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23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精选7篇)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篇1

江西省职业教育优秀论文集收录论文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华忆电子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章谋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五种对接模式的分析,总结出中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对接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建立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校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材知识点和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专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

二、校企合作的几种运作模式

(一)校长对接厂长

校长、厂长是校企合作的决策者,通过沟通、洽谈确定双方的培养目标和运作模式,制定校企合作的纲领文件,破解双方在具体合作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为深入合作,无缝对接创造条件。我校与华忆科技(吉安)建立了校长与厂长联系议事日制度;互换挂职学习制度;干部交流学习制度。

(二)专业对接产业

学校设立的专业必须紧跟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产业需要适

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做支撑。学校的专业与企业的产业必须紧密结合才能相互推进共同提高。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视听方向)与华忆科技(吉安)DVD、PDF相对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昆山宏致机电制模相对接;电子信息专业与昆山扬皓光电投影设备相对接。对接运作方式主要有①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②开展学校教学与企业培养一体化设计。③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④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共同编写新教材。⑤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做学一体”。

(三)、课堂对接车间

课堂对接车间通俗的说就是把课堂搬进车间,车间建在课堂。具体方式有:

1、顶岗实习。早在2003年我校便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上海华忆、深圳华忆、深圳亚忆、东莞多彩、深圳博科、东莞力大等公司)顶岗实习3-6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2、订单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校先后与昆山阳皓、昆山宏致、东莞连展等多家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然后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企业派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培训以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到相应企业就业。

3、双元定向。即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变学校招生为企业招工,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即“一”元是学生,另“一”元是企业准员工。学校分别和这些企业签订 “双元定向”培训协议,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培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工人”,享受企业正规员工同种岗位的待遇。我校先后与昆山宏致、吉安华忆科技签订了双元定向协议。

(四)、教师对接师傅

教师对接师傅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深度校企合作的保证。我校定期委派专业教师进驻合作企业工程部、研发部领岗实训,同时邀请企业工程技

术员来校对老师进行技术培训。学校先后委派陈小军老师、肖卫东老师赴昆山宏致;章谋、刘华刚、罗滨、周声刚赴深圳华忆培训。宏致委派胡建国工程师;连展委派尹瑞达、肖诗云工程师,深圳华忆委派郭显明、王大勇、曾利民技术员来校进行教师培训。

(五)实训基地对接研发中心

充分运用我校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设备优势加强与合作企业的研发中心合作,由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开发新产品。合作企业大大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升了产业市场竞争力,教师参与研发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加速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学校本学期安排彭贱根、刘盛伦两位教师参与华忆科技(吉安)光伏项目开发。

三、校企合作的组织与实施

1、成立专门机构。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设有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各一名。主要负责市场调查、签订协议、制定培训计划等工作。

2、签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考查,先后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国家井岗山经济技术开以对区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吉安华忆科技、昆山宏致、昆山扬皓、井开区红板、协等公司)。

3、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材,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

4、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经常派教师深入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情况。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一些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承担企业产品课程的教学。

6、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制定出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学校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

四、几点反思

1、专业和课程设置随机性大。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企业要求设定专业和课程,只要合作企业的变更或企业产品的变更等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将导致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变更,使得专业和课程稳定性相对较弱,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

2、教学资源重组频繁。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培训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3、合作层次有待递进。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

作企业,企业较被动,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合作层次不深,没有将学校或班级办进企业,也没有将企业的某个车间引进学校,更没有校企合资开发项目。

总之,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迈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蔡泽寰: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字数 3018)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篇2

一、校企合作办学实践的发展历程

笔者所在学校对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 最初是从为毕业生找出路开始的, 校企双方的合作仅限于企业招工、学校推荐实习, 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公司来完成的, 所以校企之间是一种松散型的合作关系。随着合作的深入, 我们逐渐意识到, 企业必须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 才能培养出更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从最初响应企业要求———在毕业班教学中增设质量管理、体能训练等课程开始, 我们逐步把企业意识引进学校, 在实训中心的建设中做到设施与企业主流相匹配、环境与企业现场相匹配、管理与企业模式相匹配, 并与30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 以见习工人的身份参与一线实际操作,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 校企合作进入了一种更为紧密的形式, 企业全程参与了部分专业课程教育教学, 共同承担产、教、研任务, 从单向的劳动力输出转变为双向的校企交流。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法, 以培养适合不同层面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 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 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 增强办学活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当前校企合作办学的典型模式

