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合作实践活动(精选12篇)
教学合作实践活动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广大教育者提倡教育要回归本质,提倡英语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倡英语教学要做到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模式从传统的死记硬背向多种自主形式转变。
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到,高中英语课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一言堂”导致学生主体参与的缺失,重成绩轻能力致使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薄弱。在课堂上,教学活动停留在表层,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参与其中,有违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改变这一现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真正意义上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与有效地参与。而这一点,正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必修三第五单元Canada—the True North为例,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导入环节进行半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索。之所以选择导入环节,一是因为它是一堂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初的、最有利的载体;二是因为目前仍有较多的导入活动停留在表面,活动气氛看似热闹,但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表达机械。
二、半开放式小组合作导入的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最早产生于美国,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而半开放式小组合作的特点则是给学生指定的话题任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又给学生留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上均得以锻炼,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沙伦1996)。笔者在开课前把单元话题分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准备好导入材料(鼓励形式多样化),并于开课前呈现。表1、表2是分配到本单元的两个小组的话题任务,因为是同一单元,所以各组互相知道彼此的话题,以免内容准备重复。
笔者所教学生是由全年段各班组合而成的走班学生,在开学初期就以班级为单位将他们进行了分组,5个班5个小组(以班级为单位方便小组开展活动)。建组之后,针对每组的学生人数和组员特点,根据以上设计分配小组任务。详细的预习任务提前两天布置,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给予审核和指导。
三、合作学习过程指导
英语课堂之所以仍是教师“唱主角”,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从准备到呈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教师必须随时给学生提供指导,比较耗时,对课堂进度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笔者这种尝试的前提是让每个小组清楚地知道各自的任务,并利用周末时间完成。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集中体现在对任务的把关和审核方面。
A组
经过头脑风暴后,A组组员确定介绍加拿大地理、人口、资源和教育这几个方面的信息,考虑比较细致,分析比较全面。
第一稿(节选):
S1: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Canada.This is a map of Canada.Please have a look.It is in North America.
S2:This is University of Toronto.These are the Great Lakes.You may have a look.On the east coast is the Pacific Ocean;on the east coast is the Atlantic Ocean.This is the North America and the north is Canada.Canada is the second lar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S3:Canada just has about 35 million people.An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China is 45 times larger than that of Canada.And Canada is the most educated country in the world,which provides the world with a large quantity of talented persons in math,science,finance and art.
S4:That’s all about it.Thank you.
(另一人负责播放PPT。)
从第一次试讲的情况看,在搜集资料和制作PPT方面,学生基本都能驾驭,主要的问题在于:(1)学生大多是单一地呈现图片,或大段地罗列文字,没有互动,课堂气氛枯燥无趣;(2)学生的陈述比较机械,没有停顿,各组员之间的衔接比较生硬。
教师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学生在修改后进行第二次尝试。而此时教师指导时间没有超过十分钟。
【第二稿(节选)】
Which city is Canada’s capital?
Canada is the second lar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It covers an area of 9.98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ran king second in the world,including about 10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f land area.
Canada is the most educated country in the world,which provides the world with a large quantity of talented persons in math,science,finance and art.
Look at this form.This is an outline of Canada’s education system.It’s very serious,right?
(另一人负责播放PPT。)
从画线部分可以看出,该组学生将第一稿修改后,在过渡和衔接方面做了较大改动,同时还设置了提问环节,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邀请同学们回答,并给予称赞,互动性强,进步很明显。
B组
B组的话题是介绍加拿大的城市,对于这样的一个话题,容易产生千篇一律的现象,就是逐一介绍某个城市的风景名胜、美食、人文等。B组学生的第一稿介绍了加拿大的三个城市———渥太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该组学生播放了几张图片,介绍图片中的景点和内容。整个展示缺乏新意。
笔者的指导重点围绕一个问题:“你们的特色在哪里?”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先思考再讨论,最后呈现的结果是:
【第二稿】
Day 1 Ottawa—the sixth largest city of the country...
S3:Ok.I’m your last guide.Please follow me.The final city we’ll visit is Vancouver.There are beaches,lakes,amusement parks and picnic sites...
