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院校

2024-09-21

中外合作院校(精选12篇)

中外合作院校 篇1

劳动力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教育全球化被广泛认同。这要求各国教育必须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与国际接轨, 积极开展全球教育, 培养具有全球化意识的高技能人才。在我国, 国际合作办学一直是高职教育热议的话题,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 许多院校意识到学习国外先进办学经验的重要性。近年来, 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日益深入, 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国际合作办学相比, 我国仍存较大的差距。

一、多元化合作

1. 多样合作形式。

国外职业院校办学主体多元, 合作办学形式多样。如印度合作方式主要体现在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积极投入职业教育, 促使教育公司国际化。印度以公司营销的形式, 采取各种方式推广职业教育, 已在印度国内及世界30个国家建立了1500多个教育中心。[1]印度软件业发达, 为了争取更多的软件外包公司办学, 提高员工素质,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教育中心, 政府相继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鼓励国内外民间资本积极投入计算机教育。亚洲近邻新加坡的高职教育则是以培训中心的形式合作。它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联合开办了各种培训中心, 如与法国合作的新技术学院, 与德国合作的德新技术培训中心等。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也先后与外国厂商联办了不少职业训练中心。与工业发达国家合办的培训中心, 充分借助外国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专家, 为本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了使课程和教学方法更具国际竞争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国外职业院校采用多样的合作形式。其中包括增加课程中的国际性内容, 创办联合学位课程, 开设涉及多国的交叉学科项目, 引进语言学习和地区研究, 采用比较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 安排在海外实习或教学旅游, 聘请外国访问学者授课等。相比之下, 我国高职合作办学形式相对单一, 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另一种为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包含二级学院 (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这种方式运行) 和一般合作办学项目两种。[2]

2. 多元投资体系。

合作办学教育经费来源方面, 国外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外, 相当一部分教育经费仍来自社会学生的学费、社会机构、私人和学校附属产业的收入, 它们成为办学经费的重要源泉。为实现合作办学投资多元化, 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私立院校, 扩大学校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加大社会和私人对合作办学的投资, 另一方面, 企业与学院联手培养, 产学合作, 尤其是TAFE学院的实验设备大多来自企业的捐赠与合作, 形成了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投资体系。

3. 多层次的合作。

我国高职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 决定了国际合作主要是以吸收为主, 合作对象是职业教育体系成熟和工业技术相对发达的国家, 多以输入型合作为主, 与发展中国家交流少, 合作层面较为狭窄。与之相反, 欧洲职业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是多层次性的,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 与中低收入国家院校的合作, 即落后国家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而去经济发达和职教体系成熟的国家留学; (2) 与经济发达国家院校的合作, 即发达国家学生为了获得更多元的文化去另一个经济发达国家留学; (3) 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短期学生流动。

4. 多目的性合作。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 高等教育发达, 在教育资源上形成明显的优势, 强烈要求输出教育资源。欧洲大部分国家将教育经济化作为增加外汇的主要的途径, 联合起来共同谋求激励和调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的最佳方式, 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目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各大学也十分注重教育国际化和教育输出。1984年澳大利亚政府确立了将国际教育作为一种外销产品的立场。[3]如今教育输出已成为澳的第九大产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 许多国外教育机构将目标投入积极开展合作办学的中国高职院校。它们一般不太考虑生源, 更多地考虑经济因素, 学费高, 但效果差。这种合作办学是不宜过多提倡的。文化传播和宗教渗透也是国外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西方国家一直将文化输出作为主要外交手段。一些西方国家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外交途径的补充和政治的延续, 通过合作办学传播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 实施文化入侵和“和平演变”, [4]从而达到扩大“西方模式”影响的目的。宗教的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 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 它从一开始就以博爱人类为教旨, 甚至某些宗教势力也借机通过外籍教师进行宗教渗透活动。

我国高职校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动机首先是希望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自身建设。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对落后, 一些职业院校为了改变办学模式单一, 教育内容老化, 教学方法陈旧的现状, 积极寻求合作机会, 借助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影响和带动高职教育改革。其次是通过引入国外的教育资金和获取国内生源可观的学费收入, 弥补经费的不足。除此之外, 部分院校想通过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高办学声誉和办学质量。但是绝大多数国内高职院校, 忽视了合作办学的文化交流作用。事实上, 高职院校恰可以合作办学为契机, 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宣传高职办学优势和特色, 发挥不同文化间沟通了解的桥梁作用。

二、标准化合作体系

欧洲职业教育以高质量著称于全世界。标准化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欧洲发达国家均有本国特色的职业体系。但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复杂, 彼此相异, 导致跨国人才交流和留学有诸多不便。欧洲资格框架和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系统, 标志着欧洲职业标准化模式的初步形成。通过《哥本哈根宣言》、博洛尼亚进程和《马斯特里赫特公报》等不断改革, 欧盟各公立大学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到其他欧盟大学学习或任教, 所以, 这类学习或任教都能得到学生和教师所在大学的认可, 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师生和学术人员在欧盟大学之间的流动与交流。特别是埃拉斯莫学生互动项目 (ERASMUS) 和苏格拉底教师互动项目 (SOCRATES) 的实施, 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博洛尼亚宣言》也为欧盟范围内各个大学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具体表现在合作办学, 共同颁发文凭等方面。学生可以在两地的大学学习, 获得两个大学共同颁发的文凭。这种合作为培养复合型和跨国型人才开创了新的教育模式。从整体来看, 我国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带有明显的零散性和随意性,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5]合作办学学历和职业资格认证混乱, 证书在企业不被承认的现象广泛存在。合作办学水平良莠不齐, 地区性差异大, 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寥寥无几。有些学校只注重形式, 不注重效果。“只收学费, 不管学会”的做法屡见不鲜, 以致于许多家长将合作办学视为高学费的骗局。

三、长期的合作计划

合作办学需要长远可行的计划作为支撑。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一般要经过长期规划。众所周知, 二战后, 西方国家一直在诸多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其中包括教育援助, 这些教育援助项目大都有着有长期的、系统的规划, 合作办学的总体思路明显。20世纪70年代后, 西方国家纷纷将“教育援助”转变为“教育贸易”, 但从很大程度上继承和沿袭了上一阶段的思路, 保持了政策的一贯性。如塞内加尔———美国学术交流计划和荷兰的“走向全球”交换留学生计划。前者始于2004年, 延续至今, 后者始于1999年, 多年来始终如一, 此计划让荷兰学生受益匪浅。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缺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办学思路。尤其是近年来, 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热度很高。有些学校急于跟风, 盲目上马, 缺少长期规划和可行性的调研, 加之政府监管薄弱, 导致许多合作项目中途流产, 合作政策执行不利, 甚至背离了合作办学的初衷。

