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精选10篇)
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篇1
根据我国外事工作相关规定, 中外合作办学及合作人才培养需要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实施办法”等法律框架下开展。对于具体区域的人才培养制度构建, 应该考虑区域经济的特征,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比如,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 将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 需要大量的国际化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建立地方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经济全球背景下, 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有益尝试与探索,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扩大,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 办学模式趋于多样化, 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日益成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模式。
(一) 中外合作办学的涵义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办学条例》, 在第二条中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界定“中外合作办学为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从此, 中外合作办学逐渐升格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一项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办学条例》, 2004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进一步细化了管理和措施。这两项制度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第三条还规定了:“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二) 合作办学的新发展
近年来, 中外合作办学打破了停滞不前的格局, 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教育部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930个, 由省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报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049个, 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979个。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成立并招生。此前, 我国也拥有了3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赢得了社会好评。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
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普遍根据办学的形式来分, 一般分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指外国和中国的有关教育机构联合开办的教育机构, 主要开展合作办学各项业务, 有些具有法人资格, 有些不具有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则指中国与外国的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 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学习对象的教学活动, 主要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展开合作, 但并不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
(一) 培养国际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 中国加入W T O等国际形势, 国际合作教育成为了一种世界潮流,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逐渐变为人才的竞争, 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 又具有国际视野, 创新意识强、沟通能力强、跨界文化融合能力强、处理信息能力强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中外合作办学, 既可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又可以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模式和内容, 既可以引入国际教育课程,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又可以通过中外教育的融合, 推进教学实践上的互相交流与融合, 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 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 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
大学办学的关键在于师资。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 外方会派出外籍教师到中方进行授课, 中方教师在与外方教师相处的过程中, 既可以学习到其教学方法, 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又可以通过项目研究, 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与能力;此外, 中方教师还可借助合作办学, 获得出国学习与进修的机会,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国际意识和学术水平, 促进师资队伍的向国际化高水平发展。
(三) 有利于推进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
中外合作办学, 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学管理经验, 培养出高水平的国际人才之余, 还能引发我国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反思和比较, 推进陈旧观念的改变,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市场的完善, 有利于推进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
(四) 有利于缓解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等矛盾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非常重视中外合作办学, 制定了许多吸引外资的政策, 拓宽教育投资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教育经费短缺, 政府财政教育经费有限, 国内教育总供给不足所带来的矛盾。尽管如此, 由于我国办学基础薄弱, 中外合作办学仍是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很好途径, 应大力提倡。
四、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
(一) 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体系
目前, 我国建立的中外合作办学制度包括以下四层:
第一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层级;第二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复核工作的通知》等国家颁布的行政命令和规范文件;第三层:包括《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引进世界知名大学来粤合作举办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意见的通知 (2013年) 》等地方政府颁布的行政命令及规范文件;第四层级是由合作院校发布的制度规定。这四层制度体系权威性从高到低, 构成了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环境。
(二) 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建设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我国国内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治理结构, 多数会采用理事会、董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在教育主权、意识形态传、国家安全、民族教育保护等问题上要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 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治理结构有一定影响。例如制度中规定“董事会、理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中, 重要权力决策机构的中方组成人员的安排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校长或主要行政负责人, 应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在中国境内定居”等。
中外合作办学的组织层级有两级, 即决策层和执行层, 决策层为中外合作双方代表组成的董事会、理事会, 执行层为以校长为中心组成的经营管理层。
中外合作办学的产权配置。中外合作办学的产权配置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引进为主, 一种以代理为主。以引进为主一般在国内高校较多见, 主要为了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合作。如某高校某学科较硬件软件设施较弱,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 该校会在国际上寻找针对学科世界水平较高的学校或机构为合作办学对象。为了在合作中达到双赢, 一般中方以投入土地、房屋、购置设备等有形资产为主, 外方以提供技术和知识等无形资产为主, 最终外方一般要求按转让的技术和项目计算获得固定收益。以代理为主一般具有浓郁的国际贸易色彩, 中国只是外方的教育品牌代理, 在合作中, 外方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育出口和占领中国市场, 投资包括资金、土地房屋、教学设施等有形资产, 也包括品牌、技术、机构等无形资产。中方仅按外方提供的计划和教材, 组织外籍教师实施教学, 最终颁发的是外国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
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具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办学利益回报激励, 外方可以通过办学获得利益进行回报, 中文除了办学回报收益之外, 还有用人激励, 即中方在人员聘用、师资培养等方面上拥有自主权。约束机制也具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在我国, 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检查和监控制度非常严格, 特别是有关教育主权等问题, 国家的约束非常严格, 另一方面, 由于是中外合作办学, 出于双方利益、民族教育保护、国家尊严, 安全等多角度思考, 中外合作双方也会进行互相有效监督。
五、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存在问题
(一) 产权模糊性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均进行了规定, 但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坚持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的主张, 所以在制度中对合作办学投资与回报、经营与利益等问题较模糊。虽然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费用后, 出资人可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中可以参照, 但如何取得这一合理回报目前未明确。投资回报不明, 导致了产权的模糊性。这一问题将会导致:第一, 由于投资越大, 风险就会越大, 导致外方不敢大胆地进行投资合作办学;第二, 因为外方担心回报周期太长, 风险太大, 不愿进行大项目合作, 导致合作项目较单一。
(二) 股权与控制权的制度设置不利于建立良性治理机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二十一条中规定:“理事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的中方组成人员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第二十五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校长是主要行政负责人, 应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两条制度是国家是出于对教育主权、意识形态和安全的角度来考虑设置的, 即表示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 中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经营权。尽管制度的设计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 但违背了投资规律。在经济活动中, 一般来说, 投资股份比例大, 其风险就大, 所以一般会安排大股东拥有相应的经营权和控制权。因这一制度, 会导致如果外方投资股份超过一半, 那么外方就会因担心自己的投资利益难以保障, 而不敢大胆投资。因此, 要消除或减少股权与控制权的设置非对称性, 应建立良性的治理机制。
(三) 质量保证体系缺乏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 许多大中型城市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虽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 但整体水平良莠不齐, 尤其是没有形成规模。同时, 我国的政策中缺乏对外方投资利益的保障制度, 外方投资大多以赢利为目的, 外方更希望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获利。但制度的缺乏限制了外方的资本进入, 也限制了中方的合作机会。另外, 引入的教育资源也缺乏质量保证体系。因此, 我国如果要通过中外合作获得更多的国际优质资源, 不仅要建立保护外方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 还要建立有关办学质量和教育主权的保障体系,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 地方制度体制需要完善
在中外合作办学上, 地方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出台一系列配合国家、教育部就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文件, 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也应出台与产业结构、类别以及人才需求匹配的中外合作导向性制度规范, 此外, 中外合作办学主体在内部制度建设上也尚需完善。
六、构建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明晰中外合作办学产权, 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规避制度体系中的冲突;加强地方法律制度建设, 引导办学主体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办学主体规范中外办学;稳步持续的扩大创新型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措施, 将会促使我国在中外合作人才培养领域取得的成果得以保持, 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与发达国家接轨。
参考文献
[1]迟旭.“区域经济视域下吉林省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2]张蕾, 杨艳, 张淑玲.“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及法律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01年第三期:29-34.
[3]邵丽霞.“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分析”[D].扬州大学, 2009.
[4]吉晓喆, 廖玫.“中国推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演化”[J].现代教育管理, 2010年第二期:107-109.
[5]陈群.“推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W.联合早报, 2013-3-18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4851/zhxw/u1ai58645.html.
[6]毛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8.