该组的话题相对比较单一,尽管第二稿的内容和第一稿差别不大,但学生加入了导游这条主线,使整个活动有了亮点,让观众耳目一新。
四、半开放式小组合作导入设计的现实意义
显而易见,若是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组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定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较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经过对各自任务的分析、讨论和修改,亦能使他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充分准备后活动呈现过程中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可见,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导入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既然是英语课,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训练和操练。和以往的导入方式相比较,半开放式的小组合作导入围绕活动任务这条主线开展,学生自主构思,兴趣优先,结合听、说、读、写能力锻炼,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模式,毋庸置疑,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更自信地表达(陈锷2012)。人们常说,在英语考试中是得阅读者得天下。虽然在试题里,阅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但“机械式”的阅读选择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否真的有帮助,仍存在争议。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每天做阅读,但仍然开不了口说英语,仍然在书面表达中出现遣词造句的困难。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赋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才能使他们真正懂得如何去听、说、读、写,如何真正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
近年来,无论是在考试时,还是在社交时,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开放性话题,这种现象不只存在英语学科中。虽然,没有所谓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但根据所给话题或背景进行的思考及设计是否具有全面性和合理性,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表现结果,甚至是学业成绩。习惯了固定思维和标准答案的一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都会手足无措,或毫无条理,或以偏概全。正如活动中A组学生对加拿大这一话题的分析,如果要涉及所有方面,五分钟不够讲,只能有所侧重地挑选,而他们所选的地理、人口、资源和教育几个方面无疑是介绍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几个方面。B组学生所选择的三个城市是在加拿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足以证明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能激发这种能力,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发现意识
对于这一点,相信在B组学生的导游带游设计中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与原本的活动设计相比,它带给学生的是极大的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实践机会,学生自己比较修改前、后的版本,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又意识到创新思维的创造性和重要性。与此同时,A组学生在准备这一活动的过程中,也欲绞尽脑汁设计一个独特的开场白引出加拿大这个话题。其中一个版本就是要求学生猜必修三教科书封面景点名称,考虑到学生知识的局限性,最终选择放弃。如果没有这样锻炼的机会,恐怕学生发现不了封面上的图就是加拿大的CN Tower。
此外,每一句开场、结束语和衔接语也挑战了学生欲改变一成不变的表达和思维模式方面的能力。
(四)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当今社会,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多数社会活动需要团队合作相互协调、相互帮助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不同性格的学生同在一组,如果合作不密切、互相推卸责任、彼此抱怨,小组任务必然会失败。唯有相互督促,相互鼓励,相互推动,才会达成目标。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亦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既然是小组学习方式,就会有组长与组员的角色之分。要做一名有魅力、有威信的组长,就要对于组内任务的分配一定要做到既均衡,又能凸显组员特色。每一个组员都必须有适当的任务,擅长口语的可以分配其当堂表达的任务,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可以安排制作PPT,合理的安排和指导亦能反映组长的领导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半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入活动不仅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导入课文,节约课堂时间的作用,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锻炼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平台,而且还促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讲授者变成了指导者和参与者,减少了教师的干预,重视引导,有序开展课堂教学,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陈锷.201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
沙伦.1996.合作学习论[J].王坦,高艳,译.山东教育科研,(5):215.
教学合作实践活动 篇2
摘 要:团队合作让我们看到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素质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角色,发挥教育机智,掌握指导艺术,让团队精神在我们的课堂激荡。让团队组合作的研究性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谐相伴。
关键词:团队合作;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17-105-01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电视里少儿频道经常组织一些团队竞技类的比赛,小伙伴们在自己的团队中,经过合作、分工、重组等方式展开活动,在相互之间的鼓励和帮助下,在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着一项又一项艰巨而有趣的任务。
由此,我看到了团队合作精神不仅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是我们小学阶段就亟待培养的能力,特别是独生子女数量日益增多,他们常常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能力,容易形成孤僻、自我中心、不会合作等缺陷。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内容都能展现团队合作的魅力,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完美展示自己的特长,高度有效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同学友谊,发展协作精神,体验共同进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我们的课堂上如果永远涌动着一种精神,团队的精神、竞技的精神,这不就是我们的学生发展自身人格和能力的不竭源泉吗?那么我们的课堂不就会成为更加生动多彩的课堂了吗?
一、成立小队 学会合作
小队的成立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而产生。第一种,可以由教师安排,建议在组织团队合作学习初期使用,这时候学生的协调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对这种活动方式还比较陌生,教师可以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个小队,在活动和学习中鼓励学生感受其他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取长补短。第二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形成小队,这样有助于同学之间更好的研究问题,开展活动。小组长可以民主的方式产生,也可以试用,每个成员都可以竞争上任,也可以辞职和再选。
小队初步成立后,教师开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合作的基本素养: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学会有秩序有礼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接受同伴的不同见解并学会研究论证,让每个学生都对自己产生自信,且能尊重、欣赏同伴。
推进小队成员之间情感的第一步是商讨确定自己小队的名字、口号和设计小队的队牌,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也从这最简单的合作和商讨中学会了团队合作最基本的常识,经过孩子们几轮的商议,一个个美好而富有激励作用的名字诞生了――“必胜队”“梦幻彩虹队”“快乐蜂鸟队”等等,而口号更是喊的震耳欲聋,激情四射。每个小队设计的队牌也很新颖别致,每次上课之前,同学们都会把自己小队的队牌摆放在自己的小组的课桌上,那么骄傲、那么自豪。
二、分工明确 充分合作
