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计算机分组教学法

2024-05-11

中专计算机分组教学法(精选9篇)

中专计算机分组教学法 篇1

近年来, 新时期教育不断改革, 越来越重视中专学生的专业技能。老师单方面主动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新时期教育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新课标中指出, 分组教学法是与新课标理念相吻合的教学方法, 可操作性强, 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 分组教学法

1996年, 分组教学法在中国正式探索和改革, 通过一步步的实践与分析, 于2001年最终确立了分组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分组教学也包括其他方法, 比如, 大部分地区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差异;学校内快班、慢班的差异。本文中提到的分组教学法不同于普高的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法是将学生按一定的规律分成很多小组,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 人人都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帮助, 自主探究, 共同提高学习综合成绩, 使老师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 师生关系更和谐。

2 分组教学法的内容

2.1 分组方法

只有在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之后, 才能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是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分组, 或者在第二学期开学初。分组时还应当做到: (1) 每个学习小组的平均学习成绩差距较小。 (2) 每个学习小组的动手能力差别较小。 (3) 每个学习小组内成员的座位尽量离近一些, 方便学生互相帮助。 (4) 避免有矛盾的同学分在同一组。以免影响全组同学。 (5) 各小组内的男女比例接近。 (6) 将性格不同的人安排到同一组。 (7) 小组成员不要过多或过少, 五人左右即可。 (8) 不一定要选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做组长, 要根据综合能力, 选择一位有责任心、领导能力强的组长。 (9) 在学习过程中, 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分组,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2.2 计算机分组教学中的管理

分组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 并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 提高动手能力。分组教学法要从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方面进行教学管理。

分组后的各个小组在课内依然以听老师传授知识点为主, 各个小组成员应在组长的引领下, 在课外对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老师先根据教学内容给出题目, 各个组长做完后, 可以将题目传个两个同学做, 以此类推, 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要做一定的练习。每位同学在做完题目时可以自己出题, 或把原题难度降低, 再传给下一位同学。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难易不同的题目来做。当遇到不会做或做错的题目, 可以询问出题的同学, 或者基础较好的同学。小组内不会的题目可以各个小组一起讨论。实在不会的寻求老师帮助。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 还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实践教学过程也是如此, 在自主操作练习中, 老师先对各个小组组长或动手操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辅导, 然后由这几名同学回到组内, 对各小组成员进行辅导。对于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 可以派专人对他进行单独的长时间辅导, 使其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老师还应当定期对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了解分析, 掌握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 对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老师应做到: (1) 定期向每个小组组长询问各个组员的学习情况、合作状况, 是否存在学习情绪。 (2) 建立学生学习情况登记表, 定期根据了解到的学习状况进行登记记录。 (3) 对于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好的学习方式方法, 要推广到每个小组, 使各个小组共同进步。对开展进度大的小组进行鼓励。 (4) 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促进学习气氛。

2.3 教学方式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应当代替考试成绩评价, 更合理的对大部分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分组教学方法下,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现自己, 各个小组成员都对其他同学的学习过程有全面的了解, 因此可以实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 让每一位同学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 或者由其他同学指出不足。还可以实行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等方式, 更好、更全面的使每位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3 中专计算机内分组教学法的作用

在计算机课中运用分组教学法, 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 培养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促进友谊;通过分组学习,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使每个同学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4 结束语

计算机是对当代社会发展影响最深远的高新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应用领域的越来越广, 我国的职业中等教育对中专学生做出了更大要求。我国中专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满足新课标对教学方法的严格要求。分组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主动学习, 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 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可以持续学习, 不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打好基础。

摘要:在当今信息社会, 计算机已经逐步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行业, 计算机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计算机是职业中专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职业中专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能力, 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成为一名技能型人才。本文通过分组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实际应用, 探究如何培养中专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中专计算机,分组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冰.谈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界.2012 (11)

[2]覃静.任务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3 (02)

[3]潘有志.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05)

中专计算机分组教学法 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分组教学;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254.3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61-02

1在计算机教学中实行分组教学法原因

1.1在中职学校相当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多数是被动学习,且自我约束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学习,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1.2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复杂,知识层次参差不齐,且总体偏差。在上机过程中,老师讲授并演示完后让学生操作,完全掌握的学生不多,再加上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就很多。虽然老师在辅导上机时忙得团团转,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得不到辅导。随着学生的问题累积越来越多且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解决,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生厌听、厌学的现象。

