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学习模式

2024-07-25

分组学习模式(通用12篇)

分组学习模式 篇1

1946年,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就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认为, 讲授和阅读属于被动学习, 是学习效率最低的学习方式;而讨论组、实际操作属于主动学习, 是学习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并得出同样的结论, 至此以后, 美国的教育体系全面利用金字塔学习理论进行教学。无论是美国的金字塔理论, 还是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做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他们的认识和观念是统一的, 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我校地处盘锦市双台子区城乡结合部, 学生主要来源于城郊和周边农村, 全班农民工子女和贫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3以上。学区生源质量差,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学困生多且成绩提高困难。学生因为家离学校较远, 常把时间花在上下学的路上, 回家又多要帮父母做些杂活, 很少有学习的时间, 更得不到父母的监督与辅导。面对这样的客观实际, 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是唯一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办法。两年的分组学习实践, 我们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分组学习的重要意义

分组学习是大班额情况下, 实施小班化策略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理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合作, 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目前的班级授课制度下, 大班额无法实现这种效果, 只有采取分组合作学习, 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分组学习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 它可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 能及时了解发现自己对学习内容理解与掌握程度及存在的不足与困惑, 进而在学习小组中及时交流、互助解决。分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实施分组学习, 能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形成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

二、学习小组的建立及评价机制

每个小组设有个性化组名, 有组训 (或口号) , 有奋斗目标, 有成员职责和分工, 有成员姓名及照片 (照片和组名、组训、目标都制作成标牌放在组长的位置上) , 座位编排科学 (考虑到学生成绩的差异, 注意性别、性格搭配和个人意愿, 打破课桌的常规摆放, 但不允许背对黑板) , 有考核和奖励办法 (采用小组积分, 集体排名, 比较进步幅度) , 有总结和表彰 (学期末获得优胜名次多的或成绩突出的小组颁发证书) 。

学习小组确立后, 班级采用小组积分和集体排名形式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营造互帮互助的合作氛围。小组积分是每节课任课教师给每个组学生参与情况和表现打分, 一天课结束后根据当天小组在“堂积分”栏内出现的次数选出两名优胜组填到“日评比”栏内。一周结束后, 再根据本周小组在“日评比”栏内出现的次数选出两名优胜组填到“周汇总”栏内……以此类推 (见附表, 此表固定在黑板的右边) , 学期末对两个优胜小组的组员颁发获奖证书。这种“堂积分, 日评选、周汇总, 月评比, 学期表彰”的形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 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三、分组学习的成果显现

(一) 分组, 获得了均衡发展

这里我所指的均衡发展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个体的发展, 即单个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二是不同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逐渐缩小, 学习能力逐渐接近。分组学习不但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 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由于学生间原有的认知特点、经验水平不同, 对事物理解存在差异, 通过分组合作学习, 将使学生理解得更加丰富和全面, 使学生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 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学生敢说了, 想说了, 逐渐说得好了。在这种学习方式下, 后进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潜在的学习能量被激发出来, 学习成绩整体得到提高。另外, 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 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感的满足。分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彼此尊重, 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

(二) 竞争, 丰富了学习兴趣

分组学习强调的是团队协作精神, 比较的是集体进步, 利用分组教学计分的方式, 各组之间开展各项比赛,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各自存在的不足和困惑, 进而在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过程中, 极大地调动学习兴趣。这样, 课堂一下由原来的单一互动, 变成了多元互动, 由原来的师教生变成了生生互教, 这是主动学习效率最高的做法, 课堂上每个人都在动, 活动范围大面积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显著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 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达到和谐统一, 每个人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 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三) 平等, 融洽了师生关系

分组学习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走下高高的讲台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学习,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原来不爱学习甚至和老师搞对立的学生也变得主动参与。在学习中, 有些学生觉得老师很看得起他, 对老师就更亲近、更尊重了。老师觉得每个学生的表现都很可爱, 生气发火的机会少了, 心情也舒畅了, 课堂内容的设计也就更生动有趣了。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 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负担, 而是转化为一种乐趣, 一种前进的动力。学生每一天、每一堂课都在想着为组里加分的事。由于课堂学习效率高了, 课后的作业也少了很多, 学生不再为完成家庭作业而发愁了, 对老师的意见自然就少了。

(四) 合作, 提高了综合素质

分组学习追求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训练效果, 它还追求学习中思维、语言、情感等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 激励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受到环境的影响, 往往会冒出绚丽的火花。分组学习, 给学生提供了融洽的、自由的环境, 为他们思维活跃创造了条件。讨论不同于物品交换, 分组学习交换的是思想, 必定产生1+1>2的效果。

其次, 语言得到了高效的训练。分组学习中, 每个学生必须动脑、动手、动口, 无论是从语言信息的提取迅速性还是保持的持久性上, 分组学习都比传统的老师讲授要高明得多。小组讨论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每个学生独立在课堂上表情达意的训练次数和时间都比传统的老师与学生单向教学的问答式要多得多。

再次, 促进情感的愉悦交流。传统教学注重对学生个人的评价, 导致学生过分注重个体之间的竞争, 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交往, 甚至采用恶性的非正当的方式或手段达到目, 学生的合作意识很差。合作学习大大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尽管不同小组之间有竞争) , 同组学生为了本集体的成功, 会尽情愉快地进行情感交流, 大家也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中国古代就有“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分组学习, 让我发现了学生身上丰富的知识宝藏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也让我更有决心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分组学习的机制, 继续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相互学习的舞台。给学生一些权力, 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 让他们去解决, 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更高效, 我们的学生就会更优秀。

教育名言

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学生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学生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卢梭

身体是心智的仆人, 是表现心智的中介, 关心身体, 给以身体方面的知识, 并发展体质, 以循序地组织练习来锻炼身体。

——福禄培尔

分组学习模式 篇2

意志品质含义 意志是人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心理活动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 标。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保证, 是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苏东坡在《晁错论》中说:“古之 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各大中专院校在开展羽毛球体育运动项目 时,如何将坚强的意志品质教育贯穿之中,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心理素 质,必将使该项运动在推进过程中赋予更高层次的意义。羽毛球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羽毛球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使学生在复杂的关系 中体验个人独立的意义,以及独立解决、果断处理问题的意义,同时形成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 承受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2竞争要体现公平,注重对学生竞争意识自觉性的培养 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励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展开竞争:一 个团体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其他集体展开竞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不论国家还是每一位普 通公民,都在不同程度地体验着竞争,面对优胜劣汰的考验,不进则退。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必 须从小就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掌握一定的竞争手段。

羽毛球比赛最讲究“机遇均等”。比赛中工作人员、运动员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则和规程的 约束,违例就会被罚,不讲情面,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羽毛球运动没有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性。因此,羽毛球运动能使每一位参与者养成公平竞争的意识,并以公平的竞争方式面对 自己一生中的竞争。

3体育团队精神作用体育的团队精神,是指体育团队所有成员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的整合在团队整体作风、纪律性、凝聚力和士气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当团队意识形成后,教练与队员,队员与队员之间就会达到一种融洽的心理状态。彼此之间的信念、观点、目标、价值取向就会趋于一致。和谐相处,团结合作,共同进步,有利于增强球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教学、训练与比赛的质量。在集体项目的运动队中,常见队员间所表现出来的内部不同的吸引力,由于每个队员之间相互亲密程度不同,每个人都会选择他所喜欢的队员经常交往,从而形成能影响整个队的小团体。教练要对这些小团体在信念与价值观上进行引导,调动其积极性,而简单地把小团体作为对立面,必然出现相反的结果。教练员要引导队员将团队精神的概念转化为以团队为中心的思想,这种思想形成之后,队员就会时刻考虑到自己的队伍,任何战术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展开。队员在场上投篮、传球、跑动等都与全队的整体作战意图相符,各个部分都充分地体现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思想意识。

初中数学分组学习教学模式浅探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组学习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23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学科,学习难度一般较大.分组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可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提升他们的主体地位,进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1.激发学习兴趣

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团体,促使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应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可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提升主体地位

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思考,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这一课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教学内容较多;而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则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示和探讨教学内容,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分析讨论以及练习,初步认识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然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具体探究,教师予以适当的引导和补充.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空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教师改善教学效果.

