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桥梁

2024-09-27

心理桥梁(精选5篇)

心理桥梁 篇1

教师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 就必须善于接近学生, 真正了解学生。这种接近和了解的途径只有一个, 就是在师生间架起心理信任的桥梁, 使师生关系保持一种融和的、互相信赖的感情交流和心理协调。

一、充分理解青少年学生

要理解学生, 就要研究他们的思想发展过程, 努力探求他们心理成熟的轨迹。学生的思想随着年龄、经历、知识的增加而发展和日趋成熟, 又时时受到社会生活、家庭环境、文学艺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一颗心就是一个世界, 其中的奥秘, 是不易把握的。进入心理闭锁期之后, 他们对自己心灵的窗户遮蔽更严, 就越发增加了探视它的困难。要理解他们, 决不可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或者主观地想当然。平时, 教师要注意细心分析和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特长、气质、爱好, 以至一颦一笑。只要我们注意观察, 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加以分析, 对学生的理解就会深刻和全面得多, 因材施教就有了针对性。

要理解学生, 就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眼光, 努力使自己跟上时代的节拍。青少年的思想发展, 必然受时代潮流的影响, 他们喜欢新奇的美, 追求变异和希望。在这一点上, 常常表现出与作为成人的教师思想上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要总是这也看不惯, 那也不顺眼, 对学生动辄指责, 而应该首先自问:自己的思想是否落后时代的节拍了?自己看问题的眼光是否需要调整?

理解不一定不是完全赞同, 更不是放任和怂恿。它包含一种宽容在内。错误人人皆有, 我们教师的天职不是揪住学生的短处, 把学生治住, 而是找出他们长处, 引导他们走向高尚和美好。动不动横加指责, 或者鄙夷年轻人, 对他们冷漠、厌恶、不屑一顾, 只能使学生与你更加疏远。这样做, 事实上堵塞了获得学生信任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已经是教育的失败了。

二、诚心诚意爱学生

爱学生, 是教师的天职。“凡是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深厚的爱生之情, 促使教师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学生, 积极寻找与学生对话的机会;促使教师从生活起居到功课学习, 关注着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给他们以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促使教师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 运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领路人。这样, 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 他们才愿意把心灵中的秘密, 包括种种喜悦与烦恼与教师交流。

真诚地热爱学生, 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自尊心和荣誉感, 是青少年向上进取的内在力量。因此, 对学生的教育, 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师生之间, 不愉快的事情难以避免。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 有时难免言行粗鲁莽撞。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固然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但也要注意, 让学生的自尊心有发挥的机会, 必要的时候, 要节制自己的感情, 避免无益的激情和冲动。有时一句过分的话, 一个不适当的动作, 就在师生间留下了阴影, 要消除这种隔阂, 比建立信任要困难得多。

对差生, 尤其是品行、学业都不够好的双差生的态度, 是对一个教师爱生感情的考验。一般说来, 同好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并不难, 教师总是偏爱和喜欢他们;而获得差生的信任, 教师则必须诚心诚意地热爱他们, 要做更多的工作, 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许多优秀教师帮助“差生”转化的经验表明, “差生”的心理状态比其他学生更为复杂, 更加充满矛盾, 在其是否受到别人尊重这一点上, 显得更为敏感。尽管他们有时表现得傲慢不羁, 对犯错误、受批评显出满不在乎, 但心理上却是自卑的, 经常忐忑不安, 唯恐别人瞧不起自己。由于思想性格的缺陷, 他们用反常的行为, 表露自己希望受别人尊重的内心愿望。“差生”后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有主观的原因, 比如缺乏正确的思想观念, 意志薄弱, 要求自己不严格, 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等;也有客观的原因, 如家庭的不良影响, 接触了社会上某些坏人, 教育的失误等。不能简单地埋怨和指责他们主观不努力。 (沂南县苏村镇初级中学)