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的一个具体的活动,一般由信息收集、走访调查、亲身体验、动手去做、总结展示等一系列过程组成,任务多,时间长,教师要引导团队的每个成员要通过相互协商进行分工,分工时要保证每个成员身上都有任务,尤其是要那些平时在班上内向、不太合群的学生,让他们肩负一定的任务,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强调每个成员所承担的任务的`重要想,使他们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有信心完成,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境调查》这一活动时,我们组织学生在小队内确定活动计划,在计划中,每个同学都有着自己的任务,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负责照相,有的负责采访……而这些都不擅长的孩子,组长建议他们带上工具和垃圾袋,及时发现的问题及时取证,当大家调查完毕,坐在操场上汇报的时候,大家用事实说明环境问题的不可忽视,每个同学都神采飞扬,因为每个成员都感觉自己是这次活动中最不可或缺的、最有价值的,为以后的更加全面、积极的参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交流及时 评价多元
团队合作,及时交流,不仅只体现在自己小队内部,有时同学们会主要注重自己小队的想法,而忽略全班意见,有时不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学生信息的偏窄或者片面也会导致所想到的问题只是一己之见……为保证小队的有效合作并及时发挥大集体的作用,要及时组织交流和评价,及有交流有评价有反思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共同进行小队合作,继续更好地开展活动。
例如:学生在制定自己小队的活动计划的时候,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每个同学都可以对他们的计划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小队可以在听取了意见和建议之后,进行反思和再次商议,修改计划,找出更可行有效的方法。这个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听取的认真、耐心,评价的真诚、准确。
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在团队合作中,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团队活动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然的,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有的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在活动中缺少自信,不够积极主动。在活动中容易退缩,或者“靠边”,一切与他无关,他只是个“听众”,身在小队心在外,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给鼓励,让他们知道在这个小队中,他们是多么重要的一员,同时也鼓励其他的成员对他“关注”、帮助、亲和、感染。而有的学生却恰恰相反,活泼好动、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强,好大喜功,认为自己做得多,聪明能干,对待这种学生,教师可以对其活动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认可,切忌不能过分,对其他学生的表现进行高度赞赏。并强调每一次活动的成功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代表的是整个小队的荣誉,缺一不可,大家只有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小队才是优秀的小队。
教学合作实践活动 篇3
一、营造氛围促和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宠着、让着他们,于是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那么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或者摩擦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因此教师一定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小组氛围。
(一)游戏凸显合作魅力
学生自己产生真正寻求合作的意愿,是合作学习有效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小组组建完成后,我会带着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拔河比赛、捡豆子比赛等。活动之前当然是请小组商量如何各显神通来取胜,对于游戏孩子们是喜欢的,而且都有很丰富的经验,每个孩子都会绞尽脑汁想点子,这样无形中建立了团队这个概念。游戏前也是安排了小组讨论的时间,五分钟后活动开始。正是在放松的环境下,这样简单而富有意义的小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了合作的妙用,这比老师的说教管用多了。
(二)对比感受倾听魅力
倾听不仅是对发言者的一种尊重,而且可以把别人对问题的看法和自己的观点加以比较,从而得到更客观、更准确的结论。然而孩子们在课堂上不是七嘴八舌就是沉默不语,很少孩子养成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是这样做的:根据活动需要先让小组自由讨论,接着开展交流活动,当然很多孩子说得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室里很安静,于是我告诉孩子:请你在交流的时候认真听,如果你的方法比他好,你准备好举手告诉大家;如果你和他想得差不多,有补充的就举手充实这个活动方案;如果你没想到的,请用心记,把它转化成你的金点子。然后重复刚才的讨论,反复训练几次,孩子慢慢会学会倾听。通过比对,直面感受倾听的魅力,比老师憋着气扯着嗓子批评学生的效果好。
二、合理分组促和谐
(一)优化组合,使之和谐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组合时以自愿为主,鼓励学生们自己思考后确定组合。但在组建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班上能力强、成绩好、学习认真的学生组成一个合作小组,一些成绩不好、学习态度不认真、喜欢玩耍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这样往往会出现有些小组人数过多,有些小组缺乏组织能力,如一盘散沙。这样的组合不仅会失去小组组合的意义,也让学生对小组活动失去兴趣。因此在分组时还是需要老师从中协调。
我在分组时是这样做的:先确定班上组织能力强的、学习态度认真、有责任心的学生成为小组的核心成员,其他学生围绕核心成员以自愿为原则组成合作小组。最后在征得小组成员及本人的同意后,再适当调整小组成员。每个小组一般在6至8人左右,考虑到小组内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性格等因素,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二)细化分工,使之和谐
在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实践活动时,特别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决于小组内合理的分工和任务明确的落实。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任务:如组织能力强的做组长负责协调工作;善于表达的做发言代表负责小组汇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负责动手实践等。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做感兴趣的事,小组的合作就会加快活动的进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适时引领促和谐
(一)适时关注,和谐引领
教师不仅要放手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充分动手实践的空间,也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活动的进程,对学生活动做到心中有数,督促学生落实好活动方案。如开展《走进湿地天使——鸟》活动中期成果展示阶段,每两天就会到班上找各小组成员谈一谈,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这种询问对促进学生坚持进行活动很有帮助。
(二)及时点拨,和谐引领
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出点子,想方法。一般来讲学生在开展外出调查、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始时会碰到很多的难题。比如在开展《走进湿地天使——鸟》活动中:怎样选择调查人群;怎样和陌生人去搭话、交流;怎样在实地采访中提出有效问题等等,很多问题是在我们活动前大家根本没有想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要因人因组的不同情况,随时对小组活动中的难题做好点拨工作,不然小组合作难以进行。
四、无痕评价促和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是活动过程的重要部分,为确保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合作之中,适时的激励评价就是鲜活的“兴奋剂”。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是语言评价,其实还有一些评价方法对孩子的鼓励作用也是很大的。比如小组在讨论交流的时候,你走到他们的身边,弯下头去倾听,轻轻地点头,微微的笑容都会让孩子得到鼓励;当小组在展示成果的时候,你竖起大拇指,让孩子们把作品展示出来,其实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无痕评价无声有形,对于小组的合作学习有莫大的帮助。
教学合作实践活动 篇4
一、放眼社会——开展调查报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涉及到调查报告的内容, 可是如何开展, 如何有效指导缺少具体的说明。我便查阅资料, 利用一些调查报告的实例, 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报告, 如何进行调查, 如何撰写报告, 指出进行调查报告的有益之处,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有利条件, 自选题材, 自由组织调查小组, 发扬合作精神, 明确调查目的, 制定调查计划, 明确分工, 设计调查问卷等。学生们利用假期调查, 走访, 整理, 分析, 撰写报告, 然后选择合适的时间, 各调查小组上报调查成果, 小组间交流心得, 总结评估。
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来看, 学生的差异性得到充分体现:
1. 兴趣主导研究。
如:小张同学对传统文化、扬州历史、古城保护等方面很有兴趣, 他的小组在暑假期间, 走大街穿小巷, 写成了《东关街一带保护及旅游情况调查报告》。此报告得到时任扬州市市长高度评价, 号召全市中学生向他们学习, 在扬城引起很大反响, 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热情。再如:小唐等同学平时喜爱文学, 对80后作家很感兴趣, 她们的研究小组走上街头, 面向不同人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写成了《80后作家作品社会评价调查表分析》, 调查全面, 分析客观而深刻。
2. 家庭条件充分利用。
