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4-06-22

浅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共11篇)

浅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

浅谈电化教学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河北省固安县第一小学 杨茂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用电化教学手段揭题激情

一切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一开始就要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引导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是关键一环。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设计些既紧扣教材又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故事录音、投影片或录象带,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

如教十一册《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就以激动的情绪说:“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吧!”我打开电视机,播放关于十里长街当时情景的录象带,于是那感人的一幕又展现在了同学们的面前。催人泪下的一幕,庄严凝重的音乐,使学生对总理产生无比崇敬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感情,这时,我紧接着说:“你们知道我们的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吗?学了今天的课文你一定会有所了解。”这样学生通过看录象进入新的知识领域,达到了揭示课题的目的。

二、电化教学可以使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一些与学生生活空间距离较大的课文。这些课文,往往是些感情深切、难以理解或历史性课文,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桂林山水》《将相和》《少年闰土》《海底世界》等。教师在设计这些这种类型的课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电教器材的一切优势,发挥声、象器材的记录功能,把现实生活中不能短时观察到的现象或不能达到的境地引进课堂,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的主观感受,缩短时空距离,减缓教材难度。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设计用录象放映“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语句所显示的形象,理解其中包含的知识;设计静听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江上竹筏小舟,山上绿树红花。”的美丽境界。在通过教师的语言点拨、启发,使学生耳目并用,如身临其境,其感情活动参入认知活动,有效地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桂林山水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丽景象。这样的电教设计会使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三、电化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

电化教学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教学的改革创新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电化教学媒体的运用,丰富和改进了长期沿袭哦下来的黑板、粉笔、卡片、挂图等传统教学媒体,使教学的手段和形式现代化和多样化。

其次,传统的教学主要使用文字教材,电化教学以幻灯片、电视片、录象带、录音带、计算机软件等为教材,这就改变了教材单一的状况。

再有,电化教学要求教师更全面地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方法、解决疑难问题等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或制作电化教学材料。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电化教学的技术,并且要深入研究教学,从而促进了教学改革。

大量事实证明电化教学,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小学语文教学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广大小学教师都要积极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让它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

浅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2

一、诵读的含义。

所谓诵读, 即出声朗读。南宋的大学者朱熹就认为:“要读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则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 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 疾徐有致, 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 全身心地投入, 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 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二、诵读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诵读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有益于积累, 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古代的文言文字少而意深, 音单而韵长, 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性。通过反复放声诵读, 不但使古文这一特点更加突显, 而且“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可以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记住文章内容, 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尤其是古代诗歌用词精当, 句式整齐, 节奏鲜明, 韵调和谐, 非诵读不足以体会其神韵。

在现代化语文教学中仍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有效发挥诵读的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重要作用, 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取代的。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1.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读书不流畅或读不出感情来, 往往是对读物内容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的表现, 通过反复朗读, 读得流畅, 细嚼玩味, 理解就不断加深。2.能帮助记忆。琅琅上口的朗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它能传出文字的情趣, 引发读书的情感, 感染听众的心境, 帮助读者增强记忆。3.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通过朗读, 能准确、流利地读出轻重音、停顿、语气等, 并且不破句、不拖腔、不错字、不重复, 可以

帮助学生学习各式各样的句子, 使他们积累词汇, 增强语感, 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 提高写作水平。正如前人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诵读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诵读”要讲究方法,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首先, 要注意诵读技巧。诵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即要求字音准确、清晰, 不丢字, 不添字;“流利”即掌握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诵读技巧;“有感情”即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靠语调的抑扬顿挫, 靠诵读的速度及轻重音、长音等技巧加以表现。掌握了这些技巧, 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要重视诵读方法。对不同体裁的文章, 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诵读。如: (1) 看图类文章, 可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 即凭借图画, 突出感知对象, 产生丰富联想, 逐步达到以图会文、读文识图、文情画意相得益彰的目的。 (2) 对于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可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读, 熟读精思, 深究内涵。 (3) 对于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的精华部分, 可先听录音, 再带着感情去欣赏, 跟读。这种方法, 可以丰富语言材料, 熟悉语言规律, 唤起感情的共鸣, 提高鉴赏能力。 (4) 有些课文为了表扬美的, 批评丑的, 常常利用相反意义的句段结构予以衬托或用对比手法展开思路。对于这种段落可以采用男女生对比读法, 这样可以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 培养鉴别能力。 (5) 一般情况下, 对于诗歌和抒情散文, 应大声朗读, 读出感情色彩, 读得琅琅上口, 甚至熟读;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时, 应齐读;领略文章的优美文辞, 欣赏其艺术特色时, 应自由读;对话较多, 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还可分角色朗读, 等等。

浅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3

一、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对于小学生而言,让他们掌握和理解这一大堆的抽象的文字,困难重重,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效率。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那就是要让这些抽象的文字鲜活、形象起来,让学生学起来有滋有味,有模有样。采用电化教学就可以有效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一改传统枯燥的讲解和朗读,而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的充分结合,利用实景、实物的有效刺激,既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創设课堂教学情景

创设情景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它是在符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设定情景,帮助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最为困难的就是进行语言的表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渲染氛围,制造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指导情景模式,引出交际的话题,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以致用,学就是为了用,学习知识的手段,形成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电化教学手段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丰富的教学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教师可将文本中静态的图片转化成为动态的场景,指导学生正确地观察,提高观

察能力和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利用多媒体播放,不仅声音清晰标准,音调抑扬顿挫,而且富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一起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穆志辉.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J].都市家教,2010(09).

