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研究(精选12篇)
分组研究 篇1
一、实验的缘起
长期以来,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关系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策略上搞“一刀切”。课前忽视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研究,课上以统一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数学要求、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助互动;对学生的评价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只重视终结性评价。如此僵化和高耗低效的被动局面,迫使我们深入地思考和寻找改革之路。分层分组教学的构想就是在这种局面中应运而生的。
二、实验的理念及构想
1.分层分组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正如布鲁姆所正确地指出的:造成学习差异的原因并不在于遗传与智力,而在于家庭与学校的环境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分层分组教学就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使其能够有兴趣、有信心地主动学习。
2.分层分组教学中的自主择标异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分层分组教学中的自主择标异质小组合作学习,即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闻和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独立地选择恰当的分层目标,去探索新知识。同时,开展小组互助学习,也推动了学生的互相影响、互助合作,使教学过程成为自主发展的过程。
3.分层分组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分组教学,可望改变只顾少数尖子,片面强调升学需要的现状,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使其学业成绩上学有所得,心理素质上健康发展。
三、实验的对象、时间等
(略)
四、实验的做法
(一)了解研究学情,合理分层分组
用检测法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
用观察、访问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生活背景。
建立学生“学情个案卡”。
掌握了学情,便可以据此分层分组了。
1. 隐性分层。
可根据学生“学情个案卡”反映的先期学习情况,结合平时教学时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特别注意有个性特点的学生)进行考察与综合能力评判,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大致分成“优(A)、良(B)、一般(C)”三个层次;或视其心理承受力,分别找学生谈心,引导他们冷静地面对差异,明确自己的定位层次,只让学生本人知道,教师注意为他保密。
2. 动态分层。
分层而不定层。教师每学期在节、章、册结束时,可根据学生的作业、单元测验、期末综合检测以及学生平时学习的具体表现进行检测与综合评价,为学生进入高一层次创造机会,使动态分层落到实处。
3. 正确分组。
为了兼顾学生个体的需要,发挥学生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1)异质分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兼顾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把相同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组成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有差异而各组间无差异,其目的是为了在分层施教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创设一个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2)同质分组(临时组):为了便于教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在学生个体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可根据学生意愿在班内寻找相应的竞争对手,将学科基础水平、学习能力相当的同一层次的学生临时分组。
(二)科学地制订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学习内容
教学应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教师须精心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制订出既源于又高于学生实际的明确而具体的分层教学目标。将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基本目标,中层目标与发展目标三个层次。其中,为学习较差的(c层)学生制订基本目标,即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以及分析中较为简单浅显的部分;为中等生(B层)制订中层目标,即指大部分学生可掌握比较复杂的运用和分析部分;为学习较好的(A层)学生制订发展目标,即可以掌握复杂分析以及综合运用部分。供学生对照本人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目标去自主探索。如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可制订这样的分层目标:基本目标是能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会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做一些步骤相对较少的习题;中层目标是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稍有变化的问题;发展目标是能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为使各层次学生实现分层教学习标,教师还应根据教材,组织相应的分层教学内容,分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学习。
例如,设计基础目标的学习内容为:
①一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7厘米,面积是多少?
②一个正方形,边长是9厘米,面积是多少?
③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④什么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⑤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要求六个面的总面积怎样求?
⑥如果一个长方体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你能求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⑦一个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2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中层目标的学习内容是:取用基本目标学习内容中的③~⑦,另加。
⑧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盒子长7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⑨把两个棱长都是5厘米的正方体完全对接越来,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发展目标的学习内容是:取用中层学习内容中的④~⑨另加:
⑩小明自制了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玩具箱,为了美观,他想用长2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的白纸把它糊上,至少要用多少张纸?
这样明确具体切实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变成了可能。
(三)开展小组合作竞争学习
以异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为主,同质小组竞争学习为辅,不失为理想的教学形式,主要做法是:
1. 改变座位编排形式
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为若干个异质小组,每组4~6A不等,组员一般由2个优生、2个差生、2个中等生搭配组成,每个小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表现定期推选一位同学轮换担任组长,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教学需要,变“秧田式”座位为马蹄形、T形、或前后座位组成“蜂音组”等排列,使学生既能西对老师,又能面对学生,通过言谈、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沟通、交流思想。
2. 改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各小组提出目标、内容相同的基本任务。各小组为了多得分,胜过其他小组,可选择难度不同的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分工或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教师通过检查各小组的集体成果来确定优胜并给予奖励。让小组里每个成员都意识到:“我在组里的作用很重要,小组里的同学取胜离不开我,他们需要我的贡献。”这样把每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小组集体的共同努力之上,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帮助顺利实现。
(四)开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1. 尝试自学课本。
激励,引导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就让学生去亲自体验。通过学生自立学习,独立思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之达到“愤悱”的状态。
2. 交流互助。
学生在自学中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产生不同程度的疑问。这时,在小组里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讨论、辩论中,借鉴、批判、认可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同时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言交流,介绍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想法、存在的疑难,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倾听对方的观点,吸取对方的长处,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然后针对老师在分层学习内容时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自学课本中产生的疑问,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发现的问题,以及所教和所学的新知加以整理,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对于在小组里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待到全班汇报时,交全班讨论和教师帮助释疑。
(五)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异步指导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教师施予的异步指导,及时进行矫正性学习,实为一种动态的调节过程,使“教”与“学”更富有成效。
1. 及时搜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
①在检查性反馈中,获取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
在学习新知前,教师在新旧知识联系紧密之处,设计复习旧知识的练习题让学生解答,从中了解学生学习新知的知识基础。过关者可以进入新知学习,不能过关的,教师当即给予补救。
②在效应反馈中获知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
当分层目标和相应的分层学习内容提出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明确自己的目标方向,积极投入到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在自学、交流讨论中,学生遇到疑难向老师或同伴寻求帮助,这些对教师来说,就是相当及时而又准确可贵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从中了解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教师迅速把它与谙熟在心的本课教学目标相对照,立即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节。例如,在教学时,如果发现分层目标和相应的分层学习内容在实施中与学生的学习距离过大,那么,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信息反馈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以便能更好地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
③在深化反馈中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
