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学习活动

2024-07-20

分组学习活动(通用8篇)

分组学习活动 篇1

分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 也是促进学生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努力研究, 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 把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组建合作小组, 培养合作习惯, 打好合作基础

组建学习小组, 是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根据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搭配若干异质学习小组, 通常以4~6人为宜. 小组成员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 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 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汇报员, 一定时间后应角色互换, 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是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既能表现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其次, 教师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时相互尊重, 学会倾听, 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素质. 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 唯我独尊, 是现在孩子的通病. 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不仅影响讨论结果, 还无法使讨论深入. 因此, 要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孩子互相尊重, 打好合作的基础.

二、设计研讨问题, 明确相关要求, 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成功实施分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 结合班级学生实际, 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产生内动力, 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 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行, 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 因此, 所提问题要尽量具有开放性如:商店里有各种食品饮料, 矿泉水2元一瓶、可乐3元一瓶、饼干4元一包……我有25元钱, 请给我配一份春游食物, 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又多又好. 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一看就会, 看起来气氛活跃, 久而久之, 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另外, 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 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基础, 任何的合作学习都是以自主学习为先决条件, 合作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因此,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之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每名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当然, 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给足研讨时间, 分组合作探究, 提高合作质量

给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而不过分, 要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见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所用的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图形之间的关系来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 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索, 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 积极参与. 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 发现拼出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圆的周长有关, 平行四行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梯形的高又和圆的半径是一样的, 利用这些关系, 就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随后, 教师就借助电教手段对学生合作的成果予以展示, 让同学们再补充完善, 同时把小组的一些想法加以延伸, 使每一个组员都切实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四、全班交流评价, 教师适当小结, 激发创新思维

全班交流评价是分组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各小组间的相互展示、交流补充、各抒己见, 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开拓思维,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创新思维. 分组合作学习要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 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技能的进步.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 教师的讲授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简要小结, 对整堂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 教师要运用教育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及批评.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 更要注重对合作过程进行评价. 比如, 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 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 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另外, 教师还应指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引起学生的注意.

分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 也是促进学生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努力研究, 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分组学习活动 篇2

――区三中“分组学习”教学培训材料

近几年,实施“分组学习”以来,课堂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然还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使学生的问题,但更多的问题出在我们教师自身。为了更好地推动“分组学习”的实施,现把日常教学中积累的一些共性问题、经验罗列出来,便于老师们在今后的“分组学习”中借鉴和操作。

问题1:对“分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想、理念理解不到位

首先,重申我校实施的是“分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分组教学”。前者“分组”是给学生分组,“学习”是学生这一主体落实学习,即“分组”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中心更是学生;后者是给学生分组之后老师来讲授。所以,老师们应当注意区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教师对分组学习解读到位,学生才会活动到位,才能乐于参与、积极参与。

问题2:学习目标制定欠合理,有的课堂甚至不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应有知标权,必须要出示学习目标,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测评性,真正达到全面、具体、明确,三维目标要具有新课程要求的可量化词语,如“理解、掌握、识记”等叙述,也可以将学习目标中的“让学生·····,使学生·····”,改为“会····,能·····,”等。

问题3: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不明确,缺少有针对性的(适合于分组学习的)任务驱动,小组长的协调管理作用发挥不到位,组内分 工不明确,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效率差,优生霸占课堂的现象时有发生

课堂上,教师要求不到位,一会儿一个指令,絮絮叨叨,不断提出补充要求,弄得学生无所适从。其后果有二:一是打断学生正常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学生对教师的补充要求置若罔闻。这两种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分组学习的效果。所以,针对每次学习的任务,教师提出分组学习的指令要具体、清楚、便于操作,并且要一次性下达完毕,一次到位,并且一定要将学习指令下达到小组,否则小组长协调管理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组内学习、展示时间大量浪费,导致小组内自主学习效率差。这些指令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体现在学案上),也可以投影出来。让学生明确在课堂上要做什么、怎么做。如:要不要交流讨论?如果交流讨论,小组长怎么协调管理?为分组展示做什么准备?展示后怎么评价?

