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2024-07-28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共9篇)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篇1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Blys) 是肿瘤坏死因子 (TNF) 配体超家族新成员[1]。Blys作为一种B淋巴细胞共刺激因子, 参与了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在体液免疫中亦具有重要的作用[2]。而其在体内的过量表达又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特别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的发病关系密切[3]。现就Blys和其受体及生物学功能及与SLE之间的关系作一概括, 并进一步探讨SLE的治疗前景。

1 Blys和其受体及生物学功能

Blys是典型的Ⅱ型跨膜蛋白, N端在胞内, 缺少信号肽序列, C端在胞外。人Blys全长为285个氨基酸, 其中N端1~46位氨基酸为胞内区, 47~73位氨基酸为疏水的跨膜区, 其余为胞外区, 133~285位氨基酸为其发挥功能的主要区域[4]。人类Blys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32-34上, mRNA全长约2.6 kb。Blys的基因表达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严密调控[5], 如白细胞介素 (IL-10) 和干扰素 (IFN) , 可上调膜结合型Blys的表达及可溶型Blys的释放, IL-4、某些有丝分裂原如PMA可下调Blys的表达。

Blys通过与效应细胞膜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启动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而发挥对机体的生理效应。目前已发现有3个表达于B细胞膜上的受体, 分别是B细胞成熟蛋白 (B cell maturation protein, BCMA) 、跨膜激活与CAML作用因子 (transmem-brahe activator and CAMI -interaction, TACI) 及BR3 (Blys receptor3) , 其中BR3可能是仅存在于B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6], 而TACI和BCMA还是TNF超家族的另一成员APRIL (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 的受体。大部分TNF家族受体的信号通路由核转录因子 (NF) -KB来转导, BAFF与其受体的结合也可激活NF-KB, 而NF-KB可以促进细胞中一些抗凋亡基因的转录包括:A1/Bf-1, Bcl-xL, Bcl-2, clAP2及cFLIP, BAFF特异性地激活休眠的B细胞和CD40L激活原代B细胞中NF-KB二聚体p50/p50和p50/RelB, 而RelB在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抗原递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 Blys与SLE的关系

SI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 由于在体内有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 造成组织损伤, 临床上可出现各个系统和脏器损害的症状。B细胞被认为是SLE发病的中心环节, 先天缺乏Blys的小鼠可以见到全身成熟的B细胞减少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降低。相反, 能够过度表达Blys的转基因小鼠可使B细胞数量增加及产生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而且还可出现循环中的多种自身抗体 (包括抗dsDNA抗体) 效价升高、免疫复合物的水平升高以及免疫球蛋白沉积在肾脏。使用Blys拮抗剂可以缓解疾病的进程、提高存活率。同样在SLE患者血浆或血清的Blys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 并且循环中的Blys生物学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7]。而在某些SLE患者血Blys水平正常甚至在正常以下, 这是因为血中Blys可能并不准确反映体内Blys产生情况, 由于SLE患者常伴有严重蛋白尿, 因而Blys有可能随尿蛋白而大量流失, 或在外周淋巴器官中或炎症反应严重的器官 (肾脏、关节等) 中, 其局部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产生的Blys可能明显增加, 但血中Blys水平却处于正常水平。但这部分SLE患者体内的循环Blys总量是显著增高的, 最近Collins等[8]实验研究证明, 淋巴细胞表达的Blys mRNA水平比血中Blys蛋白水平更能准确反映狼疮活动。

3 SLE的Blys相关生物制剂

3.1 抗Blys抗体 (1ymphostat-B) 菌

Lymphostat-B是人类重组IgG单克隆抗体, 对B细胞有高度亲和力。lymphostat-B与B细胞表面的刺激因子结合, 阻止B细胞受刺激后发育成熟, 从而使B细胞对天然免疫刺激源失活, 使产生自身抗体的B淋巴细胞正常凋亡。多中心I期临床研究显示, 药物不良反应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安慰剂对照无显著差异, 但可明显降低循环血中B细胞数量和产抗体的前体B细胞, 比安慰剂对照治疗组减少12% ~47%。

3.2 Blys受体融合蛋白

Blys受体融合蛋白已经被证实是除了抗体药物以外, 清除体内多余配体分子的又一有效手段。Gross和Thompson等通过将Blys的受体TACI和BCMA的胞外可溶性部分, 与人IgG1的Fc部分构建成融合蛋白sTACI-Fc和sBCAM-Fc, 这种“诱饵受体” (decoy receptor) 注射人Blys转基因小鼠体内能明显减少小鼠蛋白尿的产生并延长其存活时间, 推测Blys的可溶性受体能抑制Blys刺激B淋巴细胞专性增殖和向病变状态分化的作用。

3.3 Blys的抑制性短肽

应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 筛选获得与Blys结合的小肽, 这种小肽可在序列上充当 (或模拟) 生物大分子问相互作用的功能位点, 特异性地与Blys结合后将能够竞争性 (或封闭性) 地抑制Blys与淋巴细胞上受体的结合, 达到抑制Blys活化淋巴细胞的目的。初步研究显示, 它们与Blys的结合具有高亲和力, 并且能够拮抗重组Blys肽段 (rhBlys、112-285) 刺激单个核细胞增殖的活性。

