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特色班

2024-10-08

校企合作特色班(共12篇)

校企合作特色班 篇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结构合理、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企业办学是企业家以社会教育为基础, 以企业经营理念为依托, 凭借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优势, 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明确学院、企业职责, 确定培养目标, 进行专业设置、教学改革, 实现对人才的培养。

由于企业最了解和掌握本行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趋势, 也能够提供最有效的实习实训场所, 因此, 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 企业办学比传统高职院校有更多优势。能够在学习过程中, 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动态, 与社会实际生产相结合。学校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 立足校企合作, 坚持面向社会的办学方向,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并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是当前我们要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院办学现状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是全球第一所以茶叶类专业为主体特色的高职院校, 由全球最大茶业集团天福集团出资创办, 校园占地1300亩, 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与天福集团企业发展项目相适应, 学校开设有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文化等12个高职专业, 有全日制在校生2200多人。学院实习实训条件完善, 配套设施齐全。拥有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活动交流区, 包括商场、学生活动中心、宾馆及餐厅等, 建有占地300亩、厂房面积7万平方米的校办厂区, 包含各种茶类加工厂房、茶食品厂、茶叶精制厂、生物科技厂及茶具厂。具有集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学生实习实训网络。

2007年开始招生以来, 学院按照“拥抱漳州, 牵手两岸, 走向世界”的构想, 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开设专业,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社会生产实际组织教学。将人才培养放在行业、产业发展的平台上, 做到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共同育人, 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 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 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探索实施“2+1”准就业式带薪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通过聘请、引进、吸收及培养的方式, 构建由知名专家学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技术骨干、专业教师、技能教师组成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办学特色渐趋鲜明。

目前, 学院已经走上健康的建设与发展轨道。但对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和天福集团事业发展进程, 还存在企业优势发挥不足等问题。学院要在“十二五”期间, 进一步发挥企业办学优势, 强化特色建设。

集团办学优势

民办高职教育在产学研、就业、机制、资金、品牌及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与一般高职院校相比, 天福集团投资创办的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同样在产学结合、学生就业、企业品牌与文化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一) 具有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他们能够从事成熟技术应用和运作、实践能力强且岗位工作适应性强。因此, 高职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模式的确立, 都必须贯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岗位技能规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依托茶行业和天福集团办学, 可以共享集团所有运行资源。而作为全球最大茶产业集团, 企业为学院提供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图1为学校创办人李瑞河总裁事业发展概况。仅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就遍及全国各地, 达到近1300家。这些都是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在学院办学过程中, 突出企业办学校、学校办企业的特色, 深入推进校企互动与交流, 行业和企业都直接参与了学院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等,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 做到“教的都是新的, 学得都是用的”, 学院的人才培养能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 品牌与文化优势

天福集团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 是我国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茶业企业, 也是中国茶产业最富盛名的企业之一, 仅国内就拥有茶叶直营连锁店近1300家, 有10大生产基地, 2座茶博物院, 3处高速公路服务区, 在茶业企业中创多项全球第一, 是全国第一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茶企业, “天福”字号被认定为福建省企业知名字号, 是行业内的著名企业, 具有重大品牌影响力。同时, 天福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天福企业文化。这种品牌优势与文化内涵, 为学院特色建设奠定了丰富的精神基础。

摩托罗拉、惠普、西门子、海尔、联想、吉利、广厦、大红鹰等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都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过, 从品牌的角度分析, 学校是企业品牌的延伸, 这些学校市场定位清晰、品牌美誉度较高、文化特色鲜明。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 才有生命力。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可以借鉴企业办学的成功经验, 理性地融入天福集团颇具活力的文化之中,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实际, 吸取其精华, 创建天福特色校园文化。

(三) 毕业生就业优势

高职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就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某种意义上, 企业办高职是企业强化员工培训的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工程, 目的是培养能适应并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从而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办学条件首先要考虑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对人才需求增加的同时, 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明确具体。因此, 企业办学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学生学习的针对性、适应性和上岗位职业能力比一般学校的毕业生更强, 在社会上更受欢迎。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在教学中融入天福企业文化, 将集团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生产实务引入人才培养中, 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同时, 天福集团内部的岗位也能为毕业生提供初次就业保障。学院2010届、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100%。

特色建设思路和原则

当前, 生源竞争日趋激烈, 各高职院校都通过强调特色与创新来提高知名度,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注重内涵建设, 强化校企合作, 以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在这种环境下,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要建设特色高职学院, 必须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努力提高育人水平。

(一) 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

要立足近五年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 巩固成果,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之路的高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天福集团事业发展和茶叶行业实际以及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突出茶类专业。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切实把学院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特色鲜明、质量优良、校园和谐的中国茶业“黄埔军校”。

(二) 学院特色建设原则

坚持与集团事业、行业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注重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产业布局相结合, 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适应, 满足社会需求。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 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 分期、分批、分级推进我院专业建设;积极创建精品专业、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通过强化优势专业, 培养特色专业, 有计划地开拓新专业, 促进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使得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 专业数量与学院规模相适应, 从而形成各职业门类均衡发展, 特色专业优势明显, 重点专业水平较高, 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新格局。坚持质量与效益原则, 构建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保持专业的稳定性, 以利于教学的组织安排与现有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以利于设备、师资、办学经验等方面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院特色建设主要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 以专业建设为目标,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 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 抓好师资队伍、教材、学风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 形成管理规范、体系完整、运行机制良好的教学管理系统, 建成一支结构好、意识新、水平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建成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 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5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抓手,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充分利用天福集团企业办学的优势, 利用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校办综合茶厂的带动下, 学校与集团各生产单位和全国近1300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建立“双向嵌入”的校企融合机制, 构建从专业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真实工作环境岗位适应性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到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形成产教融合, 校企同步, 学做合一的“专业+车间/门市+员工”“2+1”带薪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2所示。

加强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训练, 将素质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良性互动局面, 努力探索和构建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机制。继续推行高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强化职业能力训练, 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力争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探索并建立特色鲜明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

(二) 加强专业群与核心课程建设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 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重点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为龙头, 重点进行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专业教学条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等内容建设, 使其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研结合紧密、就业率高, 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 带动学院专业建设工作。

在“十二五”期间, 学院要重点加强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重点的茶及茶食品加工、以茶文化专业为重点的茶文化、艺术及以市场营销与开发专业为重点的茶业贸易、旅游、服务等3个专业群建设, 力争把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成省级精品专业, 把茶文化、市场营销与开发建成省级重点专业。同时, 按照“适应市场、动态调整、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 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对专业及专业结构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和建设, 使专业设置数量达到20个。

启动课程建设工程。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继续加强教材开发, 尽快将专业领域新的、前沿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加强课程和教材的研发建设, 通过课程建设工程, 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经常开展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比赛, 推广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资源, 促进课程建设。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 编写部分具有地方特色、适应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三) 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引进人才, 充实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各种形式、途径积极引进和遴选学院急需的各类人才, 加大助学力度, 提高人才吸引力。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集团技术资源, 广泛聘请天福集团下属各部门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任教和担任兼职教师, 在车间指导学生实训, 全程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 改善教师“双师”结构, 加大实习指导教师的比重。

二是加强培训, 提升实力。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 提高“双师”素质。继续完善专业教师到集团生产、经营、服务一线参加实践的制度, 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交流、学习。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证制度, 对取得合格证, 达到“双师”素质的教师给予奖励。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 构建“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是重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中坚力量。完善、落实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奖励制度。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力争建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四是立足专业前沿, 聘请茶学、教育、科研、贸易等各行业知名学者、专家作为学校校务委员和教务委员, 定期指导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指导专业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 为学生开设系列专题报告,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四) 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充分发挥天福集团生产体系优势, 建立课内实践、集中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训、顶岗实习等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丰富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内容和范围, 抓住“产”的环节, 以产促学, 以产促研。通过学校实验实训室、校办企业、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生从基本技能认知、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实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到就业能力获取的整个职业能力养成过程。具体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

