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读博士的思考

2024-06-17

关于是否读博士的思考(精选7篇)

关于是否读博士的思考 篇1

关于是否读博士的思考

以下内容对已经身在国外留学的同学,参考价值可能大些。其中有些观点是站在我自己的专业角度,可能不很恰当,一些数据也可能不确,请见谅指正!

目前世界上值得我去攻读博士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瑞典。简单地对每个国家说上几句。

美国:这是众所周知的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汇聚了世界上最精英的教授、研究员,一流的实验室和最多的研究经费。奖学金概率最高,学校选择多,而且世界上对这个国家学位的认可度和含金量迄今为止都是最高的。但是美国读博一个致命缺点是周期长!

美国理工科博士的最低攻读周期是4年,平均为5.5年,而名校答辩两不过、三不过的更是家常便饭。就拿加州大学来说,平均博士生出炉的时间需要7年。再加上GRE和签证等问题的准备时间、奖学金的申请报批时间,以及因错过入学季节而空耗等待的时间,一个中国人从准备到获得美国学历的标准平均时间要达到7.5年之久。另外,如果获得了全额奖学金,那就意味着你和教授签订了一份“卖身契”,在这八年中你不能外出就业,不能替别的机构工作„„也就是说8年中你一直都是穷学生。

对于所有赴美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来说,毕业后的出路似乎只剩下两条:一种是担当研究机构或大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或研究人员;第二就只能创业,而且多数还会选择回国创业,或者在美国取得绿卡,申请公司上市后再回国创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倒不是因为博士的学业会造成学生的思维脱离市场,而主要是在做了多年研究工作后,再也没有多少实业性质的工作能激起学生的热情了。而大公司往往也不愿意雇用博士生进行实业性的工作,因为这样薪金太高,而且普遍认为博士生学科基础背景、研究实力固然很强,但市场敏锐度不足,而且操作最新技术的能力往往赶不上具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所以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特点一般是:高薪起点、低失业率、工作弹性差、上升区间小。

此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美国,博士生毕业之后(除创业者外)选择当教授、讲师的很多,当高级顾问的也很多,这些职业在美国是很受尊重的、稳定的、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最好的工作类型之一。但在中国,迄今为止市场化的进程还在加速期,科研人员的处境还十分微妙和尴尬,至少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白领就是一个比大学讲师更吸引人的职位。而且由于多年对“读死书”矫枉过正地批判,在国人心目中建立起一种怪思维,会让人把“科研人员”和“实际工作能力低”不当地联系起来。所以虽然现在大学讲师待遇很优厚,条件门槛也高,往往一个留美博士更会是一带方圆亲朋的骄傲,受到大家的尊敬,然却“敬而远之”。留美博士回国除了用创业以期盼高收益的方法来回报自己20年寒窗苦读之外,就只能去外企。然而在外企中,只有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的上层部门才真正需要务实地招聘博士生。在其他部门,博士生非但大才小有,有时还有才无用。而上层部门和技术核心企业,在中国今天的外企中所占比例只是宝塔一尖而已。于是,大量博士投入创业浪潮,成功者固多,但失败者更多。且由于缺乏自己的资本保障,投资者的压力往往很大,以致留美博士反而成了工作最不稳定的一个族群。另外,到了博士起点,心气儿高,受不得气,就业期望值大,社会压力也就相应地很大。

人人都看着你呢,你就没有缓冲余地,没有退路了。所以博士的内心往往是很苦的,有苦难言,身不由己!

加拿大:与美国不同的是,加拿大的移民环境相对宽松。相比于美国101种签证转来转去和高深的“绿卡学问”,加拿大成了有志前往美国发展创业,而又希望有获得发达国家身份保障退路的中国人最好的技术移民跳板。而在加拿大攻读博士,也是技术移民的一步好棋,相对容易拿下日益困难的加拿大签证。加拿大有世界一流大学,奖学金比例仅次于美国,平均年份也要少一年,这些都是优势。

然而加拿大移民分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博士学位12分,而一年工作经验15分。经过计算你会发现,如果仅为移民不考虑学历附加值,工作一年就能申请,而你却要花5年时间担惊受怕地在博士泥潭里摸爬滚打,然后还不够!同等情况下,一门法语水平最高都能加到16分。而加拿大本国更是福利乐园和就业地狱,失业率之高举世罕见,移民加拿大的公民除了入籍别无选择,要么就回国,顶着白出国一趟的恶名忍辱负重从头再来,要么就拼了命往美国钻,实在别无选择只好靠生孩子、拿福利过日子。对于成家之后的人来说,移民加拿大往往会让人陷入一种软泥潭,淹淹不死,可拔也拔不出来。打点零工甚至光靠社会福利都能度日,衣食无忧但上进无门,回国后看看当年的同龄人,往往因社会地位的悬殊而自惭形秽,以致意气消沉终此一生。所以除了纯为科研目的积累学术水平的人和一心养老的移民者,心高气傲的中国年轻人去加拿大是否合适实在值得斟酌。光一个侧面数据就足以说明加拿大留学的问题所在:2004年统计发现,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夫妇(35岁以内的)婚变概率高达28%,这大半想是社会心态落差造成的吧。

英国:如果仅想获得一个博士学位,英国是上上之选。英国有世界一流名校(但无一例外都在走下坡路),而且由于缺乏科研经费,英国把博士项目和大公司、企业直接挂钩,而且注重纯粹的书本和软研究。博士生毕业率,英国也要远高于美加,平均毕业时间仅为3.5年,虽然这样也必然折损这个学历的含金量,比如英国各大公司中外籍博士就都是一大片,但回国发展短期来看,这个博士起点还是很被认可的。

但英国留学也有极大弊端,这个我最有切身感受。首先,英国的学费是世界闻名的贵,而海外留学生奖学金又是世界闻名的少。英国出现了全世界各发达国家最多的自费博士生,自费博士生比率高达46%,比美国的11%高了四倍还多。按照网上的一些说法,由于博士具有的科研性质和高智商附加值特点,应该是能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的稀缺在读人才,如果一个国家半数博士生都是自费攻读,那博士就不成其为博士了。

其次,在中国投资的IT类企业中,英国企业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可以说这个行业在英国根本就不发达。如果就专业角度来看,来英国读文史艺术的博士是最合理的,因为欧洲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声名最想最古老的学府都在英国。但IT行业需要的不是声名,而是实利。不是传统,而是快速的时代思维、创造力以及money。所以IT行业在英国就业前景很一般,比金融类专业也是远远逊色,而且被派回国内分公司任职的可能性也相对很低。我们不能被英国普遍的“洋买办”成功案例所误导,按专业来看,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英国的IT产业结构是有问题的,人才发展潜力是很低的。真正的人才,最终往往还是不得不被挤去美国。

澳大利亚:对这个国家的博士留学,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移民!除了移民,澳大利亚的博士学位相比前述诸国不但乏善可陈,简直可说是一文不值。但移民澳大利亚偏偏又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投资。澳洲和加拿大一样地广人稀,但跨越的纬度范围大,气候条件相对优良,旁边又没有一个美国不尴不尬地摆着,造成国内亲朋不适当的心理期望。IT人才去澳大利亚,淘金不淘金的谈不上,可以说目的非常直接,就是移民。拿了身份,留好退路,回国发展,几乎就是一切。

不过澳大利亚博士录取也很让人觉得好笑。澳洲的博士没有工作经验一般申请不上,别说博士,连硕士都申不上,以至于很多留学澳洲的本科生只好选择读双学士学位来增强学历竞争力。而澳洲人的崇洋媚外也很有意思,一方面中国还有不少人推崇去澳洲“海龟一把”,另一方面,澳大利亚无论公司还是学校,似乎都极为看重英国学历,这反而给了我们极大的可乘之机。澳洲移民需要在当地呆足4年,但移民分上有很多空子可钻。简单讲,只想移民,就去澳大利亚。但澳洲的博士学位还是不读为妙,奖学金什么的基本不要想了,除了自然环境方面的,你听说过什么科研实验室在澳洲?

