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企合作

2024-08-30

加强校企合作(精选12篇)

加强校企合作 篇1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建设需要, 加强与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 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 依托企业优势,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真正做到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 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使企业更愿意接收学生, 并据此提高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使高职教育走上“订单式”培养学生的良性发展道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 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在办学模式上, 国家十分提倡走校企合作之路, 希望双方达成共识, 实现共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十分重视校企合作, 积极响应职业教育相关政策,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断调整专业设置, 改革教育模式,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一、校企合作的实践案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制冷与冷藏技术、数控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专业, 机电学院现有在校学生六千余人。学院领导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1. 订单式培养班的校企合作。

机电工程学院积极开展订单教育, 与江苏仁宝电子集团、浙江永康柴油机动力有限公司、TCL空调器 (武汉) 有限公司、浙江钱江摩托车集团、上海宏准模具集团、湖北鸣利来冶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 先后开办了“仁宝订单班”、“永柴订单班”、“TCL订单班”、“钱江订单班”、“宏准订单班”、“鸣利来订单班”。订单式培养班的优势:专业性的强化, 高技能的培养, 由原来的“学什么用什么”转变为“用什么学什么”。订单式培养班另享有合作企业设立的专门奖学金。学生实行带薪顶岗实习,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实习学生的食宿和薪酬与新进员工的相同, 月薪一般可达两千元以上。学生放假就上岗, 毕业就能马上就业。这种校企联手、定向培养的方式, 真正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目的。

2. 为企业服务的校企合作。

机电学院着力构建开放式培训体系, 充分利用学院办学资源, 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服务。 (1) 行业培训。机电学院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术培训, 学员经过三个月至一年的培训, 学会一项至多项专业技能, 取得相应工种初级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每年为机械行业培训近两千人次。 (2) 区域培训。机电学院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年均三千人次以上的培训服务。实施“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的“十百千万”社会服务工程。 (3) 服务“三农”。机电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服务三农, 科技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共为63户村民安装度调试好了“村村通”广播电视接收设备, 并对设备的使用进行了简单的指导工作。 (4) 利用“双师”资源, 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按照“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黄冈职院机电学院大力培养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双师素质、多元角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2010年9月28日夜, 我院青年教师高锦南应湖北彤鑫发动机公司之邀到该公司进行机床故障维修。此次故障因操作不当造成一台新数控车床刀架不能正常工作, 为了及时排除故障, 将公司的损失降到最小, 高锦南老师在公司加班到深夜才返回学校。第二天上午又赶到公司将遗留故障排除, 恢复了机床刀架的正常工作。此后, 高老师还几次去公司为他们解决技术故障问题。

3. 企业名师进讲堂的校企合作。

机电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楚天技能名师”夏名扬是马勒三环气门驱动 (湖北) 有限公司工装分厂厂长, 高级工程师, 经常受邀来校为学生讲课。他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详尽地剖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实际工作任务中轴类零件加工为案例, 依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序, 介绍了从接到任务后进行分析任务、明确目标、提出多种方案、确定方案、方案实施等步骤来解决问题, 特别强调科学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

三、校企合作的意义

1. 校企合作对学生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 实行顶岗实习、半工半读, 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企业环境熏陶和必要的实习条件、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 (2) 有益于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据调查统计, 黄冈市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 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农业收入, 经济状况普遍不好。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等方式能够在培养技能的同时, 为这部分学生减轻经济负担, 顺利完成学业。

2. 校企合作对企业的意义。

近几年来, 全国各地发生的“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荒”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为企业储备大量所需要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 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 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 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 校企合作对学校的意义。

(1) 有效地解决了就业、招生两大难题。大中专职业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对学生进行两年的素质教育之后, 利用第三年的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层次浅, 再加上学校设备的匮乏, 没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巧, 最后推荐到社会上受到了一些企业的排斥, 以至于最后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 只能转行或从最基层做起。这与家长和学生所抱有的期望相差很大, 再加上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 使得职业教育一直受到学生和家长诟病, 以至于最后形成“招生难、就业难, 就业难、招生难”的恶性循环。新的政策环境下, 学校通过“引厂进校”、“订单培养”、“联合办学”等多种校企合作方案, 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学校招生两大难题。 (2) 大大缓解了学校资金匮乏、实习设备老化的困境。因为各种缘故, 学校购置的实习、实训设备往往是社会上已经淘汰的机器, 相对应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专业技术也跟不上社会上的技术更新。有很多的学生到厂子里工作时还得重新熟悉机器, 从头学习系统, 此时往往会被戏称为“慢三拍”, 这也是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最真实的评价。通过把企业引到学校里来, 或在校外企业挂牌成立实习、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上学时就到企业里去实习、实训, 这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 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将来真正毕业时能更快地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 而且学校可以省去自己购买实训设备、建设实习基地等一大笔经费开销。 (3)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中国加入W TO以后, 企业对员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专业技工、高级技工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定期安排老师下车间, 跟一些经验丰富的技工、高级技工学习专业技巧, 加强老师的动手实践能力, 或把企业里的高级技工和能工巧匠请到课堂上来给学生们上课, 使学校能及时了解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 使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能贴近企业、贴近社会, 使学生的技能更能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 使学生和企业完成无缝对接的过渡。

四、对校企合作的几点建议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关键。因此, 做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 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 包括加强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统筹等。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承担以下相应的责任:一是提升高职校企合作层次, 二是协调校企合作双方利益, 三是监督校企合作协议的落实。

高等职业教育是向劳动者及后备劳动者传授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业务知识、技能和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 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而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加强校企间的合作, 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所以, 校企合作于学校、于企业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校企合作主要有订单培养式的校企合作、为企业服务的校企合作、把企业名师专家引进课堂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对于学生、企业、学校都有良好的意义。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关键。做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 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意义,建议

参考文献

[1]彭新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原则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3) :114-115.

[2]汤光华.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途径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0) :36-38.

[3]周世青.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互补性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9) :46-47.

[4]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J].经济师, 2008, (9) :151-152.

