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淋巴瘤细胞

2024-07-25

T淋巴瘤细胞(共11篇)

T淋巴瘤细胞 篇1

原发乳腺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淋巴瘤, 占乳腺所有恶性肿瘤的0.0 4%~0.7 4%[1]。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 但大部分为绝经后妇女[2]。临床表现为乳腺无痛性肿块, 常与乳腺癌不能区分。组织学类型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 B细胞淋巴瘤多见, T细胞淋巴瘤少见[3,4]。现将我院一例原发乳腺外周T细胞淋巴瘤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4 9岁, 无意中发现右侧乳腺无痛性肿块迅速增大3个月。查体:右侧乳晕外上方2.5 c m处可触及直径约3 c m大小肿块, 质中, 边界欠清, 无压痛。无乳头溢液。皮肤无色泽变化及橘皮样改变。辅助检查:X线检查表现为局限性密度增高影, 密度不均, 界限不清。超声检查:低回声结节, 内部回声不均匀, 有丰富血流信号。经超声和C T检查证实无同时存在的广泛播散的淋巴结增生性病变。行右侧乳腺肿瘤单纯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乳腺深部, 与胸肌无粘连, 同侧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2 病理检查

巨检:结节性肿快体积2.8 c m×3 c m×2.5 c m, 无包膜, 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切面实性质软, 灰黄色。镜检: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破坏乳腺组织及周围脂肪组织, 乳腺正常结构大部分消失, 仅存留少量导管;瘤细胞为中等大小细胞, 可见大细胞, 胞核不规则, 染色质多, 核仁较明显, 伴有病理性核分裂;呈现炎性背景: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弥漫分布。免疫组化:Td T (+) ;C D 3 (+) ;C D 4 (+) ;C D 4 5 R O (+) ;K i-6 7阳性指数为9 0%;L C A (+) ;C D 2 0 (-) ;C D 7 9 a (-) ;M U M-1 (-) ;b c l-6 (-) ;b c l-2 (-) ;M P O (-) ;上皮标记物C K (-) ;E M A (-) 。病理诊断:乳腺外周T细胞淋巴瘤。

3 讨论

本例肿瘤发生在乳腺, 可见胞核偏大, 核仁明显的大细胞, 背景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需与乳腺髓样癌相鉴别。通过免疫组化染色与上皮细胞相关的标记均为阴性, L C A (淋巴细胞共同抗原) 阴性即可排除。另在本例中发现部分中等大小瘤细胞呈单行条索状或同心圆状排列, 类似经典的浸润性小叶癌, 而实性小叶癌中癌细胞融合成片状, 细胞单一、弥散、间质稀少, 与淋巴瘤较难鉴别。小叶癌细胞上皮细胞相关的标记均为阳性, L C A阴性可区分。在进行冰冻快速病理诊断时, 本例肿瘤呈现细胞大小形态相对一致, 弥漫分布, 不能排除粒细胞肉瘤的可能。在随后的石蜡包埋常规切片中发现瘤细胞中等大小, 染色质深染, 核仁明显, 且免疫组化M P O阴性, 即排除粒细胞肉瘤的诊断。通过免疫组化染色C D 2 0 (-) ;C D 7 9 a (-) ;的阴性表达排除了B细胞来源淋巴瘤的可能, 而T细胞特异性标记物Td T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阳性提示T细胞淋巴瘤的可能性较大, 进一步检查C D 3 (+) ;C D 4 (+) ;C D 4 5 R O (+) ;K i-6 7阳性指数为9 0%, 均为本例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例的诊断过程中, 因为细胞形态复杂, 背景细胞杂乱, 极易给诊断医师造成困难出现误诊, 导致诊疗失误。我们体会, 广泛取材, 多系统免疫组化染色综合分析, 在结外淋巴瘤的诊断过程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良中.现代恶性淋巴瘤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72.

[2]Ryan G, Martinelli G, Kuper-Hommel M, et a1.Prima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the breast: prognostic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a study by the International Extranodal Lymphoma Study Group.Ann Oncol, 2008, 19 (2) :233-241.

[3]王晓卿,张乐星,毕成峰,等.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预后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 (5) :302-307.

[4]张斌豪,任予,何建军.原发性乳腺淋巴瘤[M].现代肿瘤医学,2009,17 (6) :l191-1194.

T淋巴瘤细胞 篇2

一、t淋巴细胞有哪些分类

T细胞是相当复杂的不均一体、又不断在体内更新、在同一时间可以存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功能的亚群,但分类原则和命名比较混乱,尚未统一。按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成若干亚群,一致公认的有:

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

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cells,Ts),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

效应T细胞(Effector T cells,Te),具有释放淋巴因子的功能;

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Tc),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迟发性变态反应T细胞(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T cells,Td),有参与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放大T细胞(Ta),可作用于Th和Ts,有扩大免疫效果的作用;

原始的或天然T细胞(Virgin or Natural T cells),他们和抗原接触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Tm),有记忆特异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可数月至数年。其记忆细胞存活的时间则更长。

其中,Th细胞又被称为CD4+细胞,因为其在表面表达CD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4)。通过与MHC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递呈的多肽抗原反应被激活。MHCⅡ在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表面表达。一旦激活,可以分泌细胞因子,调节或者协助免疫反应。Tc细胞又名为CD8+细胞,其表面表达CD8。这类细胞可以通过MHCI 与抗原直接结合。

流式细胞分析仪FCM根据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不同来检测各淋巴细胞亚群:

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CD3+),B淋巴细胞(CD19+),NK细胞(CD16+CD56+),其中T淋巴细胞可进一步测定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3+CD4+)、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CD3+CD8+)、CD4+T细胞纯真亚群(CD4+CD45RA+/CD4+CD45RA+62L+)和记忆亚群(CD4+CD45RA—/CD4+CD45RO+)、功能亚群(CD28+)、激活亚群(CD38+、HLA—DR+)、凋亡亚群(CD95+)等。

二、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是什么

T细胞抗原受体

成熟T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与之结合的分子结构,称为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eceptor,TCR)。TCR是一种双肽链分子,按肽链编码基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1、在外周淋巴器官中大多数成熟T细胞(95%)的TCR分子,由α链和β链经二硫键连接的异二聚体分子,也称TCR—2。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是这一类T细胞完成。

2、少数成熟T细胞的`TCR分子是由γ链和δ链组成的异二聚体分子,结构与TCRαβ相似,也称TCR—1。它可直接识别抗原(多肽、类脂分子),不必与MHC结合,也不需要抗原提呈分子。TCRγδ主要存在于小肠粘膜上皮和表皮,而外周血中仅占成熟T细胞的0。5%—10%。TCRγδ识别病原体表面抗原分子后,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杀伤作用,同时他对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

T细胞分化抗原

1982年以来,国际有关专门会议把多数学者所制备的多种白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了分类整理,并以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统一命名。应用分化群抗体所鉴定的抗原,称为分化群抗原(CD抗原)。已经命名了CD1—CD166共180个分化抗原群,其中CD4和CD8是区分成熟T细胞亚群的主要表面标志。

