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形式

2024-10-10

校企合作形式(精选9篇)

校企合作形式 篇1

摘要:缩短职业教育和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校企合作,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开展校企联盟理事会、专项合作型、校企一体型的校企合作形式、校企共同确定专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创建集项目教学、现场教学、顶岗实习、技能鉴定、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岗位流动课堂”。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企联盟理事会,开展专项合作型,校企一体型,以人才需求为导向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的核心应是在强化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才能培养出达到社会、企业要求的合格岗位从业者。

缩短职业教育和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多种方式,共育人才、共享资源,既能拓宽就业方向,又能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和风险。

校企合作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才能够达到培养为生产、 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教育者与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1成立校企联盟理事会

一方面企业亟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又难适应企业的“口味”,成立校企联盟理事会的目的就是化解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要脱节的矛盾,可充分集中发挥校企资源优势,创新“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共同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合作办学长效运行机制,使联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校企合作能够常态发展。

首先,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各职业学校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合作双赢,服务地方经济,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合作办学联盟理事会的学生资源、教学资源和生产资源的优势,共同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现学校定向培养,避免人才拥挤和缺口,保障人才输出的均衡性, 确保企业对口使用。

例如,各地区已经成立的职教集团可将地区的企业资源与行业对口的职业院校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本地区企业用人的规模,结合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发展。

2开展专项合作型的校企合作形式

专项合作型的校企合作形式是指企业将自己的某项技术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中,校企双方采取“岗位定向专班培养”育人模式,成立企业专班,推行“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

企业可安排企业工程师入校教学,把企业整套人才培养标准移植到合作院校, 对专班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认证服务,与学校共同培养符合该项技能要求的合格学生。这种合作形式可最大程度地缩短企业用人和学校教学间的距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一入学, 他们就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能够迅速地进入职业角色,一旦进入企业成长也很快。

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由于是专项合作,学生的技能相对单一,对于未来转岗的学生有一定的弊端。

3开展校企一体型的校企合作形式

校企一体型的校企合作形式是学生将在公司各个岗位进行全方位、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

在进入企业之前,学生可先完成一部分的课程内容,然后阶段性的到企业顶岗实习,也可集中完成大部分的课程,集中时间到企业的各个岗位轮岗。不管选择哪种形式,在岗位实习后都需要重新回到学校再进行有针对性地理论和技能学习巩固。

这种学习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效性:

(1)能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零距离结合起来;

(2)能将基本技能操作与企业实际运用有效结合起来;

(3)能将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4)能将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融合起来。

此种校企合作方式的弊端就是由于学生要不间断的到企业实习,对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上带来了一定难度,但如果管理制度完善也是可以避免的。

4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

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本人觉得职业教育的一切的诉求点和归属点还是落实在企业的人才需求上。在这个基础上,校企共同确定专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构建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基于生产项目的做中学课程体系,创建合作教育工作站,搭建“做中学” 课程实施平台。

也可以以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创建集项目教学、现场教学、顶岗实习、技能鉴定、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 “岗位流动课堂”。技能现场在哪里,课堂就设在哪里。真正实现企业的需求在哪里,学校的教学着眼点就在那里的合作模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保证职业教育的保鲜性,而企业则能更好地发挥专业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获得最直接的专业技能基础人才,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形式的创新性探索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培训;合作实习;合作就业

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振兴和发展的基石,是地区新兴产业高素质职业人才供给的有力保障,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如何创新性地开展“合作培训、合作实习、合作就业”,从而最终获得校企双赢,这已成为校企双方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南海校区工商学院地处佛山市南海桂城金融高新服务区核心地带,周边企业众多,金融服务区的建设更是新兴了很多商务客服、金融投资、银行保险和星级酒店类企业,学院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南海经济转型这一契机,与众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合作:

1 校企合作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满足企业用工之需

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培训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就要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学生上岗前就能接受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培训。培训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场所可选择校内实训基地,师资则由企业派人担负或由企业负责培训学校师资。这种做法一方面能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接受在企业才有的岗位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在选择这部分学生做临工或聘用时,也节省了大量岗前技能培训的时间。

2009年学院与佛山市敦煌茶艺文化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该公司主打“茶文化”品牌,在市场上成功运营了十几年,有着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和精湛的茶艺技能,校企双方经过磋商,由该公司定期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茶艺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这项培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茶艺技能,而学院在该公司实习学生的服务技能也随之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逐渐得到了客人的认可和赞扬。

2010年起,学院与佛山市创益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金融课程培训班”,公司分批为我院金融专业的各届学生免费提供证券、期货和贵金属等投资技能培训,学生在参加完理论培训后再由公司负责安排技能实践,每批培训时间为三个月,培训完后公司可选择其认为优秀的学生到公司参加毕业实习和就业,被选择的学生必须在该公司完成不少于三个月的实习,从而极富保障性地满足了该公司黄金投资服务的岗位需求。

2011年学院与广州凯基财务数据处理中心达成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合作开展“广州凯基岗前办公技能培训”,对即将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Outlook、Excel和PPT制作等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培训,由公司提供培训教材,校企双方共同提供培训师资,学校提供培训场所,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可获得公司颁发的培训证书,并可被公司优先录用。该项培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上岗办公技能,缩短了办公适应期,既为学生赢得了就业竞争优势,又为企业节省了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

