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合作学习

2024-07-18

分组合作学习(精选12篇)

分组合作学习 篇1

思想政治课是高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 到了高校也是学生会接触到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思想政治课是“满堂灌”, 这种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 分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呢?教学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简述笔者的看法。

一、有效的分组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前提

高中政治分选修和必修, 由于分类的不同, 学生对政治课的态度也不同。在必修班, 学生要参加高考, 对政治课足够重视;在选修班, 不少学生认为政治是小科, 只要通过“小高考”就够了, 学习思想政治对他们以后没什么用, 这些学生的态度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而分组合作学习就是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不少班级的小组都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好的, 由于每个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理解力不同, 他们在不同课堂的参与度也不同。所以, 这样的分组对于政治课堂来说未必适用, 分组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分组合作学习需要以组为单位对同一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笔者发现:那些思维敏捷或善于表达的学生往往会很快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而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很多时候保持沉默, 这就达不到分组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给出的结论也往往是那些善于表达的学生自己个人的结论, 不能代表整个小组的观点, 这样的分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甚至让那些不善于表达和思维不是很敏捷的学生脱离课堂, 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

针对这样的情况, 笔者尝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去关注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 让他们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首先, 由教师提出问题后全体学生自己思考, 不准说出答案。其次, 当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 讨论的结果不是安排小组代表来回答, 而是点名让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集中本组意见, 然后回答问题, 这些学生回答之后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根据回答的质量给小组打分。这样, 在集体荣誉感以及其他因素的驱使下, 很多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 积极参与讨论之中。

笔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 然后集中小组的意见, 再由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表达小组的意见, 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这样可以避免某些学生以个人的观点代替小组的观点, 也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来。

二、良好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障

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 就使得一个小组变成了一个小的整体, 评价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一个小组对政治学科的态度, 所以教师必须做好小组评价。在组建小组的时候, 教师经常把小组的得分和每个小组成员挂钩, 当学生进入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时, 很多学生会比较重视小组的得分, 所以笔者既对小组进行评价, 同时找出典型的学生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这样能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

在对小组进行评价的时候, 任课教师应当客观地评价每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 对回答问题出色的小组给予肯定, 同时说明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小组需注意的地方, 使得学生在分组教学过程中知道如何去处理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对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 任课教师必须做到客观、全面、合理, 因为一次评价的好与坏可能影响到被评价的学生今后对政治学科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现, 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 必须表达适当, 不能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 教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积极解决问题, 所以评价不应仅限于知识能力的评价, 还应当在小组间营造有序的竞争氛围,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增强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三、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在高中阶段, 必修班的政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三本书的内容, 其中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 只有一部分知识点采取分组合作学习才是有必要的。笔者认为, 在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时, 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必须有合适的分组合作学习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 不仅要备书本, 还要备学生。如果随意地滥用分组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相反还会使得一些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讲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 影响教学效果。在新授课、练习讲评课、复习课中,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学生设计不同的内容, 分组合作学习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班级做出相应的调整。

2. 必须注意教学方法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运用

分组合作学习和单纯的教师讲授是不同的, 教师要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教师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学生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随时应对学生的问题。

3. 必须密切关注各学生在分组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生配合的情况

分组合作教学的目的是先进带后进, 大家一起进步, 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 如果小组内部配合不密切, 各忙各的, 那么分组合作学习就达不到最初的意义了。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 分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规律的, 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自主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笔者认为, 我们应当科学合理地运用它, 不断实践、摸索、总结、提高, 这样我们的分组合作学习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们的政治教学工作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分组合作学习 篇2

小学美术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

分组合作学习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与进行实践和综合活动,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彼此协助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 者:袁满娥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三小学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科学分组 合作学习协助 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策略利弊分析 篇3

【关键词】分组策略;能力分组;朋辈导修;师徒指导;混合分组

一、分组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组教学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但是,通过观摩多次公开课,课堂小组讨论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我们发现大部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走入误区。通过对分组模式的试验与优化,探索科学高效的适合我校情和学生学情的分组模式。做到模式规范化;操作方变化;实战效果化。从而使我校英语教学走出盲区、走出低谷。

二、具体分组策略

第一,混合分组。第二,按能力分组。第三,朋辈导修顾名思义,朋就是朋友;辈就是同辈。我们在此大胆引用这一用法,将高一(3)50个学生 进行自由搭配,学生在自由编组时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寻找最好的朋友做合作伙伴,这样会使他们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安排小组活动内容,满足他们的想象,发挥创造能力。

第四,师徒指导。教师对高一(4)班49个的基础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组内同学的学业水平、性格特点等结成组内帮扶对子,确立师徒关系。可以是一帮一或一帮二或三。但最好不超过4人一组。这样可以达到“兵教兵”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教学

从2014年3月开始,对所分班级的学生按不同的分组模式进行实验教学。经过几个月的探究合作之后,期末考试成绩统计如下;(略)

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成绩统计;(略)从两次数据统计分析可看出,均分和及格率最高的是采用混合分组的高一(1)班;130和120分以上人数最多的是采用能力分组的高一(2)班;但是及格率最低,80分以下以及最低分也是在高一(2)班;采用朋辈导修分组方法的高一(4)班的均分和及格率都位于第二;采用师徒指导分组方法的高一(3)班的均分和及格率都位于第三。从以上分析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四、四种分组形式的利弊分析:

