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2025-01-06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共10篇)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篇1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旅游业是举世公认的无烟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是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培养一批高技能的旅游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以便对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旅游管理

问题

建议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

旅游产业是举世公认的无烟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能源消耗低的优势。根据调查显示,旅游业万元产值能耗约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1/11,是汽车业万元产值能耗的1/

7、房地产业的1/

5、家电业的1/7。随着旅游者文明水平的提升及旅游方式的不断改进,旅游业万元产值能耗将不断降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旅游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领跑者,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均做出了贡献。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旅游行业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政府关系依存度大、缺少国际品牌、文化挖掘不够、旅游专业经营水平不高、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在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期,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旅游企业一线基层管理人才出现断层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学校迫切需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布局,以此打造全新的职业教育。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职业的旅游教育更是处于摸索阶段。我国的旅游管理有着以下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和完善:

1.1 层次定位不清晰 目前很多院校对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层次认识不清,毕业去向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学工作的重点错位,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目的混淆。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多年从事本科教育管理,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哪一个层次、哪一种类型的人才,不十分清晰。因此,不能正确地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教学管理中更多的以本科教育管理模式去引导,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了本身的优势。

1.2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际情况是很多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空洞与实际工作联系少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深度的合作,企业看中的是学生的廉价劳动力,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实践学习的内容比较单调,实践学习的层次不是很高,实践学习的单位比较单一。很多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不高。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缺少细化目标。

1.3 师资队伍不合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上讲台的,尽管其具有着丰富的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经历,对行业缺乏了解,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性相对较弱,不能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好导师,这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另外,学校缺乏对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导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讲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校企合作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2.1 准确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针对旅游产业“招工难”和“难留人”现象,高校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向,在关注学生的职业岗位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专业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特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实施准军事化的学生管理、保姆式的家庭服务、职场化的校园文化,确保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结合”,持续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职场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极大增强了学生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2.2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 高校旅游管理学院要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积极更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发展,由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发展,依托地区知名企业,实现借船出海的育人目标,努力成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新引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区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的优势,走出校门办教育,实行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合作办学模式,加强与当地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实行“1+2”的办学模式,既解决学校学生生源不足的问题,又强化了本校的发展优势;要与当地旅游知名企业和相关部门达成合作办学意向,进行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走出一条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办学新路子,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针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学校要与时俱进开设新的旅游专业课程,为企业量身定做、订单式培养的方式,极大地满足当地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校还要制定相关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轮训制度,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定期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组织所有专业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学校的专业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旅游产业的管理者和负责人一起探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改革,把课堂搬到实际的工作场地,切实保证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得到加强。

2.3 建立实训基地,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学校要多方筹措,投入大量资金,结合专业特色,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教学和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做到了教学环境优质化,教学内容职业化,能力培养专业化。学校要推行“毕业证+专业技能等级证”的双证书制度,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得到学校毕业证,同时也能得到专业技能等级证。“双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随着当代社会对专业技能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正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与家长的重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同。

2.4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健全评价体系 全面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按照相关规定,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为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组织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制定实施以教学工作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绩效考核方案,其中教学绩效占三分之二比重,科研绩效占三分之一比重。所谓教学绩效并不是教授授课的数量和课时数,而是包括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等。把学生培养质量列入对于院系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老师进行教学绩效考核时,将更加兼顾质和量两方面的内容,尤其在考核院系教学质量时,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投入、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学管理等作为“增分减分”指标列入考核内容,基本教学工作量包括课堂教学、指导毕业论文、指导实习实践活动等。教学质量包括教授上课比例、学生评教情况、同行评价情况、各类教学奖项和成果的申报及获批情况。而减分因素包括考试管理、教学事故出现频次、学术不端行为等。教学绩效以院系为测算单位,整体打包到院系,院系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教师完成教学工作量情况、教学效果等因素,确保绩效二次分配符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潘雅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02).[2]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3]刘晓航.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4]李雪,魏莉,傅克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6).[5]梁春媚,王薇薇.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教学[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作者简介:裴敏莉(1968-),女,浙江海宁人,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篇2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 校企合作模式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院校的管理类专业也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各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之中, 以下主要介绍四种校企合作的模式。

1. 专题讲座。

这种方式是邀请企业管理者进课堂, 讲述企业运作的主要方面, 使学生对企业和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有一定的感性认知。该方式操作较简单, 但有明显的缺点:第一, 时间限制多。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 讲座时间多被控制在两三小时之内, 受邀的管理者很难真正把完整的工作流程介绍给学生, 讲解多停留在他们对工作的感性认识上, 而这些感性认识又是大同小异, 对学生在知识的把握和管理实践的理解上帮助不大。第二, 流于形式。受邀的管理者本身工作忙, 无暇进行充分的准备, 其所谓管理经验大都没有明显的参考价值。第三, 缺乏针对性。管理者的讲座较宽泛, 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关于企业运作的内容, 但是宽泛的介绍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都有所接触。