加强校企合作 篇2

学院实用艺术系深化校企合作 促进大学生就业

多年来,实用艺术系与北京兰雅爱斯美容养生会所、香港彩妍美容集团建立了深入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专业建设,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两家企业每年都要到学院参与相关专业建设活动,并通过介绍企业文化,提供岗前培训等活动,吸纳我院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就业。近期这两家企业分别来到学校,一次性接收了14名学生到北京、沈阳等地工作,并全部签订了就业协议,占本届毕业生的46.7%,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系的就业工作。其中,北京兰雅爱斯美容养生会所还为录用的我院毕业生在工资中特设了“学院工资”一项,每月增加200元薪金,体现了该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重视和认可,也表明了校企合作的良好成果。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各方共赢 篇3

关键词:会展 教育 校企合作

会展是指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其概念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其概念的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展销活动、大型会议、体育竞技运动、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

目前,会展产业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朝阳产业,它对快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们国家会展行业领域内的人才匮乏也成为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制约会展继续快速高效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会展业快速发展和会展人才极其匮乏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办了会展专业,以期为会展行业培养相关的人才,从而适应会展行业大量的人力资源需求,使人才培养同市场需求得以结合,进一步满足并推动会展行业的完善和发展!

然而,会展专业是一个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会展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经过有效的实践和实习过程,那么相关的会展理论学习将成为一个虚有其表的空架子,并不能适应会展产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高校在培养学生相关会展知识的过程中切忌将学生教育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虚拟人才,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技能,使学生成为能为会展产业发展做出切实贡献的实用性人才。对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来讲,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提高会展实践能力成为现在高校中会展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目前的会展产业的特点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安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问题,致使对于帮助安排会展专业学生进入到相关的会展企业或者会展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实习出现了一些现实的难题,这也成为各大高校会展专业社会实践中常见的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点,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略作一些分析。

首先对于会展行业的而言,除专家学者们已经提出的具有普识性的特点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以下三点:

一、所需时间短。由于会展活动的高效性,所以会展活动并非是一种长期的持续性的活动,而是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尽量最多的包括联系和交易、整合营销、调节供需、技术扩散、产业联动和促进经济一体化等工作。所以,在会展活动举办的短时间内,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完成大量的相关工作,于是就出现了突发性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会展活动的这种短时间的特点,就为会展举办方带来了时间短、任务急,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阶段性强。会展活动的开展是阶段性、周期性的一种活动,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在会展活动急需相当数量的人员补充来确保会展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完成相关的工作的前提下,这种人员的需求也是阶段性、周期性的。然而,在会展活动结束后,会展企业又不需要同样大量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一般的日常工作,但是在短时间内满足这样的人力资源需求,而又在会展活动结束后又要解决这些人员的去安排使得很多的会展活动的举办方在会展活动开展期间不得不面对的一项棘手的工作。

三、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相结合。在会展活动的策划及筹备过程中,会展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来完成相关的会展策划、设计、营销等工作,从而达到会展活动的高品质、高效率的目的,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参加者和参观者,这体现了会展活动所需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而在会展活动的举办期间,具体且琐碎的工作则并不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比如展台的施工搭建、会展一般服务和接待等工作,只需要将安排好的工作落实到实处即可,完成这些工作的工作人员不必具备专业的会展知识和技能即可胜任,这又体现出会展活动所需工作人员的非专业性。会展企业往往需要专业性工作人员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服务,而非专业的工作人员则只需要完成短期的工作即可,这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带来会展活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其他一般性企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而相对于高校的会展专业的学生而言,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安排,也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具有规律性。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一般以一学年为一个小周期,整个在校的学习生涯为一个大周期,且学年的起止时间一般都固定且不能随意更改。在一学年的小周期结束后,高校会为会展专业学生安排短学期实习,期限一般少则一周,多则两周。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相对于举办时间并不一定具有规律性的会展活动而言,所要进行实习实践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恰遇相应的展会来进行实习实践,且不能长期脱离学校的理论学习而长时间投入会展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去,这成为会展专业学生完成实习实践活动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会展专业的在校学生实践经验相对欠缺。虽然会展专业的在校学生学习的是专业的会展策划及管理的相关知识,但这些知识的运用必须经过充分的实践经验的支撑,才能真正的参与到会展活动各项专业工作中,所以更多的会展专业学生只能参与到会展期间短时间的技术含量并不高的一般性工作中去,这对会展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升华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帮助有限,也挫败了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来自于会展活动举办方和培养会展专业学生的高校的种种问题,如何能将双方有效的进行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既能解决会展举办方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又能解决高校中会展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安排问题,做到解放思想、资源整合,加强校企合作,共同联手推动会展产业进一步发展,笔者提出以下两个观点供大家思考、探索:

第一,关于会展举办方而言,在与高校合作的基础上,尽量将会展相关流程的工作进行细致的分解,并给予相应工作以定性,尽量安排经验有限的不同的学生参与到不同的工作中去,并能安排更富有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给予学生相应的主要实践指导,高校教师进行辅导和帮助,让学生完成一些需要完成落实但不必决策的具体工作,比如策划文案的书写、展台搭建的平面设计、营销计划书的完成和相关具体工作的落实等专业事务,使学生能够在既不耽误正常的理论学习,又能在理论学习之余完成相关实践工作的情况下达到对实习实践的教学环节加以实现的目的。

第二,关于进行会展专业教育的高校而言,在制定理论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灵活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使之能和会展活动的开展时间相适应,在正常的学期安排下,规定理论教学的总课时和实践教学的总课时,并将学生的实习实践的内容加以分解,和会展企业或会展活动的相关工作进行对应,同时确定相关的学分加以支持。在这样的教学计划和时间计划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整个在校学习的周期之内,在不耽误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自主安排到会展企业或会展活动中进行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工作内容,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工作完成与否和效果如何,则由会展企业或会展举办方给予评价和鉴定,学生并据此评价和鉴定来获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

通过以上两点的落实,首先会展企业或会展举办方则可以在急需大量工作人员的期间内获得高校的人力资源支持,可以解决短时间人手大量不足的问题,也不必担心会展活动后的人员安排问题。同时,高校也能让学生及时的参与到各种会展活动中,并能够给予学生以专业或非专业的实习实践机会,全面的体验相关的会展活动和流程,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相应的会展策划与管理经验,对于学生将来离开高校、进入会展相关行业,打好更坚实的基础,也更好地完成了会展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最终实现校企合作、互补长短、会展企业、高校以及会展专业学生各方面共赢的目的!

