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管理

2024-09-16

分组管理(共11篇)

分组管理 篇1

在优质护理临床管理工作中, 护士的护理质量, 操作水平、综合素质等与优质护理的开展有密切相关性[1]。在优质护理开展过程中, 采用护士分层分组管理,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护士积极性, 发挥护士潜能, 增强护士的护理质量, 为了分析护士分层分组管理在优质护理临床管理中的效果, 笔者以43例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取得显著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职的86例护士, 均为女性;年龄18~37 (26.4±1.4) 岁;学历:中专15例, 大专48例, 本科23例;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名。两组护士年龄、学历、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参与研究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分层分组管理模式。构建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管理模式, 明确护士岗位责任, 掌握护士的实际资料, 分析护士操作水平、工作能力、学历、经验水平等建立护士分层管理体制。明确每个层级护士职责, 分工协作, 层层指导, 互帮互助, 共同承担患者的护理工作。并在基础和专科护理工作上细化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 并使其规范化。并完善班制, 从两班制完善到四班制, 增加早晚班, 做好患者的晨晚间护理工作。同时制定考核方法, 根据患者护理效果, 对护士进行评分。每位护士有各自患者进行护理, 不同层级护士需合理搭配, 贯彻落实责任, 并为新入院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工作。由护理组长负责每周工作计划, 护士长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查。构建完善的护士排班制度, 根据患者床位情况, 对人员进行调配。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班次, 由超过二级的护士承担, 若在必要时, 上级护士可协助下级护士操作, 监督和检验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

1.2.2 对照组

护士均由传统护士长———护士管理体制。

1.3 评价指标[2]

对比两组护士的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得分、护理质量得分, 共100分。优:超过90分;良:70~90分;差:小于70分。医患满意度评分, 共100分, 分数越高, 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在处理分析时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 以 (x±s) 表示计量资料, 以t检验,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得分对比

专业理论:观察组优24例, 良17例, 差2例, 优良率为95.3%;对照组优15例, 良19例, 差9例, 优良率为79.1%;组间对比 (χ2=5.26, P<0.05) ;技术操作:观察组优25例, 良15例, 差3例, 优良率为93.0%;对照组优17例, 良18例, 差8例, 优良率为81.4%;组间对比 (χ2=5.43, P<0.05) 。

2.2 两组护士护理质量得分对比

观察组优24例, 良17例, 差2例, 优良率为95.3%;对照组优16例, 良20例, 差7例, 优良率为83.7%;组间对比 (χ2=5.26, P<0.05) 。

2.3 两组患者医患满意评分对比

观察组医患满意评分 (92.5±4.8) 分;对照组医患满意评分 (72.8±5.8) 分;组间对比 (P<0.05) 。

3 讨论

在优质护理临床管理工作中开展护士分层分组管理, 可明显控制护理质量, 且持续改进。在实施护士分层分组管理, 完善班制, 由两班制改为四班制, 承担全天候的护理工作, 相互协调, 并加强夜间和清晨护理工作, 确保夜间的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构建交班本和报告记录本, 及时记录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原因和处理方法及避免措施, 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同时采用护士分层分组管理可明显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 提高医患满意度。通过护士分层分组管理, 固定医护人员, 加强了医护患之间的沟通工作, 完善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并且护士要经常深入病房,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家庭情况, 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通过分层分组管理, 在护士护理期间加强考核力度[3],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护士潜能, 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 对护士的理论知识、业务技术有着促进作用。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实施分层分组管理, 对照组实施是传统管理, 观察组专业理论、技术操作、护理质量及医患满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 在优质护理临床管理中采用护士分层分组管理, 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 确保优质护理的顺利实施。

摘要: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职的86例护士, 均给予优质护理临床管理, 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实施分层分组管理, 对照组实施传统管理, 分析其应用效果。观察组专业理论、技术操作、护理质量及医患满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在优质护理临床管理中采用护士分层分组管理, 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 确保优质护理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优质护理,临床管理,护士分层分组管理

参考文献

[1]朱淑静.护士分层分组管理模式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0, 24 (11B) :2984-2986.

[2]秦延平, 白瑞娟, 王素芳.护士分层分组管理在优质服务示范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2) :360-361.

[3]郝丽霞, 马丽敏.分层分组管理模式在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1) :87-88.

消毒供应中心的分区分组管理 篇2

消毒供应中心是承担医院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及各种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消毒供应中心的地位在医院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有医院的“心脏”、“肝脏”之称,其工作质量和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对预防和控制医院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管理。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消毒供应中心实行分区分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1.分区分组

1.1.分区: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性质将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区域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域位置固定,区域与区域之间用实物隔开。各区域工作人员穿不同颜色的服装(去污区穿黄颜色的服装,检查包装灭菌区穿蓝颜色的服装,存放间穿緑颜色的服装,回收及下送的人员穿外出的白颜色的服装)。

1.2.分组:相对应将在各区域的护理人员分组为:回收清洗组、检查包装组、无菌物品存放及下送组(包括一次性物品的发放)。

2.1.实行护理组长选举制:制定护理组长条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从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3年以上,经过消毒供应中心专科培训或专科进修,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业务知识扎实、技术过硬,对于工作能力突出、积极要求上进,敢于管理的护理人员可破格使用。

4、明确各区域组长职责,各区域组长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除完成本职工作以外,全面负责本区域的护理管理并保证护理质量,组织协调本区域的各项工作,解决本区域的护理难题,督促检查本区域的护理质量,负责填写本区域的各项护理文书,协调区域与相关区域及科室的沟通及交接班工作,对本区域出現的各项护理问题负有管理责任、

5、授予各区域组长权利:护士长根据科室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量安排各区域护士,各区域的护理组长可以对本小组的护理人力随时进行调配,对负责各项工作的护士提出工作质量要求,可根据本区域各层次护理力量的情况,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负责各项工作的执行,以便统筹全局;优先安排护理组长外出学习和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奖金的分配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等。

