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护理专业(共11篇)
中外合作护理专业 篇1
0 引言
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发展到今天历经20多年, 培养大批护理专业的人才,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认识到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办学存在的不足, 本文首先对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 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可以分为院校的内部问题和国家政策体制的外部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护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结构不合理。中外合作办学是为了引进外国高层次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 促进文化交流, 这其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显得十分重要。在美国要求作为护理专业的教师需要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 并且从事教育工作和护理临床工作多年才可以;我国目前护理专业教师比较缺乏, 并且专业性较差, 有些医生负责了部分护理教学的任务, 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未准确的贯彻。此外, 我国的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不足, 英文水平较低, 也是阻碍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护理中外合作办学行政审批难。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审批较为困难。法律规定, 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机构和项目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3) 护理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小。全国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较少, 规模也不大;在全国范围内就读的护理专业学生数量不足1万人;并且国内的合作办学层次不高, 很多院校的合作项目都不是国外的一流高校。我国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寻求高层次的合作, 但这个目标还任重道远。 (4) 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缺乏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存在部分高校的护理中外合作办学只注办学的形式, 而没有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对于国外优秀的师资引进不足, 只是在中国进行几场巡回讲座;部分院校更倾向于往外国派遣留学生, 将合作办学模式变成留学预科班, 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更有甚者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名义, 吸引生源收取高额费用, 只为经济效益, 而不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项目没有外方高校的实际投入, 违背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
2 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的建议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和改革方面, 培养国际一流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上文提出的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让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可持续发展, 提高护理专业的合作办学质量, 提出了几点建议:
(1) 优化课程体系, 突出中外办学特色。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需要秉承的原则是:本国教育与国际化相结合, 优化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时, 应注重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应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与国外先进护理教育接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仅需要护理专业知识课程, 还应包括必要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此外,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 中外教师应加强彼此的沟通, 制定出更符合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然后按照指定的课程体系来教学, 如发展不适应的情况需及时调整。
(2)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英语实践能力。因此, 护理专业合作办学应注重英语教育, 提升英语的应用水平。想要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首先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水平应与国际先进的教育水平相一致, 充分的吸收国外的教育模式, 培养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及专业自学能力。合作办学院校应从英语教学、综合素质两方面入手, 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主要的方法有:一是定期组织教师到合作院校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进修, 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 强化教师的动手能力。
(3) 简化审批程序, 加强质量管理。我国应改变以往的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程度, 降低审批的门槛, 增加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和质量。同时,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应完善对中方办学项目的自主管理机制, 并借助合作方质量管理与评估的规定和要求, 强化教学质量的全方位管理与监控。
3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展望
(1) 重点发展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我国的护理专业本科生教育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 但我国的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国外差距较大。我国目前急需大量的国际化一流人才。但由于缺少高层次的中外联合办学, 因此发展较慢, 应重点发展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高校。 (2) 提升中外合办办学水平。教育部明确通知, 需要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 依照程序和法律办学,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督和招生学籍管理等;师资对付建设包括:资评聘、师资状况和师资培训。中外合作办学应在国家政策下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 (3) 加强对护理教育形势的研究。针对社会需求, 调整专业自身的课程设置, 主动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 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应具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使专业课程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 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对护理专业教育前景的研究。
4 结语
总之, 目前我国的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是针对目前发展的形势, 只要认真解决好合作办学存在的不足, 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一定十分广阔。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其次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 最后展望了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
关键词:护理,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罗曼, 熊薇.探讨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5 (13) .
[2]唐祥林.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08) .
[3]张锦.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 (16) .
[4]李佳璐.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组织管理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6 (24) .
中外合作护理专业 篇2
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
旅游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建设报告
随着全球化走向深入,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合作办学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就我校来说,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不但可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使教职员工具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和视野,也可以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改善课程结构等,给学生提供接受国外先进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学校在地方区域内的知名度。
为加大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力度,吸收更多国际职教先进经验,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选择,2011年9月,我校与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签署了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联合办学协议书,为本专业学生出国深造乃至就业提供了机遇与平台。按照协议,赴智源教育学院留学的学生前三年在我校就读,取得我校合格毕业的基本条件并满足智源教育学院其它就读条件之后,根据个人意愿并由我校择优推荐,第四年进入智源教育学院完成大专课程进修,成绩合格后由智源教育学院颁发大专毕业证书并推荐至国外相关行业就业。该项工作将于2013年下半年正式启动。
同时为深化两校合作,充分整合双方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借鉴吸收先进办学理念,为本次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及本校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动力,智源教育学院同时表示愿意为我校提供
教师培训业务,并提供一切培训师资、培训环境和培训条件。我校国示校建设领导小组旅游专业建设领导李言奎、肖险峰两位同志于2012年6月19日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行了为期10天的“NYP办学理念与院校管理”培训,并顺利取得了结业证书;2013年7月12至16日,专业带头人陈晴老师赴新加坡参加“职业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培训学习,引进了新加坡智源教育学校先进的课程体系理念、职业教育先进思想,从而指导旅游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与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签订了《师资培训意向性协议书》。
小结:
通过两年示范校建设,旅游专业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充分整合了双方的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培养师资和优秀的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人员,加强了我校师资的培养,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出国留学与就业的机会,更好的满足了广大家长希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成为乐山区域中职类学校首家与国外职业教育学院签订联合办学的学校,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旅游专业部
中外合作护理专业 篇3
【关键词】商务管理;教学问题;教学质量
近年来,为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出现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这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与培养优秀国际型人才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优质的教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得以生存发展的资本。目前合作办学引进课程在教学质量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引进课程的独特性,在实践中仍出现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了合作办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在合作办学中提高引进专业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在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工作,担任中澳商科《商务管理》教学工作,在此就《商务管理》谈谈对引进专业课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些体会。
一、河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专业课教学现状
2003年,河南大学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进行项目合作。中澳项目采用2+2的办学模式:前两年在国内,学习英语与6门基础的专业知识课(其中包括商务管理);后两年在维多利亚大学学习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除通过语言关,学生须通过专业课考核才能获得维多利亚大学学历学位证书。在前两年教学中,专业课教学非常重要。引进专业课教学采取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采用维多利亚大学的教学模块,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原版教材以及考核方法。至今,中澳合作办学已取得显著成效,在引进专业课建设和教学方面有相对丰富的经验。
二、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专业课教学面临的困难
引进专业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国内的专业课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2007年开始教授《商务管理》,通过几年教学实践,发现课程在教学方面遇到以下几个挑战:
1.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引进专业课实行双语教学,学生外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中外合作项目非常重视外语的学习。目前,许多合作办学项目都采用“先外语,后专业,逐步提高外语教学比例”的教学方式。在早期教学中引进大量的语言类课程,比如听力、口语等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在中后期教学中使用部分或者全部外语讲授专业课程。笔者所在学院就是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大一、大二阶段课程重在强化英语,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一门引进专业课,剩余五门专业课在大二阶段才开设。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样,学习语言的兴趣不同,英语水平相差较大,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不利于专业课的教学。另一方面没有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外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脱节。当教师用外语讲授一些深奥的专业知识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当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个正规报告而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写,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2.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专业课教学效果。中方教师的外语水平及中方教师与外方教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是影响专业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少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采取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合作院校在专业课程合作时,引进课程相应的教学大纲、原版教材以及考核方法,同时接受外籍教师来本院示范教学。笔者所在学院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外籍教师先进行为期三周的教学,然后中方教师围绕外籍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等内容进行教学。引进专业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模式,一方面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授课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自由地与外教进行交流和沟通。现实是,部分专业教师外语水平距离双语教学和熟练与外教沟通还有一段差距,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3.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性不高,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受现有教学人力、物力资源的限制,不少合作办学专业课教学在引进国外先进教学资源的同时,没有引进相配套的教学模式。目前,引进专业课教学基本使用传统的大班授课制度,每班100人左右,采用教师讲授法。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重在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动学习,只满足听懂教师的讲课,不能进一步思考专业发展。另外,课程大多注重理论的学习,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环节较少。这使得课程显得枯燥无味,空洞乏力,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一次专业课教学效果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觉得商科专业课内容比较空泛,知识点琐碎,理解知识点比较容易,但不知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4.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方式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中外合作办学在专业课教学中,考核模式和评价标准都是由外方制定。比如在《商务管理》中,澳方规定两次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总成绩中没有课堂考核成绩,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中方教师不能采用其他考核方式,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期末考试题是由澳方教师命题,中方教师不参与试卷出题,但课程是由中方教师主讲。教考分离,中方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变教学内容,也容易出现讲授的重点往往不是考核的重点。另外,课程结束前最后一周复习时间是由澳方教师主讲,复习考核重点,容易出现有些学生平时不上课,只在考前听外教辅导课就能过关,这使课程的学习服从考试,不利于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引进专业课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为了提高引进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各合作办学单位都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总结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引进专业课教学质量。
1.正确认识引进专业课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首先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用外语教授专业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用外语来理解和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国外先进的知识的了解,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专业知识是根本,不要对陌生的专业外语词汇有所恐惧,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听力,强化专业用语的英语化。我们在商务管理教学中,把管理相关的专业术语的中英解释提前传给学生,让他们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然后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用英语去思考和回答专业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在课下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英文原版专业教,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2.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引进专业课教学独特性要求承担教学的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优质专业课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和相关学院一方面应积极引进留学归国人员充实专业课师资团队,更重要的是加大力度培养本校师资队伍,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更注重增强外语沟通和交流能力,保证专业课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我院每年都派专业教师去澳大利亚进行培训,澳方安排中方教师接受专业课培训,随堂听外方教师授课,学习外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另外坚持从内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商务管理》实行中方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这样在课程进度的统一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上有了保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弥补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
3.加强中外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由于合作办学实行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制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中外方教师的合作与沟通非常重要。除在语言方面保障顺利沟通外,在制度上要给双方教师的沟通提供保障。我院采取三级管理模式,设立总项目主管、各项目协调员和课程协调员,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负责中外方教师的合作和交流问题。在《商务管理》课程中,笔者担任课程协调员之职,主要是负责就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本课程外方授课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双方教师互相交流教学方法和学生情况,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针对中国学生情况,向外方课程协调员推荐比较适合国内学生学习的教材和辅导资料,负责帮助外方教材编写人收集国内案例,从而使教材内容更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
4.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倡互动式教学。这样可以打破教师独霸课堂的沉闷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商务管理》中实施“大班理论课+小班讨论实践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商务管理》每周四节课,其中前两节为大班授课制,主要是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后两节为小班授课制,每班30左右,主要是师生沟通和学生自主讨论时间。在小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空间。教师使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在《商务管理》课堂上,讲述团队合作和角色分工时,笔者采用游戏竞争法,让学生自己组成团队,6人一组,合理分工,按照游戏规则办事,即在规定时间内设计一座宝塔并把自己的作品出售给现场观众,宝塔设计高度最高者为先胜者,售价最高者为优胜者。培养学生商业竞争意识,在游戏中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小组讨论等研讨探究性和启发性学习活动。例如学习领导理论时,在播放李嘉诚创业史视频之前,提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李嘉诚能够成功?(2)在他身上体现了哪些领袖特性?(3)他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领导者?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易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分组讨论和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5.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应该只看考试成绩,应着重考察其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改革原有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采用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目前,我院正积极建立由双方共同管理,监控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加深双方合作程度。在每学期开学时外方在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方式等内容时,可以让负责课程的中方教师参与,使国外教学理念和中方本土化教学特点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往“作业+期末考试”的考核方法,将平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出勤率和参与率及其表现水平作为考核指标,与作业质量和期末考试成绩共同构成学习的整体成绩。
参考文献
[1]郑秋芳.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探讨.教学研究.2009(1)
[2]王静梅,申俊龙.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探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3]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中国大学教学.2007(1)
中外合作护理专业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2007年进校学习的中英合作中职护理班女生144名, 平均年龄 (18.70±0.73) 岁;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进校学习的中美合作高职护理班女生105名, 平均年龄 (21.90±0.96) 岁。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年龄、学历、生源、家庭所在地、父母情况、家庭收入情况、是否为独生子女等。
1.2.2 交往焦虑量表 (IAS)
该表为自评问卷, 共15个条目, 按五级评分, 从1分“与我一点儿也不相符”至5分“与我极其相符”。总评分从15分 (社交焦虑程度最低) 到75分 (社交焦虑程度最高) [3]。与得分低者相比, 得分高者在人际交往之前和之中都更加焦虑、缺乏信心, 更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1.3 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填写问卷, 在统一指导语下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 收回有效问卷249份, 有效回收率达99.60%。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见表1)
2.2 中、高职生实习前社交焦虑水平比较
144份中职生问卷中, 得分最低16分, 最高68分;105份高职生问卷中, 得分最低15分, 最高55分。中职生得分最多的前三项为8、9、14号题, 高职生为9、8、12号题 (见表3) 。经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发现中职生IAS得分明显高于高职生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结果见表2。
注:t=3.96, P<0.01
把农村、县镇、城市学生IAS得分进行两两比较后, 出现农村学生IAS得分高于城市学生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图1。农村学生与县镇学生IAS得分比较P>0.05, 镇县学生与城市学生IAS得分比较P>0.05, 均无统计学意义。
IAS中各条目得分排序比较见表3。
中职生均分最高的前6项题号为9、8、3、15、6、10, 高职生均分最高的前6项题号为8、9、6、3、15、10, 顺序不同但6个项目内容一致。
3 讨论
3.1 中、高职生社交焦虑状况存在差异的相关因素
中职生年龄小, 心理调节能力较差, 易产生心理压力。高职生社会阅历相对丰富, 就业情况较好, 有一定优越性。为此, 需针对不同学生, 指导其进行心理调节,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临床实践, 加强护理专业认知度及面对未来的信心。
3.2 不同生源地学生社交焦虑状况存在差异的相关因素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 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感、不安全感, 往往通过取得优良成绩平衡负面心态。但他们不太愿意参加社会活动, 导致与城市学生差距较大。面对实习时, 心态调整不良, 无法有效应对, 导致焦虑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所以, 农村学生需加强锻炼, 用积极的心态消除自卑和焦虑。