浅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4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电化教学是图象、文字、动作、声音为一体的教学工具。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枯燥的讲解、乏味的字词训练,对课文的没有激-情的朗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小学生认知能力比较低,很多字词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语文成为了学生头疼的科目。引用电教技术后,我们使用美丽的图片,生动的动画,悦耳的歌曲等等,可以使语文教学使用许多新的方法和途径。使原本难以说清的重、难点变得好学、好懂。教师也可以把语文教学课堂变成充满欢笑、充满智趣的学习乐园,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因此,电教媒体在课堂内外的运用已成为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我们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首要任务。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把教学变成艺术,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而电教手段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电教手段参与 1

下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白板把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抽象的变直观„„如我在教《荷花》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荷花的录象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各色各样的荷花,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二、运用电教媒体,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感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得多,问得多,学生往往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思维局限于某一点上,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情绪会低落,精神会分散,老师教得苦,又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多媒体能为学生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如教《和事件赛跑》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观看地震后解放军救人的场面,以及地震后医生抢救伤员的实况录象,感人的场面以及他们争分夺秒抢救伤员的情境。使同学不仅感叹时间多么宝贵呀!时间就是生命。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电教媒体,能够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有些问题难以用语言来解答,有些陈述的现象仍然是抽象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使文字表达生动化,使难点迎刃而解。如:在教《月球之谜》时,学生难以理解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借助多媒体演示,伴随着轻松的音乐,老师娓娓动听的解说,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月球上,又好像身如其境地来到了月球上。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有一句话: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学生体会不出石级的笔陡。我就借助多媒体演示,播放天都峰的画面,同学们看后都不仅发出这样的感叹:“真陡呀!”这样化抽象为形象,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电教媒体技术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多媒体教室网络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月球之谜》一课时,我下载了网上有关月球的资料,并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探究学习:看了资料后,请你谈淡学后的感受。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和查询教师机上的资料,经过整理后完成了作业。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各种各样。我从中发现不少作业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精神。

五、运用电教媒体,能增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电教媒体,能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信息,有效调控教学过程,能充分利用40分钟的时间,严谨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了教学软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

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动听的音乐等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电教媒体具有鲜明、高效、具体、直观等特征,运用电教媒体,它能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信息,并适时调控教学过程。如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学生将字写在作业本上,写完后,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写法和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运用视频展台及时投放,师生评价,进行信息双面交流。这样便于教师尽快发现学生掌握知识上的不足,能及时准确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和改进,同时也为以后的备课、上课作了实践地指导。又如:在语文练习中,如果教师黑板上写一道题,学生回答一道,三分钟可练习1题,使用电教媒体后,三分分钟可练习2~3题,效率提高2~3倍,这就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学生自学和练习时间,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知识。同时也就减轻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

六、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感到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

浅谈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篇5

[摘要] 毛泽东同志在给<新体育>杂志的题词中写道:“要活动,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充分说明了孩子们对游戏有着特殊的感情。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体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可行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游戏化。教师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运用游戏提高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游戏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通过自主、自觉、快乐的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关键词] 体育 教学 游戏

[前言] 游戏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是儿童十分喜爱的体育项目。也是孩子最好的伴侣,是最有效,最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之一。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体育游戏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爱体育却不爱上体育课的孩子们。

1、在小学阶段,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1.1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作用

1.1.1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如果学生对事物没有兴趣,他们是不会主动、积极的去学习的。

1.1.2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和学校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考虑到年龄特征,自由进行选择。教师可以把一些贴近生活、娱乐性、趣味性强的、学生喜闻乐见项目纳入到教材中来,使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给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育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例如在三年一班有一名叫“孙禹馨”的同学,因为他做过唇裂修复手术,说话总是闷闷地。所以,大家都同他的家人一样亲切的称呼他为“馨馨”这名同学是班级里的肥胖儿童,因此没走几步就呼哧呼哧的喘粗气,平时很少运动。今天,要进行投掷教学,相信他会做得很好。课上每人发一张四裁的旧报纸请同学们折飞机,进行飞飞机的游戏,通过同学们尝试飞飞机找到飞机飞得高、飞得远的答案,在集体汇报时,同学们说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用总结出的方法投纸球。看谁投得最远,发现“馨馨”投得最远,教者适时进行投远比赛,并说谁投得远就请谁当老师。结果是“馨馨”投得最远。教者及时请他为大家示范,他还不好意思,教者说了很多他能做得很好的鼓励话语,在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中他做了一个漂亮的正对投掷方向的投掷动作,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时从心底由衷地说出了“你真棒,你投得真远,是班里的第一名”。他报以憨憨的一笑,接下来老师对他说:“只要你努力,在校运动会上很有可能会取得第一名”。他的笑意更浓了„„在下面的投掷游戏中他不像以往一样站在旁边当观众了,而是主动到同伴中参加游戏了。同学们也愿意同他一组了。虽说满脸汗水,但他非常的投入,不断地教本组女同学如何投。看来他找到自己的长项了。可见游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好的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1.2游戏有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作用