6、各区域护理人员的要求:各区域护理人员接受护士长及本区域组长的双重领导,听从护士长的安排下在各区域工作。区域护理组长根据工作的情况及护理人员的能力安排适当合适的工作,比如:清洗组安排技术娴熟细心、性格稳定的护理人员专门负责硬式内镜、纤维器材料等精密仪器的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区安培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检查器械的清洗质量、完好度及功能;安排警力旺盛体力好的年轻护士从事下收下送工作。发现各区域的护理问题应首先与本区域的护理组长沟通解决,解决不了的报告护士长协调解决。

7、护士长定期组织各区域组长开会,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协调各区域之间的关系。各区域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和困惑。对各区域组长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工作情况积极的采纳,给予各区域组长一定的信心,支持和帮助各区域组长,使各区域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管理信息 篇3

关键词:光分组交换,网络管理,管理信息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应用的增多,用户对网络的速度、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网络发展速度受制于电子器件,例如随机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的容量、速度和能耗等的限制,已经渐渐赶不上需求的发展。光网络的大容量、低功耗使它成为了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如今的网络中分组交换占据了绝大部分,证明了分组交换是一种优秀的交换形式。因此,光分组交换(OPS:Optical Packet Switching)是未来光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1]。

之前对于OPS技术的研究多集中于OPS网络节点的结构、各个单元技术及其相关网络性能的研究和分析,OPS网络的控制管理方面的研究大多注重于具体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而对OPS网络管理信息的研究较少。本文尝试从OPS网络与传统网络的区别入手,对OPS网络节点功能、结构进行分析,提炼出OPS网络中重要和特有的管理信息。深入了解光分组交换网络的管理信息构成和体制,是将光分组交换网络推向实用化的重要基础,对于类似的新型交换体制网络的研究也有所帮助。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讨论OPS网络的特点、与传统网络的区别,分析OPS网络管理的重要性;第三、四部分分别讨论OPS网络边缘节点以及核心节点的结构,重点讨论相关管理信息;第五部分讨论OPS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案。

2OPS网络管理

图1示出了光分组交换网络的简化的组网示意图。图1中,OPS网络由两种类型的网络节点构成:边缘节点和核心节点。位于各处的客户网络经由边缘节点接入OPS网络,并实现互连。本部分中,我们简要介绍边缘节点和核心节点的工作机理,并讨论其有别于IP路由器的关键特征。

(1)边缘节点的管理。

OPS网络的边缘节点是客户网与核心网的接口,其作用为将收到的不同协议的数据包在不同的队列中汇聚成光分组,对汇聚好的光分组进行调度,发送到核心节点进行交换,以及将从核心节点收到的光分组解汇聚为数据包发送给客户网[2]。汇聚和解汇聚成为OPS网络在网络层区别于其他交换体制最重要的特征,也因此成为OPS网络控制和管理的核心内容。

有研究表明,与不进行汇聚相比,对客户网的数据包进行汇聚的OPS网络的丢包率明显降低,而且更长的光分组长度能带来更低的丢包率。这是因为与传统的分组交换技术相比,光分组长度要长的多,经过汇聚以后,分组的突发性降低,减少了在核心节点处发生冲突的概率。但是光分组长度不能无限制地增加。过长的光分组长度会导致汇聚时间增加,端到端的延时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光分组交换网络中分组长度的设置实质上是网络吞吐量(或者丢包性能)和网络端到端延时之间的一个折衷。在一个光分组长度可变的OPS网络中,随着网络负载的变化,最优的光分组长度还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网络控制管理系统通过监测网络运行的状态对汇聚的参数动态地进行调整。

调度也是边缘节点的重要功能。对于一个负载不平衡的网络,如果使用平均的调度算法,则有可能造成负载重的队列由于不能缓存输入的数据分组而出现丢包,同时负载轻的队列输出的光分组利用率低。如果能够给与负载重的队列以更多的调度机会,就能减少因缓存满而造成的输入数据分组丢失。相应的,负载轻的队列调度机会减少会使其单个分组的汇聚时间增加,光分组的利用率会得到提高。这也需要网络控制管理系统根据负载的变化来对调度算法进行调整。简而言之,边缘节点上的调度机制,实质上是业务公平性和网络吞吐量的一个折衷。

边缘节点的汇聚和调度算法对于网络性能的影响很大,因此边缘节点的控制及管理在OPS网络的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核心节点的管理。

OPS网络的核心节点作用是按照光分组头部中包含的控制信息,将光分组转发到相应的输出的端口。如果遇到冲突,则根据一定的算法将其放入缓存、进行波长变换,或者转发至其他端口。

OPS网络核心节点最明显的特点是需要很快的分组头部处理速度。这是因为,传统电交换网络中,路由器在冲突发生的时候可以将分组暂时储存到存储器中,等待输出端口空闲时再将分组交换至该端口,这一做法不但解决了分组交换的核心问题——冲突解决,还降低了交换节点对于分组头部的处理速度要求。但光域的缓存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目前用来作为光域缓存的光纤延迟线(FDL:Fiber Delay Line)只能做到固定长度的延时,远远做不到存储器一样的即时存取与同为全光交换技术的光突发交换(OBS:Optical Burst Switching)相比,突发控制分组(Burst Control Packet)先于突发净荷分组(Burst Packet)到达交换矩阵,这一段较长的保护时间使OBS网络的核心节点有较多的时间对头部进行处理、配置交换矩阵以及产生新的突发控制分组。[3]OPS网络中光分组头部与净荷之间的保护时间较短,而且交换的粒度也比OBS小,交换频率高,就要求核心节点具有很快的头部处理速度和交换矩阵配置时间。

因为OPS网络核心节点与传统网络的路由器在交换上的区别,使得OPS网络在处理冲突的难度大于传统网络,这就需要网络控制管理系统通过对核心节点各个模块进行配置,合理地解决冲突。

3 OPS网络边缘节点结构与管理信息

本部分中,我们试图通过对边缘节点关键模块进行划分,得到边缘节点的重要管理信息。

一个典型的OPS网络边缘节点包括如下功能模块:

分类器:将收到的IP分组按照目的地址、服务等级分类,送至不同的汇聚队列。

汇聚器:按照一定的汇聚算法,将IP分组组装成光分组,并产生光分组头部,等待调度器调度。

调度器:将组装好的光分组按照一定的调度算法发送出去。

解汇聚器:将从核心网收到的光分组解包成多个IP分组发送给客户网。

控制模块:按照运行要求配置边缘节点各个模块。

3.1分类器中的管理信息

(1)地址、服务等级与队列映射表:

即分类表,决定输入的IP分组将在哪一个汇聚队列中完成汇聚。

(2)收到的IP分组数:

分类器中统计边缘节点输入的IP分组数。

(3)输入端口状态:

监控输入端口的状态。

3.2汇聚器中的管理信息

(1)IP地址与OPS地址映射表:光分组的目的必然是OPS网络中某一个节点,汇聚器要产生光分组的头部,来标明这个光分组的目的地址。

(2)节点地址信息:光分组头部要包含源地址信息。

(3)最大光分组长度:这一门限由OPS网络的设计决定,边缘节点的汇聚过程中,当汇聚的光分组达到最大长度时,此队列完成光分组的汇聚。

(4)光分组汇聚超时时间:对于某些负载比较轻的队列,有可能很长时间才达到最大光分组长度,这可能会造成这些队列中汇聚的分组端到端延时较大,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时间门限来限制这些队列的汇聚时间。

(5)队列负载状态:这一信息与后续的调度密切相关,一些调度算法会考虑不同队列的负载不同,动态地调整队列的被调度概率,队列的负载情况可以为这类算法提供调度的参考。

(6)因超过最大分组长度而组装完成的光分组数。

(7)因达到超时时间而组装完成的光分组数:这两条信息是边缘节点运行的统计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了解OPS网络不同负载的队列所输出的光分组的特点,而且还是调度算法进行调整的依据。

3.3调度器中的管理信息

(1)每个汇聚队列的权重:

在网络运行中,可能会出现不同队列的负载不同的情况,采用非平均的调度策略有助于优化网络的运行情况。权重影响队列的被调度概率,权重可根据网络的运行状况及队列优先级的改变动态调整。

(2)输出端口的状态:

调度器监控输出端口的状态。

(3)发送的光分组数:

调度器中统计边缘节点输出的光分组数。

(4)光分组利用率:

对于固定长度分组的OPS网络,如果输入的IP分组不能正好填满光分组,或者队列到达超时时间,就需要对光分组进行填充,光分组利用率是OPS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

3.4解汇聚器中的管理信息

(1)收到的光分组数:

解汇聚器中统计边缘节点收到的光分组数量。

(2)无法解汇聚的分组数:

光分组传输时若出现差错,会使得分组在解汇聚器中无法通过校验,这样的分组只能丢弃。

3.5其他相关的管理信息包括

(1)节点在线时长:

记录边缘节点在线的时间。

(2)光突发发射机的在线时长:

记录工作于突发方式的光发射机的运行时长,有助于统计计算发射机的能耗。

我们根据这些管理信息的特点进行分类,如图3所示:一类是节点的配置信息,这些信息决定了节点的运行方式;第二类是节点的状态信息,是节点运行中需要监控的状态;第三类是节点的运行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是节点运行的记录,是分析节点运行情况和整个OPS网络运行情况的参考。

4 OPS网络核心节点结构与管理信息

与第三部分类似,本部分中,我们试图通过对核心节点关键模块进行划分,得到核心节点的重要管理信息。

典型的核心节点包括如下功能模块:

同步对齐模块:异步网络中,由于分组到达核心节点的时间随机,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而同步网络将到达的分组对齐到一个个时隙中,减小了发生冲突的概率[4]。

光分组头部提取模块:光分组的路由信息包含在其头部,由于光域还没有比特级别的信息处理技术,光分组的头部仍然需要在电域进行处理,需要经过“光/电/光”的转换,这一模块将头部提取出来送至控制模块。

交换矩阵和FDL:交换矩阵将到达输入端口的光分组交换至适当的输出端口及波长;FDL类似于电域的RAM,目的端口被占用时,光分组将被发至FDL延时一段时间后再次到达交换矩阵的输入端口。将这两个模块放在一起是因为交换矩阵与FDL之间有大量的管理信息需要共享,如FDL状态和输出端口状态等。

头部更新模块:交换完成后,经过控制模块更新过的光分组头部在这里与净荷在光域重新组合成新的光分组。

Local Add/Drop:边缘节点汇聚完成的光分组通过Local Add端口进入核心节点进行交换,Local Drop端口则将到达本节点的光分组发送到边缘节点进行解汇聚。

控制模块:处理到达的光分组头部信息,配置交换矩阵以及更新光分组头部。

4.1头部提取模块中的管理信息

(1)收到的光分组数:

头部提取模块中统计核心节点收到的光分组数量。

(2)输入端口状态:

监控输入端口状态。

4.2交换矩阵及FDL中的管理信息

(1)输出端口及波长占用状态、FDL占用状态:OPS网络中通过3个域的交换来解决冲突,波长交换、空间交换和时间交换,波长交换是将分组交换到对应输出端口的不同波长上,空间交换是将分组交换到其他端口上,时间交换是将分组交换至FDL端口,延时后再进入交换矩阵,控制模块配置交换矩阵需要参考各个输出端口、波长和FDL的状态。

(2)直接转发至目的端口的光分组数;

(3)经过波长变换转至目的端口空闲波长的光分组数;

(4)进入FDL的光分组数;

(5)转发至其他输出端口的光分组数;

(6)由于不能转发而丢弃的光分组数:这五条信息是核心节点运行的统计信息,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核心节点的运行状态。

(7)各输出端口的流量分布:统计各个输出端口的流量分布有助于了解整个网络的负载分布,可以根据负载分布调整路由表,减小网络的拥塞。

控制模块中的管理信息:

(8)光分组地址与端口映射表:即路由表,控制模块会根据路由表与当前交换矩阵的状态信息,按照一定的路由算法决定当前光分组的去向,并以此来重新配置交换矩阵;

(9)节点地址信息:本节点的地址。

其他相关的管理信息包括:

(10)交换矩阵的重构次数:记录交换矩阵进行重构的次数。

(11)交换矩阵功耗相关数据:如所用到的半导体光放大器(SOA)在线时长和可调波长变换器的在线时长等,有助于计算节点上光路的功耗。

与边缘节点相同,我们将这些管理信息分为三类,如图5所示。

5 OPS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OPS网络管理系统所需要管理的信息。图6中示出了我们实际设计并实现的光分组交换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网管工作站通过管理客户端,对每个节点的相关模块进行配置和管理,对每个节点的运行状态和整个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每个被管理的网络节点均采用单片机作为管理接口,通过以太网的方式将被管理节点和网管工作站相连。管理节点通过向指定节点发送管理分组下发配置和查询命令,通过单片机翻译以后,分发到系统中待管理的各个模块;各个模块按照配置时序实施所要进行的配置操作,或者向单片机返回待查询的寄存器的状态值,并由单片机将其翻译成管理分组返回给网管工作站。

图7示出了运行于网管工作站和被管理节点之间的协议分组。节点中各模块的管理信息经过了编址,以寄存器的形式存在,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为一次寄存器读或写操作,网管工作站等待本次操作的返回分组再进行下一个寄存器的读写,同一时间只进行一个寄存器的操作。按照这种协议,网管工作站和被管理节点之间可以相对独立工作,通过比较简单的stop & wait机制进行网管操作。

图8示出了OPS网络管理系统的一个软件界面。

界面中显示被管理网络的拓扑结构,通过软件界面可以向各个节点发送节点管理分组,配置节点、查询节点内部寄存器的值、或者对节点进行复位。一些重要的节点状态信息和运行统计信息(例如光分组利用率、节点收发分组数、丢包数等)会定时查询和更新,显示在界面中。

6结束语

本文从光分组交换网络与传统网络的区别出发,讨论了光分组交换网络管理与传统网络相比新的需求,并从光分组交换网络的边缘节点与核心节点中归纳总结出了一些关键的管理信息。需要指出的是,OPS的网络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话题。由于OPS网络技术上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个问题本身即是很大的挑战。本文旨在给出此类网络管理中可能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希望能对光分组网络或者类似新型的交换体制下的管理系统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S.J.Ben Yoo.Optical Packet and Burst Switching Technologies for the Future Photonic Internet'J.Lightw.Technol.,Dec.2006,24(12):4468-4492

[2] Shun Yao, Fei Xue, Mukherjee, B., Yoo, S.J.B., Dixit, S..Electrical Ingress Buffering and Traffic Aggregation for Optical Packet Switching and Their Effect on TCP-Level Performance in Optical Mesh Network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Sep. 2002,40,66-72

[3] El-Bawab, T.S., Jong-Dug Shin.Optical packet switching in core networks: between vision and reality.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Sep. 2002,40, 60-65

安全目标管理考核分组安排 篇4

第一组 组长:刘萍,成员:吴苗红、朱勇胜。考核市公路局(市地方公路局)、市港航(地方海事)局、市运管处、市出租车管理处、市交通质监局。

第二组 组长:叶曙明,成员:李庆国(联络员***)、李国荣。

考核桐城市交通局、岳西县交通局、宜秀区交通局。

第三组 组长:许双浒,成员:王庆伟(联络员***)、李逸。

考核怀宁县交通局、太湖县交通局、大观区交通局。第四组 组长:宣昌银,成员:童亮(联络员***)、王报子。

分组管理 篇5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分组分层级管理;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14-02

一般情况下,重症患者有复杂的病情,且生命体征不佳,在疾病治疗的同时必须进行优质全面的护理,延续患者的生命,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因此,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工作任务重,护理方法必须具有科学性才能提升护理质量。我院在不断探究中发现采用分组分层级管理方法效果较为理想,为进一步探究此方法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50名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5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女护士47名,男护士3名,最大年龄为35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23.8±2.2)岁,分组依据为工作年限,将其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10名护理人员。

1.2 方法

将5个小组再划分为5个层级,分别为责任督导小组、整体及安全护理小组、设备及药品管理小组、技能培训考核小组、带教管理小组[1],每个小组有组长1名,组长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根据不同的层级履行自己的职责,具体方法如下:

1.2.1 责任督导小组

责任督导小组组成人员为主管护师,利用排班制度对主管护师进行排班,对其他组员进行监督和指导,均要进行全天责任管理,对组员的护理工作流程进行管理,并进行指导和监督,将护理问题及时解决,发挥带头作用,提升组员的综合素质。另外,各个主管护师之间要互相监督,对整理工作效果进行互相评估[2]。

1.2.2 整体及安全护理小组

整体及安全护理小组的组成成员为主管护师、小组组长及护士长,针对护理质量及安全进行全面的管理,其中主管护师主要对重症学科的安全问题进行定期检查,将安全隐患找出来,对患者的安全进行定期评估,以评估效果为依据将安全防范方案进行制定;小组组长的工作是要总结分析自身工作问题及组员的护理问题,并将其反馈给主管护师及护士长,以此对相关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确保护理环境安全,将总体护理质量提升;护士长要对组员的工作报告进行定期检查,组员向护士长将护理质量及工作进度进行汇报,并从中查找问题,并给予相关纠正,将护理质量控制的准备工作做好[3]。

1.2.3 设备及药品管理小组

组长为护士长,组员为护士,分为3个层级,1个小组主要职责为运输、储存医疗设备,1个小组负责设备的应用向导,使用注意事项,1个小组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各个小组的成员要互相帮助和监督;对药品应用进行管理,将其分为3个层级,1个小组主要责任为校对医嘱,准备和储存药品,1个小组主要查对药品和运输药品,1个小组的职责是配合医生用药及给药,同样小组成员要互相帮助和监督。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组长负责定期检查,组员要定期汇报工作,与组长一同将工作中的问题加以解决[4]。组长每个月都要做好工作总结,对各个小组的工作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1.2.4 技能培训考核小组

该小组主要组成部分为护士长和主管护师,主管护师其主要职责培训各个小组的护士,主要培训内容为护理技能,将优良护理模式引进其中,将护士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将长期的培养计划及方案进行制定[5]。护士长主要职责是评估考核培训效果,其目的是护士考核达标,提升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并针对护士的考核成绩,选出及格、良好及优秀的护士,并对表现优秀的护士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激励其他护士。

1.2.5带教管理小组

带教管理小组成员为主管护师,对经验少的护士进行带教,并且针对实习护生进行管理和带教,提升护生及护士的护理技能。

1.3 评价标准

对50名护理人员在分组分层级管理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及工作满意度进行评分,其中护理质量评分依据我院的护理质量评分系统进行,护理质量与分数成正比的关系;工作满意度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判定,工作满意度及分数也呈正相关的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中分组分层级管理实施前后各项对比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进行整理和处理,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0.05作为标准进行判定,计数和计量资料用X2和t进行验证。

2 结果

通过应用分组分层级管理方式,50名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且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护士对工作满意度也较实施前得到明显的提升,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3 讨论

重症医学科患者由于比较特殊,病情重,且发展迅速,同时有复杂的病因,有较多并发症,且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对护理的要求也很高,采用一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处于正常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分组分层级管理方法效果显著,不但提升了护理质量,同时提升了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综上所述,将分组分层级管理方法应用于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美.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分组分层级管理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5(31):284-284.