2. 实地参观。

为了使学生对企业生产、物流等环节或者部门的工作流程有基本的了解, 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该模式也有易操作优点, 但其缺点也较明显:首先, 时间限制。实地参观也受限于时间因素, 在有限的时间内, 学生只能是对企业工作的流程有一个感性了解, 很难接触到具体内容。另外, 学习的深度不够。虽然实地参观可以与企业实际工作近距离的接触, 但是, 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操作一些实质性的工作, 所以实地参观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局限性, 在实践学习的深度上也不够。

3. 实习项目。

目前很多院校愿意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实习项目, 期望通过实习帮助学生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 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困难:第一, 管理困难。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 从很大程度上讲学生要脱离学校的管理范围, 受限于各种条件, 院校老师很难对学生做到全面管理, 对学生在校外实习中遇到生活、安全等问题难以控制。第二, 成本高。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 往往需要较高成本。学校不但要支付企业一定的管理费用, 而且在学生的生活上也要投入人力、物力。鉴于此, 资金和人员不足的院校就很难组织校外企业实习, 即使勉强进行一些实习, 效果也不明显。第三, 企业态度问题。在校企合作的实习项目中, 大多数企业能较好地完成自己在项目中负责的内容, 也能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实质性的工作, 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但也有部分企业仅利用实习的学生做一些杂物工作, 将实习停留在了表面。

4. 校企合作校内项目。

目前一些企业或政府部门将其在运营及管理中的问题打包给一些院校, 借助学校的科研资源和研究人员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兼顾学生、企业、教师三者的利益平衡。但是, 深入了解后发现, 该模式还是有很多缺陷:第一, 适用范围有限。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为得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时会慎重考虑, 且对参与项目的校方人员也有要求。所以, 能参与有实际意义的校企合作校内项目的院校将集中在重点院校, 参与学生也多集中在研究生层次。第二, 参与程度低。在项目中企业都会有具体的质量和时间要求,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负责教师会把主要的工作分给项目组的其他教师, 学生只负责一些整理、排版等基础性工作。一些涉及企业关键问题的项目, 学生参与层面就更加初级。在校企合作的校内项目中, 学生的参与程度受限, 校企合作的校内项目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未来就业能力的帮助也不大。结合以上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可知, 无论如何强调校企合作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都要注意到只有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 在参与校企合作的活动或项目中才能有更多地体会, 才能明确地了解自己与企业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 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校企合作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虚拟企业”模式

在校企合作项目中, 参与双方利益的冲突导致在合作中很难实现双赢。学者们经过研究和探讨, 提出了“虚拟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虚拟企业”是学校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相关行业和企业资料, 争取一些必要的资金, 在学校建立一套虚拟的企业及外部行业系统。教师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实践教学, 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实质性的工作内容中。“虚拟企业”运作的具体流程具体如下:

第一, 以现实企业为原型, 构建校内“虚拟企业”。首先要充分获取现实企业和行业的数据资料, 基于这些资料构建虚拟企业。该系统将模拟原型企业的专业岗位、业务流程, 在仿真实践中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研究。教学活动围绕“虚拟企业”的运作, 构建课程体系, 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发现原型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并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二, 将教学讨论延伸到企业。首先, 将校内模拟业务与企业实际运营作对比, 发现模拟经营中的问题, 敦促学生提高自身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其次, 在模拟经营中可发现原型企业存在的问题, 就此展开讨论, 并对原型企业管理上的改进建议与企业管理者讨论。这样, 既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又可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发现自身问题并获得改进的方法。

第三, 虚拟成果向现实成果的转化。由企业管理者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虚拟董事会或虚拟评价机构, 对虚拟企业的运作做出评价和指导, 根据学生在虚拟企业运营中的表现,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企业可在虚拟企业中选拔人才, 表现好的同学可加入到教师科研团队, 通过社会调研、企业实践等活动, 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可以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支持, 帮助学生把“创业构思”转变为“创业行动”。

第四, 定期评价, 并不断改进和更新。虚拟企业的运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在实际的操作或学生就业等实践活动中会发现其中的不足和未涉及到的内容。因此, 应当鼓励参与过虚拟企业项目的学生对虚拟企业的建设和完备提供建议。通过反馈, 使虚拟企业日益完备, 为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三、校企合作视角下工商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与建议

校企合作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仅有培养模式是不够的, 还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一, 改进课程时间安排, 为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便利。在校企合作中, 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部分原因是学校的基础课程安排分散, 学生难以获得足够连续的时间去参与活动和项目。

