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2024-06-03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篇1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采用活动的途径,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而要改变过去政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就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全面发挥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管理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 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政治课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 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合作, 使个体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使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 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分组, 加强学生合作

在日常教学中, 一些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 大多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习, 有的唱“独角戏”, 有的一声不吭, 缺少合作氛围, 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仅仅在学生之间的距离上做了变动, 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这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分组形式, 结合中学生和政治学科的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采取就近异质组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所谓就近异质组合, 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位将前后两排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每组一般4~6人, 选择一名能力强、有威望、肯负责的学生做组长。这种合作小组的形式, 无需将学生重新调整座次, 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同时, 分组要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突出“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特征, 注重优势互补, 开展小组间的竞赛, 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 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 笔者采用6人面对面就座的小组形式, 每组“好中困”三类学生按1∶3∶2的比例搭配, 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理配置。这样, 在优等生带动下, 既有利于中等生的“拔高”学习, 又有助于学困生的“达标”学习, 同时对优等生也是一种锻炼, 小组内充满着互帮互促的学习气氛。这样编排既可以利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促进学生互助合作, 又可以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展开公平竞争。分组结束后, 再给每个小组布置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合作小组的学习任务可以由教师指定, 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 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在学习时间上灵活安排。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中丰富的题材,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 开展灵活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 课堂上笔者在播放视频《火爆的房地产市场》的同时, 给出问题情境, 让学生带着疑问仔细观看。然后把班上的学生分为8个小组, 分别布置不同的任务:第一、二组概括视频材料反映的信息;第三、四组思考福利分房和住房市场化的共同本质;第五、六组分析必须对住房进行合理配置的原因;第七组调查住房调节方式和过程;第八组讨论两种调节方式的利弊。各小组成员结合教材知识一起收集资料和相互讨论, 加深对市场和计划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转变角色, 发挥教师作用

笔者曾听过几节市级公开课, 都是教师预先布置好专题, 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研究, 做一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然后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 教师都只站在旁边观看, 没有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 缺少了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无论是实行昔日的“满堂灌”, 还是改为现在的“壁上观”, 都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促使教师重新定位角色, 由原来的传授者、训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和评价者, 这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一个促进者, 当学生讨论的声音不够响亮的时候, 教师应及时观察分析小组活动的情况, 采取措施活跃气氛。教师是一个帮助者, 当学生讨论的思维受到阻碍, 或对看法有错误、分析不全面时, 教师要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予以纠正。教师是一个激励者, 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时候,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是一个合作者, 当学生由于现有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时, 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研究, 一起解决问题。教师还是一个评价者, 当学生在汇报或展示完成果之后, 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如在进行《经济生活》第一单元课题“正确对待金钱”综合探究时, 笔者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场辩论赛, 辩题是“金钱是天使还是魔鬼”。班里的8个小组被分成正、反方两个阵营。正方的观点是:金钱是天使;反方的观点是:金钱是魔鬼。课前, 笔者指导学生对书本所阐述的“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以及“如何使用金钱”的有关知识进行预习, 花费一定时间搜集材料, 包括了解辩论赛的相关规则等。由于笔者组织充分, 学生都积极地参加了课堂辩论会, 过程十分精彩。最后, 笔者作了点评、总结。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 笔者始终发挥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和评价者的作用, 从而切实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科学评价, 构建和谐课堂

评价, 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的重要途径, 它的作用并不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 还要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坚定学生的自信心。