三、t淋巴细胞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T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主要组分,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或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对特异性抗原和促有丝分裂原的应答反应以及产生细胞因子等,是身体中为抵御疾病感染、肿瘤而形成的英勇斗士。T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效应形式主要有两种: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伤靶细胞;另一种是释放淋巴因子,最终使免疫效应扩大和增强。

T细胞,是由胸腺内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细胞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复杂的一类细胞。按其功能可分为三个亚群: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它们的正常功能对人类抵御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为止,有关T细胞的演化以及它与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特别是21世纪初人类开始的生命方舟计划对于T细胞的演化以及它与癌症的研究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其最大特点是能自身复制和分化,通常处于静止期,当机体需要时,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后,进一步分化为各系统的血细胞系。其中淋巴干细胞进一步分化有两条途径。一些干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影响下,大量增殖分化成为成熟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被称之为T淋巴细胞。T细胞的“T”字,是采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命名的。第二个细胞群在类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组织内受激素作用,成熟并分化为淋巴细胞的另一个亚群,被称为B淋巴细胞。B细胞的“B”字,是采用“囊”的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鸟类特有的结构,位于泄殖腔后上方,囊壁充满淋巴组织。人和哺乳动物无法氏囊,其类似的结构可能是骨髓或肠道中的淋巴组织(集合淋巴结,阑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四、t淋巴细胞的抗癌研究有哪些

1月初,日本科学家首次培育出能够杀死癌细胞的T细胞。他们表示这一研究突破为直接将T细胞注入癌症患者体内,用以对抗癌症铺平了道路。实际上,人体可天然产生T细胞,但数量较少。成功培育T细胞让将这种细胞大量注入患者体内,以增强免疫系统成为一种可能。

为了培育这种细胞,他们首先对专门杀死一种确定癌细胞的T淋巴细胞进行“再编程”,使其变成另一种细胞,被称之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随后发育成功能齐备的T淋巴细胞。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发育而成的T淋巴细胞未来可充当一种潜在的癌症治疗手段。

日本科学家将专门对抗一种皮肤癌的T淋巴细胞培育成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方式是将这种淋巴细胞暴露在“山中因子”环境下。山中因子是一组化合物,能够让细胞退回到“非专业性”阶段。在实验室,研究人员将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变成T淋巴细胞。与最初的T淋巴细胞一样,此时的T淋巴细胞也专功同样的皮肤癌。它们的基因构成与最初的T淋巴细胞相同,能够表达癌症特异性受体。研究发现这种新型T淋巴细胞非常活跃,可以产生一种抗癌化合物。

T淋巴瘤细胞 篇3

早期玫瑰花环形成的T淋巴细胞是对SRBC具有高度亲和力的T细胞亚群,它与T细胞的体内外功能活性密切相关,能更敏感地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的水平和动态变化,是目前检测细胞免疫水平最为简便快速的方法之一。在总玫瑰花环试验中,静止期和活动期的T淋巴细胞,均能与不同数量的SRBC自发形成E花环,所得E花环的百分率和绝对数可代表被检标本中全部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总数。是目前鉴定和计算外周血液和各种淋巴样组织中T淋巴细胞的最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黄鳝T淋巴细胞的测定,可以了解不同发育阶段黄鳝的免疫活性,运用到实践上,可以对不同阶段的黄鳝的免疫力的强弱进行针对性的照料,当其免疫力弱时,可以加强防病治病的力度,从而达到科技运用到实践中的目的。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白兔:购于荆州沙市区钟鼓楼菜市场,体重1.32kg,试验前常温饲养10天。

不同规格的黄鳝15条,购于荆州花鸟鱼市场,试验前22℃饲养7天,数据如表1所示。

2、实验器材

离心机;移液枪;枪头;水浴锅;EP管;注射器;显微镜;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高温灭菌锅;冰箱;制冰机等。

3、实验试剂

瑞氏粉;甲醇;甘油;姬姆萨氏粉;戊二醛;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小牛血清;柠檬酸钠;柠檬酸;氯化钠;percoll分层液;蒸馏水;氯化钾;氢氧化钠等。

· 实验方法

1、黄鳝血液的制备

(1)取出黄鳝,用剪刀剪断其脊椎,使其瘫痪,失去抵抗。

(2)用剪刀对准肛门下方少许处斜向剪断尾部,将断口对准事先准备好的装有阿式液的EP管,血液自然流进EP管。

(3)当血液量少的时候可以适当轻挤黄鳝躯体,使血液能更多的被采集。

(4)将收集好的血液存放在碎冰上备用。

2、黄鳝淋巴细胞的分离

(1)将1份10€譖BS与9份Percoll贮存液混合,制成等渗Percoll悬液,此悬液被认为是100 % Percoll悬液,其密度为1.1294 g/ml。

(2)用PBS稀释100% Percoll而获得所需密度的Percoll分离液。

(3)用稀释液稀释60 %则此时的Percoll分离液比重为1.0777g/ml,即可用于淋巴细胞的分离。

(4)取5ml的Percoll分离液于10ml的EP管中,将等倍稀释的黄鳝血液0.5ml小心叠加在分离液上。

(5)将EP管放在离心机上进行离心(1500rpm/min,10min)

(6)离心之后将EP管取出,可以看到EP管中有四个细胞层,从上到下第二层为淋巴细胞。

(7)用10um的移液枪小心的将这层细胞吸出,即为比较纯的淋巴细胞,将其收集好放在碎冰上备用。

3、兔红细胞的采集

(1)取5ml的注射器,用阿式液润洗。

(2)将白兔取出,按住其四肢和耳朵,让其面朝上躺着不能动弹。

(3)将注射器插入其心脏,缓缓抽出2ml血液,将血液迅速移入装有阿式液的EP管中,上下轻轻转动,让血液充分和阿式液混合。

(4)将制备好的兔血液放在碎冰上备用。

4、兔红细胞和黄鳝淋巴细胞的计数

(1)将采集好的兔红细胞稀释100倍,充分混匀。

(2)用移液枪吸取少量混液,小心的加在计数板上。

(3)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计算出原兔红细胞的密度,配制出所需浓度的兔红细胞悬液

(4)用同样的方法配制出黄鳝淋巴细胞悬液。

5、玫瑰花环的形成

(1)取0.3ml小牛血清于1ml的EP管中,再加入0.3ml兔红细胞和0.1ml黄鳝淋巴细胞,混匀。

(2)将EP管放在37℃水浴锅中反应25min。

(3)将EP管取出,放在离心机里离心(500 rpm/min,5min)。

6、玫瑰花环的制片、染色及镜检;

(1)将1滴反应好的培养物滴在玻璃片上,用枪头将其均与的涂抹在一定范围之内。

(2)将玻璃片放在一边让其自然干燥,干燥后滴加1滴甲醛在上面,5min后用6.4的PBS液冲洗。

(3)等其自然干燥后再滴加瑞式液,4min后再用6.4的PBS液冲洗。

(4)等其自然干燥后再滴加吉姆萨式液,4min后用6.4PBS液冲洗,干燥。

(5)每份培养液制备3份玻璃片。

(6)将制备好的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凡吸附3个或更多家兔红细胞的单核细胞,为RE花环形成细胞,共计数100个细胞,计算出百分率

