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024-07-21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共8篇)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 是一种多肽链的细胞生长因子, 可特异地调节粒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并能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对机体应激防御系统有重要意义。乳腺癌病人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 皮下注射rhG-CSF有助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 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 加速粒细胞数的恢复, 从而减少合并感染发热的危险性。骨关节疼痛是rhG-CSF不良反应之一, 由于骨髓腔内白细胞大量增生压迫附近骨质, 致肌肉酸痛、骨痛、腰痛、胸痛, 不仅给病人带来躯体不适, 而且对病人的精神、心理、体质等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科2004年10月—2010年10月对14例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病人应用rhG-CSF致骨痛进行严密的观察与相应护理,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4例病人均为女性, 年龄26岁~75岁, 平均46岁;均为乳腺癌根治术后化疗病人, 均有病理诊断, 其中浸润导管癌6例, 浸润小细胞癌4例, 髓样癌4例;临床分期均为Ⅳ期, 其中皮肤浸润3例, 胸壁转移结节2例, 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例;均无血液系统疾病, 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骨ECT扫描无骨转移。全部采用长春瑞滨、顺铂 (NP) 方案化疗, 初次化疗3例, 第2次化疗5例, 第3次化疗6例。骨髓抑制期判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诊断标准, 即骨髓象增生减低, 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4.0×109/L。每天皮下注射国产rhG-CSF (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75 μg~150 μg, 直至外周血白细胞逐步升高, 连续2次计数在4.0×109/L以上时停药。每2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值、血红蛋白和血小板1次。出现骨痛时间:注射rhG-CSF后24 h 1例, 48 h 3例, 72 h~96 h 6例, 7 d后4例。骨痛部位:髋部9例, 肩胛痛2例, 胸骨痛2例, 腰痛1例。骨痛性质:骨痛部位固定, 持续胀痛、隐痛、酸痛, 有按压痛、叩击痛, 晚间疼痛加剧。疼痛分级:1级或2级。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乳腺癌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病人由于疾病本身的折磨、化疗的毒副反应及对疾病预后的担忧, 非常关注自己的检验结果, 当白细胞上升缓慢时, 出现焦虑、失望、烦躁、情绪低落, 心理十分脆弱。出现骨痛时更焦虑、消极、恐惧, 应多与其沟通, 主动倾听病人的感受, 及时了解病人的兴趣爱好和身心需求, 鼓励病人叙述自身的感受, 将焦虑情绪宣泄出来;加强健康教育, 向其说明骨髓抑制的原理, 骨髓抑制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所要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 耐心解释骨痛的原因, 骨痛是rhG-CSF不良反应, 是由于骨髓腔内大量白细胞增生, 压迫骨膜、骨皮质和关节所致。停药和/或对症治疗后均能控制, 以取得病人的正确理解和积极配合。向病人介绍成功病例, 帮助病人稳定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向病人反馈血常规检验结果, 当病人白细胞上升缓慢时, 注意帮助病人消除失望、烦躁心理, 给予鼓励, 告知病人治疗需要过程, 需耐心等待。避免因惧怕出现疼痛而拒绝接受下次化疗。心理性应激反应如过度的紧张、恐惧可致迷走神经兴奋, 疼痛感增强[1]。

2.2 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包括疼痛部位、强度、性质、持续时间、加重和缓解因素。骨痛部位固定, 多发生于扁骨、长骨, 如髋部、肩胛区、胸骨、腰部酸痛或隐痛。以自发性疼痛为主, 有局限性压痛、叩击痛, 局部无红、肿、热表现, 个别病人有短暂性闪电样剧痛发作。成人长骨中多为脂肪, 只有在扁骨中红骨髓较丰富[2]。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 白细胞增生活跃时往往造成髓腔内压力增高压迫附近骨皮质所致。rhG-CSF升高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呈双峰型曲线, 第1峰多出现在用药后2 d~3 d, 此后渐降, 至第5天~第6天达低谷, 于第8天~第9天形成第2峰, 并持续保持在正常值以上[3]。因此rhG-CSF所致的骨痛, 多出现在皮下注射rhG-CSF后48 h~96 h及1周。

2.3 舒适护理

骨痛可致病人主观感受乏力, 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协助, 主动询问病人需求, 加强生活细微处护理, 动作缓慢勿碰撞, 防止病人下床活动出现意外, 如晕厥、跌倒等。协助病人床上大小便、卧床更衣, 尽量减少病人由于骨痛致生活上的不如意而影响治疗信心。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清新的环境。医护人员夜间治疗护理中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创造有利于睡眠的环境。病人因疼痛影响睡眠质量时, 及时通知医生, 应用镇痛药。

3 小结

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减轻应激反应的强度, 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伤害, 提高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和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梅艳, 刘芹.护理干预对体外震波碎石疗效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 :15.