1.混合分组

优点:

(1)学生会从活动过程中地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不足。

(2)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与人交往、协同工作的技能。这些技能对学生的影响远远地超出了学校教学的意义,它会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

(3)有助于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低水平的学生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4)能够在不同性别、性格、学习能力、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建立起积极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2.按能力分组

优点在于它能照顾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差异,适应他们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能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和比较,促使他们向更高水平提高;而对于落后生来说,在小组内不再是受帮助者,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人翁感和责任感。但是那些反应较快的学生就会觉得无所事事,进而无事生非,而那些做得最慢的学生则会沮丧泄气,失去学习兴趣继而放弃学习。因此,在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得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

3.朋辈导修

让学生自由搭配,学生在自由编组时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寻找合作伙伴,这样会使他们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朋友的力量胜过老师和长辈,因此合作兴趣也最浓。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安排小组活动内容,满足他们的想象,发挥创造能力。但不利于挑战性问起的解决和尖子生的培养。

4.师徒指导

这是一个师徒相长的过程,师徒在共同的教研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共同获得很大的提高。师傅在尽力帮助监督徒弟的同时也不断完善自我。这种分组方式有利于缩小全班差距,有助于后进生的培养。

以上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问题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不断探究、运用、反思、改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丁邦平.合作学习──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的理论和方法[J].外国教育资料,1988(5).

[3]刘涛,夏飞华.影响小组合作活动实效性的原因及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1).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与评价 篇4

一、精心分组, 使“同伴互学”落到实处

1. 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平均分组。以一组4人为例, 需选取1 个尖子生、2个中等生和1 个学困生, 这样才能使全班的各个小组知识水平趋于平衡, 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相互竞争。同时, 学困生也可在其他同学的带领下学会学习。

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自由搭配。

初中孩子半大不小, 看待事物还不能很客观, 对某些喜爱和不喜爱的人和事表现得特别情绪化。显然, 我们不能硬是让关系不和的两人同在一组。为了避免矛盾, 需把全班学生按知识水平划分成四个批次, 并张榜公布一段时间, 规定每个小组的成员必须从这四个等级中各选一个自由组合, 不能同级组合。如此, 不仅能使班主任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小组的成员也会更加友爱团结。

3. 分配任务, 各司其职。

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 如副组长、纪律管理员、记录员等。不定期地互换角色, 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4. 合理调整各组成员。

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各组的情况, 对有需要的同学进行调整。如一个小组成员进步巨大而另一个小组总是碌碌无为, 则要适当调整, 使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 便于开展学习竞争活动。

二、评价多样化, 让“评价励学”成为学习的动力

1. 每周表格总体评价法。

我校每周例行汇总各个小组“当堂提问”、“当堂训练”及“课后作业”的总分, 每月底表彰前三名的小组。班干部从“当堂提问”、“当堂训练”及“课后作业”三个方面对每个小组每天的表现进行记录, 一周后汇总为表1, 得出本周竞争结果。当平时的竞争转化为数据呈现在学生眼前时, 做得好的小组立即感到满足, 做得不好的也憋着口气, 暗暗想着下周我们组要力争上游!表格一目了然, 可以反映出每个小组在每个环节的表现情况, 他们也可根据这些信息, 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附表1)

2. 每月小组特殊荣誉评价法。

同一种评价方式在用久了之后, 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或懈怠的情绪。为此, 在每周竞争评价的基础上, 每月都要给部分小组一些特殊的荣誉, 以此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如“最优秀小组”、“最上进小组”、“最勤劳小组”、“最积极小组”、“最团结小组”和“最守纪小组”, 等等。这些特殊的荣誉从学习、纪律、劳动等方面给予学生评价, 可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3. 师徒结对竞争评价法。

为避免小组合作沦为尖子生的合作, 也为了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提倡组内两两自由结成“师徒”, 让师傅在课堂和课后都给徒弟一些辅导和帮助。每节课后, 班长都会根据这些徒弟的表现给前五名的发一颗“爱心”, 当徒弟收集到五颗“爱心”后, 可换取一颗“五角星”贴在师徒名字的后面。当看到墙上那些表示自己成绩的“星星”时, 学生心里将会产生无限的满足感。

4. 小组考试成绩总分排名评价法。

考试成绩的高低可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既然是小组合作学习, 那成绩的排名自然是4个人的事, 把4个人捆绑起来评价, 那么落下任何一个人对于整组来说无疑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 所以学生平时都会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5. 阶段性奖罚。

竞争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带来的是进步, 但对于初中生而言, 它更多的是一种游戏, 游戏好不好玩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为了使游戏更加好玩刺激, 就得给它加一些筹码, 比如奖品和惩罚。在期中和期末这段时间可进行一次大的总体评价, 前三名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些奖品, 后两名的小组则要各自准备一个节目表演给全班同学欣赏, 等等。每周竞赛排名出来后, 学生还可依据排名得到一些个人操行量化分, 并且还能获得按排名挑选座位的机会。如果想抢占好的位置, 那么就得努力表现了。

分组合作学习 篇5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组织有效 分组合作学习

论文摘要:组织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能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有几大要素:积极互赖,明确个人任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小组自评,混合编组等。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过组织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体验,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有以下要素

