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策略

2024-10-26

分组策略(精选12篇)

分组策略 篇1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而英语的分组教学模式, 正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践行和有益尝试, 在此, 我就对英语分组教学的体会总结如下, 与同行们分享与探讨。英语分组教学就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实际,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单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 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活动。

一、英语分组教学的优势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英语分组教学改变了以往学单词, 读课文, 讲语法传统的教学方式,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参与思考, 变以教师为主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他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的过程, 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自然会得到很大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是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而是成了学生用来考试的工具, 其交际的目的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英语分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小组间交流的过程中, 有了更多的运用语言交际的机会, 锻炼了他们的口语和表达能力, 真正实现了英语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 形成合作意识, 英语分组教学就是要通过相互启发, 产生思维上的碰撞, 在参与中形成自信, 锻炼能力。同时, 在分享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中, 可以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养成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更能深刻地理解合作共赢的道理, 这对于独生子女占绝大比例的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尤为重要。

二、英语分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分组活动的优势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但我们不能一节课都在进行分组活动, 活动任务本身就应该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任务支架基础之上, 更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标准。英语分组教学要坚持针对性和时效性统一。犹如我们需要在孩子饿了的时候再分给他食物一样, 分组活动必须设置在需要的时候。我观摩过很多公开课, 有的老师为赋新诗强说愁, 分组不是为了活动, 而是为了表演, 一堂课看起来, 热热闹闹, 其实意义不大, 又劳民伤财。因此是否采用小组教学, 要针对其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的难易程度, 例如为了通过小组的交流, 互动锻炼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内容的难度较大, 学生在独立解答的问题的过程中很吃力等, 这样的时候分组是很有必要的。小组的划分切记随意性, 并不是说简单的你们一组, 他们一组。Pairwork和groupwork什么时候分?分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是怎样分组的?例如有一个活动任务要求为自己一家制定一顿丰盛、健康、营养平衡的晚餐。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 (in groups of four) , 每个小组都有1-2名学优生, 分组就应该在课前的准备阶段进行, 一人为Father, 一人为Mother, 一人为child。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记录。首先各自说明自己喜爱的食品, 然后协商做出晚餐的计划。文字结束以后, 要求每人熟读三遍, 其他人做好读音的订正, 在输出阶段每个小组选1~2名学生到讲台, 陈述自己的计划, 同时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 反复训练他的阅读和运用。小组划分过程中任务要明确, 在一个方向和目标都不清楚的情况下, 难免就会迷失方向。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 把要求和安排简明扼要的交代清楚是必须的。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要充分体现, 学生采用了分组学习, 并不是说老师成了观众, 成了旁观者, 因为活动的过程中小组内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方法要及时说明, 难点要及时点拨, 溜号要及时批评, 闪光要及时褒奖。例如在上文提到的活动中, 老师应该在任务的生成阶段做好每个小组的参谋, 适时地处理好学生在预设阶段出现的问题, 尤其是像句子如何表达, 从哪些角度去思考等问题。而在任务的输出阶段更应该做好监督、裁判工作。重视分组活动反馈, 及时做出评价, 像有的专家所言, 太活的课堂不一定就精彩。分组活动本身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活动结束以后学生的效果如何呢?我们不能“付出而没有回报”教师必须有对学生分组效果的反馈, 并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 优点和不足要点明。

总之, 分组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活动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在学生人人能参与, 人人能表现的活动中,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并真正实现了英语的交际功能。但小组教学作为一个小课题, 它的内涵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实践而有所改变, 我们英语教师都应该认真的去思考, 去探索。

摘要:初中英语的分组教学模式,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信, 形成合作意识,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分组教学,优势,遵循的原则

分组策略 篇2

小学数学论文-分组学习思维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对小学生的素质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可以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定基础,目前,部分教师在应用小组教学法时,没有意识到对话式教学的重要性,难以发挥小组教学法的优势。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安排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较为良好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使学生能够养成相互探讨的学习习惯。

1思维对话的概括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基于分组学习探讨思维对话教学法是较为重要的,但是,目前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思维对话的重要性,甚至对其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对思维对话教学模式进行了概括,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1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对话: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思维对话模式进行教学之前,与教学内容进行思维对话,能够良好的设计出教学方法,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沟通,总体来说就是教师利用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生活经验,整理教学内容,了解教学重点、难点,据此为学生进行授课准备。1.2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与教材之间进行思维对话,就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数学学习的经验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整理,并且能够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四边形》一课时,可以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四边形,来探索四边形的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良好的发挥出思维对话学习方法的优势。1.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思维对话教学的作用,通常会与学生进行思维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接纳教师,还需要教师创新对话方法,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问题的提问、知识的交流、言语的沟通、鼓励与评价等。同时,教师会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学生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也可以从思维对话中,获取更多的教学经验,对自身的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1.4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对话就是根据某一知识点,进行探讨与研究,作为小组教学法,学生之间的探讨是基础项目。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汲取对知识点较为正确的见解。在此过程中,可以是一名学生与一名学生之间

xiaoxue.xuekeedu.com

进行数学知识的交流,也可以是多名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之间才可以更好的进行思维对话。同时,教师在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之前,会对学生进行讨论要求,提出问题: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程的重点知识是什么?课程的难点知识应该怎样有效理解?等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还能够更好的进行思维探讨。1.5学生与自我的交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对话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其中学生自我之间的思维对话是较为重要的,学生可以在自我对话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可以有良好的反省,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更好的与教师、学生进行思维对话,为其日后的发展产生良好影响。

2基于小组学习思维对话教学的策略

2.1设置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更好的应用思维对话教学模式,就要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情境教学方法是较为有利的教学方式之一。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同学们,我们现在在一个角的世界里面,教室就是角的世界,大家一起来寻找教室中哪里有角。”然后安排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教室中寻找角。在探讨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各个小组安排一名学生回答教室中存在的角的数量,教师要奖励回答较好且较为正确的小组,对于其他小组,也要适当的进行鼓励,提高其自信心与学习兴趣。2.2重视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思维对话教学法时,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讨习惯,提高学生对思维对话学习法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克与千克》一课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家中自主预习课程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探讨的形式讨论学生自己总结的课程知识。同时,学生之间要对彼此进行评价,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互相沟通的过程中,养成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质,反省自身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加以改正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素质[4]。2.3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在应用思维对话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的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对话。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测量》一课时,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准备生活中用到的测量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测量桌子、凳子、黑板等,为了提高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测量彼此的身高,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3结语