在政治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我们常看到, 个别政治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目标取向评价”, 即根据预定的目标, 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 (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等) , 打上一个团体分数。目标取向评价最大的毛病, 就在于忽略了个人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 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在新课程背景下,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助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实现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此, 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不仅仅包括任务达成情况, 更应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因此, 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该与时俱进, 建立一种合理的、能激发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积极性的评价机制, 既达成整体目标又实现个人目标, 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这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采取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就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合作学习的评价具体可采用多种形式:从评价的主体来看, 主要有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从评价的手段来看, 有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从评价的方式来看, 有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这几种评价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 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笔者有时特地设立了“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奖项, 奖品是一本课堂作业本。学生发言后, 对其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予以及时评价, 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笔者在高三组织的一次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认识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中, 就引入了科学评价机制。首先, 把评价的主要权力还给学生, 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他评、小组互评三种形式, 主要是评价自己和同伴对团体作出的贡献, 并反思合作过程中的得失。如在探讨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认识时, 笔者让学生评价:“你关注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忽视了哪些?”“对信息与课本知识间的结合点, 你找到了哪些?忽略了哪些?”“你们合作的质量如何?”其次, 坚持以质性评价为主、量性评价为辅。如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认识的探讨中, 有的小组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有的小组认识到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还有的小组认识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这种情况下, 要给每个小组一个公允的团体分数是很难的。事实上, 上述情形在政治课教学中是经常碰到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 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 给予积极的评价, 以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 帮助学生愉悦体验、拥有自信。最后, 要坚持重视过程评价, 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政治课堂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要坚持课堂教学评价的人本化理念。人本化就是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即“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可见, 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科学的评价机制, 既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提高, 又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是每一个中学政治教师都要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 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这就需要我们政治教师不断探索, 努力研究, 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篇2

所以任务驱动更像一种资源共享,大家运用共有各自的知识解决当前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更多的参与了教学任务并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当然要实现任务驱动是要讲究方法的。

文中所提到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分享出来提供给共有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某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对于解决问题起到了帮助那么对于这位学生来讲他就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不管是对于问题的解决还是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是一个良好的过程。

我对于自主学习的理解是,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探究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使我们过去沉闷的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不仅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 新教学理念下,语文合作学习面临尴尬

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是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愈来愈受到重视。虽然新教学模式下,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合作学习仍遭遇很多尴尬。

(一)大班教育制约合作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大班授课,学生分组讨论,在有限的课时里,学生只有很少的机会发言。加之语文课程内容缤纷多彩,“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的见解也是各不相同。大班授课时,教师很难让每一位学生起来发言,而发言者也很难代表每一位小组成员的看法。

(二)传统的学习方式,制约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等待接收信息,接受知识,这便使得合作学习的开展更加艰难。从根本上来说,学生没有积极性,不能主动的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更严重的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长此以往,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便完全由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决定。

(三)教师工作不到位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没被发现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关键还是在教师身上。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有些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了解不充分,或是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程序、方式、方法、策略考虑不够周全,加上教育观念落后,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堂课下来,基本是教师一人在讲,学生都是被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一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習教学方法时,只是走个形式,把学生简单分组,布置问题,然后学生只是各自埋头做练习,或是教师提的问题不新颖,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合作学习形同虚设。

二 新形势下,合作学习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形势下,为更好实现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合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做好角色转变与职责重构:

(一) “饲养员”到“牧人”的过渡,满堂灌到学生自学的引导者

为了让鸭子快点长大,饲养员可以不停的喂其食物。这种鸭子只是在不停的疯长,而肉却是最不可口的。而如果是将其放养,则生长慢,但是非常可口。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必须要从一个不停灌输知识的“饲养员”向引导学生不停寻找知识粮食的“牧人”转变,做学生自学的引导者。合作学习便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谋集体发展。

(二) “传道授业解惑者”到制造“困惑”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师的职责,为学生解答难题,破解困惑,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所以,传统的语文教师,是一部万能字典,是一部百科全书。这样,学生只是单纯的从教师那学到了知识,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最好的方法便是翻字典,找百科全书。貌似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这样的话,学生就永远没有独立性可言了。教师也就永远是高于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就永远无法实现,更不用谈社会的进步了。合作学习的教学,要求教师是给学生制造“困惑”的人,让学生在困惑中寻找答案,完成学习目标。

(三) 从“看分数判学生”到“看学生求发展”,当好判官

语文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要充当好裁判的角色。传统的好学生的标准是成绩优异。现代语文教师应该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成绩的好坏,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主角,教师应该对他们的表现予于正确的评价,不能因为成绩差就把他们的观点一棒子打死。新的学生评价是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 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如果教师的角色转变是新时期教师的理论必修课,那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创新则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课了,如何将这些理论上升到一个高度?

