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课程教学

2024-05-27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精选11篇)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 篇1

自2014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正式开启“一带一路”战略以来,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推动和加强与沿线国家在交通、产业、金融、国际贸易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这一战略的实施,无疑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引领着教育发展的前行方向。大学教育中引入中外合作课程教学,其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融入这样的大趋势,使大学生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另一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高校在具体落实这一使命时承担的任务。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应用技能型的复合人才。笔者从财会专业方向出发,研究中外合作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中外合作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特殊性

深刻理解中外合作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定位。中外合作课程教学是指按照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依此设定课程,展开课堂教学工作的活动。与非中外合作课程相比,中外合作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广泛的国际性

无论是何种专业的中外合作课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国际性。中外合作的初衷之一就是借鉴和学习国外优秀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通过发现差异,取长补短;通过对比学习,为我国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的样本。此外,广泛的国际性还包括教学内容的国际性,比如国际注册管理会计师(CIMA)课程教学、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课程教学,其教学内容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IFRS)的要求和该职业考试的要求组织展开,从知识层面上实现了国际接轨。

(二)课程设置的独特性

在中外合作课程设定中,目前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是将外方的课程体系与中方的课程体系相比对,实现国内课程与国外课程的完美对接。也就是设定一份独特的教学计划,既不同于国内教学,也不完全照搬照抄国外课程体系。以CIMA教学为例,对于重要的基础课程如会计学基础,采取中文教学,由于国内教材的理论严谨、知识紧密,可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后期再通过双语教学进行巩固,带领学生了解和掌握核心的专业词汇,了解中西方会计处理的思维和逻辑差异;对于中西方差异较为明显的,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则采用中英双语授课;高年级以后设定案例分析课程,采取全英文的教学模式,用西方常用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演示等教学手段展开。通过这种渐进式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突破语言关、专业关。

(三)教学目标的指定性

一般来讲,中外合作办学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如我院与新加坡特许会计学院的合作办学,教学目标是以培养符合国际注册管理会计师(CIMA)要求的合格会员为目标;而其他如ACCA相关的联合办学,其目标是通过ACCA的考试,成为ACCA的会员等。

(四)课程讲授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双语教学。一般会要求授课的课件、大纲、板书均采用英语,教材使用项目配套的英文原版教材;授课教师要求英语讲授等(英文授课时间要达到全部授课时间的60%以上)。由于在授课时普遍采取国内教材与国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特点。国外教材的特点是编排灵活,较多地使用插画、图表等表达方式,书本内容较为生动,但相对的知识点较为松散;国内教材的特点是理论严谨、结构清晰、逻辑严明,但书本的生动性、灵活性较为欠缺。在教学的方法上,国内教学一般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国外教学一般采取课堂提问、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中外合作课程教学时,应结合所使用的教材特点,将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融合。

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实践能力”的概念以来,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学者讨论的热点。要谈清楚这个问题,首要要回答的是什么是实践能力,只有充分理解实践能力的内涵,我们才能谈及如何去培养。各种学术著作中关于实践能力的定义、解释和概念,笔者在此不一一赘述。笔者认为,结合财会专业特点,实践能力应该包括如下几个层面的内涵:

(一)从知识层面看,实践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实践能力有很多解析,如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实际都是将课本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最喜欢的学生是即招即用,就是今天入职今天就可以胜任工作的学生;而目前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以后都需要进行再培训,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就是因为在校学习时,学习的知识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也就是没有变成一种可以运用的能力。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停留在照搬照抄上。

(二)从应用层面看,实践能力是社交能力,是融入社会、融入环境的情商表现

很多论著中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笔者认为,我们不但要求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环境,还应要求学生能够应对这种环境,采取主动的态度和方法去展现自己。实际上,实践能力,不只是专业知识的转化力,还包括为人处事,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也就是高情商的需求。很多学生离开了校园,面对社会、企业仍是一副懵懂的表情,在待人处事、团队合作、商务礼仪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不能适应不同的管理风格、不同性质的企事业,在工作之初很难获得认可。因此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专业知识这个层面外,社交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实践能力是一种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这种学习能力可以保证在学生面临全新环境时仍然可以迅速融入,不产生隔阂、不适应等一系列症状;迅速掌握最新的知识并加以运用,一定情况下可以自己突破并引领未来发展。这是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断变革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今天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也许未来某一天不再适用。以财务教学为例,早期我们强调的固定资产购置相关税金的处理方式,由于“营改增”的执行,现在已经不具有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要培养他们不断学习的能力。所有的课程教学,可以看作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培养。无论未来如何变化,这种思维习惯将会让我们的学生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并进而引领着这种改变。“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学习新的知识”。

三、培养实践能力的关注点

结合中外合作课程设置和教学的特殊性,融入实践能力的内涵要求,笔者认为,培养实践能力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外合作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手段、注意点

在中外合作课程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教学手段是“两手抓”,也就是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又要培养学生的本土适应性。如财务体系,学生既要懂得国际会计惯例、处理方式,也要懂得国内的会计体系,明白国内国际会计体系的差异。在侧重方面,即“两手硬”,也就是合作课程的教学,不偏向任何一方,没有长短高低之分,两方面都不能放松,两条线并行不悖。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双方面的知识,并能够辨析其差异及其差异原因。我们的目标是增加学生对国际的适应性而不是全盘替代原有的国内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中外合作课程教学中应防止出现的问题

1. 防止疲于应付国外考试,变中外合作为考证之旅。

在中外合作教学中,由于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合作办学变成了仅仅为了拿到国际某类证书而进行的合作。在合作中,只关注专业授课,进行题海战术,而忽视学习的本身是为了了解国际的会计准则、处理方法等,使中外合作办学偏离了初衷。

2. 防止眼高手低。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要避免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分组讲演时都能表现良好,但是进入企业实习或实践时仍不知道如何应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等脱离实际环境,案例教学的形式单一,缺少学生参与或参与度不足,没有激发学生思考。

3. 防止流于形式。

很多学校开设了校内实践课程,或者也安排校外的实习实训。但是这些实习实训的安排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导致流于形式,学生实习实践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

4. 防止落后于时代。

给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还需要注意与时俱进,这是由我们进行实习实训的目标决定的。在实习实训中要注意让学生结合最新的技术革新,如互联网+的模式等;在知识层面上学习最新的软件运用,比如国外软件SAP的运用,国内财务软件的云计算等功能模块等。让学生学习充满时代感和新鲜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实践能力。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1. 体系构建。

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开设几节实践课或者安排几次暑期实习就可以的。应当就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结合每学年的学习特点,设置分阶段的实训目标;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完善,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以及评价体系。在设置时应考虑到中外合作课程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拓展实训的范围。

2. 师资配备。

对于中外合作课程教学来说,既要求教师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英语水平,也要求教师有比较强的实践技能。对此,高校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一方面,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如财会专业授课教师可以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内所、外资企业、事业单位等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进修,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请企事业单位的优秀财会人才到学校来授课或办理讲座,丰富学生的学识,通过经验分享,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的认识。此外,由于中外合作的性质,教师也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进修,保持对国际相关专业知识的敏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3. 基地建设。

沿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高校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应当构建长期合作的企业基地。一方面将优质企业引入校园,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让企业更多的与学生接触,打开窗口,打破藩篱。对于中外合作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较多地引入外资企业、合资事务所是比较好的选择。另一方面,高校应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进入实习。走入企业,直接在实际环境中体验,学生需要理解现实与实际的差异,需要在实践中适应社会,适应不同的外企风格,适应不同的人文环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实习并不是学校学生单方面的获益,企业也可借此传递企业文化,发掘优秀人才为其所用。在这一过程中,基地的建设并不是一次性的,应当并入体系构建中,持续的开发并成为长期有效的合作伙伴。