1.2.1寓教于乐是积极的教学方法,任何体育游戏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可在游戏前的动员、讲解,游戏后的总结,还可在做完一次游戏以后,让学生停下来,针对学生在技术上、品德上、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自行总结,或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教育,对下一次游戏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每做一次游戏,都会在知识、技术和思想品德上有一次长进。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游戏和个别游戏者作出评定,指出技术上、战术上、组织工作上和思想上的优缺点,表扬好人好事,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努力上进。

1.2.2游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游戏教学中坚持正面引导、表扬鼓励为主,提倡同学之间,男女之间的团结友爱,提倡互相鼓励、互不埋怨、同心协力为集体争取胜利的精神。提倡胜不骄、败不馁,谦虚好学,不断前进的好作风。对表现勇敢、机智、果断、符合集体主义精神的行为及时表扬鼓励,对不遵守纪律,不守规则的学生,采取提示、劝告、计算罚分等手段,来培养诚实、遵守纪律的美德。

1.3有良好增强体质的作用

1.3.1学校体育是一个人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历程,而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使其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种手段,终生体育是指人生各个时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所参加的体育活动、所坚持的体育锻炼的总和。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可行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游戏化”。在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通过自主、自觉、快乐的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除通过语言、直观感知外,还必须经过亲身实践,进行反复练习,才能消除各种错误与缺点,真确掌握、提高、巩固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体质,学生进行反复地练习,有机体就要承受一定的运动量。学生就会有枯燥、厌烦的情绪,而采用游戏教学法就会是学生忽略这种枯燥感同时可以利用同伴参与游戏时得到休息并能从中看到他人的优缺点,而思考,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在游戏教学法中可以综合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竞赛法。在教学快速跑时单人跑就不如双人或多人进行游戏跑时的积极性高。在练习传接棒时如果只是单纯传接棒的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但采用接力游戏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练习单足跳时,在规定范围内看谁跳的步数少,而先到达终点等,都能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1.3.2情境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兴趣也比较容易激发和转化。在耐久跑教学时,学生进行了400米跑走交替练习就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跟不上队伍,而是站在原地喘气、这样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教学任务没能完成,在进行游戏时笑容才出现在学生的脸上。可见耐久跑教学在学生思想上有畏难情绪,对学生来说是很讨厌上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是学生一听到就会头痛的体育项目。在学生的印象中耐久跑就是不停地在操场上进行走走跑跑不停地重复练习,加之老师没有进行巧妙地语言激发,他们自然不愿参加。如果老师在教法上做一些改进,让学生自主练习,还是可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受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西厂小学罗和俭老师发表于《中国体育》杂志“单车内胎游戏八例”启发,我让学生将家里的废旧自行车外胎带到课堂上,进行追逐自行车轮胎游戏。通过器材的不断运动,学生不断地追逐来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但随着天气转冷为了防止学生冻伤的发生,我将器材的使用次数减少了。学生对耐久跑就表现出了抵触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将原来的“叫号追逐跑”改了一个新名“篡权夺位”。在游戏前我给同学们讲了王莽篡位的故事,接下来我问同学们想不想当一把“皇帝”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接下来我对他们提出了要求即游戏的规则。同学们兴趣很高在由排尾跑向排头时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领跑能力。1.4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1.4.1游戏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十七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斯认为:游戏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智力活动,是扩大丰富观念范围的有力手段,游戏可使智力得到磨练。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研究出不同的游戏,也可以根据以前的游戏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发展。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加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积极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往往更具人性化,教师应多尊重和采用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自主中求得创新,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作用于促进个性发展。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如可让学生设计游戏或改进游戏方法等,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在整个课堂里进行加工、提升、运用。笔者曾经在跳绳课时,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双人一绳、三人一绳、多人一绳的玩法,经过学生认可后,进行游戏教学,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非常好的锻炼效果。同时这节课也给了教师很大的启示,在体育游戏中,教师要放开手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创编、改编一些力所能及的游戏,给他们搭建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更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使体育课堂能更好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1.4.2游戏是融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于一身,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习”变成“主动的我要学习”,并且“喜欢学”。能培养小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教师在体育游戏中主要起引导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小学体育游戏要以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达到娱乐、健体的作用,使学生在游戏中真正体验到运动参与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感。

