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讨论式

2024-06-16

分组讨论式(精选12篇)

分组讨论式 篇1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重点指出改变英语课程教学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 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英语课程标准》) 。

我根据课改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认为要想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而达成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模式中的分组讨论式教学起着关键作用, 更是一条必经之路。分组讨论式教学是以三个理念为基础而提出的。

第一个理念就是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分组讨论式教学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 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作用。只要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就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和相应的学习体验。

第二个理念是教学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 团队合作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传统的教学是针对学生个体进行的, 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 分组讨论式教学活动不但要分数,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小组中, 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互相倾听, 集思广益, 形成整个团队的合力, 得出讨论结果。

第三个理念则是分组讨论式教学的有效性理念。分组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包容性很大且完全融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但是, 分组讨论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时掌控不好, 就会导致讨论式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 布置有针对性的讨论任务, 并适时地对讨论进行引导。

但是,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式教学的现状如何, 效果是否明显, 我走访了本市的六所高中, 发现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

一, 在分组的不合理:现在的分组讨论基本做到了形式上的分组, 学生四至六人一组, 面对面相视而座。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 但人员搭配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没有做到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二, 在分组规则不明确:在课堂中, 经常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重不难看出, 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 实际上“混乱无序”。究其原因, 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或者说规则不明确, 即“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三, 在分组时机不当或时间不充足: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一些老师为了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就进行分组讨论。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内容有难度的地方进行分组讨论, 有的老师在适合于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 有的老师在适合全班教学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结果由于时机不当, 收效甚微。

四, 部分教师设置的分组讨论的主题太过广或深, 讨论的目的也有待明确, 从而导致讨论范围太广, 讨论目的性不强, 有时只兼顾到优等生等, 从而导致完成既定目标困难。还有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时, 往往是老师呈现问题后没有把学生引入恰当的情境就宣布“小组讨论开始”, 然后不到三分钟就停止。这是有的小组还为真正进入学习主题, 有的小组还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而且很轻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要想使分组讨论式教学顺应课堂改革要求, 使之行之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被灵活运用, 我从以下三点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与思索。

一是从学生成功参与分组讨论学习的准备工作方面考虑。教师首先应提倡学生课前通过多渠道积累相关的素材, 强调学生平时学习中注重词汇、句型的积累, 加强口语锻炼, 强化写作练笔等。只有将这些准备工作做好, 学生在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中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有限的课堂讨论中综合组员意见, 形成最终的讨论结果并向全班报告。同时, 要鼓励各组成员各抒己见, 求同存异, 互帮互助, 共同发展。

二是从教师有效组织和实施分组讨论教学方面考虑。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讨论的内容要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切不可一步到位;要明确告诉学生每一个讨论步骤要达成的讨论结果, 也就是要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教师要熟悉每一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否恰当, 对不同学生或不同的组可以有不同的目标设计, 提不同的讨论要求;教师在设计分组讨论时必须兼顾不同基础学生的分组讨论学习能力, 组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必须考虑不同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各自擅长的能力, 切不可把分组讨论演变成优等生的表演甚至炫耀。教师在布置分组讨论时要积极拓宽学生思维和视野, 鼓励学生在报告讨论产出时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并形成各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同时分组一定要注重合理性。4—6人一组, 按照学生的基础知识、想象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也就是说遵循“组间平衡、组內存异、优势互补”的原则。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个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从有效实施分组讨论教学的激励目的和意义方面着手考虑。教师通过分组讨论教学, 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愿望, 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 从而使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并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同时, 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自由交流活动的平台,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小组成员在不断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能逐渐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帮助和平等相处, 从而实现真正的团队合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环境和语言的输入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 使课堂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另一方面, 教师必须为各小组的讨论营造一种良性竞争机制, 并通过公认的评价机制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课中感受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 教师要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利用分组讨论式教学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向能力转化, 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使分组讨论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和有效性, 使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质的飞跃。

摘要:高中英语分组讨论式教学顺应新课程标准要求, 符合课改的需要, 但这种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效性值得关注。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 分析教学效果的得失, 寻找原因和对策, 以期真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分组讨论式,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梁承锋, 臧学运主编.走进高中英语教学现场.2008.1.

[2]蔡慧萍, 蔡明德, 罗毅.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分组讨论式 篇2

分组讨论上的发言

经济开发区、溧城镇石伟期

各位代表:

下面,我谈谈对市人大、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三个工作报告的体会。

《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通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推进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的总体要求,彰显了“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主题。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高屋建瓴,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工作建议针对性强,是一个客观、公正、务实的好报告,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高、精、新、好”。“高”是指站位高,始终不渝的围绕核心、服务中心、紧贴民心开展工作,不断健全调研、视察、审议和监督机制,使人大作出的决策、决议、决定更为科学、更有深度,更具实效。“精”是指选题精,围绕发展主题,选准民生共振点,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开展监督工作,使人民群众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得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新”是说方法新,不断创新代表工作方式,组织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与执法检查、视察、专题询问等活动,强化落实代表议案建议,完善优化对基层人大工作联系指导,使代表在反映民意、参政议政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发挥。“好”是指效果好,四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增强监督实效,科学行使重大事项决定和选举任免权,发挥代表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各-1-

项工作都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新一届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重在持续,重在提升,富有新意,更加注重实效。我完全赞同这个报告。

《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体现了四年来,市人民法院全面贯彻落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过程和成效。我认为,市人民法院在过去的四年里,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方针,切实增强工作能动性,探索创新司法为民工作,构建司法救济渠道,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推进我市的稳定、和谐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我建议,在今后的五年,市人民法院要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新作为,要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有新举措,要在落实司法为民要求上有新突破,要在确保司法公正高效上取得新成效。

通过审议《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我认为,2008年以来,市人民检察院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大力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强化诉讼监督、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报告对过去四年工作的总结实事求是,对今后五年的工作设想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切实可行。我完全同意。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经济开发区主任,我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积极参加各种代表活动,履行好代表职责,充分发挥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自觉接受

各级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把工作做好。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总抓手,以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全力做大做强区域经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二)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广泛集中民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及时了解民情,真实反映民意,结合群众迫切需要,提出可操作、能见效、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充分发挥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推进全市各项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坚持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法律法规、经济和社会管理等知识,有效提高议事决策水平。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主动向人大报告政府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高度负责地办好人大代表意见、建议,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分组讨论式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 分组讨论 案例教学 学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46-02