3.3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社交技能
中、高职生15项IAS得分排序的位置上下相差多为1 (见表3) 。其焦虑程度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但在焦虑项目上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主要体现在缺乏社交自信、环境适应力、异性交往能力等方面。故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社交技能是改善社交焦虑状况的主要措施之一。
3.3.1 增强成就感和认同感
增强中、高职生成就感和认同感, 可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需根据中、高职生特点, 运用不同引导方式, 使其接受自我, 增强信心, 提高社交能力。
3.3.2 掌握人际沟通技巧
护生在实习中会面对不同人群和社交环境, 沟通能力尤为重要, 且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身心健康。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主要有情绪、肢体语言、价值观、社会文化背景等。据此, 班级可以组织演讲比赛, 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应变能力, 教师可以创设护理操作、病情评估等模拟场景, 师生共同发现并解决问题, 掌握交流技巧。另外, 提高护生与异性交往能力, 有益于树立正确的情感观、恋爱观。
3.4 提高应对能力
应用消极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面对环境刺激, 易引起过度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4]。护士应具备开朗、沉着、敏锐等心理素质, 以冷静、果断地处理问题。引导护生学会积极的应对方式是减轻焦虑、缓释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的捷径。
3.4.1 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长期生活在比较固定的环境, 很少接触社会等因素造成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实习是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理论跨向实践的第一步,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实习质量。为此, 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以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
3.4.2 增强心理抗压、抗逆能力
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通过一定训练。 (1) 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比赛、护理过程中的突发状况; (2)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有效防止心理封闭; (3)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 加强人文修养, 陶冶情操, 通过体育运动发泄不良情绪。
3.4.3 提高角色转换适应能力
加强护生对医患角色的认识, 强调其健康照顾者的角色;实施“预见习”, 让护生尽早接触临床;将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加强对护生职业价值观和自我防范意识教育等[5]。
摘要:目的 比较欧美教学模式下的中外合作护理专业中、高职生实习前社交焦虑状况的差异及相关因素, 探索教育干预措施。方法 随机抽取即将实习的中职生144名, 高职生105名, 采用Leary编制的交往焦虑量表 (IAS) 进行问卷调查, 由学生无记名自评。结果 中职生IAS得分明显高于高职生 (P<0.01) , 农村学生IAS得分高于城市学生 (P<0.05) 。结论 由于教学程度及教学背景不同, 学生在面对社会交往时表现的自信度、心态有一定差异。需根据学生特点, 让其掌握有效沟通技巧, 具备社交能力, 调整心态, 为实习做好准备。
关键词:中外合作护理专业,社交焦虑,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杨权, 张献共.焦虑障碍的诊断和治疗[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5.
[2]陈英.护理大专生社交焦虑情况调查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08, 22 (3) :742~743.
[3]叶冬梅, 钱铭怡, 刘兴华, 等.社会交往焦虑量表和社交恐惧量表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 (2) :115~117.
[4]王丽颖, 杨蕴萍, 林涛.社交焦虑障碍的防御方式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 (2) :180.
中外合作护理专业 篇5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分层教学 高职英语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蓬勃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要求较高。,这也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教学提出很大的挑战。一方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生源水平总体偏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以外教居多,英语课程占据很大比例。这两方面与中外合作项目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高要求形成日益严重的矛盾。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采用的是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一挑战,实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二、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
20 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i + 1”输入理论。他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才可能习得语言。即语言学习者只有获得略高于他现有的语言水平的语言知识,才能产生有效的习得,不能远远高于语言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也不能接近甚至低于现有水平,否则将不能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这一理论无疑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分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它要求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们科学的划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语言水平的等级,按照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合理的组织、调整英语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对语言输入量的个性化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语言潜力,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0世纪3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先将“最先发展区”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后延伸至不同的教学领域。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由于不同学生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知识经验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在一个水平,有高有低,因此,在相同时期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他认为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找到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利用两者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要立足于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标准,让每个学生有一个适合自己个人的“最近发展区”,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鉴于全国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专业涉及的职业方向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有较大差异,各校应根据《高职英语教学要求》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施性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英语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依据,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教学有必要实施分层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
2、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表现
笔者对笔者任教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的入学测试发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表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学习水平和学习动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高考英语水平高,听说读写都很优秀,而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英语单词都不认识,更听不懂外教的课。另外,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动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纯粹是为了应付雅思考试,为了顺利的出国,属于外部学习动机。而有些学生是真正出于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习英语,属于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差异使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学习目标有很大的不同,这对英语教学提出很大的挑战。
四、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探讨
英语分层教学是指以因材施教为指导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及其学习潜能, 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并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 采取不同的教学进度,使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
1、 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大纲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大纲的设计没有统一的参照模式,而是根据合作项目的实际需要,由合作双方的院校经商讨确定。笔者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中外合作项目要求制定的教学大纲将英语培训贯穿在其中,并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目标。如新生第一年为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主要在英语语法、词汇和听说能力方面为学生打下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综合英语和英语视听说。第二学年为雅思培训阶段,课程分为雅思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以便为了让学生熟悉雅思考试内容,强化考试技能,提高雅思应试水平。第三学年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围绕学生在国外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运用而灵活设置教学内容。
2、动态客观的学生分层
动态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分层, 是实现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在学生入校之初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综合测试,分为笔试和口试,并在题目难度的设置上难易适中,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区分度。根据测试结果,建立个人英语学习档案,再结合高考成绩进行分层,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为同一班级教学,在每个学期末根据对学生的再次综合测评,调整学生的班级。
3、适合的教材
为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了不同难度的教材。第一学年较高水平的班级采用的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一至二册,该教材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词汇量丰富,语法与写作技巧介绍全面,适合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而低水平的班级采用由外研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原版教材《剑桥国际英语教程》一至二册。该教材具有英文原版教材直观形象的显著特色,内容活泼,图文并茂,注重基础知识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第二学年开始,所有班级都采用了国外引进的最新雅思英语培训教材,但也根据难度为不同班级选用不同内容。教材的使用也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随着英语教师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雅思考试的变化,不断更新教材,及时引进国外最新教学资料,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4、公正全面的考核体系
公正全面的考核体系是英语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关键手段。 在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上,要建立具有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的基于中教和外教共同评估的考核体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各层次学生进行不同班级和不同学年的分类考核。第一学年的考核侧重评估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由平时英语成绩、外教提供的听说成绩和期末最终成绩组成,各占30%,30%和40%。大二学年,由评估学生综合能力转变为分项考核,对学生进行雅思的相应的听说、读写分项测试。以上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公正全面,以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的了解教与学的进展和效果。同时,教师对学生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不单单注重考试结果,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学习动机,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蓉.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对策研究—以九江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10).
