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024-07-13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精选10篇)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篇1

火鸡又名吐绶鸡, 头颊像鸡, 肉瓣似绶。由于火鸡面部颜色多变, 还称七面鸟。在动物分类学上, 火鸡属鸟纲、鸡形目、火鸡科。本为野生, 现已驯化为肉用家禽。全身被黑、白、深黄等色羽毛。头、颈上部裸露, 有红珊瑚状皮瘤, 喉下有肉垂, 颜色由红到紫, 可以变化。2007年5月, 我园一只成年雄性火鸡死亡。剖检变化主要为肝脏、脾、肾脏、肠系膜等内脏器官布满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肿瘤组织。结合病史, 临床症状, 剖检变化, 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初步诊断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由于条件所限, 未能进一步作病原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1 临床症状

此火鸡平时精神、食欲均正常, 偶尔发现有下痢现象, 尾部羽毛被绿色粪便所污染。近来表现下痢频繁, 鸡冠、肉垂苍白, 羽毛逆立、松乱, 精神萎靡, 食欲下降, 体况消瘦。据饲养员介绍, 同笼舍的另一只火鸡经常与之打斗, 导致其背部皮毛大面积缺损, 皮下瘀血严重。

2 剖检变化

肝脏、脾脏、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质度变硬, 被膜下和实质中有灰白色肿瘤。从针尖大小到桃核大小不等, 数量繁多。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楚, 切面均匀如脂肪样。肠管浆膜、肠系膜、胰腺表面有灰白色肿瘤小结节。小肠段粘膜弥漫性出血, 盲肠扁桃体、直肠粘膜出血严重, 有溃疡灶。心脏衰竭, 心肌颜色偏淡。肺脏未有明显变化。法氏囊表现肿大。坐骨神经未见病变。

3 病理组织学检查

分别取肝脏、脾脏、肾脏、法氏囊等组织, 固定在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中, 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 镜检。可见肿瘤主要有成淋巴细胞 (淋巴母细) 胞组成。所有肿瘤的起源都是灶性的和多中心的。瘤细胞的增生呈结节状膨胀性生长。肝的肿瘤结节常围有成纤维细胞样组织带, 这些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实际上是残存的肝窦内皮, 用网状纤维染色可显示病灶周围有嗜银纤维包绕, 肿瘤是由淋巴母细胞构成的, 细胞形态和大小比较一致, 呈相似的分化程度。多数瘤细胞的胞浆含有大量RNA, 故用甲基绿、派咯宁染色呈红色, 表明细胞是未成熟的和正处于迅速分裂阶段。法氏囊的滤泡由于大量淋巴母细胞增生而显著增大, 这与马立克氏病时法氏囊间质内淋巴样细胞增生而造成滤泡萎缩是明显不同的。

4 诊断

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综合诊断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确诊需作进一步病原分离。

5 防治

本病目前尚无治疗方法。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措施, 及时淘汰患有该病的鸡。

6 小结

(1)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家禽常见的一种白血病, 本病的感染虽然广泛, 但在临床上一般个体散发。主要症状为鸡冠苍白, 皱缩, 偶有发绀、食欲下降甚至绝食、下痢、产蛋鸡停止产蛋、腹部增大, 似腹水症, 有时可在体表摸到肿大的肝, 也有的发生突然死亡。肿瘤发生于各种内脏器官, 首先从法氏囊开始发生后转移至肝脾, 肝的肿瘤为弥漫性发生, 形成不明显肿块, 肝的体积异常增大, 内叶的边缘可达肛门, 脾体积增大, 暗紫色, 内有许多灰白色的肿瘤病灶, 法氏囊肿瘤呈结节状, 如本病继续发展, 可使肺、肠、卵巢、睾丸等器官发生肿瘤, 呈淡黄色、灰白色的巨块, 与马立克氏病肿瘤病变相似。本病自然易感动物为鸡, 实验表明人工感染火鸡也能发病, 关于火鸡自然条件下感染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例鲜有报道。笔者愿与同行就此探讨。

(2) 本病与马立克氏病内脏型的鉴别:白血病多发病于6~18月龄, 而马立克氏病多发生于2~3月龄;法氏囊的病变在这两种病中也有不同, 前者可出现肿大或结节性肿瘤, 后者则多萎缩;白血病不出现神经麻痹, “灰眼”等症状。另外, J亚群禽白血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都有相似的眼观肿瘤病变, 根据组织切片中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则可以区别开来。J亚群禽白血病的肿瘤主要有髓细胞组成, 髓细胞胞浆丰富, 呈粉红色, 内有大量圆球形嗜酸性颗粒;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肿瘤是有成淋巴细胞组成的, 这些淋巴细胞体积较大, 发育一致, 呈嗜碱性染色, 胞核较大, 内有1个或多个嗜酸性的核仁;马立克氏病的肿瘤是由各种成熟程度不一、大小各异的中、小淋巴细胞组成, 胞质染色较深胞浆少。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篇2

【关键词】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职业病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5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15-02

Diagnostic analysis of a case of 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occupational disease

PENG Yan-qun,WANG Yan,GUAN Yu-hong

Changsha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Changsha 41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 the occupational leukemia caused for benzene contact time and latent period in occupation disease diagnosis application problems.MethodsOn the basis of occupation tumor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cute non lymphocytic leukemia diagnosed during admission occupation history,contact time,the latent period of application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ResultsThink" occupation of tumor diagnosis standard" standard cumulative length calculation,the concept does not exist in the latent period of suitability.ConclusionRecommendations for the occupation of tumor diagnosis standard of length calculation,subacute benzene-induced leukemia diagnosis standard,the latent period of concept content to supplement and perfect.

【Key words】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Occupation disease diagnosis

我国2008年颁布了GBZ 68-2008《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1]但未对苯致白血病的GBZ94-2002《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2]进行更新,在相关的杂志和文献上对苯接触时间不满1年的职业病诊断也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3-5],本文就病例的职业史采信、累计工龄、潜隐期、短时间(3个月内)接触苯系物与苯致白血病的职业病诊断标准的适宜性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甘X,男,1985年9月出生,2009年2月21日与(湖南XX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叉车工,2009年12月4日晕倒在工作岗位上,立即送至某大医院就诊,经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2a。该患者2011年10月27日向作者单位提出申请职业病诊断。

1.1 职业史 该患者2006年4月-2008年10月在L公司为叉车司机,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2008年9月-2008年11月在X商场装修时进行现场监督的保安工作。(2011年12月27日补充资料)。2009年2月21日-2009年12月4日在(湖南XX公司)生产部从事叉车司机工作,具体为配合该公司新购进得德国的旧机械设备喷漆翻新作业、管道安装、生产设备安装调试、搬运大吨位设备和货物、移动设备,驾驶车辆为内燃机动车。在工作期间,车间正在进行房屋装修、机械设备翻新时进行油漆、喷漆及电焊等,接触的多种油漆,接触醇酸漆、X漆、聚氨酯漆及各种胶、稀释剂、甲醛和电焊烟尘、锰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及内燃机排出的各种有毒物质等,工作时未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周六上班,周日或晚上经常加班,以上職业史为病人自述,同时有3名工友证明。

