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

2024-12-06

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精选12篇)

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 篇1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指的是有特定主题, 需要调动学生全身心器官, 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实践的一种活动教学方案。结合新课改中以人为本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可以引入综合实践活动策略,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本文从挖掘教材内容、拓展语文活动、探索室外空间这几个方面, 探讨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强化小学语文教学实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效,实施策略

新课改下, 小学语文教学除了需要达到知识教学目标, 还需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基于此,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实践。“实践出真知”, 践行以学生为本,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真正的体验、探索、发现与收获。

一、挖掘教材内容, 开发活动资源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指南,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需要深入挖掘创造语文教材内容, 围绕教材展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过程实施与经验总结, 由语文教材拓展、延伸与放大, 从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折射出社会生活、生产规律与发展变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选择课文中的核心思想与方案,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际体验一次, 或者挖掘课后习题、实践探究、课后拓展等教学内容和题目, 从中选择与当地环境相适宜的综合实践互动内容, 以教材内容为依托, 展开综合实践活动。

《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 讲述了维生素C是救活岛上十多个水手的故事, 人的身体需要不同的维生素, 挖掘教材内容, 拓展研究与综合实践, 组织学生展开小组综合实践活动, 从生活中调查研究不同的维生素对人身体的作用。又如《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后, 拓展延伸到实际生活, 展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激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制定出一系列的环保方案。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结合制作手抄报、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形式, 展开小组成果展示。通过挖掘教材内容,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

二、拓展语文活动, 激发学生潜能

语文具有人文性、艺术性与感染性特点, 它虚幻而又真实、朦胧而又美好, 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又似乎脱离于日常凡俗的生活。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运用语文。拓展语文活动, 将语文与人们身边的生产、生活相联系, 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围绕日常活动、中心工作、科学竞赛等展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科学设定活动主题、整合家校资源、挖掘理论知识、展开学科综合, 不断拓展学生视野, 强化学生创造力、实践能力与语文素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有《黄山奇松》《莫高窟》等课文。一篇篇文章以优美的文字、动情的旋律展示在学生面前, 涤荡了学生灵魂与思想。基于此, 拓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以口语交际“假如我是导游”展开活动设计、方案实施、活动总结、学习评价。选取学生当地较为著名的旅游场景, 设计活动氛围与情景, 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担任导游, 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和方式展现家乡的美, 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探索室外空间, 鼓励自主实践

课堂是学习理论的关键场所, 而生活中到处蕴含着知识与智慧, 由此, 需要鼓励学生探索室外空间, 走出教室, 走向户外, 将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 丰富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探索室外空间, 就是要打破校园时空的限制, 从生活中、社会中感悟世界的奥秘, 重视活动的特点, 设定科学的活动主题, 挖掘学生智力、激发学生思维, 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鼓励学生实践、探究、应用、思考与总结,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有《古诗两首》《灰椋鸟》《水》等课文, 告诉我们自然赋予人类生命, 而自然也需要我们保护和热爱的道理, 展示了大自然生态和谐, 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由此, 展开综合实践活动, 以“保护自然”为主题, 以小组学习模式展开“保护水资源, 保护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 如栽种树苗、设计关爱动物的宣传画等。又如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后, 教师组织学生走向室外, 展开“大自然的奥秘”探险活动, 组织小组合作实践, 以某一昆虫为研究对象, 小组合作选取一个特殊的角度, 探索昆虫身上显示出的奥秘和智慧。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昆虫身上学习和发现。以“昆虫探险”活动, 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索意识。通过走出室外空间, 探索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四、结语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艺术性特点, 鼓励学生利用已有认知, 展开深入拓展与探索实践, 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生产中, 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应践行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结合建构主义思想, 从挖掘教材内容、拓展语文活动、探索室外空间这几个方面, 不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郁莹莹.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 2015 (50) .

[2]刘施娇.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语文差异性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33) .

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 篇2

《江南春》杜牧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描绘了优美的江南风光,同时寄托了兴亡之感,是一首怀古诗。在教学之前也看了不少老师的关于此课教学的案例,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将后两句定位课堂教学的重点,我深不以为然。顾名思义,《江南春》是描绘优美的江南春光的,在诗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展示了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景图: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体会千里江南那秀美的风光。在教学时不能因为诗句看似简单而忽略紧抓重点词句,在教学时,应抓住“啼”(可以和“叫”进行比较教学)、“绿指什么?”、“红指什么?”、“水村(小桥流水人家)”、“山郭(出示图片)”、“酒旗风”等词理解想象江南水乡优美的风光,体会诗歌的意境,沉浸在江南水乡的四月天。诗歌后两句是杜牧的想象,后两句不难理解,“寺”、“楼台”都是寺庙的意思,南朝统治者建造了那么多寺庙,现在还存在多少呢?对于这两句,学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并不能作为重点来讲解,因为对于国家兴亡之感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讽喻意味并不是四年级的学生能理解的,在课堂上,我发现即使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但是答案要么是教辅书籍上的,要么人云亦云,教师在适当的介绍“南朝”这个时代背景后,引导学生间要理解文章慨叹南朝兴亡之情即可。对于诗歌教学,在备课时的分析教材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简单的诗歌,学生早已烂熟于心,就那么几个字,各种教辅已经讲它分析的透彻无比,老师还要教什么?我想学生所掌握的种种应付考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老师,如果眼光仅仅局限于每次的考试也太狭隘太简单了,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感悟能力更为重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体会到我国灿烂文化的魅力,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智慧才是教学的根本。