教学的最佳效果不仅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能运用新知去分析解决较复杂的综合性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设计的分层学习内容已体现了知识的互相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并在每节课的中层目标、发展目标中,巧设了较复杂的综合练习题供学生探究。在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完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向更高一层次展开学习,通过检测达标情况,获取学生对新知掌握的深度,以便达到深化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2. 有效地实施异步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既定目标
异步指导是相对同步教学中教师统一集体指导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小组在尝试自学课本、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困难给予区别对待,施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在分层分组教学中,笔者根据对每个层面、每个学生变化情况的了解,及时反馈,即时施予了因人、因组、因时而异的异步指导。例如,在教学方法上,对A层次的学生以“引导一讨论一点拔一探索”的教学方法为主;B层次的学生以“引导一讨论一自练”的方法为主;c层次的学生以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在学法指导上,A、B层次的学生以创造性学习方法为主,举一反三,通过质疑发展智力、培养能力。C层次的学生以模仿学习为主,通过简单模仿,从中找出规律。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异步指导的同时,注意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即大面积的问题集体辅导,小组存在的问题对小组进行指导,个别性的问题单独指点;注意讲解与自学相结合,即教师在讲清关键、要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个人钻研。注意发挥“小助手”的作用。即让小组里的骨干当“小先生”,使中等、后进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先生”的帮助下得以解决,同时也使骨干生在帮助中等、后进生的过程中完善思路,发展思维。这样使上、中、下三部分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相互启发、帮助下,各自完成自选的分层学习的内容,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六)动态分层评价,激励学生实现递进
评价是依据测验目的和测量结果对学生行为变化或倾向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
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传统评价制度的缺陷日益凸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仅以某次考试成绩为标准总结性评价去衡量学生,忽略形成性、诊断性评价,从而使评价的诊断性、反馈和矫正功能大大削弱。
2. 屡屡滥用的相对评价既模糊了学生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要求的真实差距,又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
3. 学生成绩评价的单维模式严重阻碍了教育目标的整体实现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针对这些缺陷,分层分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分层目标和学生学习进步为评价标准,采用动态分层评价的方式,实行充分奖励,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矫正、激励等教育功能,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变用划一的绝对标准衡量每个学生为用与不同层次目标相对应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分层分组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达到每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置了相对应分层学习内容(即相对应的层次试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和检测。同时规定最低基本要求。对任何一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各自的要求就给予奖励,有超层学习,并达到该层要求更要给予嘉奖,鼓励学生在完成各自所需达到的目标的同时,尽自己的努力去不断完成高一层次的学习,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评价。这种动态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应的层次达到学习目标,而且更注重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开发了其潜在的学习能力。
变单维的评价为多元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过多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单方面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而且在课堂的有限时空里,单靠教师对所有简学进行评价是不可能的,为此,采用学生自测互评和自我评价的方法,可使该问题得以较好地解决。
在开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后,学生为了验证自己是否达到目标,对照分层试题逐一解答进行自测,然后在小组里进行自改、互改、集体订正,在互评中,教师不急于、更不能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而应适当延时,待信息一次、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如发现错误,叫其立即纠正,然后再让其把正确的解法、答案说给组员听,最后其他组员根据该同学的改错情况给予评定。这样,把学生从被测地位转到主动地位,使评价运用落实到每节课、每个人身上,及大地发挥了评价矫正的功能。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与学习目标的距离、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看到进步,产生成就感,从而使自己更加不断努力。在学习更高层次目标时遇到困谁与挫折能善于自我调控,具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毅力。此外,教师还从多侧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知、情、意任何方面的点滴进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通过努力实现递进。
五、实验切入阶段呈现出来的良好态势
本项实验设计周期是三年。至今已经进行了三个月,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为实验的切入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实验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我于近期对黎平城关三小四(1)、四(2)两个对比班的学生进行了观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学生对分层分组教学有深厚的兴趣,具有持久学习动力。认为这种方法考虑了学生的实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表现自己。我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做问卷调查,结果95%的同学表示很喜欢分层分组教学,3.7%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92%的同学认为分层分组教学对自己有很大帮助,8%的同学认为有较大帮助。在问及今后的教学是用分层分组教学,还是沿用以前的常规教学时100%的同学赞同用分层分组教学。目前,实验班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合作互助教学氛围中合作意识浓厚,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关系和谐。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表现比普通班学生的表现呈现的良好势头要突出些。因此,我们乐观地预料,实验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将会有较大面积的、明显的提高。
分组研究 篇2
1、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如密度和压强等概念的建立、浮力产生的原因、大气有压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欧姆定律等,这些问题离开了实验,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被动接受,而不能体会到物理现象的客观存在性和物理概念建立的必然性。
2、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
原《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应该初步具备的实验能力,主要是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误差的概念,会写简要的实验报告”。因此,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之一。
《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种学实践活动”。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模式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组实验;自主设计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进一步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基于此,本文在此研究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模式,提出個人的见解与观点,以供参考与借鉴。
一、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是为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或者应对学校的安排。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前给学生准备好实验的步骤,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标并严格按照步骤开展实验。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并不是真正在操作实验,而是在接受知识的灌输。
因此,教师需要在初中五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要让学生结合实验的目标、所学的知识以及个人的见解进行实验设计。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教学为例,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长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不再对学生施加压力,也不直接要求学生按照特定的步骤开展实验。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利用现实的生活经验以及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实验设计,通过限定物体的速度等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二、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评价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决断力和自信心,学生喜欢在实验操作中过多地询问教师或者直接按照教材开展实验。
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鼓励与评价,要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中的主人,要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学生在简单的实验后发现自己并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学生并不会怀疑固有的定律,因此会怀疑自己的操作,并寻求教师的帮助。
此时,教师不应该直接检查学生的实验,而是肯定学生的操作,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基于此,学生才会在教师的鼓励下调整实验操作,通过反复的实验验证自己之前的实验或者理论的正确性。
总的来说,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吴鹏辉.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模式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
多核分组处理系统软件结构研究 篇4
互联网数据通道上大量的处理工作主要通过像路由器这样的分组处理系统来完成,如防火墙、NAT、Web交换机、IP追踪、用于高性能区域存储的TCP/IP卸载、媒体流化和加/解密等。这些功能在接入和边缘网络实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内部更加复杂的分组处理将会变得越来越必要。