加强校企合作 篇4

目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通常存在一些现象。一是企业积极性不高, 各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 往往企业一方处于被动状态, 有些院校在学生实习安排上主要是凭借个人或学校与企业的情感因素维持。二是传统教学体系仍然占主导地位,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方式仍然是学校课堂理论教学为主,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监督还做的不够, 多数学校虽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可以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有效保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稳定性, 使企业与学校的联系更为紧密, 最终达到校企双赢。

建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

1. 建立学校、企业、协调机构三方联合办学的模式

为使学校、企业之间能更好的合作, 应搭建一个校企合作的平台, 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机构, 如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负责学校和企业间的沟通协调和相关事务的统筹安排。目前国内已有不少高职院校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对本地区校企合作做出全面规划, 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 籍以推动校企间的合作。

2. 建立由教育、企业、科技等部门联合组成的技术中心

高职院校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远不如普通高等院校。建立由教育、企业和科技等部门联合组成的技术中心, 由这样一个机构负责学校和企业间科技服务, 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 也为企业带来科技创新, 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建立企业、学校、各院系联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在学校各系、院设立有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根据企业需要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指导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工作, 制订专业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专业指导委员会可以密切生产企业和学校的联系, 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 一旦产业结构作出调整, 学校设置的专业也能随之作出适当调整, 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 使学校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

二、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法律和相关政策制度, 从立法层面上明确各方职责, 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例如, 制定《联合办学协议》、《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教学指导教师工作规范》等相关文件, 为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浙江省宁波市2009年3月1日在全国率先施行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是全国第一部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 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了保障。

三、校企人员双向兼职

一方面鼓励学校教师或管理人员去企业兼职, 另一方面从企业或社会上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承担学校部分课程。这样可以增加校企双方联系, 增强校企双方感情。校企双方兼职人员在对方单位均应有明确的工作职责, 承担一定的专业建设和应用项目研发任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建设一支业务水平高、有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教师业绩进行评价, 建立考核制度, 对教师教学活动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 校企双方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 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 承担科研项目, 参与技术革新与改造, 参加教学改革与教材编写。学校和企业兼职人员的身份、工资关系、福利待遇在原单位保持不变, 双方单位在对聘用的兼职人员给予一定的津贴的同时, 也应将人员的聘用、报酬与绩效挂钩。

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结合企业需要培养高素质学生

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 培养出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获得企业的信赖, 学校要结合企业需要培养学生, 不仅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 还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专业课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培养职业习惯的责任, 注重“两课”教学,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并对学生职业道德进行考评。

六、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 提高企业竞争力

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 通过培训, 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技能, 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为企业带来效益;借助于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 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科技服务。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科技服务可以是学校自己创办集团公司或企业在学校建立公共技术平台, 如深圳家具行业协会投资4800万元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家具行业公共技术平台;相关企业在该校设立海德堡印刷技术培训中心、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苹果电脑公司培训认证中心等。也可以是企业行业提供资金, 学校利用自己的技术、人才优势承接横向课题, 为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

七、加强校企合作资金保障

一方面, 政府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 建立校企合作经费保障机制;另一方面, 拓展筹资渠道, 鼓励大企业、集团公司以及社会各界出资设立各类基金, 用于资助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设立校、系两级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和奖励基金, 奖励在校企合作中成绩突出, 作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

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 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参与, 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职业教育办的比较成功的国家, 如德、日、英等国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根据量化考核对企业减免税额或采取其他的优惠政策。对于高职院校, 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只有完善的机制保障, 学校和企业才能持久的合作下去。

摘要: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是高职学院和企业能够长久合作的保障,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中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文章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体系、校企人员双向兼职、校企合作资金保障等七个方面对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保障机制,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匡平, 兰成琼.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7) .

[2]丁妙珍.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5) .

[3]肖国顺, 肖婷婷.构建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保障机制[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10) .

[4]李祥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保障机制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加强校企合作 篇5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院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合格高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正是坚持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才使我们学院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备受企业欢迎,学院的办学目标得以实现。

一、大庆技师学院概况

大庆技师学院是一所集职业预测、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同时是中国石油大庆培训中心,承揽各层次、多工种职工培训任务。2008年,学院被确立为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院拥有国家高新技术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职业鉴定类资质,国家二级安全培训等职业培训类资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井下作业井控培训中心等生产经营市场准入许可资质。

学院按照教育培训规律办事,全面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严把教育培训质量关。毕业生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30年来,共为油田培养毕业生3万余人,培训各类人才近10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5000多人,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就培发[2008]1号文件中汇集的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结合企业办学的特点,力图实现校企合作的延伸和拓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寻求合作对象,确立发展目标,扩大订单合作比例

为了搞好校企合作,我院专门成立了由院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年初,根据全年工作目标,组成考察小组,一年两次深入企业考察。一是开辟新的就业市场,建立新的校企合作伙伴,二是深入已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倾听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结构、动手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就业学生进行回访,使现有教学模式不断修正,使之更加贴近企业,贴近实际,巩固合作关系。

经过多次考察,校企双方反复见面磋商,我们把其中经济效益好、管理规范、能为学生成长进步创造条件的企业作为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目前,我们与江浙、北京等地大企业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我院订单招生比例连年增加。以订单招生方式进入企业的学生入校后就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适应岗位工作,形成了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校企“无缝”对接,零距离就业。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首先签定“委托招生培训和定向就业”协议,以合同形式规范双方的行为,权利、义务以及员工薪酬待遇,学校根据合同招生培训,学校受益,企业受益。

合作过程中,我们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制定学院下一年度的教学计划,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院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增强了教学针对性。同时我们还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及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通过这种模式,企业与学院紧密结合,形成了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广泛搜集信息,宣传自身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企业在寻找技能人才,学校在输送技能人才,如何做到所要即所求,所送能所得,使二者良好对接,一方面需要校方广泛宣传自己,让企业了解学校,另一方面,需要校方要广泛搜集信息,积极与企业沟通,校企共同搭建供需见面平台,让企业到学校直接选人,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既要满足“合作双赢策略”,又要坚持“以我为主,育人为先”的原则,合作中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经过多次考察,广泛沟通,目前,我们与哈尔滨锅炉厂、大庆油建、管道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多次直选式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直接测试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可以根据招工规模优中选优。学院也可以根据学生日常学习和表现,把那些品学兼优、积极向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推荐到更好的企业,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校内实习工厂,实现理论教学、实习演练一体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我院还设有修理厂、作业实习大队、驾校等校办企业,一方面为学院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修理厂同时拥有汽车修理、薄板制品加工业务,驾修专业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进行汽车装配实训,还可以学习汽车驾驶技术;机加专业的学生可以和老师傅一起进行薄板制品加工,积累工作经验。作业实习大队主要进行修井业务和提捞采油业务,满足作业工进行油田生产过程实训。校办企业的建立,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及时运用,方便教学,方便学生提高技能。