1.2 XX公司证明材料生产线设备喷漆情况说明

1.2.1 2009年8月21日至10月16日对企业缸体缸盖线设备翻新涂装,进行油漆、喷漆,周日及国庆假期间全天喷漆作业;该患者周一至周六白天在非工作区域进行清洁,晚上进行生产线喷漆或者局部补漆。使用油漆:湘江涂料,规格型号:环氧聚氨酯耐油漆(SH54-16)、NX-F18G钢铁防锈漆、MC-27重垢清洗剂。生产线喷漆作业外协。

1.2.2 2009年8月24至10月16日对地坪进行打磨涂料施工。使用涂料:进口CPD固化剂、中石化燕山硅树脂、德国巴斯夫品牌环氧树脂原料、广州固彩调料。地坪打磨与设备翻新涂装同时施工,患者在该场所工作。

1.2.3 工作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因2009年公司尚处于投资建设期,并未正式投入生产,对房屋装修、设备翻新无环境监测资料。

1.3 健康体检和疾病诊断治疗情况 2009年3月2日在市综合医院入职体检,作了内外科一般常规体检、乙肝与肝功能检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其余阴性,ALT28U/L),心电图:正常,该公司体检时未安排做血细胞分析检查。2009年10月28日XX公司组织全厂300职工在某市级综合医院进行一般健康体检:实际参加体检276人,未进行职业健康体检,除甘X外还有3人血细胞分析异常。甘X血细胞检查结果:白细胞(WBC)4.0X109/L,中性细胞数(GRAN)1.4X109/L(26.1%),淋巴细胞数(LYM)1.0X109/L(26.1%),中值细胞数(MID)1.6X109/L(39.2%),红细胞(RBC)3.4X1012/L,血红蛋白(HGB)104g/L,血小板(PCT)64X109/L。当时未及时进一步检查治疗,继续上班。2009年12月4日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即送至某大医院就诊,经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2a。至2011年12月25日先后十四次在该医院住院治疗。

1.4 方法 采取现场调查与职业健康监护、病人入院病历资料,职业病诊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我国目前的诊断依据:GBZ68-2008《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1]规定,在诊断“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白血病”时苯所致白血病须执行GBZ94-2002《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2],該标准规定苯所致白血病诊断累计作业工龄应为1年以上(含1年),潜隐期1年以上(含1年)。作者单位在2012年3月对该例病人进行职业病诊断,将该患者诊断为苯致白血病,但也有不同观点,对以下影响诊断结果问题存在争议。

2.1 接触时间 该单位与患者自述的职业史接触时间相差较大,诊断机构发函要求患者与用人单位在规定时间都采取举证与反举证的原则提供有法律效力的证据,仅患者提供了相关资料,而用人单位没有提供。有诊断成员认为对患者在2008年10月-2008年12月在一个商场装修时进行现场监督商场的接触苯行为予以采信个人的自述,对2009年2月21日-2009年12月4日在湖南XX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从事叉车司机接触苯的时间认为采信单位的证明材料比较合理。大部分诊断人员认为用人单位在没有反举证的条件下,应该采信患者的职业史,这里的职业史接触时间采信是本病例职业病诊断的关键点,也是诊断苯致为职业性白血病的分歧意见焦点。

2.2 接触与防护 喷漆接触的化学有害因素是多种油漆、醇酸漆、X漆、聚氨酯漆及各种胶,但该现场使用的油漆和稀释剂的型号和使用的情况不清楚,现场情况不能还原,又无当时的检测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该患者在工作时没有按照油漆工的标准配备及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2.3 诊断结果 诊断机构职业病诊断组在向省级诊断机构咨询、国家级专家会诊会议前,患者没有提供2008年的2个月的接触史,潜隐期1年以上就达不到。依据《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省和国家级专家认为该患者不能诊断苯致白血病。在患者补充职业史后,接触史和潜隐期达到1年。职业病诊断组于2012年3月将甘X诊断为苯致白血病。

3 讨论

该患者因年轻、属于非直接接触苯作业人员,在治疗和申诉过程中患者妻子在车祸中丧生,由于无钱断断续续出入医院而不能进行系统治疗;被列为湖南省2011年维稳事件之一。本案例如果采信患者环境接触史,将加班时间和2008年在X商场做保安的2个月的接触史累计,接触苯作业工龄刚满一年;如果采信企业的职业史证明材料,接触史累计工龄不足4个月。作者认为本例白血病患者在职业病诊断中有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和商榷:①职业史的采信,患者自述职业史和多人的傍证材料与单位的职业史证明材料相差较大,患者在体检时没有如实介绍详细的职业接触和环境接触史,用人单位在诊断前后没有提供患者作业时的原始记录资料,职业史较短(1年内时)可以直接影响诊断结论,同时职业史的采信会对诊断人员产生干扰[4,5]。②在《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GBZ/T157-2009[6]潜隐期中的解析是“接触已确认的致癌物到确证该致癌物所致的职业性肿瘤时的间隔时间”,没有界定是工作接触开始时间还是生活中接触开始时间,对《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GBZ94-2002)在苯致白血病与其他职业性肿瘤的诊断时产生了标准的不适宜性。③《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GBZ68-2008)、《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GBZ94-2002)是针对在慢性苯中毒的基础上所致白血病,对接触1-3个月亚急性苯所致白血病是否适用《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2a是否是因苯所致亚急性白血病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和研究证实。作者认为有待该标准的探索和完善,也有待职业病防治人员进一步开展职业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④对累计作业工龄不满1年的患者是否不予诊断,国内有报道也说明了苯致白血病的累计作业工龄/潜隐期在6个月-数十年;因为累计作业工龄不够1年,或/和潜隐期1年以下而否定职业病有可能存在缺陷。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相关条款,在“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应当诊断为职业病”;职业病防治法是上位法,《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应该在新职业病防治法和现有国内外流行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对累计作业工龄计算及潜隐期应用在诊断标准中须进行清晰的补充与说明;诊断标准需与法律保持一致性[5]。⑤在没有环境检测资料和类比检测资料检测苯浓度较低时,是否可以判定没有苯接触史,高浓度甲苯和二甲苯与白血病有无因果关系,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⑥本例患者在短时间接触高浓度的有机溶剂对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程发展、促进和病程加剧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⑦企业存在严重过失:未能对上岗前职工进行血象检查和全面体检、没有对设备翻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工作场所进行检测评价、没有在有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机构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同时在2009年10月28日发现该患者有血象检查异常时没有及时脱离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检测与治疗;无设备喷漆翻新时的工作情况和接触人员记录等资料,企业需对自身过失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在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职业病诊断过程不仅是专业技术问题,维护劳动者的生存和健康权会对职业病诊断人员产生困惑和同情心,因而尽可能将职业病诊断标准合理化及增强其可操作性,职业病诊断标准术语更加清晰表达是今后职业病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同时政府社保与工伤保险部门需参照国外先进的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验[7],切实解决劳动者的医疗保障,为职业病诊断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GBZ68-2008《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S].