1.5有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融洽人际关系的作用

1.5.1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与合作精神。而体育游戏,尤其是分组的竞赛性游戏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从而培养了团结合作、善于沟通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和自我评价,下课前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一节课的心理体会,这样既有助于教师了解课堂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表现和在众人前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真正享受体育带来的愉悦,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厌学”过渡到“会学、乐学、盼学”,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意表现和沟通合作的能力,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体育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游戏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游戏化教学法倡导学生主动自觉地、愉快地学习。对少年儿童来说交往活动往往是在游戏中开始的,体育游戏为他们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场所、场地、玩具。在体育游戏中为同伴间及师生间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在游戏前后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愿、主张、态度,同伴间可以通过交流,或尝试练习找到切实可行方法。培养了学生敢于在同伴间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同伴间的团结协作、也为将来适应社会竞争和人际交往做了铺垫。

1.6有改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作用。

1.6.1体育游戏可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游戏中的竞争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它是一种虚拟的竞争,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出现中进行的。在游戏中,每位参加者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也都有失败的可能。每位参加者都可以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就是在体育游戏的竞争环境中,学生自觉地接受了竞争取胜的意识形态:在体育游戏的胜利鼓舞或失败磨砺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和耐挫折能力,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在成功中接受新的挑战。由此可见,体育游戏的竞争性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格,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能培养小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体育游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改革中凭借特有的魅力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蕴含在身边的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孩子每天都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教学这个有效功能,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乐趣和成功。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真落实到实处,促进孩子健康活泼地成长。2.2建议

2.2.1游戏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如果调控不好,则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游戏规则的制定,必须有针对性且合理、明确;裁判工作要选择公正无私的同学来担任,最好由学生民主产生,尽量杜绝因为违反游戏规则而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和情绪,以至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2.2.2游戏分组时,要尽量做到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合理搭配,避免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2.2.3评价学生的方式应该以激励为主,不仅仅涉及到学生的能力方面,更要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态度,比如合作、尊重、互助、勇敢等等。

2.2.4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控游戏的节奏,及时处理有碍游戏正常进行的偶发事件,结合具体事件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浅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6

浅谈形象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作者/方顺林

精心设计的形象化教学过程,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学、易学、学得灵活。特别是新课改后出版的教材,更是为教师创设形象化的课堂,进行形象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想象空间。因此,进行形象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形象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创造一个光明和欢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习积极能动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激发学习动机,强化注意的重要因素。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有重要地位,新鲜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了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应该利用投影、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引入课堂,创设形象化的课堂氛围,上课一开始就把孩子们带进新奇、美妙的教学情景,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可以设计制作投影片、课件,化静为动,在色彩鲜明的变化中,吸引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

如教学8的组成时,可以在课件上展示8个同样的物体,但分两种颜色,教学时让不同颜色的物体的个数发生变化,但总数都是8,这样就能逐渐的显示出8的组成序列。学生被色彩的变化所吸引,自然学得津津有味。

又如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渗透应用题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

1.在森林中的一块空地上绿草如茵,中间夹杂着朵朵盛开的野花,旁边挺立着一棵葱郁的大树,好一派迷人的风光,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草地上6只活泼可爱的小猴正在尽情玩耍,让学生欣赏并数出是6只。接着,让学生看到又从森林里跑来了3只。引导学生说出图意。最后结合图意提问:一共有几只小猴?引导学生得出: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数用加法计算,6+3=9(只)。

2.在上面图画中显示“9”只,接着又让学生看到其中的3只跑回了森林。提问:原来一共有9只小猴,现在跑了3只,还剩几只?

3.用同样的方法,让其中的6只跑回森林,提问:有9只小猴,其中有3只在草地上,森林中跑去了几只?

这样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饶有兴趣地获得了“6只小猴和3只小猴合起来是9只,9只小猴跑掉3只剩6只,跑掉6只剩3只”的表象,既练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又为以后学习应用题作好了铺垫。

二、展现思维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易学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发明的过程相类似。所以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把知识发生过程的.思路,生动地展现给学生。

例如教学下题:

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 小时两车相遇。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课本介绍了两种解法,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两辆车一小时内共行的路程,即“速度和”。4小时相遇就是4个“速度和”,这种解法学生比较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个习题作为准备题:

小明、小华同时从学校出发,小明向西行,每小时行6千米,小华向东,每小时行5千米。3小时后他们相距多少千米?