中外合作护理专业 篇6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 中外合作办学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各个高校呈现出形式多样的定位思考, 就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会计专业的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双语教学的问题
在合作办学过程中, 双语教学往往过于强调全英文环境, 聘请外籍教师来完成课程教学。但是,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 英语程度特别是口语能力参差不齐, 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从而挫伤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 由于是全英文环境, 学生对于某些技术术语只掌握了英文的表达方法, 而不知道对应的中文是怎么描述的, 造成专业汉语知识的缺乏。
因此, 针对学生基础, 要循序渐进进行双语教学。对于聘请外籍老师进行授课的课程, 可以安排本校教师担任辅导工作, 部分较难理解的章节辅导教师可以用汉语讲授一遍, 同时全英文环境的课程, 可以由辅导教师指定相应中文参考资料, 作为原版教材的补充读物。
2、引进课程的问题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 我们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引进优秀的教学资源, 但不是“全盘西化”。我们应该保留教学设计中特色的地方, 取长补短, 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同时, 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素质教育应强调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化的人才必须是一个完全人格的人,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报效人民是学生要树立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放弃。
3、专业培养目标模糊, 课程设置比较含糊
在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问题, 到底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发展, 各个合作办学的院校看法各异, 有的高校目标锁定出国, 有的高校目标锁定留在国内发展, 有的高校在这两者之中游离。因此, 各合作办学单位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 有的全盘照搬合作外方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 不考虑是否水土不服;有的就是在中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外加大量的英语课程, 部分单位英语课程教学课时的比例还超过整个课程教学课时比例的50%, 这严重影响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学。
4、教材陈旧或更新缓慢, 学生普遍缺乏语言环境知识
大部分合作外方高校都不对会计专业指定统一的教材, 一般都是在每学期开学初指定一些参考教材, 有的甚至放权给中方合作高校选定教材。因此, 在合作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一是学生上课没有专业的教材, 无法适用,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会计专业体系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二是会计专业不像数学等专业, 会计专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 比如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国税制的改革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及趋同等等, 都会引起会计专业知识的更新;三是部分会计专业知识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讲授,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各不相同, 普遍缺乏西方国家的语言知识和背景, 很难真正理解西方财务会计的精髓。
5、会计专业教师缺乏, 限制教学工作的正常发展
当前, 国内各个合作办学单位, 普遍缺乏会计专业教师, 尤其是通晓英文、通晓中西方财务会计知识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纵观世界会计界专业人士的就业渠道, 高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往往选择高回报的公司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等职业。在高校的薪资体系下, 往往吸引不了既精通中西方财务会计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业人士, 限制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发展。
6、外籍教师普遍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知识, 沟通过程存在差异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外籍教师在师资力量中所占比例不应低于25%。因此, 合作办学的师资结构比例有其特殊性。在中外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存在大量差异的情况下, 会存在许多的沟通问题。比如, 薪金的支付问题、节假日的安排问题。许多的外籍教师习惯按其本国的习惯提出上述要求, 但中方合作单位也得遵照中国国情考虑上述问题, 因此双方就必须有较好的沟通和理解。这些方面或多或少会影响外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7、生源水平存在差异, 制约教学效果的实现
会计专业招收学生时是文理兼招, 同时所招收学生的英文水平不一。学生生源上的差异, 尤其是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 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效果, 比如, 教学进度、教学精度和深度、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同一环境下接受教育和学习, 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会因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导致压抑着个性化学习;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由于理解和接受能力的问题而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感到学习的压力, 最终导致其自信心受到打击、学习兴趣遭到消减。尤其是在使用全英文教材时, 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接受, 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不利于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会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拟提出以下策略, 以期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会计专业的教学有改进作用。
1、明确培养目标, 力求课程设置时国际化和本土化相兼容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下,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去向问题不应成为制约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体系的瓶颈因素。因此, 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兼顾会计专业发展的方向、合作双方单位的办学特色、我国实际国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相关因素,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 以会计学专业课程为主干, 适度设置体现专业国际化方向的课程;在教学安排上, 适度安排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及中文课程的授课比例;在课程安排上, 尽量避免中西方财务会计课程同时进行, 以免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产生思维上的混淆。
2、配套合适的教材体系, 实施课堂教学和互动教学相结合
合适的教材体系是中外合作办学会计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 在教材的选定上,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又要考虑教学的需求, 同时还要兼顾中英文教材的难易程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也能充分发挥中外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能动性。合适的教材体系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和互动, 而且也能充分促进学生与外籍教师之间进行英语方面的交流。这样, 合作单位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性会计专业知识, 也能培养学生一定程度的英语交际能力, 为毕业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多渠道整合师资力量, 优化教学改革相结合
在任课教师的选择上优先选择中外合作院校的优秀教师, 兼顾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博士、硕士学位, 力求专业结构合理;在任课教师的工作经历的考虑时兼顾海外学习经历, 或有多年的企业管理工作经历, 或直接来自国外合作方院校, 确保所聘请的认可教师都能从事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优化教学改革, 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上, 合作办学核心课程可以划分为三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会计核心专业课程中每一门课均与会计岗位接轨, 专业拓展课程是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 扩展学生的经济类课程的知识面, 以更好更深入地做好会计工作。
4、中外教师加强交流合作, 中西结合、互帮互助相结合
注重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引进先进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优质教学方法。实施中外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注重英语教学改革, 强化英语训练, 着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能力, 实施渐进式的中英文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 一是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兼顾外籍教师的文化背景充分考虑外籍教师的相关要求, 力求充分发掘外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二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或观摩课, 让中外籍教师充分沟通和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互惠互利。
5、改革会计教学模式, 采用分级教学、小班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层级差别, 把学生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班分级形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 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小论文+毕业论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借助网络平台, 构建专业的网络教学课堂, 任课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积极寻找一些与会计和会计专业英语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及时上传到网络课堂, 使学生通过网络课堂这一平台及时掌握所学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边缘趋势。
总之, 中外合作办学会计专业教学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的新生事物, 是通过结合西方先进会计理念和我国当前会计教育及会计实践现状进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加速发展势头, 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办学层次逐渐提高, 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摘要:在教育不断国际化的今天,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高校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选择路径。会计专业的合作办学是合作办学专业设置的主要形式之一, 本文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中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顾美玲:关于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2]程斌、程宜康:2000年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 2007 (2) .
[3]邓琪、许骏: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4]顾美玲: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探索[J].教育科学, 2008 (6) .
[5]杨洪青、李华闻: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与实践[J].大家, 2009 (12) .
