最终得到的将是知识与情感上的双重收获。

(一) 丰富的活动可以吸引学生, 让语文的课堂保持新鲜感。

孩子的天性都是天真活泼、好玩好动的, 而沉重的学习生活抑制了他们的童性。语文课堂本该是研习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 但在很多学生眼里却更像是樊笼, 陈旧的教材内容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时代、背景的不同, 更使他们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 思想、思维都受到了约束和限制, 学生始终是在被动中接受语文知识的传输, 而这种浅层次的认识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主题, 更不会产生深刻的情感感悟。

针对语文传统教学中的弊病, 不少教育家都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快乐学习, 自由想象”, 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 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呢?“活动”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工具。分角色朗读、体会交流、情景表演、小组比赛、接龙游戏等这些不同的活动形式, 都可以适当的插入课堂教学中, 真正的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摆脱沉闷、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彻底的放松, 激活他们的潜在的表演细胞,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习的惊喜, 让死板的内容依托活动鲜活起来, 让语文的课堂摆脱死气沉沉的气氛, 保持新鲜感。

(二) 丰富的活动可以让课堂变为展示的舞台, 激发学生的灵感与想象力。

不同于理科的教学, 语文学习中对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因此要求教师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多样化思维方式, 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感知能力。对于文章内容的讲授, 教师不能一味灌输前人的理论, 否则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惰性, 不愿思考, 脑子里只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这样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张扬。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类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思考, 放开去想, 不要受约束, 在活动中表达自我主张。

朗读是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悟, 如果采取“教师范读”或“集体朗读”的方式, 则会显得比较机械, 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参与其中的感觉。例如, 在进行古文教学时, 如果文章是以写人为主, 有大量的对话描写时, 则可以尝试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分古今汉语对照式朗读, 教学效果就会大为改观。记得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时, 我做了个试验。首先, 我让同学自己举手来朗读全文, 结果, 课堂里寂静无声, 竟然没有一个主动举手的同学。接着, 我说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秦王、唐雎的对话, 课堂里马上活跃起来, 不少同学跃跃欲试, 甚至有女同学抢着要反串秦王或者唐雎。在朗读时, 其他没有参与的同学也能认真地听读, 并积极指出他们读得不到位的地方。然后, 我又说, 再请同学上台表演式朗读全文, 这下, 更多的同学蠢蠢欲动, 甚至有同学举起了两只手, 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上台的同学即兴发挥, 模仿古人的语气对话, 竟然也能把“霸道却胆小怕死”的秦王, “机智沉稳”的唐雎演得像模像样, 下面的同学则看得津津有味, 这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人物分析做了最好的铺垫。最后, 为了完成文意的疏通, 我又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演绎新版本, 这下, 同学们的兴趣更高了, 平日里让学生头疼的翻译也在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了。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改变, 就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何乐而不为呢?