1.“产、学、研”一体式。

笔者所在学校与南京摩森精密机械加工有限公司签订了三年合作协议, 依托南京第二机床厂的技术力量, 由企业出资、出技术、出市场, 学校出场地、出设备、出人力, 开展高、精、尖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 教师参与研发, 学生参与加工。通过合作, 把工厂引入学校, 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跟上了机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 促进师资水平的快速提升, 在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主流发展水平的差距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在这一合作办学模式中,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 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 建立利益共享关系, 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格局。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 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 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校中有企”的格局形成后, 实现了“实习环境企业化, 实习教学产品化”的实习机制。“真刀真枪”的实习教学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磨炼了学生的意志, 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更重要的是, 学生参与制作、组装的机械部件有了“使用价值”, 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 企业“冠名班”式。

(1) 三年制“冠名班”。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 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 教学与生产同步, 实习与就业结合。学生毕业后, 根据双向选择结果, 企业将所需人才留下就业。如笔者所在学校与上海市天灵开关厂签订“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议,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新生进行面试, 挑选企业满意人选单独组建三年制“冠名班”, 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 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

学生每学期在规定时间参加企业实训, 毕业后, 根据协议, 双向选择, 上岗就业。同时, 学生可参与准高级的等级工考试。这种考试模式是建立在企业提出需求, 提供实习基地、实习所需资料和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 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等针对企业实际技能水平展开的考试模式。学生在实训中做到车间、教室合一, 学生、学徒合一, 教师、师傅合一, 理论、实践合一, 作品、产品合一, 育人、创收合一。这种模式企业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 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

(2) 一、二年制“冠名班”。学生在进入二、三年级后, 企业来校进行宣讲, 吸引学生报名, 经面试后, 单独组班进行针对企业生产特点的专业训练;毕业后, 再经双向选择进入企业就业。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直接挂钩,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由于这种实习是针对就业方向的长期、系统的实习, 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企业创造了一定的产值, 一般能得到企业的生活补贴或工作报酬。这种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的上岗适应期。

3. 企业配合式。

该模式中, 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 它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 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 (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 的培养任务, 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 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委派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 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

4. 校企互动式。

目前, 笔者所在学校与富士通 (将军) 空调有限公司等全市600余家企业建立了用人合作关系, 每年各企业向学校提供3000余个就业岗位。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大开“绿灯”, 寒暑假期间, 学校组织教师深入签约企业进行实习和市场调研时, 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同时, 学校也为企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员工入职培训, 提供技术咨询, 利用学校设施、设备赞助企业举办职工技能比赛等。通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 笔者所在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更贴近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 课程设置更符合企业岗位要求, 学生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综合素质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是就业岗位的数量增多, 学校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之比达到2.18:1;另一方面是岗位的“含金量”提高, 面向国际性大企业, 学以致用、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岗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校企互动合作的社会效益正日益突显。

三、关于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的思考

1. 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普遍面临三个难题:一是难以找到合作伙伴, 企业很少有主动与学校合作搞教育的意愿;二是合作难以深入, 即使找到了合作企业, 其合作领域往往是单项的;三是合作难以持久, 与企业的合作往往短期的多, 长期合作的少。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双方需求基础上的, 但企业更注重效益。所以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严格规定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而不是凭借着学校或者企业的热情, 更不只是凭借上级组织的行政指令和安排;要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 用法律形式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 保证企业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巩固;同时也要完善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社会监督保障机制和就业机制, 确保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质量。

2. 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当前,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可以是“订单式”培养, 即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 为企业“量身定做”, 培养、培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定向输送给相关企业;也可以是合作培养, 如合作开办相关专业, 建立联合培训中心, 联合设立实习实训基地, 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人员。以上两种方式都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为基础的, 包括实验实习设备、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通过校企合作改变职业学校传统的课程体系, 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篇3

一、把握一个指导思想

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必须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必须充分体现教育服务的特点,必须充分反映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利益和追求,必须反映学生高水平、高质量就业的要求。归纳起来就是:以教育方针为核心,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推动就业为导向,以追求双赢为途径,以人才培养实现“零距离”就业为目标。

二、立足两个基点

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必须立足两个基点,即“请进来” “走出去”。

“请进来”包括:先进理念引进来、专家请进来、先进育人模式引进来、企业引进来、先进设备工艺引进来、企业文化引进来。

“走出去”包括:教师走进企业,走出国门;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教学走出学校,走进企业。

三、坚持三个原则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职业院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学生既是教育服务的直接受益者,更是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服务对象。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时要坚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原则。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基础文化知识、综合职业素养、身心健康、专业技术技能、特长与爱好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欢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教师发展是多方面的,如身心健康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生活质量改善、业务水平提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我校注重提供教师发展的机会,例如:轮流选派教师带学生实习、青年教师下企业考察或教学实践性顶岗实习、骨干教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培训企业员工等,教师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受到启发,业务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得到丰富与升华。

有利于学校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优势专业建设特色突显,校园文化建设更丰富多彩,学校声誉不断提升,办学环境良性循环,学校必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校在校企合作中,尝试了企业把设备送进来、市场前沿的理念和文化引进来、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改送出去、教育教学课堂搬出去等做法,实现了校企双赢。

