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组

2024-09-27

如何分组(共12篇)

如何分组 篇1

学生分组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整节课的时间,在实验室分组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是由学生亲自动手使用仪器、观察测量、取得一定的数据、亲自分析总结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良好品德的重要方面,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替代不了的。

一、实验类型

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实验的类型。从教学目的的侧重点来划分,实验大体可分为四类:研究性、验证性、测定性、练习性。

研究性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认识物理规律,训练实验技能,它具有让学生“发现”的意义,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一定的物理规律。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就是要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的结论。

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由已知的理论推导出新的结论的正确性,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训练实验技能。如,焦耳定律,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这两种实验方法都是物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实验方法。前者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实验在前,结论在后,实验成为探索规律的主要手段,我们称之为探索性实验;后者是一种推理、判断在前,实验验证在后的研究方法,从科学方法看,它也是探索的一部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两者都有重要的作用。

测定物理量和物理常数的实验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及物理量的意义,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训练实验技能,并学会间接测量等一些物理思想方法。如,测定物质的比热容和将要在高中学习的测定重力加速度g的值等都是要求学生对已知的量进行测定。

基本练习性实验是对实验仪器的使用、装配训练的实验,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使用某种仪器,学习某种装配技术。如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安装照明电路等。

二、实验阶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一般分三阶段:准备阶段、操作阶段和总结阶段。

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认识实验仪器,做好操作与记录的准备工作。其核心是理解实验方案。这是调动学生实验主动性的前提。学生如果对目的、原理不了解,依葫芦画瓢地做实验,稀里糊涂地记一批数据,这就很难有好的收效。教师在实验的准备阶段中,要充分重视准备阶段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教材,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如在研究浮沉条件的实验前可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实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该物体受几个力作用,这几个力之间是什么关系?需要直接测量哪些物理量?各用什么仪器,怎样测量?

学生理解了方案,但没有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对此教师就必须考虑学生是否具备进行实验的技能。教师只有事先为学生进行实验基本铺平道路,才能使他们在课堂时间里,把精力集中在解决主要问题方面。如研究冰的融化和凝固是一个有难度的实验。学生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描绘曲线有困难;二是保持冰的各处的温度均匀有困难。而这些困难不是一次预习就能解决的,需要分散难点。在这个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相关的练习,如在学习大气压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观测大气压的值,并绘制出一个月的大气压的日平均变化曲线;教师也可通过画别的曲线给学生做示范,并在实验之前给学生明确指出做好本实验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目标。

2. 操作阶段

操作阶段就是把实验方案变为实践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安装和调整仪器,操作控制实验条件的变化,观察测量,取得必要的数据,排除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故障。这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良好习惯的关键阶段。为了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注意让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则和程序。这些规程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并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不按规程办事,不仅会造成很大的实验误差,使实验失败,而且会损坏仪器,甚至造成人身事故。

(2)注意培养学生以思维为指导、手脑并用、有条不紊的良好习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不意味着要学生机械地、不动脑筋地操作;相反,要求他们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实验。实验操作的顺序不是绝对不可变的,但有的步骤是不可颠倒的。如在测定某种固体物质的密度时一定要先测该固体的质量,后测它的体积,这两个步骤是不可颠倒的,否则就会导致错误。由于程序设计可能本身不正确或不完善,因此,学生要理解某个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托盘天平的时候,教师应当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先检查天平是否水平,再调节横梁平衡。关键在于理解横梁平衡的标志是指针在刻度盘的正中。而如果底座倾斜时,指针指在正中,横梁也是不可能水平的。在教学中教师可用板画示意图来说明这个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实践一下,学生的认识就会比较深刻。

(3)注意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的习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仪器,通过外部观察与分析,了解某些仪器的结构、原理,如滑动变阻器、电磁继电器等,还要把对各部分的观察联系起来,如电流表、电压表各对接线柱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与极性等。第二,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抓住观察目标。如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应把注意力集中到滑动变阻器通电段部分的变化和相应电流的变化。第三,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不放过偶然出现的现象。就是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目标之外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如在串联电路中,一只灯泡亮,另一只不亮,一个学生误以为不亮的灯泡坏了,他向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尽管这个学生的判断是错误的,但他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值得表扬的。教师在实验的指导中应不失时机地提出对全体学生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扩大受益的范围。

3. 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的一般任务是处理数据、分析结果及完成实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从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学习数据处理的某些方法,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作风。

新课改下,我们不仅要按一般的学生实验的要求要求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去发现、去理解、去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将来打下基础。