(一)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授人以渔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只要端正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的听老师的讲解,认真的做好笔记,不要发出多余的声音,就是好学生了。而传统的好语文教师则是博学的,讲课的内容也是缤纷多彩的。老师是负责讲授,学生是唯一任务便是尽量的吸收。

(二)创设和谐课堂,构建平等师生关系

要想合作学习能顺利地进行,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与一位严肃的师长交流,和与一位平和的朋友交流,我想,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后者。语文课题的多样性,决定了语文课上答案的多彩性。语文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播者、主宰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才能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变自我封闭学习为合作学习。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把语文教师当成益友,才会在交流学习中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三)肯定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知程序。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因此,他极力倡导使用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语文课堂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归根结底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学生只有深刻意识到自我的学习价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根本上肯定自身价值,才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质,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语文课堂才会越来越多彩。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通过共同合作,使学生有集体主义合作精神,互帮互助,形成一种集体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梁文东.中国当代教育研究[M].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12.

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4

一、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被确定为主体, 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最显著的差异. 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进行合作学习. 如果单纯依靠课堂上的活动, 会显得单调且不全面.应该组织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查找资料, 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整合, 为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另外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 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探究问题, 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 使大家友好相处, 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二、对教师合作学习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合作学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对待合作学习,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纳合作学习, 力求从单纯的模仿中走出来, 应通过自己理解消化和吸收, 创造性地应用. 课堂教学不再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和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 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教师管理和控制课堂的难度提高了. 因此, 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调控上下足功夫. 另外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往往会过多地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偏爱学习优秀的学生, 使他们把持合作学习活动的主动权, 导致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 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三、合理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1. 以概念、原理发生为主的合作学习

一般来说,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与深度, 有一定的综合性, 适宜于学生的讨论、交流与概括, 以免学生为了讨论而讨论、合作而合作. 比如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其中函数的表示法是既重要又抽象, 也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 对高一学生来说, 要深刻理解这一概念有非常大的困难. 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 1) 把截面半径为25 cm的圆形木头锯成矩形木料, 如果矩形的一边长为x, 面积为y, 根据你对圆内接矩形已有的知识和函数的概念, 请把y表示为x的函数. ( 2) 矩形的面积为10 cm, 矩形的长为x, 宽为y, 对角线为d, 周长为l, 你能获得关于这些量的哪些函数? 要求独立思考写出函数式后, 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 如下是几个小组的一些式子:xy = 10, x2+ y2= d2, l = 2x + 2y, l2= 4d2+ 80. 最后学生集体讨论哪些是函数式, 哪些不是,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对函数的表示法也掌握得比较深刻.

2. 以疑难探究为主的合作学习

新教材非常注重对某个规律的探索, 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演绎. 当学生个人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 可让学生合作, 群策群力, 优劣互补, 让学生在讨论争辩过程中互相启发, 互相打开思路, 走出思维误区, 较快、较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 对圆和椭圆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请看课本选修2 - 1, P31例2: 将圆x2+ y2= 4上的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一半, 求所得曲线的方程, 并说明它是什么曲线. 问题1: 课本中的这个问题对我们有何启发? 圆与椭圆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如何转化? 如果把上例中的圆改为x2+ y2= a2 ( a > 0) ,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b/a ( a, b > 0) 倍, 则所得曲线的方程是什么? 问题2: 通过伸压变换, 上解中的其他几何量是否也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例如: 线段的中点有何变化? 直线的斜率呢? 多边形的面积呢? 等等. 问题3: 能否通过这些规律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问题4: 如果把这个问题转化到椭圆上, 应该如何叙述? 有何结论?

3. 以开放性问题为主的合作学习

数学中的开放性问题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多角度多方面地看问题, 抓住问题实质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这时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方法来解决. 开始时, 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出情境, 并提出小组活动的具体要求, 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探索.

四、科学、及时、正确的评价

教师要克服使用合作评价过多、过乱、不公平的错误做法, 适时、适度地运用好合作评价,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对于学生的合作成果, 教师要及时地总结, 及时地给予评价, 表扬那些合作积极和成功的小组, 给他们以成就感, 督促他们以后更加努力. 对于落后的小组, 要指导他们找到落后的原因, 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 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 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 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 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 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 如学习能力上、情感态度方面、学生的合作技能方面等等, 然后每个小组进行反思, 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总之, 在运用合作学习时, 我们应多一些理性, 少一些盲从, 一味地合作非但不能体现课改精神, 反而远离了课改本意. 最理想的是把合作和独立二者融合在一起, 以便协同配合来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 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胆放手、适度参与、及时指导、巧妙调控,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刘涛.新课改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偏差及其纠正策略[J].课程教材改革, 2010 (8) .

