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2024-10-11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精选8篇)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篇1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薛仰全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薛仰全

职业教育是沟通教育与职业之间的渠道,“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作为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职业教育主要通过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协调,来实现自身的产业化运作;通过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学校多方面的交互作用,来达成教育模式、教育规模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某种平衡;通过“招生、引资→教育教学→推荐就业→业后培训”这一办学过程,来体现产业“原料采集→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条龙的运作。因而可以说,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它具有教育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决定了与职业、产业和企业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决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其持续发展、内涵发展和专业特色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2009年以来,我们以国家骨干校项目建设为动力,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为突破,紧紧围绕酒泉以风光资源为依托的新能源产业,以农作物制种和节水灌溉为核心的“一特四化”农业,以及以敦煌莫高窟和卫星发射中心为品牌的旅游业,全方位推进了特色专业建设,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高位对接,促进了学院转型跨越发展。具体做法是:

一、理清校企合作思路,探寻校企合作接点 纵观国内外职业教育,促成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合作的根本动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1.法律约定。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其背后就是一整套自上而下、责权清晰、相互衔接、便于操作的职教法规。既有《联邦职业教育法》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又有《手工业行业协定》、《企业基 本法》、各州学校法及《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职业培训条例》、《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强化职业教育的几项重点措施》等配套政策,从而为校企合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法律基础和政策保障。

2.情感维系。校企双方不排除具有共同的利益,但主要是基于个体的情感基础,建立彼此的联系。这在高职教育兴起之初,曾经是很多院校为了打开局面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但毋庸置疑,这种基于人情关系的校企合作,既缺乏法律的保障约束,又没有确定的利益互相扭结,明显具有不稳定性,往往会因为人事变动、利益分配不均等偶然或必然的因素,随时破灭。今天关系好就合作,明天关系疏远就分手。因为缺乏来自企业的原动力,校企合作由此沦为学校的“一厢情愿”,沦为一所学校甚至个人与个别企业或某个企业管理人员的“单方面对话”,根本无法上升到制度文化层面。

3.利益驱动。如果把校、企放在同一个链条上来看,职业院校显然居于生产、销售的一端,企业则是它潜在的消费市场。要在生产市场与消费市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就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的利益结合点,以此为纽带,将校企双方紧紧捆绑在一起,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这在国家职教立法相对滞后、行业企业职教职能明显缺失、核心竞争力尚未引起企业足够重视的当下,无疑是推进校企合作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也正是瞄准了利益这一纽带,近几年来,我们主动寻求与企业“联姻”,逐步摸索出了五种校企合作的有效接点:

一是土地入股型。如2.1兆瓦光伏电场,就是学院以土地入股,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厂,按股份制模式运营,在建厂及生产过程中承担相关实训教学任务。既解决了企业建厂的场地等问题,又解决了学校生产性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获得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二是设备租赁型。如与酒泉知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即由学院将机械制造实训中心相关设备租赁给企业,由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承接相关专业学生实训。消耗性实训基地由此转化为生产车间,教师和公司员工合一,教学与经营管理一体,岗位练兵,生产育人,显著缩小了工学之间的缝隙。

三是合资经营型。如农林产教研发中心就是引入兰州昶荣园林公司,学校出资70%、企业出资30%合资建成,平时由企业管理和收益,生产季节由学院安排相关专业学生进驻,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开展实训。借助合资,校企扭结为直接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教学与生产同步。

四是人才供给型。如与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敦煌种业学院”,与山东蓝海酒店集团创办的“蓝海学院”,与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盐湖学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酒泉本地其他种子企业等创办的各种订单班,以及依托长三角机械电子企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等均属此类。既满足了农业、服务业、化工等行业企业渴望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保障人力资源供给的内在需要,也有效化解了学校生产性实训资源相对紧缺、企业文化教育长期滞后、对口就业率偏低等的瓶颈,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实现了实习与就业联体。

五是价值推广型。如与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建的“金风学院”,与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的“大禹学院”和节水灌溉示范区,以及计划实施的风光电互补路灯项目,就基于企业渴望通过学校和学生推广自身文化、产品及形象价值的需要。不仅实现了人才共育、实训基地共建和产品推广,更将企业文化直接导入了校园文化。

二、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瞄准上述有效接点,我们从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研发等不同角度,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大大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成果。

(一)在实训基地建设领域的合作

一是建设光伏电场。围绕太阳能应用技术、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等专业建设,联合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了10.1兆瓦光伏电场项目。电场占地600余亩,规划投资1亿多元,一期工程2.1兆瓦已于2011年底并网发电,包括固定式多晶硅发电系统(1.5MW)、固定式非晶薄膜发电系统(0.1MW)、固定式背接触 发电系统(0.1MW)、平单轴跟踪式多晶硅发电系统(0.1MW)、斜单轴跟踪式多晶硅发电系统(0.1MW)、双轴跟踪式多晶硅发电系统(0.1MW)、高倍聚光透射式发电系统(0.1MW)7个子系统,有效集成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光电技术,集生产、教学、科研于一体,为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和光电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平台。下一步,将继续联合东气集团扩建8兆瓦光伏电场,完成图书馆400千瓦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全力打造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技术最先进的光电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

二是实施了“酒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以农林产教研发中心为核心示范园,由政府牵头,政、企、校、科研院所四方联动,以“一园六区八中心”(核心示范园;主要农作物品种及技术研发示范区、种子加工示范区、城郊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农业节水技术示范区、设施养殖园区;现代农业技术研发集成中心、棉花工程技术中心、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种子质量监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测土配方工程技术中心、植物病虫害检疫检测中心、动物疫病检疫检测中心)为基本框架,实施了“酒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核心示范园一期工程,建成20亩种子(苗木)试验示范基地、40亩砂石性非耕地经济林试验示范基地、10亩现代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及60亩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192平方米恒温库,建立了“甘肃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西北领先的组织培养室。二期建设的种子加工与仓储示范基地、农副产品加工试验示范基地、设施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等,也已进入设计论证。示范园建成后,将保留各分区或中心现有建制、机构、职能,共享设施、设备、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从而形成强大的技术集成平台,集中谋划和开展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生产经营和教育教学,为酒泉市实施“一特四化”农业发展战略做超前探索和示范。