角色表演是一种趣味性的活动, 也是一种把书本内容变“活”的绝佳教学手段。长期以来, “一讲一听”的语文授课模式, 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太乏味, 即使遇到好的课文, 也因为学生心理上“先入为主的抗拒感”而遭到排斥。那么何不尝试一下, 把课堂变成舞台, 让学生走入课文中, 变身为文中的角色, 成为语文课堂上的明星,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在教授小说体裁的课文时, 往往觉得课时太少, 篇幅太长, 而人物众多, 性格的分析又较为复杂, 无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小说主题。于是, 我试图探索一条“捷径”, 以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精华之处。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我为学生设计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小组讨论出一份合理的课文内容板书, 二是自由组合演绎文中刻画人物角色的最精彩的片断。以往学生都是习惯性地拿起笔把我设计的板书抄到笔记本上, 课文学习完, 板书却没有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 我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出课文的板书, 他们果然来了兴致, 觉得有机会做一回老师, 也乐于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黑板作以展示。大家群策群力, 认真地阅读小说内容, 概括故事发展的情节, 从文中寻找、截取信息, 并将小组成员的想法进行整合、简化, 最终形成一份板书。尽管学生们设计的并不尽如人意、过于简单、不成熟, 但我却给了他们更多的肯定和赞许, 因为我知道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 而我要让他们知道学习语文可以不断获取成就感, 发现自己的潜能。讲台=舞台, 学生们自由组合, 在短时间内进行了“拳打”情节的编排。他们结合内容精心的挑选了外形与角色贴近的演员, 他们把施耐庵的文字改编为通俗易懂的台词, 他们设计了有趣的武打动作。一台剧, 每个同学都是参与者, 分工明确, 各自发挥所长。舞台上的他们, 带着自己的理解扮演人物, 结合情节揣摩人物心理, 在遵照原文的基础上把文字变为短剧, 欣赏他们的架势、神态、动作、对白, 俨然就是置身于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表演过程中, 台上精彩纷呈, 台下欢呼鼓掌, 学生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语文课上也有这么多乐趣可以享受。这堂课, 同学们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却有着很好的表演天赋, 我看到了不少同学的闪光点。表演无形中帮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故事, 明确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而我得到的启发就是要将这样的模式进行到底, 要将这样的欢乐、动感保持下去!

(三) 丰富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单纯是语文知识的传授, 还有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如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情感教育, 则是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重视的问题。语文的学习除了听、说、读、写, 其实更深层次的是让学生有对人生情感的体验。

例如在教授《南京大屠杀》时, 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爱国故事, 再放映相关的电影片段, 让学生结合文字和图像, 更直观的想象、感受当时大屠杀时的凄惨场面, 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感。在教授《离别的礼物》一文时, 通过小品剧表演, 通过分角色体验, 让学生谈谈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 回忆生活中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一些小事。让他们懂得为人子女, 应该孝敬父母, 时刻存有感恩之心。在教授《捡》一文时, 以“如果给你个机会, 你希望在路上捡到什么呢?”为话题, 让学生对照文中人物所说的话, 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愿望, 在真诚交流的氛围中, 引导学生树立“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人生观, 要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

(四) 丰富的活动可以形成“竞争互助式”学习模式, 创设交流合作的新课堂。

语文教学中, “讨论式学习”被作为一个古老的方式沿用至今。然而, 由于各种因素, “讨论”往往流于形式, 要么是学生不喜欢讨论, 要么是教师也只把它作为一个“装饰”, 做给别人看, 代表课堂上有学生的参与了。其实, 我们可以稍作改变, 探索一种“竞争互助式”学习模式, 即在讨论中体现合作, 在竞争中体现交流, 最终在学生的众论中“取精华, 去糟粕”, 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学习效果。例如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往往有很多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 如果可以把旧的“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考查方式换成快节奏的小组竞赛方式, 学生也许更乐于接受, 因为可以热热闹闹、轻轻松松的和“对手”一分高下。4个小组, 人人参与, 每人1题, 有必答, 有抢答, 有风险题, 俨然一场知识竞赛, 学生必然是争先恐后的要为自己的组争光, 不甘落于人后, 教师只需驾驭好课堂, 其他的就让学生尽情发挥吧!又如古文翻译, 以往“学生接龙译, 教师再统一明确译文”的教学方式显得呆板、无味。如果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 把每个层次的“翻译疑难句、圈划关键字”的任务下发到各个学习小组, 实行“承包责任制”, 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而且让小组成员有了分工合作的集体意识, 小组间又有了“谁做得更好”的竞争意识, 讨论自然就是实实在在, 不会流于形式了。学生经过反复斟酌、讨论, 再分别上台为其他组解说本段、板示自己觉得关键的内容、合作完成翻译, 语文学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在活动中既能通过主观努力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 又能发挥自己所长, 展示自己的才能, 这当然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所以这一招可以让“传统的讨论”在语文课堂上起死回生,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总之, 经过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 “活动式教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它更切合了语文教学二期课改的理念。无可厚非, 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合理而又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情节。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背书、只会考试的机器人, 需要的是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的真正人才。因此, 语文的课堂可以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通过活动渗透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语文活动作为一种辅助方式、手段, 它不会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反而成为一股强有力的推动力, 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 篇5