3.4 Blys类似物及BAFF受体阻滞剂

直接抗Blys和或其受体的牛物制剂不只是限于单克隆抗体和受体融合蛋白, 还包括Blys类似物及BAFF受体阻滞剂 Blys类似物可与BAFF受体竞争性结合, 且小引起信号传导, 叮抑制Blys的生物学功能。BAFF受体阻滞剂能选择性地与BAFF受体结合, 阻断受体与Blys结合从而起到临床疗效 。总之, Blys类似物及BAFF受体阻滞剂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Blys和其受体间的内在反应。而细胞表面其他物质, 又是怎样对此内在反应进行影响。

4 展望

总之, 由于SLE患者的自身免疫体质比正常人更易对生物制剂产生副免疫反应, 而且维持免疫系统自稳的各种调节效应因子及其间的复杂信号传导过程仍未完全明了, 在广泛使用Blys相关生物制剂及其他各种免疫调节剂的同时应异常谨慎。但随着先进靶向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 SLE的治疗前景将是更安全有效的免疫调节修饰, 即恢复免疫网络平衡的治疗方式, 而不是现阶段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不良反应较大的全身性免疫抑制疗法。

摘要:B淋巴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针对B淋巴细胞的治疗药物成为生物学疗法的焦点。B细胞主要针对病原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但在SLE中B细胞则产生自身抗体。这已在SLE小鼠模型得到证实, B细胞缺陷的小鼠不能诱导出SLE。另外, 研究表明, 狼疮小鼠及SLE患者体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Blys) 水平增高, 阻断Blys的作用可以使狼疮小鼠的病情缓解, 存活时间延长。因此, 利用抗Blys单克隆抗体、Blys受体融合蛋白、Blys的抑制性短肽、Blys的免疫抑制重组子、Blys类似物及BAFF受体阻滞剂等Blys相关生物制剂可靶向治疗SLE, 但生物靶向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尚处在初级阶段, 本研究对部分生物制刺治疗SLE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生物制剂

参考文献

[1]许德清, 曾凡钦.红斑狼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507-508.

[2]Chan OT, Hannum LG, Haberman AM, et al.A novel mouse with B cells but lacking serum antibody reveals an antibody-independent role for B cels in murine lupus[J].J Exp Med, 1999, 189 (10) :1639-1648.

[3]Mukhopadhyay A, Ni J, Zhai Y, et al.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cytokine.THANK.a TNF homologue that activates apoptosis.nuclear factor-kappa B and c-JunNH2-terminal kinase[J].J Bid Chem, 1999, 274:15975-15981.

[4]吴梅, 赵传靖.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 21 (10) :799-802.

[5]李博, 叶志中, 庄俊汉.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研究的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4, 8 (1) :46-50.

[6]Gross JA, Johnston J, Mudri S, et al.TACI and BCMA are receptors for a TNF homologue implicated in B-cell autoimmune disease[J].Nature, 2000, 404 (6781) :995-999.

[7]Cheema GS, Roschke V, Hilbert DM, et al.Elevated serum B lym-phocyte stimulato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immune-based rheu-matic disease[J].Arthritis Rheum, 2001, 44:1313-1319.

[8]Collins CE, Gavin AL, Migone TS, et al.B lymphocyte stimulator (BLyS) iso-form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disease activity correlates better with blood leukocyte BLyS mRNA levels thanwith plasma BLyS protein levels[J].Arthritis Res Ther, 2006, 8 (1) :R6.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篇2

【性状】白色无菌冻干粉针,易溶于水、pH6.9-7.1。

【适应症】用于防治肿瘤病人因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用法用量】癌症化疗或放疗后。3-10µg/kg/d,皮下注射持续5-7天(注意:本药不应与抗癌化疗药同时使用,应在化疗停止24小时后可使用),根据白细胞回升速度和水平,确定维持量。

用1ml的无菌生理盐水溶解(切勿剧烈振荡),可在腹部、大腿外侧或上臀三角肌处进行皮下注射(要求:注射后局部皮肤隆起约1cm2,以便药物慢慢吸收)。

【药理作用】里亚尔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很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嗜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吸收、分布、消除,

自愿者皮下注射3、10或20µg/kg和静注3至30µg/kg可观察到血浓峰值和曲线下面积(AUC)随剂量的增大而增高。皮下注射里亚尔,在3-4小时血浓达到峰值,静注里亚尔的消除半衰期为1-2小时,皮下注射则为2-3小时。

【药物动力学】

1.作为生长因子,其靶细胞为中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幼稚红细胞、骨髓巨核细胞和多能性等前阶段细胞以及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细胞。另外与干细胞因子或IL-3协同,作用于原始血细胞。