初探合作学习中的分组策略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分组;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五三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五”即课堂教学五环节:自习(自主预习,熟悉内容)、自疑(自主生疑、产生目标)、自探(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自测(自我检测、温故知新)、自结(自主小结、盘点收获)。“三”包括教师三类引导:引导思维能力、引导方法技能、引导情感态度;也包括三种评价:过程性评价、结论性评价、态度性评价;还包括三种课型:自习自疑课、合作探究课、达标自测课。“一”即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高效的、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保证这一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分组是关键,分好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

一、合理安排小组成员

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情况,均匀分配成9或10组,每组6人或5人,组内相对而坐的学生成师徒关系。尽量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间同质”可以平衡各小组的水平,有利于小组之间的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合作,促使小组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向其“最近发展区”发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尤其要注意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同学要分放到不同的小组,这样做才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帮互学,参与到学习中。

二、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必须要求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因此,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出组长、小组活动的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成果展示人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既能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也能同其他伙伴配合,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

总之,合作学习中效果、效率好坏,恰当的分组、合理的分组是关键。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小组,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政杰.合作学习.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2]丁桂凤.合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走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

初中数学分组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4

一、初中数学分组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分组教学,对学生整体的发展以及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分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氛围,但是又能够在本小组内进行良好的分工和合作,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次,分组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参与性和热情。小组学习是一个集体性的合作学习,各小组成员能够在相互的帮助下解决一些较难的数学问题,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最后,分组教学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的课堂,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分组教学注重学生积极性的提升,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开展分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分组教学开展的具体措施

(一)进行合理的分组

数学教学分组教学合理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关键就是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合理的分组能够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首先,数学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和积极性,还要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性格特征以及办事能力等,将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组,每一小组人数不超过六人,而且每一小组要合理地分层,有学习成绩较好的,有学习成绩较中等的,也有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其次,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最后,数学学习小组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分工与合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再分组。例如,一些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给数学成绩较落后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二)有效地组织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的有效开展与教师良好的组织和调控的能力密切相关。良好分组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进度,调控学生的分组讨论。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地开展分组教学,就会使得分组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进行讨论时,学生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思想抛锚或者是讨论其他的话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要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较难的问题,可能全小组成员都不会解答,这时如果教师不能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很可能知难而退,思想抛锚,转而思考其他的问题。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学习的关键处进行点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地调控课堂进程,不能够只是按照教案的预设进行程序性的教学,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生成,使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与追问中提升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锻炼数学学习的思维,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

(三)合理地进行分组学习评价

合理地进行分组教学评价是保证分组教学有效开展的保障,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以及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有效地进行分组教学评价。首先,教师要注意评价语言,在小组教学的评价中不能够使用一些极端化的言语评价学生,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既要指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也要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使这些学生保持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整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即进行及时的反思,从预设入手直至课堂教学结束,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优缺点,并进行及时的改正。反思是数学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通过反思能够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以及提升小组学习的效率;最后,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良好的教育都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在数学教学开展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及时地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努力学习数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进而积极地学习数学。

党课分组讨论 篇5

1、你认为作为大学生,应该为这个党、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我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学好知识。目前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只有学好知识,今后我们从才能更好的为党、为社会多做贡献。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虽然我们还不能像一些专业人士一样为党、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并在生活中认真贯彻实施。这就是对党、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此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我们也应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为党的建设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份贡献。

2、两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哪些?你如果有机会问总理,你会问什么问题?

 收入差距会继续拉大吗?

 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

 通货膨胀会来吗?

 拆迁条例能够顺利出台吗?

 中小企业能得到实质性的关心吗?

如果我有机会问总理问题,我会问:总理您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政府能为当代大学生做些什么吗?您能给我们提几点意见吗?

3、如何看待“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之争?

首先谈谈我对“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两种观点的理解:

“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就是自己表面上是为了别人做某件事,但是实际上他做这件事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他自己。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就是从表面上看,一个人做某件事是为了他自己,但是实际上,最后收益的不只是他本人,还有其他的人跟着他收益了。虽然这从表面上看是出于个人的利益,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供应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双赢的方法。

从表面上看,这两种观点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更适合于我们的道德理念,而“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就背离了我们的道德标准。但是我觉得,这要具体的看待这两个观点。也就是说看这两种观点,应该分情况。比如:如果一个人,表面上为别人做事,然而事实上,他是受益最大的。但是,其他人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好处。我想这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就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能以“主观为别人,客观为别人”为自己的价值观。这样不利于我们党树立党风,同时也会影响我们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同时这种观点会误导更多的共产党人步入歧途。会加剧我们社会的贪污受贿现象。

对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就像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明了一个机器。自己得到了经济上的满足,然而就在他自己收益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而得到益处,并且这方面的益处将是他个人益处的很多倍。从这方面看虽然这种行为方式有点自私,但是想到最终的结果,他的这种行为方式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别人的收到的好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这必定会遭到其他人的唾弃。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们的是人民的代表,我们应该首先为他人着想,为别人谋利益。虽然“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最终利益还是别人得到了。但是会先给别人留下坏的影响。为了党的建设和挡在人民中的光辉形象我们应该,默默地为人民谋利益。以免产生坏的影响。

改善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策略;方式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课程。有许多的物理知识,光靠理论的讲解是无法达到它的教学目的的,学生的理解是在不断地进行实验与观察后认真思考中得来的,是需要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组演示的。只有课堂上不断地实验与总结,学生才可以感受到书本中的知识点,才可以更加扎实地掌握与理解。

一、逐步完善实验分组的方式

可能大多學校在师资实体上是有限的,所以,必须要采用分组的方式来完成实验教学,这种分组教学方式使得实验教学的质量受到了影响,使得学生接受知识参差不齐,消化知识点与实际操作时间不够,让学生无法对知识完全消化吸收。所以,学校必须逐步完善这种实验分组的方式,争取做到同一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这样给每个学生就会增加动手的时间与机会,还可以让他们有时间去沟通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意识。

二、演示实验是上课分组实验课的基础

只有老师实实在在地进行实验演示,才能让学生认真做好实验,才能达到分组实验的目的,并且这也是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也是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提高的关键。课堂演示实验是将实验实体直接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让他们直观地去理解与感受,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并且让他们学会总结经验,学会归纳和分析等等。所以,课堂演示对老师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思路,要有准备。并且还要挑选那些学生好理解,能够独立完成的流程。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要适时进行指导,发现错误时要及时进行纠正。如此才能增加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对实验操作的信心,使学生整体的实验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学会动手实验,需要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并且以学生为主体,将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做到实处,使得物理学习质量得到真正提高。

分组策略 篇7

卫星导航系统有多种完好性监测或增强的方式,其中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AIM)是在用户端独立实现的完好性监测方法,因其对故障反应迅速、实现简单等显著优点成为了一种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完好性监测方式。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规定,当GPS用作航空辅助导航设备时必须包含RAIM功能[1]。