2 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学生实训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

许多企业有生产或销售的旺季,旺季时对临时工作人员的需求数量很大,通过分析这一点,学校可与企业主动联系,在企业旺季时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实习或兼职,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临时用工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真正锻炼到专业技能。

2007年始,学院与佛山市永德会计师事务所、佛山市南海区致勤会计师事务所、佛山市宏创税务师事务所等多家会计服务机构合作,在每年2月份至6月份的审计和税务处理业务旺季,让学生轮流在企业参加审计、税务和代理记账等业务的实训,既解决了这些企业季节性的用工需求,又“真枪实战”地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010年以来学院与保利洲际酒店、恒安瑞士酒店、顺德喜来登酒店等多家五星级国际品牌酒店合作,一方面在酒店大型宴会、交易会等大型活动时输送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帮助企业,解决酒店的临时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按人才培养工作方案需要开展专业见习、综合业务实习和毕业实习时,也与酒店协商并合理安排学生在酒店的前厅、餐厅和客房等岗位实习,切实解决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问题,真正实现了合作共赢。

2010年学院分别与沃尔玛、百胜餐饮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向企业输送数目稳定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生从兼职工作入手,在兼职过程中因工作努力而受到企业关注,迄今为止已录用其中的十多人为见习管理人员,其中三名在完成毕业实习后任命为单位前台主管。企业方表示这种合作将长远保持,在企业开设分店时将培养好的学生输送到新店从事管理工作,以此谋求校企之间的共同发展。

3 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同时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佛山市南海区经济在近几年实现了由生产到服务的成功转型,从而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大型知名服务企业,这些企业的用工有个共同的特点是:需求大量大中专以上层次的会计、金融、计算机、销售等专业人才,往往是一个企业的用工人数就达成百上千人。企业人才需求的激增让学校找到了巨大的合作空间,利用这一契机,校企合作开展专题讲座、签订人才供需协议、开展以企业冠名、企业订单式培养等活动,既解决了企业用工的需求,又让毕业学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同时也让在读的学生有了更充足的职业信心和学习动力。

2010年,我院与南海区新兴的多家客服企业联合举办校园招聘专场,对学生大力宣传“BPO客服”在南海的发展趋势和职业前景,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鼓励学生挑战新兴产业。经过校企双方的努力,其中有三十多名学生选择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就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其中12名学生已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成长为公司的业务小组长,该公司的业绩也在一年内完成自我积累、自负盈亏;二十多名学生进入深圳市润迅电话商务有限公司从事电话客服工作,4名学生迅速成为班组长,公司的业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学院在客服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IBM佛山分公司、广州凯基商业数据处理服务有限公司、佛山市易才博普奥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佛山浪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商务客服企业也向我院伸出了诚邀之手,期望能与学院建立合作就业关系,谋求企业与学院的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形式 篇3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 而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职业学校本身无法独立完成。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 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被普遍认为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新世纪以来,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尤其是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以来, 在政府推动下, 我国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 组建职教集团, 成立理事会、董事会, 建立职教联盟等[2]。但总体看来, 我国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探索与实践的阶段。因此,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长久的, 有效的, 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成为高职院校特别是骨干建设院校的重要课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提出了“校中厂, 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思路, 并以国家骨干专业建设为契机, 成立了平板显示行业协会牵头的, 校企共建的熊猫光电学院, 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和实践的积累, 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合作模式[2,3]。文献[3]将众多模式归纳为以下9种。

1.“学年分段”, 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 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 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

2.“阶梯分段”, 3年中企业实习的比例, 分别为1/3、1/2和2/3, 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 逐渐加大企业实习比例。

3.“半工半读”, 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工学交替 (每一学期或一学年, 也有几天轮换一次) 。

4.“弹性安排”, 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 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

5.“订单培养”,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 一定的数量, 提前预订毕业生, 往往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

6.“教学工厂”, 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 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及作品与产品合一。

7.“厂内基地”, 企业除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外, 还单独设立了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 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 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者可称为厂内工学基地。

8.“行业主导”, 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 单个企业不具备单独与学校合作的条件时, 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并组织企业群, 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 联合下培养订单。

9.“职教集团”, 这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 相同区域、相同行业院校、企业联合,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不管哪种模式,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由政府主导, 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职业院校处于主体地位, 积极推行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 而行业和企业则处于从属地位, 处于相对被动的配合地位。如果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无法获得长远的利益保障, 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就不高, 缺乏内在动力, 因此, 校企合作当中, 提高企业的主体性是校企合作成功并走向深化的保障[4]。