二、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

1.重视学法指导

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分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正确认识分组学习教学模式,明确分组学习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全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单纯通过口头强调是不够的,还应积极引导.教师可借助足球比赛,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交流与合作,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分组学习方法上,教师应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尊重并学习他人的优秀想法,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2.合理分组

分组直接影响着小组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确保分组科学合理.通常,每组3~5人最理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交流探讨,而且便于教师监管.分组时,在考虑学习小组人数的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知识结构、自主学习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分组科学合理.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小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参照教学内容适当调整.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还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呈现梯度分布,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另外,教学内容还应具有开放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应尽量选择一题多解类型题作为分组学习内容,进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仔细研读教材

教师应准确把握合作时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积极总结,不断反思,进而为后续的分组学习奠定基础.

5.扮演多重角色

在分组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既是设计者,也是参与者,更是指导者.为保证最终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从设计者层面而言,教师应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开展分组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合理分工,不允许出现成绩优异的学生忽视学习活动,而成绩平平的学生畏惧合作学习的现象.从参与者和指导者层面而言,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点拨,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促使学生主动交流,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6.构建科学的评价体制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分组学习的最终效果,不仅能让各个小组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强项,而且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应摒弃原有的评价模式,采用捆绑式学分体制,评价学生的分组学习情况.这既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强化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进而提升整体学习水平.

总之,在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推广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分组学习模式 篇4

关键词:课后英语词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一个普遍的历史问题:学生的英语词汇积累不够严重制约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英语词汇积累不足不仅表现为学生所认识的单词数量有限和不能恰当运用所学词汇, 还表现在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方式学习英语词汇, 很少关注其他学习词汇的方法。

1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研究成果

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部分成果。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总结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构建心理词汇[1], 从语义学的角度提出将认知语境运用于课堂词汇教学[2], 从二语词汇习得的角度提出英语词汇的教学原则[3], 指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4], 提出加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力度, 培养学生词汇学习能力的建议[5]等等。总起来说, 关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和“学”两方面的内容, 重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什么”、“学什么”及“怎么教”的问题, 对“怎么学”的关注不多。然而, 只有学生具备独立学习英语词汇的能力和养成自觉积累词汇的习惯,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英语词汇积累不足的问题。

2 分组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分组学习, 也称为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 其主旨是“把一个相对较大的集体通过具体的标准和手段把它分为若干个小的单位, 目的是细化较大的集体任务, 让集体任务分流到具体的小组和成员, 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既定任务, 从而在整体上完成总任务, 其要点是讲求团队协作精神, 重视沟通交流, 提高效率。[6]”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合作在学习或儿童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皮亚杰认为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可以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强调合作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维果茨基指出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 是一种社会产物[7]。

国内外相关研究证实了分组学习对外语教学的诸多益处。G.D.Long&G.Crookes归纳了分组学习有如下好处:分组学习中学习者的目的语的使用总量不仅增加, 而且质量也有所提高;教师对学习者的个别指导机会增多, 有益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分组学习中的语言环境更轻松, 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8]。英语大班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学习促成了互相帮助和关心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的社会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9]。分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途径[10]。

分组学习在课堂教学领域中已初具比较成熟的分组原则、实施方式和评价模式。分组学习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各个小组设一名组长, 负责小组活动的计划及实施, 优等生、差等生、中等水平学生搭配分组。实施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内容中阅读理解、写作练习等方面。评价模式大多数采用个人评估和小组评估相结合, 既体现个体的收获差异, 也肯定小组的集体成果, 实现了鼓励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发展和集体共同进步的目标[10]。众多研究已证实分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 但是, 还没有研究将分组学习应用于课后学习。

3 课后分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为了验证课后分组学习对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作用, 以及课后分组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笔者开展了一次大学英语词汇课后分组学习个案研究。研究对象为笔者任教的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6班的48名学生。研究过程及时间如下:分组、任务及评价模式设计阶段 (2014年8月) , 实施阶段 (2014年9月至12月) , 总结阶段 (2015年1月) 。

分组是分组活动成功的基础, 是分组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参考前人分组学习研究的经验, 4人一组, 设一名小组长, 每组由上游、中游和下游学生组成[10]。为了保证课后分组的学习成效, 组长必须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执行力。本研究的分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 确定组长。笔者给班长说明了课后分组词汇学习的用意, 之后要求班长推荐12名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强的组长候选人。然后, 笔者给12名组长候选人说明了课外分组英语词汇学习的目的以及组长的责任, 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担任组长, 12名候选人均表示愿意。最后, 他们抽签决定了小组编号, 从第一组到第十二组。第二步, 确定各组一名英语成绩优等生。8个小组的组长英语成绩较好, 就确定为本组的优等生, 其余4个小组的组长英语成绩较差, 所以笔者挑选了4名英语成绩较好的又不是组长的同学分别分给了那4个小组, 这样每个小组都有一名英语优等生。第三步, 确定小组成员。12名组长和还未参加分组的32名同学自行协商, 组成4人一组 (包括组长在内) 。

课外分组英语词汇学习任务按时间分为周计划、月计划和学期计划, 包括个人任务、小组任务和检测方式三方面内容, 见表1。

课后分组英语词汇学习任务实施结果由各个组长记录每次小组任务和个人任务的完成情况, 分“已完成及实施方式”和“未完成及原因”两种情形。检测方式也是监督的一种手段, 分为小组合作完成和个人单独完成两种方式, 既监督个人英语词汇学习情况, 也监督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检测方式中的单词听写、中译英翻译、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和英文写作成绩将计入测试得分。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和公正, 评价模式综合了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测试得分相结合的方式,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表2。

结果与讨论: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后分组英语词汇学习之后, 通过调查问卷和随机访谈部分学生调查了学生对课后分组词汇学习模式的看法和意见。25名学生持赞成态度, 认为分组学习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和监督, 还可以和其他同学讨论词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单词的读音等。18名学生认为课后个人词汇学习效果更好, 总有学生不遵守分组学习的时间, 或是迟到或是请假, 浪费了时间。另外, 有时候小组成员之间对某一问题不能达成共识, 导致大家不能愉快地合作和学习。剩余的5名学生则认为英语学习主要还是看个人努力, 跟分组没有太多关系。这5名学生不仅英语基础差, 而且学习态度不积极。调查发现, 学生对分组原则也有不同的看法。有5名组长认为分组采取完全自愿原则, 自行组队才能更好地合作。有的组长反映个别组员对小组任务从不发表任何意见, 只是会完成教师布置的个人任务, 所以希望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要求每位成员都参与分组活动。综上所述, 分组无疑是分组活动中决定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组长的作用不容小觑, 组员的配合也很重要。但是, 分组不可以采取完全自愿组队的原则, 否则无法保证小组之间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当。