[2] GBZ94-2002《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S].

[3] 邹和建.《苯所致职业性疾病的诊断难点》之我见.中国职业医学,2010,37(3):242-244.

[4] 秦宏,徐茜.关于苯致白血病累计接触工龄计算的商榷.中国职业医学,2010,37(3):244-245.

[5] 黎新平,魏付有.《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法律适宜性探讨.职业与健康,2010,26(13):1543-1545.

[6] BZ/T157-2009《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S].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篇3

1 临床资料

患者1, 性别女, 年龄39岁, 体重为60 kg, 血型为O型;患者2, 性别女, 年龄39岁, 体重有57 kg, B血型。患者经过涂片骨髓穿刺方法被诊断为ANLL。患者1的胞弟作为供者1, 年龄36岁, 体重为75 kg, 血型为B型;供者2为患者2的胞兄, 年龄50岁, 体重80 kg, B血型。供者的HLA的A、B和DR的6个位点都完全跟受者一样。

2 仪器与材料

生产批号为K03183的971E机采耗材) 、MCS+血细胞单采机和流式细胞仪, PBSC程序卡。日本麒麟公司的重组粒细胞集落的刺激因子300μg/支和山东威高集团提供的ACD-A全血抗凝剂 (生产批号20030608) 。

3 预处理方案

在层流病房, 患者始于移植前7 d使用环磷酰胺 (CTX) (3.5 g d5、d6) 和马利兰 (1 mg/kg, Q 6 h, d1~d4) 进行化疗大剂量6 d。

4 供者PBSC的动员和采集

4.1 动员

在采血的前5 d开始对供者每日分早晚两次在皮下注射300μg的rhG-CSF, 在动员过程中, 肌肉及骨骼胀痛的情况都出现在了两个供者身上。在注射3 d rhG-CSF之后, 对供方使用流式监测细胞仪进行外周血监测, 得到单核细胞数 (MNC) 和CD34+细胞以及有核细胞数 (NC) 的绝对数, 并且将CD34+的细胞百分比计算出来, 采集的时机就是用他们来确定, 当出现外周血CD34+细胞>1%MNC时, 要马上进行采集。两个供者在采血细胞前的外周血中细胞总数计算详见图表1。

4.2 PBSC的采集

采集供者血细胞的那天需要饮食低脂, 使用单采机采集MCS+血细胞, 设定为PBSC程序, 进行单针采集。采血流速确定为80 mL/min, 90 mL/min的回输流速, 全血比抗凝剂的值确定是11∶1, 再循环比例设定是1∶4, 循环数设定为10, 阀门开设定是50%~55%, 阀门关设定是12%, 内循环的红细胞量确定是25mL, 再循环是10 mL。在采集血细胞的过程中经回输血管路滴注20 mL葡萄糖酸钙给供者, 防止枸橼酸中毒。

4.3采集结束后把PBSC混匀, 留下采取样品1 mL, 立刻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PBSC的CD34+和MNC细胞检测, 使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产品的HCT、血小板检测, 产品PBSC的检测结果详见图表2。

5 PBSC的输注

采集出来的PBSC要马上通过静脉输注到体内, 不需要进行γ射线照射或者是白细胞去除等处理, 如果患者血型是ABO的这一类PBSCT不合的为避免输血过程中出现急性溶血需要对其尿液进行碱化处理。

6 移植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两例患者在被实施了甲氨蝶呤短疗程加环孢菌素治疗之后出现轻度皮疹和腹泻症状。

7 输血治疗

10U采血小板数≥2.5×1011的血小板输注到低于血小板浓度20×109/L的患者体中, 洗涤红细胞1.5~2 U在血红蛋白浓度低于80 g/L的时候进行输注, 对血型ABO主要不合的患者早期输注同类型的血红细胞, 血小板为供者型的;患者后期的输注由血型转换的状况决定, 输注的所有血液成分都要经过25~30 Gyγ射线处理, 并且要进行GVHD和CMV感染预防处理即用第三代的过滤白细胞设备进行过滤。为2例患者输注的血小板各取40 U, 8 U的洗涤红细胞输注到ABO血型不合的患者1, 患者2则为6 U。

8 结果与讨论

经过测定并换算MNC细胞及CD34+细胞的值之后, 编号1患者有4.1×108/kg体重的MNC细胞;2.5×106/kg体重的CD34+细胞;编号2患者7.3×108/kg体重的MNC细胞, 6.0×106/kg体重的CD34+细胞。有相关文献有报道PBSCT异基因的成功阀值是:细胞MNC必须>4.0×108kg体重, 细胞CD34+必须>42.0×106/kg体重, 这两例提供者都达到了一次采集即满足移植成功条件。

PBSC从进入患者体内到存活 (即白细胞含量>1×109/L) 的时间:ABO血型不合的患者1为16 d, 在第32 d的时候出现红细胞从O→B的转变;ABO血型相合的患者2则为14。15 d内两例患者都恢复血小板到了50×109/L以上, 在经过复查完全骨髓缓解之后患者出院。40 d之后复查骨髓细胞出现46, XY的染色体核型。

PBSC的成功移植主要是因为有充足的PBSC被采集, 使得PBSC的繁殖分化重新恢复了由于化疗带来的造血以及免疫功能的损伤。所以, 对于PBSC的采集要把握好时机, 对供者使用流式细胞仪对其的CD34+细胞动态监测对于PBSC的成功采集和移植是有帮助的。当提供者达到最佳的采集时间时应马上采集, 这是因为CD34+细胞在经过rhG-CSF动员后会在4~7 d达到峰值然后就一直降落到动员前, 并且会出现比较早的早期相对干细胞有利于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

采集次数的因素起决定性的决定主要有动员的效果, NC细胞、MNC细胞及CD34+细胞在采集前的数量, 相对于计数比较高的细胞, 可以有更多的MNC及CD34+被采集[1]。另外, 在不减少PBSC的采集情况下减少采集次数以及费用可以通过对全血循环处理的提高, 同时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保持血流通畅在采集的时候, 穿刺静脉技术还有供者血管选择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2]。宜进行供者的心理疏导在采集的之前, 让供者放松的进行采集。虽然在这2例供者中只有一次采集就达到了移植的成功阀值, 并且供者在采前采后都没有不良反应, 但是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在采集过程中还是要将抢救药品的准备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Cairo MS, Jordan CT, Maley CC, et al.NCI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bi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lapse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report from the committee on the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hematological relapse following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unrelated to graft-versus-tumor effects:state of the science[J].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10 (16) :709-728.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篇4