四、社会支持力度大

在我国, 合作办学基本是学校个体行为。政府、企业和各教育机构未发挥应有的宣传和导向作用。而在澳大利亚, 合作办学是整个社会通力合作的结果。就政府而言, 教育部会为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制定相应方针和政策, 并为学校提供建议和指导;就企业而言, 澳工商企业界及政府有关部门合作, 向海外宣传澳大利亚教育、培训和科研强国的形象, 尽可能出钱出力为澳大利亚创造参与国际教育、培训和科研项目的机会;就教育机构而言, 它们及时准确掌握国际教育与人才市场信息与动态, 促使政府不断调整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政策。国外非政府性的基金组织对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积极筹资, 提供专款, 资助高职院校开展各种国际合作活动。在荷兰, 发展援助组织 (EDUKANS) 长期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和资金筹集活动。主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 选择性地派出交流学生到南部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得到了荷兰职业学校的一致好评。[6]由于非洲国家马拉维工程设计人员稀少, 该组织于2011年5~8月派出来自荷兰利隆圭鲍思高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级土木工程专业两名学生为该国多项土木工程项目提供协助, 比如设计雨水收集系统。[7]诸如这样的国际合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水平, 加强沟通能力, 还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对其他学生具有榜样的作用。

由上述与外国的对比分析可知, 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突现。相信随着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不断发展, 相关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

摘要:近年来, 许多高职院校将发展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作为改革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存在差距。通过比较分析中外高职合作办学, 从中发现我们的缺陷, 以期对我国高职教育跨国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中外对比

参考文献

[1]孙颖.印度职业教育述评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以印度IT职业教育为例[J].职教论坛, 2011, (9) :92.

[2]张漾滨.改革开发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以湖南商学院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17.

[3]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5) :37.

[4]陶书中, 沈佩琼.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l0) :81.

[5]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 2008:36.

[6]Anouka van Eerdewijk, Judith Westeneng, Thomas de Hoop, Ruerd Ruben.2009, Raising Societal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The Role of Students’Exchange Programs, Spinger, Volutas, 20, 355.

[7]http://www.eijkelkamp.com/files/media/GeijktNieuws/CN/geijkt39ch.pdf.

中外合作院校 篇2

7月28日,从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获悉,本科二批院校录取已经结束,文理科共计录取了36600余人,增招了600余人。本科二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全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也已划定:文科445分,理科414分,29日开始投档录取工作。

本科二批中外合作办学19所院校计划招生文科2027人,理科7340人,共计9367人,征集志愿将于8月1日至2日进行。

中外合作院校 篇3

关键词:海河教育园区;职业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20-01

随着天津经济社会开发开放对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开拓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已经成为了各个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海河教育园区作为唯一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各个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好各项先行先试的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开明、开放的姿态,积极发挥服务与指导的职能,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

一、海河教育园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

海河教育园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海河中游南岸,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北至天津大道,南至津港公路、津晋高速,西至规划的蓟汕联络线,东至咸水沽西外环。规划办学规模20万人,居住人口10万人,年社会培训30万人次。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园区,园区按照“坚持一流标准、实行一流管理、建设一流学校、培养一流人才”的总体要求,整合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

二、目前,高职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优秀双语专业师资匮乏

众所周知,开展中外合作学,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学生需要有用英语完成课程学习的基本能力,而教师必须具有用英语教授课程和进行考核的能力。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总体较低,实际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完成专业课程所需的英语水平差距仍很大;能够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可谓凤毛麟角,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生源就存在不足,加之中外合作项目收费较高,多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属低分录取,因而生源素质偏低。然而由于引进的专业教学量很大,大部分院校最迟在第二学年将进入专业课学习,因此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前的英语强化学习最多只有一年,而且多数国外院校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前英语水平要达到相当于雅思5.5以上的水平,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很难在短时间提高。长此以往,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很难开展。

三、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的对策研究

海河教育园的各个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园区优势,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共享平台,专业互补性强、办学规模相当的院校要鼓励形成多校联盟。联盟内成员院校共享中外合作办学资源,采取长短期项目相结合的模式,开办2+2、3+1的专升本项目,联盟内各学院学生无需学籍转换,按照自己对更高层次学历和海外经历的需要,自由选择联盟内的项目。

1、依托海河职教园打造多校联盟

多校联盟,顾名思义就是要将园区内有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或者愿意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高职院校联合在一起。共同利用园区的政策优势,共享交流合作信息资源和平台;根据天津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职业技术培训项目,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使某些单独由一个院校难以承担的项目通过资源整合统一协调的方式开展起来,并逐渐扩大受益面。

2、实施针对性的考核制度,按照考核等级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

(1)实施针对专业教师的考核制度.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大多是由外方教师与中方教师共同授课,往往一半以上的课程需要由中方教师授课。由于引进国外教材,这就要求中方教师具备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既懂专业,又要有很好的外语能力。从合作办学的实践来看,中方专业课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在设计针对专业教师的考核制度时,一方面既要考察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又要重点考察专业教师的英语基础,另一方面还要考察国外合作院校相关授课内容。

(2)实施针对英语教师的考核制度.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由于英语等级证书与学位证或毕业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英语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专科英语等级考试而进行,教师也很少向学生介绍有关雅思考试的信息或将教学内容与雅思考试有机地融合,更偏重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灌输,以帮助学生获得英语等级证书顺利毕业为宗旨。

3、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的积极性

鉴于合作办学项目中方教师使用国外教材,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英语教师,都要在备课、授课,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一般专业更多,所以应该从教师收入上予以肯定。同时,尽可能地为专业教师提高英语水平创造条件,把那些专业和外语过硬,又勤于教学的教师送到国外合作院校培训,让他们把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与其他教师分享。

4、建立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商讨问题、共享资源、规避风险

要通过会议商讨、解决问题,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最佳切入点,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先用在发展可能实现较大突破的领先优势的学科领域,共享信息资源,防止国外一些不正规、质量低劣的教育机构利用国人急迫心理和崇洋心理混入我国教育场谋取暴利。同时,也可以针对合作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商。

总之,充分利用好海河教育园区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地缘优势,高职院校发挥好自身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特色,适时在院校间加以合作,就一定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突破,为高职毕业生寻找到更加美好的人生舞台和更加广阔的学业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郭扬编.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英杰著.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中外合作院校 篇4

一、问题与不足

(一)专业设置趋同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方大多是国外二三流和名气不大的院校,其专业水平和课程质量难以判断和保证,在专业设置方面则是过于集中,主要是应用文科,其中以经济和管理门类为主,工学门类专业所占比例非常小。投入少、见效快的所谓“短平快”专业成为合作办学的重点,而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中强调的社会急需、薄弱的、空白的学科专业没有成为重点选择对象。

( 二) 合作形式固化

在合作形式上,虽然有“2 + 1”、“3 + 0”、“3 + 1”、“3 + 2”等情况,但其本质都可归纳为“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 等三种类型,并且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融合型模式看似是一种引进国外教育资源的模式,但由于双方在教学体系上存在差异,因而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嫁接型模式,除了向外方单向输出学生,变成国外学校的生源后备基地和留学预备班,并不能得到外方在教学资源上的真正的支持和互补。松散型模式,由于自身松散性的特征,对合作本身并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故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 三) 监管缺乏力度