小组记单词的任务完成得比个人记单词要好。大多数学生认为集体背单词有较好的学习氛围, 组员之间互相提问的方式记单词效率较高。一半左右的学生没有能完成记单词的个人任务, 由于缺乏有效的督促机制, 他们形成了拖延的习惯, 以至于不能完成每周记20个单词的任务。多数学生肯定了英语词汇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了解更多的单词学习方法, 有利于培养独立的英语词汇学习能力。

学生的小组任务 (中译英和阅读理解) 和个人任务 (听力理解和英语写作) 差别较大。多数中译英字迹潦草、甚至个别单词有明显的拼写错误。课堂观察发现阅读理解也不是小组成员一起分工讨论, 而是有的同学在认真做, 有的同学却毫不关心。相比之下, 学生对待听力理解和写作的态度截然不同。大多数学生都在认真听、认真写, 少数听不懂写不出的同学也在积极想办法偷看别人的答案。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学生更关心个人得分而不是小组表现。

该评价模式的结果体现了公平原则。学生自评满分是100分, 17名学生给自己打了满分, 其余从98分到85分不等, 学生自评成绩显示出学生对自己努力的肯定,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完美或还可以做得更好。小组的组长和成员一起讨论之后给出小组评分, 9个小组成员 (包括一名组长和三名组员) 的分数都是满分100分, 其余3组的组长是满分, 组员是90分。教师评分标准如下:给每次任务都按时认真完成的学生满分100分, 给在小组任务中表现不积极不活跃或个人任务抽查有未完成情况的学生80分, 给在小组任务中表现不积极不活跃和个人任务抽查有未完成情况的学生60分。测试得分包括学生课堂听写 (30分, 每次2分, 全对记2分, 对一半及以上记1分) 、中译英 (10分) 、阅读理解 (15分) 、听力理解 (15分) 和英文写作 (10分) 和课后英语词汇学习心得和方法 (小组总结10分, 个人总结10分) , 这部分最高83分, 最低分50分, 平均72.8分。小组最终得分为小组成员总成绩的平均分, 最高93分, 最低69.3分。总而言之, 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既培养了个体的上进意识, 同时促成了小组内部的合作和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 结束语

课外分组英语词汇学习对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是一个新的尝试。尽管其词汇测试手段比较单一笼统, 但是每周单词听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学生的课后英语学习, 也能培养学生记单词的习惯。然而, 该研究的检测方式太过单一。除了运用英语四级考试的模块练习作为检测手段之外, 还应当增添小组任务的趣味性和竞争性, 比如:诗歌朗诵单词填空、记英语歌词、英语影视作品配音等比赛活动。那样既丰富了课后词汇分组活动的形式, 学生也能体会到英语词汇学习的更多乐趣。

大学英语课后分组词汇学习模式对教师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以下问题:首先,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成败的关键。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情况保证每一小组内成绩优劣的学生, 也要考虑学生的自愿选择。其次, 小组任务力求内容具体和形式多样, 确保组员在完成任务时可以分工明确, 互相合作, 共同进步。最后, 评价模式必须体现合作与公平, 保障每个组员的努力都得到肯定和赞赏。

参考文献

[1]桂诗春.英语词汇学习面面观[J].外语界, 2006 (1) :57-65.

[2]杜开群.英语词汇教学新探[J].海外英语, 2011 (11) :39-40.

[3]崔义平.英语词汇学习三维途径理念下的词汇教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4) :28-31.

[4]李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 (1) :126-127.

[5]南华, 黄敏.地方性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及应对[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168-170, 186.

[6]李珂.任务驱动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分组教学研究[J].外语研究, 2012 (10) :357-358.

[7]郭颖.大学英语分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205-207.

[8]Long M, Crooks G.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J].TESOL Quarterly, 1991:26-27, 55.

[9]李洁莉.大学英语大班化教学中合作学习可行性的实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3) :91-94.

分组联动和谐高效教学模式 篇5

----苏杰

这学期我校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以我个人的感受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分组联动和谐高效教学。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模式,本人本学期教学的年级为高考年级尽管没有全面铺开新的教学模式,但也在试图在教学中努力尝试,通过自身体验,以及观摩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有以下感悟:

1、分组分出了竞争,分出了活力,分出了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也分出了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更分出了责任,但是还没达到和谐,高效的境界。

2、依靠组内互帮和组间互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的机会和展示的天地,进而使课堂和谐而高效。整个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黑板是组内展示和组间竞争的一个平台,黑板便于教师了解学生上课的学习情况。

3、变革了学习方式,教师币的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在关键的地方画龙点睛。

4、学生的展示与竞争无处不在:课前展示到课中自主学习汇报,学生在说、讲、写、做、看、听、思、疑这些展示中,竞争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点燃了学生互帮互助的热情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然而在学习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

1、课前展示活动形式内容是否合适?

2、怎样对板演进行点评更合适?

3、怎样使小组联动更有效?

4、怎样制定加分细则进而更科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不为加分所扰…..5。高中学生的水平很难达到大部分学生参与高中英语水平的英语课堂。所以本着循序渐进不断探索的思路,再有机会担任新一轮的科任老师我有以下这样的想法:

1、课前展示 精彩一练:它是“分组联动、自主有效” 课堂的一大特点。课前展示一般由科代表主持(每班多设几个科代表),时间为5—10分钟。

2、创境激趣 导入新知:创境激趣,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境激趣虽然时间短,但对每堂课学生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3、自主合作 探究新知:

4、展示汇报 巩固新知:这两个板块是“分组联动、自主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两个板块。

5、实践创新 拓展提高:外语学科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实际的交流对话中。

五大板块是落实“分组联动、自主有效”课堂三大理念的一个载体,是体现“分组联动、自主有效”课堂四大要素的一个平台。

分组学习模式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技工学校 计算机教学 “分组合作自主学习” 反思

技工学校计算机新课标把“培养学生对计算机问题的探究精神”作为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要求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研究计算机问题,尽可能地让计算机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计算机探究性学习活动。新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让学生自我发现知识并独立地掌握知识,正是当前计算机课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迫切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讲台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研讨,并按自己的想法目的“自由”地获取知识。

合作学习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学习的互相促进,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能让学生依据材料主动生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又能使其学到对生活有用的计算机,将计算机课堂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让计算机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根据市教育局和学校课改小组领导总体要求,我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学生的分组。分组学习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由一个学生去管理、协助教师监督和检查小组成员功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了彻底颠覆以往教师总是以自己为核心,将学科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我在技工学校二年级上学期教学中尝试使用“分组学习”的课堂学习和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一、课前小组预习。