(一)积极互赖。积极互赖代表了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一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同舟共济的关系。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互赖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入手:首先,建立积极互赖的学习目标。在这种合作性目标中小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组内无竞争压力,有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其次,强调积极互赖,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合作。最后,做到学习资源共享。

(二)小组长牵头,明确个人任务。个人任务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参与情况。为了让所有成员参加活动,小组长必须进行有效的分工,明确组内成员的个人任务。

(三)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合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小组成员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小组共同的任务才能顺利地完成。

(四)小组自评。自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小组合作成功的经验表述出来,在不同小组之间交流,为以后小组活动提供参考,还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五)混合编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混合编组时要考虑几个因素:学生成绩均匀搭配;学生能力高低搭配;性别搭配等。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做法

(一)选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确立合作的学习目标

笔者提出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来学习与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顺利地完成了分组,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共同讨论知识重难点,教师在选择好有效合作切入点后,不进行详细的讲解,细致的分析,然后放手大胆让学生合作探索、讨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多、越复杂,更使他们感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讨论创作主题的时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组长要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是合作的前提

当小组确定了合作目标以后,为了完成目标,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的作用,组长要进行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恰当分工,让学生参与到共同的学习中来,每个人完成的具体任务都是总任务的一个方面。合理分工有一个过程,刚开始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分工,然后过渡到学生自己协商分工。使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能使枪的用枪,会耍刀的耍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讨论确定了学习要点之后,这时,每组都进行了详细分工。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分工是合作学习发展的必然,分工协作又是保证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

(三)让学生学会表述和倾听,培养交往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仅能胸有成竹、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还要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见解中有益的东西,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讲话。在合作交往中一边要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工作,一边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其他成员达成共识来完成任务。

(四)学会互助和支持是,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合作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之处就在于互助和支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大家及时提意见和商量解决办法。实践证明:来自同伴的互助和支持比老师的提示更有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这种互助和支持的作用。“同荣辱,共患难”,这样才能够促进小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攻克知识难点不仅凝聚了小组全体成员的智慧,而且体现了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评价出的小组成绩可以作为评价小组成员的依据

教师在评价小组学习效果的时候,得出的成绩应该是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并且不分高低,都应该是一样的,这样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在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教师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从而增强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合作愉快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获益,进而从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提高合作学习的意愿。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自由、愉快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运用、实践小学数学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学会学习而不是复制。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体验,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学重任。

【参考文献】

[1]王,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02).

[2]刘云.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

[3]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教育展望》.2005,(04).

[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第10期.

分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组学习   能力 讨论

一、“分组合作学习”概括

所谓分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学号、方位等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合理的“同组互补,异组平等”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诱发同组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各自能力学习新知识,这样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同时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挥小组共同的智慧。

“分组合作学习”有三个明显的好处。第一,突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分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同学之间的交流机会更多、更全面,突破了单一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第二,照顾到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问题。分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习不突出的学生创造了提问问题的机会,使其在成绩突出的学生的帮助下让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也让自己再一次巩固了知识,让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让自己学到的知识更进一层,在原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知识的解读。第三,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分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讓学生通过独自思考、同学交流等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活动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这道题,而是让学生学会这道题的方法,进而举一反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二、“分组合作学习”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在组建小组时要选举得力的组长并进行培养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小组里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要尽可能多方面考虑每个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与众不同之处,让小组成员在不同于其他成员的同时在形成互补,突出每个成员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不一样的学习,同时要选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口齿清楚、说话流利、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当组长,并进行积极培养,让组长带领自己的组员共同进步。

(二)让学生知道合作共赢的一些技巧和沟通技能

分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是对小组成员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做到:(1)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抓住发言人所讲述的主要内容;(2)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对发言者所表达的内容不理解就要提出来,得到进一步的解说;(3)观点与别人不一样时,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4)谦虚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建议,让自己的答案更充分正确。

(三)必须让学生在有利的环境中合作学习,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

都知道数学是很抽象的,小学生在接受新的数学知识时要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才会更有效地吸收,因此,要分组讨论数学中出现的一些公式、法则等抽象的结论。学生动手把这些结论转化成形象具体的身边可观察的事物在分组讨论这个些问题的同时也会把数学知识简单地学到手。

(四)创造竞争的机会,小组之间激励共同合作学习

在小组学习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可以采取小组之间竞争比赛的形式。例如:可以评选优秀小组,表扬并奖励进步最大的小组,把小组之间的成绩进行评比,给予公布。每个月都会评比一次,时刻让小组成员都去奋斗,去为了小组荣誉而拼搏合作学习。

三、创造“分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

分组合作学习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都适合来用分组合作学习完成,在选择分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时应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只有抓住时机了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可以在这几种情况下:

(一)在课程初级阶段,带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

教师应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例如教师想教受应用题时,就可以让同小组学生编排成不同的应用题情景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学习应用题的知识,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学习知识又快,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学习数学重难点知识时展开分组讨论