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篇2
关键词: 中外合作院校 国际化人才培养 创新
一、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中外合作院校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场所,区别于传统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区别于传统高校。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普遍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中外合作院校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上要着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
中外合作院校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输出中国高等教育的窗口,发挥着国际学生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作用,在引领国际化的同时,更着力于推动和促进,潜心深耕和开掘。在教学观念重塑、教学制度重构和教学方法手段更新等方面层层推进,为中外学生提供一种真正融于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学体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大学联合会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经济全球化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求高校培养出拥有国际文化知识、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以我所在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是一所中美合作办学院校,有着独特的机制与模式,这种独到的特色为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优越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空间。美国投资使学院具有坚实稳定的教学资源,美国西亚斯基金会与教育顾问团提供基金支持和教育督导,郑州大学和美国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分别向学院提供丰厚的教育资源及管理经验,实现了中外优势互补、教育资源共享。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目标的指引下,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把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视野广”,这个目标更细致、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要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之配套。
1.专业教育传授国际化文化知识
注重国际化文化知识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制订中西合璧的教学计划。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都按照国际惯例与国际标准进行有效管理。国际化课程设置在内容选择上注意课程内容的宽基础性的同时注重实践,科学教育内容与人文教育内容并重。教学内容国际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许多高校直接引进原版外文教材,以英语或双语进行教学,加快课程整体的国际化程度。国外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更新快,体现时代的发展,该类教材的使用使教学内容与时代同步。国外出版的高校教材除主教材之外,还配有完整的教学辅助材料作为课件配套体系,用以节省教师备课和准备材料的时间,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借鉴国际化课程讲授方法,许多高校尝试借鉴国外教学经验改进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努力加强学生自学、课堂讨论、实践学习、科学研究、创业训练等培养环节,学校还特别强调实践性环节,密切教学与社会的联系,教师也能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监测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不但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而且聘用外籍教师授课,学生可直接听取美国教授的学位课程,学习最先进的文化知识,为培养国际性综合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这里培养的学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拥有跨文化沟通的交流能力,具有全球使命感和责任心,是培养国际性综合型人才的中坚力量。
2.德育教育培养国际化思维意识
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认为,德行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而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非常重视德育,他不止一次地强调指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以助其为恶,无益也。”
德育教育一定要树立国际眼光,要有放眼全球的视野。了解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进程,及时寻求和调整德育工作的战略和策略,使德育工作始终高扬时代主旋律,奏出最强音。
更新观念,强化国际化思维意识。高校上至领导管理层,下到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国际化意识,学校的领导人和教师是国际化意识的传播者,可以先从他们着手灌输国际化意识。对于高校领导管理层,可以定期组织国际会议,和国际高校管理层沟通,传输国际化文化意识。还可以选派教师赴国外高校进行学习和交流,强化国际化意识。这样,领导和教师能更好地把国际化意识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不忘根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德育国际化不是简单地与国际接轨,而是要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外来优秀文化的影响和先进德育思想经验。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设置必要的课程,让学生阅读必要的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从而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文、史、哲、艺知识。在此基础上,以教化为手段,以养成为目的,通过环境的熏陶、教师的良好示范,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与此同时,把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传统的德育成果大胆地推向世界,使之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3.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培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之内化为气质、人格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哈佛哲学系的爱默生大楼北门上铭刻着一句让许多哈佛人和参观者费思量的话:“什么样的人让你难忘。”鲁登斯坦校长给出的答案是:理解人、同情人、尊重人的人。他阐述了哈佛重视人文科学的原因:“哈佛为什么要教授六十多种语言和许多异国文化和文明的成就呢?就因为假如大学不能这样做,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就会失去一个巨大的人文科学宝库,而那个宝库是我们要理解人究竟是什么所必需的。”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中外合作院校更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开展人文教育,着力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两者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容纳和相互支持。首先,变专业教育为通才教育,力求科学教育中有人文内容,人文教育中有科学内容。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由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改为启发、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发挥讲座、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效用,从而实现由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建立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鼓励多种文化共存。高校应积极组织承办国际会议和学术论坛,鼓励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碰撞。为师生提供和国际接轨的大舞台,让各国文化气息充满校园,让不同的文化在校园内扎根落户,在每个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来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这所不知名的学校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做得很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西亚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西亚斯师生学习、展示自己独特才艺和五彩人生的大舞台。西亚斯拥有100多个由专业教师辅导的学生社团。每个月都有一个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大型文化活动。迎新烛光晚会、国际文化节、访校日、女性成长论坛等各种活动,让西亚斯师生不仅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学习中西方文化,同时享受校园文化生活的快乐与诗意。西亚斯这所中外合作院校之花正在中原大地上绽放,引领中原教育的新高度,同时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上正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2]马万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中国软科学,2008(8).
[3]邓秀华,陈宇莺.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德育.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
例谈中外合作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 篇3
中外合作办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 近年来发展迅猛,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信息平台数据, 截止到2015年6月29日, 包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的项目在内, 由教育部审批和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117 个, 由地方审批报教育部备案985个。除宁夏、西藏、青海外, 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省份和地区, 并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江苏296个, 排名第一, 黑龙江、上海、北京、浙江次之。从合作对象的国别来看, 主要合作者来自经济发达、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 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中外合作办学现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办学形式。
然而在中外合作办学迅猛发展的同时, 也伴随着问题的产生, 如政策审批问题、学位授予问题、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 促使我们探究中外合作办学及其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授予国家认定的学历、学位证书, 如何把握好学生的管理, 可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2.宁波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一直很重视与国外优秀院校开展合作办学, 希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培养优秀的海外工程师。近几年先后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和美国韦里恩州立大学等国外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与对方进行学分互认, 派遣优秀学生赴国外学习。
为了培养优秀的海外工程师, 建工学院成立了鲁班班, 从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 在学生大一入学之后进行英语和专业课选拔, 一般选拔20-30人, 对学生加开英语和国际建筑业形势等课程, 由外教授课, 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角, 为学生出国留学或者就业做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更多地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形式, 2014年建筑工程学院与国际交流学院合作推出全英文授课单文凭项目, 在全球范围内招收土木工程留学生, 学制四年。入学要求高中毕业, 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 主要招生途径是通过参加国际教育展和中介进行招生。
3.宁波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宁波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鲁班班由建筑工程学院自主管理, 留学生项目由国际交流学院管理。鲁班班2012年成立, 当时是一个正式班级, 学生统一上课。2013年之后更改为临时班级, 学生平时在原来班级上课, 在不影响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加开英语口语课和英语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在于班级管理不够规范, 考核标准也不合理, 课程一般以教师自行考试为准, 考试成绩也不纳入学生成绩系统。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 学生在大一的时候还比较热情, 在大二专业课程繁重的压力下, 往往倾向于放弃鲁班班的课程。鲁班班的外教一般是学校负责招聘, 教师大多不具备土木工程专业背景, 给学生上课的重点围绕在语言方面, 在讲授专业课程方面并没有优势。今年秋季开学学院将暂停鲁班班的招收, 决定对目前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整理分析, 以便将来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
土木工程留学生是依托于宁波工程学院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成立的。2014年招收7名留学生, 主要来自非洲国家, 2015年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20人。留学生主要开设语言课和专业课, 主要专业课程安排有工程制图与CAD基础、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等。由于留学生汉语基础较差, 根据宁波工程学院上课记录动态周报显示, 语言课程学生有旷课现象。留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太理想, 2014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学生综合汉语和商业微积分不及格现象比较突出, 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补考才合格的。留学生目前由国际交流学院统一管理, 因此建筑工程学院对学生的教学主权把握不够, 这种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探讨。另外本项目为全英文授课单文凭项目, 仅颁发中国学历证书, 这样学生毕业之后回国就业, 学历认可方面还存在问题。
4.宁波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研究对策
目前鲁班班的发展遇到的问题较多, 留学生管理问题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方便管理, 建议将鲁班班和留学生合建一个行政班级, 由专门的辅导员进行统一管理。在课程开设上, 可以结合国内外学生的共同培养要求, 开设一些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课程, 这样可以便于学生交流探讨, 使学生的汉语和英语水平都得以提高, 共同进步。
鲁班班选拔方面, 因合作培养学生经费较高, 在选拔上可以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出国学习意向, 全面选拔英语成绩优异, 有很强出国进修意向的学生。班级管理方面:打破过去只进不出的局面, 对不想继续的学生进行清退, 继续选拔其他愿意加入的学生。课程设置方面, 更多侧重专业知识的讲授, 也可以共享土木留学生的专业课程。合作院校方面:与长期合作的国外学校达成协议, 对鲁班班学生优先录取, 学分互认, 采用3+1或者2+2的学习形式, 争取使学生能够取得国内和国外的文凭, 与有国际科研合作的院校对方达成意向, 派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
对留学生的管理要回归到建筑工程学院, 使学院掌握对学生的管理主权, 改变过去留学生经常旷课的现象, 另外国外学生的传统节日与国内不同, 可以适当考虑在国外重大节日调换课, 避免学生逃课。将留学生与鲁班班学生组成一个行政班级, 组织课外和课堂上学生的交流活动, 使学生融入汉语语言环境, 尽快适应国内的学习和生活。汉语语言课留学生的通过率较低, 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式, 使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生动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留学生仅颁发中国学历证书, 需要学院准备提高办学层次, 积极申请学位证书的审批。
研究我国其他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问题, 寻求其他院校的解决对策, 有利于探索出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正确道路, 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借鉴和参考, 也可以为宁波工程学院管理层在国际化工作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恭思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9) :68-94
[2]中华人民共合作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机构及项目名单[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6.