一、引言

财务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突出应对企业与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着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财务管理人才[1]。

财务管理学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将该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学习,其先修相关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一、二)等,后续课程包括财务管理综合实验、高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等。这种安排体现该课程学习必须掌握较为全面的会计知识和分析工具为前提,同时也反映了该课程在财经类专业的重要性[2]。

笔者在传统讲授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量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或者学习存在功利化情况,具体表现在学生上课玩手机、思维开小差、看小说、学习其他考证课程等现象较为严重。归纳起来,是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学校因素,包括学校教学研究氛围,给学生创造学习条件是否充足,课程考核是标准等;第二,教师因素,教师教学经验是否丰富、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恰当都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影响;第三,学生自身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对课程接受能力、基础课程掌握程度等方面也会对该课程学习产生影响[3]。三因素中,我国学者对教师因素分析较多,对该课程教改的研究较多,而对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研究较少,特别是学生自身因素。在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说法,当前更是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范式变革。作为改革该课程的基础,笔者认为首先要研究我们的授课对象。

二、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1.样本选择

我校13级财务管理专业共3个班,172名本科学生。在财务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发现1班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多而且有效,2班和3班课堂则比较沉闷,上课时常有学生玩手机现象。咨询了其他任课教师,也反映存在同样的问题。为探究这一问题,也为使财务管理课程教改更有针对性,本人在讲授完财务管理货币时间价值、风险收益、成本效益三大观念和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财务管理后,布置了一个分组讨论形式的案例综合作业。要求学生四周时间完成,并在课堂作展示和汇报。

为调查学生对此次教改的认可度及影响因素,本人设计了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向参与案例综合作业的学生发放共155份问卷,收回155份,全部为有效问卷。

2.问卷设计

主要设计了学生所在班级、性别、高中阶段是文科还是理科、是否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综合作业后是否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接受分组讨论式案例教学等6个问题,试图通过分析,找出学生接受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

3.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总体分析

1)如表1所示,在155份调查问卷中,91%的同学认为通过分组讨论式案例教学对自己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提高。

2)在对是否希望继续分组讨论式案例教学调查时,持明确支持态度和希望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96人,占总调查人数比为62%,而希望传统讲授法教学的59人,占比38%。

数据表明两点:第一,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有所收获;第二,学生清楚,分组讨论式案例教学尽管对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有帮助,但由于需要花较多课余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需要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有29%(91%-62%)的学生有畏难心理,反映了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2)分项分析

1)学生所在班级特点、学生性别对接受案例教学态度上有差异

表1显示,在超6成学生接受分组讨论式案例教学,其中: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充分的1班级愿意接受分组讨论式案例教学比例最高,与另外两个班有明显差异;而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班级,男生愿意接受案例教学比例比女生更高一些,表明男生更希望寻求改变。而课堂气氛活跃的班级,男女生对接受新的教学方案比例上没有差异。

2)学生在高中阶段文理不同科别对接受案例教学态度上有差异

文科生一般在感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有优势,理科生则在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上有优势。

我校13级财务管理专业在高中阶段文科毕业的占74%,表2数据说明两点:

①文科生接受案例教学比例为66%高于理科生的50%,这说明感性思维、发散思维较强的学生更愿意接受分组式案例教学。

②课堂气氛活跃的1班,文理科生接受案例教学的比例上没有差别,这说明,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与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则可以提高理科生学习积极性。

3)学生的学习态度

为比较客观反应学生学习态度,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选取是否获得会计证作为变量,分析学习态度对接受案例教学的影响。结果见表3所示:

财务管理专业在大三上学期已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学生共105人,占统计人数68%。其中,1班通过率最高,达到78%,2班和3班的通过率相近,分别是64%和62%,这一数据与平时课堂教学效果是一致的。统计数据还表明,已获会计证的,即学习态度认真的接受案例教学比例占74%,远高于未获会计证36%的接受率。该因素差异是所有因素最大的,说明学习态度对是否接受案例教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是否通过会计证考试上,课堂气氛活跃的班级是对是否接受案例教学的差异比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班级要小得多,这表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从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来看,1班卷面均分69分,及格率74%,标准差12;2班卷面均分63分,及格率69%,标准差18;3班卷面均分62分,及格率68%,标准差21。这说明,期末课程考试结果平时学习态度有一致性。

4.归纳

以学生视角分析是否接受分组式案例教学态度的影响因素主要由几下四点:

(1)课堂教学气氛与师生互动良好的班级,更容易接受案例教学;

(2)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案例教学;

(3)男生更容易接受案例教学,但在气氛活跃的班级男女生则没有差别;

(4)文科生更容易接受案例教学,但在气氛活跃的班级文理科生则没有差别。

三、对策

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通过分组式案例教学的学习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学校、辅导员及教师三方面思考。具体方法如下:

1.学生入学分班之前,应考虑学生性别、性格、高中阶段的文理科属性,尽量做到均衡分布。

2.辅导员和职业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大学期间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有效率地通过会计证考试,有利于班级形成良好学风,学生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也必将有利于各课程教学。

3.笔者做问卷调查时,学生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比如应考虑学业负担和接受能力。因此任课教师设计案例时,由简单到综合,循序渐进,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4]。同时,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并使师生之间充分互动,使学生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并明白老师传递的信息,提高分组讨论式案例教学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于君.财务管理案例研究教学设计、实施效果与改进路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1)105-109.

[2]张志花.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11-13.

[3] 霍振芳,杨丽娟. 基于学生视角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09.