(四)建立沟通反馈机制,提高培养质量,铸牢校企合作根基

合作关系能否长久,取决于合作双方。但我们认为关键在学校。在合作关系确立过程中,我们有时过多关注企业的资质和条件;安置学生专业对口情况;设备、场地工位数是否符合实习就业要求;“师父”的“传、帮、带”作用是否明显;为实习学生提供薪酬情况。但利润最大化仍然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我们必须看到,学院是合作的主体,负责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计划,并承担培养任务和管理工作;我们提供人才的技能如何,综合素质如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如何,决定了毕业生在企业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向企业输送高素质合格技能人才是校方最应该做好的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正确处理校内教学、校外实习(就业)的关系。不管是校内教学、校外实习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手段,目的是使学校的教育和企业需求合拍,培养受社会广泛欢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才是学院办学的宗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造各种条件提升教师素质,投入巨资建设实训场地,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建立各种考核评价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取得较好效果。

每次考察,我们都和企业进行面对面座谈,毕业生思想素质如何,技能水平能否适应企业需要,应该加强哪项教学训练,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并对反馈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和提炼,作为下一个教学周期整改和强化的重点。这种反馈循环机制的建立,拉近了学校和企业的距离,让校企共育人才向纵深发展。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院的校企合作,也得到黑龙江省劳动厅领导的大力支持,在2007年东北三省校企合作展恰会上,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黄迎新亲自组织校企签约仪式,大力推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近年来,我院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部分企业用工无计划性,制约了“订单式”招生的发展,限制了订单招生的规模。

(二)用工制度不健全。这一点不仅反映在私营企业上,有的大中型企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工人上岗前不进行培训,许多工人无证上岗,造成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三)劳动保障不到位。很多企业用工,只发基本工资,不给上各种保险,使学生有后顾之忧,造成学生就业不稳定。

(四)部分学生择业观念陈旧。有些学生和家长,由于就业观念陈旧,认为国企是铁饭碗,在择业时宁可到国企挣几百元,也不到私企挣几千元。

(五)各专业招生比例失调。部分学生和家长报考专业集中在当下热门专业,缺少前瞻性,造成部分专业人才过剩,部分专业人才匮乏。

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如招生政策、就业政策、用工政策、鼓励校企合作。

二是政府应加大劳动用工监管,杜绝无证上岗,企业应自觉执行国家劳动法,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制度,推进“订单式”培训,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学生就业问题。

加强校企合作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程橡胶产业发展 校企共赢

课 题: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区域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ZJY13001。

工程橡胶产业是衡水的支柱产业。衡水的工程橡胶制品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八成以上的新建公路、铁路、桥涵、水利、轻轨、高铁、建筑等基础建设之中。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衡水工程橡胶产业日益发展,高素质从业人员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匮乏问题日渐突出。本文探讨了在衡水工程橡胶产业大发展的现实背景下,结合衡水职业院校校企共同体的办学实践,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符合衡水工程橡胶产业发展需要的数控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方案。

一、建立相关制度

1.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教师培养的政策和制度

职业院校应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企业沟通,让企业意识到要想招到操作技能好、层次较高的毕业生,学校和指导教师是关键,从而使企业愿意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校企共同探讨培养与培训教师的相关政策与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缩减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双方互相提供教育服务,实现共赢。

2.实行职业学校教师的双证书制度

职业学校教师既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同时还要考取专业技术等级证。学校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尤其要在专业技术等级上不断攀升,使实践能力在行业始终保持领先。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数控技术系专业技术教师已全部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让教师到企业中去

1.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挂职锻炼

笔者所在学校制订教师到企业进修实习的具体计划和要求,定期安排教师进企业实习、挂职锻炼,突破师资培训“从学校到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笔者所在系的《专业骨干教师管理规定》指出,骨干教师在其任期内,每年必须参加至少一个月的企业实践,并将实践效果与其业绩评比挂钩。

2.教师到企业兼职,参加行业或企业组织的技术培训、考试

教师可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在合作企业不同岗位兼职,参与管理、担任技术顾问等。例如,笔者所在专业的老师经常利用寒暑假到合作企业衡水橡胶总厂接受技术培训,紧跟数控技术的革新步伐,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业界动态。笔者所在学校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如学校与合作企业合办的金蓝领技师培训班效果显著,受到了学校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三、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来

笔者所在学校邀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向学校师生传授生产一线的新技术,与教师共同研究专业发展动态;组织企业专家不定期到教学现场,诊断专业教师教学、学生综合实训质量,与专业教师一起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有力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企业和学校共建合作平台

1.校企深度融合,开展课题研究

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拓展科技服务活动,既加强了学校与生产科研部门的合作,也为教师从事深度融合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条件。笔者学校和衡水中铁建工程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课题“加强数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的研究”,依托橡胶产业中的数控技术应用,深入研究了强化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步骤,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并得到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认可,荣获省级课题研究三等奖。

2.校企共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笔者所在专业与丰泽工程橡胶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从最初的企业职工培训到后来的订单培养,再到现在的联合项目开发及实训基地共建,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中,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稳步提高。

校企双方进行深层次合作,使合作内容全方位、合作方式多元化、合作机制长效性。学校成为合作企业的项目培训中心、项目研究中心,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课题开发基地、教师进修基地、新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校企双方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格局,充分发挥企业在设施设备、生产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将学校理论优势和企业实践优势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广龙,韩庆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5).

[3]刘宏利.浅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J].价值工程,2010(30).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篇7

高校几乎都属于事业单位, 其科研经费和日常费用均由财政承担, 因此, 高校在经费方面不存在太大的压力, 这种体制上的设计使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不须考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事宜, 这也是阻碍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企业过分地关注自身的商业利润, 对教育发展和改革缺少足够的热情。同时,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属于生产加工型, 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不需要高校的科研成果的参与, 而且其也难以为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应有的设备、技术和场所等。因此, 广大中小型企业不具有足够的创新意识, 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也难以进行足够的重视,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我国高校目前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强, 缺乏充足的科研队伍, 从而从根本上难以保证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但是, 校企合作是建立在有效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缺少充足的科研成果, 那么势必会极大地影响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性。目前, 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般仅仅限于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基地或者为高校代为生产某种产品等等, 难以在更深层次上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变。政府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从而在政策层面上影响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进一步合作, 甚至有时候地方政府的部分政策条文会阻碍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

二、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进度

我国现阶段的校企合作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策略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最佳的历史时机, 校企合作的开展不但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而且也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变, 为知识指导实践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纵观中国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 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首先, 初级阶段。企业为高校提供各种专业所需用的实习基地, 组建社会实习就业指导委员会, 并且聘请企业中的专家和工程师等作为社会实习就业指导委员会中的骨干成员, 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来形成产学研的联合体。同时, 该阶段的校企合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人才的需求状况, 实现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实习的一体化。