4.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手段上,可吸收外方教材、大纲的优点,采取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辩论会等形式展开教学。在案例教学的方法上,需要强调几点:(1)案例的选择。应当选择真实案例、热点案例、经典案例。比如在讲授公司治理的问题时,很多国外教材都会用国外的公司进行举例,如果能选用一些国内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来举例,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热点案例是仍然在进行中或者刚结束的实例。这样的例子,尚在进行之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对事态发展进行推断,从而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经典案例是具有代表性,能说明独特问题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比较鲜明,利于学生在初学时进行判断。(2)正反案例的综合运用。在授课时,不仅要通过正面案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也可以通过反面案例要学生归纳总结之所以成为反面案例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鉴别能力。(3)财务软件的演示。在学习中可以运用国内、国外常用的财务软件,不能单一地学习国内的财务软件,而应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不同财务软件的操作过程和原理,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5.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豪感,增强学习自信心。

实践能力实际是一种独立、自主自发的终生学习能力,而要培养这种能力,除了上述外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内部需求。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豪感来实现。

学习自豪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因学习所获得的心理满足,一种由内心所引发的自豪感觉。举例来说,在案例教学中,我们引入万科的股权之争这个热点案例,可以请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推断下一步可能发生的事件。如果学生的推断与未来事件的发生吻合,学生会因此而产生一种自豪感,即可以运用所学成功预测未来事件演变,这样的自豪感不但可以激发成功预测的学生,也可以刺激预测失败的学生,从而产生良性的互动,学生更热情地投入专业学习中。此外,对热点案例的讨论,可以延伸为课外讨论的话资,学生可以与其他朋友侃侃而谈,展现自己的才能。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豪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紧跟形势,如学习国际前沿知识体系,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熟悉和掌握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框架结构,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眼界更宽,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自豪感。(2)课堂教学资源的运用,比如通过微课、手机APP等媒介来实现部分教学要求,让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形式不再单一,比较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自豪感。(3)案例教学手段的运用。案例教学应较多地采用真实案例、热点案例。让学生变教学内容为学余谈资,增加其学习的自豪感。(4)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比如采取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采取视频影像、真人演绎等方式来表达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绎,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我真的可以”,从而增加自信和自豪感。

学习自豪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激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主动学习;同时在高校所构建的外部学习环境里,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成长为适应性强、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勇于表现、充满自信心的合格人才。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应当牢记高校教育的目标和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通过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来造就具有全球化视野、掌握牢固专业知识,既能解决实际专业问题,又能掌握运用国际专业知识、具有专业执业能力的技能型、外向型人才,为“一带一路”战略输送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怡.会计专业中外合作课程的缺陷及其改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6):48-50.

[2]辜娇峰,陈红宇.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7,(5):125-126.

[3]夏易君,潘登.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J].经济研究导刊,2016,(10):66-69.

[4]刘文辉.基于能力培养与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调查问卷分析[J].商业会计,2011,(10).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 篇2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浅谈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办学形式正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目前,在教学管理中存在专业管理人员素质低、教学管理难度大、双语教师短缺、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建立适应合作办学的管理机制,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既定目标及可持续发展.

作 者:于松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年,卷(期):”"(12)分类号:G522.7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教务管理 教学 质量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 英语专业写作 中外教师合作 改革 创新

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仍然存在的几个突出难题,诸如:中西思维方式的转变、语言表达不地道(Chinglish)、学生写作内容的匮乏、应试教育现象严重等。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就必须首先从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这是目前摆在英语写作研究专家和一线英语写作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中外教师英语专业写作合作教学研究背景简介

合作教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概念是“两人以上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备课、授课并评价同一批学生,合作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Villa, Thousand & Nevin 2004:2)。在中国,合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被认为是有效的教学策略(王潭,1995)。据笔者对以往期刊中相关论文的调查,有关中外教师合作教学(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Teachers——CCFT model) 的论文原本就十分有限,大多数都是有关这种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口语应用方面的,而在专业英语写作教学方面,有关中外教师合作的文章屈指可数。

2009年9月初,笔者有幸参与一名外籍教师(以下简称外教)合作为陕西科技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教授英语写作课。本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由外教负责,中教和外教在上课前对课程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并在课后进行评价反思。在其中,笔者既是外教的合作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学习者,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本论文基于合作教学理论,试图从一个中国英语专业写作教师的视角出发,观察并记录下这一合作教学模式中受启发、有价值的方面。旨在通过对这一独特教学模式中中西写作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的观察和比较,探讨中外教师合作模式在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中的可行性,并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与方法。

中外教师英语专业写作合作教学研究内容简介

为了更好地观察和总结整个合作教学的过程,笔者将整个教学实践环节分为合作课堂前、课堂中和课堂后三个部分。

1.合作课堂前

写作课堂中外教的加入势必会引起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同,因此会引起学生的误解或不适应,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中外教师在上课前共同讨论教学内容是合作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上课前,中教应根据本校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同外教一起制订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调整。每次上课后,中外教师都要根据当天上课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课堂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为以后的合作总结经验。

2.合作课堂中

(1)针对中国学生语言表达不地道、思维模式有待逐步转变的现状,充分利用美国教师语言方面的优势,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写作中出现的Chinglish, 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在修改了学生作业后,将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Chinglish集中进行讲解,及时使学生更正使用并且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这一点上,外教和中教相比,本身更具备纠正语言的优越性,从而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使用的习惯。这个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问题,也使得学生的汉语式的思维方式逐渐向英语式的思维方式转变。

(2)针对中国英语写作课堂上,学生练习少的现状,在课堂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坚持记英文日记(keep diary),以激活学生上课的热情。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日记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感想、读后感、故事、观后感等。因为日记的私密性,所以教师在学期中只是以快速翻看的方式进行检查,这只是为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学生平时不仅练了笔,长期坚持也可以避免拿起笔无话可写的现象。实践证明,写英文日记是激发学习者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师生间的电子邮件及时了解各个学生及他们的喜好,简单了解学生对写作课堂的看法和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继续写作的信心。

(3)通过英语阅读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依据二语习得理论中语言有效输入和有效输出的关系,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密不可分,有了有效输入(input) 才能有有效输出(output)。因此从教学方法上,教师不能单单从写作的角度教写作,而需要以读促写。在合作教学中,外教可以从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和兴趣所在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提供给他们有效的、多样化的阅读资源,如利用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各种体裁的网络阅读资源等方式来开拓学生阅读的视野、增强学生写作的语感。这样,在视野开拓的同时既解决了学生写作中无话可写的现状,也增强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4)最后,借助师生对英语写作课堂的评估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对作文的批改可以及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下次写作中尽量避免;同时,学生对写作课堂的评估可以增强学生自己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写作的兴趣。

3.合作课堂后

合作课堂教学后,中外教师定期参加教研活动一起讨论课堂效果,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及时回应和解决,保留好的教学方法,不妥当之处及时改进。同时,根据情感过滤假说,找到能够激发语言习得者兴趣的学习方式,比如说,举办英语角、外教文化讲座、演讲比赛等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中外教师英语专业写作合作教学效果回顾

2010年7月5 日,在为期一年的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实践即将结束时,笔者对受试的两个班以访谈的形式进行了合作教学效果研究,访谈内容如下:

中外教师合作下的英语专业写作课访谈的分析结果显示1.合作课堂中最受启发的部分为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这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对于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有很大的帮助,效果很好,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让他们慢慢地发现写作的乐趣; 2.总体而言,中美教师在教学风格、内容和方法上虽然具有相似之处,教师们都认真备课讲课、批阅学生作业,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外教的语言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更新颖,方式更灵活,关注课堂讨论,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中教教学风格相对中规中矩,内容讲授严谨,但依然是灌输式教学;学生的写作兴趣、英语表达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转变,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被认为是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结束语

为期一年的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中的实践研究效果表明:首先,中外教师合作模式有利于中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互补;其次,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加、中国式的思维方式逐渐减少,语言表达越来越地道。可见,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Villa, R.A, Thousand, J.S, & Nevin, A.I.A. Guide to Co-teaching: Practical Tips for Facilitating Student Learning [M]. Corwin Press, 2004.

[2]崔刚,罗之胜.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

[3]桂君萍,李 珊.中外教师合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7).