三是建成了钣金生产线。依托酒泉知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机械制造实训中心原有设备基础上,添置静电喷涂处理设备等,建成了钣金加工实训车间,主要加工档案柜、文件柜、书架、电缆桥架及配电箱柜等,并可根据用户需求独立设计制作各种钣金制品。现已完成产值50万元,成为机电类专业学生重要的校内顶岗实习基地。四是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选择优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47家,在承担生产性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2011年,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实训学生11988人月,吸纳毕业生就业888名;中材科技、新疆广汇、东方电气、新疆宜化等大型实训基地,单次接纳毕业生达到百名以上。

(二)在教学领域的合作

一是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校企合作,探索构建了旅游管理“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种子生产与经营“伴耕伴读”、机电一体化技术(风电方向)“三段进阶”、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任务驱动,学做合一”、应用化工技术“两段双轨”等一整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11次,获团体一等奖2项、个人一等奖121项;参加全省技能大赛18次,获团体一等奖2项,个人特等奖10项、一等奖33项;重点专业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达到90%,就业率达到95%,用人单位满意率显著上升。

二是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对接企业群、职业群、岗位群、技术群能力要求,构建了“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着力加强了精品课程建设。联合大禹集团,开发了国家精品课《节水灌溉技术》,并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教育厅级);联合金风科技、敦煌种业等企业行业,开发《种子检验技术》《导游业务》等甘肃省精品课程4门,《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反应过程与技术》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5门,《会计实务》《物流运输与配送》《电气安装规划与实践》等院级精品课程31门,不仅实现了学院国家精品课程零的突破,而且在节水灌溉和新能源类专业领域课程建设方面,为兄弟院校提供了一定借鉴。

三是共同开发特色教材。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同步加大了教材开发力度。完成《甘肃导游》《种子加工贮藏技术》等教材立项63部;开发《风力发电场建设》《种子检验技术》《化工单元操作》《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大学生素质拓展》等特色教材近30部,出版“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20部。其中,与金风科技合作开发的《风力发电场建设》《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等 多部教材,及时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获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是共同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切实优化了教学过程。如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专业,将大禹集团产品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管理、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运营模式,成功转化为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模式,将学习情境纳入公司真实的生产运营情境,将学习单元建立在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营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之上,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再如太阳能应用技术专业,以2.1兆瓦校园光伏电场建设项目为载体,将电场建设任务转化为专业实训项目,课堂与工地合一,教学与生产同步,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五是共同打造教学团队。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核心,借力合作企业优质资源,改善师资结构,提升队伍素质,从根本上增强了学院教学力和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教师近50人,完成教师企业锻炼300余人次,重点专业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比达到80%;聘请校外兼职教师97人、兼课教师51人,外聘教师达到148人;建成风能与动力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等“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2个,导游业务、应用化工技术等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园丁奖、省级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人。

(三)在科研领域的合作

一是校企专家合作攻关,以企带校,显著提升了自主研发能力。联合青岛金博士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整流逆变、风向跟踪、风力检测、风机安装等风电、光电教学实训设备10套,获专利8项,不同程度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LB1型轮毂旋转变桨机舱跟踪风向实训装置、FX2风向跟踪风力发电实训装置、FX3型风向跟踪风力发电实训装置及TG2型模拟太阳升降、太阳跟踪、光伏发电、充电逆变实训装置等4套实训装置获评甘肃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并于2011年7月代表省科技厅参展了第十七届兰洽会。

二是聚合校企优势资源,共建光伏发电系统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以10.1兆瓦光伏电场和400千瓦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为平台,建立了“酒泉市新能源技术产学研示范基地”,并将联合复旦大学、东汽集 团,申请共建“甘肃省光伏发电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该实验室将根据目前光伏行业特点,设置光伏硅材料测试与研究、太阳能电池测试与研究、光伏组件测试与研究、太阳能电站建设系统工程研究和光伏组件附属设施测试等5个功能区,集合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

三、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实现高职培养目标,避免校企合作学校、政府热而企业、社会冷的现象,就必须引入市场经济理念,适应我国国情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近几年,我院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着力推进了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及制度创新。

在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上,提出了“331”校企合作组织体系构想,即以合作发展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站为框架,构建三级外部组织体系;以“虚拟学院”及其董事会、项目部、教师工作室为框架,构建三级内部组织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公室为纽带,联接内外。目前,已围绕种子生产与经营等专业建设,成立了“敦煌种业学院”;围绕风能与动力技术等专业建设,成立了“金风学院”;围绕旅游管理、会计等专业建设,成立了“蓝海学院”;围绕水利工程等专业建设,成立了“大禹学院”;围绕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建设,成立了“盐湖学院”。同时,依托紧密型合作企业,组建了旅游管理、风能与动力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水利工程、应用化工技术5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托相关实训室,建立了组织培养、新能源应用技术推广等2个项目部及王栋工作室、李文有工作室等3个教师工作室。下一步,将重点推进“酒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适时成立“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工作站、教师工作室等相应组织,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上,近几年,我们适应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势要求,以体制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以规范教学带动整体治理,逐步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一是顶岗实习制度。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试行)》《学生实验实训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办法》 等一系列制度,初步构筑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教育管理平台。二是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出台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室管理办法》等,初步建立了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申报、评审、验收、公示指标体系,实训教学的计划安排、开放运行、教学评价等运行体系,设备检修、设备维护、教学耗材、安全检查等保障体系,设备资料统计体系,以及实训室各项制度档案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实施办法》《外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教学团队遴选和建设实施办法》等,设立了“育才奖”(企业行业兼职教师)、“青年教师成才奖”,推动了校企技术、管理人才等的交流、共享。四是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条例》《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校企合作教材编写管理暂行规定》《教学资源库建设暂行规定》等制度,为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政策环境。