1.3新形势造成中职教学新的层次格局,如果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那么学优生显然会“吃不饱”,而学困生却因此会“吃不了”。

针对以上情况,分组教学法就应运而生了。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成新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直接交流,学优生辅导学困生,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做到“一人会,人人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2计算机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分组

2.1分组原则:分组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男女混编、适当调整。分组前可以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三类,即:A类学优生,B类中等生,C类学困生。

2.2小组人数:分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分组人数的多少至关重要。人数过少,发挥不了小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人数过多,学优生要带动太多的学困生,达不到效果。按照实践经验,将小组人数定在6 人左右为宜,其中每小组成员至少有1~2人是A类学生,2~3人是B类学生,2~3人是C类学生。

2.3选任组长:选任组长时应注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首先组长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其次,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再次,乐于助人,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组长的产生方式,可以在教师公布组长的基本条件后,由学生自荐、小组推荐、教师指定相结合。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组长,明确组长的责任,提高组长的辅导能力。

3分组情况下如何组织计算机课堂教学

3.1备课: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上课前,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差异,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学生在认真完成任务后,看到自己的作品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例如,在《网页制作》这门课程中涉及到站点的规划、站点的创建、页面的制作、网页的链接、网页美化、网站的更新与维护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学习课程之初,先让学生欣赏许多网络上优秀的网页,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建立网站的兴趣。当许多同学纷纷表示要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或者擅长的内容作为网站的题材,进一步规划网站的栏目与目录结构。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长期习惯采用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此时教师必须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及指导各小组开展网站规划讨论,要求各小组写出网站规划和小组分工方案。

3.2上课:充分发挥小组在课堂上的作用。授课时针对重、难点,要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逐步分层次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具体过程如下: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组内讨论→组间讨论、交流→全班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教师评价与小结。例如,在《AutoCAD2004》绘制具有均匀分布的图形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具有均匀分布特征的图形,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能快速画出上述图形?让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可以只讲解如何创建矩形阵列和环形阵列,具体阵列中要输入的行距、列距或填充角度的数值将会怎样影响阵列的分布,则留给学生亲自操作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应该多向学生问问“为什么”,有时可以给出一点信息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解答过程中学会思考、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3学习: 小组合作,教师辅导。在上机操作时,教师应安排各小组组员相对集中而坐,便于组员的互帮互学以及组长的管理和指导。由于各组长的动手能力一般较强,所以会很快完成任务,让他们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之后,去帮助有困难的组员,这样把原来由教师一人辅导的任务分散到七、八个组长身上,教师就可以从繁重的辅导中解放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4评价: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课前应制作“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由组长登记组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包括组员在各阶段的活动表现,如提出了哪些问题,承担了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工作,出了些什么好主意等等。学生自评后再互评,互评可以是本小组内的互评,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评。之后,教师找出各组中的典型作品,在全班进行演示点评,解决共同的问题。

总之,分组教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剑光 浅谈分组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2] 廖善伙 中职计算机实践课分组教学初探[A] 福建省宁化职业中专学校 2009.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篇3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临的问题

由于新信息时代的来临, 职业学校在每个专业都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这是一门公共课, 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这一教学面临的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学生刚入学, 对职业学校学习以及生活方式难以适应, 他们仍然沉浸在初中的学习模式中。中职学校教学进度快、信息量大, 更自由、民主, 而学生往往自觉性不高, 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快速适应这种方式。其次, 职业学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 他们有着不同的计算机基础, 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 他们接受知识课后作业时对因为学生的差异也难以做到统一。再次, 公共课一般在大的多媒体教室进行, 空间大, 学生多, 老师通过计算机加大屏幕投影, 主要以讲授为主, 师生之间没有多少互动, 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 学生注意力也很难得到集中, 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最后, 因为计算机课程有理论课也有实际上机操练课, 两个课时之间往往隔离很长时间, 学生理论学习后难以及时进行实际操作, 在下次上机操作时往往已经忘记了一些理论知识, 而老师也没有太多时间再逐一进行辅导。此外,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很快, 每个学生对计算机需求度及兴趣度也存在差异, 教师难以做到统一教学。

