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合作式教学

2024-07-24

分组合作式教学(精选12篇)

分组合作式教学 篇1

一、秘书礼仪课程呼唤新的教学方法

秘书礼仪课程是秘书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引导学生树立礼仪意识、提升自身形象、增强社交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秘书学专业长期作为高校的专科专业存在, 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 教学方法也长期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 相关教学音像观摩和实践训练环节极其缺乏, 学生无法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学习热情很受影响。随着一些院校文秘实训室或移动教室建成投入使用, 实训环节被逐渐引入课堂, 分组式教学法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 但传统的分组式教学存在缺少周密规划、组员临时性较强、相互间积极的依存关系难以呈现等问题, 小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待加强。2011年5月, 秘书学被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当秘书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层次逐渐由专科向本科提升, 秘书学专业教育逐渐与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等本科专业发生紧密联系, 寻求一种比传统分组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礼仪道德意识和社会综合技能的教学方法, 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合作式教学法对传统分组式教学法的改进

(一) 理论内涵的进步

分组式教学, 就是通过将班级暂时划分为更多的小组, 小组成员一起按照老师所安排的或自己设计的主题开展工作, 并将工作结果在稍后的全班的课堂阶段做报告。分组式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末, 是西方政治、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早出”需求的教育产品。传统的分组标准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按学生智力、学科水平分组, 如美国;二是按学生个性和能力分组, 如日本;三是按智力和成绩分A、B、C组, 如英国。这种对学生进行分层、分批教学的做法在产生之初就受到批评和指责, 并一度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陷入低谷, 后来由于社会的需要才逐渐复苏和发展, 分组标准也趋向多元和客观。但无论按哪种标准分组, 分组式教学的核心部分都是小组工作, 即小组所要完成的、目标确定的工作任务。在传统的分组式教学中, 组员之间的讨论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合作式教学法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调动教学系统中的一切积极因素, 促成学习者积极互动、积极探索和建构知识体系, 并以团体成绩和组员成绩恰当结合为评价方法, 达到学生主动、积极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合作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合作学习这种古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曾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到19世纪, 合作学习的方式从英国传到美国并在那里兴盛;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公立学校的发展在美国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到70年代复兴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系列更系统、更成熟的原理与策略。合作式教学与传统的分组式教学在形式上相似, 表现为教师作为幕后的指导者, 仅仅负责学习情景的组织;所有学生有权利就工作流程、工作结果的形成和展示汇报等做出决定。其核心虽然也是小组工作, 但更强调组员为完成小组任务所需的合作意识和行动。相比传统的分组式教学而言, 合作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主题工作的准备, 而且可以用于课堂上对工作结果的检测中。

(二) 教学实践的进步———以重要宾客接待礼仪教学为例

1. 重要宾客接待礼仪

秘书接待礼仪是秘书商务活动礼仪中重要的部分之一, 指秘书在接待活动中应遵循的仪表仪容、行为举止、言谈风度等方面的礼仪。秘书接待礼仪可分为日常接待礼仪和重要宾客接待礼仪两个环节, 日常接待礼仪主要指基本的办公室接待礼仪规范;重要宾客接待礼仪则涉及接机、陪车、会谈、参观、宴请、娱乐等各环节礼仪规范, 比日常接待礼仪更加复杂, 对团队的合作精神要求也更高。

2. 合作式教学法在重要宾客接待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内容:杭州华尚服装公司要推出新款秋装, 为引领时尚潮流, 公司总经理李总特意请巴黎著名服装设计师Smith先生来杭进行指导。Smith先生的助手Mike先生、秘书Mary小姐随行。三位客人乘坐F1036次航班往返, 在杭停留三天。

主题任务:制定接待方案

具体要求:

(1) 以小组为单位组成接待团队。根据国际认可的5人一小组的最合适人数标准, 规定每组人数以5人为基数, 分别承担法方的Smith先生、Mike先生、Mary小姐和中方的总经理李总、秘书小刘五个角色, 允许各组根据需要补充其他角色。

(2) 制定详细的接待方案。该方案需具体注明接待流程及相应礼仪规范。每位组员都可以承担自身角色的礼仪规范文字撰写, 从角色本身的职责考虑, 尽量做到周到、完备;也可以由每位组员承担一个环节的礼仪规范撰写。

(3) 方案完成后, 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形式不限。

教师工作:

(1) 下达主题任务, 要求学生下周进行课堂汇报。

(2) 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伙伴, 完成分组, 并引导各组确定秘书小刘的人选。

(3) 对接待方案的指导思想、内容、附属材料、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详细说明。

学生完成情况:

各组学生都在课下进行了周密的讨论和策划, 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有一组学生以视频短片的形式进行汇报, 该组学生共7人, 其中五位学生分别担任Smith先生、Mike先生、Mary小姐和李总经理、小刘秘书五个角色, 另有一位学生担任驾驶员, 一位学生担任视频导演、摄像及剪辑。方案共分接机、陪车、会谈、参观、宴请、送行六个环节, 介绍、握手、奉茶等细节分别融入接机和会谈环节中。每位环节的礼仪规范分别由一位学生撰写, 秘书小刘担纲整合统稿工作。