校企合作过程中坚持三个有利于是不矛盾的。学生发展是核心,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必要保障,学校通过做好管理和服务,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探索四种校企合作类型

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以及我校的实践来看,校企合作按类型模式、合作紧密程度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四种:

1.资源共享型。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之间以各自拥有的教育资源为依托,发挥各自的优势而组合的校企合作形式。我校与欧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双方共享实训设备、互通技术信息、互补师资队伍、互动教学方法的资源共享合作类型。

2.工学交替型。这是一种以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为目的校企合作形式。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形式,在企业劳动获得学费和生活费,在学校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技能等综合职业素养。我校与珠海天威打印耗材公司、粤北一所职业学校合作举办的“天威班”即为此类型。

3.订单培养型。这是一种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全面按企业岗位要求开展教学的合作办学方式。学校根据企业的特定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密切互动,优势资源互补。我校与珠海市华冠电子公司合作定向举办“高级电工班”就属于这种类型。

4.授权冠名型。在学校特定的班级,冠以企业名称,使学校与企业共享资源优势,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我校“和佳电子班” “丰田汽车班” “通用汽车班”即属此类型。

五、注重五大条件

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挑选合作伙伴必须充分考虑以下五个条件:

1.鲜明的现代企业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定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它要求实现政资分开,明确国有企业的出资者;它要求严格区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职能,在企业法人实体内部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它要求政府承担起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不要干预企业的经营;它要求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在某种程度上说,虽然企业失败的原因千差万别,但企业成功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都与现代企业制度有关。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往往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往往对市场变化反应较为敏感,能够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往往更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注重在合作中寻找发展的机会,从而为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2.视野开阔、善于开拓的企业家。企业家指的是“那些将各种生产要素实行最优组合以进行生产或经营活动,对企业经营成果负有最终责任,为集体活动营造氛围,以达成预定目标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和领导者”。近年来,教育系统通过社会化将相当一部分教育任务推向了市场。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借助教育使人力资源的培训可持续性、稳定性和低成本运作。这样一来,教育与企业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利益交集。企业从职业院校招聘员工,甚至将企业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直接搬进学校的课堂,大大缩短员工培训的时间和成本,产生了一大批才下学位就上岗位,并且学位与岗位几乎没有差异的中、高职毕业生。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视野开阔、善于开拓的企业家是难以想象的。

3.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职业院校选择校企合作的伙伴,应该多考虑那些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才能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才能保证学生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才能使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成就感和实现个人价值,才能保证学校声誉、口碑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4.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模式。企业文化具有潜移性、主导性、整体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它通过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良好的企业精神、高尚的伦理道德和明确的企业目标,规范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统一他们的思想;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统一员工的行动和步伐。因此,企业一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传统,将推动企业物质经济活动持续发展,使企业产生人才集聚、人才辈出的洼地效应,吸引更多的各种类型的人才为其服务;更容易与职业院校产生利益的交集,使校企合作更顺利地进行;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

5.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前景。我们不但要追求学生“零距离”就业,还要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因此,职业院校选择校企合作伙伴时必须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更多的与具有理念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处于朝阳产业的企业开展合作。

六、力争六个“零距离”的工作效果

1.学校教育理念与企业精神的“零距离”。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成才观的总称。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的“零距离”,就必须实现学校教育理念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就必须实现教师对特定行业中企业特定文化认识上的“零距离”,就必须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企业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内涵的“零距离”,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文化的要求。目前,学校的教育理念与企业的文化背景存在相当大的距离,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来缩短。

2.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零距离”。培养目标是指对教育对象在规格要求方面所要达到的标准。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职业教育集教育性和职业性为一身,其教育性要求它必须体现育人为本;其职业性决定了它必须更加紧密地与生产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结合,培养既有良好职业道德,又有熟练技能,既有学历文凭,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上一定要定好位,同时把握好培养过程,最终使培养对象与企业用人需求“零距离”。

3.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在教育领域,专业是指学生今后的工作领域和当前的学习范围,即专业应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上。因此,专业设置既要依据社会需要,又要注重“职业”与“技术”等复合性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否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职校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开门办学;不但要搞好学校内部管理,更应瞄准市场动态,及时设置或调整专业。