多核分组处理不同于一般的多核应用系统(如多核OS)。首先,分组处理过程中,只有当分组属于同一条流时相互之间才有依赖关系而不同流的分组之间没有依赖关系其次多核处理单元之间的通信和同步开销,影响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分组的处理通常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顺序进行,而这些阶段在各个处理单元上的分配(即,任务映射)将对系统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软件结构是构建高效系统的基础。传统软件结构的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于系统功能的可扩展性和代码的重用等方面,如SOA。多核分组处理系统的软件结构不仅要关注功能的可扩展性,更关注性能的可扩展性,即如何保证分组处理系统的吞吐率随着处理单元的增加而线性或接近线性的增加。充分利用分组处理和多核处理器的特点设计高效的分组处理软件结构是开发多核分组处理系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关于分组处理系统功能可扩展性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一些成熟的成果可以使用,Click[1]模块化路由器架构就是构建在通用处理器上的分组处理系统的典型结构。性能可扩展性方面的研究必须建立在恰当的系统结构上,不同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本文将针对几种基本的分组处理系统结构,结合最新的多核网络处理器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基本原则,以期对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本文接下来的安排如下:第2节介绍了多核网络处理器的模型;第3节对基本的多核分组处理系统结构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4节介绍了我们在Cavium CN 5860多核网络处理器上对第3节的分析的实验验证;第5节针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研究;第6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2 多核网络处理器模型
随着网络处理器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的网络处理器大多采用共享内存对称多处理的多核架构,因此,指令存储空间不再受限制,如RMI的XLR系列处理器和Cavium的OCTEON系列处理器。这些网络处理器通常在一片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核,所有的核共享内存和二级缓存,每个核有自己独立的一级缓存,包括指令缓存和数据缓存。此外,还有一些针对网络处理应用而优化的特殊指令集、协处理器和硬件加速单元。典型的多核网络处理器结构如图1所示。
尽管这些网络处理器不再有指令存储空间的限制,但是,其Cache的存储空间依然有限,一般为8K到将数据从内存加载到的时间开销对于高速分组处理而言依然不可忽略分组处理过程中,Cache丢失包括指令Cache的丢失和数据Cache的丢失。不防假定分组处理的指令存储空间连续,且大小为I字节,指令Cache的大小为LI字节。则对同一种应用的处理而言,在处理完第一个分组以后,因指令Cache丢失而导致的停顿周期χ仅与I有关。根据文献[2]的分析,在采用最优指令Cache替换策略的情况下:
式(1)中,η表示从内存加载一字节数据到Cache的平均周期开销。
由于对于分组处理而言,每一个分组都不相同,因此,分组数据Cache的丢失不可避免。但是对分组处理的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配置数据相对固定,因此,配置数据存储空间的大小和范围会影响数据Cache的命中率,不妨假定分组处理过程中的配置数据储空空间为D,处理的分组长度为P字节,数据Cache的大小为LD,数据Cache丢失导致的停顿周期为
3 基本软件结构分析
一般而言,多核分组处理系统主要包括三种基本的结构:全并行结构、全串行结构和混合结构,如图2所示。由于处理阶段间没有核间通信和同步的开销,全并行结构比其他结构的系统吞吐率高,但是很少有相关文献在这方面给出完整的说明和详细的讨论,特别是结合多核处理器的特点进行分析。文献[4]对多核服务器内的分组处理结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系统采用全并行结构的吞吐率比采用混合结构高2倍以上。事实上,我们认为,造成性能差异大的根本原因,不是两种结构的差异,而是在混合结构下,没有做到阶段间负载的均衡。
图2中灰色圆圈代表分组处理的各个阶段,方框和圆圈分别代表网络处理器的处理单元、分组输入单元和分组输出单元。
由于全串行结构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实际的设计中很少使用,而且全串行结构也可以看做是混合结构的一种特例,因此本文仅讨论全并行结构和混合结构的相关问题。
3.1 全并行结构
全并行结构如图2(a)所示。设每条指令的平均执行周期数为-k。分组处理过程中,处理阶段i所需的指令数为φi,则每个分组的处理的周期开销为
进一步,假定系统中处理单元的数量为N,每个处理单元的处理能力为ΥHz,则系统的最大吞吐率为
从(4)式可以看出,当I LI,D LD,时,系统的吞吐率最大;反之,则I和D越大,系统的吞吐率随之下降。
3.2 混合结构
混合结构如图2(c)所示。混合结构下,各个阶段的处理开销与并行结构类似。同时考虑通信和同步的开销,设为τi,则阶段i的处理开销为
其中,Ii为阶段i的指令存储空间大小,Di为阶段i的配置数据存储空间大小,Pi为阶段i处理的分组长度,且通常满足以下关系:n i=∑1Pi P≈n i=∑1Di D≈n i=∑1Ii I≈Ni·Υ设Ni为分配给阶段i的处理单元的数量,则各个阶段的吞吐率为θi=,分组处理的总开销为φi nφs=∑φi。i=1串行系统下,系统的吞吐率取决于各个处理阶段中吞吐率最低的阶段,即:θs=min(θ1,θ2,…,θn)(6)N1·ΥN2·Υ,Nn·Υ,…,=min(N2·Υ)φ1=…=φ2Nn·Υφn N1·Υφ1不难证明,当且仅当时,θs取最大值:=φ2θs,max=φn N·ΥN1·Υφ1==n i=∑1φi(7)N·Υn ni=∑1φi·k+∑(χI(Ii)+χD(Di,Pi)+τi)i=1如果,i,1 i n,IiLI,DiLD,则,N·Υθs,max=(8)n n ni=∑1φi·k+∑τi+∑η·Pi i=1i=1根据公式(3)和(4),不难得到以下不等式:n n i=∑1χI(Ii)χI(i=∑1Ii),等式成立当且仅当I LI n n i=∑1χD(Di)χD(i=∑1Di),等式成立当且仅当D LD考察式和式我们可以得到不等式
式(9)说明,当分组处理应用比较复杂时,只要能够平衡各个阶段的资源分配,使用混合结构不但不会导致系统吞吐率急剧下降,反而有可能获得比并行结构更好的性能。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多核分组处理系统采用混合结构时的设计原则:
(1)各个阶段在处理单元上的分布应该考虑Cache命中率的影响。
(2)阶段分配到处理单元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尽量减少核间通信开销的原则。即,只要相邻的多个处理阶段放到同一个处理单元上不比放到多个处理单元上的Cache命中率差,就应将其放到同一个处理单元上,以减少核间通信和同步的开销。
(3)用串行结构,各个分组处理阶段的资源的分配要尽量与其处理负载相当,避免出现瓶颈。
4 实验验证
4.1 实验设置
尽管在以上分析中,对Cache替换的机制进行了最优化的假定,但是这并不妨碍分析结果的普遍适用性。我们将在Cavium的CN 5860网络处理器上进行实验验证。CN 5860网络处理器拥有16个MIPS核,每个核的工作频率为750MHz,16个核共享2MB的二级缓存,每个核拥有32KB的指令缓存和16KB的数据缓存。CN 5860的Cache替换机制采用4路关联,LRU替换机制,因此,即便在指令空间小于32KB时,其指令Cache命中率也未必是100%。
实验中,我们对分组进行全加密处理,将整个处理操作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阶段。其中输入阶段主要完成加密配置数据查找操作,处理阶段完成分组头部替换和载荷加密操作,输出阶段完成IP头部校验和计算和输出。我们分别对以下四种情况的分组处理延迟和Cache丢失造成的停顿进行了测量:
(1)三个阶段处于一个核上,即,并行结构;
(2)输入阶段处于一个核上,后两个阶段处于另一个核上;
(3)前两个阶段处于一个核上,输出阶段处于另一个核上;
(4)三个阶段分别处于不同的核上。
在实验中测量Cache丢失导致的停顿的方法是:通过读取处理器寄存器记录的丢失次数,根据内存带宽换算成停顿周期。
4.2 实验结果
图3是测得的分组处理延迟情况,图4是测得的Cache丢失导致的处理停顿周期。
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串行结构的分组处理延迟并没有比并行结构的分组处理延迟增加很多;另一方面,由于并行结构的Cache命中率不稳定,导致分组处理延迟出现较大的波动;最后,我们发现,采用(b)方案,Cache命中率比较稳定且维持在较低水平,分组处理延迟也接近最低水平且比较稳定。总的看来采用方案比采用方案更优越这就证明了我们前面的分析是合符实际情况的
5 相关研究
不少研究人员对多核分组处理系统的任务映射机制进行了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动态自适应的方法[5,6,8]和随机映射[7,10]的方法乃至遗传算法[11]。文献[5]针对IntelIXP系列网络处理器代码存储空间有限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分组到达、离开速率动态为各个处理阶段分配处理单元的算法。但是一方面该算法仅针对代码存储空间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该算法也没有充分考虑各个处理阶段负载的均衡性文献基于Click分组处理模型,针对任务受限的情况下,提出了基于贪婪分配策略的动态任务复制算法和UDFS任务映射算法。文献[8]通过对每个处理阶段的队列长度的测量,动态的为每个处理阶段分配或者回收处理资源,以达到在满足分组处理延迟边界的情况下,系统的功耗最低。总之,类似的针对多核分组处理系统的任务映射机制的研究很多。他们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映射机制和算法来改善混合结构所面临的处理核负载不均衡的问题。尽管他们的研究主要针对指令存储空间有限的多核网络处理器,如IntelIXP系列网络处理器,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其他网络处理器上的任务映射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外,有大量的研究文献[12,13]对多核处理器上的一般任务分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启发式算法,特别是遗传算法。这些问题同分组处理系统上的任务分配和调度问题有些相似,但是也不等同。主要的区别在于,分组处理系统上,需要考虑的任务的负载是时变的,并且还需要考虑Cache命中率,通信和同步开销,以及任务间负载的均衡问题。因此,这些方法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直接使用。
6 结论和展望
虽然并行结构具有简单和通信开销小的优点。一方面在一些指令存储空间有限的多核处理器上,如IntelIXP系列处理器,当代码空间超出限制时,必须将分组处理的任务分布到不同的核上。另一方面,为了对分组处理进行有效的QoS控制和调度,采用混合结构也是一种比较直观和简单的方法。而事实上,我们前面的分析和实验也证明了,采用混合结构未必就比并行结构性能差。因此,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决定了现实中的大多数分组处理系统都采用了混合结构。
混合结构必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已经划分好分组处理阶段的前提下,如何给各个处理阶段分配合理的处理资源,以保证各个阶段的处理能力与处理负载的适配;二是如何将这些处理阶段分布到不同的处理单元上,即任务映射问题。当处理变得复杂,而流量又不断变化的时候,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变得更加困难。结合分组处理和多核处理器的特点,包括核间通信和同步开销、Cache命中率等,借助合适的启发式算法设计出有效的任务映射算法能将是我们未来工作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E.Kohler,R.Morris,B.Chen,J.Jannotti and M.F.Kaashoek.The Click modular router.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18,3(Aug.2000),263-297
[2]A.Raghunath,V.Balakrishnan,A.Kunze,and E.Johnson.Framework for Supporting Multi-Service Edge Packet Processing on Network Processors.In ANCS’05.
[3]Q.Wu,and T.Wolf.On runtime management in multi-core packet processing systems.In Proc.of ACM/IEEE Symposium on Ar-chitectures for Network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ANCS)(San Jose,CA,Nov.2008).
[4]T.Wolf,N.Weng,and C.-H.Tai.Run-time support for multi-core packet processing systems.IEEE Network,21.(4),July2007,29-37
[5]R.Kokku,U.Shevade,N.Shah,H.Vin,and M.Dahlin.Adaptive Processor Allocation in Packet Processing Systems.Technical report,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TR-04-04,2004.
[6]J.E.Smith,J.R.Goodman.Astudy of instruction cache organizations and replacement policies.Tenth Annu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June1983.
[7]N.Weng,T.Wolf.Analytic Modeling of Network Processors for Parallel Workload Mapping.ACM Trans.Embedded Comp.Sys.(TECS),418(3),Apr.2009,Vol Article18.