【关键词】 伊马替尼;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扰素-α;不良反应;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55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07-01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属于恶性克隆性血液病,现阶段给予患者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不高,这是导致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1]。我院在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时联合伊马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好,从而保证了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44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45.14±2.14)岁。对照组男13例,女9例,年龄8~71岁,平均年龄(45.37±2.15)岁;患者在接受本次研究前均接受常规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常规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显示为正常。上述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哈高科白天鹅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0113)治疗,起始剂量为300U,皮下注射,3次/周;定期检查患者骨髓象及血象,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后剂量改为200U,2次/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口服伊马替尼(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1015)治疗,起始剂量为每天400mg,随后逐渐增加剂量至600mg/d。治疗期间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不良反应适当调整剂量,患者若有严重肝脏毒性反应需停药;患者若有血小板减少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现象,可将维持剂量减少至每天300mg,若上述不良现象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需停药。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QLQ-C30(生活质量核心量表)[2]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内容有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认知以及总体生活质量等内容,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皮疹1例(4.55%),恶心呕吐3例(13.64%),肝功能损害1例(4.55%),关节肌肉疼痛2例(9.09%),肾功能损害1例(4.55%)。对照组出现皮疹5例(22.73%),恶心呕吐6例(27.27%),肝功能损害3例(13.64%),关节肌肉疼痛5例(22.73%),肾功能损害3例(13.64%)观察组患者皮疹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关节肌肉疼痛发生率、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各生活质量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主要是因BCR-ABI融合基因导致的,患者可见贫血、胸骨压痛、脾脏肿大、出血等临床症状,其发生与患者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有一定关系,可引起髓系祖细胞周期延长以及细胞核/浆比例失调,经血液学检查,结果显示为白细胞增多,尤其是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临床多给予患者干扰素-α治疗,干扰素-α可与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进行结合,从而激活蛋白激酶、2-5A合成酶,降解白血病细胞mRNA,抑制多肽合成,从而缓解病情,但采用干扰素治疗仅可以从细胞水平发挥药物治疗作用,不能有效缓解患者遗传学指标,且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多数患者因不能耐受而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治疗效果不佳。

伊马替尼属于BCR-ABI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抑制物,特异性及选择性强,可有效抑制BCR-ABI基因阳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继而诱导细胞凋亡[3]。且伊马替尼的药物安全性较高,但药物剂量在600mg/d以上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所以在治疗中需严格控制药物剂量。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皮疹等,但不良反应程度较轻,患者均可耐受且给予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可明显缓解,且治疗期间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不良反应护理,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从而可保证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伊马替尼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包翠华.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20(2):174-176.

[2]袁红建,孙善芳,邓银芬,等.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3):116-117.

[3]魏永强,张贤,刘晓力,等.大剂量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9):517-519.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篇5

关键词:难治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OEP方案,疗效分析

难治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预后差, 即使在非缓解期行骨髓移植, 也难以取得良好疗效, 且费用昂贵, 治疗相关死亡率高, 因此探索新的化疗药物组合方案以提高该病的缓解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2003~2007年, 应用MOEP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4例,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例患者均为我院2003~2007年的住院患者, 男8例, 女6例;年龄16~58岁, 中位年龄36岁。诊断均由骨髓确诊并按FBA分型, 难治性标准参照1991年贵阳会议提出的难治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复发标准参见文献[1]。其中, 6例为难治患者, 8例为复发患者, 包括L14例, L26例, L34例, 从诊断白血病至用MOEP方案治疗的时间为3个月~5年不等。多数患者均接受了以柔红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

1.2 治疗方案

MOEP方案:米托蒽醌 (M) 10 mg/ (m2·d) , 第1~3天;长春新碱 (O) 1.4 mg/ (m2·d) , 第1天;足叶乙苷 (VP-16, E) 100 mg/ (m2·d) , 第1~5天;强的松 (P) 40 mg/ (m2·d) , 第1~5天。

1.3 支持治疗

化疗期间患者住普通病房治疗, 常规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房间30 min, 上、下午各1次, 用口泰或3%双氧水漱口, 1∶5 000高锰酸钾坐浴。

减少探视, 保持患者房间清洁, 有感染时, 仔细寻找感染灶, 作病原学检查, 应用敏感抗生素, 同时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白细胞明显减少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 出血明显时输血小板悬液。严重感染伴白细胞显著减少 (如粒细胞缺乏) 时, 进入层流无菌病房行全环境保护治疗。必要时给予丙种球蛋白、血浆等血制品加强支持治疗。

1.4 观察方法

化疗期间检查血常规, 每周3次。疗程结束后在白细胞最低点及临床血象达缓解标准时, 分别复查骨髓细胞学, 化疗前后均检查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 必要时作心电监护, 注意观察患者的消化道反应, 以及贫血、感染与出血情况, 每一疗程结束3周后评价疗效。若未缓解进行下一疗程治疗。

1.5 疗效判断

按文献[1]判断。完全缓解 (CR) 标准: (1) 骨髓象, 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0.05, 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正常; (2) 血象, Hb>100 g/L (男性) 或>90 g/L (女性及儿童) ,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血小板>100×109/L, 外周血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 (3) 临床表现:无白血病浸润所致的症状和体征, 生活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缓解 (PR) 标准:骨髓原淋巴细胞>0.05且<0.20, 或临床、血象2项中有1项未达完全缓解 (CR) 标准者。未缓解 (NR) 标准:骨髓象、血象及临床3项均未达上述标准。不良反应判定标准参照WHO急性和亚急性不良反应标准。

2 结果

2.1 疗效

14例患者经1个疗程的MOEP方案化疗后, 8例达CR (57%) , 其中, 难治性患者3例;3例达PR (21%) , 总有效率为78.5%;达CR的时间为20~36 d, 平均26 d;而3例难治性患者用VDP方案化疗1~2个疗程后, 无一例达CR。

2.2 毒副作用

2.2.1 造血系统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 其中9例患者WBC≤1.0×109/L, 持续时间1~2周不等;7例出现发热, 经联合抗感染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5例因血小板极低而出现皮肤淤斑及出血点, 但无重要脏器的出血, 经输血、止血等处理后得到控制。

2.2.2 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

化疗期间给予蒽丹西酮或格拉司琼等治疗后, 均未发生呕吐, 但几乎所有患者均有恶心、食欲下降、乏力, 均未出现黄疸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化疗前后心电图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近年来, 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可达到70%~90%[2], 但还有10%~30%的病例用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不能缓解, 或在缓解后的治疗过程中很快复发, 成为难治性白血病。目前, 难治性及复发性白血病的治疗仍是临床上十分棘手的难题, 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外, 需要探索新的联合化疗方案[3,4]。多药耐药 (MDR) 是导致化疗失败或早期复发、使患者病情不能缓解的主要障碍。研究表明, 白血病细胞产生MDR的主要机制[5], 是Mdr-1基因扩增和由它编码的P170 (Pgp) 表达增加, P170 (Pgp) 表达增加会引起耐药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的降低。

米托蒽醌是一种新型的蒽醌类抗肿瘤药物, 作用机制为嵌入DNA中, 使DNA破裂, 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且米托蒽醌抗白血病活性要高于DNR、CTX、Ara-c及MTX等。足叶乙苷 (VP-16) 是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 可导致DNA链断裂, 同时影响DNA修复,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为一种时间依赖性药物, VP-16是一个可靠的细胞凋亡诱导剂[6], 是一种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双重作用的药物, 临床研究表明, 米托蒽醌与足叶乙苷 (VP-16) 有较强的协同作用。该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首先是骨髓抑制, 发生粒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少, 导致感染、出血和胃肠道反应。经对症处理均能完成化疗疗程, 其中白细胞恢复时间为14~26 d, 且无明显肝、肾、心脏毒性。

因此, MOEP方案是一种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理想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8:192.