2.作为分化因子,其靶细胞为白血病细胞系。

3.作为存活因子,其靶细胞为造血前阶段细胞和成熟血细胞。

4.作为激活因子,其靶细胞为成熟血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5.作为“细胞因子”的诱导因子,其靶细胞为单核细胞、噬细胞。

【不良反应】

里亚尔的安全性与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大部分不良反应多属于轻到中度、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反应罕见。常见的副反应为发热,可用扑热息痛控制;其次常见的不良副反应为皮疹、胸痛、骨痛和腹泻较少见。

据国外报道,低血压和低氧综合症在首次给药时可能出现,但以后给药则无此现象,副反应的发生多与静脉推注和快速滴注以及剂量大于32µg/kg/d有关,对肺癌病人使用本药治疗时应特别仔细加以观察。

【禁忌症】

本药禁用于对里亚尔或该制剂中任何其它成分有过敏史的病人,同样也禁用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

【注意事项】

本药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病人对里亚尔的治疗反应和耐受性个体差异较大,为此应在治疗前及开始治疗后定期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或中性细胞、血小板数的变化,血像恢复正常后立即停药或采用维持剂量。

本药年龄小于18岁患者的安全性尚未建立。孕期使用里亚尔的安全性尚未建立。怀孕期间,当本药对病人的潜在益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时,可使用里亚尔。本药对婴儿的安全性尚未建立、哺乳妇女在开始使用里亚尔前应停止哺乳。

【储存】2-8℃避光贮存,制剂瓶一经开启,应立即使用,以免污染。

【有效期】二年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9991012

【生产企业】哈尔滨里亚哈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篇3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胎膜早破 羊膜腔感染

胎膜早破(PROM)指临产前胎膜破裂,妊娠37周后发病率达10%,是产科常见并发症[1],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多倾向于炎症因子。感染与胎膜早破可能互为因果,目前已达成共识,绝大部分胎膜早破发生前可能已存在亚临床感染。为避免发生胎儿窘迫、新生儿肺炎、医源性早产的并发症,临床上需要相应的指标进行监测。本研究拟测定胎膜早破合并亚临床感染患者血清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结合产后胎膜病理检查,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于亚临床羊膜腔感染的预测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8月收治无症状胎膜早破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足月正常妊娠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单胎头位,产前无外伤性交史,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肿瘤等内外科合并症及并发症。两组患者分娩方式不限,年龄、孕周、孕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未纳入此研究,破膜距入院时间长短未考虑,见表1。

诊断标准:①胎膜早破诊断标准:参考文献。②绒毛膜羊膜炎诊断标准:母体体温>38℃;母体心动过速>100次/分;母体白细胞计数>15×109/L;胎儿心动过速>160次/分;子宫触痛、羊水有恶臭。本研究组50例患者均无以上任何一条临床症状。所有病例采血前未应用抗生素及保胎药物。③绒毛膜羊膜炎病理诊断标准:绒毛膜板及羊膜上白细胞呈弥散性聚集,每个高倍镜视野有5~10个中性粒细胞浸润,白细胞浸润呈极性分布[2]。

标本采集与检测:①所有研究对象于产前抽取肘静脉血5ml,置于非抗凝试管中,于30分钟内离心,3000转/分,15分钟,分离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G-CSF水平,采用酶标检测仪测定A492nm值,在标准曲线中查出G-CSF含量。试剂均为进口分装,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②所有研究对象产后同时取母面近破口胎膜约4cm×4cm,大小,用10%甲醛固定24小时,送病理科,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由专人采用双盲法阅片,作为羊膜腔感染的标准。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X2检验。

结 果

胎膜早破组与非胎膜早破组比较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升高(P<0.05),见表2。

绒毛膜羊膜炎患者G-CSF水平升高(P<0.05),见表3。

近年来,炎症因子在胎膜早破病理生理中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王楠的报道胎膜早破患者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53%[3]。本研究中发生率高达60%,可能与笔者所在深圳地区年轻劳务工聚集,经济卫生水平较差、多长等原因有关。感染比例如此高,说明即使临床没有感染症状,也有很多人处于亚临床感染早期,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导致早产、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脓毒血症等并发症,现有的研究主要通过活性增强的细胞因子来辅助诊断,以早期诊断。G-CSF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系(lineage)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已有研究证实,G-CSF在多种感染中均有升高[4],在体外其刺激骨髓造血祖细胞中中性粒细胞集落的形成,延长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存活时间,活化中性粒细胞,促进超氧阴离子的产生和碱性磷酸酶的合成,还具有對人粒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成肌纤维细胞的趋化作用。内毒素、TNF-α和IFN-γ可活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因此G-CSF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参与了炎症瀑布效应,并且相互作用,成正相关关系。

胎膜早破本身就可因生殖道上行感染引起绒毛膜羊膜炎,刺激局部等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增强炎症反应,如此循环,逐级放大效应。本研究证实,无症状胎膜早破患者母亲外周血G-CSF水平产前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发生胎膜早破后,无症状的羊膜腔感染是造成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产前检测母亲外周血G-CSF水平可以早期发现感染,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G-CSF也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早期预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减少胎膜早破并发症,改善母儿预后。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5.