当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体系,从办学项目的审批到广告宣传、办学过程的质量监管、财务审计等,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是少数院校的年检和评估也存在很多问题,年检制度和办学许可证制度也不完善,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开展过年检或任何形式的办学质量监督。

( 四) 自身问题不少

不少高职院校自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生源问题。一方面,中外合作项目的招生对象往往高考录取分数甚低,英语基础也不牢固; 另一方面,中外合作班的学生多数来自经济状况富裕的家庭,自立和自理能力较差,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学习兴趣不高。二是师资问题。合作办学不仅需要中方教师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理念、授课方式、 团体协作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中方师资队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考验。三是管理体制的问题。由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中方在教学运行上与外方难以同步,在管理体制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评估考核、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一些院校全盘引进国外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没有经过认真分析、消化,便囫囵吞枣地用于教学; 也有些院校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牌子招生,却没有引进国外的教材,也没有足够数量的外籍教师,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合作。

二、对策与建议

( 一) 教育行政部门与产业界、高职院校分工协作,保障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发展

1. 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起监管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审核力度,指导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起到“把关”作用, 防止不良项目进入中国市场; 其次,要提高高新技术专业的引进力度,在源头上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质量进行监管; 再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通过建立有效、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监督,以保证合作办学质量的提高。

2. 产业界应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风向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立项、发展都离不开产业和行业的指引。产业界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试金石”。因此,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时候必须“倾听”来自产业界的声音。产业界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者”。产业界拥有大量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这正是中外合作办学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和技术力量。此外,产业界还拥有大量的先进设备、仪器,这些也是中外合作办学所需要的实验实训基地。

3. 学校要切实承担自身的职责。学校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承载体,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直接管理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五条明确指出: “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贯彻中国的教育方针,符合中国的公共道德,不得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主权在中方,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必须在中方院校的领导下进行。

( 二) 高职院校要纠正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倾向,明确办学定位

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快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因此,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始终坚持能力建设导向,着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既要引进国外的名牌大学、名牌课程、名牌教授,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要尽可能地选择国外知名高等学校进行合作,从整体上推动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提升。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必须纠正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倾向,纠正合作办学就是“出国预备”的错误观点。

( 三) 以引进促发展,不断提高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能力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目的是要为我所用。中外合作办学不能只有“拿来主义”,更要在改造、消化和吸收上下功夫。我们引进国外先进的专业和课程教材,不能停留在移植上,更不能悬浮在空中,而是要结合国情、省情和校情实际,融会贯通,实现有机嫁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区域特色、符合学校实际、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教材体系和管理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不断缩小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推进办学水平的提升。

( 四)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师生素质是合作办学的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能否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取决于办学质量的高低。而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素质, 国内高职院校必须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运行中,首先,要大力提高对合作院校的要求,督促外方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中外双方的强强联合,做到合作共赢; 其次,转变陈旧观念,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外学科、专业、教材、师资、理念的引进问题,重新认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与标准,牢固树立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中心的合作办学新理念; 再次,要大力促进中外双方师生交流、开阔中方师生员工的国际化视野。为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努力建立一支稳定、过硬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中方师资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学生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高校招生计划的要求招生,不得随意降分录取。 同时,学校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加强学生日常管理,还必须要符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 五) 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普遍存在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基础建设滞后、管理力量薄弱和风险处置不当等问题, 因此,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日常管理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完善管理办法,使合作办学按预定的轨道运行。建议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提升中外办学项目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项目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年检工作, 并将有关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当前最为紧要的是,要使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与国际教育评估机构的交流合作,争取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教学质量评估, 并不断根据市场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使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评估与国际接轨。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院校自身和外部条件皆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产业界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更重要的是,中方高职院校要明确办学定位,不断提高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能力,严格规范管理,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 篇5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李步真

摘要:教师合作教学模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其理论与实践也正逐步地完善。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充分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基于教师合作理论的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开创了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先河,给教师合作理论带来了新的方向,其作用也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对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系口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结,进一步提出了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有利作用。

关键词: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教师职业技能、集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合作教学迅速吸引了教育学家们的目光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合作教学的价值、意义、问题和策略等问题成为了学界研究的又一新热点,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教师合作教学提出了各种假设和建议,并论证了教师合作教学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合作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在于其他教师的互动对话中发展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基于教师合作教学理论的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更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职业能力

传统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大多是独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专业水平及职业能力。教师很难在工作当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使发现,也苦于自身能力,提高的速度非常缓慢。这种单打独斗的模式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合作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集体备课、集体听课、评课,这种团队质量控制的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与普通的教师合作教学模式不同,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不仅能起到上诉的效果,并且能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通过中外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商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整合了优势教学资源,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自身发展。

以笔者所在的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系口语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大胆地打破了传统口语课堂教学模式,开创了外教和中方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组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一节课由中外双方两名教师共同担当。中外文化的冲击在课堂中相得益彰,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跨文化的教学背景也让教师通过彼此沟通交流,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此外,中外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不仅整合了外教对本国文化,本族语的自如使用和中方教师对中国学生外语普遍学习问题的了解等优势。通过合作使中外教师都获得了个人能力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使教师的职业技能最大程度上得到提高,达到了1+1>2的效果。

二、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整合了优势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的好坏往往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等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对同一教学内容,水平不一的教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中外合作教学的课堂中,中外教师在同一课堂里的互动、互补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感强烈。通过问卷,我们发现,70%以上的学生认为,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使得他们对口语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外教师对话的文化冲击中,学生产生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意愿,有着强烈的参与感。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对于两个思想。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整合了中外教师彼此的优势教学资源,综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有利于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青年教师的成长队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教师发展“传、帮、带”的一部分。通过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实施,青年教师的成长迅速,对教材的处理以及对课堂的把控能力都有着明显的提高。通过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使得青年教师能够在跨文化的课堂实践中获得自身的成长。实践中,我们发现,两位教师在课堂中,当一位教师上课时,另一位教师可以及时地通过课堂观察,得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有利于课堂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整,改善了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极大程度上打开了教师们的创新思维模式。教师间相互督促,相互激励,取长补短,充分地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达到了集体素质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师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J], 王双全,赤峰学院院报,2010.3 [2]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J], 饶从满、张贵新,教师教育研究,2007.1 [3]合作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 郑慧玉,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

中外合作院校 篇6

关键词: 中外合作院校 国际化人才培养 创新

一、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中外合作院校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场所,区别于传统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区别于传统高校。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普遍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中外合作院校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上要着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

中外合作院校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输出中国高等教育的窗口,发挥着国际学生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作用,在引领国际化的同时,更着力于推动和促进,潜心深耕和开掘。在教学观念重塑、教学制度重构和教学方法手段更新等方面层层推进,为中外学生提供一种真正融于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学体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大学联合会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经济全球化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求高校培养出拥有国际文化知识、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以我所在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是一所中美合作办学院校,有着独特的机制与模式,这种独到的特色为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优越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空间。美国投资使学院具有坚实稳定的教学资源,美国西亚斯基金会与教育顾问团提供基金支持和教育督导,郑州大学和美国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分别向学院提供丰厚的教育资源及管理经验,实现了中外优势互补、教育资源共享。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目标的指引下,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把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视野广”,这个目标更细致、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要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之配套。