不同规格黄鳝T淋巴细胞数量的比较(如表2所示)

通过上面表格可以看到,随着黄鳝规格的变大,其E玫瑰花环形成率逐渐增高,这也就是说,随着黄鳝的长大,其免疫力会逐步增强,而小黄鳝的免疫力最弱,在生活当中,应该更加注重黄鳝幼体的防病抗病工作。

T淋巴瘤细胞 篇4

关键词:青蒿琥酯/药理学,T细胞淋巴瘤细胞/药物作用,细胞凋亡,体外研究

青蒿琥酯是具有倍半萜内酯类抗疟药青蒿素的衍生物, 除具有高效抗疟作用外, 还具有免疫调节、抗寄生虫、抗病毒、抗肿瘤、保肝、抗炎、松弛平滑肌等作用[1]。青蒿琥酯对于T细胞淋巴瘤的抑制作用以及作用机制如何, 文献鲜见报道。本研究观察了青蒿琥酯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的凋亡诱导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为其进一步应用于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药品和主要试剂

注射用青蒿琥酯: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5%碳酸氢钠1 ml溶解后, 用RPMI 1640配制所需浓度。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 及PI试剂盒:购自Sigma公司;细胞凋亡DNA LADDER提取试剂盒:北京博大泰克生物基因技术有限公司;Bcl-2、Bax、Caspase-8、辣根过氧化物酶连接的抗鼠Ig G、辣根过氧化物酶连接的抗兔Ig G:均购自美国Cell Signal公司;actin和ICAD单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产品。

1.2 细胞和细胞培养

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urkat: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提供。细胞悬浮生长于RPMI1640培养液中, 培养于37℃、体积分数为5%CO2的饱和湿度孵箱中, 每2~3天传代1次,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

1.3 观察指标及测定

1.3.1 Jurkat细胞增殖检测

MTT法。取对数生长期细胞, 以1×105·ml-1细胞密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 设空白对照组, 将药物稀释成不同浓度, 分别作用24、48、72小时后, 测细胞增殖抑制率, 半数抑制浓度 (IC50) 用Logit法计算。实验重复3次, 设复孔3个, 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1.3.2 Jurkat细胞形态观察

取不同时相细胞涂片, 瑞特染色, 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1.3.3 Jurkat细胞DNA片段化检测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 调整浓度为1×105·ml-1, 加入青蒿琥酯8、16、32μg/ml共同培养48小时, 收集各组细胞, 用PBS洗2次, 裂解细胞, 提取细胞DNA, 将其溶于20μl TE缓冲液中, 取5μl加入含EB的1%的琼脂糖凝胶, 于50 V恒压下电泳约1小时, 凝胶自动成像系统拍照。

1.3.4 Jurkat细胞凋亡率检测

流式细胞仪检测。

1.3.5 Jurkat细胞Bcl-2、Bax、ICAD蛋白表达及Caspase-8 剪切激活的测定

Western-blot分析。总蛋白提取后, Braford法测蛋白质浓度, 取10μg蛋白样品与2×加样缓冲液等体积混合, 煮沸变性5分钟后上样于100、120、150g/L SDS-PAGE电泳分离, 电转移至PVDF膜上, 室温封闭1小时, 立即加入一抗溶液, 平缓摇动, 4℃过夜。室温下加二抗溶液孵育1小时。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 显影参照ECL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 (±s) 表示, 多组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青蒿琥酯对Jurka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 以2~64μg/ml青蒿琥酯作用Jurkat细胞24、48、72小时, 能够明显抑制细胞增殖, 且生长抑制率与药物作用浓度呈正相关 (P<0.01) , 呈浓度依赖性, 见图1。青蒿琥酯作用Jurkat细胞24、48、72小时后的IC50分别为 (22.97±3.78) μg/ml、 (8.08±2.43) μg/ml、 (1.95±0.76) μg/ml。

2.2 青蒿琥酯对Jurkat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瑞特染色, 油镜下观察青蒿琥酯作用前后Jurkat细胞形态学变化, 结果显示, 8μg/ml青蒿琥酯作用于Jurkat细胞48小时后, 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特征, 可见细胞核染色质凝聚、分布不均、呈致密浓染的块状, 细胞核固缩碎裂, 胞浆空泡化, 细胞形态基本完整, 见图2。

2.3 青蒿琥酯对Jurkat细胞凋亡DNA片段化的影响

8、16、32μg/ml青蒿琥酯作用于Jurkat细胞48小时后, 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典型的梯状条带, 而对照组DNA集中于加样孔附近。表明青蒿琥酯可诱导Jurkat细胞发生明显的DNA片段化, 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见图3。

2.4 青蒿琥酯对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

青蒿琥酯作用于Jurkat细胞48小时后出现亚二倍体峰 (即细胞凋亡峰) , 且亚二倍体峰所占比例随青蒿琥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空白对照组及8、16、32μg/ml浓度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4%、28.62%、60.45%和95.58%。

2.5 青蒿琥酯对Jurkat细胞Bcl-2、Bax、ICAD蛋白表达及Caspase-8剪切激活的影响

分别以8、16、32μg/ml青蒿琥酯作用于Jurkat细胞48小时后, 随药物浓度的增加, Bcl-2和ICAD蛋白表达下降, 而Bax蛋白表达上调;而Caspase-8出现明显的剪切激活带, 见图4。

1.空白组;2.8μg/ml;3.16μg/ml;4.32μg/ml

3 讨论

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化疗效果欠佳, 针对晚期T细胞淋巴瘤需要寻找新的化疗药物。青蒿琥酯作为一种抗肿瘤新药, 可以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小, 与传统化疗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2];通过抑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 青蒿琥酯可以逆转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3], 笔者前期实验证明青蒿琥酯对白血病U937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4]。在抗淋巴瘤方面, 文献报道其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urkat细胞有体外抑制作用, 且与其他化疗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5]。在作用机制方面, 曾彦等研究显示青蒿琥酯对Jur kat细胞作用后可以诱导细胞在形态学上出现凋亡改变[6], 提示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但诱导凋亡的途径尚未研究。

细胞凋亡是一种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目前认为细胞凋亡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肿瘤坏死因子 (TNF) 受体家族成员 (如CD95/Fas) 参与的通过Caspase-8活化的途径, 称外源性凋亡途径;二是细胞色素C参与的通过Caspase-9活化的途径, 称内源性凋亡途径。两条途径最后均通过激活下游效应因子Caspase-3和Caspase-7, 使细胞发生凋亡。Bcl-2家族是重要的凋亡调节因子, 有两类作用相反的蛋白参与凋亡的调控, 促凋亡蛋白如Bax、Bik等可以促进凋亡的发生, 而抗凋亡蛋白如Bcl-2、Bcl-x L等可以抑制凋亡的发生[7]。ICAD/DFF55是CAD (caspase-activated deoxyri-bonuclease) 的抑制蛋白, CAD可以造成凋亡时DNA的片段化。在正常细胞中CAD-ICAD以无活性的复合物存在, 因而不处于激活状态。细胞凋亡时, Caspase水解ICAD, CAD即处于活性状态并最终使DNA片段化。有意义的是, CAD只在ICAD存在时才能合成并显示活性, 因而ICAD对CAD的活化与抑制是必需的, 即ICAD在细胞凋亡核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

本研究结果显示, 以2~64μg/ml青蒿琥酯作用Jurkat细胞能够明显抑制细胞增殖, 诱导Jurkat细胞凋亡;8、16、32μg/ml青蒿琥酯作用Jurkat细胞48小时后, 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峰;随药物浓度的增加, Bcl-2和ICAD蛋白表达逐渐下降, 而Bax蛋白表达上调, Caspase-8蛋白出现明显的剪切激活带;提示青蒿琥酯既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又能通过外源性途径诱导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urkat细胞凋亡, 但具体信号转导机制如何, 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娄小娥, 周慧君.青蒿琥酯的药理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 22 (3) :175.