视频显示, 在实施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身着与角色身份相符的服饰, 言谈、举止也与相应的礼仪规范完全符合, 各环节衔接紧密, 操作准确, 能看出他们在课下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和认真的演练。尤其是饰演秘书小刘的学生, 在每个环节都发挥了中心作用, 其他学生也都给予他高度的配合, 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认真的态度。当该小组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时, 其他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观看, 视频中学生操作正确时, 教室里非常安静, 但当操作出现小失误 (比如接机后汽车座次的安排一度出现错误, 但秘书及时做了调整) , 教室里响起嗡嗡的小声议论。当视频播放临近结束, 屏幕上依次出现各位组员的名字时, 全班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 教师请其他组的学生代表予以点评, 点评者对演示者优秀表现加以赞扬, 对疑问之处进行询问, 演示者进行解释或申辩, 教师在旁进行点拨, 三方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3. 合作式教学法对传统分组式教学的改进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可见, 在合作式教学法的指导下, 小组任务完成的过程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实施。任务下达阶段, 教师作为幕后指导,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案例内容并提出要求和建议, 为学习情景的组织奠定基础;方案制定阶段, 小组成员为完成方案指导、实施及汇报而共同努力, 秘书小刘无形中担任了统筹安排的工作, 同时其他组员又都根据自身角色需要对小组工作流程、工作结果的形成及展示汇报的方式等提出设想, 经过相互辩论、争执、平衡, 最终大家一起做出决定。这样就形成了以秘书小刘为中心的合作团队, 确立了良好的向心力基础;方案实施阶段, 所有组员都遵循标准的礼仪规范, 设计并表现相应的台词、动作, 每位组员不仅要对自己的表现负责, 还要努力帮助他人做到完美无缺。这次小组任务并没有对汇报的形式进行要求, 但学生主动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拍摄、剪辑, 提高了难度, 也提高了对自身的要求。当他们的作品在教室大屏幕上播放, 接受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检阅时, 他们会为大家的充分肯定而倍感骄傲, 也会为某些小小的瑕疵感到不安, 有助于他们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听取意见, 加以改进。整体来看, 从确定角色到讨论、实施、展示, 合作式学习形式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质, 唤起他们的协作意识;也赋予他们积极的独立精神和责任心, 推动他们在小组内树立一种荣辱与共的精神。

如果以传统的分组式方法来进行重要宾客接待礼仪的教学, 教学形式就可能更多地体现为教学地点的改变或在课堂中增加更多的讨论机会。尽管能做到较科学的分组, 但传统的分组对小组规模没有特殊要求, 组员的角色感将不够明确, 秘书小刘的组织者身份也将不够明显, 以小刘为中心的合作团队也不易形成。在以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分组式教学中, 组员自身职责不明确会导致交流的目的性不强甚至流于形式, 共同努力完成小组任务的决心和责任心也将不够坚决。由于缺乏具体细致的实践环节的验证和随时随地地师生交流, 小组成员的内部冲突通常被忽略, 而在此冲突发生到解决过程中培养出的倾听的能力、礼貌、建设性的批判、相互尊重等社会技能, 也有可能被忽略。

(三) 成绩评定方法的进步

传统分组式教学法对成绩的评定更多地遵循教师打分的原则, 教师的意见占主导地位。合作式教学法改变了这种方式, 在课堂上引入学生评委制, 让学生参与到成绩评定的环节中来。当一组学生进行工作汇报时, 别组学生担任评委, 评委需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对汇报者的表现认真观察, 发现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并将其量化为数据。在重要宾客接待礼仪的教学中, 评委评分形式如下。

即由B组第1、2、3名学生负责给A组第1、2、3名学生评分, B组第4、5、6名学生负责给A组第4、5、6名学生评分, B组第7、8、9名学生负责给A组第7名学生评分。如果B组人数不够, 就从别组抽调过来。这样, 每位学生的操作都有三位评委观察并打分, 取平均分为最终成绩, 确保了客观公正;同时, 每位评委负责观察并为三位学生打分, 负担不会过重, 也便于观察得更细致, 评价得更客观。评分参考标准如下:

秘书人员重要宾客接待礼仪实训评分参考表

其中态度分指汇报时的参与态度, 应知分指对礼仪规范的熟悉及掌握程度, 形态分即形象、仪态分, 指发型、面容、着装、饰物、表情等仪容服饰及坐、立、行等言行举止的表现, 创新分指创意的新颖、操作的实效等, 团体分指团体合作精神及合作能力等。每个单项分占总分的20%, 按其表现又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最终量化为具体数据填入表格。五个单项分相加得出总分, 然后取三位评委的平均分作为学生此次小组工作的成绩。态度分、应知分、形态分会根据个人表现而有所差异, 而创新分、团体分更多地来自于小组的共同努力, 组员之间的差距不会非常大;尤其是团体分, 同一组的得分基本相同, 这也促使每位组员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成功会使他人受益, 他人的成功同样会使自己受到鞭策和鼓励, 培养了他们荣辱与共的集体精神和责任感。

重要宾客接待礼仪的成绩评定后, 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一次小组任务的成绩;多次小组任务成绩的平均分构成他的平时成绩;期中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小组任务, 按照同样的操作程序得出一个期中成绩;再加上学期终试卷的卷面成绩, 共有平时、期中、期终三个成绩。这三个成绩分别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折算, 最终得出这位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毫无疑问, 每一次成绩都是学生自己身体力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通过辛苦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促使他重视每一次小组工作的经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自身意见被尊重和采纳甚至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鼓舞了他们的信心, 改变了他们对传统考试方式的紧张心理, 促使他们将认真工作、时时接受检查和自我检查逐渐化为一种平常心态, 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既严于律己, 又宽以待人的良好心态, 打下坚实基础。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公共关系学解读

除重要宾客接待礼仪外, 秘书礼仪的教学内容还包括秘书人员个人礼仪、办公室礼仪、会务工作礼仪、拜访及谈判等商务活动礼仪、习俗礼仪和文书礼仪等, 说到底是秘书人员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问题。恰当地运用礼仪来理顺各种关系, 是秘书工作艺术的高度体现, 也是塑造秘书个人及所在组织良好形象、打造良好公共关系氛围的重要途径, 因此秘书礼仪是秘书公共关系的题中之意。在公共关系活动中, 主体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指引下, 为获得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交流、沟通和劝说, 良好的合作精神是有效沟通的指路明灯。合作式教学在引导小组成员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和协调完美地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 关键途径也正是在合作精神指引下的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劝说”。因此, 将合作式教学法引入秘书礼仪教学,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礼仪规范, 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礼仪及公共关系的内涵, 教学效果更好。