如:小窦同学有亲友在交警支队任职, 她们小组利用这一优势, 一连数个晚间走上街头, 在扬城各主要路口和交警同志一起, 调查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车情况, 并对交警同志进行采访获得最直接的数据和信息, 写出了《扬州城晚间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车情况的调查》, 紧跟时事热点, 体现鲜明的时代特性。
3. 地区性差异得到体现。
小韩同学家住杭集镇, 那儿是全国知名的牙刷之乡, 外来务工人员多而密集。她便根据自己不同于城市学生的居住特点, 调查走访, 写出了《杭集外来务工青年状况调查报告》,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4. 学生个人性格差异、能力差异得到充分尊重。
有的同学不善于在外面与人交流, 他们便在互联网上进行调查;有的同学知识积累、能力发展还不够突出, 他们便针对自己班级同学进行了课外阅读、穿着名牌服饰、零花钱使用状况等力所能及的调查。
二、学习民族文化——走近古诗文名家
在全社会“国学热”的背景之下, 我向学生提出活动要求:每人读一部有关中国古代古诗文名家的书籍, 了解生平, 体会作家情感, 撰写读书笔记。我以自己读李清照的书籍为例, 通过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家国情愁, 万世悲歌》, 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积累和自己的阅读兴趣, 自由选择一个古诗文名家, 阅读有关这个名家的著作, 并且参照其他作品, 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饶有兴致地进行阅读, 在班集体内形成了阅读古诗文的热烈氛围, 同学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民族文化的熏陶。仅仅从过程来说, 这次活动也是卓有成效的。
从学生撰写的阅读笔记来看, 更令人欣喜:
1. 差异明显, 各具特色。
男生多数选择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的大家, 从他们身上领略男儿雄心、报国情怀;女生则多从李清照、纳兰性德等婉约派大家入手, 以少女特有的情怀去读他们的儿女柔情、思想追求。
2.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涉及陆游、苏轼、韩愈、柳宗元等名家之外, 还涉及到如朱淑真、梅尧臣等人, 令人眼前一亮, 更加令人感叹学生在个体阅读中呈现出来的差异。
3. 能力高低, 各得其所。
大部分同学就人论人, 感悟作家情怀;有的学生能从时代的角度去评品人物,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体会情感;还有的学生读两个以上的名家, 从比较中获得新的阅读体会, 令人拍案叫绝。
可以说, 面对孩子们送上来的阅读成果, 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思想在眼前闪光, 觉得那一颗颗滚烫的心在我的面前跳跃。
教学合作实践活动 篇5
一、使我们的教师成为研究者
二、研究型教师的几点要求:
1、坦诚,是开始研究的大敌,在大家还磨不开情面时,害怕暴露问题,相互缺乏信任时,害怕别人瞧不起,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把个人的得失,反思当众说出,教师敞开心扉。
2、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倡公开交流
综和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探究 篇6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合作学习 有效性 社会实践 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08-0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化的综合课程,同时又属于活动课程。它统合自然、社会、个人各领域的知识,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合作学习正是能够较充分地体现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组织形式,这门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如何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如何克服学生学习的消极被动情绪?如何去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有效而实用的解决方法。它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组织形式
美国学者罗伯特·E·斯来文认为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得奖励和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合作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和全班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式灵活多样。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活动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分组原则,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课题小组。各合作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选择题目并据以建组的方式,从合作小组的学习内容、任务、过程看,学科教学中的合作小组,主要是共同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科书中的疑难问题等开展学习的。一般由教师指定相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结果多以口头、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常利用作业、测验等反映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业水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小组学习内容扩展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现象等,往往是真实情景下的问题,涉及人文、科学等的综合知识。学生可自主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可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范围。学生自行制定活动计划,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方式、步骤)。各小组的学习内容一般不相同,即使有所相同,学习的侧重点、角度也各不相同。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小组学习内容扩展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现象等,往往是真实情景下的问题,涉及人文、科学等的综合知识。学生可自主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可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资源远比学科课程中的丰富。人力资源除指导教师、组员,还可包括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可提供所需资源的社会各界人士。物力资源除校内课程资源外,还有丰富的校外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场景、社会活动、历史与现实状况等。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1.要合理分组
取长补短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需要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设计、交流、表达、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这正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及时养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合理分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相互取长补短,将一个复杂的巨大的主题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形成二级主题,由学生依据兴趣挑选主题,组成小组,再在各小组中继续分解任务,形成三级主题,然后开始各尽其能,发挥所长,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主题探究任务,而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设的目的。“三个臭皮匠,抵得一个诸葛亮。”从这句俗语中,我们不难看到集体的力量之大。对小组成员的调整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要让学生与更大的范围的人们进行合作,而不是不仅仅是与想要合作的人搭档。因此在合作学习中,除了偶尔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以外,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老师指定的混杂小组内进行,以优生带动差生。混杂分组的目的不仅仅是锻炼学生与形形色色的人合作的能力,更深入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到多样化的好处,从而在混合的小组中积极要求工作,而不只是勉强接受它。
2. 目标一致
小组成员目标一致,即认识到对组内成员有益的事对全组也有益,对组内成员有损的事对全组也有损。小组成为组员的利益共同体,组员需要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只有每个成员都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小组的目标才能达到。
3. 资源共享 相互合作
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等。小组成员间还必须交流信息和分享有关材料,相互提供有效帮助、支援,共享所需的学习资料,并有效的加工这些资料;
4. 明确任务以兴激趣
小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责任,进行明确分工,使小组成员认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积极完成分配的任务,为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要照顾那些平时在班上处于劣势的学生,让他们肩负一定的任务,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和自信。活动中的分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小组学习的实效。在小组合作中达不到预期效果往往是因为孩子们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做什么,分工没有达到学生的兴奋点,不知道做什么的自然在小组中成了“捣乱分子”。如果在小组活动之前明确了每个人的任务,以兴趣调动积极性,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并且懂得自己个人的工作是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小组的实际效果就会增强。 各位成员以兴趣为主进行具体的问题分工,达到人人有任务,人人参与的小组合作。最后看哪个组的任务完成的最顺利,最圆满。有了自己明确的任务,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是那么积极主动,因为他们是在兴趣中进行问题的整理,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同组内互相合作与帮助,力争小组活动达到最好。所以每个组最后的展示一定是很全面细致的共同结晶。