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时有时候会出现思维混乱,脑筋转不过来的情况,教师教学也就会出现课堂瓶颈期。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是一个等级的,接受知识是一样的,只有学生这个平级的一起讨论才会发挥主体作用,运用集体的智慧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学习“约分和通分”时,学生就很难理解什么是约分什么是通分。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对乘法口诀有很好的掌握。分组讨论吸收每个同学对约分通分的不同理解 ,小组成员多举例子对得到的结论进行证实,每个小组派代表在讲台上把自己本组得到的结论跟其他同学分享,这样比教师在讲台上干巴巴的讲解有效果的多。过程由小组讨论到全班同学讨论再到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把问题解决了,知识也学到了,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这个过程。

(三)在数学复习时小组先整理复习,最后教师带领串联复习

这样由学生先在小组内复习一遍再由教师带领复习一遍得到的效果比教师直接带领复习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复习时会重新考虑很多新的问题,这样每个小组在讨论时就会有许多新问题值得讨论学习,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和体会。最后每个小组成员就会进行互补学习,共同提高,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不断缩小。

(四)多组织学生讨论开放型题目

学生多接触开放性试题可以让其的思维变得更灵活、更发散,创新能力也会提升。对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这样小组每个同学都会在别人的观点中学到跟自己不一样的好的观点,取长补短。也让学生学会了面对数学抽象问题时要灵活一些,多方面去考虑问题,题目可能有多种解答方法,但是有的见解有的复杂,善于汲取别人身上的好处来弥补自己身上的短处,这是一个学习数学很好的习惯。

日语学习中的分组与合作 篇7

关键词:日语教学,分组,合作

课改是关乎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直接参与到这一过程的老师,我觉得一定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我深刻地意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不仅需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还需要有合作能力的人才。所以,在日语教学中我尝试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也进行了一些实例探索。

实例一:在三年级的日语语法课上,我选了一篇相对简单的文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语法学习任务,让小组成员先去预习。要求他们模仿老师上课,讲清一个语法的接续及使用的场合。

正式上课的时候,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讲。一开始学生不免有些紧张,但是渐渐他们也进入了状态,会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会模仿老师书写板书。翻译的形式也比较多样,有中译日,也有日译中。讲完该讲的语法,然后其他同学针对不懂的还会对讲台上的小“老师”进行提问。我也会提一些问题,然后作总结,再补充一些例句,把学生自己讲的和我讲的结合起来,例句大大增多了,知识量也变大了。课文的部分也分成小组让同学来翻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让学生上一堂课毕竟也只是偶尔丰富一下教学形式的一种手段,当然不可能多次进行,毕竟时间有限,而且教学还是需要以老师为主。但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学生以往不愿意预习语法,因为要上台讲给其他同学听,所以“被逼”只能早早预习,翻阅大量的语法书。课文也是,课前就要把文章大意弄清楚,还要翻译出一些比较难的句子。我觉得这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可以锻炼他们自己看书的能力。另外,分成小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互相交流,促进发展。

实例二:在上日语会话课的时候除了同桌之间相互对话,老师与学生相互对话之外,我还强调学生分小组进行会话表演。

在学到“別々にお願いします”这一课的时候,我首先对这一课进行了讲解,把一些新知识教给了大家,并补充了一些相关句子给学生。另外,布置学生任务,让他们自己丰富充实会话内容,分小组一周后表演。我发现,到上课的时候有几组同学甚至愿意自己举手抢先表演,说明其实学生还是很愿意表现自己的,只是平常这样的机会不多。两节课表演下来,学生都很兴奋,说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并且希望下次还有这样的机会。

学生积极的表演态度让我觉得他们的积极性在一点一点被激发出来,于是我又组织了一次分组表演。这次我给了他们三周时间做准备,连主题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定。课后有不少同学来问新单词,想运用到文章中去,这个时候,我觉得学生是自己想要学习了。正式表演的时候,学生的表现相当不错,声音响亮,构思也很不错,还有准备道具的,真真正正地把会话表演展现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几次分小组表演,我觉得学生展现自己的愿望变强了,愿意开口说了,也肯主动积极地学习新的知识。另外,小组表演强调团体合作而不是个人出风头,通过这样的表演,同学之间加深了理解,关系更加融洽了。

通过这两年的摸索与实践,对于合作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意义,我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

(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我常常参与到学生合作的过程,发现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变亲近了。课间看到我的时候,原本很害羞的学生也会很热情地打招呼;跑到办公室里来问题目的学生也变多了;也有一些学生会跑来跟我说他们心里的“烦恼”,等等,真正把我当成了朋友。

(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直观。

评价在教学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平常我也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他们的评价也更加真实客观了。通过观察每一位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我对他的优缺点都可以进行及时评价,也可以及时让学生进行调整。

(三)学生主动性得到激发,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地激发,就能在合作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分组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被分成小组之后,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小组意识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慢慢地,团体意识就得到了提高,相互之间也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当然,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动是要代表小组的,小组的成功就是个人的成功,每个人都必须为了小组的荣誉全力以赴。只要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就能获得成功。

那么,如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运用分组合作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多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日语教学中,老师要多动脑筋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分组合作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学习日语的兴趣也随之提高了,更亲近日语了。

(二)多多表扬,提高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的分组合作的学习表现,我们应该更多地采取积极的评价,如“说得真不错”“思路很清晰”“想法很有新意”,“合作的成果很棒”。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三)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过程,两者都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对不同组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形成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师生之间要做到有心灵上的交流。