[2]姚尔固.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策略[J].白血病·淋巴瘤, 2003, 12 (3) :173-175.

[3]李振丽, 王茂生.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3 (15) :70.

[4]季征, 冷青.吡柔比星为主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16例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05, 4 (4) :229-230.

[5]杨纯正, 刘淑仪, 肿瘤耐药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逆转研究[J].中国肿瘤, 2001, 10 (3) :132-136.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篇6

患者,36岁,因孕31+6周,牙痛20天,发现白细胞增加3天于2013年6月4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012年10月23日,预产期: 2013年7月30日。孕早期顺利,未定期行规律产前检查。孕28+周无明显诱因出现牙痛,左颌面部肿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7. 8℃ ,于当地医院予头孢曲松2 g / d、双黄连20 ml / d静脉滴注治疗10天。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面黄、纳差,偶感乏力、心慌、头晕、气短,活动后加重。孕30+周外院产前检查,血常规: WBC 165. 7×109/ L,RBC 1. 41×1012/ L,Hb 45 g / L,PLT 36×109/ L。继而连续3日多家医院复查,实验室检查结果相似。6月4日( 孕31+6周) 患者来我院门诊检查,血常规: WBC 147. 03×109/ L,RBC 1. 66×1012/ L,Hb 55 g / L,PLT 45×109/ L,原幼细胞0. 88。门诊以“急性白血病”收入血液科。患者病程中无咳嗽,无牙龈及皮肤黏膜出血,无骨痛、腹痛,大小便正常,体重近期无明显变化。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毒物接触史。G2P1,2001年自娩一足月女婴,健在。入院查体: T36. 5℃ ,P 100 / min,R 18 / min,BP 120 /80 mm Hg,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色泽苍白,无出血点及淤斑。左颌下淋巴结肿大,左下颌牙龈见红肿溃疡,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肝、脾查体不满意。产科查体: 宫高30 cm,腹围110 cm,胎心率150 /min,无宫缩。超声检查提示: 1肝大; 2脾大。产科B超检查示: BPD8. 0 cm,FL 5. 8 cm,胎儿重1506 g,S / D 2. 65,AFI 13. 1 cm,单活胎,头位。纤维蛋白原5. 07 g/L,D-二聚体2808 mg/L; 凝血时间、肝肾功能正常。初步诊断: 1G2P1,孕31+6周; 2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 3重度贫血; 4牙周感染。患者收入我院血液科后,立即给予输注红细胞悬液2 U,新鲜冰冻血浆400 ml,纠正患者贫血,改善凝血状态; 行骨髓穿刺术,明确白血病分型:急性髓性白 血病 ( AML) 。入院当晚,患者出现 发热 ( T39. 1℃ ) ,且已有感染病灶,予美罗培南1000 mg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考虑患者为妊娠状态,6月5日转入产科,转入诊断: 1 G2P1,孕31+6周; 2高白细胞 性急性髓 性白血病( HAML) ; 3重度贫血; 4牙周感染。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胎儿情况,血液系统变化。根据血常规结果及时补充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予氨基酸静脉输注补充胎儿生长所需营养。6月6日复查血常规示: WBC 138. 56×109/ L,RBC 2. 39×1012/ L,Hb76 g / L。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胎心150 / min,无阴道流血、流液,胎心监护: 基线140 /min,NST反应型。予地塞米松10 mg羊膜腔内注射,促胎肺成熟治疗,准备随时终止妊娠。根据血液科意见,开始降低白细胞治疗,口服羟基脲1片,每日3次。6月7日与血液科讨论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明确治疗方案: 尽快终止妊娠,及早开始患者正规白血病治疗; 分娩方式: ( 计划)阴道分娩; 制定相应抢救预案。6月8日5时30分患者无宫缩,胎心140 /min,宫颈评分4分,予阴道后穹隆置入地诺前列酮栓一枚促进宫颈成熟。6月9日患者自然临产,予新鲜冰冻血浆400 ml静脉输注,9时58分自然娩出一女婴,新生儿体重1490 g,Apgar评分10分,胎盘、胎膜完整娩出,产后宫缩好,2小时阴道流血共100 ml。返回病房。查体: P 110 /min,BP136 /88 mm Hg,腹软,宫底平脐,子宫收缩好,阴道流血量少,继续予抗感染、促宫缩治疗。因早产儿孕龄小,体重低,出生后转往儿童医院。患者病情稳定,无明显出血征象,产后即给予回奶治疗,病情平稳,转入我院血液科进一步治疗。产后25天,患者完成第1次化疗后出院,新生儿于生后30天出院,一般情况好。产后11月随访,患者已完成10次化疗,一般情况好,无特殊不适,WBC 5. 9×109/ L,RBC 3. 41×1012/ L,Hb 112 g / L,PLT 116×109/ L,婴儿健康,体重10. 5 kg,查体及血液检查未发现异常。

2 讨 论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在我国被列为十大高发性 肿瘤之一。我 国白血病 的发病率 为2. 62 /10万[1]。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情重、自然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内。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为异常的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临床以感染、出血、贫血和髓外组织器官浸润为主要表现。

高白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白血病的特殊症候群,指患者周围血象中白细胞计数超过100×109/ L,临床发病率约占急性白血病总数的5% ~ 20%[2],可见于各型白血病,在AML中的发生率为5% ~ 13%[3],HAML是一类治疗难度较大的AML,早期病死率高,预后差。容易发生低钾血症、肿瘤溶解综合征和出凝血异常[4]。死亡的主要原因常常是白细胞淤滞导致的脑出血和呼吸衰竭[5]。妊娠合并白血病临床上极为少见,发病率在国内报道为同期住院孕妇的17. 78 /10万[6]。本例患者为妊娠合并HAML,更为罕见。

2. 1妊娠对白血病的影响妊娠对白血病的治疗及预后是否有影响尚存在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 妊娠对白血病的自然过程无影响。因胎盘有防止白血病细胞进入胎儿体内的屏障作用[7]。