2 陈忠年.妇产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41.

3 王楠,周昌菊.胎膜早破孕妇母血、脐血中IL-6、IL-18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7(5):73-74.

4 Goepfert AR,Goldenberg RL,Andrews WW,et al.The Preterm Prediction Study:association between cervical interleukin 6 concentration and spontaneous pretem birthJ.Am J Obstet Gynecol,2001,184(3):483-488.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14例病人均为女性, 年龄26岁~75岁, 平均46岁;均为乳腺癌根治术后化疗病人, 均有病理诊断, 其中浸润导管癌6例, 浸润小细胞癌4例, 髓样癌4例;临床分期均为Ⅳ期, 其中皮肤浸润3例, 胸壁转移结节2例, 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例;均无血液系统疾病, 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骨ECT扫描无骨转移。全部采用长春瑞滨、顺铂 (NP) 方案化疗, 初次化疗3例, 第2次化疗5例, 第3次化疗6例。骨髓抑制期判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诊断标准, 即骨髓象增生减低, 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4.0×109/L。每天皮下注射国产rhG-CSF (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75 μg~150 μg, 直至外周血白细胞逐步升高, 连续2次计数在4.0×109/L以上时停药。每2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值、血红蛋白和血小板1次。出现骨痛时间:注射rhG-CSF后24 h 1例, 48 h 3例, 72 h~96 h 6例, 7 d后4例。骨痛部位:髋部9例, 肩胛痛2例, 胸骨痛2例, 腰痛1例。骨痛性质:骨痛部位固定, 持续胀痛、隐痛、酸痛, 有按压痛、叩击痛, 晚间疼痛加剧。疼痛分级:1级或2级。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乳腺癌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病人由于疾病本身的折磨、化疗的毒副反应及对疾病预后的担忧, 非常关注自己的检验结果, 当白细胞上升缓慢时, 出现焦虑、失望、烦躁、情绪低落, 心理十分脆弱。出现骨痛时更焦虑、消极、恐惧, 应多与其沟通, 主动倾听病人的感受, 及时了解病人的兴趣爱好和身心需求, 鼓励病人叙述自身的感受, 将焦虑情绪宣泄出来;加强健康教育, 向其说明骨髓抑制的原理, 骨髓抑制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所要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 耐心解释骨痛的原因, 骨痛是rhG-CSF不良反应, 是由于骨髓腔内大量白细胞增生, 压迫骨膜、骨皮质和关节所致。停药和/或对症治疗后均能控制, 以取得病人的正确理解和积极配合。向病人介绍成功病例, 帮助病人稳定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向病人反馈血常规检验结果, 当病人白细胞上升缓慢时, 注意帮助病人消除失望、烦躁心理, 给予鼓励, 告知病人治疗需要过程, 需耐心等待。避免因惧怕出现疼痛而拒绝接受下次化疗。心理性应激反应如过度的紧张、恐惧可致迷走神经兴奋, 疼痛感增强[1]。

2.2 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包括疼痛部位、强度、性质、持续时间、加重和缓解因素。骨痛部位固定, 多发生于扁骨、长骨, 如髋部、肩胛区、胸骨、腰部酸痛或隐痛。以自发性疼痛为主, 有局限性压痛、叩击痛, 局部无红、肿、热表现, 个别病人有短暂性闪电样剧痛发作。成人长骨中多为脂肪, 只有在扁骨中红骨髓较丰富[2]。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 白细胞增生活跃时往往造成髓腔内压力增高压迫附近骨皮质所致。rhG-CSF升高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呈双峰型曲线, 第1峰多出现在用药后2 d~3 d, 此后渐降, 至第5天~第6天达低谷, 于第8天~第9天形成第2峰, 并持续保持在正常值以上[3]。因此rhG-CSF所致的骨痛, 多出现在皮下注射rhG-CSF后48 h~96 h及1周。

2.3 舒适护理

骨痛可致病人主观感受乏力, 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协助, 主动询问病人需求, 加强生活细微处护理, 动作缓慢勿碰撞, 防止病人下床活动出现意外, 如晕厥、跌倒等。协助病人床上大小便、卧床更衣, 尽量减少病人由于骨痛致生活上的不如意而影响治疗信心。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清新的环境。医护人员夜间治疗护理中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创造有利于睡眠的环境。病人因疼痛影响睡眠质量时, 及时通知医生, 应用镇痛药。

3 小结

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减轻应激反应的强度, 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伤害, 提高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和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梅艳, 刘芹.护理干预对体外震波碎石疗效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 :15.