从院内实训基地、生产性教学工厂、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入手, 完善基本技能训练、模拟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各阶段实训教学条件。完善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逐步形成由目标、运行、管理、条件、评价等构成, 按课内实践、集中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过程实施, 由学院教务处、实训中心、各系部共同管理执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 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与交流合作

要依托学院行业先驱的优势条件, 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与交流合作, 加强学院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联系, 拓宽产学研结合的渠道。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充分发挥我院设备先进和人才优势, 大力开展技术公关、科技推广工作;发挥我院特色专业优势, 利用功能完善的实训条件, 增强辐射能力, 发挥学院在农村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作用, 为区域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应有贡献。

一是开展科技服务, 围绕地方经济特点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咨询和服务工作。在校园文化中, 进一步融入企业文化, 使学院社会服务工作在良性的校企互动中, 设备、场地、人员、项目及文化等方面的互动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科技服务。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服务。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趋势, 充分利用学院专业优势,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并重, 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三是积极开辟对外交流渠道,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 加强出国培训、国外引智、接受外国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组织国际合作项目及学术会议等工作, 办好“发展中国家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 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提高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力。进一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更多地利用国外的职业教育资源, 鼓励学生境外学习和实习, 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做好外籍教师的聘请工作, 加大与国外教育机构的联系, 使来院执教的外教稳定增加。

学院具有良好行业企业基础, 拥有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 还有灵活合理的办学机制, 只要充分发挥企业优势, 加强内涵建设, 创建学院特色,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一定能办出特色、办出影响, 不断提升办学竞争力, 从而走在福建乃至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前列。

摘要: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上, 企业办学比传统高职院校有更多优势。文章从产学研结合、品牌与文化、毕业生就业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天福集团办学优势, 提出了要在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与核心课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社会服务与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强改革与建设, 突出学院特色。

关键词:高职,企业办学,茶叶专业,特色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静, 等.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培养企业所需人才[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11) :15-16.

[2]顾旭明.民办高职办学优势浅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7) :65-67.

[3]张文丽.企业办学实施“2+1”教学模式的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10-11.

[4]张华.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探索高职教育的新路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36-39.

[5]曾金传, 等.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1) :57.

[6]周巨根, 等.产教结合校企同步学做合一[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75-77.

校企合作特色班 篇2

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的基础之上,推动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深化校企合作,校(甲)企(乙)双方经沟通,现订立校企合作的内容如下:

1、甲方乙方基于2013届(2010年9月入学)的电子商务班学生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学生的业务能力,本次校企合作培养班定名“淘搭档班”。

2、乙方自2012年4月1日,开展共同培养,固定每周五下午派遣相关技术人员到甲方校内为学生免费讲授淘宝网店的业务技术。

3、校企合作期间,学生可自愿接受乙方安排的淘宝网店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一般在校内执行。

4、乙方于2012年6月20日对参加“淘搭档班”的学生进行一次考核,吸收合格的学生到乙方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学生可自愿留任工作。

5、乙方在合作期间分配学生的工作任务,须按社会的劳动标准给予学生劳动报酬。

6、乙方在校授课期间,甲方须免费供提维持本次合作的基础性协助,包括学生信息、课时、Internet网络、用电、用水等项目。

7、本项校企合作项目自甲乙双方签定协议开始,有效期至“淘搭档班”学生毕业后两个月,即2013年9月1日。

8、其它未尽事宜经双共同协商解决。

甲方乙方签名签名

2012年3月31日

香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特色与启示 篇3

关键词:香港职教校企合作市场需求企业参与启示

职业教育或者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为了使受教育的人能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方式,它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需要学校和企业相互结合起来,职业教育可以受益于企业,把企业中的先进设备及技术带进课堂教学;企业也可以受益于职业教育,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要求,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说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的方式。在许多的校企合作案例中取长补短,认真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方式是学校发展不断追求的目标。下面就以香港职教的校企合作为例来探讨校企合作的特色与启示。

一、香港职教的校企合作特色

香港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比较成功。他们的职业教育完全打破了自我封闭和脱离市场的局面,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相互支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企业的发展又同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按照市场需求来办学,培养出了企业受欢迎的人才。

1.企业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行业都在通过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来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优化升级,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来谋求更大更好的发展,香港职业教育正是看准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紧跟市场,了解市场,分析不同企业人才需求类型,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及培训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企业的抢手货,也使得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从行业企业精英中选聘专业教师

香港职业训练局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都是来自于企业,至少在本行业干三年以上,具有专业学会会员资格(工程师以上的资格),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及经验,能够保证了专业技能教学的高质量完成。学系或部门招聘的教师须通过技能测试才考虑录用,而且训练局鼓励每位教师进修,参与行业企业活动,并通过实习及考取专业资格以增强竞争力。

3.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香港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企业输送合适的劳动力。企业人员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能够帮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制定和创新,因此,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包括专业可行性分析、课程设置、审批、实行、验证、更新,每一环节都是从企业需求出发,有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或审稿、教学活动的策划设计等),完全按照企业需求信息来制定。这样,使教学成效显著提升,使学生学有所成,使企业得到需要的人才,社会得以发展,资源得到尽用。

4.依据企业技术要求突出职业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

企业人力资本实力的增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运用、交叉也愈来愈多,由此引发的能力需求将更为多样化。香港职业教育从企业的岗位技术要求出发,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启发性、科学性,创新性,力求专业技能与企业关键技能的相接或融合,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具备较宽理论基础和综合职业素质高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使培养的人才能较好的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5.尽力创建企业工作环境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香港职业教育利用政府财政投入的资金创建大量的企业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与设备,或在合适的时间段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有接收的义务)。强调教学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际操作和现场突发事故处理能力的训练。教学场景与企业工作环境力求一致或接近,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工作实习过程,经过严格训练的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大多数人可以较好地顶班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开始工作所犯的错误,或者说一开始工作可以较快的上手。

二、香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对内地职教的启示

香港职业教育机构在香港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体制下,坚持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基本导向的办学思想, 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紧密合作的机制, 学历教育与专业、职业资格相互沟通的制度等, 是香港特区职业教育较为成功的经验。

由于香港与内地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香港职业教育不同于内地职业教育,但很多方面能给我们以启示:

1. 政府的宏观规范统筹引导作用。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香港政府虽然不介入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动,但它通过法律规范和财政资助两大手段从宏观方面规范和引导职业教育活动,对职业训练局的经费拨款、审批和批领后的跟踪、监督都有十分严格的程序。至于训练局的发展方向与规模、专业的设置与建设、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教师人员的配备等,完全由需要而决定,政府只起指导、服务、监督和资助作用。这与内地有明显的不同,内地政府主要起决策、领导和管理作用,使职业教育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服务,政府的影响渗透至职业教育的诸多方面,使办学机构失去了按市场规律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借鉴香港的经验,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确定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角色定位。

2.校企合作,构建庞大业界网络,为职业教育提供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就业渠道。

行业企业人员隶属于职训局VTC的各训练委员会,每年度均会对本行业的人力状况进行统计与调研,并提出人力调查报告,其中包括行业内各级技术岗位预测的人员需求量和培训需求量,使VTC培养的学生和培训的学员专业对口、供需接轨。依行业需要设计课程,即广纳雇主、雇员、培训机构、专家学者的意见设计课程,并制定课程批审制度。业界参与课程策划和设计、并参与教材的编写活动,为此提供顾问意见,使学校师生能了解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业界为学生参观、访问、实习及就业提供机会。业界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赞助、捐赠设施及为学生提供奖学金。中央业界网络组为业界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行业专业和技术水平。也就是说政府和企业只服务于职业教育,而不是领导、指挥职业教育。

3.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保证

在香港特区, 不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立、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 还是人才培养环节以及教学质量评估, 行业和企业都高度参与,而且几乎是“行业和企业说了算”。而内地虽然也一直强调职业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倡导校企合作, 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在于: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造成学生去企业现场进行有效实习、实训存在许多障碍。借鉴香港的经验, 促使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从实践场所的设置、岗位的提供、薪金的支付、责任的落实、安全的保障、学习效果的考核到教学质量的监控等方面,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这种较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可以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可以真正营造职业教育的育人环境,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根本转变。

4.建立学历文凭与资格证书等价的制度

香港推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打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文凭与资格证书之间的通道, 这显然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比而言, 内地虽然一直呼吁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 但实际执行效果很不理想。原因之一是职业资格制度不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缺乏有效沟通。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等价、实现两者之间的融通,是促进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1]陈建玲. 香港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内地的启示[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11).