心理桥梁 篇2

口述史学,简单地说,就是搜集、传播口头史料,并以此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方法。史学家对口头史料的运用由来已久,但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方法学则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2]。那么,口述历史和叙事心理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回答上面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做个拆字游戏。“历史”是什么呢?英文就是“history”,拆开来就是“hi,story”,即“你好,故事”。而对故事的问候和描述就是叙事(narrative)。这不是巧合,其实历史知识恰恰具有叙事的结构,无论是人类历史还是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建立在叙事文本的基础之上的。不同学派的哲学家也都相信叙事是一种完全有效地再现历史事件的模式,甚至是为历史事件提供解释的有效模式。正如Croce的一句名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3]。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口述历史其实就是一种叙事的研究方法。

可见,“叙事”成为心理学和历史学两大领域共同采用的一种研究范式,它的推出不仅促进了叙事心理学和口述历史在各自领域内的兴起,更通过“叙事”自身的特点与功能,搭起了叙事心理学与口述历史彼此连结的桥梁。但是在严谨的学术领域中,讲“故事”无疑带有平民特色和田野操作特点,那么,“叙事”到底是如何引领叙事心理学、口述历史分别走进心理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大雅之堂,进而搭建起二者之间连结的桥梁呢?而连结后的叙事心理学和口述历史之间只是泛泛之交,还是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呢?本文接下来将试图对叙事、叙事心理学和口述历史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并回答上述问题。

1 叙事的推出

1.1 实证主义作为传统范式的霸权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在探索自然规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进而推进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自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于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信念,认为随着科学的进步,一切都应该被纳入科学的范畴,一切问题也都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迎刃而解。这种认为只有经典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才是唯一正确的实证主义思潮,也深深地渗入了历史学领域以及当时才诞生不久,正试图通过效仿自然科学从而确立自己学科地位的心理学领域。

实证主义思潮的渗入使史学家坚信:只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史料,研究史实,并以严格的科学逻辑进行考证,就可以获得确凿的历史事实,从而客观地再现往事。“历史事实”这一概念就是由被誉为科学史学之父的,德国的史学家Leopold Von Ranke正式提出的。Ranke不仅把历史事实等同于自然科学的事实,甚至认为历史事实只存在于那些“曾经目击其事的人”所记载的文献史料中,没有文献便没有历史学。在Ranke学派的影响下,文献考证成了19世纪西方职业史学家训练的中心内容。而传统的口述回忆,因其是一种有确定目的的有意回忆,不符合Ranke所谓的“纯客观”的原则,必然会随着西方史学专业化的形成而遭到冷落[2]。

而心理学采纳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意味着它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经典自然科学的基础假设是决定论、还原论、机械唯物论和元素论。叶浩生则具体分析了这些基础假设在心理学中的表现。

将“任何自然现象都处在因果关系中”为假设的决定论原则贯穿到心理学中,使得“寻找心理和行为的决定因素”成为了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最典型的贯彻者就是行为主义学派,他们力图从环境刺激中寻找特定行为的决定因素,以便为预测和控制行为服务;现代心理学又以各种形式承袭了还原论的原则,或者把复杂的心理过程还原为计算机的符号操作过程,又或者把复杂的社会行为还原到更为简单的基因水平上;秉持机械唯物论观点的心理学家更是把人当作“机器”或是“自动机”,想要轻而易举地控制人的行为;而心理学家在接纳了元素论基础假设后,便力图寻求心理或行为的元素,进而确定心理元素或行为元素的结构和组合规律[4]。在那个理性至上的时期,以在自然条件下关注人们内心真实体验为研究理念的质化研究,自然被排斥在心理学“科学”的大门之外。

1.2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开始质疑实证主义的霸权。实证主义所研究的物理世界是逻辑的、规律的,有因果关系可循的,可以采取统一的模式的。但是,历史学和心理学各自的研究对象——历史和人,是复杂的、多元化的。虽然有时像物理世界一样有逻辑和规律可循,但更多时候往往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无规律可循的,因此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采取一统的模式。于是,在20世纪中叶,针对长期以来居于霸主地位的科学主义,隐含着反理性主义、反权威主义和反教条主义趋向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兴盛。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就是:科学知识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在科学主义崇尚的观察中,也存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互动,观察对象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存在;真理依赖具体的语境而存在,因此不能够用任何非语境的方式予以证实[5]。