分组合作学习 篇8

课堂分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无论是单词教学、句型操练、课文教学, 还是习题讲评、作文, 甚至包括每一堂英语课都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来实现。比如, 颜色单词的教学, 先叫每个学生准备七八张小纸条, 以及他们平时喜欢的五颜六色的小玩具。上课时, 先用课件展示各种颜色的物体, 并把相应颜色的英语单词写在实物旁边。一边展示, 一边讲解, 并教读有关颜色的单词。在讲解的过程中, 运用以下句型:“This is an apple, It’s red.”“That’s a banana, It’s yellow.”“These are cows, they are white and black.”“Those are flowers, they are red, purple and pink.”然后, 还可以用学生的衣服来进行练习, 如:“His jacket is brown.”“Her coat is orange.”等等。最后,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运用以上句型, 借助周围的小玩具、学习用具, 同学的衣物等来操练。同时, 把每句涉及到颜色的单词, 写在小纸条上, 并放在物体的旁边。如果遇到不能拼写和拼读的单词, 小组内同学之间就可以马上相互帮助, 写出来, 读出来。在此小组合作操练中, 学生既动手, 又动口, 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新单词的拼写, 而且还能灵活运用。学生感觉轻松不压抑,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 更是为了运用英语语言来相互交流, 表达思想。课堂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课堂成为“思维场”, 同学间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解决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让课堂产生教学突破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发挥多重功能, 才能适应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要求。对教师自身来讲, 必须具备自我更新功能;对课堂和学生来讲, 必须具备组织协调功能、创新设计功能、激励引导功能;就教学过程的不断完善来讲, 必须具备探索分析功能。

1 自我更新功能

首先是观念更新。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的事物,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 就如同把土地还给农民一样。树立新的学生观, 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新的教师观,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 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 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把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 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负责组织、帮助和监控。

其次是知识更新。要明确认识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 所以英语教师既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 精通专业人文知识, 又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 才能跟上学科的发展。课堂分组合作学习还涉及到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设计学、现代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 才能在教学中纵横捭阖, 游刃有余。

2 组织协调功能

要搞好课堂分组合作学习, 教师的组织协调功能十分重要, 它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低, 也是课堂分组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这里的组织协调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配, 组成小组, 同时控制、协调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使之相互配合, 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表现在:1) 科学分组。小组人数, 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合作意愿等各方面要综合考虑。2) 合理配置角色。小组内的组员做到人人有角色, 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任务。3) 其他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要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要注意各组间实力相当, 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 这将有利于教学中对小组展开评价, 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的运作中, 组与组之间的关系、组内成员的关系, 相互配合的程度、争议矛盾冲突的化解, 对干扰、影响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课堂纪律等问题, 教师要进行全面的了解, 沟通协调。良好的组织协调功能, 能促进组内成员向着平等、和谐的氛围发展, 形成一个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团队。

3 创新设计功能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 积极思维, 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创新设计, 应当以学生为依据, 分析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策略, 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一位专家总结出“深度自学是前提, 疑难问题是纽带, 任务合适是条件, 释疑解惑是关键。”要设计出新颖的、具有吸引力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创新设计, 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 出现不和谐的心理状态, 指引学生去思考问题,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相互讨论、认真分析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把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参与。

比如在进行反意疑问句教学时, 并不是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什么是反意疑问句?”“反意疑问的类型有哪些?”而是先在课件上根据不同的人称、不同的时态设计出十个反意疑问句, 让他们观察这些句子的特点及构成, 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 发现这些句子和以前接触的句子之间的差别。这时再让他们讨论, 小组内同学互相提问, 然后小组之间互相提问, 最后分析总结这些句子的特征。学生发现他们自己也可以总结出和书上差不多的定义, 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而且记得也牢固了。

4 激励引导功能

“学生是什么, 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 生命的火种, 精神的火种, 心灵的火种”, 激励引导是教师去点燃火种的重要方式, 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机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当今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 经常不断地批评比经常不断地表扬更易失去效果。实践证明, 鼓励比批评更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说“不”,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要怕犯错。成绩差的学生对表扬的反映积极, 对自信心差的学生, 应多给一些鼓励或表扬;对过于自信的学生, 则应更多地提出要求, 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之处。激励引导有助于学生蓬勃向上的学习态度的培养与形成, 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增强自信心, 养成积极发言和积极参与的习惯, 调动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探索分析功能

课堂教学就像一个加工厂, 学生就相当于精美的原材料, 进入了加工厂, 用什么方法去加工, 不同的加工方法, 最后的产品质量与价值是迥然不同的。要办好这个加工厂, 我们就得不断探索, 要有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精神。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 实践上的困惑, 教学实践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探索的过程。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探索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 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当作自己的责任。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 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总结出适合英语课堂教学,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加快加工厂设施的更新改造步伐, 跟上时代的要求, 才能让进入加工厂的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健康成材。

课堂分组合作学习拉近了学生、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小组内、小组间形成了一种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氛围,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功能, 课堂分组合作学习就会彰显出它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郭德俊.动机心里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2011年修订版) .