2. 2白血病对母儿的影响母体白血病细胞能通过胎盘屏障到达胎儿体内,但仍无证据表明白血病可垂直传播,但由于母体受到巨大影响,胎儿自然流产、早产、胎死宫内和生长受限的发生率仍相当于正常妊娠的3 ~ 4倍,早产及死产发生率可高达40%[8],同时白血病还增加孕妇发生出血、感染、败血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等危险。

2. 3妊娠合并白血病的处理在治疗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 1妊娠早期确诊者,如病情较稳定应立 即作人工 流产术,术后进行 联合化疗; 2妊娠中、晚期发病的急性白血病,一旦确诊也应尽早进行大剂量化学药物治疗[9],多数学者认为化疗极少引起胎儿的不良反应,且因极少有白血病母婴传播及继发白血病者,故无需终止妊娠[10]。但相关文献较少,患者及其家属对强烈联合化疗有所顾虑,多数仍要求放弃胎儿; 另有学者认为,强烈联合化疗可能会危及母婴安全,尽量争取在妊娠晚期或产后进行。但因此往往延误白血病的治疗。

HAML因病情发展迅速,危险性高,一旦诊断,应尽快开始积极有效的化疗。妊娠为女性特殊生理期,妊娠合并HAML孕妇更易发生凝血异常、出血、感染、败血症的风险。如何兼顾产妇、胎儿、疾病等3方面因素,最大限度的保障母婴安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例患者经产科联合血液科共同讨论,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1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应尽快化疗( 但化疗的方案和剂量受妊娠状态限制) ; 2引产时机: 患者孕龄32+2周,胎儿体重估计1500 g左右,已经促肺治疗,如终止妊娠,新生儿存活率高,故先引产后化疗; 3分娩方式: 患者为经产妇,剖宫产增加出血风险,应阴道分娩,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效果好,可先促宫颈成熟,必要时再给予缩宫素引产; 4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达成一致,不因胎儿行剖宫产术。同时针对可能发生情况制定预案: 1预防出血: 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极低,产前密切监测血常规及血小板,定期输注血小板、血浆及红细胞,临产后立刻补充血小板及新鲜冰冻血浆,产时及时给予长效缩宫素。2计划分娩: 针对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的产时、产后出血,尽量计划于工作人员多,抢救方便的白天分娩。3胎儿孕龄低,分娩时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4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胎盘早剥、血栓、栓塞、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产程中一旦出现胎盘早剥,则立刻行剖宫产术。5如产后大出血不能纠正时,首选填塞及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无效再选择开腹子宫切除术。本例患者放置地诺前列酮栓29小时后自然分娩,新生儿无窒息,产时产后患者出血不多。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篇7

关键词:D-二聚体,急性白血病,预后

ALL患者体内存在止凝血功能障碍, 血常规及相关凝血指标较多, 其指标特异性及异常率与预后存在何种相关性,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血浆D-二聚体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可提示活动性纤溶的存在, 对多种疾病包括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进展有重要临床价值[1]。本实验通过动态检测ALL患者有关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观察病情与止、凝血异常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阐明凝血分子标志物在ALL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材料

收集ALL患者血浆标本37例, 为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7例, 年龄6个月~14岁, 所有病例均结合临床诊断和骨髓片分析及免疫分型已确定, 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其中初诊组14例, 完全缓解组15例, 难治复发组8例。健康对照组 (C组) 50例,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1~14岁, 为随机抽取健康体检儿童, 排除血液性疾病, 测定前两周未服用过影响凝血及血小板系统的药物, 无肝、肾疾病史和无感染性疾病史。

1.2 试验方法

空腹采静脉血2 m L, 1∶9枸橼酸钠抗凝, 3000 rpm离心10 min, 分离出血浆。法国Stago-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及其配套试剂, 检测PT、APTT、TT和Fbg水平。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 ,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7例A L L患者中, 初诊组和难治复发组P T高于对照组, 难治复发组PT高于初诊组 (P<0.05) , 难治复发组Fbg低于初诊组 (P<0.05) 。初诊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初诊组与完全缓解组差异有显着性 (P<0.01) ;难治复发组明显高于其他组 (P<0.01) ;与对照组相比, 完全缓解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ALL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出血是ALL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3]。其机制与ALL患者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有关;其次, 与ALL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D-二聚体阳性表明体内凝血系统激活, 处于纤溶亢进状态, 增加出血风险。由于ALL常常合并出血、血栓, 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甚至DIC, 而D-二聚体作为目前诊断DIC最为敏感的指标, 在白血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中可能有一定价值[4]。D-二聚体的水平与临床出血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关系, 提示ALL患者的出血除血小板因素外, 纤溶亢进也是主要原因之一[5]。本研究提示, ALL患者经过化疗达到缓解后, D-二聚体水平降低, 与化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 D-二聚体变化有助于白血病病情的判断和疗效观察。初治和复发的各种类型ALL患者血浆中存在高水平的D-二聚体, 而化疗缓解后明显下降, 说明ALL患者体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 而通过治疗后, 随着病情的好转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综上所述, ALL患儿凝血指标异常发生率高, 异常凝血指标越多, 病情及出血程度越重。其中血浆D-二聚体与儿童ALL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显着相关性, 在ALL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血浆含量改变最明显, 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儿童ALL凝血功能异常、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早期实验室参考指标之一。

注:与对照组比较, bP<0.05;与初诊组比较, eP<0.05

参考文献

[1]魏鑫, 徐赢东, 何娟.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0 (4) :343-345.

[2]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363-359.

[3]Leinoe EB, Hoffmann MH, Kjaersgaard E, et al.Prediction of haemorrhage in the early stage of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by flow cytometric anALLysis of platelet function[J].Br J Haematol, 2005, 128 (4) :526-532.

[4]乔宏, 卢伟, 管洪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抗原及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白血病·淋巴瘤, 2006, 15 (1) :32-33.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篇8

关键词:鸡淋巴性白血病,生产防治,中西兽医结合

淋巴性白血病是禽白血病四个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肿瘤病,也是近年来在我国养鸡生产中大量发生和流行的一种新发传染病,其较强的脏器致瘤作用、免疫抑制作用和禽群过高的死淘率给养禽业带来严重危害。近10年来,国内以崔治中、陈福勇、焦新安教授等为代表的广大禽病研究学者对该病在我国的发生、流行与危害进行了相应的评估,也从病原学、免疫学、特异性诊断、防控技术手段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如何有效防控鸡淋巴性白血病是当前亟待突破的技术性问题。笔者在2006—2013 年间,面对ALV发生的困扰,从生产防治的角度寻求和筛选有效的药物防治方案,经多年的临床实践探索,通过对贵州部分地区20 余例确诊和疑似ALV感染鸡群进行了生产防治试验研究,初步建立了较为有效的中西兽医结合防治方法。现将相关诊断与生产防治情况报道如下,不当之处,望与广大同行共同商榷。