如何分组 篇2

图9

2.如果我们要把人拉到我们这个分组的时候,我们找到这个好友,点击“右键”,选择“组管理”,如图10所示

图10

3.然后点击把好友移动到刚建的这个组,就可以了,如图11所示

图11

4.如果我们建立好以后,需要修改组名的话,我们在“组名”上点击“右键”,选择“重命名组”,如图12所示

图12

总结: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使用飞信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适合一些刚使用飞信的新手看,希望这些可以帮到一些网友吧,

飞信电脑版如何分组: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分组 篇3

关键字: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分组教学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进行实验。

而小组学习是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利用好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分组合作学习,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原来只有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唱独角戏,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启发,变难为易,举手发言的人数就会明显增多。在课堂中具体做法是这样,必须合理的分组,小组分得是否合理、得当,与学习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为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应在仔细研究所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科学灵活的分组方案。就此,我谈一谈我在分组时的具体做法:

一、确定小组规模

在教学过程中,4人组成的小组最为灵活高效,它便于随时调整配对形式及人员搭配,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因此,可以将班上的学生总数除以4得出班上的小组数,如果能被4整除,那么商数就是班上的4人小组数,如果用4除不尽,多余的可能是1、2、3、人,那么可以使一个、两个或三个小组分别是5人或增加一个3人小组。

二、将学生分类。

把班上的学生按以往的表现及成绩(以操作技能、物理成绩为参照)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待进生(1:2:1)三大类,尽量要分的客观、准确。此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如:一个班内有40名学生,可将前10名分为优等生,11至30名分为中等生,剩下的为待进生。

三、将学生分到小组中。

在将学生分到小组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各小组之间保持平衡。

第一,每个小组都应该包含以上三类学生,应使全班各小组的化学水平大致相同;

第二,;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交往中常常出现优等生与优等生交往的多,尤其待进生常常与待进生交往多,为防止出现组内同质的现象,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

第三,应注意小组成员在性别、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多方面的情况:包括其性别、社交能力、性格等。在平時的教学中,尤其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我常常想把最合适放在一起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内。曾经,我按照性别分组,试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是太好。很多女生胆子小,对一些有腐蚀性的药品看都不敢看,更谈不上动手,而男同学在一起又不利于控制。后来,我又将程度差不多的学生放在一起试行后发现化学底子可以的学生相对于整个实验操作来看速度快、现象明显,但基础差的学生接受较慢,不利于整堂课的进行。再后来,我根据学生总体情况进行了分组发现效果比前两种效果好。因此,教师既要看到男女生心理发展上的优势,也要看到男女生在心理发展上的劣势,做到扬长补短,因性施教。社交能力上口若悬河的和沉默寡言的学生搭配;性格上活泼好动的与内向沉稳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这样不仅有助于小组角色分工,也可以让每一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利用互补优势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这样组于组之间才有可比性,使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

第四,每小组各设小组长1名,每月轮换一次。个别小组还可增设副小组长。由学生自己投票选出学习小组长或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指定。

小组长的选拔条件:①组长要有较强的责任心;②组长要有较好的课前预习习惯;③组长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小组实行动态管理

当某一小组分定后,应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如果频繁的打乱小组,将使刚产生的凝聚力消失,才培养起来的团体意识消解,评价也不易操作。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观察,对确实不能合作的小组,在两周后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小组作出调整之前要了解合作不下去的原因,让学生明白调整的意图。自己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绝不可把某些人随意调来调去,使小组合作无法连续进行。

五、座位的安排

分组后,教师应该明确,座位形式的变化,是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学习条件,在合作学习具体实施时,不应刻意或过分专注于座位形式的研究。一般情况下,为使优等的带动后进的,可以按待进-中等-优等-中等排座。到底该怎样排列座位,应以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为原则,在这种原则下,完全可以探索其他的形式。

这只是我个人在化学教学方面的一种分组方案,随学科的不同分组应该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共同的效果,促进课堂效率,

如何分组 篇4

一、掌握每个学生的信息, 便于分类建组

在建组前, 我们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家庭情况等作必要的排查, 掌握每个学生的信息, 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不要向学生公布优秀学生、后进学生的名单,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使每个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 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 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超出初中物理教学要求的范围,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当我们进行分组教学时, 要把优、中、差的学生进行座位编排搭配, 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帮助、交流和合作。