其次, 中级阶段。高等院校为合作企业提供本校的师资来为其进行技术咨询服务、企业人员培训服务等。高校对企业进行资金投入并作为企业股东的一方, 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联合体的建立, 成为相关企业成为多元化的投资对象,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高校与企业战略性合作计划的实施, 使双方在更深层次上建立的互信合作关系, 从而提高了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变的效率, 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科研优势为相关企业培养了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性人才, 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 高级阶段。在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 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高校科研人员针对企业的现实需要定向进行技术攻关, 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智力方面的支持。企业相对于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也更加积极主动, 与高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共享关系, 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和融会贯通。由于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因此高校在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管理等服务的过程中也获得了社会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 为高校的理论研究和科研教学提供了生动而又现实的案例, 使实践与理论也可以实现深层次的结合, 对于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推动作用。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若干建议

1、更新校企合作理念

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 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不仅仅应该承担传统的教学任务, 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积极地将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真正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校企合作是新时期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知识经济对高校发展改革的客观要求, 也是高等院校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和进行自身体制改革的内在需要。传统的高等教育限于纯粹的课堂理论教学, 导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难以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若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 应当从教育理念方面入手, 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校企合作为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为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制度方面的重要保障。

2、构建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

良好的合作机制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高等院校所负担的任务繁重, 既要进行教学工作, 又要进行科研工作, 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任务。如何处理好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 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就成为了高校和企业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良好的合作机制可以从制度层次上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 让合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 高等院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发展规划, 并对校企合作提供全程评估和指导, 积极协调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使合作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之中。另一方面, 企业要积极地为高校提供包括资金支持在内的各种帮助, 高度重视高校科研成果对促进自身发展的作用, 并创造各种机会将高校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3、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

现阶段, 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和科研能力普遍不高,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高等院校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科研活动实施计划, 很多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仅仅是为了晋升职务或者评职称, 基于这种动机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往往是被动的和片面的。二是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不高, 这将直接导致科研成果的产出率低下, 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 高等院校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本校相关人员的创新能力, 提供更多的和质量更高的科研成果, 为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开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校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途径,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而企业则是实现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主要场所, 因此, 将两者结合起来必将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高校和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努力为校企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探索更加高效的合作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重要性,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少华、张立:《关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若干思考职教论坛》, 《江西教育科研》, 2007, (11) 。

加强校企合作 篇8

1 养猪行业人才奇缺已成为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湖南是养猪大省, 近年生猪的规模化、工厂化养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对养猪人才的需求猛增。2007年湖南省生猪年出栏数达到7 955.6万头、外销3 200多万头, 其中年出栏5 00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有450户, 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有53户。2007年以来, 国家大力扶持生猪生产, 加之猪价高位运行, 引来民间资本大量涌入养猪业, 规模养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9年湖南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53.0%, 其中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达1.9万个。

一般养猪规模达年出栏2 000头以上的需要聘请专门的养猪技术人员。相对于规模养猪的大发展, 畜牧兽医人才培养规模的增长却显得非常缓慢。湖南省开办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本、专科院校有10所, 每年招生规模只有1 000人左右。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就业途径广泛, 有的进入宠物医护行业, 大部分进入饲料与兽药企业, 少数放弃专业参军、考公务员、创业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高职毕业生选择从事养猪行业的比例约为25%左右, 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很多选择考研, 真正能进入养猪行业的更少。

面对养猪行业高素质实用人才短缺的现实, 养猪企业不得不用各种权宜之计解决养猪的技术及管理等问题。但是这并不能真正解决人才短缺造成的规模养猪发展受阻的问题。

2 养猪行业人才奇缺成因探析

2.1 养猪行业待遇低吸引力不足, 使得人才数量不够

养猪行业人才供不应求,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养猪行业缺乏对养猪人才的潜在吸引力, 导致人才的数量不足。

(1) 养猪企业的薪资水平相对偏低。据了解, 某大规模养猪企业工资水平, 饲养员每月约1 500~1 800元, 普通技术员每月约2 000~4 000元, 大专生实习期每天30元, 本科生每天40元。中小规模的猪场工资还要略低。而同样的毕业生如到饲料、兽药企业做业务员月收入可达2 500~5 000元。

(2) 养猪企业的工作环境有特殊性。一般为了防疫和环保的需要, 养猪场总是建在较偏僻的地方, 并且猪场必须采用封闭式管理。员工的社交活动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而一般年轻人都喜欢自由。此外, 猪场的卫生无论怎么改善, 多少有些气味。中小规模的猪场, 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往往让实习生、技术员难以忍受。

(3) 某些中小养猪场管理者的文化观念及管理方法, 与当代大学生难以相容。部分中小规模养猪场, 管理者小农意识严重, 没有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习生常觉得与主管的沟通有障碍, 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无法实现, 但却要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有的家族企业, 管理层关系复杂, 技术员无所适从。有的猪场, 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没有愿景规划, 实习生感觉做下去没有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这样的养猪企业往往留不住人才。

2.2 人才培养理论实践相脱节, 导致人才质量不高

养猪人才, 除了数量不够之外, 还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实习生或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不强、动手能力较差。

现在学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一方面, 学校具有丰富养猪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不足, 来自养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缺乏;另一方面, 学生在学校时没有足够的实习机会, 而走向实习猪场就被当员工使用, 没有专人进行培养和教育。

3 加强校企合作是开发养猪行业人力资源的战略选择

3.1 开发养猪人力资源, 靠养猪行业或院校单打独斗难以成功

一个养猪企业, 要完全由自己培养人才, 从聘用初、高中生进入猪场当饲养员开始, 培养的时间会很长, 猪场不可能系统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培养的水平也会受到限制。还要增加培养成本, 并且人才是可以流动的, 加大培养成本不一定合算。

单靠涉农院校为养猪业培养人才, 没有养猪企业的合作, 人才培养的数量有限, 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达不到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几个关键:一要有适应就业岗位群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二要有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三要有完备的实训条件和严格的技能训练。高等学校通常在人口稠密的城区, 学校解决实训条件, 可以把工厂办到学校, 但是, 由于养殖业的特殊性, 不可以把猪场办到学校来。因此, 学校不与企业合作, 无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养猪行业与院校深度合作, 前景光明

如果学校与大规模养猪企业联手合作, 养猪人力资源的开发一定会有所突破。有些企业对校企合作还存在片面的认识。以为校企合作就是企业给学校一点资金设个奖学金、搞个冠名班, 或者提供实习岗位、就业岗位, 在人才供不应求时要求学校推荐给企业多少人等。其实, 校企合作有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含义。