[2]Efferth T, Dunstan H, Sauerbrey A, et al.The antimalarial artesunate is also active against cancer.Int J Oncol, 2001, 18 (4) :767.

[3]Mukanganyama S, Widersten M, Naik YS, et al.Inhibition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by antimalarial drugs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circumoenting anticancer drug resistance.Int J Cancer, 2002, 97 (5) :700.

[4]陈均法, 郑智茵, 陈小红, 等.青蒿琥酯对U937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对Bcl-2、Bax、ICAD和Caspase-8表达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 18 (27) :117.

[5]Efferth T, Giaisi M, Merling A, et al.Artesunate induces.ROS-mediated apoptosis in doxorubicin-resistant T leukemia cells.Plosone, 2007, 2 (1) :e693.

[6]曾彦, 倪勋, 孟文彤, 等.青蒿琥酯对人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细胞抑制作用及机理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0 (6) :1038.

[7]Levine B, Sinha S, Kroemer G.Bcl-2 family members:dual regulators of apoptosis and autophagy.Autophagy, 2008, 4 (5) :600.

T淋巴瘤细胞 篇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17-02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例,乙肝引起的肝硬化28例,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自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重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以肝炎肝硬化下降最显著。HBVDNA不同复制水平患者的各亚群变化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度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其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T淋巴細胞亚群

HBV感染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慢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病变程度及预后差异很大。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免疫功能健全的成人感染HBV后可通过免疫应答的协调作用将其清除并获得对HBV再次感染的抵抗力。但仍有5~10%的HBV感染者或经垂直途径感染HBV的人群不能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导致HBV的持续感染,甚至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许多研究表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1]。为此,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研究这些指标测定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收集2003年5月~2006年7月在龙口经济开发区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101例,女性51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4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152例患者中HBVDNA定量检测阳性102例(HBVDNA>107拷贝/ml59例,HBVDNA<107拷贝/ml43例)。年龄18~67岁,平均36.1±2.8岁。同时选取年龄相匹配的30例健康体检者(无肝炎病史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阴性)及28例HBV感染所致肝炎肝硬化作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均排除其它类型肝炎、HIV感染及自身免疫性肝病并符合2000年9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4ml,分成两份,每份2ml。一份不加抗凝剂,分离血清后用于肝脏功能、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ELISA检测及HBVDNA定量检测;另一份用EDTAK2抗凝,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

1.2.2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采用常规免疫荧光标记三色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6小时内测定CD3+、CD4+、CD8+绝对值计数。

1.2.3肝脏功能检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肝脏功能生化指标检测。

1.2.4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ELISA检测:选用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的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

1.2.5HBVDNA定量检测:选用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HBVDNA荧光定量试剂盒。HBVDNA检测结果均大于1×103copies/ml为阳性。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的显著性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的q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患者的临床特点: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组、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患者的性别比、病程、ALT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肝炎肝硬化组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相比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

2.2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特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3+、CD4+、CD8+及CD4+/CD8+比值无统计学差异;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肝炎肝硬变组外周血中CD3+、CD4+、CD8+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其中肝炎肝硬化组下降最明显。与肝炎肝硬化组比较,轻中度、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3+、CD4+、CD8+变化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炎肝硬化组同样下降最明显;三组CD4+/CD8+比值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轻中度和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CD3+、CD4+、CD8+绝对值变化呈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见表1。

2.3HBVDNA不同复制水平患者的各亚群特点:102例HBVDNA定量检测阳性患者中HBVDNA>107拷贝/ml59例,HBVDNA<107拷贝/ml43例,分别对不同HBVDNA水平的患者的CD3+、CD4+、CD8+及CD4+/CD8+比值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乙型肝炎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机体感染HBV后对肝细胞的损伤程度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3]。一旦感染HBV,机体免疫状态的平衡将被打破,无论体液免疫还是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在乙肝患者的外周血和肝脏中都将会有所体现[4-6]。因此研究HBV免疫病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析慢性感染者的外周血或肝脏来源的淋巴细胞亚群的组成[7]。

本组资料主要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疾病状态淋巴细胞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变化不明显,而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值则明显下降,并以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下降最为显著(P<0.05)。进一步以肝炎肝硬化组为对照,分别对轻中度和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仍提示CD3+、CD4+、CD8+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下降同样最为显著;而在轻中度和重度慢性乙型肝炎两组间的比较中发现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CD3+、CD4+、CD8+绝对值下降更显著(P<0.05)。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CD3+、CD4+、CD8+呈逐渐降低趋势,说明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HBV感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其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肝硬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明显下降是临床上肝硬化易发展为肝癌和易并发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组资料也对不同疾病状态下CD4+/CD8+比值变化进行分析,但未提示显著性差异(P>0.05)。对HBVDNA高水平和低水平组的分别分析也未发现T细胞亚群之间的统计学差异,提示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亚群细胞数和比值变化与HBV复制活跃程度无明显关系,进一步说明肝细胞病变与细胞内HBV数量无明显相关性。

既往曾有学者研究重型肝炎的免疫[8,9]反应,结果提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肝硬化患者,呈现出相似的相关性。

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针对HBV的体液免疫应答在参与清除循环中病毒颗粒的同时,与乙型肝炎的某些肝外病变有关,而感染了病毒的肝细胞表面上表达的病毒所引起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则与病毒清除和肝细胞损伤关系密切。因此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可能与CD8+T淋巴细胞被大量聚集到肝脏有关[8],外周血中T亚群细胞绝对数下降也可能与慢性病毒感染状态下病毒诱导T细胞活化凋亡(AICD)而T细胞增殖不足有关[10]。

T淋巴瘤细胞 篇6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 72岁, 2007年4月出现不规则发热伴咳嗽, 继之全身皮肤搔痒、盗汗, 经门诊治疗效果不好, 于2007年12月经淋巴结活检免疫组化检查给合临床确诊为T细胞淋巴瘤, 经正规化疗8个疗程, 表阿霉素+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大剂量强的松口服, 整个疗程中一直有不规则发热、持续皮肤搔痒, 体质量下降20多千克, 本次入院前1周出现周身皮肤多处红、肿、痛, 继之破溃, 有脓性分泌物, 入院后给予心理护理, 抗炎治疗, 营养支持, 局部用药等处理1周后原红肿处范围缩小, 破溃处分泌物减少, 2周后红肿逐渐消失, 破溃处结痂, 3周后愈合出院。