如果说以交流、沟通和劝说为主的合作式学习方式非常符合公共关系内涵, 小组任务完成过程中组员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就十分符合交往伦理学的要求。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每一个难关都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安然渡过, 每一个决策都必将是经过充分讨论并得到每一位组员的认可才可以施行。这就促使每一位组员都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信念, 都能够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 都诚挚地融合到整体的合作精神中去, 也就是进入这一组完整的文化之中。合作的品质必然在这种完整的文化中形成, 学生也就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同的感觉, 意识到自己所应当担负的人道、公正与责任。在成功的合作式教学法为每一位学生真正接受并愿意身体力行地去施行时, 合作学习逐渐转为一种道德品性和价值观, 不仅影响着他的学习, 更影响着他的生活, 成为他一以贯之的表现。

四、结语

在秘书礼仪教学中, 合作式教学法的引入,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分组式教学存在的小组向心力不强、计划不周密、讨论流于形式、组员合作精神不够、相应社会技能的培养被忽略等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 以科学的分组确定组员名单, 以组内核心人员的确定来培养向心力, 放手让组员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周密策划以培养他们的交流、沟通、协调能力, 然后通过学生评委制的引入让学生参与成绩评定, 使每一位学生的努力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合作式教学方法之下, 学生从接受任务、完成任务、公正汇报到成绩评定, 每个环节都要秉承合作精神,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秘书礼仪的内涵和要求, 更能逐渐在他身上化为一种道德的力量, 推动他为个人和未来的组织创建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

摘要:合作式教学法比传统分组式教学法更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合作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科学的标准进行分组, 确定各组核心人员以增强向心力, 引导组员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协调, 引入学生评委制得到客观公正的成绩。合作精神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 而且逐渐化为一种道德力量。

关键词:秘书礼仪教学,合作式教学法,传统分组式教学法,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倩.分组教学形式的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 2011, (1) :111.

[2]王玮.对合作式学习方式实验研究的反思[J].学周刊, 2011, (18) :119.

[3]刘选会, 郭俊仓.合作式学习方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4) :118-119.

[4]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7) :58-59.

分组合作式教学 篇2

一、分组合作教学的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分组合作讨论

为了增强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将学生分为最少4人、最多6人的小组,视情况而定,并注意小组学生分配时学生的安排,可以将掌握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相互监督和学习,使分组合作教学更加有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地位更加显著.在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有直观浅显的认识时,展开分组合作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获得新知,得出正确的结论.

2.以主动学习为前提,分组合作练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最重要的一环.教师讲授新知识后,通过做题进行知识的升华,拓展和巩固.现在我们强调分组合作的开放式练习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空间,让他们在轻松的交流中就巩固了知识.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慢程度有所差异,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练习,在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和启迪.当然,在刚开始执行分组练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合作不积极、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可以多安排一些讨论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以后更好地进行分组合作练习打好基础.

3.以批判思维为基础,分组合作评价

无论是在哪个学科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最重要的,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坚持优点,摒弃缺点.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不仅要认真聆听,总结要点和经验,同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1.将数学融入生活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没有成熟,对事物的了解还是抽象的,很少是具象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讲授知识时将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公式具体化,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还为学生以后独自解决实际问题打好了基础.

2.坚持学习任务和目标不动摇 不管教师如何进行分组合作,都不能偏离这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目标、内容、学习方法等等,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指引方向.只有教师提供了大方向,才不至于学生在讨论时像无头苍蝇,没有头绪,进而无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三、分组合作数学教学的策略 1.教师树立榜样,更新观念

教师对课堂形式的变革要有深刻的认知和感悟,进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在新课标的课堂中,教师越来越少地讲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自我思考,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想法和结论做出适当的指引和纠正,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回答也要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2.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引导

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方法和要达成的目标,要进行基本的讲解.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的讲授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告诉学生特殊的日期有特殊的名称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如何看日历,知道这个星期的每一天分别是几号.教学的开始,给出一个谜语:有个宝宝真神奇,身穿300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年底只剩一张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组员的想法进行组内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进行发言,阐述原因.待学生基本阐述后,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日历.这样不仅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兴趣,还锻炼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

3.学生分组,提高合作效率

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数量适当,二是分配得当.一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的人数不宜过多,这样进行讨论时,一些学生会没有机会参与,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宜过少,这样不能调动氛围,集思广益,分组合作得出的结论和想法会过于单一.二是指学生的分配问题,小组内的学生要有差异,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但是要坚持小组之间的无差异,这样才可以公平竞争.最后每个组中都需要一个学生充当领头羊,可以组织小组内的活动,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在小组中起到组织和调和的作用.

四、师生合作交流,协同进步

分组合作式教学 篇3

[关键词]合作式分组学习写作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49

一、前言

《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的技能目标要求是:能根据写作的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依照学过的体裁或话题,根据所给情景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在教学中多数学生写作的内容表达不清,语句缺乏连贯,语法、词汇错误率高,中文式英语现象严重,学生对写作训练普遍有畏难情绪。面对这样的现象,如果在教学中使用“合作式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合作式分组学习的概述

“合作式分组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美国教育家David Knoots 最早提出并实施的。他提出:合作式分组学习是一种系统的教学策略,以教学中的人的实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这种策略应用在教学中就是:将班级按一定的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设疑、尝试、引导、体验、探究、讨论为基本方式进行学习,以此达到培养小组间的团结合作,发挥组员潜力,形成竞争氛围,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007年,我国学者何林详细论述了“合作式分小组活动”的各种形式,如:dictation dialogue,reading aloud,textroleplay等等。因此,如果在初中英语写作中运用“合作式分组学习”,对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二、“合作式分组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式分组学习”具有理论的先进性和实践的指导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因此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合作式分组学习”,可以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是英语课堂上的一贯风格,教学方法也多是“填鸭式”。这不符合英语写作的教学要求。写作是创建作者思维的过程,是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是作者的输出性语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仅能充当活动的组织者、理论的讲解者、建议的提供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以及实施者。

例如:在学完了七年级(下)Module 3 Unit 2 Were going to cheer the players 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题目为“Our weekend plans”的小作文。