Stephen Pepper在其1942年出版的《世界的假设》一书中描述了四种世界的假设或纯哲学立场:形式论(formism)、机械论(mechanism)、机体论(organicism)和语境论(contextualism)。前三种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后,语境论逐渐崭露头角。因为语境论主张,任何一种现象的理解都离不开事件发生时的历史背景,力求设身处地、历史性地,理解语言、心理、行为等各种社会现象,反对任何所谓永恒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叙事心理学之父Sarbin认为,语境论的世界观更加适合人类世界的复杂性,应该“能够为人类科学提供更加合适的指引”[1]。小到个人,大到整个历史,其实都“不是由逻辑或理性所确定的,而是由语言的迂回曲折所确定的。虽然我们可能相信自己是语言的驾驭者,但更合适的说法是,语言驾驭着我们”。所以,语言不仅仅是用以描述事物的抽象工具,它更多地用于建构自我和世界,并因此使事件发生[6]。

随着Ranke文献史料学的衰落和文献资料的日益减少,口述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方法学,重新登上了历史学的大雅之堂。尤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以John Tosh和Charles Joyner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当代口述史家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以往史学家到档案库中穷本溯源,研究原始文献,试图客观地再现往事的做法是徒劳的。因为口述史料与所有以精神形态存在的史料一样,只是历史认识的“间接客体”或“中介客体”,而不是“直接客体”或“原本客体”。所以,从档案库转到现实生活,从查找原始文献转到与被访者互动,“叙事”这种“田野”工作开始越来越受到口述史学的重视。

心理桥梁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桥梁

一、幼儿心理健康不良现象的分析

1.个性孤僻。中国当代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在幼儿时期,几乎没有同龄人的陪伴,甚至只是在玩具与电视的陪伴中度过幼儿时期,正常交流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了罕见事情,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幼儿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在幼儿园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孩子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同玩耍,甚至是不愿意说话,当必须要回答问题时才会用极小的声音作答。

2.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心理教育不足,同时又过分的疼爱,导致幼儿心理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顽固想法,体现在幼儿园生活中的有以下几个现象:入园时不愿意让家长离开;遇到任何事都用哭来解决;不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喜欢独来独往、自言自语,不懂得与其他小朋友合作。

3.畏惧心理,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由于年龄原因,很多事情不能自己去做,这时候很多父母会大包大揽,习惯性地代替幼儿完成思考,虽然幼儿的年龄很小,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渴望着被自己的父母所理解与认同,当父母强制性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幼儿身上时,便会使其产生畏惧心理,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很大一部分家长非常溺爱孩子,满足其提出的所有需求,同时,家长对幼儿的保护,多数体现在物质方面,基本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忽视了幼儿心理方面的需求,但这种放纵的教育方式,并没有给幼儿带来很好的教育结果。让很多幼儿出现了大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方式,甚至是性格缺陷。当及时发现这种现象时,为时已晚。

2.家长榜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每一位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没有缺点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发现幼儿身上带有坏毛病时,会立刻站出来纠正其错误,这种行为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很多家长的纠正方式是责骂,并没有考虑到孩子身上的缺点是否也是自己的缺点。幼儿的行为模式大部分是模仿身边的人,而家长则是幼儿最好的模仿榜样,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在孩子面前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庭结构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家庭模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是最为有利的;当家中还有其他成员时,人际关系的处理会对幼儿产生负担压力,甚至形成性格扭曲;而单亲家庭则对幼儿的不良影响最大,数据显示,单亲家庭中出现的问题青年较正常家庭要高出很多。家庭结构有时候难以改变,但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家庭结构,都需要细心经营好家庭环境,为幼儿带来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三、让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桥梁

1.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引导幼儿与人交往。交往是一种社会需要,家长尤其要在幼儿的这一方面做出大部分情感投资。首先,要鼓励幼儿多与身边的朋友接触,不要因为学业问题而过度阻止孩子与同伴玩耍;其次,家长自身就需要与幼儿多沟通,让自己以幼儿的角度与孩子相处,成为他们的朋友。

2.引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每一位家长都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子女将来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要将培育幼儿当成是一份责任来严格要求自己,选择合理的教育方式。首先,家长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科普知识,通过理解幼儿的行为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育儿水平;其次,要控制好自身对孩子爱的表达,不要过于控制,让孩子感受不到来自于父母的爱,也不要毫无分寸的来溺爱,让孩子在没有原则的环境下成长;最后,父母是幼儿的学习标杆,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让幼儿模仿榜样。