[2]董勤.急性白血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误诊分析[J].科技通报, 1997, 13 (3) :197-199.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本院与一段时期间的34名符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15例, 年龄38~76岁。按病理分有肺癌患者、食管癌患者、卵巢癌患者、宫颈癌患者、鳞癌患者。各类病情患者分别为12例、9例、7例、3例、3例。

1.2化疗方法

静脉注射紫杉醇、顺铂, 剂量遵照医嘱, 采取水化利尿等措施, 应用保护胃黏膜药物, 药物持续使用两周以上。

1.3 检查

在患者化疗前需要检测肝肾及心电图等相关准备。化疗前检测血常规, 化疗后进行1次/3 d。根据WHO五度标准记录白细胞下降的数据。

1.4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患者通过皮下注射的方法注射300μg/d rh G-CSF, 所有患者均对症治疗。后期进行隔日的复查, 在白细胞0度以上时可以认定为有效, 并观察患者的不良状态。 (具体数值不影响整篇文章, 所以删去具体数值细节, 可以“对症治疗”一概而论)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如表1所示在患者化疗后的不同时间里白细胞逐渐减少, 患者在化疗前后骨髓抑制的WBC数据各为5.14和2.13, 在中性粒细胞的数值上分别为3.24和1.46, 其差异都有可比性 (见表1) 。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易有不良反应, 如有骨骼肌肉酸痛, 食欲不振, 皮疹呕吐等[4]。在本次研究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有骨骼肌肉酸痛的患者4例, 皮疹患者2例, AST异常的患者有1例, 在用药停止后, 因不良反应较轻则短期恢复正常。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总感染率只有3.79%。

3 讨论

通过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方式化疗后极容易使患者发生骨髓抑制, 尽管这一化疗方式已成为目前治疗患者的最佳方法, 但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不断升高, 使得患者的治愈成功度受到影响,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引起患者发生感染继而威胁生命。在医学界大量的有关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研究发现, 它可以恢复患者在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降低患者被感染的问题, 并增加了粒细胞的杀菌功能, 所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成为改善骨髓抑制的有效手段。

本次研究34例患者在化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情况。患者在化疗前后以及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WBC数值分别为5.14×109/L、2.13×109/L、6.48×109/L, 数据差异具有对比分析的意义, 这一结果表明在骨髓抑制期也就是化疗后阶段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有效提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增加, 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骨髓抑制的作用肯定。另外需要继续研究的是患者对使用rh GCSF的剂量应用有依赖作用, 一定剂量的rh GCSF能够缩短骨髓抑制的时间。同时, 此次研究发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后患者出现骨骼肌肉酸痛, 食欲不振, 呕吐等反应, 虽然程度较轻, 在后期能够逐渐恢复。所以, 综合分析来看, 化疗患者在出现骨髓抑制期时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法能够明显增加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可以缩短骨髓抑制的时间, 且安全性高, 是目前针对所有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后恢复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针对目前患者化疗后所致的骨髓抑制问题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 后分析结果。方法 采集本院一段时期间34例患者在经过TP方案化疗后出现的骨髓抑制问题, 采用rhGCSF分析。结果 患者在化疗前后骨髓抑制的WBC数据各为5.14和2.13, 在中性粒细胞的数值上分别为3.24和1.46, 使用rhGCSF后缓解了骨髓抑制问题,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有效率上升。但伴随有骨骼肌肉酸痛, 食欲不振, 皮疹呕吐的不良反应, 用药停止后则恢复正常。结论 rhGCSF对骨髓抑制的作用很明显且反应小, 推荐广泛应用。

关键词:骨髓抑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

参考文献

[1]Amdt CA, Koshkina NV, Inwards CY, et al.Inhaled granulocytemacro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for first pulmonary recurrence of osteosarcoma:effects on disease-free survival and immunomodulation a report from the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lin Cancer Res, 2010, 16 (15) :4024-4030.

[2]刘浩, 任浩洋, 孙纯广, 等.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9, 25 (6) :501-504.

[3]李静, 陶维良, 魏世东, 等.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安全性与临床评价.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7) :484-486.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篇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7年以来在我科住院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2人,年龄(65~78岁),男性13人,女性9人;对照组20人,年龄(65~81岁),其中男性12人,女性8人。研究对象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病程大于8周,排除(1)当前有肿瘤病史,或其他有可能影响短期存活的致死性疾病;(2)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3)活动性感染;(4)原发性溶血性疾病;(5)休克或任何情况判断患者处于危险状态。

1.2 血浆生化指标的测定

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后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2 500转/min,离心5min,抽取血清在全自动生化仪上测定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肌钙蛋白Ⅰ指标。

1.3 心脏超声检测

患者在我院心脏超声室由专业人员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UCG检查。心脏超声检测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4 0MHZ。受检者取左侧卧位,依序对胸骨旁左室长轴、左室短轴、大动脉长轴心尖四腔作常规检查及测量。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根据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测定并计算E/A值。

1.4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随机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冠心病治疗。治疗组在空腹抽血后当日开始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9031134)10ug/kg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续5天。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研究对象。治疗后10周复查UCG。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结论

(1)治疗前两组在男/女比例、年龄、TC、TG、FBG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前:两组LVDs、LVDd、LVEF、E/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LVDs、LVDd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E/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组在治疗前后LVDs、LVDd、LVEF、E/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LVDs、LVDd、LVEF、E/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首先发现于1980年,于1991年在美国经FDA批准上市,1993年在我国上市,主要用于预防、治疗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髓性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1]。2001年Strauer等开创了首例人类骨髓干细胞移植心肌重建术,国内外陆续开展了相关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对老年心肌缺血患者骨髓干细胞动员效率进行了观察,认为老年心肌缺血患者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安全可行[2]。