2 护理评估

2.1 全身营养状况

恶性淋巴瘤的症状是发热、盗汗、消瘦、皮肤搔痒, 加之化疗时大剂量糖质激素的应用,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极度消瘦, 1年多来不停的抓搔皮肤, 使皮肤的屏障破坏, 抵抗力下降, 易继发感染, 且修复困难。

2.2 皮肤损害情况

疖肿全身散在性, 大小直径在2~4cm不等, 最大间隔10cm左右, 臀部、后背部较密, 有的融合成片, 多数疖肿破溃, 有血性脓液渗出。

2.3 心理状态

负性心理强烈, 影响伤口愈合, 患者因患恶性淋巴瘤, 化疗效果又差, 长期发热, 皮肤搔痒影响睡眠, 生活质量很差, 入院时表现出悲观失望等负性心理状态。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创面的处理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生理盐水清洗皮肤损害处, 2次/d, 变换体位每2h一次, 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摩擦皮肤, 以免加重皮肤损害。静脉输液时使用留置静脉套管针, 避免反复穿刺损伤皮肤, 注意观察留置针静脉有无红肿等静脉炎早期表现, 保持创面干操, 暴露皮肤损害部位, 脱去内衣, 床上铺无菌纱布垫, 并用无菌纱布遮盖患者身体, 每日更换消毒一次。

3.2 感染创面的处理

感染创面的处理是护理的重点, 急性期创面周围红肿炎性反应重, 脓性分泌物和渗出液多, 隔日留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操作前洗手戴无菌手套, 用生理盐水棉签从创面中心环形向外擦拭分泌物或直接取脓液[2]。破溃创面用生理盐水清洗后用碘伏消毒,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湿敷, 本病例对庆大霉素敏感, 用庆大霉素16万U+生理盐水100m L湿敷, 持续15~20min, 4次/d, 其余时间创面暴露。

3.3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护士长每日带领护士查房, 评估皮肤情况, 与医师共同协商治疗方案, 制订护理措施, 由1名主管护师负责该患者的护理记录,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 请家属配合, 为了减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机会, 病房减少人员流动,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病室每日定时紫外线消毒, 用0.1%的84消毒液擦洗病室物品和地面, 每班交接病情及皮肤情况, 保持护理措施的连续性。

3.4 心理护理

首先从减轻患者身体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着手, 患者由于疼痛、脓性分泌物的臭味, 影响食欲、睡眠, 入院后住单人房间, 脱去污染衣服, 清洁消毒皮肤, 在做这些操作时护士不能流露出怕脏的情绪及语言, 将病情每一点好转及时反馈给患者, 让患者看到希望配合治疗。

3.5 全身营养支持

开始给予静脉高营养, 白蛋白、氨基酸静脉滴注, 一般情况好转后给予清淡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 逐渐增加优质蛋白, 注意补充维生素及纤维素, 保持大便通畅, 多饮水稀释血液达到排出毒素的目的。

4 小结

此患者病情复杂, 机体抵抗力极其低下, 同时皮肤损害严重, 我们通过调整机体营养状况, 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重点放在感染皮肤的护理上,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交叉感染, 1周后破溃处渗出液减少, 逐渐结痂, 2周后红肿消退, 痂皮干燥。因病情好转的速度出乎患者的意料, 使患者对延长生成期又有了希望, 愿意对原发病做进一步治疗。

参考文献

[1]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26.

T淋巴瘤细胞 篇7

男,49岁,因右侧腰背部疼痛2 d就诊。体格检查:右肾叩击痛(+)、右侧输尿管压痛(+/ -)。尿常规:红细胞计数10个 /μl ;血肌酐:106μmol/L。超声检查:右肾周见少量液区,右肾增大,包膜欠光滑,右肾实质稍厚欠均匀,右肾数个肾盏内少量积液,右肾内血流信号丰富(图1A);右输尿管上段增粗,外径29 mm,管壁均匀性增厚约14 mm,输尿管上段内径6 mm,中下段内径2 mm,增厚管壁血流信号丰富(图1B)。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大盏扩张积液;右肾盂及右输尿管上段纤细;右肾排泄功能尚好(图1C)。CT示右肾盂及输尿管上段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边界欠清,邻近右肾实质部分受侵,病灶与右腰大肌分界不清,包绕右肾动脉,其内未见充盈缺损,部分包绕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图1E、G)。PET/CT示右肾及右输尿管上段行程区见不规则巨大软组织肿块,病灶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SUVmax=11.46;腹膜后及右侧髂窝多发淋巴结增大,病灶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SUVmax=9.65(图1D~G)。患者行右输尿管上段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小淋巴细胞样的瘤细胞弥漫性浸润,滤泡残留;瘤细胞浆透明,细胞核扭曲,分叶或脑回状,染色质细,粉尘状;小血管增生和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图1H)。免疫组化:CD20(-),CD3(+),Ki-67(25%+),CD21(生发中心 +),CK(-),Vimentin(+)。最终诊断:泌尿系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患者行4个疗程的R-CHOP化疗,治疗后3个月及4个月复查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未见明显异常。

图1 男,49岁,PTCL-NOS。超声检查示右肾体积增大,下部包膜模糊(箭头),轻度积液(箭),右肾内血流信号丰富(A);右输尿管壁均匀性增厚(箭),内见点状血流信号,箭头示输尿管内腔(B);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积液(箭),右输尿管腔纤细(箭头,C);冠状位PET/CT图示右肾及右输尿管上段行程区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箭),包绕右输尿管、右肾盂肾盏及右肾门血管,部分包绕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病灶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SUVmax=11.46,膀胱尿液排泄区见浓聚影(箭头,D~F);轴位CT图示病灶与右肾下部实质分界不清,内部密度较均匀,CT值约40.0 HU(箭,G);右输尿管病理镜下见小淋巴细胞样的瘤细胞弥漫性浸润,滤泡残留;瘤细胞胞质透明,细胞核扭曲、分叶或脑回状,染色质细,呈粉尘状,小血管增生和血管内皮细胞肿胀(HE,×400,H)