第二, 增加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课程, 提高学生在最初就业时的入门能力。现有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多是以管理者的视角设定的, 缺乏学生工作入门能力的培养, 故在课程体系中要增加基础课程的安排, 培养学生工作入门能力,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三, 聘用有管理经验的教师。院校应该跳出传统的教师聘用制度, 积极吸引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入教学队伍, 为学生创造向实践管理者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第四, 采取多种有效方式鼓励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参与。吸引企业单位的参与需要做好在校企合作中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之间利益的分配。

第五, 建立负责高校、企业和学生沟通的平台。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只能提供就业信息, 无法将职位的具体要求传递给学生, 故应设立负责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平台。在沟通平台的建设中, 让企业充分地参与进来, 在获取就业信息的同时, 鼓励企业提供岗位的具体要求, 帮助学生合理择业。

正确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提高学生工作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使学生和企业从根本上走出“就业难”和“招聘难”的困境。因此, 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 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运行方案, 结合企业需求, 紧扣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 以实践拉动教学, 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改革课程安排和教师聘用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摘要:本文从校企合作出发, 分析了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几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 然后对“虚拟企业”模式进行探讨, 并且就高校工商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项益才.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C].中国重庆, 2012.

[2]颜敏, 贺金社, 周会娟.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 (4) :14-19.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旅游管理专业,因其专业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及所培养人才未来工作需要,加强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就十分重要了,校企合作是目前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增加校企合作,能使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得以提升,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学生面对工作的态度等,此外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校企合作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大多是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改办而来的,部分教师也是从原来的文史类、语言类、经管类教师转调过来的,并不是专业的旅游管理方向的教师,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不够完备。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系,但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和管理的基本经验。

(二)对实习生服务与管理技能的培养不够

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要求实习生必须具有相对优质的服务技能和管理经验。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分析旅行社各岗位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能力需求,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培训迫在眉睫。受到学校教学设施及教学水平的限制,导致学生不能有很好的实践机会,在实习中,缺乏专人的指导,学生也不能尽快掌握服务与管理技能。

(三)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期被安排在第四或者第五个学期,学校不够重视加之企业不够配合,导致校企联合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在实习期大部分学生会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找工作有的忙于考研,导致实习流于形式;企业把学生充当劳动力,在实践中很少有管理实习或者换岗实习的机会;加之实习期学校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管理,导致实习收效甚微,毕业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二、解决旅游管理教学实践问题的对策

实习实训是高等教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实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的必要途径。校企合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师资缺乏、实习环境不够逼真等,还为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源动力。它不是简单的用工协定和人才的定向培养,而是实现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根本方法。校企合作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保障,也是旅游管理院校專业办学的必然要求,解决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贯彻落实校企合作。

(一)强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关键。针对目前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必须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旅游管理实践。提高教师实践经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合理安排教师进修,让老师到国际知名酒店、旅行社或者风景名胜区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了解他们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水平,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教师的教学理论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行业需求。建立完整的师资队伍,还可以邀请知名旅游企业的业务专家到校兼课,将最前沿、最有效的管理经验传授给教师,从而确保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此外强化师资队伍还应强化合作实习基地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训教师提出要求,并由企业完善落实,企业可以挑选工作精英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学校在聘用管理类指导教师时应综合考虑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及个人素质,保证学生系统优质的 接触旅游业最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

(二)完善校企合作专业实训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训场地。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校内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根本保障,校外是理论得以实践的重要基地。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实训设备的配备,需要校企双方应共同调研论证,携手参与。学校应对实训企业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实训条件和实训师资,并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课程。

(三)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保障实习质量,必须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了解实践教学情况,找出旅游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对实践中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总结经验,巩固成绩,通过考核评价信息反馈,能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发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应坚持导向性激励性相结合、客观性与公正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综合考察体系做到以人为本、理性管理。

三、结束语

伴随旅游业发展,旅游专业人员的知识体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旅游教育教学不能适应新环境、新要求,教学模式不规范、教学质量滞后是导致旅游管理缺乏专业人才的关键。为了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市场需求,高校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校企联合,增加实践教学,大力推进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孙健. 基于市场需求的旅行社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1,(14) .

[2]王娅,李晓梅.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8,(36) .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篇4

摘要:在学校“五特”理念引领下,我校通过建立“校中厂”,实现了将企业生产设备、运行资金、生产和管理技术等资源引入学校,与学校场地、设备、师资有机整合,逐步形成了具有“经贸特色”的校企共建、共享、共育、共培、共同发展的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

关键字:校中厂;校企合作;SMT

2011年我校与重庆卓鹏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率先在重庆市建立了第一个工业级的SMT及THT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但由于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校中厂”一度经营困难。2012年至2014年期间,校企同心,分析问题,解决困难,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前校后厂”运行模式,帮助“校中厂”恢复生机,并成为我校校内实训基地的一个亮点。

实施背景

基地建设之初,学校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善、订单不稳定和人力资源与订单不匹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校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极大地挫伤了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实训基地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重要举措

校企双方针对该实训基地运行中凸显的各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校中厂”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互动机制和保障机制。