[3]李婵娟.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文教资料2012 (17) :112-113
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篇4
近几年,随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着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品牌的缺乏,劳动力和原料成本低廉的优势消弱,市场竞争模式转变、电子商务和“个性化定制”的新局面以及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影响,在这样一种全新视角下更新换代的时代背景中,服装行业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和新鲜血液,人才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产业变化对服装人才需求不断变化
服装行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表现在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细化、企业对口人才需求增加且对接内容丰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除了从事设计工作以外,还从事行业其他方面的工作,企业在用的过程中有不同的体验。比如以往创意设计人才单纯注重顶尖的创意设计,现今注重专业设计训练的同时,对创意的市场转化能力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企业需要人才非单一化,需要人才向着多元、复合型方向发展,向着交叉型方向发展。且企业对人才的专业度要求不断提高,并希望缩短人才与企业的磨合期。这些现象都基于一个大背景,即我国的服装行业正在进行大调整以适应国际化和转型升级的需要,服装行业正往更加专业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
在行业变化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驱动下,企业希望更多高级管理型、应用型人才加入,然而服装人才却大量缺失。服装高等院校应把握对未来的趋势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应对行业需求变化对人才的变化,应对现状。如果教学不能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整,就不能培养适应现代行业需求的高端人才。
服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服装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有待合理
从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角度来看,一些高校具体课程设置缺乏依据,没有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的岗位能力去设置课程,导致课程体系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性不够。理论和实践课时比例不匹配。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教学团队的完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和重要保障。需构建包括校内外教师资源、社会资源、管理层面教师共同形成的教师团队。复合型教学团队结合课程体系特点教学,共同研讨项目、共同备课、共同授课。
3.实践教学基地与产业联动有待加强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一些高校开发出了各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但与产业的联动整体互动性还不够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高校与企业共建“工作室”。校企可以校内“工作室”、校外“工作站”形式共同构建创新平台,达到“双赢”目的。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
服装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
在现今“大数据”时代下,服装行业对既懂服装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商务文化等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凸显。服装教学不仅需求学生在校内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人文修养,更需求其顺应行业发展,成为时尚高端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必须与行业同步甚至要赶超,以此来解决产业迅速发展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我校(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特色,紧扣“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这一核心,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素有“时装界哈佛”之称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纽约时装技术学院合作,引进美方先进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站在行业最前沿,紧紧围绕整个服装产业链,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营销贸易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服装专业本科人才。
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合作的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在创新办学体质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并拉动服装类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高。具体实践成果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
明确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方向和设计与营销方向)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核心的部分,是培养目标具体化的依托。明确课程体系围绕三个准则去构建:(1)构建实用的基础课程体系;(2)构建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3)构建提高学生素质的选修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1)引进美方课程的比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为三分之一;(2)引进的专业核心课程占全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三分之一;(3)美方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占全部课程门数的比例为三分之一;(4)美方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时数占全部教学时数的比例为三分之一。
3.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多样化、创新的教学方法,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采用定向式和渗透式,形成学校与服装企业的需求、人、物等资源共享。
(1)定向式:以企业项目为核心进行定向实践活动,对接服装企业活动定向培养学生。
(2)渗透式:将行业需求、人、物资源渗入课程。将企业总监等请入课堂,形成企业导师制,定期讲座,形成导师讲座制,行业内容渗入课程对其改良,形成行业知识与理论教学高度契合。
4.师资建设
全年选派3名专业教师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进修深造,在借鉴美国服装专业教学经验、培养人才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美方教师来校授课期间,学校都配备1名中方专业教师担任合作教师,以此借鉴吸收美方教师的最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还形成内营外联、复合跨界的协作式导师团队。该导师团队有企业导师、资深行业专家等组成,从不同程度不同层面提升教学内容的行业领先度和时效性。
5.校企合作
根据服装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构建和扩充具有时尚产业特点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了“企校合作实验室”和“学生服装工作室”,促使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之中,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建研究或开发机构,使科研更好地为产业服务。
结语
服装高等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服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复合型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在多年中外合作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专门人才,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篇5
人才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对象参与的一系列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渠道与方式以及认识与实践活动。从认知渠道上看, 可以分为教学途径和非教学途径;从采用方式看, 又可分为基本途径和综合途径。基本培养途径主要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综合培养途径则指的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途径, 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紧密。由于综合途径强化了问题教学、参与式教学以及活动教学的成分, 有利于提高人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这种人才培养途径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高职人才培养途径的特征可概括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高等职业院校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 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 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对设计、规划、智能操作等任务进行创造性地实施的技能型人才, 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而且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 客观上要求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加强实践教学, 既要突出培养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还要突出培养学生作为不同职业人所特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2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对人才培养途径的影响
我国高职的人才培养途径过分依赖课堂教学, 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不够, 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在实验、实习、实训上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要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实践性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 我国高校应尽快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借鉴他国的经验, 探索出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培养途径。
德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途径上有着显著特色, 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除传统产业外, 在朝阳产业领域也实施现代学徒制培训。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 学生一般需2/3的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 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 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学生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 社会合伙人 (企业主和工会) 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 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近年来, 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现代学徒制培训, 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德国的低失业率和高经济成就同其发达、完备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3创新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途径的对策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坚持人才培养途径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 以学生为主体, 创新教学模式。 (1) 实行小班化教学, 便于因材施教。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 班级规模大, 师生比低, 教师很难开展课堂互动, 课堂活动学生的参与机会少, 教师也很难从学生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 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偏离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个体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关注, 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相对较高的学费则可以为小班化教学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2) 以问题驱动式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高职教育要承担起培养未来职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任, 必须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 激发其探究问题的欲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 加强实践性教学, 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推行三证书。近年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市场急需高素质的国际通用性人才。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引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 在进行完整的学历教育同时融入国际证书的能力培训课程, 把学历教育与能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行“双证书”外的一个大胆创新, 是中外合作培养人才区别于非合作培养的一个重要特色。这对于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培养大批国际化适用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中外合作双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已经进入“战略谋划的世纪”, 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高素质人才,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鼓励中外合作办学者共同开设实践实习课程,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可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 与国内外高校共享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服务于实践性教学, 并且发挥其服务科研和对外辐射服务社会的功能。