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

分组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改变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对所有学生统一要求的做法, 这是不科学的, 属于精英教学。新课程教学中, 我们不能按照教学大纲死教书,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的利用书本教学。对于基础欠缺的学生, 我们要从低层次出发, 对他们的辅导要耐心、仔细, 鼓励他们不断地取得进步;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 我们要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再接再厉, 适当的学习一些超出书本范围的物理知识, 切忌过分增加优等学生的负担。总之, 在分组教学中, 能解决学优生“吃得饱”, 学困生“吃得了”的问题, 就可以说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了。

三、将因材施教原则落实到教学的实处

1.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备课阶段, 就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针对性的备课。

比如, 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无论在回答问题上、例题选讲上、练习巩固上我们都要考虑周全, 区别对待;在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学优生, 而且要兼顾差生。

2. 在授课方式上要充分考虑“优、差”兼顾。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阵地。笔者在物理教学时, 常常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先分类自学→集中讲解→分别提问→个别指导→分层次练习→集体总结。这种分中有合, 合中有分的教学方法, 能有效地提高每个学生的物理成绩。在学生的练习、实验等教学中, 我们决不能做分层次教学的奴隶, 将“分”与“合”划上绝对的界限, 要做到“分而不散, 合而不死”, 充分解决好各个层次学生对物理知识接受的矛盾。

3. 分类作业。

练习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的书面作业, 可以分为课堂内作业和课堂外作业两种。一般情况下, 课堂内所布置的作业, 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不需要分类。即使部分题目, 对于后进生来说有点难度, 但只要他们努力, 也能够完成。而课外作业, 有很多是拔高的题目, 这些题目的难度较大, 我们不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只要能完成其中的部分问题就行了。我们也可以对难度较大的题目进行分解, 把它设计成几个有坡度题目来处理, 便于更多的学生吸取难题中的“营养”。在练习教学中, 我们绝不能盲目、重复地让学生进行机械的练习, 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4. 进行分类辅导。

辅导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 很多教师, 为了追求让学生考高分, 超常规地赶进度, 用增加课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 这是新课程教学所不允许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我们对学生的辅导要采用多种形式, 分类辅导。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我们主要采取点拨、组织各种竞赛的方式进行, 这样便于优生拓宽知识面, 满足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强烈渴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我们要进行个别辅导的方法, 从低起点开始, 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对于中等学生, 最主要的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辅导, 鼓励他们积极思维, 促进他们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5. 分组教学的实验原则。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 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原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措施。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他们的知识水平一样, 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也要注意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 我们要重点放在他们规范操作步骤的培养上, 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品质;对于中等学生, 我们要重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收集信息的能力, 使他们具备能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而对于优秀的学生, 我们要重点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使他们逐步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

6. 考查与评价。

在进行学习成绩考查的时候, 我们要注意试题的层次性, 每份试卷里的基本题必须占大多数, 提高题只能占百分之十左右, 而最难的题目, 只能占百分之五左右。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能比较好地完成基本题, 我们就要给予肯定, 如果能做一些提高题, 就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对于中等的学生, 如果能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我们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我们要力争使每位学生在测试中都能得到积极的鼓励, 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而换来成功的喜悦。

微信通讯录好友如何分组? 篇5

第一,信息的分群触达;第二,信息传递后的关系建立。

微信朋友圈已经实现了对好友的分组,实现需求一;需求二是非好友实现消息传递,也就是陌生人的临时会话,我来判断的话,出于微信好友私密关系考虑,当前暂不进行该功能的实现。

工具/原料

微信5.0

方法/步骤

1第1步,分组入口

分组的功能入口相对比较隐蔽,在朋友圈发照片的过程中,才发现该入口。如下图所示,分组入口,选择照片后,进入该界面,在【可见范围】看见“公开”,这就是朋友圈分组的入口。

2第2步,编辑我的分组

3第3步,新建分组

4点击新建分组后,进入选择联系人界面,选择好需要加入一组的好友,如下图,选择了两位好友。

5选择好友,给该组修改组名,如下图,修改为:产经经理

6第一个分组完毕。

7如此建立了【同学】、【腾讯同事】等分组。

8第4步,分组发送朋友圈消息

9选中后的两个分组【产品经理】、【腾讯同事】出现在“可见范围列表”。

注意事项

分组发送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是发文字而没有图片的话,那么全体微信好友都会看到你发了什么。如果有图的话,那就可以使用分组发送的功能

如何分组 篇6

一、教师要精心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期伊始教师就要制定好科学试验计划,分组实验要提前一周填写《实验通知单》给实验室的管理员。在《实验通知单》中要详细地列出所需实验器材的数量、分组数,以及实验室的使用时间,防止与其他班级“撞车”。对学生需要准备的器材,教师要提前通知学生做好准备;在自制器材方面要加以指导,提前检查是否准备齐全。教师做好实验的预测是掌握实验成败的关键,教师要提前做实验,估计学生在实验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想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好巡视指导。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如知道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等,为自觉地、有目的地、很好地进行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二、组员的合理分工