[2]石小星.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学习, 2013 (2) :58.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2 篇5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崇左市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 黄美荣

摘要: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实有效,不停留在表面形式,关键在于教学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性和探索性,组织方法是否恰当,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成效.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自主探索发现——组内相互交流质疑,探究论证达成组内共识——组间交流质疑,进一步探究论证达成共识——整合得出正确结论。这一过程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使整个课堂失去实效性。这里,我就如何把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正确合理用于教学粗浅地说说我的几点思考。

一、选好适宜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的小组活动只是为了形式而合作,许多没有合作必要的问题去让学生合作学习,摆空架子,缺乏实效。合作学习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它的使用范围有其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方式,而适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它的使用受到学习内容的限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而是根据学习的内容、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抓住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研讨。那在什么情况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最为正确合理呢?本人认为当学生学习直观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迁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规律性明显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相似的知识;开放性较强的教学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比较适宜。所以在选好适宜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准确且实效性强德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关键。

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

(1)想与三角形有关的那些图形。

(2)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

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议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关键。老师应注重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耐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合作交流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出长方体,然后分组讨论,“观察这些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的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教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学习探索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时时处处迸发着智慧的火花。另外,在数学合作交流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合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六、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讲,灌输是一种最省力,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其三,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七、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主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交流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总之,“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新课程标准》 2、2、《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邓肖

关于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训练培养;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習”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一、精心预设,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的特点,精心预设,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合作学习的积极参与策略

学生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其自身的主体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主体意识的最终形成又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为制约条件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凭自身的学习水平,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借助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产生交互影响,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合作”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营造民主平等氛围的策略

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动力源泉之一,日本心理学家菊池亲夫指出: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问的心理距离非常近,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他的拍肩摸头也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

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可以从师生互爱、生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等四个方面来实现。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7

一、适时分组,高效学习

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平时,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知识面,通过适当拓展,引导学生逐步迁移和内化所学知识。物理教学中,许多内容适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和资料, 但由于搜集资料往往比较烦琐,加上学生的时间紧,有些学生根本不具备独立完成搜集资料的条件和能力, 这时如果能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就能提升学习效率。在小组合作中,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担当一定的任务,在组长的引领下,上课前将各自搜集到的资料集中筛选,然后在班级里交流,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如教学“电与热”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电器的资料, 以及查找一些通过其他能源转化为热能的设备( 如太阳能、燃气灶等) 的相关介绍。对于这样的任务,笔者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哪些同学去商场,哪些同学上网,哪些同学去图书馆等,大家各司其职,最后将收集到的成果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一堂课学得轻松愉快,既开阔了知识视野,又提升了应用能力。

二、科学分组,合理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信息的传递往往在师生之间单向进行的,即师问生答,课堂上看不到讨论和交流,看不到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似乎都是模式化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正好纠正和弥补了过去这种“缺陷”,体现了很多方面的优点。第一,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共同进步;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发言的习惯;第三,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如何让合作学习起到实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在班上,我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四到六人,既保证小组内成员的多样性,又要保证小组之间的相对平衡。在组内,进行明确的分工,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同时,为了让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组内的分工( 组织、记录、发言、汇报等) 轮流进行,以促进学生以优带差,共同进步。

其次,教师的引导和调控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合作学习对教师角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旨在调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使学生合作学习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三、合理评价,巩固学习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组内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更应该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对组内成员主要从个人学习水平、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在合作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对小组整体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方式是否恰当,以及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等。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遵循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予以评价,并通过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巩固和优化学习成果。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认真学习、探索,科学合理地予以运用,才能让合作学习之花在物理课堂上越开越盛。

摘要: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彼此分享思考、体验、情感的活动。当前,新课标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便体现了这种理念,它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学习能力,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主、灵活、有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篇8