首先, 学校和养猪企业要共同做好专业形象和行业形象的宣传工作, 消除人们对猪、对养猪场、对养猪人的种种偏见。养猪行业有了好的形象, 才会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养猪行业。

第二, 大型养猪企业要把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作为战略选择。不能到需要人时才想到找学校。大型养猪企业从中小企业挖人和自己全程培养都不现实。只有和学校合作培养最节约成本、最符合自己的要求、最有质量保障。学校也只有和大型猪场合作才能保障养猪人才培养的质量, 并且为学生就业和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前途。

第三, 大型养猪企业要率先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 实行人本化管理, 提供更快的晋升通道, 增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整个养殖行业对人才有了吸引力, 才会构成畜牧兽医专业对高中毕业生的吸引力。

第四, 校企合作, 要做到真正的深度融合, 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应当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企业可以与学校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及教材, 可以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可以派技术骨干到学校宣传企业文化、介绍最新技术等。学校与企业要共同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重点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的问题;可以利用单独招生及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为养猪企业现有员工进行学历教育和员工培训。学校有专长的老师可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解决技术难题。

加强校企合作 篇9

校企合作, 促进了烹饪实训教学的改革

过去, 烹饪实训教学存在三个特别严重的缺点:一是由于实训项目基本是通过教材的安排来制定的, 而教材由于受其系统性影响, 每个实训项目往往只会根据单一知识点安排;而教材又是因技术类别的不同而编写的, 因此, 实训项目由于知识的单一性而造成了技术的离散, 这极不利于学生对技术的掌握。二是实训项目由于只为知识的掌握而设成, 且教材的编写大多都落后于烹饪技术的发展速度, 因此, 实训内容往往与现场技术有脱节, 或已大大落后于当前的技术应用, 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所学技术的有效性。三是过去的实训, 由于多是随堂进行, 单独为某一个知识点进行, 因此往往只注重实训的结果, 不注重实训的过程,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改变此现象, 就必须设立一个具有现场性、综合性和对学生进行全面能力培养的实训项目, 而且需要得到时间与空间的保证。它的具体要求是:实施的项目应有一定的技能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 实训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合作在一起;实训的项目与酒店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酒店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 我们在烹饪实训中, 全面推行了项目教学法, 其中, 具体的项目是通过校企合作来制定的。学校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联合办学, 共同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计划, 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 资源共享, 共同承担责任, 分享利益。教学内容有校内理论学习及酒店实习, 两者有机合作, 做到“教室与厨房, 学生与徒弟, 教师与师傅”的有机统一, 真正达到资源共享。这样既可以为学校节约实习经费, 又可为企业节约劳动力成本。同时, 学生的实习机会多, 技能水平提高得快。如在面点制作的课程中, 我们选定酒店的宴席点心设立为本课程的实训项目:宴席点心的配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宴席点心必须围绕宴席的主题来设计、宴席点心必须制作精细, 小巧玲珑、宴席点心必须具有口味多样化的特点、宴席点心的形态、配搭应多样化、宴席点心必须色泽淡雅、宴席点心必须荤素搭配、宴席点心必须按时令和季节来配制、宴席点心必须数量适度、宴席点心必须遵从宾客的风俗习惯和饮食特点等等, 总之, 宴席点心的合理配制, 应从多方面同时考虑, 灵活运用, 才能使之在宴席菜品的艺术组合中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由于强调了项目的真实性, 此实训项目一开始就引起了

学生的极大兴趣。在项目实训中, 我们强调学生跟着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要求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需求参与设计, 并以学生小组讨论方案, 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请酒店行政总厨来到课堂, 从酒店的角度介绍筵席点心制作情况, 评议学生的设计, 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与社会企业的零距离感。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烹饪实训教学的实效。

校企合作, 促进了烹饪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烹饪是一种技艺, 学生对烹饪技能的掌握, 必需经过学生的反复操作, 不断训练才行。但学校的烹饪实习室, 不可能和企业厨房等同, 学生在学校的烹饪实习室实行, 总有“实习机会少”、“实习场地局限”等问题。同时, 学校往往也找不到对烹饪专业人才的准确定位, 不能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上下更大的功夫。面向行业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校企合作, 能使我们明确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 能让我们找到职高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方向, 从而避免了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可以让学生在厨房里跟着师傅学习, 学生的动手机会就多了, 并且, 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烹饪行业的氛围、行规、要求, 从而促进了学生烹饪技能水平的提高。

而且, 学生由于是在企业实地跟班学习, 毕业时已经对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范围、工作特点都非常熟悉, 毕业后就能适应厨房各岗位的要求, 工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另外, 校企合作, 还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烹饪理论的积极性不高的难题。烹饪是一门科学, 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 烹饪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工作。但烹饪理论较抽象, 纯碎的烹饪理论教学很枯燥, 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不高, 无心向学, 上课经常睡觉, 甚至逃学。但经过在厨房实习后, 他们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 求知欲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烹饪理论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学好烹饪理论知识, 为提高烹饪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企合作, 促进了烹饪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了教师的技能水平

培养高技能烹饪专业人才, 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培养, 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校企合作, 可为学校烹饪专业教师“冲电”提供方便, 学校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师资培训, 举办“双师型”教师培训班, 组织观摩考察活动、并分期分批安排教师进修培训,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当然, 校企合作, 是学校和企业这两者可以获得双赢的合作。在对学校有利的同时, 也给企业带来了利益。学校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联合办学, 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 学生学完相应的知识, 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后, 输送到企业就业。通过校企合作, 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 又为企业加工生产服务, 实现校企“双赢”。

总之, 校企合作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 提高了烹饪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和规范的酒店厨房中进行更加规范的技术操作, 这种边学习, 边生产的培养方式, 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促进了职高学生成长为高技能的烹饪人才。

摘要:校企合作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合作方式, 它能促进职高烹饪实训教学改革, 促进职高烹饪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促进烹饪专业师资的建设, 最终实现烹饪专业学生零距离上岗。

加强校企合作 篇10

关键词:工匠精神,重要性,发展,创新人才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写入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词汇,备受社会关注。“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这种精神对于引导和培育当代职校生积极向上、健康生活大有裨益。当前,如何对职校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人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安溪茶叶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安溪茶校”)为例,研究“工匠精神”对安溪茶校发展的重要性。

一、安溪茶校发展中凸现的文化冲突

1. 工匠精神的核心

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上看,它要求每一个匠人不仅仅只是留住技艺、传承技艺,使之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而是把工匠的特点升华为一种精神,即树立一种对工作专注与坚持、耐心与严谨、执着与热爱的态度,持有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理念。