早期的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算法,大多使用GPS单星座单频点的卫星信号,并且基于单星故障的假设,设计目标是保证民用航空飞行中航路到非精密进近阶段的完好性。然而,随着GNSS的发展,未来的民用导航接收机将可以使用多星座多频点的卫星信号进行定位和导航。可见卫星数量大大增加,一方面能够改善卫星的几何布局,显著提高定位精度和完好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多星故障发生的概率增加,原本的单星故障假设不再能够满足更高级别的完好性要求。越来越多的RAIM算法开始考虑多星故障的问题,本人也提出了一种双星故障假设下的多星座RAIM算法——IOWAS[2],该算法基于对卫星进行分组和在定位域加权的基本思路,能够兼容任意多个卫星星座,充分利用全部的卫星信号,支持民航的垂直引导进近(APV)飞行阶段。然而算法中缺乏对卫星分组策略的探讨,从而无法获得更高的可用性。为了拓展IOWAS算法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算法在各飞行阶段的可用性,本文探讨了IOWAS算法中的卫星分组策略优化问题。

1 IOWAS算法

如图1所示,IOWAS算法首先将全部可见卫星分为三组,分别计算各组的最小二乘定位解x1、x2和x3,将三个定位解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加权平均解xA作为最终的定位结果,其表达式如下所示:

其中,加权因子r1、r2和r3满足r1+r2+r3=1的条件。分组定位解xn(n=1,2,3)与加权平均解xA之间的间隔距离dn为三个检测统计量,根据最大允许的虚警概率,可以计算得到三个检测门限Dn。对于给定的最大允许漏检概率,可以得到每个分组定位解在无故障假设下的定位误差上限an。PLn=Dn+an,分别是假设第n个分组内无故障星时对应得到的保护级别。最终算法输出的保护级别PL=max(PL1,PL2,PL3),这是基于RAIM算法中普遍采用的“最坏情况条件”准则。

IOWAS算法的设计目标是保证APV飞行阶段的完好性,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完好性,垂直方向的完好性通常更难保证,所以以下讨论只考虑垂直方向上的定位精度和完好性要求。垂向保护级别VPL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VPLn是假设第n个分组的卫星不存在故障时得到的垂向保护级别,Dv,n表示垂直方向上的三个检测门限,av,n表示在假设第n个分组的卫星不存在故障时,定位解xn在一定置信度下的垂向定位误差上限,表达式如下:

其中,KFA是由虚警概率决定的参数,d Pn是第n个分组的定位解xn和加权平均解xA之间距离的协方差矩阵,KMD是由漏检概率决定的参数,Pn是第n个分组的定位误差协方差矩阵。

IOWAS算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优化加权因子,使得在满足定位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极小化VPL值,从而极大化算法的可用性,可以归纳为如下数学问题:

其中:σv为加权平均解xA的垂向定位误差标准差,σv-max为各飞行阶段规定的95%垂向定位精度所对应的最大垂向定位误差标准差。在对完好性要求非常严格的APV飞行阶段,定位解的完好性通常比精度更难保证,所以算法以牺牲一定的定位精度为代价,换取了更高的可用性,这样的权衡是必要且合理的。

2 卫星分组策略优化

IOWAS算法可以通过优化卫星分组策略,进一步提高可用性。分析式(2)、式(3)、式(4)后可以看出,通过减小,即减小每个分组的垂向定位误差标准差,可以降低VPL,从而提高算法的可用性。因此,本文卫星分组的基本思想是使每个分组定位解都具有最佳的垂向定位精度,即每个分组内的卫星都具有最小的垂向精度因子(VDOP)。

2.1 精度因子(DOP)

DOP是将用户的位置和时偏误差与伪距误差相关联起来的几何因子,用来表征用户和可见卫星在空间几何分布的好坏。精度因子越小,几何分布越好,定位精度也就越高。

精度因子通常包括几何精度因子(GDOP)、位置精度因子(PDOP)、水平精度因子(HDOP)、垂向精度因子(VDOP)和时间精度因子(TDOP)5个参数,各参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矩阵D=(HTH)-1,H是定位解算方程中的线性化关联矩阵,其每行的前三个元素分别为用户指向卫星的矢量与三个坐标轴的夹角余弦,第四个元素为1。由此可见,DOP值完全由用户与卫星间的几何分布决定。在计算DOP值时,应使用ENU坐标系,以方便表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定位精度。

通过仿真,给出一段时间内的各种精度因子数据。用户位置设为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某已知位置,卫星位置采样了GPS 25星在24小时内的1 440个历元的位置信息,仰角遮蔽角设为5°。图2给出了不同时刻的GDOP、PDOP、HDOP和VDOP分布曲线,图3给出了对应的可见卫星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可见卫星数都在6颗或6颗以上。VDOP值通常比HDOP值大,平均HDOP值为1.072 4,平均VDOP值为1.597 3,这也验证了卫星导航接收机的水平定位精度优于垂向定位精度。GDOP、PDOP和VDOP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因此,当希望每个分组内的卫星都具有最小的VDOP值时,即可以转化为使每个分组的卫星都具有最小的GDOP值,从而可以利用现有的很多针对GDOP的研究成果,探讨卫星的最佳分组策略。

2.2 卫星分组策略

根据参考文献[3]中给出的结论,当若干颗卫星位于天顶位置,其他卫星均匀分布在仰角为遮蔽角的底圆圆周上时,卫星具有最佳分布,即对应最小的GDOP值。因此,卫星的最佳分布可以用位于天顶的卫星数来表示,表1给出了卫星具有最佳分布时,位于天顶的卫星个数与可见卫星总数之间的关系[3]。

受到卫星的实际运行轨道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存在若干颗卫星位于天顶,其他卫星均匀分布在仰角为遮蔽角的底圆圆周上的最佳分布,因此,可以用高仰角的卫星来代替位于天顶的卫星,并且使其他卫星的方位角尽量在0~360°之间均匀分布,即可获得与最佳分布相似的分布,从而得到较小的GDOP值。在IOWAS算法中,对卫星分组优化的基本策略是使每个分组内的卫星分布都尽量与最佳分布相似,从而使每个分组都获得尽量小的VDOP值。下面给出具体的卫星分组过程:

(1)计算所有可见卫星的仰角和方位角。

(2)将可见卫星总数除以3,确定每个分组的卫星数。如果余数为0,则每组卫星数相同;如果余数为1,则第三个分组的卫星数比其他组多一个;如果余数为2,则第二和第三组的卫星数相同,都比第一组多一个。