所以,明确任务以兴激趣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奠基内容,让课堂任务更高效的完成。
三、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只有采取正确的评价导向,才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力培养中的有效性。为此,要求建立一个形式多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更好发展。常用的三种评价方法。
1. 成长记录
可以采取建立成长记录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例如,学生自己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研究性活动的记录、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上学期课程结束时,教师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习感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后,将学生分组,并将学生成长记录里的内容在桌上展示,各组同学邀请大家来欣赏。这样,每个小组都动起来了,学生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小组欣赏中去。评议时,小组展示成果时人人参与,异彩纷呈。
2. 注重评价的整体性
教师的评价要求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导向,注重评价的整体性,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追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基本表现和收获的情况。
3. 互评与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不仅丰富了全部评价信息的量,也提高了质,使评价的可靠性得到加强。但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先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例如,教师在每周上综合实践课时抽出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师生、生生共同对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点评:这一节课我在哪些方面有较大提高?在哪些地方进步不大,原因何在?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然后交流答辩,教师既要考虑教材内容,又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互评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总之,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在综合实践中的运用,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学的效果,显而易见,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发挥潜能的平台,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间的交往能力,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合作学习是上好实践活动课非常重要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努力探索,加强指导,真正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2]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
[3]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4] 彭钢,蔡守龙.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教学合作实践活动 篇7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任务通过研究与学生相关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实践性内容,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技能。该课程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小学生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实践往往无法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传统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弊病,而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的技能和长处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团结协作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大增强。因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目标和课程组织形式上与合作学习都有很强的融合度。
新课程改革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列为三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合作学习有何意义,又该如何开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粗浅探究。
一、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行合作学习的意义
1.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核心,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取书本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掌握终身受益的技能和本领。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合作氛围,让同伴们一起有效地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这无疑比教师一味地用语言引导,或是在教师亲自带领示范探究,有更好的效果。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合作、相互启迪、共同探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动、自发的学习。
在综合实践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同伴之间相互获取知识,学习经验和方法,比单纯地从教师那获取理论知识更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2.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小,身体和智能都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和创造性特征十分显著,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众多“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性,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具备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共同探寻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突破习惯性思维,发挥自主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师细化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今,虽然小班化教学得到了普遍实施,但尽管如此,教师要对二三十名接受能力尚不是很强的小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学法指导的话也是有比较大的难度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帮扶学习的作用。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一般以五人左右为一个学习小组,全班分为四至七组,各组选一名负责人,教师只要集中对负责学生进行重点指导,然后让组长指导组员一起研究,这样省时省力,效果也更为理想。该模式一方面将教师从烦琐的教学过程中解放了出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了组员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合作学习的开展方法
1. 科学地组建活动小组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是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总的来说,“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分组的基本原则,即在由四至六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内,安排不同兴趣、特长和能力的学生,做到人尽其用;各组之间整体实力尽量做到基本均衡,通过各自组成员的协同努力,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基本均等。另外,小组长的选择也应该十分慎重,可以由各小组成员共同推荐,让那些组织能力强、工作积极、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小组长也可以实行轮流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加以适当调整。
总之,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的建立必须追求高效、团结,一方面突出学生的个人领导能力,另一方面注重集体力量的发挥。