2. 安溪茶校独具魅力的办学特色

安溪茶校是一所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技能鉴定、茶文化旅游体验和新型人才的农民培育等各种培训于一体的“省部级重点”中等人才学校。据《泉州晚报》2015年7月16日报道,该校林建明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职高、技校、职专”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办学社会化、交流国际化、校区公园化、校企合作化”新的办学特色。

3.“四化”办学特色中的校企文化冲突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人才学校,安溪茶校专业课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出来的,因为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工匠文化氛围。在“四化”的办学特色中,安溪茶校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冲突,主要是校企文化的冲突。企业和学校是不同的社会组织,学校体制的价值取向不可能是———教室即企业,学生即工匠。因此,企业和学校的文化冲突也就无法避免。主要表现在:

(1)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安溪茶校是社会文化主体,而企业是社会经济主体,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效益意识、管理行为等。具体说来,前者追求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目标最大化,而后者追求的则是以效益和利润为核心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企业所代表的是市场经济的文化,显然与学校所代表的传承知识、技能的文化是两种不同的“异质文化”。尽管两者在共同参与开发人的能力上能够找到交叉点,但毕竟因价值观念的趋向不同,两者也就因矛盾和冲突而无法融合。

(2)效益意识的矛盾冲突。从上述观点不难看出,不同的文化规律造就不同的效益意识。企业文化遵循的是生产运营规律,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因为它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学校则不然,它遵循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规律。也就是说,作为以传播知识、培训技能为基本功能的学校,它没有成本意识,正因为如此,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了。因此,不同的效益意识,是造成校企文化难以融合的主要根源。

(3)协作意识的矛盾冲突。既然是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和学校无疑是一个团队。许多人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等,正是人们这种意识的形象描述。其实,话虽这样说,做起来也并非是一件易事。大家知道,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气质,企业文化的功利性显然与校园文化格格不入,因为学校秉承的不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规训。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文化要由矛盾、冲突走向协作、融合,是一个很难的过程。

4. 工匠精神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

毫无疑问,安溪茶校校企合作存在着校企文化冲突,但这种冲突实际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安溪茶校在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用企业文化涵养校园文化,即把企业文化所要求的“精益求精、专注敬业、诚实守信、追求品质”的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中,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体验式人才的实践,营造实践工匠精神的环境氛围,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与超越。

安溪茶校基于“游学基地”的合作办学新载体,一方面,营造“筑巢引凤”环境,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学校共建“游学基地”,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实践工匠精神的平台和渠道;另一方面,实施“借船出海”策略,校企双方通过“游学基地”减少“冲突”,通过共识“互补”相互“渗透”,让学生走进企业园区,进入企业“心脏地带”,再造安溪茶校学生实践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二、安溪茶校的发展与工匠精神的培育

作为一所中等人才学校,安溪茶校既不是作坊,也不同于企业,其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不能像打铁匠对待铁块、雕刻匠对待木头、石头那样按照自己的设想去精雕细刻。但是要落实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提高学校发展的竞争力,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

1. 文化再造———安溪茶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等人才学校特别是农村中等人才学校,往往囿于其发展路径,或疏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或沿用普通中学的方式,注重的是传播学科文化理论知识的校园文化。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安溪茶校的校训“厚德强能”,强调技能,主张德才兼备。在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根据其发展目标,有可能更新校训,但只是文化再造的起点,它需要经历文化提炼、文化设计、文化传播等几个阶段。由此可见,校训不是口号,它要求不断强化时代的发展理念,把新时期工匠精神重新提炼、设计并融入制度,建设物质文化载体,最终将其传播并贯彻在师生行为中,并凝聚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心中。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像工匠一样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不断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2.“互补”与“渗透”———推进安溪茶校校企合作的途径

校企合作在本质上是文化合作——融合校企工匠文化。2016年7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了刘志彪《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一文,文章提出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五种文化,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体制文化、价值观文化。前面分析过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冲突,恰恰碰触了这五种文化的建设问题。由此说来,校企文化虽不是一种对立,但要真正融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工匠文化的培育是校企合作的文化“结合部”,有交叉就存在互学互补的可能。安溪茶校与企业合作“冠名”办班,形成了订单培养办学模式,不仅将学校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用人标准、能力要求相结合,而且把企业所需“工匠精神”通过实习、实训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提升人才的素质的内驱力,有效解决了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的培养脱节的问题。安溪茶校通过“互补”,弥补自己在工匠文化传播途径上的不足,同时逐渐把校企合作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体制文化、价值观文化冲突通过“互补”逐渐“渗透”“磨合”,从认识到认同,最后达到了真正融合。

3. 兼容并蓄———安溪茶校校企合作中领悟“工匠精神”的落脚点

校企合作是安溪茶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破解校企合作中文化冲突的难题,就要抓住校企合作中文化建设核心层面的工作价值观教育。工作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工作行为、工作方式及其对从工作环境中获取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在安溪茶校合作企业中,有茶企业、生态茶园体验观光、旅游、农业种植体验等……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在与具体合作企业的文化融合时,安溪茶校根据不同企业的文化特点,进行合作文化上的兼容并蓄,让企业文化中的“工匠之心”流入学校的方寸田园,让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养育之情”注入企业血脉之中,实现了学校、企业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可持续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而合作中的文化冲突也不可避免。本文仅就某些文化冲突现象寻找校企文化融合的结合点———工匠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离不开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教师只有突破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冲突,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德清.系统科学与高等职业院校“四位一体”的办学特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2]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

[3]黄文伟,舒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冲突的功能与实现[J].职教论坛,2012(03).

加强校企合作 篇11

关健词 自我定位 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迫切过,这不仅为技工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技工院校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全面了解和分析就业市场情况,进一步加强学院和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根据学院的统一安排,7月初我系一行7人赴上海、浙江、江苏等十余家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企业跟踪调研。主要调研对象是学生实习比较集中的企业和实习生。我们深入学生宿舍、车间,与实习生及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沟通和交流。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我系2012年实习生的实习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习生的实习岗位全部对口。调研结果显示,我系2012年实习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汽车装配、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美容装璜、汽车保险、二手车交易、汽车4S店前台客服、汽车钣金与焊接等几个方面,其中从事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汽车维修和焊接的实习生比例最高。几乎所有实习生的工作都在一线车间或销售、维修第一线。较快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毕业生本身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有些毕业生的提升空间很大,如汽车制造专业有位同学实习期还没有结束就被上海大众四厂调到新员工培训岗位,汽车商务班有位同学已经被店长作为技术主管培养,汽车焊接班有位同学在南通明德造船厂已能负责两个分段的技术图纸的设计工作。也有同学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被江阴常隆客车由汽车装配车间调到材料供应部,作为管理人员培养。