二、活动背景:

这首诗是四年级学生必备的课外诗,四年级的孩子对抽象的东西不能完全接受,对形象的东西的记忆能力以及兴趣程度都会更好,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带动学生的五官感受去全方位的学习,充分利用四年级学生的过渡状态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三、活动目标:

1、让学生感受读诗的美

2、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并画下来,体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3、比较学生互相的理解,讨论诗镜诗意

4、和学生一起唱诗,体会古人把诗当歌词来唱的美好,加强诗的记忆和理解

四、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张纸和彩笔

2、教师准备:课件、该诗的绘件、该诗的朗诵件、该诗的歌唱件

五、活动过程:

(一)教学过程

1闭眼听歌,猜歌名。用当下最流行的歌,让学生猜歌名,歌名答案是江南style,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自然引入对江南的理解,引出古诗《江南春》

2、听范读念该诗,体会该诗的韵律,请学生议论读该诗的重点读音在哪里,让孩子自己读

3、让学生自己体会诗的意境,拿出纸和彩笔,把自己理解的诗境画出来,并将诗提在画中

4、讨论各自的画的不足之处,补缺补漏,完善各自的画

5、学生根据讨论出的诗境体会作者写诗时的心情

6、带着对诗的理解,带着作者当时写诗的感情,和录音一起唱诗,同时感受古人唱诗的感觉

(二)收集反馈过程

1、收集学生对该诗的记忆程度

2、收集学生对该诗的理解情况

3、收集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评价

4、成立教学方法研究小组,收集学生各自喜欢的教学研究方法。

收集对象: 收集者:

调查时间 : 收集工具: 问卷

具体做法:让学生到学生中去收集语文教学中他们喜欢的教学方法,集中广大孩子的教学思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同学们充分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带动孩子自主性,自觉性。

(三)成立教学方法研究小组

1、将收集来的教学方法做个数据整理

2、学生自行研究语文一部分课程的教案

3、讨论教案适用程度

4、将教案实施到教学中,体验教案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受欢迎程度

(四)总结

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 篇3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差异教学;兴趣;协同教学

一、抓好学生个体差异检测,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依据

在活动中了解和把握不同学生在学习和活动能力方面的差异是必要也是必需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都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从而扫除学生学习和活动中的障碍,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对学生差异的检测,一般要包括个体间差异的检测和个体内差异的检测。个体间差异的检测,主要是检测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外在表现,从差异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引入合适的检测手段,真正了解和把握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个性、学习方法、学习技能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兴趣等各个方面存在的不同,对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差异教学目前已经较为成熟,该理论强调要深入了解学生个性方面存在的不同,可通过课内外活动的观察,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活动表现、老师与家长的评价、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家访和社会评价等多元化的方式,通过对这些方式进行综合运用,能够基本上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大体特征。

二、引入多元化方式,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带着兴趣去学,才能有较高的效率。必须顺应学生的活动需求,采取人性化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探究过程中。可尝试制定差异性、多元性的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学生之间存在较多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要具备差异性和多元性。因此,采取措施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保证活动效果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做到重视课程的开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强化学生成功的学习体验,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参与的欲望。通过创设富于生气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用其偏好的方式去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对视觉偏好的孩子用图片、动画展现;对听觉偏好的孩子采用音乐的方式展现各种场景,这样能够增强其活动印象。

三、引入协同教学模式,提高语文实践活动效率

差异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异教学,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然而多数教师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如果让单个教师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实现差异教学,在目前小学的教学条件下显得不太现实,教师往往会忙不过来,这样就无法真正实现差异教学的目标。因此,可以采取协同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大家互相交流和沟通各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关注,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协同教学,让老师能够真正协同合作,将具备互补性的教师组成相应的协同教学指导小组,组织开展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创造更大的空间。将差异教学引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更能够把握学生的个性需求,通过开展差异化的活动手段,推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使综合实践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 篇4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所特有的学习内容, 体现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一轮改革的观念。它倡导课程之间的整合交流, 倡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掌握知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1、让综合性活动作为单元教学的“先行者”