(3)查表得到每个分组的卫星数对应的位于天顶的卫星数N1、N2、N3。

(4)根据每个分组的卫星数和位于天顶的卫星数,计算得到每个分组中剩余的卫星数L1,L2,L3。

(5)将所有卫星的仰角进行排序,选择其中仰角最大的(N1+N2+N3)颗卫星轮流分配给每组。仰角最大卫星的分配给第一组,第二大的分配给第二组,第三大的分配给第三组,以此类推,直到每个分组中得到的高仰角卫星个数分别达到N1、N2和N3。

(6)将剩余卫星的方位角进行排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轮流分配给每组。方位角最小的卫星分配给第一组,第二小的分配给第二组,第三小的分配给第三组,以此类推,直到每个分组中得到的卫星个数分别达到L1、L2和L3,从而使每个分组中除高仰角以外的剩余卫星的方位角都尽量在0~360°范围内均匀分布。

3 仿真分析

在这一节中,通过仿真来分析卫星分组策略优化对IOWAS算法性能的影响。在仿真中,卫星定位系统采用GPS 24星、Galileo 27星和GLONASS 24星的三星座兼容方式,共采样1 440个历元的卫星位置(24 h,一个min);用户位置遍历全球24个用户地点,它们取自于RTCA规定的GPS“最小操作性能标准”[4];仰角遮蔽角设为5°;伪距误差模型参见参考文献[5]。表2给出了国际民航组织(ICAO)对不同飞行阶段的垂向定位精度、告警限和可用性要求。

分别考察在双频定位模式和WAAS双频定位模式下卫星分组策略对IOWAS算法可用性的影响。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图中实线是简单按星座进行分组的IOWAS算法可用性曲线,虚线是使用了第2节中介绍的卫星分组策略之后的算法可用性曲线。可以看到,分组策略的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IOWAS算法的可用性,尤其是在垂向告警限比较小的时候,性能改善更为显著。

表3总结了IOWAS算法在不同飞行阶段的可用性。可以看出,在双频定位模式下,IOWAS算法无论采用哪种卫星分组策略,都只能支持一类垂直引导进近(APV-I)和二类垂直引导进近(APV-II)两个飞行阶段,在一类精密进近(CAT-I)飞行阶段,分组策略的优化可以使IOWAS算法的可用性提高7.15%。在WAAS双频定位模式下,无论采用哪种卫星分组策略,IOWAS算法都能够支持APV-I、APV-II和CAT-I三个飞行阶段,在每个飞行阶段,优化分组策略都能提高算法的可用性。

本文探讨了IOWAS算法的卫星分组策略优化问题,通过分析各种精度因子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借鉴已有的针对GDOP最小时卫星最佳分布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优化的卫星分组策略:使每个分组内的卫星分布都尽量与最佳分布相似,从而使每个分组都获得尽量小的VDOP值。仿真结果表明,分组策略的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IOWAS算法的可用性,尤其是在垂向告警限比较小的时候,性能改善更为显著。使用优化卫星分组策略的IOWAS算法,在双频定位模式下,能够以极高的可用性支持APV-I、APV-II两个飞行阶段,并将按星座进行分组的IOWAS算法在CAT-I飞行阶段的可用性提高了7.15%。在WAAS双频定位模式下,IOWAS算法无论采用哪种卫星分组策略,都能以极高的可用性支持APV-I、APV-II和CAT-I三个飞行阶段。

摘要:探讨了IOWAS算法中的卫星分组策略优化问题。通过分析各种精度因子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借鉴已有的针对GDOP最小时卫星最佳分布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优化的卫星分组策略:使每个分组内的卫星分布都尽量与最佳分布相似,从而使每个分组都获得尽量小的VDOP值。仿真结果表明,分组策略的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IOWAS算法的可用性,尤其是在垂向告警线比较小的时候,性能改善更为显著。

关键词: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卫星分组,精度因子,可用性

参考文献

[1]TSO-C129a.Airborne supplemental navigation equipment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S].FAA AircraftCertification Service,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Wash-ington D.C.,1996.

[2]郭婧,崔晓伟,陆明泉,等.支持垂直引导进近的多星座RAIM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56-160.

[3]Zhang Miaoyan,Zhang Jun.A fast satellite selection algo-rithm:beyond four satellites[J].IEEE Journal of Selected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2009,3(5):740-747.

[4]Document RTCA/DO-208.Minimum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irborne supplemental navigation equi-pment us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S].USA:RTCA,1991.

分组策略 篇8

在语言习得理论中, 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发展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中, 为促进学习进步而使用的具体行为、步骤或技巧。研究结果表明, 学习策略可以反映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因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学习者并指导教学。正如O’Malley&Chamot (1990) 指出:“策略教学应当和语言教学的内容相结合, 不要孤立地教授策略。”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及教育体制上的差异较大, 西方学者所主张的学习策略及培训方式不一定都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因此, 立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 对语言学习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 对其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 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如何?

(2) 高分组和低分组受试在策略使用上有无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以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英语专业10级和11级四个自然班部分学生为对象。所有受试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已经学习了6年英语, 可以认为他们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因此保证了本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根据10级第二学期精读期末成绩和11级入学考试成绩, 确定高分组20人, 低分组20人。

2.2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 问题采用Oxford (1990) 的语言学习策略调查表 (SILL) 。在2011年9月14日, 对所有受试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该问卷是一个由50个题项组成的自陈式量表, 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六大部分。每个题项设5个等级, 分别代表“几乎完全不符合”, “通常不符合”, “有时符合”, “通常符合”和“几乎完全符合”, 要求受试者根据题项陈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程度选择等级, 然后, 由调查者计算出学习者使用每一种分策略和每一类大策略的得分, 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3.1学生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总体现状

受试者在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共性, 对各类策略的使用频率高低也比较一致。使用记忆、认知、补偿、元认知、情感、社交策略, 高分组得分为3.278、3.653、3.651、3.649、2.939、3.103分, 低分组得分为2.654、2.289、3.028、2.258、2.849、2.251分, 总体平均值为2.966、2.971、3.340、2.954、2.894、2.677分。

数据显示, 两组受试对语言学习策略使用的频率平均值为2.967, 根据Oxford’s (1990) 的分类, 表明受试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属于中等水平。两组受试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补偿策略, 很多受试学习英语时总是试图通过释义、借助母语, 使用手势等方式来弥补语言知识的欠缺。高分组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平均值同样很高, 这说明大多数优秀学生即能灵活使用策略补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不足, 又能规划、监测和评估他们学习活动的成绩。这正是低分组所欠缺的。而低分组社交策略的平均分最低, 这说明语言能力差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善于并且害怕与别人交际。两组之间差距最显著的依次为元认知和认知策略, 这是由低分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与要求较高的英语专业学习产生的矛盾造成的, 同时, 两组受试都不善于使用社交和情感策略, 这与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受“内敛、谦卑”等中国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关。