2讨论

PTCL-NOS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5%~22%,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临床表现、形态学及分子水平呈现多变性;淋巴瘤累及输尿管通常源于后腹膜淋巴结病变的延续,而原发于肾及输尿管的淋巴瘤极为罕见[1,2]。本例为累及单侧输尿管为主的泌尿系统PTCL-NOS,既往文献报道的淋巴瘤累及输尿管者多为B细胞型淋巴瘤[3,4]。本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殊性,以腰背部疼痛就诊,多种影像学表现为右输尿管壁明显均匀性向心性增厚并向右肾、右肾盂、腰大肌等侵犯,右肾积水,腹膜后及髂窝多发淋巴结增大,与文献报道一致[1,5,6]。以输尿管增粗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在影像学上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超声检查表现为梗阻处管壁不规则增厚或异常回声团块,团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向输尿管壁浸润。巨输尿管症表现为输尿管全程扩张,扩张程度与肾积水程度不成比例,输尿管壁一般无明显增厚,亦无周围淋巴结肿大,找不到梗阻原因。输尿管炎性假瘤多有反复尿路感染病史。输尿管息肉是良性病变,超声检查表现为输尿管腔内结节状或条状低回声团块,团块与输尿管壁分界清楚,管壁连续,不侵犯周围淋巴结,而输尿管壁未见增厚。原发性后腹膜纤维化,当纤维化低回声团块围绕在输尿管周围可以引起输尿管梗阻,并造成输尿管壁增厚的假象,增强CT和MRI发现脊柱两侧具有对称连续性斑块样软组织肿块时,对诊断腹膜后纤维化有重要意义。本例患者行化疗3个月及4个月后复查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未见明显异常,表明淋巴瘤的治疗已达到完全缓解。总之,影像学检查发现单侧或双侧输尿管壁均匀性或向心性增厚,或者合并上尿路梗阻性积液需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病理检查是诊断淋巴瘤的“金标准”,影像检查可以随访化疗效果。

T淋巴瘤细胞 篇8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66岁, 因“反复皮下结节1月余, 发热20余天”于2010年4月23日入院。病人于2010年3月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1.0 ℃, 双上肢伸侧、胸前皮下渐出现散在钱币大小皮下结节, 触痛, 伴双肘关节肿痛。当地某医院按“结节性红斑”给予抗感染、泼尼松 (60 mg/d) 治疗后好转。病人激素逐渐减量至泼尼松30 mg/d维持治疗。2010年4月下旬再次出现上述症状, 并出现腹部、臀部、双下肢皮下结节, 当地医院再次给予泼尼松 60 mg/d治疗, 效果不佳, 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查体:体温 39.8 ℃, 脉搏 116/min, 呼吸 22/min, 血压 130/70 mmHg (1 mmHg=0.133 kPa) ;前胸、腹部、双上肢、下肢皮下散在钱币至鸡蛋大小的结节, 部分突出皮面, 触痛, 局部皮肤呈紫红色, 皮肤温度高;口腔黏膜多发溃疡。入院后查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13×109 /L, 红细胞计数 2.51×1012/L, 血小板计数 4×109/L。左侧大腿皮下结节免疫组织化学病理检查结果示:CD3+, CD4+, CD8-, CD45RO-, CD20-, CD68-, CD56+;分子诊断报告:TCR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明确诊断: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嗜血细胞综合征。给予甲泼尼龙冲击、丙种球蛋白冲击、输血小板以及营养支持治疗, 病人病情未进一步恶化, 因经济原因自行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本例病人由于患病时间较短, 病情进展较快, 外院诊断不清, 治疗效果不佳, 刚入我科时, 病人及其家属恐惧感较强, 压力较大, 拒绝抽血以及行皮下结节等活检手术, 甚至拒绝治疗。因此, 护士经常深入病房,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疾病诊治的规律以及完善相关检查的必要性, 使其获得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同时, 也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

2.2 病情观察

①每半小时巡视病人1次, 夜间查房近距离观察, 认真床头交接班, 详细记录病情变化, 保证病情观察的连续性。②仔细观察病人发热类型、伴随症状、皮下结节大小和硬度, 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注意尿量、颜色、肢体水肿变化;监测病人血、尿等检查结果, 如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等。③及时评价病人饮食、睡眠、大小便、生命体征情况。

2.2 饮食指导

选择适合病人口味、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富含铁剂的食物, 饮食原则为少量多餐。应尽量给予病人无渣饮食, 防止食物划伤病人消化道而引起出血。同时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2.4 发热的护理

嘱病人卧床休息, 限制活动量, 4 h测体温1次。体温升至38 ℃以上时, 给予物理降温, 采用冰敷头部、腋窝、腹股沟及全身大动脉处或进行乙醇擦浴;鼓励病人多饮水;监测电解质变化,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5 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病人出现HPS, 血小板严重低下, 自发出血可能性极大。嘱病人绝对卧床, 避免磕碰。注意观察病人皮肤黏膜有无淤点、淤斑, 有无咯血、痰中带血以及口腔黏膜、牙龈出血, 注意大小便颜色, 观察病人有无单侧或双侧肢体以及面部感觉异常, 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如出现黑便时暂禁食, 出血停止后给予冷流质;鼻出血时用0.1%肾上腺素棉球填塞, 适当抬高头部, 偏向一侧, 局部冰敷, 不用力擤鼻涕。用软毛牙刷刷牙, 不用牙签剔牙。

2.6 皮肤护理

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2 h翻身1次, 及时更换床单, 保持床单平整、干燥, 避免压疮发生。及时观察病人皮下结节的数目、大小、硬度以及活动度, 是否与周围组织粘连。根据结节的部位、大小, 给予相应的自制护垫, 避免结节受压疼痛、破溃。皮下结节活检部位每日常规换药1次, 避免伤口感染[3]。

2.7 药物治疗的护理

评估病人用药史, 对病人的化验结果, 如白细胞、血小板、肝肾功能做到心中有数, 不盲目执行医嘱。向病人介绍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的必要性, 解除病人对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等不良反应的担心, 使其配合治疗。

2.8 感染预防

病人白细胞减少, 感染风险较大。因此应加强病人防护,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病房每日定时通风消毒, 预防各种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同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保护性隔离知识的宣教, 控制探视时间、人数, 减少病人与外界接触, 避免交叉感染。观察病人口腔黏膜, 出现真菌感染者, 可将制霉菌素片研成粉末稀释于100 mL的生理盐水中, 嘱病人饭前饭后、睡前漱口。生活不能自理者, 护士协助口腔护理, 每天2次或3次。嘱病人穿纯棉较宽松的衣物, 注意会阴部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注意保护静脉, 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

3 小结

SPTCL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罕见疾病, 出现HPS时, 病情进展更快, 病死率更高。通过对本例SPTCL合并HPS病人的护理, 增加了对病情复杂的危重病人的护理经验, 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护理水平提供重要帮助。

关键词: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嗜血细胞综合征,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琳, 万川, 廖殿英, 等.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7, 36 (6) :348-351.

[2]Gonzalez CL, Medeiros LJ, Braziel RM, et al.T-cell lymphoma in-volving subcutaneous tissue.A clinic pathologic entity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hemophagocytic syndrome[J].Am J Sug Pathol, 1991, 15 (1) :17-27.