[4]王潭.现代教学法改革趋势[M].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朱知贤,林崇德. 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 篇4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并保持持续稳健发展, 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 这就需要大量的掌握熟练外语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兴起正顺应了这一需求。而目前受教学硬件、教材、师资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是以“2+2”这种形式存在的, 即前两年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英语基础课程, 后两年增加商务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样就存在一个很显著的问题, 在传统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 口语课程都设立在大一、大二, 高年级学生的口语基本上是依赖于自学巩固;但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密, 而且大多数商务课程仍为汉语授课, 这样, 他们既无语言环境又没有时间精力去练习口语, 容易导致交际沟通能力的下降。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工作方向就是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 这需要他们用熟练、地道的英语应对各种商务情景。面对这一问题, 许昌学院在商务英语学生大三学年开设了《商务英语会话》课程, 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商务英语交际训练, 培养学生在各种商务环境下熟练地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学习涉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技巧和方法, 从整体上提高其商务英语交际能力。

二、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初探

按照惯例, 该课程的任课教师理当为外籍教师。诚然, 外籍教师在口语课程的教学上有着绝对优势:他们都是native speakers, 有着纯正的口音, 传达的是纯粹的西方风情文化。同时, 他们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民主化的教学过程和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使其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有许多优势。但是在《商务英语会话》方面他们也有着相对劣势:该课程每周只有两课时, 每周都需要学生掌握一个专题,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和课后操练是非常重要的, 一名外教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进行辅导的;另外, 大多数外教并没有商务学习经历和商务实践经验, 在对课堂内容的把握上缺少准确度。这样,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很有可能导致这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会被教成普通的口语训练课。而中国的教师课堂教学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一直为我们所推崇, 并且中国教师相对更了解自己的学生, 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充分发挥中外教师的优势, 由中国教师来控制课堂, 充分利用外教的语言文化优势, 双方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 也许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许昌学院商务外语教研室在经过几番讨论之后, 大胆提出了“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设想。中外教师共同选择教材、撰写教案、制作课件, 每周课前讨论教学内容, 由中国教师负责课前及课后辅导、控制教学流程, 外教则负责实施各个环节的具体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最大化该课程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三、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下的《商务英语会话》教学

商务英语的特点在于其是商务环境中所应用的英语, 因此商务英语教学首先要让学习者置身于具体的商务情境中。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视、听、说相结合, 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 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各种仿真商务活动场景,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更能让学生充分熟悉与掌握当今商务运作中的常见模式和英语表达方式, 尤其是特定商务场景中语言连贯、流畅、地道、得体的表达方式和对话技巧。首先, 中外教师讨论挑选应用频率较高的商务话题, 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共同搜集相关的视频资料, 设计场景, 在课堂上模拟商务场景, 激发口语课堂的兴奋度。中国教师负责整理该话题所需要的基本词汇、句型以及商务和礼仪的基本知识, 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学生, 让其温习这些内容, 以便在课堂上能够运用自如。课堂上, 中国教师引入各个教学环节, 具体的教学内容由外教引导学生参与完成。这样既发挥了中国教师课堂控制的优势, 又充分利用了外教有效的口语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可以有个人展示、双人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模拟、案例演示、话题辩论等各种模拟业务和实践活动,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操练和实践的机会, 提升他们的商务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商务会议” (Business Meeting) 专题为例。因为商界人士几乎每天都要参加各种大小会议, 以便了解情况、研究对策和解决问题, 所以会议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会召开和参与会议, 做有效率的会议发言, 了解中西会议礼仪的差异和注意事项。课前, 中国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 如基本会议流程、常见会议词汇 (agenda, minutes, seeting…) 、会议主持用语 (包括如何开始会议, 如If everyone hasgot a copy of the agenda, let me first explain the purpose of the meeting;询问意见, 如Has anyone got any objection to this proposal?控制会议内容, 如I’m afraid we are getting away from the main subject.Can we get back to the point?会议结束语, 如I declare the meeting adjourned等等) 、与会人员用语 (表示同意, 如That’s a good idea;表示部分同意, 如You may be right, but I still feel that work experience is more important;表示反对, 如Do you really think so?提出建议, 如I think you should bring your notebook with you等等) 、会议座位安排、会议文化等相关资料。让学生首先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以便在课堂上能够自如的交流, 减少了课堂上有想法但是说不出的情况, 也能更充分地利用外教与学生的交流时间。课堂上, 首先播放一段真实商务会议视频, 让学生在观看后讨论各个与会人员的表现, 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发言中必然涉及到会议的文化、语言的表达、沟通的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外教针对每一问题与学生讨论, 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讨论中, 介绍最真实的西方商务文化, 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对会议场景和基本表达有初步认识后, 进入会议模拟环节。给学生提供实际场景, 如Yourcompany plan s to open a store in the street near a university.There’re four alternatives:a laundry, print and photo services,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ervices, a bookstore.Your boss is not quite sure which one to invest in.So he holds a meeting to discuss it and want to make a decision.学生可以自由组成会议小组, 扮演老板和员工等不同角色, 针对这一投资决策召开会议。在学生展开练习的阶段, 中外教师分别对不同小组进行指导和监督, 交流本课教学心得, 如有需要可根据学生表现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微调。最后是小组演示, 不同小组向其他同学演示自己的会议, 大家一起讨论优缺点, 最后由外教点评, 评出最佳会议主持人奖、最佳思想奖、最佳沟通奖、最佳手势语奖等等来鼓励学生, 提高其热情。课后, 中国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 与外教沟通后提供必要的补充材料 (如更多真实会议视频、相关案例、语言表达的注意事项) , 供有兴趣及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提高。

四、教学成效及意义

(一) 学生反馈意见及测试结果

经过授课教师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 几乎所有学生都很喜欢这门课程。一方面, 该课程实用性较强, 能够最直接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让其觉得教学内容既紧凑又生动活泼:课前的资料提供让其有了充分的准备, 极大地提高了其“说英语”的自信心;课堂上中国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控制和外教充满激情的教学让其受益匪浅;课后的补充辅导能够让其更加明了教学目的, 同时能够自我提升。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其对未来的求职充满信心。期末测试也采取了小组合作来模拟商务场景的形式, 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表达明确、自如。与上课前相比, 无论是口语表达能力、沟通技巧, 还是对商务知识的运用方面, 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 对于中外教师的意义

从教材选择、课件准备、课前讨论、课堂合作到课后反思, 中外教师深入接触、交流使得英语成为中国教师的工作语言, 交流变得越来越轻松自然。通过与外籍教师的接触, 中国教师直接地了解异国文化, 对于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制度、政治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尤其是商务礼仪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于提高外籍教师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质量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由于与中国同事的密切合作, 有助于他们尽快地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 减轻远离家人的孤独感以及在新环境的隔离感;他们会从中国同事那里尽快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提高教学效果, 减少在教学中可能与学生发生的文化冲突。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 中国对具有基本商务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 同时也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又能掌握基本的商务知识, 并且能够适应各种商务岗位。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下的《商务英语会话》课程正是基于这一需求开设的,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 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通过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来不断地完善和充实。

摘要:传统口语课程都由外教独自开展教学, 而《商务英语会话》课程是通过模拟商务情景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这就对外教的知识范围和课堂控制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文章结合《商务英语会话》课程, 提出了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理念, 并从教学过程、结果和反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外教师合作,商务情景模拟,课堂控制

参考文献

[1]、王艳.全方位商务英语口语[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艳, 王孝存.建设具有国际合作教育特色的英语课程与教学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5) .

[3]、蔡华.《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长沙大学学报, 2008 (3) .