分组讨论注重一个“效”字 篇4

讨论必须追求实效, 但有时候会事与愿违, 很容易出现这些现象: (1) 冷场, 学生发言不积极; (2)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收效甚微; (3) 讨论偏离主题, 抓不住重点, 甚至钻牛角尖。针对这三个问题, 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及时给予启发、控制和点拨。具体来说: (1) 出现冷场时教师要巧妙启发, 最好用一些鼓励性语言, 消除学生的担忧, 也可以将一些简单而又有引导作用的问题抛给学生, 启发他们回答问题, 这样就不至于冷场。 (2) 学生打开话匣子后, 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无序地争着发言, 这时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在讨论前可以向学生明确:讨论要有礼貌, 学会尊重他人, 要按序发言, 发言前要有准备,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应打好腹稿, 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等。 (3) 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巡回要点拨。只有在学生中巡回观察, 才能了解讨论信息, 掌握第一手资料, 有的放矢地点拨。

摘自《湖北教育》/涂志梅涂志霞文

分组讨论 篇5

小组座谈主持人在激励小组成员讨论与课题有关的情感、态度、感觉以及把话题集中于相关课题上起着关键作用。小组座谈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参加者是否根据讨论指引互相交谈,而不是只与主持人交谈。主持人需要理解问题的背景、熟悉调研目标以及希望从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最主要信息;主持人也需要了解小组的规模、小组成员的基本情况。主持人要善于引导讨论,调动小组成员的热情,以使所有调研目标都能达成。

一般来说,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所具备的十条特质是:

1.思想敏捷接受能力快的人

主持人必须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能把新的材料拼入他自己通常的思维和词语中去。在小组座谈的讨论中,能简明扼要地说清座谈的要求与目的,能很快地理解和概括小组参与者的意见和观点。

2.一个“友好的”领导者

主持人能迅速地与组内成员建立友好融洽关系(10分钟之内),不仅让组内成员把他或她看作是一个领导者,同时也看作是一个能随便交谈的朋友。若小组参与者认为面对的是一个友善的主持人,而不是一个威严的官腔十足的主持人,则他们更愿意做真诚的、深层的发言。

3.有一定知识但不是专家

主持入应该对参与者说他或她自己对于目前这个问题有一点了解,但并不是很精通。若组员觉得主持人是这方面的专家,那么会对主持人提出很多询问,而忘记讨论他们自己的意见。再者,组员觉得主持人是专家,他们就会受主持人的影响,从而得不到真正的意见了。

4.好的记忆力

主持人要有好的记忆力,能够自始至终记清组员的意见,而且使前后意见连接起来,一步步引导他们讨论下来。整个讨论中,主持人必须记住每个成员提出的意见,最后能归纳总结小组整体的观点。

5.好的倾听者

主持人必须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能找出且捕捉住每个成员回答的主要观点,能仔细听清组员所讲的所有内容与含义。

6.务实者而非浮夸者

小组的主要任务是从参与者中获得信息,而不是在会客室中款待客户。主持人若仅仅坐着观察小组讨论会使气氛沉闷,轻松幽默可以使时间过得快些,但主持人过多的幽默会导致讨论得不到令人满意的参与者的意见。

7.应变能力强

主持人对于讨论过程必须要有应变能力,有些主持人太忠于预先设定的提纲,为了在讨论下一个主题前,保证前一个主题的每一点都讨论到,往往打乱讨论过程的自然流畅性。其实,主持人提纲只是一个框架,有时,为了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偏离提纲上预先设定的顺序会更有效。一位有效的主持人能灵活地做好这一点。

8.善解人意

主持人必须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对一些太紧张的参与者,应该请他们在别人之后回答。当参与者觉得主持人很理解他们的心情和处境时,他们在讨论中会更加积极。

9.一个全局思考者

在小组讨论中,主持人必须能从不怎么起眼的话语中区分出重要的信息;在每次小组讨论的结论中,主持人必须能够把在讨论中获得的所有信息归纳出来,并且提供一个全局的总体的结论。

10.一个善于耍笔杆子的人

小组讨论可能会要求主持人提供书面报告,概括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所以主持人必须善于清晰明了地概括讨论结果,给客户内容丰富、切实可行的结论和指导。

主持小组讨论的技巧

1.热情接待 主持人应提前到达会场,对每一位前来参加小组讨论的人表示欢迎。

2.说好“开场白” 开场白包括主持人的自我介绍、讨论的目的和主题。开场白应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使每一位与会者明确讨论的重要性及自身的作用。

3.建立融洽的关系 开场白后,可请每一位与会者进行自我介绍,以增强与会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4.鼓励发言 鼓励大家发言,对发言踊跃者给予适当的肯定性反馈。

5.打破僵局 当讨论出现沉默不语时,主持人可通过播放短小录像片、提出可引发争论的开放式问题、或个别提问、点名等方式打破僵局。

6.控制局面 当出现讨论偏离主题、争论激烈或因某个人健谈而形成“一言堂”时,主持人应及时提醒、婉转引导、礼貌插话等方式控制讨论的局面。

7.结束讨论 讨论结束时,主持人应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小结,并向与会者表示感谢。

主持人应把握会场气氛,主持人在座谈开始时就应该亲切热情地感谢大家的参与,并向大家解释小组座谈是怎么一回事,使参与者尽量放松。然后,真实坦诚地介绍自己,并请参与者都一一自我介绍。沟通规则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并诚恳地告诉参与者:

1.不存在不正确的意见,你怎么认为就怎么说,只要你说出真心话;

2.你的意见代表着其他很多像你一样的消费者的意见,所以很重要;

3.应该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不允许嘲笑贬低

4.不要互相议论,应该依次大声说出;

5.不要关心主持人的观点,主持人对这个调研课题跟大家一样,主持人不是专家;

6.如果你对某个话题不了解,或没有见解,不必担心,也不必勉强地临时编撰;

7.为了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问题,请原谅主持人可能会打断你的发言等等。

小组座谈的实施

小组座谈需要一个计划好的小组讨论提纲,讨论提纲是座谈会中将要讨论的主题的轮廓。在提纲确定之后,可按以下三界的实施小组座谈:

首先,建立融洽的气氛。在座谈会开始之前,应准备糖果、茶点。座谈会一开始,主持入座进行自我介绍并把调研目标清楚地传达给座谈成员,把活动规则解释清楚,然后请座谈成员一一自我介绍。

第二,促使小组成员一起开始热烈讨论。主持人要善于掌握讨论,要保证讨论的话题与调研课题有关,至少不应离课题太远。当出现走题时,要不露声色地

重新提起主题,使讨论回到主题上来;当出现冷场时,要鼓励小组成员畅所欲言,这要求主持人利用职业、趣味等适当的话题,形成团体意识,并促使感情交流。主持人要 不断调整小组成员发言者的次数,力求每人发言次数平均,不鼓励喋喋不休的成员。防止出现领导力量,要有效掌握讨论的控制权。