[8]L.Noonan,C.Flanagan.An effective network processor design framework:using multi-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and ob-ject oriented techniques to optimise the intel IXP1200network processor.In Proc.of the2006ACM/IEEE symposium on Architec-ture for network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s(ANCS),San Jose,California,USA,2006,P.103-112
[9]R.Hwang,M.Gen,H.Katayama.A comparison of multiprocessor task scheduling algorithms with communication costs.Comput.Oper.Res.35,976-993(2008).doi:10.1016/j.cor.2006.05.013
对高中体育教学分组学习研究论文 篇5
一、分组学习模式的依据
既然是分组学习模式,那么对于组的划分就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和标准。分组学习模式的依据可以说是多个方面的,对于一个同样的学习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媒介和手段都可以作为分组的一种依据。对于教学目的应该采用几个课时完成,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都可以作为分组学习的一个标准。同时,对于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民族和宗教信仰等都可以作为分组的一个依据。按照不同的分组依据,目前欧美国家采用的分组学习模式主要有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两个大类,从中又可以分成多种多样小的类别。目前经常采用的分组模式主要有ABC分组模式和灵活分组模式两种方法。所谓的ABC分组模式就是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将学生分为A、B、C组甚至还有D、E组,其中A组学生就是水平最高的一组学生,根据水平由高到低以此为B、C组。例如,对于高中的游泳课程而言,在第一节课老师为了能够将学生有效的进行分组,采用分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可以采用这样的测量对学生分组,对于在老师喊下水的那一刻,纷纷跳下水的那些学生可以化为A组,这些学生能够在不被老师逼迫的情况下就敢跳下水,说明其有一定的游泳水平。对于在老师的逼迫下跳下水的学生将他们划分为B组,这些学生可能有点游泳基础,但是对自己十分的不相信生怕下水之后自己会被淹。对于老师使用救生杆推下水的那些学生划为C组,这些学生可以推测是没有任何游泳基础的学生。这样老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组别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使学生能够在现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对于每个组的学生水平可能是一个层级上的,但是不同学生之间的优势特征又有很大的差别。这样经过分组之后学生首先能够在同组内相互的进行学习,寻找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灵活分组就是学生或者老师采用一个任意的指标,对学生进行临时分组,随着一项小的学习任务完成,学生又可以灵活的变动到其他组,或者是组成新的小组。例如:首先将学生按照性别划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等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之内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在将所有学生按照一定的`男女比划分成新的小组,这样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和同性以及异性一起学习获得的收获有什么区别,在处理问题方面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在不同小组之间变换就能够很快的知道,一个新的团队具有怎样的特质,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成员间的竞争和合作,在实现小组学习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自身目标。
二、分组学习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新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第一维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共存的目标,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提高其个人能力,最终做到学以致用。第二维目标就是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和分享环境,同时注重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的改善。第三维目标就是在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感情认知水平,不断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新分组学习模式的分组方式和标准。首先应该将分组的标准根据教学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进行重新的界定,使标准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真实要求。在划定分组之后可以在组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其次,该改变传统的ABC分组方式和灵活分组方式的局限,增加性别分组、行政分组、体能分组以及兴趣分组等多种方式。但是无论采取怎样的分组方式应该时刻遵循分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宗旨,是划分组别之后能够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3创新教学的结构和环节,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结构就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先后顺序对学生展开教学工作,只有在前面的内容教授完成之后,才开展进一步的工作。但是,高中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创新性的对教学结构进行修改,高中的学生都已经是具有相应体育基础的学生,在此背景条件下就可以将对根据上课的天气因素或者是主次等多种因素,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也可以根据不同组别内学生的情况不同,同时开展多种项目的教学工作,在一个小组掌握一种技能之后,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传教。例如:按照学生的兴趣不同,将学生分为篮球组、羽毛球组、足球组、排球组以及网球组等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是对这些球类运动感兴趣的,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教他们相应的技能和规则,之后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再让学生小组内进行更小组别的划分,通过内部更小级别的小组的比赛式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在老师感觉技能达到要求的标准之后,让不同球类爱好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传教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同时开展多种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
4完善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内容和方式多元化的评价系统是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这要求老师在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时,不能够单纯的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该结合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胜利、体能、体制等多种身体素质。使教学的成绩能够客观的反应在个人身体基础上,得到的改善和提高,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我,激发起不断挑战自我的魄力,不断增强其学习体育项目,为健康积极锻炼的动力。例如:对于田径运动中的跑步,如果对学生的成绩采用按照时间的快慢来界定成绩,那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性,让一个跑步高手和一个举重高手一起比赛,可定是前者赢,这无疑是从一开始就扼杀了后者奋力前进的动力。如果老师采用成绩的评定方式是将学生学习之后的速度水平和学习之前的进行对比,看学生进步程度的话,这肯定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挑战自我的动力。分组学习模式是一个能够和新课标水平要求符合的新的教学方法,将其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够充分体现出其具有的优势,很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
分组研究 篇6
【关键词】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当今社会,合作共赢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而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为现代课堂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逐渐改变了传统课堂上以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的顽疾。但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理解、操作不当,新的教学模式下还存在着一些低效现象,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使教学过程更为优化,使课堂变得更为高效。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人,教师是导师;学生的学习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给他什么,一切工作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教学即引领,导、学、做三位一体。
一、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成长和灵魂的感召,绝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教师永远是永恒的职业,教师素质永远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教师的博学睿智、自信从容、机智幽默、激情洋溢永远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二)高效课堂既是过程又是目标,课堂的高效来源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高效学习小组的培训。