在学习每节内容之前,我总是将基础概念、基本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案中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例如在学习《网线的制作与测试》章节时,我总结了如下问题(一)准备材料:1、五类网线1米2、水晶若干3、压线钳一把4、测线仪一台;(二)主干问题:1、超五类网线T568A、T568B网线的排序如何?2、什么情况该做成直通线缆,而交叉线缆又该用在什么场合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下?3、通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导学案中50%(简单的章节可能更多)的问题已经在课前得到解决,课堂上只用攻克重难点或是学生共同存在的固疾,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学生间的分工协作。

二、课堂小组合作交流

1、技工学校学生工考典型例题展示,引发求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是从疑问开始的。课堂上,在“小组预习”的任务落实之后,我再以近年来技工学校学生工考题型为案例设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近年工考试题不讲究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采取专题化考查方式,要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命题具有切入口小,纵向挖掘深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分组学习的时候将近年来技工学校学生工考测试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题型集合起来统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2、学生分析,暴露问题

学习案例题型的设计让学生思维活动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会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来分析、解决计算机问题,这个过程是暴露学生知识缺漏最好的方式。各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讨论时,成员按照分工各司其职,每位成员都需要说出自己的方法或思维障碍,同时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将所有的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比较全面的综合性的结论。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学生获得了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一方面确课堂保纪律;另一方面对困难学生进行指导;再一方面,发现闪光点和问题。

3、教师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针对上一环节暴露的问题,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因势利导,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在此环节中,我以点带面,表扬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1)计算机基础知识缺漏;(2)计算机规律、原理不会运用;(3)不能有效地从题目中获取计算机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维修图片视频信息;(4)计算机硬件损坏的原因描述不清楚等。对于审题思路的问题,我会对学案题型设计,题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书本基础知识点的联系做出深入的分析,再以往年工考试题型为例将这种解题思路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对于计算机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将知识要素化,努力使学生答题做到“点多、面广”以适应工考给分的要求。因而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归纳总结计算机规律,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迁移,努力使学生对同个知识点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种角度考查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三、课后小组研讨。

课后研讨视情况而定,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布置研讨任务:一是针对作业的研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困生”解决难题;二是针对课本理论和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点研讨,让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四、反思实践,课改任重道远

实践证明:“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这一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依赖心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全;学生获得了人生体验,激发了活力;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还有许多问题与困惑,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与探索,我将坚决执行学校新一轮课改,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浅谈新课改理念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危松柏,王秋阁 - 《科学时代》,2009年 第1期。

分组学习模式 篇7

一、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高职数学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培养和未来的发展, 而当前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令人忧虑。

1.学生基础较差, 学习能力较低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 高校扩招致使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有不少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正是因为高中数学基础较差, 所以导致高考失利。这样的学生很容易对数学产生畏惧感。相对中学数学来说, 高等数学内容更多, 知识更加抽象, 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阻力。

2.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高职高专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 所以学习的惰性大、依赖性强。其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 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课内不做笔记, 听课不认真;作业喜欢对答案, 甚至抄袭;不能正确对待考试。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中, 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钻研、创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涨情绪, 也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 认为“学数学没有用”, “数学就是解题, 求出正确答案”, “自己学不好数学”, “数学学习与社会环境联系不大”, 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 对数学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自暴自弃, 更加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4.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 注重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教师讲演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往往整节课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数学课上老师是绝对的主角, 学生仅仅是旁观者。学生没有体验数学知识创造发展的过程, 没有参与数学活动, 只是观看教师的数学活动, 学生的数学活动就是解题, 对于数学问题解决缺乏主体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 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分组研究式学习”的实践

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态度和方法都制约了数学学习的效果。“只有愿意学, 才能学得好”。所以,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丢在一边的“注入式”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 合理选择数学教学方法, 努力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合理地采用“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 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体验数学学习中“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充分挖掘数学的魅力。

所谓“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单位, 由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评价的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 优化组合成新的学习小组, 组内成员成了直接交流的对象, 有利于组内合作学习、小组间竞争, 有利于学习资源共享、成果交流。

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 合理分组。

高职数学往往采取大班教学, 这会带来许多问题。老师和学生缺乏互动, 老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差, 课堂教学气氛不好, 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明显。

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进行分组时可以按学生宿舍为单位, 也可以是按学生自愿来进行。每组人员控制在5~10人。尽量做到:组内成员学习成绩有好有差, 男女性别搭配合理, 性格有外向有内向, 能力有大有小, 形成异质小组。每组由学生推荐产生一名组长, 课下由组长带领组织学习。

第二, 明确学习目标, 布置学习任务, 提出学习要求。

分组后, 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拟订学习目标, 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要求全班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 也就是做好课前的预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讨论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由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由组长统一整理, 并进行总结。

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吃透教材, 根据学生的能力, 结合书本知识, 使学生通过预习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研究讨论能基本完成任务。布置的任务太难, 学生无法完成, 会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布置的太容易, 学生又会不重视, 难以做到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例如, 在讲“导数的概念”之前可以布置小组研究学习的任务:通过预习总结“求分段函数导数的方法”;学习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后举出两个“连续但不可导”的例子等。又如, 在讲“微分中值定理”时可以布置任务:归纳总结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再如, 在积分部分, 对于书上一些可以一题多解的例题, 可以在课前布置:探寻尽可能多的不同于书上的解题方法。通过实践证明, 这样的任务学生大多能通过小组间的研究解决。

第三, 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

“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情况也更加复杂。这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 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 既要把基本的知识点讲解到位, 又要留时间给小组讨论和成果汇报交流。要注意避免两种极端情况, 其一, 讨论激烈, 学生各自为阵, 课堂秩序失控, 效果差;其二, 发言不积极, 任务在有效时间内不能落实, 出现冷场。所以, 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整个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时, 以自愿为前提, 教师也要注意调控, 当问题较简单容易解决时, 多给能力较弱的小组机会,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当问题较难时,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最终由学生得出结论。

第四, 适时评价, 总结, 坚持激励机制。

在小组讨论及成果汇报后, 教师简要小结, 肯定对的, 指出不足, 适当讲解, 并进行相应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接下来小组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 提高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小组学习的效果;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全面。首先要关注学生“分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态度, 参与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等, 客观公正地给出评价;其次是对于能进行量化评定的学习过程, 均要量化、公示, 并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结果要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突出以鼓励为主的特点。

三、“分组研究式学习”效果反馈与反思

“分组研究式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一定效果, 主要表现在:

第一, “分组研究式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 改变了以往数学课严肃、枯燥, 老师满堂灌, 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 “分组研究式学习”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他们不仅在课堂上按小组讨论, 课后也会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风气。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提升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第三, “分组研究式学习”使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快乐, 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大胆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在讨论中, 他们的观点、看法被认同、被肯定、被补充完善, 他们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尤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 每一次的成功体验, 都会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会, 有学生反馈说:“分组讨论后要同学上讲台讲解, 数学课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 这种方式在我们看来很新鲜, 所以组员积极性高, 能主动参与, 不再觉得讲课、授课仅仅是老师的事情;这种方式, 经过同学的讲解, 老师的补充, 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的同学说:“要解决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必须预习课本, 这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锻炼了我们的自学能力。组员们一起学习也比较有乐趣, 而且之后再听老师讲解, 就会清楚之前不太懂的东西。”有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比各自学习效果好得多, 能从相互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老师的分组就像给我们在课后找到相互帮助学习的小老师, 不仅是数学, 其他课程的学习有困难时我们也会一起讨论, 相互帮助。”上过讲台主讲的学生认为:“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挺紧张的, 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通过这种方式能很有效地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 这也许对我们今后找工作参加面试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在“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中, 有些问题需要注意:

(1) 分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不可为了讨论而讨论, 这样反而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2) 教师必须尽量面向所有的学生, 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不能只是个别好学生做老师, 其余学生当听众, 只靠个别好学生研究学习, 这样的方式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

(3) 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内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4)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 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改进学习方式, 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真正实现“教为不教”的教学目的, 值得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

摘要:高职数学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教学方法又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不好。对“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剖析了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提出了“分组研究式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总结了经验和问题, 以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数学,“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2]王昭海.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矛盾及相应对策[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分组学习模式 篇8

关键词:网络教育平台,护理业务学习,分组,评价考核,满意率

更好的适应当代护理学科的发展,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和整体质量水平,我科采取了每周进行科室内业务学习,但受时间、人员、环境的影响,科室业务学习多采取的是单一的授课模式,学习内容也是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原则和处理方法,学习内容缺乏时效性且目前业务学习质量及效果都不理想。近年来,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医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护理工作方面,加之如今的网络教学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出现在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学习选择,

同时也提高了当下的教学质量,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受网络教育模式启发,我院头颈外科于2013年6月开始,依靠网络信息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业务学习模式,开展了远程语音分组业务学习模式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介绍网络环境下护理业务学习工作中的应用

实践及体会如下:

1一般资料

1.1 头颈外科护理人员构成

我科共有护士24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6名,护士15名,按照职称和工作年限,将我科护士按层次、业务水平分为3个小组,即每个小组8名组员,且每个组设组长一名。

2 开展网络业务学习

开展网络业务学习主要通过小组组长授权给组员的方式来学习,改变了传统定时间定地点单一的传授制模式,这样有利于科室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增加了科室凝聚力,也使得业务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具体流程如图1:

2.1建立网络教育平台

经过成员之间细致的研究以及与软件行业人员的交流,我们最终确定将该网络教育平台分为两大模块:学习专用平台、管理专用平台而这两个平台可以说是涵盖了整个网络教育系统平台的所有功能,首先学习专用平台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重中之重,它是面向整个科室所有人员开放使用权限的,该功能主要提供:用户交流、资料上传下载、在线学习三个子模块;然而对于管理专用平台对于整个网络教育平台也是不可或缺的,该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人员管理、资料审计、邮件提醒三大主体功能。

2.2网络教育平台设计环境及原则

在该平台设计环境讨论中,我们翻阅大量资料,向专业开发人员进行询问,同时也与相关产品开发环境进行对比,我们最终确定在基于Windows XP作为操作系统运用JAVA语言进行以C/S架构为主题面向对象的开发模式,同时使用TCP和UDP作为传输协议,由于该网络教育平台会存储相关人员的个人资料,因此还需运用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信息的存储;

对于设计原则我们要求做到界面整体排版大方、整齐、美观,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度,并且

易于课程的学习。由于此软件的会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多而实现更多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在设计时尽量使该平台易于维护和升级,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随着隐私信息量的不断扩大,这样对于安全性就要有一定要求,而决定安全性的很大因素来自于服务端操作系统的应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使整个网络教育平台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

2.3网络教育平台特点

进入该系统的医务人员之间可以进行自由讨论,并且对于他人上传的文件以及视频资料可以不限次数的下载,对于文件资料可以进行预览;同时该平台对于权限分配比较明确,由于目前该教育平台是为一个科室为整体提供解决方案,因此该科室主任拥有最高权限,可以对人员进行实时的增、删、改以及发布信息等操作,除此以外,护士长可以进行相应权限的赋予,例如:将上传资料的权限赋予给每组的组长。这样可以使整个教育系统结构清晰、层次鲜明;对于各小组长统计上传的资料,护士长及其责任组长具有审计的权限,对于无关资料可不予以上传;同时,该教育平台还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自动邮件提醒功能,每当课程临近,系统会自动将提醒邮件发送给所有用户。

3具体实施

3.1制定科室业务学习计划

根据我科室人员配置、专科特点及临床需要做好知识评估,从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以及院内感控、学科发展等方面做计划。确立科室业务学习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的具体内容等,合理安排计划时间,同时注重计划与应变的有机结合,在实施过程中计划可不断完善,以此保证学习效果。

3.2业务学习的时间

由于科室成员排班的不确定性以及周末入院病人相对于正常工作日较少的情况,我科将每周业务学习的时间安排在周日晚19:00,时间为每月2—3次,每次90分钟,前30分钟用来讨论分析上次业务学习时遗留下来的疑问,以及将查阅到的资料共享,中间40分钟采用讲课的方式学习本次计划中业务学习的内容,最后20分钟用来课后习题练习以及护士长提问总结,以此保证大部分科室人员都能按时参加,同时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前的讨论和学习后的巩固,充分保证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3.3业务学习的内容

3.3.1本科室相关解剖学知识和病理学知识

主要通过学习相关解剖学知识如了解耳、鼻、咽、喉、气管、食管、支气管的应用解剖与生理功能以及病理改变才能了解疾病变化的过程才能够更好的解答患者提出来的疑问,促进护患沟通,全面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3.3.2本科室常见病的护理观察要点和护理常规

对本科室常见病如外耳畸形、中耳炎、鼻骨骨折、鼻出血等常见病从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护理措施、出院指导等方面进行学习,通过大家共同讨论建立起一套属于本科室的护理常规,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规范化护理,也有利于科室的管理以及促进整体护理的发展。

3.3.3本科室疑难复杂病例的护理

对本科室疑难复杂病例诸如免疫系统疾病导致的外科性疾病亦或其他系统的病变导致的疑难杂志由科室人员共同协商探讨,分析找出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科室医护人员互相查阅资料搜集相关疾病信息并互相交流意见,商量解决对策,提升护士专业水平。

3.3.4本科室急救病例回顾性讨论

对科室急救病例配合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制定合理解决对策,全面提升科室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护士面对休克、大出血、心肌梗塞等急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和急救水平。

3.3.5对隔离病例的护理

对肝炎、梅毒、艾滋、结核等传染病人的相关传播途径、自我防护措施以及消毒隔离制度进行讨论,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技能,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降低院内感染率。

3.3.6关注护理学科新发明、新进展

时刻关注护理学科新发明、新动态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学习交流,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

3.4实施的方法

首先护士长在科室提前2周在科室、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中下达业务学习的通知,通知包括本次业务学习的内容,时间,参与者,授课者等信息,并将业务学习的组织权下发到3个组的责任组长手中,各组组长组织本组组员在业务学习前1周进行资料查阅,查阅完毕后3个组长将本组资料汇总并将查阅到的新技术、新项目、及晨间提问等学习资料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里,大家自行下载或查阅,之后确定业务学习的授课者,专科理论、专科进展邀请主任或主治医师讲授;专科护理、护理新理论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讲授,对新毕业的护士或低年资护士以掌握专科技能、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重点[1]。2周后由护士长组织一次集体讨论学习。