1.专业教育传授国际化文化知识

注重国际化文化知识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制订中西合璧的教学计划。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都按照国际惯例与国际标准进行有效管理。国际化课程设置在内容选择上注意课程内容的宽基础性的同时注重实践,科学教育内容与人文教育内容并重。教学内容国际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许多高校直接引进原版外文教材,以英语或双语进行教学,加快课程整体的国际化程度。国外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更新快,体现时代的发展,该类教材的使用使教学内容与时代同步。国外出版的高校教材除主教材之外,还配有完整的教学辅助材料作为课件配套体系,用以节省教师备课和准备材料的时间,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借鉴国际化课程讲授方法,许多高校尝试借鉴国外教学经验改进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努力加强学生自学、课堂讨论、实践学习、科学研究、创业训练等培养环节,学校还特别强调实践性环节,密切教学与社会的联系,教师也能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监测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不但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而且聘用外籍教师授课,学生可直接听取美国教授的学位课程,学习最先进的文化知识,为培养国际性综合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这里培养的学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拥有跨文化沟通的交流能力,具有全球使命感和责任心,是培养国际性综合型人才的中坚力量。

2.德育教育培养国际化思维意识

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认为,德行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而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非常重视德育,他不止一次地强调指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以助其为恶,无益也。”

德育教育一定要树立国际眼光,要有放眼全球的视野。了解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进程,及时寻求和调整德育工作的战略和策略,使德育工作始终高扬时代主旋律,奏出最强音。

更新观念,强化国际化思维意识。高校上至领导管理层,下到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国际化意识,学校的领导人和教师是国际化意识的传播者,可以先从他们着手灌输国际化意识。对于高校领导管理层,可以定期组织国际会议,和国际高校管理层沟通,传输国际化文化意识。还可以选派教师赴国外高校进行学习和交流,强化国际化意识。这样,领导和教师能更好地把国际化意识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不忘根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德育国际化不是简单地与国际接轨,而是要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外来优秀文化的影响和先进德育思想经验。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设置必要的课程,让学生阅读必要的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从而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文、史、哲、艺知识。在此基础上,以教化为手段,以养成为目的,通过环境的熏陶、教师的良好示范,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与此同时,把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传统的德育成果大胆地推向世界,使之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3.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培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之内化为气质、人格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哈佛哲学系的爱默生大楼北门上铭刻着一句让许多哈佛人和参观者费思量的话:“什么样的人让你难忘。”鲁登斯坦校长给出的答案是:理解人、同情人、尊重人的人。他阐述了哈佛重视人文科学的原因:“哈佛为什么要教授六十多种语言和许多异国文化和文明的成就呢?就因为假如大学不能这样做,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就会失去一个巨大的人文科学宝库,而那个宝库是我们要理解人究竟是什么所必需的。”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中外合作院校更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开展人文教育,着力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两者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容纳和相互支持。首先,变专业教育为通才教育,力求科学教育中有人文内容,人文教育中有科学内容。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由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改为启发、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发挥讲座、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效用,从而实现由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建立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鼓励多种文化共存。高校应积极组织承办国际会议和学术论坛,鼓励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碰撞。为师生提供和国际接轨的大舞台,让各国文化气息充满校园,让不同的文化在校园内扎根落户,在每个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来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这所不知名的学校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做得很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西亚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西亚斯师生学习、展示自己独特才艺和五彩人生的大舞台。西亚斯拥有100多个由专业教师辅导的学生社团。每个月都有一个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大型文化活动。迎新烛光晚会、国际文化节、访校日、女性成长论坛等各种活动,让西亚斯师生不仅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学习中西方文化,同时享受校园文化生活的快乐与诗意。西亚斯这所中外合作院校之花正在中原大地上绽放,引领中原教育的新高度,同时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上正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2]马万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中国软科学,2008(8).

[3]邓秀华,陈宇莺.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德育.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

中外合作院校 篇7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必定推动国际教育的发展, 高职院校教育的国际合作随之成为一种趋势。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通过合作办学, 高职院校的教育将有机会获得优质的国际教育教学资源, 形成开放、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和国际视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通过多渠道健全机制, 并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需要积极参与, 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作为高职院校合作教育中的一部分, 英语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课程的教学首先是培养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前提条件, 不论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还是语言文化的学习, 都必须经过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其次, 英语教学还将为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外合作办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通过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 英语作为沟通的媒介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只有英语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很好地实现合作的目的。因此, 探索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 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借鉴模式。基于这一模式的考虑, 需要对合作项目下的英语教学进行通识类、以专业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一、以通识英语课程为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是通识类英语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价值所在。在通识类英语课程的教学方面, 课程的开设要全面考虑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已有的条件和设施, 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合理地开设课程。此外, 要以中外合作为契机, 有效地利用中外两方的教师资源, 除了发挥本土老师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之外, 还要通过合作办校的方式, 很好地利用作为合作另一方的外籍教师资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外籍教师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利用得好是可以很好地服务于中方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为此, 在聘用外籍教师时, 有必要对其教学经历以及相关的资质条件和工作经历进行审核, 以便更好地选择有经验的国外教师到中方的高职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和实习活动。在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外籍教师的聘用是一个涉及教学质量的问题, 为此在聘用外籍教师时, 必须严格考核, 不能因为降低了外籍教师的挑选条件而减损了合作的效果, 乃至于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在通识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活动。在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项目中, 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广泛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KSA方法 (即knowledge, skills, attitude) 等教学方法, 以及认知语言学、框架语义学、语用学、信息输入和输出法等相关的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交际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英语交际活动, 实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英语的交际能力培养。又如,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通过对不同场景元素的激活将非常有助于该情境下的英语词汇教学。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替使用以及语言学研究成果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合作项目下的英语教学质量将会得到提高。

二、以专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 英语的教学活动只是整个合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其作用和功能不能被夸大, 否则就会错误地理解合作办学的宗旨。合作办学过程中, 专业技术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学习和掌握是合作办学的关键内容, 要实现这一合作目的, 英语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为此, 我们认为在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后, 要加大力度进行以专业英语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 以便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因此, 可以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还要加强外语水平的提高, 只有当专业知识与外语有机结合时才能更好地培养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切实培养具有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批评和分析能力的学习者。

实现以专业为导向的英语课程教学, 突出的特色在于将英语和专业结合起来, 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实现英语教学活动从纯语言或文化的教学向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的过渡。这一过渡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英语重复语言教学带来的倦态感, 并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专业英语水平多层面的提高, 为学生学习国外相关专业的知识提供更高更大的平台。

要进行以专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 对教师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目前状况下, 教授英语的老师一般不熟悉专业知识, 而知悉专业知识的老师并不一定有很好的英语教授能力。在当前的空缺状态下, 要实现专业和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就必须首先培养出具有专业和英语能力的教师队伍, 以便更好地推进中外合作项目的进行。

三、英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通识类英语课程的教学立足点在于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和英语文化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以专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是以全英语或双语授课的方式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进入更高程度的教学活动后, 学生应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入交流活动的更高环节, 这时通过实践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就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英语教学活动。

在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 中方和外方老师应积极参与并辅导。在实践性的环节中, 既可以到现场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实践的活动, 但要强调的是要将校内技术技能基础素质的训练和校外的实践相结合,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英语的使用巩固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学习和掌握, 并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践活动中。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不但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还要加强英语水平的提高, 只有当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教学与培养有机地结合, 才能确保合作办学所培养的职业教育人才更好地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切实培养出既懂专业又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作业的运用型模式人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推进的大潮中, 各类高职院校应抓住合作办学的发展契机, 通过互利互惠的双赢合作渠道, 不断加强和完善办学的各个环节, 增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实力, 真正实现复合型、创新型高端人才的培养计划, 为中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2010, 2.