2. 创设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合作兴趣
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我们的午餐”这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中,考虑到孩子们喜欢“过家家”的小游戏,喜欢做“饭菜”,于是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厨艺大赛”的情境:在教室里摆设了很多个小摊位,上面放置了各种食材和餐具,让学生进行“厨艺展示”。学生仿佛走进了美食天堂,觉得十分新奇,参与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现场分工合作,有的“配菜”,有的“洗菜”,有的“炒菜”,还设计了多个好听的菜名。整个实践活动课堂轻松活泼,教室俨然一个童话般的厨房。另一方面,教师应合理安排综合实践的合作内容。尽管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种有效开展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也不是任何教学任务的最佳授课形式。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为依托,选择有合作探究价值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实践课程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如小科技制作,对动植物的观察等;而有的活动系统性比较强、时间跨度大、难度高,如对家乡水污染的调查、对家乡习俗的调查研究等,这些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3. 教师引领,有效合作享乐趣
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展合作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被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任务有任何的减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在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前,教师要明确实践活动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学生探究活动方向的准确性。在孩子们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亲自深入学习小组,仔细倾听、仔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地思考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的调整方式,设置全班学生讨论的问题,思考需要亲自讲解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指导和监控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开展“凉茶的研究”的主题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调查组与服务组交流凉茶的历史,摄影组展示活动的剪影,文艺组、美工组出版小报、画报……在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分享到合作的乐趣。
4. 及时交流,激励评价促发展
小组合作离不开及时和有效的小组交流活动。当活动某一步骤结束,成员需要汇总活动成果,进行资料加工整理,评价彼此表现时;当有新的问题,不知活动怎样拓展时,都需及时讨论。教师要求组长召集组员进行资料汇总,撰写调查报告,及时交流总结,尽可能地确保成果交流的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与促进作用。教师在评 价过程中,要着重突出小组成员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鼓励学生扬长避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对小组合作学习 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特别突出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全班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对每一位小组成员进行适当奖励,激励其他小组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共同分享,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新局面,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根据各小组的实际活动情况进行评分,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实现共进。
教学合作实践活动 篇8
例1:教师拿出一批新买的积木, 鼓励大家一起玩。很多孩子各自抢一大堆, 自己玩自己的。那些没有抢到玩具的孩子有的哭闹, 有的干脆去抢……
例2:教师鼓励幼儿两两合作玩“球形拉力器”, 很多幼儿只合作玩一会, 就不愿意合作了, 拖着拉力器到处捣乱, 破坏了友好游戏的气氛。
例3:教师组织大家手拉手一起玩“吹泡泡”游戏, 某小朋友不愿意和别人一起游戏, 用力推拉他手的小朋友, 导致多人跌倒……
以上所举的事例是发生在笔者所带的班级, 类似这样的事例其实还很多, 几乎每天都有发生。这些小事例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这些孩子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 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当前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形势下, “从娃娃抓起”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不可避免地应当成为我们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于缺乏合作能力的幼儿, 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 将很难适应未来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问题解析 (可以归纳为“三不”)
(1) 这些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合作的经验。这就使一部分初入园的新生在集体活动中束手无策, 不懂得如何与陌生伙伴友好交往, 相互合作。
(2) 有些孩子在家娇生惯养, 唯我独尊。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使幼儿的这种“以我为中心”的愿望得不到满足, 这就使部分幼儿对集体活动产生抵触和排斥情绪, 不愿意接受集体的约束。
(3) 孩子们在家养成的那种自私、专横、不谦让、胆怯等不良品行使他们想与同伴交往, 却又不容易与同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三、小班幼儿“友好合作”系列活动的实施过程
四、试验结果与体会
(1) 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有比较明显的提升。通过开展一系列友好合作主题活动, 孩子们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巨大快乐, 知道许多事情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在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中, 孩子们都愿意与同伴协商、谦让或合作, 独占玩具现象鲜有发生, 班级常规明显好转。
(2) 教师逐渐转变了观念, 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从小就有合作品质”的重要意义, 能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彼此的距离愈来愈近, 师生共为主体, 平等和谐共处。
教学合作实践活动 篇9
一、合作前异质分组, 合理分工
1.“异质”小组, 优势互补。俗话说“差异是最好的财富”。 所谓“异质”就是指小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性别心理学研究表明,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视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感知方面, 女生的听觉能力、声音辨析和声音定位能力明显优于男生;男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要优于女生。在观察能力方面, 女生在观察事物的细节方面优于男生, 而男生在对事物的整体及特点把握上要优于女生等。所以, 不同性别的搭配才能保证在合作中考虑问题的周全, 才能给小组带来生机和活力。小组成员性格的不同也有利于合作的分工, 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如外出采访, 开朗大方的学生适合当记者, 胆小内向的学生适合拿录音笔或是记录, 沉稳的学生承担拍照、摄像等任务。看来, 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 “强强联合”, 也就是说并不是最优秀人员的组合, 而应该是 “互补”的, 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人数合理, 分工明确。如《水芹的烹饪》子课题研究小组就是这样分工的:家里有电脑、打印机的学生负责查找资料, 家有厨师或是妈妈厨艺高超的负责烹饪水芹的常见做法与创新的菜肴烹饪方法, 有摄像机的负责现场摄像……小组成员各司其职, 合作无间, 开展了调查、请教、亲自动手烹饪等活动。在活动中, 组员们都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与活动的魅力所在。
3.动态机制, 锻炼能力。在一个阶段, 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务, 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为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有不同的学习体验, 使其能换位思考, 可以实施动态机制。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内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明白各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以此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合作时:培养技能, 体验快乐