3.5评价与考核

无论是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内部交流、外部借鉴,都应注重学习的实效[2]。考核主要是检查护士业务学习的效果,让护理人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此来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业务水平。我科主要是通过护士长和责任组长对科室业务笔记检查、晨间提问、以及书面试卷的形式来进行业务学习和考核的。笔记检查的内容包括笔记的数量和质量,即笔记是否做到重点突出、对有争议的问题是否有自己的看法以及对新发明、新进展是否有记录等。晨间提问即护士长在业务学习的第二天晨间随机抽取人员进行提问。书面试卷考核即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四种题型,试卷采取百分制形式,结果显示,科室在90-100分中有4人,在80-90分中有15人,在70-80分中有4人60-70分中有1人,无不及格者。

3.6激励制度

通过红包奖励、小礼品等方式对于在网络学习平台中比较积极的,考核中比较优秀的人员实施奖励制度以此来督促护士积极参与其中,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于临床,促进个人的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4 结论

自从我科应用网络学习平台之后,患者的满意率由之前的94.23%上升到了如今的97.56%,同时科室员工从对之前万方数据库,知网、维普的不熟悉到现在能够自如的去查找相关的文献来辅助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使大家能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接受信息。该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来激发和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有相关文献表明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 %来源于视觉,11% 来源于听觉,还有3.5% 来源于嗅觉,1.5 %来源于触觉,1% 来自味觉[3]。由于这种模式的业务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包括ppt的设计、资料查询、课堂准备等锻炼了教学能力也增强了自信。但是,同时该学习平台对操作者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要求操作人员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它也对网络传输速度有一定要求,否则对该次业务学习就会带来诸多麻烦。综上,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更新学习方式、方法,与当前实际相结合,与国内外先进模式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研究继续教育工作的规律,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保持继续教育工作的活力[4]。

5 讨论

分组学习模式 篇9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 我们的学生早已习惯了“一问一答”、“灌输式”的学习方式, 突然间让学生从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中走出来, 他们必然难以适应。笔者曾经参加过很多的公开课, 几乎每一次的公开课上都会有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然而, 笔者却发现, 这些合作探究几乎全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的。笔者在开展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 也曾经尝试着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 然而, 大多数时候, 虽然教师要求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学生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其实这些都是缺乏合作意识的体现。由此可见, 要想是在生物课堂上有效的开展分组合作学习模式, 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入手, 让学生慢慢习惯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拿出来与大家探讨一下,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合作探究的优势。

二、实施合理的分组

合理分组是开展分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 例如, 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 要尽量将一些好动和好静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把男生和女生组合在一起, 把成绩较好的与成绩较弱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等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学生之间形成互补,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作用, 做到扬长避短,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小组与小组之间, 教师要尽量平衡小组的综合能力, 使得各个小组实力相当, 在组与组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这样会更有利于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分组不仅是对人员的分配, 还包括小组之中对任务的分配。很多教师在开展分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时候都遇到过学习小组实施探究过程中任务分配不均的问题, 导致很多学生都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之中, 影响了合作探究的效果, 因此, 在开展学习活动之前, 一定要明确组内分工, 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

在分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显然要从“主角”的位子上让下来,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然而, 学生在知识和经验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毕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如果分组合作的过程中缺少了教师的恰当引导, 学习活动很容易跑偏, 并且很多时候的探究活动无法深入下去, 总是停留在表面, 从而影响了合作探究的效果。因此, 教师一定要恰当的发挥引导作用, 让学生在保证探究方向正确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到深层次的问题探究之中。例如, 在开展“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分组实验之前, 笔者先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 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材料, 还有哪些材料能用来开展这个实验? (2) 外界溶质种类及浓度发生改变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3) 能否对操作步骤进行进一步的改善?根据教师所提的问题, 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一轮的讨论, 各个小组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建议。在材料的选择上, 除了常用的紫色洋葱表皮以外, 还提出了用无色的洋葱表皮以及各种鲜花花瓣作为实验材料;在溶液的选择上, 有些学生就提出用浓度不同的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进行实验;在操作步骤上, 有学生就建议直接采用滴入外界溶液的方式。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建议中, 有的具有可行性, 有的则不够科学合理, 但无论什么样的建议, 至少都是在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究下获得的, 学生探究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和收获。

四、活动过后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很多时候, 它起到的是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评价活动做到不好, 会直接影响前面的活动效果。有些教师在组织完分组合作学习活动以后, 进行评价的时候还是以学生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内容, 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分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影响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因此, 在活动过后, 教师要针对活动的过程、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包括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参与程度、正确率等等, 有了这些针对性的评价内容, 可以更好的激励学生从事探究活动。

总之, 分组合作学习模式与当前的生物新课标刚好相吻合, 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综合性生物人才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作为教师, 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学习模式的优势, 大胆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探索, 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模式, 充分挖掘出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济山.关于高中生物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 2011年93期.

[2]谢芳.高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个案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11年.

分组学习模式 篇10

1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为例, 在专业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教学中, 特别注重计算机这门基础课程对各专业学科学习的辅助性。因为无论是加强学生专业能力, 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计算机基础相关学科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 在教学实践与课程体系设计中, 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待该问题, 即课堂教学与管理效率普遍不高。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班级少则40人, 多则60人, 无形之中加大了专业教师的教学管理难度, 包括作业批改、上机辅导等。在这种局面下,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数据没有被充分利用。此外, 该门基础学科的学习、考勤、考试等环节, 均没有与课堂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与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够培养出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过硬的学生。但是就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师资力量来看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计算机教师严重缺乏, 甚至出现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而代教计算课程的现象, 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举动。对于那些非计算机专业出身而从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而言, 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从教师那里获得满足时, 就会产生放弃心理, 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与动力。一些本专业出身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与知识方面已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 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学习兴趣不高, 主观能动性不强。调查后发现,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学生, 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上, 兴趣点不同。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 新入校的大一学生, 对这门课程的反应差别是非常大的。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计算机的相关操作, 大多持“不以为然”的学习态度, 另外一部分学生, 不太熟悉计算机操作, 常常表现出畏难情绪。再以大二的学生来说,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这是专门针对数学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的, 很多学生会因为该课程较强的专业“隔阂感”, 无法按照老师规定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一段时间后, 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再次, 从高职院校教学情况来看, 一些高职院校对于所设置的计算机课程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 从而就达不到更新计算机教学理念与方式的目的。计算机的学习需要较多的实践练习, 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 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因此,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不能获得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学校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成绩, 却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即使获得了很高的理论知识能力, 但是也无法跟上社会的更新与换代速度。

最后, 院校教学条件与环境差。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强,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 高职院校也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 并将教学目光投到了计算机教学上, 但是教学设备的落后适应不了学生越来越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而且院校不断扩大生源, 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院校只有拥有较强的计算机教学能力与丰富的专业知识, 以及最新的、全面的教学软件, 才能够真正使学生掌握新时期的计算机技术, 提高解决与分析问题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分组协作式学习模式在计算机教学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基础学科,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要想熟练掌握教学内容, 就必须亲自操作, 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然而, 教学实际却不容乐观, 关于其中的原因, 上述已提到了。所以, 在分组协作学习模式下, 首要需要把握的一点就是重构理论实践体系, 教学内容以实际内容为主。