第四, 拓宽产学研合作途径, 海外实习, 海外就业。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 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 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相结合。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 与普通高职的区别之处在于前者突破了立足国内的界限, 通过合作育人, 将国外的企业、行业也纳入了合作的范围, 拓宽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学生在国内读完两年或三年, 修满相应的学分, 在英语达到所要求的水平的前提下, 可以到国外进行毕业实习, 通过游学、考察、调研等形式获取国外学习、生活的经历。这种将国内理论学习、国内实训和国外实习相结合的产学研教育模式, 既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又能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增强外语交流能力以及处理国际实务的能力, 参与国际人才竞争, 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差距。
第四, 拓宽产学研合作途径, 海外实习, 海外就业。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 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 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相结合。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 与普通高职的区别之处在于前者突破了立足国内的界限, 通过合作育人, 将国外的企业、行业也纳入了合作的范围, 拓宽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学生在国内读完两年或三年, 修满相应的学分, 在英语达到所要求的水平的前提下, 可以到国外进行毕业实习, 通过游学、考察、调研等形式获取国外学习、生活的经历。这种将国内理论学习、国内实训和国外实习相结合的产学研教育模式, 既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又能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增强外语交流能力以及处理国际实务的能力, 参与国际人才竞争, 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差距。拓展高职院校对外办学的途径和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 为国际就业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提高我国在国际人才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昌贵, 谢练高.走进国际化: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0:392
[2]国际职业教育中值得借鉴的特色教育.http://www.ep12.com/news/04/008/2009/0616/29443.html
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篇6
一、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读, 我们将目前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归为三个主要类型。
1.融合式
也被称作“单校园式”, 即国内学校全面引进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同时引进外教授课;国内教师也可以担任一些课程。授课过程采取全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作“植入式”。
(1) 融合式人才培养的特点。
融合式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特点是:全部教学活动在国内进行并完成, 学生不需要出国学习;全部教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完全采取国外学校的模式, 国内学校只是把它移植进来, 因此也可以说是在国内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国外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与国外的双重影响, 既发生在教学活动之内, 也发生在教学活动之外;学生完成学业后, 可以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两个证书;学生就业在国内。
(2) 融合式人才培养的主要优势。
这种模式有利于全面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中方学校完整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而为国内教学改革提供近距离的借鉴和参照;有利于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接受国外教育, 培养外向型应用性人才。
(3) 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要求。
这种模式要求中外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或趋同性, 或者说是国内学校对外方培养模式的一种高度认可。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该具有现代的国际化特征、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最新的专业领域科研与教学成果, 并且在国内具有直接的应用性。
2.嫁接式
也被称作“双校园式”, 及中外合作双方互认课程、互认学分, 教学过程分为国内阶段和国外阶段, 学生完成国内学业后, 考核合格 (通常是英语达到规定的标准) , 可获得国内毕业证书, 并直接升入国外合作学校, 继续国外阶段的学习。国外学习结束后, 通过国外学校的考核, 可以获得其毕业文凭。即通常的3+1, 3+2, 2+2等模式。
(1) 嫁接式人才培养的特点:
①全部教学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先国内阶段后国外阶段, 相应的, 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是先国内环境而后国外环境, 环境的影响是顺序发生的。②全部教学内容相应地也分为两个部分, 即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 并且两个部分的联系可能是直接相关的, 也可能是间接相关的。所谓直接相关, 就是国内学校的课程与国外学校的课程采取了某种形式的衔接, 一种形式是直接引入国外学校的某些课程, 按照国外学校的教学组织方式授课;再一种是引入国外学校的某些课程, 加以适当的改造后授课;第三种形式是国内学校的某些课程是国外相关课程的基础。③学生的毕业环节也一分为二, 先是完成国内学业, 考核合格后获得国内毕业证书, 学生可以选择国内就业, 也可以选择出国继续学习。选择出国继续学习的学生, 完成国外学业, 考核合格后获取国外的毕业证书。显然, 获得国内证书不意味着必然能够获得国外证书。④出国学生最后毕业后, 可能回国就业, 也可能在国外就业。
(2) 嫁接式人才培养的主要优势。
这种模式一方面保留国内教学体系, 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组织和利用,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 适当引进国外课程和师资, 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同时使学生在国内接触到国外课程学习的方式, 提前适应, 为将来出国进一步学习, 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嫁接式往往意味着中外合作双方各自在彼此不同或有所区别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组织人才培养活动, 双方的理念、目标、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虽然彼此接近、但是各不相同。学生也是顺序地在两个模式下接受培养, 从国内到国外, 其间必然会出现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渡和转变。
(3) 嫁接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要求。
采取这种模式, 要求中外合作双方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内容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和可衔接性, 学生所接受的培养内容不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这种模式因为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合作双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并且操作比较简单、合作成本费用低, 学生也容易接受, 因此为中外不少院校所采取。
3.松散式
这是指中外合作双方建立并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交流, 如互派教师进修和讲课、组织科研与教改合作, 互派学生学习实践等。这种模式基本不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 因此, 这里不再赘述。
二、中外合作课程体系的类型
培养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为叙述简便, 本文在概括性叙述的时候, 使用课程体系一词, 其中包括了课程内容;在做某些具体阐述的时候, 仍然分别使用两个词汇, 以表明不同的意思。
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构建, 是就国内学校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来说的, 因为国外合作学校在其本国境内的教学活动完全不涉及这个问题。总体来看, 国内学校除去教育部门规定必开的一些公共课程之外,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全部引进国外课程体系
包括引进国外合作校方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完全按照国外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于“单校园”合作模式, 即全部教学活动在国内合作学校进行, 学生不出国, 完成学业后可获得国外相应文凭证书, 同时获得国内文凭证书。
这个模式下, 对于国内院校来说, 基本不存在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 属于典型的“拿来主义”。当然, 从另外一方面看, 这对于改造国内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可能会提供一定的借鉴。
2.部分引进国外课程体系
可以具体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 引进国外部分课程, 同时按照国内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 开设部分国内课程, 即“国外课程+国内课程”;第二种, 引进国外课程, 但是根据国内教学特点和学生情况, 适当地改变课程内容, 即“国外课程+国内教学内容”。
这种做法更为多见一些, 可以避免国外课程及其内容的不适应情况, 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国内学生的学生水平和习惯。
3.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体系
既不完全等同于国外, 也不完全等同于国内, 或者说同时兼顾了合作双方的办学目标, 更加符合中外合作人才培养的要求。
4.“嫁接式”课程体系
这个模式比较常见于“双校园”合作办学模式, 即通常所说的“3+1”、“2+2”等合作模式。双方互认课程和学分, 学生完成国内学习之后, 通过英语相关考试, 即可直接升入外方学校。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双方各自保留本方的课程体系, 国内教学部分按照国内课程体系进行教学, 国外教学部分按照国外课程体系进行;学生既能够按照国内要求完成相关学业, 取得毕业证书, 又能够按照外方要求深造学习。
综上所述, 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于部分引进国外课程、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嫁接式课程体系这三种情况之中。
三、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耦合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即熟悉国际市场、懂得中外企业经营管理、能够从事一线操作业务的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 既可以在国内的中外企业就业, 也能够在国外的中外企业就业。本着这样的原则,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有本土化课程, 也要有国际化课程。
1.嫁接式耦合策略
在互认课程、互认学分的合作模式下, 双方的课程体系实际上由两个部分组成, 即国内课程体系部分加上国外课程体系部分。这种嫁接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双方课程简单对接, 没有内容上的融通, 显然这是一种较低层次上的对接, 属于形式上的对接;第二层次就是在形式对接的基础上, 中方的课程, 在内容上与国外课程融通, 或者说, 中方的课程内容是外方相应课程内容的基础, 外方课程是中方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比如, 营销课程, 合作双方都有开设, 但是中外学校在课程内容上有所不同, 外方的课程内容更带有国际化特点。这种方式显然就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对接, 而且带有一定深度的内容上的融通。
我们认为, 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实现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学习吸收国外职业教育和专业领域的最新理念、最新成果, 是使学生通过国内学习, 为将来出国进修打下基础, 因此, 课程内容的融通, 应该成为国内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个基本方面。
2.植入式耦合策略
这是指将外方部分课程引入国内教学的情形。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做法。
第一种做法是完全植入, 即完全按照外方的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有的是中方教师授课, 有的则是聘请外方教师授课。这个做法的好处主要是有利于中方学校和教师, 不出国门就近学习和借鉴国外课程的整体思路和教学组织, 也有利于学生不出国门接受国外课程教学。我们认为,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理工类课程或技术类课程。
第二种做法是在植入的基础上, 根据国内教学的需要, 适当地改造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 使之本土化。这个方式的好处是中外结合, 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 既有利于中方学校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 又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国情, 了解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原则、策略和基本做法, 同时初步接受国际社会发展的的现状, 了解国外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原则、策略和基本做法。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财经类专业的中外合作课程体系的建设。
3.共建式耦合策略
无论采取哪种合作办学模式下, 课程体系的构建都要遵循共同性原则, 既符合双方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应该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即熟悉国际市场、懂得中外企业经营管理、能够从事一线操作业务的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 既可以在国内的中外企业就业, 也能够在国外的中外企业就业。本着这样的原则, 专业课程体的构建, 既要有本土化课程, 也要有国际化课程。
根据共同性原则, 双方可以采取“共建式”课程体系, 即双方根据合作办学的特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共同设计课程体系, 共同设计课程内容, 在授课方式上可以中外结合, 优势互补。既不完全等同于国外, 也不完全等同于国内, 或者说同时兼顾了合作双方的办学目标, 更加符合中外合作人才培养的要求。
摘要: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能够胜任中外企业一线业务岗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中外合作的课程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载体, 根据耦合原理, 不同的合作模式需要不同的课程体系与之相适应。本文在分析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和四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三种耦合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J].教育评论, 2004, (4) .