教学时,用课件显示两人行走时的情景,使学生看到: 经过1小时两人间的距离是1个(6+5)千米,2小时距离2个(6+5)千米……。从而形象地理解“速度和”。

在这个基础上再教学例题,用课件逐步显示两车同时行走1小时、2小时、3小时,到4小时两车相遇的情景(相遇时就是走完两站间的路程)。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从演示中看到两车1小时靠近50+60=110(千米),过2小时它们就靠近2个110千米,……因为4小时相遇,所以两站间的路程长就是4个“速度和”,即110×4=440(千米)。

这样图形与算式在头脑中交互作用,新知识的获得,思路清晰,学生自然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胜过死记结论。

三、充分发挥想象,使学生学得灵活多变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和文字的描述,从而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认识活动,它是形象思维中比较高级的一种形式。

教师坚持形象化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

如教学乘法初步知识时,让学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2+2”可以改写为“2×3”那么“6+6+6+3”怎么改?学生一般写成“6×3+3”,“6×4-3”。由于形象化教学和熏陶,有的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改写成“7×3”,他们把“3”分成3个1,分别移到前面的每个6上,使每个6变成7,巧妙地列出“7×3=21”的最简算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到了中高年级形象思维逐步减少,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逐步加大,但即使这样,五、六年级的学生仍然不能完全脱离形象化思维 。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

从数学学科的特征来看,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这些特征一方面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具体的事物兴趣浓厚,对于抽象性的知识,特别是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他们只能被动地被这些枯燥的数字和计算捆住而无法调动积极性,甚至被扼杀了天生所具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运用形象化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可见,形象化教学之所以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原因是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人的思维的发展总是先有形象思维,然后才有抽象思维。小学生虽然已经产生了抽象思维,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他们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形象化了的数学知识。再者,教学中数形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作用,发挥了全脑的功能,学习效果当然会获得提高。

谈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7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 更应注重学生对数学结论形成过程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而小学生明显是以具体形象思维活动为主, 所以小学教学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训练, 这样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 到生活中运用, 使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还可用于生活, 这种操作化理论为实践, 化难为易, 既还原了数学本质, 又促进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操作本身还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和谐发展。下面我们具体谈谈数学教学中所感受到的操作的妙用。

一、操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想象泉涌, 生理机能协调发展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 我们多想一些办法, 就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 情趣化, 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 对数学产生兴趣。

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后, 为使学生加深印象, 扩展思维, 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游戏。先让学生拿出一根小棒, 并让学生想象, 一根小棒像什么?有的同学说像阿拉伯数字“1”, 有的同学说像一根电线杆, 还有的同学说像汉字“一”, 还有的同学说像减号, 还有的同学说像一条线段……。我又让学生拿出两根小棒, 让学生动手操作, 动脑想像, 有的同学摆成数11、7, 有的同学摆成汉字“二”、“十”、“八”、“人”、“入”, 有的同学摆成等于号 (=) 、大于号 (>) , 小于号 (<) , 还有的同学摆成了加号 (+) 、乘号 (×) ……。我又让学生拿出三根小棒, 通过动脑思考, 动手操作, 学生摆出了数 (2、4、17、71、111) 、汉字 (大、小、三、土、上、下、工) 、图形 (△) 、算式 (1-1) ……接着我又让学生拿出4根、5根、6根、7根、8根、9根小棒动手摆, 结果学生们, 摆法各式各样, 想像力的花朵灿然开放, 学生分别摆成了数、汉字、图形、算式、植物等。而摆小棒的过程本身又是手脑并用、手脑互动, 使学生的动作机能和大脑机能协调发展, 说的过程则使思维与语言并举, 说摆结合还降低了表达的难度, 提高了表达的兴趣, 可谓相得益彰。课后好多天, 学生们还互相比拼, 不肯罢休。可见, 数学的魔力正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由兴趣而生情结, 教师最盼望, 也最欣喜的情况自然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二、操作使学生思想清晰, 方法多样,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面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的纯理论性讲授, 不仅是抽象的, 而且是枯燥的, 势必会造成理解接受慢, 注意力持久性差, 思维线性化, 甚至连线性都不能保证, 当然就很难谈开发智力了, 而操作则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化理论为实践, 化教师讲授为学生游戏性探索, 化枯燥为趣味, 化被动理解为主动总结创造, 化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 既可开发智力, 又可提高能力。由于是把数学还原于儿童的生活实践, 所以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 也是在解决自己的日常问题, 甚至是帮助他人解决日常问题。因而随着问题的解决, 他们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在教学“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时, 我让所有学生当售货员, 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问题是:现在有12个乒乓球 (一盒10个, 另有2个) , 顾客要买9个, 你怎样拿给顾客9个乒乓球?通过实际操作, 有的同学说从1盒里拿出9个给顾客, 有的同学说先拿盒子外面的2个给顾客, 再从盒子里面拿出7个乒乓球给顾客, 还有的同学说从盒子里拿出一个留下, 把盒子连同里面的9个乒乓球给顾客, 这样顾客方便拿乒乓球。我肯定了学生们的各种做法, 表扬了学生能为别人着想、方便顾客的做法后, 又问剩下几个, 你是怎样想的?能把想的过程写出来吗?然后学生表述自己的过程, 有的同学说:“把12分成2和10, 10减9等于1, 2和1合成3。”即12-9=3;有的同学说:“把9分成2和7, 12减2等于10, 10再减7等于3。”即12-9=3。我又加以肯定, 并且说你喜欢哪种方法, 通过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6-9。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 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而且思路清晰, 方法多样。