2.1 学校方面

(1)根据基地运行状况和企业方面的诉求和困难,学校做出的调整主要有:1)建立校方组织保障:“校中厂”的建设和管理,由学校一级领导,由教务处协调,由系具体实施。学校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对职能部门和各领导的年度考核,驱动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得到切实推进。2)在不扰乱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协调教学与生产。每学期提前和企业沟通,调整教学实践安排,积极配合企业完成紧急生产订单任务。3)学校为本实训基地配备1名管理人员,协助企业开展基地合作过程中的运行管理及协调等相关工作。4)校企共同对实训基地按照工业生产标准重修装修,实训室内空间更宽阔明亮,丰富了室内墙上文化,为学生实训和企业员工工作创造了更舒适的条件。5)为企业提供更方便的后勤服务。学校为企业员工发放工作证,方便企业员工出行;学校食堂对企业员工开放,方便企业员工就餐。

(2)学校借助官网、各种会议、各界到校交流考察团和各种比赛等各种平台,对合作企业及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宣传推广,以提高企业和该基地的知名度。

(3)学校借用自身资源,帮助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间架起沟通桥梁,帮助“校中厂”获得更充足稳定的生产订单。

(4)除教学实践外,学校将部分顶岗实习也放在“校中厂”,帮助企业留住优秀人才。学校也支持学生“勤工俭学”,在课余时间到实训基地学习锻炼的同时为企业补充人力资源。

(5)学校利用专业力量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帮助企业员工提升素质和技能。

(6)安排教师到“校中厂”挂职锻炼或工程实践,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技术难题。

2.2 企业方面

(1)企业自身负责引进更加稳定和长期的生产性加工项目。

(2)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项目,加强度实训基地的管理力度,并配合学校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3)安排专门人员参加“校中厂”工作例会,协调教学与生产。

(4)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所安排教学任务,并安排专兼职指导教师,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5)配合学校开发相关教材,制订相关课程标准。

(6)配合学校教学教研改革工作。

(7)配合学校做好参观检查接待等工作。

成果与成效

我校始终坚持用“体现职教特性、强化专业特点、练就教师特长、培养学生特技、形成学校特色”的“五特”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来整体引领我校“校中厂”建设工作,成绩显著。

(1)体现职教特性,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我校依托”校中厂”积极开展扶贫培训、创业培训,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丰富培训内容,累计培训各类社会人员超过5000人日,积极为本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极大的拓展了我校社会服务功能。

(2)强化专业特点,SMT技师助推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我校坚持以职业技能为抓手,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累计培养了100多名SMT技术工程师,积极为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提供了技术人员保障做出贡献。

(3)练就教师特长,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我校利用“校中厂”实训平台,开展师资培养工作:教师到“校中厂”企业实践,锻炼SMT技能、学习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同时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4)培养学生特技,中职毕业生的技术在大学闪亮。我校2010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SMT方向)学生樊华洋SMT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先后到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SMT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从事技术指导与培训,在上述高校和其他职业学校开展培训累计100余次。

(5)形成学校特色,示范引领,辐射西南。基地建设成果显著,先后吸引了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讯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及青岛市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北碚职教中心等近20所中职学校的考察团队到我校参观考察,成为我校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平台。同时,该基地还接受重庆职教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超过2000人日。

现该实训基地是我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展扶贫创业培训及企业技术服务、开展技能鉴定工作、培养师资、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平台,成为我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亮点和特色招牌,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体会与思考

在建设该实训基地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企业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性是首要问题。校企双方应积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相互配合,致力于实训基地的良好运营,才能保持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其中,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完善的互动机制和保障机制是关键。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篇5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实践探索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专门人才的实践,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经验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

作 者:李春华 崔世钢 王宣瑛  作者单位: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300222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电类本科专门人才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篇6

2005年9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强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按照国务院《决定》的要求,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从此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半工半读的新思路、新模式。

如何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创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已成为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层次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金堂县教育局抓住职业教育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2006年底县教育局和广东企石东方电子厂联合举办四川省金堂县职业高级中学。这样金堂县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春风就以我校为试点拉开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零学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序幕。下面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谈粗浅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精心准备

1、严格考察企业

在实习前学校应考察企业:考察企业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工作岗位是否适合学生进行实习。

2、学生规模不能太大

进入一个企业实习的学生规模不能太大。人数太多,一旦学生有了一定的情绪形成合流后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学校的声誉损失是很大,并且企业和指导教师很难控制局势。

3、对学生进行强化、培训

在实习前应针对企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强化、培训。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上岗后就能进行工作、能够服从管理、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4、对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