(三)高效课堂要让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享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
(四)高效课堂的讨论、展示和点评是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阶段。
二、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的有效组织形式,在学习中起着动车组分动力机的作用
学习小组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髓,使学习过程走出了由教师一个人推动全班学生学习进程的尴尬局面,化整为零,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小组长的统一管理下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三、学习小组中组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学习小组长必须切实为本组的学习负起责任,任劳任怨地为同学们服务,勇敢地担当起学习小组的学习领袖角色;学习小组内应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角色,负起一定的责任,共同为了本组的学习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为:个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展示点评——教师点拨拓展——总结巩固评价
(一)个人自主探究
学生以高效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按图索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研究学习;同时,学生在根据学案完成自学任务后,完成导学案上的训练题目,以检验自学效果,找疑难,找不足。
(二)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完成导学案预习自测题目后,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先一对一进行AABB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交流学习中的收获,讨论学习中的疑惑,讨论跟踪训练中的问题。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更是让全体同学把思路打开,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全面掌控,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首先在组内三个层次中分层一对一讨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的向上一层同学请教,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解决问题。注意讨论时要控制好时间,进行有效讨论,要做好勾画记录。同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老师要巡回收集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快不了的问题,以备针对性点拨。
(三)全班展示点评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不仅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同时也将小组共性的学习困惑提交班级讨论;同时,每一个同学都有对其他成员展示内容进行评价的权利。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展示到黑板上,由一名学生讲解点评。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一一展示,每个组选一名代表,同时到黑板上展示,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前后黑板。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可以用其它颜色的笔对板示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改,其他同学一律修正导学案,让所有学生在展示环节中都处于紧张状态,有事可做。
(四)教师点拨拓展
点拨阶段,可以是教师对疑难问题、重点内容的点拨,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点拨、提醒;同样,拓展,可以是老师对相关内容的延伸、拓展,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拓展。
教师点拨提升的基本要求:一是对展示同学的答案和点评同学的点评情况进行评价,肯定好的,指出出现的问题,二是解答疑难问题,补充学生遗漏的要点,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和拓展,对文本内容进行挖掘和提升,归纳方法、规律,老师的讲解要语言简练,直奔问题,点深点透。
(五)总结巩固评价
课堂最后5分钟,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且及时进行当堂教学效果的检测,同时,对本节课学习小组、学生个人课堂学习的表现和效果进行评价。
“独学而无友”,一个人独自学习、闭门造车,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学习效果也不尽如意。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了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了学习中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学习,为学生营造能够合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最终促进了学生的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赵丰平.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
中职《钢琴基础》分组教学研究 篇7
一、钢琴基础课小组分组原则
“钢琴基础课小组分组原则”就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探究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分别选出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做为本组的“钢琴小老师”, 来指导本组成员课前预习“钢琴学习资源包”, 对本组其他同学的课后钢琴技能练习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并能够解决本组其他成员在钢琴技能练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简单问题。
把全班的学生按“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就是根据钢琴基础课学习成绩按优、良、中、差互相搭配组建学习小组, 每组6-8人左右。各学习小组课内、课外都是独立的, 这样子方便于分配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做为“钢琴小老师”, 实现本小组内小组成员学习任务的有效驱动:课前指导本小组成员预习“钢琴学习资源包”, 对资源包中的学习任务进行集体研究,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后监督本小组成员钢琴作业练习情况, 帮助钢琴老师解决钢琴基础练习过程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问题。
二、分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
分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实施:
老师课前制作“钢琴学习资源包”, 并发送到每位学生手中, 什么是”钢琴学习资源包”呢?即在上钢琴基础课前, 由钢琴老师根据授课内容制作出声音、图片、视频、微课等, 用电脑压缩打包发送给每个小组成员, 文件发送方法可以通过班级里建立统一的QQ群, 学生利用QQ群里的文件下载功能下载文件到自己手机里, 利用智能手机浏览文件里的内容, 对着学习资源包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导向表进行课前预习、课后练习。
“钢琴学习资源包”里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多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导向表”。
多媒体学习资源即在上钢琴基础课前, 由钢琴老师根据授课内容用手机的拍摄功能制作出学习视频。“学习导向表”就是分配学习任务的内容, 对钢琴学习任务进行简要说明、知识点重难点提醒、学习目标等。
由“钢琴小老师”组织本组成员课前预习、预练”钢琴学习资源包”内容, 每个小组成员在“钢琴小老师”的带领下, 课前对”钢琴学习资源包”的内容进行预习、预练, 小组成员对”钢琴学习资源包”里的学习重点内容、难点进行分析研究。
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堂为中心创设学生充分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课堂上再也不是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理论、传技能了, 而是让小组的成员到讲台上对”钢琴学习资源包”里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展示、汇报小组研究学习情况。创设立体、多元化, 综合的全新学习评价系统传统的钢琴基础科学习评价方式往往是对学生“一锤定音”式的评价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钢琴学习失去信心, 产生厌学情绪。
建立一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学习成果考核的全新学习评价体系, 包含以下几方面:是否课前预习学习资源包、小组协作学习态度、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等。
三、保障措施
为保障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须从软件、硬件方面完善。从软件上形成制度:把钢琴基础集体课分组教学模式制定为一个学科教学制度, 定期教研, 收集教学案例, 总结教学成果。完善硬件设施:钢琴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能够让学生接收”钢琴学习资源包”的无线网络路由器。
四、实施钢琴基础集体课分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分组研究 篇8
第十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盐。 分为三类盐。第一类是食盐, 第二类是碳酸盐, 第三类是化肥中涉及的钾盐、钠盐、铵盐。 由于盐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 因此盐的检验主要是特殊离子的检验。 在这堂课中, 通过粗盐提纯情景的延续, 使得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和应用在实验与分析中加以巩固, 最后铵根离子的性质通过语言技巧, 让学生自行回忆。 就事实而言, 复习课还是比较枯燥的, 因为复习课缺少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学生没有代入感。 基于这个考虑, 我选择将粗盐提纯的实验进行延续, 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以期减少复习课的枯燥, 提高复习效率。