[2]熊静漪.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教学研究, 2011, (5) .
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篇7
一、中外合作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特殊性
深刻理解中外合作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定位。中外合作课程教学是指按照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依此设定课程,展开课堂教学工作的活动。与非中外合作课程相比,中外合作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广泛的国际性
无论是何种专业的中外合作课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国际性。中外合作的初衷之一就是借鉴和学习国外优秀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通过发现差异,取长补短;通过对比学习,为我国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的样本。此外,广泛的国际性还包括教学内容的国际性,比如国际注册管理会计师(CIMA)课程教学、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课程教学,其教学内容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IFRS)的要求和该职业考试的要求组织展开,从知识层面上实现了国际接轨。
(二)课程设置的独特性
在中外合作课程设定中,目前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是将外方的课程体系与中方的课程体系相比对,实现国内课程与国外课程的完美对接。也就是设定一份独特的教学计划,既不同于国内教学,也不完全照搬照抄国外课程体系。以CIMA教学为例,对于重要的基础课程如会计学基础,采取中文教学,由于国内教材的理论严谨、知识紧密,可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后期再通过双语教学进行巩固,带领学生了解和掌握核心的专业词汇,了解中西方会计处理的思维和逻辑差异;对于中西方差异较为明显的,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则采用中英双语授课;高年级以后设定案例分析课程,采取全英文的教学模式,用西方常用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演示等教学手段展开。通过这种渐进式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突破语言关、专业关。
(三)教学目标的指定性
一般来讲,中外合作办学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如我院与新加坡特许会计学院的合作办学,教学目标是以培养符合国际注册管理会计师(CIMA)要求的合格会员为目标;而其他如ACCA相关的联合办学,其目标是通过ACCA的考试,成为ACCA的会员等。
(四)课程讲授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课程教学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双语教学。一般会要求授课的课件、大纲、板书均采用英语,教材使用项目配套的英文原版教材;授课教师要求英语讲授等(英文授课时间要达到全部授课时间的60%以上)。由于在授课时普遍采取国内教材与国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特点。国外教材的特点是编排灵活,较多地使用插画、图表等表达方式,书本内容较为生动,但相对的知识点较为松散;国内教材的特点是理论严谨、结构清晰、逻辑严明,但书本的生动性、灵活性较为欠缺。在教学的方法上,国内教学一般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国外教学一般采取课堂提问、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中外合作课程教学时,应结合所使用的教材特点,将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融合。
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实践能力”的概念以来,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学者讨论的热点。要谈清楚这个问题,首要要回答的是什么是实践能力,只有充分理解实践能力的内涵,我们才能谈及如何去培养。各种学术著作中关于实践能力的定义、解释和概念,笔者在此不一一赘述。笔者认为,结合财会专业特点,实践能力应该包括如下几个层面的内涵:
(一)从知识层面看,实践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实践能力有很多解析,如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实际都是将课本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最喜欢的学生是即招即用,就是今天入职今天就可以胜任工作的学生;而目前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以后都需要进行再培训,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就是因为在校学习时,学习的知识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也就是没有变成一种可以运用的能力。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停留在照搬照抄上。
(二)从应用层面看,实践能力是社交能力,是融入社会、融入环境的情商表现
很多论著中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笔者认为,我们不但要求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环境,还应要求学生能够应对这种环境,采取主动的态度和方法去展现自己。实际上,实践能力,不只是专业知识的转化力,还包括为人处事,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也就是高情商的需求。很多学生离开了校园,面对社会、企业仍是一副懵懂的表情,在待人处事、团队合作、商务礼仪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不能适应不同的管理风格、不同性质的企事业,在工作之初很难获得认可。因此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专业知识这个层面外,社交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实践能力是一种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这种学习能力可以保证在学生面临全新环境时仍然可以迅速融入,不产生隔阂、不适应等一系列症状;迅速掌握最新的知识并加以运用,一定情况下可以自己突破并引领未来发展。这是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断变革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今天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也许未来某一天不再适用。以财务教学为例,早期我们强调的固定资产购置相关税金的处理方式,由于“营改增”的执行,现在已经不具有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要培养他们不断学习的能力。所有的课程教学,可以看作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培养。无论未来如何变化,这种思维习惯将会让我们的学生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并进而引领着这种改变。“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学习新的知识”。
三、培养实践能力的关注点
结合中外合作课程设置和教学的特殊性,融入实践能力的内涵要求,笔者认为,培养实践能力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外合作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手段、注意点
在中外合作课程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教学手段是“两手抓”,也就是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又要培养学生的本土适应性。如财务体系,学生既要懂得国际会计惯例、处理方式,也要懂得国内的会计体系,明白国内国际会计体系的差异。在侧重方面,即“两手硬”,也就是合作课程的教学,不偏向任何一方,没有长短高低之分,两方面都不能放松,两条线并行不悖。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双方面的知识,并能够辨析其差异及其差异原因。我们的目标是增加学生对国际的适应性而不是全盘替代原有的国内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中外合作课程教学中应防止出现的问题
1. 防止疲于应付国外考试,变中外合作为考证之旅。
在中外合作教学中,由于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合作办学变成了仅仅为了拿到国际某类证书而进行的合作。在合作中,只关注专业授课,进行题海战术,而忽视学习的本身是为了了解国际的会计准则、处理方法等,使中外合作办学偏离了初衷。
2. 防止眼高手低。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要避免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分组讲演时都能表现良好,但是进入企业实习或实践时仍不知道如何应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等脱离实际环境,案例教学的形式单一,缺少学生参与或参与度不足,没有激发学生思考。
3. 防止流于形式。
很多学校开设了校内实践课程,或者也安排校外的实习实训。但是这些实习实训的安排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导致流于形式,学生实习实践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
4. 防止落后于时代。
给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还需要注意与时俱进,这是由我们进行实习实训的目标决定的。在实习实训中要注意让学生结合最新的技术革新,如互联网+的模式等;在知识层面上学习最新的软件运用,比如国外软件SAP的运用,国内财务软件的云计算等功能模块等。让学生学习充满时代感和新鲜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实践能力。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1. 体系构建。
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开设几节实践课或者安排几次暑期实习就可以的。应当就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结合每学年的学习特点,设置分阶段的实训目标;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完善,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以及评价体系。在设置时应考虑到中外合作课程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拓展实训的范围。
2. 师资配备。
对于中外合作课程教学来说,既要求教师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英语水平,也要求教师有比较强的实践技能。对此,高校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一方面,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如财会专业授课教师可以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内所、外资企业、事业单位等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进修,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请企事业单位的优秀财会人才到学校来授课或办理讲座,丰富学生的学识,通过经验分享,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的认识。此外,由于中外合作的性质,教师也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进修,保持对国际相关专业知识的敏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3. 基地建设。
沿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高校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应当构建长期合作的企业基地。一方面将优质企业引入校园,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让企业更多的与学生接触,打开窗口,打破藩篱。对于中外合作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较多地引入外资企业、合资事务所是比较好的选择。另一方面,高校应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进入实习。走入企业,直接在实际环境中体验,学生需要理解现实与实际的差异,需要在实践中适应社会,适应不同的外企风格,适应不同的人文环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实习并不是学校学生单方面的获益,企业也可借此传递企业文化,发掘优秀人才为其所用。在这一过程中,基地的建设并不是一次性的,应当并入体系构建中,持续的开发并成为长期有效的合作伙伴。
4.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手段上,可吸收外方教材、大纲的优点,采取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辩论会等形式展开教学。在案例教学的方法上,需要强调几点:(1)案例的选择。应当选择真实案例、热点案例、经典案例。比如在讲授公司治理的问题时,很多国外教材都会用国外的公司进行举例,如果能选用一些国内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来举例,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热点案例是仍然在进行中或者刚结束的实例。这样的例子,尚在进行之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对事态发展进行推断,从而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经典案例是具有代表性,能说明独特问题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比较鲜明,利于学生在初学时进行判断。(2)正反案例的综合运用。在授课时,不仅要通过正面案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也可以通过反面案例要学生归纳总结之所以成为反面案例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鉴别能力。(3)财务软件的演示。在学习中可以运用国内、国外常用的财务软件,不能单一地学习国内的财务软件,而应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不同财务软件的操作过程和原理,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5.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豪感,增强学习自信心。
实践能力实际是一种独立、自主自发的终生学习能力,而要培养这种能力,除了上述外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内部需求。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豪感来实现。