T淋巴瘤细胞 篇9

患者男性, 30岁, 因左眼外伤后出现左眼睑肿胀, 眼球突出, 于2010年12月3日就诊于外院, 行抗炎治疗, 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遂行CT检查, 结果提示:左眼球突出, 左外直肌增粗, 左眶脂肪间隙浑浊;左眼球环壁完整, 球内未见异常密度灶。左眼眶内侧壁骨折, 左侧筛窦及上颌窦见密度增高影, 进一步行左眼眶肿物活检, 病理诊断:脂肪组织中见淋巴细胞密集浸润, 细胞有异型, 淋巴瘤可能性大。进一步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3+;CD20-;CD5-;CD10-;CD23-;CD43+;CD79a-;Ki-67 80%;CD21-;ALK-;TdT-;CD99-;Mpo-, 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 外周T细胞型。于2011年1月1日因眼部胀痛进行性加重1个月入院, 患者患病以来无发热, 体质量下降2kg, 二便正常。

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左眼睑红肿, 眼球突出明显, 未见异常分泌物, 左眼复视, 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心肺检查未见异常, 腹部检查无异常。血常规示:WBC 8.8×109/L, RBC 4.12×1012/L, PLT 100×109/L。血生化提示:LDH 254U/L。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 腹部CT未见异常。患者入院诊断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 给予CHOP方案[1] (环磷酰胺1g第1天;长春新碱2mg第1.8天;多柔比星80mg第1天;强的松100mg第1~5天) 14d化疗, 化疗3周期后疗效达PR, 间休1个月后出现恶心、呕吐、全身瘙痒、左眼球突出。血常规提示:WBC 3.64×109/L, RBC 3.92×1012/L, PLT 61×109/L;血生化提示:TBIL 111.7μmol/L, DBIL 94.9μmol/L, 总蛋白 (TP) 42.9g/L, 白蛋白 (ALB) :29.4g/L。ALT 691U/L, GGT 187u/L, AST 114U/L, LDH 368U/L。腹部CT提示:肝脏、脾脏弥漫性增大, 密度减低, 考虑患者为T细胞淋巴瘤肝脾浸润, 给予DICE[2]方案 (DXM 10mg/d iv第1~4天;IFO 2g第1~4天;DDP 40mg第1-4天;VP-16 100mg第1~4天) 化疗1个周期后疗效达PR, 恶心、呕吐完全缓解, 食欲良好, 全身瘙痒消失。血常规提示:WBC 3.6×109/L, RBC 3.82×1012/L, PLT51×109/L;血生化提示:TBIL 26μmol/L, DBIL 9.0μmol/L, 总蛋白 (TP) 52.6g/L, 白蛋白 (ALB) 31.1g/L。ALT 64U/L, GGT 68U/L, AST 50U/L, LDH 240U/L, 腹部CT提示:肝脏、脾脏略增大, 间休21d后, 患者再次出现周身乏力, 恶心、呕吐, 皮肤瘙痒, 血常规提示:WBC 2.57×109/L, RBC 3.16×1012/L, PLT 32×109/L;血生化提示:ALP 966U/L, TBIL 318μmol/L, DBIL 101μmol/L, ALT 474U/L, GGT 100U/L, AST 492U/L, LDH 480U/L, 给予输注血小板、输全血等对症治疗, 3d后出现嗜睡, 对症治疗无效死亡。

2 讨论

外周T细胞淋巴瘤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 PTCL) 是一组异质性的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 来自胸腺后起源的成熟T细胞。在WHO分类中, 外周T细胞淋巴瘤被分成三组:白血病为主型, 结内为主型和结外为主型。结内为主型又分为3个亚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 (PTCL-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TCL-NOS)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angioimmunoblastic.T-cell lymphomas, AITL) 和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an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 ALCL) 。

PTCL-NOS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 最常发生于淋巴结, 但许多患者存在结外受侵, 包括肝脏、骨髓、胃肠道和皮肤。AITI表现为广泛性淋巴结肿大, 常伴有肝或脾肿大,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疹和发热, 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 预后差, 5年OS约30%, 5年PFS仅为13%。

最新的一项GELA研究 (包括最大一组AITL患者) 报道的5年和7年OS率分别为33%和29%。ALCL在所有NHL病例中所占比例不足5%。目前ALCL被分为三个亚组:ALK-1阳性的系统型ALCL、AKL-1阴性的系统型ALCL和原发皮肤型ALCL。ALK-1阳性的ALCL在儿童和年轻人中最常见, 以间变淋巴瘤激酶 (anaplastic lymphomas kinase, ALK-1) 蛋白过表达为特征。大部分ALCL为Ⅲ或Ⅳ期的晚期患者, 常伴有全身症状和结外受累, ALK-1阴性的ALCL常见于老年人。接受恩环类为基础的化疗后, ALK-阳性ALCL的5年总生存率为79%, 而ALK阴性者为46%, 最近的国际T细胞淋巴瘤计划的生存分析也报道了相似的生存结果。ALK阴性的ALCL患者预后略优于PTCL-NOS患者。一项回顾性GELA研究比较了PTCL (包括所有亚型) 患者和具有相似特征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B细胞淋巴瘤和PTCL患者的CR率分别为63%和54%。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53%略优于PTCL患者的41%。B细胞淋巴瘤和PTCL患者的5年PFS分别为45%和32%。

诊断PTCL的方法:初次免疫组织化学石蜡切片染色可以仅包括T细胞标志, 当疑为T细胞淋巴瘤时需增加抗体指标。PTCL-NOS表达不同的T细胞相关抗原, 同时缺乏B细胞相关抗原表达, 绝大部分淋巴结型病例为CD4+和CD8-, 系统型ALCL有CD30强表达。PTCL呈异质性表现的新生物组, 以侵袭性和广泛播散为特征, 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策略, 预后很差, 近20年来以CHOP方案为基础对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进行化疗, 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外, 常规CHOP方案化疗无论是疾病进展生存期, 还是总生存期都明显低于B细胞淋巴瘤[3]。初步研究表明, 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难治复发的PTCL效果较好[4,5]。该患者为ALK-1阴性的ALCL, CHOP14d方案疗效达PR, 因其恶性程度高, 间休1个月后出现病情进展, 左眼球部病灶复发, 并出现肝脏、脾脏浸润。行DICE二线方案化疗一度出现病情缓解, 终因其病情凶险, 侵袭多器官而死亡。本例经验:外周T细胞淋巴瘤CHOP14d方案首选, 间休时间长易复发。肝脾浸润导致转氨酶升高打破常规进行化疗, 病情可能出现缓解, 其机制可能是化疗使侵袭肝脾的外周T细胞坏死, 血象、肝功恢复正常。如果PR后行异基因或白体干细胞支持下的高剂量化疗, 可以延长生存期。

参考文献

[1]孙燕, 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黄晓春, 李小林, 黄然欣, 等.73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33 (2) :154..

[4]Corradini P, Tarella C, Zallio F, 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with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 treated up-front with high-dose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Leukemia, 2006, 20 (9) :1533-1538.