假如学生到了企业后对企业不满意、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满意;在工作中消极怠工、不服从管理;在工作中出现工伤而家长无法接受;因为不满工作、待遇等原因而出现全面罢工;学生生病无法继续实习而家长不配合等等一些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校、指导教师要有预见。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备受社会的关注,一旦在实习中出现问题而未能解决,将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会因为少数的学生而使本次的实习失败。因此在实习前对于不可能通过做思想工作解决的问题进行制度化,让学生和家长及社会知晓,一旦出现此中情形后家长、社会就不会责怪学校,同时便于对其他学生的管理使实习圆满完成。

二、严格管理、热情服务

到了企业后,由于环境的变化,能否对学生严格管理和热情服务是实习成败的关键因素。

1、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严格管理

到了企业之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如果不加以严格的管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会学成年人的一些不良行为:赌博、抽烟等。而此时由于远离学校不能用学校的一些制度来约束学生,并且由于学生的岗位不同作息时间不同很难对学生进行监管,所以只能防患于未然。从到企业之后进行长时的严管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当然当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后不能采用学校的一些措施进行教育,而应根据环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究方式、方法。

2、关怀学生、倾听心声

在企业,由于环境的变化学生的情绪会产生;在工作时由于角色的变化学生会很难接受;当学生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时需要指导教师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学生休息时教师应该深入其中,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学生工作时尽可能的到他们工作的车间去看一看,了解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与车间主任、生产组长交换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指导教师无时无刻都在关心他们。

3、热情服务,让学生感受家的快乐

我们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苗,在家的时候享受着无穷的关怀和溺爱,而到了企业后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消失思念之情越来越强。此时指导教师能否给学生家的关怀是此次实习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从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关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快乐,如在学生生日时送上一张小卡片和一句温馨的祝福;在休息日带领学生游玩一些地方;带领学生进行一些体育比赛等。让学生忘记工作的疲劳、感受大家庭的欢乐。

总之,“顶岗实习”是一件琐碎的事情,只有认真地做好了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和加强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才能让实习圆满完成。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篇7

一、心理素质的定义

心理素质是指以遗传生理为物质前提, 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 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能力。具体到所从事的职业而言, 心理素质则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如勇于竞争的自信力、经受挫折的容忍力、不断进取的坚毅力、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决择的自我控制力、环境变异的适应力等。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心理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一) 调查对象

中山地区企事业单位251家。单位性质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行业类别涵盖机械加工、电子信息、餐饮、房地产、服装制造、汽车销售及维修等15类中山地区常见的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二) 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问卷参考了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 并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前期实际访谈结果进行编制设计, 共计23道题目, 涉及不同的高职生心理素质题项, 采用4级评分标准, 要求用人单位的受访者对问卷题项从“不重要”“不太重要”“比较重要”到“非常重要”进行评分。

(三) 统计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数据251例, 其中有效数据248例, 数据采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

(四) 调查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用人单位认为介于“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的高职生心理素质包括:“为人正直、诚实、守合同、重信用”“自律, 工作自觉性高”“具有责任心, 忠于职守, 愿意担当”“进取心强, 有激情, 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 办事高效, 不推诿”“守时, 认真, 踏实, 务实”和“懂得配合, 能够协助他人,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7个题项。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本研究的题目及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KMO=0.920, MSA>0.50, Bartlett的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有五个因素能够共同解释总变量的52.957%, 据此将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提炼为五个因子, 分别是:交际与合作、情商与适应、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创新与应对。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高职生由于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受到特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其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 对企业反馈的高职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整理, 归纳总结的结果显示:高职生需要提升的心理素质包括沟通合作能力、抗压能力、情绪管理、适应能力、爱岗敬业等。

从目前高校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情况看, 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导向性模糊, 不少高校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二是对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缺乏研究, 培养目标不清晰, 培养任务不明确;三是对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性培养方案。

四、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思考

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社会化程度高, 且十分紧迫的工作, 需要高校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全面推动。结合本研究提出的企业要求高职生具备的五大心理素质因子和近年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上的实践经验, 笔者就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进行了思考, 提出“一二三模式”的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一) 以职业导向为基础

职业导向教育集中体现“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本”的思想, 侧重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和职业志向,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生活发展的要求, 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 认识自我发展的潜能和条件, 初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逐步形成职业生涯设计与人生规划能力, 做好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的准备。因此, 职业导向教育可以理解为对学生所学专业所对应行业相关职位的“职业形态认知、职业环境体验、职业前景展望、职业能力要求、职业情形模拟”的感知与认同教育。在本调查访谈中, 不少企业反映很多高职生只是为了就业而应聘工作, 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规划和职业前景的展望, 值得我们思考。

(二) 以两种训练为依托,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其一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 根据不同的因子分项目和模块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了提高训练的可操作性, 我们将本研究提出的高职生必备的五项心理素质细化分解为14个子项目, 如表1。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策划, 与各院系心理辅导员老师及学生心理骨干通力合作,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每学期完成一个模块。