[2]李付华.分组分层级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5):128-129.

[3]杨成英,张霞.分组分层级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5(17):252-253.

[4]马建玲.分组分层级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9):127-129.

分组管理 篇6

一、明确分组目的, 营造良好环境

学生分组学习 (STL) 是由美国约斡斯?霍普金斯大学开发、研究出来的, 是合作学习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分组、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为了完成某项共同的任务, 而经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互助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和合作性, 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课堂环境既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 也可能通过对教师行为的影响而间接作用于学生。传统的电脑桌安排采用“秧田式”, 全部学生都面向教师, 这样的排列方式, 暗示着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听教师讲解;同时直排的座位不利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小组活动的开展, 从而影响了分组教学的实施, 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果电脑教室采用圆形、月牙形、马蹄形、方形等聚集在一起的电脑桌安排形式, 就能使学生个体之间距离拉近, 有利于学生面对面进行讨论、交流, 通过合作与互助, 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二、按照异质原则, 适当进行分组

如果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那么适当的分组则是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保障。那么, 怎样的分组才是合理适当的呢?其依据又是什么?分组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先备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 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的一种教学方法。分组的依据应按照异质的原则, 这也是它和分层教学的区别, 为了达到“异质”, 我们可以根据前期分析的结果, 将不同学习程度的学习安排在同一小组中, 尽量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老师要对组长进行再教育, 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 不仅仅是让本小组成员完成本节任务, 还要管理好小组纪律, 并充分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小组活动中, 组长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根据以后课上完成任务情况和组织能力, 对小组组长进行重新选拔或者连任。定期更换组长, 有利于调动小组其他组员的竞争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分组教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增强, 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根据学生特点, 制订有效方法

在实施分组教学、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光有前提和保障还不够。因为初中学生平均年龄在14岁左右, 这是一个对各种事物, 特别是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年龄, 是一个有着极强求知欲和探索欲的年龄。而且, 他们还有着很好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制订出相应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是合作学习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

1. 紧扣学习目标, 分配适当任务。

分组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由很多因素决定,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习任务的设计。任务应紧扣教学目标要求, 并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其次, 任务应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问题;最后, 任务设计还应考虑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机会, 因为自主选择的学习往往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 设计小组比赛, 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最好的老师,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实践也证明, 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便会变被动为主动, 由强制学习变为自觉学习, 课堂气氛也会很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一些小组比赛, 可以实行评价制或打分制,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完成任务, 并且适时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和奖励, 就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样学习的过程中, 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 共同促进, 尤其对学习程度较差一点儿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 课堂教学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使信息技术课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3. 增强自学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

“先学后教”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课堂模式,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自学”, 教师可以借助分组学习的方法。在上课时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充分自学、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再进行“教”, 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各小组设置一些简单的或重要的自学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 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在自学过程中向同组中基础较好的同学求助, 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学生在依纲自学中, 教师要抓紧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摸清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自学后教师还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查, 了解学生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做, 不仅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也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多元教学评价, 充分尊重学生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它发挥着激励、规范、引导等一系列作用。评价的过程也是个管理的过程, 在分组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高质按时地完成小组任务, 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获。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人人皆能评一评。

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师为上、以书为上”的评价方式。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 尊重学生, 就应当给予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比如说, 在《设计封面》课堂上, 学生分组交流心得, 教师可先让每组组员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做到人人都有评价的权利。这些评价可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外, 在每章学习结束、每个小组合作关系结束或是每个学期教学结束时, 教师都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自评个人学习情况、互评小组合作情况、互评小组学习成果, 让学生在评价中反省自我、认识自我, 不断提升合作技巧。

2. 评价内容多样化, 处处都可比一比。

新课程改革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 因此课堂教学的评价已不仅限于检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还要对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投入程度、合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分组教学实践中, 教师除了通过常规的卷面、作品等方式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查评价外, 还应注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 特别是在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参与时的态度、倾听他人意见的认真度、相互帮助与关心的程度、承担个人责任的程度等方面对小组合作情况展开评价, 促使学生在个人反思和相互沟通的基础上, 学会合作, 并不断提高合作技巧;而合作技巧的提升反过来又能保证分组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另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注意评价方法的多维化, 除了常用的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外, 教师还可发挥本学科的优势, 利用网络实施评价;并允许学生相互检查作业、评定成绩和给予评语, 使学生合作学习中获得更多样的反馈信息,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最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分组活动, 不断加强合作, 全面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质。

通过分组管理, 有效合作,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由过去教师单向传授灌输转变为现在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交流, 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过去教师讲为主转变为现在学生学为主,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锻炼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从以往关注教学内容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 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课堂学习任务由原来个体单独完成转变为现在小组合作交流后共同完成,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现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学科教学。本文针对分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课堂分组教学的实践, 从分组环境的创设、分组团队的组建、分组任务的设计、分组评价的完善等方面探讨课堂分组教学的有效管理策略。

分组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护理人员40名, 其中男护1名, 女护39名, 年龄22~34岁, 其中, 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3名, 职称护师36名, 学历均为大专及大专以上。按照工作年限对40名护理人员进行分组, 共分成四组。

1.2 方法:

将40名护理人员按照护理年限的不同划分为4个小组, 每组10名, 将4组进行层级的划分, 分别为仪器组、基础护理组、病历书写组、压疮组、气道管理组、功能锻炼组6个层级, 每组设立一个组长, 要求组长的工作经验较多且能力较强, 在组长组织下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并进行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 4个小组进行轮流排班并执行8 h连续值班制度[2]。

1.3 评定标准[3]:

根据我院护理质量评分系统和对40名护理人员进行评分, 分数越高则代表护理质量越高;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评分, 分数越高则代表工作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数据均经过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用t检验, 当P<0.05时, 表示数据之间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分层级管理后, 根据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评分情况可知, 进行分组分层级管理后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分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重症疾病患者一般病情较为严重且病情变化较快、病因复杂、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 这就需要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更为优质的护理, 保证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维持在正常水平[4]。良好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分组分层级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根据重症患者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不仅满足了重症患者的护理需要, 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5]。

根据护理人员工作年限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 能够将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最大程度上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 然后进行分层级的管理方式, 保证每个护理人员都能够各在其职、各司其职、各负责任, 从而保证护理工作的稳定进行, 对重症患者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在分组分层级管理中, 选择经验多且能力强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 能够在充分了解患者护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护理, 也能够监督其他护理人员的工作, 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轮流排班并执行8 h连续值班制度能够在24 h对重症患者进行监护, 一旦患者病情出现变化, 可以及通知医师进行治疗, 充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中, 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分层级管理, 进行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的对比, 在实施分组后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分组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在对重症患者进行护理中实施分组分层级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效率和水平。

综上所述, 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分组分层级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有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在临床中应该进行大力推广和使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分组分层级管理价值。方法 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分组分层级管理办法, 将40名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分层级后和实施分组分层级管理前进行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对比。结果 实施分组分层级管理后, 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较之前相比均有较大提升, 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分组分层级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 从而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有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临床中应予以广泛推广。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分组分层级

参考文献

[1]杨西宁, 赵自力, 连初秋, 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2) :106.

[2]杨成英, 张霞.分组分层级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 21 (17) :128-129.

[3]殷秀娟.分组管理在综合性医院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27 (11) :42-43.

[4]赵雯.护理质量评价在中医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 (5) :117-118.

分组管理 篇8

关键词:供应室,分组,实施效果

供应室是医院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既是向全院临床各科室提供各种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保障科室, 又是医院易感染的重点科室, 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效果, 甚至患者的生命安危。供应室是以满足临床需要为宗旨, 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为核心。积极引进先进设备, 采取环境布局合理化, 科室管理制度化, 坚持质量监测常规化, 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转变服务理念, 树立良好的科室形象, 保证医院工作正常进行。笔者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将供应室的相关管理经验探讨如下。

1方法

1.1 分组内容

按照供应室的工作内容, 将人员分为4个小组, 分别为洗涤下收组、包装组、灭菌组、发物下送组等, 并在每组中设1名组长, 另外选物管员、质监员各1人, 制订各组组长职责及各组操作流程和质量管理标准细则。

1.2 制订各组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

各组组长按要求编写洗涤下收组、包装组、灭菌组、发物下送组组长职责、操作流程等, 质监员重新编写供应室4个组的管理质量评分标准。物管员编写供应室库房、供应室收送物品数量登记。

1.3 质量监控层次

管理实施三层监控管理模式:护士长-质监员-组长-护士或工人, 由每组组长每日检查本组人员工作质量, 组长将每日的工作情况向质监员汇报做好登记, 质监员将工作存在问题护士长汇报并作出处理, 护士长定期检查了解组长工作及管理方法。

2结果

通过对供应室管理的改革, 实现了供应室分区域、不同层次分组管理模式, 提高了供应室工作质量,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2.1 供应室工作质量方面

洗涤质量合格率达到98%, 包装组工作质量达到97%, 灭菌物品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临床科室满意度为90%以上。

2.2 质量管理方面

分组管理完善了供应室各项管理制度, 供应室人员明确各项制度的要求, 管理人员可对照质量标准进行工作质量的检查, 对照标准找出差距并及时纠正, 使供应室管理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层级管理结构。

3讨论

供应室管理发展的宗旨是以提高工作质量为核心, 提供临床优质服务, 医院降低成本为目标。为各临床科室工作量及消耗查询提供依据, 为我科室有计划地供应、采购物品, 有效地防止差错, 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共创“降耗、增效、保质量”的目标[1,3]。

3.1 供应室实施分组管理提高了工作质量

医院中心供应室是主要科室, 实施了从目的、职责、方法过程的分组管理, 并突出了确保物品灭菌质量, 保障灭菌物品及时供应的服务宗旨[2]。

3.2 存在问题

在实施分组管理过程中, 也遇到管理上的问题, 由于各科原因, 员工的文化素质及意识问题, 与供应室所要具备现代化人员素质, 并且能够真正理解供应室规范、科学管理内涵, 在客观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差距[4]。

我们应该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 确保持续改进工作, 促进供应室的质量不断提高。

总之, 培养护理人员科学化、标准化、正规化的工作作风, 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春, 许乐.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控制医院感染.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1) :63.

[2]刘振声, 金大胶,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9, 10 (2) :53.

[3]闫翠英.加强消毒供应管理控制医院感染.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8) :607.

分组管理 篇9

1.1 对象

针对康桥镇派出所提供的本镇常住人口, 以2008年康桥镇实行高血压分组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资料来源于康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上海市社区高血压患者随访表》个案记录以及社区高血压分组管理年报表。

1.2 高血压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 (或) 舒张压≥90mmHg。血压测量采用汞柱式血压计, 被测量者在测量前1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锻炼, 正式测量前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 测右肱动脉血压, 经非同日的3次反复测量判断血压升高是否持续性, 如有两次血压升高, 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1.3 高血压分组管理模式

1.3.1 高血压患者检出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测压工作和康桥镇各村、厂卫生室测压点测压工作、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健和全镇居民健康档案等多种途径获取高血压患者。