T淋巴瘤细胞 篇10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继发

[中图分类号] R739.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91-01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类型,约占成人淋巴瘤的30~40%[1],R-CHOP方案的化疗可达较高的生存期。笔者于2009年8月收治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5岁。2009年6月体检时发现“右肺下叶异常影像”,当时无低热、盗汗,无纳差、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于2009年6月15日在外院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右下叶肺门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肿瘤医院会诊病理切片考虑“右下叶肺门B细胞源性恶性淋巴瘤,倾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标记:CD79a(+)、CD20 (+)、CD43(±)、Bcl-2(-)、Bcl-6(-)、CD10(-)、MUM1(-)、CD3(-)、EMA(-)、CD30(-)、AE1/AE3(-)、TdT(-)、CyclinD1(-)。2009年8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查体:脾肋下3指,骨髓象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三系均增生活跃,血小板散在或小簇可见,髓片中幼淋样细胞占1%,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未见异常。

患者于2009年8月起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R-CHOP方案化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美罗华,上海罗氏医药有限公司,J20080054)375 mg/m2,d1;环磷酰胺750 mg/m2,d2;阿霉素50 mg/m2,d2;长春新碱1.4 mg/m2,d2;强的松60 mg,d2~5;每3周一疗程,共6个疗程。2009年12月完成第6个疗程化疗并行全身评估提示治疗有效。2010年3月、6月、9月、12月先后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评估检查,提示病情稳定。2011年2月再次评估未见淋巴瘤复发迹象,而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46.6×109/L,之后多次复查见白细胞逐渐升高,2011年3月24日血常规示WBC 98.96×109/L。2011年3月21日行骨髓细胞检查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巨二系增生明显活跃,粒系核左移,AKP积分减低,红系增生受抑,髓片中幼淋细胞可见0.5%,血片嗜碱细胞增高,易见幼粒,可见幼红。染色体检查发现可疑Ph染色体。融合基因BCR-ABL阳性。诊断考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予羟基脲口服1周后,开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瑞士诺华制药,H20050023)治疗,每天400 mg。

患者白细胞计数很快恢复正常,2011年5月10日血常规WBC 5.7×109/L,确诊CML 13个月,至今维持完全血液学缓解。

2?讨论

该患者根据病理诊断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在接受6个疗程化疗结束后1年时发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及融合基因结果,诊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成立,且服用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有效。

近年来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患者得以长期生存,继发第二肿瘤也逐渐增多。慢粒急淋变时,原始的淋巴细胞中可检测出Ph染色体,提示了粒系和淋巴系具有共同的来源[2]。DLBCL患者的免疫监视异常,可能导致多能干细胞异常克隆。接受放、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容易出现继发恶性肿瘤的并发症,常见的有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或其它实体肿瘤[3]。而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情况较为罕见,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报道,各种实体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继发白血病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仅占约13.3%(1.3%~30.4%)[4-5]。由此考虑先前的治疗也可能是导致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因素。研究证实,有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左旋苯丙氨酸、二羟马利兰,可与DNA双螺旋结合,引起DNA交联机会增加、染色体重排,导致异常克隆而形成恶性肿瘤细胞。同时化疗药物可抑制免疫系统,从而为肿瘤细胞增殖提供了条件。由此可认为,DLBCL患者继发CML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发现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Harris NL,Jaffe ES,Diebold J,et al.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neoplastic disease of the h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report of the Cli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meeting[J].J Clin Oncol,1999,17:3835-3849.

[2] Blonk MC,Van der Valk P,Beverstock GC,et al.Sequential development of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in the course of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J].Cancer,1990,66(6):1198-203.

[3] Deeg HJ,Socie G.Malignancies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many questions, some answers[J].Blood,1998,91:1833-1844.

[4] Aguiar RC.Therapy-related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an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and pathogenetic appraisal[J].Leuk Lymphoma,1998,29(1-2):17-26.

[5] Jeyanthi R,Lauren MD,Maria RB,et cl.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after treatment of lymphoid malignancies: Response to imatinib mesylate and favorable outcomes in three patients[J].Leukemia Res,2006,30:701-705.

T淋巴瘤细胞 篇11

关键词: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晚期,化疗,甘露聚糖肽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是常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2%~10%,该病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其预后较其他结外器官淋巴瘤稍差,5年生存率约20%~56%[1]。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临床病理表现为肿瘤浸润以血管为中心,伴有血管破坏和灶性坏死,侵袭性高,几乎可以侵及所有结外器官,对化疗药物极易耐药,化疗效果较差、预后不良、生存时间较短[2]。临床针对早期患者多采用放疗或联合化疗,进展期患者多联合化疗,可配合放疗[3]。我科对收治的15例晚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联合DEVIC方案化疗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4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晚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35岁~50岁,中位年龄43岁。病理类型均为NK/T细胞淋巴瘤,分期为晚期,未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Karnofsky评分全部大于60分。将患者根据入院先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均采用DEVIC化疗方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d1~4)+异环磷酰胺1 g/m2(静脉滴注d1~4,美斯钠解救)+卡铂300 mg/m2(静脉滴注d1)+依托泊苷100 mg/m2(静脉滴注d1~4),3周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治疗组住院期间加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10 mg/次,1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胸腺肽注射液,40 mg/次,1次/d,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每周抽静脉血复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治疗6个月后采用Karnofsky标准对患者功能状态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近期疗效参照WHO制定的分级标准,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4级。总有效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比较2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以及Karnofsky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治疗组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3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为66.7%(10/15);对照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7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为40.0%(6/15),2组总有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5,P=0.272)。

2.2 2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Karnofsky评分变化

2组治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有下降,但是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较低,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Karnofsky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对照组变化不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鼻阻、涕血,常伴发热、头痛、口腔分泌物恶臭等。研究证明[4],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即鼻腔恶性肉芽肿,男性少见,男女比例约为2~4∶1,发病年龄低于其他NHL,中位年龄约44岁,90%与EB感染有关。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早中期采用单纯放疗,可联合化疗,晚期治疗以化疗为主,可联合放疗。DEVIC方案是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有效的化疗方案,但DEVIC方案同其他化疗方案一样具有较大的毒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不能按疗程进行化疗。因此如何提高患者化疗的耐受性,减轻毒性反应,增加化疗效果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文献报道[5],应用香菇多糖注射液能减轻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副反应和骨髓抑制反应,且能提高近期和远期疗效,提示肿瘤患者放化疗时应用免疫调节药物能获益。

甘露聚糖肽是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株深层培养中提取的一种肽类物质,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癌细胞的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机体白细胞的数量、调动机体的自身抗癌作用,同时患者应用后还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减少复发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6]。甘露聚糖肽是具有免疫活性的肽类药物,主要通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对肿瘤、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蛋白质合成产生抑制作用,能提升外周血白细胞、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活化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提高机体应激能力;还有明显的抗放射线损害作用,配合放化疗能提高近期疗效,提高免疫功能,并可改善肿瘤患者的症状和减轻化疗药的毒副反应[5,6]。

综上所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在化疗的基础上,配合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对提高近期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毒副反应均有宜处,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江超武,纳玉萍,郭敏,等.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治与预后分析[J].肿瘤学杂志,2014,20(3):216.

[2]齐英杰,刘扬,任萌,等.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进展和展望[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205.

[3]石希均.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3):350.

[4]刘世伟,刘军校,高计林,等.不同剂量甘露聚糖肽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4,29(1):100.

[5]商安芳,陈虎,郭静明.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1):152.

上一篇:分组学习模式下一篇:党员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