主题单元的教学是综合性活动开展的基础, 所以一般来说都安排在单元教学的最后, 作为单元学习的总结和延伸。不过在单元教学开展之前,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学的空间, 让学生在进入单元学习前就对单元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教学而言也是可行的。这样摒弃了传统课堂中只要求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的做法, 而是着眼于一个阶段解决的问题。

2、综合活动与口语交际训练、写作相结合

当然, 综合性学习有个明显的特点, 就是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 重在学习的过程,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因此, 我们也不应该单纯地把综合性活动单独割裂开来, 独立开展。往往可以在“巧”字上下工夫。每到一个单元开始之前, 要习惯浏览单元内容, 考虑课时的安排和内容的安排。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一下内容之间的联系, 以便于在教学中可以科学地掌控, 找准时机, 提高教学的效率。不难发现, 语文天地中的“初显身手”与“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内容总是有联系的, 把握好联系, 我们可以顺水推舟, 将综合性活动与口语交际训练和写作的训练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3、在综合活动中总结单元内容

在综合活动中对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拓展、延伸, 这是新课程后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 有很多的教学的内容都比较适合用这一办法, 对于学生来说, 也是一个好的总结。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积累, 在综合活动中进行资料的归类、整理和表述、交流, 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是有利的。

二、重视实践训练, 教师做到成竹在胸

新课程呼唤教学的灵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呼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向自主、合作、探究发方式转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综合性学习活动正是沟通课堂内外,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良好契机。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一契机, 认真地落实综合活动的组织, 为培养综合型的人才而努力。

1、目标设定联系生活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跟社会活动、现代信息密切相关, 许多语文实践活动课要组织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跟其他人交往接触, 使学生了解社会, 增长见识。如:“考察名胜古迹”、“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地名趣事”、“世界风云”等等语文实践活动课都要求学生走向社会, 进行调查研究。在制定活动目标的时候, 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 密切联系生活, 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知识, 应用语文知识并形成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密切联系生活, 学生才能从生活中受到感染。教师的教学应该是自主的, 是建立在洞察了语文的教学目标之后的策略, 这样才是个性化的。

2、教师角色—甘当“顾问”

综合实践活动中, 强调学生是主体, 是主要角色, 那么, 教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呢?回答很简单, 做“顾问”。教师只要当好“顾问”, 在一旁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就足够了。学生编排话剧的时候, 会有很多的问题, 比如表情啊, 动作啊, 道具啊等等, 他们一定会找你问的, 你怎么办?不要急着告诉他答案, 不妨了解一下他们是怎么想的, 告诉他们有那些方法可以参考, 有哪些例子可以参照, 他们自然就又走到了自主学习的路上去了。教师要当好这个顾问, 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你必须要对活动有明确的认识, 对活动的目的要有清晰的概念, 要让学生学会什么?了解什么?感受什么?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预设等, 心中都要有数。在指导学生的时候, 欲擒故纵, 《学记》中说:“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教师当好了“顾问”, 学生才有机会当好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学科整合,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理念, 语文学科在编排上己经特别重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同步和互相交融。在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 更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大胆地把语文放到一个综合的大舞台去展现, 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达到语文与其他学科方法的整合, 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整合的意识, 而且还应具有整合的能力。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科的知识和特点, 还应具有更为广博的横向知识, 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不仅要加强知识的更新学习, 而且要加强自身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积极拓展语文的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和利用与课程相关联的资源,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这样要求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 等等。”因此, 注重学科整合,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个性化教学的策略之一。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生中最长的一个学段, 也是学生智力发展、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及基本技能发展的起步阶段, 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黄金时期。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的特殊性而决定其必然凸显鲜明的个性。本文基于此, 针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个性化教学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化

参考文献

[1]柳海民主编:《当代教育理论专题》,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版

[2]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版

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 篇5

盱眙县旧铺实验小学  张家琴

摘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立足于综合;着眼于实践;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关键词:

综合 实践 创新 活动

正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去展现客体情境。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势在必行。

一、 立足于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这里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基本特征应为:(1)课上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2)伴随着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训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伴随着肢体活动。特别是对小学低中段的学生,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可以让学生多动手。(4)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学习了《鲸》、《蟋蟀的住宅》、《雪猴》等语文后,就可以以“人与动物”为主体设计活动课题:(1)蚂蚁(或其他小动物)生活习性探秘(实地观察、交流介绍)。(2)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起源(搜集材料、汇报成果)。(3)动物知多少(知识竞赛)。(4)编一个童话故事,想象人与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写作)。这一活动设计,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综合性原则得以落实。