法国:一条怪异的路线。很少有人意识到,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流学府,巴黎大学非但是当年英国牛津大学的肇始处,更是世界大学的鼻祖,今天也还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最新排名世界第6位。法国的经济整体上行,总体教育体制和德国一样,属于兼具中国、日本、俄罗斯一派风格和英美一派特点的“西欧中间派”。留学法国具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免费!学费免费,而且政府还给所有学生(无论什么国籍)发放住房补助等等津贴。既然免费,而博士又有一定的奖学金份额,那就意味的,你如果申请到博士项目奖学金或者项目金费,那么赚的都是你的。相比于同样免费但毕业难于登天的德国,4年的法国博士毕业概率要高得多。

但是法国留学也具有很多矛盾。比如法语!去法国的学生是迄今为止中国留学生中最苦的。因为去德国的以公派为主,去日本的日语对中国人而言又相对简单,而其他发达留学国家大都是英语母语的,或至少也可以恃英语横行无忌,比如北欧。但是法国人是世界闻名的排斥英语,你在法国,说英语还不如说中文。说中文人家会友好地对你说“我不懂,你能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吗?”说英文则只能受人白眼,而且懂他们也装不懂。所以虽然英语源于法国,法国人的英语却并不好,甚至除语法外远不如中国人。法语是一门高深的语言,需要至少多花一年时间准备和学习,所以留学法国的语言障碍给所有中国人心里添了大堵。

此外,法国不是移民国家,毕业后留下来的概率还远不及英国。而且和英国一样,IT行业虽然在法国有精英教育的“工程师学院”顶着保障一定就业率,但同样没有发展前景,而且在国内投资的法国IT企业你听说过几个?法国大学教育体制是世界闻名的怪,本科不叫本科,硕士没有硕士,认证五花八门,搞得用人单位不胜其烦。所以除了顶尖的几所学院的学历或毕业后的工作经验外,学历本身直接含金量很低。

另外,加上法语学习以后,在法国博士的时间就延长到了平均5.5年,和加拿大一样了。再加上法国留学专业必须对口,而且申请签证手续繁杂,国内人士积累的经验不多,几乎只能靠中介。而被中介赚钱也就罢了,大多数中介是不办博士项目的。这使得博士级别的交流由自己申请几乎成了不现实的。综上所述,去法国读博士,还是等将来有机会老板外派的比较好。

德国:和法国一样的语言障碍,低毕业率。但德国留学除了免费之外,还有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IT就业前景极好。一来德国的电子工业很发达,二来德国企业的福利是世界最好的,而在中国投资的厂商很多,稀缺具有德国留学背景的中国人来管理和经营。所以德国留学是欧洲留学取得博士学位的IT专业学生的上上之选。就周期来说,加上语言学习,和法国的最短周期一样都是5年,但平均毕业周期却是7年。但对我个人而言,现在再去学德语似乎有点来不及了,也没什么必要。

日本:我不得不说,仅就专业来讲,IT行业尤其是微电子、软件行业的学生,除了去美国,最好的发展地就是日本了。众所周知,美国的软件行业现在处于中低端饱和状态,这也直接导致申请美国软件专业博士的奖学金远难于电子专业。但日本不同,日本的软件行业具有它自己的特点和特色,虽然不一定有世界最顶尖、能影响人类发展前途的科研项目,但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却是独树一帜的。日本的软件产业和美国并驾齐驱,而软件人才却很是缺乏,2005年日本第一稀缺资源就是软件和嵌入式系统(介于软硬件之间)开发人才。而在中国投资的日本IT日企有数千家,虽然大多是外包公司,不涉及核心技术的研发,但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这主要因为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和汇聚的高技术人才。日本软件厂商预计中国目前具有200亿美元的软件市场容量,而目前开发的尚不足50亿。这一调查导致的,从身边的现象来说,就是大量的日本企业在北京中关村、上地软件园、苏州工业园区等主要软件基地招聘人才,声势之盛,空缺位置之多,甲于所有外企。

对于能够胜任IT各种领域工作但尤其具备软件方面潜力的人来说,日企是回国发展进入外资企业的敲门砖。日本企业的薪金和福利条件在所有国家外资企业中排位不高,2004年的调查,福利按从次到好排列是:韩国、港台、日本、美国、欧洲。但是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培训相当规范,工作压力大,能学到很多东西,对将来跳槽到其他公司工作有莫大好处。而日语又是除了英语之外,IT行业的第二语言。

那么留学日本的问题是什么呢?除了必然面临的第二外语和身份的签证关卡外,适应那里的环境对中国人来说似乎还要难于对欧美环境的适应。日本工作压力巨大,社会道德规则比中国更加严格,而社会秩序规范却不及英国完善,福利不及加拿大,人口密度又要远大于美国。况且留学日本岛国,不得不考虑的安全因素是所有发达留学国家中最低的。日本的博士学历平均周期是4年,而且没有官方的语言要求(J1不是必备),不需要考GRE之类的东西。但日本博士的毕业难度较大,奖学金虽然是亚洲国家中最多的,但评审繁复,不容易申请。而且日本人以精细抠门儿出名,不会慷慨施舍你任何东西。

瑞典:留学北欧是取得博士学历最省钱简捷的途径,而北欧诸国中又只有瑞典有一所世界名牌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北欧教学免费,没有统一的外语要求,而且通信和软件行业也有像诺基亚、Linux这样的业界王牌技术和品牌。但是那里冷清、消费水平高、生活闭塞、社会节奏缓慢,而且博士的名额不多。所以留学北欧是一条垫底的选择,只在非要快速取得博士学位又无路可走时才作此选择,毕业后一定回国!