3.提高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帮助幼儿进行健康的心理环境塑造的过程中,要先建立起自身的心理健康环境,调节好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压力,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心态与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为幼儿营造出积极地生活环境。

心理桥梁 篇4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取得良好成绩的乐观态度和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它是取得成绩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 也是后进生转变的突破口之一。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 就会喜欢自己, 也会喜欢自己的家庭和社会, 对于自己的能力、经验及成就也有一定的满足感。所以,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十分注意树立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 使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1.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叙述讲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外, 应着重谈谈地理学科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也可从自身报考师范院校地理专业, 热爱地理教育的切身体会, 一直谈到卫星上天、航海交通, 以及人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地理的事例, 并将未来的发展模式, 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和艰巨性, 向学生作一一的阐述, 既像谈心, 又是上课, 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这样, 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产生了兴趣, 还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 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自然树立起自信心。

2.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教学, 既可发展学生的智力, 又为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创造条件, 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机会。这正是学生求之不得的心理需要, 因而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如地理教学中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的分组实验, 把部分验证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带领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的社会调查, 引导学生搜索和整理地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形成小课题集体探究, 鼓励学生写作地理小论文和搞地理小发明等, 这些活动都能既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主导功能, 又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的动机和兴趣。

3.在设计问题时, 可把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设计成若干个小问题, 所设计的小问题要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 力求贴近生活实际, 使之具有趣味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不断地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一系列小问题, 强化学生的求知欲。问题引趣应注意适度, 问题过易, 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问题太难, 又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同时还要注意活动转换, 把问题与学生实验、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观察地理现象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活动的转换, 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开展意志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各种时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使学生不断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开展意志教育, 同时着眼于榜样的树立及意志品质的塑造, 克服各种困难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1.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斑斓的, 那里充满了同情心、好奇心。他们敏感而脆弱, 幼稚而无助, 甚至情绪激动时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平衡自己的心态。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还要具备爱心和耐心, 树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思想, 对学生不嘲讽、不挖苦、不打击、不歧视。结合知识的教学,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情感的满足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师一句简单的话语, 一个不起眼的动作, 在学生看来却胜似千言万语。教师整洁的衣着、自信的神情对差生是自信、自强、自立的暗示;学习中遇到困难, 教师坚定的目光, 对学生是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的暗示;当学生取得成绩时, 教师的一个微笑对学生便是最高的奖赏和最大的鼓励。对学生, 尤其是对学习成绩较差的、调皮的学生, 除做思想工作外, 更应从细微处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如回答问题正确时, 就请全班同学一起奖励他热烈的掌声。

3.地理教学除按大纲和教材做好规定的活动和小实验外, 教师还可采用开放实验室, 布置课外实验等方式, 使学生在实践氛围中去探求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学生在获得发现的喜悦的同时, 深刻领悟到地理学习既是一个复杂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又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只有具备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 善于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及时调控自己的内外活动状态, 才能实现学习目的, 才能有效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三、挖掘地理教学中的美感, 开展情感教育

魏书生认为:“情感是伴随人类认识过程始终的, 美好的情感可以加速认识过程, 反之, 则会起阻碍作用。”情感是产生内驱力的源泉, 可以说, 地理教材所选的每个单元内容都是深刻思想、丰富情感和崇高审美的凝聚。地理教师应把学生领进这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美好的意境, 在亲切怡然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情感教育上下深工夫, 因为情感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听课是心旷神怡还是愁眉不展, 或者说学生是处于情感积极状态还是处于情感消极状态, 其听课和学习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前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情趣, 产生不断上进的有效动因, 后者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情趣, 产生厌学的对抗情绪。所以, 面对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不管他们现在学习如何, 都要以满腔热情去关心和爱护他们。教师要将无私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 尽量寻觅学生的闪光点, 再给予放大、肯定和鞭策, 使每个学生懂得在老师心目中也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在校园中还有老师那束值得信赖和理解自己的目光, 这对学生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为此, 注重感情教育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地理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 并将理解的话语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把地理的根扎在学生的心坎。这样才能在这心的碰撞、情的交融中, 使每个学生都努力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并都能看到自己的黎明, 理直气壮地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四、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增强必胜信念