[4]、马龙海.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 篇5

一、当前国际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全英教材不符合国内就业需要

当前,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包括最实用的基础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等。了解会计的人都知道,会计学的专业性比较强,是一门实用的专门学科,如果学不好,那么学生在未来就业道路上会出现很多困难,即使顺利通过就业的面试、笔试,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有的同学毕业后连最基本的借贷记账法都不理解,更别说从事会计业务记账了。目前,虽然各个国家会计准则逐渐走上大同,但由于受到各国经济和政治背景的限制,每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例如,对受国家控制的企业,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被認为是关联方,但在我们国家就被认为不是关联方,因为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太多,实力太强。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准备在国内就业的学生来说,把一门实用学科学成国外的方法,根本就不能在国内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在国际学院上学的学生,并不都以出国学习和就业为目标,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值得关注。

(二)会计学专业双语授课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原则上要保证会计学专业学生面向国际的能力,因此,除了在大一大二要上大量的英语课之外,上专业课也要求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双语授课,这对于不打算出国的学生或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学生在上课时,除了要专注于理解会计复杂的业务处理外,还要深刻理解英语背后最后的含义,再加上会计专业课程还有很多难以理解的专业词汇需要记忆和理解,这无疑加重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效果并不好。根据笔者调查的授课情况来看,缺勤率比其他学院的学生明显偏高,而很多非专业的采用汉语授课的课程,课堂效果却很好。

(三)会计学专业课缺乏核心教师队伍

由于会计专业的独特性,每门课都是环环相扣,例如,基础会计学不好,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就不可能学好;财务会计学不好,理解财务管理和税务会计的能力就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会计专业核心课需要配备最好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目标需要。而事实上,由于成立时间短等很多因素,国际学院仅是一个管理机构而不是教学机构,类似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管理模式,没有自己的专业老师。因此,给国际学院会计学专业上课的老师大都是其他学院或外聘的青年教师,由于要求双语授课,就限制了大部分教授级老师的授课资格,而上课的青年老师大部分是讲师,一方面专业造诣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他们大都没有出国经验,双语授课能力也有一定局限性。另外,由于大都是外聘的教师,课程上完之后也没有条件与学生进行交流,因此国际学院的学生对老师缺乏亲近感,有了问题也不知怎么跟老师沟通,只能自己摸索自己解决。需要注意的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方法也缺少专业性指导,不知道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如何在英文教材和双语背景下学好会计学,也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应对课程的非现实性,这也是老师们所面临的问题,值得讨论和研究。

二、国际学院会计学课程设置改革方案构想

在现有条件下,以学生学好会计专业课程为目标,以学生的长远发展利益为最终目的,对于国际学院会计学课程设置,本文提出以下三种改革思路:

(一)在现有课程设置框架下改变教学内容

由于是国内外合作办学,所以,为了保证学生既能在现有课程体制下拿到学分,又能学到国内会计的实务知识 ,笔者认为可以对现有课程的上课内容进行隐形改革,特别是关于会计几门核心课程,例如:基础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初步构想是,在上英文教材的同时,补充中文教材的课程内容,这样既可以掌握中文会计实用知识,又可以不违反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路,容易操作。相同的课程,国外比国内课时多些,国内一般一门课54课时,而国外课程有可能就是64或96学分,所以,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同样的章节,快速讲中文内容,再讲英文教材,这样不但没有浪费时间,反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英文教材的速度和兴趣。当然这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可以给教师一定的补贴。这样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可以考虑。

(二)实施分类教学

由于实际能出国的学生比例较低,但又不能不按照出国的诉求来培养,因此建议实施分类教学。大一可以综合授课,大二时逐渐接触到专业课。在大二时,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和英语水平,把学生分为两类:出国班和国内班。出国班按照现有的会计学课程设置进行授课,国内班则按照全新的中文课程设置来授课,这样的两套课程体制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未来,还有利于学生旁听不同班的课程来丰富自己的会计专业学习。这样设置课程可以使出国的学生更能在比较专业的环境下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也不至于在混合授课的情况下,影响不出国学生的学习。在设置中文会计核心课程体系时,注意不要全部抛弃英文教材,英文教材可以作为补充,适当增加一些会计学专业英语课,比如国际会计、国际财务分析等,以增加学生在专业外语方面的能力,也不偏离国际学院培养国际性人才的目标。

(三)改变课程设置部分内容,把核心会计课改成中文会计课程

这种改革相对比较中和,其思路是,在当前保持国际学院会计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把核心会计课程改成中文课程,比如:基础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而财务管理、国际会计、财务分析、高级会计仍然保持原来的课程设置模式,这样的改革的原因是,只要把会计的核心的几门课程学好了,就可以延伸其他几门课的学习,而不在乎是英文课程还是中文课程了,最差的结果是,学生毕业后可以基本满足会计工作实务的需要,另外通过学习其他英文课程来扩充自己在专业方面的视野和提升能力。

三、国际学院会计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法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全力支持

由于一般国际学院课程设置受到国外合作办学的限制,因此,要想改革会计学课程设置,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只有得到领导的支持改革才能坚持下去,另外也需要得到教师们的支持。因为,改革是否成功,老师和学生是参与的主体。老师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要给老师一定的教学自由,防止太多的政策限制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配备专兼职专业学习答疑老师

由于会计学专业课程相对来说比较难,因此,无论使用哪种课程体系最好都要配备专业答疑老师,有了答疑老师,学生们在遇到会计专业问题的时候可以有地方去咨询,及时得到回复和解决,可以提升学生们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同时有了专业指导老师,在会计专业学习的规划上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比如,如何考会计证,用不用考CPA,参加工作后怎么利用专业知识等。有利于学生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继而自觉规范自己的大学学习行为。

(三)把国际学院和其他相关学院资源整合

国际学院有强大的管理能力,其他相关专业学院比如管理学院或商学院有很丰富的教师资源和图书资源,如果能够加强多方的合作,就能优势互补,使双方的学生可以交流,也可以使双方的各种资源进一步互补,可以为国际学院的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更好的专业和人生指导,使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及时适应环境,为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 篇6

外方课程的教学质量问题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2+1、3+0、3+1等多种形式;从中外方参与度来看,有中方提供招生、场所、管理等服务,教学完全由外方承担;有中外合作方分段式教育,即前期课程由中方承担,并在国内完成,后期学生至外方合作学校完成学业;还有中外合作方共同协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各自承担指定课程的教学,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等形式。目前,第一种形式并不多见,第二种形式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学生如何满足合作方国家官方签证条件、家庭经济支撑等不确定因素;而第三种方式相对灵活,办学比较安全,学生可以选择在满足条件时到外方合作学校继续学习,也可以全程在国内修读完成全部课程,也可根据协议,取得一方或者双方学位,避免因不确定因素不能出国学习而引起纠纷。同时,合作双方共同对培养过程负责,学生可以不出国门享受到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费用相对低廉;对于本土合作学校而言,也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的项目平台,在共同开发、管理合作项目的过程中,利用外方办学优势,学习和借鉴对方的经验,促进本校专业改造和内涵提升,从而达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填补专业空白,提升课程内涵,培养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晚,对管理中外合作项目的经验积累不够,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项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合作项目外方承担的课程,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教育教学质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预期目标的实现。从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对外方合作学校选择不当由于信息沟通不畅、缺乏联系桥梁或急于求成等多种原因,中方学校在选择合作对象的时候,“机缘”成分较大,缺乏对外方合作学校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到外方合作学校的学科优势,造成合作项目的先天不足。有的学校甚至把中外合作项目仅仅作为吸引生源、增加收费的一个手段,没有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出发,认真遴选外方合作学校,偏离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甚至沦为外方学校的招生代理机构。

针对外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没有落实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办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多年的积累和验证,以本校教师为对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经日趋成熟、完善。但是,由于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还处于摸索阶段,管理机制和体制方面协调不到位,主体不够明确,使得教学质量监控游离于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之外,造成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监控的真空状态。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指标,难以对外方所承担的课程教学质量给予客观、量化的评价。此外,由于思想观念的问题,对外方教师的教学质量存在着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现象。