回顾我院乃至整个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校企合作就是职业教育之魂;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和紧密度,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和高度。借助校企合作,我们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借助校企合作,我们的办学特色从专业层面上逐步凸显,风能与动力技术、水利工程2个专业先后获评“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2个专业入选央财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借助校企合作,学院办学能力也开始得到认可,2010年,《耦合地方支柱产业,构建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荣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教育厅级);2011年,《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荣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当然,即便放眼全国,校企合作制度目前也还缺乏顶层的系统设计,有待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所做的尝试更是有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极完善。但我相信,今天的会议,必将从深层次上触动我们的思想,在校企合作推动专业特色化建设方面,引发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篇2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2日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最有效模式, 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在省示范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办学活力, 实现行业企业与专业建设的互相促进, 在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目前, 金融保险专业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并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课程开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交流、社会服务、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合作, 总体来说成绩是显著的。

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通过和行业企业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合作模式灵活多样, 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 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一) 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金融保险专业于2011年末重组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邀请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高管、行业协会及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加入, 校企合作形成强大合力, 共同完成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定专业发展规划研究专业调整与建设、研讨课程开发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协调学生实习、实训顶岗与就业、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定期举行研讨会, 就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卓有成效的讨论, 委员们对课程的开设门类、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构造、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重组对金融保险专业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搭建了平台, 也有助于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二) 创办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

1、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成立。

2011年11月4日, 学院领导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共同为“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揭牌, 当两位领导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 顿时引起台下一片掌声。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学院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友好合作又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也为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添写了浓重的一笔, 更为学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2、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

为明确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规范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合作双方起草并通过了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章程由总则、组织机构、工作内容与形式、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经费来源与财务管理、附则六部分内容构成。

3、企业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

为了让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要求, 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保险专业聘请了紫金保险公司淮安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及销售部、客服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高管作为金融保险专业兼职教师, 参与财产保险、保险基础等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转移到了紫金保险公司实地进行, 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现场教学, 并根据学生的实地学习表现提供了考核评价意见。同时, 紫金保险公司还接纳了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班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 几位高管还兼任了顶岗实习毕业生的实习指导及论文指导教师, 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提出了考核评价意见。由于紫金保险公司兼职教师在考核评价上更重视对学生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评价, 使金融保险专业借助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这个平台丰富了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趋全面系统。

4、青年教师到紫金保险挂职锻炼。

在校企合作交流过程中, 金融保险专业有数名青年教师在紫金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实践实习。在实习挂职期间, 通过轮岗学习, 分别实习了前台业务、销售业务和理赔业务等, 提高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 提升了教学水平。

5、开设员工培训班。

金融保险专业与紫金公司共同开设了两期培训班, 开展对紫金保险公司员工的培训, 讲授风险与保险、财产保险、汽车保险知识, 进行保险营销技能培训, 培训后紫金保险员工参加的保险营销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

(三) 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

2012年11月27日, 学院领导、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及淮安分行领导共同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揭牌。“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的成立, 是双方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新途径, 是为促进青年员工立功建业、帮助青年学生增加实践机会的益事, 也是工商银行和我院金融保险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以来, 淮安市工行工作人员多次走进校园为师生宣传金融知识、释疑解惑, 免费办理网银、手机银行等业务;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也多次赴工商银行城南支行体验金融产品, 熟悉岗位流程, 提高职业能力;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 将会为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近两年来, 金融保险专业改扩建了原有的模拟银行、证券实训室、保险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 建成了“仿真、集成、开放”的金融实训中心。以金融行业一线操作、客服及营销类岗位作为人才培养定位, 本着专业建设服务产业的宗旨, 金融实训中心设有银行仿真实训室、银行综合技能实训室、保险仿真实训室、保险综合技能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等八个实训室, 同时在建设规划中的还有理财实训室和货币博览馆。金融实训中心配套了银行柜台综合业务、银行信贷业务、保险综合业务、证券投资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规划业务等实训教学软件, 充分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业务流程操作、岗位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养的需要;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 实现专业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学做结合”。金融实训中心同时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培训, 集成多种功能, 是服务社会的基地, 是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的摇篮。

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功能。

通过成立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密切了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同时, 金融保险专业与中国人寿淮安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 向中国人寿公司输送即将毕业的学生参加暑期工学结合实践, 取得了良好成效, 中国人寿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同时学生也对这样的校企合作内容非常支持, 他们说这样的暑期实践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拥有15家校外实训基地。

(五) 工学结合, 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就是说将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课堂与职场环境一体化。在金融保险行业专家的指导下, 通过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解, 形成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标准体系, 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环境, 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金融实训中心的建设, 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 重构课堂教学, 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 将课程教学设置在学做合一的实习实训场所, 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 实现训练的仿真, 教学的一体。以实训室为教学场地, 开放课堂, 以专题培训的方式请学生走出教室, 将操作性很强, 如银行柜台业务、产品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现场查勘业务等, 转移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上课, 教学做一体化, 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 切实做到工学交替。

(六)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吻合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的需求, 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与邀请金融保险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 进一步明确金融保险专业岗位职业能力, 明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课证融通, 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 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业务骨干携手共同开发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商业银行信贷实务、金融产品营销、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证券投资实务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校企共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 共同开发校企双向使用的项目化教学 (培训) 教材, 教材内容选取金融企业真实业务, 反映“理实一体、学做结合”的培养理念。

三、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成效

通过全面校企合作, 广泛搭建产学结合的职教平台, 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 增强办学活力。

(一) 创新了人才培养。

根据建设行业特点, 金融保险专业创新了“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模式下金融保险专业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校企合作发展, 工学交替, 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开展了分段式教学、仿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二) 课程建设与改革开放见成效。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 在充分听取和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意见,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必备的专业应用知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主要素质, 从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构建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 加强了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 与行业企业人员, 共同开展课程建设, 成果有省级精品课和院级精品课、优质课、达标课等。

(三) 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能工巧匠进课堂”的要求, 初步建立起一支职称、学历、双师、专兼结构合理, 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四) 实训基地建设多样化。

为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 遵循“校内建企、企内建校”的思想, 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资源和紫金保险学院优势, 整合校内外资源, 组建了多模式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习性实训基地。如与紫金保险合作建成保险仿真实训室、与工商银行合作建成银行仿真实训室;在紫金保险、海通证券设立驻企工作站等。

摘要: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 以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引领创新实践校企合作机制。本文阐述该专业在校企合作实践创新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 论证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丰华涛.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辽宁高职学报, 2012.2.