[2]董勤.急性白血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误诊分析[J].科技通报, 1997, 13 (3) :197-199.

[3]张维丰.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防治肿瘤化疗反应92例[J].临床药学, 2006, 15 (3) :65.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2

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复性和纯化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用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PFLC)对大肠杆菌表达的包涵体形式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了复性并同时纯化.用Cu2+-亚氨基二乙酸(IDA)Sepharose作为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的固定相.在低浓度脲存在下,以咪唑为洗脱剂,采用线性梯度洗脱rhG-CSF.该法仅通过一步PFLC分离,减少了复性过程中rhG-CSF的.聚集,复性后的rhG-CSF的比活性为1.8×108 IU/mg,纯度为97%,质量回收率为32%.

作 者:王超展 王骊丽 耿信笃 WANG Chaozhan WANG Lili GENG Xindu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化学系现代分离科学研究所,现代分离科学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 刊 名:色谱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年,卷(期): 25(4) 分类号:O658 关键词: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   蛋白折叠   纯化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大肠杆菌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本院与一段时期间的34名符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15例, 年龄38~76岁。按病理分有肺癌患者、食管癌患者、卵巢癌患者、宫颈癌患者、鳞癌患者。各类病情患者分别为12例、9例、7例、3例、3例。

1.2化疗方法

静脉注射紫杉醇、顺铂, 剂量遵照医嘱, 采取水化利尿等措施, 应用保护胃黏膜药物, 药物持续使用两周以上。

1.3 检查

在患者化疗前需要检测肝肾及心电图等相关准备。化疗前检测血常规, 化疗后进行1次/3 d。根据WHO五度标准记录白细胞下降的数据。

1.4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患者通过皮下注射的方法注射300μg/d rh G-CSF, 所有患者均对症治疗。后期进行隔日的复查, 在白细胞0度以上时可以认定为有效, 并观察患者的不良状态。 (具体数值不影响整篇文章, 所以删去具体数值细节, 可以“对症治疗”一概而论)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如表1所示在患者化疗后的不同时间里白细胞逐渐减少, 患者在化疗前后骨髓抑制的WBC数据各为5.14和2.13, 在中性粒细胞的数值上分别为3.24和1.46, 其差异都有可比性 (见表1) 。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易有不良反应, 如有骨骼肌肉酸痛, 食欲不振, 皮疹呕吐等[4]。在本次研究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有骨骼肌肉酸痛的患者4例, 皮疹患者2例, AST异常的患者有1例, 在用药停止后, 因不良反应较轻则短期恢复正常。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总感染率只有3.79%。

3 讨论

通过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方式化疗后极容易使患者发生骨髓抑制, 尽管这一化疗方式已成为目前治疗患者的最佳方法, 但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不断升高, 使得患者的治愈成功度受到影响,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引起患者发生感染继而威胁生命。在医学界大量的有关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研究发现, 它可以恢复患者在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降低患者被感染的问题, 并增加了粒细胞的杀菌功能, 所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成为改善骨髓抑制的有效手段。

本次研究34例患者在化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情况。患者在化疗前后以及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WBC数值分别为5.14×109/L、2.13×109/L、6.48×109/L, 数据差异具有对比分析的意义, 这一结果表明在骨髓抑制期也就是化疗后阶段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有效提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增加, 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骨髓抑制的作用肯定。另外需要继续研究的是患者对使用rh GCSF的剂量应用有依赖作用, 一定剂量的rh GCSF能够缩短骨髓抑制的时间。同时, 此次研究发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后患者出现骨骼肌肉酸痛, 食欲不振, 呕吐等反应, 虽然程度较轻, 在后期能够逐渐恢复。所以, 综合分析来看, 化疗患者在出现骨髓抑制期时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法能够明显增加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可以缩短骨髓抑制的时间, 且安全性高, 是目前针对所有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后恢复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针对目前患者化疗后所致的骨髓抑制问题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 后分析结果。方法 采集本院一段时期间34例患者在经过TP方案化疗后出现的骨髓抑制问题, 采用rhGCSF分析。结果 患者在化疗前后骨髓抑制的WBC数据各为5.14和2.13, 在中性粒细胞的数值上分别为3.24和1.46, 使用rhGCSF后缓解了骨髓抑制问题,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有效率上升。但伴随有骨骼肌肉酸痛, 食欲不振, 皮疹呕吐的不良反应, 用药停止后则恢复正常。结论 rhGCSF对骨髓抑制的作用很明显且反应小, 推荐广泛应用。