首先,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后,教师可以先进行理论指导,让学生围绕“Our weekend plans”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相互借鉴,纷纷说出Saturday morning, Saturday afternoon, Saturday evening要做的事情。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在练习本上写一篇题目为“Our weekend plans”的小作文。在这期间,教师只充当了组织者和讲解者的作用,而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由原来的听讲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合作式分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合作式分组学习”,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也会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课堂学习氛围就会更加活跃。在活跃的课堂氛围里,每一个学生都会受到感染,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

例如:在学完了七年级(上)Module 10 Spring Festival Unit 2 My mothers cleaning our house and sweeping away bad luck 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就“What are you doing for Spring Festival at the momen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for Spring Festival?”展开讨论,由于Spring Festival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孩子最熟悉、最喜欢、最盼望的节日,所以学生对这个话题讨论得非常热烈,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活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讨论完以后,教师让学生利用刚才讨论的内容给美国朋友写一封信。在这期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补充意见,对具有独特视角和创见性的写法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激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合作式分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合作式分组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面对共同的目标,因此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协作,小组内必须要有很强的聚合力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例如:七年级(下)Module 12 Unit 2 The city of the music 学生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进行仿写Xian Xinhai(冼星海)。由于有些学生对音乐家Xian Xinhai不是很了解,而有限的课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课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翻阅、查询有关Xian Xinhai的生平资料,之后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写一篇有关Xian Xinha的小短文。写完以后让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打分,在互评前老师给出一些评判标准,以保证互评效果。互评结束后,各小组还可推选代表与全班同学就某些习作进行交流,最后由老师选出优秀小组,评出优秀的文章在班上朗读,并展示在教室英语角的墙上。在合作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合作写作的过程中,写作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内可以得到同伴的帮助,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立刻得到同学的帮助和指导。所以,“合作式分组学习”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合作式分组学习”能促进教师转变角色,进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邵金荣.“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基础英语教育,2014(6).

[2]李一枝,赵莉莉.合作式分组学习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桂林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

分组合作式教学 篇4

关键词:分组式,合作学习,中职英语,教学运用

英语是中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于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有很大帮助, 同时是中职学校的重点学科。 但是, 中职生对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 教学实践表明, 分组式合作学习是更适合中职英语教学的教学策略, 可以有效解决中职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分组式合作学习法的价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职英语的教学现状

中职教育长期以来偏重视专业课的教学模式, 导致中职院校文化课的相对落后, 这是中职生英语水平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部分教师认为中职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 从而忽略像英语等文化课的教学价值。 随着涉外活动的增多, 中职院校与外企的合作日益频繁, 英语应用越来越广泛, 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 然而, 英语是“鸡肋学科”, 是中职院校可有可无的课程组成部分, 被广大教育者忽视。 其次, 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成为课堂的指挥者, 课堂氛围枯燥, 师生互动过少, 且学生过于依赖教师, 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最后, 中职生英语基础薄弱, 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缺乏学习激情且存在自卑心理, 这导致中职生普遍学习态度不端正。 对此, 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取分组式合作学习,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使中职生成长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二、具体运用策略

1.合理进行小组重组。 合理分组是分组式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 教师的分组情况要兼顾学生的群体需要和个性差异, 也就是注意我们所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 实现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平衡。 教师在分组前应对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有所了解, 合理预设小组数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 每组可设四五个组员, 保证每个组内都有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优秀成员, 带动整组成员的英语学习, 可以使这部分成员担任小组长, 以此保证小组件的成绩平衡。 要真正发挥分组式合作教学的价值, 就要对分组方法进行创新。每节课都有不同组合形式, 这样的分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的分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依靠小组完成预习。 中职生不同于普高学生, 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且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差, 这是中职生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 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针对中职生的这种学习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在课上完成预习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 上课前留出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词汇,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情境导入, 使学生对语境有一定的初步感知。 随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两人一组, 相互配合识记单词, 可以一个学生读英语单词, 另一个学生说汉语意思, 也可以一个学生说汉语意思, 另一个学生说出对应单词, 期间要进行角色交换,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这种方式虽然传统, 但对中职生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识记过程中可以逐步明确单词发音, 奠定词汇基础。

3.创新小组学习形式。 很多中职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固定不变, 单纯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 这种集体教学虽然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共同知识, 但是给学生的个人表达机会较少, 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对此, 教师要不断创新英语学习方法。 例如在进行单次检测时, 教师可以采取“单词接龙”的游戏形式检测学生的单词识记情况。 学生通过单词接龙, 能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在接龙过程中加强交流和互动, 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更轻松活跃。同样是检测单词, 除了采取单词接龙的游戏形式外, 教师还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上黑板默写, 进行板书, 担任裁判, 评出表现最佳的一组, 并给予适当奖励。 这样, 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发挥分组式合作学习的作用与价值。

4.引导小组成员对话。 听说能力是中职生最欠缺的英语能力, 中职英语教学一直处于“聋哑”状态,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尝试对话。 请小组成员上台展示, 其他学生充当评委, 选出最好的小组,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英语学习活动的趣味性, 同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此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对话”,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病人的就医过程, 小组成员分工, 分别扮演护士、医生、病人等角色, 全程采用英语交流, 还可以展开小组对决赛, 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感受英语的魅力, 切实提高中职生的英语水平。

三、结语

分组式合作学习对于提高中职英语的教学质量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分组式合作学习在我国刚刚起步, 仍然处于初始阶段, 这需要广大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 更好地发挥分组式合作学习的价值, 提高中职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艾玲芳.分组式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5 (100) .

[2]邹俊.分组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宋丽娜.中职英语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分析[J].职业, 2015 (15) :134-135.

[4]邹瑜.中职英语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条件[J].俪人:教师, 2014 (22) :165-165.