[2]邱朝红, 王建民.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探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10.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职业学校

1 创新职业学校办学机制是适应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1.1 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需要学校和企业相结合

校企合作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必然选择。职业学校必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基础能力和内涵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强化规范管理,不断增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2 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质是企业资本与学校知本的结合,以及学校资本与企业知本的融合,校企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

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扩大学校资本规模和提高学校授课质量,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劳动力需求和职业培训需要,努力构建富裕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就业的快速通道,进而推进张家港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2 创新职业学校办学机制是改善软硬件建设的重要途径

2.1 学校的规模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矛盾促使学校寻找新的资源,提高办学能力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方面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学校基础能力还很薄弱,实训基地及各种装备也很落后,培养的学生滞后于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必须以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充实、完善以及更新换代实验实训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为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更新办学机制。

2.2 校企的深层次合作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用工市场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社会化的质量,缩短学生社会化的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校专业调整的科学性和教师培训的效益

企业和学校的深层次合作,可形成产学一体化,建立校企双赢互惠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了行业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问题,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用工市场的无缝对接,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

3 创新办学机制,与时俱进,努力发挥新机制的作用

3.1 发挥企业资本优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本优势增强硬件实力,根据产业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建设搞好电气、数控、机电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设搞好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专业、计算机专业,力争2~3年创建一批市级示范专业,5年创建一批省级重点专业。全面提高学校价值,确保国有资产增值。

3.2 发挥资本优势,不断拓宽教师培养途径,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必须不断拓宽教师培养途径,确保部分教师科学、合理、有效的转型,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持续进步,学校应搭建起名师成长的阶梯,建立起教师逐步提升的制度,实现教师的快速成长,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3 发挥企业知本优势,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努力增强学校凝聚力

引入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努力建设学习型学校,打造业务素质高,思想过硬、管理严格、人本管理的教职工团队,不断增强学校软实力。

3.4 发挥企业知本优势,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努力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要针对职业中学的特点,不断增强与行业的联系,借鉴行业标准,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实现学生思想与行业要求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3.5 发挥企业知本优势,不断更新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内容和评价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要不断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求,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的有机衔接,学校要推行以能力为本位,以会用、实用、够用为度的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到企业培训的力度,大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6 发挥学校知本优势,不断创新专业设置,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要以江苏省重点专业评估标准为依据、以行业需求为基础,实现专业的现代化建设。它的内容包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建设、教学管理与改革创新、学生质量效益与评估、专业示范与辐射作用等。

总之,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观念,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与上级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大力实施职教攻坚计划,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努力创新职教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与知名企业合作办学,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篇4

湖南:校企合作创新大学生创业机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九龙集团校企合作系列活动―――团中央、团湖南省委“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授牌仪式近日在娄底举行。

湖南九龙集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自开始校企合作。近三年来,九龙集团共安排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岗位达300多个。今年以来,集团和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了共同发起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大学生创业集团”的构想,探索创新大学生创业就业模式,并先后开展了系列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篇5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保定徐水区职教中心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校企合作方式,形成了“两室融一,产教给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两室”指学生学习的实训室和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工作室,两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1 实施背景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产教给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校企合作,使企业的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双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学生可以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人力资源不足这个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

徐水区职教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和徐水微笑贝贝儿童摄影工作室、保定同发广告有限公司、保定燕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徐水思维广告设计部,徐水玫瑰之约婚庆公司、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合作。

其中四家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了四个工作室:徐水微笑贝贝儿童摄影工作室,影楼后期数码处理工作室,明杨图文广告设计部,玫瑰之约婚庆服务部。

2 主要目标

学校实训室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企业工作室是对实训室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两者在教育目标及内容上具有趋同性、在教育手段上具有互补性、在教育效果上的具有相似性。企业工作室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完成企业的一些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地展示与锻炼。

“两室融一,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抓学校实习实训基础上,发挥好企业工作室对实训教学的辅助作用,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

以工作室为平台,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实现在校期间即融入企业,就业时与企业无缝隙衔接。

3 实施条件

(一)由行业企业专家、高校专家、域内学校、本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保障。

(二)合作企业和学校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企业和学校进行全方位合作,为建立企业工作室,实现“两室融一,产教结合”提供了条件保障。

4 实施过程

(一)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校企合作委员会对校企合作事项做统一安排和部署,包括人才供求信息交流、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几方面

(二)召开校企合作听证会

合作企业和学校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企业和学校进行全方位合作。

(三)建立“两室融一”工作室

1、摄影工作室

与徐水微笑贝贝儿童摄影长期保持合作关系,企业在校内建立儿童摄影工作室。学生在学习摄影理论的同时,在摄影工作室进行摄影的实际拍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2、影楼数码后期工作室

微笑贝贝儿童摄影于2014年又增加了一个影楼数码后期工作室。企业定时派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图形图像处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企业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校企合作更进一步。

3、明扬图文广告设计部

计算机应用专业和徐水县思维广告设计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随着合作的深入,和示范校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校内成立了明扬图文广告设计部。

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把学习的平面设计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完成广告设计的工作任务。

4、玫瑰之约婚庆服务部

2013年,徐水县玫瑰之约婚庆公司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校内成立了玫瑰之约婚庆服务部。

学生学习礼仪、摄影、录像及后期剪辑等理论知识,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演练,同时承接社会上的颁奖和婚庆活动。

5实施效果

(一)、校企双方可以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

(二)、企业可以协助我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

(三)、在“两室融一,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开发了《平面与摄影实训教程》的校本教材,并获准公开发行。

(四)、有利于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

(五)、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

(六)、共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6 评价与思考

“两室融一,产教结合”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企业实践很好地相结合,激活了专业发展,提升了学生能力,为企业创造了利润。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较好方式,值得同类学校借鉴。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学校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开展提升理论知识的培训服务,为企业的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可把班级办在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工作的培训与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继续深入进行校企合作,在保证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合作模式。

