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政策

2024-10-02

校企合作政策(精选10篇)

校企合作政策 篇1

校企合作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而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模式,日本的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手中的教育”,这些国家的经验证明: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人才的培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发达国家之所以取得校企合作的成功在于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扶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校企合作的政策,笔者所在的常州近期也由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确立财政专项经费奖励和扶持优秀的校企合作项目,并提出要实现校企合作的“五共”模式,即: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共同参与职教办学、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但是,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政策的实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将形成校企之间“合作双赢”的局面。

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政策实施的主要问题(一)职业院校对扶持政策学习宣传不够

一些职业院校领导对有关校企合作的扶持政策不了解,学习、宣传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没有认识到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上应当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只有职业院校先动起来,校企合作才能达到新的高度。(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许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解决部分学生就业或实习这种浅层次的合作,没有把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三)职业院校自身的瓶颈

一些职业院校存在管理水平落后、办学模式普教化、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脱节,学校也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失去了吸引企业的魅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上的变革。没有学校的变革,为校企合作做好准备,有效的合作机制是不可能形成的。(四)企业顾虑较多

目前,我国企业对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性不高,认为劳动力现在是供大于求,不愿意承担义务,没有看到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重要的和长期的人才和技术上的支持。一些企业对合作不热心,有的对优惠政策不了解,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合作培养的人才不能为自己所用。“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企业需要”是校企合作深层推进的基本原则,只有让企业尝到合作的甜头,校企合作才能实现“整体联动动、深度运作”。

二、对我国现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政策的解读

美国政策学之父拉斯韦尔认为,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校企合作扶持政策对校企合作、特别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起着重要的影响。校企双方掌握和运用校企合作扶持政策,将有助于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转变和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一)对企业的优惠与奖励

国外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大部分是一些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或跨国集团,他们生产力水平较高,在激烈竞争中迫切需要新的技术人才,而且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渡,科技发展带来社会生产部门对大量的专门人才需求,因此他们愿意与学校合作,在共同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研发新产品。他们能够提供较雄厚的资金参与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实保障。在校企合作的收益中,他们注重校企合作的成果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收益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而我国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普遍较低,承担技术转化失败风险的能力不强。但我国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提供了一些优惠与奖励政策。例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精神,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其中涉及到七方面十九条对企业优惠政策;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07]4号)第十五条指出“:对积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管理规范、成绩显著的学校和单位,以及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支付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报酬、意外伤害保险等费用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规定执行;对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展产学研结合,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企业资助和捐赠职业院校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的资金和设备费用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产品、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校企合作的成本,并能够获得国家的资助,企业通过合作将得到人才、技术、资金三方面的支持。职业院校应当向企业宣传这些政策,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二)对学校优惠

政策不仅对企业有优惠奖励政策,对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也有许多优惠: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等文件都有相关规定;校企合作开展情况,作为国家重点示范性院校评估备案的必要条件(教育部和劳动保障部有关评估标准要求),有专项资金配套;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成绩突出职业院校,将授予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办发[2006]15号规定),有专项资金及相关优惠政策配套,并优先推荐申报中央财政实训基地建设和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项目(中办发[2006]15号),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重点计划项目,如中办发[2006]15号文件提出的劳动保障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实施的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产品、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规定,进行技术收益免税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规定:政府举办的职业学校设立的主要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并由学校出资自办、由学校负责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学校所有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职业院校应当充分用足用好这些优惠政策,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政策的实施策略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谆谆告诫全党:“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实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切实用足、用活、用好政策,让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要掌握政策实施的策略。(一)推进“三区联动”建设策略 “三区联动”就是将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科技园区或经济园区、城区捆绑在一起,充分用活用好区域内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带动区域内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并形成具有产学研特点的园区化发展态势,进而打造一个城区的产业和人文特色,以产生综合效应。推进(科技)园区、校区与城区三位一体建设,争取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三区联动”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有:韩国的大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以及上海的张江、杨浦、漕河泾、紫竹等。

(二)创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策略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我国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它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三)兴办校办企业策略

兴办校办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策略就是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兴办校办企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化解学校风险;二是要增加企业科技含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四)依托行业优势策略

行业自主办学或职业学校与行业协会(企业)进行全面合作。只要在制度、组织和机制上加以完善和创新,必能有新的飞跃。依托行业优势,走校企合作之路,回报丰厚。依托行业优势策略,可以实现“两个转化”:把经济优势转化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又把学校的办学优势转化成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优势,从而形成与经济互动的局面,达到与行业企业共赢的目的。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做法主要有:共建产学合作机构(支柱产业/名特优产品)、共建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共建课程(精品优秀课程)、共建实践基地(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等。(五)校企项目式合作策略

校企项目式合作的策略主要有: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可以申报高新技术产品、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也可以联合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办学项目有:举办二级学院、专业培训(如德国的SAP)等。(六)校企股份合作策略