分组就意味着任务的分工,所以任务驱动必须体现以下三点:①组内有分工②做到可调控(教师调控、组长调控)③组内活动有序。由于分工不合理不到位,部分课堂仍然出现课堂上优生唱独角戏且老师不加调控制止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

4、教师不能及时的巡视指导小组的学习

许多老师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课堂上一直占据讲台,不离自己的“神坛”,教师不了解各小组学习、管理的情况,更不参与各小组的学习,教师游离于课堂之外。许多老师课上经常问:“各组学完了吗?讨论完了吗?哪几个组学习完成了?”,然后再大声地把举手的小组“一、二、三、四”地数一遍,浪费了课上的宝贵时间。这样显得老师完全置身于课堂之外,把自己对学情的不了解外显出来。

提出学习任务之后,老师应当以朋友的姿态融入学生的分组学习中去,掌握学生学习的信息,明查小组的管理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随时调控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改进小组的管理,杜绝学生的伪学习、假讨论,保证分组学习的时间充分而不浪费,达到学习的高效率。

问题5:对“分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解和落实不到位,有的教师对分组学习的整个教学环节掌握的不深不透,甚至一知半解,不会操作完整的分组学习课堂,操作自由化

必须认真学习、遵循和完善“分组学习”的模式(详见原来下发的学习资料),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更适合和体现学科特点,并将这一模式贯彻落实到位。

问题6:课前准备不到位,备课粗放,教材挖掘不到位 前期,我们进行了“老师,这节课你准备好了么”的沙龙论坛活动,老师们都很清楚备课关键性。

因为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还有学生的预习),备课粗放,教材挖掘不到位,没有对各环节进行时间、学生等情况的预设,导致当堂该完成的目标没有达成,课堂效率低下。我们的备课要在充分利用公案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分组学习”课堂要求的学案,要重点设计学习目标,怎么分配学习任务?下达怎样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问题?要求小组怎样分工、协作?如何指导小组的学习?如何点评小组学习?要总结哪些内容?设计哪些达标练习题?练习检测的方式有哪些?等等。

教师备课把上课的过程和思路显现出来,一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活动的形式,反映出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二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有的课堂看上去很热闹,但是学生的当堂知识达标率不高,只注重了学生的听、说、展、演,忽视了学生的写会,应该动笔记录书写的任务没有完成;有的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前紧后松,有头无尾,下课铃一响,任务没完成就匆匆下课。

问题7:课堂随意,课堂效率低,目标不能达成

“分组学习”的效率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知识点的达标情况;学生的参与情况;时间的利用情况。知识目标要90%以上的学生当堂达成;通过分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和展示;课上充分调动每一个小组,把40分钟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同时,课堂上声音不洪亮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声音不洪亮,是学生参与自信不足的表现。教师不使用普通话授课,声音不洪亮、说得不清楚,致使学生听得不明白,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和对学生的锻炼。所以,要求教师上课要使用普通话,要有激情(哪怕是一点点),同时带动、要求学生回答、讲解、展示做到声音洪亮、清楚、干脆。要及时制止学生有气无力的现象,作出示范,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另外,部分小组学习积极投入,其他小组散漫,整体参与学习程度不够。某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学生心不在焉或是等靠,导致大量的时间白白浪费,并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当某小组展示之前,教师必须给其他小组提出学习要求:要认真地倾听、随时记录知识要点,准备本组展示和评价等。

问题8:课堂上评价不到位,缺少评价,甚至几乎没有评价;奖励方式、计分方式不合适、不科学、不公平,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时间浪费过多,让评价成了课堂的主角,冲淡了学习的过程