校企合作特色班 篇4

1 市场调研, 确定人才培养标准,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1.1 企业调研, 确定就业岗位群

本着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与就业和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相一致的原则, 由专业教师、毕业生、合作企业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 对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研分析, 确定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群, 明确行业企业的岗位及相关岗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要求。

1.2 确定人才培养标准

人才培养标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 具备职业操守;能够独立按计划完成畜禽饲养管理、动物疾病防治;具有一定的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能灵活应用畜牧兽医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3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按照“ETPA”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畜牧兽医专业高职学生是三年制。经改革修定后的教学模块是学生第一年在校内完成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年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及校内实验、集中实训和校内实习基地实训。增加实习、实践时间, 培养操作技能, 以校内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 在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技术学院养殖场 (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 、兽医院学习专业知识, 进行技能训练, 边实训边学习。第三年组织工学交替的岗前实训和顶岗实习。“岗前实训”和“顶岗实习”即在第三学年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岗位群, 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培训和顶岗实习,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第三年下半年学生绝大多数实际上已被企业录用, 可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实习任务。学生在第三年下半年还可回校参加在学校设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考试, 考取更高一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 校企合作,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2.1 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根据“ETPA”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以专业基本理论对毕业生岗位技能达到“必须、够用”的原则。将理论教学体系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三大类, 理论课占总学时比例低于50%。

(1) 与企业代表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 请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来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明确企业用人要求, 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 确定课程模块及授课教师、实习实训场所等具体事宜, 整合课程内容, 并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根据考核及调查结果不断修订, 不断完善。

(2) 调整课程模块。理论课将原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课整合为畜禽遗传繁育;将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加工与调制整合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等。各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均做以调整, 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凡与职业技能无关的理论予以删除, 补充行业新知识和技术, 形成全新、适用、实用的专业理论体系,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

根据畜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牛羊与疾病防治3个必修模块课程, 宠物与疾病防治或水产养殖与疾病防治1个选修模块课程, 规定完成全部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在综合实践训练与岗前培训实习项目中, 根据毕业生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爱好强化1个职业方向的职业技能训练。

(3) 加强优质课、精品课和校内教材建设。建设“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遗传育种”、“家畜传染病”、“家畜寄生虫病”、“病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 近两年包括上述课程在内的9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省级优质课和精品课。为达到岗位职业技能要求, 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参与了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畜牧兽医教材, 还自编校内特色教材和配套的实验、实习指导书、教学大纲、电子教材、实训考核办法、多媒体课件等。以适应教学和实践的需要。目前, 已经编写校本教材《饲料原料》、《饲料配制》、《动物药理》、《动物解剖图谱》等20余本, 其中编制的饲料配方软件, 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

建设了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平台, 利用多媒体教室, 依托校园网络, 为教师、学生和社会提供统一的门户入口, 形成开放式动态的网络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2 实验实践体系建设

按照课程体系, 在第二学年的两个学期, 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 由专业教师带队让学生深入到校内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现场、企业。

充分利用学院教学实验室、专业技术实践实训平台, 与校外实习基地十余家企业共建岗前和顶岗实训平台, 共同开发针对专业岗位群的生产性实训项目, 形成专业基础知识实验、专业实践技能实训和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紧密联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举办学生职业技能大赛, 强化实验、实训、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教学, 构建“实验实习”、“教学实习”、“实训实习”、“岗前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的实践方式和技能掌握方法, 从而使学生得到畜牧兽医专业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3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工学结合

第三年组织工学交替的岗前实训和顶岗实习。学院主动与各大饲料生产企业、大型养殖公司与养殖基地、大型兽药生产企业、宠物医院等企业合作, 在挂牌的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实习实验基地的基础上, 继续深化与辽宁禾丰牧业有限公司、沈阳正成牧业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合作, 每年组织学生赴实习基地, 先参加岗前培训后顶岗实习, 分别在饲料质量的检测、饲料加工工艺、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饲料兽药营销、宠物饲养、美容与疾病诊治等岗位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 同时学院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巡回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在学生所在企业组织专业技能集中培训和讲座, 同时在生产一线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3 结语

校企合作特色班 篇5

甲方:

联系人:

电话:_

_

乙方:

联系人: 电话:____

___

____

为满足企业对使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下简称甲方)

(以下简称乙方),经双方友好协商,本着互相协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就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

实习基地”及企业冠名班事宜,达成如下合作意向:

一、合作总则

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既有良好职业素质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双方同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乙方成立甲方企业冠名班,甲方同意乙方设立“

培训基地 ”,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人员。甲、乙双方共同组建“

班,其学制为,学员就业定向为甲方,其实习时间根据甲方实际用工需求由甲乙双方协商确认。

二、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责任

1、甲方作为乙方的就业(实习)基地,在甲方有用工需求时,优先考虑 选拔录用乙方生源。甲方在用工过程中遵守甲乙双方相关协议、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2、根据甲方生产经营等情况,向乙方提供企业人力资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时向乙方提供用工需求信息、员工培训计划。

3、甲方负责向乙方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状况,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 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协助乙方制定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审订合作办学专业实施教学计划和各种培训班实施计划,制定各专业岗前培训计划。

4、甲方根据用工需求和员工培训计划,提出合作办学各专业招生的建议计 划。为乙方招收冠名班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与配合。

5、甲方根据学生实习期的内容和项目、课题给予适当安排,并委派相应的 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指导,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考核,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内容。

6、甲方负责安排双方合作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就业,做到优生优用,并提供 相应的晋升机会。

7、甲方有对乙方人才培养方式提出改进意见的权利,乙方在收到甲方书面 建议后,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及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甲方需求。

8、学生在使用甲方的机器设备时,须在甲方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方可上机操作;操作过程中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9、甲方对企业冠名班学生按企业标准提供班服,亦可根据企业实际设立学生助学金或奖学金。

10、在双方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提升合作层次,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向乙方提供教学设备设施及各种实习实验用具、材料等,或协助乙方建立相应生产线。

(二)乙方责任

1、乙方根据甲方用工标准开展招生宣传,成立甲方冠名班,将与甲方合作办学作为办学优势与特色进行宣传,引导学生报读双方合作办学专业。

2、在乙方加挂甲方培训基地名称牌匾,并通过招生宣传渠道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

3、乙方负责制定各专业实施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并按相关要求组织开展教学,初步确定实习的时间、内容、人数,提前与甲方联系,协助甲方制定具体实习计划。

4、乙方负责办理新生录取手续、入学报到、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毕业证办理及其他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乙方定期与甲方沟通学员学习生活情况。