3.2高低分组语言学习策略使用差异对比

高低分组受试在12项分策略使用中存在显著性差异。数据显示学生的外语学习成绩和策略使用之间的正相关联系, 而这一结果和许多国外研究者的结果大致相同, 也就是高分组在策略使用的多少和频率两方面都明显高于低分组。这也说明, 优秀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学习, 有意识地理解和生成语言, 并在语言应用中有效地使用语言知识和大脑已存储的知识, 而较差的学生正好相反。

高分组能够在二语学习中频繁使用元认知和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对二语学习成绩的预测力最强, 高分组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具有较高的意识程度, 能根据自己学习情况较好地进行调控, 较为准确地评价自己学习的进步和不足;而低分组则缺乏对自己学习的反思, 不善于评价自己, 无法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在认知策略上, 高分组使用较多的是推理、重新组织等较高层次的策略, 而低分组则更多利用母语或向他人求助等较低层次的策略。可见, 高分组更能够有效地利用元认知策略决定使用或改变具体的认知策略, 学习效果更好。

四、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高低分组策略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元认知策略使用与学生英语水平极具显著性相关, 元认知策略影响认知策略的使用。本次全体受试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仅为中等水平, 尤其是学习较差者更需要策略唤醒和策略培训。因此, 在英语课堂进行基于语言学习策略的教学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思路。不同课程训练模式的设计应包括以下三种策略的培训:

1) 元认知策略培训:让学生全面了解作为交际主体的自我及学习对象, 学习如何计划、监控和评价学习活动, 从而一步步学会走向自主。

2) 认知策略培训:认知策略直接指向具体的学习活动, 我们可以使学生通过该培训了解并掌握各种学习策略技巧, 如词汇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写作策略和翻译策略等。鼓励和引导低分组学生更多地使用较高层次的认知策略。

3) 社会/情感策略培训:教师要转变观念, 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合作与冒险精神, 使学生乐于合作、善于提问、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巧, 从而使学习更高效。

摘要:本文运用Oxord (1990) 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对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重点研究了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的学习策略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高低分组在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使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在记忆、补偿、情感和社交策略使用方面差异不明显。进而提出了具体基于语言学习策略训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言学习策略,高分组,低分组,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Oxford, Rebecca.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Teacher Sh ould Know.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2]王奇民、王健, 制约大学英语学习成效的策略因素探析[J].外语界, 2003 (2)

分组策略 篇9

1 分组合作教学在大学体育篮球课中的实践

1 . 1 提高学习热情, 锻炼身心健康

篮球作为一项娱乐运动,同时也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长期以来受到十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而在大学体育篮球课中,篮球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分组合作的竞赛方式为主。在经过最基本的运球、投篮技巧指导之后,教师将同学们分为小组,然后通过比赛的方式使同学们逐渐掌握对篮球课知识的学习,进而得到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锻炼,使其拥有良好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去。

1 . 2 在大学体育篮球课中, 分组合作教学通常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准备阶段。篮球分组进行比赛练习之前,通常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热身活动。例如跑步、脚踝关节的舒展等并不十分剧烈的前奏锻炼。这些锻炼能够提前活跃同学们的身体,减少其因剧烈运动而受伤的风险。其次,进行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通常会对同学们进行详细的规则讲解,以及其他的注意事项。在分组练习的阶段,教师将充当指导者或裁判,进行一些篮球知识和规则方面的指导,进而保证分组教学的正常进行以及其教学效果。最后,总结阶段。在分组合作之后,教师应该和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向同学们讲解在分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注意事项。通过最后的总结和评价来逐步完善大学体育篮球课中的分组合作教学。

1 . 3 提高学习效率

在以往大学篮球课中,教师往往只是对同学们讲述篮球的历史,然后进行投篮、运球等基本技巧的演示,之后让同学们自主进行篮球技巧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使同学们陷入了无尽的练习中,十分枯燥,进而导致了同学们对于篮球技巧学习效率十分的低下。篮球作为竞技体育,就应该在比赛中锻炼相应的运动能力。而分组合作教学,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让几个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通过比赛的方式,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们对于篮球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在比赛中,同学们以高涨的热情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和对相关技巧的掌握,这有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学习到相关知识的同时,更使同学们的身体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也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1 . 4 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 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学习

在其他课程知识的教授过程中,通常,教师总是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因此教师和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也导致在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代沟,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而在篮球分组教学方法中,同学们进行分组竞赛,互相展开激烈的竞争。教师在分组教学的过程中也参与其中,这就极大的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因此,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篮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2 对于大学体育课篮球分组教学提出的几项合理化建议

2 . 1 注意体育课前的热身运动, 以及其适度原则

体育课之前的热身运动十分重要,能够减少肌肉拉伤以及其他身体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篮球分组之前,组织同学们进行一些程度适中的热身运动,例如跑步、踝肘关节的运动等。通过这些程度适中的热身运动来保证分组教学的准备工作。此外,教师应该对同学们的热身运动进行一些指导和规划,例如每次跑多少米作为热身运动。

2 . 2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体育运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为同学们进行讲解和运动技巧的传授。当同学们进行分组比赛和练习技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旁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到同学们在运动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旁指导,对这些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教师应该参与其中,为同学们演示熟练的运球技巧。例如,在同学们进行分组练习和比赛时,教师可以参加其中的一个队伍,起到一个带头的演示作用。学生会在和老师对阵时,更有利于感受到教师的运球技巧和投篮技巧等。这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篮球知识和技巧学习的兴趣。

2 . 3 丰富分组教学的内容, 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

在大学体育篮球课中,单一的分组教学形式可能会使同学们感觉到厌烦,因此,教师应该多开发一些新鲜的分组训练模式。在过去的篮球分组教学中,大多是将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然后进行全场的篮球比赛。可是这种分组形式却并不适用于大多数同学。全场的篮球赛对个人的体力要求十分高,在校大学生有一半的人无法满足这种高强度的全场篮球赛。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应该组织一些半场的篮球赛,或者4人一组的小规模篮球赛。这种小规模的篮球赛对体力要求要远远小于全场篮球赛,并且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也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既能够很好的锻炼个人的身体素质,又能够提高个体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 4 不断改进, 不断完善