初中课改分组讨论模式的利与弊 篇6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改重点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它关系到我们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因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独特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思维和空间。”

在这种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分组讨论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希望各小组用讨论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试图通过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改大潮下,教师运用分组讨论模式的利在于:

一、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组讨论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有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的受害者。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它让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学习,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合作,在自主探究中品尝合作学习的快乐。分组讨论的方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分组讨论的模式撬开了学生的嘴巴,不再只是通过听、记等死板的方式学习,学生们更多的是张开自己的嘴巴,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起讨论,这样整堂课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但是,通过深入的学习调查,学生们在课堂上热闹的分组讨论,这在教学实践上还存在一些的问题。 教师运用分组讨论模式的弊在于:

一、追求形式化,教学效果打折扣。新课改,追求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分组讨论模式使语文课成了热闹非凡的活动课,脱离教学实际,追求形式,花里胡哨,误导学生。

二、造成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分组讨论的效果不明显。有些学生在上课之前并没有做充分的预习工作,所以课堂上的交流就不能深入。还有一些学生把课堂讨论的时间当做游戏娱乐的时间,缺乏管束能力,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再者,有些小组分工不明确,没有严密的组织,合理的组员搭配,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致使小组合作讨论的效率不高。

三、教师的作用在降低。同学们热闹地进行分组讨论,这段时间有的老师在等待讨论结果,有的在忙自己的事情,对学生的谈论质量不能进行有效地把握。一堂课下来,讨论的时间过半,教师只是在最后的环节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好多知识点没有讲到位。

对于以上分组讨论模式在语文课中出现的弊病,我认为可以通过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一、小组成员固定,角色分工明确。小组长,要能够起到组织协调的作用,成员间能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二、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问题,使学生愿意说,有话可说。教师必须结合相关资料充分研究教学目标,通过全面思考来精心设计课堂讨论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能够营造最为浓厚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创造性和逻辑性思维能力。

三、选择分组的形式要慎重。小组既可以是两人组成,也可以是四人组成。但如果长时间沿用一种分组方式,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产生惰性。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制定出多样化的分组讨论形式。

总之,初中语文课改大潮中分组讨论模式不是万能的钥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利我们要不断地发扬,而所反应出来的教学效率低下、浪费时间、教师引导力差等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浅论英语课堂分组讨论的有效性 篇7

一、英语课堂分组讨论的现状分析

英语课堂分组讨论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虽已被许多研究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但在实践应用中却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学生参与讨论;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并不愿意或很少进行英语课堂分组讨论。因此,英语课堂分组讨论存在着理论上的有效性与实践中的低效率的矛盾。其原因何在?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存在各种原因。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小组人数多,发言机会少,学生紧张、缺乏自信、怕丢脸、口语欠佳、英语表达能力差等都会影响其参与讨论;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对课堂讨论内容的设计与分组的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讨论效果。太难、太易、太枯燥或是学生认为太无用、太无聊的话题只会让学生保持沉默。而教师不愿意或很少进行英语课堂分组讨论的原因主要是出于以下种种担心:担心讨论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担心讨论不能覆盖教学内容和不能解决知识要点;担心难以控制和驾驭讨论,导致课堂混乱等等。还有的教师因为曾经尝试过课堂分组讨论,却未能取得实效,而不采用了。

二、提高英语课堂分组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1.明确主题和课前预习

(1)明确主题。在课堂讨论开始前,教师要计划好讨论,应使学生明确开展课堂讨论的目的以及要实现的目标。明确讨论的主题是有效实现课堂讨论目的的关键。适合的讨论主题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主题是需要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的重要内容,与学生学习不相关的内容不能作为讨论主题。其次,主题是学生有兴趣讨论的,且适合学生讨论的。因为讨论的成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后者又受学生参与欲望的制约。对不感兴趣的主题或是一无所知的主题,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课堂讨论无法进行,自然也不能达到讨论的目的。

(2)课前预习。抓好课前预习是实施课堂讨论的重要一环。教师可提前将讨论主题告诉学生,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尽可能搜索相关资料。学生通过预习,经过紧张的动手动脑活动后,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对教师提前布置的讨论题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意见。同时,学生通过预习,熟悉了英语单词,积累了一些与讨论主题相关的英语表达。这就为课堂讨论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就能有话可说,而且言之有物。学生在讨论时分享着各自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从而激发了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2.合理分组和创建适宜情境

(1)合理分组。实施课堂分组讨论时,每组人数不宜太多。最理想的小组规模是4~8人。小组过大会因为减少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和增加组织讨论的难度而导致讨论效果下降。分组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 适应学生的需要。一般认为, 运用异质 (在学习能力、交流技能、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同) 分组法比同质分组法更具以下优点:第一, 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处理方法, 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二, 学生之间的差异可带来更多认知上的不平衡, 这一点会促进学习, 促进创造力的发挥以及社交能力的提高;第三, 这样的小组通过相互磨合讨论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有利于长期记忆;第四, 每个成员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 讨论效果会更好。

(2)创建适宜情境。座位模式影响课堂教学,影响课堂中学生相互交流的形式和效果。秧田式的座位模式是不适于讨论的。研究表明,如果小组成员彼此能看见对方并能听到对方说话,那么他们就愿意与对方交流。因此,座位模式最好是圆圈式的,至少也应该是面对面的。这样会便于所有成员参加讨论。其次,创设支持性环境。为了鼓励学生在讨论时积极思考和参与,教师要创设支持性环境。为此,教师要以民主式而非权威式的办法组织或指导讨论。只有具备民主与平等的理念和现实,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倾听小组的讨论,而且要求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在他人说话时认真听,努力去理解,适时作出反应。不要不理睬,或者轻易打断他人的话语。师生须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所有学生都敢于发言,乐于发言。

3.适时引导和有效调控

(1)适时引导。任何有效的课堂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主要任务是调控和辅导,对学生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放任自流。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在教室里走动,巡视并记录各组活动情况,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保证讨论终始终围绕主题进行。为了不打断学生的即席外语交际,应减少当场纠错,可先把学生的交际内容用录音机或笔记记录下来,事后再选择时机分析,整理和纠正。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通常有两个选择:回避或设法解决。对于讨论中一时难以提取的语言项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等非语言手段。