建立健全适合于“分组学习”的管理体制,尤其是适合于组内的 4 多元的评价机制和考评量表;加强评价的激励作用,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表扬,奖励小红旗、小星星,戴荣誉帽··· ;评价不应成为师生在课堂上争执的焦点,评价要简洁明了。随时巡视观察各小组的学习、纪律,掌控小组的动态,及时指导小组学习,制止或纠正纪律出现的偏差,并把评价结果告知相关小组,并真正记录纳入各个小组的的评价。切忌老师的“伪评价”(只是口头上说说,不计入小组周评、月评的评价),一次两次还行,时间一长,就不再起什么作用,小组的管理就会泡汤,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的真正目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的学习,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分组学习的积极性。既要评价学习成果展示的正误,更要对学生的分组学习过程及时评价,如把某个小组表现较好的分工、合作、探究、学习(听、说、读、写)的态度、方式等,进行评价。对小组的评价,一定要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让学生有成就感,让其他小组都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所在。

检查预习之后可以点评,哪个组预习最充分;分组自主学习环节之后可以点评,表扬某一小组分组学习好的原因要点明,例如学习最认真、交流讨论最充分、准备最充分或合作最好等等;分组展示之后可以点评,表扬某一小组分组展示好的原因也要点明,例如观点新颖有深度、方法独特或是参与展示活动的面广等等。每次可以点评两三个小组,不一定面面俱到。至于谁来点评,师生都可参与,看具体情况,各组都想踊跃点评时,老师可充分借用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

问题9:课堂上提问、检查、展示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分组学习”的内涵

有的课堂要么全部集体回答、要么单调将,要么单独抢答。学生展示、回答时,个体行为突出,根本体现不出小组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成果,只代表个人意愿。培养学生在展示、回答时,使用“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我们组认为···”;“通过分工,我们组决定由···来回答(展示)···”等语言,充分体现分组的意识。

问题10:板书不系统、不条理、不规范,甚至无板书;教态不严谨

任何媒体在课堂上的呈现只是辅助于教学的手段之一,课堂教学离不开规范、条理的板书,必须把重难点知识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态不严谨表现为部分老师上课时,手插在裤袋内,逛来逛去,或者双手抱臂,给人玩世不恭的印象;教师两臂撑在讲桌上,低头看书本,不与学生交流等,必须以改正。

问题11:教师只上课不“反思”

巧妙分组和谐学习 篇3

平时教学中,我经常试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合理地分组,可操作性地分组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现在,我谈一下我在分组时的一点经验。

一、分组时学生人数要适时确定

在数学常规教学中,一般人数确定在3~6人内,4人或5人最合适,比如,老师设计的“议一议”问题情境,学生需要探究、讨论时,4人或5人就合适;在做掷硬币试验时,分工为投掷者,记录者,整理者,3人就行;在实地组织学生测量物体高度时,分工为拉皮尺者2人,稳定测倾器者1人,观测测倾器者1人,记录者1人,组织者1人,以6人为一组更好。有些时候,2人为一组或多人为一组更好,比如,在做投针试验时,1人投针,1人记录,2人为一组就行,然后再将几个小组合并为一个小组合作;老师带领学生外出测量拱桥进行二次函数的应用时,多人为一组更省人力、财力、时间。

二、分组时学生条件要周全考虑

分组时,我们不能只采取就近原则,同桌或前后兩桌为一组,也不能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自主寻找伙伴分组,应该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老师要调控,考虑学生多方面条件。

1.考虑学生的兴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门课程有不同的兴趣,并不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对每一门课程都有很高的兴趣,因此,在分组时,老师要针对自己的课程摸清学生,适当调控组内的兴趣,可有意识地对每一个小组安排兴趣浓厚的、兴趣偏低的,以便于在合作学习中带动。

2.考虑学生的性别。进入初中年龄阶段,学生性别差异逐渐明显,男女生的交往日趋减少,言谈举止也有拘束,在分组时,不能让学生自己选定,全是男生一组或全是女生一组,老师要调控,适当安排男女合作小组,以便于加深学生的沟通,交往。

