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文短教的再思考

2024-06-22

关于长文短教的再思考(精选2篇)

关于长文短教的再思考 篇1

关于长文短教的几点思考

在高中语文新教材的选文中,长篇幅的文章不在少数.面对课时未变,容量增大的.现状,一线教师常常束手无策.教师若依照教参上的方案讲授,就会感觉课时太少,效果不好,教完后,学生对课文印象也不深.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深思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探索、思考,认为只有提高课堂实效性,才能很好地应对新教材的这一变化.而其中“长文短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很有效的方面.

作 者:朱俊凤  作者单位:遵义市第四中学,贵州,遵义,563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9) 分类号:G63 关键词: 

关于长文短教的再思考 篇2

长文短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对长文的理解虽不完全一致, 但不争的事实是, 这类课文与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的多数课文相比, 篇幅明显较长且难学难教。其主要矛盾看似是文长与课时不足之间的矛盾, 实质却是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因为文长与课时不足总是相对的, 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其评价不断优化, 文长与课时不足的矛盾将迎刃而解。而教学要求与学生适应性之间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 遇到长文的教学, 矛盾只是更突出而已。

因此, 研究长文短教仍需从研究教材或者更准确地说从研究长文入手, 从研究学生或者更准确地说从研究具体的学生学情入手, 不断优化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长文短文、深文浅文、古文今文的教学研究莫不如此。据此, 长文短教就有了更普遍的意义: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断尝试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 这是减负增效的现实需要;不断提高我们处理教材和善待学生的艺术, 这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永恒追求。这正是新时期探讨这个老话题的意义所在。

长文短教既然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 相关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文章自然不少。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分析的文章较多, 比如教学设计总体上要求巧妙简洁, 引人入胜, 尤其是主问题设计要切入准确, 牵一动万, 仅切入就总结出题目切入法、关键字词切入法、中心句 (关键句) 切入法、线索切入法、表达方式切入法、开头切入法、中间切入法、最精彩处切入法、结尾切入法等许多方法。比如教与学的活动设计上, 要求集中问题、精要讲解、点拨学法、选点品读, 还提炼出“归类法”“逆向思维法”“举一反三法”等教学方法。

上述种种经验、做法, 有不少已为大家所熟知, 不论是从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角度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教学策略,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此外, 在教学策略研究上比较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是余映潮老师的观点:“但无论怎样处理, 无论运用什么手法, 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 这个‘短’字, 又主要表现在‘点’上。也就是说, 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长文短教的基本策略———取舍内容, 选点突破。究其实质, 余老师是侧重从教学内容的取舍角度设法“短教”。相关的、集中于讨论内容取舍艺术的文章也很多, 比如要优选重点、难点、疑点、连接点、训练点;保留紧要的、有价值、有特点的内容施教, 等等。

显然, 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讨论主要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而取舍教学内容则是解决“教什么”“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前者是方法与过程, 后者是方向与目标, 是前者的前提条件。“在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严重缺位的现状下, 更新思想理念、变革教学方式等等努力, 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 教什么都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 试图通过研究怎么教来提高教学效益或效率, 必然事倍功半, 甚至无功而返。”这话讲到了关键处。

所以, 集中讨论特殊对象“长文”, 讨论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内容取舍”较之讨论长文包括普通课文在内的教学设计与方法的问题更有意义。

二、长文短教可以视为一种教学思想

我们认为, 长文短教既可以视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 更可以视为一种教学思想。长文短教主要基于这样一种基本认识:有舍才有得, “少则得, 多则惑”。

从语言信息的传递特点来看, 教学内容的取舍似乎同样符合“二八定律”。在一篇课文中, 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约20%, 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 却是次要的。巴尔扎克就曾说过:“艺术家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使得“长文短教”具有了实施的可能性。

从学习者的学习基础来看, 儿童在母语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他们对母语的学习并不是零起点, 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更何况,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从课文内容理解的层面看, 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致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没有太大困难的。据此, 有人说,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某篇文章时, 至少可以放弃一半以上的内容。所以, “长文短教”具有实施的可行性。

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效果之关系来看, 适量的学习内容、适当的刺激强度、充分的实践活动, 才能保证学有所得。面对长文, 更要学会舍弃或者说暂时舍弃一些内容。教师所放弃的, 是学生基本了解或目前根本就无法了解的;教师所致力的, 是学生最需要的, 是对目前学生发展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内容。毕竟“少则得, 多则惑”, “一课一得”的思想是很值得提倡的。因此, “长文短教”具有了实施的必要性。