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即学校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合作。企业可以是国内企业,也可以是国外企业;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并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办学效益。浙江省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改革试点工作,采用如下三种形式加强校企合作:第一种模式是举办者不变,引入民办机制,按民办运行;第二种模式是引入新的举办者,联合办学,组建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三种模式是更换举办者,对原校资产评估出售或租赁,公办改民办。(七)争取捐赠项目策略 争取策略是争取非营利性组织的资助,如相关基金会(包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减灾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老年基金会、老区促进会等近二十家机构)、政府部门(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工商联合会等)、相关企业或经济实体(设立专项基金/促进校企合作)、自办基金会或社会团体的办学捐赠,使职业学校获得办学资助。

校企合作政策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府引导,深度合作

0 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并不发达,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达到“毕业就上岗, 上岗就顶用”的也并不多,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来一一解决。如何使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深入合作关系? 政府的角色和作用非常关键, 无可替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果缺少了政府的干预, 是不可能实现校企之间真正的深度合作的, 我国目前没有强制企业承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履行这一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需要具有可行性、严格性和整体性的利益机制作为保障, 激发校企深度合作原动力, 突破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

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

1. 1政府在职业教育立法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欠账, 使校企深度合作动力不足

在调研中发现, 政府出台的职业教育法令往往都是宏观层面的, 对于微观的执行和操作, 没有及时出台相应的、具有强制性的配套措施, 用以保障校企合作深入实施。在德国就业实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 即使进入到职业领域也还要面临终身学习和接受再培训的问题, 这使得企业和企业的员工都希望进行校企合作, 双方在合作中各取所需、共同进步。另外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对于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存在较大缺口, 比如我国在国家层面上没有针对职业教育设立校企合作平台, 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略显不足。在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都成立了国家层面的校企合作协会, 为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平台。

1. 2现行校企合作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政府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 但这些政策的宣传都不到位。例如: 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展产学研结合, 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对企业资助和捐赠职业院校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的资金和设备费用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等中的办法抵扣。这些优惠政策可以降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成本, 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但这些优惠政策有多少企业知晓?如果校企合作单位都不知道政策的存在, 如何执行和落实这些政策? 所以说, 政府不仅仅去制定政策还要有义务去宣传优惠政策, 这也是服务区域经济, 落实既定政策工作的一部分。另外职业院校也应当研究并向企业宣传这些优惠政策, 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切实得到实惠。只有职业院校先动起来, 校企合作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1. 3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企业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对于学校方面的优惠与奖励主要是靠国家和各省地方财政直接拨款, 落实情况还好。目前在校企深度合作中企业方面的相关地方性优惠政策, 各省份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非常大, 国家层面没有出台统一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优惠政策实施细则。由于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各不相同 ( 由于财税体制造成) , 使得很多地方性政策无法兑现, 都是空头文件, 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 光说不做, 优惠政策得不到具体的落实。

虽然在调查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推行“深度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难度, 但也不是一定不可行的。

2 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创新和改善

2. 1 政府应该完善职业教育立法

中国的校企合作必须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 去要求和规范社会相关方面, 以保障校企双方合作的顺利实施。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颁布实施, 但只是象征性、概括性和原则性地规定了企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 虽然后续又陆续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 教高[2006]14 号) 等文件, 但都缺乏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迟迟没有出台, 导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步伐缓慢, 提升不到法律强制的层面。

德国在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 如《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等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用以保障《职业教育法》的顺利实施。

2. 2 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校企合作扶持、优惠政策要注意切实可行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关注度和投入的力度, 在出台相关政策制度的同时应该考虑能否顺利贯彻执行, 避免空头文件的出现, 激励企业积极参与, 保障校企深度合作制的实施。

为了保障合作的深度, 建议省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区域内统筹的职业教育利益补偿机制。如:制定省级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省级财政补偿政策、市地级政府返还征收的教育附加费, 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 在银行贷款、银行信誉评级、行业企业资质评审等环节给予一定的优先或优惠。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鼓励企业深入与职业院校在产学研方面进行合作, 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2. 3优惠政策落实方面要注意部门之间的整体联系

优惠政策落实上要注意解决各个政府部门和机关单位之间信息闭塞的问题。比如想给予一个企业在税收、贷款、银行信誉评级、企业资质评审等环节一定的优先或优惠, 这就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国家税务、地方税务、财政、银行、建设主管部门、与企业合作的学校等多个单位的共同协作, 如何能实现? 建议政府开发一个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软件, 并负责维护、更新, 以上提到的相关部门都可以登录、查询和使用。例如企业安排顶岗实习的学生姓名、人数、实习时间, 有无企业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 如果, 企业参与开发教材和课程的名称、数量、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实际使用情况, 有无技术创新等信息都可全部输入电脑软件, 可登录的机关单位和部门都可以联网查看到这些具体信息, 以便及时掌握校企合作情况信息, 量化、落实优惠政策。