5、乙方根据甲方用工需求及时组织安排学员赴甲方实习就业。

6、乙方应培训督导其学生在甲方工作期间,遵守甲方管理制度,如有违反,按照甲方规定处理。

7、乙方为参加教学辅导和实习指导的甲方技术人员提供工作和生活方便,并按甲乙双方的约定为工作人员支付报酬。

三、合作时间

合作时间为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合作期

满,根据双方意愿及项目实际操作情况,可采取延续或长期合作模式继续合作。

四、组织机构

1、甲乙双方共同协商确定项目领导小组,指定项目负责人员。

2、甲乙双方分别指定一名项目负责人在本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

3、甲乙双方定期交换信息,沟通与协调双方关系。一方变更项目联系人时,应及时通知另一方。

五、其它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未尽事宜,可由双方协商解决。

甲 方(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

日期:

乙 方(盖章):

日期:

校企合作特色班 篇6

关键词:冠名班;校企合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71-02

近几年来,企业“冠名班”已逐渐成为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江苏省扬中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扬中中专校”)积极探索“冠名班”形式的校企合作,与“冠名班”协议企业在技能、智力、文化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从而将校企合作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一、技能互补,促进校企表层对接

2006年至今,“要上讲台,先下企业”成为扬中中专校严格执行的规定,学校先后与大全集团、中电电气、永兴集团等10家扬中市知名企业洽谈,合作成立“冠名班”,优先安排专业教师到协议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到企业,或当学徒,以企业技术人员为师,学习新工艺、新技能;或做工人,从事一线生产活动;或做访问工程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教师顶岗实习,实现了由“教师”到“学徒”“工人”“技师”的角色转换,由“授”到“学”,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了学校技能竞技水平的稳中有升。在201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获得1银5铜的好成绩。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结合,扩大“工学交替”规模,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战略。改变了学生前期在校内学习与实习,后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实训,毕业后推荐到成员企业就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因冠名班直接向企业输送一线技能人才,企业也热心提前接收训练学生。学校借机与协议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把车间建在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实行项目教学,把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要求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学校以“引领企业用工标准”为办学理念,在强化校内企业化实践性教学的同时,大力推行企业职业素质训练,聘请企业行家能手,指导实习实训,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二、智力合作,实现校企深层对接

近几年来,扬中市主打产业正从过去工程电气业向智能电气业转型升级,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学校在专业建设上适时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对接新兴产业的新专业,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部分适合地方企业工种的校本教材。学校改变了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市场调研走过场,调研报告依葫芦画瓢的漂浮习气。2013年组织骨干教师重新深入合作企业,开展座谈、顶岗、查阅技术文件、见习工艺流程等,为专业设置和专业内容的选择提供实际依据。2014年2月,重新调整成立了以行业和企业专家、专业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研讨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全过程。从“教学内容”这一关键环节着手,最大限度保证了毕业生能迅速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形成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而真正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教学过程与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辉煌班”2008年开班伊始,就严格按照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企业派代表给学生上课。学生前半个月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后半个月走进辉煌太阳能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一线生产实践。2011年,50名学生毕业后全部被公司留聘。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需要,学校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的智力资源,与“冠名班”协议企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到专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及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实习就业等工作中来,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增强了学生学习目的性和能动性,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历年来,学生的技能过关率一直保持在100%,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根据教学工作和企业用人的实际需要,学校拓宽了师资引进渠道,不断扩大兼职教师比例,积极从相关企业聘任一些具有扎实专业基础、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课教师通力合作,打破原有的单门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编写一体化模块教材,先后完成了多部符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校企合作教材,如《变压器装配工艺实训教材》《电工技能实训任务书》《电子组装工艺》等;开发了项目课程标准,如《电工模块课程标准》《PLC课程标准》等。

三、文化认同,校企推进全方位对接

企业所需要的不只是会专业技术的学生,更青睐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合格技术人才。企业十分乐意招聘认同企业文化和制度、与企业有共同语言的专业人才。因此,学校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学校在办公室、实训室、学生公寓全面推行企业通行的5S管理制度,塑造学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培养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学校还引进了企业的激励机制。“大全班”把大全集团的绩效制度引入班级管理,给予省市技能大赛、创新大赛获奖者适当的精神、物质奖励。“中电班”则引进中电电气的“计件管理”制:学生分工协作,完成的产品越多、质量越好,所得“报酬”越丰厚。这些绩效机制,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试行学校与公司的“二元制”管理,由学校教师任辅导员,公司代表当班主任,实行学校辅导员和公司班主任双责任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在第六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郭靖同学的压流循环水暖床毯获中职组学生创新作品一等奖,郭玉良同学的开门关门双重门扣、钱思源同学的全自动耐压检测仪获中职组学生创新作品三等奖。

校企合作特色班 篇7

1 传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 “顶岗实习”、 “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组建实体 “冠名班”订单培养等方式。传统的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学校与企业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和人才需求量,签订培养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由于 “订单式”人才培养有利于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实现培养的高针对性和高实效性,当前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2]。

其中冠名班 “订单式”教学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主要方式。冠名班 “订单式”教学模式主要内容是企业根据自身对技能人才要求,对相关院校提出个性化培养要求。学院按照企业的培养要求,从新生入学开始组建以企业命名的单独教学班级,全程为企业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冠名班教学模式有许多优势: 如有利于解决企业在特殊工种人员需求时而招不到人的困难; 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培养学习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等等。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 ( 1) 企业仅有一些特殊工种向学校提出订单式培养时,开展面不宽; ( 2) 学校相对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学校没有主动权。( 3) 由于新生入学不久就组建订单班,学生没有深入了解企业,更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致使毕业后发现自己无法适应企业,出现辞职现象,也导致学校和企业资源浪费。

2 校企合作 “虚拟订单班” 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探讨

为了弥补冠名班 “订单式”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教学探索,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采用了新型 “虚拟订单班”教学模式。 “虚拟订单班”是指校企合作,突破专业、年级的限制,由企业面向在校藉生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重新组合成立 “新班级”,学生利用选修课或课外时间接受相关专业实践培养,实现企业储备人才的定向培养。 “虚拟订单班”培养模式可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可以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培训相结合,起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双方共图发展的作用。

2. 1“虚拟订单班” 具体做法

( 1) 参加虚拟订单班的学生在校内不形成实体班级,按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原班级分散学习、日常生活和教学管理;开课期间,由企业派专家到学校围绕企业愿景、企业文化及制度、品质管理、产品生产及管理等内容给学生授课。毕业后,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是否成为企业的员工。

( 2) 参加虚拟订单班的学生采取学生自愿原则。由企业根据自己需求,发布招生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报名,经企业考核面试、学校推荐,合格后即可成为基础学员。

( 3) 学校根据学员人数多少分成若干 “虚拟教学班”,列入教学计划开设选修课,完成课程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并配备专门的班主任和专业指导老师,对学员将作为公司的预备员工进行培养。

( 4) 学员利用假期期间可以组织到企业生产实习,实习期间企业根据时间、工种等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2. 2“虚拟订单班” 人才培养效果

( 1) 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新方法。

“虚拟订单班”是顶岗实习、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组建实体 “冠名班”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延伸和补充,这种产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模式,为企业前置人才节约了培训资源成本,给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 “虚拟订单班”培养模式让企业实践案例走进课堂,让课堂教学进入企业一线。既丰富教学内容,灵活了教学方式和手段,又由于在情境中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 2) 解决了企业生产需要与学校教学计划的衔接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手段乃至教学计划、招生规模等制定过程中,依靠学校的教师完成,而由于教师实践性及市场性的欠缺,造成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创造相互脱节,出现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符。而 “虚拟订单班”培养模式,是依据企业人才方面要求提供的准确信息,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开设选修课。这种模式既能解决好企业生产需要与学校教学计划的衔接问题; 又满足学生的需求( 兴趣、学分) 。

( 3) 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技术能手合作,到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攻关。