近年来国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G-CSF能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基质干细胞进入外周血流,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后有向缺血损伤组织归巢的特性[3]。研究显示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首先使骨髓中多种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间充质细胞及内皮祖细胞成分归巢于缺血灶、血管损伤处,参与梗死心肌组织和血管的再生及修复,治疗心肌缺血,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4]。其次G-CSF动员不但使内皮祖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祖细胞形成新生血管,而且还能直接作用于表达其受体的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促进新血管形成的作用[5]。

本研究主要揭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老年陈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情况,观测治疗后老年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显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患者在LVDs、LVDd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明显,LVEF、E/A值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不明显,证实GSF对老年陈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LVDs、LVDd与LVEF、E/A值改善存在差异的原因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Burgess A,Metcalf D.Characterization of a serum factor stimula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cells[J].Int J Cancer,1980;26(5) :647~651

[2] 陈运贤,欧瑞明,钟雪云,等.自体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452~454

[3] Lee MS,Makkar RR.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tatus report[J].Ann Intern Med,2004; 140(9) :729~737

[4] Harada M,Qin Y, Takano H,et al.G-CSF prevents cardiac remodeling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activating the Jak-Stat pathway in cardiomyocytes[J].Nat Med,2005;11(3) :305~311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篇7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实验动物为江汉大学动物中心提供的Wistar雄性大鼠 (4月龄, 200~250g) , 给予随机饮食及正常光照时间;造模用胶原酶Ⅶ (购自Sigma公司) ;大鼠脑立体定位注射仪 (Narishige, 日本)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商品名:瑞白, 由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1.2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采用胶原酶Ⅶ定位注射诱发大鼠尾壳核脑出血模型[3]。造模后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为阴性对照组 (10只) 和G-CSF治疗组 (10只) 。造模24h后G-CSF治疗组开始腹腔注射G-CSF, 按15μg/kg给药, 1次/d, 连续给药5d, 阴性对照组同时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造模1周后每组各取10只做神经行为学评分。

1.3 神经行为学评分

采用肢体放置测试 (the limb placement tests) [4]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该测试含8个项目得分, 评分标准为:0分, 无放置;1分, 不完全放置或迟疑 (大于2s) ;2分, 迅速正确放置。将8项得分总和即为测试结果。该评分从造模后1周开始测试, 每周1次, 连续4周。

2结果

为检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否对脑出血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从造模后1周开始, 阴性对照组和G-CSF治疗组各取10只大鼠采用肢体放置测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 每周1次连续4周。结果见图1, 发现随时间延长, 两组大鼠神经行为学障碍均有改善, 但每周得分给药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提示给药组改善的速度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该实验证实给予G-CSF可显著改善脑出血导致的神经行为学障碍, 促进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3讨论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 G-CSF作为一种生物大分子可以穿过大鼠的血脑屏障[5], 对局部脑缺血的大鼠模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1,2]。临床上也逐渐有证据显示G-CSF对缺血性中风的患者 (如脑梗死) 有一定的治疗效果[6,7]。对于这种细胞因子新功能的发现, 为中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但G-CSF是否对脑出血也有治疗作用目前鲜见报道。

脑出血也是一种广泛见于临床的中风性疾病, 笔者感兴趣的是, G-CSF是否对脑出血的患者也有相似的神经保护作用。笔者采用了胶原酶脑定位注射制造脑出血模型, 将造模后的大鼠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G-CSF治疗及生理盐水做阴性对照, 通过肢体放置实验 (limb placement test) 评分检测大鼠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障碍以及G-CSF的治疗效果。评分每周1次, 连续进行4周, 实验结果显示:每周的评分结果给药组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G-CSF的确也可以促进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揭示。

摘要: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胶原酶定位注射构建脑出血大鼠模型, 然后给予G-CSF腹腔注射连续5d, 通过肢体置放实验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给予G-CSF的大鼠肢体置放实验评分明显高于未给药组。结论:G-CSF能够促进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脑出血,神经行为

参考文献

[1]Shu WC, Lin SZ, Yang HI, et al.Functional recovery of strokerats induced by granulocyte colony-sti mulating factor sti mula-ted stemcells〔J〕.Circulation, 2004, 110:1847-1854.

[2]Schneider A, Kruger C, Steigleder T, et al.The hematopoieticfactor G-CSFis a neuronal ligandthat counteracts programmedcell death and drives neurogenesis〔J〕.J Clin Invest, 2005, 115:2083-2098.

[3]Rosenberg GA, Mun-Bryce S, Wesley M, et al.Collagenase-in-duc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J〕.Stroke, 1990, 21:801-807.

[4]Ohlsson AL, Johansson BB.Environment influences functionaloutcome of cerebral infarctionin rats〔J〕.Stroke, 1995, 26:644-649.