地方政府 ( 如市政府、区政府) 、教育主管部门、国家税务部门、地方税务部门、财政部门等, 通力合作, 保障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实施。

2. 4 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应适当筛选和监管, 鼓励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多多参与

政府在加大落实补贴办法和补贴额度的同时, 更要对于享受补贴、优惠或退税的企业进行相应的监督、检查, 确保履行其应尽责任, 以免骗税、骗惠, 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另外政策层面应该鼓励有规模的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在国外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大多是一些具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它们的产品技术含量很高, 属于高附加值产品, 市场竞争激烈, 迫切需要新的技术人才和技术研发能力, 因此他们愿意与学校合作研发新产品, 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它们深度合作的欲望很强烈, 能够主动提供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人员参与校企合作。

在德国, 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 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 对不依靠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企业要增加一定的税收, 同时, 公布因教育水平低下而不能满足和适应企业需要的学校名单, 并减少或停止对其财政上的支持, 以此来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

2. 5政府牵头成立的职教集团应该在校企合作的深度上有所创新

政府牵头组建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 在挂牌成立后, 政府层面有必要跟进管理, 把事情做实, 督促职教集团在校企深度融合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可以不定期地过问、视察一下集团在资源共享、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行业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情况等等, 希望通过政府的努力让基层的师生感到职教集团的存在和发展。

2. 6 政府应该鼓励职业院校提高自身吸引力

职业院校想服务企业, 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首先需要有足够的科研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 要想办法提高自身的“修养”, 争取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生产力转化等方面有所突破, 这才是吸引企业深入合作的核心魅力。学校自身不具备深入合作条件的话, 一味依靠政府的优惠补贴政策, 效果也是有限的, 深入有效的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

3 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推进,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层面的作用, 希望通过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把我国的校企深度合作职业教育模式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 最终满足我国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尤举.突破难点, 加快推进校企合作, 培养技能人才[J].职业, 2011 (20) .

[2]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3) .

[3]任平, 陈文香.破解校企合作难题:汕头之思[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1) .

校企合作政策 篇3

数以千计的根本不懂驾驶飞机或潜艇的计算机专家在各自拥有完全自主权且没有充分沟通和缺乏权威领导的前提下竟然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凯利的解释是只要每个个体遵循一些简单但统一的规则,即使没有高高在上的权威,个体也会自动为同一个事业而努力。

如果我们把凯利的故事看作一个隐喻:驾驶飞机是一种对社会有利的事业,那五千名计算机工程师就可以理解为社会中的个体,偶尔发出提示的会议发起人就可以理解为某种外在的权威,如政府。如果每个个体都认可了事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们只要遵循相同的简单规则就可以共同促进事业的发展,而政府的作用只是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而已。

很多人不屑于以上的讨论,有人认为这些观点不适合中国国情;有人认为人们毕竟不会像玩游戏时只遵循最简单规则;有人认为教育领域政府介入是应有之义。所以当前在谈到校企合作时,职业教育界的主流观点是政府必须大力介入。

我不想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我的建议是职业教育界在呼吁政府加大介入力度的同时,还应该告诉政府哪些事情该管哪些事情不该管。这里有必要引入积极政策(active policy)与消极政策(passive policy)的概念。积极政策是指政府为达到某一目的而主动采取的政策,消极政策是指通常情况下政府不予干预而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被动采取的政策,前者如政府为提高就业率而采取的失业者培训、小企业信贷扶持等激励政策,后者如为保持失业者基本生存条件而采取的失业救济政策等。两者的区别在于积极政策是服务于特定阶段目标的政策,而消极政策则是政府无论何时都应作为的政策。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需要问的问题是:从总体上来说,校企合作促进政策应该是一种积极还是消极的政策?就具体的校企合作促进策略而言,是否也有必要做出积极与消极之分?

我的观点是校企合作本来应该是学校与企业或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行为,政府并非必然的参与者。企业是一个经济单元,就其经济本质而言无须承担促进教育发展的义务,所以任何强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都有可能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有人建议向所有企业征收“校企合作”税,然后再反哺给那些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这种想法把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理解成了消极政策,但对许多企业而言明显有失公平。

我认为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的关键在于激励那些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所以相关政策有两要素,一是确定哪些企业有意愿参与校企合作,二是采取何种方式激励它们参与。就前者而言,可能主要有两类企业:一类是大量使用青工的大中型企业,它们有内在的参与职业教育的需求,另一类是已经接受了政府资助的企业,它们在接受政府资助的同时就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就后者而言,也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项目激励,经政府认定的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得到一定金额的经济资助,二是人头激励,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进行资格认定,按人头向企业拨款。

希望今后再讨论校企合作促进政策时,建言者们能搬出一个盛满各种策略的政策篮子,而不是空谈理念。

校企合作政策 篇4

目前我系与万达、烟台万华、山东胜通、东昌化工等12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我们应该“趁热打铁”,“推波助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共赢多惠。