关于分组协作式的学习模式, 可以理解为“结对-分组-协作”。关于这一点, 笔者简要表述一些个人看法。首先引入一个新概念, 即“结对编程”。何为结对编程?简单一点讲, 是指一种编程的实践方法, 意思就是说让两名编程人员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来进行工作与学习。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说, 在计算机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两两结合 (不是随意结合, 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适当安排) , 两名学生在用同一台计算机学习知识、完成任务时, 可以共同探讨问题技术点和难点, 有助于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正如上述所言, 分组协作的形式,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模式, 包括前文中阐述的两大问题, 均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实践设计方面, 老师可重点把握两点。第一, 通过有针对性的分组协作, 来强化学生间的互补。在教学之前, 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计算机操作水平, 以两两互补的形式来分组。每一台计算机的两名学生为一小组, 多台计算机的学生为一大组。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教学、课堂管理、作业布置, 无论是在内部合作还是在外部竞争, 大家都会踊跃表现自己。比如学生A, 之前也许是一名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强的学生, 也可能是一名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 通过结对分组、协作互补的学习模式, 大家的自觉性、自我约束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包括人际沟通能力、技术水平、思维活跃度等, 小组成员在互相帮助的环境氛围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更具成就感。第二, 以小组为单位, 设定专题训练目标。并以大组的形式, 逐步展开, 对组成员进行评价。每一章节都需要设定训练目标。比如在之前, 班级有40~60个学生, 每一名学生都配备一台电脑, 如此一来, 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是比较大的, 很有可能顾不来这么多计算机。通过分组协作的形式, 将机台数量缩减至一半, 对于老师来说教学任务量大大缩减,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量大大缩减, 而这种缩短是合理性缩减, 教与学均比原来更具针对性。因而, 为了确保这一教学目标、课程形式的实效性, 应将其编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管理系统中, 采用课堂管理数据采集率的方法, 搭建一套完备的课堂教学考勤体系。如此一来,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便会大幅度提高。

除此之外, 计算机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 其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是非常快的, 市场上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就是很好的证明, 并且计算机的影响非常广大, 因为当前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撑。在如此情况下, 教师很难呈现给学生完整性的教学系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 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意义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与创新。以PS技术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PS界面进行一定的自主了解, 主要是熟悉一些常用功能, 然后教师再传授教学知识。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创新设计任务选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有选择地进行创作与创新, 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 而是更加主动与开放, 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保证学生获得基本专业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能力, 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创新的良好习惯。

3 结语

新时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迫切需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以此来顺应和满足大众化市场发展的具体需求。高校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基础性课程——计算机课程, 更应依据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就业需求来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总之, 在分组协作模式下, 改进传统教育理念的不足、创新教学模式的策略与架构, 对于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技术应用人才。基于此, 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基于分组协作模式的引入和运用, 进一步探寻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创新发展路径, 以供参考。

摘要:将分组协作的学习模式, 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优势巨大。对于教授专业课程的老师来说,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与管理效率;对于学生而言, 可以帮助和引导其提高学习兴趣, 督促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包括像项目驱动法、案例分析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 均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力推广。本文则对计算机教学中的分组协作式教学模式设计及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分组协作,计算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韩云凤.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2) :187.

[2]冯敬益.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0 (6) :41-42.

[3]刘颖.探究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4) :167.

[4]王小芳.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 2015 (6) :131.

[5]诸军.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J].才智, 2013, (1) :63.

[6]俞银花.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J].才智, 2011 (35) :116.

[7]徐丽伟, 高秀玲.分组协作式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 2011 (11) :65.

分组学习模式 篇11

【摘要】解剖学是医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形态学学科,理论和实践性较强,泰国分组学习模式的应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也培养同学之间团队互助精神,增进学生间的友情,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分组教学 解剖学 应用 推广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46-01

众所周知,现在大学课堂普遍是大班授课,一堂课有上百名学生,而老师也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老师对台下定时定量单一授课。然而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学生信息接收来源广泛、直接、快捷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传统教学模式无论教和学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及对专业的知识的接收效果,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是不利;而对老师而言,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较多弊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首先,上课人数多,不便于老师管理和监督,有的学生自觉性不高,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老师关注度不够的话,导致学生听课积极性降低,长期以往,造成恶性循环,对学生极其不利;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接收性低。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该教学方式也不利于老师的教学管理。因老师精力有限,无法去关心每个学生,由此导致老师不知道自己教学最真实地情况,从而不能拿出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来教学。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给教与学的双方都带来了弊端。为了解决目前大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矛盾,解剖学课程引进试行泰国分组学习模式。

2.分组教学模式的应用

分组教学,顾名思义即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内部系统学习互相帮助,组外互教学习相互监督,老师对知识点筛查补漏,集体讨论而共享,形成的一种互教互学的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模式包括随机分组、组内学习、交流与分享、重点指导、查漏补缺,作业巩固。为了将分组教学的益处发挥到极致,需要有详细的规划。第一,随机分组,学生自主选择小组合作伙伴形成学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管理该组的学习。第二,组内学习,老师将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传授之后,每组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进行组内互助学习,并讨论与分享,在学习过程中,成员间相互提问交流,及时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荣辱与共[1]。第三,查漏补缺,老师重点指导期间,对小组学习内容先随机检测,大体掌握该组学习情况,再进行全面考察。第四,组外共享与交流,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为代表,为大家分享所学的内容,通过组内学习和分享交流这两个环节,使组内成员能够很好掌握学习内容。第五、教师总结,各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后,相互评价。老师对小组成员进行抽问,并对学习成果进行总体评价。最后,课后讨论作业,组内共享,签名呈递。

3.讨论

新的分组学习模式使老师和学生均获益匪浅。就学生而言,第一,能大胆说出自己问题,并且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第二,能够明白团队合作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分组学习利用的是团队协作来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第三,该方式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2]。队友的热烈讨论,老师的亲切帮助鼓励,使学生乐在其中。就教师而言,第一,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分组学习,老师面对的不再是几百个学生,而是十多个小组,极大减轻了老师教学量。第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教学量的减少,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对每个小组因材施教,从而真正提高‘产品质量。第三,老师能及时得到最准确的教学质量评估。总之,通过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环环相扣,容兴趣与荣誉于课堂、集体大于个人、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思维,最终将枯燥的课堂打造为培养个性人才的天堂。

然而,由于该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模式构架需要完善,学生监督框架没有建立。为了使该教学模式能够在中国教育中得到应用和推广,需要做更深入的工作,完善监督框架十分必要,模式的完善也是对学习效果加强的一种手段。

总而言之,在解剖学课程中采取分组教学方式,对教与学都有益处,尽管其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我相信在不断地改进中能够成为非常棒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志辉,傅裕,张钱友.《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卫生产业 [J].2011,No.3.Vol.31, 114

[2]魏科.《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浅谈中职解剖学教学改革》[J],2013.Vol.31 No.9. 56-57.