[2]赵卿敏.国际化: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6) .

中外合作院校 篇8

1 三本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总体上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对雅思英语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学习兴趣不高。以嘉华学院国际部大一14个班375名学生为例, 英语的平均分仅在86.5, 尚未达到90分的及格水平。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大一入学初期就不能制定较高的培养目标, 而是由简到难, 循序渐进, 以便于学生容易接受。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谓自主即“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 (1) 强调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 即学习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并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 通过雅思考试就可以到国外的高校就读, 以雅思考试为目标的动机性很强, 这一外在动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也导致了过分关注英语的应试技巧, 而忽略了语言的实用性以及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同时在学习策略方面, 他们都不清楚该采用何种学习策略, 很多学生认为上课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好了, 课下也很少花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学习。以雅思口语学习为例, 接受访谈的所有学生都认为英语口语很重要, 但是只有18.6%的学生课下会花时间练习口语, 绝大数学生只在一周两次的英语口语课上进行口语练习。

针对学生的特殊性,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特殊性, 寻求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针对学生普遍入学英语基础不好这一特点,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就有有所调整, 由简到难, 循序渐进。对学生要多鼓励, 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策略。为了督促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学习, 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任务。以雅思口语为例, 学生单纯依赖一周两次的口语课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督促学生练习口语, 笔者在教学中会布置口语任务, 让学生课下录制成视频, 这样老师可以通过看视频更为直观的发现学生口语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说语音语调, 语法句子表达等等方面的问题, 从而可以给予相应的辅导。

2 教材选用方面

自1987年雅思考试首次进入中国,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雅思考试中心。市面上有关雅思考试方面的书籍可谓琳琅满目, 五花八门。然而, 这些书籍只能作为短期培训资料, 不适合中外合作办学两年的语言学习教程, 缺乏持续性。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的教师根据本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对其他三本院校教材选用的调研, 最终确定以Cambridge4-9为主要教材, 但由于这一套教材难度系数较高, 对入学新生并不太适用。因此, 作为过渡阶段, 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 雅思阅读采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雅思阅读预备教程, 这套教材专门为高中毕业生, 大学低年级学生编写的, 难度适中。同时配有一些课外读物, 用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雅思听力采用《英语初级听力》和《step by step》这两套口碑较好的听力教程。雅思口语则以《雅思口语特训》为主, 同时配有《新概念英语II》作为辅助, 由于《新概念英语II》语料地道, 故事简单有趣, 学生通过背诵复述其中的故事来达到练习口语的目的。对于雅思写作, 第一个学期主要集中在巩固学生的语法方面, 按照由词到句再篇章的思路, 教材主要以教师自编讲义为主。

3 师资培养方面

我院雅思教研室共有11位老师, 均获得硕士学位, 同时在雅思考试中获得过高分, 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其中有过留学经历的老师3人。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我院聘请了三名外籍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口语教学, 同时每学期国外合作院校会派专业老师来我校进行短期的密集授课。由此可见我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但同时其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教师队伍年轻化, 平均年龄不足30, 不可否认年轻教师上课风格更为活泼生动, 但在雅思教学方面的经验不足。为此, 院领导经过协商特批进修经费, 将英语老师输送到一些培训学校进修。同时为英语老师提供雅思考试费用, 派英语教师去参加雅思考试, 从而更好的了解雅思考试的动态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 学校正在积极制定英语教师激励机制, 以学生雅思成绩作为最终的奖励标准, 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4 教学方面

课堂教学是课程建设与实施最直接的体现, 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英语教学本身的特点, 我院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4.1 采用小班授课

针对语言教学本身的特点, 我院实行了小班化教学, 每个班学生严格控制在30人以内。只有通过小班授课才能更好的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 从而因材施教, 同时学生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口语教学, 要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口语锻炼, 必须实习小班授课。

4.2 增加晚自习辅导

由于本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大部分学生除了课堂时间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时候, 为此学院组织学生开设晚自习辅导。晚自习时间配有专门辅导老师, 同时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 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不好的学生穿插在一起。辅导老师会分配任务, 这样一个小组中, 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学习不好的学生, 彼此相互协作, 相互帮助, 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辅导老师给予相应的指导, 从而提高整体的英语水平。

4.3 教学形式多样化, 改善教学方法

课堂上除了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之外, 同时采用国外流行的小组研讨课的组织形式, 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对比竞争, 从而保证课堂既活跃又有趣, 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学院每个教室均配有多媒体, 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课堂上可以利用听说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听原汁原味的英语资料, 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设定情景,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嘉华学院分管领导和各位雅思老师的共同努力, 嘉华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学生的雅思成绩明显提高。雅思成绩5.5分的学生达到70%, 部分学生单科成绩甚至达到了7分。雅思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新生事物, 很多东西都处于摸索状态, 但是只要认真钻研, 勇于革新, 中外合作办学定能取得成功。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 英语教学至关重要。学生只有通过雅思考试, 才能顺利地到国外合作院校就读。笔者结合北京工商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 对三本院校雅思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我院在应对这些问题中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雅思教学,问题与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静, 魏月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

[2]王晓明, 孟春国.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

中外合作院校 篇9

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之下,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尝试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发展, 在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中,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形式。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 可以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和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但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作为新生事物也随之显现出其固有的经验不足、体制不全、关系不顺等问题, 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 师资队伍自身的问题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质量造成严重的损害,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笔者将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1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

除了具备教师这一职业通用的素质之外,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进行结合, 本文认为,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要具备:

1.1 具备“双师型”教师的条件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

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前者来说, 是为生产建设培养相应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能够培养出这类专业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具备一支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重素质的师资队伍[2],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师型”教师。

1.2 具备双语型教师的条件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秉承

“以生为本”和“面向国际”的人才培养理念, 引进外方优势专业和学科, 围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环节也采用独特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双语教学相比,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双语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通过双语对专业知识进行了解, 这种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授课能力的师资我们称之为双语型师资。

2 目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将从中外合作办学中方 (以下简称办学方) 和教师队伍自身两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2.1 办学方存在的问题