关键词:骨髓抑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

参考文献

[1]Amdt CA, Koshkina NV, Inwards CY, et al.Inhaled granulocytemacro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for first pulmonary recurrence of osteosarcoma:effects on disease-free survival and immunomodulation a report from the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lin Cancer Res, 2010, 16 (15) :4024-4030.

[2]刘浩, 任浩洋, 孙纯广, 等.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9, 25 (6) :501-504.

[3]李静, 陶维良, 魏世东, 等.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安全性与临床评价.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7) :484-486.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8月我科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发生红肿、硬结的50例病人, 均为女性;年龄33岁~77岁;宫颈癌44例, 子宫内膜癌3例, 宫颈癌合并内膜癌1例, 阴道宫颈黑色素瘤1例, 子宫苗勒氏混合瘤1例;病人为化疗或宫腔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每支200 μg (北京北医联合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白色疏松体, 加入1 mL注射用水后迅速复溶为澄明液体。注射部位选择上臂三角肌皮肤处, 用碘伏消毒2次穿刺部位, 选用1 mL注射器抽吸溶解后的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进行皮下注射。将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局部发生红肿、硬结的5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新鲜马铃薯洗净去皮, 切成约2 mm的薄片敷于上臂红肿处, 马铃薯片的大小略大于红肿边缘, 用保鲜膜覆盖、包裹固定, 30 min更换1次。对照组采用传统湿热敷法, 用约50 ℃湿毛巾外敷, 范围大于红肿边缘, 20 min左右更换热毛巾1次。两组均每次持续外敷2 h左右, 上午、下午各1次, 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分析结果。

1.2.2 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红肿等局部症状完全好转, 硬结完全消散;显效:疼痛、红肿等局部症状明显好转, 硬结消散>60%;有效:疼痛、红肿等局部症状有所好转, 硬结消散>30%;无效:疼痛、红肿硬结均无明显变化, 甚至加重。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2.3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3 讨论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属蛋白质类药物, 药物本身因素如酸碱度、浓度高等对注射局部产生一定的刺激, 药物吸收困难致蓄积局部组织引起化学反应。或者因病人个体差异性 (体质消瘦、营养不良等) 、注射部位血液循环不良, 药物不能正常吸收而产生硬结。注射过程中若带有玻璃屑、橡皮粒、纤维等微粒, 这些微粒作为异物刺激机体防御系统, 引起巨噬细胞增殖, 亦形成硬结[1]。总之, 中医认为, 注射性硬结是因经脉运行受阻、气滞血瘀所致[2]。西医认为, 药物刺激性、局部组织吸收不良、长时间反复注射以及输液微粒的影响等可使局部肌纤维逐渐变性萎缩而引起硬结。

马铃薯俗称土豆, 又名阳芋、山药蛋, 其味甘, 性平, 无毒, 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解毒、消肿等作用, 对习惯性便秘、皮肤湿疹、痈肿、烫伤、腮腺炎等有较广的临床应用价值。马铃薯主要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茄碱、龙葵素[3]以及无机盐 (钾盐为多) 等。现代医学证明, 马铃薯含有丰富B族维生素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 经常食用可缓减身体各器官的衰老, 所含的纤维素细嫩, 对皮肤黏膜无刺激, 同时有抗菌黏附作用;马铃薯中的维生素B6含量丰富, 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可保护皮肤免受炎症侵害;马铃薯中的茄碱能降低组织的渗透性, 抑制透明质酸酶的活性, 具有抗感染的作用[4];马铃薯中的龙葵素能缓解平滑肌痉挛, 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渗出[4], 起到镇痛的作用;马铃薯含钾盐丰富, 钾离子能帮助排除滞留体内的钠及多余的水分, 起到缓解肿胀的作用。