1.学会听、说, 充分沟通。在合作学习中, 需要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 这是一种双向互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见解, 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 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理解。表述自己的意见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理解的”。表述小组意见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
2.指导方法, 实践高效。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经验的原因, 在合作学习初期, 显得有些不适应, 常常在合作学习中收益不大, 从而不能使合作学习收到最佳效果。所以, 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让小学生快速掌握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合作技巧培训, 让学生掌握一些与人共处、与人共事的技巧, 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技巧, 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合作学习角色。
3.多元评价, 互促互进。我校开发了记录学生活动轨迹的《我心飞扬》成长册, 根据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设计了一张有针对性的独特的实践活动评价表。评价的项目包括:搜集资料、勇于探究、成果反馈、自主管理、合作互助、团结守纪;评价者包括学生自己、合作小组成员、教师、家长。应该说这张评价表是对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的肯定, 相信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收获。合作学习的过程如何, 合作学习的结果如何, 参与合作的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因此在实践活动结束时, 我让各个合作小组针对自己的合作情况做一个描述性的小结评价。果然, 学生的评价是非常真实的、贴切的。当然, 不一定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成功的, 作为教师, 同样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 分析原因, 从中找到有用的经验, 让学生认识到失败并不可怕。
三、合作后:成果展示, 总结反思
1.成果展示, 合作共赢。进行了一列系活动后, 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成果, 老师要给他们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 以小组为单位, 把自己小组调查了解的资料、制作的手抄报、制作的PPT、采访的视频、拍摄的照片、烹饪的菜肴等向同学们介绍, 谈谈自己活动的感受与收获等。在展示自己的成果时, 学生也一样分工合作, 组长调配好小组成员成果介绍的顺序, 小组明确参加展示活动的注意事项等。成果展示活动, 让小组合作得到提升, 也为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对学生所参与的活动给予了肯定, 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做得到的, 从而树立了自信, 更加热衷于参与活动。
2.总结反思, 提高水平。如《水芹的种植情况》小组组长顾丁均就在反思自己当组长期间有些力不从心, 因为组员不配合、不主动, 他自己也缺乏较好地与人沟通的能力, 导致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完成的。经过老师的指导, 他觉得自己在说话技巧上有了进步, 以后再开展活动时就可以很好地沟通了。学生的总结反思、教师的全盘总结指导都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不断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合作实践活动 篇10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
1.主动参与,彰显学生的自我个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出现,使学生在国家和地方课程中不能得到锻炼的那些方面得到满足,它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个性而开发的,这样的课程更能走进学生的世界,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2.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今后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学生提高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形成集体荣誉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合作学习是需要课程、环境、资源等因素支撑的, 综合实践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如在八坼中学《八坼皮蛋工艺》的第五讲“皮蛋的食用方法”中,教师要求学生会利用皮蛋来制作一些漂亮的冷盆,用到的食材有皮蛋、桔子、肉松、腰果等。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学生剥桔子、皮蛋,有些学生切皮蛋,有些学生拼装,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一份精致的拼盘制作好了。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活动过程,体验了动手的乐趣,享受了成果带来的喜悦。
团体任务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加型任务、分离型任务和连接型任务,不同的任务类型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的特征。如小组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就是一个相加型任务,总任务就是各部分任务之和,但是小组成员很难为小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有点“吃大锅饭”的感觉。三种任务各有优势也有缺点,所以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多重整合,合理运用,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要注重团队精神,在不断的任务实现中形成一支优秀团队。
3.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它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的动力,问题能带着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震泽实验小学的学生为了了解家乡的蚕丝被,他们分了几个小组:研究“蚕丝被的优点”的学生通过计算机,查到了蚕丝被具有轻柔保暖、滋养皮肤、吸音吸尘等作用,然后他们也发现了市场上鱼龙混杂,蚕丝被真假难辨,于是他们又开始了分辨真假蚕丝被的行动;研究“现代蚕丝被的工艺”的学生,来到生产车间,与工人一起体验了蚕丝被的制作过程;研究“蚕丝被的品牌”的同学,对震泽几家有名的企业进行了实地采访,得知“太湖雪”是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慈云”是震泽蚕丝被最早的品牌,等等。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了查阅,体验了制作,懂得了交谈,各种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莘塔小学开辟了“行知耕乐园”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并编写了《行知耕乐园》,把劳动搬进课堂,把自然带进校园,把生活编进课程。春天,师生们一起翻土、播种;夏天,大家一起浇水、施肥;秋天,大家收获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记录着植物成长的点点滴滴,学会了如何保护植物,亲自动手给果树整形修剪,来年结出的果子,有大有小,有甜有酸,这都是收获。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义
1.学习方式迁移,为学科课程注入新的活力。综合实践的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强调参与,体现过程,注重创新实践,评价方式多元化,不像语数英那样只看分数,所以吸引了很多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很多“学困生”,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信,有了成功,有了学习的动力。
综合实践中的学习是开放的,而在学科学习中,由于最后考核的是分数,导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和练,学习的方式单一。如果把综合实践中的学习方式迁移到学科中来,那是有一个过程的,可能前期会得不到想要的成果,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有利于学生的,有利于他今后的学习的,值得去尝试。
2.整合各种资源,让学生成为课程的建构者。综合实践的资源就像地下的矿石,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资源刚被挖掘出来的时候是零碎的、混乱的、无序的,需要我们后期的整合加工,才能体现其价值。这是一个再开发、再利用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一起努力,而学生是接触资源的第一人,所以就成为了综合实践开发的主体。如同里中学的《同川滋育仁美》,初稿时,学生做了详细的调查访问,广泛听取了很多专业人士的意见。同里古镇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给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天然的人力、物力、文化等资源。开发后期,教材编写组基于传承整合,充分挖掘同川文化和校史文化的精髓,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合作实践活动 篇11
关键词:合作学习;形成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69-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本质特征,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崭新理念,迫切需要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学习能力。
一、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时刻绷紧合作学习这根弦