教学安排不够合理由于对外方合作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了解和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中方学校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出课程分担方案,看似“以我为主”,恰恰忽略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初衷没有得到保障,成为难以控制整个合作项目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有的学校没有重视分担课程选择的重要性,简单地根据协议规定比例划分中外方承担的课程;还有的学校因人而选,只是为填补暂时师资空缺而由外方来承担某门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引进专业课程的整体考虑,对分担课程选择随意性较大。还有的课程先后顺序不合理,中方负责的基础课还没有开,外方的专业课程却提前授课,课程无法有效衔接,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外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参差不齐作为主体在我国境内办学的合作项目,外方一般派教师来我方学校授课。但我方合作学校一般都缺少对外方教师学术背景、教学历史记录的审查。有的外方合作学校不能按期派遣教师来华授课,或是过度集中授课,学生难以有效地消化课程内容。有的外方合作学校由于管理上的原因,无法派遣本校教师,临时聘用非本校教师或是没有教学经历的人员,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除了教学理念、教学组织能力外,外方教师的个性差异和跨文化适应性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对外方承担课程的认同和接受。

教学实验实训设施配套不到位实验实训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是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验实训有赖于包括配备先进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实习工场等在内的完善的教学配套设施。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特别注重确保实习的工厂和设备能反映行业当前的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和技术原因,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实验实训设备和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需要。例如,在某建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方教师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在实验实训中使用的是下一代设计软件,由于版权问题,在国内无法得到该软件,从国外购买学校财力又无法承受,外方教师只能通过演示的方式来讲授该软件的使用,学生无法得到正常的训练,“纸上谈兵”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能力制约外方合作课程的实效由于部分学生外语基础薄弱,实际的外语语言能力与完成中外合作项目专业课程学习仍有一定的距离,客观上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之学生对外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够适应,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和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方课程的质量。

保障和监控外方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职业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指出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而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世界市场的全球化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必然促使人力资源后备力量必须适应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国际市场的需求。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是拉近我国高职教育与世界先进高职教育的距离、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和目的,围绕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强化管理,加强对外方所承担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国际交流,广泛了解本专业在世界职业教育中的发展水平和趋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人力市场发展需求和本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目标、专业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慎重选择外方合作伙伴。要把引起优质教育资源、带动本校专业提升、促进人才培养优化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引进课程的同时更要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要依法依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深入了解和分析合作方的专业特点、学科优势、师资组成等信息,对合作项目的运行方式、课程设置和分配、教材设备需求和配置、考核考试方式和标准、法律纠纷处理等方面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实事求是地选择中外合作办学伙伴,真正发挥中外合作项目促进学校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规格的作用。

其次,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运行与管理监控体系。应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和要求,建立合作双方参与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并将其逐步纳入本校正常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中去,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督导检查和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合作双方都能认可、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管理标准和指标既要与本校既有的教学管理规定相匹配,又要充分考虑到外方合作学校的要求,充分吸收外方学校先进、合理的管理理念、管理标准、评估指标以及管理方法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改进。要对参与合作项目教学的外籍教师严格把关,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教学效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和项目任教退出制度。要帮助外方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中国的教学环境,增强跨文化意识,学会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传统,对他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要及时解决,促进他们逐步优化教学效果。

再次,科学合理地安排中外方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要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根本目的,尊重课程体系的基本规律,注意课程之间的基本衔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安排双方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要学习和借鉴合作方专业课程教育的体系和要求,充分发挥和利用对方的比较优势,着重引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改进人才培养规格、改造和提升现有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引进要能满足行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示范性和导向性。在教学安排上,中方还应适当考虑如何为学生学习外方课程提供必要的准备,必要时安排一些引导性课程。

又次,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物质保证。重视实验实训是国外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际相衔接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需要借助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向国外高职院校学习的长处。我们应该加强实验实训设备器材、场地基地的建设,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质量。应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和有效使用,密切注意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换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设备设施,保证实验实训基本上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产实际保持同步。要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通过外方合作学校的渠道,建立和加强与外资企业的产学结合,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技能培养的需要。条件成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应该鼓励和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走出国门,将实习实训延伸到国外生产企业。

最后,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效果与学习能力具有相互依赖性,缺一不可。我们在强调加强外方承担课程教学质量和外方教师担负责任的同时,也应注意加强项目参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要强调外语的工具性,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讲座、观摩等形式,介绍外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心理准备;通过本校教师课程延伸、课前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准备。要让任课的外方教师知晓学习上确有困难的学生,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

总之,我们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逐步积累经验,把高职中外合作项目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来,提高和改进外方所承担课程的教学质量,来带动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整体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建设的意见[OL].[2012-04-01].http://www.ec.js.edu.cn/art/2011/10/13/art_4614_60929.html

[2]张福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教育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2):44.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 篇7

一、引进课程的选择

由于中外合作项目定位和模式不同, 选择引进课程的原则也有所区别。我校与加拿大北阿尔伯达理工学院的合作办学计算机专业项目始于2001年, 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和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培养, 培养模式分为国内外双校区分段培养和国内培养两种, 其中国内培养模式在保留国内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优势的基础上, 引进外方专业核心实用课程。双方学校都非常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有许多共通之处。

课程引进必须首先明确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定位。引进课程的目的一是借鉴加方课程体系中的先进元素, 在课程开发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 结合本校实际, 进行本地化融合和改革, 推进合作项目整体课程体系的建设;二是从课程的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角度出发, 引入加方具有计算机领域最新成果的应用课程, 为中方课程体系溶入大量新技术,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更符合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三是满足部分学生到外企实习或就业及出国前的准备教育。出于以上目的, 我们在引入课程的选择上, 涵盖了必修和选修课程, 从专业基础课程延伸到核心课程, 引进了“Logic and Problem Solving”、“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Client Server Programming”、“Java (UNIX Programming) ”等10余门课程, 在保留中方计算机机科学方面系统性较强的理论和技术课程的基础上, 又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内容的结合。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引进课程与中方课程共同构成了合作项目的课程体系, 其基本方案是中加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保留中方具有优势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引进外方实用专业课程, 使项目的课程体系体现出培养目标的国际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等特点。

我校中加计算机专业合作项目学制为四年, 采取1+3的模式, 第一年学生主要接受外籍教师英语强化课程, 其余三年执行合作教学计划, 培养计算机软件工程方向的应用型人才, 授予加方学历证书与中方工学学士学位。在十几年的中加合作办学的实践过程中, 加方的专业方向由CST (Computer System Technology) 改革成为DMIT (Digital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经过不断整合和优化, 形成了图1所示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个大模块, 先是开设了“Graphical Interface for E-Commerce”等实践操作类课程, “C++程序设计”等程序设计类课程, 使用最新的英文原版, 使学生尽快适应专业英语教学环境, 然后过渡到“Operating System”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最后延伸到“Client-Server Programming”等综合性课程, 实现学科知识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与外语应用能力的目标。

三、引进课程管理与教学实施

引进课程管理与教学实施是在国际化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 借鉴国际国内的先进教育资源, 通过消化和吸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保证按照引进课程原有设计的核心思想和要求, 原汁原味实施教学, 有效落实其教学目标和内容, 要求学校调整引进课程管理方式。二是不能脱离国情全盘复制和照搬, 必须选择性的本土化融合, 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形成适合本校的教学方式、制度标准和评价体系。

引进课程师资队伍由加方教师、去NAIT培训过的中方教师和外语优秀的中方教师构成, 中方教师授课采用双语教学方式 (即图1中标注*号的课程) , 外方教师全英语授课。改变独立制定课程大纲的方式, 相互关联的课程, 由中外教师共同制定大纲, 使教学内容总体布局、课程衔接科学合理, 避免出现盲点和重复。引进课程的授课教师在大纲指导下, 结合前沿性和实用性, 选择授课资料, 设定每周目标和计划。课堂上组织形式多样、内容灵活的教学活动, 采用了加方同步网络平台Moodle, 发布资料、实时讨论、提交作业, 加强互动。在Communications、QA等课程教学过程中, 加大了学生展示 (Presentation) 的比例, 提高其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及交流表达的能力。引进外方考核方法, 注重过程考核, 成绩由实验、测试、大作业、期末考试组成, 降低期末成绩比例, 侧重能力测评, 并分布于学习过程的各环节中。实验和课程设计按照实际项目开发过程实施, 从分析、规划、编码、测试、书写文档, 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考核。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 教学组织管理由中方负责, 对中外教师和课程教学质量采用过程考察与学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校、系部、学生三级评价, 并定期接受NAIT每年两次的教学质量监控和现场评估。

四、结论

依托中加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在保持国内理论教学优势的基础上, 坚持引进国外先进的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 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构建中西融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引进课程的教学改革,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均得到了较大提升, 形成了我校国际化教育的自主特色。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引进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是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分析引进课程在合作项目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目标定位, 结合计算机专业合作项目的特点, 阐述了引进课程选择方法, 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提出了引进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管理与教学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中外合作项目,引进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1]林金辉, 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56-59.