(2)有效调控。第一,控制讨论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一般控制在5~15分钟,具体取决于任务的难易度。时间过短,讨论不充分,效果不明显。但讨论时间也不宜过长。时间过长的讨论,学生容易疲劳分心,容易转移讨论的话题。第二,控制讨论的节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差异,讨论中可能会有偷懒、冷场或争论不休的现象,教师要适时引导,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第三,控制讨论的主题。要引导学生始终围绕主题发言,避免离题,同时要根据讨论的开展情况,随时捕捉与主题有关的其他有争议的话题,促使学生深入探讨,提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4.及时反馈和合理评价

(1)及时反馈。在分组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对学生的求助给予及时的反馈。在分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让各小组集体或派代表做汇报展示,并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加以总结:一方面,要总结已讨论的问题、得出的主要结论、形成的基本认识等;另一方面,要提醒学生注意在讨论过程中所犯的英语语言错误,并对学生的不足给予及时的指正。

(2)合理评价。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承认,学习的成就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对讨论结果的评价应是客观的,对讨论过程的评价应是主观的,要让学生积极反思:自己有没有积极参与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想学什么,学到了什么等。

评价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小组成员自评、互评。小组成员先对自己评价,然后相互评价,最后对小组的总体情况进行自检,形成对自己的全面了解。组间互评。通过个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可以更好地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提高课堂分组讨论的有效性。教师评价。教师在评价体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责主要是对个体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而且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发挥指导和帮助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不仅要关注讨论的结果,更要关注讨论和学生评价的过程,以便做出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 (11) .

[2]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分组讨论”在英语课上的应用 篇8

一、析学情、备学生,科学设计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当下所有课堂组织形式的灵魂所在,而且就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内容来说,分组讨论只能是英语课堂教学当中的一个片段。因此,在教学之前,必须分析学生学情,了解学生特点,并据此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使得分组讨论环节合理融洽并有效地组合到教学程序当中。分组讨论的内容一般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时要遵守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教师要精准地分解出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表达形式,具体地展示给学生。同时,还要考虑讨论是否有必要,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那样就偏向于形式化了,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Unit 7 topic 3 section A Welcome to our food festival”(仁爱版八年级下册),在教学前,教师首先分析了教材内容,明确本文训练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使用就餐用语来进行对话,并能够做简单的开幕演讲。在明确这一点之后,教师就重点内容的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做了深度的谋划。首先,通过课前的热身活动,让学生熟悉课文中的词汇。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情境图,同时重点通过多遍听读录音,画出文中与就餐相关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功能和使用情境。随后,教师设计了小组讨论学习,议题是“怎样做好Food festival的开幕致辞?”时间五分钟。显然,活动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内化文章的第一部分内容。接下来,设计的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里主持Food festival的开场仪式,评选最佳主持人,时间十分钟。这其实是对前一个讨论环节中学生讨论成果的展示和组内自我检测。之后的全班表演和评价活动,则是把讨论结果公开化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评价,巩固学习成果的过程。

显然,课前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到教学程序的完整性,更要保证学生讨论和配套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充足。只有课前有了合理规划,在课堂进程中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

二、慎分组、促互动,精心培养习惯

分组讨论,还要注意学习小组的组成。一般要遵循优劣搭配的原则,在同一个小组内,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有之。一方面,小组中的优生可以较好地担当引导小组成员制订活动计划、主持讨论过程的角色,保证讨论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有助于班级范围内组与组之间的实力均衡, 便于教师组织小组学习活动。小组人员组成一般以四人为最佳,这样便于在短时间内,完成一轮讨论任务,人员增多势必会因为学生发言频次的增多而延长讨论的时间,进而影响课堂进展。

在课堂中实施分组讨论教学,还要让学生养成一定的习惯。首先是合作,每个学生必须要善于合作,在组长的领导下很快展开讨论。其次是参与,大家都要积极参与进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做旁观者。再次是学习,在讨论中分辨对方的立足角度, 理解对方的观点并能够加以补充和修正。还有尊重,在尊重的原则下学生才能真正正确面对伙伴们的发言和意见,进而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学习。另外,包容也很重要。当学生之间存在不同意见的时候,要善于采用正确的方式解决,不能以惯有的偏见认为他是对的或者他是错的。讨论是一种人文化的、平等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从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讨论中的良好习惯,以保证讨论学习的正常开展。

三、抓契机、激兴趣,有效展开讨论

小组讨论,解决的是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突破的环节。因此,虽只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却几乎成为了课堂的核心。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前精细谋划,从安排学生课前自学,到课堂导引的过程,都要为这个中心环节做准备。另一方面,要在课堂初期的引导环节就为学生的后期讨论做好铺垫,为学生讨论排除词汇障碍、点明语法现象等等。此外,活跃融洽的课堂氛围,也是促进学生有效讨论的关键。具体来说,首先,要根据授课内容设计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乐趣。其次,要巧妙地帮助学生明确小组学习的主题任务,把学习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性强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完成。另外,还要让学生做足合作学习前的独立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有效的发言,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可能会陷入因为没有头绪而造成的盲从抑或游离。

比如,教学九年级上册英语Unit2 Topic 1 Section A,是利用去西山旅游进行野炊的情境引出的环境污染的话题。在教学前,教师先安排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如“bee、waste、stream、breathe、influence”等做了自学,同时还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英语名词以及文段,以帮助自己在课堂中表达交流。教学时,教师首先以一幅被污染的水域图引发谈话契机:“What does the picture show us?”学生描述“Thewater is verydirty!”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模仿录音,一方面,让学生听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为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最后,让学生尝试复述表达课文内容。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之后,教师提出了自由讨论的话题:“Whydoes the water become dirty?”“How to deal with it?”这时,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他们在小组中就这两个话题结合课文语句和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讨论。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把语言在交流中活化地理解并且对课堂学习的内容作出一定的总结,达到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的目的,使得知识切实转化为技能。

讨论,是在关键的环节切入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在英语课堂中,讨论最佳时机因课时而异。在语言呈现环节之后的小组活动,可以是一对一的角色扮演,这样便于学生对语言进行操作训练;在练习环节当中的小组活动,可以是讨论图片内容或者进行合作训练,这时要放慢活动节奏,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见解;在巩固阶段的合作讨论,则是对知识的总结和回顾。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要以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时帮助学生解答困惑,促进学生的讨论活动正常有效地进行。