由此看来, 当前的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有很多不足之处, 学校应作出一些改革, 在多方面进行整改, 例如实施分组教学、添加资源设备、合理安排课时等等, 以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发展。

二、分组教学的意义所在

所谓的分组教学, 就是改变当前大班整体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不同分组, 从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以适应他们的能力发展。每个小组的学生之间是互相合作关系, 小组之间则是竞争关系。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 小组教学相对于大班授课而言, 更轻松, 更利于老师掌握每位学生的情况, 老师不再是主体, 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密切, 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老师的负担减轻了,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其次, 小组间的学生互相合作, 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奋斗, 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团结性, 提升他们互相合作的能力。好的榜样还能起到模范作用, 带领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同时, 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再次, 小组教学可以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促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思维, 同时, 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面对问题和矛盾的时候, 要全员参与其中,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集思广益,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信心得到了提高, 对自我认知能力也有了提升。

此外, 分组教学是集合了其他教学方法的优势, 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分组教学的实施方法

分组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这一教学模式如果能够得到科学应用, 将会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以下, 将以计算机基础为例, 将学生分为三组, 简要分析分组教学方法:

第一组:计算机“零基础”的学生。这些学生要么是来自于偏远地区, 要么是初中时只关注学习, 不怎么参加其他课外活动的学生, 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对于这组学生, 老师应该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讲起, 然后让他们进行上机操练。所布置的作业不能有太大难度,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老师要参与其中,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不会的问题, 必要时再做第二次讲解, 以增加他们的理解。对于他们, 老师要有耐心, 要不厌其烦。

此外, 课余时间老师可以与他们多些交流与沟通, 多鼓励他们, 让他们多学多练, 尽量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同时, 也要注意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否则会适得其反。对这组学生进行作为安排时, 要紧靠讲台, 便于老师帮助, 也要注意安插有基础的同学, 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在减轻老师负担的同时, 促进他们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第二组:稍微有点基础, 能进行简单操作的学生。对于这组学生教学, 老师可以按照教材要求来进行, 根据内容上课, 进行操练演示, 然后再布置作业, 让学生独自操练, 不会的可以进行单独辅导。对于熟练掌握的可以布置难度较高的作业, 启发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在思考中进步。

第三组: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 这些学生已经接触过电脑甚至从小就开始玩电脑游戏, 他们能熟练运用鼠标和键盘等等。对于他们可以直接布置作业, 当然不可以太难, 让他们在操练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翻看教材尽量自己摸索, 自己解决。让他们学会运用Word和Exccl, 并利用Word来设计一份墙报, 尽量将平时常用的一些命令也设计进去。让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能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

总之, 在高校教授《计算机基础》课, 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 不仅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还有效避免了集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师要将这种教学模式熟练掌握并不断创新,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靳国兴.分组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J].科技信息, 2012, 35.

[2]唐明侠.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法[J].现代交际, 2011.1.

浅谈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教学 篇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类职业中专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存在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有必要对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总结思考,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使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走上一条更加专业化,更加适应人才需求的路子。笔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理论实际化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实际化。如果单一的讲理论知识,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例如:在教excel函数(如函数SUM、AVERAGE等)这部分内容时,就联系实际来讲解。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一张学生成绩表,提问:如何求出总分平均分,最高分及排名,然后由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快速地求出总分和平均分,并完成最高分和排名等操作。学生看到教师操作后,他们都急着想知道教师是用什么方法快速解决这些问题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后,教师再讲解函数的相关知识,学生理解掌握的也就快了。

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职业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低,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给职业教育带来众多的问题,特别是计算机教学难度就更大一些。培养中职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由于计算机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学生或多或少地都有了一些应用基础,例如上网、聊天、游戏等,但能力结构十分单一。中职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学生之间的操作水平差异更为明显。对教师所教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更为不一样。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好的学生更进一步,后面的学生有信心往前赶,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针对本节内容设计一些不同程度的题目,让学生针对问题操作,题目作完了,本节内容也就掌握了,同时也可以解决学生上机的盲目性。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学生,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去指导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指导可以巩固学生的操作,也增进了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另一方面,作为对这部分同学的奖励,教师也可适当的给他们一个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加鼓励,个别指导,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把题目做完。而其它想玩的同学,他们在羡慕这些掌握好知识,做教师助手辅导同学又能自由玩的同学的同时,也会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从其它同学那获的帮助,争取尽早较好的完成任务。