关于是否读博士的思考 篇2

首先,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上,“美德”与“道德”都有差别。因此美德教育不等于道德教育。我们只讨论道德教育,因此让我们把问题转化为“道德是否可教”。其次,需要把这个笼统、宏大的问题具体化为若干个子问题,如:(1)何谓“道德”?道德的内涵与外延分别是什么?勤奋、认真、礼貌是道德吗?(2)何谓“可教”?道德能教吗?教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教成功?是了解、熟悉、理解、赞同、个性化(习惯化)吗?(3)教哪些道德?或者说哪些道德该教?因为不是所有道德都应该教给学生。把某些道德教给学生很可能涉嫌思想控制、思想侵略,侵犯学生的某些基本人权。(4)谁教?谁有资格去教道德?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等教道德有何不同?道德教师的专业学科是什么?(5)如何教?专业化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下面对这几个问题略作概述。

一、何谓“道德”

显然,道德、品德、美德是不同但有着紧密联系的概念。我们对学生在价值与道德方面的要求很多,看来需要作一定的分类。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道德”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可以把道德区分为道德现象和道德本质;从道德与个人的关系可以把道德区分为外在于个人的道德规范和内在于个人的道德品质等;从品德的构成要素可以把品德区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等。

本文从道德的外延方面来认识道德。首先,根据当今我国对学生在价值与道德方面的要求,可以把道德区分为三类:

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追求等。这里简称为“道德A”。

二是一个人在社会公共场合必须遵守的价值与道德,如尊重他人、自觉排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秩序、宽容、平等、民主等。这一类即公德。这里简称为“道德B”。一个人不遵守社会公德,就会被社会拒绝、排斥。

三是诚实、勇敢、节制、节俭、正直(正派、公正、正义)、同情、爱心(热爱父母、热爱老师、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等。这一类即私德。这里简称为“道德C”。

其次,根据汉语“道德”的词源含义,可以把“道德”区分为“道”和“德”两类。“道德A”属于“道”的领域。“道德B”和“道德C”属于“德”的领域。通常,“道”被区分为“天道”和“人道”两方面。但是,我国古代的“人道”与西方的“人道”是不同的,不仅含义上有别,所指的对象也有别:西方“人道”之“人”主要是指个人。我国古代的“人道”之人不仅指个人,还包括人类社会。为与个人之“道”相区别,可以把“人类社会之道”称为“世道”。于是,德育领域之“道”就包括三大基本“道”:天道、世道、人道。如此,世界观可归于天道,人生观、价值观可归于人道,理想的社会、理想的国家、理想的政治可归于“世道”。

二、何谓“可教”

道德是否“可教”,问的是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即能否把道德成功地教给学生?显然,答案不是“可”或“不可”这样两个极端。人也并非能够非此即彼地被区分为“有道德”与“无道德”两个极端。我们需要树立一种“量化思维”(区别于“极性思维”或可称之为“极点思维”“质点思维”等)。例如:在满分为100 分的考试中,难道只有获得100 分才算成功吗?那么什么叫失败?获得99 分、90 分、80 分、70 分、60 分,算失败还是成功?对于我们“有道德”或“没有道德”的问题,量化思维的回答是:许多人都只是在某些方面有一些道德。完全有道德或完全没有道德的人,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少的。

那么,从量化思维的角度看,道德教育成功的标志或标准是什么?

1965 年,由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负责完成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的目标》,提出情感行为的中心是价值(态度)、兴趣、爱好、欣赏。依据价值内化(指由外在的学习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兴趣、态度、价值等心理特质)的程度,他们从低到高分为五级:(1)接受(注意):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如课堂活动、教科书、文体活动等)。学习的结果包括从意识到某一事物存在的简单注意到选择性注意,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如阅读规定的材料)、愿意反应(如自愿阅读规定范围之外的材料)及反应的满足(如以愉快的心情阅读);与“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3)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包括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如为发挥集体的有效作用而承担义务);与“态度”类似。(4)组织: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个人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

对于道德教育而言,如果从诉诸学生的理性开始,那么“可教”可以简单地区分为这样的程度:(1)了解与熟悉,即“知其然”。如知道做人要诚实,知道“诚实”这个词或概念的含义。(2)理解,即“知其所以然”。如知道做人为什么要诚实。(3)赞同、欣赏、接受、信念。在思想上、心理上认可、赞同做人要诚实,成为自己的信念。(4)行动,在行为上表现诚实。(5)个性化或习惯化。在行动上经常表现诚实,成为习惯化的行为,变成个性与性格特征。

道德教育毕竟不是心理治疗或通常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通过诉诸学生的非理性,如通过榜样示范、观察、模仿、暗示、感染、熏陶、训练等途径而使学生形成某些品德,这不是完整的或完全的道德教育。完整或完全的道德教育应包括学生的认识、理解等理性自决过程。某种角度看来,专业化的道德教育如果能够使学生感知、理解,就算是“可教”的,就是完成了道德教育的任务。学生是否赞同、接受,是否内化为行为,是否能够习惯化(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学生个人的事情。

三、是否该教道德

为什么要把道德教给学生?是为了社会、人类、国家、某些集团或组织等,还是为了学生?显然,追求“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主要应从学生个人角度来思考为什么要教道德。如果学生自己没有需要、兴趣等,没有认识到道德对他们自己的真正意义,我们能通过种种途径、方式(如榜样、示范、暗示、熏陶、观察、模仿、训练等)把道德强制性地教给他们吗?这样做道德、人道吗?是否涉嫌侵犯学生的某些基本权利(如人格与尊严权、思想与意志自由权、人生发展权)?且不说那些自己道德品质不怎样的人是否有资格、有权利在道德方面去要求他人、教育(教训)他人,即便是道德高尚的人,就有权利在(某些)道德方面去要求他人、教育(教训)他人吗?

通过诉诸学生的非理性而进行的道德教育,是否涉嫌侵犯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是否涉嫌没有把学生当目的而仅仅当手段对待?把某些特定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教给学生,是否涉嫌侵犯学生的思想与意志自由权?把某些特定的人生观、理想、信念教给学生,是否涉嫌侵犯学生的人生发展权?……

我们有什么权利对学生提出道德上的要求、给学生赋予道德责任或义务?人生来就必须承担道德义务吗?

显然,人生来就是独立的、自由的,人生来并没有带来先天的道德债务、道德义务。一个人即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得到了他人的帮助,他人也不能给这个人施加道德义务,强迫这个人偿还。是否偿还,是这个人自己的事情,应由这个人自己决定。一个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生目标、人生态度等,都是他个人的事情,他人无权干涉。“我的生命我做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人只能帮助个人提高认识,以做出符合个人本意的、理性的选择。他人不能代替个人做出选择。

四、谁教?道德教师的资格、专业知识是什么

一个合格的教师至少应具备两方面的素养:一是师德,二是(本体性)专业知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业化的教师,当然还应具备更多的素养,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条件性专业知识。

道德教师要教道德,首先必须自己有道德或懂道德。先不说道德教师自己“有道德”的问题,我们先看道德教师自己懂道德吗?相当多的老师似乎确实认为自己懂道德,例如:他们懂得做人要诚实,要热爱祖国,要热爱人民,要热爱集体,要热爱老师,要团结同学,要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有爱心、乐于帮助他人,要懂得感恩……所以,他们认为自己有资格去教道德。但是,就连许多小学生也懂得这些道德知识呀!“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那么,道德教师的一桶道德在哪里呢?道德教师具有的如上那些道德知识,其实都只是纸上谈兵。

高中数学老师懂数学,他们所懂的数学不是一碗,而是一桶。因为他们是本科或专科层次的数学师范专业毕业的。语文老师、英语老师、化学老师等都一样,是相关专业的师范教育毕业的。那么,道德教师是否也应由某种专业师范教育毕业呢?当今我国几乎所有的小学道德教育方面的教师,是没有任何相关道德专业背景的。中学的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教师,多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或专科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当然是有专业背景的,但是,如果要教道德的话,他们有一桶水的道德吗?