1.3.2 高血压分组标准及管理要求

初次定组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评估包括血压级别、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临床并发症, 确定患者分层, 即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很高危、高危者纳入一组管理, 中危者纳入二组管理, 低危者纳入三组管理, 发现二、三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 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等高血压并发症时, 实行不定期转组。每年9月30日根据血压控制情况进行管理效果评价并进行重新定组。一组患者2~4周随访1次, 了解血压控制水平, 加强规范降压治疗, 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发展;二组患者1~3个月随访1次, 了解血压控制情况, 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健康教育处方,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当单纯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增加药物治疗;三组患者3~6个月随访1次, 了解血压控制情况, 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健康教育处方。

1.3.3 高血压患者登记和随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根据分组管理标准, 定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 并在随访表上记录随访情况, 随访内容包括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监测和记录;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普及健康知识, 提供健康处方;了解患者用药情况, 督促其坚持用药, 效果不佳者指导其用药。随访的形式以门诊随访管理、社区个体随访管理、社区群体随访管理。

1.4 高血压分组管理效果评价指标

对高血压患者全年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评价, 分为优良、尚可、不良3个等级。优良:全年>3/4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rnHg以下 (>9个月) 。尚可:全年>1/2时间记录在140/90mmHg以下 (>6个月) 。不良:全年≥1/2时间血压记录140/90mmHg以上 (≥6个月) 。

管理覆盖率指在册管理高血压患者数占社区内估算的总高血压患者数。

规范管理率指实施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占年初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的比例。

血压控制率是指血压控制效果评定等级为“优良”及“尚可”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占社区内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的比例。

1.5 统计分析

资料全部采用2004年上海市高血压管理工作培训的方法及标准, 对康桥镇高血压分组管理工作各报表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8年康桥镇人口为52 034人, 其中15岁以上居民47 176人, 占社区总人口的90.6%;60岁以上居民9 890人, 占社区总人口的19%。

2.2 管理情况

2008年康桥社区在册管理患者共2 975人, 其中男性1 255人, 占在册管理人数的42.18%, 女性1 720人, 占在册管理人数的57.82%。按照全国高血压发病率进行估算总高血压患者数为8 326人, 管理覆盖率达35.73%。规范管理人数为2 655人, 规范管理率为92.77%, 其中男性1 111人, 占规范管理人数的41.85%, 女性1 544人, 占规范管理人数的58.15%。各年龄段患者构成比如下图所示, 在册管理的患者中以55岁~65岁, 65岁~75岁, 75岁~85岁, 45岁~55岁, 4个年龄组人数居多, 管理比例依次为30%, 27%, 23%, 12%。

2.3 控制情况

对全年规范管理的2 655人进行管理效果评价, 其中效果优良的910人, 管理效果尚可的856人, 管理效果不良的889人, 各组人群的管理效果如下表,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 (χ2=29.31, P<0.005) , 管理效果与组别有关联。 (见表1)

2.4 失访情况 (总失访率、各类失访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比)

全年共失访113人, 失访率为3.8%,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62人, 占死亡人数的54.87%;非脑血管疾病死亡35人, 占死亡人数的30.97%。迁移11人, 其他原因3人, 拒访2人。

2.5 新发情况

全年新发患者207人, 通过高血压普查发现9人, 占新发现患者的4.35%, 健康档案调查发现198人, 占新发现患者的95.65%。

3 讨论

3.1 在社区开展高血压分组管理是行而有效的

高血压病是一种多发病, 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国内外经验表明, 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 社区防治应采用“高危人群策略” (只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捡出、治疗减少并发症) 和“全人群策略” (对全体人群进行预防, 减少发病) 相结合的方法。在社区进行高血压分组管理是必要的, 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临床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分组, 随着组别增长患者管理效果下降, 加大对高危患者的随访力度, 增加对高危患者的随访次数, 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 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率, 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使得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3.2 加强高血压新病例的检出工作

2008年在册管理高血压患者中新发患者207人, 其中9人是通过高血压普查发现, 198人是通过健康档案发现。在高血压早发现工作中我社区安排了多种形式,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35岁以上首诊测压工作, 在全镇各居委、村委卫生室设置免费测压点, 对全镇常住人口进行健康体检, 建立健康档案。尽管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实际效果不理想, 综合分析认为:①在社区进行的35岁以上首诊测压工作中, 由于病人就诊时间集中, 医生存在暂时性缺失, 门诊医生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没有时间进行登记, 存在着严重的漏登记现象。这需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岁以上首诊测压工作的管理, 完善测压流程, 明确岗位职责, 加强工作落实, 发现社区高血区新病例及时纳入社区分组管理。② 在2007-2008年度对全镇60岁居民进行健康体检, 建立健康档案, 现已成为发现高血压新病例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应加强业务培训, 充分使用健康档案, 对新发现的血压异常人群进行复测确诊, 及时纳入分组管理。③ 免费测压点测压工作, 由于居民健康意识不高, 对血压不进行自我监测, 制约了测压点作用的充分发挥, 应加强群众健康教育, 提高人群健康意意识。

3.3 完善农村社区高血压分组管理网络建设, 加强基层医生在高血压分组管理随访中的作用

在高血压分组管理中除死亡病人外, 患者均具有很好的依从性这与高血压管理的网络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政府领导,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所辖各街道、行政村组成的公共卫生防治网, 在高血压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直接接触患者的各街道、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分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为乡村医生一般都是各村村民, 负责本村的高血压分组管理工作, 人员熟悉, 工作易于开展, 又多是从事临床工作, 对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有很大帮助, 直接面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强化患者防治意识。

3.4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完善高血压防治工作

巧妙分组和谐学习 篇10

平时教学中,我经常试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合理地分组,可操作性地分组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现在,我谈一下我在分组时的一点经验。

一、分组时学生人数要适时确定

在数学常规教学中,一般人数确定在3~6人内,4人或5人最合适,比如,老师设计的“议一议”问题情境,学生需要探究、讨论时,4人或5人就合适;在做掷硬币试验时,分工为投掷者,记录者,整理者,3人就行;在实地组织学生测量物体高度时,分工为拉皮尺者2人,稳定测倾器者1人,观测测倾器者1人,记录者1人,组织者1人,以6人为一组更好。有些时候,2人为一组或多人为一组更好,比如,在做投针试验时,1人投针,1人记录,2人为一组就行,然后再将几个小组合并为一个小组合作;老师带领学生外出测量拱桥进行二次函数的应用时,多人为一组更省人力、财力、时间。