当然, 必须承认, 粗盐提纯实验的延续, 起因是我来不及进行学生实验的后处理。 我在与其他学校化学老师交流中知道, 有一部分学校和我校一样, 没有专业的化学实验员。 一般是由某一位化学老师兼任实验员, 有的时候真心忙不过来。 阴差阳错, 我索性留下粗盐提纯后的样品, 作为复习课使用。 这样学生会觉得, 他们做过的实验和学过的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化学和生活一样, 总会有些意外的事情发生。 利用好这些意外会很有趣。
课堂纪律很重要, 在实验室上课, 如何维持课堂纪律是很头疼的事情。 刚工作的头两年, 我对课堂纪律的维持毫无办法。 我想要活跃的课堂, 师生平等的交流, 但不是乱。 或者说“乱”也可以, 但人心不能散。 后来我发现, 在电影院看电影, 遇到精彩的片子, 观众们总是全神贯注, “纪律”很好, 遇到烂片“纪律”就很差。 电影精不精彩就看情节好坏。 好的情节就是这么重要。 电影院没人维持“纪律”, 好的情节, 就会有好的“纪律”。 我尝试在化学课堂建立科学的足以吸引学生的情节。 好的情节可以带来好的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本来不是教学上的说法。 但是学生真的是在体验课堂, 权且当他们是用户。 就我对化学学科的体会而言, 化学实验本身就足以带来最好的用户体验。 尤其是学生分组实验, 我在最近一两年里, 会增加一些基础实验以外的, 但是又能帮助教学的实验, 比如粗盐提纯的后续实验。 学生只有上手做了实验, 才谈得上真实体验, 有了真实体验, 才会掌握真实的知识。 陶行知说:“在做中学。 ”
模块化整合学生分组实验的三类形式。
第一类, 按照实验类型与仪器类别整合。
比如, 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不管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氢气, 我在开学的时候就把仪器和药品全放在一个分组实验盒中。 分组实验盒不是塑料水槽, 我以前把塑料水槽当分组盒, 发现放不了多少器材。 后来出去学习, 看见有的大学校专业的实验室老师, 用了更大的盒子, 能放很多器材, 我回来就琢磨着改过来了。 这样, 我这三个单元的实验, 只要准备一次, 就可以用至少3年。 而且三个单元学习完, 所有仪器与药品全都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自己分析对比总结, 不但效果好, 而且省了我不少口舌。 当学生把这个分组实验盒里面的每一样都弄明白了, 那么南京中考的第16题 (气体制取填空题) 就不需要再过多练习了。
第二类, 按照课程内容与课程顺序整合。
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水的净化—溶液的配制—指示剂的简单制备—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粗盐提纯; 另一个是金属材料的性质比较—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三类, 基于微课的实验延伸。
电算会计分组核算全通用研究 篇9
分组核算是比总分类核算更高级别的核算, 即对一级科目再进行分类核算, 又可称为“零级核算”。研究分组核算是为了提供比总分类核算综合性更强、概括性更高的宏观分类核算信息。分组核算全通用有两层含义:一是分组核算的方法灵活、适用范围广, 各类企业、单位都适用;二是分组核算提供的信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对管理信息的需求, 通用性好。
一、分组核算的原则和方法
1. 分组的原则。
分组核算与传统的总分类核算一样, 都要遵循会计恒等和复式记账等会计核算的原理性规范。分组核算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全集性, 企业全部总账科目都要参加分组, 不能遗漏; (2) 唯一性, 每一个总账科目只能唯一地归属于某一组, 不可对其重复分组; (3) 至少两组, 分组后的组数不可少于两组, 如少于两组就等于没分组, 就是传统的总分类核算。
2. 分组方法。
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核算, 总账科目分组应遵循一些基本方法。实务中, 总账科目分组可运用以下两个基本分组方法: (1) 全部分组, 指对所有使用中的总账科目都进行分组; (2) 部分分组, 指对部分总账科目进行分组, 另外一些总账科目可以不参加分组。在选择某一分组口径的基础上, 部分分组必须遵循一个原则, 即除部分参加分组的科目外, 其余总账科目不参加分组。
通过全部分组核算可获得全新的、各种不同口径的分组核算指标, 这些指标的综合性和概括性都要高于总分类核算指标的综合性和概括性。部分分组则将分组核算与传统的总分类核算相结合, 同时提供部分分组核算和总分类核算的指标。
二、常规分组与现场分组相结合
分组口径即分组标准的确定, 是分组核算的基本问题。分组标准设计的好坏关系着分组核算提供信息的质量高低。常用的分组口径是按分组核算使用的经常性程度来分类, 可分为常规分组和现场分组。
1. 常规分组。
常规分组是指那些经常使用的、比较稳定的分组标准, 也称“固化分组”, 是分组核算的重要内容。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规分组标准: (1) 按会计对象将全部总账科目分为“资产”和“权益”两组, 这种分组标准有利于提供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的综合信息。 (2) 按会计要素将全部总账科目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组。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 其本身就是一种分组核算, 体现了手工会计分组核算的理念。 (3) 按账户的经济内容将全部总账科目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损益”五组。账户最基本的分类是按经济内容分类, 将账户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进行分类, 对于正确地区分账户的经济性质, 合理地运用账户, 提供企业经营管理和对外报告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 具有重要意义。 (4) 按账户的用途和结构的不同分为盘存账户、结算账户、资本和资本增值账户、集合分配账户、跨期摊提账户、成本计算账户、收入账户、费用账户、财务成果账户、调整账户和计价对比账户等十一组。该划分标准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详细地了解各个账户的具体用途, 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账户在提供核算指标方面的规律性, 以及提供管理上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 (5) 按资金的流动性将全部总账科目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六组。 (6) 按小类分组将全部总账科目分为“货币资金”、“流动投资”、“应收债权”、“存货”、“待摊费用”、“长期投资”、“长期资产”、“流动借款”、“应付债务”、“其余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其余长期负债”、“资本”、“未分配利润”和“损益”十六组。
不同划分标准下的分组核算有其不同的管理意义。第 (2) 、 (3) 、 (4) 种分组标准也是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对总账科目分组的基本方法, 由此可见, 分组核算在手工会计核算中已经存在, 并且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
上述六种分组口径采用的是全部分组方法, 在实际运用时也可采用部分分组方法。常规分组比较稳定, 会计软件可提供这些分组口径以供选择。
2. 现场分组。
现场分组也称随机分组, 是指分组口径由用户现场指定, 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以适应管理需要, 满足用户千变万化的分组核算需求。现场分组比较灵活, 会计软件应提供相应的操作功能。
将常规分组与现场分组相结合, 既能满足常规核算需要, 又能实现临时性核算要求, 将分组核算的严谨性和灵活性结合在一起, 以尽量满足用户的各种核算需求。
三、分组核算的六种核算形式
手工会计有六种核算形式, 即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日记总账、多栏式日记账和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这六种会计核算形式每种都可以提供性质不同的总分类核算指标, 以满足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信息需求。如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能逐笔序时反映各总账业务;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能汇总反映总账科目余额和发生额, 并试算平衡;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能够明确地反映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等。
在电算会计下, 账簿编制取消了传统手工会计的加工报表中介功能, 但其分类管理的功能更强大。目前, 国内有少数会计软件提供分组核算功能, 但仅局限于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实际上, 分组核算可与六种会计核算形式相结合, 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按六种不同会计核算形式进行分组核算, 可以大大扩充分组核算的功能, 用于满足不同企业的分组核算需求。
四、分组核算的随机核算功能
电算会计实施双轨核算制, 要求同时采用随机核算和实时核算。实时核算是指在会计核算期内, 由会计软件控制, 及时响应或必须进行的会计核算。实时核算的实质是生产自动控制、导弹制导等物理过程的实时操作在电算会计中的具体应用。而随机核算是指在会计核算期内, 按操作者主观随意性进行的会计核算, 主要目的是满足随机性管理的需要, 是随机过程在电算会计操作中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管理者需要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因此对随机性管理信息有着很高的要求。分组核算可利用各种会计核算形式, 将常规分组与现场分组、全部分组与部分分组、实时核算与随机核算相结合, 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强大的全通用分组核算管理信息。我国目前实施的会计准则适用于所有企业, 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类型, 并采用统一的一级科目及编码, 这也为分组核算全通用奠定了制度基础。
摘要:分组核算比总账核算的综合性更强, 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从宏观上对会计信息的整体性进行把握。分组核算将扩充全通用的随机核算功能, 从而增强会计核算软件的整体功能。
关键词:分组核算,随机核算,全通用
参考文献
[1].廖洪.新编会计制度设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0
[2].张晓琼.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 2006;11
[3].黄昌勇.电算会计基础.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
分组研究 篇10
卫星导航系统有多种完好性监测或增强的方式,其中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AIM)是在用户端独立实现的完好性监测方法,因其对故障反应迅速、实现简单等显著优点成为了一种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完好性监测方式。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规定,当GPS用作航空辅助导航设备时必须包含RAIM功能[1]。