[3]柳海民.当代教育理论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提高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9

合作学习是需要花费时间的, 这也是合作学习成功的最根本的保证, 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 一般应大致分成两个阶段, 首先小组讨论前要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即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上感知新知, 进行思考, 而不是立刻对问题展开讨论, 那样将会使所有的讨论和认识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层面;第二阶段才是进行合作研讨,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 相互启发, 互相帮助, 共同解决问题, 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 并整理准备汇报。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讨论和交流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合作交流的时间应以学生讨论的进度和效益为标准, 而不能以教师的教学预设为标准。所以在很多课堂合作学习中, 会出现学生讨论的气氛热烈、兴致很浓, 而教师却频频看表, 生怕耽误了时间, 几分钟后, 教师不管学生讨论完否, 就匆忙喊“停”, 学生悻悻而归。这是明显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剥夺,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意识, 还学生主体角色地位, 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 所以在合作学习中, 要求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 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以要解决传统意义上的这一对矛盾, 做到两不误, 教师应多从合作学习的组织结构和实施细则上多下工夫, 以求高效能的合作学习, 来解决这一时间矛盾。

其次, 在合作学习时, 学生角色分工不明确, 合作讨论变成无序的辩论会。

在接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后, 学生没有对问题进行任何思考, 而是直接进行讨论, 所以大多数学生提出的见解都是较为肤浅、不成熟的意见, 以至于小组内观点各异, 由于理解不深, 便各持己见, 讨论辩解声此起彼伏, 这种貌似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 实则是一种低效能、高耗时的课堂教学行为, 对完成教学任务起不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所以要得到高效、有序的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书记员、检查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等。当然, 这些角色应轮流担任, 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使每个成员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倘若小组人数超过4人或少于4人, 也可以将这几种角色合并或再增加一些新的角色, 如“资料员”等, 甚至是专门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

这种小组内成员明确地分工,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 各负其责。合作学习时, 由组织者对本小组学习进程进行掌控, 小组的讨论、合作释疑井然有序, 对合作学习的成果或疑难问题都能得到学伴的充分关注和帮助,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增大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更重要的是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使课堂不在混乱嘈杂, 不在存在被遗忘、被冷落的盲点, 体现了一种高效能、低耗时的课堂学习结构。

最后, 学生在合作中“自我中心”意识严重, 忽略合作技能的培养。

单单从合作小组代表发言, 一张口就是:“我觉得应该……”“我认为应该……”, 我们就不难看出,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存在着严重的自我意识, 这实际上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有关。叶澜教授曾说过:“要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句话恰恰表明, 合作学习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 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功能。所以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将常用的合作交流技能 (如请求发言、求助他人、称赞他人、澄清观点、支持反馈、互相检查、表示疑义、提出建议等) 对学生进行训练。

有了较好的合作技能,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讨论交流中的混乱争论现象, 使交流讨论的问题得以快速有序地解决, 尽量地减少了学生在合作、释疑、得出结论中不必要的一些时间“内耗”。如在讨论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合作交流的技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太好了, 你的观点确是有独到的想法, 你看如果再考虑这几点, 你的见解会更精彩……”。所以想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你要首先尊重别人的观点, 才有可能体现团结合作的集体力量。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很多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先进的教学形式引入到数学课堂。但如果仔细观察, 就可以发现大多数小组合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即教师抛出一个问题 (或者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后, 在教师的授意下, 学生立即三五成群围成一组,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嗡嗡声, 学生七嘴八舌, 让人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 两三分钟后, 教师喊一声“停”, 学生们立即各就各位, 由小组代表 (往往是固定的) 站起来发言, 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应该……”, “我认为应该……”。很明显这种合作学习进入了难以自拔的“误区”。

分组合作学习 篇10

关键词:地理教学,分组合作学习,基本内涵,实施策略

一、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内涵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老师的指导和调控下, 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 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和师生互动等形式, 解决地理问题, 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等都得到较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从概念中不难发现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 若干学习小组是组织前提。因为只有具有了学习小组, 学生才能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在与小组组员合作交流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特色。不仅有小组组员之间的讨论, 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 还有师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 必要时甚至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去。

(三)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增进地理知识的同时, 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并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渗透, 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二、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 分组: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具体做法:以期中, 期末地理成绩的平均分为参考系数, 将全班分成9个小组, 各小组组员又分为A, B, C三个层次, 其中A层次地理成绩在85分以上, B层次成绩在70~85分之间, C层次在70分以下。各小组有自身特色, 如有自己的口号, 组名, 如初一 (一) 班第一组设计的的组名为“小蜜蜂”, 第三组是“梦想的种子”, 第九组为”飞翔”等等。各组坚持少数服从多数, 集中与民主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组规, 投票选出组长, 纪律委员, 以保证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多数中等生是“群众演员”, 少数学习困难生是“观众”。参与机会的不平等注定主体参与的低水平, 没有全体学生的参与就没有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益。分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合作小组的互助性, 互补性的基本特征, 小组成员间通过互助获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合作, 达到互补, 使地理教学面向全体;组内分层, 有利于兼顾个别, 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 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实现因材施教。

“只有集体意志的原则性, 原则性才有权威;只有建立在集体基础上的灵活性, 灵活性才真正有效”, 各小组组名, 口号, 组规的统一, 容易让学生产生集体归属感, 增强自豪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从而自觉维护小组集体的纪律, 并为获得集体荣耀而奋斗努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理教师课堂, 课外管理的负担。富有个性的组名, 口号, 也张显了学生的个性, 表现了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价值观。