学习自豪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因学习所获得的心理满足,一种由内心所引发的自豪感觉。举例来说,在案例教学中,我们引入万科的股权之争这个热点案例,可以请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推断下一步可能发生的事件。如果学生的推断与未来事件的发生吻合,学生会因此而产生一种自豪感,即可以运用所学成功预测未来事件演变,这样的自豪感不但可以激发成功预测的学生,也可以刺激预测失败的学生,从而产生良性的互动,学生更热情地投入专业学习中。此外,对热点案例的讨论,可以延伸为课外讨论的话资,学生可以与其他朋友侃侃而谈,展现自己的才能。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豪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紧跟形势,如学习国际前沿知识体系,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熟悉和掌握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框架结构,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眼界更宽,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自豪感。(2)课堂教学资源的运用,比如通过微课、手机APP等媒介来实现部分教学要求,让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形式不再单一,比较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自豪感。(3)案例教学手段的运用。案例教学应较多地采用真实案例、热点案例。让学生变教学内容为学余谈资,增加其学习的自豪感。(4)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比如采取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采取视频影像、真人演绎等方式来表达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绎,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我真的可以”,从而增加自信和自豪感。
学习自豪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激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主动学习;同时在高校所构建的外部学习环境里,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成长为适应性强、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勇于表现、充满自信心的合格人才。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应当牢记高校教育的目标和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通过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来造就具有全球化视野、掌握牢固专业知识,既能解决实际专业问题,又能掌握运用国际专业知识、具有专业执业能力的技能型、外向型人才,为“一带一路”战略输送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怡.会计专业中外合作课程的缺陷及其改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6):48-50.
[2]辜娇峰,陈红宇.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7,(5):125-126.
[3]夏易君,潘登.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J].经济研究导刊,2016,(10):66-69.
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篇8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 (以下简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的活动[1]。截止2013年4月2日, 国家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全国范围内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839个[2]。陕西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项目) 本科层次仅有1个, 即西安交通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酒店及餐饮管理专业学士学位教育项目。陕西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项目) 硕士层次共6个, 其中, 西安交通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项目为2个, 与美国, 加拿大, 香港中文大学分别1个, 西安工程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为1个。开办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信息管理、服装及纺织品 (服装营销策划) 、酒店及餐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五类。陕西省合作办学地域主要集中在西安。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产物, 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 创新国内教学机制;②引进了较为先进的教育资源, 增加了我国教育供给的多样性;③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总体来说, 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了办学体制改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增强了办学活力, 对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会关注度、信誉度、品牌度明显提升,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但是与此同时, 陕西省的合作办学也存在着问题。有的未能选择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没有实质的资金投入, 未能体现合作办学的特点;有的合作办学机构办学条件不完善, 图书资料较缺, 档案资料管理和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并缺乏规范的合作协议等[3]。为了总结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 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本文对陕西省属高校七个包含研究生、本科和专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研,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2 研究生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以西安工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服装及纺织品文学硕士学位课程为例。该项目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培养纺织服装行业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在纺织和服装领域, 合作两校均为资深学府。这种合作办学属于移植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模式可归纳为“移植式”, 即全面引进合作大学的学位、课程、教材、师资和考试评价, 在异地实行与香港理工大学大学完全相同的教育教学[3]。其主要特点包括:
①全面移植。该项目的教师、教材、课程计划、录取标准、考核标准、学位授予等都由港方负责, 实施完全的香港理工大学的教学模式;②实用性。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先进的纺织及服装专业知识, 了解国际服装行业与发展的趋势。
3 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以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培养酒店及餐饮管理文学学士项目为例。该课程采用英语讲义, 中文授课的方式讲授, 学员在毕业后既能熟练掌握英语, 又能掌握酒店管理方面的相应知识, 更加适应国际化的酒店工作环境。该项目的学员将在西安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 之后在深圳进行实习。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
①对于学生的专业性要求很强;②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③教学方式较为灵活。
4 专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以西安工程大学——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 (NMIT) 合作成立中外合作办学为例。该项目于2003年开始招生, 其招生对象为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大专层次, 学制为三年。该项目设有两个专业:国际商务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 并且中澳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材并且共同承担教学工作。开设的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方式等都要遵循 (NMIT) 的要求。学生利用国内三年的时间读完国外两年的课程, 考试合格以后可以获得先工程大学高职大专毕业证书以及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的大专证书, 此外, 学生也可以申请去澳大利亚继续攻读学士学位。但是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有:
①学生入学的质量不高影响了教学的质量;②澳方教师在中方教学时间较短;③中方教师在英语水平上还有待提高;④较少学生赴澳取得本科学位, 更多的选择了专升本考试。
5 陕西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特点
通过分析, 以上三个不同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人才培养上呈现出许多相同特点。
①合作办学的指导思想很明确, 合作的双方院校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和意义有着深刻的了解。通过引进国外教育资源, 借助国外先进的办学观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不仅可以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 也可以通过国外的资金注入和国内生源可观的学费收入, 弥补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缺陷。②无论采用何种层次的合作办学, 在培养目标上都要倾向于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 这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4]。③合作办学项目都注重办学特色, 通过选择与国外有较高知名度以及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有经验的大学进行合作, 并较大程度的提高了中方院校的办学竞争力。④合作办学项目加强建立的教学评估体系, 这也是国外主流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在考核、评价上均注重引进和使用外方高校的评估模式, 以有效的方式监督教学质量、师资、这种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反馈体系同时也显示了外方合作者对于自身教育品牌的重视[5]。
6 陕西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措施
本文所探讨的陕西省三个不同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 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 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共性问题, 如:外方教师在中国的授课以及管理的时间过短、如何本土化国外的课程、如何将浅度合作变为深度合作以及如何提高中国教师的英语水平以及教学方法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除了合作双方高校共同努力外, 也需要积极和广泛的融入国际高等教育体系。陕西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资源的引进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全国范围内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全国本科层次有654个, 陕西1个, 占0.2%, 硕士及以上有185个, 陕西6个, 占0.3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陕西高校引进了一些优质项目, 对于这些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从整体看来, 还存在不足。尤其是“211”和“985”工程院校缺少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 并没有完全发挥出陕西高校的优势所在。
②重自主发展, 轻调控评估;重数量, 轻质量;重学科多样化, 轻合理化;重审批, 轻管理。
③既不能照搬外语课程的设计, 也不能仿照社会上外语培训课程的内容, 而必须要从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和特点出发, 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教学质量。
④高校的管理运作方面, 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新的产业运作方式和市场理念以及管理思想, 为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为了有效的促进陕西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①为了吸引国外名牌大学到我省参与合作办学, 应当为陕西的中外合作办学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进一步扩大开放;②进一步完善陕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体制;③建立陕西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制度;④采用多种措施以促进陕西中外合作办学的多元化。为了加速陕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步伐, 应当根据不同的办学模式设置不同的特色专业以确定培养的目标以及安排相应的课程, 最终达到培养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人才的目的。
摘要: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有效的推动了办学体制改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增强了办学活力, 对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会关注度、信誉度、品牌度明显提升,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因此,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本文主要对陕西省高校对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进行了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陕西中外合作办学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关措施。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叶林.中日高校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7) :47-50.