3.考虑学生的基础。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比较大,在合作学习中,往往基础好的学生喜欢合作,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快,能彰显自己,基础偏低的学生也喜欢合作,他们平时有共同的贪玩语言,可能有偷懒的动机,这样分组,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在分组时,老师要调控组内的基础差异,尽量在每一个组都要有基础较好的,较差的,使每一个组能达到整体实力的平衡,在合作学习中,能起到帮扶的作用,组与组也能展开竞争。

4.考虑学生的性格。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有外向、内向之分;有爱表现、不爱表现之分。在分组时,老师应将不同性格的学生适当分组,照顾每个组分到不同性格的学生,以便于共同发展。

5.考虑学生的出生背景。在不同的环境中,造就不同的人,进入初中阶段,来自各地的学生,他们的背景有很大的差别,在学习、交往中,可能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比如,有的学生家境一直很好,从小娇生惯养,很难入学生群,说话爱占便宜,而有的学生从小家境贫寒,自卑的心理强,一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导致恃强凌弱、结帮拉派的现象常有发生。分组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学生分到每一个组内,以便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恰当选择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时既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又要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他们相互之间不断地展开研究和探讨,在可能的前提下要使不同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见解的机会。通过实践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可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操作实践题时,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发现。如有趣的拼搭,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这样知识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必须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第二,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答策略不唯一,答案多样化,很少学生能以一个人的思维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群策群力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才能把各种解题策略和讲座结果展示出来。

第三,挖掘新知时,新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的火花。

例谈主题活动的分组 篇4

案例1:课前分组, 指定小组选择课题

上课前,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 指定了组长。课堂上, 教师指导学生针对主题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归纳出了六个课题。然后教师请六个小组长带领组员商定一个本组研究的课题。这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小组选择同一个课题的情况, 同时会有2~3个课题落空, 没有一个小组选择。

案例分析:

这样的分组形式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易于调控。课前分组节约了课堂分组的时间, 不会引发课堂分组的散乱, 而且各小组的人数均等, 指导教师可以均衡调配自己心目中所谓的好生差生。

但是, 由于是课前分组, 在选择课题时就无法兼顾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兴趣。小组所选出来的课题往往是平时学业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感兴趣的, 而那些弱势群体则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 只有听从的份儿。可以预想在以后的活动中, 这部分弱势学生依然很难融入到课题的研究中, 很难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只能被动地接受组长的安排, 甚至跟在他人后面观看。

此外, 六个课题都是学生依据兴趣提出来的, 但是这种分组形式却导致了其中的几个课题无人选择。原因也在于小组内所有的成员无法依据自己的兴趣选课题, 只能服从多数成员的意愿。这样的分组也导致对本组课题研究不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不能主动投入到小组活动中。

这种分组形式的最大弊端是没有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主性强的特点, 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空间;指导教师控制的成分非常多, 在指导教师所谓的合理调配中, 学优生依然成为小组中的领军人物, 牢牢地控制着小组的选题指向和活动开展, 其他学生仍然没有发言和决定的机会, 只能听从安排和指挥。

由此可见, 课前分组这种形式弊大于利, 教师的控制成分太多, 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这种分组不仅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性, 而且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利于所有学生的提升。因此, 在主题活动中不提倡这种分组形式。

案例2:课堂分组, 学生自主选择课题

课堂上, 学生先按照以前的座位安排就坐。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活动的主题畅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归纳, 汇总成4~6个课题。教师请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个, 然后将选择相同课题的成员组合成一个小组, 重新在教师指定的区域位置内就坐, 随后请小组成员推选值得信赖的组长。因为课题由学生提出, 因此没有课题落空的现象出现, 只是各个小组的成员人数不均等, 多则二十几人, 少则一两人。

案例分析:

这种课堂即时分组的形式对于教师来说, 弊端是无法调控各组的人数, 因此容易造成各组人数比例反差大。另外, 由于是当堂分组, 课堂上会有一小段时间因学生走动而显得散乱。

但是, 这样的分组方式兼顾了所有学生的兴趣, 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选择, 因此不会出现课题落空的现象。因为是自主选择的感兴趣的课题, 因此小组内所有成员不仅志趣相投, 而且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大家都会为课题的成功研究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而不只是小组中的看客。

此外, 这种分组形式使组长的推选成为一个比较民主化的过程, 小组成员在一番衡量后由自己推选出的组长比教师指定的组长更具有说服力, 这样推选出的组长会让小组成员信服, 号召力更强。

这种当堂分组的形式最大的优点在于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主性的特点, 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 保护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在主题活动中应该提倡这种分组形式。

作为指导教师, 应该积极思考, 克服弊端, 使这种分组形式向着更优化的方向发展。笔者经过几年研究提出了以下的解决策略。

1.明确要求, 评价导向

课堂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纪律, 否则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会因课堂的无序而影响教学效率。针对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后到指定区域就坐易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 教师应分析原因, 找出对策, 避免下次主题活动时再次出现。根据对若干课堂的研究, 笔者认为分组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然后用评价作为导向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

有时往往教师还没提出要求, 学生就急于分组了, 因此秩序混乱在所难免。因此教师在分组前一定要将要求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后再进行分组, 必要时可将要求出示, 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后再行动。此外, 在分组这个环节开始时就可以将评价作为评比各组优劣的依据, 激励学生要有序守纪, 做一个文明人, 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争光。在学生走动开始后, 教师就可以随时评价表现好的学生和表现好的小组, 以榜样来带动全体。实践证明, 在这样落实后, 分组这个环节就不会再出现秩序混乱的情景。

2.二次分组, 教师调控

对于当堂分组形成的各小组人数比例反差大的问题, 指导教师也应积极思考对策, 使小组的人数趋于合理。

小组活动的人数一般以6~8人为宜, 人数过少或过多对于小组活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人数太少, 容易导致小组活动进展慢, 会和其他小组拉开距离, 而且人少智慧相对少, 也不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人数太多, 会造成小组内成员意见不一, 一部分成员不愿参与, 而且外出活动也会因人数太多而增加活动的不安全系数等。

对于只有1~2人参与的课题, 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 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帮忙。但是一定要尊重学生, 不能强行指定, 如果实在没有学生加入, 就要鼓励这个人少的小组, 要有信心, 要积极行动, 要拿出成绩来证明自己, 要和人多的小组进行比拼。指导教师可以加入他们小组, 成为小组成员, 助其增长信心。

对于人数太多的小组, 如上述超过20人的小组, 教师也要进行调控, 否则小组活动最后可能因种种原因以失败而告终。教师可以要求该组再次进行分组, 根据人数的合理程度分成2~3个小组, 因为每个小组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同的, 因此各小组之间可开展比赛, 看看哪个小组最出色、最团结、活动最有成效。这样的再次分组, 不仅调配了小组人数, 而且使各小组间自觉地树立竞争意识, 能够积极有效地投入到各自的活动中, 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双重效果。

高三政治学习小组分组情况 篇5

高三4班:

1组超级学霸组:袁亨瑞—— 要求:抽查学霸组成员

郭峰——要求: 抽查小白一本组

郑璐茜——要求: 抽查3.4两个组及6-10组组长

要求:1)知识点没有漏洞2)接受全班提问挑战3)协助老师答疑解惑 2组小白一本组:白宇伦、姜潇;王凌轩、刘栩清;韩艺、韩安琪要求:1)重点知识随问必会2)期中考试一本线上