中外合作护理专业 篇7
1.1 中外办学模式差异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开展合作办学, 有 (中外合作办学) 药品经营与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 生物制药技术两个专业, 形成一个和其它学院平行的二级学院。与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大学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 培养适应本省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精通国际运作规则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点。
1.2 中外管理模式差异
国外的高校管理相对国内的高校管理相对松散, 我们知道国内的高校一般都要设置班级而且配备专职的辅导员, 同时对于学生的宿舍实行集中式管理。而国外的高校与国内高校管理正好相反, 除了不设置班级以及专职辅导员外, 对于学生的宿舍也采取分散管理。因此, 国内的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在国内受到了学校的手扶, 所以一直很倾向西方的教育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因而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党建工作的效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2.1 是学习目标和家庭环境影响
从学习目标上来看, 中外合作办学与传统高校的大学生截然不同, 他们当中的很多学生以此作为完成出国留学目标的跳板。但是很多学生就此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是受到“入党不利于出国”的不良思想的影响,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很多人都不愿意提交入党申请。此外, 还有部分学生有入党的意愿但是受到了家长的严重阻碍, 因此, 这些都是党组织难以吸收优秀学生的根源。
2.2 是办学模式突现的问题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由于办学模式的特殊性与其他学院有很大的差别, 虽然很多学生的初衷是作为出国留学的跳板, 但是能够出国留学的学生的家境一般都比较殷实, 甚至就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这些人由于家庭条件优越而没有升学的压力, 不仅对学习缺少兴趣, 更是上网、逃课以及谈恋爱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不仅仅严重影响学生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还严重阻碍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涉外党建制度教育滞后带来的新挑战
然而学生的党建工作遇见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合作办学具有特殊性以及党的涉外制度教育的滞后性导致的。第一,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是要进行出国深造或者去外企工作, 而出国或者去外企工作后的党组织关系、党组织驾驭以及监督如何进行, 成了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甚至出国或到外企工作后党员受到嘲笑甚至排挤的情况, 这些负面影响因素一直干扰着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二, 在中外合办的学校入党的同学由于无法接受出国后的继续教育以及缺少外企工作后党组织建设方面的经验, 因此, 学生党员的涉外制度明显落后, 因此, 无法有效的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并且指导学生党员规划未来的发展之路。
目前, 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成立时间还比较晚, 因此, 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 而且缺乏从事党务工作的相关经验, 同时比较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除此之外, 学生的政治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兼任大多数的党务工作, 因此, 学生多、人员少、任务重以及党内职务兼职过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如目前的国际交流学院, 目前有一个学生支部, 为了做好工作有的同志身兼数职, 如联系人、支部委员以及总支委员等。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党建工作的审查力度, 更影响到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大局。
3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3.1 对学生家长的引导
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受家长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针对这部分大学生, 只有切实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才能很好的做好他们的入党工作。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展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以此引导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要重点做好家长的实际工作, 从心理上打消他们认为“入党影响出国留学”的误区。为了给党组织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必须形成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3.2 规范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的入党程序
必须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党的十六字方针, 在发展党员的时候不能一味的追求入党的数量, 还要严格考察入党人员的质量, 必须严格按照党章办事确保党员的质量。当然入党的时候不能仅仅片面的考察学生的一项内容, 不能仅仅看学生年级的高低以及汇报材料的多少, 应当对学生的整体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衡量, 看看他们是不是有正确的入党动机, 是不是符合党员的标准, 能不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而勤奋工作。此外, 中外合作办学这个特殊的体制还具有它自己的实际情况, 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动征询他们对党组织工作的建议, 同时针对考察对象的不同特点加强分类指导, 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条件成熟一个就发展一个, 不能临时搞突击只考察数量而忽视质量。
3.3 创新管理模式并且延伸服务方式
在学生的党建工作中一定要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 以项目管理为主干, 配以党小组、团支部以及班委管理的多种辅助的党建管理模式, 切实发挥项目内部学生党员的“传、帮、带”效应, 切实推进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以及发展的进程。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应当采用现代化的手机短信、电子邮箱以及QQ群、博客等多种现代媒体工具延伸党建工作的服务方式, 使得学生与党组织的联系不受时间、空间以及距离的影响, 通过现代化的传媒工具可以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由于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从而使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3.3.1 建立学生网上党支部, 党建工作实行网络化网上党支部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第一, 学生信息认证中心:首先学生应当在指定的网站进行实名注册, 然后经过学生党建信息管理认证之后, 学生将会去得电子身份证以及身份代码。此后, 学生就可以使用自己的电子身份证和身份代码进入党建工作的网络平台参加一系列的活动。通过电子网络平台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 并且信息化更新速度更快, 使得同学们了解最新的信息。第二, 学生互动中心:通过互动中心, 更方便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也方便了学生与平台之间的交流。无论有什么问题以及看法都可以通过互动中心进行交流, 解决问题。第三, 党员网络会议室:随着现代化信息以及各种媒体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行业都使用网络视频会议, 党建工作完全可以引进这个方式, 通过视频在线召开支部研讨会议最后形成支部决议。由于网络会议不受地域的限制因此可以有效的解决流动党员的发展问题, 同时还可以有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四, 网上党校:党校开发设计了在线考试系统, 从互动中心的党建资料库随即的抽取试题对成员进行理论课程的考核, 考核可以起到督促党员自主学习的作用, 通过大家自主的学习可以以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促进党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的综合素质。第五, 网上管理和党费支付平台:开发党员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党员网上组织关系的转接手续工作;开发党费管理财务电算化系统, 实现党员党费缴纳的电算化。除此之外, 还可以推动党员开展博客 (个人日志) 、播客 (个人电台) 建设。
3.3.2 建立移动党务中心
利用现代化的移动互连技术, 把党员、积极分子以及发展对象的手机号码纳入到手机网络中。同时充分发挥中方专业老师的作用将党建工作深化到课堂。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 学生的教育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因此, 学生辅导员是抓好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关键。因此, 将项目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是保证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要发动中方的专业老师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 多请专业老师担任联系人, 在考察阶段征求专业老师的意见, 重视老师和同学的意见, 党员发展前的“四必访”:即发展对象所在寝室必访;发展对象所在班级必访;发展对象的任课教师必访;发展对象的联系人必访。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正在以其独特的优势, 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以及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7年来, 培养了毕业生600名, 在校生目前为600多名, 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在广东省内同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排在前列, 学生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本文从家长引导, 发展程序, 管理模式, 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
参考文献
[1]华长慧, 徐亚芬.构建中外合作大学党建工作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6) .
[2]刘香君.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
[3]王庆丰.跨越差异、融合创新: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党建的路径选择[J].学理论, 2009 (12) .