早期的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算法,大多使用GPS单星座单频点的卫星信号,并且基于单星故障的假设,设计目标是保证民用航空飞行中航路到非精密进近阶段的完好性。然而,随着GNSS的发展,未来的民用导航接收机将可以使用多星座多频点的卫星信号进行定位和导航。可见卫星数量大大增加,一方面能够改善卫星的几何布局,显著提高定位精度和完好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多星故障发生的概率增加,原本的单星故障假设不再能够满足更高级别的完好性要求。越来越多的RAIM算法开始考虑多星故障的问题,本人也提出了一种双星故障假设下的多星座RAIM算法——IOWAS[2],该算法基于对卫星进行分组和在定位域加权的基本思路,能够兼容任意多个卫星星座,充分利用全部的卫星信号,支持民航的垂直引导进近(APV)飞行阶段。然而算法中缺乏对卫星分组策略的探讨,从而无法获得更高的可用性。为了拓展IOWAS算法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算法在各飞行阶段的可用性,本文探讨了IOWAS算法中的卫星分组策略优化问题。
1 IOWAS算法
如图1所示,IOWAS算法首先将全部可见卫星分为三组,分别计算各组的最小二乘定位解x1、x2和x3,将三个定位解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加权平均解xA作为最终的定位结果,其表达式如下所示:
其中,加权因子r1、r2和r3满足r1+r2+r3=1的条件。分组定位解xn(n=1,2,3)与加权平均解xA之间的间隔距离dn为三个检测统计量,根据最大允许的虚警概率,可以计算得到三个检测门限Dn。对于给定的最大允许漏检概率,可以得到每个分组定位解在无故障假设下的定位误差上限an。PLn=Dn+an,分别是假设第n个分组内无故障星时对应得到的保护级别。最终算法输出的保护级别PL=max(PL1,PL2,PL3),这是基于RAIM算法中普遍采用的“最坏情况条件”准则。
IOWAS算法的设计目标是保证APV飞行阶段的完好性,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完好性,垂直方向的完好性通常更难保证,所以以下讨论只考虑垂直方向上的定位精度和完好性要求。垂向保护级别VPL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VPLn是假设第n个分组的卫星不存在故障时得到的垂向保护级别,Dv,n表示垂直方向上的三个检测门限,av,n表示在假设第n个分组的卫星不存在故障时,定位解xn在一定置信度下的垂向定位误差上限,表达式如下:
其中,KFA是由虚警概率决定的参数,d Pn是第n个分组的定位解xn和加权平均解xA之间距离的协方差矩阵,KMD是由漏检概率决定的参数,Pn是第n个分组的定位误差协方差矩阵。
IOWAS算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优化加权因子,使得在满足定位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极小化VPL值,从而极大化算法的可用性,可以归纳为如下数学问题:
其中:σv为加权平均解xA的垂向定位误差标准差,σv-max为各飞行阶段规定的95%垂向定位精度所对应的最大垂向定位误差标准差。在对完好性要求非常严格的APV飞行阶段,定位解的完好性通常比精度更难保证,所以算法以牺牲一定的定位精度为代价,换取了更高的可用性,这样的权衡是必要且合理的。
2 卫星分组策略优化
IOWAS算法可以通过优化卫星分组策略,进一步提高可用性。分析式(2)、式(3)、式(4)后可以看出,通过减小,即减小每个分组的垂向定位误差标准差,可以降低VPL,从而提高算法的可用性。因此,本文卫星分组的基本思想是使每个分组定位解都具有最佳的垂向定位精度,即每个分组内的卫星都具有最小的垂向精度因子(VDOP)。
2.1 精度因子(DOP)
DOP是将用户的位置和时偏误差与伪距误差相关联起来的几何因子,用来表征用户和可见卫星在空间几何分布的好坏。精度因子越小,几何分布越好,定位精度也就越高。
精度因子通常包括几何精度因子(GDOP)、位置精度因子(PDOP)、水平精度因子(HDOP)、垂向精度因子(VDOP)和时间精度因子(TDOP)5个参数,各参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矩阵D=(HTH)-1,H是定位解算方程中的线性化关联矩阵,其每行的前三个元素分别为用户指向卫星的矢量与三个坐标轴的夹角余弦,第四个元素为1。由此可见,DOP值完全由用户与卫星间的几何分布决定。在计算DOP值时,应使用ENU坐标系,以方便表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定位精度。
通过仿真,给出一段时间内的各种精度因子数据。用户位置设为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某已知位置,卫星位置采样了GPS 25星在24小时内的1 440个历元的位置信息,仰角遮蔽角设为5°。图2给出了不同时刻的GDOP、PDOP、HDOP和VDOP分布曲线,图3给出了对应的可见卫星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可见卫星数都在6颗或6颗以上。VDOP值通常比HDOP值大,平均HDOP值为1.072 4,平均VDOP值为1.597 3,这也验证了卫星导航接收机的水平定位精度优于垂向定位精度。GDOP、PDOP和VDOP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因此,当希望每个分组内的卫星都具有最小的VDOP值时,即可以转化为使每个分组的卫星都具有最小的GDOP值,从而可以利用现有的很多针对GDOP的研究成果,探讨卫星的最佳分组策略。
2.2 卫星分组策略
根据参考文献[3]中给出的结论,当若干颗卫星位于天顶位置,其他卫星均匀分布在仰角为遮蔽角的底圆圆周上时,卫星具有最佳分布,即对应最小的GDOP值。因此,卫星的最佳分布可以用位于天顶的卫星数来表示,表1给出了卫星具有最佳分布时,位于天顶的卫星个数与可见卫星总数之间的关系[3]。
受到卫星的实际运行轨道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存在若干颗卫星位于天顶,其他卫星均匀分布在仰角为遮蔽角的底圆圆周上的最佳分布,因此,可以用高仰角的卫星来代替位于天顶的卫星,并且使其他卫星的方位角尽量在0~360°之间均匀分布,即可获得与最佳分布相似的分布,从而得到较小的GDOP值。在IOWAS算法中,对卫星分组优化的基本策略是使每个分组内的卫星分布都尽量与最佳分布相似,从而使每个分组都获得尽量小的VDOP值。下面给出具体的卫星分组过程:
(1)计算所有可见卫星的仰角和方位角。
(2)将可见卫星总数除以3,确定每个分组的卫星数。如果余数为0,则每组卫星数相同;如果余数为1,则第三个分组的卫星数比其他组多一个;如果余数为2,则第二和第三组的卫星数相同,都比第一组多一个。
(3)查表得到每个分组的卫星数对应的位于天顶的卫星数N1、N2、N3。
(4)根据每个分组的卫星数和位于天顶的卫星数,计算得到每个分组中剩余的卫星数L1,L2,L3。
(5)将所有卫星的仰角进行排序,选择其中仰角最大的(N1+N2+N3)颗卫星轮流分配给每组。仰角最大卫星的分配给第一组,第二大的分配给第二组,第三大的分配给第三组,以此类推,直到每个分组中得到的高仰角卫星个数分别达到N1、N2和N3。
(6)将剩余卫星的方位角进行排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轮流分配给每组。方位角最小的卫星分配给第一组,第二小的分配给第二组,第三小的分配给第三组,以此类推,直到每个分组中得到的卫星个数分别达到L1、L2和L3,从而使每个分组中除高仰角以外的剩余卫星的方位角都尽量在0~360°范围内均匀分布。
3 仿真分析
在这一节中,通过仿真来分析卫星分组策略优化对IOWAS算法性能的影响。在仿真中,卫星定位系统采用GPS 24星、Galileo 27星和GLONASS 24星的三星座兼容方式,共采样1 440个历元的卫星位置(24 h,一个min);用户位置遍历全球24个用户地点,它们取自于RTCA规定的GPS“最小操作性能标准”[4];仰角遮蔽角设为5°;伪距误差模型参见参考文献[5]。表2给出了国际民航组织(ICAO)对不同飞行阶段的垂向定位精度、告警限和可用性要求。
分别考察在双频定位模式和WAAS双频定位模式下卫星分组策略对IOWAS算法可用性的影响。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图中实线是简单按星座进行分组的IOWAS算法可用性曲线,虚线是使用了第2节中介绍的卫星分组策略之后的算法可用性曲线。可以看到,分组策略的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IOWAS算法的可用性,尤其是在垂向告警限比较小的时候,性能改善更为显著。
表3总结了IOWAS算法在不同飞行阶段的可用性。可以看出,在双频定位模式下,IOWAS算法无论采用哪种卫星分组策略,都只能支持一类垂直引导进近(APV-I)和二类垂直引导进近(APV-II)两个飞行阶段,在一类精密进近(CAT-I)飞行阶段,分组策略的优化可以使IOWAS算法的可用性提高7.15%。在WAAS双频定位模式下,无论采用哪种卫星分组策略,IOWAS算法都能够支持APV-I、APV-II和CAT-I三个飞行阶段,在每个飞行阶段,优化分组策略都能提高算法的可用性。
本文探讨了IOWAS算法的卫星分组策略优化问题,通过分析各种精度因子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借鉴已有的针对GDOP最小时卫星最佳分布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优化的卫星分组策略:使每个分组内的卫星分布都尽量与最佳分布相似,从而使每个分组都获得尽量小的VDOP值。仿真结果表明,分组策略的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IOWAS算法的可用性,尤其是在垂向告警限比较小的时候,性能改善更为显著。使用优化卫星分组策略的IOWAS算法,在双频定位模式下,能够以极高的可用性支持APV-I、APV-II两个飞行阶段,并将按星座进行分组的IOWAS算法在CAT-I飞行阶段的可用性提高了7.15%。在WAAS双频定位模式下,IOWAS算法无论采用哪种卫星分组策略,都能以极高的可用性支持APV-I、APV-II和CAT-I三个飞行阶段。
摘要:探讨了IOWAS算法中的卫星分组策略优化问题。通过分析各种精度因子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借鉴已有的针对GDOP最小时卫星最佳分布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优化的卫星分组策略:使每个分组内的卫星分布都尽量与最佳分布相似,从而使每个分组都获得尽量小的VDOP值。仿真结果表明,分组策略的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IOWAS算法的可用性,尤其是在垂向告警线比较小的时候,性能改善更为显著。
关键词: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卫星分组,精度因子,可用性
参考文献
[1]TSO-C129a.Airborne supplemental navigation equipment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S].FAA AircraftCertification Service,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Wash-ington D.C.,1996.
[2]郭婧,崔晓伟,陆明泉,等.支持垂直引导进近的多星座RAIM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56-160.
[3]Zhang Miaoyan,Zhang Jun.A fast satellite selection algo-rithm:beyond four satellites[J].IEEE Journal of Selected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2009,3(5):740-747.
[4]Document RTCA/DO-208.Minimum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irborne supplemental navigation equi-pment us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S].USA:RTCA,1991.