数学老师应有数学知识,或懂数学知识。在这里,“有数学”与“懂数学”是一回事。但是,对于道德教师或道德领域来说,“懂道德”与“有道德”是有差别的。“懂道德”只是表明一个人认识、知道、懂得道德,或者说只是在认知方面有道德,但是他(她)的个性、人格、行为等方面不一定有道德。我们通常说的“有道德”“有道德的人”,往往是指一个人具有道德品质(有品德、美德),即个性或人格特征中具有道德特性,或具有道德行为习惯。

那么,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是否有资格去教道德呢?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似乎可以去教道德。但是,从教师专业化、道德教育专业化的角度看,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去教道德的。因为他们不一定具有道德领域的专业知识。就如一个数学家、一个物理学家,他们不一定能够胜任中小学的数学教育、物理教育。

现实中,社会往往要求教师道德高尚。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反映了社会对教师道德品质方面的高要求。尤其是道德教师,如果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何以服人?何以有资格去教道德?但是,道德教师也是人,也要追求自己的生存、生活、发展。那么,道德教师是否与数学教师、化学教师、医生、公务员等一样,只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即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确实不应要求道德教师具备过于高尚的道德品质。除了具备职业道德之外,不管是道德教师还是数学教师、医生、普通公务员等,只要具备道德B就合格了。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人,只要具备两方面的道德即可:一是职业道德(如果他或她有工作的话)和道德B。其实,职业道德也属于道德B,是道德B中的一个独特部分。因为工作场所属于公共场合。

可见,道德教师至少应具备两方面的素养:一是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道德B,二是道德专业素养(尤其是道德专业知识)。道德专业素养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这是我们一定要区分的。除此之外,我们不应对道德教师或其他课程教师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但是现实社会似乎正好相反:只要求道德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忽略道德教师应具备道德专业素养。

五、何谓“教”?如何教?专业化的道德教育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道德是否可教”问题中的“教”,即teach,是指直接的教育教学,不包括间接的道德影响。在当今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道德教育的过程或途径主要有:(1)“二过程论”,即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学。无论是理论研究家还是实践工作者,似乎多主张间接道德教学,而不看好直接道德教学。(2)“三过程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当然,根据这种思路还有“四过程论”“五过程论”等,只要再加上“环境育人”等就是。(3)“多开端说”,是根据个人品德结构而提出的德育过程理论,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磨之以志、导之以行、示之以范、持之以恒”。

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语言说理法(如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形象感染法(如参观与访问法、示范法、陶冶法)、行为训练法(如日常教学与生活中的制度遵守训练、活动锻炼法)、品德评价法(如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操行评定法),等等。

应当说,以上过程、途径与方法多是经验的总结,专业性的过程与方法还比较少见。其实,专业化或科学化的道德教育就应当是直接的道德教育。因为间接的道德教育只是作用于学生的非理性,没有经过学生的理性自觉。

理性、思维是人的心理中发展最高级的部分,道德教育应该作用于人的理性、思维。一些人担心: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理性,但是学生在道德上却存在知行不一、知行脱离乃至明知故犯的现象,怎么办?可见,许多人在乎的是目的、结果,只要学生行为上遵守道德就够了,至于学生认识上怎样、道德教育过程是否道德,这些都是次要的。于是,往往出现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做法。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是正当的目的,只要是好的结果,手段、过程、途径怎样是不重要的。

把目的、结果看得比过程更重要,这是一种落后的思想。因为,过程其实比目的或结果更重要,更具有优先性。在法学领域,我们知道,程序公正比结果公正具有优先性。不公正的过程、程序、途径、手段,往往导致不公正的结果。许多冤假错案往往就是违背程序公正、通过不正当手段与途径而造成的。

我们注重理性德育、事实德育,就是注重道德教育过程的优先性、公正性、道德性。“道德地教道德”,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品德要素的知、情、意、信、行之间,人们往往更重视“行”,追求知行统一与知行一致,批评道德上的知、行分离(知、行分裂,知、行脱离)。其实,我们也应当重视“知”,重视学生是否真正有“知”。个人有行动自由,只要不违法犯罪、不违反规章制度就可以。教育学生真正地去“知”,才是对学生的尊重,才是对学生成长的关心帮助。真正的“知”,是理解,是“视域融合”。

六、根据价值的主客观性,辨证对待道德价值教育与道德事实教育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价值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某物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我们就说该物有价值。价值既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也与主体的需要有关。可见,价值并非完全主观的,也有客观性。西方价值哲学、价值伦理学等所讲的那些价值,如感性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宗教价值或真、善、美、健、圣等,同样应当有客观基础。但是,由于西方只在乎这些精神价值本身,而不在乎其客观基础,因此他们往往把价值当作主观的需要、愿望、情感、态度、意志等。因此,当今西方的价值与道德教育反对灌输,反对一元化,反对推行某些特定的思想、主义,主张学校与教师在价值问题上保持一定的中立,等等。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方面。

由于价值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双重属性,因此价值教育与事实教育并非隔着一条鸿沟。道德价值教育反映了价值的主观性,道德事实教育反映了价值的客观性。是否还可以说,道德价值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现象,道德事实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本质、根本?道德价值教育追求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意志自由等,而道德事实教育追求的是人的思想与行动应符合客观规律的属性。一方面要追求个人的独立、自由,另一方面要符合客观规律,这就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性或矛盾性。

关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习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教育博士;实践性;应用性;行动研究;团队学习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持续的推动力,在这过程中教育毋庸置疑地发挥关键的作用,因此也急需一批有实践经验而又具备专业知识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让内行来管教育,来办教育。应运而生的教育博士,就是针对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岗位的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开设的高层次专业学位教育,目标在于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一名在高校行政管理岗位工作了十几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管理者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术和实行科学管理对学校的发展有利,反之,将阻碍学校的发展。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是否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于是, 2011年我报考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育博士。在过去2年多的学习中,可谓“身在此山中”, 课程的设置、导师团队的悉心教导、已有的工作经验以及在职教育的形式,让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我深深体会到学中做、做中研的乐趣,对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习也有一定的思考。

一、实践性,应用性,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的本质区别

作为一名Ed.D学生,首先就要对自己的专业学位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找准自己的定位。社会上有些人认为教育学博士Ph.D与教育博士Ed.D相比,前者学术含金量更高、更专业,今后从事专业研究,对于创新知识的贡献更大,而后者是“缩水的Ph.D”,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但在我看来其实不然。

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Ph.D与Ed.D侧重点各不相同,遵循的价值取向不同。Ph.D注重培养专业的研究人员,学术性是基本价值取向; Ed.D旨在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实