推进校企合作重在实践落实,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育人质量推进校企合作

(一)提高学生德育素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文明建设——人品至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在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比专业知识、能力能更深层次的反映人才质量,是素质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当前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我们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是要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使之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

2、注重心理咨询的引导,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前提,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成就事业的心理基础。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极为重要。

3、加强人文理念熏陶,构筑大学生人文素质

不论是何种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至上的人品)进入企业才会成为优秀的员工,才会得到企业的认可。

(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建设——职业技能过硬。

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人才市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原因之一,大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低下,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实践技能的需求。所以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我们应该: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综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倡任课教师双师双挂,相互提高。首先,专业教师直接到企业车间挂职,在提高生产操作技能的同时,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同时教师也了解到企业方面的最新动态,从而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我校教师可以具体为企业提供:

1)咨询式培训(高层领导力、团队职业化、营销工业化、生产现场管理、企业内训、素质拓展等课程)

2)企业管理咨询(企业管理诊断、战略规划设计、规范制度、流程再造、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品牌营销策划、企业文化建设等专业理论知识)这样可以解决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尴尬局面。其次,企业专业人员可以到学校任教、做技术指导等。从而

校企交流更加密切,提高了我校的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也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多惠。

2、加强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

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施工学交替。共建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就业。根据很多企业用工需求相对集中,且部分企业季节性用工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签订实习协议,以专业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和专业老师带队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以“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方式为企业解决季节性用工难的问题,同时也为学校解决了教学设备短缺和实习岗位不足的难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边学边干,提高了操作水平。这一模式不仅使学生就业时缩短了适应期,还可以使学生做到了毕业即安置。

二、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学校知名度推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企业协议 篇5

甲方:(用人单位)

乙方:陕西省南郑县职教中心

丙方:(学生)

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深化职教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甲、乙、丙三方本着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积极交流、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1.乙方学生必须是经过二年以上在校学习的高职生,专业为建筑专业。

2.甲方为乙方学习提供职业实习岗位、岗位专业对口,成为乙方的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

3.乙方根据甲方安排,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习期结束后,甲方根据学生表现,择优录取学生到企业就业。

4.乙方学生进入甲方实习,甲方负责提供食宿,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学生实习表现,甲方合理支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津贴(月:元)。

5.乙方学生在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服从工作安排,如有违反,甲乙双方配合解决,乙方应尊重甲方的处理意见。

6.在实习期内,甲方负责学生的安全管理。由于学生违规操作,自身原因造成安全事故,由学生本人承担责任。甲方设备故障、管理疏漏等原因造成学生安全事故,责任由甲方承担。

7.乙方应定期派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加强实习学生的管理及教育,并督促学生遵守甲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管理,保守甲方企业商业秘密。

8.乙方实习生因故终止实习,须经甲乙双方同意方可离岗,离岗后应立即返校。学生离岗,甲方须告知。

9.各种证件如施工员、资料员或监理员证于2013年4月15日前,必须提供到位,否则人员予以辞退。实习试用期为一个月,甲方根据表现确定是否留用、继续实习。

10.甲乙双方应本着互利互惠、友好合作态度,对于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应另行协商解决。

11.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自三方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丙方: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监护人:

电话:电话:电话:

校企合作总结 篇6

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已经到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最佳途径,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可以有效避免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避免产生学校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不适用,而企业又招不到需要的实用人才的尴尬局面。目前校企合作机制在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方面的作用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秉承 “立足交通办教育,融入市场求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岗位适应能力强、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现就我校各专业与企业合作总结如下:

一、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践

多年来,我们坚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和方法,先后与148家企业开展合作,其中可作为校外实训教学基地的39家。学校充分利用合作办学企业的设备、场所和人才优势,在专业建设、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发、培训实习方案、订单培养等多方面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实现了“工学交融”的目标,使我校的教学进程始终与校外企业发展“同步”。

(一)于148家企业开展合作

截至2011年,我校先后与交通厅所属企事业单位、北京现代汽车制造厂、天津津京汽车维修有限公司、沈阳汽车修理厂、公路勘查设计院等百余家用人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供需关系,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二)建立39个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

与丰田、大众、现代、通用、日产等一大批四S店、省内100多家一类维修企业,200多家二类维修企业及数十个职业中学建立了良好的学生实习、就业合作关系,并在其中挑选了综合实力强,接收学生量大的39家企业挂牌建成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三)创建校办企业

我校拥有多功能驾驶教练场和各型车辆近70余台,进口国产实习车型近20种,有提供学生生产实习的汽车修理厂和校内生产基地。

(四)开展订单式培养

我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根据企业提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组织和实施教学,先后与公路公程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交科公路公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威龙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学生,学生学完专业知识,达到相应的技能要求后,直接输出。

(五)与企业密切联系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选派干部到行业主管部门挂职,熟悉行业管理知识,洞察行业发展动向,与企业建立普遍联系,建立校企合作的桥梁。