对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发生红肿、硬结的病人, 我科采用新鲜马铃薯片局部外敷治疗和传统湿热敷治疗对照, 新鲜马铃薯片外敷治疗明显有效。周萍等[5]对肌肉注射黄体酮致皮下硬结的46例病人, 顾菊凤[6]对生土豆片外敷治疗肌肉注射后硬结的效果观察, 也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对照治疗, 得出相似结论。王素辉等[7]对马铃薯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白介素-2皮下注射致硬结28例疗效观察, 也获得满意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新鲜马铃薯片局部外敷治疗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引起的硬结效果满意。此方法简便、实用, 同时马铃薯药源丰富, 无毒性, 无不良反应, 取材方便, 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方便。

参考文献

[1]高虹, 王耀芳, 陈萍, 等.肌肉注射后引起局部硬结的预防及治疗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3 (11) :698.

[2]沈瑜, 林海.浅谈马铃薯的临床医用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3) :64.

[3]叶强.中国食疗本革新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47.

[4]王荣凤, 祝秋萍.马铃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23) :79-81.

[5]周萍, 徐菊芬.马铃薯外敷治疗黄体酮肌肉注射臀部硬结的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4) :54-56.

[6]顾菊凤.生土豆片外敷治疗肌肉注射后硬结的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 2011, 23 (7) :1373.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5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残液,肿瘤化疗,口腔溃疡,护理

化疗是肿瘤内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化学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于正常组织器官也有损伤, 特别是代谢增殖旺盛的组织器官, 对口腔黏膜有直接损伤作用, 破坏口腔黏膜组织的更新, 引起口腔溃疡。2008年10月至2011年3月我们对肿瘤化疗致口腔溃疡患者, 在常规口腔护理的基础上加用G-CSF (商品名:里亚尔。规格:150ug, 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残液涂抹溃疡局部治疗化疗后所致的口腔溃疡,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肿瘤化疗致口腔溃疡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实验组男18例, 女10例, 年龄12~76岁, 平均44岁。急性白血病7例, 乳腺癌8例, 食道癌3例, 胃癌2例, 肺癌3例, 直肠癌5例。溃疡分级:Ⅰ度2例, Ⅱ度15例, Ⅲ度6例, Ⅳ度5例。对照组男15例, 女13例, 年龄15~74岁, 平均44.5岁。脑神经胶质瘤1例, 急性白血病5例, 恶性淋巴瘤2例, 乳腺癌7例, 食道癌3例, 胃癌3例, 肺癌2例, 直肠癌5例。溃疡分级:Ⅰ度2例, Ⅱ度18例, Ⅲ度4例, Ⅳ度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G-CSF残液配制方法:将注射后的里亚尔药瓶保留, 消毒瓶塞后注入5mL生理盐水摇匀, 置入清洁的冰箱冷藏柜中备用, 24h用完。对照组常规口腔护理, 用生理盐水10mL漱口, 含漱5~10min, 5次/d。实验组在常规口腔护理基础上加用G-CSF残液, 用无菌棉签蘸取G-CSF残液涂抹于口腔粘膜溃疡面, 或用浸有配制G-CSF残液的小棉片放置溃疡处10min, 也可用G-CSF残液10mL口内含漱5~10min, 5次/d。均分别于晨起、三餐后及睡前进行。

2 结果

2.1 口腔溃疡诊断标准

口腔溃疡分为Ⅰ~Ⅳ级[1]。Ⅰ级, 口腔黏膜出现红斑、疼痛;Ⅱ级, 黏膜出现红斑、溃疡, 但患者能进食;Ⅲ级, 出现溃疡, 患者能进食流质饮食;Ⅳ级, 出现溃疡, 患者不能进食。Ⅰ~Ⅱ度为轻度, Ⅲ~Ⅳ为重度。口腔黏膜溃疡愈合评估[2], 以口腔黏膜湿润且光滑呈粉红色为溃疡愈合指标, 痊愈:即溃疡消除, 疼痛消失, 恢复食欲。

2.2 1组治疗效果及治愈人数比较 (表1, 表2)