教师应该对大学体育篮球课的分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只有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才能够与时俱进,越走越远。此外,大学的体育教师之间应该多多的进行沟通,相互建议,以弥补彼此之间的不足。不同的教师拥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之间的互相沟通和交流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方法的完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这种体育分组教学方式一定能够愈加完善。

2 . 5 劳逸结合, 不可过分锻炼身体

凡事都应有度,篮球亦如是。在进行篮球这种高强度的体育团体运动时,应该有节制。尽管篮球运动有助于身体的锻炼,能够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但是过犹不及,一旦体运动的强度超过人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对人身体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危害。例如曾经在某所高校,就曾经发生过此类事件,体育教师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强迫同学们做超过人体负荷的体育运动,造成了多名学生身体受伤。因此可见,在进行体育运动中,应该把握好一定的尺度。不论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是体育知识的学习,都应该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

2 . 6 课间休息时, 普及一些体育知识

在体育篮球课课余之际,教师应该向同学们普及一些体育和健康方面的小常识,通过这些知识来丰富同学们的大脑,更可以增强同学们对于体育和生活的知识面。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后查阅一些健康期刊、体育资料。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头脑,然后才能对同学们进行相关知识的教授。只有教师坚持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十分良好的教学目的。

2 . 7 发展文明体育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促进文明体育课堂的开展,在篮球课堂中,应该传播文明的分组教学。分组教学中,教师作为裁判,应该做到公平公正,杜绝黑球黑哨、恶意犯规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向同学们讲授NBA中的经典案例与先进篮球运动员的事迹,以促进整个文明体育课堂的构建,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培养同学们拥有良好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 结语

计算机专业课程分组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对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均有很高要求。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较大,采取分组教学法可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分组教学法是指将学习者按照智力水平或学习状况进行分组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学目标为基本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1 分组教学法的优势

1.1 践行因材施教

分组教学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对各学习层次的学习小组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践行“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提升学生整体能力。

1.2 促进创新教育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面向学生全体,可促进全体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但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少数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综合能力受限,而分组教学能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从而引领整个小组创新能力提高。

1.3 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对不同组别的学生提出适合其学习层次的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应其发展的教学方法,秉承“因材施教”教育原则,能充分激发各种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在分组学习中获得自豪感与荣誉感,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与竞争共赢意识。

1.4 体现学生主体

分组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求,确保各层次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均有提高,实现个性化发展,让学生都在学习中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与求知欲望。在分组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充分参与,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5 培养协作能力

实施分组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要求小组协作完成,各小组对其成员进行分工协助,共同研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

2 分组教学实施策略

2.1 制定分组方案

制定分组方案首先确定“自愿为主、平等共进、兼顾均衡、科学调整、规模恰当”的分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在自愿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以保证同一层级组内均衡,组内成员相互包容,愉悦协作,共同提高。为实现教学的有效管理,小组人数以3至6人为宜。教师确定了分组原则,需要对学生计算机专业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初步确定学生分组的层级,并结合学生自愿原则,与学生充分讨论,从而确定学生普遍接受的分组方案。为更有效地组织小组学习,各组推选1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实施分组教学过程中,组长引领整个小组紧密合作、共同探索、集体学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激发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合力,在协作学习中的整体提高。

2.2 分组教学实施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设置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各组都要达到,而针对不同的分组设置恰当的扩展型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环节为各组设置个性化的教学任务。教师为各组精心布置学习任务,确保学生目标明确,并充分考虑各组学生的综合情况,指导学生在协作中分步骤完成。对于为各组设置的拓展性任务,需要小组每位成员密切协作,运用集体智慧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各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演示与讲解,对于通用的知识点,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讲解,对于关键的技能点,教师可在各小组进行细致演示操作,并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各组积极探究,紧密协作,理解知识点,掌握技能点,完成学习任务。在实施分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侧重小组协作,教师引导各组成员互帮互学,发挥组长的组织与引领作用,将小组凝聚成一个智力团队,共同促进,特别需要做到互助学习,提高效率。组长应将各组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登记,并将统计情况反馈给教师。

2.3 分组教学评价

教师根据各组反馈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教师还需对各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查评价,并对各组提交的作品进行点评,并组织学生记录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的结论,再对各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公布各组综合评价结果,从而在评价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荣誉感,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各组学习评价情况,给各组布置课外个人任务与小组任务。

3 结论

分组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分组实验  改进  策略

分组实验教学是实验课程的展开中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分组教学的模式不仅很好的凸显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在小组内学生们同样能够通过相互的交流探讨与研习探究来促进问题的解决,保障实验过程的良好进行,这将会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实验素养的一种很好的锻炼。教师应当更好的为分组实验教学提供空间与平台,让学生的实验能力能够更有效的得到巩固与深化。

一、选拔优秀的小组长

在分组实验教学中首先需要完成的便是实验小组的组建,当小组的构建完成后,另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小组长的选派。选拔合适的小组长对于分组实验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小组长肩负着组织小组内的实验过程良好实施与推进的任务,这是实验教学的根本。另一方面,小组长能够及时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还是一些突发的状况,这些都需要妥善得以解决,而小组长则是保障这一切的负责人。因此,在小组长的选派上教师要选取那些学习能力较强,同时,有着很好的组织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来肩负。这样才能够让实验过程更为有序的展开,让分组实验教学能够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

实验小组长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有威信且组织能力强。每一个小组的人数则控制在8到10人较为适宜,在学期初应当对于小组长进行培训。在实验过程中,小组长需要做的是:

(1)管理好实验仪器。在实验之前做好仪器的清点工作,检查设备是否有损。在培训过程中,教师需要就管理仪器方面对实验小组长进行强化培训。例如,常规仪器的清洗、保存、维修方法和紧急事件的处理。

(2)帮助同组成员。小组长在完成自己的试验后,帮助并指导实验中有困难的成员,提高实验完成效率。例如,在做电路实验时,小组长在完成自己的电路制作后,可以根据其他成员的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3)化解实验中的一些突发状况。有些物理实验具备一些不可控性,很容易产生一些突发状况。对于这些问题小组长一定要留心观察,当发现这些突发状况时要想办法将其化解,对于一些更大的问题则应当立刻报告老师,并且辅助教师将问题得以解决。小组长只有良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才能够让分组实验教学更好的展开。

二、分组实验器材的创新

分组实验教学不仅是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个过程中也应当鼓励学生们不断尝试实验的创新。无论是实验药品的创新还是实验仪器的创新,这些都应当有所突破。分组实验教学不仅在于要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完成既定的实验任务,在合理的范畴内学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物理学知识来对于基础实验有所改进,可以尝试借助不同的实验仪器来展开实验,这往往能够带来一些让人意外的收获。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实验创新,这不仅是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一种巩固,更是对实验技能的考验。