4.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技术“零距离”。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实质,职业院校通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来完成教学内容。学校必须把握技术市场动态,既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增设新技术课程,更要培训师资,编写新技术教材讲义,才能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技术“零距离”。我校将汽车行业有影响的企业及汽车维修人员培训引进学校,共同合作办学。因此,汽车行业的新技术很快成为课堂上的新内容,企业对汽车维修人员的培训课程和讲义很快成为学校课堂上的新教材,汽车行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迅速成为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师生的讲义及学习内容,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双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此外,学生与学员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增强了双方的了解与友谊,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为他们走向社会,正确地择业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5.教学方法与企业解决问题的办法“零距离”。教学方法是教师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门路或程序。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尚未摆脱普通中学教师教学方法的模式。我们提倡职业院校教学方法与企业解决问题的办法“零距离”,就是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保留优良的传统教学方法,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企业的需求,与企业接轨,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实训场地建设与企业生产车间“零距离”。实训场地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场所,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对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认识的局限,更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且大多数企业尚未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不少职业院校的实训场地设备是模拟仿真的,工位数又不够,实训只能停留在观赏工作原理性阶段,学生无法动手操作,缺乏感性认识,毕业后即使去对口专业的企业,上岗后也要重新培训。要培养“零距离”上岗人才,建设“零距离”的实训场地是前提条件,“零距离”实训场地建设包括实训场地的环境布置、设施设备购置、仪器仪表工具的配备、师生的实训工作服配制等,都要求与企业一致,并在实训场地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踏进实训室犹如踏进了企业的生产车间。

职业院校要培养“零距离”的上岗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需要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实训设备等方面全方位与社会和企业“零距离”。其中,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零距离”是先导;专业设置的“零距离”是前提;实训设备的“零距离”是基础和必要条件;教学方法的“零距离”是途径和手段;教育内容的“零距离”是核心。

(作者系广东省珠海市第三中等职业学校校长)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篇4

活 动 总 结

装备制造学院校企对接,企业帮扶学习实践探索团队2012年7月14日 “校企对接,企业帮扶学习实践探索”

装备制造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 ——“校企对接,企业帮扶”社会实践团队

活动总结

调查团队:装备制造学院“校企对接,企业帮扶”社会实践团队

调查时间:2012年7月7日——2012年7月13日

调查地点:邯郸正大制管集团(成安县)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

系:装备制造学院

员:贺洪江、崔好选、车红卫、姜瑞姣、徐磊、张国超、吴倩、韩欣、魏志成、胡炎松、岳娟、范贤根

一、实践目的:

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纪念建团九十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重要指示和纪念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优势,并结合我院构建“个性培养、学用结合、校企合作、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建设动态化、培养方案个性化、课程设置模块化、培育人才实境化、校企合作常态化、就业服务全程化”的办学特色,特开展此次校企对接社会实践活动,以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体验民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做出贡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是高等院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企业也可以有目的培养需要的高级人才,降低培养成本,并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业资源建设、共同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使学校能准确了解区域行业企业的培养规格与用工需求,企业能准确了解区域高校的办学情况与培养能力,学生通过与社会生产实际接触能准确了解区域行业企业用工情况与就业信息,形成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有效对接的育人与用工机制,这样才能有效推动高等院校的就业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二、实践内容: 1、7月7日,装备制造学院“校企对接,企业帮扶”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来到此次实践的目的地正大制管集团,受到厂方的热情接待。双方于会议室开展了“校企对接,企业帮扶”为主题的工作洽谈会,王志助理首先就与我院共同开展此次“校企对接,企业帮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示欢迎与支持,为了对正大制管集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王志助理在对企业背景,发展规模,战略规划,企业文化等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也提出了正大制管集团在“研究防腐材料,向高温耐腐蚀钢管方向发展”、“开发特殊型号专用焊接钢管”等发展方向遇到的技术瓶颈,表达了与高校共同建立高校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意愿,为进一步加强校企交流奠定了基础。

出发前在主教门口合影

我院院长贺洪江教授就我院的基本情况、师资力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及学院的发展目标等与正大制管集团进行了交流,展现了我院全体教职工在开展校企对接,企业帮扶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并表示自己会秉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与企业合作。

双方领导在会议室进行座谈 2、7月8日,我院“校企对接,企业帮扶”社会实践团队一行在正大制管集团张河部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邯郸正大制管集团的成品仓库。在参观的过程中,张河部长向我们介绍到正大制管集团所生产的钢管种类有高频焊管、热镀锌钢管、方钢管、高频直缝焊管、热浸镀锌钢管、中直缝焊管、双面埋弧螺旋焊管等,并对这些钢管的销售方向、用途以及使用环境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说明。张河部长的介绍使我们明显感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缺乏与不足,也使我们意识到社会生产实际与理论知识的差距。当代大学生普遍地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而这又是企业所比较注重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更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随后,我们又深入到热浸镀锌车间参观学习。

参观方管仓库 3、7月9日,装备制造学院“校企对接、企业帮扶”学习实践团队进入邯郸正大钢管集团方管和螺旋管车间参观和学习。在方管车间,工人师傅向我们介绍了方管的用途,方管主要用于建筑、机械制造、钢铁建设项目、造船、太阳能发电支架、钢结构工程、电力工程、电厂、农业和化学机械、玻璃幕墙、汽车底盘、机场、高速路栏杆、房屋建筑等方面。在螺旋管车间,同学们认真参观学习了螺旋管的成型焊接工艺之后,就自己的一些疑问向工人师傅做了请教,工人师傅耐心地为我们讲解指导。崔好选、姜瑞姣等老师还与车间工程师就螺旋管的原材料选取、成型工艺以及后期热处理进行了讨论。