3、任务驱动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捷径

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特征。运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互相学习不同的技术处理手段,扩宽知识面,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任务,任务选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体效果的好坏。教师在设计要任务时要注意几下几点。(1)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与近期所学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衔接性,尽量使知识的掌握符合螺旋式的上升,即掌握了新知识,又复习巩固了旧知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2)把握好任务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和难度,一个任务涉及的新知识点不能太多,以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信心。(3)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所设计的任务,尽可能把本章节的内容进行一个整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很好的引导。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1世纪的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职教计算机教学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技能为主要内容,实施“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课程培养模式。作为教师,更应该冲破应试教育的陈规,树立创新教育教学新观念,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怎样去学习。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开展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师在讲授幻灯片PowerPoint部分内容之后,安排学生以自己喜欢的事物作为幻灯片的主题,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资料或者去网上搜索素材,制作一个幻灯片,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包括课堂的时间让他们去做。有的学生喜欢明星,有的学生想介绍自己的家乡,有的想展示奥运知识等等内容多样,他们积极去网上搜索资料。教师可以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展示事先设计好的演示文稿,技能点涉及到动画效果,声音,动作按钮等,供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就比较感兴趣,为了使自己的幻灯片更好看,有的学生就主动地去学习有关PowerPoint的一些知识和技巧。而笔者就适时地给予辅导与帮助,并给他们的幻灯片提点意见,怎样做才比较好看。还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在班级进行评比或挂在学校的网站上,学生从中领略到了成功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也有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学生不再只是模仿,也学会去创新了。

中专计算机分组教学法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班级授课制 分组式教学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分组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授课班级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学需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般为每组为5—7人,指定小组长,协助教师指导、组织和反馈学习信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缺少学生自我探索、调整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考的“过程”。

1、合作学习的作用

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也正因如此,小组成员科学合理的搭配也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分组为组教学的成功实施创造有一条件。在分组过程中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劣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鼓励他们向着更高的要求完成每一个角色和每次的任务。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可以轮流进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即同一层次的同学同时担任同一角色: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这样可以充分展现评价的公平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实施分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方面,教学评价应该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目标反映教学统一的要求和基本标准;个性目标反映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本和特长的发挥。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1、对小组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态度。作为指导老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分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协作、探索和创新精神。任务式教学允许个性的张扬。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方法灵活、鼓励创新,主要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机制,让学生成为评判的主角,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2、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了解学生的差异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和关注。通过观察,教师能了解每学生的基本能力、情感、行为和不同的学习特点等,并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和需要。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了解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方面”,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材料,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以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应从多方面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为每一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能实行“一刀切”。我们必需意识到:只有正视学生差异,善待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并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教育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生动活泼及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其他协助教学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基础的、应用型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分组教学离不开其他教学方式的协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任务根据教学的需要,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的,合理的安排教学任务。如果有些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学生可向教师询问。

当学生对Word操作掌握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可要求小组完成更有深度的任务(可根据各组情况分出难易)。以用Word设计板报为例,先引导帮助学生制订制作计划。

1、板报方案的设置

把任务交给小组长,由小组成员自行提出设计方案。

2、小组讨论方案

针对板报设计方案认真讨论研究,适时作出修改。小组长分派任务,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根据分工,相互协作,各尽其职,共同完成指派任务。由专人负责搜集板报内容和在网络上收集资料、下载图片;由专人在网络上查找一些操作的方法和关键的技术;教师适当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作品上传到网络,由学生主评,教师参评作品的制作效果,最终给予评价。以后随着学习的再深入,可以要求学生自行选题,自行制订制作方案。这样一来,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井井有条,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达到教学的目的。

虽然分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它有着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天然特性,尤其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也切实能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和益处,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丁乐,赵凌.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的初步探索[J].新課程(教研),2010(9)

[2]张彩转,郑俊红.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和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

高中计算机分组教学法探析 篇6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分组教学法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全面覆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因此培养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提升高中生应用计算机编辑文档、设置文档格式、图文混排、函数数据运算、浏览及搜索资料、接收与发送邮件等技能, 教师应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组教学法。本文主要探析了分组教学法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优化分组, 实现组内互助