1 发生及流行情况调查

AL在肉鸡多发生于45 ~ 70 日龄,蛋鸡多发生于170 ~ 280 日龄,多以肝脏、脾脏、肾脏等脏器组织肿瘤为主要临床病理特征,其临床发病率约为10% ~35% ,发病鸡只死淘率可达95% 以上。其中部分蛋鸡以皮肤血管瘤为主要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发病率约为5% ~ 20% ,发病死淘率在25% ~ 35% ,比内脏组织肿瘤型病例相对较低,群体间未见水平传播,肉鸡目前尚未发现皮肤血管瘤型病例。对贵州省2008—2013 年间的血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ALV - J、ALV - Ab的感染率和交叉感染阳性率: 蛋鸡分别为1. 244% 、27. 477% 和0. 995% ,肉鸡分别为20. 050% 、23. 412% 和10. 087% 。

2 主要临床病理特性

蛋鸡血管瘤型患鸡主要表现为鸡冠苍白,部分鸡冠萎缩,头部、背部、胸部、腿部及翅膀可见1. 2 ~2. 5 cm的血疱,褐紫色,质地柔软有一定的弹性,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血疱破裂后流血不止,血疱周边的羽毛被大片血迹污染。内脏组织肿瘤型患鸡主要表现为鸡冠萎缩苍白,肝脏肿大,占据腹腔长度的2 /3 左右,呈暗红色、质脆,其凸起的乳白色结节肿瘤位于表皮下面,直径为0. 3 ~1. 2 cm( 见图1、图2) ; 脾脏肿大1 ~ 3 倍,充血,呈梨形( 见图3) ; 肾脏充血、肿大,可见散在的肿瘤结节( 见图4) ; 腺胃肿胀,腺胃、肌胃及肠系膜出现椭圆形的肿瘤团块; 蛋鸡卵泡极度萎缩,胰腺肿大、变性; 部分病、死鸡极度消瘦,脚趾脱水干瘪,肛门周边羽毛常有灰白或灰绿色稀便污染; 少部分病患鸡单侧腿部皮下呈纤维性瘤和增生肉芽肿。

3 患鸡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学变化

3.1鸡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肝小叶内及汇管区呈淋巴样细胞局灶性浸润,部分区域可见星空现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分割,形成结节状结构,肝组织结构受到明显破坏( 见图5、图6) 。

3. 2 鸡脾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大量淋巴样细胞局灶性浸润,周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模糊结节状结构[2],导致白髓与红髓的结构明显破坏( 见图7、图8) 。

3. 3 肾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皮质及髓质内均可见淋巴样细胞浸润,局部区域围绕肾小管浸润,导致肾脏组织结构明显破坏。间质内血管扩张、充血( 见图9、图10) 。

4 特异性诊断

4. 1 PCR诊断

根据Gen Ban K发布的ALV、禽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病毒( REV) 、马立克病病毒( MDV) 全基因序列和参考相关文献[3 - 4],针对ALV、REV、MDV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 ALV、REV合成引物由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MDV引物由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合成) ,以ALV - J、REV病毒抗原( 由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崔治中教授馈赠) 、CVI988 疫苗抗原( MERIAL SELECT,INC No.Jc194) DNA样本为阳性对照,分别建立对应的PCR扩增方法及最佳反应体系,对从6 个ALV疑似患病鸡群鸡只的肝脏、脾脏、肾脏、腺胃乳头等病料组织中抽提的DNA样本进行PCR扩增,引物序列见表1。

结果显示,以ALV - J特异性引物扩增的所有病料DNA样本,均扩增出约340 bp的DNA目的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 有2 个以REV特异性引物扩增的病料DNA样本扩增出约300 bp的DNA目的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 以MDV特异性引物扩增的所有病料DNA样本,均未检测出MDV病原核酸。表明经核酸检测的6 个患病鸡群肝脏、脾脏、肾脏肿瘤型临床病例均为鸡ALV - J感染,其中有2 个病例为ALV和REV共同感染。

4. 2 ELISA血清抗体检测

应用ALV ELISA检测诊断试剂盒( 美国IDEXX公司生产,批号分别为09725 - GD405、99 -09257DE062、99 - 09268DE163) 对疑似患病鸡群进行阳性抗体检测,其ALV感染阳性率在45% ~ 76% ,具有临床症状的患鸡ALV感染阳性率为100% 。

5 临床防治试验

5.1防治原则

以清热化湿、扶正祛邪、补血活血、疏肝解郁、祛痰散结为主,结合抗菌消炎和实施抗病毒干扰为治疗原则。

5. 2 试验材料与组方

抗生素、抗病毒制剂购自贵阳汇丰畜牧发展有限公司; 当归、茵陈、栀子等中草药购自贵阳市三桥中药批发市场。

5. 3 药物治疗方案

1. 5 ~ 2. 0 kg体重的患病鸡群,每1 000 只鸡每天的用药量: 15% 含量抗生素100 g,10% 含量抗病毒制剂100 g,兑水饮用,当归、茵陈、栀子等中草药复方制剂( 粉碎,80 目过筛) 1 000 g拌125 ~ 150 kg饲料,自由采食,连用5 ~ 8 d。

5. 4 临床治疗结果

患病鸡群用药3 d后死亡率明显降低,5 d后只有零星死亡,且鸡群采食量恢复正常,鸡冠、肉髯色泽变红,5 d后几乎无死亡,并在一定时间内未见复发,表明疾病得以控制和痊愈。自2006 年试验方案建立以来,对贵州部分地区近20 余个确诊和疑似ALV感染的发病蛋肉鸡群( 约8 万余只) 进行了生产防治试验,治愈率均在95% 以上。

6 结论与分析

1) 当鸡淋巴性白血病发生时,重度的内脏组织肿瘤病理变化和严重的全身继发感染是导致患病鸡只大量死亡的主要因素。方案中使用当归、茵陈、栀子等中草药组方,具有清热化湿、扶正祛邪、补血活血、疏肝解郁、祛痰散结之功效,对患病鸡只肝脏、脾脏、肾脏组织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抗生素和抗病毒制剂对控制患鸡继发感染和实施抗病毒干扰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充分体现了对疾病实施“标本兼治”的防治原则。文中提供的病例图片均为患病鸡群经临床治愈的相关案例的图片。

2) 近年来,鸡淋巴性白血病的发生和流行对我国养禽业危害一直备受关注,亦为做好该病的有效防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国家长远防控的层面而言,建立健全ALV的育种净化方案是最为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但面对我国当前养禽业生产的复杂局面,要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中西兽医结合技术”防治方法的建立,对ALV发病鸡群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笔者认为这对解决当前ALV的生产防治、降低患病鸡群的死淘率和减少经济损失具有积极重要的生产意义。但对抑制ALV感染导致的患鸡肝脏、脾脏、肾脏细胞肿瘤的调控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相关科学试验给与论证,愿与国内外同行共同协作和探讨。