★ 如何培养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论文

★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 高校影视艺术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 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改革创新的论文

★ 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 浅谈高校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论文

★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论文

★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论文

★ 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篇6

——xx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典型材料

xx县辖22个乡镇,299个建制村(社区),现有基层党(工)委41个(其中乡镇党委22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608个, 有党员13159人,其中农村党员7217人,占全县党员的54.84%,有村(社区)干部1183人。近几年来,xx县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及县委的要求,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这条主线,切实履行县委书记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着力推进思路创新、措施创新、机制创新,狠抓责任落实、抓制度规范、抓重点保障、抓载体创新、抓考评激励,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文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一、抓龙头强引领,着力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一)严格选任程序,调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2011年是乡、村党组织换届之年,通过对推荐、考察、选举等环节严格把关,进一步优化了基层领导班子。全县22个乡镇新当选的116名乡镇党委委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8%,年龄35岁以下的占到46.60%,平均年龄为36岁,保持了以30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年龄梯次结构。每个乡镇党委班子中都至少配备了1名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22个乡镇均配备了1名以上的女干部。全县村党组织委员的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了4岁,其中,69人年龄在35岁以下,103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女 1 性成员85人。在村支部书记当中,35岁以下的11人,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41人,村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得到了优化。如土地乡小湾村,通过选优配强支村两委班子,尤其是选好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带头人,使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得到显著增强,在经济能人型党支部书记唐少雄的带领下,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风气有了明显转变。近几年,小湾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基层党建示范村”、“全市生态文明村”和“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干部思想素质。大力实施村级党员干部“健脑工程”。把专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干部调训计划,培训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每3年轮训一次,每年举办1—3期培训班。2008年以来,全县共投入360多万元,举办了8期村主要干部培训班,参训人员达3000多人次。各乡镇党委也把学习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每年组织其他村级后备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农村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同时,县委还成立了一支由党校教师、农业专家、乡土专家组成的流动教师队伍,不定期的深入各种养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级党组织科技示范基地46个,树立党员科技示范户900多名,平均每个村有3名以上党员科技示范户。此外,还建立了村干部学历教育奖励制度。认真实施“一村一大”培训工程,对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文凭的村干部奖励2000元,取得本科文凭的奖励3000元。全县共有600多名村、组干部取得了大专以上 文凭,其中13人取得了本科文凭。通过学习和培训,让广大村、组干部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工作目标更加明确,政治上更加可靠,行动上更加有力。

(三)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培养优秀后备人才。为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工作经验足的人才队伍,xx县进一步完善了村组干部队伍梯次结构建设。要求各村要按照每个村民小组至少一名的人数培养村组后备干部,村民小组长原则上要从村组后备干部中提名,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原则上要从村民小组长中提名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村支部委员人选至少要有1年以上的党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人选原则上要有担任专职村干部2年以上的经历且具备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同时,按照“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科学育人、选人、用人,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通过各级领导联系帮带、县委组织部跟踪培养、定期举办培训班、积极组织发动全县年轻干部参加各类选拔考试等方式,为我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力量。2009年,全县有2名年轻干部经过公选被录用为处级干部,有4名年轻干部被录用为全市战略后备干部;2011年,有2名村委主任通过公开招考,被录用为乡镇公务员。

二、抓管理增活力,不断优化基层组织制度建设近几年来,xx县委、县政府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农村工作“村为主”的实施意见》、《xx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村组干部 队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制度创新,有效激发了基层组织建设活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成效。

(一)创新保障机制,优化工作环境。为了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建设环境,使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我县自2008年起开始实行“村为主”目标管理,采取县乡两级财政配套的方式拨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仅2011年,全县就安排1300多万元经费保障村级组织运转,2012年,又新增投入200多万元,使整个村级运转经费达到1500多万元,平均每个村的运转经费达到了5万多元。为保障基层干部的基础待遇,全县共安排720多万元用于发放村、组干部基本报酬,其中120多万元用于发放村民小组长的基本报酬,从今年起,村民小组长的基本报酬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0元提高到了每人每月50元。村干部的基本报酬则参照行政干部管理模式实行“一卡通”的形式发放,并根据农村劳动力年平均收入水平,建立了村干部基本报酬合理增长机制,村干部报酬从2007年的人均不足80元/月,逐步提高到2011年的人均近700元/月。为实现村党支部书记和其他村干部“退后有所养”这一目标,我县在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凡是专职村干部任职期间参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达到一定标准的,县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其中支书、主任每年按1000元以上标准参保的补贴800元,其他专职村干部按500元以上标准参保的补贴400元。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林权改革、征地拆迁、项 目建设等工作引发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不少村民对村干部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对村干部进行打击报复的现象。为此,我县专门建立了村干部受打击报复补偿机制和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机制。县财政每年投入12万元为专职村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另外,对遭受打击的村干部给予1000元以内的经济补偿,并严厉查处打击报复行为。通过发挥全县村干部受打击报复处理“110”的作用,切实保障村干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消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2010年8月,同益乡太坪村村委会主任雷依田在主持修建通村公路过程中,被前去阻工的村民打成轻伤,想到这些年为村里尽心尽力办事,村民反倒不理解,委屈的他萌生了离职的想法。得知这一情况后,县组织、公安以及乡政府立即介入调查处理,为其主持公道,并送去了600元补偿金,使其打消了离职的念头,工作起来干劲更足了。