二、 着眼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了解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综合实践中的“实践”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深入实践中,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我红旗”的主题综合性实践活动,有以下几项内容;(1)观察红旗水库的野鸭,进行描述(写作)。(2)为红旗水库的鸭蛋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3)采访养鸭户,了解环保情况(口语交际,写采访稿)。(4)实地查看红旗水库的水面,了解环保情况(调查访问,小组汇报)。(5)为了整个子孙后代--致家乡人的一封公开信(调查访问,小组汇报)。整个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将语文实践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 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还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活动中的“文化蕴育点”,在生活中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科书、教学挂图、各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各种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还有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等,教师要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这一特点,在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关注差异,追求新奇。引导学生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要有自己的感受;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还要有自己的语言。

例如:“如何把课本编得更好?”这一问题的设计,自然就会使学生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有魅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既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又有实践能力的锻炼。再如:让学生品评广告,“搜集广告,评出优劣,把劣质广告重新设计一下。”学生搜集广告的途径是多样的,评比的形式是多样的,重新设计的广告更是百花齐放。这样的设计正体现了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五、 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我认为教师组织活动可以不拘形式。

(1) 活动地点可以在教室里,也可以在教室外进行。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通过电教、多媒体手段或实物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也可以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2)活动形式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也可以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如:调查学校家庭周围的环境情况,如有破坏,请设计改善方案。可以先个人活动进行调查,设计方案时又需小组合作进行,班级汇报交流又是班级活动。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活动。(3)活动组织体现民主,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时要发挥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在小组活动时,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利用最好的合作与交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总之,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要抓住综合性,突出实践性,体现语文的学科性。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语文这一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 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新课程改革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根据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和山格中心小学在省研究课题《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教学的研究》的实践下,初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方法和思路。在具体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一、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语文教学现状

正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缺乏生活气息,语文教学方法采取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语文课堂缺乏活力。最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厌学,使学生的语文素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摆脱束缚,就必须要创新,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尤其要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

1.低年级段的识字教学以课堂板书教学为主,形式单一,识字成果检测不科学

课堂板书这种识字教学只能让学生学会一个个字的音、形、义,而人不易识字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中,默写率是检测识字成果的最常用方法,种种测试识字成果的考试忽视识字能力这一因素。

2.高年级语文课重内容分析,轻学生亲身体验

语文课上,老师把大量时间花在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课文内容反映的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说教,这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倦感。

3.着重语言知识训练,忽视在现实情景中让学生自己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着重剖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探究所谓的微言大义,把浑然一体的文章肢解成缺乏灵气的知识块;技巧上重讲解、轻理解;语言知识巩固以考试为主,缺乏在现实情景中动手实践。

4.评价以书面考试为主,这有碍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

侧重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测试,而忽视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方面的薄弱都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其次,语文教学评价也忽视了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一因素。语文源于生活,最终也应归于生活,任何脱离实践的语文教学都是片面的。

语文教学把学生死死限制在学科范围内,缺乏与其他各学科、其他各种准课程资源的整合;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中,不积极引导学生在广袤的现实生活中学习、应用语文知识,这不利于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主体学生被动参与的格局

语文教学试验活动课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主要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其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不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注重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避免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并且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需要,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草一木零距离”、“辩论会”“探访名胜古迹”“新闻播报”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对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在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教学实践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和安排、并且是由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审时度势地给学生以必要指导。比如“口头作文”“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学生反映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了浓厚的兴趣,语文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進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必须在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调控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探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取得成败的关建是要合理解决以下问题: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充当引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作壁上观,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要在实践活动课之前对活动进行一定的引导点拨,并组织学生活动,还要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引导的艺术水平和应变能力,也就是“导”的艺术。

(2)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要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时,既要注重生动灵活,又要注重效果。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课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也不能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而忽略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语文实践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方案,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语文素质。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测评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丰富多彩,又都各有收获。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源于对传统语文课程结构和操作模式的反思。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原有的知识背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当然,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肯定有不足之处,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敢于、善于实践,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方式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课对于新课程的推行有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语文教学模式,丰富了语文课堂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意义重大的。在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作为一个探究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胜不骄,败不馁。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共同学习,互相勉励,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张正中.灌云县新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概况[J].吉林教育,2011年20期

[2]冯光国.浅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J].山东教育,2011年Z1期

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 篇7

一、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开展好实践活动

课堂实践并不是单纯地依托课堂来单独训练, 而是把活动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经常开展真实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是激发、保持和发展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倡导“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创设丰富、灵活、和谐的教学情境, 真正激发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学习。例如学完《云雀的心愿》之后, 我安排了以“环保我知道”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在大的主题之下包含着四个子课题:

1. 森林的眼泪 (搜集资料、小组讨论)

2. 我是森林小卫士 (知识擂台赛)

3. 绿化家园植树活动 (小组合作植活一棵树, 并记录小树苗的成长过程)

4. 写给全人类的一封信 (写作、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 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小组集体安排观察时间和方式以及组织擂台赛形成的讨论,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开展好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过程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既为学生听、说、读、写创设问题情境, 提供有意义的话题, 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 指明了方向。在语文学习活动中, 我们设计一系列规模小的活动, 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 我设计出这样几个活动:

1. 父母小时候的趣事

请你做一回小记者, 采访父母小时候的故事, 了解他们儿时的生活经历, 然后选择一件有趣的事写下来。

2. 今天我当家

做一天小当家, 体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的辛勤劳动, 写一则日记。

3. 妈妈的唠叨

模拟一种生活场景, 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

4. 家庭联欢会

与爸爸妈妈一起搞一次“家庭联欢会”, 主持人由你担当, 从中体验到家的温馨与幸福。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 就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学习之中, 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三、与阅读交流相结合, 开展好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仅靠课本中吸收内容有限、数量有限的语文信息, 接受时间有限、方式有限的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比如, 有些课文是从原著选编或改编的, 像《三顾茅庐》等, 学完课文后, 教师安排学生找来原著《三国演义》读一读, 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三国演义知多少”读书交流会、“心目中的三国英雄”辩论会等活动, 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能力。

四、与体验相结合, 开展好实践活动

语文教材中除了其本身的课后练习外, 在课文中还蕴含着无数知识点, 抓住这些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 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人物的特点, 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如学了《虎门销烟》等, 可要求学生找来有关电影、录像观看, 里面有声有色的故事情节和影视独具的人物刻画手段,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把握教材内容。再如, 学习《走, 我们去植树》时, 让学生去走访、调查当地的绿化情况,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的“走访”“调查”便是运用语言跟人交往的过程, 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并且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把绿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写成建议书, 这便是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 如此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 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应自觉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 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 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而又深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架成勇.关于加强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教育, 2007 (3) .

[2]马雪屏, 唐爱莲.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式教学研究[J].生活教育, 2007 (6) .

[3]文顺年.别开生面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J].语文教育, 2008 (3) .

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 篇8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传统的分科教学忽视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割裂了知识间的联系, 也割裂了儿童生活与认识世界的过程, 因此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及生活”的口号, 主张“从做中学”。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人们发现,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非冰炭难容。学科课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积累的大量知识, 活动课程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实现两类课程的优势互补。基于这些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有效研究, 将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具有立足文本、又超越了文本的广阔空间, 是与其它课程相结合的跨领域的学习, 是应用生活、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教师有机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来源, 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创设语文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与其它学科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它注重“言语交际性”特点, 有其独特的个性。它要解决的任务是要在语文学习系统范围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寻求语文课堂的综合性活动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1. 立足课堂学习, 开发教材资源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充分开发教材资源,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 拓展教育时空, 开发校本资源。

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 课堂成为最重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但在校园中, 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学校本身就是语文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大语文的教育。

二、改进课堂教学,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是要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和语文应用的能力, 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开发, 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只是为了落实老师的教案, 更不能以老师的思维活动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所, 只有让他们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才能有利于他们形成综合性学习能力。语文课堂综合性活动的教学充分体现在“四性”, 即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自觉性。

三、加强语文课堂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1.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可利用性, 这也是一条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2. 对课文内容再度创作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现代人的能力体系中, 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综合实践能力中, 发现能力、创造能力, 则是最重要的, 因为它可以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提高质量和开拓空间带来更为有利的条件。这种综合实践活动大大调动学生的生命力和思维潜力,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有很大的鼓舞性。

3. 对教材内容整合、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各册课文中有许多主体近似的课文, 到了一定的阶段,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将这些课文前后联系起来, 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专题, 在综合实践中进行, 是很有价值的策略。

4. 对课文延伸、拓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综合实践的广阔空间。它虽然立足于文本, 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教材所表现的生活虽然很精彩, 表现形式也很精湛, 但对学生来说, 毕竟是彼时、彼地。如果能借助与教材的延伸拓展, 就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

5.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

生活是语文应用的田地, 鲜活的语言总是与鲜活的生活同构共建。在应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要求学生运用多元智能去解决, 而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实践体验的时机得到成熟。

农村小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之我见 篇9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现状

1.低年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以识字教学为主, 教学形式以课堂板书教学为主, 检测手段主要是默写生字词。课堂板书这种识字教学只能让学生学会一个个字的音、形、义, 以默写正确率作为检测识字成果的常用手段, 其实并非是识字能力培养的唯一方式。