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认识图形的关键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的基础上认识图形的特征。在教学“图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 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个学具袋, 里面装有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小盒、正方体小盒、魔方、丸药盒、圆杆铅笔、饮料桶、乒乓球等, 此外还放有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上课时每个学生都边观察边摸, 把自己的感觉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不仅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各种形体的基本特征, 而且找出了一些形体的主要区别。在掌握图形特征、形成空间观念的同时, 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考查学生是否真能辨认几种形体,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从自己的学具和袋里摸出指定的形体, 并给自己的学具按不同形状分类。学生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当让学生用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长方体时, 他们摆成了不同的长方体。不但加深了对长方体的认识, 也初步发展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下课了, 学生围着我说:“老师, 这堂课真有趣, 明天还上这样的课吧!”

又如, 在教学“左盘有3个桃, 右盘有5个桃, 怎样使两盘桃子的个数同样多?”这一问题时,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想出多种办法, (1) 从右盘拿出1个放在左盘, 两盘各有4个。 (2) 从右盘拿走2个, 两盘各有3个。 (3) 从左盘拿走一个, 从右盘拿走3个, 两盘各有2个。 (4) 从左盘拿走2个, 从右盘拿走4个, 两盘各剩1个。

三、操作使学生明确结论, 洞察原因, 思维深度大大加强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在逐步发展, 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着具体形象思维, 这就需要借助具体图形的直观和各种学具的操作, 为学生提供感情材料, 以作为思维的支柱, 降低思维的难度。

如教学5的组成时, 我提出问题:5是由哪两个数组成的?用学具摆出来, 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有几种摆法?看谁摆的又快又好。学生兴趣很浓, 多数学生能按照一定顺序摆, 少数学生的摆法仍有随意性。于是我引导他们交流摆的方法, 明确只有按一定顺序摆, 才能既不重复, 又不遗漏。这样学生就逐渐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 把数的组成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方法。同时边摆边叙述摆的结果, 即4和1组成5, 3和2组成5…… (或1和4组成5, 2和3组成5……, 做到手、脑、眼、口同时并用, 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有序思维。摆完之后,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几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分成的两个数相同, 只是位置不同。最后归纳出5的组成只记1和4组成5, 2和3组成5, 由1和4组成5, 可以想到4和1组成, 由2和3组成5, 可以想到3和2组成5。这样充分运用学具的操作, 学生对数的组成理解很深, 掌握得牢, 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操作的熟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赞美以教8、9、10的组成时, 学生完全可以摆脱实物操作, 通过类推, 有规律地依次讲出它们的组成。

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插图;教材;小学语文;作用

插图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能够承载文字所不能描述的信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占据了较大比重,这一方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另一方面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插图的运用,这样有利于教学趣味性、形象性以及艺术性的增强,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笔者针对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广大学生能够激起对于中国文字、语言以及文学的兴趣。与文字相比,插图更具直观性与形象性,能够较易被广大读者认同和信赖,同时通过视觉语言更易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般而言,在阅读语文教材时,学生首先看到的是插图,所以插图是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重要手段,能够让语文教科书变得形象生动,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思考与想象。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插图来导入课文,让学生直观了解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同时帮助理解课文中的细节与难点,运用图文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许多语文教材中都会配有作者肖像的插图,通过这样的插图可以让学生领略作者的气质与风度。如果没有这样的插图,学生只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教师的有限的讲解进行抽象的认识,而有了作者插图后学生就可以将抽象认识与形象认识结合起来。通过对插图的欣赏,常常会激发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好奇这样的人会写出怎样的文章。此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强烈好奇心的指引下带领学生进行作品的欣赏与解析,了解作品风格,从而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插图,比如课文内容的场景图等等。通过观察这些场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帮助教师较好地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1.利用现有插图感受美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诸如《桂林山水》之类的写景文章,应当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而不是一开始就进行文本的阅读。通过对课文插图优美画面的欣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阅读就不再是对于文字表面的浅显认知,而是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从字里行间中感受美。

2.绘制插图创造美

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充分运用这一点,可以通过让学生为文章配备插图的方式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可以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从网上搜集图片或者是自己亲手绘制文章插图,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不再停留在感受美的层面,而是一种对美的创造。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在编定小学语文教材时,编者应当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求,在插图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十分有活力,都选用较为靓丽的颜色,诸如绘制太阳、蓝天与小草等景象时,通常选用金黄色、深蓝色以及翠绿色,且插图十分清晰,在人物插图中注重表情的描绘,这些都是考虑小学生对于强烈色彩和清晰图像的喜爱与需求而绘制的。通过这样的插图,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启发与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时期对语文教育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课程目标的设计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一直以来都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应当十分注重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进行。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靠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规律的揭示,而是在大量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渐渐地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就恰巧提供了这样一种实践条件,可以通过插图形象性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力,从而加强自身的感悟与体验。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这样的理念,在教学中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插图的观察、欣赏、引起共鸣的同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通过插图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审美能力、观察力以及想象力。此外,通过对插图的深入思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唐永平.不可忽视教材插图[J].语文教学通讯,2003(26).