通过 “虚拟订单班” 培养模式可以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习、见习、调研等机会,让教师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培养一批既有理论又了解企业运作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4)有针对性的解决现在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的问题。

“虚拟订单班”对学生来说,能深入了解行业,真刀实枪地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有效提高专业实际技术能力与素质。对企业来说,则可以把企业文化、岗位素质教育融合进教学中,缩短准员工岗位适应期。

( 5) 使企业、学校、学生达到了 “三赢”。

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和订单培养的过程管理,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3]。对于企业而言, “虚拟订单班”可以依托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定向培养公司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缩短了企业与学生间的磨合期,减少了企业的培训和招聘费用; 提前抢占人才需求,增加学生的忠诚度。对于学校而言,“虚拟订单班”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困境,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对接产业、专业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职业技术标准得以实现;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 结语

校企合作特色班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班,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探索的成果, 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 各高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亦被提到日程上来, 并且呈现比较迅猛的发展态势, 订单班应运而生, 实训基地陆续建立。然而, 在高职院校部分的校企合作项目中, 订单班却呈现出“短命式”和“一过式”的问题。

为了探索这种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针对浙江省某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正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现状, 将其毕业后的大致去向做以归类:

1.家庭条件富裕, 毕业后不需要从事工作的占5%;

2.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占50%;

3.欲继续读书深造摆脱蓝领的占15%;

4.留在订单培养企业, 期望能有机会从工人做起, 在短时间内升职加薪的占30%。

与订单班学生交流时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与自己的理想和初衷相悖, 心理落差大, 感觉自己毕业后的前景黯淡无光, 属于自卑且不愿意求上进的类型;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收入低, 在社会更加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 靠在企业中赚得的工资无法实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生活需求, 因此直接导致学生摒弃了订单企业的盛情邀请, 急欲另谋更加有“钱途”的工作;而这其中反响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则是缺乏发展空间, 学生认为只有专科学历的自己作为一个“合格的操作工”的社会定位很难改变, 即使留在企业, 但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很可能一辈子守着机器, 这是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因此, 只有三成的学生愿意在观察中留在订单企业, 在探索中寻找能够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成功机会。事实是这三成学生中还有三分之一无法摆脱最后流失的命运。有七成的学生根本不打算留在与自己签订协议的订单企业, 这七成学生一部分学生是想法成熟, 目标明确, 希望打理自己原本比较熟悉的家族生意或早有想法独自创业, 这部分学生相对较少;一部分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及培养学生的方案不了解, 糊里糊涂的来上学, 糊里糊涂的毕业, 这部分学生比例很高, 在我校此比例更高;还有部分一知半解的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知所云, 富于幻想, 眼高手低, 不愿脚踏实地工作, 这部分学生即便留在订单企业, 最终也会成为庸庸碌碌的操作工, 后期多以跳槽收尾;这种现象在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校企合作存在目的异化、局限于技能训练、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价值观的成熟等问题。而正确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应当着眼于学生智慧的养成。

该校校企合作的目的显然不是定位于学生智慧的养成, 明显有失偏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力, 并为自己储备人力资源。而学校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增强学校的办学名气和地位。另外, 某些校企合作是在企业与学校的某些关键性人物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建立的。换言之, 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不会以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 因为在本质上, 企业不是教育机构, 企业的使命是生产、销售或服务, 赚取利润, 而不是培养人才。从文化理念到实际运作, 企业都迥异于学校, 因此企业不会在意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企业既没有这样的能力, 也没有这样的义务。如果不以智慧养成作为校企合作核心的、直接的目的, 那么, 校企合作最理想的效果不过是培养了一些合格的工匠。他们可能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 特别是动手操作的技能, 但心智不健全, 支配灵巧双手的却是混乱无序的思维和贫弱苍白的灵魂。因此, 如果迷失了正确的目标指向, 校企合作不仅无益, 反而会妨碍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会阻碍正确的职业教育目的的达成。因此, 在这种较低的校企合作水平上建立的成果“订单班”必然短命。在这个意义上, 无疑是对无目的、浅薄的倡导校企合作者的一个警示, 应该且必须严肃的反思校企合作的目的与宗旨。

除了社会环境, 文化传统因素以及地域因素皆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其中学校教育模式在众多教育因素中最为重要, 学校可做的工作最多、最易实现也是最快显效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又是最为关键的。这种融合需要长时间, 多方位的探索和研究发展, 在发展中积淀文化。例如:首先, 录取发展理想与学校办学宗旨和目标相吻合的生源, 这样学校既可以避免出现过多负面情绪的学生, 在强化其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过程中也会更加顺利, 培训效果也将更加明显。其次, 着眼于学生智慧的养成。智慧是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知识、技能与智慧不同, 知识与技能本身都不是智慧, 而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媒介, 其本身不是教育的根本旨趣, 对于学生来说, 知识、技能所承载的个体价值应该是智慧的养成。教育过程不能仅仅指向可观察的结果, 更应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思”, 并走向“自觉地思”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地把学生带入到“思”的状态中并通过“思”而获得生活的意义与人生价值的过程, 还是一个主体的自我观念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唯有如此, 教育才能完成育人的使命, 而不至于销蚀学生的主体性, 导致他们迷失在所谓的“知识”丛林之中, 或淹没在无意义的劳作之中。

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 并将这种培养模式做到实处, 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这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为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和“四个结合”, 即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定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 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通过校企之间的这种全方位的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 可以促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职业规范、道德要求、团队意识等文化内容, 帮助学生尽快成长。同时, 又可将企业的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内容不断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 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对接。

措施或具体方法有:

首先,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融入爱企业、爱行业的教育理念, 因为成才是在大浪淘沙过程中沉淀出来的, 要教育学生踏实工作、在工作岗位上要耐得住寂寞, 克服浮躁心态。

其次, 让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无障碍的文化交流平台, 将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当中, 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 让学生得到直观的启示。

再次, 通过成功人士的真实事迹来感染学生, 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方向感不明确的学生不会盲目虚度时光, 促进了其思想意识的尽快成熟、转化、统一与稳定。

最后, 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与企业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举办文化节、科技节, 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 经常举办成功企业家报告会。

因此, 订单班生命力的长短, 是否能蓬勃发展, 还需社会、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长期宣传打造与持续不断的完善, 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逐步的融合渗透, 避免校企合作停留在较低的合作水平之上。

在参加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培训的过程中, 将浙江某高职院校与浙江某药业集团公司的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一种“订单班”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以思考和总结, 联系我校办学实际, 寻求一条社会、企业、学校、家长和学生皆大欢喜的有效的健康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 为我校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先行做以警示。

参考文献

[1]张虹霞.中职“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2]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 2012.

校企合作特色班 篇9

一、 对接产业办专业,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 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专业特色。专业设置是否对接产业, 是否为行业产业提供有效服务, 是职业院校生命力能否持久的关键因素。因此, 学院以专业调整为突破口, 推动特色发展。

(一) 坚持服务行业产业, 明确办学定位

高职办学理念是治理者对高职院校的一种发展期待和价值追求, 关系到高职院校方向的选择、角色的定位和特色的形成, 它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和旗帜, 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对自身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形成清晰的认识后, 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及发展可能而确定。包括院校办学层次、办学目标、服务面向等方面。清晰而正确的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依据, 是特色形成的基石。学院领导主动深入航空产业、企业调研, 在充分了解行业、企业所思、所需的基础上, 明确了“立足空军航空修理, 面向地方航空产业,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坚持走融合式产教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走航空特色发展之路;坚持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并举、同步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内涵建设主线和教学中心地位”的发展思路, 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对接航空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布局。

(二) 深度对接航空产业, 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高职院校实现产教融合、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 传统的规模扩张式发展已经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注重内涵建设是时代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从单纯的专业建设“做强、做大”模式转向专业结构的特色化发展。对接产业办专业、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才, 是当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专业的开办, 要从紧跟产业发展, 对接产业的第一阶段, 发展到为产业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的第二阶段, 再到引领产业行业发展的第三阶段。