三、校企合作机制的基础

任何形式的合作必须有合作基础, 即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如果共同的目标与利益是长久的、稳定的、多赢的, 则这种合作就存在牢固的基础。同时合作方也有各自的目标和利益, 这些目标和利益可能不一致, 甚至是矛盾的, 能否平衡各方利益则是合作能否稳定发展的根本[4]。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牵涉参与方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共同目标是“资源共享, 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符合型人才”;这样目标的达成, 对于政府而言, 实现职业教育基本目标, 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和行业协会, 能够得到急需的人才;对于学校, 达到了实用人才培养的目的, 提高了学校的声望;对于学生, 能使其掌握实用的技术和技能, 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时各个主体又有不同的利益。政府希望各参与主体以发展教育和培养学生为核心, 实现各自的教育和培训功能。行业和企业则希望自己负担的培训和教育的功能越少越好, 学生对生产发挥的作用越大越好。学校则希望, 政府给学校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 企业能够承担培训和教育学生的职责。而学生则希望学校代表自己的利益, 能在企业学到东西, 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因此,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 最重要的是寻求共同利益。政府应该出台鼓励“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政策[5,6];这种政策必须基于各个主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 真正地让各参与方, 尤其是企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积极参与对企业发展有利。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动者, 需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在设计时, 必须仔细考虑合作的行业和企业, 寻求那些有长久的共同利益合作伙伴, 并能逐步形成实际可行的合作模式, 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被忽略;学生不能是被动的参与者, 应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必须保证学生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地位与权益。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曾做过大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和与尝试。但很多校企合作的层次比较浅, 主要模式包括“学年分段”、“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这些合作关系比较单一, 最终学校提供学生, 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学校和企业缺乏其他交集, 对于学生的培养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目标。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没有过渡, 从角色转换上有明显的割裂感, 对学校和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也不适应管理培训学生, 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普遍不高。而学校又缺乏协调的组织和机制, 不能有效地沟通和协调, 各方面的想法和利益不能及时充分地交流和协调。因此这样简单的合作很难稳定和持久, 很多合作难以为继, 最后不了了之。为了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走向深入,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 研究了校企合作实践和理论机制, 吸取以前校企合作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最终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具体包括如下几项。

(一) 寻求政府的支持

国家已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尤其是国家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获得很多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因此, 在2012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在骨干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厂中校, 校中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 建设方案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支持。这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二) 寻求合作企业

微电子学院在寻求企业合作伙伴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如下方面。

1. 学校专业与产业密切相关, 这是校企合作的专业基础。

2. 具有一定的规模, 在行业中有影响力。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才具备丰富的资源, 才能将校企合作看成一种资源, 并能加以整合和利用, 实现企业自身利益。这样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体现企业主体性地位,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配合。

3. 在地理上很近。学校和企业距离近, 可以有效地降低校企合作的成本, 增加校企合作的内容、范围, 提高合作的层次。实现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 处于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双方有类似的发展要求, 处于发展期的企业更有活力, 更愿意合作。

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选择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满足以上的所有条件。

(三)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体

一般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具有偶然性、短期性, 合作层次浅, 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没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负责与管理。为了实现长效的、稳定的、系统的校企合作, 微电子学院与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熊猫光电学院, 作为校企合作的实体, 其作用包括如下几点。

1. 协调校企合作的各个参与方, 凸显各个主体的主体性, 整合各种资源, 使校企合作能够形成合力, 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熊猫光电学院订立熊猫光电学院章程, 成立了熊猫光电学院理事会。理事会的成员来自校企合作的各个主体, 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和学校。理事会的成立为以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能协调平衡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 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2. 组织和开展校企合作的各项事务和活动。事务和活动包括工学结合, 企业员工培训, 行业协会的活动, 行业技能竞赛等。以工学结合为例, 我们定期举办中电熊猫校企合作班, 已经完成了两届学生的培训;培训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完成。培训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知识相融合, 提升了知识的实用性, 同时, 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过渡, 为今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 熊猫班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 迅速地掌握生产技术和技能。

3.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熊猫光电学院是校企合作的产物, 对学校而言不仅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仅仅是实习学生, 而是扩展到了学校、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老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具备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校企合作, 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层面的培养, 同时也是师资的培训、领导的培训。通过工学结合培养了学生, 通过混编师资团队建设, 培养了教师, 通过理事会的运作培训了领导。使得企业元素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在熊猫光电学院的框架下, 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 这样的机构是所有参与方都需要的。在这样的机构下可以放大和扩充自己的资源, 所有主体均能在这个框架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利益, 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五、校企合作的思路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7]。然而校企合作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1.校企合作本身是一种资源积聚和整合的过程。这种过程并不是凭空发生的, 而是具有其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因此, 搞清楚校企合作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

2.根据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际, 寻求最合适的合作方, 并理清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和相对利益。寻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建立利益平衡的机制是校企合作存在并发展的保障。

3.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实体, 这样的实体可以实现校企之间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是各方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平台。

4.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 必须走向深入, 必须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功能和作用。校企合作既要成为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也要成为行业和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最终成为校企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整合关键纽带, 校企合作才真正有生命力。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本文介绍了校企合作的各种模式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校企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以校企合作的实践分析了校企合作得以生存并发展的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一种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机制,实践,思路

参考文献

[1]董云霞.浅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3) :127-128.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4) :5-11.

[3]颜楚华, 王章华, 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4) :80-82.

[4]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3) :70-72.

[5]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 2006-5B:68-73.