[2]牛丽.关于引进国外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07, (6) :48-49.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 篇8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逐步兴起, 在可预期的未来,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会走入中外合作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国内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虽然中国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研究生文凭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文凭在国内的含金量已经越来越低, 这与国内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有很大的关系。这一劣势将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生教育面前被充分放大。学生和家长将不出国门就可以对两种研究生教育进行直观地、详细地比较, 进而做出选择。在这种多元的求学新选择, 对我国的研究生教学管理来说既是机遇也充满了挑战。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教学对研究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是研究生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管理效能直接作用于课程教学之中。

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包括课程教学的计划管理, 实施管理以及监控管理。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合理而有效地组织、整合高校的各种教学条件, 充分调动课程教学双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以期培养出具有适合国家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研究型人才。本文试图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计划管理, 实施管理以及监控管理3方面思考新形势下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1 计划管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管理理念

管理人员须树立以人 (学生、教师) 为本的管理的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 坚持为广大研究生和教师服务的宗旨。与其说是管理者, 不如说是服务者来得更为贴切。管理人员需要时常与教师和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 从中发现教学问题并及时处理解决。这样教学管理工作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才能营造出教学管理工作的和谐氛围, 才能更好地引导、并调动教与学双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能够胜任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 而且加以时日更能成为研究生教学管理方面的专家, 在不断解决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探索研究生教学管理规律中推动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1.2 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适时推陈出新

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扩大, 培养类型在快速增多, 管理的事务也在急剧增多, 加之与国外交流的加强, 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应当意识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快速发展,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在随之变化。在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中必须树立新的质量观并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体系。“这就迫切需要转换管理方式, 在决策、执行、监督、反馈、控制等各个环节, 充分运用现代的理论、方法、技术, 使管理更符合管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规律, 以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提高管理效率。” (1) “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及时制定出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或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及时的修订,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杜绝主观随意性。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做到适时、适度, 既不能超前, 也不能滞后既要有原则性, 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2)

在多维并具有国际化的视角下来考虑如何优化配置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资源。例如, 目前几乎各个地区都有大学城, 那么校际之间如能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则既可以在各大学之间做到互通有无, 优势互补又可以对各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气质培养将起到良性互动作用, 为更好地培养复合型研究人才夯实基础。

2 实施管理———学习国外、注重实效

2.1 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前沿性、创新性和国际化

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过程是处于由传习性知识向独立性、研究性过渡的层次阶段。博士生主要属于独立性层次阶段。课程内容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 要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注重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具备科学思维、国际思维为主要目标。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教学内容即尤为注重前沿性和创新性。“不仅要求教师置身于学科前沿, 密切追踪学术发展的新动向, 还要及时给教学内容注入新资料、新观点与新思路。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自己的观点, 而是广泛介绍各家的流派和学说, 让学生在不同学说中寻找新的前沿新知识。哈佛教授布置给学生的书评是很好的制度, 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对名家高论的看法和建议, 勇于质疑, 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探索。” (3)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学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通过各种校内、校际和国际的学术活动, 广泛邀请世界知名学者来讲学等以加强课程内容的信息和国际化程度, 让研究生了解到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前沿内容, 热点问题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激发和提升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专业高度。在开阔其视野的同时, 也使学生能够具备国际思维。另外, 在目前研究生英语水平普遍提升的情况下, 多鼓励教师引用国外原版优秀教材, 既能提高研究生的国际参与意识, 也能间接提高学生的英文论文写作能力。

2.2 本研统一排课, 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优化

目前,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排课实行的还是本科与研究生排课各自独立的模式。其弊端就是浪费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 没有资源集约化利用, 导致教室等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只有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实施的是本研统一排课。实践证明, 本研统一排课有助于统筹规划全校的教师资源、教室资源和教学时间, 统一安排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时间和地点。对于教室、教师资源紧张的高校尤为适用。这样有益于实现学校教学资源合理利用最优化。

2.3 多种考试模式相结合, 全面考核学生学习、科研能力

不拘泥于笔试模式, 可同时运用几种或多种考核模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中的较高层次, 在考核方式上必须把闭卷考试同其他考核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哈佛大学的考核评分并不会只凭期末一纸考卷定成绩, 通常会根据出勤率、历次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几方面的情况而定。而且研讨课一般是没有考试, 成绩主要由出勤率占30%, 两篇短文各占15%, 一篇达到发表水平的书评文章 (对2-3本书的比较评论) 占40%。” (4) 这种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考核方式, 很好地反映出哈佛大学对其研究生独立思考, 善于辩论和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 考核的内容也很注重实用性。“例如, 肯尼迪政府学院罗杰·波特讲授的《美国政府与商界的关系》的考试题目是, 选择美国国内一项重大政策为总统写一份备忘录, A4纸, 12号字, 双倍行距, 全长不超过3页, 原因很简单, 无论多重要的材料, 如果超过3页纸, 总统是没时间看的。” (5) 与之相对比, 我国的研究生考试、考核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辨、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锻炼严重不足, 存在考核形式陈旧、单一等问题。国外大学的考核方式方法对国内高校的课程教学管理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和研究能力, 并培养他们不墨守成规, 勇于探索的性格。

3 监控管理———体系创新、多元评估

3.1 调动学生积极性, 鼓励其积极认真参与课程教学效果评估

目前, 国内高校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的实效性、准确性不强。在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制度以外, 还应该引导学生更深入、更广泛地参与课程教学评估。例如, 建立研究生教学联络员制度 (目前, 已有部分高校设立了教学联络员) 。在研究生各个院系中按年级选择一些品德优良、认真负责、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汇总各自年级有关教学信息, 定期向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汇报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等方面的相关情况。管理部门既可以获取第一手的教学评估材料又能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学联络员制度结合教学督导制度可以相对更好地保证教学评估的真实性、客观性、实效性。这样也能更好地调动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的积极性, 增加任课教师水平的透明性, 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也在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条新的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3.2 加快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教学质量评估, 形成多元反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要求各高校要‘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6)

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可分为校内评估 (6) 和校外评估。校内评估是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教学质量评估方式。第三方机构的教学质量评估作为校外评估的一种有效延伸, 在国外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评估结果既非被评估高校的自我感觉, 也非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 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 也是教育质量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方参与可以使高等教育评价更科学、真实、客观。加快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教学质量评估, 有利于高校评估工作更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 也可促进高校内部评估体制多层次化、立体化。

4 结束语

在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热潮的背景下, 国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只有在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才能达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 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馨文.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研究:以湖南某高校为个案[D].37.

[2]谭鑫.哈佛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特色及启示[J].科技信息, 2010 (17) .