[2]劉煌斌,杜玉山.新教材插图巧用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5).

浅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9

一、小学舞蹈教育对儿童身体素质的作用

舞蹈是一种高级艺术化的强身健体运动,它对培养儿童身体素质的作用是非常直接而明显的。美国著名舞蹈家沃尔特·特里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了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他强调舞蹈艺术对人的体力和情感、对人的协调和健康都有一定的作用,他说“把舞蹈素材用于教育,去发展身体肌肉,调整肌肉,保持身体平衡;舞蹈练习和舞蹈节奏可用于治疗,以帮助受伤的肉体和挫折的心灵复原。”儿童的思维论文联盟http://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活泼好动是儿童生理成长中的重要特点,而舞蹈正是通过人体的动作、造型和表隋,形象地表达一定的内容,这恰是迎合了儿童的特征。学生在舞蹈训练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的被舞蹈自身的美感所吸引,并喜欢、迷恋上这一活动形式,这就为小学生身体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小学舞蹈教育中,由于课程的设置对于人体的形态要求往往不像专业舞蹈教学那么严格,但在具体的训练中会通过纠正学生不良的自然体态,帮助儿童保持良好的体形和姿态。在舞蹈活动中,学生的全身各部位都活动起来,增强了他们身体各部位的力量、柔韧性、控制力、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使他们的仪表、举止端庄得体,在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培养。例如,一些小学生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通过在舞蹈教育中经常性的提示他们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这种不良习惯有效地的得到了纠正。又如在舞蹈素质训练中挺胸抬头不仅可以使儿童胸部得到充分扩展,还能起到按摩和揉挤的作用,促进肝内血液循环,提高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此外,受过舞蹈训练的儿童,在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仪表得体、举止端庄的特点,这种形体特点,又会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比同龄儿童表现出更多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这对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舞蹈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作用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强弱。舞蹈是美的一种形式,而舞蹈教育是美育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育。它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孩子们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空间。

要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以及美的具体内容。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建立之初的儿童对美的向往和要求是极为强烈的,他们希望向美的方向发展,用美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舞蹈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提高他们对动作的鉴赏、思维、想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新动作时,如果只有一般的解释和简单示范,学生仅了解动作的外部形象,进行机械的模仿,就无法有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影响。因此,教师在把动作的要领、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系讲清楚以外,还可以针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先进行错误动作的试做,然后再做一遍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示范动作,让学生从对比中体会“美’的程度和重要性,在实践中培养爱美的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

舞蹈又是一种高级化的人体运动,是一种经过美化的人体运动。正如俄国革命家加里宁曾说过:“人要是学会了舞蹈,连走路都会美观、文雅”。由于体育舞蹈内涵的诸多艺术因素,因此给人的美的享受带有综合性,动作美是舞蹈美的核心;音乐美是舞蹈运动的必要条件;精神美是动作美的灵魂;人体美是舞蹈美的本质。走进舞蹈世界,儿童能充分体会到人体语言的美妙,内心的体验上升为人体的自然流露,体态美与纯真烂漫的情感美都在舞蹈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正是舞蹈教育推动素质教育更深层的意义,也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期待的。

三、小学舞蹈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坏,若无道德,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本领,也无甚用”。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也曾说过:“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可以看出,把以舞蹈为代表的审美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在教学、训练、表演方面都有严格的统一性、强制性;整齐的队形,统一的动作,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如果有一个学生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整体效果。通过严格训练,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儿童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配合观念,提升道德意识。

此外,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有些比较娇弱的学生,经过刻苦训练,毅力意志得到了充分的磨练,增强了竞争意识,树立了自尊心,真正起到了寓教于乐和自我教育的原则,这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在学习舞蹈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了解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及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使其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开阔了眼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浅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传统的音乐教学,多以教材的核心内容为主,采取单

一、固化的教学方式教唱歌曲,学习音乐常识和乐理知识,常常忽略了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在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基本理念的指引下,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歌曲、认识乐谱,更主要的是要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教学中学习音乐,在欢快、舒畅的环境中感知音乐。所以,我时常在音乐教学中加入舞蹈律动,将音乐与舞蹈有机融合起来,通过肢体语言向儿童传达特定的音乐信息,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加强对音乐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下面,我就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舞蹈律动有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根本动力和必要前提,而舞蹈律动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儿童听觉、视觉、肢体等多方面的感官,从而刺激儿童去感受音乐。然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只是单一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唱歌曲,枯燥的讲解乐理知识,使原本愉悦的音乐教学显得单调乏味,消弱学生学习的兴趣。融入舞蹈律动的音乐课堂教学,让儿童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动”起来,用身势律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几个简单的舞蹈律动有效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不仅能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提高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比如,我在二年级《黄鼠狼拜年》的教学中,通过想像和模仿作品中的角色进行表演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儿童扮演作品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如黄鼠狼、大公鸡、小草、大树等,并让儿童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各个角色的特点加以舞蹈律动进行大胆表演。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的积极性。