例如,在展开研究光的三原色的小组实验时,不同于传统的实验用材,学生在实验七彩的选取上可以有所创新。不少学生都想到可以选取红、绿、黄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再用硬纸板做成一个长方形窗口,用于固定玻璃纸,当手电筒的光照在玻璃纸上时观察和记录颜色的变化。在验证液体压强是否存在的试验中,同样可以进行实验器材的创新,可以用废弃的饮料瓶作材料,剪下饮料瓶的上半部分并套上气球皮,用橡皮筋加以固定,通过观察气球皮的变化验证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这些都是很好的实验器材创新的实例,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大胆利用他们觉得合理的实验器材,这对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以及实验素养的形成都会很有帮助。

三、分组实验应加强拓展

除了课本中限定的一些核心实验以及常规实验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实验的拓展,可以让他们选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学知识,并且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来进行知识的验证。这个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一方面,这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与知识掌握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们只有对于这些知识有过深入思考才会想要借助实验来对于某些内容加以验证。另一方面,这也考验着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拓展能力,需要学生通过严密的实验思路的设计以及合理的实验仪器与用品的选择来让实验得以完成。这些都是学生自身实验能力的直观体现。

班上很多同学对于火焰外焰、中焰以及内焰温度的不同都存在怀疑。为了化解学生的这个疑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分组实验的形式自己设计实验来解答这个疑问。不少学生都设计了酒精灯的火焰温度实验,主要器材包括酒精灯、打火机和牙签等。点燃酒精灯时,将牙签摆放在火焰处,通过牙签的烧焦程度判断酒精灯火焰各部分的温度。对物理分组实验的改进要创新器材、加强分组实验的课堂管理,并且鼓励学生的实验创新,通过这些策略能够更好地推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使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徐翠凤.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

[2] 谢启兵. 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1(03).

[3] 刘涛. 中学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分组策略 篇12

1 当前小学生合作学习分组存在的问题

1.1 小组规模大、人数多。

国外的班级都比较小, 20-30人一班, 可我国多是大班教学。相应的各小组的规模大、人数也就多。有实验发现, 由于教室空间小, 分成六至八人的学习小组时桌椅难以摆放, 分组后彼此的相互干扰也较大。当人数超过6人, 就很难保证每个人都能积极发表看法, 面对面交流减少。弗梅蒂在《使合作学习生效》中谈到, “小组人数超过4人将会带来许多的困难。比如, 大组就会给一些试图搭便车的学生提供庇护场所和可乘之机。在进行讨论时的实际情况大多是, 少数人参加, 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或心不在焉地听, 一些人简直就被忽略不计。”因此该分组形式不适用于在大班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分组, 它适用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1.2 分组不科学、随意。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 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 但人员搭配不合理,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2 小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建构的新理念

2.1 分组理念之一:社会相互依赖理论

早在20世纪前期, 格式塔理论的创始人之一Kurt Koffka提出:当小组成员相互依赖时其小组具活力。小组活动的核心是相互依赖, 其前提是小组成员有相同的目标;小组成功的动力在于小组成员向目标的共同努力。小组成员享有共同目标外, 还应指个体的成绩会受到其他成员努力的影响。

2.2 分组理念之二:“能力分组”

这种方式也叫“能力同质分组” (ability grouping) 即根据学生在某门课上相似的成绩和能力水平, 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教学组中的做法, 能力分组的具体方法之一就是班内分组 (within-class grouping) , 即在某一科目中, 一个班上的学生被分为5至7个组进行教学。

2.3 分组理念之三:“异质分组”

正如约翰逊兄弟 (D.W.Johnson&R.T.Johnson) 所说, 合作小组的大小与构成没有固定模式, 可以依据任务的性质、完成任务的条件、组员合作技能状况以及所能支配的时间量而有所不同, 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通常为4—6人。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性别、个性特点、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既保证了组内特质的多样性, 而组间同质又保证了全班各小组之间能够开展公平竞赛。

2.4 分组理念之四:基于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被认为是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时表现出的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赖丁和基玛 (Riding&Cheema, 1991) 发现有30多种风格, 其中有两个主要的认知风格维度, 即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风格维度。学生个体在认知风格上各有特点和优势, 依据认知风格因素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5 分组理念之五:基于任务类型

任务类型包括题目类型、难度、学科范围。Chone (1994) 认为要求群体去完成的任务类型决定了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怎样合作。当任务被设计成需要不同才能、不同兴趣、不同个性特征的人来完成时, 学生可以根据适合自己风格特点的任务来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 任务的群体成员会就如何以更团结的方式来分享观点和信息进行讨论。

2.6 分组理念之六:教育的互动观

斯莱文 (Slavin, R.E) 在《教育中的合作革命》一文中呼吁:“应该把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纳入整个学校系统的运行轨道中, 其中包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行政人员、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一般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全面合作。”“合作学习倡导者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是十分深刻和有价值的。

3 小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建构的策略

3.1 并列式分组。

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内容, 让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 同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汇报, 全班交流。例如:学习《电脑住宅》, 就可以把住宅内各个不同功能区分给各个组查找资料, 然后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向全班介绍, 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2 两人同桌式。

如小学数学《镜子成像》中“空间状态比较”活动, 如果没有镜子学生是无法观察到相关的物体成像表现的不同, 此时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相互观察、交流, 向对方汇报结果。

3.3 两大组的辩论式。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这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观点, 对学生进行分组,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课堂上辩论,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等, 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 这时可以采取全班分为两个大组的方式进行。

3.4 前后桌四人小组。

国内实施课堂合作学习环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学生座位, 前后两桌4人成为一个小组。它具有操作方便的特点, 但是如果学生座位只是根据身高而没有考虑其它差异排列, 这种分组方式就显得不够科学。

3.5 自由组合式。

则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也能使整个小组活动顺利进行, 从而在比较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既定任务。学生之间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自由组合搭配, 这在课外活动中运用较多。

4 小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建构的几种模式构想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侧重点也不同, 我们提出这样的小组分组设计模式:

4.1 合作识字模式

这种模式较适合1—2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刚入学儿童对合作学习不熟悉, 当然不知道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这就需要老师精心地组织教学, 加以初步的指导。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分化并不明显, 又考虑到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所以分组时不宜采取以成绩来做“组内异质”分组的主要依据。在实际的识字写字教学中, 常常会用到“互动”、“互助”、“协同”等合作方式, 例如学生开展字卡操作、字形讨论、共同完成一项游戏等。所以综合上述识字写字教学的特点, 可采用两人一组的同桌式的分组策略。这种形式可用于相互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观察、简单的交流等情境中。如果要操作更为复杂的活动, 如小组共同编一首记汉语拼音的儿歌, 这就需要比两人更多的人数了。那么根据座位编排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种形式有利于操作, 组内成员在一起活动更加自在。