分组实验的人数为4~6人最为合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而且还要确定每位组员的职责。小组中应该有组长、材料保管员、实验记录员和汇报员。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分组实验。

三、适时提供实验器材

分组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要提出此次实验的目标、注意事项,而且要带领学生学习陌生器材的使用说明书,防止学生没有正确使用器材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如果学生没有明确此次实验的目标,那么学生在分组实验时随意性就特别大,看似热闹的分组实验就流于形式了。如,进行《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分组实验时,有的组的学生急于操作,没有专心听讲,在实际实验时不知道从哪几个方面去对比研究,从而没有得出结论。专心听讲的小组的同学知道从摆锤的质量、摆线的长短、夹角等方面去做对比试验,从而得出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得越快;摆线越长,摆得越慢。只有明确分组实验的目标,这样才会避免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拿实验器材当玩具玩的现象出现。

实验结束后,每组材料保管员要督促组员立即整理好实验器材。分组实验前的器材领取,试验后的器材归还和整理都是良好的分组实验习惯。教师一定要对学生乱丢乱放、丢三落四,实验后一走了之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

四、教师要大胆放手

学生掌握了实验原理,了解了实验方法和步骤后,教师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怕学生没有按自己的设计去实验,只要实验是成功的,结论是正确的就行了。我在上《简单的机械》一课时,学生每6人一组,自己准备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实验,大家相互讨论,课堂气氛特别活跃。第二天一早,孩子们把分组实验的结果呈现出来,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设。

五、分组实验评价要及时

良好的实验评价,能大大地提高分组实验的效果,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小学生分组实验评价主体,可划分为: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

教师点评主要是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和实验习惯的评价。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是指在生生评价之后,如果还有没有点到的方面或者评价不当之处,可以进行补充评价。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科学方法中指出: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陈述。学生的自我评价一般可以包括为:陈述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现象及其得出的实验结论。除此外,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同学互评是指在学生汇报了实验过程和发现的问题后,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他这样设计是否科学,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身参与了实验,再加上年龄段一样,学生间评价的角度要比老师评价的角度更准确,更贴近实验。

总之,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和提高组织程度,才能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如何提高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7

合作学习是需要花费时间的, 这也是合作学习成功的最根本的保证, 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 一般应大致分成两个阶段, 首先小组讨论前要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即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上感知新知, 进行思考, 而不是立刻对问题展开讨论, 那样将会使所有的讨论和认识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层面;第二阶段才是进行合作研讨,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 相互启发, 互相帮助, 共同解决问题, 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 并整理准备汇报。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讨论和交流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合作交流的时间应以学生讨论的进度和效益为标准, 而不能以教师的教学预设为标准。所以在很多课堂合作学习中, 会出现学生讨论的气氛热烈、兴致很浓, 而教师却频频看表, 生怕耽误了时间, 几分钟后, 教师不管学生讨论完否, 就匆忙喊“停”, 学生悻悻而归。这是明显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剥夺,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意识, 还学生主体角色地位, 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 所以在合作学习中, 要求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 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以要解决传统意义上的这一对矛盾, 做到两不误, 教师应多从合作学习的组织结构和实施细则上多下工夫, 以求高效能的合作学习, 来解决这一时间矛盾。

其次, 在合作学习时, 学生角色分工不明确, 合作讨论变成无序的辩论会。

在接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后, 学生没有对问题进行任何思考, 而是直接进行讨论, 所以大多数学生提出的见解都是较为肤浅、不成熟的意见, 以至于小组内观点各异, 由于理解不深, 便各持己见, 讨论辩解声此起彼伏, 这种貌似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 实则是一种低效能、高耗时的课堂教学行为, 对完成教学任务起不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所以要得到高效、有序的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书记员、检查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等。当然, 这些角色应轮流担任, 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使每个成员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倘若小组人数超过4人或少于4人, 也可以将这几种角色合并或再增加一些新的角色, 如“资料员”等, 甚至是专门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

这种小组内成员明确地分工,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 各负其责。合作学习时, 由组织者对本小组学习进程进行掌控, 小组的讨论、合作释疑井然有序, 对合作学习的成果或疑难问题都能得到学伴的充分关注和帮助,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增大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更重要的是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使课堂不在混乱嘈杂, 不在存在被遗忘、被冷落的盲点, 体现了一种高效能、低耗时的课堂学习结构。