注:P<0.05

2.3 2组口腔黏膜溃疡愈合及疼痛时间比较

实验组治愈时间 (3.5±1.5) d, 对照组治愈时间 (5.5±2.5) d, 实验组口腔黏膜溃疡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1) 化疗药物对口腔黏膜有直接损伤作用, 破坏口腔黏膜组织的更新, 引起口腔溃疡。再加上化疗后患者易发生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 不能正常进食, 口腔自洁功能受到影响, 机体防御能力下降, 中性粒细胞减少, 免疫力低下, 内外环境改变, 口腔内细菌增殖活跃, 毒力增强, 菌群关系失调, 更易出现口腔黏膜炎症及溃疡。 (2) G-CSF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的机理。G-CSF是一种多肽细胞因子, 它不仅能促进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 而且对其他细胞如抗原提呈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生长作用;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表皮细胞, 促进其增殖、分化;促进细胞的成熟和释放, 从而增加细胞数量, 修复损伤细胞[3], 有助于损伤的愈合。国内也有将G-CSF用于治疗肿瘤患者压疮[4]和用于抗癌药物渗出致局部组织坏死的护理[5]的报道, 显示取得良好效果。 (3) 口腔溃疡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进食, 而且使其对今后的化疗产生恐惧心理。因此, 应及早促进溃疡面愈合, 缩短溃疡病程, 使患者顺利按期完成化疗。肿瘤内科每天都有因化疗致白细胞下降的患者使用该药, 利用其注射后的G-CSF药瓶内残液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的口腔溃疡, 从而又节约了成本。实验结果表明, 局部使用G-CSF残液对治疗化疗药物所致口腔溃疡有显著效果,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病程缩短, 无刺激、无味、无毒副反应、且作用快, 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丁晓萍.白血病临床护理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1993, 28 (2) :110~112.

[2]李秉琦, 周曾同.口腔粘膜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

[3]李桦, 王荣铃.吉粒芬治疗放射性口腔溃疡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11) :1027~1028.

[4]张瑛, 杨英, 单小红.肿瘤患者压疮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换药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09, 6 (16) :63.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6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显示心肌不是终末分化组织,在心肌损伤后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有丝分裂[1],但单纯依靠其自身有丝分裂难以修复受损的心肌,只能由成纤维细胞填充,最终为瘢痕组织替代,并逐步发生心室重构,形成慢性心力衰竭。现有的内外科治疗都不能解决心肌细胞损伤修复的问题,目前有研究表明动员干细胞可以治疗心肌损伤。因为自体同源性及来源充足易于获取,使自体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成为最佳种子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骨髓干细胞强有力的动员剂,它可以使外周血中干细胞较正常增高数十倍。因此近年来G-CSF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现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阐述。

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介绍

1.1 G-CSF的来源

G-CSF首先发现于1980年,Metcalf等在研究中发现内毒素处理过的小鼠血清或者条件培养基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具有诱导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集落分化的功能[2]。他们进一步纯化得到这种物质,将它命名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嗜细胞分化因子(GMDF)。造血细胞中能够分泌G-CSF的细胞有很多,最早发现其主要血前体细胞分化为粒细胞集落,因此将它改称为G-CSF。这个命名得以沿用至今。非造血细胞也存在G-CSF的表达。其中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间皮细胞、血小板和胎盘绒毛核心细胞等。1977年Asano等报道了第一例能产生G-CSF的肺癌[3]。此后,陆续有报道多种恶性肿瘤能分泌G-CSF。

1.2 G-CSF的结构及生物学作用

G-CSF是一个由17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分子量为19.6×103的一种蛋白,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q11-22区域。天然形成的G-CSF由四个单环通过氨基酸环相连,此结构对维持分子的三维结构很重要。G-CSF蛋白在苏氨酸1330(Thrl1330)-糖基化,可避免分子聚集[4]。

正常情况下人类血浆中G-CSF浓度很低,难检测到,但是体内所有的组织都能在刺激后分泌G-CSF。如细菌感染过程,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7是通过Toll样受体和白细胞介素23的作用使G-CSF分泌并产生病理生理学作用,研究提示,组织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通过Toll样受体感知革兰氏阴性菌,导致白细胞介素23产生,而白细胞介素23是潜在的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7的刺激因素[5]。白细胞介素17是组织分泌G-CSF的主要上游细胞外调质。此外,在活体内,白细胞介素17阻滞剂可以使血浆G-CSF的水平下降,并使G-CSF引起的白细胞增高的水平降低[6]。所以感染时G-CSF血浆浓度显著增高,并随感染的控制逐渐下降。另外,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质1、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α)也可以刺激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相关的间充质分泌G-CSF。