[3]王艳.关于开展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的调查报告: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为例[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2 (8) .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 篇9

目前, 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仍然存在的几个突出难题, 诸如:中西思维方式的转变、语言表达不地道 (Chinglish) 、学生写作内容的匮乏、应试教育现象严重等。由此可见,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就必须首先从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 这是目前摆在英语写作研究专家和一线英语写作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中外教师英语专业写作合作教学研究背景简介

合作教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其概念是“两人以上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共同备课、授课并评价同一批学生, 合作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 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Villa, Thousand&Nevin 2004:2) 。在中国, 合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其被认为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王潭, 1995) 。据笔者对以往期刊中相关论文的调查, 有关中外教师合作教学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Teachers——CCFT model) 的论文原本就十分有限, 大多数都是有关这种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尤其是口语应用方面的, 而在专业英语写作教学方面, 有关中外教师合作的文章屈指可数。

2009年9月初, 笔者有幸参与一名外籍教师 (以下简称外教) 合作为陕西科技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教授英语写作课。本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由外教负责, 中教和外教在上课前对课程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并在课后进行评价反思。在其中, 笔者既是外教的合作教师, 同时也是一名学习者, 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本论文基于合作教学理论, 试图从一个中国英语专业写作教师的视角出发, 观察并记录下这一合作教学模式中受启发、有价值的方面。旨在通过对这一独特教学模式中中西写作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的观察和比较, 探讨中外教师合作模式在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中的可行性, 并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与方法。

中外教师英语专业写作合作教学研究内容简介

为了更好地观察和总结整个合作教学的过程, 笔者将整个教学实践环节分为合作课堂前、课堂中和课堂后三个部分。

1. 合作课堂前

写作课堂中外教的加入势必会引起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同, 因此会引起学生的误解或不适应,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中外教师在上课前共同讨论教学内容是合作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上课前, 中教应根据本校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同外教一起制订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计划, 并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调整。每次上课后, 中外教师都要根据当天上课的具体情况, 及时总结课堂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以便为以后的合作总结经验。

2. 合作课堂中

(1) 针对中国学生语言表达不地道、思维模式有待逐步转变的现状, 充分利用美国教师语言方面的优势, 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写作中出现的Chinglish, 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在修改了学生作业后, 将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Chinglish集中进行讲解, 及时使学生更正使用并且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这一点上, 外教和中教相比, 本身更具备纠正语言的优越性, 从而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使用的习惯。这个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问题, 也使得学生的汉语式的思维方式逐渐向英语式的思维方式转变。

(2) 针对中国英语写作课堂上, 学生练习少的现状, 在课堂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坚持记英文日记 (keep diary) , 以激活学生上课的热情。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日记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感想、读后感、故事、观后感等。因为日记的私密性, 所以教师在学期中只是以快速翻看的方式进行检查, 这只是为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这样, 学生平时不仅练了笔, 长期坚持也可以避免拿起笔无话可写的现象。实践证明, 写英文日记是激发学习者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 通过师生间的电子邮件及时了解各个学生及他们的喜好, 简单了解学生对写作课堂的看法和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继续写作的信心。

(3) 通过英语阅读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依据二语习得理论中语言有效输入和有效输出的关系,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密不可分, 有了有效输入 (input) 才能有有效输出 (output) 。因此从教学方法上, 教师不能单单从写作的角度教写作, 而需要以读促写。在合作教学中, 外教可以从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和兴趣所在出发, 通过多种途径提供给他们有效的、多样化的阅读资源, 如利用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各种体裁的网络阅读资源等方式来开拓学生阅读的视野、增强学生写作的语感。这样, 在视野开拓的同时既解决了学生写作中无话可写的现状, 也增强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4) 最后, 借助师生对英语写作课堂的评估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对作文的批改可以及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下次写作中尽量避免;同时, 学生对写作课堂的评估可以增强学生自己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写作的兴趣。

3. 合作课堂后

合作课堂教学后, 中外教师定期参加教研活动一起讨论课堂效果, 建立教学反馈机制, 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及时回应和解决, 保留好的教学方法, 不妥当之处及时改进。同时, 根据情感过滤假说, 找到能够激发语言习得者兴趣的学习方式, 比如说, 举办英语角、外教文化讲座、演讲比赛等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中外教师英语专业写作合作教学效果回顾

2010年7月5日, 在为期一年的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实践即将结束时, 笔者对受试的两个班以访谈的形式进行了合作教学效果研究, 访谈内容如下:

中外教师合作下的英语专业写作课访谈的分析结果显示1.合作课堂中最受启发的部分为brainstorming (头脑风暴) , 这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对于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有很大的帮助, 效果很好, 让学生有话可说, 从而让他们慢慢地发现写作的乐趣;2.总体而言, 中美教师在教学风格、内容和方法上虽然具有相似之处, 教师们都认真备课讲课、批阅学生作业, 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外教的语言幽默风趣,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内容更新颖, 方式更灵活, 关注课堂讨论, 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中教教学风格相对中规中矩, 内容讲授严谨, 但依然是灌输式教学;学生的写作兴趣、英语表达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转变, 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 被认为是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结束语

为期一年的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中的实践研究效果表明:首先, 中外教师合作模式有利于中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互补;其次, 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加、中国式的思维方式逐渐减少, 语言表达越来越地道。可见,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 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Villa, R.A, Thousand, J.S, &Nevin, A.I.A.Guide to Co-teaching:Practical Tips for Facilitating Student Learning[M].Corwin Press, 2004.

[2]崔刚, 罗之胜.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6.

[3]桂君萍, 李珊.中外教师合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7) .

[4]王潭.现代教学法改革趋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研究 篇10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近几年,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高速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合作办学给予他们更多的走出国门的机会,对语言的学习也更加巩固,对教师来说,可以接触世界最新的高职办学理念,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促进教学,合作办学的学校能引进国外的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

一、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构建

高职对外合作办学的重点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上,但现在我国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还缺乏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世界知名学习的合作办学项目不多,还没有引进国外同类学校的强势特色教学,所以目前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现有条件和学校的规模,选择优势的合作对象,如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一流高职院校、强势特色专业的学校。然后在办学的课程、教学上进行创新,改革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强化学科建设,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效果。

1.办学理念的先进性

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选择那些有着科学办学理念的、符合本校办学实际的学校来合作,才能比较快速的将外国的一些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先进办学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更好的融入我国的高职教育中,也能不断提升我国自身的教育理念。

2.教师队伍优化配备

教师在高职的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合作办学,可以引进国际的优秀教师来我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样有利于优化教师团队建设,带动我国高职教育教师提升教育理念,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合作,也可以让我国教师到国外学习交流,丰富教师的阅历,使得整体的教师团队从合作中获得提升。

3.课程与教材的优化

课程和教材的设计对于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高职教育的没有很长的历史,在课程和教材的设计上还是比较欠缺的,我国教育机构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引进国家需要的、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主导作用的课程和教材,也强调对课程的设计方案、教学方法在内的借鉴作用,使得在我国真正发挥出课程的作用。

二、中外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1.教学資源充分利用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学管理更加灵活,考试形式更加多元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的培养,也为我国高职教育双语的教学特色。另一方面,吸引了外国的教师,双方老师一同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国际的需要给予教育调整,使学生更加了解世界局势,也克服了语言的障碍。

(1)借鉴国外的教学理念

国外的老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和职业的素养的培养更为看重,他们更喜欢通过课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的道德诚信和团队合作意识。在外国教师的教学中,喜欢把理论的知识结合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有时候,外国的老师也愿意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的过程,感受外来工作的环境,让学生直接真实的到企业中去,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考试也不局限在期末的成绩,而更看中过程中的学习,在乎学生的课堂上的表现和互动。

(2)国内的教师更加了解我国的行业发展

通过我国教师对于学生和国家形式的了解,弥补了国外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经济学专业课程讲授中,可以分配不同的经济课程由中方老师和外方老师互补传授,这样可以保证知识的链接性,使得学生更加清晰专业知识,也可以让过内外老师进行知识讨论,联系我国的实际国情,给予准确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

2.促进双方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

在高职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下,我国的教师和国外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合作,如教学讨论,共同商讨,为双方的教师创造学习交流知识的机会,这样促进了双方老师能力的提高。具体的能力提高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双方通过教学交流,语言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一方面,大多数的双方交流都用英语,这样促进了英语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外教也能对我国汉语中的一些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中国的教师也能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

其次,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双方的老师通过备课,以及讨论等的方式可以交流专业知识,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最后,双方老师通过交流,也能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更加看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互动,通过变换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自主网络学习能力,把学习从课堂中到生活中的过渡,使得理论变成实践,更好的让学生走出去,适应社会大家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中外结合教学模式在运行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教学文化的冲突

高职中外合作的教学模式下,双方的教师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教育制度、价值观、认识观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我国教师的一些做法会令外教很不理解,例如外教们普遍对我国的督导教学方式不认同,在一些外教看来,督导没有经过其运行而前来的行为是不尊重的,这样不仅会影响课堂的秩序的维持,也会影响上课的氛围。还有一些外教对学校检查教案、学生作业的批改等做法也很不认同,他们认为学校应该相信他们的教学责任,信任老师,对这些现象,我们高职教育机构应该对自己院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对国外老师进行一一讲解,尽可能做到双方理解,达到一致教学,在原则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优化,在一些决策上实现人性化管理方式,设置中英文对照章程管理,和谐监督,充分发挥我国教师与国外教师的沟通作用,一些规定可以通过我方教师转到外教,辅助外教独立完成。

2.教学成本的增加

在高职中外合作教学中,由于外教长期在国内教学,将会增加教学的成本,对此,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外教的课程进行统一安排,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将一个学期的课程压缩为几周上完,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外教在我国高职的教学时间,对外教来说也更人性化,也可以回国,极大地减少了教学的成本。

四、结语

通过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走出国门的机会,对语言学习也更加巩固,也让教师接触世界最新的高职办学理念,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促进教学,优化人才培养。可以说,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符合国情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黄雪英.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质量监控.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6):90—120.