语文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反思 篇5

襄樊十三中 王成

尝试分组合作探究教学也有一段时间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很明显,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可以调动学生的比赛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等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这种课堂模式也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在运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就我个人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一下反思。

一,分组合作探究时给学生的任务必须明确。

分组合作探究前老师要进行细致的安排,让学生明白我们分组合作探究什么问题,大家该怎么探究,探究的结果如何归纳等等。为了使分组合作探究教学能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最好选定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来安排每个同学的具体任务,哪些同学查找资料、哪些同学记载、哪些同学最后总结发言等等,任务越明确越好,否则有些同学就会无所事事,参与热情不高。如有的学生看到人多了,可能就将工作全部推给“能干”的同学了,自己就在一边发呆;有的学生虽然也参与了,但是只是为了应付,说两句意思意思;还有的同学甚至瞎说一起,想到什么说什么,参与热情倒是很高,探究的效果却几乎等于零。

二、分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在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相反,如果老师只是布置了任务,自己在一边等待学生们完成任务,就不能获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信息,不能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探究的结果形成统一的认识。刚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时,我就经常犯这种“错误”,把任务一布置,让学生尽情的去探究。结果探究的效果很差,如在上《羚羊木雕》这一个课,我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讨论文中的我把木雕送给同学对不对?”我本意是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如何与家长沟通,可是由于我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也就只停留在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这个层面上,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三,分组合作探究时必须追求探究的价值。

注重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没有任何分组合作探究价值的情况下,分组合作探究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同时,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合作的价值,有开展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必要。说简单点,老师在设计分组合作探究这个教学环节时要充分的考虑分组合作探究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就使用;没有必要就不必非要设计个分组合作探究。如,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课文似乎就没有必要用分组合作探究,而分析课文内容时就可以设计“你认为是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这个问题让学生去分组合作探究。

分组合作式教学 篇6

摘 要:随着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及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高校及高职、中职对其教学内容都普遍有所增加,对其教学态度也有所改变,提高了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目前,我国的很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分组协作式学习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分组协作模式;教学任务;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院校虽然在教育的划分上和高校、普高有所区别,但是他们在教学目标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其在就业方面的优势。虽然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和其他高校有所区别,它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因此,在新课改影响下,分组协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步入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殿堂,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分组协作模式的概念

分组协作模式实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促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提高动脑及动手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实行分组模式不仅要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更要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优势。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模式的应用

1.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

要想有效发挥分组协作模式的作用,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这就要求老师在分组过程中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态度,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老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化的分组计划,防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够吃”,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吃不饱”等问题的出现,更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问卷调查也是一种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方式,在进行问卷调查时要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小组的划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按照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分组教学模式必须围绕实际教学内容进行安排,这样才能使这种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师在做教学安排的时候,必须对实际教学任务进行综合分析,充分保证教学内容的容量及质量,确保其符合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划分小组学习的价值体现出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测试和实践,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上机实践,得以应用,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

学生在实践的时候也要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如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然后一起解决,这样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锻炼,而如果他们不能讨论出结果,就需要老师发挥其作用对其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当然,在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竞争,只有这样有竞争性的学习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老师要进行表扬,使其在学习中更自信,当然表现差一点的也要鼓励,不能让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最后,老师还要就他们的分组协作学习进行评价,总结经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分组协作学习模式发挥最终的效果。

3.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任何学习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对计算机这种实践型技术的学习,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已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要以实践为主,只有他们亲自动手参与到计算机的使用中,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

在进行分组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观察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拔一名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并具有领导才能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要求其带领本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合作探究,齐心协力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小组的共同进步,提高整体学习成效。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计算机竞赛,对于竞赛成绩优异的小组可以进行奖励,奖品的设置也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表现稍差的小组也不要气馁,老师要鼓励并帮助他们赶超表现好的小组,在这种互相竞争的环境中共同进步,进而取得优异的计算机成绩,拥有良好的计算机技术。

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摇篮,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分组协作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存在于教学体制中,并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形成良好的计算机职业能力,使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张万钧.求活,求新,求练: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考试周刊,2011(53).

[2]冯建锋.课程改革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

探究物理分组式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7

一、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

首先将我们班63人分成15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最多5个人, 由于我教的是旗舰班, 班里的学生都比较优秀, 所以我在分组的时候, 每个小组至少有两名非常优秀的学生, 以带动小组的学习气氛。之所以要进行小组学习, 就是为了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 以学生为主导, 老师在课上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和总结, 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人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因此疑问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布置预习内容时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 设计出更有启发性、灵活性的预习提纲。设计的背景应该照顾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历,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例如, 在讲平抛运动的时候, 我在设置问题时, 制作了一个Flash课件, 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飞行员, 自己坐在飞机里投放物资。学生们很感兴趣, 在不断地投放中渐渐找到了投放的方法, 知道自己要通过竖直方向计算物资下落的时间, 再通过水平方向计算要距多远处投放物资。通过这种方式, 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

三、教师应该把握课堂交流的“度”, 体现“高效”二字

在预习的基础上, 课堂交流主要是各研讨小组成员之间对本堂课所研究的问题互通见解, 展现个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中反思,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 思维更加完善。这是高效课堂最主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此时应该安排好交流的主题与时间。从内容来讲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也可以是小组在课下预习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能力提升的生长点。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教师对一些无效的问题要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舍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在讨论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在课程结束前, 要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以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并使其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对所学知识在所有的知识体系中所处的环节有明确的定位。

综上所述, 高效课堂切实改变了教学课堂的现状, 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使课堂从模式到内容、从预习到反馈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使学生从小组讨论的学习中体会到了“自己”的重要性, 从而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分组合作式教学 篇8

关键词:分组合作,素质教育,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大班授课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其趋势之一是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 即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知与情商教育、意志与毅力相结合, 以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 一方面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供最适当的发展。为了适应这种趋势, 分组合作教学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改革模式, 这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者的共同认识。

作为一个在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教育者, 我亲历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过程, 体会到学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 体会到了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甜酸苦辣, 这给教育教学人员提出教研教改的迫切性要求, 基本完成了分小组合作教学的理解从形式到内涵的转变, 同时也感受到了分组合作教学的无穷魅力和深远前景。

一、分组合作教学法

当今世界三大教学理论学派之一的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结构描述是:

(一) 设置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问题;

(二) 带着问题观察思考;

(三) 解决问题的假设;

(四) 组织材料;

(五) 分析材料, 引出结论;

(六) 检验假设。

分组合作尝试学习的主要教学环节与此相类似。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 既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满堂问”。其教师的活动方式为讲和示 (明示和暗示) , 即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为听读说写观思练做, 即全员参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是互查互议互评;师生的相互活动为谈、启、研。

