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共7篇)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篇1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是一种自然免疫和慢性亚临床炎症疾病,许多炎症因子参与了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其中,MCP-1和NF-κB在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最近一些研究[1]暗示,胰岛素除降糖外,尚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本文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上MCP-1和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胰岛素的抗炎症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11月~2007年7月间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0例,均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1.25±5.71)岁。一般情况较好,排除心、肝、胰腺疾病,排除感染、肿瘤、免疫性疾病,排除泌尿系感染,无严重高血压,近期未发生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严重的慢性并发症。
选择同期参加门诊体检的正常对照者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4.30±7.39)岁。血糖、血压、血脂均正常,无心、肝、肾疾患。各组间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所有受试者询问病史、年龄,测量血压以及人体参数: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计算BMI和WHR。所有对象抽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值(FINS)、血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BG×FINS/22.5。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中MCP-1蛋白和NF-κB的表达。然后,糖尿病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7例采用胰岛素泵,13例采用三餐前短效胰岛素+睡前NPH),每天监测五点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将空腹及睡前血糖控制在3.9~8.3 mmol/L,3餐2 h后血糖<10 mmol/L。强化治疗的疗程为2周,强化治疗结束后亦复查上述指标。
1.2.1 流式细胞仪测单核细胞中N F-κB的表达
按FIX&PERM(购自美国Caltag laboratories公司)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单核细胞的标记:加样管中加入PE-Cy5标记的鼠抗人CD14单抗2.5μL,再取100μL肝素钠抗凝血加入,振荡,避光反应。单核细胞的固定:取100μL固定液A加入加样管中固定,避光反应,加入PBS 2 m L离心弃上清。单核细胞的破膜及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在对照管中加入5μL PE标记的小鼠抗人NF-κB P65单抗(试剂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在检测管中加入5μL PE标记的小鼠抗人NF-κB P65单抗相应的Ig G同型免疫球蛋白单抗(试剂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振荡,避光反应;加入PBS 2 m L后离心弃上清,加生理盐水至500μL,上流式细胞仪(美国Coulter公司)检测分析。
1.2.2 流式细胞仪测单核细胞上MCP-1蛋白的表达
加样管中加入PE-Cy5标记的鼠抗人CD14单抗2.5μL,PE标记的鼠抗人MCP-1单抗(试剂购自美国Bioscience公司)1.25μL,对照管中加入PE-Cy5标记的鼠抗人CD14单抗2.5μL,与PE标记的鼠抗人MCP-1单抗相应的Ig G同型免疫球蛋白单抗(试剂购自美国e Bioscience公司)1.25μL,加入肝素抗凝血100 u L,振荡,避光反应;加入溶血剂2 m L,避光反应,离心弃上清,PBS洗3遍,加生理盐水至500 u L,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异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强化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间分析应用方差分析,数据的相关分析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所有统计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以P<0.05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在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BMI、WHR、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在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表1)。
2.2 糖尿病组治疗前后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上MCP-1和NF-κB表达水平的比较
糖尿病组(治疗前)单核细胞上MCP-1和NF-κB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为(3.40±1.76)d,单核细胞上MCP-1和NF-κB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后单核细胞上MCP-1和NF-κB的表达水平仍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2)。
2.3 糖尿病组治疗前后FBG、P2h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指数)、WBC和N%的变化
胰岛素强化治疗后FBG、P2hBG、Homa-IR指数(取对数)、WBC、N%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2.4 糖尿病组强化治疗前后单核细胞上MCP-1和NF-κB表达水平降低与FBG、P2hBG、Homa-IR相关性分析
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单核细胞上MCP-1和NF-κB表达水平降低与FBG、P2h BG、Homa-IR的下降均无相关性(r分别为0.033、0.274、0.028,P>0.05);(r分别为0.501、0.250、0.412,P>0.05)。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1;2)示与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慢性炎症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CP-1和NF-κB的增高,在2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MCP-1是细胞趋化因子CC亚家族中的一员,是介导炎症反应的的关键细胞因子,也是特异作用于单核细胞的强趋化蛋白。MCP-1基因启动子部位存在NF-κB和AP-1的结合位点,可与NF-κB上的DNA结合,从而激活基因的转录。NF-κB是一种能调节多种炎症和免疫基因表达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它在胞浆内与NF-κB抑制蛋白(IκB)结合呈非活化状态,一旦被病毒、氧化剂、炎症细胞因子等刺激活化后,可与IκB解离并转入核内与特异的启动子结合,诱导许多因子的转录,如TNF-α、IL-6、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等,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参与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3、4]。本研究显示,初诊断的糖尿病组血单核细胞上MCP-1、NF-κB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提示了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增强的炎症反应。因此,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既应该很好地控制血糖,又要减轻其炎症反应,才能更好地延缓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进程。