我校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选派教师到全省知名的汽车服务企业、道路桥梁、管理类企业顶岗进修,学习企业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派教师到全省各地进行教学调查,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

二、校企合作意义深远

(一)对学生而言

一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正确引导,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指向基本确定;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岗位实践,对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加明确,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了操作技能;三是通过参与岗位实践,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工作作风更加严谨,团队意识增强,精神风貌大为改观;四是通过参与岗位实践,积累了一定的职业经验,对工作环境基本适应,对工作要求基本明确,对工作过程基本熟悉,并且在工作中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五是通过参与岗位实践,对职业生涯及今后的成长道路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综合素养有了明显地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也得到了连年提高。

(二)对学校而言

通过校企合作,一是学校的教学理念有了根本转变,企业的需求成为学校培养的目标,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所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的需要;二是促进了校内实训基础设施的建设,实训室建设朝车间式迈进,汽车修理实训室的布置如实训车型摆放、维修设备、通风设备、维修工具等的配备与4S店完全一样;三是各专业教学逐步朝品牌化方向迈进;四是各专业教师按专业性质,教学内容逐步品牌化、个性化;五是专业教学从传统理实教学逐步转变为职业活动教学,在教学理念方面、教学情景的创设方面、在教学评价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六是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中屡屡获奖,毕业生技能符合企业要求、工作环境基本适应,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对企业而言

通过校企合作,一是企业获得了超常发展所急需的规模人才,职业学校是产业工人培养的基地,是人才的聚集地,我院现有在校生10000多人,对企业来讲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储备库,在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招用急需的人才方面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学生愿意到合作办学企业就业,企业可以招到大批急需的人才;二是企业获得了发展急需的适用人才,企业在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已将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融合到其中,毕业生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管理和文化已有所熟悉,毕业生到企业马上就能顶岗,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三是企业的社会效益凸现,社会形象得到优化,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联系着千家万户,企业的形象是无形的资产,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了企业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的形象,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三、校企合作几点体会

(一)政府介入是校企合作规范发展的推力

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建立信息、制度和交流的平台。政府是校企合作的倡导者,更是政策的制定者,还应是校企合作的有力推手。目前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各地也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工作。但光靠学校和企业自身一时很难形成共识,很难找到利益的平衡点促成校企紧密合作,校企合作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必须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逐步规范发展。因此,政府在舆论宣传、政策制定与执行和媒介作用等方面不可获缺,是校企合作规范发展的推力。

(二)校企共同投资是校企合作长期牢固的基础

与企业的合作经验表明,企业对学校实训设备、维修工具等实验器材的赠与,为学校节省了设备投入,降低了办学成本;免费为学院培训师资,提高了师资水平;学校为此也愿意在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等方面加大投入。资金投入,利益捆绑,双方都抱有长远眼光,不轻言放弃,校企合作才能长期才能牢固。

(三)企业积极参与是校企合作成功运行的关键

目前不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缺乏认识,有时校企合作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现象,用工企业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没有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缺乏成熟合作教育的思想。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考虑,只想用人,而不想参与人才的培养,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不必为此过多地分散精力。在这种状况下校企合作很难有大的作为。因此说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校企合作成功运行的关键。

(四)学校教学质量是校企合作稳定发展的保证

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与学校一起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而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用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明确的专业教学目标,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学校教学软硬件不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企业对学校的合作就会缺乏兴趣,校企合作缺乏稳定的基础,长期发展就没有保障。

(五)职业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核心

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技术革新需要适用人才,学校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职业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设施设备等,提高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和服务能力。课程体系变革的主体在学校,需求在企业,课程体系是联系校企合作双方的纽带,是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核心。

校企合作政策 篇7

一、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自2007年以来, 学校先后与世界500强企业中的ABB (中国) 有限公司、上汽集团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格力电器 (重庆) 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开展合作, 在校内建立了“ABB教学班”、“上菲红教学班”、“格力教学班”等企业冠名班。企业冠名班采用“2.5+0.5”或“2+1”的教学模式, 所有学员原则上均在全校高级技工班及预备技师班的学生中选拔产生。

企业冠名班在教学上实行“四共同”:即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确定课程、共同编写教材, 由企业派遣技能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

2009年, 学校再度与ABB (中国) 有限公司签订了《高端人才培养协议》。双方明确在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预备技师班中建立新的“ABB教学班”, 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教学, 成为重庆市职业院校以校企合作方式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又一典范。

截止目前, 学校累计开办企业冠名班16期, 为企业定向培养学生1081人, 录用率达100%。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带动, 迄今为止, 学校15个专业中, 有9个专业与企业开展了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培训实习方案等方面的共建, 占全校专业的60%。目前, 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由企业提出的内容占30%以上。从而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二、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学校紧密围绕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和模具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需要, 定期与企业举行会议,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学校发展、专业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建议, 共同开展专业改革和建设。从而确保了学校专业发展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符合重庆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 不断加强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及模具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建设。先后邀请重庆机床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了学校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置、数控铣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数控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等学校优势专业的改革、建设工作。