一、科学建组, 合理分工, 分享角色, 强化合作学习的组织领导

“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构成如何, 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编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简言之, 就是组内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组间合理分配、旗鼓相当。在分组实际操作时, 我们可采用“自愿组合、适当调整”的方式, 即先让学生自愿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因为学生往往比老师更了解同学, 然后, 在征得小组成员及本人的同意后, 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 (优、中、差尽有) 、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男女比例 (男女生宜各半) 等因素的基础上, 按照编组原则分成4~6人互补性的学习小组, 以保证组内融洽多样化, 组间竞争平衡化。

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合理明确, 要求人人有事做。分工时, 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 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 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尤其是“学困生”一定也要赋予其一定的学习任务, 使他们感受小组学习的成功的快乐, 引发其学习的兴趣, 不然部分学生“主动自觉”地无所事事, 势必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组内角色可以有主持人、资料员、记录员、报告员、观察员、检查员、摘要员、教练员等。如是6人小组, 可分工为:做记录、监督时间、整理观点、代表发言等。

合作小组要定期重组 (课堂学习上可分学期、分学科重组, 课外实践可根据实际情况临时组建) , 分工采取轮换的方法, 发言人采取轮流制。老师要对小组长轮流培训, 使之有工作方法, 能组织大家共同进行有序地讨论。小组长可以采取自主承担、轮流负责的形式, 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获得学习、指挥、管理的机会。

二、精心预设, 注重合作, 营造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

要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就要保证每个成员主动参与其中。我们老师应关注的是:如果学生理解不当, 或是教师监控不力, 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学生的“共性”, 就会出现负面影响。有时会出现“一言堂”的现象, 依赖小组中的“好学生”。因此, 对于每一次合作学习活动的安排, 无论是合作学习的内容还是内容的深浅层次, 我们都要精心选取,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且需要密切配合的学习任务, 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来, 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合作。另外, 我们要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状况,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思考瓶颈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不同思路和办法, 不要急于下结论, 不要急于用所谓“标准答案”要求学生, 要给他们自我完善的机会, 调控好合作学习的走向和深度。加强引导学生的合作技能和品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提升学生的对话能力, 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视野全方位, 活动多样化, 拓展合作学习的实践领域

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如果只局限在课堂和书本上, 是无法取得好效果的, 还应全方位合作, 拓展合作学习的实践领域。

(1) 可以在课外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专题专项等活动, 通过布置撰写调查报告、组织专题辩论赛、组织课本剧大赛等课外语文作业以拓展合作途径。

(2) 可以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 加强写作训练, 拓展合作领域。如安排作文互改课,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修改, 挑出代表性作品, 并由各小组发言, 分析作品的优劣, 最后由教师总结评析。

(3) 可以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每课一诗朗读鉴赏、高考选题解答点评、面试回答评议等合作训练, 拓展合作功能。

四、合理测评, 建立合作学习的长效激励机制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篇9

众所周知,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能力、观点和素养双向交流、发展的双边互动过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其学习活动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群体性过程。合作学习是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 是培养探究和创新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是一种共同的, 开放的, 包容的学习, 它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培养学生主体特性和增强集体观念方面, 作用尤为突出。它改变了过去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 发挥了学生潜能, 凸显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 增强了学生间的信息“共享”, 使学生“我要学”、“我乐学”成为现实,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 促进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教学活动中, 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操作难度大, 难组织,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合作学习效能不高等现象。因此, 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利用有效教学资源, 开展“事半功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成为探究和深思的课题。本人现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针对学生“不愿”合作心理, 创设融洽教学情境, 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通过“同组异质, 异组同质”的标准, 组织学习开展合作探知新知、解决问题活动。但由于学生, 特别是初中生处在心理发展特殊阶段, 在学习活动中易受外在因素制约, 存在“不愿”合作学习的畏惧心理, 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习现象, 合作学习效能显著低下。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 要在做好学习小组“归类”的前提下, 找准学生“不愿合作学习”的情感实际, 一方面采用激励、引导等方式手段, 做好学生心理工作, 一方面利用数学学科的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等特征, 创设出贴近学生实际, 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产生能动情感, 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知识点时, 教师根据以往学生学习实际, 利用数学生活性特点, 设置了“小明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 他不小心将玻璃的一角打碎了, 现在要到玻璃店去划一块一模一样的玻璃, 如果他现在知道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 他一定能划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生活性问题, 此时,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此时好奇心得到有效调动, 探究情感得到渲染, 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 使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活动成为内在要求。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学生得出了“不一定能划一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玻璃。”的正确结论。