四、议收获、评得失,切实巩固成果

在讨论活动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创设全班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讨论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一方面,以这种重视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讨论学习的成就感和荣耀感,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全班交流也是一个印证和交流讨论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见解和表达更加完善。交流过程中的评价也是同等重要,在教师来说,要以激励性的话语肯定学生的表现,也要用具体的事实来评判学生的成果。在学生来说,要敢于指出同学的表达错误,并积极改正,也要善于听取建议。

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法的应用与反思 篇9

这种“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的教学理论自然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课堂讨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新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实现心灵的对接, 意见的交换, 思想的碰撞, 合作的探讨, 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承载体;是课堂上促使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但在应用的过程中, 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下面我就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课前预设工作不充分

1.为讨论而讨论的泛讨论时有发生。小组讨论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项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可以完成, 或者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内容或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完成, 并且这样做了效果也很好, 这时候就没有必要讨论。

2.讨论的问题偏难或偏易。难度适当是非常关键的, 有些问题发散性太强, 或是牵扯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无法向学生阐述的内容, 讨论就会没有结果。我在讲《荆轲刺秦王》的内容分析时, 就曾经设过一个讨论题, “荆轲这一形象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学生讨论几分钟后, 还是一团雾水, 最后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给我们讲讲什么是审美感受吧。”这时我才明白, 刚上高一的学生理解这个名词确实有些难度, 我只好换用其它名词来代替, 那么之前的讨论就以失败告终。但问题也不能太容易, 尤其是有些知识性问题, 这类问题对学生而言就是简单的知道和不知道, 没有讨论价值。

3.讨论前没给学生预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结果学生面面相觑。此时的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 要求他们立刻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是不科学的。

4.讨论的时间过多或不足。其中后者的现象比较突出, 一节《鸿门宴》, 教师出了一道讨论题:“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你怎样看待?”问题提出后, 马上让学生讨论, 教师只是在学生中象征性地走了半圈, 就让学生回答, 结果可想而知。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有学生本身的情感倾向等诸多因素, 不到一分钟的讨论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的合作学习, 多数学生来不及反应, 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通过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二.教师课中主导者的角色作用没有发挥好

1.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只做旁观者和巡视者。本学期听了几十节课, 在学生小组讨论时, 很少发现教师参与其中, 大多是做旁观者和巡视者, 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2.调控力度不够, 讨论随意性很强。一节语文课, 教师提出的讨论题是“如何看待巴金对包弟始爱终弃的行为”, 学生七嘴八舌, 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仔细倾听, 发现有一组学生并没有讨论老师的问题, 而是在讨论怎样养宠物狗。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畅所欲言是对的, 但是没有规矩没有调控的小组合作学习, 很容易使课堂成为自由市场, 嘈杂无序。

3.对学生生成性的讨论结果, 指导和点评不到位。一节讲病句的习题课, 各组意见不一, 我当时心想, 课堂的亮点即将出现了,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将展开新一轮的思考, 模糊的认识及混淆的知识会得到进一步明确, 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没想到的是, 教师只是问全班同学应选哪个, 大多数同学说出了正确答案, 于是教师也就跟着说“对了, 这就是正确答案”, 讨论就此结束。发言学生的疑问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1.学生的参与面有限, 甚至成了“精英”的对话。

学生学习基础和心态是有差异的, 因此分组讨论时, 往往少数反应快的学生讨论投入, 发言频繁, 思维懒惰或性格内向的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小组展示时仍是那一两个学生。这样真正参与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 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2.学生间缺乏主动合作, 讨论只是各讲各的的观点。目前的课堂讨论这种现象很严重, 讨论开始, 学生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把自己的观点汇报完毕, 讨论也就随之结束。这种讨论充其量就是学生观点的简单相加, 学生之间没有进行真正的对话, 没有观点的相互碰撞和启发, 没有相互质疑和论辩, 学生的认识并没有的到真正意义上的修正、发展、深化、完善。

怎么才能把这种先进的模式用好,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与改进。

一.适合用才用。小组讨论是一种较为宽泛放松的教学方式, 不利于学生掌握全面而系统的知识, 很难对一个历史章节, 甚至一门学科形成相对完整的结构感, 所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型, 尤其不太适合高三毕业班进行系统化复习时的课型。因此, 这种形式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但不是万能的, 不能滥用。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选好讨论题。分组讨论的问题要精选, 做到难易适度。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明确重点难点, 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 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作为讨论的载体。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 让他们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一节《曹操献刀》的语文课上, 学生分析完曹操的形象后, 老师提出了一道讨论题, “根据本文故事, 后人总结了一条歇后语,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你怎么看待曹操这种将错就错的做法”, 这个问题既基于本课的重点“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 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性”这一主题, 答案又具有不确定性和现实性, 所以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 发言都很精彩,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三.把握好讨论的时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课堂上, 要准确把握好时机, 真正需要讨论的时候, 才讨论。什么时候最好, 我想有如下几个方面: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 引导学生讨论;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 组织学生讨论;在教材出现难点, 学生思维受阻时, 引导学生讨论;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 引导学生讨论。这样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掌握好讨论的时间。就问题进行讨论最少要经过三大步骤, 首先思考并得出结论, 其次组织语言表述, 最后聆听他人观点同时结合自己观点进行判断 (这条根据发言人数要反复进行多次) 。所以有意义的讨论是需要时间保证的。

五.做一个真正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讨论中, 不仅仅只是巡视者的角色, 更多的是组织者、引导者、思考者:组织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核心进行讨论, 避免讨论的随意性;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 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加强巡回指导, 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 使群体教学和个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收集学生讨论中的信息, 对教学过程适当进行调控,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关注“弱势”群体, 适当“偏心”。组织小组讨论的目的之一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事实上, 性格内向的学生, 表达欠佳的学生和反应较慢的学生在讨论中总容易扮演听众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在讨论后的交流中, 有意的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陷的机会, 让他们畅所欲言。