实施分组教学的前提在于优化分组。为了实现优化分组及保证小组内的学生能够相互帮助、互相激励, 在分组前应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能力水平对分组方式进行适当调整, 避免分组方式一成不变。在分组时, 还要考虑到其他的影响因素, 如机房排座、学生性格及男女比例等, 以便在教学中可以全面管理组内学生。首先, 在小组人数方面, 以4~5 人为宜, 保证组内成员的技艺、才能与知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同时避免能力较强的组员对能力较弱的组员才能的发挥产生抑制作用, 以预防组内出现滥竽充数者。其次, 在分组时必须遵循组间同质与组内异质的原则。在组建同质小组时, 可以采用问题调查、自主选择、能力摸底等方法。问题调查指的是在分组前通过询问学生等方式了解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是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分组学习的前提, 所以在分组时应适当放权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的小组。此外, 进行能力摸底能够为组间异质提供有效保障。例如, 可以在分组前让学生利用网页、PPT或Word等载体制作电子信息技术主题报刊, 教师则根据学生上交的作业了解学生的能力情况。

二、合理设置学习任务, 提高学习效率

在分组后, 教师需要及时设置好组内学习任务, 让组内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均可以参与到小组合作任务当中, 并确保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 进而使组内成员实现共同进步。在设置学习任务时, 教师应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并学会团结、合作与竞争, 由此提高组内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效果, 同时有效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例如, 在对文字处理进行教学时, 可以先根据学生对Excel和Word的使用能力情况, 将学生分为A层、B层及C层, 要求每组中的A层、B层及C层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在遇到编辑、图片导入、分隔符及插入符等问题时, 尽量指导学生采取组内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 让同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扩展知识架构, 实现取长补短以及共同进步。另外, 还可以设置具有一定竞争性的学习任务, 让组内学生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学习习惯。

三、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 维持良好教学秩序

分组教学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有了一定的自主性, 但在分组教学中也容易出现懒散、注意力分散等问题, 教学秩序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对此, 教师应适当引导分组教学过程, 针对性指导组内成员解答问题, 使学生能够在有效协作的基础上牢固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及提升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在发挥引导作用的过程中应注重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法, 确保教学方法能够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串联及统领作用, 同时保证教学方法具有培养实践操作技能的作用。在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深入小组, 与小组成员进行适当交流, 进而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例如, 在对计算机的构成知识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先让学生传阅计算机的外装硬件, 在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构成知识后, 可要求各小组的学生在组内进行对ROM、RAM及CPU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则以层层递进的引导方法帮助学生区别ROM、RAM及CPU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的作用, 使学生可以有效集中自身的注意力, 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 有效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在分组教学中, 教师应发挥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 避免过度放松教学安排, 将教学进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计算机实践课分组教学的应用 篇7

一、如何分组

对学生进行分组, 要贯彻一个原则, 就是要将理解快的和慢的学生, 平均分配在每个组里, 使各个组达到一种平衡。但是计算机课程一般都是一个学期就结束一门课程, 所以教师要想在授课之前对学生有所了解是比较困难的。因此, 在开课之初, 我们不能盲目的按照学生的坐位就对学生进行分组。通常情况下, 我会在开课2周左右再进行小组的划分。当然除了教师的宏观调控之外, 也允许学生进行适当的自由搭配, 这样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力, 让学生更好的接受, 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分好组之后, 要在各个小组里选出一个做得最快的作为组长, 由他来带领大家共同学习。组长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习题之后, 他就可以教授其他的组员。很多情况下, 学生遇到的都是些微小的问题, 例如在编程课中, 很多学生落写了或写错了某个字符, 但自己又发现不了, 就使整个程序编写陷入困境。如果没人指点, 可能会困扰学生很长时间, 这时组长的出现就能节省很多宝贵的上机时间,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不会使学得快的学生没有事情可做。当充分调动了组长的积极性时, 每个小组长就会成为教师的好助手、学生的好帮手。

二、“分组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要使“分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需要师生共同参与。除了要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 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将每次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 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以小组为单位, 先让学生自己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每一个人独自完成;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充分发挥小组长及小组成员之间的作用, 运用集体的智慧去分析解决问题。