分组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05-02
一、分组合作学习的重大作用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应用范围非常广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能了解到课本上的术法公式,更加希望学生能开拓思维,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分离工作,缺少交流与沟通,在压抑单调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没有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久而久之也使得课堂变得无趣乏味,学生学习效果明显降低,整体素养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教学,正好能满足现下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在开展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建立团队协作意识,通过交流与互动,相互取长补短,总结出最好的学习方法与规律,同时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能力,进一步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地全面发展。
二、分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
1.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授课前都会列出授课大纲,备好课件,在分组合作学习工作展开前,教师需提前要求学生预习课题内容进行初步了解,还可以根据大纲列出本课题的学习目标,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便于学习过程中进行记录。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基本上氛围都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兴致不高,从而导致教学的效果差;但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准备上课内容,自发探索未知知识,让大家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例如学习物体形状时,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自备便于携带的不同形状物品过来,在准备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也会相对高出很多,在展示个人携带的物品时,还会让学生能够非常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保证上课的质量。
2.分组讨论,全员参与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将学生分为实力相当的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按照自己的教程目标完成任务,在学习时并不是每个人都分开独立的,而是讲究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目标,在过程中各抒己见,汇总交流,教师则在一旁指导协调,在关键时候为他们答疑解难。还是拿上述的例子来说,学生自备了上课辅助工具,都会非常乐意展示,在展示时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该形状物品的特点和特性的看法,毫不拘束地讲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不足的地方让其他小组成员补充说明,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有不懂或不同见解之处提出来共同讨论分析。如果讨论过程中发生分歧与争执,教师还需要发挥疏解作用,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课题的学习。
3.競争激励,相互交流
每个小组完成解说之后,就是交流互动的时间,教师可以采取有奖有罚的激励政策,以此激发学生们的的斗志,让他们更加团结,为了成功而更加努力,其实这也是一种锻炼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交流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每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思路,这也为将来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分享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要将不同特性形状的物品分类汇总,进行分析记录,教师则从旁公平公正地做出指导和评价,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轻松自在却又热火朝天的课堂中学习。当然,课后还需要每个人能够总结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吸收他人提出的好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在总结中不断提升自己。
4.教师引导,共同发展
其实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处于一个自主意识不算太强的阶段,他们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亟待提高,所以,在整个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要把控全场,占着主导地位。比如在他们分组讨论时,要经常要求他们勇于提出自己想法与疑问,鼓励他们敢想、敢问、敢做,还要耐心的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教师还是得思考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户外教学、影像教学等只要能对学生学习能力有所提高的方法,都可以进行尝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学生身上不断地摸索完善的教学经验,学生则能够在更好的教育下不断的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分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良好方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具备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方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该普及起来。如何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下,让这种方式更加高效更加完善,实现学生课堂知识的高效吸收、自主能力的全面培养、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是每个学生和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去实践总结的。
参考文献:
[1]. 王世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4(02)
[2]. 郭兰.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探究[J].吉林教育.2014(31)
小学篮球课异质分组教学实验研究 篇12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 小学篮球课教学改革也在深入推进, 如何在传统班级授课的基础上, 通过各类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刚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此, 小学篮球教育童谣需要面向班里的每一名同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有一定的素质提升。异质分组教学的应用就是通过组内的差异化分类, 使每名同学都能想会影响、帮助, 相互提高, 这是响应教学改革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 笔者尝试在任职学校篮球课中应用异质教学法进行实验研究, 以探求该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情况。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笔者在任职小学随机抽取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 其中每个班级各45名学生, 用于研究异质分层教学法应用实验情况。
2.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笔者以小学篮球分组教学、改革等关键词,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期刊搜索引擎, 查阅相关文献, 通过图书馆书籍资源, 查阅篮球教学改革相关书籍, 把握目前小学篮球教学改革现状, 并提炼研究思路、方法, 为异质分组教学实验提供参考。
2.2、实验教学法
为使实验更加周密,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师、场地、教材、教学内容方面均一致;教学方法方面实验班采用异质分组教学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具体情况如下:
(1) 实验班:教学分组按照差异化对等原则。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将其分为5个小组, 每个小组9人, 其中9人确定按照篮球综合素质情况由强至弱确定, 5个小组情况基本一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异质”、“合作”的核心作用, 引导、鼓励组内学生充分开展互助, 同时使组间形成一定竞争性, 营造“比着学”的良好氛围。
(2)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不引入任何创新教学方式。
2.3、专家访谈法
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本校篮球教学主任、教师, 对其进行访谈, 针对异质分组教学如何在学生篮球学习中有效应用, 以及异质分组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情况等进行了总结,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指导。
2.4、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异质分组教学的学生发放实验调查问卷, 共发放问卷90份, 回收90份, 回收率及有效率100%。
2.5、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教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讨论与分析
3.1、学生篮球兴趣分析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也是激发学生对外界事物学习的导向,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环节的基础。实验前,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篮球兴趣进行了摸底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1。实验班非常感兴趣的占总人数的20%, 对照班为17.8%, 比例比较接近, 感兴趣方面, 实验班比对照班少3名, 一般情况方面, 实验班比对照班多1名, 在不敢兴趣方面, 实验班与对照班人数相差1人。对各兴趣度进行T检验, P>0.05, 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故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篮球兴趣一致。
N=45
通过一学期教学实验, 再次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篮球兴趣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2。实验班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人数比实验前增加了7人, 比例占到35.6%, 感兴趣比例增加至51.1%, 一般情况比例明显境地, 不感兴趣比例为零, 实验班实验前后兴趣变化明显。对照班实验后兴趣也有所提升, 但是幅度相比实验班不高, 非常感兴趣比例为24.4%, 感兴趣比例为42.2%, 一般情况比例为31.2%。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兴趣情况经过T检验, P<0.05, 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实验班对篮球兴趣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班。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以及笔者对专家、教师的访谈, 认为在异质分组教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每个小组都有对篮球感兴趣且技术相对好一点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学习篮球过程中一方面能够通过师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通过帮助,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篮球基础, 降低了因苦难因素导致学生对篮球不感兴趣的因素, 因此学生篮球兴趣的提高比传统教学班采用整体教学要有一定优势。
N=45
3.2、学生合作意识分析
现代社会对具有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的人才越发重视, 合作意识不仅能够整合团队优势, 而且能够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位置, 以便发挥长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实验前,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摸底测验, 情况见表3。非常注重合作方面,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例相同, 注重合作方面, 实验班比例为28.9%, 对照班为33.3%, 一般注重和不注重方面, 实验班比对照班均各多一名, 对各项合作意识比例经过T检验, P>0.05, 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N=45
通过教学实验后,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合作意识方面均有进步, 但程度不同。非常注重方面, 实验班增加了9名, 比例上升至33.3%, 对照班增加了3名, 比例为20%;注重程度方面, 实验班由最初的28.9%上升至48.9%, 对照班由最初33.3%上升至42.2%;一般情况方面, 实验班显著减少, 仅有7名, 对照班仍有15名;不注重两者相差1人。经过T检验, P<0.05, 存在显著性差异, 可见, 通过实验后, 实验班学生合作意识进步程度要优于对照班。
N=45
经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合作意识方面的分析, 结合教学访谈实际, 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验班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相互帮助的意图,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互助合作意识, 学生在互助合作中有了进步就会产生正影响, 进一步强化合作意识。同时由通过组间竞争, 增加了小组内部的团结精神, 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3.3、学生篮球成绩分析
篮球成绩能够直接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验前采用统一标准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测验, 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分布大致相同, 其中90分以上学生较少, 比较优秀的学生较少, 70-79分学生所占人数最多, 占到50%以上, 说明多数学生篮球技术一般;不及格学生每个班均有3人, 见表5。通过一学期教学实验后, 采用统一标准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测验, 实验班90分以上人数增至12人, 占到总人数的26.7%, 比之前增加了11人, 进步比较明显, 80-89分人数由原来的9人增至21人, 人数也有明显增加, 不及格人数为0;对照班90分以上为8人, 增加人数为6人, 进步幅度比实验班明显少, 80-89分阶段, 由原来的11人增至17人, 增幅6人, 进步幅度少于实验班, 不及格人数仍有1人, 见表6。对学习成绩分布情况进行T检验, P<0.05, 说明实验班学习成绩优于对照班。
N=45
N=45
对于教学实验学习篮球成绩情况进行统计后, 针对数据情况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实验班明显优势在于发挥了“带、帮”作用, 整个小组学习篮球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充分帮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教师也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优秀学生以鼓励, 激发他们发扬帮扶的精神, 同时也启发学习基础弱的同学要积极向组内优秀学生请教、学习,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学习成绩进步明显。传统教学班由于学生多, 教师一个人教学精力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 学习过程中帮扶情况相比实验班也比较少, 因此在学习进步幅度上会比实验班有一定弱势。
4、结语
异质分组教学法在篮球教学实验中在学生对篮球兴趣、合作意识、学习成绩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班, 异质分组教学通过将不同类别学生分组, 在组内形成优等、一般、差三类学生, 通过教师引导、鼓励, 使学生形成组内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 同时教师也促使组间形成一定竞争, 增加了组内团结性和凝聚力, 因此学生通过一学期学习进步明显。
摘要:小学篮球教学改革是体育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笔者尝试通过异质分组教学法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探析异质分组教学的影响。研究表明, 异质分组教学教学通过差异化分组, 使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组间形成竞争的氛围, 在对篮球兴趣、合作意识以及学习成绩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
关键词:小学,篮球,异质分组教学
参考文献
[1]周潇蓉.对异质分组教学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 2014, 9.
[2]郑美霞, 王斌, 孟江华.高校篮球异质分组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5, 1.
【分组研究】推荐阅读:
分组竞标式教学模式的开发与研究05-26
异质分组教学法在高校游泳课中的应用研究05-25
分组分配10-16
分组控制05-14
弹性分组05-19
有效分组05-24
分组抽样07-13
分组管理09-16
分组思想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