[6]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校企合作形式 篇4

【关键词】高职;会计;校企合作

一、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教育部 《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但由于民办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实习经费不足。实践教学投入不大会计专业实习单位不易找等困难,许多会计专业毕业生实习几乎处于“放羊”状态,更谈不上重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了。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财会专业实习能够持续顺利地进行,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二、建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专业技能实训是会计专业的基本要求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教学指导思想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的核心,而专业实习是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实习单位或基地又是专业实习的重要场所与必要条件。为了适应将来的财务工作,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理论及实务知识,更需要在实习单位或基地通过专业实习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如果学校财会专业没有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就有如车辆驾驶没有练车场一样。

(二)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是当前高职教学新模式的迫切要求

当前职校教育多采用2.5+0.5模式。即2.5年在校学习,0.5年专业实习或顶岗实习。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新模式,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第六学期进行全面规范的专业实习。避免专业实习出现“放羊”现象。迫切要求职校建立各种专业实习基地。尤其是财会专业,一方面由于专业实习内容涉及到实习单位的经济财务问题,比较敏感,实习学生不容易被单位接收。另一方面,即使实习学生有单位愿意接收,但由于专业特点的限制,每个单位每次最多只能接收3至5个学生。而高职院校每届财会毕业生一般都有数百甚至上千人,这就造成了“庙少和尚多,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因此,建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专业实习基地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是解决高职财会专业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由于大学年年扩招,大专以上财会生剧增,高职院校层次的财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作为学历层次低一个档次的职业院校,应看到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在动手能力方面进行重点培养,以期培养出以动手能力见长的“打工皇帝”。尤其是对高职财会学生,更应在实际操作技能方面进行重点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实习条件,建立健全财会专业实习基地,让他们在实习基地里得到充分的实践。达到一出校门就能胜任本专业工作的目的。

三、财会专业实习基地新形式具体做法

(一)“校园实训超市”式

具体做法:1.实训超市由學校、教工、学生入股,办成股份制企业。2.经营方式:实训超市、书店及其他服务行业。3.岗位设置及管理方式:董事会、经理、财务主管、会计、出纳、营业员。董事会决定分红等大事,经理负责日常管理,财务人员负责会计核算工作,营业员负责营销工作。4.学生分批进行实习,每批实习时间4-6周,轮番进行。5.实习结束后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实习的收获与存在问题。

这种形式的优点:学校投入不大,能充分利用学校、教工、学生的力量,建立起来不难;为财会生提供实习场所的同时,还可以安排物流、营销等其他专业的学生实习,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又可以使学校、教工、学生创收。发展校园经济;学生实习就在“家门口”,可以节省一大笔实习经费。降低实习成本;方便教师兼顾授课与指导实习工作,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方便教职工与学生的生活。

(二)“学校+专业企业”式

具体做法:职校可以本着“互助互利”的双赢原则,找一些有合作意向的专业性强的企业,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作为财会实习基地。

这种形式的优点有:1,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单位都是从事查账、代理记账及编制会计报表、代理纳税申报等与会计专业相关的业务,专业性强、专业实习内容丰富。2,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业务最繁忙的时间与财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相吻合。易于各取所需,达成合作。3,在这种形式基地实习的财会生。既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又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减轻求学的经济负担。4,学校建立这种形式的实习基地,可以不用从头到尾派专职的老师带队实习,使学校节省实习经费,降低实习成本。

(三)“学校+校友企业”式

具体做法:职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谊,仿效其他专业建立实习基地的成功例子,找一些合适的有条件的校友企业作为财会专业实习基地。这种形式的优点一是使能为母校提供实习基地的校友有一种为母校、为自己争光的荣誉感、成就感与被赏识感,因而会很支持母校实习工作。二是在师兄师姐的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学生会以成功的师兄师姐为榜样,实习时会更加努力、认真,收到很好的实习效果。

总之,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与严峻的招生、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各种专业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势在必行。只要我们能够高度重视,始终以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学生成才就业为中心,积极探求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发展校园经济,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新形式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王俊,薛建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

[2]刘薇,张世凭,姜自莲.近十年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成都电子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校企合作形式 篇5

一、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自2007年以来, 学校先后与世界500强企业中的ABB (中国) 有限公司、上汽集团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格力电器 (重庆) 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开展合作, 在校内建立了“ABB教学班”、“上菲红教学班”、“格力教学班”等企业冠名班。企业冠名班采用“2.5+0.5”或“2+1”的教学模式, 所有学员原则上均在全校高级技工班及预备技师班的学生中选拔产生。

企业冠名班在教学上实行“四共同”:即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确定课程、共同编写教材, 由企业派遣技能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

2009年, 学校再度与ABB (中国) 有限公司签订了《高端人才培养协议》。双方明确在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预备技师班中建立新的“ABB教学班”, 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教学, 成为重庆市职业院校以校企合作方式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又一典范。