3组选择提升组:韩松玮、陈芯芯;魏金鑫、朱子豪;许瑞婷、孟令欣、要求:1)选择错题细问保会2)重点知识随问必会

4组限时提速组:马啸天、韩鹏宇;钟唯铭、聂家;王梓轩、贺浩年要求:1)限时做题审题不偏2)重点知识随问必会

5组潜力无线组:毛雨萌、李子辰、周涛、曾雯玥、曹轩

要求:1)每天互背面见老师2)错题必须题题问会

高三5班:

整体要求:重点知识必须会背、错题必须题题问会

第1组:必须每天面见老师

第2-4组:组长每天布置任务,每天检查完成情况

6组: 组长:李子旭组员:王旭、邵静、高宇坤

7组: 组长:李玥伟组员:杜云彤、王旖雯、蔡思敏

9组: 组长:周玥组员:王晓月、徐彤、张璐怡

9组: 组长:张志伟组员:张文柯、卢琪

分组学习方法应用探讨 篇6

一、分组合作学习的产生和理论基础

所谓的分组合作学习,其实是一种将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各小组组员间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相关的讨论,最终以小组取得成绩来进行评价奖励的特殊教学模式。其主张认为真正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课堂,教师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之间展开相互交流,在这过程中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提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一直受到广大教育专家和教师的关注,目前已经逐渐构成了一个较为健全的教学模式,也带出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学生同伴群体间的资源,在“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的利益合作体中,学生通过对学习目标,内容,角色等方面的相互依赖,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第一点是明确合作要求。开始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合作的具体要求,要着重强调他们只能和同组的成员进行交流,谈论内容也只能围绕着针对的问题,作为组内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友好,互相尊重,做好讨论者的角色,在讨论期间向组员寻求帮助或者为他人解决问题,从而保证组员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晰地了解内容,先进组员积极去鼓励后进组员共同参与小组讨论,每一位组员认真倾听其他组员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组员间的沟通。只要在课堂中分组合作学习时能够贯彻以上合作要求,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反应。

第二点是分组结构。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合作的效果会由小组的结构方式和组员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决定。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主要有19种不同的分组结构,虽然分组结构的形式多样,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由于小学生易激动和活跃的特点,还不能采用过多的分组结构形式,也要注意不要经常改变学生已经熟悉了的合作结构,以免影响上课的课堂秩序。并且经过研究发明,分组合作模式采用两人或者四人分组形式,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容易在课堂实施。

第三点是实行奖励机制。分组合作学习为了落实每个组员的分工和责任,把小组内全部成员间的成绩之和作为班级小组评价的主要标准,而且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调动他们的参与度,教师还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喜好,推行相应的奖励方式。

第四点是确定合适目标。美国有关机构在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中发现,在不同的教学时间中安排引入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所以,在利用合作学习的时候就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合作目标,最好能够依据具体情况来改变分组结构,更加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点是合理的组员构成。在一般情况下,两人一组的合作学习可以按照“优等生加绩差生”“中等生加中等生”或的组合形式;四人一组就稍微复杂些,假如是一横排的话,则可以安排中间坐上绩差生和绩优生坐,旁边坐上中等生,假如是前后的话,则可以是两个前排中等生分别加上后排的绩差生和绩优生组成一个四人组进行讨论。

三、分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法

1、分组合作学习既要重内容又要重形式。不管哪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分组合作学习也一样,我们不能流于形式,却忽略了其在教学内容上的学习。虽然分组合作学习开展起来的效果很不错,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也不是没有缺点的,教师在使用它帮助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与学习内容有效结合,可以选择那些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和阅读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可以采取传统的自学或者全班性的回答即可。而对于那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就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进行。

2、教师要组织、指导和激励分组合作学习。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需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参与下才能得到保证。教师在开展分组合作学习的最初,需要让学生准备好分组学习的工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进他们,去倾听小组的讨论,参与到他们之中,并且关键时刻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讨论的时候遇到瓶颈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启发来疏通学生的思路。小组代表汇报了本组的讨论结果后,教师应该对其得出的结果及时地评价和奖励,不仅要评价组内的个别成员,还得评价整体的组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开展讨论的激情,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总而言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得分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更有序地发展下去。