方管生产设备 4、7月10号,装备制造学院“校企对接、企业帮扶”学习实践团队一行在正大制管集团实验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企业的金相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冲击实验室等,同学们不仅见识了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且也对这些设备的用途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金属材料领域,实验是明确金属特性的主要手段,一个企业实验室的先进性代表着他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而对于我们学生,了解实验设备,掌握实验方法,学习先进实验理念,对于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起到了重要的桥梁。

在实验室门口

随后在学院专家教师与企业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的见面会上,企业总经理张洪顺先生提出正大想在技术和创新上都有所突破,然而在技术和人才上却面临着“瓶颈”现象,迫切希望同高校相关专业合作,共同推动正大的发展。张总同时表明装备制造学院中的相关专业十分贴近他们的需求,并希望同装备制造学院建立良好的发展关系。当今社会中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无论任何企业都需依靠人才和技术去谋求发展,而校企合作在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上显得尤为重要。

我院专家教师还与正大制管集团就建立管业技术研发中心暨教学基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协商。

与工厂商谈后离别前

三、实践结果:

这次实践时间虽然只有短暂的7天,但我们在活动中的见识和所学所懂以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态度等,将使我们终身受用。该公司的核心是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影响整个公司。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认同,公司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员工要认同企业文化,才能尽快融入新的团队。因此,所有的改变都是以文化和精神为中心。还要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才能提高自身能力。自己所学的那些理论看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只有等到我们真正从事工作时,才会体会到无论在学校里学得多好,在工作岗位上不一定就能顺利实作。

四、实践总结及体会:

我们团队的每个队员都非常珍惜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明确主题,理清思路;周全策划,充分调研;全面准备,离别前实践团队在正大制管集团合影

及时动员;合理反馈,科学总结。出发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注重团队合作意识,深入正大制管集团生产一线,亲身体验正大的管理和生产。在实践中,我们彼此结下了同甘苦共患难的深厚友谊,我们学会了做一件事的繁忙与琐碎,做策划、定流程、细化每一个步骤,这些诸多细节无一不等着我们去斟酌、敲定。我们了解了纸上谈兵与身临其境的天差地别,明白了面对窘境的失落与不甘,更深深地体会到了渺小如我们,想要在社会上闯荡是多么的举步维艰。我们看到的这些困难相信只是社会历练中的冰山一角,等待我们的未知才真正叫人生畏。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然成长了一大步,我们有资本在未来投身到这场生存的角逐。因此这次社会实践不仅提高了我们对社会相关企业的了解,也提高了我们对社会相关企业发展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实践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只有将自己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发展,相信这次社会实践将会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笔重要的财富。

校企对接,企业帮扶学习实践探索团队

装备制造学院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篇5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研究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研究。

5、我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队伍壮大,我们肩负着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及教育现代化的使命,沉积了多年的职教经验,我们有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有责任和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与河南省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事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实施方案》等,这些成果为本课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要构建起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

课题组将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调查,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等职业院校教育实际,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提供解决方案,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互相联系的4 个方面: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通过对多所中职院校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调查,了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3(2)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中的原因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思考,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对于政府、学校和企业提出对策和建议

(4)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对目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对校企合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校企合作实践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如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国家教委、教育部及劳动部相关文件进行广泛的收集,从图书馆、电子期刊及互联网上对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收集、分析、综合、加工、整理。

2、调查研究法 本课题通过实地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数值上的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3、比较研究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参考有关行政管理学、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选择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探索规律、借鉴有益经验。为本课题研究的深化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4、案例研究法 以许昌工商管理学校等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总结归纳,从而进行模式构建。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论文,提升到理论,揭示规律,深化研究,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4 自2012年12月份承担课题后,学校建立课题领导机构,成立了领导组,领导组下设了专家指导组、课题实施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总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总课题组召开的专门会议精神,学习相关理论,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学校请高校教授、名师到学校给课题组教师做专题培训。专家们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6月—2014年10月)这一阶段,先后分别围绕中职校园文化的定位和内涵、功能和作用、特质和特点,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模式和途径等问题,组织了多次研讨会。并邀请了专家来我校作课题指导专题讲座。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相结合,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每一个问题的研究,都先由课题组集体研讨,分工到人撰写出相应的研究论文,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课题组召开了研讨会,在认真总结前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课题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对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进行了分工。在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

为了解目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施情况,课题组成员做了广泛的调研工作, 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目前校企合作基本现状,找出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与方案。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对这些学校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有密切关系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办学理念