中外合作护理专业 篇8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办学类型,问题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是指国外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目前所称的中外合作办学一般是指国家鼓励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在旅游业的规划发展和旅游教育方面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国外旅游业发展较早,有许多成熟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旅游管理专业中出现了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现象,由此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
(一)国内旅游管理院校提高综合实力的需要
在旅游教育方面,国外有许多高校的旅游专业开办得非常成功,直接为该国的旅游业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极大地促进了该国旅游业的发展。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等都是有着悠久历史、教学经验丰富的学府。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提高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教育方法、师资力量、教材编写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达到资源共享。
(二)全球教育国际化大环境的需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部分提到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就是全球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之一。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类型
(一)“双校园”类型
“双校园”类型指的是学生需要分两部分完成学业,一部分在中国境内的学校里完成,另一部分在国外的合作学校里完成。这种类型通常有2+2、3+1、1+2+1等形式。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的“双校园”类型中最常见的是2+2这种形式。学生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在中国的院校里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第三、第四年在与之合办的国外院校里学习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这种“双校园”类型通常取得的是双学位,学生大一和大二时完成中国院校的成绩考核后会取得本院校的毕业证书并授予相应学位;大三大四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后会授予国外合作院校的相应学位。
在我国属于这种“双校园”类型的本科旅游院校:大连大学国际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天津商业大学TUC-FIU合作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长春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等。
(二)“单校园”类型
“单校园”类型指的是不把到国外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中国境内完成预定的学业,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学生在毕业前学满相应学分的课程及达到双方合作院校的成绩标准后授予双方院校的相应学位。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学习成本,达到不出国就可以留学的目的。
在我国属于这种“单校园”类型的本科旅游院校: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上海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等(详见表1)。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照搬国外院校,不符合我国国情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并不代表要“美国化”“英国化”“澳洲化”等照搬他国的课程,而是要借鉴国外优质课程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课程设置。在“双校园”类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大三大四的课程大部分是全英文授课,这就要求学生有深厚的英语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储量,这样才能在之后的学习中听懂课程,更好地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参与到实践中去。旅游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在大一、大二的基础学习中要学到有关经济学、管理学等许多基础课程,这些与大三、大四学习的专业课程缺乏完美的衔接。这样会使学生在专业课掌握不是特别牢固的情况下直接学习全英文专业课,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表二和表三是我国一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中外合作院校的所有课程名称类别图。从表中就可看出以上问题。
有很多“双校园”类型院校要求学生英语需要达到一定标准后才可以进入到国外的合作院校进行大三、大四课程的学习,比如要求雅思或托福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这就需要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花费许多时间用在英语学习上,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程不是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会有些吃力。对于“单校园”类型的合作院校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些院校也会聘请国外合作院校的外籍教师讲授全英文的专业课程。
(二)教材选用难度偏大,不适合我国学生学习水平
在中外合作本科旅游院校中,几乎所有院校都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国外教材,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原版教材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深入掌握的。尤其在中外课程体系尚未完全融合的情况下,只是单纯地按照课程要求而引进和学习国外教材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缺失现象,学生知识的掌握会出现较多的漏洞。而且,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这些旅游方面教材的学习与之前学生学习的国内旅游管理方面教材是很难衔接的,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明确的知识架构和体系。
(三)缺少“双师型”教师,外籍教师文化储备少
中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经验少,缺乏旅游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教师只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教师本身很少有在与旅游有关的相关行业中的工作经验,即使有也只是有过短暂的实习经验,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外籍教师存在的问题是所讲授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融合中国旅游管理发展现状。由于外籍教师对中国文化了解得不多,对中国的国情及旅游发展现状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双校园”类型中的外籍教师,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授课,而不是来到中国。这样他们在讲课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依据中国旅游的发展现状对所讲内容进行融会贯通。
(四)学生就业范围较窄,违背办学初衷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倾向于出国深造和到国外就业。由于国外旅游行业较发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更是倾向于这种选择。这也是由于一些中外合作院校招生时过分强调了到国外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在宣传上以此为亮点来吸引广大的考生和学生家长。可事实上出国深造和就业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需要经过许多考试才能到国外继续深造,而且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出国就业的职业选择范围也不是很广。最重要的是,这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也不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
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
(一)中外双方共同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课程体系
对于“双校园”类型的旅游管理院校,在中国学习的两年课程中应该增加专业课方面的学习,为后两年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适当减少边缘学科的学习,增加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如酒店英语和导游英语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避免在后两年国外院校的学习中出现由于英语水平低而影响课程学习的现象。对于“单校园”类型的旅游管理院校同样需要对课程进行以上合理的设置,适当增加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课,而且还应该多采用双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与外籍教师的课程选择上有一定的衔接。
(二)中外教师合作修改教材
中外双方教材的选用差距比较大,中国重理论,国外重实践。在教材内容的衔接上会出现一些问题。中外合作院校可以利用双方便于交流的便利条件开展学术研讨会进行教材的修改。合作院校可以不完全照搬中方或外方教材,而是要深入调查与分析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以及旅游业的人才发展需求。以此为依据共同设计修改出既适合我国旅游业发展需求又符合国际旅游人才发展要求的教材。或者在选择国外原版教材时参考中方教师意见,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选择一些词汇稍简单的原版教材。或者适当减少原版英文教材的数量,精修几本旅游管理经典教材,并且在英文教材中配备配套的资料和辅助材料作为教辅资料来使用。例如,可以为学生配备教材解析、习题解答参考材料、教学内容演示光盘等。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对外籍教师的培训力度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缺少的是“双师型”教师,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到酒店、旅行社等进行培训实践,这样能够及时地掌握旅游业发展中的第一手资料,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去,同时能让学生较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外聘的外籍教师,学校在他们上岗前不但要考核专业知识,还要让外籍教师们多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学习中国文化。因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便于与学生们沟通以及更好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四)正确处理国外与国内就业的关系
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院校开办的目的是利用国外旅游教育的资源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而不是向国外输送旅游人才。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国外的合作院校学习后回到中国或者工作几年后把宝贵经验带回中国。不要把中外合作院校当作出国的平台。要尽自己所能解决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为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旅游行业的用人单位也应该重视中外合作院校的毕业生,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4旅游教育增刊.
[2]伍蕾,郑向敏.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反思[J].旅游论坛,2009(10).
[3]涂和平,韩菲.教育国际化与中外合作办学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中外合作护理专业 篇9
一、专业设置
本次调查的1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项目) ,设置的专业集中在商务等方面,而典型的高职专业却少有涉及。北京市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专业总计27个,主要集中在财经大类 (12) 和文化教育大类 (8) ,共计20个,占总量的四分之三。而其他大类,基本上是空白。其主要原因除了教育成本较低,其深层次的问题可能与中国大陆整个招生、就业市场相关联。但教育资源分配和引入的不均匀,与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甚匹配,则是在今后国外优质教育的引入上应当认真考虑的。
二、教材
国外教材的引进,同样是课程引进的重要内容。《办学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外方合作办学者应当从本教育机构中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任教。”相关文件还规定:“担任主干课程教学的外籍教师所占比例不应低于25%,引进国外教材不低于教材总数的30%。”
本次调整针对合作办学中的教材使用做了专项的统计和说明,总体说来,担任主干课的外籍教师平均比例为21.8%,略低于标准比例,外教承担的语言课时数为21.8%,外教所承担的专业课和语言课的比例约为1∶1,外教承担的总的课时约为43.6%;引进的国外教材数平均比例为42.4%,高于《办学条例》的规定,其中36.5%为引进的专业课程教材,总课时数的40%使用引进教材,教材数和课时数基本上是1∶1的比例;引进语言教材数的比例为10.8%,基本没有自编的教材和本市或国家精品教材;采用了外语授课课程门数为31.2%,所占课时数为40.6%;双语授课课程门数为11.8%,所占课时数为11.9%;汉语授课课程门数为57.3%,所占课时数为49.2%。
三、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增加了国际化的内容。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不仅要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要,而且要能适应国际环境的挑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需要,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活动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使学生掌握一套了解国际时事、世界发展历史和趋势等建设祖国与服务人类的使命等合理的国际知识体系。如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泰尔弗商务分院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熟知我国国情与国际基本惯例,掌握国际工商管理知识、熟悉现代国际商务相关技能知识,熟练应用英语的商务会计人才,灵活应用常用中英商务与管理软件,具备熟练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能适应国际商务的专业性人才,为涉外行业服务。