当遇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进行集体讲解, 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带有讨论性质的问题, 引入竞争机制, 哪一组做得快、做得好就给予表扬鼓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逐步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的合作精神。

2) 引入恰当的奖惩制度

随着学习的深入, 时间一长,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逐渐减退。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头, 尤其是组长的积极性, 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引入恰当的奖惩制度, 激励学生学习。

每次课拿出一定的时间, 来复习上一次课所学知识, 在规定时间结束后, 挑选几个学生进行回答, 答对了给予加分, 答错了进行适当的扣分, 作为平时成绩。挑选哪些学生, 如何加减分, 是这一奖励制度的关键所在。

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 例如A组、B组、C组、D组等等。提问的时候, 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组, 假设选择A组, 让A组任意选择一个其他组的某个成员来回答问题。如果答对了, 回答问题那个组的全体成员加分, 答错了则全体成员进行适当的扣分, 并且给A组全体成员加分。大家想一下, A组成员为了给自己加分, 他们会怎么做呢?他们必然会挑选一个做的差的来回答问题。这样一来, 每个小组, 做的比较差的学生, 为了不连累自己组的其他成员必然会努力学习。而各组的小组长为了自己组的利益, 也会积极的教。

加减分设置也非常重要。要按照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分数, 可以按照题目的难易程度设置“悬赏分数”, 并且要适当的给组长加分。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指导以及监管作用

分组并选出小组长, 不代表教师不用指导学生。理解快的学生也只是学生, 有些问题他不可能讲透讲明白, 教师不能全部放手让学生去教。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流动指导, 对于理论性的关键问题, 一定要亲自指导, 兼顾每一个学生。

由于学生的自律性以及学习的持续性比较差,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进行充分的监管, 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及时弥补。例如成绩下降的组长, 可考虑取消他的职务;进步快, 学习好的组员, 可考虑让他担任小组长。同时注意及时总结成绩, 并对表现出色的组长给予表扬, 对进步快的学生给予认可。当然,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学科在教学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在操作过程中, 我们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中专计算机分组教学法 篇8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目前我校所有专业在第一学年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由公共计算机教学部门统一安排授课。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其中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与应用、Word文字处理、Power Point演示文稿制作、Exce电子表格处理。学生统一参加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平台)考试,以证代考。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存在城市、城乡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已经相当娴熟,而有些学生可能接触计算机的机会都不太多,基本的鼠标键盘操作都存在问题,若对他们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显然会出现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程度好的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无学习兴趣,程度差的觉得教学内容太难跟不上而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散漫,教学效果变差。

本课程的周课时已经压缩到2课时/周,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不得不围绕考题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课程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考证,失去了本课程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最初初衷。

以证代考,使本课程失去了基本的教学考核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失去了评价的机会和权力,平时的课堂表现变得不那么重要,教师无法客观的给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打一个成绩,而只能依靠省一级考试的成绩来定,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不够重视。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同类课程总共安排了48课时,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4课时/周,湖州师范学院是本科院校,2课时/周,浙江中医药大学是本科院校,4课时/周,这四所院校讲解的都是浙江省计算机一级的内容;温州医科大学是本科院校,讲解VB程序设计为主,组织学生参加省二级考试,6课时/周。

可见,各个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或是减少课时,或是增加教学内容,但大多都忽视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性,而选择相同的教学安排。

2 课程改革设想

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在教学上采用“小班化教学”,采用RPL(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即对学生以前的工作经验、志愿工作、学校学习、人生经历、体育经历等进行认证和考核,避免重复培训。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设想主要面向课堂教学,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题),通过该测试将学生分成基础班、进阶班,按程度分层教学。对基础班学生可以仅介绍课程内容,对进阶班学生可以在介绍课首先应对新生进行入学测试,选择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题作为试题,如文字录入、Word基本操作、Excel基本操作(可参考高中试程内容之后适当添加较难的进阶内容。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分组练习”,将基础班和进阶班学生配对分组,实现“一帮一”,改变原来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模式,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模式显然比较吃力,而发动水平较好的学生去辅导相对较弱的同学,既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又可以更好的调动课堂的教学气氛。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应将本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设计适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作业,提高学生专业计算机操作水平,比如对于商贸类的学生,“网络购物”教学内容可以讲的更加详细,与本专业有关。如果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借着作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一举两得。