学院属隶空军装备部, 行业背景优越, 航空印记明显, 但从原有专业结构来看, 8 个专业大类33 个专业, 直接对接航空产业的专业只有3 个, 大多数专业与航空产业关联度不高, 专业结构对接产业不够紧密。专业大类开设过多, 专业结构庞杂, 发展重点不突出, 专业特色不鲜明。同时, 原有专业覆盖面过宽, 校企合作单位较为分散, 融合式产教结合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还不够深入, 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航空企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了适应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湖南千亿产业的发展需求、军队航空装备的更新换代以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需要, 学院紧密围绕航空产业链, 依据《2012—2016 专业调整》规划, 采取撤销与航空产业关联不紧密专业、新增航空产业发展需求专业、重组调整部分航空相关专业等举措, 使学院专业结构得到最优化配置。截止到现在, 已撤销累计22 个与航空特色无关的专业, 新增8 个航空特色专业, 调整转向专业2 个, 从而实现了全部专业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 并建立起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紧跟航空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二、坚持办学特色引领, 实行专业集群发展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将有利于将分散的资源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的形成, 从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可知, 高职院校建设应将专业集群建设作为院校建设发展的重点。

自2012 年起,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依据特色办学的办学思路和定位, 紧密围绕航空维修办学特色调整和重组及优化专业结构, 使专业对接航空产业链中的航空维修和航空制造及服务与管理三大职业岗位群, 调整与重组邻近学科, 从而将专业优化为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四大专业群, 并明确以飞机维修、飞机控制设备与仪表、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航空服务四个重点特色专业为抓手, 促进航空专业群的良性发展,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办学效益。 (见图1)

三、依托行业建专业, 促进内涵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行业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 行业企业是学校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学院紧紧依托行业企业, 在机制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重要方面加强建设力度, 推动学院内涵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随着军队航空装备修理和地方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 学院全面实施对接产业、依托行业、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军队和行业优势, 全面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空军装备部机关、湖南省教育厅、国防科工局、民航监管局大力支持下, 2013 年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行动领导者, 积极主动联系军队装备维修企业和地方民航企业以及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 建立“军队、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多方协同创新的非官方组织的自由联合体———“中国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实现了集多方优势力量共育英才和师资, 集多方物力财力共建基地, 科研成果的共享与转化以及学院的发展壮大。协同中心积极探索出了产教融合发展新机制, 拓宽和挖掘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成立两年来,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5713 工厂、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44 家中心成员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并签订协议, 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建、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形成了“军航”“哈飞”“贵飞”等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协同创新中心不断发展壮大, 成员已达70 家, 尤其企业捐赠极大促进了学院快速发展, 多家企业已累计向学院捐赠所亟需的飞机、发动机、雷达等市值近3 亿元的航空相关的设施设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 为专业群与行业企业的全面及深度的交流和合作搭建了桥梁和平台, 不仅创新了校企合作模式, 还构建了产教融合新机制。

(二) 校企深度合作, 构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建立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 更是职业教育高质量的有力保障。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既上得了讲台, 又下得了车间, 上讲台, 能上一堂学生满意的好课, 下车间, 能干一手技术好活。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双师素质”教师评定办法基础上, 下发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考核管理办法 (试行) 》, 细分“双师素质”教师为初、中、高三级, 校企共培共育, 建设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团队。

教师须进厂、企顶岗历练从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新任的专业教师在入职前, 无论什么职称或学历, 只要缺乏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 必须进生产一线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对于在岗工作的教师, 则实行五年一周期的到企业工作半年至一年。下厂锻炼的教师带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专项操作技能培养等任务, 到企业具体生产岗位, 实行一对一的“传带式”培养。对于教学管理干部, 则每年选调部分骨干到航空修理企业挂职锻炼, 学习和了解管理经验与前沿技术。通过顶岗培训, 实现专业理论和生产管理实践的融会贯通。

聘请企业高技术人才, 组建外聘教师团队。处于生产一线的企业不但汇集了经验丰富的优秀技术人才而且拥有最新的技术, 学院一是组建一支传播先进思想理念的客座教授品牌团队。如学院已聘请多名厂企的董事长、总经理和厂长等高层人员为客座教授, 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到校讲学或做专题报告, 不仅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亦把企业的管理及文化理念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等思想引入学校。二是组建一支传授经验技能的高技能型的兼职教师团队。依据学院的学期教学大纲安排其到校进行教学以及实训教学, 甚至参与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此外, 还可以与学院教师一同开展科技攻关、技术革新等, 从而有效补充了双师队伍。

(三)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推行实训的现场星级评价管理机制

实践操作是职业院校学生习得技能的关键途径, 实习实践则是完成教学目标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 由此可见,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阵地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协同创新为平台联合中心成员先后建立了飞机维修、飞机控制设备与仪表等4 个校内实训中心, 多个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同时, 推行实训教学现场星级评价体系。首先, 学院基于军航和民航的修理生产现场, 引进航修企业领先的生产管理理念, 大力推行6S实训的教学现场星级评价管理机制。其次, 学院进行生产现场的要素考核的指标化管理, 将企业生产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管理要素相对应地转变为师生、工装设备、耗材、实训和教学过程、环境等五大管理领域并作为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再次, 参照企业生产车间的功能布局, 将实训的现场划分为产品作业区、教学区、作品展示区, 再现航空修理企业生产真实情境。实践教学实行看板管理、识别管理, 使实训的教学活动计划、实训项目、实训流程一目了然, 提升了航修实训操作情境的环境管理水平。此外学院将“敬畏航空、敬仰航空、敬爱航空”“航空报国”“无差错、零缺陷”等航修理念贯穿实训教学全过程, 使学生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构建了融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于一体的培养体系。

四、校企合作成效凸显, 服务能力提升

近年来, 学院对接产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 紧跟航空产业发展, 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学院社会认可明显提高, 得到了行业的广泛支持。

校企合作如火如荼, 行业支持大幅提升。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战略平台发挥了巨大作用, 已经形成校企深度合作、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一年来, 学院已与44 家理事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理事单位累计向学院捐赠飞机、发动机、雷达等价值3 亿多元的实习实训设备。开展订单培养39 个班级1245 人, 很多学生一进校就落实了就业单位。与此同时,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产业的功能逐渐提升, 主要为行业开展员工培训、CCAR-147 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从业人员注入资格考试等, 累计培训1565人次。

学院特色进一步彰显, 社会认可明显提高。学院所有专业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 四大特色专业群覆盖航空全产业链, “零误”“三敬”等航空文化氛围浓厚, 航空特色鲜明。学院隶属空军装备部, 军队航空武器装备修理和军队机务士官培养数量逐年增加, 目前, 直招士官人数已占学院招生计划总数的三分之一, 约为1000人, 包括空军、海军、陆航和二炮部队, 学院军队特色进一步彰显。此外, 学院的社会认可度明显提高, 取得了招生就业双丰收。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飞机控制设备与仪表等专业录取分数达到或超过三本, 士官招生形势火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稳居高职院校前列。2014 年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等级, 2015 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50 强高校。

参考文献

[1]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4) :97-100.

[2]包丽颖, 安钰峰.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0) :68-69.

[3]殷新红.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职专业结构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3 (33) :61-66.

[4]朱厚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26) :57-61.