此外, 企业专家还积极参与了学校其他专业的建设工作, 先后参与了学校物流、会计电算化等新专业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及酒店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工作。

三、校企共同开展人员交流与培训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校企双方广泛开展了人员培训工作。第一, 学校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充实了学校专业师资力量, 完善了师资队伍结构。第二,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包括软、硬资源) , 结合重庆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 与企业合作, 广泛开展了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新进员工专业技能培训、稳定就业培训等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第三, 学校积极组织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模具技术应用等专业教师, 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

截至目前, 学校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和技术骨干37人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其中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及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的能工巧匠13人。

近三年来, 学校累计为企业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鉴定近10000人次。其中, 高级技工及以上技能提升培训、鉴定近3000人次。此外, 学校专业教师开展企业实践的比例达80%以上, 教师业务技能显著提高。

四、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校以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模具技术应用等3个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引领,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造、升级工作中, 按照企业生产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二是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市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学生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和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从而通过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有效提升了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 学校邀请了重庆ABB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 参与了学校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改造和建设工作。此外, 在重庆机床 (集团) 有限公司、重庆长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重庆探矿机械厂有限公司、徐工集团 (重庆) 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生教学实习基地, 在ABB (中国) 有限公司、格力电器 (重庆) 有限公司、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重庆富士康鸿富锦精密电子有限公司、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重庆海德世拉索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等5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基地。

五、校企共同开展课题研发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了课题研究和新产品研发等工作。一是学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 广泛参与了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二是学校派遣骨干专业教师, 与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工作。从而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扩展了校企合作的外延。

目前, 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改革试点任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改革试点任务》等两个国家级项目研究、校级课题《电工电子一体化教学运行设计》均已顺利开题, 重庆市市级课题“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研究”目前已形成初步研究报告。学校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专业教师参与研发的“第二代单缸水冷铝合金柴油机”已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重庆川仪速达机电有限公司的“大功率船用控制仪表CFZ-DR系列产品”已取得高新技术产品认证, 并实现定量生产。

校企合作政策 篇8

中国传媒大学与南京广电集团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由中国传媒大学与南京广电集团共建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明年起将正式落户南京,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产业、节目创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也是中国信息传播教育的最高学府,一直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等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南京广电集团拥有8个电视频道、6套广播频率,以及报纸、出版社、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资源,节目类型丰富,在视听市场具有地域优势。双方合作之后,南京广电集团将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实习基地,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的挂职舞台;而中国传媒大学除了提供人才培训之外,还将在节目制作、节目评估等方面为南京广电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双方还将共同研发相关的传媒项目,实现产、学、研的全面融合。

海门通光集团与同济大学共建的实习基地

2011年12月13日,海门市通光集团与上海同济大学签约,联合成立“同济大学本科生实习基地和海洋开发技术合作项目”。同时,通光电子有限公司与滨海新区签约了海洋网络装备项目。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在海洋领域拥有强大的人才资源,在海底观测、海工装备、光通信等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果。双方合作签约建立实习工地,互通有无,实现产、学、研、用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为同济大学研究生提供实习基地,同时双方为满足国家海洋开发和海洋灾害的预测技术研究展开合作。

通光海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多项国家专利。目前中国第一根最长的100公里深海光缆已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海缆已步入新的高度,通光海缆在行业内被称之为中国海缆第一品牌。通光海缆还承担了为客户解决高难度海缆抢修任务,打破了被国外海缆垄断的尴尬局面,为国内乃至国防提供了可靠稳定的保障。这次签约的海洋网络装备项目总投资10亿元,产出将达到20亿元。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生活新报合作的就业实习基地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生活新报》联手,将把生活新报社建成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就业实习基地。新报总编辑陈磊荣誉受聘为该院客座教授。

昆明理工大学的文科学院和艺术与传媒学院现在共有在校学生1200名。“作为昆明本土的重点大学,我们从来都将学生按全国重点大学的标准来培养。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我们希望通过与新报的合作,能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能获取更多就业和市场的信息,为他们之后的就业之路奠定良好基础。”在就业基地签约仪式上,许佳对此项合作期待万分。

陈磊则表示,人才是打赢市场战的第一要素,所以,他希望艺术与传媒学院今后能成为为新报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基地。同时,对于现在的新闻传媒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教育应该从什么方向发展,身为客座教授的他将会给予一些建议和指导。

中国工商银行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共建校内实习基地

继与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达成实习生培养合作计划后,西交利物浦大学又与中国工商银行强强联手,共建校内实习基地。2011年12月13日下午,中国工商银行—西交利物浦大学校内实习基地揭牌仪式暨实习生现场招募会举行。