(二)创新考评机制,激发工作斗志。为加大村组干部的管理力度,我县陆续出台了《xx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村组干部队伍管理办法》以及《xx县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的意见》,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组一级并强化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主体作用,通过细化职责、规范管理,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一是对村民小组长实行考核分类管理。每年先由支村两委对村民小组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类别,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分类管理,其中一类村民小组长由建制村进行表彰,每人 奖励200元,同时可按比例推荐人选到乡镇(场所)参与“先进村民小组长”的评选;被评为“先进村民小组长”的,由乡镇(场所)进行表彰,每人奖励600元,然后按照比例推荐人选到全县参加“模范村民小组长”的评选;全县共评出60名“模范村民小组长”,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每人奖励1000元。二是对专职村干部实行年终绩效考核。专职村干部年终绩效考核结果将与个人业绩考核奖励报酬直接挂钩。其中,考评为“优秀”等次的,每人发奖励报酬3000元,“合格”等次的2000元,“基本合格”等次的1200元,“不合格”等次的不发业绩考核奖励报酬。三是对所有建制村进行“村为主”目标管理考评。按照优秀村、合格村、基本合格村和不合格村进行分类定级,凡因计生、综治、安全生产等工作被“一票否决”的村直接定为不合格村。对评出的农村工作“村为主”目标管理优秀村,县委、县政府将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授予奖牌并奖励村集体1000元。

(三)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创业热情。为进一步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生机和活力,2009年,全县开展了 “十大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评选”活动,对评选产生的“十大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由县委、县政府通报表彰,奖励1000元,并由县财政拔专款为其办理养老保险,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后每月可领取600元以上的养老金。为加强对全县“十大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的后续管理,县里又出台了 《xx县十大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管理暂行办法》,激励他们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强的责任感投身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从2012年起,全县每年将开展 “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评选活动,对评选产生的优秀支书(主任)进行通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奖励5000元。此外,为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县里设立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基金,鼓励专职村干部采取集资、入股等形式领办企业,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凡新发展生产经营型项目所新增加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包括老企业、老项目扩大再生产后所增加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以内(含5万元),20%用于奖励村干部,超过5万元部分,再提取10%用于奖励村干部。

三、抓活动促发展,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效 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尽快缩短城乡差距,县委、县县政府从全局出发,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提高服务基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扎实开展“百个部门联村”活动。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工作水平, 按照“先进支部抓巩固、一般支部抓提升、后进支部抓转化”、“党群部门包弱村、政法部门包差村、经济部门包穷村”的思路,积极组织全县126个县直机关单位包村包企业结对共建,并引导全县100个基层组织建设较好的党支部与100个基础相对较差的党 支部结成帮扶对子,通过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科学发展观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和党建工作指导员进驻驻点(乡)村的方式开展帮扶工作。2011年,每个县直机关单位都投入了不低于5000元的帮扶资金,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各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员共筹措资金1549万元,共救助困难农户52.6万元,硬化通村公路62.11公里,修建村综合大楼26栋,修建农田灌溉水渠2365米;帮助企业建立种养经济合作组织9个,发展种养大户270个;开展普法、安全、计生等知识培训106期,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提质,净化了乡风文明。

(二)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联农户”活动。为切实转变机关干部作风,更好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2010年以来,xx县精心组织包括县处级干部在内的1200余名副科以上干部,深入开展了“机关干部下基层联农户”活动。按照“五个一”要求落实帮扶措施,即扶持联系农户发展具有稳定收入的产业,帮助其找准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对符合条件的联系农户至少开展一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扶持联系农户掌握至少一门种养技术或手工加工技术,提高种养、加工劳动技能;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条以上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影响带动一批农户支持并参与县乡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和中心工作的开展。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广大群众心目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活动开展两年多来,结成帮扶对子2377对,实施帮扶项目2953个,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8378个,用 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教育党员干部改善对群众的态度、密切同群众的关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促使机关干部查找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认真履职,树立良好形象,实现了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三)全面开展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竞赛活动。按照“一个支部一个阵地”的要求,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在全县开展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竞赛活动,并出台了对自建的活动室每新建一栋奖励2万元,每修缮一栋奖励2000元的奖励措施,在全县掀起了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热潮。自2006年以来,全县完成村级活动场所省级规划项目118个,县级“以奖代投”项目18个,村级自建项目153个。建筑总面积达52000余平方米,资金总投入达8092.5万元,其中中央、省级投入354万元,市级财政投入94.4万元,县级投入192.8万元,村级自筹资金达7238.5万元。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群众需求的不断提升,许多在八、九十年代初期兴建的办公场所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今年,我县又实施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全达标工程”并加大了财政投入,对所有在今年12月之前验收合格的新建活动场所,由县财政给予5万元的以奖代投资金。同时,按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全达标的标准,要求各地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努力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实现村民自治的平台、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舞台、拉近党群干群关系 的纽带,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主阵地,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四、抓创新求突破,努力打造基层组织建设亮点工程 根据上级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有关要求,我县积极创新党建工作项目,力争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优争先上求突破、在加强非公企业党建上求突破。

(一)实行农村(社区)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为巩固扩大一批先进党组织、提升一批一般党组织、转化一批后进党组织,使全县农村(社区)党支部紧扣“五个好”目标,扎实工作,加快发展。我县出台了《xx县农村(社区)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场所)采取日常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村(社区)党支部进行量化考核,主要考核创先争优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宣传文化、经济建设、村级事务、人口计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廉政建设等9个项目。考核结果分为一类党支部、二类党支部、三类党支部三个类别,并由各乡镇、场所针对不同类别的党支部实行跟踪管理。每年“7.1”期间,全县将从各乡镇(场所)推荐的一类党支部中评选出30个“红旗党支部”,授予流动红旗并给予2000元奖励;同时还将评出30个“三类党支部”,给予通报批评并要求挂牌限期整改,此外,还要求“红旗党支部”按照1+X模式与三类村(社区)党支部进行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其在党建、村务管理、产业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后进党支部共同发展。

(二)全面推行党员星级管理。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基层党员管理,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从2012年起,将在全县党员中实行星级管理。根据“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标准,结合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党员岗位特点,分别设置“五星”,满星设置为“五星”。每年“7.1”期间,全县将从各党(工)委、直属机关党支部推荐的“五星”级党员中评选表彰60名“红星共产党员”,其中乡镇、场所和农村(社区)党员中评选25名,县直机关党员中评选15名,县属事业单位党员中评选15名,企业和“两新”组织中评选5名。获奖人员给予1000元物资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