最后, 学生在合作中“自我中心”意识严重, 忽略合作技能的培养。

单单从合作小组代表发言, 一张口就是:“我觉得应该……”“我认为应该……”, 我们就不难看出,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存在着严重的自我意识, 这实际上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有关。叶澜教授曾说过:“要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句话恰恰表明, 合作学习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 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功能。所以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将常用的合作交流技能 (如请求发言、求助他人、称赞他人、澄清观点、支持反馈、互相检查、表示疑义、提出建议等) 对学生进行训练。

有了较好的合作技能,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讨论交流中的混乱争论现象, 使交流讨论的问题得以快速有序地解决, 尽量地减少了学生在合作、释疑、得出结论中不必要的一些时间“内耗”。如在讨论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合作交流的技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太好了, 你的观点确是有独到的想法, 你看如果再考虑这几点, 你的见解会更精彩……”。所以想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你要首先尊重别人的观点, 才有可能体现团结合作的集体力量。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很多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先进的教学形式引入到数学课堂。但如果仔细观察, 就可以发现大多数小组合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即教师抛出一个问题 (或者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后, 在教师的授意下, 学生立即三五成群围成一组,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嗡嗡声, 学生七嘴八舌, 让人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 两三分钟后, 教师喊一声“停”, 学生们立即各就各位, 由小组代表 (往往是固定的) 站起来发言, 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应该……”, “我认为应该……”。很明显这种合作学习进入了难以自拔的“误区”。

如何分组 篇8

首先, 组建合作小组重在培养合作习惯, 打好合作基础。组建学习小组, 是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搭配若干异质学习小组, 通常以4~6 人为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是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关键。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思考, 踊跃发言的习惯, 这样既能表现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其次, 组建合作小组重在精心设计研讨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 结合班级学生实际,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另外, 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 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任何的合作学习都是以自主学习为先决条件, 合作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当然不讲原则地过多地合作学习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最后, 分组合作探究重在给足研讨时间, 提高合作质量。给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而不过分, 要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见解。

分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 也是促进学生会学习, 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努力研究, 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

摘要:组建学习小组, 是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组建合作小组重在精心设计研讨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重在给足研讨时间, 提高合作质量。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

如何分组 篇9

确定恰当的实验课题是开展学生分组实验的第一步.分组实验的主体是学生,要想保证 分组实验 活动的完 成质量,在课题的选择上一定 要符合学 生的实际 情况,包括学生 的知识水平、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课题选对了,分组实验才有实施下去的可能性.例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教学中,由于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位移、速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此次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提供了小车、纸带、长木条、铅笔作为实验器材,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探究“小车运动的位移与平均速度”的实验课题.这个实验课题在难易程度上刚好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以让学生利 用已有的 知识开展 实验活动,进而掌握新的知识.对于本节课 来说,这就是一 个很好的 开展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课题[1].

二、科学分组与合理分工

分组实验要想顺利开展,科学的分组与合理的分工是首要的条件.在一个人数众多的 班级中,学生的状 况存在着 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些学生比较细心,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有些学生则非 常善于组 织协调.面对差异 巨大的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的分工 对教师来 说是一个 很大的考 验.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组,使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所长,这样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整个学习小组都是非常有 利的.一般来说,课堂上开 展的分组实验以三到四人最 为恰当,这样的人 数既便于 讨论合作,又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挥.确定分组 以后,还要对每 个小组成 员的职责进行恰当的分工,包括谁负责实验操作、谁负责数据录入,谁辅助观察、谁负责管理协调等,这些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分工,这样在实验开始以后,每个学生 才能各司 其职,保证实验 活动顺利进行.在分工合作过程 中,实验目标 的完成当 然是很大 的收获,但在长期的分工合作中所培养出来的合作协调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2].

三、重视学生实验主体地位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应该是当仁不让的“主角”.然而,在很多的分组实验,学生却沦为了实验“操 作工”,在整个实 验过程中,除了实验操作是由学生亲自“操刀”的,其他包括实验计划制定、实验目标的确定等都是 由教师来 决定的,这样的分 组实验忽略了学生作为实验主体应当发挥的作用,既影响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教师过多的 干预下,也容易造 成学生的 逆反心理,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实验中,教师一定要把尊重学生实验主体地位的观念落到实处,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折腾”,这才是分组实验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的分组实验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 能,真正地培 养学生的 实验能力.当然,这种大胆放手需要一个过程,在初级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较多的指导,如帮助学生确定实验课题、理清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方案等,这样可以降低实验难度,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率.例如,在讲到电学的内容时,其中涉及了测定电源的电动势、测定电源的内阻、测定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把电流表改成电压表这样几个实验,在进行分组实验之前,笔者就把各个实验的目标、基本原理、实验方案简单给学生介绍一下,然后再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提供给学生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直流微安表、电位器、值电阻、导线电阻丝、开关、电阻箱、干电池、小电珠等一系列实验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实验仪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从所提供的实验仪器中选择.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同时又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经历了初步阶段,学生的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以后,在开展分组实验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放权”,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验设计工作,更加突出学生的实验主体作用,这种方式显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当然,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上的效果也会更加突出.