二、针对学生“不会”合作学习, 注重学习方法教学, 使

学生能够合作学习

在实际合作学习活动中, 经常出现学生合作学习“气氛浓烈”, 但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 部分学生未能领会和掌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要领。这就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将方法要领传授作为合作学习活动教学的“第一要义”, 把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学生的探知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并在学生遇到困难与障碍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与指导, 引导学生开展探知活动, 并对他们活动进行概括、升华, 做出清晰、简洁的总结, 使学生领悟探知的要领和解题的要诀, 为学生有效合作学习打下方法基础。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图像性质”时, 教师发现学生在合作探究“一次函数图像”问题时, 不能对图像性质进行准确、正确的分析, 导致小组探究效能低下。此时, 教师根据一次函数图像性质内容, 借助数学问题概括性特征, 设置了“一次函数”问题, 向学生进行讲解。在讲解活动中, 教师将重心放在一次函数图像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上, 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法进行一次函数图像的探究, 教师向学生一次函数y=kx+b (k≠0) , 当k>0且b=0, b<0, b>0三种状态下一次函数所经过的象限, 以及当k<0, b=0, b<0, b>0此时三种状态下一次函数所经过的象限, 这样, 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对上述问题合作探究“游刃有余”, “水到渠成”。

三、针对学生“不高”合作效率, 重视合作探究训练, 使学生善于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根本目标和归宿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素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学习品质就会更加高尚, 学习素养就会更加深厚。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利用综合性问题特性, 设置囊括多个知识点、包含多个解题思想的问题案例, 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进行过分析、讨论、辨析和总结等环节, 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为有效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问题:抛物线y=ax2-2ax+m经过点P (4, 5) , 与x轴交于A (x1, 0) , B (x2, 0) 两点, x1<x2, 且S△PAB=10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PAQ和△PBQ的面积相等?若存在, 求出Q点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该问题是一道有关“二次函数”的数学综合性问题案例, 该问题条件中隐含着“二次函数”、“三角形”、“一元二次方程”等数学知识点, 在解题过程中还要运用到“数形结合”、“函数和方程”等解题思想。此类问题案例运用在合作学习活动中,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整体性、分析逻辑性和解题方法性,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提升。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能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是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增强集体观念方面, 作用明显。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体会, 并结合教学纲要内容, 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篇10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原因在于在小组学习中, 同一小组的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社会活动或互动, 这种充分的互动, 使学生不但能够了解其他同学对问题的思考, 学习其他同学所适用的方法, 并且能够从其他同学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得到启发,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此外在互动中, 学生对有关概念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显然, 这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有极大的益处, 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而且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 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倡导“合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在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因此,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使小组内的学生之间能够进行真正的互动, 并不是表面的气氛热烈, 而是在每个成员能够对问题认真思考和解答的基础上, 清楚地把工作告诉组内的其他同伴, 同伴要认真听取, 不理解的地方要虚心请教, 甚至有不同意见之处, 要进行讨论, 所以, 要求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 教师应该明确的是,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积极地使用它,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 它只是数学学习的形式之一, 它不会也不能代替其他的教学方式, 特别是传授式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 既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 也不能走极端, 彻底抛弃传授式教学, 而是要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 使用包括教师传授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多种方法.

四、呈现数学教学目标

在合作学习教学时,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 向学生展示合作学习内容, 呈现合作学习目的, 为了真正实现合作学习, 应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精心设计适宜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及讨论的问题, 采用“难度大于个人, 小于小组的合作能力”的原则, 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 动手, 动口等, 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有利于集体研究, 促进合作学习, 不提出过于简单, 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

五、小组学习到班级讨论

在学生个人或小组学习后进行班级讨论,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当课堂教学中面临一个任务时, 首先应该使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 再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问题讨论, 这样不但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还能让学生掌握其他同学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问题和有关概念的理解, 其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极为有效.

在教材中, 体验探究规律时, 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其奥妙, 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 须挖掘集体智慧, 实现真正的把握和理解.所以小组学习到班级合作讨论学习很有必要.