2.中高年级重课文分析, 轻学生亲身体验。教学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文内容的讲解上, 通过课文内容揭示中心思想从而对学生进行空洞的思想说教, 这样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感, 培养不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评价单一。使用书面考试, 以分数作为教 学评价的依据, 不看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4. 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即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 重视读写能力, 轻视听说能力, 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5.重视语言知识训练, 忽视在现实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中教师重剖析课文结构, 划分段落层次, 重讲解轻理解, 重在考察学生书面知识的运用, 而不把知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

二、导致实践活动难的原因

1.功利思想的影响。实践活动难以评价, 学校把 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依据, 这样就极易形成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 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的不良局面。考试成了教师工作的指挥棒, 为考而教, 忽视了人才的培养。

2.家长素质的制约。大部分家长由于不懂教育, 不常与学校配合或没有时间与学校配合, 单凭教师的一己之力难以让学生很好地完成实践活动中规定的任务。特别是近几年留守儿童增多, 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一种近似无人看管的状态。

3.教师自身因素的制约。实践活动综合性比较强, 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学科综合知识和管理能力, 要求教师指导到位, 点拨得当。然而在传统教育中培养出来的绝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研究意识、研究方法、研究经验都有待增强。

4.教师课业负担的制约。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 一个教师往往兼教多门学科, 周课时数多达十七、八节, 甚至更多, 每门课程都要认真备课、书写教案、批阅作业, 课业负担重。

5.唯分数论思想的制约。国家很早就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要实施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但是应试教育的怪圈仍像紧箍咒一样把教师、学生、家长越箍越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难以落实, 有的反而越来越重。

三、开展实践活动的要求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学校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期末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依据。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人才培养意识, 抛开功利思想, 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 便于激发学生实践热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 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以主动探索为特征, 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因此, 教师要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有效地挖掘农村资源, 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极富农村色彩的素材。

3.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重在培养实践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环节的指导,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4.鼓励学生多种渠道获取学习的信息和资料。鼓励学生初步掌握通过观察、查阅、人际交往、网络媒体等途径获取学习的信息和资料。要为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 让学生边实践边认识, 边研究边实践, 真切感受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可以自由伸展的探究的乐趣。

5.展示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小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块展示图板, 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篇观察日记, 还可以是一项活动的设计方案等。总之, 教师不必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 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6.活动评价注重过程。在语文实践过程中, 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始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信心、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 注重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适时采用学生互评、父母评议等形式, 激励内在动机, 重视导向, 强化激励, 允许选择, 引导参与, 强调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以及参与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开展实践活动的方法

我校地处农村乡镇, 99%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民家庭。这里山清水秀, 物产丰富, 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 这些素材有待教师结合教学去开发为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资源。

1.收集乡土语言。新课程重视语言积累, 积累语言的途径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刻、通俗易懂,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让学生收集当地的一些谚语, 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去查找生动的语言, 再摘抄到积累本上。教师选择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谚语手抄报展览活动。通过活动学生能收集到许多妙趣横生的语言, 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村特色。

2.体验社会生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可根据本地实际, 组织开展参观蔬菜大棚、养鸡场、红砖厂、粮酒厂等校外活动基地, 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提供场所与内容。

3.采访杰出人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为此, 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对农民企业家、蔬菜种植大户、养鸡专业户等能手进行采访、调查。如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农民企业家坎坷的创业经历, 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教材”, 这样学生既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 又受到品德的教育。

4.了解特色物产。本地富有特色的物产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如反季节蔬菜、佛手瓜 (向阳瓜) 、食用菌、一根面、扒肉饵丝等。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说说这些产品的特色、分类、种植方法、加工方法等, 学会向他人推销特产, 学写解说词、广告词、制作宣传画等。

5.采集风土人情。让学生熟悉农业生产, 了解农村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风俗习惯, 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为此, 可以组织学生拍摄体现风土人情的照片、撰写关于风土人情的通讯报道, 并在学校广播站播出。通过制作这些具有切身体验的作品, 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6.观察农村风景。农村有色彩鲜明的高山田野, 清澈见底的小溪流水, 倚山而建的农家小屋, 随风飘荡的袅袅炊烟, 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这些丰富的景观既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题材, 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思想情感的素材。因此, 可引导学生从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方面, 运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特写, 编成特写集, 或者将学生的作品张贴在班级文化角。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 篇10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有其特定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 特定对象, 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 单一的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构成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基础, 也是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重要元素, 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不仅重视对于单—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 但它更重视的是各个实践活动之间的整体联系, 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 于多样中体现统一。另外,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作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 它能够具体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方式理论的实际运用, 应该为当代语文教育新理论与师生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那么其结果应该是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一)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 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日益加深, 同时, 崇尚国学的风潮在国内再度掀起, 也带动了教育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 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语文教育的特点,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意识, 并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来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语文学科的内涵,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以达到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价值整体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 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