作者简介:

胡海霞(1982.01-),女,河南商丘人;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基因重组疫苗。

分组学习模式 篇12

一、“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

“分组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它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均衡地分成若干小组, 教学过程的绝大多数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 让小组成员在互助、合作、交流、展示中探索知识, 增长智慧。其指导思想是通过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发展学生, 全力打造人文课堂、和谐课堂、高效课堂, 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合作、会交流、会搜集整理及归纳信息、会探究、会展示自我的“五会”人才。它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以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它以小组的总体表现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可以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价值取向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教育的“主体”思想

传统班级内, 学生的就座方式大多是插秧式的, 学生面对黑板依次排位, 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在教师眼中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个学习的“个体”, 群龙无首, 名为集体教学, 实为个体活动, 难以有效地组织教学。而“分组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 将学生座位设计成围形, 在教师眼中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个“群体”, 学生对面围坐, 便于合作, 除了师生交流外, 更多的是生生之间眼与眼、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语言和非言语式的沟通, 思维与思维的碰撞, 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互动, 真正体现出教育的“主体”思想。

2. 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展示的平台, 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小组内、全班范围内互动, 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 在互补互助中共生共长。“分组学习”模式下的课堂成为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平台, 成为学生自主、多角度、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小组内的交流和沟通中, 学生们学会了倾听, 掌握了知识, 展示了自我,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群体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拥有了主动参与的情感经历, 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3. 弭除师生间的代沟, 促进师生的和谐互动, 成功打造“人文课堂”

在分组学习中, 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 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 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课堂上, 教师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 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 共同解决问题, 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 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师生活动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 真正体现了教学民主,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学生全员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成功打造“和谐课堂”

分组学习中, 学生不再是“看客”和“听众”。学习过程中, 每位小组成员不但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 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嘴巴说, 用自己的双手做, 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和体验。学生全员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发表自己的观点, 倾听、评判别人的意见, 共同得出正确的结论。大家共同努力达到一个目标, 集合几个人共同的智慧, 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感受与他人合作并取得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同时, 每一个成员之间, 小组与小组之间既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同时还享受被别人帮助的快乐, 是一种“同乐”和“合作之乐”。他们共同享受胜利的快乐, 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5.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成功打造“高效课堂”

分组学习中, 小组成员有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互帮互助”成了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学习过程中, 共同的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驱动他们积极探究。而“难度大于个人能力, 小于小组合力”的问题设置原则, 又进一步激发起了他们的合作欲望, 促使他们主动交流学习成果, 共同解决疑难, 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6. 培养学生“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学习小组中, 学生之间平等、互助, 个体学习与小组交流合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每一个参与者在充分表现自我的同时, 学会了接受他人, 欣赏他人, 与他人和谐相处。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人人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努力方向, 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全组的努力就可能付诸东流。这就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助, 互相引领, 共同提高, 为小组负责, 形成“荣辱与共, 息息相关”的意识。这样的学习小组构成, 使班集体的风气健康向上, 使班集体的目标、组织机构、集体纪律、人际交往和活动水平大大提高。

7. 打破优秀生垄断课堂的“特权”局面

分组学习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 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 它必须是由两名以上的学生 (通常是4—6人) 根据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 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

在小组这个学习单位中, 成员少了, 每名成员的受关注度也提高了, 都拥有了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 能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组际交流时采用抽签或轮换的方式发言, 每名学生都有了展示自我的时机, 优秀生的“特权”被“剥夺”了, 平常那些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生此时也不得不紧张起来, 认真做好准备, 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

三、“分组学习”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

1. 育人性原则

“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我们现在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人, 将来能适应社会、竞争社会、创造社会。”“分组学习”以育人为根本目的, 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大目标出发, 实现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使学生在全面发展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2. 全面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全面发展, 但并不是要求学生“平均发展”。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 挖掘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开发, 超越原有的认知水平,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 和谐性原则

在师生关系、教育过程、教育环境和教育效果等方面达到和谐, 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整洁、优美的育人环境, 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等诸多因素,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及身心发展诸多因素的和谐。

4. 激励性原则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教师坚持表扬为主, 鼓励为主, 引导为主,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发展的乐趣, 创新的渴望, 调动学生的内驱动力, 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自强心和进取心,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发展。

5.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等活动中, 让学生有学会、会学、成功、创新的主动, 从而使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教”“管”“评”:“分组学习”模式的操作要义

1. 教:明确“分组学习”的五大教学环节是有效实施“分组学习”的基础

第一步, 导入新课, 认定目标。教师创设情境, 出示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步, 分组学习, 合作求知。第三步, 小组展示, 质疑释疑。第四步, 精讲点拨, 总结提升。第五步, 达标训练, 评价反馈。

在这五步过程中, 至关重要的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在分组学习过程中, 不是尖子生做小老师, 中下生当听众的学习方式, 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人人贡献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可以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是“分组学习”成功的关键。

2. 管:搞好管理是高质量实施“分组学习”的保障措施

“分组学习”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成效的学习方式。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在实施分组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对分组学习的“管”。

第一,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各执己见的学习氛围。

第二,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这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堂上, 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吸引学生, 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发挥自我, 发挥潜能, 发挥个性和特长, 实现自我创造,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为“五会”打下坚实基础,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尤其是部分后进生, 在小组中他们备受大家关注, 拥有了较为宽阔、自由的空间和较多的发言和表现机会, 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愉悦, 得到了一定层次的提高。

第三, 设计教案从学生出发。教师在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教案为中心转变以学生认知特点、认知规律为中心, 从研究如何“教会学生”转为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分组学习”中主动探求知识。这时, 一些开放性和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参与机会和发展空间。

第四, 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在“分组学习”的课堂上, 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采用自学、小组讨论、争论、互相补充等形式, 让学生爱学、乐学, 变单向、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和交流, 掌握知识, 学会应用, 学会创造。

第五,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分组学习不是放任自流, 不要教师的“导”了, 而是教师要“不牵着走, 不领着跑”, 是对教师“导”的要求更高了。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要会诱导想学、引导自学、疏导讲解、指导运用, 当好学生的参谋和顾问, 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支柱。在课堂上, 教师发现小组内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要及时疏导, 出现的共性问题要精心引导, 对学生学习中的感受要加倍重视, 避免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

3. 评:科学的评价是高效率实施“分组学习”的重要环节

“分组学习”将“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分组学习的评价应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 整体性评价。分组学习中评价的对象是小组的整体情况, 评价应多一些像“这一小组的同学真团结, 互相商量, 迅速就弄懂了”“这一小组的同学真不错, 全都能顺利通过”一类的语言, 激励性语言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无论在何种分组形式或学习内容下, 还应重视照顾、面向组内的全体组员, 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均应兼顾, 避免组内优等生包办的现象。先请认为可能有障碍的学生回答, 其余组员共同补充完善, 久而久之, 中等生和后进生在组内讨论学习时也会格外积极主动。

第二, 开放性评价。首先, 参与评价的人员开放, 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采取小组自评、别组他评的形式, 形成人人参与评价的互动局面。其次, 从时间上开放。评价应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以利于学得更快、更好。作为教师在评价时应避免给学生一种咄咄逼人之势, 因为有些合作学习的内容并非一时之功可以达到, 各小组之间本身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可延迟评价的时间, 让其再讨论、请教和互助, 每个组员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更加欣然奋发、兴趣盎然。最后, 从空间上开放。依据分组学习的内容变化, 其评价的空间也将随之改变。为此, 将评价的空间引向学校、家庭和社会便显得格外重要, 形成以上空间的有机结合, 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及时收回反馈信息, 评比激励。

上一篇:综合护理措施下一篇:T淋巴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