现代地理教学已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相互交流, 从单一目标到多层次方面发展转变, 注重从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方面强增学生的想象意识, 因为会学的关键是会想, 力争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惯用的综合程序教学法放在一边, 以谈话教学法和发现法教学为主, 在谈话中引入演讲、趣事、故事、竞赛等, 使学生感到津津有味, 学习情绪高昂。当学生在学习地理中有所发现时, 就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通过观察、想象、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不断发展智力。教师不轻易埋没学生学习地理的潜力, 因为学习潜力是学好地理的宝贵因素, 并通过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性的地理教学语言, 争取每节课都有新鲜的内容, 从而达到趣味教学的目的。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 学生从中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教师从中也达到了“微笑教学”的效果。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注重树立自己的信心, 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念, 鼓励学生“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来源于获得自信”。教给学生树立自信的有效方法, 如自我暗示法、回顾过去法、展望未来法及顶峰经验回顾法等, 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五、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引导学生成功

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 学生很容易从校外资源中获取知识和信息。所以, 教师要与时倶进, 转换自己的角色。新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还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不仅要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 还要学会欣赏、信任每一个学生。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 教师应当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 多向学生提问, 吸引他们集中注意力, 及时肯定他们的回答, 并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学生考试成绩进步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并提出下一个目标,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 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 帮助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 让他们体验到认知的乐趣。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下否定的结论, 要让他们始终有成功的快乐, 这种巨大的力量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实施分层教学。如在课堂练习时, 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巡视, 指导基础好的学生自己落实“双基”要求, 点拨基础一般的学生发挥潜能, 进行练习, 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练习;一定要保护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均能获得成功的愉快, 激发他们更旺盛的求知欲。当然,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客观分析, 既要让他们洞悉自己的进步, 也要让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和还需努力的方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弱点, 要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醒, 只有让他们及时克服自身弱点, 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心理桥梁 篇5

笔者以近五年的技工院校教学实践与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经历为基础,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 总结出技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如下几点: (1) 意志品质:自律水平普遍较低, 自控力较弱。 (2) 学习特点:理论学习不良, 偏好直观和形象思维, 动手能力较强, 求知欲主要表现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 主动怀疑感较弱, 普遍学习动机不足, 缺少成功体验, 部分学生厌学。 (3) 个性心理:因学习成绩不良而导致普遍自卑且自尊心极强, 过度敏感。 (4) 情绪特点:情感体验丰富, 情绪强烈且波动较大, 易冲动, 情感发展水平较低, 呈两极性。 (5) 交际心理: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认可。

同时, 技校生作为“90后”群体, 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追求自我个性张扬, 普遍表现为喜欢展示自我, 自我感觉良好;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 最反感他人指手画脚;渴望老师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民主自由观念和人格平等意识强, 而且特别善于表达感受。

心理咨询技能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它倡导咨询师保持中立的态度, 对来访者无条件地接纳, 并积极回应, 在帮助来访者宣泄或梳理思路的基础上, 促进来访者自我认知重构, 提升适应力。班主任若能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 将大大提升师生沟通效果。

心理咨询有许多技术, 如提问、倾听、言语分析、感觉分析等等, 其中最基础的是倾听, 故高明的心理咨询师往往是最会倾听的人。师生谈话如同咨询,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班主任应学会倾听, 以避免因过度说教而引发“90后”学生的逆反心理;要善于运用心理咨询倾听的技术,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支持和认同, 从而建立良好的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因此, 面对“90后”学生, “80后”班主任应该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由“教育者”转换为“倾听者”。

首先, 班主任要乐于倾听。倾听学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兴趣, 否则将有损沟通的效果。笔者经常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找到乐趣, 在倾听中搜集信息, 这对增进个别辅导和班级管理非常有益。