践性是其基本价值取向。因此,Ph.D学生要为今后从事的学术职业、成为专业的研究人员做准备,就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素养,理论创新能力以及掌握“发现的学术”。而Ed.D教育主要是针对有工作经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一线的人员开设的,注重让学生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反思能力,提高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实践性、应用性强,要求学生掌握“应用的学术”。从这一角度,两者很难分优次,只能说要让Ph.D学生 “认识和控制这个世界”,让Ed.D学生懂得如何“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3

其次,从知识产生的2种模式来看,Ph.D与Ed.D适应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按照吉本斯等学者在其著作《新的知识生产:当代社会科学和研究的动力》一书中提出的2种知识生产模式,知识生产模式1是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以认知为目的,限于单一的或特定的学科,以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来传授、学习和生产知识,与实践的联系较不紧密,可以说先生产知识再用于实践,这种模式与 Ph.D的培养模式是较适应的;知识生产模式2是适应信息化时代和教育大众化的一种新的知识生产范式,不同于传统,具有重视实际应用、超学科、异质性(指知识知识生产的场所、原则和实践有更大的异质性4)、更宽泛的质量控制系统、更具反思性的特点,这种模式与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的Ed.D的培养模式较适应。因此,两者总体上不存在含金量的差异,或者孰优孰劣,只是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的产物。

再者, Ed.D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Ed.D学生都具备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大部分都担任一定的职务或具备较高的学术职称,参加Ed.D专业学位学习急功近利的色彩较淡,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促进工作。因此,Ed.D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围绕自己的的工作内容开展专题研究,通过研究找出问题,寻找对策,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见表一)。例如一位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Ed.D同学,她的课程报告就是紧紧围绕学生管理、权益、服务与学习权利而展开的一系列专题研究,包括《高校管理中学生权益保护问题思考》、《现代大学学生指导与服务制度》、《大学生学习权利体系研究》、《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研究》等,这位学生通过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梳理问题,构建体系,从理论层面寻找解决依据,结合实践工作寻找对策,在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效。因此,对于Ed.D学生而言,Ed.D专业学位学习目标明确,实践性、应用性强,这才是Ed.D与Ph.D的本质区别。

二、学中做,做中研,贯穿行动研究的学习与工作

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经常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反思,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对于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对策没有系统的思考,更缺少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以及对自己实际行动的不断反思和调整的往复循环的过程。但参加Ed.D课程《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之后,逐步了解了行动研究,在完成行动研究课程作业的同时,也树立了把实践工作和专业学习结合,把行动和研究结合的信心,即在学中做,在做中研。

行动研究是由实践者自己实施的、在实践中进行的、旨在改进实践的研究取径5。把行动研究运用于教育领域的教育行动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围绕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展开的一个持续不断的研究行动,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行动、评价反思、成果表达等环节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中的问题”。6行动研究对于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Ed.D学生来说是十分契合的研究取径,贯穿了Ed.D学生学习与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行动研究有利于Ed.D学生的专业成长。Ed.D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深化对教育专业特性的理解,培养和掌握通过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方法。行动研究是对Ed.D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指引,可以把她看成是方法论或是一种“范式”,在思想上她要求研究者要有责任感,善于发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或用经验看待问题。同时她又要求研究者同时作为行动者,参与其中,获得一手真实资料,用行动改善自己的实践工作,并不断反思和改进,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Ed.D学生探求真理的勇气、责任感和求真求善的品格。在行动上,她为Ed.D学生架设了一座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紧紧结合,把工作与研究结合起来,要求研究者在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时具有很强的行动力和反思力,并要有团队合作和沟通调整能力,用研究的精神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从这两个层面来看,行动研究有利于Ed.D学生的专业成长。endprint

其次,行动研究让Ed.D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Ed.D学生来自于教育教学与管理岗位,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较强的问题意识,在系统学习行动研究的概念、目标、原则、计划制定、观察、评价反思等理论和具体案例之后,会有意识地、主动地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既作为教育实践的行动者,也作为研究者。从厦门大学Ed.D学生关于行动研究的设计和具体实施情况(见表二)可以看到,他们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发现问题,寻找和实施对策,改进工作,并在过程中提高自身反思能力,可以说是学与做、行动与研究的紧密结合。以本人为例,我在负责学生境外交流学习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学生参与度不高,项目很多但报名学生不多的情况。运用行动研究的理论知识,我和同事组成研究团队,采取调查、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制定行动计划并实施,从项目本身、学生本身和学校几个层面入手,采取的措施包括增设免学费项目、加强宣传、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举办经验交流会、制定学分互认规定等。目前经过第一轮实施,取得较好效果,但也存在学生集中申报台湾交流项目的新情况,在进行评价反思之后,新学期推广该项目时研究小组针对这一情况进行调整,加大国外项目的宣传和说明,已初见效果。

活教学方式和提高任课教师素质的行动计划并实施,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效果较好。但也还存在学生在学习上对老师较为依赖的问题,在今后行动研究中将反思与调整。

再者,行动研究让Ed.D学生可以兼顾工作与研究。有人认为Ed.D学生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既要搞研究又要照顾家庭,多重身份与角色在一样的时间条件下很难兼顾,所以学习效果、学术水平比不上脱产学习的Ph.D学生。不可否认这是每个Ed.D学生都要面临的困境,但是开展行动研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种两难处境。本人既是一名Ed.D学生,又是高校行政岗位的管理者,同时又有家庭中的多重角色,经常会担忧时间不够分配,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或用在学习的时间太多而无暇专注工作和家庭。把行动研究带到工作中,在工作中开展专业研究,通过研究促进工作,通过工作为研究提供土壤,可以说我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比如上述提到的运用行动研究来改进我负责的学生境外交流学习项目,以及运用行动研究来完善闽台合作专业3+1学生的管理制度等。在此期间,我深深体会到了研究与工作的相互促进作用。

三、相互学,互相评,多学科视点下的团队学习

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一些高校的培养计划中,都提到要重视采用团队学习。一方面,因为团队学习本身具有的特点对Ed.D学习起很好的促进作用。团队学习是 “集体性学习,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其特点体现在“共同”与“相互”上,学习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共享学习过程与知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厦门大学Ed.D的课堂上,没有一个人的报告,从来都是一个人就一个专题做主题发言,老师同学包括自己,提问、解答、点评和总结。在这个团队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点评,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拓宽了彼此的视野和思路。例如在我做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的主题报告时,用40分钟阐述自己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老师和同学们也用了不少于40分钟的时间提出问题,点评报告的可取和不足之处,并就整个专题进行总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与老高校有什么差别,体现在什么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化的一个有益方式,具体实践要注意什么;在合作时,该如何认定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特色如何体现在高校的国际化中等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我等于又梳理了一遍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同时同学们的问题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导师在总结时指出了国际化过程该注意的问题,我受益匪浅。

另一方面,多学科视点下的团队学习激发多样化思维,促进共同发展。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方方面面,Ed.D学生要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自身工作经验和单一的学科背景出发将很难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教育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这对于研究不同层次的教育也一样适用,需要运用多學科的视点,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才能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能更专业地解决好实际问题。Ed.D学生来自不同的教育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在团队学习中能够为同学提供看待问题的独特的视点,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激发多样化的思维,相互促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在讨论教育公平的问题时,社会学学科背景的同学就提出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待教育公平,政治学学科背景的同学从政治体制与教育政策解析问题,外语学科背景的同学善于运用中外比较,经济学学科背景的同学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来分析教育公平问题,法学学科背景的同学则以保障公民权力为研究的出发点。