1、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把一个班级按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平均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 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 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由于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 以学生个人为奖励的做法, 从而改变了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 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各小组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 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 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2、分组教学的教学步骤

第一步:教师创设情境, 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学生独立思考, 进行分工, 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自学课本, 合作完成任务, 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与辅导;

第三步:小组内部交流, 探讨最佳方案, 提出分工方法进行操作, 教师巡视情况;

第四步:以小组为单位抽样展示合作结果。小组评价、学生自由发言评价, 展开讨论;

第五步:教师简要小结, 进行评价。适当讲解,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并进行相应的奖励及批评。

在这五步过程中, 至关重要的是第二步和第四步。合作学习不是部分积极学生做动手动脑, 消极学生当听众混人数的学习方式, 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人人要贡献思维与成果, 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独立学习的成果, 只靠个别学生唱独角戏, 这样的合作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 是一定要避免的。

二、分组合作教学的内在价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家公办的高职院校。学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宗旨和“先学做人, 再学做事”的愿景。自2004年搬到长沙校区, 在校学生人数增加到现在的万余名, 规模扩大, 情况喜人。其中, 省外学生也占很大比例, 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招收新生。但也由于快速扩大而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近年来学生数量骤增引起教育教学的困境骤增。学生质量应当把关;

2、高职院校的增多, 几届高考学生高峰过后, 教育教改的成果将成为生源数量的重要看点;

3、学生人数的增加加大了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发展的难度, 尤其是大班教学和高职高技混合教学达不到教育教学的预期要求。

4、班级学生数的增加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而学校的发展也逐渐陷入瓶颈状态, 没有找到自己的特色。

要解决学校发展的困境, 走出一条富有自己教育特色的教育之路, 迫使学校必须用全新的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自己。空间的限制使得学校进行规模化的发展已经不太可能, 学校的发展应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来实现, 而分组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的培养, 是体现办学特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同时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方法。经过反复的分析与论证, 一个以“分组合作教学”实验研究为突破口,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学校改革思路逐步形成并已经在语文教研室部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付诸实施。

学校2007年评为国家优秀高职院, 2008年上学期语文教研室开始实施“分组合作”教学法, 开始时只有个别班级, 经过实验, 我们发现, 进行“分组合作”教学的班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团体合作精神和情商都得到快速的发展, 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较好。但所有班级进行这种模式教学需要学校统筹规划改造了教室和活动室, 更新教学设备, 建成多媒体校园网, 实现了校内授课资源网络化。

三、分组合作教学的原则——整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一) 整体化发展

分组合作教学作为与国际化接轨的优质教育对提高教育质量起了巨大作用, 其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以人为本突现学生个性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谋而合。学校应以学生整体全面发展为本, 关注他们个性化成长, 树立并践行“分组合作”教学理念:一是教育观。关注每位学生, 激励每位学生, 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二是学生观。学生是有潜力的, 学生是有差异的, 学生是不断发展的, 在分组教学的过程中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 锻炼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三是师生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师生是共同成长的伙伴,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得以展现。

1、教师角色定位。指导者、组织者、倾听者、引导者、参与者、调解者。

2、建立合作学习。根据前置诊断

材料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将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再考虑到性别、兴趣、现有水平, 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因素合理搭配, 进行编组, 每组人数以4-6名为宜。

3、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打破传统的由教师单一指向学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 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双向或多向交往的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 主动探索,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自信心。

(二) 个性化发展

1、分组合作教学法, 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 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 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 使之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彼此尊重, 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 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2、分组合作教学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分组合作教学的分组原则是“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即合作学习小组是由4-6人根据性别、成绩、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集体, 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而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 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这种原则一方面使得各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 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 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和保持长时间记忆的精确性;另一方面又使各小组大体均衡的水平上, 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 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3、分组合作教学法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分组合作尝试学习变传统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合作型目标结构, “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变个人之间的竞争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形成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格局。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 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 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动力。

4、分组合作尝试学习的生生互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相比,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更经常、更亲切、更丰富多采, 它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机会, 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中, 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 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 由于学生间原有的认识特点、经验水平的不同, 对事物理解存在差异, 通过学习合作, 将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使学生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战及方法中得到启迪, 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四、分组合作教学的外观特征——时空拓展

以建设温馨的班级文化为起点, 营造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

1、硬件方面。精心布置空间。教师办公角、作业展览角、图书阅览柜、电化教学设备角、活动角。

2、软件方面。丰富的班级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上, 张扬教师和学生个性。

3、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班级内推行教师随机抽查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制度, 保证了教师对学生的随时了解、当场面批或个性化辅导, 增加了师生接触的机会。

总之, 分组合作教学空间的变化使多种教学策略成为了可能和现实。分组合作教学作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其价值体现的关键在于教师。它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个体智力、情感、个性和认知风格的前提下将个别化教学和集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新生事物, 分组合作教学还有许多课题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民生:《探索分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上海教育, 1998年。

[2]吴志宏:《分组教学怎么办》, 上海教育, 1998年。

分组合作式教学 篇9

1.对小组规模进行适当控制, 保持最佳状态

合作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教学的载体单位, 对于小组设置的规模科学性程度高低, 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密切联系, 其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智慧融合的功能, 保持恰当的小组规模以及数量, 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与前提。笔者在教学中, 经过几年的探究, 确定了8人左右的规模较为合理, 因为现在的一个班级学生人数都在50人以上, 如果小组编排的人数标准小于这样的水平, 学生学习小组的数量就会偏多。以8人的标准进行分组, 这样能够将小组的数量保持在6~7个, 既能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数量开展讨论, 同时也为教师的有效掌控提供了便利条件。