其次, 班主任要善于倾听。倾听分为不同的层次, 由低到高分别是:漠视地听、假装地听、选择性地听、换位思考地听、同理心地听。漠视和假装, 自然不能达到倾听的效果, 甚至适得其反。作为班主任, 最要注意的就是避免选择性地听, 杜绝以先入为主的观念, 带有偏见的倾听。做一位善于倾听的班主任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 班主任倾听要有诚恳的态度。创造一种安全、信任的氛围, 让学生感受到真诚。 (2) 班主任需要做到共情。站在学生立场换位思考, 摒弃批评和偏见, 让学生感受到理解与接纳。 (3) 班主任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抓住学生谈话中的一字一句, 进行言语分析, 透过言语了解背后的看法。 (4) 班主任需要善于捕捉时机, 适时点拨, 及时反应。 (5) 班主任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 避免在情绪起伏的时候找学生谈话。 (6) 班主任要有责任心和宽广的胸襟。

最后, 班主任要主动倾听。结合工作实际, 笔者将变“被动倾听”为“主动倾听”的方法总结为:换位思考、保持共感;态度中立、不带偏见;积极肯定、适时引导。

(一) 换位思考, 保持共感

“一只脚在水里, 一只脚在岸上”是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原则。“一只脚在水里”指心理咨询师要设身处地为来访者着想, 融入来访者内心世界。班主任要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倾听实践中, 换位思考, 从学生角度出发, 融入学生内心世界, 体验学生所感受到的情绪和体验, 即共感理解。

案例一:班主任在与“90后”学生关于“禁止走读生在宿舍午休”的讨论后, 记录班主任工作手记如下:

对于情绪冲动、直接而强烈的技校学生, 教师要避免激烈言辞与学生正面冲突, 甚至要非常注意措辞, 因为技校学生普遍比较自卑、敏感。班主任在与学生交谈中, 换位思考、感同身受非常重要, 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尊重、接纳, 进而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沟通引导奠定情感基础。

因此, 保持共感要求班主任做到换位思考, 并具有丰富的感受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一边要倾听学生的诉说, 把自己的感同身受以一种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一边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外在表现, 迅速捕捉其内心世界, 并采用商讨的语气与学生交谈。达到共感理解, 最忌讳的是:第一, 直接的教育指导;第二, 简单地判断和评价;第三, 空洞的说教和劝诫;第四, 帖标签;第五, 排斥消极情绪。

(二) 态度中立, 不带偏见

心理咨询工作要求心理咨询师客观、理智, 保持冷静的头脑, 不妄加评论来访者, 避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 即做到态度中立, 所谓的“一只脚在岸上”。在学生有问题来咨询时, 班主任有效的做法是先听, 不带偏见, 不贴标签, 不予直接评论以避免过多说教而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阻碍师生沟通。

案例二:班主任在与“90后”学生关于“青春期异性交往与如何培养对学习的兴趣”的讨论后, 记录班主任工作手记如下:

通过与这位学生的沟通, 我发现跟“90后”聊天其实很开心, 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脑袋活, 没有“80后”那么多的严肃和拘谨。同时, 也感受到当代“90后”的技校生,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最反感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指手画脚, 正如微博上的一句话:我希望你的指导, 但不是指指点点。哪怕心里知道自己做错了, 而且也知道老师家长的教育是对的, 但由于长辈教导式的语气, 他们也很容易发生抵触情绪, 不接受。这是“90后”与“80后”、“70后”最大的差异。

“90后”学生有着天生的逆反心理, 如果硬要告诉他们怎么做, 他们立刻会变成好战的狮子;但如果班主任一开始就扮演好一位听众, 他们则会非常愿意倾诉。因此, 班主任倾听要摒弃偏见和先入为主, 做到客观、全面地听。

(三) 积极肯定, 适时引导

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谈话技术, 是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咨询者要做到有效倾听, 即关注听、发自内心的听、仔细的听、认真的听、要听得明白、听得透彻。有效的倾听意味着对来访者言语和情感的积极回应:言语反应, 有助于来访者检查自己所表达的内容, 增进对自我的了解;情感反应, 有助于加强咨访关系, 也有助于来访者客观认识自己。因此, 心理会谈中的倾听活动对来访者来说并非仅仅是一个被动地记录事实与听取对方谈话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引导、积极思考的过程。这是心理咨询的重要一环。