2.1.1 缺乏重视, 投入不够。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 由于区域、扶持政策、办学理念等方面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进而导致中外合作办学没有受到太多学校的重视。通过对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 尽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许多学校已经有所体会, 但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 还没有将中外合作办学的地位放到一定的高度, 只是在办学形式上对常规办学进行补充, 将其作为学校多层次办学的一个亮点和面子工程看待, 目前还停留在“有”的阶段, 离追求“优”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所引进的国外资源质量不够高、项目学生招生规模小、经济收益低甚至为负收益、项目没有发挥应有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等问题[3], 在这种背景下, 学校就不会去重视中外办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投入力度也就相对较弱。

2.1.2 与师资队伍建设相配套的政策不够完善。

(1) 缺乏激励政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比其他普通专业教师高出许多, 但是学校没有考虑到双语专业课程教学的高难度以及教师在理解英文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备课、教学上付出的大量精力, 课时费标准没有提高, 没有额外地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 与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也没有挂钩,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2) 师资队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许多院校在中外办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缺乏经费的支持。只是在国外合作方针方面对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教学培训, 根本没有对教师个体长期的发展规划、继续教育、国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研发等给予支持。 (3) 教师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在全校教育教学中, 中外合作办学所占比例相对比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 不会影响全校的教育和教学。另外, 许多学校在中外合作项目教学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尤其是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缺乏相应的制度执行力。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放松了监管和约束。

2.2 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2.2.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由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两部分组成, 其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组成结构不合理。外方教师比例小, 发挥作用不明显; (2) 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和初级居多, 中级偏少; (3) 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少搭配现象十分普遍, 而年富力强, 有经验、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较少。

2.2.2 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流动性较大。

由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组成的中外合作办学师资, 还呈现出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过大的现状。一方面, 外方教师连续在中方工作两年以上的非常少见, 流动过于频繁, 不利于他们准确掌握学校和学生的状况, 也容易出现教学不系统、缺乏连续性的问题。另一方面, 中方教师中的外聘老师流动性也比较大。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 对于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开展长期建设都非常不利。

2.2.3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高职院校中目前还存

在师资不满足“双师型”的条件, 因为有些师资直接来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生, 他们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但是缺乏一线的生产经验, 缺乏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 而从企业引进的行业熟手和应用型专家数量也满足不了需求。

2.2.4 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需要双语教师使用英语教材, 开展英语备课、写教案、布置作业、辅导学生和进行考试的双语教学系列活动。对于参与双语教学的中方教师来讲, 双语教学经验不足, 专业课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普遍偏低, 而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则不够深刻全面, 同时兼备英语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合格的双语教师严重匮乏。对于外方教师, 由于缺乏汉语沟通能力, 也无法胜任双语教学工作。

3 加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所以长期滞后, 与办学方的认识不高有很大的联系。办学方必须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是加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可以全面辐射、带动和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建设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 办学方应彻底摒弃中外合作办学只是配角的观念, 不能将项目看成是面子工程, 应该增加师资建设的资金投入, 建立与师资队伍建设相配套的制度和措施, 开辟多种师资培训渠道, 激发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为打造一支双师型、双语型的国际型师资队伍提供支持和保障, 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打造成品牌项目, 使其发挥出重要的引领、示范和辐射效用。

3.1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有充足

的资金保障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要求比普通办学快得多。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和良好的外语教学应用能力。中外合作办学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加大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 积极引进各学科所需的各种人才, 在培训、进修、深造等方面提高对职工在岗的培训和教育, 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积极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备一定规模的教师队伍。

3.2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有完善合理的政策、制度保障

3.2.1 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方应建立物质、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 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工作的压力, 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物质方面的激励包括提高课时费标准, 在体现一定的公平的基础上, 考量教师对双语教学付出的多倍劳动, 适度提高课时费标准。精神方面的激励包括教师评奖评优、职称及职务晋升、定岗定级、参加各类培训优先等。

3.2.2 教师评价机制。

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外办学师资队伍的考评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说, 健全的师资队伍考评体系为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教学效益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结合中外办学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应在教学管理方面, 积极倡导教师利用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引进多种灵活的学习模式, 指导学生考取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门的技术人才, 并且这种人才对国内外的专业和技术规范比较熟悉、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涉外合作项目、涉外企业、劳务输出中发挥聪明才智。在考评的方式上, 通过采用督导评教、教师互评、学生参教, 以及教师自评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另外, 对教师参与国际专业教学交流、学术研讨、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考评, 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性的实践, 与国际接轨, 同时保持与国际先进教育同步发展。

3.2.3 完善教师聘用体制, 优化师资结构, 稳定教师队伍。

健全教师聘用机制, 优化教师结构, 稳定师资队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优化师资结构。增加外籍教师的数量, 提高外教的比例;加强管理, 多聘用讲师职称的教师。另一方面, 采取稳定教师队伍的措施。抓住当前高学历毕业生数量较多的机会, 增加自有教师的人员数量, 培养教授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的教师, 降低流动性;制定更吸引企业、行业人才的政策, 获取企业、政府、社会的支持, 减少外聘教师的流动性。

3.3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培训要探索多种途

径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双语教学能力, 需要借助多渠道、多途径的培养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可以通过聘请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和知名职业院校的专家做学术报告和讲座;定期与国内外先进的高职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学习;定期到校外的企业挂职训练, 提升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项目等途径来实现。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 需要借助:一是国外进修培训。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 与外方院校沟通, 通过互派教师, 争取国际交流机会;二是国内短期培训。利用寒、暑假时间, 参加国内比如新东方、雅思等在内的强化英语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集训班。

3.4 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注重终身学习, 不断夯实自身

的双师、双语素养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端正终身学习的态度, 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双师、双语素养。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的能力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关注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 具有鲜明的时效性, 因此需要教师不间断地学习行业中涌现的新技术。

摘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的关键,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做了简单阐述, 其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办学,师资建设

参考文献

[1]冯发明.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7, 6.

[2]杨梅.关于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与培训策略[J].职教论坛, 2012, 8.

中外合作院校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形式, 已成教育国际化在中国的显著体现。中外合作办学, 不仅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更新办学理念, 提高办学水平, 加速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 而且能吸纳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模式, 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尽早与国际接轨。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模式

(一) 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兴起中外合作办学, 历经30多年时间, 已涵盖所有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 以高等教育为主, 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目前, 仅江苏省就有99所高校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合作创办中外合作项目共499个, 其中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占一半以上。

(二) 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基本有两种:“3+0”模式和“2+1”模式。“3+0”模式就是中外合作班学生在中方高职院校学习三年, 外方院校按照合同规定, 派遣外方老师来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 学生完成所有的学分, 可同时获得双方的毕业文凭;“2+1”模式就是中外合作班学生在中方高职院校学习两年, 完成规定的学分, 可赴外方院校学习一年, 完成外方院校所有的学分, 可同时获得双方的毕业文凭。如仅在中方高职院校学习三年毕业的, 可获得中方的毕业证书。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作用

(一) 引进国外优质资源,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合理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尽快与国际优质教育接轨。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认可,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高职教育缺乏教育特色, 各所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 不能突出院校特色, 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国外的职业教育相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让学生通过各种亲身实践来获取相应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国的高职教育应更新办学观念, 改革教育模式, 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使高职教育成为一个有别于本科教育的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二) 培养国际化人才, 应对教育国际化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我国对国际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大,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借鉴国外成功办学经验, 可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加速我国高职教育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教育接轨。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对策