总之,对于Ed.D专业学位学习的思考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第一,要尊重自己Ed.D学生的身份,认识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准定位;第二,把行动研究的方法和精神带到学习和工作中,在学中做,在做中研;第三,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共享知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关于是否读博士的思考 篇4

其次,在美国只要具备正式的本科学士学位就可以申请美国的博士研究生,而不必是硕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根据学生修读的学分和课程,部分学校会授予学生一个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

美国高校对中国的研究生学位不太认可,即使申请人在国内已经拿到了研究生硕士学位,美国大学并不会以一个硕士毕业生的身份对待,不会有类似于中国的学历上的晋升关系,当然也不会直接给予学习时间上的减免。

如果大四刚刚毕业的学生想直接申请美国的硕博连读还是很有难度,竞争激烈,而且录取率比 申请硕士的同学要低一些,因为美国博士研究生的录取对于申请人的专业背景要求较高,对有着丰富的相关专业研究背景或项目经验的申请人更加青睐。如有过国内研究生的学习经历,无疑在申请上比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更具竞争力。

博士学位的一般学制是5年,采用的也是学分制,申请美国的博士通常申请的是硕博连读,就算你申请的时候申请到硕博连读,但并代表你一定可以读到博士,通常在硕博连读读完第二年的时候,大学会有一个博士资格考试,如果你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可以继续就读博士,如果没有通过那就要结束学业了,当然,如果你完成了你的硕士学位后,不再继续就读博士,那么也是可以获得一个硕士学位的证书,但我们并不支持这样做,因为美国大学或者是你的教授还是希望你完成你整个的学位,如果你在读到一半退出,这样你的教授在下一次招中国学生的时候就有考虑。在美国,虽然博士学位通常5年可以完成,但有很多的学生会超过5年的时间,有些甚至达到8年或者更长,因为在美国想要拿到博士学位最终要看博士论文能否通过答辩。修够学分并顺利通过答辩,即拿到了学位,否则二者缺一,都不会拿到博士学位。

在申请美国硕士连读的时候,如果你是本科毕业的学生那么需要大学四年的成绩,如果你是研究生毕业的学生,或者是研究生在读的学生,要把之前研究生的课程一并寄至学校,由学校对申请人之前的学习和课程做出评估以折合一定的学分,这样可以缩短博士研究生的学制,尽快撰写博士论文以早点拿到博士学位。 硕博连读的学生相对来说申请美国的奖学金更容易,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前,基本上理工科硕博连读的学生录取都能获得全额奖学金,而从这两年的申请变化来看,因为美国大学资金的问题,也有很多的申请博士连读的学生录取了也是全自费。

读《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 篇5

读《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环保的课。里面讲了小作者和他的同学在星期六时去访问了环保专家方博士的事。方博士说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水荒,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淡水资源有限,第二:严重的水污染。方博士还神情严肃地说我国的太湖水质一天不如一天,开始频频出现死鱼现象。 听完这些,我真想让警察把那些向河里扔垃圾、排放污水的.人抓起来或者我学会两种法术,一种是在天上飞的,一种是让河水变得干净,可以直接喝。然后我飞到每一个地方,让河水变得清澈。 我心想其实如果不是科技那么发达,也不会有废水。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节约用水。有一句话说得好: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 珍惜水吧!

关于是否读博士的思考 篇6

目前, 各矿资产评估报告均已经国资委授权机构核准, 购并价款基本支付, 财产已全部办理交接手续。重组后新公司即将开展财务核算, 集团公司即将合并重组后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当前, 一个问题摆我们在面前:股权收购方式兼并重组地方煤矿形成的子公司是否应该按评估报告确认的公允价值调账?按会计准则有关规定, 控股合并的公司一般情况下不应调账。但是, 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地方煤矿虽属企业合并行为, 却有不容忽视的特殊性, 是否应当教条地按准则规定作出不予调账的判断, 值得研究探讨。

一、整合重组地方煤矿的特殊性

山西省地方民营煤矿又称“山西煤老板”, 其富有和强势举世闻名, 与国有企业相比, 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会计核算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 国有企业兼并地方煤矿虽是企业合并, 但并非是完全市场方式下的股权交易行为, 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 政策性强, 整合过程和程序接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纪监委的监控

山西省政府、国资委出台一系列文件, 明确要求国有企业收购地方煤矿的项目方案必须报省国资委审批, 资产必须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经国资委授权机构核准后, 作为确定收购价款的依据, 涉及资源采矿权价款处置和补偿的, 必须按照《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所涉及资源价款采矿权价款处置办法》 (晋政办发[2008]83号) 文件执行。

(二) 被整合地方民营煤矿会计核算欠规范, 资产入账依据可靠性差

相当一部分煤矿会计账簿不合规, 有些账簿专为应付检查设置, 相当一部分资产缺乏可靠的入账依据, 工程缺结算、设备缺发票、白条入账的现象普遍存在。资产评估过程中, 评估机构只能依据整合方、被整合方、审计机构、评估机构四方签证确认的资产清查盘点表和影像资料, 结合市场价格水平, 对实物资产采用估值技术评定其公允价值。对虚列的资产、产权有争议的道路及桥梁等资产、挂账的坑口转让费用、待摊费用等资产予以剥离或估值为零。

二、对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适用条件的思考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企业合并》第三节第五条:“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通过企业合并取得被购买方100%股权的, 被购买方可以按照合并中确定的可辩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除此之外, 其它情况下被购买方不应因企业合并改记有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按照上述规定, 只有合并后形成全资子公司的, 该子公司才能按评估报告确认的公允价值调账, 股权低于100%的, 该子公司不应按公允价值调整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从上述规定来看, 是否应按公允价值调账, 取决于股权比例的高低。如果取得100%股权, 亦即取得了全部的风险和权利, 购并方有权利、有可能采用有利于母、子公司管理的资产计量方式, 可以要求子公司按公允价值调账。如果未取得100%股权, 购并方只享有部分权利, 承担部分风险和责任, 是否调账需要征得合作方股东同意, 不能够也不应该从单方利益出发, 要求子公司按公允价值调账。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合并财务报表》第一节第二条:“对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合并时, 还应当首先根据母公司为该子公司设置的备查簿的记录, 以记录的该子公司的各项可辩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等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通过编制调整分录, 对该子公司提供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以使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反映为在购买日公允价值基础上确定的可辩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在本期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

按照上述规定, 如果子公司不调账, 购并方应设置备查簿, 详细记录被购并方在购买日各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及其差额, 在每期编制合并报表时,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 对该子公司提供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以使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反映为在购买日公允价值基础上持续计算的结果。

企业合并准则关于子公司是否按公允价值调账的规定, 对于核算规范的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完全按市场化合并无疑是适用的。但对于政策性很强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地方煤矿是否完全适用, 对于被整合方资产入账依据极不可靠, 账面价值极不公允的情况是否适用, 还需要从实际出发, 做出合理的判断。