二、分组时学生条件要周全考虑

分组时,我们不能只采取就近原则,同桌或前后兩桌为一组,也不能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自主寻找伙伴分组,应该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老师要调控,考虑学生多方面条件。

1.考虑学生的兴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门课程有不同的兴趣,并不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对每一门课程都有很高的兴趣,因此,在分组时,老师要针对自己的课程摸清学生,适当调控组内的兴趣,可有意识地对每一个小组安排兴趣浓厚的、兴趣偏低的,以便于在合作学习中带动。

2.考虑学生的性别。进入初中年龄阶段,学生性别差异逐渐明显,男女生的交往日趋减少,言谈举止也有拘束,在分组时,不能让学生自己选定,全是男生一组或全是女生一组,老师要调控,适当安排男女合作小组,以便于加深学生的沟通,交往。

3.考虑学生的基础。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比较大,在合作学习中,往往基础好的学生喜欢合作,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快,能彰显自己,基础偏低的学生也喜欢合作,他们平时有共同的贪玩语言,可能有偷懒的动机,这样分组,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在分组时,老师要调控组内的基础差异,尽量在每一个组都要有基础较好的,较差的,使每一个组能达到整体实力的平衡,在合作学习中,能起到帮扶的作用,组与组也能展开竞争。

4.考虑学生的性格。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有外向、内向之分;有爱表现、不爱表现之分。在分组时,老师应将不同性格的学生适当分组,照顾每个组分到不同性格的学生,以便于共同发展。

5.考虑学生的出生背景。在不同的环境中,造就不同的人,进入初中阶段,来自各地的学生,他们的背景有很大的差别,在学习、交往中,可能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比如,有的学生家境一直很好,从小娇生惯养,很难入学生群,说话爱占便宜,而有的学生从小家境贫寒,自卑的心理强,一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导致恃强凌弱、结帮拉派的现象常有发生。分组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学生分到每一个组内,以便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恰当选择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时既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又要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他们相互之间不断地展开研究和探讨,在可能的前提下要使不同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见解的机会。通过实践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可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操作实践题时,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发现。如有趣的拼搭,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这样知识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必须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第二,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答策略不唯一,答案多样化,很少学生能以一个人的思维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群策群力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才能把各种解题策略和讲座结果展示出来。

第三,挖掘新知时,新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的火花。

分组管理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生管理,分组教学,作用,开展

一、人们对中职学生的普遍认识

说到中职学生,很多人都认为,这都是一些成绩差、脾气差、爱犯错,去学校混日子的人。不可否认,确实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存在来学校混日子的情况。而大部分学生其实还是非常想抓住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来学习一门技术,且有的学生因为中考时成绩稍微差了一点而没有考上普通高中,而来到中职学校读高考班而上了大学。因此,中职学生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么一无是处,他们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生命力的年轻一代。但是,中职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起点低、人员杂等特点,与普通高中生相比确实较难管理。有部分学生甚至还跟老师起正面冲突,不服老师管理等情况发生。因此,和教学相比,学生的管理更让老师费心。所以我针对本班情况,开展了分组管理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己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管理。让他们在规章制度内,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管理好自己。

二、对中职学生分组管理的认识

新课程提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式除了集体的学习外,还分为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学习。既然有分组学习,那我们同样可以开展分组管理。作为中职的学生,年龄在16岁至17、18岁左右,他们都有了一定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我们开展了分组管理活动。而分组管理就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自己选举本组的组长,由组长来分工、协调本组的活动开展及管理任务。而在分组管理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要去全面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根据每个班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性格好坏等方面,把班上各层次的学生平均划分到每一组。利用好带差的模式,让学习好的、守纪律的学生主动去帮助和带动成绩稍差的、爱犯错误的学生学习。从而让成绩差的学生,也有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去向成绩好的学生学习。

三、小组管理所出现的问题

在分组管理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长的不理解和不支持,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家长。在班级中有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上班或做生意,而孩子就交给老一辈人去带、去教育。但他们的思想和想法都非常传统,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好就不能和成绩差的学生一起学习甚至一起玩耍。因此,在实行分组学习的初期,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家长都纷纷来反映情况。让我不要把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分到自己孩子所在的一组,害怕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更害怕差的学生把自己的孩子带去上网、抽烟等。而很多孩子也受到家长的影响,在小组管理中,根本就不去理会成绩差的孩子,在组里又划分了派别。久而久之成绩差的学生又重新回到了起点,根本起不了作用。

四、如何改变现有的状况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家长和学生的看法,让分组管理更好地开展。面对班上的现状,我开展了一次家长会。主要就是向家长传达国家的政策和新课程的标准。但老师说得再多再好再有道理,家长可能都不太理解。于是我利用之前录制好的两节课堂实例(一组是分组管理的学生生活、学习实录,一组是未分组情况)让家长们自己去进行对比。观看后家长们发现,在分组管理时孩子们都非常听本组组长的安排,且每个人都有具体的管理方面,每个孩子都有事情可做,有“官”可当。比没分组时,孩子们的状态好了很多,他们更懂事了,更守规矩了。这时候我给家长们从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年龄特点等等方面去进行说明。很多家长都表示看来分组管理还是挺好的呀!不仅能够约束孩子们少犯错误,更能提高每个孩子的管理能力、自制能力等。

其次,除了合理的科学的分组外,我们还要给孩子们安排合理的任务。最好先由大家推荐组长,制定好组内规则及分工。管理中一定都要人人参与,人人有事可做。因此,我们把管理分为了很多方面,如:课间操管理、卫生管理、学习管理、寝室管理、纪律管理等方面,由组长分工让每个学生管理一方面,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以做。更让他们能够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管理的难处,而更好地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最后,我们要科学地评价和激励。在小组管理中,我们还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激励。在激励时我们除了以哪组学生配合得好、哪组学生没犯错误、哪组学生未扣分来进行评价,还要重点表扬那些容易犯错误的却开始少犯错误了,并开始自主管理的学生,让他们一步一步地进步,一点一点地变好。

参考文献

[1]王伟.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老年输尿管结石下一篇:抑菌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