3、明确角色分工,形成强烈的角色依赖。在小学语文的合作学习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完成分组的任务,开展分组学习,每一个小组就需要确定和分工角色。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创建好合作讨论的小组,在小组成员的选择上,既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从而创建合理科学的分组。其次,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明确,做到每个成员都有任务,而且最好是实行轮换制度,在不同的讨论中调换组员的任务,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来。更重要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后,每个学生的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可以说,分组合作学习不仅在形式上提高了全班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可能性,还提高了学生互相合作的参与性和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一次成功的分组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在教师对分组的精心安排下,在合作学习的精心组织下,在全组人员的合力配合下,以及在合作过程的精心处理下等方面共同努力下实现的。笔者相信,只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真正用心,花心去钻研分组合作学习,相信一定会让其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展异彩!

分组教学,全面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篇7

一、在调查了解摸清底细的基础上分组

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 如果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墨守成规, 这就往往会造成许多学生“初一劲头十足、初二情绪低落、初三放弃不学”的局面。到了初三, 英语教师面对众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对英语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 真是弃之不忍, 教之无策。只好课上教好生, 课下抓差生, 加班加点, 辛苦之极却事倍功半。如何摆脱这样困境, 变被动为主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于是我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上进行探索。既然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有明显的差异, 那么只采用面对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主渠道, 如果把大多数中差学生排除在外, 势必造成课上损失课下补的恶性循环。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将学生分成人数大约均等的若干小组,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面对这种形式教学可使各组学生在45分钟内各有所获, 逐步达到人人达纲、整体提高的目的。 (1) 先摸底, 后分组。分组之前,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要了解他们英语知识究竟掌握多少, 实际运用能力有多高, 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如何;了解的方法可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看学习档案等形式,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 并分别提出适当的教学目标。2011年8月, 我接了初三二班后, 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 对学生逐一做了认真细致的分析。从上学期期末成绩看, 该班56名学生, 英语总分与及格率均为全年级之末。各分数段情况如下:81分以上3人;70~79分12人, 60~69分17人, 60分以下24人。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大多数学生认为基础没打好, 提高英语成绩无望, 不如从其他几门学科上弥补英语的不足, 已开始放弃英语学习。摸清底子后, 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分组教学计划。我把56名学生按上学期英语考试成绩分为A, B, C三组。A组由69分以下的24名学生组成, B组由17名中等学生组成, C组由l5名70分以上的学生组成。为什么把学习最差的编为A组?我的想法是, 评定成绩A为最高等, A是26个字母之首, A又是最常见的重要符号。在我的心目中, A组最差又是最重要的, 在他人眼里, A组不易想到差生组, 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削弱他们的逆反心理, 在感情上容易接受。 (2) 实行组间互帮互学。我把该班分成三组后, 继而建立了C组, 帮A, B组的个人承包责任制, 即由C组或B组的一个学生帮助A组或B组的两个学生, 看谁能尽快将自己所负责的两个成员拉入C组和B组中。建立这种承包制的依据是———合作学习理论。 (3) 实行动态组合。分组后, 各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每隔一段时间, 经过达标检测分析后, 各组成员间个别调整。如将A组个别学生调到B组, 将B组学生调到C组。由于调整是在表扬鼓励的基础上进行的, 增强了差生进步的信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针对差生实际实行目标激励

在实施分组教学的同时, 通过搞活动, 开座谈会等形式, 给差生以充分展示进步的机会, 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树立学习信心是教学活动的心理准备工作, 要变信心为行动则需要有追求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地运用目标激励的作用, 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每当学生在困难面前退缩时, 我就用奋斗目标激励他们, 使他们重新鼓起奋发向上的勇气, 向着目标努力。