西交利物浦大学位于苏州,是一所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大学,主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管理服务。校内实习基地的成立将为该校学生提供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平台,同时该校相关金融学科的建设也将为工行的发展提供前沿理论支撑。

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每年将为西交利物浦大学金融财会专业学生安排3~4次实习活动,地点为苏州大市范围内所有营业网店。首期实习培训将于2012年元月正式开始,提供的实习岗位有个人贷款助理、人民币和外币核算助理、对公信贷助理等,工作地点为园区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行长朱春华说:“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国际化视野、团队合作意识、主动创造性等都令人印象深刻,为工行拓展海内外市场均创造了有利条件。希望同学们在工行实习期间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也希望西浦学生日后能成为工行的一员,我们合作起来为中国的金融业发展作出贡献。”

太原市救助管理站建社工大学生实习基地

2011年11月23日,太原市救助管理站社工大学生实习基地成立。今后,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工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将走进太原市救助管理站,运用专业理论和技巧,为流浪孩子们提供生活、居住、学习、娱乐方面的帮助。

实习基地的建成将推动太原市对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救助工作,并努力在此领域为全省提供借鉴和参考。“在救助站建立社工大学生实习基地,可以让工作人员与大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多层次多水平地开展社会工作。”太原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介绍,社工专业大学生将通过走访、交谈、辅导培训等途径开展亲子教育、文化教育等,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拓展空间,推动太原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发展。

四家广告企业成为苏州大学实习基地

去年,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与沧浪区内的世东传媒、华方传媒、金诚传媒以及互联印象科技有限公司这四家广告传媒企业,共同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基地。首批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的140名大四学生将陆续进入这四家企业实习。实习后,企业与学生将根据双方的意愿进行自主就业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沧浪区人社局的相关政策,这些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能向区人社局申领570元/月的生活补贴费。另外凡是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能留下来正式被企业聘用的,企业的带教老师也可申请每月150元/月的教学补助费,为期一年。

据统计分析,到目前为止,沧浪区内广告企业数达437家,从业人员达3500余人,年广告营业额超过2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随着辖区内广告传媒业的高速发展,人才急缺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高、精、尖广告企业专业人才大量缺失,即便是普通策划、设计人才也相当难找。与此同时,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加上对用人企业收入与需求又不太了解,造成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局面,两者的矛盾日益扩大。广告企业实习基地给了学生一个直接进入市场接受检验和巩固所学的机会,也给了企业一个观察、判断学生能力的缓冲期。

校企合作七大模式 篇9

南京信息技术学院张旭翔、王钧铭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一期撰文《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实现与经济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

一、校企合作的七种模式

1、“企业引入”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2、“设备共享”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双方的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3、“技术推广”模式。由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企业产品),以学院教师为主体针对本院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的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获得了最新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企业则达到了发展潜在客户的目的。

4、“岗位承包”模式。学院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学院的师生都得到了真实生产的锻炼。

5、“校企共训”模式。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种直接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的模式,使学院的课程能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

6、“培训移植”模式。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及教师培训,教师取得企业的资格证书后,为企业培训员工,同时面向学生实施“订单式”培训。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不仅在设备、技术上获益,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7、“实训承包”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在校内建设仿真实习场所,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同时承包学院的相关实训课程。

二、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点

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通过合作和“订单”培养,优先获得适用的高职毕业生;利用学校的设备、师资和场地,进行员工培训,降低内训成本;借助学校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改造;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在学校里推广企业的产品(新设备),培养潜在的客户等。

高职院校要善于分析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在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开拓渠道,充分挖掘学校在场地、技术、设备、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以赢得企业对于教学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实现利益“双赢”的合作才是长久的、稳定的。

校企合作案例 篇10

思路引领、走出一条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子

昌宁县地处滇西澜沧江畔,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农业县,全县人口45万,是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于1984年,学校占地面积73379平方米、建筑面积28497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06人,在籍在册学生3964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省市县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实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助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下,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与山东春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筹建昌宁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于2015年底启动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开辟了一条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办学之路。

春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中国疏菜之都—山东省寿光市,公司致力于现代农业十余年已发展成为涵盖蔬菜园区化种植、国外优良蔬菜品种引进、蔬菜工厂化育苗、农业新技术示范与推广、蔬菜订单组织实施的大型综合性农业公司。与昌宁职业技术学校合作成立昌宁春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依托寿光及国内外优势蔬菜产业资源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大力引进推广蔬菜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安全放心的农资产品。

一、领导重视是核心、落实推行是关键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和建设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云南省教育厅和保山市教育局将示范园建设纳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将示范园建设纳入柯卡一体化规划,各级领导多次亲临示范园检查指导工作,公司享受县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土地、规划、资金及项目实施等问题,示范园建设顺利推进,工作有序开展。

合作双方互相反复考察、充分论证后、进行全面合作。为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好、成立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有学校领导、也有合作企业领导,领导小组具体统筹处理相关业务。