语文实践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当前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认为学语文没意思, 比如一提作文就头疼, 还有学生认为已学过语文, 早会了, 为此听语文课当然提不起精神。伴随着这种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排斥的心理状态。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实践兴趣与方法, 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当前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和有效落实的最大障碍。进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于各大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 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从教育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 小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这造成太多的教师多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的个人创造性难以发挥, 造成了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极大的缺失, 自主学习能力持续下降, 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 仍然有很大部分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思想固化, 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 教师, 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者和辅助者, 而不是主宰者。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固化教育思想的影响, 不少小学学校存在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对实践能力培养轻描淡写或重视不够, 对学生也只是重视学习的结果, 轻视学习的过程。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上, 把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管理放在首位, 而轻视实践教学和时间教学的管理。

四、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

(一) 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知道, 任何涉及活动都是从理论认识上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上文所述的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理论。我们开始在中小学语文的人类实践活动安排的考虑, 并认为中国人文实践系统设计教学的需要, 他们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其次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的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与法律的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一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教材编写的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它还具有科学的范畴及其理论基础, 掌握设计理论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的系统设计的重要前提。

(二) 学科性原则:

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具有实践性, 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多样性, 在学习功能上具有整合性。特别是活动内容应能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 对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新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 是创新教育的时代,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学科性方向的再度明确。在这个背景下, 继续贯彻过去流行的语文教学原则, 已不能适应新世纪语文教学的需要, 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语文教学原则进行适时的审思。如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尽管主题各异, 形式有别, 但都把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语文实践属性, 体现了现代人文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构建方面, 客观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做到坚持原则, 具体实施, 良好反馈等细节方面的问题, 并持之以恒。总之, 在素质教育体系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 实现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发展, 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中原, 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 2005, 1.

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活动 语文课堂

首先,提出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是这样的:

1.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对文章的品评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要是设计问题就必然让我们的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品评文章,完成活动要求。

2.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往我们无论如何利用设计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一目的时,感觉学习的面都很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任何能力的提高,收到的是高时间量的付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听了许多节语文课都是这种感觉。如果让语文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这样,每一堂课的语文活动都能起到锻炼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3.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愉快中学习。

过去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学生都不太喜欢,因为它毕竟是在剖析文章,是理性的解读。但如果是语文活动就会有所不同,我想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定都乐于参与。既然参与了,那么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师对于设计语文活动的把握一定会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要灵活机动得多,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还有,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学习主动性会更高。

其次,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诸如演讲、导游、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赛诗会、游戏、书法品评、习作品评、名人访谈等等活动。有人会说:“我们平时也在用这些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过去我们只是偶尔用或很短的几分钟用,现在我们却是用它来代替了整堂课的教学。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在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的阅读过程我们可以用写悼词纪念总理为活动的开端,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来向总理告别。再请学生朗读课文,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人们的心情、课文的内容了。再谈谈作者哪里写得好,学生是能够说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心理上的体验。

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好的文章能让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吗?我们的设计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

第二课时的识字教学可以开一个书法品评会。

不难想象,这样的活动无论是在读文还是学文,也包括认字、书写、写作方面,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日积月累,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再次,如何来开展语文活动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时,我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方法是让学生在他们精心布置的教室中找自己想学的字来学习,学生找了将近120个字,除了过去认识的大约还有七八十个是生僻的字。然后我让学生画苹果,把自己认识的字画出来,学生特别高兴。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根据字义做动作让大家猜(当然这个活动要先在小组里表演,这样准备才充分),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了这些字,而且还会轻松地组词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还有一堂识字课,在学完词语后我让学生编故事,学生兴趣也很浓。

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雨铃铛》一课时,我开展的活动是诗歌朗诵会,学生有感情,有动作,背得还相当熟练呢!诗歌的意境美全展现了出来,又有什么必要再分析呢?结尾的时候让学生续写诗歌,一年级的孩子同样写得很棒。这不是语文素养是什么呢?

有人会认为那都是识字、诗歌等简单内容的教学,我们的习作、阅读是没有办法进行活动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学习老舍的《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当导游,虽然仓促,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草原的几个特点学生还是找到了,而且,文章写得好的部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用上了,能写出导游词,难道不是学生的进步吗?《一夜的工作》,我们开展的活动是评价周总理,结果越评到最后学生越感动。《小抄写员》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讲故事,这样,叙利奥的心理活动、品质不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吗?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抓住重点,对缩写文章还很有帮助呢!声情并茂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也同样是一种语文素养吗?