在对合作办学机构 (项目) 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北京地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第一,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自我修养。重视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外合作办学是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容、手段和方法,加快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决不是实施“全盘西化”。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必须是一个具有完全人格的人。遵纪守法、诚实诚信是学生应该树立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同时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做到“先立身、再成才”。第二,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根据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观念必须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其能够直接融入劳动力市场。第三,关注于国际性人才的培养,扩展海外留学的能力。强化学生外语能力是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做法。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是国际化的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能够理解多元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能够充分沟通思想,要具备良好的国际合作精神,使得学生能够胜任外企基础工作,能够继续出国留学深造,强化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作为进行国际交流、了解多元文化的外语能力就更加重要。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中外合作“国际商务”项目为例,其语言课程,包括英语精读与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听说合计为1728课时,加上雅思辅导、商务英语 (一) 、商务英语 (二) 的180学时,占总学时3708课时的51.5%。
总体看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层次上反映了中外合作办学特点和特色,同时也具有中方高职院校教育特色。培养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基本上是科学、合理和可行的。但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类课程过多,除说明中外合作办学面对高职学生具有较大程度的语言障碍之外,也可以彰示在某种程度上并未能实现我国中外办学的基本目标,特别是高职学生的技能训练目标。
四、培养方案和课程
合作办学项目不能够完全引进国外培养方案,照搬对方课程设置,而是要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培养方案应该科学、合理、可行,能体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真正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的目的。
调查发现,北京地区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培养方案都是在对双方的学位授予标准仔细推敲和研究的基础上,为满足两所大学的学分和技能或证书要求而制定的,不但引进了国外的课程设置,而且保留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大部分高职院校引进的外方课程门数超出了三分之一以上,部分专业甚至全部引进外方课程,比如,北京汇佳职业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第二语言专业、双语教育等。也有部分合作项目机构没有达到要求,这与其专业特点有一定关系,比如,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计算机课程与外方课程基本接轨,因此没有必要引入过多。这些合作项目的总课时数为47149,其中引进的总课时数为16131,占总课时数的34.2%,而由外教授课的课时数为17616,占总课时数的37.4%。课程教学管理是培养方案的核心。《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 (教外综[2006]5号) 明确规定:“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1/3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1/3以上。”因此,无论是引进的课程门数还是由外教授课时数均符合了教育部的有关规定。
五、小结
通过本次调查不难看出,北京地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在专业设置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丰富化;培养目标在体现语言特色之外,其学生职业技能有待加强;而对于培养方案和课程及教材基本上符合国家规定。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北京地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分析, 比较研究了合作办学过程中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及教材等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 北京地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在专业设置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学生职业技能有待加强。
关键词:中外合作,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邵丽霞.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分析[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112-115.
[2]王真真.山东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发展趋势[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46-49.
[3]崔庆玲.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 :131-134.
中外合作护理专业 篇10
[关键词] 英语专业写作 中外教师合作 改革 创新
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仍然存在的几个突出难题,诸如:中西思维方式的转变、语言表达不地道(Chinglish)、学生写作内容的匮乏、应试教育现象严重等。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就必须首先从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这是目前摆在英语写作研究专家和一线英语写作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中外教师英语专业写作合作教学研究背景简介
合作教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概念是“两人以上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备课、授课并评价同一批学生,合作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Villa, Thousand & Nevin 2004:2)。在中国,合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被认为是有效的教学策略(王潭,1995)。据笔者对以往期刊中相关论文的调查,有关中外教师合作教学(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Teachers——CCFT model) 的论文原本就十分有限,大多数都是有关这种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口语应用方面的,而在专业英语写作教学方面,有关中外教师合作的文章屈指可数。
2009年9月初,笔者有幸参与一名外籍教师(以下简称外教)合作为陕西科技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教授英语写作课。本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由外教负责,中教和外教在上课前对课程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并在课后进行评价反思。在其中,笔者既是外教的合作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学习者,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本论文基于合作教学理论,试图从一个中国英语专业写作教师的视角出发,观察并记录下这一合作教学模式中受启发、有价值的方面。旨在通过对这一独特教学模式中中西写作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的观察和比较,探讨中外教师合作模式在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中的可行性,并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与方法。
中外教师英语专业写作合作教学研究内容简介
为了更好地观察和总结整个合作教学的过程,笔者将整个教学实践环节分为合作课堂前、课堂中和课堂后三个部分。
1.合作课堂前
写作课堂中外教的加入势必会引起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同,因此会引起学生的误解或不适应,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中外教师在上课前共同讨论教学内容是合作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上课前,中教应根据本校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同外教一起制订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调整。每次上课后,中外教师都要根据当天上课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课堂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为以后的合作总结经验。
2.合作课堂中
(1)针对中国学生语言表达不地道、思维模式有待逐步转变的现状,充分利用美国教师语言方面的优势,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写作中出现的Chinglish, 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在修改了学生作业后,将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Chinglish集中进行讲解,及时使学生更正使用并且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这一点上,外教和中教相比,本身更具备纠正语言的优越性,从而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使用的习惯。这个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问题,也使得学生的汉语式的思维方式逐渐向英语式的思维方式转变。
(2)针对中国英语写作课堂上,学生练习少的现状,在课堂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坚持记英文日记(keep diary),以激活学生上课的热情。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日记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感想、读后感、故事、观后感等。因为日记的私密性,所以教师在学期中只是以快速翻看的方式进行检查,这只是为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学生平时不仅练了笔,长期坚持也可以避免拿起笔无话可写的现象。实践证明,写英文日记是激发学习者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师生间的电子邮件及时了解各个学生及他们的喜好,简单了解学生对写作课堂的看法和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继续写作的信心。
(3)通过英语阅读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依据二语习得理论中语言有效输入和有效输出的关系,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密不可分,有了有效输入(input) 才能有有效输出(output)。因此从教学方法上,教师不能单单从写作的角度教写作,而需要以读促写。在合作教学中,外教可以从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和兴趣所在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提供给他们有效的、多样化的阅读资源,如利用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各种体裁的网络阅读资源等方式来开拓学生阅读的视野、增强学生写作的语感。这样,在视野开拓的同时既解决了学生写作中无话可写的现状,也增强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4)最后,借助师生对英语写作课堂的评估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对作文的批改可以及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下次写作中尽量避免;同时,学生对写作课堂的评估可以增强学生自己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写作的兴趣。
3.合作课堂后
合作课堂教学后,中外教师定期参加教研活动一起讨论课堂效果,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及时回应和解决,保留好的教学方法,不妥当之处及时改进。同时,根据情感过滤假说,找到能够激发语言习得者兴趣的学习方式,比如说,举办英语角、外教文化讲座、演讲比赛等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中外教师英语专业写作合作教学效果回顾
2010年7月5 日,在为期一年的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实践即将结束时,笔者对受试的两个班以访谈的形式进行了合作教学效果研究,访谈内容如下:
中外教师合作下的英语专业写作课访谈的分析结果显示1.合作课堂中最受启发的部分为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这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对于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有很大的帮助,效果很好,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让他们慢慢地发现写作的乐趣; 2.总体而言,中美教师在教学风格、内容和方法上虽然具有相似之处,教师们都认真备课讲课、批阅学生作业,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外教的语言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更新颖,方式更灵活,关注课堂讨论,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中教教学风格相对中规中矩,内容讲授严谨,但依然是灌输式教学;学生的写作兴趣、英语表达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转变,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被认为是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结束语
为期一年的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中的实践研究效果表明:首先,中外教师合作模式有利于中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互补;其次,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加、中国式的思维方式逐渐减少,语言表达越来越地道。可见,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Villa, R.A, Thousand, J.S, & Nevin, A.I.A. Guide to Co-teaching: Practical Tips for Facilitating Student Learning [M]. Corwin Press, 2004.