3) 在1996—2005 年间,笔者对疑似鸡淋巴性白血病的患病鸡群采用单一的抗生素或化药抗炎结合抗病毒干扰的方法进行治疗,其效果都较差。自2006 年以来,在生产防治中逐步改用中西兽医结合技术方法进行治疗性实践探索,经过不断的技术调整和中草药配方改进,收到了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从本方案几年来的使用情况分析,对鸡疑似MDV导致的患鸡肝脏组织肿瘤病例疗效不显著; 对ALV感染发病鸡群中极度消瘦、饮水及采食废绝的患病个体疗效不显著。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篇9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清VEGF;血清IGF-1;临床意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4-02

白血病是儿童较为常见的肿瘤性疾病,其中超过75%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加快细胞内皮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进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可起到浸润、增殖以及转移的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对细胞的凋亡和增值进行调控,而且能够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增殖、成熟等作用,同样可以作用于肿瘤细胞。我院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4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及32例正常儿童的血浆VEGF、IGF-1含量进行测定,主要运用放射免疫分析(RAT)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4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及32例正常儿童。4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24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在18个月-14岁之间,平均为8.6岁;所有患儿均进行了骨髓细胞形态学、临床诊断以及细胞化学染色确诊,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初诊,同时未进行任何治疗,未见有内分泌疾病及营养不良现象,在进行1个疗程的规范化疗,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进行诊断均依照《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正常对照组的32例儿童,20例为男性,12例为女性;年龄在7-14岁之间,平均为10.2岁;排除患有肿瘤、血液病、感染性疾病以及结缔组织病等。

1.2标本采集所选的患儿在清晨抽血的前一天晚上禁食,空腹抽取3ml静脉血,经10min的2000r/min4℃的离心,将血清收集起来,保存在-70℃的冰箱内,分别观察治疗前及完全缓解后6个月的指标。

1.3统计学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系统软件,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患儿血浆VE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P<0.01);第一次诊断时血清IGF-1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t=14.84,P<0.01),经过6个月的完全缓解后,IGF-1水平明显比治疗前高(t=13.77,P<0.01)。血浆VEGF和IGF-1含量明显呈负相关。

3讨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儿童中是最常见的白血病,引起发病的因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还是通过新生血管致病,增加了肿瘤细胞的数目及生长速度,进而加快了肿瘤细胞的分化和增值[1]。这与实体瘤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现今有研究指出,在诸多与肿瘤血管形成相关的细胞因子中,VEGF在肿瘤血管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促进血管生成因子的出现[2]。VEGF属于多功能糖蛋白,能够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分裂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及增殖血管生成等。

国外的研究指出,儿童的ALL预后情况与血管的新生密切相关,主要根据血管内皮细胞上高亲和力的受体相结合进而发挥作用。如果VEGF与受体结合后,被激活的受体会激活酪氨酸激酶,引起内皮细胞迁移和增值。ALL近年来发病率逐年的上升,国内外均有相关报道[3],大部分肿瘤的血液中IGF-1的水平较高,经过试验证明降低IGF-1水平后,明显降低了肿瘤细胞的凋亡现象,抑制了肿瘤细胞的生长。

综上所述,ALL患儿能够通过测定血清VEGF、IGF-1水平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以及病情变化情况,以后可能作为诊断儿童ALL的标准。靶向抑制VEGF的表達有可能作为一条新的治疗ALL的方法。另外,两种指标的高低还可能受到患儿饮食、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否将其列为观察ALL发生、发展过程的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现在的研究是为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

参考文献

[1]赵小媛,吴冬燕,蔡燕娜,盛慧英,彭敏芝.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SF及β2-MG检测的临床意义[J].华西医学,2010(08):526-527.

[2]徐继勋.瘦素与儿童营养不良的相关性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04):54-55.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篇10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血清,脑脊液,胰岛素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临床并不少见,关于本类白血病的相关研究也并不少见,且关于本病的众多研究中也并不乏关于本类患者血液或脑脊液中检测指标的研究[1,2],而白细胞介素作为在较多疾病中均呈现异常的指标,其在本类患者的血液及脑脊液中的表达研究虽不少见,但是关于其全面且细致的探讨仍十分缺乏,而胰岛素相关指标也是在此类患者中研究较热但是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的指标,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细致的研究价值也较高[3,4]。本文中笔者就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及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探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8月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体检健康的57名同龄者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7名健康人员中,男性37名,女性20名;年龄1.6~13.2岁,平均年龄(5.9±0.6)岁。观察组的5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2例;年龄1.5~13.4岁,平均年龄(5.8±0.7)岁。FAB分型:L1型者35例,L2型者12例,L3型者10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与性别方面的统计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取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及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将静脉血标本以离心机离心,取血清部分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胰岛素及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胰岛素相关指标为胰岛素1号增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IGF-1)、胰岛素2号增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2,IGF-2)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3,IGFBP 3),白介素相关指标为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然后将两组的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及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另比较观察组中不同FAB分型者的血清及脑脊液检测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血清胰岛素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血清IGF-1及IGFBP-3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GF-2高于对照组,且不同FAB分型患者的血清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的脑脊液胰岛素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脑脊液IGF-1、IGF-2及IGFBP-3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FAB分型患者的脑脊液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的血清白介素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血清IL-2均低于对照组,其他血清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FAB分型患者的血清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1)与L1型者比较,P<0.05;2)与L1型及L2型者比较,P<0.05;3)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两组的脑脊液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脑脊液IL-2均低于对照组,其他脑脊液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FAB分型患者的脑脊液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1)与L1型者比较,P<0.05;2)与L1型及L2型者比较,P<0.05;3)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1)与L1型者比较,P<0.05;2)与L1型及L2型者比较,P<0.05;3)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L1型及L2型者比较,P<0.05;3)与L1型者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类进行性的恶性肿瘤疾病,临床对于此类患者的研究较为多见,且众多研究涉及面较广,其中关于本类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相关指标的研究并不少见,但是众多的关于此类患者血液及脑脊液指标研究结果的差异较大[5,6]。胰岛素相关指标中的IGF-1、IGF-2及IGFBP-3是在多类疾病中均呈现异常的指标,其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表达变化研究也可见,其对于细胞因子的平衡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7,8],且对于邻近细胞的表面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因此其与恶性肿瘤细胞的移植失控影响较大,这也是其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表达异常的重要因素,本类指标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变化研究也可见,但是对其的细致变化研究极为必要[9,10],再者,IGF-1、IGF-2及IGFBP-3与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及肿瘤细胞的抑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表达水平与恶性肿瘤的发展等关系较大,因此其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变化研究也极为必要。另外,白细胞介素中的IL-2、IL-6及IL-8也是在多类恶性肿瘤患者中呈现异常的指标,其不仅仅对于此类患者的免疫失衡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且对于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及血管生成等有较大的影响[11,12,13],因此在白血病患者中的研究价值也较高。

上一篇:资源型经济的规避下一篇:单纯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