二、舞蹈律动有助于增强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学生随音乐通过身体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叫舞蹈律动。用舞蹈律动教学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领悟音乐。在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身体律动亲身体验下获得的音乐感知是强烈的,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掌握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例如,利用画三角形的轮廓感受三拍子的节奏,利用击掌拍肩的力度来感知音的强弱,利用踏步快慢去感知音乐的速度,用手臂的律动感知旋律线的起伏„„我在二年级《学飞》一课教学时,请学生做小鸟飞翔的动作,感受小鸟学飞的音乐形象,同时加入先提腕后压腕的舞蹈律动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四二拍的强弱力度。通过舞蹈律动教学,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歌曲的节奏速度,而且很好的感受了小鸟学飞的可爱形象,增强了学习学习音乐的感知力。

三、舞蹈律动有助于加强低年级学生对音乐感情的理解 音乐是表达和传递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传递的情感呢?除了通过示范、聆听、讲解等方法让学生体会音乐表达的情感以外,还能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运用舞蹈律动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中去感受音乐中所蕴藏的情感。比如,模拟农民割麦子的舞蹈律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模拟白鹅走路的舞蹈律动,可以让学生感受白鹅的可爱;模拟摇篮轻轻晃动的舞蹈律动,可以让学生感受歌曲安静优美的情感„„我在《我的家乡日喀则》教学时,创设“献哈达”这一舞蹈律动氛围,让学生感受藏族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创设跳跳藏族舞的教学氛围,就是通过几个典型的藏舞舞步 “左右点步”、“退踏步”、“颤膝脚步”,让孩子们在欢快的舞蹈律动中感受藏族歌舞粗犷豪放以及热情奔放的情感特点。

四、舞蹈律动有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

音乐课标理念指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想像和创编艺术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模仿生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从而丰富了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集体舞《小乌龟飞上天》是一首天真有趣的音乐作品,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舞蹈律动,让学生想像生活中乌龟的形象,加以模拟创编,表现小乌龟的“哭”、“摇头摆尾”“扑通落下水”一系列的可爱样子。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跟随音乐节奏和情绪即兴设计律动,来感受音乐强烈的节奏、丰富有趣的感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谈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摘要: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恰当的游戏活动,既能改变单调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快速高效地学习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活动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游戏活动 作用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逐渐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他们很少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沉闷。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动,寓教学于游戏中,营造轻松、活跃、欢乐的氛围,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和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游戏的作用,并通过科学的游戏活动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游戏活动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游戏活动,抽象枯燥的数字、计算符号变成了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游戏元素,学生乐于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游戏中,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他们的主体地位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作用,他们会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率。正是因为游戏的运用,师生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多,“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在新信息的注入中、在新模式的引导下变得更加活跃和谐。 二、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形象、具体的事物。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而这正好是小学生所欠缺的,因此,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需要借助具体的观察和触摸来对事物产生直观的认识,进而对其有深入的理解。将游戏活动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刺激,能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特征时,仅仅依靠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来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是不太可能的,教师需要借助相应的模型来引导学生总结。大部分学生仅凭课本中给出的定义难以想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具体形象,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中的定义来制作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好。小学生的好胜心强,都希望在游戏中获胜,因此会积极投入其中。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等对新知识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認识,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三、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游戏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拉近数学学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从而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小学生放下了学习的负担和压力,通过游戏活动自觉地进入到了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中。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探究,并运用获得的知识来解答游戏中的问题,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奥妙。可以说在游戏化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数学也不例外。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如行走的路程、购物花费、银行利息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如果教师按照课本中的例题来讲解这些知识,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或难以理解,如果将这些知识变得生活化,将它们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中,就能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比如,在教学“认识货币”这一节知识时,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各个面值的货币,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而是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以及上下两级面值的十进制关系。具体的游戏内容为:教师准备一些学习用品,请几位学生来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让扮演顾客的学生拿10元钱购买价钱不同和数量不同的学习用品,之后让买卖双方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这个游戏活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不仅对各个面值的货币有了认识,对不同面值的货币换算有了初步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这种贴近生活的游戏活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学得轻松又愉快,而且他们也懂得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总而言之,将游戏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能够转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还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游戏活动的设计,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黄爱玉.游戏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12). [2]王飞.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浅析游戏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新课程:小学,2010(7). [3]陈筱娟.数学课堂中的魔术师——数学游戏教学法浅析[J].小学时代:教师,2011(7). [4]尤晓莺.浅谈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教研,2011(9). [5]程祖刚.“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3).

上一篇:婚纱摄影加盟连锁协议书下一篇:关于长文短教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