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评, 做好评估和总结。在小组汇报完毕之后,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评, 让小组与小组间形成交流和碰撞。很多课堂进行小组讨论时都忽略了小组之间的交流, 小组讨论完就急匆匆地结束。这是极不科学的。当小组的讨论水到渠成时, 教师就要做好评估和总结, 对讨论中学生所发表的各种见解, 观点进行总结, 抓重点, 把有关知识内容, 如原理、观点的提法统一到材料上, 通过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 好的课堂讨论会让课堂成为生机勃勃, 气象万千的广阔天地, 成为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在这种课堂中, 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 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 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于是, 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造, 每个人都获得新知识, 每个人都学有所得。

孙丽群, 辽宁盘山县高级中学教师。

摘要:课堂讨论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实现心灵的对接, 意见的交换, 思想的碰撞, 合作的探讨, 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承载体;是课堂上促使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但在应用的过程中, 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下面我就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分组讨论 篇10

一、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是一种交际教学法, 它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就课堂上教师拟定的话题或问题, 以口语表达的方式相互交换意见并展开讨论。真正的交际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交际双方的信息不均等;二是交际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 相互协商的过程。在分组讨论中, 学生由于性别、思维方式、语言水平、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因此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 交流能够使他们扩大信息的广度。

分组讨论的优越性在于:分组讨论使学生由教学的被动体转为主体, 成为参与者, 原来的听众在讨论中要发言, 发言就需要认真的去思考, 分组讨论将调动起所有班内学生的积极性;分组讨论不同于上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那种学生以老师为交流对象时, 会紧张怕出错, 而这些都会阻碍正常的思维活动, 讨论中学生们的交流对象变成了和自己一样的学生, 消除了学生们心里的紧张情绪, 免除了心理负担, 就能够畅所欲言, 同时交流过程中还可以弥补自身认识的不足;分组讨论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 就一个话题达成共识, 学生们要在讨论中积极合作, 各抒己见, 这样在学习中增加了交流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分组讨论的实施

1、给出题目

题目可根据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时间给出, 可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也可以是在课前 (对于相对难的话题, 课前准备会更充分) , 设定一个思考的时间,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讨论中可能用到的关键信息, 帮助学生, 但不能提供结论性的内容。

2、分组

分组要根据班内具体学生情况和座位情况而定, 每组人数不宜过多, 否则会延长讨论的时间, 每组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对讨论内容汇总。

3、讨论

讨论过程开始以后, 教师要观察讨论的进程, 来回巡视, 以问题的形式参与到讨论中并掌握讨论的进程, 必要时可以给予引导。

4、结束

教师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了解到讨论何时结束为宜。讨论结束后, 挑选两到三组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说明, 教师对讨论的结果多鼓励少批评, 各个小组表达后, 教师可以对总的讨论进行汇总, 对存在问题的给予纠正。

三、分组讨论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

1、学生的参与问题

学生是否真的愿意上讨论课呢?这是每位教师设计讨论课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 如果不愿意的活再好的课堂设计都是毫无意义的。还有在分组讨论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积极的参与讨论的。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是关键, 在分组讨论前教师要对讨论的内容科学准备并要“营销自己的讨论内容”成功的营销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活动的最初目的, 参与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以及这些活动都在他们能力之所及的范围内, 只要认真去做都可以参与其中的。另外在选取讨论的主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取向, 过于简单、过于困难或过于枯燥的话题都会使学生们厌烦, 认为无聊而不愿参与, 因此要保持话题的趣味性。

2、使用母语讨论

由于小组讨论中, 教师无法监控到每个小组的讨论过程, 另外还由于个别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 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促使讨论变成了用母语交谈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提高口语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的, 因此在讨论中老师要把讨论内容的关键信息, 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介绍给大家, 例如:讨论某一个话题, 可以将相关的单词列在黑板上, 以备学生的使用。在分组时也要考虑到这一问题, 尽量做到每组中英语好的与差的交互搭配, 不能一个小组全都是英语水平高的, 而另一个小组全是英语水平较差的, 好的与差的分在一组, 好的可以起到帮助和示范的作用。当然尽管英语是我们的目标语言, 但毕竟不是母语, 还有很多英语表达方面困难, 因此对于使用母语讨论的问题要正确看待, 不能严令禁止, 也不能放任不管。

3、分组讨论时间的控制

要完成一次有效的分组讨论全过程需要耗费很多时间, 如果按照给出题目介绍用5分钟, 分组讨论12分钟, 引导和监控10分钟, 代表汇报10分钟和教师评价与总结8分钟计算, 那么整个讨论过程要进行45分钟, 是英语课的一半时间。那么分组讨论势必占用了很多的授课时间, 会影响到授课的进度, 所以教师要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度和需要合理安排分组讨论。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需要讨论的, 分组讨论也不能成为英语课堂的主角, 要选择适合以讨论形式来完成的授课内容进行讨论, 也可以由教师在授课时, 即兴安排一些微型的讨论活动。最后可以利于学生的课余时间, 把分组讨论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 那么课堂上只需要教师的给出话题, 学生汇报和教师总结即可, 这样节省了课堂的时间。

四、分组讨论中教师的作用

为了能够使分组讨论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方面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可见分组讨论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完成的双向活动。那么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应完成下列的工作:要成为分组讨论的指挥者, 引导者, 鼓舞者和参与者。不是把组分完后学生自己去讨论, 教师可以放松做个旁观者。整个分组讨论活动还是需要教师的作用的。

五、结束语

实践表明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实施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 提高教学的效率, 而问题在于如何合理的去利用和开发分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分组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监控者和参与者, 要把分组讨论活动安排计划好, 使它对英语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云梅.大学综合英语课堂环境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6) .

[2]胡生春.分组讨论是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辅助形式[J].青海师专学报, 2005, (3) .

[3]朱敏.分组讨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0) .