其二是在校企合作的实训中巩固和完善心理素质训练, 建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实训基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将学生顶岗实习纳入正常教学考核, 规定学生在大学三年期间必须完成半年以上企业顶岗实习, 让学生深入工厂、公司一线, 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 熟悉职业内容, 培养职业情感, 学做结合, 知行统一。在具体的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 由学校心理学专业老师与用人单位共同围绕五大心理素质因子, 设计相应的训练项目, 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来体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交际与合作技能、情商与适应技能、创新与应对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心理素质。

(三) 采用三种评价模式, 多角度反馈心理素质训练结果

在心理素质团体辅导训练和实训过程中, 灵活运用组内学生交叉互评、教师评分和第三方用人单位评分的方式。通过三种评价方式, 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既重视学生个人的成长, 也重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既注重模块完成的考核, 也重视企业意见的反馈, 较综合的反映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移风.大学生营销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与效果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

[2]唐洁.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 2006 (1) .

[3]麻小珍.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之管见[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

[4]黎天业.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 2013 (6) .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 双师型教师 措施 途径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

我国政府近年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力度,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等文件,开展了一系列教育与行业发展对话、校企合作论坛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并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也渴望与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进行密切合作。目前,企业正在进行自身改制与相互之间资产重组,市场竞争机制也在不断完善,这使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已从“物”的竞争转为“人”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员工,谁就拥有未来,于是精明的企业家们都把目光投向了高素质工人的摇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青年、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然而随着经济知识和高科技时代的来临,中职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那种单纯以就业为中心的培养目标提升为让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一巨大挑战,培养双师型教师势在必行。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同时也符合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企业来说,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为企业培养先进的技术人员,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挑战和企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提示我们,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下双师型教师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

1.对“双师型”教师认识不足

尽管许多学者对“双师型”教师作了介绍,但是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不足,造成了“双师型”教师在认定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标准。有些人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同时担任理论课和实践课,还有人认为只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叫“双师型”教师,甚至还有人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学能力强的人,这些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正是因为这些对“双师型”教师的错误理解,才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影响教学的实施。

2.双师型教师实操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传统专业向新型专业的转型

在对教师“双师型”培训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到企业学习的时间有限,学校与企业没有良好合作的关系,学校虽然对教师提供了培训,但是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大部分教师需求,这就制约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有时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将不具备“双师型”教师条件的教师纳入“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以壮大本校的师资力量;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但由于长期与企业的生产一线脱节,使原有专业技术水平降低,一些老化的专业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从而减弱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专业逐渐淘汰,新型专业得不到及时补充,现有的教师更难以胜任新型专业的专业素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教师来源单一,双师型教师队伍难以形成

职业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技术,要求老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职业教育要求一部分教师来源于企业,以便更好地培养技术型人才。但就目前教师队伍结构来看,许多教师来自高等院校,并不是从企业中来的技术型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技巧,这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极为不利。与此同时,由于教师来源的单一化,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比较差,使得在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难以形成“双师型”。

三、校企合作基础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措施和途径

1.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广纳优秀人才,促使双师型队伍的形成

中职教育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应改变那种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采取优惠政策,面向社会广纳优秀教师,吸收社会各行各业、企业优秀人才到中职学校任教,或兼职任教,按照一定的比例吸收招聘,促进实践型教师与理论教师互补,促使双师型教师队伍迅速形成。

2.加强校企合作,打造校企“互聘共培”平台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聘请学校优秀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工作,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创造实践机会。当然学校也可以根据专业设置要求,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进入学校讲学,开展相关技能培训、专题讲座等,将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加工工艺、技术攻关项目、生产实践经验带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样一方面节约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时间和经费,另一方面,使教师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情况,双方共同打造校企互聘共培平台,既改善了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又为企业注入了新生力量,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打造了实训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3.发挥学校内训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主阵地作用,实现企业外训与学校内训零距离接轨

“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不仅仅要依靠企业的帮助来完成,最重要的还要依靠学校自身建设这块主阵地。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建立资金保障制度。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师资结构的改善、数量的壮大、质量的提高,都需要有经费作保障。学校应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加大投入,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保驾护航,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职业学校根据其自身的教学特点,除了企业这块外训基地外,更应加强学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使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成为锻炼和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为专业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的平台,使实习实训场所成为“双师型”教师展示其动手操作的课堂,让学校内训基地成为模拟工厂,实现学校内训与企业外训基地零距离接轨。

总之,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需要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支撑,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实训基地。为此,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要创造机会,让教师广泛与行业企业接触,学校长期与企业合作,合作的企业一定是人力资源需求量大且比较安全稳定的企业,打造坚固的校企互聘平台,建设一批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让学校培养的学员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这才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周炬,孙传亮.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效途径[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2]崔丽华.浅议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3]刘焕,冷士良.关于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与校企合作的思考[J] .中国市场,2010(52).