2.对座位安排进行科学创新, 保持优化组合

众所周知, 在班主任教师进行座位安排的时候, 考虑的因素很多:有视力因素, 有身高因素以及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方面, 如果简单地按照这样的座位顺序进行分小组, 是无法有效体现出分组合作教学模式中最大限度地集聚学生集体智慧以及开展相互竞争的成效的。对于这样的方式,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设法突破这一困境, 尤其是不能简单化处置, 要站在全班的角度来安排学生的小组位置, 可以进行自由调度, 突破原有座位之间的限制, 以合理性和科学性作为提升小组分组成效的出发点, 保持小组的优化组合。

3.对学生能力进行统筹兼顾, 保持平衡互促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分组合作教学中都深有体会, 就是要让每一个小组站在均衡的起跑线上, 保持相互之间的学习探究能力基本一致, 只有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才能够保证教师的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对全体学习小组发挥指导与促进作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笔者在分组之前, 就将学生按照优秀、中等、一般、后进等四个不同阶段标准, 进行分别归类。在具体分组的时候, 优秀、中等、一般、后进等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个合作小组里面进行逐一安排, 保证每一个小组里面的优秀、中等、一般、后进层次学生保持均衡状态。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编组, 既可以发挥优秀生在小组探究学习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带领其他学生深入开展思维探究活动, 也能够让后进生在这样的小组学习中借鉴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如果任何一种类型学生数量的失衡, 都会造成小组之间学习能力的不均衡性, 影响分组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4.对学生身心进行全面分析, 保持优势互补

分组合作教学中的学生分组活动还要讲究一个磨合效果问题, 许多教师在语文分组合作教学中的第一次分组并不是绝对成功的, 一般来讲, 这种情况适宜进行动态模式的管理。在教师接手一个新的班级语文教学工作之后, 应当开始首次分组活动, 按照小组数量适中、成员均衡的原则进行初步分组活动, 在教学3~4周之后进行阶段性分析, 这次的分析主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 因为学生中存在着性格方面的明显差异, 适宜在不同的学习小组环境之中进行学习, 有的学生较为活泼好动, 也有的学生比较文静, 性格内向, 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小组里面应当发挥互补的作用, 较为活泼的学生应当适当与相对内向的学生互相搭配, 实现优势互补。

5.对牵头学生进行技巧培训, 保持引领态势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小学语文合作教学中也是一样, 小组研究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当在里面培养一名牵头的学生, 以他们为龙头, 带动小组里面其他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为了提高合作教学成效, 笔者在分组的过程中, 强化了对这些牵头学生的技巧培训。首先, 要求这些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能够进行任务的合理分配, 什么难度的问题交给哪一位学生来完成, 都要与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相吻合, 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其次, 要能够抓住重点进行讨论, 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以重点为契机, 带领全组学生深入有效开展学习活动。最后, 还要能够组织学生对不同答案的辨析活动。通过这样的培训活动, 笔者将这些牵头学生变成了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的得力助手, 为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分组合作模式进行教学, 科学分组具有重要意义, 应当加以重视, 统筹兼顾, 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基础。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一直就是焦点。从这一教学模式的横空出世, 一直到不断改进的今天, 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得到了众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充分认可, 在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这一模式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科学分组具有基础性作用,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分组合作式教学 篇10

一、概述分组协作式学习

分组协作式学习, 一般是指教师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分组既是一种组织形式, 也是一种表现方法, 更是一种管理方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分组也不例外, 也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以学生为主体而组成的小组或团体。小组和团体是分组协作式学习之根本所在, 协作式学习则是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协作式学习是有小组或团队成员之间协同工作、共同配合进而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方式教学,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发现中去,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 一起实现学习目标。分组协作式学习是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平等性、发展新和创造性,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 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具有合作性、自主性、交互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让学生在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分组策略

分组协作式学习首先强调的是分组, 再就是协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分组之前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整体情况, 再根据情况对学生整体进行分析, 最后根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分组。在摸排学生计算机学习情况时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摸排调查, 掌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了解程度、学习兴趣、应用能力及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待掌握基本情况之后, 根据这些情况将计算机应能力有高低之差的学生进行交叉组合, 同时还应尽可能的考虑将自制力高于低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让他们互相监督、相互学习。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并将教学目标作为基础以了解和分析学生。待掌握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兴趣后, 进行细致分析, 并将学生分为四到五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 确定一个小组长。确定组长的时候应注意:确保该生计算机基础牢固、学习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能力且善于乐意帮助同学等优点。这就能给每个小组中学习能力和自制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提供学习榜样和求助对象。

虽然分组只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才能体现协作式学习, 但能否正确的分组直接决定着分组协作式学习效果的高低, 所以, 分组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前提。此外, 还应对每个小组的成员和组长根据实际应用去、效果进行合理调整, 最大程度的确保分组的有效性。

2、协作式学习方式在小组中的应用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 除了确保分组的有效性外, 还应联系教学内容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应全面分析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 再按照上述分组策略进行分组。分组是根本所在, 只有把学生分成小组方能将协作式学习应用在教学之中。协作式学习随着教师上课内容的讲述而进行, 教师在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时, 应把教学内容分为几个小部分, 并将每一小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 并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述进行操作, 待学生能够自主操作之后, 再进行下一小部分内容的讲解。学生在动手操作时, 应以小组为单位。对于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 教师应让学生自行解决, 假如问题难度大就应用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加以分析并尽可能的解决。教师只是个引导者, 只有所遇到的问题比较困难且经过小组分析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就应针对此类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竞赛, 并对表现出现的小组或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例如, 在进行word的教学时, 学生不仅要学会用word进行文档编辑, 还要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画、文本框、艺术字以及页眉、页脚等。但是在对这一部分的内容的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 因此, 学生在听了讲解部分后的操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基于此, 笔者建议: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些资料, 让学生根据资料设计海报。因为在设计海报的时候不仅会涉及到文档的编辑, 也同时将上面所说到的插入内容也包括在内了, 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发下资料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 要求小组中每个人都必须设计一份, 然后将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来, 在小组之间进行解决。若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交给老师, 老师在最后进行统一讲解。最后老师应收集学生设计作品, 并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分析, 看看是否还有需要自己讲解的问题。另外, 在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分析后应该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结束语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个别学生在小组中抱着“吃大锅饭”的思想, 不进行实际操作, 但这还是弥补了是整体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度的不足,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 加深了所学知识的印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团节协作的精神。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发挥其优势, 做到扬长避短, 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培养更多的新型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慧明:《“分层、分组”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辽宁高职学报》2008 (10) 。