校企合作特色班 篇10

本文以具有代表意义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零度眼视光技术专业班 (以下简称“零度班”) 为研究对象, 该班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技术专业与深圳市零度眼镜集团合作成立。本研究将针对学生、教师及企业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从校企合作教育的接受者、参与者角度评价校企合作成效。这一实证研究旨在为职业院校完善校企合作教育规章制度、政府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指导政策及相关法规条例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工具

1.1 研究对象

选取零度班学生、合作企业及学校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抽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2010级眼视光专业校企合作零度班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21名, 女生19名。同样以整群抽样法选取零度班10名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学校教师5名, 企业教师5名。

1.2 研究工具

参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文献, 结合零度班具体实施方案, 自行编制零度班教学效果评价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问卷包括课程设置、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管理模式、就业等9个纬度, 共30个条目。根据测试, 该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8, 能达到研究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零度班现状分析

2.1.1 零度班的构建

零度班成员以眼视光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为主, 本着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原则,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零度班成员筛选标准, 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 增加企业课程, 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企业为零度班学生提供实习及就业渠道, 学生成绩经企业评估合格后, 可根据个人要求和能力, 由企业统一安排工作, 并给予优先培训及晋升机会, 培养周期为两年。

2.1.2 教师队伍

零度班教师由企业和学校两方提供, 其中学校教师6人, 包括副教授3人, 讲师1人, 助教1人, 高级技师1人;企业教师5人, 其中培训部主任3人, 高级验光师2人。

2.1.3 教学计划制定

根据企业对人才核心能力及专业技能的要求, 校企双方认真研讨, 结合企业现有岗位任务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以此为指导, 明确零度班课程和学校专业课程的关系及衔接模式, 根据双方师资特点及专业、职业背景, 分配教学内容和任务。

2.1.4 教材编写

依据技能培养目标, 校企共同编写培训教材, 企业参与人员主要是企业管理和技术部门人员, 对实际工作中常见问题进行总结, 并将与企业工作流程紧密相关的技能和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材。

2.1.5 评价和激励机制

教学评价采用期末理论、操作考核成绩结合平时情景模拟演练成绩方式, 根据学生总成绩评定零度奖学金, 对成绩合格并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给予安排进企业工作及优先培养、晋升的机会。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调查

在零度班学生实习结束前1个月开展问卷调查, 了解其对合作教学满意度、效益的认知情况以及完善改进建议等。问卷采用集中发放、集中收集方法。共发放问卷40份, 收回有效问卷39份, 有效回收率97.50%。

2.2.2 访谈

访谈对象为对零度班非常了解的教师和企业人士, 其中企业人士主要为负责教学培训的专业事务部经理及参与教学的企业专家。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学生对零度班认知评价结果 (见表1)

注:*表示只列出比重最高的4项

3.2 开放性访谈结果

从访谈结果来看, 教师及企业人士对零度班整体运作情况比较认可, 同时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他们认为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共同主导, 各司其职, 学校侧重理论与常规知识教学, 企业则侧重迎合市场需求进行实操课授课, 提供实习岗位甚至就业岗位, 双方优势互补, 保证学生岗位能力全面提升。而且双方在课程设置方面共同探讨, 有效结合了行业发展需要, 保证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此外, 企业普遍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更好地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例如学校可以在排课时将合作课程科学地融入常规教学, 而企业可积极开发适应新市场、新环境的职业课程, 提高学生见习、实习效果。双方应该积极开发校企联合授课新模式, 互通有无。

4 讨论

4.1 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优化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调查问卷中课程设置、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模式4项评价指标主要为了解合作办学的实施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零度班教学比较满意。体现合作办学效果的3项指标, 即教学效果、前景评价、就业及职业信心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认为校企合作办学具有显著优势, 对学习效果、实践能力及就业等都有很大帮助, 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2]。

企业人士对零度班运行情况表示满意, 对校企双方共同主导、各司其职、共同探讨、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给予肯定。可见,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多个环节安排合理、实施到位、效果显著, 获得了学生的支持和认可。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密切相关, 政府、学校、企业应全方位合作, 各司其职,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将工学结合理念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校企双方应以内涵发展为前提, 以机制改革、管理完善为保障, 不断加深合作层次。学校可偏重理论教学, 企业则以实践教学及综合能力培养为主, 努力创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合作模式, 真正实现紧跟产业发展步伐, 联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

4.2“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全面发挥企业办学主导作用

从本研究调查结果来看, 66.00%的学生认为在零度班教学中企业应该占主导地位, 主要进行实操类课程授课, 并提供实习机会;而企业人士也非常认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说明企业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平台, 应该更多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积极介入学校人才培养。但目前由于相关制度缺乏、合作模式不完善、企业利益难以保障等问题, 企业参与意愿不高, 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

对此, 应全面推进“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运行机制, 全面提升企业在教学中的地位及参与度, 发挥企业的办学主导作用[3]。

政府应结合地方发展需求, 以国家法规为指导, 建立完整统一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用法律手段保障校企合作教学有效实施, 制定相应奖惩机制, 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全面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完善[4]。对于财政补贴如何筹措以及如何使用等, 政府部门应全面考虑学校、企业、行业情况及建议, 结合教学及社会发展需要, 真正将补贴用到实处。如王文槿等指出, 企业建议政府应当改变在职业院校建立实训基地的做法, 将资金用于扶持校企合作的开展和持续发展, 比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由行业组织建立实训基地, 避免院校实训基地设备与技能落伍、教学难以继续的尴尬局面[5]。此外, 地方政府应加强鼓励和引导, 搭建由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及学校等各方组成的职业教育运作体系, 保证校企合作有效实施。

高职院校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应在合作办学中发挥协调、主导作用。高职院校首先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其次, 必须强化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 切实保障企业利益。例如以企业人才需求“订单”为主要依据, 组织实施有效的订单培养。学校也可深入企业调研, 结合自身优势, 为企业开展各项人才培训服务。总之, 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生源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发挥自身作用, 最大程度地保障企业利益, 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

行业组织应该发挥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利用行业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 制定行业标准及规范并指导实施, 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评估、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 为企业参与教学提供指导, 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科学实施和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教育。企业应结合市场需要, 加强实践和岗位技能教学能力, 与学校优势互补, 保证学生岗位能力全面提升。此外, 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人才评价标准、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制定等环节, 以保证人才培养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同时双方应积极开发校企联合授课的新模式, 互通有无。

5 结论

零度班教学虽然多方面实施到位,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说明校企合作办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 是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应全面推进“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 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有效落实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权责, 融合教学与实践, 建立系统、高效的合作模式, 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金峰, 程培堽.校企合作失灵:原因和矫正措施[J].现代教育管理, 2013 (3) :58-63.

[2]霍丽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4 (31) :35-42.

[3]刘洪一.“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3) :115-120.

[4]付俊薇, 高云飞, 梁艳清.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实施成效之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3) :28-35.

校企合作特色班 篇11

拓宽招生渠道 确立“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

为确保“订单班”招生质量,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将“订单班”招生信息向社会公布,学生或家长可以通过企业网站或社会关系等对企业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和学院的招生部门或系部联系,了解具体情况。通过这种形式成立的订单班,学生在上学前就对今后的就业方向做出了长远的规划,有利于学生就业观的形成。

与此同时,学校号召合作企业来校宣讲,在相近的专业或通用专业中选拔部分学生组成订单班。这种订单班因为学生已经在校上了两年学,对所学专业和行业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因而组成的订单班人数基本能够稳定,人员变动相对少,因而后续的教学和顶岗实习也比较容易组织。这种订单班的成立,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丰厚的待遇,并有一定的上升通道。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校企双方成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持下制定的,是在双方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的前提下,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量化成课程教学的过程来完成的。

此外,学校在“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考虑到存在着同一专业不同企业要求的情况,比如学校通信技术专业的订单班,通信运营、通信建设、通信维护的要求就不尽相同,因而对同一专业的不同“订单班”执行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质量为本 正视教学组织与管理过程中的不足