(三)强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工程。近年来,xx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注册登记的有418家(国有企业仅3家),从业人员42610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1家。非公经济对我县GDP贡献率超过75%,财税贡献率超过95%。对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有关要求,我县积极探索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思路,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互促双赢的良好态势,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2011年年底,全县采取抓大户、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的办法,集中组建了45家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20个组建任务数,完成任务 的225%,截止目前,全县共有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69家。为促使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达到“双强六好”的目标要求,xx县从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着手,于2012年年初制定出台了《xx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实施方案》,以更强的工作力度推进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一是在党建工作上加强指导。要求各乡镇党委要把一些长期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退休党员领导干部,改制企业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以及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纳入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人才库,为辖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并建立培训、管理和考核机制。二是在工作经费上提供保障。采取“财政扶持、党费补贴、企业资助”等办法筹集经费,用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等活动场所,开展活动、党员学习教育、配备电教设备、办公桌椅、党旗、党徽、报刊图书等,为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基本条件。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保障激励机制,为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提供必要的工作津贴。三是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将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范畴,按照属地原则由乡镇党委进行考核,并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在推荐企业主要出资人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青妇委员时,把支持党建工作情况作为重要依据。

五、主要经验

在近几年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我县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工 作机制,促进了全县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主要积累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

(一)创新意识是关键。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我县结合县情提出的农村(社区)党支部分类定级考核、党员星级管理、加强农村党员和村组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等,都是一种创新。在不断创新过程中,为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在党建创新活动中得到迸发。创新活力使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基层干部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在创新实践中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

(二)责任意识是根本。“千重要,万重要,抓落实最重要”。基层党建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责任大,要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关键就在于增强责任意识,切实抓好落实。近年来,我县在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感觉到,如果职责不清,责任意识不强,党建工作就落实不力,抓党建促经济的效果就不明显。我们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强化领导责任,形成了基层组织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促使各项党建工作落到了实处。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篇7

一、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困境

通过对学校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对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应用,其实是一种双赢模式,但从当前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发展来看,这一办学模式进入了瓶颈期,仍然为许多因素所制约。

( 一) 学校方面的制约

在经济体制上长期以来我国都是计划经济体制,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也并不长,关于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完全普及开来。传统观念仍然会影响到一些文人学者,这些文人学者中不乏职业院校中的教职员工,他们在校企合作上认识不够深刻,对整个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会产生极大影响。一些教职员工认为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合作的方式,并没有产生有益之处,可能会导致商业元素混入职业院校,对其教育秩序产生影响,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参与和推动上缺乏积极性。除了职业院校教职员工观念制约,职业院校当前对校企合作开展的思路还较为狭窄。对很多职业院校来说,学生实习问题的解决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合作的全部内容都投入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上。校企合作当前还处于由教育主管部门倡导,但开展则为职业院校自发的状态。很多职业院校并不了解市场与企业,校企合作中双方缺乏沟通,学校不够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仍然只是对单方面人才进行培养,并没有使校企合作本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在师生进入企业实践的制度上存在不规范现象,没有给被聘请进入学校教学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提供较好的条件。很多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并没有投入真正的关心,给校企合作带来了很大阻力。

( 二) 企业方面的制约

对于企业来说,跟学校完全属于不同的系统,企业与学校在校企合作之前仅存在人才方面的交流,其他方面都处于基本隔绝状态。人们将校企合作模式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而对企业责任则缺乏认识。我国劳动力市场当前仍然以买方市场为主,在利益方面有些企业目光还比较短浅,仅重视短期利益,因很多企业并没有得到校企合作中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所以大部分企业将校企合作当成企业的额外负担。在合作教育的思想方面,大部分企业都很不成熟,只积极对人才进行选择,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则较少考虑。生产和经营的利润是企业所一直追求的,很多时候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事,将职业教育的责任寄托在政府身上。从表面上看校企合作的开展,不但要求企业正常生产,而且对其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一定要求,对企业生产效率会产生相对影响。基于这一观念,企业很多时候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

( 三) 体制方面的制约

除了社会观念的滞后,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瓶颈还来自体制方面。我国政策、法律法规的滞后以及体制不畅,都给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带来了很大影响,是硬环境上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对产学结合发展明显不利,无论学校体制改革还是弹性学制的建立都比较落后,对校企合作的前景有很大制约作用。加之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的管理完全受制于教育行政部门,所以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十分缺乏。国家的宏观层次上的政策法规如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方面的促进政策等都比较缺乏,导致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由于体制方面不够健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企合作对责、权、利的规定不够清晰,学校与企业难以形成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对产学结合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严重制约性。企业的支持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础,但学校与企业的体制并不相同,在管理机制和价值取向上各不相同,导致校企信息渠道不畅。我国校企合作体制尚不够健全,其统筹和协调的力度十分微弱,较大地制约了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发展。

二、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瓶颈的对策思考

( 一) 认识到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性并加快出台和完善

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并非仅仅是职业教育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基础才能健康有序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应认识到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性并加快出台和完善,领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中。对于校企合作的企业,政府可适当给予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给职业院校学生,从财政方面一定程度地资助接收实习生和毕业生的企业,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地方政府可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给予鼓励。对于接受学生实习以及向学校捐赠设备仪器的企业,地方政府可对其税收适当地优惠。对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来说,政府的政策导向无疑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政府这一支持后盾,校企合作之路在职业教育中才能发展得更加稳妥。

关于实习学生的劳动保护制度,我国可通过立法对其进行建立,使校企合作中各方的担忧能够从法律与政策上被免除。在发达国家中,有着十分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校企业合作方面已经形成成熟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关于这些都是我国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和学习的。我国应立足国情,在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出台和完善。如地方政府可对本地职业教育条例进行颁布实施,对接收学生实习的单位进行明确规定,与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相符的有关资料在学生实习期间必须提供给当地政府,在实习工作上不能对有害或过重的工作进行安排。在职业教育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上,政府应做好整合工作,促进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步伐尽快与经济转轨和产业结构升级接轨。在录用职工时,应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规定,优先对拥有资格证书的人进行录用。