[4]赵丽君.论校企合作下的家政“双师型”教师培训[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3(36).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篇9

东宝职教中心栗溪职业高中

王兴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关键字:职高化学、校企合作、化学教学模式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培养模式是学校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我校根据专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改变传统培养方式,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即企业提出对人才的规格与要求,双方共同制订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与实习安排,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需要,确定教学方案中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跟进,定期安排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教师到学校任教,并对学生阶段性学习加以指导和考核。学生毕业后全部到企业实习就业。在校企合作下,根据多年从事职高化学教学的经验,本人总结以下几个化学教学模式供同仁借鉴:

一、选准学生起点、因材施教进行化学教学

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相比,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不尽相同,且职业高中的化学教师多数由普通高中教师改教,或是缺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因此,研究和加强职业高中的化学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新课题。职高学生的入学成绩一般低于普通高中,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部分学生缺少求知欲,遇到困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与学不易很好配合,常常事与愿违,劳而无功。怎样把握好职高化学的教学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首先,要贯彻可接受性原则,以创建亲切和谐的教学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必须把教学起点适当放低一点,依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承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每年在新生入学的一至二个月内,我们注意放慢新课的讲授速度,并在讲授新课的同时,有计划地补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特别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学习化学的工具——化学用语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挖掘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新旧知识闻的衔接。

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促进化学教学

我们职业学校化学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一点,即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现象和已积累的感性认识融于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同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化肥厂,一方面观察收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现象,另一方面了解一些课堂上接触不到的工业生产流程,通过观察获取到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整理、归纳再反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的双边活动,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每年入学后的第一节课我没有上新课,一上课就向学生提几个化学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焰火五颜六色?为什么变色镜一见阳光就会变色?为什么电视机一通电,荧光屏就会显示图象?为什么近些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些为什么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此良好的情景下,告诉同学们这些问题均与化学知识有关。接着,以事实向学生介绍化学在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强调学好化学课对其他专业课学习的作用,启发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化学课,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就业的需要。短短的45分钟,激起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化学学科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为以后的教学起了铺路作用。

三、学会研究探讨、实验验证深入化学教学

1.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需的。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是“互交主体”关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生活也不断为教育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也在为教育服务。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学会研究,在研究中推进教学,整个自然科学教学如此,化学教学也是如此。

2.化学作为中学的一门主修课,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所必备的。通过在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推行,可以从整体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学生在无数次的化学实验中既验证了老师传授的知识,又验证了自己提出的许多假设,进而会更加坚定研究性学习的信心,并自觉运用到其它学科中。

首先,我们应该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Cu和浓H2SO4反应制SO2的实验中,学生往往观察到生成黑色沉淀,教师可以马上追问:黑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们各抒己见,查资料、上网、实验等,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

其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在讲第三章第二节《硫》时,讲到浓硫酸有一种重要的特性—吸水性,书上没有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既安全又能说明浓硫酸吸水性的实验。经过学生的思考,得出了许多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在一只小试管里加入5ml饱和氯化纳溶液,在该溶液里加入2ml浓硫酸,立即析出氯化纳白色晶体。因此,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

其三,通过对课本的实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我们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同学们对原实验的改进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四、共享网络资源、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集声音、图象、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于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化教学的目的。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化学概念和原理进一步系统化。

化学概念和原理是化学基础知识的精髓。如果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不清楚,他们获得的化学知识就必然越来越模糊,造成进一步学习的困难。但各类化学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联系,及时强调概念和原理的关联,全面促进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有益于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形象逼真的处理功能,通过分步展示、同类比较、重点强化等手段,使零碎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掌握的目的。

在《离子方程式》一节中,有关物质溶解于水后如何电离、电离成什么、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何正确书写等是教学中的难点,这是无法用实验演示的,用粉笔、黑板又会使课堂枯燥乏味,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为课堂带来活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准确。电脑制作的动画将演示物质溶解于水后,电离,及分散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当物质混合在一起后,离子也随之混合在了一起,不同离子的相遇将形成新的微粒,有些微粒将很难电离,而有些新的生成物即使生成,也会马上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有些离子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由此,学生将会理解为什么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有的离子将两边删除。

2、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

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逼真的动画,往往可以诱发认知的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着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摆脱时空两方面的限制,宏观世界的博大和微观世界的复杂都能直观再现在课堂上,使许多抽象微观的知识具体形象化。比如,通过动画,可以模拟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可以再现氯化钠、氯化氢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再如,利用课件,能形象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便于核外电子排布特点的教学。

3、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

在指导实验操作时,可以利用相应课件进行展示,使规范的操作演示与准确的语言叙述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模仿意识,效果较为理想。在部分演示实验时,由于仪器、药品或实验条件的限制,也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特别是那些错误操作,通过模拟实验,更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所造成的后果。比如:在制氧气实验时,先撤去酒精灯,则水槽中的水会倒吸入试管中,使试管炸裂;在稀释浓硫酸时,若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会使得硫酸液滴四处飞溅。