三、整合后子公司不调账存在的弊端

按合并准则讲解规定, 以股权收购方式整合地方煤矿形成的子公司, 除取得100%股权外, 不应按评估报告调整账面价值, 仍然沿用原公司账面价值进行核算,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在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时调整。从山西汾西矿业集团公司资源整合的实际情况来看, 这种做法存在以下一些弊端。

(一) 资产、负债不实, 可能导致国有权益流失

有些煤矿账面中存在大量虚列的资产、负债, 如在建工程中虚报进度和造价, 其他应收款、无形资产项目中虚挂形不成资产的费用, 这些所谓的资产相对应的负债, 债权人可能是原矿方或其他利益主体。虚增资产、负债, 看似对于净资产 (股权) 没有影响, 但这些“不良”资产将由新公司摊销, 这些负债将由新公司支付, 原矿方或其他利益主体通过“负债”的清偿取得巨大的利益, 而作为整合主体的国有企业却因此受损, 形成了隐形的国有权益流失。

(二) 资产价值严重背离评估核准的价值, 不利于国资管理部门监管

省国资委要求资产评估报告必须核准, 兼并重组以核准的报告为定价依据, 山西省纪委、监察厅出台“十严禁”、“十严格”等规定, 反复强调资产评估的重要性。如果整合后子公司不按资产评估报告调账, 评估报告仅做为所谓“谈判的参考”, 资产、负债、净资产仍按原账面值计量, 且与评估报告确认的公允价值严重背离, 在其账簿、报表上就找不到国资委核准的价值, 且找不到清晰的对应关系, 这种状况不利于国资委、省纪委对重组后企业的监管。

(三) 关井资产的申报核销存在两难选择

根据山西省政府批复的整合方案, 部分矿井重组后要实施关闭, 矿井关闭后有大量资产需要上报国资委审批损失并予以核销。在不调账的情况下, 如果按账面价值申报, 与国资委备案的评估报告价值不符, 难以审批, 且由于入账依据不可靠, 很难得到税务部门审批认可。如果按评估价值申报, 则与账面价值不符, 批准后如何作账务处理?存在两难选择。

(四) 整合矿井数量多, 合并报表调整难度大

资源整合是声势浩大的兼并重组运动, 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积极参与, 采用股权收购方式进行重组的占有相当比重。如果不调账, 母公司必须设置备查簿, 记载子公司每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及其差额。每月合并报表时, 首先要按公允价值对各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且这种调整并非一次性而是经常性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结构的变化, 调整的难度逐渐加大, 将极大地增加财会人员的工作量。

四、资源整合矿井如何作好调账决策

鉴于整合地方民营煤矿的特殊性, 结合山西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具体实际, 笔者认为, 具有下列情况的整合后子公司, 应当按核准的评估报告调整资产、负债、净资产的账面价值。

(一) 被整合方会计核算规范性差, 资产、负债入账依据不可靠, 沿用原来账面价值核算可能造成国有权益流失的

有些被整合煤矿资产、负债严重不实, 资产项目中包括大量不良资产, 账面值、清查值、评估值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沿用原来的账面价值核算, 虚列的资产通过对应负债的清偿流出, 可能造成国有权益的流失。对于这些煤矿, 应当与合作方充分沟通协商, 按评估报告确认的公允价值调账, 以规避国有权益流失风险。

(二) 取得100%股权的, 包括国有煤矿虽未取得100%股权、但被整合方原股东全部退出的

在资源整合初期, 有些被整合煤矿已经与外省国有煤矿达成重组意向, 省政府批复这些煤矿由山西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整合后, 为兼顾外省企业利益, 山西汾西矿业集团公司 (含控股企业) 与外省企业共同出资整合这些煤矿, 这些煤矿原有股东全部退出。这种情况下, 应当视同取得100%股权进行调账处理。

(三) 被整合方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作价出资占49%股比, 整合方以货币资金对价出资占51%股比, 以增资扩股方式整合为新公司的

在这种整合方式下, 国有煤矿按对方资产公允价值对价投入新公司货币资金, 被整合方进入新公司的是其原有净资产, 如果原有资产仍按原来的账面价值计量, 双方资产计量标准不统一, 难以正确确定双方股比。按这种方式整合的煤矿子公司, 应与合作方协商, 按评估报告确认的公允价值调账。

除以上情况外, 在复核被整合矿资产、负债确认不存在国有权益流失的风险, 才能做出不调账的决策。

五、结论

不读博士做厨子 篇7

论文痛苦做饭快乐

想想是怎么开始学做菜的,还真得感谢人类学。

多年前我第一次离家,辞去教职到纽约攻读我一直向往却完全没有基础的文化人类学。上了几天的课下来,我的信心几乎已完全崩溃,当其他同学争相批评某某民族志的理论谬误,引经据典指出作者的殖民观点与霸权论述时,我满心惶恐,自问:“这本书不是在谈苏丹的牧牛族群吗?我花那么多时间细读牛群数量的重要性全白费了!”糟糕的是越紧张肚子越饿,满脑子从牧牛人联想到川味牛肉面,饥饿加上惶恐搞得我全身发抖冒汗,还好教授没点我发言,否则只有昏倒一条路可走。下了课,我没力气也没勇气和聪明优秀的同学们寒暄,直奔超级市场买葱姜蒜面条酱油牛肉与豆瓣酱,回到宿舍里一层十二个人共享的小厨房里大动炉火。

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不会做菜,连牛肉汤得用腱子或肋条这样的部位,加骨头小火慢炖都不知道。胡乱煮出一锅肉老味涩的酱油汤,勉强吃掉,下厨的成果虽然不如人意,忙一顿饭下来,紧绷的神经却不知不觉的舒缓了。

从此每天下课买菜做菜便成为我留学生活的例行休闲。研究所里人人都有念不完的书与写不完的报告,为了纾解压力,有人跑步,有人练瑜伽,有人喝啤酒,有人上教堂,但对我来说,还真没有任何一种活动比洗菜切菜,淘米腌肉这样熟能生巧的机械性动作更能安抚焦虑。宿舍里的同学们偶尔进厨房泡咖啡热比萨,见我捧着一盆豆荚摘新鲜豌豆,大呼不可思议。他们怎知我盯着计算机老半天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摘豌豆十分钟一大碗是多么有成就感!做菜的乐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闻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馈。 看着葱蒜辣椒劈劈啪啪的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酒水注入沸腾弥漫于空气中,那种满足感是非常真切踏实的。

一段日子下来我读书略见头绪,时不时也懂得引用后结构或后殖民理论大师来弥补个人想法的疏漏与平庸,但心底最骄傲的成就却是做菜越来越得心应手。从纽约搬到西雅图继续攻读博士,难得一见的晴天,大有理由逃课去露天市场买菜,雨天则适合窝在家里念书炖汤。隔壁读社会学的食素嬉皮女生在院子里种了一堆瓜果香草,没事会送我一包新采的西红柿、迷迭香或熏衣草,我也会礼尚往来包素饺或榨豆浆回送给她。农历新年,我请美国同学来家里吃年夜饭,感恩节则招呼没家可归的台湾同学与其他外国学生一起来烤火鸡吃南瓜派,忙得不亦乐乎。