我学习的是《课改进行时:比较阅读(北京小学语文)》。学完以后,我感触颇深。

比较阅读从形式上来说,丰富多采,诸如:词句比较阅读,段落之间的比较阅读,篇目之间的比较阅读;甚至可以小到修辞手法,表达方法,语言特色,人物形像,篇章结构等方面之间的比较阅读。

语文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果改传统的单一阅读为比较阅读,那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6年级的语文我都上过,记得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的阅读教学中,我就采用了比较阅读。我使用比较阅读法的依据是,这两篇课文的主人公有太多的相似——社会背景相似,家庭背景相似,人生命运相似,所揭示的主题相似。基于此,在同学们熟读课文后,我设计了比较阅读法来学习这两篇课文。

下面是这堂课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

一、读一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或者反复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想一想

1、安徒生爷爷曾经说过: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有活着才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那么小女孩的幸福是指什么?她为什么要和奶奶一起飞走?

2、凡卡为什么那么哀求爷爷把他接走?爷爷会来接凡卡吗?

3、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为什么面对死亡,他们嘴角都挂着微笑?

小女孩死时,“两腮通红,嘴角挂着微笑„„。”

凡卡死时,“太阳升起来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发白,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

师:通过这几个思考题的比较,大家终于知道,两个孩子要“走”,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人生太悲惨,他们要逃离现实,摆脱痛苦。微笑与死亡,幻想与现实,美景与悲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添了悲的气氛。

三、议一议

师:是啊,两个幼小的生命就像两颗小星星那样陨落了,掩卷长思,有的是愤慨、谴责、无奈、同情,那么谁是杀害小女孩和凡卡的刽子手呢?(生答)

师:是啊,正是这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情,冷冰冰的社会,制造了这一幕又一幕的悲剧,但是归根结底,黑暗的社会才是杀害小女孩和凡卡的真正凶手!

四、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在新社会,沐浴在阳光下,我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祖国的花朵,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来到我们之间,让我们把劝慰、同情、祝福的话语赠送给他们,好吗?(“小女孩”和“凡卡”走到同学之间,同学争相送上祝福的话语„„„)

五、写一写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任选一篇)

通过想象作文,训练同学们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节课,老师没有灌输知识与强加理论,也没有统一思路,更没有标准答案,充其量只起了个疏通和引导的作用。可是课堂气氛热烈,情绪轻松,思维开放,时时涌现出精彩的言论和闪光的思想。这都是采用比较阅读这一方法的奇妙之处。

语文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6

一、以课文为中心的“说文活动”

1.以单元为网,讨论式专题说文活动

教材的课文单元是根据文体特点编排的,我们可以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灵活地设计专题“说文活动”。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小说,我们根据小说教学的特点,以《孔乙己》为例,设计了一次“话说鲁迅小说”的语文活动。面对这个专题,学生议论纷纷,我指导他们去校图书室查阅资料,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经过几天的准备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踊跃发言。有的介绍鲁迅生平,有的介绍鲁迅小说系列,有的讲述鲁迅小说的故事情节,有的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个性,还有的朗诵鲁迅小说中的精彩片段——每位发言者都把自己的专题内容或编成知识提纲,或板书在黑板上,使听众看得见、听得清、记得明。这样的专题活动,参与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群体,全体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活动中,正是每位语文教师所要追求的境界。

2.以课文为本,总结式内容说文活动

对于课文的内容理解,传统的方法就是教师图解式的理性分析。这种教法是教师要求学生懂些什么,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懂得了什么,从这一点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强化了课文学习的共性,淡化了其个性,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就不可以自成一说、各抒己见呢?为此,我在进行课文内容的总结时,常常组织学生开展别开生面的“说文活动”。