4、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正确、高效的进行化学习题教学,对加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大意义。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利用该功能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使师生都能及时得到化学学习和化学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师生能够及时进行学习和教学的矫正。对于形成性检测,以选择或填空的题型编制习题,课上集体练习,及时出示答案,并合理设置声音、动画,增强了趣味性。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习题,大屏幕投影非常清晰,可以替代小黑板出题或进行过程分析,并且分析时完全可以是动态的,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用多媒体编制试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状况,有多方面优点,这也是该技术发展的趋向之一。

五、深化模式改革、实行模块完善化学教学

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宗旨是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学生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着力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夯实部分学生文化基础与应用能力。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可将中等职业教育分成两个教学模块,即执业能力模块和升学模块。

1、执业能力模块

针对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部分学生群体,我们采取“文化学习(20%)+能力训练(80%)”的模式实施执业能力模块教学。学校根据化学专业对初、中级技术人员或工人岗位能力的要求,重新组合德育课和文化课内容,突出其实用性教学。并且以岗位技术能力为核心,淡化化学专业理论教学,制定各岗位技术能力标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锤炼,努力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另外,经常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学校香菇和木耳基地、洋丰化工厂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体验。

2、升学模块

面对文化基础较好,有学习兴趣,升学欲望较强的学生,我们采用“文化学习(40%)+专业理论学习(40%)+能力训练(20%)”的模式实施升学模块教学。教学中,注重夯实升学考试需要的文化与专业理论基础,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升学竞争的需求。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刘春生 徐长发 中职教育学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 马庆发.当代中职教育新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周明星 中职教育学通论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袁坤 多媒体教学系统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001 胡业宏 化学课中如何更好地使用计算机 化学教育 2000,7-8 紧密联系实际教好职中化学课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1年第21期

浅谈职高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职教论坛》2003年第10期

浅谈职业高中的化学教学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6S管理激励机制

以服务电子企业为宗旨,以培养具有岗位职业能力的高素质职业人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论和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中级电子装配工水平的高素质职业人,本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职业学校的电子专业课教师应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谋求教学“职业化”的道路。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企业氛围

将企业管理模式引入日常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从教育教学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地位重新定位。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民主意识,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与学生平等对话,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学生视为合作者、朋友,进一步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心,通过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张扬学生的个性。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通常情况下,这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对于重中之重的实践操作,我们更应放下身段,秉承企业工厂中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一对一,手把手教学。

2实施6S管理模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6S管理,建立良好的实训场所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企业管理意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这增强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为学生走入企业铺平道路。在电子实训课堂中实施6S管理的注意事项如下:

①加强过程监控,制定适合学生的6S考核评分细则。

②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实训教学的始终,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③成果展示和综合评价。6S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让每个人在实施前都清楚自己的行为目标,在实施后又都能看到自己的行为结果,通过比较结果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做出调整。

④有据可依,制定评分标准。

制定6s管理学生实训成绩考核办法,把学生参与实训的出勤情况、操作的规范性、实训后仪器设备整理归位和卫生整理等情况均纳入学生实训成绩考核,依据学校教学实际制定6S管理检查评分表,将6S管理具体化。

3引入企业“激励机制”,提升中职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机制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一小部分。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每个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出更多。并且,良好的激励机制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

随着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的工作流程、企业的工作标准、企业的工作环境等被引进到教学中。学生已经成为了准职业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以一个职业人的标准来激励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制定评价规则,关注每一名学生,重在激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奖惩激励: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组,组长由本组学生轮流做。教师记录组长表现并赋予分数,组长轮换时总结工作情况,按照行业标准对表现好小组和个人的进行奖励,表现不好的进行必要的惩罚。

②任务激励:项目任务书标识明确,设置详细的评价标准,不仅对产品进行评价,对工作过程也要进行记录和评价,完成任务获得的分数及时记录。一个学习任务结束后要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③竞争激励: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实施抢答制并及时的统计学生完成学习情况,经过综合评定推荐学生参与最终的竞争。

案例:

在每一个项目结束后都设置一个成果展示———评价反馈环节,在该环节中各组陈述员依次上台展示讲解本组作品的工作原理、工艺上的优点和不足,制作时出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其他各组同学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反思不足。

对不成功的作品结合理论知识共同分析故障原因;各组的自评员和互评员分别根据作品评价表开展自评和互评,学会用正确的眼光评价他人作品。本人则对展示过程的加以点评,并最终选出最佳作品和最佳合作小组,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师生共同检测本次课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情况。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职业学校电子专业课教学必须和企业的发展并轨,将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日常的教学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职业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锋.校企合作视野下的中职电子电工实训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张小艳,李蓬.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项目教学之探究[J].河南科技,2013(20).

上一篇:邯郸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下一篇:突破“五种”思维模式,创新国税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