(二) 教学: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1.教材多样化。具体做法:竹山中学为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模式量身打造新的教学资源—地理导学案 (分为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展示, 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反思, 预习指导八部分内容) 。

导学案是将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优化, 整合的实施方案。导学案使各小组明确了任务,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学习都有章可循, 保证课堂秩序的井然有序, 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 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同时导学案也是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处理, 是对校内, 校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地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 重视地理多元目标的渗透。具体做法:地理课代表在上课前将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抄到黑板上, 让学生在上课开始便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做到有重点的学习。

“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虽一字之差, 却体现了地理课堂主体的转移, 是“师本位”向“生本位”的突破, 是对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的实践。

如《地势与地形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势总的特征及对河流和气候的影响;了解山脉走向的含义及主演山脉分布特征;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及分布。

2过程与方法:结合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 归纳出我国地势总的特征;读我国地形分布图总结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名称, 主要山脉走向及主要的地形区名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的教学过程, 初步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在传统教学中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 强调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以上学习目标正体现了地理多元目标的渗透。

3.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基本程序充分体现了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三者的关系。

以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为例说明该教学模式的教学基本程序。

具体程序:

(1) 10分钟自主学习, 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展示部分, 并标注需要小组讨论探究的问题。

(2) 5分钟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 达成共识, 如“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地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 山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 ___”, 第一组有的学生说是1/3, 有的学生说是2/3, 大家一起翻看教材, 发现山区面积不仅指山地面积, 还包括崎岖的高原和丘陵, 因此最终确定答案为2/3。

(3) 教师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分配展示任务, 每组负责1~2题, 展示时间约为10分钟。如第一组展示“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什么?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的影响是什么”, 第二组展示“我国第一、第二阶梯, 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等等, 每个组都要上黑板展示。

(4) 除展示组外的组点评展示组, 或是提出质疑, 如第二组在展示时并未能在地图上找出云贵高原, 其他组可以上前纠正。

(5) 对难点问题、学生质疑较大或是答案不唯一的问题, 如“造成中西部一些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和措施”, 各小组发表观点, 教师对创新性想法给予鼓励性评价, 并和学生一起总结。

上述教学程序是按照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学习的顺序进行的, 遵循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的关系。

分组合作学习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分组合作 应用策略

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一般采用班级教学制,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不论学生知识能力高低、发展需求差异,都采用统一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满意同时满足优秀生与学困生两个群体,学生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其看似公平的背后,实则隐藏着“教”与“学”的矛盾。通过引入分組合作学习模式,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生主动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情感体验。分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在不打乱原有行政班级制度基础上,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经过近年来不断发展,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不少问题,如何利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仍然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师探索重点。

一、科学建设学习小组

1.合理分组

部分教师在分组时考虑不全面,简单地将学生分组,如按座位、按学号等,这种分组方式易导致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组次间竞争力薄弱,不利于组内学生学习进步。一般来说,分组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均衡性,教师在分组时要保证学习小组之间差异最小,具有同等竞争力。人数均衡,一般人数控制在四至六人,便于分工管理;男女性别比均衡;性格均衡,不能将脾气急躁或性格特别强势的人分为一组。第二是互补性,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因此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组员各自优势,做到各有所长。第三是动态调整,小组内部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一般根据学生学习成果及学习情感变化,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最大程度保证学生能分配到合理组次。合理分组是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成功基础,教师在分组过程中要做到面面俱到,最大程度满足每一位学生需要。

2.学习小组建设

学习小组建设主要是团队凝聚力、团队合作意识及成员具体分工三部分。团队凝聚力及成员具体分工主要靠小组长完成。教师在分组时已经明确组内成员各自特长,组长只需分配具体学习任务即可。如在学习《几何概型》一课时,组长负责监督小组内部成员学习状况,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质疑问题,数学底子好的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帮助未完成相关学习目标的同学,语言功底好的学生负责发言提问,还需要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归纳等,往往成员的工作内容不是固定的,甚至需要成员一饰多角。团队凝聚力方面主要通过组长个人魅力及领导能力,将小组成员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爱护、共同进步的小家庭。优秀的团队合作意识建立在团队凝聚力与明确的成员分工之上,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善加引导,提高学生协作意识。

二、建立情境

分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建立一定教学情境,在合适的情境之中,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过程中来。例如,在学习《算法案例》一课时,如某地出租7元起步,超出2.7公里部分收1.8元/公里,同时由于堵车、红绿灯等原因每停车等待1分钟额外收费0.5元,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算法,根据用户输入的里程与路上等待的时间直接计算出相应价格。如果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整个算法设计需要大量时间,而通过组内合作,能够大大缩减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且能够集思广益,优化算法,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促进组内成员共同进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创建的情境要具有探索性、启发性以及拓展性,能让组内每个学生都能有用武之地,都需要充分开动脑筋,这样,学生才能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三、总结与交流

总结与交流是分组合作学习模式中一个重要步骤。在完成某一学习目标后,小组成员往往会有不同收获,通过组内总结与交流,学生能深化理解,拓展提升。教师在建立教学情境时,可以强调小组竞争。

四、恰当的评价

评价不应该只关注学生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及学习情感变化。首先是学生间的评价,通过组内互评,学生能直观了解到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从而更适应团队,自己有哪些闪光点,组内互评虽然对学生个人极具意义,但由于高中生易受感性思维影响,因此组内互评借鉴意义大意实际意义。其次是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往往更加客观、公正,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从真伪判断与价值能力判断两方面出发,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将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工具,合理运用到分组合作学习建设中来。

结语

“分组合作”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帮助学生朝个性化方向发展。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四点关于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尝试优秀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推动高中数学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新民. 有关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 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0).