例如,学习了《芦花荡》后,我让学生谈学后感悟。一位学生说:“老英雄并不高大,却用干瘦的躯体,抒写了壮丽的诗篇,这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成为翱翔蓝天的雄鹰,不用悲伤,我们可以成为快乐的小鸟;如果不能成为宽阔的大海,不要忧郁,我们可以成为欢快的溪流。”另一位学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带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却带不走那份赤诚与血性!当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神州大地到处都会有‘芦花荡,‘芦花荡里定会有你我的身影!”学生回答的角度不一致,但他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其他同学的阵阵掌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以练笔为中心的“作文活动”

1.作自己要作的题目——征题活动

每次命题作文我先确定内容,让学生根据内容推荐题目,然后确定一组题目,由作文征题小组评选后,公布作文题目和命题者的姓名。这样,学生作文的题目是学生自己命的,又是自己在命题中自由选择的。因此,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作起来自然就会心顺、气顺、文顺、字顺了。这种命作文题目的形式对于学生的作文训练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2.选自己推选的作品——编辑活动

心理学家认为:冗长的训练过程容易厌倦,应适时地用成功去刺激。因此,笔者在抓学生练笔的同时,每月举行一次“编辑活动”,即让学生从自己的练笔中推选一篇佳作,请同学写好文章评论,再借给其它同学看,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有了读者,就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成功感。正是这种成功感的刺激,促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和仔细认识生活的习惯。

三、以多读为中心的“背文活动”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能使学生广泛背诵,丰富语言积累呢?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教育,提高学生对背读重要性的认识,使背读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另一方面,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背文活动”,以活动促行动,抓活动促效果。组织背文活动分为三步进行。

1.教师开出背文名单

背文书目的确定,可做长计划,也可做短安排。所谓长计划就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中学阶段的背文书目作统筹规划。所谓短安排就是对每个学年或学期的背文书目作具体规定。根据教学的需要,我开出的背文书目单有:《名人名言三百句》、《诗经》、《唐诗宋词三百首》、《古代名文50篇》及语文课本中初中生必背内容。

2.建立背文篇目录

要求学生把能背诵的篇章及时登记在背文篇目表上,教师定时或不定时地进行检查,通过背文篇目了解学生背文的情况。

3.举行背文比赛

每学期开展两次背文比赛,或笔记或口背,形式不拘,以比促读,以赛促背,真正把学生的背文活动落到实处。严格地说,抓背文活动,是加强语文学习活动的硬件和基础工程建设。

四、以指导为中心的“讲座活动”

语文讲座是语文第二课堂的常见形式之一,在向学生传递信息、介绍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讲座应据学情加强学法指导,培养鉴赏提高能力。

1.加强学法指导的讲座

培根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事实证明,学法指导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在学法指导的内容上,按不同年级、不同板块进行方法指导。如对初一学生可以开展以“怎样培养观察的习惯和品质,怎样拟定自学计划”为主题的讲座活动,到了初二可以开展以“引导学生立志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主题的讲座活动。

2.培养鉴赏力的讲座

课标指出:应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基础“就是要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感受文学原著”。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文学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有关文学鉴赏知识的视频,指导学生如何鉴赏,逐步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作用论文 篇7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职教育,语文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就业市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和突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众所周知, 语文是独具魅力的学科, 创设情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在职业情境中培养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 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新教材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增设, 是中职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式的被动接受状况, 为教学中创设职业情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对语文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职教育是特殊的教育, 是培养就业的教育。学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技术的培养和训练, 还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这样培养出来的职校生才能更受企业的欢迎。但是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在中职教学中, 语文课本身就是一门很好的德育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最佳方式。它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通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做人品位,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为就业铺平道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适应学生的需要, 又是应社会的发展。具体作用表现为:

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

活, 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点燃求知欲望, 增强自信心, 具有创新性和超前性。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就业教育, 学好专业是中职学生的首要任务。然而, 目前相当多的中职学生已经丧失了学习兴趣, 精神萎靡不振, 甚至自暴自弃。入学之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甚少, 认识模糊。对于为什么选择此专业、本专业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质如何、将来的就业去向和发展前景怎样等等与本专业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喜欢自己的专业, 更无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可言, 这样下去, 两年之后,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可想而知。更为可悲的是, 在人生转折时期———就业时产生畏惧和迷茫心理, 看不到希望和憧憬, 甚至在短时间内离职, 浪费青春, 荒废学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 从来没有涉及过对于专业的了解认识问题, 只是教师在适当的场合简单说几句而已, 在学生头脑中基本没有留下印象。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了解专业, 使学生热爱专业, 树立专业学习的自信心。比如第一单元的实践活动: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在本次活动中, 学生通过对学校相关领导和往届优秀毕业升的采访、网络搜索和文献查阅, 能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当前状况、国内外最新成果、行业新动向等, 消除专业中存在的困惑,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心。同时, 激发他们对专业成功人士的景仰之情, 酝酿学习专业知识的浓郁氛围, 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增强学习的兴趣, 强化专业意识和竞争意识, 树立新的目标和追求, 练就过硬的技术和本领, 去迎接未来的就业和创业。

2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

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而当前的中职学生大多数性格孤僻, 自私自利意识较强, 缺乏集体主义感。通过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就会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比如“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 在开展采访、问卷调查和收集材料活动时, 我将要求学生全员参与,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同时让各组成员分工明确, 谁担任记者?谁担任记录员?谁采访学校领导?谁走访往届优秀毕业生?等等, 并要求他们在相互配合中完成任务,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所负责任的与所做贡献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受到集体荣誉中有着自己的功劳, 体验集体合作的愉悦, 分享集体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同时也使学生逐步懂得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动眼、动手和动脑的良好习惯,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不断成长和发展, 使他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顺利, 更得心应手。

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际的舞台, 也能够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欲望, 可使学生在交际的实际操练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的空间很大, 可以说口语交际贯穿实践活动的始终。“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就说明了这一点。学生为了弄清专业的相关问题, 实地考察和采访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在考察和走访的过程中, 学生就必须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口语交流, 在共享成果的过程中, 学生把自己获得的成果告诉他人的过程中也是口语表达的过程。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上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作文是一直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块软肋, 对中职生来说, 写作文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很多学生厌恶作文课, 根本不会动手写, 更不论说是提高作文能力了, 而在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 在课堂上讲的声情并茂、声嘶力竭, 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不为所动。这样, 不仅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期目标, 反而把学生与作文拉得更远。其实, 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相应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练习写作, 就会另有转机。就拿“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来说, 学生亲自去采访学校领导有优秀毕业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到了很多他们原来不知道的事情, 有了很多感触, 也搜集了大量的材料, 活动完了之后, 他们觉得有很多话要通过笔说出来, 这样每个学生都变得想写作, 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了。所以,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资源, 还萌发了他们的写作动机, 这样, 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4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当前的中职学生大部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有的学生过于自卑, 由于中考的失利, 自信心不足, 缺乏明确、坚定的追求目标, 对学习和生活的没有热情。认为自己没能读高中、念大学, 就永远是社会的底层, 低人一等, 前途渺茫, 不知所措, 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次小小的挫折, 就可能使他们万念俱灰。还有一些学生过于自负, 跃跃欲试, 准备大展才华。一个小小的成功, 就可能导致他们得意忘形。这种现象在就业实习中表现尤为明显, 学生眼高手低, 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过高地强调自己的作用, 错误估计个人的能力, 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 稍累一点的基层岗位不愿做, 高层岗位做不来, 理想脱离客观条件, 好高鹜远, 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以往的教学中, 《为你自己高兴》一文提出了正确认识自我的问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为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供了平台, 如综合实践活动———“认识自我”。唐朝名臣魏征说过, 以同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查找自身的不足, 并能取长补短, 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所以在“认识自我”这一活动中, 我将主要让学生把“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和我心中的自己”进行比较, 然后查找自己的优缺点。一般来说, 我心中的自己都是比较完美的, 基本觉察不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俗话说, 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可能自我感觉良好, 可是他人会对自己的错误和毛病看得一清二楚。通过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 就会发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我心中的自己是有很大不同的, 然后将不同进行反思回味, 有意识弥补不足之处, 做到正确认识自己, 不断走向成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针对性和必要性。中职学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近几年, 国家和各级部门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扶持和帮助,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更应该尊重每一个中职学生, 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为他们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锻炼的舞台, 为他们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作用论文 篇8