(一) 加强中外合作项目的专业建设。

目前, 我国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都有中外合作项目, 涉及的学科主要是文科, 多以经济和管理为主;工科类主要以计算机为主。这些中外合作项目以“投入少、见效快”的特色深受中外合作双方的喜爱, 但与我国举行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相悖。为更好地发展我国高职教育, 适应我国新技术发展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结合学院的定位和办学特色, 举办国内新兴、薄弱的专业, 缩短我国教育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二)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 大多数院校考虑到经费问题, 不能完全聘请外籍教师来授课, 大部分课程都是由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授课,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中方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 既要懂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为了满足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 学院会选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外方院校培训进修, 学习国外优秀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自身教学中, 促进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优化发展。

(三) 建立健全监督与管理机制。

1.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政府机构一方面可对申请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进行严格把关审查, 确保外方合作院校的资质真实并符合合作办学条件, 另一方面要克服体制性障碍, 尽量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 进一步改变政府与中外合作办学主体的关系,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建立和完善监督和管理机制, 减少行政审批的繁杂手续, 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2. 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内部管理。

首先, 要完善决策管理机制, 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实施科学管理。其次, 要加强学科管理和建设, 在与外方院校的合作的过程中, 既要考虑外方合作者的实际情况和合作专业, 又要考虑本院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开设专业的办学效益, 又不能忽视办学质量和专业的发展趋势。

(四) 建立完善的评估与质量监控体系。

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是中外合作办学现存的重要问题之一。发达国家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保证合作办学质量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教育评估体系, 专门对所开专业、课程的质量等定期评估, 提高办学质量。目前,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 很少有院校会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考核, 即使有相应的制度, 也只是一种形式, 实施根本不到位。要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保证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控和评估体系, 定期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运行情况, 如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等进行科学而又公平的评估。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实现路径, 在我国教育事业和国际教育事业中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加大改革力度, 大胆探索办学新模式, 从而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曼丽.江西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7) .

[2]王琴.关于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

[3]刘继泉, 李岚.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7, (6) .

[4]朱冬林.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10, (9) .

[5]蒋福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5) .

中外合作院校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管理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郑广峰(1980- ),男,广东梅县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5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53-01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市场逐步开放,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办学层次涉及学前教育、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非学历职业教育及高等学历教育。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TAFE)和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BETC)合作,凭借比较完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吸引国内众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青睐。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TAFE旅游管理项目为例,该项目是两国政府的合作交流项目,采用移植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全面引进合作大学的文凭、课程、教材、考试评价,其特点在于:一是移植TAFE课程,中方按照TAFE要求和标准组织教学和考核,无严格的固定教材,按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分模块推进教学;二是能力本位型取代应试型培养方式,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学生在中国上课,课程根据合作双方协议,指派TAFE澳方老师或中方老师授课,学生由中方学校进行管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从招生到授课都有其特殊性,在班级成员构成及管理上,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班级成员构成复杂,班级凝聚力较差。一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情况复杂。我院TAFE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广东省内高考考生招考,录取线为3A线,学生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参加TAFE旅游管理项目专业学习。这些学生高考成绩一般,在专业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另外,本专业有一部分调剂生或补录生,这部分学生大都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该专业还招收TAFE项目学员,毕业时只获得TAFE旅游管理高级文凭,该部分学生通常家庭情况较好,父母对孩子的学业要求较低,这部分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奢侈,有的学生带有某些不良嗜好,容易在学生间产生消极影响。二是缺乏艰苦奋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由于我院TAFE旅游管理专业为中澳合作项目,学生毕业时分别获得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专科文凭和澳洲TAFE旅游管理高级文凭,学费为其他国内专业的一倍,该项目的在读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是独立意识强,合作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性差。TAFE旅游管理专业中大部分学生只关注个人利益和个人事情,对班级事务不关心,组织纪律性较差,班级缺乏凝聚力。四是自视过高,心理平衡力较差。在班级成员中,有一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高考成绩不佳,未能如愿考上本科院校。入学后,往往对学校的教学环境、设施、师资等软硬件各方面都不满,看不起学校和所学专业,负面情绪强烈,消极应对学校管理。

2.班级管理难度大。中外合作项目中的班级,往往因为其特殊的课程模式和学习考核方式,而与同校其他专业的班级有所不同,学生入学后就带着“最贵学费专业”的头衔,从心理上感到和其他同学的差异,而班级管理上往往又和其他专业一视同仁,其特殊性又得不到照顾,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中外合作项目的认知不足,很多学生对中外合作项目的理解较为单一和肤浅,认为中外合作专业就应该是全外教教学,对中方教师负责的主要课程表现出不屑和抵触。另外,兼职辅导员的作用有限,造成班级管理难度加大。兼职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上,和负责其他专业的专职辅导员工作无异,但由于兼职辅导员的本职是专业教师,通常只能在结束专业教学后管理班级事务,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处理学生问题。在实践中,仅靠兼职辅导员一个人面对和回应学生的各种问题,没有完善的适合中外合作专业特色的班级管理,学生的诉求无法得到回应,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很好疏导。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构建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班级管理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影响力的大小将由传统的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性影响过渡;二是教师的管理方式将由过去的“专制式”“放任式”管理向民主式管理过渡;三是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如何通过班级管理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广大研究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研究多集中于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或者侧重于班级管理考核等,研究多从班级管理外部进行改革和研究,较少从班级内部管理结构进行研究。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管理研究,将从班级管理的微观层面弥补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人才培养研究的不足。

1.设置中外合作项目班级专职辅导员。和一般的专职辅导员不同,中外合作专业的专职辅导员,必须非常熟悉合作双方院校的班级管理要求,还应全面了解中外合作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考试安排等。

2.建立中外合作专业辅助教学和学习管理制度。高职中外合作专业在专业设置上通常是移植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教学模式、教材、课程考核方式等与国内相同专业有所区别,因此,必须帮助学生适应该教学和学习模式。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就必须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通过班级活动,建立长期有效的专业辅助教学和学习管理制度,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这种专业辅助教学和学习管理制度应包括:一是以小组为模块,合作学习;二是以专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成辅导团;三是定期展开专业教学和学习反馈活动;四是开展与专业学习相关,体现中外合作特色的班级活动。

3.构建以模块为发展单位的班级特色管理模式。社会管理学研究认为:管理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管理金字塔中,每级管理机构称为一个结点。对个体最有影响、最直接的结点是与个体最接近的那一级。群体成员越少,结点与个体的距离越近,管理越有效。对一个群体实施管理,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组分块,化整为零,构建与个体更接近的结点,使管理更能落实与细致。在班级特色管理模式体制下,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教师以集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组内同学间的互相依赖、互助互爱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4.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辅以个人发展档案袋评估跟踪模式。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班主任权威为核心,多为“专制式”班级管理,但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不仅不适合工作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不适合中外合作项目的班级。在以TAFE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而“专制式”的班级管理剥夺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因此,在班级特色管理模式下,必须以发展学生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为中心。在发展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必须辅以个人发展档案袋评估跟踪模式。通过西方语言教学法中档案袋方式记录个体学习的进度,将个人学习成果放入个人专属的“档案袋”中,以形成性过程为评估方式,注重个体学习发展过程,对个体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设计并使用“TAFE自我管理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用表”——《自我学习管理周记表》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记录表》,通过个人记录和小组记录,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发展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6(11).