[2]冯敬益:《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教育信息化同》, 2010 (12) 。

分组合作式教学 篇11

关键词:分组学习;思维对话;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94-01

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中的组织形式是分组学习,本质是思维对话,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当中,通过小组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小组之间成员的相互沟通与协作,共同对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凸显,同时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应试教育是一个十分主要的教育形式,因此在教学当中,往往都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在数学教学当中,重点应当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也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通常还是利用教材和教学大纲,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中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难以得到发挥。再加上数学知识抽象复杂,因而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而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与地位进行协调,加强师生之间的良好思维对话,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互动教学应用

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注重在课堂中对互动情景的良好创设,从而使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沟通与交流。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展示小学生都十分熟悉的闹钟,然后教师可以问小学生,早上起床是不是被闹钟叫醒的。通过类似这种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教师可以进入课堂教学内容,对钟表的事件显示,读数规则等像小学生传授,在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下,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从而更好的掌握钟表知识。在课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在休息日中的作息时间制作成表格,要求对每一个时间点进行明确的标注,例如每天7:00起床、11:30分吃午饭、20:30睡觉等。这样,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联系,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思维对话,能够帮助其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教学情景创设

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学情景的创设十分重要,应当努力契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在学习平均分配的过程中,教师应举出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例如拿出6支铅笔,让学生将每2支分成1份,一共能够分成几份,或是将6支铅笔品均分成3分,每份有几支。对于这两种分法,小学生通常更愿意接受第一种,而在第二种分配当中,时常会有小学生按照第一种分法进行划分,因而得出了错误答案。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例如有3个人在打牌,需要将牌平均分为三份,让小学生尝试进行分配。在这种方式下,小学生很快就能够学会第二种分配方法。因此,在为了的学习当中,再遇到平均分配的问题,小学生就能够想起老师曾经给出的情景,从而能够正确的进行分配。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情景的有效创设,能够更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从而更好的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小学生应当充分理解数学内容,才能够在课堂中有良好的表现,得到教师的表扬,因而能够促进自学能力的提升,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着较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两个不同的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进行探讨,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成员将讨论的结果进行记录,并且向老师进行汇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明确小组内的合理分工,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的开展和进行。

结论:在教育领域当中,小学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阶段。基于小学生独特的思维、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积极采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促使小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曹同国,赵慧,尹占民. 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5:54-56.

[2] 江莉莉.说做结合,让打破“思维徘徊”成为可能——以小学数学“e学习”教学为例[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3:66-68.

[3] 孙灿霞.“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应用[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2:23.

分组合作式教学 篇12

1. 概念

“任务—竞赛—合作”分组教学模式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通过设置小组任务和创设竞赛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 争取小组胜利的一种教学模式。

2. 理论基础

(1) 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特点是全体性与差异性, 即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要关注个性差异。

(2) 新课标理念。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3) 行为心理学。行为科学研究认为, 人的行动必须有其动机, 没有动机, 就不会采取行动。

3. 内涵

(1) 以小组自主活动为主体, 以任务为导向, 以竞赛为情境, 以合作为方法。任务是目标, 竞赛制造紧迫感, 任务设置与竞赛情境创设促进合作学习的产生, 合作则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争取竞赛胜利的方法。

(2) 关注差异, 根据学生个性与特长赋予特定角色, 使学生明确自身在小组的定位和责任;为学生特长的发挥提供可能,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 以小组的整体合作绩效和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个人对小组的贡献为依据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

4. 优越性

(1) 在竞赛中开展合作学习, 各小组有了充分的自主空间, 各成员有了展示特长和张扬个性的平台, 有利于激发兴趣, 改变学生“赶鸭子上架”的学习态度, 发展体能、提高技能、培养习惯。

(2) 角色赋予更能激发学生责任意识, 同时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合作使学生产生相互信任和依赖, 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3) 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成任务为主线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产生, 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4) 竞赛中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 其实质是一种学生主体创造性活动, 它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功欲。

二、“任务—竞赛—合作”分组教学设计

1. 小组建设

进行异质分组以保持各组人数、运动基础水平、任务操作能力的均衡, 促进竞争环境的产生。小组数量和成员数量要依据教师和小组自我监督管理能力以及场地器材的支撑条件而定, 并根据学生能力的改变保持动态均衡。

2. 学生角色赋予

通过角色赋予实现:小组成员相互管理和监督, 即人人既有权利又承担明确职责。这样有利于促进小组团队的成型, 避免个别学生游离在小组之外。

3. 任务设置

任务既要有挑战性, 又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 才会避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激发斗志。各小组任务可相同也可不同, 但要保证公平。

4. 竞赛情境创设

竞赛与合作是“任务—竞赛—合作”教学的优势所在。建立规则和奖惩制度, 促进竞赛情境的生成, 以保证团队凝聚力和合作学习的产生。

5. 合作学习体系构建

小组的凝聚力和组员的责任感、积极性与能动性的调动, 能够发挥“1+1>2”的团体效应, 因而合作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建立在组内所有组员的共同努力之上, 它是具有多元性、互补性的新型互促学习体系。

6. 建立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的建立首先要保持信息畅通, 形成“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体育教师”和“组员—组长—体育教师”横纵两条渠道;其次, 依据信息预测小组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策略库, 以充分发挥教师调控枢纽的作用。

7. 设计评价

评价小组要根据小组合作的绩效整体性、综合性进行, 以增强小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 个人评价要注意结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习惯、发展潜力等因素展开, 多提学生闪光点, 帮助他们在全班面前建立自信, 形成良好态度和习惯。

“任务—竞赛—合作”分组教学模式建立在素质教育、新课标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上, 具备了丰富的教育内涵。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 前者具有一定优越性, 实践证明有效且可行, 值得在深化体育教学的改革中尝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杜雷.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 (2) .

上一篇:自身抗体阳性下一篇:城市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