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如中外名著阅读、征文比赛、手抄报、经典诵读、影视欣赏、书法绘画等,归纳起来为说、读、写。

一、课外练“说”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含义、美妙意境和创作手段,通过反复的诵读,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品味作品的意境,只有情景深入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真正体会作品的魅力,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的教育目的,一是增加文学知识,二是提高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有的人书面书写很有文采,但不善于表达,也有的人一生都拙嘴笨腮,大声朗读一定会改变这种状况。朗读本身也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朗读者面对的是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文章内容,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优秀文章,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艺术境界和素质内涵。朗诵的过程也是朗诵者用心体会文章意境,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课外阅读活动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现在中职学生的特点是情感丰富,性格外向,喜欢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并不感兴趣,而是喜欢自己看些课外的书籍,武打的、言情的书籍常常让学生爱不释手,但是我们往往疏于对学生所看的内容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能否对深奥的问题做持久的思考缺乏认识,而语文阅读活动因其具有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特点,适合于中职学生的实践尝试,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能够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简单。课外阅读主要是指导方法,推荐读物。例如,课上学习曹禺的话剧《雷雨》节选,课后让学生通读全剧剧本,然后再看电影《雷雨》,帮助学生对课本思想含义的理解。课堂上教学莫泊桑的《项链》,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莫泊桑的其他短篇小说,如《漂亮朋友》《羊脂球》《竞选州长》等。针对媒体热议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可以借机引导学生去了解莫言的创作风格,阅读其代表作,推荐几篇小说如《蛙》《红高粱》《生死疲劳》《檀香刑》等,指导学生养成长期阅读的良好习惯,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了,无形中也就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广泛地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

三、课外练“笔”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源泉,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课外练笔活动的方式很多,课外练笔要与书法结合起来,还要与读书活动结合起来,还要与影视活动以及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通过练习钢笔、毛笔、粉笔字美化学生的字体,通过课外读书活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卡片,开展影视评论,同时还要让学生的课外练笔与社会热点、焦点、与民生话题更加接近,通过观看《今日关注》《焦点访谈》《新视点》,评论事件的主题意义和人物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练笔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回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重构人文精神,提升文化品味,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与课堂教学相互辉映,相互补充。学生在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自由探索,自由发现,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对语文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要: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场所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由于形式的灵活多样,可以极大地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知识的转化能力,激发了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果,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第二课堂,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民华.语文学习的丰足之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24).

[2]李华.浅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3]陈峥.中职校如何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职业教育,2010,(08).

浅析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9

古人常追求这样一种境界: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李白游遍祖国山川大河,留下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不朽诗篇;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才有“诗圣”美名千古流传;李煜经过亡国之痛, 才有情真词哀的佳作感地动天……近代史上的一些卓越作品,都因作者亲身经历等原因,才写得那样生动真实。因此,要让学生写出真实感人的作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必须深入生活,深入实践,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和洞察人生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宽思维,掌握语文“活”的精髓。要做到这一点,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进阅览室,走向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社会实践对作家、作品产生的影响从上述中已可窥一斑,这里我着重就语文课外阅读的功效谈谈自己的看法。