四、重视实验结束后的巩固教学环节

在实验活动结束以后,实验教学活动却没有结束,在学生实现实验目标以后,还要注意实验结束后的巩固环节.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可能会出现较多问题,但这反而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讨论探究话题.在实验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围绕着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差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探究最佳实验方法、寻找恰当的实验步骤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也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的实验操作现象等.通过这样的巩固总结,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自我纠错和完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通过对实验活动的及时巩固,也可以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的成果[3].

如何分组 篇10

近年来,随着新教师的逐年增加,我园新教师数量已占到教师总数的25%。因此,针对新教师层面开展有的放矢的园本研训活动,成为我园教研工作的重点之一。

为了使教研活动适合新教师需求,上学期初,教研组面向新教师开展“成长路上的困惑”案例征集活动。随后,业务园长和教研组长、新教师代表对征集的众多案例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如何有效地做好家长工作”这一主题在新教师的困惑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具有典型性。由此,我们确定了新教师分层培训的第一个教研活动目标:帮助新教师寻求职业初期家长工作的关键因素,使新教师更快取得家长信任,顺利进行家园沟通。

接着,我们通过比较,挑选了一位老师撰写的案例作为教研活动的背景素材供教师们研讨分析。

【案例】

新教师的困惑

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我,在工作中有很多的困惑,现就家长工作这一点说说我的困惑吧。

我第一年是与有着丰富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的黄老师搭班的。刚开始工作时,忙于学习班级管理,所以没有太注意家长工作。当我慢慢地熟悉了班级管理,有精力去关注其他方面时,我发现基本上没有家长与我交流沟通。除非黄老师有事不在班级,只要黄老师在,家长有什么问题肯定是问黄老师的。开始时我也很少主动与家长们交流,特别是祖辈的家长。后来会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了,但是他们看见黄老师,都会主动地转过去和黄老师交流。而且有的时候我和他们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时,会看见他们脸上有怀疑的表情。跟他们说孩子在幼儿园不好的表现时,他们总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孩子开脱或者表现出不太开心的样子。慢慢地我也开始有点回避家长工作了,特别是不愿面对祖辈家长。

希望各位老师帮我分析分析,为什么家长不愿意和我交流沟通,在家长工作方面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能使新教师更快地让家长接受。

二、选取研讨策略———根据问题特性开展“先分组后网络互动”研究

1.分组的背景。

选择好典型案例以后,我们考虑到了教研形式的问题。教研组核心成员一致认为这一研讨活动如果安排在常规的教研组中展开,新教师这一关键群体可能会因为在其他教师面前缺乏自信,或者因为有经验教师的先行观点而缺失表达的机会。因此,我们将研讨分为新教师组(三年以内教龄教师)和师傅组(三年以上教龄教师自愿申报),先展开分组讨论。

2.研讨点的设计。

围绕案例资料和教研活动目标,我们设计了具体问题,并整理在“解析卷”上,在教研活动前分发给每一位教师,引发教师有目的地讨论分析。

【解析卷】

3.现场分组研讨。

由两位教研组长主持,新教师组和师傅组分别围绕预设的解析问题一一展开研讨。有了分组的前提和解析卷的引导,教师们的讨论情况比当初预设的还要活跃。

4.网络分享互动。

我们把两组的研讨现场用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录像挂到校园网上,教师们通过网络分享交流信息,并利用网络评论功能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在网络上观摩了分组研讨实况以后,师傅们真实地了解了新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一些顾虑与想法。师傅们除了发现新教师经验不足、信心不足外,还了解到了新教师的虚心,对师傅的尊重、爱戴。师傅们对新教师做家长工作热情不够、缺乏主动性等一些表面现象有了新的思考与诠释,认为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去帮助新教师尽快胜任家长工作。

新教师看了师傅们对她们做家长工作特点的全面剖析后,感叹剖析是如此到位、透彻,也感受了师傅对新教师的宽容、理解与诚恳,明白了原来师傅们做家长工作游刃有余的背后藏着那么多道理。在师傅们系统地引领下,她们茅塞顿开,对做好家长工作有了方向与目标。