[2]中华人民共合作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机构及项目名单[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6.
[3]李盛兵.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机遇广东省高校案例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2008 (13) :108-111.
[4]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广东省2003年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年检情况的通报[Z].2004.
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篇9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英语听力教学 元认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5-01
1.引言
基于全球教育理念的整合及教育资源的共享,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日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多呈现为“2+2”或“3+1”,即在国内高校就读2-3年,修得相应学分并通过语言考试后再被合作学校录取。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专业视野的综合型人才。为满足学生在外方院校生活学习的需要,学生应具有较高的“生存英语”及“学术英语”应用水平。鉴于此,听说能力的培养在中外合作办学班级极其重要。以英语听力教学为例,仅依赖听力课堂有限的听力教学内容远远不够,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培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及元认知策略培养的重要性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听力教学短期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顺利通过雅思听力测试,这与中外合作办学招生生源基础差、底子薄成为矛盾对立体。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词汇量偏小,发音不标准,往往听到发音不能有效地认知处理并在心理词库中准确地定位所听到的单词。语法知识薄弱,背景知识匮乏,部分学生很难准确地运用语法知识、背景知识有效弥补听力获取信息的不足。此外,学生在听力学习中过于依赖课堂内容,没有系统的听力学习计划,大多学生以考试为导向,使得听力学习枯燥乏味,无法满足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英语听力教学方面来讲,中外合作办学一种新兴模式,亟待新的听力教学理念的指导,课程设计应从内容教学转向语言技能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而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英语听力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主线,英语听力教学大多是背景知识介绍—播放音频─学生听音频完成题目─教师对答案,使得学生对听力学习失去兴趣,无法充分锻炼学生听力策略,形成自己的听力学习方法。其次,英语听力教学使用教材与培养目标相脱节。中外合作办学有别于一般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其的英语听说能力要求更高,而目前大多中外合作办学班级与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同等对待,使用教材、教学重点没有国际化视野,无法满足雅思听力测试对学生的要求。鉴于此,在英语听力教学上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将其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学习认知心理过程的不同,O’Malley&Chamot 将学习策略的分为三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及社会/情感策略[1]。其中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如何学习的策略。这一策略可以使学习者充分了解学习者个体,学习任务的特点、要求及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是学习过程中高级的执行监控过程,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知识对语言学习过程进行规划、管理、监控及评估的手段。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为积极的探究者,将个人认知结构与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相结合,建构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逐步发展[2]。由此看来,自主学习元认知策略相呼应,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是自主学习的一方面,有助于学习者有目标的开展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的发展有赖于学习者认知水平和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3.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元认知策略是影响英语听力学习的重要变量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监控、评估整个学习过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首先,应培养学生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元认知意识。就听力活动而言,元认知就是关于听力过程、实质、策略等知识的认知和对听力活动所实施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及自我调节的行为。元认知有助于学习者认识听力活动,了解听力活动的过程、实质、及听力策略的运用在听力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传授元认知知识,什么是听力活动,听力活动的过程是什么及听力活动的实质。学生只有具有了丰富的听力活动元认知,才能有效发展听力活动中使用的策略。
其次,协助学生制定和实行听力学习计划。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听力学习缺乏系统性,教师应在新的学习阶段指导学生进行听力学习的完整计划,包括听力学习的目标、听力材料的选择及时间安排等。学生应在认真分析自身状况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教师对其提供参考意见,监督其实行并给以评价。
再次,培养学生听力活动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节。学习者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听力活动进行及时评价、反馈听力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修正调整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准确判断听力材料难度、说话者的特征、任务的特征,并根据学习者特征使用相应策略,检测听力学习过程中思考的内容与听力材料是否相符,对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是否了解。
最后,听力过程后的自我评价。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照听力學习计划,及时评估学习效果。让学生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改进学习策略,激发听力学习热情。
4.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听力教学理念落后,学生基础差并过分依赖听力课堂内容。在转变英语听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听力活动的认识,协助学生制定听力学习计划并监督其实行,同时培养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调节及听力过程后的自我评估。教师及学生应积极地培养学习元认知策略,以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国外生活学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O’Malley&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篇10
2016年4月,我国《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涉外办学水平。通过完善准入制度,改革审批制度,开展评估认证,强化退出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建立成功经验共享机制……全面提升合作办学质量。”[2]我国从2001年开始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制度,至今已有15年,有进展,也有问题。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完善包括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制度在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制度”,使评估制度在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解决好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的过程分析
(一)概况
新加坡的跨国教育采用分类管理的方式。外国教育机构同新加坡本地的具有学位授予权的4所大学合作开展学位项目,其质量由参与合作的新加坡高校负责;外国教育机构独立设置教育机构或同新加坡营利性的私立学校或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司合作举办的学位项目,被视为私立教育,需接受教育部下属的私立学校管理处(private school section)的管理。新加坡所有的私立院校均不能颁发新加坡本科及以上学历证书和学士及以上学位证书,因此,很多私立院校选择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提供跨国学位课程。
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计划是一项质量保障计划,它在强化注册框架(Enhanced Registration Framework,简称ERF)涵盖的强制性基准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质量标准。教育信托认证秉承“自愿申请”的原则,旨在提供一种可信任的质量标志,以协助质量突出的私立教育机构在私立教育界中凸显其优秀的品质[3]。在教育信托认证计划实施以前,针对私立高等教育,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 Singapore)和消费者协会分别开展了素质级私立教育认证(SQC-PEO)和消协保证标志教育认证(Case Trust for Education)。这两种认证分别借鉴了卓越商业标准体系和消费者服务认证体系的理念,对私立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性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且认证工作也并不是认证实施机构的业务主体。因此,在这两种认证体系下,新加坡私立学校的质量状况不容乐观。2009年,教育信托认证的推行,取代了这两种认证,大大提高了认证门槛,彰显出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教育中心的决心与魄力。
(二)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的标准及其实施
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由私立教育理事会执行。私立教育理事会(Council for Private Education,简称CPE)是在《私立教育法案》下设立的法定机构,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拥有管理私立教育行业的立法权。
1. 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的标准。
寻求Edu Trust认证的私立教育机构需要满足六大关键指标的最低标准,这些标准指向行业水平以及学生满意度的提高。6项标准各自对应一个分数,总分为1000分。这6个标准及其子标准如表1所示[4]。
2. 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的程序。
私立教育机构申请教育信托认证应具备如下条件:1在强化注册架构下被私立教育理事会注册;2提交信用评级报告,报告必须由私立教育理事会指定信用评级机构名单上的机构发出;3提供及实施学费保障计划;4提供医疗保险;5遵守Edu Trust教育信托认证的条款和条件。