精选佳作名篇阅读,可以直接汲取前人的丰硕成果,获得经验储备,充实自己的头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在说明一个道理:读书重要。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说:“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自己的脑子里进行,旁人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他们凭借自身的经验,将文字符号再现,甚至创造为具体可感形象的过程。教师单纯地在课堂上讲解,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阅读。况且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有些教师把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庖丁解牛”般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很难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这样长久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何以能形成? 又怎能达到教学的高效? 课外阅读填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对阅读者素质的提高有重大作用。阅读可以将文之精华,潜移默化于读者心中,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种文化底蕴的滋润下,善良的秉性,旷达的处世,诚心的交际,忠厚的为人,形成阅读者良好的内蕴,对其性格的塑造、身心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的提高,学问的精深,积累的博大,都离不开这条简单的途径和方法。“腹有诗书气自华”,巴金十二三岁就能背出《古文观止》等好几部书,因而成就一代文学巨匠;蔡文姬将其父四百多篇作品一一背出,文名得以流芳百世;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从小熟读《孟子》,因而文学底蕴深厚,将人文渗透到物理学中,成为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

由此可见,开展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情感体验:培养体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找准突破口的首要条件

一篇作文的完成,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三个阶段。初学写作者,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准备和孕育,因而下笔时,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无话可说,对“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语文课外活动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白。单凭课堂教学,如果学生在生活中不做有心人, 对鲜活的人生世相就会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穿透力,就不能发现生活发现美,更谈不上艺术创造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就会使学生接触生活,开阔视野,见多识广,并化熟为生,取精发微,从而独具慧眼,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 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 剥开来写,见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化瞬间为永恒。“留心处处皆学问”,有了生活实践的积累,学生习作就可有的放矢,手到擒来。有了实践经验,学生会有意识地把生活中有意义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抓住有时一闪即逝的智慧的火花,在习作中自觉地使自己的认识与读者发生共鸣,收到应有的表达效果。

三、走进自然: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凡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若干年后再回忆学校生活,印象最深的恐怕不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是那些课外活动的经历。抛开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等问题不谈,单从兴趣角度讲,青少年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感情往往倾注于生机勃勃的田野,连绵起伏的高山,波澜壮阔的大海,喜欢生活的丰富多彩。如果把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正确引导, 使之转向对语文科的爱好,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至今还记得我的语文老师带领我们“雨中登灵山”时说的一番话,她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善于变换角度,做到高低相配,远近结合,动静互衬,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和谐运用, 特别对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更需要换换落脚点,换换角度,换换时间观察,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然后才有新的发现。她教我们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艺术形象,使文章多彩多姿,引人入胜。就这次登山遇雨,她鼓励我们畅谈感受,吟咏歌唱,趣话灵山。语文课外活动带动学生深入生活,丰富体验,广博积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生活,感受作品,体味内中蕴涵,并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不断充实自己,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总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植根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课外活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地带领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读、写、听、讲的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开发潜在的智能。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不仅能够写出思想性强、主题深刻的作品,理解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

摘要: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学生愁写作文、不会写作文和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等现象,严重地影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语文课外活动的功效,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地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 篇10

一加强思想感情陶冶, 用情感染学生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如春风化雨般地进行点滴渗透, 采取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方法, 在润物细无声的语文教育中渗透道德滋润, 不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 正如伟大的教育家洛克先生所提出的“白板说”, 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 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给学生良好的情感陶冶, 多用正能量的故事感染熏陶学生, 在教师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感化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童真童趣、贴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课文, 这些课文同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既富有哲理又文质兼美。这些文章既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工具与载体, 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与思想感化的教育范本, 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在语文课堂中加以丰富和利用文章中所蕴含的真、善、美, 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身边实例, 就会变成使学生获得感情陶冶和思想感悟的优秀作品。这样的语文课可以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而且获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陶冶与教育, 从而达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在点滴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材移情功能