班主任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问题。结合“90后”技校生比较自我的心理特点, 班主任需要通过积极肯定获得认同, 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案例三:班主任在与“90后”学生就相关工作问题交流后, 记录班主任工作手记如下:

通过该同学, 我想起两句经典:一是渴望被赞美和赏识是个体最深层次的需求。二是人类生存在不同环境下, 拥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当这些需求能适时被满足, 便会激发人类拥有继续发挥优势的动能。激励的最高境界是发自内心的赞美, 真诚的关怀和无私的沟通。尽管“90后”的学生们标榜自己个性, 但毕竟被赞扬还是很令人得意。通过适时的赞扬和鼓励, 该同学感觉到我对他的认可, 也多了一丝对我的认同。

作为班主任善于倾听, 不仅在于听, 还要有参与, 有适当的反应。要善于从学生的言谈中寻找教育的时机, 对学生的话语给予肯定, 并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认可和理解。

心理咨询技能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要根据不同学生对象的特点转换教师的角色,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是已经产生不良心理与行为的学生, 这时班主任的角色是消防员, 谈话的目的在于“救火”, 针对问题行为, 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2) 是即将产生不良心理与行为的学生, 这时班主任要多留意, 通过谈话沟通, 预防不良行为的产生。 (3) 是一切表现良好的学生, 班主任亦要多多关注,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 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

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 与班级学生沟通谈话内容大致可以概况为五个方面: (1) 关于规范意识的引导。例如, 学生存在上课迟到缺席、教室卫生、宿舍管理等常规问题, 与学生谈话时注意联系企业规范, 对学生加以引导, 着重行为塑造。 (2) 技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习动力不足。这时师生谈话目的主要是加强职业规划引导, 帮助学生增强对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树立学业目标。 (3) 学习、人际、情感等方面遭遇心理困扰。师生谈话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帮助其情绪宣泄, 引导其合理认知。 (4) 家庭环境、性格方面的问题。当代“90后”技校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 养尊处优和自我中心, 班主任发现问题, 通过谈话引导其认识到自身不足, 促进其完善个性。 (5) 因亲子沟通不良, 或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失调、沟通不畅, 导致学生个性偏激, 班主任除了与学生沟通发现问题以外, 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结语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心理咨询技能, 掌握倾听技巧, 把握谈话节奏, 对学生个人、班级管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个人来说, 运用该技能能够很大程度上缓和学生的不良情绪, 并通过教师身体力行的方式教会其学会表达;深层次上则能够引导学生调整自我不合理的认知, 改善不良行为;在生活和学业、职业选择方面的探讨,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的发展, 最终做到全面育人和提升学生个人幸福感。对班级管理来说, 有助于把握班级动态, 梳理班级人际网络, 实现班级管理的合纵连横, 从而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

摘要: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90后”技校学生普遍自律水平较低, 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不良, 自卑且自尊心极强;情绪易冲动、情感发展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表现为自我中心, 追求个性张扬, 民主自由观念和反叛意识强, 善于倾诉与自我表达, 内心渴望得到认同与平等对话。“80后”班主任要在班级工作实践中结合“90后”技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阶段以及自身专业, 引入心理咨询技能, 以倾听作为沟通切入点, 了解学生, 接纳学生, 增强信赖,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把握问题实质, 适时教育与引导。

关键词:“80后”班主任,“90后”技校生,心理咨询技能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魏艳君.“90后”职校生心理发展与“80后”班主任工作的探讨[J].黑河学刊, 2011, 161 (1) :118-119.

[3]杨亚萍.“90后”高校班主任角色转变与素质必备[J].甘肃科技, 2009, 25 (17) :176-177.

[4]张日昇.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5]彭移风.心理咨询技能在班主任谈话中的应用[J].班主任, 2006 (9) :20-22.

【心理桥梁】推荐阅读:

隔震桥梁07-15

铁路桥梁07-17

桥梁类型05-10

桥梁薄壁06-04

桥梁检查06-06

沟通桥梁06-08

桥梁质量06-12

桥梁美学06-16

桥梁箱梁06-17

桥梁应用06-21

上一篇:如何分组下一篇:广告创意与营销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