在达到以上条件后,教育信托认证的程序便可启动。教育信托认证程序共有8个步骤:1提交申请。2桌面审查(desktop review)。私立教育理事会将委任一个评估团队处理申请事宜,该团队会对私立教育机构所提交的文件进行桌面审查。3现场评估(on-site assessment)。现场评估通常包括私立教育机构管理者陈述,评估小组对教学场所进行检查、对员工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单独访谈,私立教育机构还要提前准备好一切可供验证办学条件和办学效果的文件,以供评估小组检查。4提出改进要求。在现场评估结束后的会议中,评估小组各成员会将评价所得结果中的要点向私立教育机构口头呈报。之后,首席评估员将会发送评估的书面报告给私立教育机构核实,并且在有需要的时候,要求私立教育机构针对任何主要的不足提交“纠正行动计划”(Corrective Action Plans/CAP)报告书,陈述对这些不足的改进方案。5提交纠正措施。私立教育机构需要在接到纠正行动计划要求后的30天内,将报告书提交到私立教育理事会。私立教育理事会的评估员将审查该纠正行动计划报告是否适当且可以接受。倘若评估员认为报告书不完整或不充分,则会要求私立教育机构重新撰写、提交。6提交最终报告。纠正行动计划报告书被接纳后,首席评估员便会向私立教育理事会提出建议,告知理事会该私立教育机构应该获得哪一类型的Edu Trust教育信托认证资格。由于教育信托认证是对办学现状的评估,因此,任何在现场进行评估期间和之后的纠正,都不会影响评估结果。7管理人员评审、批准报告。私立教育理事会的管理人员会对评估小组提交的评估报告及结果进行评审、批准。8通报认证结果。私立教育理事会在作出认证决定之后,向私立教育机构发出相应的Edu Trust教育信托认证结果通知。私立教育机构需要付清全部所需费用,方可领取认证申请结果。如果获得了认证资格,就可以领取认证证书。目前Edu Trust教育信托认证有三个级别,即Edu Trust Star教育信托(星级)、Edu Trust教育信托(优质级)和Edu Trust Provisional教育信托(基础级),如表2所示。未被授予认证或对获颁认证级别有异议的私立教育机构,可以向私立教育理事会提出复审要求。
二、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的特点分析
(一)保证基本标准,同时具有选优功能
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划定了统一的最基本的评估标准,以保障获得认证资格的私立教育机构可以满足最起码的要求。与“协助质量突出的私立教育机构在私立教育界中凸显其优秀的品质”这一宗旨相呼应,教育信托认证通过对申请认证的私立教育机构在6大标准下的表现打分,不但作出授予或不授予认证的结果判定,还仿照企业质量管理方式对授予的认证资格进行等级划分,体现出选优的功能。这种制度上的设计,能激发出私立教育机构申请认证以及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的积极性。
(二)认证标准严苛,针对性强
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形成品牌效应,主要得益于其坚持严苛的认证标准。截至2015年5月,新加坡309个私立教育机构中,获教育信托认证资格的共有107家,其中,基础级认证的52家,优质级认证的54家,而星级认证的只有1家。获得星级认证的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于2015年4月获得了认证资格,成为教育信托认证推行6年来首次评出的“星级”院校。该校相关负责人对教育信托认证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严格的认证标准,在“星级认证”的评估过程中,私立教育理事会对学校软硬件、教职员工及所有学生进行随机询问或抽查,学校很难为评估做特别准备,而需要将良好的教学管理模式保持为“常态”[5]。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在标准设计上尤其强调针对性。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在设计评价标准时,特别针对私立教育机构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如提高对私立教育机构学术质量的重视程度,对学术程序和学生评价赋予最高分值;为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学费安全,不但在认证的前提条件中要求私立教育机构实施学费保障计划,而且在认证标准中也特别对收费保障计划、学生合同、退款程序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认证程序设计科学,操作快捷高效
一般情况下,从提交认证申请到获知认证结果,整个教育信托认证的过程只需3个月。快捷的认证过程有利于寻求认证的私立教育机构尽快获得认证资格,以便进行招生宣传。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程序之所以快捷,主要取决于各项规章制度的清晰化和具体化。在私立教育理事会的网站上,教育信托认证的相关说明以及指导性文件均可以找到,且十分翔实,寻求认证的私立教育机构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文件进行准备。此外,评估小组关于私立教育机构在提出申请之初就要指定一位管理代表的规定,也有助于评估小组与私立教育机构的沟通,保证认证程序的顺畅进行。根据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计划规定,如果私立教育机构在认证有效期内出现了违反相关条款的行为,私立教育理事会有权对该私立教育机构进行复审,甚至终止其认证资格。这项规定可以促使获得认证资格的私立教育机构保持危机意识,不敢对办学质量有任何懈怠,从而保障私立教育机构持续改进办学质量。
三、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的制度设计对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的主要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由政府主导,具有强制性;十几年来,它确实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管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2011-2015年,教育部完成了对26个国家有关高校与我国高校合作设立或举办的11个学科100多个专业的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评估,接受评估的机构和项目共计587个,其中19个被评为不合格,79个在自评阶段主动退出办学[6]。然而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只是合格性评估,未来如何兼顾选优评估?评估的标准和程序如何进一步优化,以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力和认可度?借鉴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的制度设计,主要有如下4点启示。
1.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选优评估”。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制定选优的评价标准,评选优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使之带动引领全国200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开展选优评估的社会心理基础也已经成熟。借鉴新加坡的经验,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选优评估”制度,是新时期发挥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作用、完善评估制度的重要途径。
2.着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标准中最核心的部分即4个“1/3”[7]的要求,对引进外方的课程和师资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把握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的核心与关键。但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和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要求,评估标准的针对性还有待提高。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评价标准重点关注了学术质量、学费安全等私立教育机构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标准的不断优化具有借鉴价值。
3.合理设置评估周期,加强周期内的动态监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办学有效期有长有短,多年前批准的部分机构办学有效期长达数十年,而近年来新批项目的有效期一般仅为一个培养周期。这就导致部分办学单位从未接受过评估,有的办学单位则频繁地接受评估。2016年的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文件首次将“批准满5年且未参加评估”和“评估满5年”的机构、项目也列入评估范围[8],对评估周期进行了初步的调整。同时,教育部于2016年初正式启动了中外合作办学年度报告系统,要求各办学机构、项目每年按时填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办学信息透明化。如何把年度报告与评估相结合,建立评估周期内的动态监管机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对认证周期的设置比较合理,且建立了周期内的监管机制。它根据认证分数的高低将周期分为4年和1年两类;不管认证周期有多长,所有私立教育机构都要在认证周期内接受私立教育理事会的监管,一旦被发现违规行为,就要被复审或终止认证资格。这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4.增强服务能力,提高评估效率和效益。中外合作办学评估除了建立常态化的评估培训制度外,还应结合几轮评估中的常见问题,总结并发布“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常见问题答疑手册”,或者在网站上开发“Q&A”系统,将常见问题在网站发布,并组织专人负责在线答疑,及时更新或补充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尽管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中设计了实地考察环节,要求根据通信评议的情况确定部分需要进行实地考察的对象。但是,由于每次参评单位数量较大以及“不折腾”的承诺等原因,实地考察活动至今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的实地考察环节还是有必要的,关键是如何做好的问题;实地考察的对象既可以是办学质量明显存在问题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也可以是办得好、办得有特色的机构、项目。专家组在评议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印证、补充、复核办学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料和数据,帮助办学质量不高的机构、项目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帮助办学水平较高或办学特色突出的机构、项目总结优势与特色。因此,应保证每次评估中实地考察对象的比例,明确并完善实地考察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讲求“不折腾”“求实效”的原则,既不扰乱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教学秩序,又要真正发挥评估的参谋和批判功能,使实地考察的对象切实受益。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的过程简明快捷,值得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借鉴的有两点,一是指导性文件应翔实,保证整个评价过程按照既定的目标和程序进行,顺畅高效;二是以增强服务能力为宗旨,切实以提高被评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质量和效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科学设计现场评估的标准、程序以及整套完整的实施方案,有效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摘要: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制度对跨国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标准、程序、功能的制度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其主要启示是: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制度,应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选优评估制度;着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合理设置评估周期,加强周期内的动态监控;增强服务能力,提高评估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CPE.Permitted Courses Offered by PEIs[EB/OL].(2015-7-9)[2016-5-6]https://www.cpe.gov.sg/cos/o.x?c=%2Fcpe%2Fpeis&ptid=401&func=courses&&pg=59.
[2]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6-5-4)[2016-5-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04/c_128956339.htm.
[3]CPE.Edu Trust Certification Handbook[EB/OL].[2016-5-6]https://www.cpe.gov.sg/cpe/slot/u100/Publication/publication/Edu Trust%20Certification%20Handbook%20Final%20170512.pdf.
[4]CPE.Edu Trust Certification Scheme Guidance Document[EB/OL].[2016-5-6]]https://www.cpe.gov.sg/cpe/slot/u100/Schools/edutrust/Guidance%20Document%20Ver%202.pdf.
[5]新华网.“新加坡教育信托计划认证”六年来首次评出“星级”院校[EB/OL].(2015-4-15)[2016-5-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4/15/c_127692793.htm.
[6]王立生.跨境教育及其质量保障的探究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EB/OL].(2006-2-7)[2016-5-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530/200811//4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