[5]Konishi Y, Chui DH, Hirose H, et al.Trophic effect of erythro-poietin and other hematopoietic factors on central cholinergicneurons in vitro andin vivo〔J〕.Brain Res, 1993, 609:29-35.

[6]Sprigg N, Bath PM, Zhao L, et al.Granulocyte colony-sti mula-ting factor mobilizes bone marrow stem cells in patients withsubacute ischemic stroke:the stem cell trial of recovery en-hance ment after Stroke (STEMS)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J〕.Stroke, 2006, 37:2979-2983.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100例因血液病化疗且出现OM的患者, 其中男58例, 女42例, 年龄15~65岁, 平均年龄 (37.2±14.22) 岁。其中包括急性白血病53例, 淋巴瘤22例, 多发性骨髓瘤7例, 还有其他血液病18例。接受常规剂量化疗的有87例, 接受大剂量化疗的有13例。10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试验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 (37.27±14.80) 岁, 36例 (72%) 接受普通化疗, 14例 (28%) 接受大剂量化疗;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 (36.88±14.76) 岁, 其中接受普通化疗的有35例 (70%) , 接受大剂量化疗的有15例 (30%)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用生理盐水含漱。试验组用GM-CS涂于溃疡面, 分别于三餐前1 h及睡前涂布, 4次/d。对照组则为外贴口腔药膜于溃疡面, 也是分别于三餐前1 h及睡前进行涂布, 4次/d。稀释后的GM-CSF混悬液须保存在4℃, 有效期为24 h。

1.3 评价标准

采取OM观察图和统计表进行评估。从唇、齿龈、硬腭、软腭、咽、舌、颊等7个区域进行划分, 并准确标出OM所在部位、大小和程度, 每日评估记录1次直至愈合。统计表则可用于统计患者的化疗方案, 以及OM发生部位、大小、程度、愈合时间, 疼痛等。OM分级标准:参照WHO标准将OM分为0~Ⅳ级[2]。0级:正常;Ⅰ级:出现1~2个小于1 cm的溃疡但不影响进食;Ⅱ级:出现1个>1 cm的溃疡但可进半流食;Ⅲ级:出现2个>1 cm的溃疡, 只可能进流食;Ⅳ级:有2个以上>1 cm的溃疡会导致无法进食[2]。疼痛程度采0~10等级量表[3]评估。治疗5 d后评估, 评估标准为显效:OM消失或下降2级及以上;好转:OM下降1级;无效:OM无下降或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和程度的OM情况比较

2.1.1 两组患者OM发生部位比较

各部位共发生溃疡270处, 包括颊、硬腭、软腭、齿龈、舌、唇和咽。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部位OM发生数比较, 颊、舌和唇所占比例较大。见表1。

注:P<0.05

2.1.2 两组患者OM程度比较

依照OM评估方法和分级标准, 统计出试验组和对照组Ⅰ、Ⅱ、Ⅲ、Ⅳ级OM程度并进行比较。其中Ⅰ、Ⅱ级程度的人占比例较大, 见表2。

注: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和程度的OM愈合时间比较

2.2.1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OM愈合时间比较

很明显试验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 OM愈合顺序是:唇>咽>颊>齿龈>舌>软腭>硬腭, 这说明使用GM-CSF治疗OM后, 其愈合不同部位均有显著疗效, 它是不受部位限制的, 见表3。2.2.2两组不同程度的OM愈合时间比较不同程度溃疡性OM的愈合时间不同。结果表明, 试验组Ⅰ、Ⅱ和Ⅲ度OM平均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 (P<0.01) ;试验组Ⅳ度OM平均愈合时间亦比对照组短 (P<0.05) , 见表4。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5 d后根据评估标准, 得到两组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很多, 且试验组总有效率将近100%, 见表5。

注:P<0.05

3 讨论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通过基因重组生产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是由活化的T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生产的一种蛋白质因子[4,5,6,7]。除了预防和治疗因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 还能促进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干细胞发育, 不仅如此, 它还能提高机体抗肿瘤和抗感染的免疫力。本研究发现, GM-CSF能有效治疗血液病化疗所致的口腔黏膜炎, 不管是不同部位, 还是不同程度OM都有较好的疗效, 均优于常规口腔药膜。目前, GM-CSF作为一种多效的细胞因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不仅在抗肿瘤、抗感染和基因治疗上表现良好, 而且在创伤时能更好的促进溃疡面愈合, 同时减轻患者疼痛, 改善患者饮食, 提高免疫力, 更有利于提高化疗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邢红, 袁文华.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口腔黏膜炎的效果评价[J].上海护理, 2002, 2 (1) :32-33.

[2]赵蕊, 顾文英, 藏金菊, 等.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口腔溃疡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1) :1-21.

[3]陈玉平, 肖蓉, 杨玉莲.国内白血病患者口腔感染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9) :9.

[4]刘小娅.白血病患者口腔感染及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10) :728.

[5]Detterbeck FC, Boffa DJ, Tanoue LT.The New Lung Cancer Stagy System[J].Chest, 2009, 136 (1) :260-271.