最后,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修改,考虑取消“以证代考”,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课程成绩可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课堂作业(包括自身作业完成情况和互助情况)、期末实践考核和省一级考证情况。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可以打一个分数,期末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随机出题完成实践考核,省一级考证情况作为附加分。

3 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十分重视,随着浙江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系统要求的不断升级,学校第一时间就决定对公共机房进行升级换代;我校已多年顺利组织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入学测试环节应该不成问题,利用新生军训期间,按批到学校机房进行课程测试,时间上可操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一直注意练习题的收集,可以为入学分班测试系统的开发提供需要的题库;本课程现有专任教师有20多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居多,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师普遍都有创新精神,热衷于教学改革实践。

4 课程改革的意义

“分层教学”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跟专业相关、学生能力能够达到的内容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小班教学,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指导。“分组练习”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让已经会的学生能够掌握的更加牢固,不会的学生在同学“一对一”指导下也能掌握;“过程性考核”将更看重整个教学环节,能给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一个更客观、真实的评价。

采用“分层教学+分组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完成我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很多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传统课堂模式已经不合时宜。文章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分层教学+分组练习”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分组练习

参考文献

[1]梁艳,高艳,袁凤玲.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9:47-49.

[2]任杰,吴桂玲.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1(6):169.

[3]孙勤红.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3,1:123-124.

中专计算机教学法探析 篇9

关键词:中专教学;计算机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而中专计算机课程恰为培养职业教育型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见中专计算机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课堂教学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基础差别大等。如何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下面我就简要介绍一些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多角度出发进行有效备课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仔细钻研教材,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讲解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的用法时,由于工具栏中的各种工具记忆起来比较繁琐,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将本节课上涉及的教学内容和详细的操作步骤编辑到一个word文档里。然后在教学时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先开启广播教学将课堂内容讲解给学生,而后把课前做好的word文档统一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知识。当学生忘记其中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时就可以打开准备好的word文档按照其中的具体步骤来操作,这样便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

二、设计有效教学方法,开展创新课堂

计算机教师不仅要在备课上详略得当,精益求精,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给予高度重视,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开展创新课堂。

1.按部就班教学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普遍使用的就是按部就班法,即教师演示完一个操作,学生就按照教师的步骤跟着练习。虽然这种方法没有创新,但是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操作比较陌生的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适合的。因为计算机的学习比较复杂,入门还是有所难度的。在使用按部就班法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简洁易懂,知识点要清晰明确,要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复杂的、不好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进行适当地划分,以小单元的形式来讲解。

2.课堂问答教学法

如今的课堂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去问教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教学法,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知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比如,讲解word文档的使用方法,其中的文本框插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经常用到,对鼠标指针的变换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提问:鼠标指针呈双箭头时表示什么?鼠标指针呈横纵交叉时表示什么?哪种表示是能够插入文字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便于学生结合实践去探索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

3.形象比喻教学法

由于中专计算机知识相对其他学科知识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善于转换教学法,运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知识,便于学生去理解专业的计算机术语。

4.设计“故错”教学法。

在运用计算机教学时也可以采用“故错”教学法,故意地制造错误来引起学生的疑惑,通过产生矛盾来思考正确的理论。这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探究,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讲解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的文字输入时,教师可以故意漏掉几个字,然后学生就会提出句子有问题,需要添加几个字才会通顺,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问怎样才会把文字插入到合适的位置。通过这样指引,让学生学会了文字的插入。

三、重视课外指导

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外指导,通过各个方面的引领,帮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计算机知识。

1.教师尽可能多地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在课外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科技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为培养优秀的计算机爱好者打下基础。通过学习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顺应科技的发展,从而体会到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必要性。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虽拥有足够新的想法,但由于自信心不足使得自己的想法不能付之于行动,使创新的激情渐渐减退,思维就会僵化甚至行动力减少。因此,要给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在课下给学生灌输积极的信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欢迎学生与自己进行探讨,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力求使学生对计算机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综上所述,在中专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今后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黄平,《实施计算机情感教学培养中学生运用情感策略的能力》[J],《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与研究》,2002

2傅建江,《技术创新与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对策研究》

3.俞学明、刘文明、钟祖荣著,《创造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4.张丰主编,《初中计算机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公路立交桥下一篇:自营增值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