三、分析研讨过程———梳理呈现讨论的主要观点

在两组分组研讨的时候,记录员对每一位教师的发言进行实录。教研活动以后,教研组核心成员对各组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了各组的主要观点,以下列表格形式呈现。同时将文稿分发给教师,供大家进一步分享学习研讨的阶段成果。

1.家长不信任新教师的原因

2.刘老师开展家长工作的特点

3.新教师能较快取得家长信任的方法

四、反思研讨效益———对分组互动主题教研活动的两点思考

1.分组研讨切合问题需要,基本体现了教研价值。

本次教研活动在组织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从分到合的形式展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往师傅们和新教师坐在一起,新教师说困惑,师傅们会不自觉地居高临下说教。新教师们虽洗耳恭听,却缺乏自身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反而助长了依赖性。通过分组研讨,让各成员成了“平行”关系,而不是“上下”关系,创设了新教师有机会说的环境,减轻了新教师怕说错的心理压力。

2.分组研讨的依据、内容、方式有待改进,关注每位教师的体悟与发展。

研讨过程中发现新教师组部分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的与家长沟通的经验和能力,这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单纯按照教龄将教师分为新教师组和师傅组的方法有待改进,必须在针对性上进一步探究。比如围绕本次“新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的主题,可以让新教师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有选择地参与“新教师组”或“师傅组”,使研讨真正切合教师的需求。

如何分组 篇11

怎样开展分组活动比较好,幼儿对计算知识接受得快,掌握得牢呢?在这里根据我的实践,分以下几点加以论述:

一、安排好分组活动的内容

内容的安排取决于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需要。一般有如下的安排方式:

(一)围绕一个目标开展多层次的小组活动。例如大班,目的:学习5的组成。

分组活动:1. 移珠子学5的组成;2. 翻瓶盖学5的组成;3. 盖印章学5的组成;4. 数字填空学5的组成。

这样的分组活动多用于实施目标的初期,目的使全体幼儿都能掌握目标所指向的内容。

(二)围绕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开展小组活动。例如中班,目的:1. 继续了解8以内数字的实际意义(主要目标);2. 复习认识长方形、梯形(次要目标)。

分组活动:1. 看数字盖印章;2. 数字牌和圆点牌接龙;3. 点数转盘;4. 图形添画;5. 火柴棍拼图形。前面三个活动是围绕主要目标开展的,后面两个目标是针对次要目标安排的。

这样的分组活动多用于实施目标的中期,活动中教师着重指导幼儿实现主要目标。

(三)围绕并列的目标开展小组活动。例如小班,目的:1. 复习按颜色分实物;2. 复习认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3. 点数4以内的数。

分组活动:1. 分扣子(按颜色分实物);2. 分饼干,摸图形配对子(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3. 看点子盖印章(点数);4. 圆点牌接龙(点数)。

这样的分组活动一般用于实施目标的复习阶段,是将某些已经操作过的,但尚不够充分或问题较多的内容,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复习。

在安排活动内容时,一要注意系统性和连贯性,应根据数学的内容有序的安排活动,注意前面活动与后面活动、此活动与彼活动的内在联系。二要能适合幼儿的发展,不能只考虑活动内容而不顾及孩子的实际情况,在分组活动过程中也不能机械地执行计划,而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适时地调整活动的安排,或增加、减少、延续活动,或停止、加快放慢活动等。

二、交待小组活动的任务

首先要使幼儿在活动前认识操作材料,并知道怎样使用,掌握操作活动的规则与要求,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分组活动,以保证实现活动的目标。交待任务可以是面向全班幼儿的,如有新投放的活动有必要向全体幼儿说清楚活动的内容规则和要求;也可以是面向小组或个别幼儿的,如分组进行“数学棋”活动时,教师与组内幼儿边玩边讲解,他们就能很快掌握。若个别幼儿在某方面有突出问题,可以单个进行讲述。

在交待小组任务时首先应注意语言简明扼要。示范动作要干净利索,让全体幼儿都能听清楚,看明白。其次应注意点到为止,交待任务不是进行全盘的传授,而是指点幼儿明白操作的目的、要领,知道怎样操作即可。

三、建立分组活动的常规

在分组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内容、选用材料;可以自由交往,但必须建立必要的常规,以保证分组活动的效果。

分组活动的一般常规是:

1. 按活动规则和要求进行操作。

2. 允许换组时,必须让幼儿完成原小组的活动任务,并做到不妨碍别人的活动;不强要别人正在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能够等待。