1.3 G-CSF的受体结构和分布

G-CSF受体由81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具有典型1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结构的跨膜蛋白。G-CSF由1号染色体p35-p34.1的单个基因编码,与812个氨基酸编码的小鼠G-CSF受体在核酸水平有72.5%的同源性,在氨基酸水平有62.5%同源性。G-CSF受体由胞外区,胞质区和跨膜区组成,胞外区包括N-端免疫球蛋白区和三个另外的纤维连接蛋白Ⅲ重复区,C-端为胞质区,包括4个酪氨酸残基y704、y744、y729、y764。G-CSF受体分布于中性粒细胞及前体细胞,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能表达G-CSF受体。其他的细胞类型包括内皮细胞、胎盘滋养层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可表达有功能的G-CSF受体[7],许多非造血系统肿瘤细胞也表达G-CSF受体。

1.4 G-CSF受体胞内近端的信号转导

G-CSF与受体形成2:2的复合体。G-CSF与受体的胞外区连接后可激活多个胞内级联信号,部分依赖于受体c-端(胞质部分)4个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由于缺乏任何内在的激酶活性,G-CSF受体信号是通过几级非受体激酶转导的。G-CSF受体是跨膜的受体蛋白包含具有酪氨酶活性的胞内结构域。G-CSF与其受体结合后诱导连接蛋白激酶(Janus kinase,Jak)家族成员Jak1、Jak2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活化后的Jak能够使G-CSF受体胞内段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此后依次激活转录信号转导物及激活物(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家族成员STAT1、STAT3、STAT5及STAT3/5和STAT1/3异二聚体。STAT被Jak磷酸化后进入细胞核与目的基因的启动区结合启动效应蛋白的表达。类似的,Src激酶家族成员也被募集到此区进行G-CSF受体胞内近端的信号转导[8]。

2 G-CSF的作用机制

2.1 G-CSF动员骨髓的机制

G-CSF主要动员骨髓源造血干细胞(HSC)进入外周血,但是由于HSC没有G-CSF受体,因此G-CSF是如何动员骨髓干细胞进入循环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9]。这提示动员骨髓的作用可能存在其他的机制,如G-CSF能促进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下调以及造血细胞CX-CR4的表达上调;G-CSF能促进HSC动员迁移归巢,而这一作用可通过抗CXCR4的抗体所阻断。说明G-CSF动员骨髓可能组要是通过SDF-1/CXCR41来实现[10]。

2.2 G-CSF改善心脏功能的机制

骨髓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细胞及内皮祖细胞,而这种骨髓干细胞具有高度可塑性,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等[11]。G-CSF能动员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流,动员后的骨髓干细胞有向受损心肌归巢的特性,可以使受损心肌的功能得到改善,这一点已得到很多实验的证实[12]。骨髓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心肌细胞能够改善局部和全心功能的可能机制是:(1) 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大量入血后向损伤的心肌归巢并分化为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促进局部心肌和血管的再生[13]。血流灌注的增加可以使心肌损伤区周边部位休眠的心肌细胞复苏,并且与心脏同步收缩,从而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2)新生的毛细血管改善了受损心肌细胞血液供应,阻止了受损心肌细胞的凋亡。(3)早期新生的毛细血管阻止了心肌损伤后的心室重构。另外,新分化形成的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对心脏局部功能的改善也有一定的帮助[14]。总而言之,动员骨髓干细胞后产生的心脏局部区域及全心功能的改善可能是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也包括疤痕组织肌肉化。