截止目前, 学校累计开办企业冠名班16期, 为企业定向培养学生1081人, 录用率达100%。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带动, 迄今为止, 学校15个专业中, 有9个专业与企业开展了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培训实习方案等方面的共建, 占全校专业的60%。目前, 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由企业提出的内容占30%以上。从而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二、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学校紧密围绕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和模具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需要, 定期与企业举行会议,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学校发展、专业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建议, 共同开展专业改革和建设。从而确保了学校专业发展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符合重庆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 不断加强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及模具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建设。先后邀请重庆机床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了学校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置、数控铣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数控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等学校优势专业的改革、建设工作。

此外, 企业专家还积极参与了学校其他专业的建设工作, 先后参与了学校物流、会计电算化等新专业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及酒店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工作。

三、校企共同开展人员交流与培训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校企双方广泛开展了人员培训工作。第一, 学校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充实了学校专业师资力量, 完善了师资队伍结构。第二,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包括软、硬资源) , 结合重庆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 与企业合作, 广泛开展了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新进员工专业技能培训、稳定就业培训等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第三, 学校积极组织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模具技术应用等专业教师, 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

截至目前, 学校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和技术骨干37人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其中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及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的能工巧匠13人。

近三年来, 学校累计为企业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鉴定近10000人次。其中, 高级技工及以上技能提升培训、鉴定近3000人次。此外, 学校专业教师开展企业实践的比例达80%以上, 教师业务技能显著提高。

四、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校以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模具技术应用等3个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引领,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造、升级工作中, 按照企业生产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二是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市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学生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和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从而通过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有效提升了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 学校邀请了重庆ABB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 参与了学校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改造和建设工作。此外, 在重庆机床 (集团) 有限公司、重庆长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重庆探矿机械厂有限公司、徐工集团 (重庆) 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生教学实习基地, 在ABB (中国) 有限公司、格力电器 (重庆) 有限公司、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重庆富士康鸿富锦精密电子有限公司、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重庆海德世拉索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等5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基地。

五、校企共同开展课题研发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了课题研究和新产品研发等工作。一是学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 广泛参与了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二是学校派遣骨干专业教师, 与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工作。从而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扩展了校企合作的外延。

目前, 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改革试点任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改革试点任务》等两个国家级项目研究、校级课题《电工电子一体化教学运行设计》均已顺利开题, 重庆市市级课题“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研究”目前已形成初步研究报告。学校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专业教师参与研发的“第二代单缸水冷铝合金柴油机”已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重庆川仪速达机电有限公司的“大功率船用控制仪表CFZ-DR系列产品”已取得高新技术产品认证, 并实现定量生产。

校企合作形式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 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 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2005年8月19日,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天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强调, 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作为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长远发展, 必需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寻求新的突破。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及意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办学的一种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的概念, 它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的概念, 它是在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岗位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模式。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教合作, 是“工学结合”的基础, 工学结合则是实施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它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 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德国双元制、新加坡一体化教学、香港职业训练局推行的工业学院与科技学院交替就读模式等等, 这些都是工学结合的不同形式。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1) 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2) 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 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 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 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 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4) 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 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开阔了知识面, 扩大了眼界;5) 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 变得更加成熟;6) 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 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二、我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及难点

1) 培养目标和计划方式陈旧。我校目前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学科制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 开设的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跟普通班基本相似, 没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企业所需员工应具的各项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2) 学生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认识不够。学生对这种培养模式的了解仅存于表面, 认为进了校企合作班只是为了让自己毕业后就业有个保障, 实在不行大不了回学校再就业, 而并没有真正了解学校开展这种培养模式的真下意义所在, 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社会能力要求不高, 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准职业人”来看待。3) 企业积极性不高, 支持力度不大。企业追求的往往只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大多企业在我校开设定向班只是为了解决企业用工问题, 并没有深入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去, 对学生的要求也停留在表面, 没有从学生将来在企业中的长远发展考虑;另一方面, 政府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得到的实惠有限, 如加拿大的免税减税政策, 对企业予以鼓励, 大大提高企业的积极性。4) 学校与企业在学生培养上没有真正的对接上。科技不断发展, 新技术、新员工标准推陈出新, 但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往往由于各种因素而滞后, 不能及时改进学生的培养方案, 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学校培养的学生往往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 这就需要企业跟学校能在随时联络, 及时反馈在新技术下对员工的新要求, 做到真正的“无缝对接”。5) 师资队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教师的要求, 不仅仅是学术技能上要一定造诣, 而且更应该对企业实际有深入了解。目前, 很多老师都是从学校门踏入学校门, 尽管在专业上有一定水平, 但是由于自身从未在企业工作过, 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了解、不明白, 从而很难真正培养出企业需求的学生来。