在办学理念方面,我校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手段,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理念;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通过对于学校有关领导和师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显示: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部分受访者对学校的重要意义比较了解,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职校企合作更能给高职发展带来许多现实利益。

2、专业建设

我校适应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并且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确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以财经管理为主,工、管、经、文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依托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优质资源,优化整合专业建设,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相适应的中职专业结构,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初步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库。

4、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对此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资料查阅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课题组了解到几所院校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院校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专业都推行了“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企业出资用于学生的学费补贴、奖学金等,并参与课程的共同开发和教学管理,多家企业出资设立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

5、实训基地建设

对几所学校的调查显示,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这些院校成果丰硕,形成了校企投资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调查发现,由于不同的中职院校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各自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也不相同。有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又有学校主导的实训基地和企业主导的实训基地及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不同形式的培训基地优势互补,不可替代。

(二)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虽然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现将存在的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1、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被调研的中职院校,都与企业开展了合作教学,有的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数目达数百家,但是这些合作大多处于较浅层次。一些院校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意识淡薄,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学校办学模式的高度来认识,合作的意识不强,合作的诚意不足,合作的力度不够。常见的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

2、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1)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并未在《职业教育法》允许范围内制订具体实施条例,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2)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宏观调控(包括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方面)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3)校企合作缺少组织和领导保障。大多数中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领导,没有建立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没有成立由学校和企业领导共同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由于缺乏组织上的保障机制,各系部、各处室就不能按照学校统一布署,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从建立符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以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

3、校企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用有限 中职院校虽然对校企合作持积极态度,但很多学校缺乏战略眼光,看重的是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合作所带来的 7 招生宣传效应。部分院校在校企合作对象的选取上没有结合自身专业设置的实际仔细考虑,有些企业在提供实习岗位方面,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力型”岗位,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型”岗位则很少提供,在实践经验传授方面,缺乏师傅的真传,多数学生在实习之后,对岗位技能只能达到肤浅了解的程度,实习难以达到真正锻炼专业技能的预定目标。

4.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缺陷 中职院校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中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比较弱,专业建设缺乏内涵,对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够通畅,师资水平不高,教师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教材内容落后,从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水平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开展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借鉴国 内外的成功经验,对于政府、学校和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校企长效积极合作的体制机制 应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校企合作状态下,我国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行政职能,把参与职业教育作为评估企业资质的法律指标,这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个长效机制保障。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企业参与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倾斜和政策照顾,这是刺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的一个有效手段。出台落实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使校企合作制度化。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今后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如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科研立项、各类评奖活动等,都应向职业教育倾斜,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增强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实力和对企业的吸引力。

2、加强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合作办学是通过毕业生的培养方(高职院校)和需求方(企业)的密切配合,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增加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建设起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应工学结合并富有特色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校必须对 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要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订单式培养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2.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荐(安置)毕业生就业,而企业在履行基本的社会义务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外,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 一起,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七、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在时间短、经费少的条件下,基本上完成了开题时的预期目标,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1.本课题需要对诸多企业和中职院校进行调查,由于人员、时间和财力的限制,在异地的调查只能在短期完成,因而存在取样不全面,调查不够充分的缺陷。2.调查组某些成员教学任务较重,用于课题研究的精力有限,对于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不够全面,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篇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人才培养模式正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而课程作为教育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核心纽带,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渠道, 是传授知识技能、形成思想观念、培养行为习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1]。因此, 课程建设也需要向校企合作转变。以唐山学院《单片机原理》精品课建设为契机, 课程组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使学校和企业都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开发建设过程中, 通过构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 将两者的利益诉求有效连接, 这有利于单片机原理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特色的彰显、课程质量的提高。

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出现是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经济时期和哲学思潮的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桑代克认为, 影响人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其身体状况等等因素。如果设计课程内容对学习者没有吸引力, 要使学习完全成功几乎不可能发生, 就会出现教与学两张皮。因此现代教育的悲哀在于, 教者洋洋洒洒、披肝沥胆播撒知识, 学者昏昏欲睡不予接受。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自然传递给学生, 而是需要由学习者主动地建造到自己的头脑里, 学生不是得到想法, 而是产生想法。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 提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等四大要素。

基于上述理论, 本单片机课程组认为, 在单片机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企业的情境教学和项目教学是校企合作课程教学的特色所在。需要强调的是, 在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不同于定向培养, 不能因为要求学生符合企业的需要就牺牲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摆在应有的位置。

三、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内涵与实践

(一)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实现“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生产技术、岗位任务、职业能力都是课程开发所需要的第一手材料, 而对这些情况最熟悉的人就是企业的实践专家。因此, 本单片机课程组在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首先多方调查并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 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 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 然后深入到多个用人单位, 如大唐国际陡河电力实业有限公司、大黑汀水电站、蓝迪公司等、汇中仪表等, 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 由此归纳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创新的课程培养模式。