我找尽借口在家里大费周章做菜请客,席间身边的热血青年们个个畅谈满腔理想与对世界的不满,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国际金融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操作、原住民的身分认同、森林的垦伐、性别的压抑、国族的兴衰??我一方面欣喜自己的客厅变成文化小沙龙,一方面自惭热情不如他人,空读了一肚子书却没有半点行动力。想当初选择这个冷门的学科也是凭着一股对学术的理想与热情,走到论文的阶段却是写了又改,改了又删,迟迟交不出象样的篇章。

那也可以是我

2006年8月,我随新婚不久的老公Jim搬到波士顿,因为Jim很幸运地申请到奖学金,赴哈佛的肯尼迪学院进修一年。我们的计划是希望在他毕业之前我也能完成论文,所以携带的家当除了衣物以外几乎都是书本笔记,只求早日安顿下来即可专心写作。

由于没有申请到宿舍,到波士顿的第一个礼拜我们暂住近郊的旅馆,首要工作是察看哈佛校园周遭的环境,希望能在短期内找到理想的公寓。我在租屋网上看到不远的波特广场一带有间两房两厅的公寓要出租,是老房子的顶楼,广告上说采光佳有阳台,租金低的离谱,不知道有什么蹊跷?我打电话给中介公司预约参观,第二天一早拉着Jim往波特广场跑。我们在路上互相发誓,绝对不能意气用事看完第一个房子就签约,这么说着说着就走到了麻萨诸塞大道旁一大排漆亮的木框玻璃窗前。

我看木底金字的匾额上写着“The Cambridge School of Culinary Arts”(剑桥厨艺学校),烹饪学校呀!这种学校我只有听过,这还是头一回看见。一排玻璃窗后是好几间教室,眼前那间教室里十几个身穿白衣白帽的学生坐得规规矩矩地拚命抄笔记,一个戴高帽的讲师站在一张意大利地图前高谈阔论,可惜听不见他讲些什么。另一间教室的后方很清楚地可以看到是一间充满不锈钢器具的厨房,一群学生正在里面忙碌着。我忍不住站在窗口看了好久,那种感觉大概有点像临死的人看到光吧??身后漆黑的长廊充满了现实的压力与苦恼,眼前的世界奇幻美好,似乎有无限的可能。

好不容易扭转回现实,折进巷子里走没几分钟,就见到了预约参观的红色木房子。 中介人带我们爬到三楼顶层,门一开阳光唰的洒进来,四面都是窗户,木质地板,挑高的天花板上悬吊着老式的风扇。最不可思议的是厨房,大到可以在里头翻滚跑跳,开放式的设计有木质吧台,黑色皂石流理台,后面还有通风良好的储物间,小阳台对面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墟花园。我恨不得立刻搬进来!我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去善用那个宽敞明亮的老厨房,而且对巷口那间烹饪学校异常动心。那天傍晚,Jim去学校办点事,我一个人忍不住又晃到波特广场。站在剑桥厨艺学校的窗口,这回我看到厨房里有一个东方面孔的女孩,大概是个日本人,穿梭在一群白人之间,格外显眼,给我一股莫名的震撼。我心想:“那也可以是我呀!”

做个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我跑去书店里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已故电视名厨与食谱作者茱莉雅·柴尔德 (Julia Child)的口述传记 《我在法国的岁月》(My Life in France),另一本是麦克·儒曼(Michael Ruhlman)的《大厨的造就》(The Making of a Chef)。

那晚我睡不着,整夜啃读茱莉雅。原来这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厨一直到37岁才开始学做菜。在那之前她是美国情报部门的“秘书”,上世纪40年代初派驻斯里兰卡的时候认识她后来的老公保罗·柴尔德。1948年保罗以美国国务院文化官员的身分驻派巴黎,茱莉雅随夫搬往法国,一下船就被法兰西美食深深震撼,随即申请进入蓝带厨艺学院(Le Cordon Bleu),从此夜以继日疯狂做菜。接下来的十年,她以厨师的坚忍热情与情报员的巨细靡遗完成了美国出版史上的巨著《精研法式烹饪艺术》(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全书逾七百页,每一则食谱都经过千锤百炼,解释详尽,让美国战后一代只会开罐头的妇女纷纷学起法国菜。茱莉雅搬回美国之后,在波士顿的公共电视台主持烹饪节目,以她一百八十多公分的巨人之姿,一口浑浊咕哝如男扮女装的口音,一股近乎搞笑的疯狂与真诚风靡全国。从那时开始一直到92岁,她就住在哈佛校园后面的尔文街3号,常在这附近的市场买菜。这是多么神奇的巧合!

接下来几天在争取屋顶老房子的同时,我废寝忘餐啃读《大厨的造就》。作者麦克·儒曼本是个记者,由于对专业烹饪的训练过程非常好奇,说服了美国最高厨艺殿堂——美国餐饮学院(The 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简称CIA)校长让他入校学习,同时写书。这本书从他入学的第一天写起,历经刀工训练,酱汁烹调,冷厨,烘焙,与学校附设的餐厅实习??儒曼的文笔生动流畅,写到大厨们严苛的标准令人胆颤,看到学生们的技术由笨拙日臻精湛也让我动容。我尤其欣赏儒曼对自己学习过程中言行思考转化的反省,从一个只是来观察教学的记者逐渐变成一个注重细节、速度与纪律,而且不怕辛苦也绝不迟到早退的厨师。整本书道尽了厨艺养成的辛苦与专业厨房特有的伦理文化,从第一人称的田野调查角度写出,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人类学民族志。

我的脑子里电光石火一声巨响:厨艺专业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厨师是跨国的民族,日新月异的餐饮事业是对当代厨艺文明的冲击与挑战。我找到我的方向了!我要进厨艺学校学做菜,并贡献此生研究餐饮文化!

那整个礼拜我在精神亢奋与连续失眠导致的体力虚脱中度过,毕竟要放弃已达论文阶段的博士研究不是小事,但说实在我对自己的研究题目已经丧失了兴趣,看身边毕了业的同学找助理教授工作四处碰壁也让我意志颓丧。但最重要的是我从来没有在别处感受过像烹饪这样强大的吸引力。

8月9号,我报名参加了剑桥厨艺学校的说明会,得知他们的专业厨师课程为期十个月,下个梯次是9月开学,次年6月毕业,申请在7天内截止。Jim的哈佛课程刚好也是9月到6月,我们7月就得搬到香港开始他的下一任外交工作,所以事不宜迟,要申请就是现在。我和爸爸妈妈通过电话之后,他们出乎意外地非常体谅与支持,妈妈说:“论文写不完当然很可惜,但快乐是最重要的。“还问我钱够不够用,当下答应赞助我一半的学费!

我在几天内准备好了申请函、成绩单、推荐信,8月15号就接到入学通知,几天后就搬进了红房子的顶楼。如此攸关人生的重大抉择两个礼拜以内搞定,至今无怨无悔。

上一篇:孝是最美丽的行囊作文下一篇:湖北省安监局领导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