三、关于我校电子系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议及意见

1) 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制, 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走进企业, 了解各行业“职业人”应具备哪些能力, 跟企业技术专家、行业管理人员进行共同探讨, 确定某一职业所需掌握的技能, 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 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真正做到“跨界”培养的模式, 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 把课堂教学和工厂实习真正融合起来, 紧紧围绕职业活动过程组织教学和实习。2) 加大对学生职业能力教育。利用班会等活动, 对学生进行辅导, 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开设职场心理、职场礼仪等课程, 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竞争氛围, 具备面临职场压力的心理调节能力;邀请就业好的毕业生进行现身说法,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意义的重视。3) 挑选企业建立示范点。在长期合作的企业里挑选1~2家信誉好、发展快, 愿意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的企业作为示范点。重点挑选一批学习积极性高、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 开设实验班, 并汇集全校优质师资进行重点教学, 为企业提供最优化服务。相信通过示范点的成功效应, 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中来。4) 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学习。要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就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实习机会, 让学生成长为真正企业需要的人才。建议适当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机制, 在校学习期间, 以基础知识及技能教学为主;在企业实习期间, 以实践技能为主。建议把学生实习与课堂教学穿插进行, 促使学生在学中用, 用中学。5) 建设一支懂企业的师资队伍。建立技能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机制, 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 加强教师对企业的了解度和认知度, 及时更新教师技能水平, 同时, 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教, 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这样才能更好的以培养出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准员工”。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校企合作形式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依托企业,深度合作,双主体,模式

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并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 要将创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放在首要位置, 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探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剖析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不断凸显出发展“瓶颈”。

1.1 校企合作办学政府推进动力不足, 呈现出“主体欠缺活力”现象

我国的高职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特征就是以政府为主体, 各级政府担当着多种角色, 在政策法规保障、发展经费投入、资源统筹规划、管理监督评价等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 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缺位, 宏观层面校企合作办学具体的调控政策法规缺乏, 校企合作办学常常被认为是政府职责之外的事情。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很好理顺校企合作各方的关系, 创建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办学运行体系只能是空谈。

1.2 校企合作办学企业投入动力不足、学校自身能力不强, 呈现出“企业一头冷、学校一头热”现象

目前, 高职院校仅仅将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片面追求学校层面的“社会效益”, 同时希望企业能够不惜放弃自身的“经济效益”来承担合作培养人才的任务, 完全忽视了企业的利益需求。校企合作办学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的划分比较笼统模糊, 企业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 它一旦没有了利益的驱使, 不能在校企合作中体现出主体地位, 企业就会表现出合作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学校的教育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之间,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与利益链未能有机的无缝对接。

目前,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严重滞后, 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普遍不够完备,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普遍不高, 师资力量匮乏。很多老师都是从学校走进学校, 没有任何的企业经历, “双师”素质更是无从谈起, 引导和刺激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的相关制度没有制订。很多院校天天喊着要“校企合作”, 但没有考虑到自身基础差、底子薄、吸引力不够的实际, 逞强不等于能力强, 这样很难吸引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1.3 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呈现出“工学两层皮”现象

目前, 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本身的价值认识不清晰, 没有真正把校企合作当成是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突出问题的手段, 仅仅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 片面地为了合作而合作, 为了实习而实习。回过头来依然按自己老路子办学, 没有充分考虑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已经不相适应, 没有充分考虑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伴生关系, 工学不但没有结合, 反而呈现办学与合作两张皮, 如果这样还不如不合作。

2 依托企业、深度合作——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实践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是2010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被交通运输部评为首批“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 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示范高等职业院校, 现由青岛港 (集团) 有限公司主办。它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办学案例, 作为港航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充分依托国际亿吨大港的独特优势, 立足港航, 面向社会, 凸显了校企合作办学优势。

2.1 校企互为主体, 合作共赢是双主体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中央省市已经非常重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并直接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体制中来, 2011年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 政府在校企合作理事会中担当引导作用, 通过实践探索研究认为:政府主体充满活力的同时, 应认清校企合作的本质, 真正的合作主体是企业与学校, 校企互为主体, 需要合作实体的深入对话。青岛港企业办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补给, 构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资源结构, 学院的毕业生青岛港优先选择, 港口可谓有“利”可图, 有“利”就有“吸引力”、有“活力”, 这为校企深度合作, 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青岛港可以随时牺牲自身利益, “把学校办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 港口的师傅都是学院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 港口的机器设备都是学院的校外实习设备, 为学院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2010年学院成立青岛港员工培训教育中心, 为港口培养了大批与世界级第七大港相适应的“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真才实学、干事创业”的高素质企业员工, 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的成功之路;当企业急需用人的时候, 学院想用人单位之所想, 急用人单位之所急, 临时调整教学计划, 把课堂搬到企业去, 安排学生进行企业生产实习, 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真正实现了同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使企业得到人才, 学生得到技能, 学院得到发展, 从而实现了学院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2.2 校企共同体新探索——“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坚持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建立起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氛围。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打造出新颖的“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2.2.1 体验式认知实习

针对大一新生一张白纸的状态, 为加强学生对学院与企业的深度了解, 推动学院校外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在青岛港等各大公司的鼎力支持下, 分专业有针对性地安排新生进行为期1至2周的企业认知实习。进港口、下企业, 亲临现场, “零距离”接触企业, 让学生切身体验工作流程、感受企业工作与文化氛围。这种实习模式, 学生全面感受到了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课堂学习的差异, 感受到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重新定位, 确定发展目标。

2.2.2 轮岗式实习

经过一年的学习, 大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具备了最基础的实践能力, 但是离企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此, 此院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有效资源, 针对不同的专业将课堂实践搬到不同企业, 让学生利用一学期的时间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实践学习, 并且定期轮岗, 在不同岗位上多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 甚至能够为企业的产品的设计研发献计献策。这种实习模式, 学生能真刀真枪地参与企业生产, 得到锻炼, 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优秀的实用型的人才, 择优录用。