“订单班”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一和大二阶段,学生主要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及开展部分实训,这一阶段的任课教师基本都是学校的专职教师;第二阶段是大三的第一学期,由企业人员和专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和实训管理,上课内容除了企业文化课外,主要是岗位实践课程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实训内容也主要是在校企联办的实训室内进行;第三阶段是企业顶岗实训,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企业进行。

企业教师专业性强,教学性不足 企业教师在语言叙述及教学组织等环节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展现出来的技能令学生折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为学校通信专业讲授电缆接续和光缆接续的企业特聘教师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都是在通信行业举办的各类竞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的佼佼者,是通信行业的一面旗帜。虽然他们在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上很难回答得清楚,但丝毫没有影响学生对他们的崇拜,因而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企业教师流动性强,更换比较频繁 企业中能够参与教学的人员往往都是企业的骨干,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很难保证教学的时间要求。协调一周的时间让他们专门为学生上课或实训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以往的订单班教学中就出现过同一实训更换不同老师来上课的现象;而且因为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有教学经验的师傅因为工作的变化而不能继续从事教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不得不临时选派学院专职教师代替企业老师上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也给整个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不便。

学校专业教师力量亟待加强 经过多年的磨炼,学校已经锻炼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能将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教学工作不但得到学生的褒扬,更得到了企业的好评。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经常被培训中心抽调为企业员工做培训,因而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下企业锻炼,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与企业脱节的现象。

以市场为导向 改进“订单班”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

“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因而人才培养的评价工作也应该由双方共同承担,尤其是实践教学的评价工作。近几年,随着“订单班”数量的增多,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对此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大三第一学期的课程考核采取校企双方共同出题考核的形式,学生成绩由平时考勤分(20%)、作业及课堂提问(20%)和期末考试(60%)三部分组成;企业参与的实训课程的考核由企业方制定并实施,但需报教务处备案。二是大三第二学期的考核采取企业评价、毕业论文和设计、技能鉴定证书三部分组成。学生在实训结束后,由企业根据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的考核方案给学生一个综合评价。另外,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除了要完成的工作以外,还要自己选题和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论文和设计,同时还要参加技能鉴定,拿到技能鉴定证书(或与工作相关的其他证书)。

此外,大部分学生在参加工作后一年内,学校要进行就业追踪,由教务处、各系部和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三部门联合就业单位联系或座谈,了解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学习和生活,部分优秀学生还会被邀请回来给在校学生作报告并和相关专业负责人座谈,为修订下一届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帮助。

经过几年来的良好运行,“订单班”不但加深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使学校的招生和就业进入了良性循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校企合作特色班 篇12

一、高职职业生涯教育一定要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高职职业生涯教育与高职自身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相适应,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 与培养目标相适应。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种培养目标旨在突出职业教育由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 其实质就是要围绕企业办学。[1]与此相适应, 高职职业生涯教育必须根据这些特点, 在教育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 以实现与培养目标相协调。

(二) 与培养模式相适应。

高职教育目前正处于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 这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工学结合以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为基础,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2]因此, 高职职业生涯教育要主动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 研究校企结合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探索双方合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三) 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高职院校学生是在高考招生的第三或第四批, 与普通本科院校生源相比, 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存在较大差距。但是, 他们的准职业人特性更加明显。所谓准职业人, 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即将进入企业的人。高职学生正是处于职业生涯准备期的“准职业人”, 如果不抓住这个基本特征, 高职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四) 与学制结构相适应。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 高职院校有其特殊的学制结构。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 学制一般为三年, 其中的实习时间安排较多, 可占到高职学生整体学业阶段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为此, 高职职业生涯教育要拓展实践育人的视野, 构建与学制特点相适应的全程化培养模式, 并利用三分之一左右的专业实习实训的时间, 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与高职专业教育的和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利用校企合作开展高职职业生涯教育的优势分析

利用校企合作进行高职职业生涯教育既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协调;又遵循职业生涯教育教学的规律, 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 校企合作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办学, 强化了高职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形势下, 一方面, 高职院校可以遴选和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 与校内专职教师相互配合, 形成复合型的师资队伍结构, 整体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团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 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走出去的良好平台, 通过鼓励和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和顶岗实践, 改善知识与能力结构, 积累职场经验与认知, 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 校企合作丰富了高职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有助于调动学生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能动性。

学生对于职业生涯发展或就业服务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 单靠高职院校的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利用校企合作优化教学方案、共同开发课程等独特优势, 不仅能够使高职职业生涯教育更接近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而且能够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设计教育内容, 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 校企合作有利于开展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活动, 不论是组织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教学, 还是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及个体辅导, 都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 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 校企合作的实训实习基地和企业文化资源为高职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 促进职业生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企业环境下, 学生同时承担着职业人、企业人和社会人的角色, 职业生涯理论的习得与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有机统一。作为一个职业人, 他需要遵守职业道德, 培养职业能力, 追求职业梦想, 获得职业认同与回报;作为一个企业人, 他需要爱岗敬业, 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学习企业的专业技能, 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 认同企业的主流文化, 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一个社会人, 他需要遵纪守法, 团结合作, 通过自己的付出体现个体的社会价值。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各种问题的出现和解决的过程, 也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利益关系者的评价和自身不断调整的过程, 最终构建从职业认知到职业行为的完整链条。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开展高职职业生涯教育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共同关注。[3]这种合作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将学校育人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对接, 是高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 建立校企合作的高职职业生涯教育的流程模型。

以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唤醒为起点, 以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 以校企合作为特色, 通过“全程化三阶段四模块”培养模式的实施, 达到高职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

(二) 校企合作的三阶段教育目标的全程化设计。

第一阶段的目标是职业生涯意识的唤醒, 此阶段主要针对高职低年级学生, 校企合作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是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认知,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势与不足, 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通用性技能, 提高基本素养, 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职业素质养成, 此阶段主要针对高职中间年级学生, 校企合作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自我拓展, 培养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帮助学生认识职业, 并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和督促学生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生涯决策, 拓展职业知识技能, 培养职业化素质。

第三阶段的目标是职业能力提升, 此阶段主要针对高职高年级学生, 校企合作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 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评价, 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 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 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三) 校企合作的四大教育模块在各阶段的配合运行。

1. 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模块

此模块侧重在第一阶段实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编写教材、制订教学计划,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阶段特点, 构建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使学生系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以学科渗透为原则, 发动专业教师全员参与, 探索职业生涯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 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注重引进和推广接近企业实际的培训类课程, 并且可以将企业的典型案例引入课程教学, 将教学实践嫁接到企业的运作中, 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和载体。

2. 校企合作的素质拓展模块

此模块侧重在第二阶段实施。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 结合高职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需要,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企业的参与, 让企业来协助开展如职业生涯设计比赛、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职业教育工作坊等互动性、专业性很强的体验式活动, 引导学生在自我体验中达到自我教育和提升, 并自觉将习得的观念运用于现实的职业生涯世界。

3. 校企合作的社会实践模块

此模块侧重在第三阶段实施。引进企业界有创业和管理经验的资深人士或专业培训人士作为学生的导师, 让学生及早零距离接触到职场的行家里手, 从而有目的、有侧重地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可通过参观、实习、考察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为学生创造认识企业、参与实践、检验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在近距离体验职场中启发职业生涯意识, 培养职业品性素养。

4. 校企合作的个体辅导模块

此模块在三个阶段都要兼顾实施。要不断扩大职业生涯教育的覆盖面, 提高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的服务水平。校内外职业生涯教育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参考职业测评结果, 通过预约谈话、开通热线电话、网络平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并对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监控, 结合社会环境、职业需求的变化, 指导学生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参考文献

[1]朱发仁.高职院校“企业化”校园文化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2-30.

[2]黄红湖.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教育模式探析[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10, (1) :55.

上一篇:建设导则论文下一篇:Q优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