分组讨论式 篇11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流发展趋势是变单纯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参与热情,帮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能,提升教学层次。

在实践操作中,这一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对于分组学习、分组讨论的倡导。尤其是各种主题的语文公开课上,分组讨论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开课的“主角”,既是授课教师准备的重点,也是听课者关注的重点,几乎到了少了分组讨论就没有公开课的地步。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讲过不少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公开课。笔者认为,对于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而言,通过适当的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目前在分组讨论的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组讨论在公开课中占据的时间比重过大,导致必要的课堂讲授时间过度压缩。课堂讲授时间不足,教师对于有关内容的阐述和展开不够充分,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

其一是在分组讨论开始前,没有必要的课堂讲授做铺垫,导致学生分组讨论展开的层次比较低,在缺乏必要准备的情况下天马行空,往往会在一些比较低层次、比较基础的问题上过分纠缠,无法发挥分组讨论激发学生个性、促进深度自主学习的价值。

其二是讨论之后,教师已经没有时间对分组讨论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引导学生在发散型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导致分组讨论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并没有发挥多少实际作用。

第二,分组讨论过多,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缺乏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在语文公开课的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组织方式,是将不同问题分给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和聚焦点势必集中于本组所分配的问题;但是,对于教学目标或者课文所涉及的其他问题则关注不够。

如果教师在分组讨论结束后,在各组学生交流讨论成果方面组织的不好,或者回到课堂讲授环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强调和阐述不够,甚至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只顾一点、不顾其他的境地,对整篇课文也只会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

第三,分组讨论中,不同学生因为其学习能力、参与积极性、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表现千差万别,而部分学生容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实践中我有一种感觉,无论是讲公开课,还是听公开课,对于某个班级而言,如果多讲或是多听几次,常常就能发现,无论是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是在分组讨论结束之后的分享环节,参与积极、表现活跃的,往往总是某几个学生。同样的,也总有部分学生,对分组讨论的参与不积极、不主动、不活跃,或是一言不发、低头不语,或是若有所思、心不在焉,偶尔插几句话,也是和讨论主题没有多少关系的闲话。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能力、性格方面客观上存在差异,这是不容易在短期内通过教师的人为干预加以引导的。而这种差异虽然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模式下也存在,也会发生影响,但在分组讨论模式下,学生能力、性格方面的不同,对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影响,会导致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实际收获的巨大差别。一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收获良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长此以往,还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参与的少,就越是不愿意参与、不容易参与。两个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这种分组讨论导致的“马太效应”,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坦率的说,相比平时的正常课程,教师在组织公开课时,为保证课堂效果、追求出彩,确实也存在希望某些能力较强的尖子学生多表现的倾向,甚至在课程准备中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安排,这将进一步导致“马太效应”的加剧。

面对上述问题,应该怎么办?我们当然不能持一种因噎废食的态度,不能因为分组讨论这种模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否定了它对打破传统单纯课堂讲授模式的积极性,否定了语文教学强调主动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分享式学习的大方向,而是应该积极改进。具体的说,笔者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教师讲授和分组讨论之间的关系,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教师讲授不能代替分组讨论,分组讨论也不能代替教师讲授。在实践中,分组讨论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引导和铺垫,分组讨论后,教师则要进行有力的归纳和升华;一方面保证分组讨论的质量,另一方面则帮助学生实现从部分到整体的全面把握。分组讨论的时间比重要安排得当,加起来以一堂课时间的~为宜,精当的时间安排,也有利于提高分组讨论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提高分组讨论实践的科学性,不应放任自流,实现一种“有管理的分组讨论”。教师在组织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应当借鉴一些管理学的思路和方法。在具体分组时,要注意不同组别内、不同类型学生的搭配。在分组讨论进行中,要设定秩序和规则,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学生在各组担任一定的组织、引导和秩序维持工作,确保分组讨论的质量;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畅所欲言、放飞头脑,不等于放任自流。在讨论秩序的设计方面,可以在适当情况下做一些必要的“强制性”安排,比如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发言,甚至还可以有倾向性、有侧重点的敦促平时参与较少的学生积极发言,并且担任代表全组分享讨论成果的角色,尽可能减少“被遗忘的角落”。

分组讨论式 篇12

一、案例教学法, 学会分析

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指与课本上关键问题有关的实例, 也就是生活实际中有代表性的可体现教学内容的事例。从当前高中地理教材看, 书中编排了不少地理案例, 如说明不同发展阶段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鲁教版教材中以匹兹堡、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美国人口迁移) 、大庆为例。通过分析典型案例, 可让学生发掘出普遍规律性, 加深知识理解。同时, 案例教学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 还有师生互动, 是多向互动, 有思维交锋与碰撞, 整个课堂氛围是开放民主、活泼理性的, 有助于深化认知, 更好地接受知识, 也形成创造与独立意识, 把握科学方法, 便于迁移应用。当然, 在案例教学中, 若要强化教学效果, 教师既紧扣课标要求与教学实际, 合理设置教学情境, 有效提问, 还需要配合其他教学方法, 诱导学生自学探究。

如教学“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时, 采取乡土案例教学方式, 以学生探究学习与老师的指导结合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有关案例, 经过讨论交流等活动, 探索区位因素的影响表现、主导因素变化以及对农业地域带来的影响, 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三维目标。首先, 呈现新闻, 分析引入:人民网北京2月4日电: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2013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 并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思考: (1) 哪些条件制约着农民种粮? (自然因素、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 国家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是从哪一方面或角度影响农业生产? (政策)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而后讨论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补充小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然后拓展延伸: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过程中, 农民是否可随心所欲?分析如下做法:围湖造田, 毁林开荒;丘陵陡坡修筑梯田, 发展种植业等。思考:世界农业有哪些地域类型, 又主要分布于何处?结合有关教材案例, 从区位因素、生产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比较学习, 完成如下表格, 并予以提示。

其中, 对于热带迁移农业, 侧重研究其对环境的破坏, 引导同学们举例说说熟悉的农耕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观察表格, 讨论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等。

二、分组讨论法, 思考探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课堂氛围既可以是热闹活跃的, 还可以是沉闷呆板, 甚至一潭死水。这就在于教师是否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讨论交流。另外, 由三维目标看, 除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外, 教师需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 教师需要打破“满堂灌”教学模式, 需要给学生更多活动机会, 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发挥主体性与主动性。其中, 分组讨论法则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 灵活运用, 并辅以其他学习方法, 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如教学“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时, 要让学生知道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拓宽学生视野,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可借助多媒体等手段, 营造直观效应, 让学生观察图片, 阅读材料, 分析图表, 思考讨论或辩论, 深化认知, 总结归纳结论。所以, 本课教学整合了分组讨论法、归纳法与多媒体教学法,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 感受气候变暖的事实, 探讨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上一篇:选择性加氢脱硫下一篇:肝炎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