(2)用人单位对我系实习生的满意程度高。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系毕业生自我定位准确,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踏实的工作态度。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认为我系实习生各方面表现不错,适应能力强,经过一阶段培训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江苏昆山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招聘部经理认为我系学生动手能力强,特别是焊接专业学生,稍加培训就能独立上岗。江苏苏州明骏汽车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认为我系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本单位30%的员工来自我系学生。江苏昆山江锦机械厂厂长认为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服从工作安排,学习进步快,他准备对我系7名实习生提前定级。上海鸿得利生产部部长认为我们系输送的焊接工经过一阶段实习已能达到或接近师傅的操作水平。 在谈到企业与学校校企合作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迫切需要,并都很希望学校经常与企业保持联系。三一重机贾松涛经理准备派人到我系上课,也希望我系派一些专业老师去公司为员工做一些专业培训。加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迫切要求,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3)实习生普遍反映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在实习工作过程中基本够用,但许多方面还需加强。大多数实习生认为在实际实习工作中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很重要。唐德清同学觉得由于自己在校时未刻苦训练技能,到单位时才感觉到自己动手能力太差,希望学弟学妹好好利用学校的资源,上好每一堂课,不要到工作岗位上才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同时他也希望学校能把课堂搬到企业来,把企业专家请到课堂去。立足专业求生存,跳出专业求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短期的调研企业工作,不仅使我们掌握了我系2012年实习生的基本情况,也进一步为我系下一阶段各专业教学计划的改进、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及我系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价值。

(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的办学指导思想。针对我系专业的特点,我们必须对学生就业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设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新增市场急需的专业,比如汽车美容与装璜、汽车理赔、汽车保险、汽车模特、汽车钣金等专业。增加实训和实践环节,比如汽车美容与装璜、汽车钣金要加大实习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立足专业特色,加大“工学交替”力度。换言之,即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增加工学交替的实习环节,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多接触企业,多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水平,培养职业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学生工学结合实训返校后,学校的教学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衔接。接受回访调查的实习生都普遍认为,工学交替时的企业实践经验对自己本身日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尤其是二年级的工学交替实习,不仅使学生得以提前接触到社会,了解到相关专业的实践要求,体验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而且有助于及早找准自己的定位,端正自己的就业择业观念。实践也使他们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回校后能更加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而且通过实习,还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找出自身差距,并且找准自身定位,使得自己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3)加快推进“冠名办班”的速度,探索“冠名办班”新的模式。树立“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校企合作理念。开拓新的校企合作思路,可以与企业共同招生,共同培养,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常州有个大型企业在山西、陕西、内蒙等西部地区有许多维修点。该企业每年都需要大批的汽车维修人员赴西部工作,工资福利待遇都非常好,但东部地区的人不愿意去西部工作,或者即使去了也不稳定,所以面临招工难的问题。我们尝试了与该企业合作共同到西部当地去招生,由企业提供奖学金,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教学与实践,学生毕业后再回到当地工作。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企业西部地区招工难和学校学生不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的矛盾。这一模式能否创造性地推广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课题。

加强校企合作 篇12

关键词:高职,区域经济,校企合作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国, 占领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 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更注重以学习技能为主, 做为服务性大学拉进了与社会的距离。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 具有典性型和区域性的特点, 在课程设置、专业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 企业对知识、人才、信息、管理、技术和创新等要素的需求更高。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互动的需要, 也是其具体体现。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培养, 即学校培养学生, 企业培养员工。因此校企双方应加强实质有效地合作, 真正实现两两对接, 互利双赢。

一、高职院校对区域社会经济有着引领、指导作用

高职教育有三大职能: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其全新的理念、人才优势、文化内涵对社会起到引导作用。我们做为西部开发的战略城市, 应开拓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 拉动区域经济,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形成区域特色, 使教育更好地面向地方经济、面向就业、面向培训。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培养人才, 能够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推动高职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业院校有着促进作用

地方区域经济状况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地提升和发展创新研究。如果区域经济发展较快, 投入教育建设和研究的资金资助就多, 对设施设备的更新、校园建设和学术氛围地提升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地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校企结合的路子使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了保障,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提高, 企业的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科技服务和产品研发得到了激活。

(一) 通过市场调研, 充分了解本地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真正需求

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岗位要求为依据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行业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参与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听取来自一线的经验、建议, 找准专业定位, 根据对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 明确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等要求, 针对专业特点, 构建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适合企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和企业的利益诉求。

(二) 协助建立教学资源库,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在合作中, 利用企业的有利资源, 共同搭建教学资源库, 并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等教学资源, 给予教学工作较高的支持与帮助。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条件, 因此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校外基地应具备先进的设施设备、标准规范的工作流程以及专业技术指导人员, 进行实训和顶岗实习, 并能承担部分课程教学。对接企业需求,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 在合作中将企业项目、案例引入教学;将教学、课程引入企业, 在校外实训基地开辟现场教学场所。

(三) 按专业特点, 创新个性化教学模式, 培养专业性人才

根据地方区域行业企业的特点和自身优势, 依托企业专家、骨干, 共同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对课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造。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出适合地方区域经济特色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此外还可根据企业的需要, 为企业员工进行知识更新与培训, 提高职业素养。

(四) 打造专兼职一体化的教学团

完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采取教学能力培训和企业锻炼的培养模式, 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并广泛参与企业实践,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此外, 还应从区域企业、校外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专家、管理能手、技术人才, 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后, 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 使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项目、课程, 科研、创新, 使校企之间合作更加紧密, 促进教师的成长, 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促进企业区域社会经济地持续发展。

(五) 提升人才质量, 引入社会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检验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根本标准。人才质量的优劣, 最终来自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评价。学校可在就业招聘、成果展示、合同签约等现场会上, 把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等各类教学评价项目, 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要素, 让用人单位和企业直接参与体现学生能力成果展示等环节。社会评价机制的实施, 可使教师得到最大的满足, 因为学生被用人单位所认可;同时还能让学生明白企业的需求是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

(六)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在合作中, 通过社会调研, 挖掘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规划与定位, 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人才交流平台, 技术交流平台以及物质交流平台等, 实现校企之间的信息、人才、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达到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比如订单式培养、专业建设模式等。

总之, 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依托, 要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基础, 以职业教育特色、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创新为抓手, 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建, 形成前校后厂, 做到校企双方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形成长期、有效、可施的校企合作链, 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稳定健康地增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下一篇:补中益气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