为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教师应注意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的实施途径主要是语文课堂, 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课堂, 因此, 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而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语文教材, 因此教师要熟练掌握语文教材, 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还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能够熟悉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与道德疑惑, 帮助学生在处理具体的学习与生活事件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如二年级语文课文《王二小》就是一篇经典的陶冶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 该课文贴合学生的心理, 描写一位与二年级学生年龄相仿的儿童英雄勇敢抗日的故事, 既让学生们了解战争年代的历史, 又让学生在王二小牺牲的悲痛中感悟到爱国的光荣与伟大。教师在进行该课的教学时, 要注意充分挖掘教材, 利用教材进行历史延伸, 对学生进行感情陶冶与思想教育。如教师可通过搜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 包括视频、音乐、图片、文字记录等, 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帮助学生了解那一段历史, 领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以及为国捐躯的光荣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历史使命感。通过有效的课堂延伸, 在每节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三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德育渗透作用

学校的语文教育不仅包括语文课堂教学, 还包括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活动, 但教师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要做好组织与引导工作, 帮助学生有效利用课外实践的机会, 加强语文的学习、巩固与德育教育的渗透。由于现阶段的应试教育, 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外实践活动的德育渗透, 因此极有可能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健全, 自制力比较差, 组织能力也比较差, 不能独立地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此时, 教师可通过帮学生选定一些课外活动主题,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如选择传统文化主题, 让学生收集资料, 根据自己所知道的传统文化故事, 进行故事演讲比赛。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刘胡兰》等, 通过故事演讲比赛, 不仅调动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还在故事演讲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最后, 教师进行故事点评, 指出学生们演讲故事中的优缺点, 点出故事的主旨与教育意义, 适时地借助传统文化故事进行感情陶冶与思想感化。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师除了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德育感化外, 还可以充分借助自身的力量, 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 发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对自己的教师往往产生崇拜心理与模仿倾向,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将会成为学生观察与模仿的对象。因此, 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 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平日的生活中, 要做到慎独, 事无巨细严格要求自己, 只有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 才能给学生起到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

俗语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要从自身做起, 为孩子树立榜样, 还要关注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他产生的影响。注意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和个别问题学生, 要深入学生家庭内部寻找原因, 从孩子的父母入手, 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 通过在父母与教师之间建立联合战线, 联合学生家长, 一起为改变孩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努力。

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在实践和探索中我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更使学生深刻的意识到生活中的教学问题,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我感觉它是极其新鲜而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

一、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新知识的出现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结果学生学得比预期得还好。这样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都得到了成功探索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实践活动使数学更能走近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如, 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我出示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问:“这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老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接着,老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数学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作用 篇1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学数学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的一个趋势。《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栏目。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课本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的情况, 学生学习被动, 缺乏主动探索的能力。数学实践活动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下面, 本人根据教学实践, 谈一谈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协调活动、共同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构建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索、学习数学。在具体情境中, 教师要利用操作、分析、整理等活动, 促使学生不断发现、质疑、思考, 从而解决问题。

如, 为了让学生感受“比较小数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并领悟“货比三家“的含义,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三位学生扮演售货员, 分别介绍各家商店同一商品的价格。然后, 我让其他学生说一说从“售货员”的介绍中他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发现: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商店的价格不一样。这就引起学生的思考:到底在哪家商店买东西更便宜呢?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货比三家”的必要性, 体验了“比较小数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在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解决, 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很高。

二、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愉悦地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 就要求学生在实践操作时, 要以“动”促“思”, 将操作与思维活动联系起来, 以发展他们的思维。

例如, 教学“圆锥体的体积”一节时, 我针对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的情况, 采取分组实验法, 让学生进行倒水实验, 用不同的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相同的圆柱体容器。结果, 倒了三次一个小组还没灌满圆柱体容器, 另一小组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时, 我拿出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容器让学生再进行倒水实验, 此次用圆锥体容器倒水三次正好灌满圆柱体容器。此时, 学生们的疑问更大了, 他们的思维活动进入高潮。这样, 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 促使学生参与学习, 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层次的信息传递, 这也是数学实践活动所提倡的。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能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养成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学习形式, 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发挥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上一篇:财务控制分析下一篇:新闻翻译的特点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