2.2.3 就业式毕业顶岗实习

大三学生可以在学院就业双选会上选择企业或自助择业, 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脱产顶岗实习。学院、学生与企业之间签订三方实习协议, 定期沟通交流、反馈信息, 共同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这种实习模式, 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工作的实质, 最终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在实习结束时, 根据实习动态, 学生和企业之间可以双向选择去留, 增加了学生与企业的自主性。

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使学生将不同阶段的相关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实现所学理论和技能向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转换, 是学院、企业、学生共赢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2.3 以技立业, 探索办学新模式——大机定向培养班

大机定向培养班中的大机包括门座式起重机、轮胎式龙门起重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青岛港设备更新换代快, 学院将港口闲置设备引进来“为我所用”。港口投入巨大人力、物力, 在校园内开展“校内基地模拟生产化”建设, 建立起“门座式起重机实习实训场地、轮胎式龙门起重机实习实训场地”, 每学年都安排上百名具有丰富港口实践经验、技术水平高的企业专家进入校园, 担任校内实训培训教师。学院坚持办学形式的开放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结合港航业用人实际, 校内外教师联合开发实习实训项目, 共建专业, 共建课程, 共同修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港口开展“校外基地实践教学化”建设, 学院以培养“许振超式的大学生”为目标, 在港口码头一线开设“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实习实训场地”, 技能实践课程由港口的师傅亲自授课。学生笔试与操作考试合格后, 统一发放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学院依托港口, 面向全国港航业和区域经济, 发挥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优势, 突出港航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特色、素质教育特色、就业创业特色,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双主体、新探索、新模式、新机制, 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共赢。在高校招生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学院招生顺, 连续三年新生人数不断递增;学生毕业分配畅, 年年毕业生分配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 2011 (5) .

[3]秦祖泽, 刘迎春, 覃事刚.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创新“校企共同体”办学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4) .

[4]胡丽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3) .

[5]黄继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障碍及对策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

校企合作形式 篇8

1 校企合作的理念

为了加强我校与企业的合作, 密切校企关系, 我校积极推进教学、科研、生产与培训“四位一体”的产教结合机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在实习教学中, 我们找准“产品”这个结合点, 使教师、技术员、工人、学生四者相结合, 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产品生产的合作关系, 同时在科研、技术服务等领域加强合作, 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的优势, 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从而为打造我校品牌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和“高技能人才”搭建一个宽广的平台。

2 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

2.1 转变观念, 给校企合作广阔的平台。

“产”与“教”是以教为主, 以产促教, 从而实现产教共同提高、和谐发展。我校改变“以产养教”的传统观念为“以产促教”, 实现产教结合的最大效益。在承接产品加工业务时, 不以盈利为目的, 成本核算后以不亏本且微利为原则, 注重社会效益而将经济效益让利于企业, 吸引企业积极参与、配合, 使学校既实现了培养目标, 又可用生产收入来冲抵实习教学成本, 以加工产品来降低实习材料消耗, 加快高技能人才和双师教师的培养, 使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共赢。2.2成立校企合作组, 专门从事校企合作项目。为了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工作, 我校成立了校企合作组, 并由专人负责,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我校校企合作组由专职教师和高级工班的学生及其他相关专业班的优秀学生参与, 校企合作组的教师不但要自己动手加工产品, 要指导学生完成产品生产任务、相关理论学习及加工工艺分析;还要在完成生产任务后或晚自习时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和测试。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派遣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进行实际生产操作。这种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开展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方式,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后能立即上岗, 满足企业需求。2.3引企入校, 建立产品生产基地。校内实训始终是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 是学生进行基本功与综合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 而校内产品生产基地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及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也是学校对外信息交流的窗口, 为企业职工上岗培训提供了条件。我校根据专业特点寻求相应合作企业, 现已与1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内产品生产基地, 这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适合于教学的“产品”资源 (我们曾加工过的某系列轴类零件, 结构大同小异, 尺寸有大有小, 工艺综合性较强, 加工难度中等, 比较适合学生加工;而且若尺寸较大的零件出现废品, 还可以调整加工为小尺寸的类似零件) , 是校企合作顺利实施的强有力保障。有了产品, 就有了教师与企业技术员切磋的平台;通过产品生产, 就能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 就能缩小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用人之间的差异。2.4从细节入手, 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劳动态度。“细节决定成败”, 良好的操作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工量具损耗, 增强安全意识。在实习教学中, 我们注重一开始就从细节上引导学生养成好的操作习惯。例如:教会学生统筹安排加工过程、编写加工工艺, 注意加工过程中动作的规范有序, 工件、工量具的摆放和测量操作的规范性等。企业的来料加工一般不是定期定量的, 有时接到大批量的生产任务, 又需要短时间内交货, 这就要求学生能加班加点、任劳任怨, 拥有积极配合的劳动态度。2.5建立品检室和废品纠错库、开设《品质管理》课程, 培养产品质量意识。“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也是“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实际生产中, 产品超差0.01mm (1丝或1道) 即为废品, 甚至尺寸均在图样公差范围内, 而表面粗糙度降低一级也是废品。近一年来我们一直在做一家日本企业的产品, 他们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 (但其图样上不标注公差) , 一个倒角出现小问题 (如倒角尺寸稍大或波纹等) , 或形位公差稍超差等都被定为废品。但在实习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忽略形位公差的测量及倒角等细节问题, 而练习件60分即可及格, 所以学生对产品质量观念淡薄。为此, 我们建立了专门的检测室, 购置了非接触式三维面扫描仪、电子高度仪、影像测量仪等, 测量精度可达到3μm以内, 0级精度的检测平台等先进的检测设备, 配置了专职检验员。此外还增开了《品质管理》课,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增强师生产品质量意识。在为企业加工产品时, 我们有意识地将废品集中收集, 建立废品纠错库。在实训教学中, 以废品为反面教材,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废品产生的原因, 强调生产加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以及企业对产品质量的各项要求, 教会学生“未雨绸缪”, 降低废品率, 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2.6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优化校企合作进程。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的。而学校的教学条件目前尚不能紧跟科技发展和新工艺、新装备的使用, 也无法满足学校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此, 学校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以弥补校内教学条件的不足,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3 校企合作的理性思考