六、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

中美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比较 篇11

摘 要:由于中美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合作学习策略在指导原则、活动范围、研究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不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合作学习应该注重教学的开放性,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合作学习 学习策略 比较

一、从指导思想看,合作学习的理念是不同的

教学质量在中国的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的质量提高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是在此基础上再得到加强。合作学习是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展开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知识的记忆,在合作中相互模仿和重复练习,以期在考试中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美国的合作学习面对学生,目标不只是为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也是一种学习方式(Demonstration Project)实施和培养,通过合作学习活动来刺激内在情感,间接地引起学习质量的提升。美国的学生升学的压力明显小于中国学生,自主控制的时间很多,所以他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各种活动,包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社会交流等,而不被其他因素所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系统与社区的教学系统相互整合,最终顺利完成培养计划。

二、从具体内容上看,合作学习的活动范围是不同的

从中国教学的整体性来看,各阶段学习之间的整合完善得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初中、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不是很紧密。从学生合作学习的范围来看,几乎没有小学、中学和大学学生的纵向合作,合作学习只在横向的以班级、课堂、学科为单位的小组中进行,只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知识点,围绕这个知识点在具体的课堂中进行的,学生几乎无法从具有更高学习能力的学生那里获得经验。但美国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大学生按一定的规则分为几组,然后按导师提供指导书以寻找各个学习的模型,展示内容,自主准备设计方案,准备所需的工具。小组合作完成后,在中学生中进行展示,并且负责这些展示品的解释、说明。这样将教学从大学延伸到了中学,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合作学习活动范围较大,思想相对开放。

三、从活动主体看,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我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情感交流中,强调了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但生生的交流却没有得到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性学习强调不多,主要是照本宣科,所设计的活动都是以课本为主,或者从课本实验引申出来的。比如在化学的分子间有空隙实验中,其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然后用形象的方法来说明罢了,学生只是从直观性经验中建构知识,而主体性、主动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美国,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除了最初给予一定方向性的指导外,后来就很少参与,所有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在合作中进行的。学生有广阔的活动空间,极少限制,这必将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从评价的内容看,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不同的

在中国,教学评价重在可测量的教学质量,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美国,从考试成绩和学生学习的时间看,效率可能是低下的,教学质量也会出现很差的情况,但如果从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改变来说,相对于中国学生则是很大的。

五、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合作学习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为了有效的合作学习,我国教育理论提出了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强调团体协作精神等人文主义方法,但在实际活动中,主要以描述和解释为方法的合作学习,却忽视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在场性,而这两者恰恰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美国中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以定性为主,充分展示学生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学生主体对活动理解的个性化。同时在实验结果与评价中辅以定量的说明,是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相互结合。

形成以上不同的原因是:1.中美培养目标的不同。中国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更多的是倾向于是对精英型人才的培养,忽视大众型人才的培养。而美国则相反。2.教学方式的不同。长期的封闭保守的文化状态和稳定的社会结构下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中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继承,忽视开放型、多元化理念的吸收和传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封闭型而不是开放型的,教学追求标准答案和唯一模式。围绕这种理念而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和教学手段被深深的打上应试的烙印。3.教学内容的不同。我国的中学教学内容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更多的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组织教材,重知识传授,忽视技能操作、能力培养。美国学生的学习从生活的经验出发,归纳符合实际的,或者足以改变现状具有创新思想的观点和理论。4.评价方式的不同。在我国,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合作学习因此流于形式,成了花架子,空壳子,成了换汤不换药的“课堂秀”。合作学习因此也就走进了死胡同。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对于中国的教育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或改进:

一、教育观、人才观仍是现阶段影响我国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广大教师和学生应加强自己观念的更新,我们应不仅只从知识技能方面来考虑学生素质的培养,过程和方法对于建构知识更是重要,而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缺失已日益突出,这方面的重视更是迫切。而现代社会是个丰富多彩、广纳百川的社会,这对于仅仅局限于小范围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情景性合作学习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勇于革新原有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摸索并形成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程度并促进学生学习。