[2]崔刚,罗之胜.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
[3]桂君萍,李 珊.中外教师合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7).
[4]王潭.现代教学法改革趋势[M].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朱知贤,林崇德. 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外合作护理专业 篇11
关键词:中外合作,会计,实践性
最近几年, 很多高校都开展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 会计专业由于其专业越来越国际化的特点, 开展合作办学比较流行, 主要培养掌握财务与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技巧及分析与解决财务和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外向型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学、成本核算与管理、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实务、预算会计、财务管理等。由于是和国外高校联合办学, 课程学分互认, 学生可以在二年或三年后进入国外学习。因此, 会计学专业合作办学课程既要满足国内高校的学分要求, 同时又要满足合作外方对学分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高职学生日渐重要的实践性课程相对比较缺乏。笔者认为在学生自由择业的前提下, 有必要对会计专业的课程做一些必要的调整, 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一、我院中外合作会计专业项目的背景和总体教学安排
从2009年开始,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英国奇杰斯特学院开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10年开设了中英会计合作项目, 按照英国奇杰斯特学院教学认证体系标准, 引进英国奇杰斯特学院英文教材, 采用我院教师和合作外方派遣教师联合授课方式, 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英语能力。
中英会计专业面向社会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 招生范围包括非艺术类高中毕业生, 扩大了招生范围、减少了招生类别限制, 实现了考生不分专业自由报考的机制, 同时带来的问题是生源的质量相对较差, 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高职学生的学制为三年, 同时又要安排至少一个学期的“定岗双元”实习, 所以对授课学时带来了制约。“定岗双元”制度是我院的一项重要特色, 该项教学实践活动获江苏省2011年度教学成果“特等奖”。既要实践我院教学特色, 又要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特色, 所以对授课学时的安排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学生在入校后, 从第一学期开始语言类教学和专业课教学采用同时推进的方式, 其中的语言类教学由合作外方派遣的外教授课, 而专业课教学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专业课由本院会计专业教师采用汉语教学, 这部分教学占整个专业课教学的70%左右, 另一部分专业课教学由外教采用全英文教学, 具体课程由外方选定, 时间安排在在校的最后两个学期。总体而言, 外方负责语言类教学, 中方负责专业类教学。这样安排主要还是着眼于学生的就业, 因为绝大部分学生还是留在国内就业的。由此可见, 中外合作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比同类高职会计的教学任务要繁重。
二、我院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开发
(一)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于培养目标强调应用性、专业设置强调职业性、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性。高职会计专业是财经类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该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 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另一方面, 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以及实际应变能力。因此, 作为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 如何组织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采取什么形式、运用什么手段来实施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计划, 是每一个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当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 离开了实践性, 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都无从谈起。作为高职会计专业, 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加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重,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
(二) 我院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开发概况
开发思路: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 构建基于工作流程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总体分为两大模块: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1、校内实训课程的开发
(1) 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由示教桌、学生实训桌、会计工作流程图、教学实训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部分组成。学生可以在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分岗位 (会计主管、会计、出纳) 手工完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通过手工账务处理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扎实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会计手工实训室主要完成三个实训模块:会计单项模拟操作、会计综合模拟操作和成本会计模拟操作, 这三大实训模块构成了会计校内实训的主要内容。
(2)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由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财务应用软件等设施组成。学生可以在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 按照会计核算岗位工作流程的要求, 通过模拟实训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处理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和固定资产等子系统的实际运用, 让学生完成账套的新建、账簿的启用、初始化设置以及凭证的录入、填制、审核到过账、结账、生成报表, 掌握应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 增强学生会计电算化核算能力。在这一实训模块中, 学生除了完成电算化模拟实训的全过程之外, 还要参加由用友软件公司组织的考证, 取得该公司颁发的“用友财务软件操作证”, 作为毕业的证书要求之一。
(3) ERP沙盘模拟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室主要由ERP沙盘模拟训练课程软件操作系统、多媒体设施、教具等设施组成。在企业ERP模拟实训室, 针对生产企业, 将该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质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几个部分设计为ERP沙盘模拟课程的主要内容, 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划, 由学生组合形成几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企业6-8年的经营, 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 感悟科学管理规律, 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2、校外实习课程的开发
校外实习课程包括两个模块:认识实习和毕业定岗实习
(1) 认识实习
会计专业认识实习是会计专业基础课阶段的观摩环节, 是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的领域主要设定在生产加工企业, 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 了解和掌握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环节, 建立产品生产流程概念, 了解生产工艺过程, 并获得组织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在认识实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收集、阅读和分析理解产品加工生产及对生产的组织与管理的有关资料,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在生产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学习、财务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必要基础。
认识实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参观、查阅资料和撰写实习报告三个步骤完成的, 具体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学院统一安排相结合, 由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个部分构成。
(2) 毕业定岗实习
会计专业的毕业定岗实习是在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之后,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记账、报表编制、成本计算、纳税申报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而进行的综合专业实习, 以收集毕业设计所需的相关资料, 进行专题调查和定岗实习为主要工作内容。一方面其内容广泛, 涉及会计、工商、税务中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它紧密结合实际工作, 进一步锻炼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培养其认真、良好的工作习惯与工作态度, 同时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验。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除在校内实践环境中模拟实验外, 还必须在校外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能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这类基地可采取与企业签订合同, 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在实训基地, 学生可以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岗位、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 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 可以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设置情况,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情况进行了解, 并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进行顶岗学习。通过实习可以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会计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 提高会计工作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参与研究会计领域的课题、为企业财会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帮助企业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等多方面措施加强校企合作。
三、对中外合作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针对中外合作会计专业课时紧、语言类课程较多的具体特点, 专业教研室进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安排的教学思路, 作了特殊安排。
(一) 实训内容有删减
针对中外合作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发展的方向, 校内实训删掉了成本会计单独实训模块, 改为在《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将成本会计实训内容融入进课程教学中, 既完成课程教学, 又达到实训要求。
(二) 实训模块有合并
这主要是将第二学期的《会计单项模拟操作》和第四学期的《会计综合模拟操作》两个模块合并为一个模块进行, 因为这两个实训模块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 在课时较紧的情况下可以合并, 同时实训要求适当降低, 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该实训内容。
(三) 实训时间有缩短
这主要是指最后的校外定岗实习, 普通会计专业学生校外定岗实习是要在两个学期内完成, 即30周共计480学时, 而中外合作班则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即15周共计240学时, 但实训的要求则相同, 仅仅只是减少时间而已。
四、结论
实践性教学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而对于中外合作高职会计专业同样重要, 对此的课程开发也应作为我们会计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庆春.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构想.经济师, 2008年6期
[2]周济.2006年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3]牛瑞新.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广西轻工业.2009年9期
[4]藤建林.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6期
[5]马占成.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会计之友.2003年3期
[6]程锦.论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