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教师的指导当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较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往往习惯于自己怎么想怎么做,不顾及他人的想法,只想把自己看到的、想到说出来,随意插话,随意打断别人说话,班级一片吵闹,没有合作意识。这样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影响到隔壁班级的正常学习,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如果在活动中教师不加以引导和指导,那么一旦放手之后,会容易形成“混乱”局面,到时难以收拾,因此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是很重要的。
在活动中最难控制的就是在分组探究或讨论时学生的合作学习,在七年级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尽管老师已特别提出了要求:首先,组长一定要负起责任来。还有,声音要轻一些,只要本组同学能听到就可以了。再有,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积极思考,不随边打断别人说话,不要影响到其它小组的学习。可是没有多长时间,教室里的声音越来越响,喧闹、嘈杂的声音使安静的校园有了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经过多次的仔细观察、分析认为,主要是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虽然学生喜欢探究活动,对讨论实验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分组活动时,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一种浮躁的兴奋状态。其中一个小组研究的是校园课间行为安全,小组计划用问卷调查来研究,方法虽好,但是分工时,小组成员自我意识太强,意识不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几个同学争抢要发放问卷的任务,设计问卷、回收问卷、统计问卷的任务没有人参与。这时教师跟同学一起分析,一个只注重个人训练的交响乐团,上台演奏会失败的,而一个只重个人的球队自然会输的。
二、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指导,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要舍不得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实践,体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小组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当活动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如我在指导《走进我们的校园》活动时,有一小组研究的是校园文化,要对校领导进行访问,活动前,组内成员合作研究,先分好工,采访的采访,录音的录音,拍照的拍照,并各自带好必备的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空白磁带” 等,并交代两名同学预约好老师,定好采访时间……虽然已经是分工明确,但是有的组员还忘了带工具,忘了预约等等,使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明明准备的很充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经过仔细分析,原因主要出在分工还是不细致,使学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应该指导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将活动任务具体化,防止“责任扩散”的现象,如果每个人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就会造成“三个和尚没有水喝”的局面。明确每位成员的任务,并不代表学生是独立地为活动的一部分负责,他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他们的不同任务构成一个整体,这样更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意义。
三、活动后及时反思总结,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把体验变成经验,逐步变成习惯。教师必须做一名有心人,留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思索,在与同伴的合作探究中享受那份独特的愉悦,体验到合作成功和挫折。例如:在《美丽家乡》活动的一节资料整理课上,各个小组整理搜集来的资料,亲手制作手抄报、电子板报、书籍、幻灯片。在活动后,教师及时小结,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中收获和不足。研究朝鲜族风俗的小组制作电子板报,他们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组员分工明确,而且组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效率高,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在合作中得到的成功,教师应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下一次的合作产生新的向往。同时,研究家乡特产的小组,他们对于分配的任务推三阻四,导致任务没能完成,教师对在合作中出现的类似的不良行为要提出新的要求,让学生从活动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促使他们在下一次合作时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活动后及时反思总结非常必要,这样才能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教学合作实践活动 篇1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在各个学段中均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学习领域, 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开放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系统的设计, 都应有利于推进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合作、开放的学习方式呢?
一、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 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别, 在智力结构、身心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在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时应该呈现出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定位差异性。低年级孩子兴趣广泛, 但持久性短;对明显的、有趣的事物感兴趣, 但缺乏合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尚未确立, 思想意识水平还很稚嫩。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1~3年级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三个目标: (1) 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在教“人民币的认识”时, 将教室设计成了“文具超市”, 每个孩子进行了角色分工, 拿人民币“买”回了自己所需要的文具, 还有些孩子大胆地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在孩子原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课堂成了社会的缩影。低年级孩子通过开放、自主的活动, 品尝到了动手动脑探究的成功、愉悦。
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 探究的主动性、持久性有了增强, 逐步形成了合作意识, 有了简单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要求,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活动的策划、研究、探讨直至完成。如在学习了《多边形面积计算》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题:小明家装修长6米, 宽4.8米的客厅, 请你帮他从以下四种正方形地板砖中选出最合适的:A.边长10厘米B.边长25厘米C.边长40厘米D.边长50厘米, 为什么?另外, 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属于选学内容, 可以结合课本中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校园绿化面积。可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学校花坛、草地的形状是不规则的, 怎么计算呢?于是大家展开了大讨论, 有同学说可以把花坛、草地分成规则的图形, 有学生甚至画了草图, 当场演示:先把花坛添上四角, 补成长方形, 算出长方形面积后在去掉近似三角形的四角……这些方法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讨论中, 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已不知不觉被大家所运用。接下来的测量、计算, 大家都能够兴趣盎然, 采用各种方法拿到所需数据。这时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这个绿化面积数, 你想问些什么?于是众说纷纭, 有的说绿化面积占全校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有的说人均绿化面积是多少, 还有的说学校新近几年内应该增加多少平方米的绿地……这些观点被我们班学生以“我看绿化”写进了班级报和广播稿中, 并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可以看出, 只要给孩子打开一扇窗, 他们必将给你满屋的阳光。
二、根据活动主题分类, 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 而这种综合性表现为数学内容的整合;以掌握技能、学会应用、关注情感和态度、培养创新精神为总体目标;数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与整合;书本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紧密结合。因此,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从学科延伸和学科综合中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数学学习, 不仅受学生喜欢, 而且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已远远超越了数学学习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