[2] 秦美娣. 激趣 合作 探索 创新——“高中数学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J]. 科教导刊旬刊,2010(10).

[3] 曹进文. 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及对策探析[J]. 新课程下旬,2015(2).

分组合作学习 篇12

一、分组学习能统筹兼顾, 尽可能地防止两极分化

学生在小组中人人参与讨论、练习, 他们展示的机会也远远多于课堂上学生单独展示自我时所能得到的机会。在学生活动的同时, 教师的巡视, 能及时接收到多数学生练习状况的反馈, 对教师的点拨提供大量信息。集体教学中, 学生练习时只以教师的讲解示范为标准, 而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每个学生做指导,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但通过小组合作练习, 每个学生都变成了老师, 他们能区分方法的好坏, 相互间帮助纠正出现的错误。显而易见, 大家合作做一件事比大家挨个去做要快得多, 这样就加快了活动频率, 也加大了课堂练习密度。几人的小组活动为学生相互交流提供了方便, 便于学生相互沟通, 同时创设了更多的自我表现空间, 学生个体的思想可以得到更多机会的展现。学生在一次次自我展示中不断得到周围同学和老师的评价, 从而可及时调整自己, 又不断从同学的自我展示中获取养料充实自己,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可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确实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信息技术课更注重学生上机实践, 而学生的作业、作品如果像其他学科一样收上来统一批改, 其效果远不如当场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平时教学中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问题, 平时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8人左右) , 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 老师宏观控制每个组水平, 使其基本持平。在分组学习过程中, 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带动其他学生, 让他们自己当老师, 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向基础好的同学学习。较差的同学在不断地追赶, 而好的同学则不断地提升自己, 这样一来就能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每组选出的小组长要对本组每一位同学负责, 检查本组同学的作业, 解答他们的问题。老师则检查组长作业, 抽查部分同学作业。另外, 根据学生心理和实际条件, 对每节课完成作业最好最快的小组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扬。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 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向基础好的同学学习, 这样一对一的示范, 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羞于向老师请教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不会有谁被落下, 有效地防止了两极分化。这样教师就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有更多的时间去辅导个别学困生。

二、分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信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大大增多。学生不敢在班上示范发言的, 可以在小组讨论时示范发言, 这样同学间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同时又可以大大增加学生表现、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 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及自主精神。分组学习要求学生向别人提问, 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 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分组学习不同于强调竞争的班级授课, 它能使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 使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他们或作为集体的一员为完成任务而自豪, 或代表小组为展现小组的成功而骄傲。它使每个参与学习的小组成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使“失败者”重新得到自信。

三、分组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

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实践的课程, 分组合作学习避免“只看不练”的被动学习状况, 它让全体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主题, 并在小组中承担一部分研究任务, 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 避免“旁观”“旁听”的被动学习。这样一来极大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使学生的自身潜能得到发挥, 获得了新知识, 提高了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而且也是为了整个小组, 要取得小组的成功, 小组其他的成员也要鼓励自己成功。

四、在分组中学生们学会了与别人合作

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而小组活动正好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机会, 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在小组活动中得到发挥, 长此练习对于形成他们的技能极为有利, 因为主动练习的结果不仅提高了速度, 而且正确性、协调性也会随之提高。小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与空间距离大大增加。教师在近距离的接触中, 可以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位学生接触,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具有了更多的和学生进行相互接触的机会;教师要注重指导帮助, 保证学生有与学习内容相适宜的独立思考与练习的时间, 教会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交往的局面。

在教授完Power Point幻灯片制作时, 正逢元旦, 因此笔者提议以元旦为主题制作一个幻灯片作品, 学生们积极响应。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 制作出至少有八张内容比较丰富的幻灯片作品。根据以前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男同学技术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但版式设计、颜色搭配上有所欠缺, 而这正是女同学的强项, 所以笔者建议在学生自由组合的时候, 男、女同学互相搭配, 这样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然后由选出的组长来负责统筹全局, 协调组员之间的工作。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 经常进行交流, 互相帮助和支持。小组成员必须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 与同学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促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达到同学之相互弥补、借鉴, 相互启发、推动的效果。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 以小组的共同进步为标准, 以个人在小组中被同伴们认可的程度为标准, 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同学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从实践中笔者发现, 分组学习的确能让学生更自主地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间的合作, 也能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 能够取长补短。教师的负担减轻了, 将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总体情况, 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素养。

五、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的组织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培养, 使他们不仅有当组长的热情, 而且有当组长的能力, 使小组活动不流于形式, 收到切实的效果。

教师要精心设计小组活动内容, 结合教学重难点, 全面考虑训练内容的综合性, 做到练习内容有梯度, 循序渐进。教师在巡视中要适时点拨, 使小组合作学习不偏离正确的教学轨道, 引导学生解决小组讨论中的疑难问题, 从而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上一篇:新课改下小学阅读教学下一篇:植物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