如果你想让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那么在分组策略上可以采用更有创意的办法。假设班级里有40名学生, 你可以进行一次游戏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抽取你事先准备好的并写有小组名字的纸条, 抽到相同纸条的学生组成一组。小组成员会觉得因为抽到了同样的纸条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进而产生小组凝聚力。

4.2 阅读准备型模式

这种模式更适配于那类具有结构良好、分段清晰、内容并列特点的阅读文章。《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浏览, 了解叙事作品的事件梗概, 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 《小英雄雨来》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故事情节清晰而又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物传记。讲述了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英雄事迹。文章分“雨来游泳本领高”、“雨来上夜校”、“雨来掩护李大叔”、“雨来坚强不屈”、“雨来死得可惜”、“雨来没有死”六大板块, 而六大板块的内容又互相联系, 集中反映了小英雄机智勇敢的品质。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在选择合作学习策略时可采用类似于切块接拼法Ⅱ (Jigsaw) 的方法。其具体程序如下:

(1) 课前准备:全体成员先了解课时总任务, 学生可先自由读课文, 了解《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框架。

(2) 阅读:按班级规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基础组, 并分别指定阅读任务和阅读中需解决的问题。例如, 甲组里A学生需要更加深入了解“雨来游泳本领高”这一板块, B学生要阅读研究“雨来坚强不屈”, 总之组内不同的成员分到了不同的板块。

(3) 专家小组时间:各小组中接受相同子任务的成员组成相应的“专家组”, 在这一环节学生就共同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例如, “日本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的手段?为什么雨来能表现出这样的勇敢顽强?”那么问题将在专家组中得到阐明和解释。

(4) 解散“专家组”, 每人回到基础组, 教小组其他成员自己所学的内容, 并学习他人教的内容。由此全组将切块的学习子任务接拼成完整的总任务。

(5) 全班交流, 教师评价。可采用复述课文重点段落或讲故事的评价方式。

该策略讲究灵活分步, 追求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 包括组织、澄清、分享、练习等方式。它在建组方式和分配任务方面拥有较大选择权, 不一定按照组内成员“三、六、九等”组合。

4.3 阅读综合型模式

新课程语文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 目的是培养学在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学习语文、学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综合型阅读活动具有情境性、任务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学生单独完成任务难度大, 而小组合作正是适合于这种阅读活动的一种学习策略。更高级的任务需要学生加强合作, 也需要更高级的合作技巧了。

在综合性学习中, 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实施计划、展示成果。例如, 《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建议中提到:“可以自由组成小组, 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接着教材给出一些可供学习选择的活动主题, 如“有趣的汉字”、“汉字的来源”、“汉字的演变”、“错别字研究”等。学生可以根据共同感兴趣的主题组成学习小组。如小林、小东、小敏等同学对“汉字的演变”非常感兴趣, 他们组成了一个团体, 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一起为目标而努力。他们准备用办展览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汉字在历史时期是如何变化的。在此我们必须强调的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小组的组建是基于学生共同的研究任务, 可以说这样的小组是“同质”的, 即同样的研究任务, 不同的组内分工。但是, 各个组之间是“异质”的, 因为每个组的任务不同。

4.4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模式

在数学学科中, 学生数学成绩的分化随着年级的升高日趋明显。在采取合作学习时就要考虑实际教学中学习的需要进行小组建构。由于这种趋势在数学学科中表现更为明显, 我们提出另一种整合运用的模式。

全班组建N个“数学学习小组”。分组原则是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座位、成绩、性别等方面, 一般上课程序假定为:

(1) 课前复习导入:教师提问, 由各小组抢答。

(2) 教师讲授新课。

(3) 小组学习:学生按组做课堂练习, 适当进行讨论, 确保小组成员掌握练习。

(4) 全班大组汇报, 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回答。

(5) 独立作业:教师分发作业单, 学生独立完成, 不再允许学生进行互助活动以测验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6) 小组得到认可, 计算个人和小组得分。

4.5 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组模式

小学中、低年级课程刚刚开始, 学生之间的距离虽然有, 但还不是十分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然而我们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和实际教学例子发现,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由于教学内容难度增加, 逻辑思维的要求提高, 学生的分化现象日趋明显。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逐渐不适应现实状况, 因为组内逐渐出现了“当然正确者”, 讨论问题时, 几乎都由成绩好的学生担任“主角”, 使得较好学生与后进生共同讨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过多进行互助,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成绩较好学生的求知欲, 中等学生和后进生参与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 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将原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形式改为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组形式。其操作程序如下:

例如, 全班重新分为若干组, 假定x个A组, y个B组, z个C组。A组是学困生, 其中纪律较好的学困生编入A1组, 自控能力较差的编入A2组。教师的目标是帮助后进生学习达标。成绩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平均编入B组, 中等偏上及较好的编入C组。

在教师讲解完新课, 学生做练习时, C组以独立完成为主, 适当开展研讨, 并向备用的附加题发起进攻。B组的学习形式以互助讨论为主, 若有困难可跨组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求助, 如仍有余力可要求做C组的附加题。教师主要参加到A组中去, 引导、帮助A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基本练习。

在大组汇报环节, 可请A B C三组学生汇报与其对应难度的练习。同时教师纠正典型错误, 理清解题思路。

小结:在A组中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也能帮助别人, 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这种分组形式对B组学生的效果也很明显, 过去B组学生在组内很少有机会表现自己, 但现在他们会觉得互相之间水平差不多, 讨论问题各抒己见, 充分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对C组学生来说, 这种方式有利于学习潜能的开发。

5 结束语

合作学习的开发与研究的历史虽然不算长, 但其影响与实效却令人瞩目。它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合作学习的观念正逐步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次。在其与我国具体教育情况结合下, 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合作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小组的建构策略也因此具有了本土化色彩。在国外合作学习开发者和研究者提出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础上, 本研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学科特点、学生特征等因素, 提出灵活运用同质组、异质组、共同学习组、前后桌四人小组、同桌二人组等小组形式, 旨在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提高教学实效, 最终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倡合作学习, 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本研究通过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典型的教学案例, 分析如何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及落实的方法, 讨论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建构,新理念,模式

参考文献

[1]Barbara MacGilchrist, Margaret Buttress著, 郑莉, 刘大鹏译.教与学的变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9.

[2] (美) 约翰逊兄弟.领导合作型学校[M].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4.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劳资工作下一篇:强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