( 二) 通过宣传引导社会观念促进社会对校企合作重视与支持氛围的营造

我国应做好对校企合作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这也是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特征所决定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牵涉的主体并非职业教育单独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关联形成的,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思想融合必须是跨领域的,其支持对象为全社会,尤其校企结合中企业的角色更是必须给予积极参与和支持。企业还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并非单一的,而是具有多面性。企业在对自身利润创造的同时,还需对除企业相关人员外的社会方面责任进行承担。当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高技能人才几乎是必备需求,企业作为人才使用的重要主体,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对经济效益不断追求的同时,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企业应该起到的合作作用,主动承担在人才培养中的社会责任。

除了宣传工作,我国还可通过宏观政策来引导社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在明确当地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校企合作引导政策进行出台,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加以扶持、规范、保障,促进企业与学校在技能人才上的共同培养渠道的建立,保证校企合作实施能够更加顺利,从而尽快形成职业教育新格局。职业院校的教职员工也应对校企合作的新观念加以更新,增强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人翁精神,积极促进校企合作机会的实现,并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中企业的项目开发等,为企业员工培训等给予相应帮助,使企业一些难题在职业院校教职员工帮助下迅速解决,使企业对校企合作带来的互利互惠有更加切身的感受。

( 三) 通过各方力量的统筹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发展的顺畅

政府必须认识到自身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组织协调者的身份,通过各方力量的统筹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改革。“面向人人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和功能,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校企合作并非仅仅与职业院校有关。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的重视,通过对专门机构来指导、统筹和协调校企合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可对各方资源进行整合,促进校企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工会应对自身在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促进者角色清楚认识,对其维护校企合作、参与校企合作的社会职责与职能进行履行。工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职能,加强对职业院校教职员工的思想教育,促进其对校企合作认识的提高,建立符合校企合作的优质职工队伍。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企业、学校、工会其实是一致的,对省、市总工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行业协会作为能够调动校企合作双方的主体互动更加积极的桥梁,应充分利用其中立立场,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牵线等服务。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要想实现持续发展,还应对校企合作的共赢点充分寻求,促进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除了要依靠政府投入,还应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职业教育可对国内大企业与知名企业的资源、信息、技术等优势充分利用,通过与其合作来增加校企合作各项投入,从而使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得到源源不断的发展。

针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当前的困境,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在勇于面对的基础上,理性思考解决措施,从而全面促进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产教结合风正帆悬校企合作波澜壮阔——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系列专题开篇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33-34.

[2]孙云志,何玉宏.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0):19-21.

[3]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1-52.

[4]梁胜彬,吕冰.中西部地区软件学院校企合作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3):88-89.

[5]李祥富.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从院校角度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4-45.

[6]童云飞,刘桂林.地方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嘉兴市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7-68.

[7]卜建荣,骆文炎.高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79-80.

[8]黄斌,曾东升.关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30):22-24.

[9]陆涵燕,李淑梅.校企携手共同培育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04-106.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 篇8

摘 要:本文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现状出发,探讨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技工院校的实际情况,对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提出了几种创新机制。

关键词:技工院校 校企合作 创新模式

近年来,我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各种成果展示上也能够看到很多校企合作的成功示范,但从宏观上看,当前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其合作模式、运行模式等方面并不完善。

一、当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有观念、认识方面的差距

从学校方面来看,很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单一,仅将学生放到企业实习或者在校加工企业产品便认为是校企合作,没有深入到更高层次,因此,现有模式对学生综合技能提升效果并不明显。

从企业角度分析,大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度不高,没有意识到企业在培养技术人才中的作用,单纯地将责任和义务归结为学校,未将人才培养融入企业发展的整个产业、价值链中。

2.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绩效考核方式与校企合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一方面,教师们并没有严格的工作标准遵循。教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发挥哪些作用、担当哪些责任没有较为成熟的方案指导。同时,对在企业担当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的计算、津贴分配也提出了更为复杂、细致的要求。

第二,在传统的顶岗实习模式为主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企业来说,因学生实践能力所限,企业不会投入过多人力、物力提高学生。另一方面,学校负担过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担负着主要的责任,既是发起者、组织者和策划者,同时也是问题的主要协调者和解决者,而企业只是配合角色,因此这种合作关系必然导致学校逐渐丧失合作积极性。

二、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运行形式的创新

因为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目的和动机的差别,要建立长效、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必须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利益驱动,因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逐步建立促进校企共同合作的驱动机制

驱动机制的建立需要激发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共同发展需求,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政府介入是校企两者的重要纽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政府舆论宣传作用,转变传统观念。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校企合作。

(2)加大对技工院校的资金投入,引进多方办学资金来源。政府应该将技工人才的培养纳入社会发展及经济发展规划,并尽力增加技工教育财政拨款,支持技工院校更新专业、设备。鼓励企业参与技工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赋予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与社会责任。

(3)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配套政策。政府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并完善推动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2.建立互惠的利益驱动机制

(1)从企业的角度看,校企合作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获得高技能型人才,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能够得到量身打造的专业技能人才;二是利用技工院校的各种优势,满足企业生产加工、技术提升等方面的需求;三是利用技工学校校内良好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人才。

(2)从学校角度看,校企合作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一是获取企业的资金帮助,促进学校及时更新教学设备,提高学校硬件水平;二是及时获得企业对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素质能力的信息,鼓励企业参与到专业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更新中来,以此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获得真实的实训环境。

3.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考核保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的考核保障机制,其关键是建立可靠的经费保障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

(1)设立校企合作专职管理部门。学校在各专业中设置专职的校企合作指导、管理人员,负责联系各个专业与相应企业的定向合作工作,解决并协调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建立激励和考核制度。学校必须制定一系列奖惩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

(3)完善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反馈体系。校企合作项目应该定时评估,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及时吸纳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不断更新校企合作内容,提高校企合作的量。

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领域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在分享技工院校资源优势、实现他们的经济效益同时,参与学校发展,肩负起技工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只有通过这种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才能促进双方共同的发展,同时促进整个社会技工人才质量的提升。

上一篇:上海金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领导介绍下一篇:用词语单干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