3. 说话的声音不能太响。

4. 学会为自己的活动创设条件,如与同伴协商解决问题;主动向老师提出要求;必要时自己开辟活动空间、寻找材料等。

在建立常规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

1. 充分重视每个活动任务的第一次交待,务必使幼儿一开始就正确掌握活动的规则与要求。

2. 创设必要的条件。如充分利用空间,减量避免拥挤、等待,方便幼儿操作、换组;材料的供应要充分,避免因材料的缺乏而发生争执;材料的摆放便于幼儿取放等等。

3. 在等待活动规则时,不仅要让幼儿明白应该遵守规则,还应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守,如在提出“换组时,要把在原小组使用过的材料整理好”的常规要求时;要让幼儿明白这既为了爱惜材料,也是为别人的操作做好准备。

4. 提出常规要求后,须始终坚持,使之形成了好的习惯。

四、重视分组活动的指导

分组活动不是自修的,必须有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一般有:

1. 全面地把握幼儿的活动情况,这是实施指导的前提。

2. 有针对性的辅导。

3. 适时调整操作材料。

4. 随即进行讨论。

如何分组 篇12

测量的目的是确定被测量的值。由于测量工作的不完善以及人们对被测量及其影响的认识不足, 致使被测量的观测值每次往往是不同的。而且, 在测量前对观测值也是不可预知的。所以在每次测量实验报告中, 均应指出测量的不确定度以及被测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在测量实验中, 经常会遇到计算两个量之间相关参数的问题, 常见的形如y=a+bx.y=a+bx+cx2,y=a+bx+cy+dxy, 以及y=Asin (ωx+μ) 等等。其中求直线y=a+bx的直线拟合参数a, b是较为常见且应用较广的。如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中, 当取得多组测量值x, y进行直线拟合g=2b便可得g值[1], 以得到最佳直线拟合参数a, b。在组合测量数据后期处理过程中, 常用的方法有分组计算法与分组求差法, 但是二者均会涉及到大量繁杂而冗长的数据计算, 本文将基于数学软件Mathematica分别介绍如下。

1. 假设实验数据

用下列数据 (如表1所示) , 分别就上述两种方法, 分别进行拟合并求出拟合参数a, b的值。

2. 分组计算法

测得的n组 (x, y) 数据带入方程均可形成方程yi=a+bxi+εi (为误差项) , 并得到了一个方程组。当n为偶数时, 便可将方程组分为两半 (均有) 个, 当略去误差项εl, 即可由两部分对应的二方程分别得到n/2个a和b的值。再求出a, b的平均值, 以及a, b的标准偏差。

2.1 处理程序

2.2 执行结果及分析

所以。分组计算法引入线性方程组用于求解实验数据的拟合参数, 对于一般精度要求不高的实验, 处理简单, 易于理解, 但是要求测量次数必须是偶数。

3. 分组求差法

在分组计算法中方程组的基础上, 将两部分方程分别求和:

3.1 处理程序

3.2 执行结果及分析

, 最终得知, 。前面的关于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数据求和以及的平均值亦可得出作为验证和纠错的依据。分组求差法是利用误差求和会产生互相抵消的效果, 以使得明显变小, 已达到拟合直线参数计算的目的。但是, 与分组计算法法类似, 同样要求测量次数必须是偶数。

4. 两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4.1 共同点

分组计算法与分组求差法均是由所得n组数据, 由建立n个方程, 从方程组出发以拟合出a, b的数值;两种方法均要求测量次数n为偶数, 才能实现平均分组;在进行测量数据拟合a, b值的过程中, 均假设测量值xi的误差对a, b值的影响远小于yi的误差影响;拟合值a均与b有关, 这也是由方程的结构所决定的。

4.2 不同点

在误差项的处理上, 在分组计算法中是直接将二方程中的误差项忽略, 得出的是含有误差的和值;分组求差法是利用误差求和将会相互抵消的性质, 使得误差项的绝对求和变小;在值的不确定度的表示上, 分组求差法未能计算出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5. 结语

由于测量的的定义不完整、方法不理想、设备不完善、环境不确定、人员的技术差异等等。在实际测量中, 要提高值的精确度关键在于测量本身。分组计算法与分组求差法只是提供了给我们在实验数据处理后期对组合测量数据分析和相关系数拟合的一种方法, 而且两种方法拟合相关系数的数值也有一定的差别, 在具体的实验中, 因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最终采用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树武.普通物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

[2]丁大正.Mathematics5在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6

上一篇:抗变形结构下一篇:心理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