[2]黄道平.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及思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8):10—20.

[3]张晓云.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探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2—13.

[4]李胜兵.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发展研究,2008,(09):20—21.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 篇11

一、会计学课程的定位

会计学课程是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背景下, 学生在学完各专业基础课程后, 在海外学习中将确定其专业方向, 而这个方向未必是会计学。因此, 研究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上多数非会计专业人士而言, 会计工作无非是记账、报账, 麻烦又琐碎。如果学生认定未来的职业生涯不在会计或审计领域, 往往会忽视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从教师来看, 教师对作为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基础课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定位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一般采用与传统会计专业的学生相同或类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专注于如何生成会计信息, 而不是如何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 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 失去了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机会。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向往是研究该课程定位的出发点。

目前, 会计教育已经细分为两大规模市场——职业化的会计市场与非职业化的会计市场。前者强调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视角架构会计教育体系,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正是基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视角。而后者强调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视角架构会计教育体系。欧美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造就了大批相对成熟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相应也产生了更为普及的会计教育事业, 会计与理财课程在中学阶段已被列入选修课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会计信息使用者规模日益扩大, 同样也意味着会计知识的需求者已经从专业人士扩大到更为广泛的非专业人士。

传统以会计信息提供者为导向的会计教育系统, 关注会计信息的生成, 更加注重对会计数据的加工原理和过程的阐述。因而在教学安排上往往遵循“记账方法-会计循环-各会计要素的核算-会计报表”这一路径。然而复杂而抽象的会计核算过程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视角出发, 如何合理和正确地分析并使用会计信息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特别是如何利用财务报告信息评估企业的风险与价值、制定投资决策、优化投资结构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应定位于, 教授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从这个角度出发, 财务报告应是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育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 通过与资本市场实际案例相结合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而这也是多数西方会计学教材编撰的起点。

二、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改进

我国的教育体系比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是一种知识教育, 因而在教学方法上, 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的方式, 不太重视学生的参与作用。比较而言, 国外的教育更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如何撰写报告、如何当众演讲、如何与人沟通等基本职业素质, 因而表现在课程设置上, 除了有基本的商务沟通课程外, 还将沟通的形式与技巧贯穿各门课程的始终;教学方法的安排上, 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参与,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 主动学习知识, 同时锻炼相应的技能。

以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的会计学教学为例。学生在满足基本学分要求的前提下, 可以自由选课, 并且有相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每门课程会给一定的试听时间, 学生在试听后决定其去留。在开课前学生信息包括照片等已被送达授课教师, 由于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 因此每个课程建有自己的电子交流平台。

各门课程通常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课本, 教学大纲 (Course Outline) 在整个教学工作占有重要作用。在课程开始前学生就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学大纲, 大纲中列出了课程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 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并列出需阅读的参考书目, 以备学生课后阅读。学生在课后要花大量时间阅读文献、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 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一方面使学生对有关问题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技巧。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 课堂讲授 (Lecture) 大约只占30%的课程内容。案例分析和研讨 (Seminar) 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老师会根据教学主题设置相关的研讨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收集资料、筛选分析, 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及观点, 并与同学和老师研究讨论。此外还有专门的辅导时间 (Tutorial) , 教师通常每周会安排两次专门的辅导时间, 或者由学生和老师预约, 老师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遗留问题进行答疑, 或者辅导作业和讲评已经完成的作业。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会计学教学方式与英国类似, 在课堂讲授之外, 研讨会、书面作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课本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 教学资料丰富, 如《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财富》等与实务紧密联系的期刊杂志也是教学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国外的经验, 笔者认为在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教学中, 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突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地位。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应该获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以明确某一课程的教学安排, 避免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等待状态, 便于其主动学习。二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 通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研讨、项目研究和课堂演讲,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使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融通, 实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同步的目的。三是建立学生与教师沟通的顺畅渠道, 以便寻求帮助。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这些也正是中国学生在海外求学过程中急需提高的能力。

随着近年来我国出国交流、进修教师的日渐增多,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在会计教学中出现和推广,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改变, 多数教师都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总体而言, 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然欠缺。这固然与我国学生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关, 然而体制背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过于模式化的教学评估忽视了教学主体的差异性, 既束缚了教师的思维, 也局限了学生的视野, 压抑了教师“教”的乐趣和学生“学”的兴趣, 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迫于强大的科研压力, 教师分身乏术, 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和运用常常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因此, 追求并实践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变革, 才能促成教学模式的真正改进。

三、学生评价模式的比较与改进

有效的学生评价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国, 与知识型教育模式对应, 学生评价往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平时成绩的考核只占到极小的一个部分, 学生“分数至上”思想普遍, 学习目标单一, 不追求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和技能的提高。比较而言, 西方国家对学生的评价相对更全面, 既注重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发展, 也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 是一种多环节全过程的评价模式。

在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会计专业, 学生成绩评定分数平均分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包括作业 (Assignment) 、测验 (Quiz) 、期中考试 (Midterm Exam) 、课堂演讲 (Presentation) 、项目研究 (Project) 、期末考试 (Final Exam) 等。以该校财务会计学 (Financial Accounting) 和管理会计学 (Managerial Accounting) 课程为例, 其评分体系如表1:

学生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挣得分数。在部分课程中, 如果学生在平时已经挣够了“优秀”的成绩, 甚至可以不必参加期末考试。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雷同的试卷通常被判定为舞弊而取消成绩, 剽窃及舞弊的严重后果被学生广泛认识。

在澳大利亚, 学生的成绩由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共同决定, 三者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当, 以保证学生成绩的公允性和准确性。对于以应用为主的课程, 如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金融分析、财务软件等课程, 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则是最终成绩的决定因素, 而没有期末考试。英国、美国和新西兰等国也采用类似的学生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多数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20%、80%或30%、70%的比例。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例大, 而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也比较模糊, 并且学生通常在学习结束后才能获知其平时成绩, 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只追求“期末考试过关”即可, 而忽视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自身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

因此, 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建议:一应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 在课前就明确其评价标准并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为之付出努力;二是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 除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商科学生而言, 沟通能力 (包括书面沟通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 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应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三是可以学习西方高校的经验, 允许平时成绩足够优秀的学生免予参加期末考试, 以进一步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表个人观点;四是严格处罚舞弊行为。通过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设计学生评价体系并付诸实践, 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海外学习和生活。

四、结语

本研究以中外合作交流项目为背景, 探讨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定位、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体系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 该课程应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视角, 定位于教授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向往。通过积极引入课堂演讲、研讨、项目研究、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 打造多环节全过程的学生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便其更好地融入海外生活。

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开展也给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且促使我们思考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如何与西方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相融合, 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洪:《基于使用者视角的高等会计教育改革》, 《福建论坛》2009年第6期。

[2]许华丽、刘毅:《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启示》, 《北方经贸》2006年第4期。

上一篇:护士与患者交流的体会下一篇:发病诱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