三、中国的论文写作应不只为抽象地提出相关理论而写作,更不能为了评职称,评优秀而去东拼西凑,而是应当加强实践性的做法,从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际出发,同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评价,教师不仅是一个教书匠,更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就应当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敢于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最新知识,注重教学的开放性,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中国教育的未来才能充满希望。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篇12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策略体系, 迄今为止已有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 合作学习的实践也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合作学习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 科技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态势。科学进步与技术发展的相互交叉、渗透使得合作的重要性日显突出。美国科学史家朱克曼在对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 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头二十五年, 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 在第二个二十五年, 这一比例上升到65%, 在第三个二十五年, 则高达75%[1]。科技发展的合作化趋势对未来社会的人才所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合作交流、与人共处的能力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合作学习是教育和教学现实的需要。电工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教学内容多, 原理性较强, 而学生的基础又比较差, 如果单纯给学生讲理论, 做习题, 那么多数学生将成为“特困生”,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合作学习模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合作学习将教学评价的重心由强调个人竞争转向鼓励大家合作达标, 代表着现代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发展方向。

2 合作学习的策略

2.1 精心分组

合作学习活动要想顺利地开展和实施, 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中根据性别、学习能力、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等,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分组,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既能保证组间竞争的公平性, 又能保证小组成员的多样性, 从而使小组活动中能够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 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2.2 适时介入

合作学习的一大特点是充分开发课堂中人际交往的资源, 密切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 利用他们之间的互动来促进教学进程。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担负起监督和调控的职责。当学生合作时间过长, 出现厌倦情绪时, 教师要适时调控合作时间;当学生对小组任务不清楚时, 教师要耐心、及时地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当学生对问题有不同意见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在吸收小组合作成员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 予以纠正;当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 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当有的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 教师可以让他们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 或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 开展一些其他的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对于陷入困境的小组成员, 教师还必须提供感情支持和进行必要的指导。

2.3 传授合作技能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仅安排、鼓励学生彼此合作, 并不能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后, 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因此, 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初, 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 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分享[2]。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合作技能的指导。结合日常生活或教学中的实例, 促使学生感受到掌握合作技能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理解每种技能, 了解该技能的具体表现。如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讲话”, “应该看着讲话人”, “对讲话进行恰当的评价”等;利用恰当场合为学生提供使用这些技能的机会, 并给学生提供反馈意见, 帮助学生改善合作行为。

2.4 合理评价

在合作学习告一段落时, 教师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 一方面, 学生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获得积极的肯定, 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提高合作学习的实际效能;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信息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使合作学习更加完善有效。[3]

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包括教师评价、组间评价、组内评价和个人自评四个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习小组或学习个体之间进行相对评价, 而且要对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体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 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学习小组之间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过程及合作结果进行评价;学习小组内对各成员的贡献情况及进步情况进行评价。不管是教师评价、组间评价、还是组内评价, 都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人自评, 才能使评价真正发挥作用, 即有效的评价结果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公认的结果。

通过及时、合理的评价, 为合作小组及学生个体提供反馈信息, 调节合作小组的合作活动, 使合作学习始终有效地进行;使学生对合作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 以利于下一次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态度、习惯及正确的价值观等;调动合作小组进一步合作的动力及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和维持其学习动机。

2.5 恰当处理几个关系

恰当处理合作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的关系。在应用合作学习的同时, 也要联系使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联系应用, 可以从不同角度和途径满足学生承担责任的需要, 交流的需要, 获得新体验的需要, 探究的需要, 以及得到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恰当处理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拓宽思路, 促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但有效的互动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只有经过独立思考, 学生才会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 交流时才会有话可说, 避免“从众心理”及“优生一言堂”现象, 促进小组成员的积极互赖, 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

恰当处理个人进步与小组进步的关系。合作学习创设的是一种合作性的情境, 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 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们会意识到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 个人与小组在目标与奖励上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小组的成绩取决于组内每一位成员的成绩。在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合作技能的发展, 与人相处、交往能力的发展做出评价, 来处理好个人进步与小组进步之间的关系。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明确个体责任, 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3 结束语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 运用恰当的策略, 能大大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庞国斌, 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16.

[2]刘晓红.中学生物学合作学习教学研究[J].科学教育, 2007 (4) :22.

上一篇:安全行政下一篇:相互关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