二、校企合作促发展、产教结合显优势

昌宁县职校、卡斯镇政府、公司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通力合作。首先学校与园区所在的卡斯镇签订共建协议,镇政府负责协调园区250亩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农户思想工作,调解矛盾纠纷,协调园区与周围居民关系;根据发展需要继续为学校协调土地流转相关事宜。协调园区建设水电路畅通;帮助学校做好辐射带动区规划和实施协调工作;不与学校承担任何项目投资风险和损失、也不享受投资收益。

学校与春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园区合作共建协议,共同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实训基地,把园区打造成集学习、就业、创业的示范园区,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良种育苗推广、示范种植、观光休闲农庄、互联网+农业、技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学校负责土地流转。做好园区土地平整,园区规划,园区主干道水、电、路建设,园区生产用房建设,工厂化育苗大棚、示范种植大棚和科技研发大棚建设,实施园区绿化美化工作,整合县内外相关项目,与公司共同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实验、示范、推广工作,制定教育教学科研计划、组织实施好园区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选派教师和学生到园区进行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安全、稳定、和谐的生产经营环境、实现园区社会效益最大化。

公司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前提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负责所有大棚内设施设备及生产物资采购和安装。负责园区后期修善维护工作,为学校师生实训、实习等提供条件,并做好技术指导,优先安排学生到园区就业,园区人员劳务费用由公司负责,公司不得以园区固定资产向外贷款融资,公司通过园区名义申报成功项目资金必须用于园区建设。

根据规划和合作协议要求、全部建设好学校投入建设资金2000万元、公司投入资金1300万元,学校占园区股份60%、春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占40%,园区收益根据学校与公司投入比例进行分配。

三、科学规划起点高,分段建设有成效

高原农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分三期进行。一期核心区建设,包括:建设教学及生活用房;高科技含量的玻璃温室大棚建设;组织培养研究室建设、培养出的金线莲、白及、香焦等已进入市场效益很好;1400平方米的工厂化育苗温室建设、已育出最新品种的辣椒苗、西红柿苗、木瓜苗两百万多珠;1400平方米的新品种示范种植 3 区;在卡斯镇兰山片区推广种植脱毒马铃薯1000亩,提高种植产量和品种、为当地农民增收。2016年底完成建设任务,完成投资780万元。

二期示范区建设,在卡斯镇卡斯村流转土地200亩,建成工厂化育苗37亩,优质蔬菜品种示范种植40亩,良种研发40亩,体验种植区30亩,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建设20亩,旅游光示范区33亩,现各项建设正全力推进、计划2017年底完成建设任务,计划总投资2520万元。

三期在弯甸乡、卡斯镇、柯街镇、勐统镇等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发展区。辐射到全县13乡镇、以及保山市的施甸县、隆阳区,临沧市的永德县等。

四、特色之路出成果

学校坚持“互动性、实用性、科学性”三个原则建设示范园,做到贴近产业,示范引领,基地与产业互动、与农民互动、与学生互动。示范园建设突出“教学功能、科研功能、示范功能、创收功能”四个功能;实现“服务教学、服务三农、服务精准扶贫、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四个服务;实现建设一个基地,培植一个专业,服务一个产业。

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以绿色、生态、环保、高效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服务三农与学校创收四对接”。

一是将园区建设成教学实践园,真正实现将基地建在乡村里,将课堂建在产业上,将教学融入生产中,教学与生产对接,分期分批次安排教师和学生到示范园进行技能4 训练和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干中练、练中学”。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乡土教材,既使用于教学、也能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二是将园区建设成观光产业园。深挖侨乡特色文化,通过建设餐饮服务区、QQ农庄等途径,搭建良好的观光旅游平台,在充分满足学校旅游专业师生实训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三是将园区建设成农业创业孵化园,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昌宁县果蔬、花卉及中草药新品种引种、推广、科研和技术培训中心。助力精准扶贫,采用“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实施订单农业,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技术扶贫,让周边农民真正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共同致富。紧紧依托企业的有效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做强做大果蔬育苗、示范种植和营销推广,一条龙的果蔬产供销集团公司。四是将园区建设成科普示范园,除职业学校学生在园区实践操作外、每年定期不定期组织中小学学生到园区参观,特别要组织好九年级学生及家长到园区参观、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园区不仅是现代农业专业学生实训基地、也是该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并且职校学生毕业后优先安排到园区及与其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就业。五是将园区建设成学校造血功能室,增强学校创收功能,弥补办学经费不足。

五、存在问题

在园区建设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园区的管理包括方方面面、农业生产、产品营销、公司经营、技术推广等等,懂得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教师没有,所以大多建设只能边干边培训边总结。

2、园区建设推进虽然快,但要达到设计目标还缺少大量资金。

3、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需要召 5 开一些现场办公会,让更多人关心支持。

20176 叶兆平年9月28日

上一篇:对大学生活的畅想下一篇:舟山普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