[6]程瑞杰, 方勇.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创面愈合[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24) :1726-1727.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感染患者资料。入选标准:①符合《内科学》中关于AA的临床诊断标准[4];②由临床症状、病理检查等确诊;③无精神疾病史。排除标准:①对免疫抑制剂或激素过敏者;②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非感染性疾病者;③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将140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72例)和对照组(68例),实验组男43例,女29例;年龄23~49岁,平均(32.6±7.8)岁;上呼吸道感染19例,肺部感染14例,口腔黏膜感染13例,胃肠道感染12例,败血症14例。对照组男41例,女27例;年龄21~46岁,平均(31.8±7.6)岁;上呼吸道感染17例,肺部感染12例,口腔黏膜感染13例,胃肠道感染11例,败血症15例。两组性别、年龄、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营养支持、抗感染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环孢霉素(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20093879)治疗,5 mg/kg,2次/d,维持血药浓度为150~300 mg/m L,持续外周血细胞计数升高达平台期后逐渐减量;泼尼松龙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20150906)每天1 mg/m L,连续治疗15 d后逐渐减量,至1个月后停用。实验组采用刺激因子联合环孢霉素治疗,给予rh G-CSF5(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20150629),每天5μg/kg,同时服用环孢霉素,5 mg/kg,2次/d,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

外周血象及T细胞亚群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检测,血常规检查采集2 m L静脉血,用EDTA管抗凝,T细胞亚群检查采用流式细胞仪。

比较两组感染相关死亡率、克隆性演变发生率,其中,克隆性演变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等。

临床疗效根据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修订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5]。基本治愈:贫血、出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白细胞(WBC)水平达到4×109/L左右,血小板(PLT)达80×109/L,随访1年以上没有复发者;②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LT比治疗前有明显增加,WBC达3.5×109/L,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者;③有效:出血及贫血症状明显好转且基本稳定,在不输血情况下血红蛋白(Hb)较治疗前1个月增长30 g/L以上,并维持3个月不变;④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或加重。总有效=基本治愈+显效+有效。两组均在治疗1年后评定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1年后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7%,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感染相关死亡率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感染相关死亡率为4.17%,对照组感染相关死亡率为14.71%,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克隆性演变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克隆性演变发生率为9.72%,对照组克隆性演变发生率为2.94%,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外周血象及T细胞亚群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外周血WBC、PLT、Hb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BC、PLT、Hb较治疗前升高,T细胞亚群CD3+、CD4+较治疗前下降,而CD8+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WBC、PLT、Hb、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3+、CD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AA是恶性血液疾病常见的类型之一,AA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主要与以下三点有关:①“种子”学说[6],即骨骼中造血干细胞缺陷;②“土壤”学说[7],即骨髓造血微环境出现异常;③“虫子”学说[8],即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其中,免疫功能异常被临床认为是AA主要的发病机制,因此,目前临床多采用免疫抑制疗法(immuno suppressive therapy,IST)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作为最佳的治疗方法,但由于HSCT费用较高及来源困难等,使得IST成为临床主要的治疗手段[9,1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WBC:白细胞计数;PLC:血小板计数;Hb:血红蛋白

抗胸腺球蛋白主要是通过T淋巴细胞促进造血干细胞生长,增强造血生长因子的敏感性[11]。环孢霉素A属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从而降低γ干扰素(IFN-)及白介素-2(IL-2)的产生[12]。采用rh G-CSF联合环孢霉素治疗,较单一采用环孢霉素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加强T淋巴细胞毒性,最大程度提高药物疗效,对AA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3]。但是由于AA患者具有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特点,因而机体自身抵抗力低下,极易发生感染[14]。因此,感染发生后,应在短时间内及时控制感染,以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是AA治疗的关键。

rh G-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能有效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成熟,从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15,16]。本研究显示,rh G-CSF具有以下几点作用机制:①促进中性粒细胞释放花生四烯酸及白细胞碱性磷酸酶,从而产生中性粒细胞超氧阴离子;②刺激中性粒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强成熟粒细胞吞噬作用;③增加白细胞数量的同时,增加白细胞的黏附性,发挥抗感染作用。故rh G-CSF对AA并感染患者的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7]。相关研究认为,将rh G-CSF应用于AA合并感染患者治疗中不仅效果显著,同时安全性和可行性也较好[18,19]。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rh G-CSF联合免疫抑制法较单一采用免疫抑制法治疗效果显著。实验组感染相关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rh G-CSF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克隆演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本研究结果不支持rh G-CSF与免疫抑制法联用时增加克隆性疾病发生率的观点。另外在本研究中,治疗后,实验组外周血象WBC、PLT、Hb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且T细胞亚群CD3+、CD4+、CD8+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0,21]。进一步表明,rh G-CSF联合环孢霉素较单独采用环孢霉素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更能有效提高AA并感染患者的免疫力,这可能与rh G-CSF加快造血功能恢复有关。

上一篇:大学制度创新下一篇:作文自评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