3 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3.1 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Bodine等[15]在1994年就证实了利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将多潜能造血干细胞(PHSC)动员到外周血中。Orlic[16]等则用重组人的G-CSF和重组大鼠的SCF(干细胞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27d后发现心肌梗死区形成了新的心肌细胞和血管,且新生成的血管和正常的循环吻合在一起,改善心肌血供,降低病死率、梗死面积、舒张期张力,抑制心腔扩大,进行性提高射血分数,改善血液动力学效应。说明骨髓干细胞可以“归巢”到梗死区进行增殖、分化,促进心肌修复。为今后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G-CSF治疗心脏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史力生等[17]在以大鼠为模型的动物实验也初步证实G-CSF治疗心梗是有效的,进一步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3.2 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基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给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可行的治疗策略和方法。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受损的动物实验研究逐渐成熟的同时,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相关的临床应用研究。Valgimigli等给予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皮下注射G-CSF5μg/kg,共4d,半年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的提高了左心室的射血分数,并且没有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表明了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多项类似研究均证实G-CSF安全、有效地限制了梗死后的心室重构,缩小了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Joseph等[18]人给予进行性心力衰竭的病人皮下注射G-CSF5μg/kg·d,5d后观察到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从316±15/μ增加到了3817±13/μ,治疗后9个月病人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并且没有观察到特殊的药物副作用。同时观察到G-CSF明显地增加了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这一结果表明了在治疗进行性心力衰竭时一种新的机制的产生,将来或许会组合各种有效的治疗措施一起治疗慢性进行性心力衰竭。如将心室再同步化同心肌干细胞的动员联合应用,这可能会产生累加的治疗效果。

4 问题及展望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7年以来在我科住院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2人,年龄(65~78岁),男性13人,女性9人;对照组20人,年龄(65~81岁),其中男性12人,女性8人。研究对象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病程大于8周,排除(1)当前有肿瘤病史,或其他有可能影响短期存活的致死性疾病;(2)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3)活动性感染;(4)原发性溶血性疾病;(5)休克或任何情况判断患者处于危险状态。

1.2 血浆生化指标的测定

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后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2 500转/min,离心5min,抽取血清在全自动生化仪上测定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肌钙蛋白Ⅰ指标。

1.3 心脏超声检测

患者在我院心脏超声室由专业人员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UCG检查。心脏超声检测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4 0MHZ。受检者取左侧卧位,依序对胸骨旁左室长轴、左室短轴、大动脉长轴心尖四腔作常规检查及测量。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根据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测定并计算E/A值。

1.4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随机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冠心病治疗。治疗组在空腹抽血后当日开始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9031134)10ug/kg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续5天。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研究对象。治疗后10周复查UCG。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结论

(1)治疗前两组在男/女比例、年龄、TC、TG、FBG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前:两组LVDs、LVDd、LVEF、E/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LVDs、LVDd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E/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组在治疗前后LVDs、LVDd、LVEF、E/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LVDs、LVDd、LVEF、E/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首先发现于1980年,于1991年在美国经FDA批准上市,1993年在我国上市,主要用于预防、治疗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髓性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1]。2001年Strauer等开创了首例人类骨髓干细胞移植心肌重建术,国内外陆续开展了相关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对老年心肌缺血患者骨髓干细胞动员效率进行了观察,认为老年心肌缺血患者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安全可行[2]。

近年来国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G-CSF能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基质干细胞进入外周血流,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后有向缺血损伤组织归巢的特性[3]。研究显示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首先使骨髓中多种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间充质细胞及内皮祖细胞成分归巢于缺血灶、血管损伤处,参与梗死心肌组织和血管的再生及修复,治疗心肌缺血,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4]。其次G-CSF动员不但使内皮祖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祖细胞形成新生血管,而且还能直接作用于表达其受体的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促进新血管形成的作用[5]。

本研究主要揭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老年陈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情况,观测治疗后老年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显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患者在LVDs、LVDd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明显,LVEF、E/A值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不明显,证实GSF对老年陈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LVDs、LVDd与LVEF、E/A值改善存在差异的原因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Burgess A,Metcalf D.Characterization of a serum factor stimula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cells[J].Int J Cancer,1980;26(5) :647~651

[2] 陈运贤,欧瑞明,钟雪云,等.自体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452~454

[3] Lee MS,Makkar RR.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tatus report[J].Ann Intern Med,2004; 140(9) :729~737

[4] Harada M,Qin Y, Takano H,et al.G-CSF prevents cardiac remodeling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activating the Jak-Stat pathway in cardiomyocytes[J].Nat Med,2005;11(3) :305~311