对阅读教学用活动方式进行有时确实感觉像蜻蜓点水,文章分析不透。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过去我们分析得很透,学生仍然不会写文章,不会读、不会用。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让它彻底成为扩展知识的范畴、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让它彻底把过去的指导写作这一包袱放下来,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它的束缚呢?那毕竟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

口语交际就更不用说了,《竞选班长》、《我最敬佩的一种行为》、《小记者模拟采访》、《说说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等等活动,哪一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呢?另外,我在作文教学时,除了告诉学生写人、写物、写事、写景要注意的顺序还有表现方法外,从来都不讲这个题目怎样写,学生想怎样写见仁见智。“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我的小家”等等,只要层次不乱,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每次写完的作文我都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修改,选出最好的或无法修改的在班里读,大家品评或修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给校广播站投稿,或给其他儿童刊物投稿。不管结果如何,参与就是进步,就有提高!当然,语文教学的活动还有很多,如表演课本剧、续编故事、与名人网上聊天、赛诗会、写字比赛,这一切都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当然,开展之前的方法指导还是很重要的。

过去,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思想上存在着惰性之外,还有就是,在心理上没人去用我们也不敢尝试。既然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以上是我的一种设想,希望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 篇12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开展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设置极其丰富。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走近普通人》《生活中的情趣》《关于抗日战争的调查》等, 内容设计领域广泛, 开展活动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上综合实践活动《父辈的童年》故事会时, 我创设了看画面听故事的情景, 学生被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了, 他们顿时争先恐后地举手讲述自己长辈的故事;课堂上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有新鲜感, 也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如《关于抗日战争的调查》的活动, 主要采用看视频纪录片、讲故事、写读后感等方式进行;《生活中的情趣》的活动, 进行诗歌朗诵, 搜集生活中健康独特的小情趣, 以《生活中的情趣》为题写作文、办手抄报等;《走近普通人》则采取采访、调查、汇报交流、写作文等方式。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 活动效果十分显著。由此可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习内容的确定以及活动方式的制订, 都必须遵循学生从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都必须使他们亲身体验讨论、探究与合作的快乐, 以及成功后的喜悦……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计上, 处处都有自然、社会、人文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 我们必须依照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等特点, 遵循学生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 将教材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资源, 认真开展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以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二、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确定活动主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根据学生的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 以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 边工作边总结, 发现学生自己设计、动手、亲身实践的学习活动, 他们的兴趣都特别浓, 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 应选择学生感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 这样就可以吸引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刚开始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我就照搬课本将活动逐项进行, 可学生一点儿都不喜欢, 为此我用各种方法去尝试, 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后来我和学生进行谈心, 了解到他们对活动的内容一点都不感兴趣, 之后我对症下药, 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并与他们共同设计出了新的活动主题。主题一出来, 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设计活动方案, 查阅资料、采访、汇报、交流。看到以前对这一门课不感兴趣的学生, 现在情绪都表现得如此高涨, 我真正感受到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三、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生活

语文教材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时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或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教师却不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大自然中去观察、探索、以此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就会扼杀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因此, 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上综合实践活动《地球家庭》时, 课前我将学生根据选题:1.四大文明古国的今天。2.联合国。3.今年发生灾难的地方。4.自己最想去的国家或地区等进行自由组合, 并让他们精心准备。他们有的组相互交流搜集的资料, 筛选、确定展示内容;有的组将资料编成了文稿;还有的组将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 有的同学一边发言, 一边演示自己做的课件;有的同学在听别人发言时, 还提出自己的问题;还有的同学当遇到感受较深时, 就即兴发言……这样的活动, 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学生学习的情绪也十分高涨, 既培养了他们了解课外知识的兴趣, 又充分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实践证明, 将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既可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又可以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生活有多么丰富, 我们的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相信透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扇窗口, 学生将会看到无边的光景, 收获无穷的希望。

四、切实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教学中, 每个学期一般都只安排三到五次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动次数虽然少, 但涉及的知识面却比较广泛,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心做好准备,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解决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开展的《给字宝宝治病》的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给字宝宝治病》这一纠错活动, 既纠了正学生平时易写错的汉字, 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生活中一些易写错的字,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注意使用规范的汉字。之后, 学生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又开展了《身边错别字的调查报告》, 将常见的错别字找出来, 使大家引以为戒, 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又提升了学生的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岁寒三友书画展》中, 学生通过阅读赞颂松竹梅的诗文或查找松竹梅的相关知识, 了解具有松竹梅品格的人物事迹, 从而学习松竹梅的品格与精神, 并用手中的笔画出了自己心中最美的松竹梅, 书写出了赞美松竹梅的诗文、对联。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收获多多。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注重实效性, 哪怕是一点点。

上一篇:意志力教育下一篇:教育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