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 校企合作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 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解决目前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3.1 创建“教学型工厂”。

装备一个类似于企业车间的教学型工厂, 将实践教学的设备按年级级别配置, (就是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培训, 设备的配置越来越高, 一年级的学生只能使用教学型的设备, 高年级的学生使用生产型的设备, 使用不同层面的设备培养不同层面的技能人才) 。结合企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 坚持五个一体:教室、车间一体;学生、学徒一体;教师、师傅一体;作业、产品一体;育人、生产一体, 实现无缝接轨, 形成一种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氛围, 给予学生类似工厂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型工厂”来创新职业教育理论, 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3.2加强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培养具有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要求无企业一线生产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到“教学型工厂”或相关企业锻炼2~5年。在合作生产的同时, 自主研发适合教学特点的实用型新产品, 把教学、生产、科研等有机结合, 以研兴产, 以产促教, 以教兴校, 从而保障校企合作项目长期、稳定地进行, 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性技工院校。3.3争取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合作, 教学与生产实践相互促进的合作, 也是科技与经济相互推动的合作, 政府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调节和推动, 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 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 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 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 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企合作何以成功 篇9

麦肯锡公司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 2005年中国有310万大学生毕业生, 是美国的2倍多, 但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中国每年产生60万名新工程师, 比美国多出9倍, 但仅有1.6万拥有在外国公司工作的实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尽管该报告的分析结果未必准确, 但从现实来看,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往往偏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短期内难以适应岗位需要, 人才培养质量的确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高校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用性、通用性、创新性能力, 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当前的重要任务和要求。

从我国历史上看, 加强校企合作并不是新鲜事。早在五六十年代, 大学生下到工厂企业, 每名学生都由专门的师傅指导, 边做边学, 不仅促进了产学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而且极大地发挥了高校的人才优势, 切实解决了一些我国工业生产和社会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在与国外教育同行交流时, 他们也对我国那段历史时期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所取得的双赢结果表示赞叹。当然, 我们要看到, 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 在社会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 它已不具有可复制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出台政策文件, 鼓励校企合作,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但似乎没有取得大面积的成效。有意见指出, 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开展参与动力不足, 很多合作意向的达成是基于双方的人脉关系, 或者是企业的临时需求。这样的合作, 学校为了完成考核的任务, 或企业为了临时的需求, 必然导致校企各自的职能服务跟不上, 合作往往因人员调整或企业需求消失而停止。笔者认为, 成功的校企合作只能建立在合作双方互利共赢之上。只有排除各种外在干扰, 在准确把握双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自愿合作, 由“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 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效果。

美国是举世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 也是各国教育争相效仿的对象,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开展校企合作的。校企合作在美国称为“合作教育”, 1906年由辛辛提那大学最初实施。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制定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不仅“晓之以理”, 更是“诱之以利”。尤其是1994年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 把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学院的校企合作。在合作的形式和目的上, 学校与企业之间以项目为依托, 以服务地方为目的, 并在此过程中向学生教授工商界认可的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在合作的主从关系上,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

借鉴美国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 笔者认为, 要做好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大学生由校园人向职场人的转变, 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多方面的努力, 才能达到共赢的局面。首先, 政府应充分发挥立法和政策调控的职能, 为校企合作搭建沟通和合作的平台。尤其在我国的行业组织尚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初期,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需要一个过程, 各级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可根据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 不仅综合运用税收、金融、财政等手段出台相应政策, 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搜集企业和高校需求, 为校企双方对接建立信息平台。其次, 高校应自觉加强需求调研, 主动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 根据行业、地方和企业需求对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调整和改革, 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再次, 企业应切实履行法律责任, 放眼长远, 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并在校企合作中发现适用的人才。最后, 学生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各种资源, 根据职业规划和职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 培养能力。

上一篇:公铁两用大桥下一篇:风险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