三、分组教学, 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分组教学

教师最难处理的就是如何在45分钟的有限时间内,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容易, 但教室只有一个, 教师只有一人, 如何处理好分组讲解、分组练习与重点讲解、具体练习的关系就不容易了。处理不好, 就会造成课堂失控, 产生新的分化。我在处理上述问题时, 始终把握住先向学生讲清学习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练什么,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训练等。通常我的做法是:先为A组讲练, 在A组听讲的同时, 安排B组与C组做练习。B组练习内容是我课前设计好的, 学生练什么, 练多少都做好时间和数量上的规定。C组学生以自练为主, 允许他们超前做题, 也允许他们选择多种练习册自练, 对C组学生的练习内容我只做一点规定, 就是每个学生必须练习阅读与理解。采取这种安排的好处是, A组与B组同学的练习量与内容完全控制在教师手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查讲练内容, 直至学生练会为止。而对C组学生则采取开放式、自学式与问答式的练习方法。因为C组是由班上英语学习相对好一些, 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的, 所以他们的学习目的较明确,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的自觉性较强, 他们对自己做练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大部分能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与讨论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能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老师询问。当为A组同学讲练完毕后, 就安排A组学生做达标练习, 下课后收上来批阅。在A组学生做练习的同时, 我就为B组学生订正他们刚刚做完的练习,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为B组学生讲练。我把这种分组讲练的教学形式概括为“A组先讲后练、B组先练后讲、C组自练解答”的模式。如此教学, 就会使虽是坐在同一教室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 动手写, 达到既照顾到不同学生, 分类指导, 又能省时高效, 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果的目的。实践证明分组教学, 提高了差生的学习成绩, 扭转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大面积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分组学习活动 篇8

我带着困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优生都抱怨他们的时间几乎都是为差生讲题,而大部分差生只求结果不求思维的过程,出现了思维上的消极怠工,再简单的问题也要问,同样的问题要问许多遍。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知识由老师传授变成由优生传授,优生们的时间太多地被占用,而大多做的是无用功,差生们虽然行动起来了,但思维仍旧是懒惰的,而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更多的是思考,是知识的迁移,要想学好数学思维必须动起来。

一、分层分组的操作步骤

2011年秋,我大胆地进行了尝试,由“优差互补分组”变为“分层分组”。具体做法如下:

1.对学生分层分组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先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层,然后把同一层次的同学4人分一组,每一种层次至少两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2.对学习要求分层

为了适应对学生的分层要求,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要把学习要求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学习要求,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3.激励措施

数学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我设计问题时注重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有价值性,如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如图),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哪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其次,每星期每小组都评选“学习标兵”,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第三,每节课都实行同层次的小组进行比赛,又激发了学生小组互助合作的热情和发扬团队精神,通过“比智慧,比速度”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失败的组及时鼓励并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重新树立自信。第四,对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进步的个人或小组可以升级,使进步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自信心。

二、对分层分组的思考

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全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也从中获得探索的喜悦。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认为分层分组合作学习更适合数学课堂,感想如下:

1.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分组学习较好地解决了统一要求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既解決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又避免了“优差互补分组”中优生超越集体的优越感和差生搭顺风车的消极怠工现象。由于在学习中对差生实行了“低起点”要求,他们只要参与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

2.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同一小组的成员水平相当,学习中谁也不甘示弱。同一层次小组间的竞赛又充分激发了每个小组的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另外,分层学习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成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的学习就自然地使每个学生主动自觉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

没有上进心的人是不会有竞争意识的,没有竞争意识的人是难以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为人之先的。对于进步的学生可以升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小组内“学习标兵”的选举和同层次小组间的比赛都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而同层次小组间的比赛又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保证集体的胜利,这就要求他们更要注重团结、互助合作,发扬团队精神,为社会培养更合格的人才。

分层分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是一个班学生程度不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难度较大。其次是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对同一教学内容,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上一篇:淤泥质地基下一篇:油气集输节能降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