同时, 让企业参与教学过程, 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学生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不定期的专题学术讲座、现场参观等多种途径把企业所发生的最新情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克服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还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 使师资队伍得到建设。

第三, 可以构建适合教育特点的科研、教学实训基地体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 改善办学条件, 增强培养能力, 强化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本单片机课程组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建立面向市场的双赢式实训基地, 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大力深入企业, 让学生和教师长时间参与到企业的工作尤其是项目研发工作中, 既能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缓解企业用人压力, 又推进了学生向职业人的转换, 还能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 为学校带来横向课题, 可谓一举多得。

(二) 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由于教师熟悉教育心理和教育教学规律, 在学校的课程实践中,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 最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他们知道教育教学最需要怎样的课程。因此, 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任务更适合以学校为主体, 课程建设必须以学校教师为主要力量, 由教师负责将企业提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在课程中加以实现。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中, 要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这是课程改革的首要因素。

教师要了解影响校企合作课程目标的因素都有哪些, 掌握确定课程目标的技术。本单片机课程组首先分析了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和环境, 在对学校环境有了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 开发的课程内容尽量偏向钢铁、化工产业, 以适应学校所处地域 (唐山) 的特色。其次, 要把握学生的实际, 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学生服务, 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在课程开发上要考虑学生的基础, 包括高考成绩和选修课程;分析学生的需要, 包括就业意向。再次, 要注意企业人才需求。校企合作课程目标的确定, 既要符合学校的整体要求, 又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 当然还要注意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确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内容,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综合性和针对性。综合性是指在确定课程内容时, 将学校、企业的因素考虑进去, 围绕校企需要、需求的实际, 合理安排材料, 从而形成系统性、知识性很强的校企合作课程。针对性是指选择和组织校企合作课程内容时, 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生的发展状况、企业的需求, 并按照开发课程的逻辑顺序进行, 以此来开发出针对性较强的课程。本单片机课程组收集了大量企业项目中的实际项目案例, 以这些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为载体, 并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对这些课程材料进行取舍、整理并按照课程知识点重组。尽量保证课堂使用的材料贴近企业实际、符合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 让学生学会完成工作任务的课程模式, 从而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从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看, 教师本身的素质使其能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课程资源。长期以来, 课程模式将教育教学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课堂, 课堂是课程资源的唯一使用场所, 而作为辅助教学的实验室、图书馆等则利用率非常低。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育场所的课程资源, 从这里寻求智力支持、技术支持, 从而丰富课程开发的内容。本单片机课程组多渠道获取课程资源:一是论证选取优秀的单片机教材、补充完善实验室教学设施, 使学校的教学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利用。二是深入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科研院所等社会文化场所, 寻找为我所用的课程资源。三是充分利用网络, 获取教育资源, 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网络资源的利用者与开发者。四是通过企业兼职、学习培训, 获取实际操作技术, 从而丰富完善课程资源。

四、结 论

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高校教育的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企业实际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的, 这是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的必然结论。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单片机课程组初步建立了校企合作的课程模式, 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毕业生的素质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摘要:文章提出单片机原理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介绍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并对单片机原理课程校企合作教学的实施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实践, 探讨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式的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单片机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

[2]华向娟.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 2012, (1) .

[3]刘建湘, 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0) .

[4]徐伟, 许洪军, 车翼飞, 张晓峰.基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 .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篇7

【关键词】电梯安装与维修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一、电梯安装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

2002年,我校首次开办电梯安装与维修专业。本专业契合近10年电梯市场井喷式发展的需求,首届毕业生就受到电梯行业的追捧,我校亦在开办专业的同时开始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学校深入市场调研,积极寻求企业帮助,此时校企合作属校方主动合作。2005年,我校与众多大型电梯企业达成协议,成为多家电梯企业储备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开始有计划招收我校毕业生,我校亦有计划向电梯企业输送毕业生,校企合作开始进入实质操作阶段。2006年,我校开始实行“2+1”顶岗实习,学生在第3学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大量的电梯企业成为我校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联合教学的合作办学模式开始运作,为学生提供了更高效,更真实的实训平台。2010年,我校与日立电梯公司、通力电梯公司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分别成立了两个日立冠名班和一个通力冠名班进行教学,校企合作教学在学生进入二年级时开始实施,大力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深度。现在,全球排名第一的奥的斯电梯与我校合作冠名办学,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也全面展开。

二、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

经过10多年的摸索、实践,校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校企合作对学校、学生和企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三赢”的目标。