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100例因血液病化疗且出现OM的患者, 其中男58例, 女42例, 年龄15~65岁, 平均年龄 (37.2±14.22) 岁。其中包括急性白血病53例, 淋巴瘤22例, 多发性骨髓瘤7例, 还有其他血液病18例。接受常规剂量化疗的有87例, 接受大剂量化疗的有13例。10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试验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 (37.27±14.80) 岁, 36例 (72%) 接受普通化疗, 14例 (28%) 接受大剂量化疗;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 (36.88±14.76) 岁, 其中接受普通化疗的有35例 (70%) , 接受大剂量化疗的有15例 (30%)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用生理盐水含漱。试验组用GM-CS涂于溃疡面, 分别于三餐前1 h及睡前涂布, 4次/d。对照组则为外贴口腔药膜于溃疡面, 也是分别于三餐前1 h及睡前进行涂布, 4次/d。稀释后的GM-CSF混悬液须保存在4℃, 有效期为24 h。

1.3 评价标准

采取OM观察图和统计表进行评估。从唇、齿龈、硬腭、软腭、咽、舌、颊等7个区域进行划分, 并准确标出OM所在部位、大小和程度, 每日评估记录1次直至愈合。统计表则可用于统计患者的化疗方案, 以及OM发生部位、大小、程度、愈合时间, 疼痛等。OM分级标准:参照WHO标准将OM分为0~Ⅳ级[2]。0级:正常;Ⅰ级:出现1~2个小于1 cm的溃疡但不影响进食;Ⅱ级:出现1个>1 cm的溃疡但可进半流食;Ⅲ级:出现2个>1 cm的溃疡, 只可能进流食;Ⅳ级:有2个以上>1 cm的溃疡会导致无法进食[2]。疼痛程度采0~10等级量表[3]评估。治疗5 d后评估, 评估标准为显效:OM消失或下降2级及以上;好转:OM下降1级;无效:OM无下降或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和程度的OM情况比较

2.1.1 两组患者OM发生部位比较

各部位共发生溃疡270处, 包括颊、硬腭、软腭、齿龈、舌、唇和咽。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部位OM发生数比较, 颊、舌和唇所占比例较大。见表1。

注:P<0.05

2.1.2 两组患者OM程度比较

依照OM评估方法和分级标准, 统计出试验组和对照组Ⅰ、Ⅱ、Ⅲ、Ⅳ级OM程度并进行比较。其中Ⅰ、Ⅱ级程度的人占比例较大, 见表2。

注: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和程度的OM愈合时间比较

2.2.1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OM愈合时间比较

很明显试验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 OM愈合顺序是:唇>咽>颊>齿龈>舌>软腭>硬腭, 这说明使用GM-CSF治疗OM后, 其愈合不同部位均有显著疗效, 它是不受部位限制的, 见表3。2.2.2两组不同程度的OM愈合时间比较不同程度溃疡性OM的愈合时间不同。结果表明, 试验组Ⅰ、Ⅱ和Ⅲ度OM平均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 (P<0.01) ;试验组Ⅳ度OM平均愈合时间亦比对照组短 (P<0.05) , 见表4。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5 d后根据评估标准, 得到两组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很多, 且试验组总有效率将近100%, 见表5。

注:P<0.05

3 讨论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通过基因重组生产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是由活化的T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生产的一种蛋白质因子[4,5,6,7]。除了预防和治疗因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 还能促进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干细胞发育, 不仅如此, 它还能提高机体抗肿瘤和抗感染的免疫力。本研究发现, GM-CSF能有效治疗血液病化疗所致的口腔黏膜炎, 不管是不同部位, 还是不同程度OM都有较好的疗效, 均优于常规口腔药膜。目前, GM-CSF作为一种多效的细胞因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不仅在抗肿瘤、抗感染和基因治疗上表现良好, 而且在创伤时能更好的促进溃疡面愈合, 同时减轻患者疼痛, 改善患者饮食, 提高免疫力, 更有利于提高化疗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邢红, 袁文华.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口腔黏膜炎的效果评价[J].上海护理, 2002, 2 (1) :32-33.

[2]赵蕊, 顾文英, 藏金菊, 等.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口腔溃疡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1) :1-21.

[3]陈玉平, 肖蓉, 杨玉莲.国内白血病患者口腔感染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9) :9.

[4]刘小娅.白血病患者口腔感染及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10) :728.

[5]Detterbeck FC, Boffa DJ, Tanoue LT.The New Lung Cancer Stagy System[J].Chest, 2009, 136 (1) :260-271.

[6]程瑞杰, 方勇.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创面愈合[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24) :1726-1727.

上一篇:备用电源工作模式下一篇:催化氧化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