上述种种, 为我们将“长文变短”进而实现“长文短教”提供了理论与现实的依据。实际上, 我们舍 (少) 了学习内容, 学生得 (多) 了学习时空;我们舍 (少) 了学习数量, 学生得 (多) 了学习效果。“懒”教师常教出勤快学生, 成功的短教往往高效。大容量、快节奏、高强度不一定高效。这些都是奇妙的辩证法。

三、长文短教可从“迁移运用”的角度优选教学内容

如果说长文教学中舍弃的是次要内容、冗余信息, 那么留下的、让学生所学的主要内容、关键信息又是什么?究竟要教 (学) 什么?如何优选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 在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起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基础上, 紧盯“语言学习”这个中心, 围绕“能否迁移运用”这个关键, 可从文章的读法、学法、写法等角度, 精选1~2个教学内容施教。能从课文 (语言学习材料) 中挖掘、筛选精要有用的读写知识与技能, 促进学生迁移运用, 将更能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彰显语言学习的实效性。即: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学习策略;提高其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 不仅学会, 还要会学, 以达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目的。试从以下两方面举例说明:

1.典型读法能否迁移运用。对于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的理解, 虽然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段、不同的编写意图会有不同的侧重, 但基本的、类型化的阅读图式、阅读策略是使知识和能力得以发展的关键点。以华东师大郑桂华教授教学小学课文《少年闰土》为例, 郑教授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了“读通课文、抄写词语, 找出并体会不懂的句子, 写出你心目中的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等三项作业并在课前进行了检查。在课上安排了听写几个出错率高的词语, 然后集中精力引导学生讨论“你心目中的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先后引导学生从“害羞”“见多识广”“重友情”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讨论, 师生达成共识:“闰土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一定要注意文章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的地方, 如果只是细枝末节提到的就不是主要的, 如‘害羞’就不是闰土的性格。‘见多识广、重友情、勇敢’, 从很多地方都能看出, 这就是闰土的性格。判断人物性格一定要看整体内容, 整体把握。”我们往往在引导学生概括出闰土的性格特点后, 教学就结束了。郑老师并未就此止步, 而是教给学生把握闰土形象的方法。这样, 一篇课文的教学, 就可以归纳为阅读同类文章———写人文章的基本图式, 并迁移到对其他同类文章的阅读理解当中,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暂且不论该教材的版本、单元要求, 仅就其具体的操作过程, 可以发现这也是长文短教的一种有益尝试,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同样的, 我们在教学情节曲折的童话, 借事说理的寓言, 侧重以环境刻画人物的小说等课文时, 也能取某种“类型化”的读法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完成长文的教学。

2.典型写法能否迁移运用。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个性, 尤其是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就全文而言, 其最突出、最具个性的表达特色, 往往是最值得学习和迁移运用的表达方法。如人教版课文《开国大典》, 全文1700多字, 如果按正常上课, 最少也要两个课时。但授课老师可仅仅抓住本文的叙述方法和点面结合这两个方面, 让学生学深学透, 并引导学生运用“点面结合法”完成练笔, 其他一概舍去, 于是一个课时就可将这篇课文上完。鄂教版六年级课文《浮冰上》节选自小说, 先把字词、概括与复述训练、情感体味等学习要求搁置一边, 仅仅就写法上就有许多值得深究的方法与技巧:环境描写, 直接和间接心理描写, 心理和物件两条线索交织推进, 等等。从全文来看, 最突出的大概是后两者;从多数学生易于接受、可在写作中迁移运用的角度来看, 大概是两种心理描写了。因此, 可以将“借助两种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并学习抓人物心理活动展开描写的不同方法”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充分预习、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讨论“为何杀, 为何放弃”的原因, 相机集中体会两种心理描写的作用即可。一课时让学生有此一得, 是完全可能的。鄂教版六年级课文《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若从“体会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的描写方法”这一课文特色取舍教学内容, 40分钟学完课文并运用悟到的表达方法练写《又一个风雨之夜》或《爷爷在这风雨之夜……》的片段, 从强强和爷爷的角度任选角色描写环境与心理, 学习刻画人物的具体方法, 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可能集中或侧重读法的迁移运用, 可能突出或强化写法的迁移运用, 或者将读写有机融合, 使读写互促, 二者相得益彰。这些又有赖于对课文特点、体例等个性特色的准确分析, 对学生学习的阶段目标及其需求的深切把握。

以上阐明的两个方面都是在“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做的长文短教的思考和实践。根据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 以上做法多是将文选式的教材当做“例文”来处理的。随之产生的更具创造性的做法还有专题探究阅读、群文阅读等实践, 都是沿着取舍教材, 重构教学内容的路径, 为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状而做的种种努力。

上一篇:浅浅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下一篇:小学综合科教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