对学生,学校与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有优势。校企合作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整合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冠名班学生在校二年级就开始由企业专家进行授课,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学生在三年级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在实习中既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补贴,又能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锻炼,并得到企业老员工的一对一指导。顶岗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与社会接触,与各类人员的合作共事,体验到工作的艰苦,学会如何与同事和领导相处、与客户沟通,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心理素质、社会承受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增强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实现学生从毕业到就业的零距离过渡,缩短由“学生”转化为“企业人”的适应时间。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更容易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和应聘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对学校,首先,无论是冠名培养,还是顶岗实习,学生提前与企业接轨,提前适应企业,学生在毕业时就业、择业时有较大的优势,能够提高毕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用人单位也愿意接收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有良好职业素养、岗位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其次,学生顶岗实习具有“低成本”优势,能以较少的教育资源培养素质更高,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一个学校如果能以低成本的代价,培养出与众不同的高质量人才,那么它一定能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最后,冠名培养能够得到企业一定的赞助。学校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奖学金,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學习效果更佳。

对企业,能够从学校得到稳定的实习生,有效缓解快速增长的电梯行业带来的用工缺口的压力。企业从学校招收实习生,相当于把新员工培训提前到毕业前一年。这个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对实习生进行管理,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冠名班模式的运作更是让电梯企业对未来员工的培养提前到中职二年级,让学生提前打下企业的烙印,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增加对企业的认可度。企业还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并借助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软硬件资源,提前完成员工岗前培训的工作过程。同时,企业选派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到校教学,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产品、岗位技能等进行培训,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过程,从而减少了企业的再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另外,冠名班模式运作会形成一定的广告效应,有利于企业品牌的推广。

三、《电梯安装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的存在问题

虽然本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已经运作10年,学校、企业合作也比较成熟,取得的成果也是丰硕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意识到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仍有不足。

(一)学校与学生联系较薄弱

首先,在顶岗实习中,学校把学生派到企业实习,学生处于“放养”状态,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巡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由于电梯行业的特殊性,学生工作地点不固定,致使教师与学生联系困难重重;其次,本专业限于专业教师人力资源有限,往往安排非电梯专业教师到企业巡点指导学生实习;非电梯专业教师只能对学生的就业心态,工作态度等进行指导,但对学生专业指导有限,学生不能就实习遇到的专业问题向教师寻求帮助。

(二)企业与学校目标差异

企业招收实习生,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实习生毕业后择优择才打下基础,二是利用实习生用工成本低的优势,弥补用工缺口。因此,实习生被当成正式员工使用,而忽略了实习生的属性,实习生不能得到系统的,有规划性的学习培训,而简单地被当成了廉价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显然和学校实行顶岗实习,以培养学生企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三)企业与学校配合默契不足

目前,我校与通力电梯公司、日立电梯公司联合开办冠名班,冠名班学生三年级开始进入冠名电梯公司实习。在冠名班办学中,企业会定期选派优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校给学生授课,学生能够得到来自企业最直接的企业信息,企业技术等。但是,来自企业的教员与学校教师联系较少,企业、学校两条线的教学“各自为战”,教师不了解企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企业教员也不清楚学校的教学大纲、教育理念,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冠名班在共同开发课程和共同进行教学上缺少实践。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学校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交流不够,企业对实习生培养缺乏规划,甚至有些企业只是简单使用廉价劳动力,而学校对实习生在岗实习情况无力干预。

四、《电梯安装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之策

冠名班成功开办后,《电梯安装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专业发展也达到空前的水平,电梯专业逐渐成为学校的一块金字招牌、电梯行业的一颗闪亮明珠。但是,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近几年,兄弟学校开始盯上“电梯”这块香饽饽,纷纷开办电梯专业,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在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前提下,学校更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特别是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发展。

(一)企业与学校互利互惠

学校要把合作企业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中的重要作用,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承担起为自身及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义务,并给予学校仪器、设备和技术等支持。学校亦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和推荐适应企业的实习生到企业工作,解决企业用工紧缺的困难。

(二)企业与学校亲密合作

企业深层次参与学校教学是保证校企合作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学校要紧贴行业需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课程内容必须按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设计和选择。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与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要求,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景等。同时,企业应积极选派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擔任专、兼职教师。学校定期对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培训,建立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激励制度,以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在实习生管理方面,根据中职生的特殊情况,学校和企业共同探索,制定适合实习生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使实习生管理有章可循,操作规范有序,提高实习生稳定性,达到实习生“顶岗代班、学有所成”的实习目的。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企业需要优秀的员工,不仅要求学员技术过硬,而且要求员工有较好的综合职业素质,如较好的文字功底、职业道德,企业忠诚度等。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出让企业满意、学校放心的好学生。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会更牢固,更长远。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在中职学校的运作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是专业发展乃至学校发展的重要推手,要想电梯安装与维修专业发展立于行业前列且长盛不衰,应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把校企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进而推进专业快速、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源北.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建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9.

[2]刘国征,吴海鹏.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3.8.

上一篇:应届财务会计求职信下一篇:[调查]大学生对国产品牌认可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