[3]刘居富,谭细龙.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4]李海飞.图解教育心理学的55个经典效应[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

[5]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立新型班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中外合作院校 篇12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办学类型,问题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是指国外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目前所称的中外合作办学一般是指国家鼓励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在旅游业的规划发展和旅游教育方面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国外旅游业发展较早,有许多成熟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旅游管理专业中出现了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现象,由此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

(一)国内旅游管理院校提高综合实力的需要

在旅游教育方面,国外有许多高校的旅游专业开办得非常成功,直接为该国的旅游业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极大地促进了该国旅游业的发展。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等都是有着悠久历史、教学经验丰富的学府。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提高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教育方法、师资力量、教材编写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达到资源共享。

(二)全球教育国际化大环境的需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部分提到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就是全球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之一。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类型

(一)“双校园”类型

“双校园”类型指的是学生需要分两部分完成学业,一部分在中国境内的学校里完成,另一部分在国外的合作学校里完成。这种类型通常有2+2、3+1、1+2+1等形式。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的“双校园”类型中最常见的是2+2这种形式。学生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在中国的院校里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第三、第四年在与之合办的国外院校里学习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这种“双校园”类型通常取得的是双学位,学生大一和大二时完成中国院校的成绩考核后会取得本院校的毕业证书并授予相应学位;大三大四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后会授予国外合作院校的相应学位。

在我国属于这种“双校园”类型的本科旅游院校:大连大学国际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天津商业大学TUC-FIU合作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长春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等。

(二)“单校园”类型

“单校园”类型指的是不把到国外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中国境内完成预定的学业,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学生在毕业前学满相应学分的课程及达到双方合作院校的成绩标准后授予双方院校的相应学位。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学习成本,达到不出国就可以留学的目的。

在我国属于这种“单校园”类型的本科旅游院校: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上海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等(详见表1)。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照搬国外院校,不符合我国国情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并不代表要“美国化”“英国化”“澳洲化”等照搬他国的课程,而是要借鉴国外优质课程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课程设置。在“双校园”类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大三大四的课程大部分是全英文授课,这就要求学生有深厚的英语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储量,这样才能在之后的学习中听懂课程,更好地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参与到实践中去。旅游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在大一、大二的基础学习中要学到有关经济学、管理学等许多基础课程,这些与大三、大四学习的专业课程缺乏完美的衔接。这样会使学生在专业课掌握不是特别牢固的情况下直接学习全英文专业课,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表二和表三是我国一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中外合作院校的所有课程名称类别图。从表中就可看出以上问题。

有很多“双校园”类型院校要求学生英语需要达到一定标准后才可以进入到国外的合作院校进行大三、大四课程的学习,比如要求雅思或托福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这就需要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花费许多时间用在英语学习上,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程不是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会有些吃力。对于“单校园”类型的合作院校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些院校也会聘请国外合作院校的外籍教师讲授全英文的专业课程。

(二)教材选用难度偏大,不适合我国学生学习水平

在中外合作本科旅游院校中,几乎所有院校都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国外教材,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原版教材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深入掌握的。尤其在中外课程体系尚未完全融合的情况下,只是单纯地按照课程要求而引进和学习国外教材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缺失现象,学生知识的掌握会出现较多的漏洞。而且,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这些旅游方面教材的学习与之前学生学习的国内旅游管理方面教材是很难衔接的,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明确的知识架构和体系。

(三)缺少“双师型”教师,外籍教师文化储备少

中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经验少,缺乏旅游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教师只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教师本身很少有在与旅游有关的相关行业中的工作经验,即使有也只是有过短暂的实习经验,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外籍教师存在的问题是所讲授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融合中国旅游管理发展现状。由于外籍教师对中国文化了解得不多,对中国的国情及旅游发展现状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双校园”类型中的外籍教师,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授课,而不是来到中国。这样他们在讲课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依据中国旅游的发展现状对所讲内容进行融会贯通。

(四)学生就业范围较窄,违背办学初衷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倾向于出国深造和到国外就业。由于国外旅游行业较发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更是倾向于这种选择。这也是由于一些中外合作院校招生时过分强调了到国外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在宣传上以此为亮点来吸引广大的考生和学生家长。可事实上出国深造和就业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需要经过许多考试才能到国外继续深造,而且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出国就业的职业选择范围也不是很广。最重要的是,这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也不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

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

(一)中外双方共同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课程体系

对于“双校园”类型的旅游管理院校,在中国学习的两年课程中应该增加专业课方面的学习,为后两年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适当减少边缘学科的学习,增加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如酒店英语和导游英语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避免在后两年国外院校的学习中出现由于英语水平低而影响课程学习的现象。对于“单校园”类型的旅游管理院校同样需要对课程进行以上合理的设置,适当增加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课,而且还应该多采用双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与外籍教师的课程选择上有一定的衔接。

(二)中外教师合作修改教材

中外双方教材的选用差距比较大,中国重理论,国外重实践。在教材内容的衔接上会出现一些问题。中外合作院校可以利用双方便于交流的便利条件开展学术研讨会进行教材的修改。合作院校可以不完全照搬中方或外方教材,而是要深入调查与分析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以及旅游业的人才发展需求。以此为依据共同设计修改出既适合我国旅游业发展需求又符合国际旅游人才发展要求的教材。或者在选择国外原版教材时参考中方教师意见,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选择一些词汇稍简单的原版教材。或者适当减少原版英文教材的数量,精修几本旅游管理经典教材,并且在英文教材中配备配套的资料和辅助材料作为教辅资料来使用。例如,可以为学生配备教材解析、习题解答参考材料、教学内容演示光盘等。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对外籍教师的培训力度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缺少的是“双师型”教师,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到酒店、旅行社等进行培训实践,这样能够及时地掌握旅游业发展中的第一手资料,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去,同时能让学生较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外聘的外籍教师,学校在他们上岗前不但要考核专业知识,还要让外籍教师们多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学习中国文化。因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便于与学生们沟通以及更好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四)正确处理国外与国内就业的关系

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院校开办的目的是利用国外旅游教育的资源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而不是向国外输送旅游人才。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国外的合作院校学习后回到中国或者工作几年后把宝贵经验带回中国。不要把中外合作院校当作出国的平台。要尽自己所能解决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为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旅游行业的用人单位也应该重视中外合作院校的毕业生,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4旅游教育增刊.

[2]伍蕾,郑向敏.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反思[J].旅游论坛,2009(10).

[3]涂和平,韩菲.教育国际化与中外合作办学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上一篇:汉文学史下一篇:包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