现在多数研究证明,胰岛素是最强、最持久的降糖药物,能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因而缓解高糖毒性和高脂毒性[5]。本实验从另一方面证实,胰岛素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更突显了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重要性。本实验结果显示,糖尿病组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上MCP-1和NF-κB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WBC、N%也明显降低(P<0.01),提示了体内的炎症反应减轻,暗示胰岛素具有一定的抗炎效应。JESCHKE等[6]通过内毒素诱导炎症大鼠模型发现,胰岛素可通过抑制IL-1、IL-6、TNF-α等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削弱了大鼠全身炎症反应,证实胰岛素具有抗炎效应。目前,胰岛素的抗炎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学者提出,胰岛素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DANDONA等[1]发现,输注胰岛素可使单核细胞NF-κB浓度降低、IκB浓度升高,同时血浆I-CAM-1、MCP-1、PAI-1等多种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TAKEBAYASHI等[7]报道,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后证实,血hs CRP、MCP-1等炎症因子水平下降,进一步说明胰岛素有一定的抗炎症效应。另一方面,胰岛素还能增加抗炎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如IL-4、IL-10抗炎因子在胰岛素使用后水平明显升高[8]。另外,GAO等[9]发现,胰岛素可诱导一氧化氮(NO)的合成和释放,NO不仅能调节血管舒张,还是一种重要的抗炎分子。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不但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高糖对β细胞的毒性作用,更降低了患者体内众多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慢性炎症反应,延缓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另外,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亦是一个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持续过程[10]。本实验研究显示,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可降低Homa-IR指数,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了胰岛素抵抗状态。然而,血单核细胞上MCP-1和NF-κB表达水平的降低与Homa-IR的下降无显著相关性,提示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体内MCP-1和NF-κB表达的降低不完全依赖于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抑或短期的胰岛素抵抗,尚不足以对体内MCP-1和NF-κB的表达产生明显的作用。对此问题,尚有待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总之,2型糖尿病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甚为密切。本研究实验显示,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可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因子MCP-1和NF-κB表达水平,同时降低了FBG、P2hBG、Homa-IR,提示胰岛素不仅具有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功效,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对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ANDONA P,ALJIADA A,MOHANTY P,et al.Insulin inhibits intranuclear nuclear factor kappaB and stimulates IkappaB in mononuclear cells in obese subjects:evidence for an anti-inflam-matory effect-[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7):3257-3265.
[2]杨丽娟,母义明.2型糖尿病与炎症及抗炎疗法[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2(2):4-7.[2]YANG LJ,MU YM.Type2diabetes and inflammation,anti-in-flammatory therapy[J].Journal of Practical Diabetology,2006,2(2):4-7.Chinese
[3]徐康,林正.自由基对转录因子NF-κB活性的调节[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7):654-656.[3]XU K,LIN Z.Accommodation of free radicle on transcription factor NF-κB activity[J].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Postgradu-ate,2004,17(7):654-656.Chinese
[4]陈玉华,武革,王京滨,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的检测对预后的意义[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36-2537.[4]CHEN YH,WU G,WANG JB,et al.Determina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IL-6and TNF-α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 mellitu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3,7(18):2536-2537.Chinese
[5]吴大方,闫自强,张彦海,等.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糖代谢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2006,16(11):1074-1076.[5]WU DF,YAN ZQ,ZHANG YH,et al.Effect of insulin pump treatment on plasma glucose and beta-cell function in newly di-agnosed type2diabetic patient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6,16(11):1074-1076.Chinese
[6]JESCHKE MG,KLEIN D,BOLDER U,et al.Insulin attenuates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endotoxemic rats[J].En-docrinology,2004,145(9):4084-4093.
[7]TAKEBAYASHI K,ASO Y,INUKAI T.Initiation of insulin therapy reduces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J].Metabolism,2004,53(6):693-699.
[8]JESCHKE MG,EINSPANIER R,KLEIN D,et al.Insulin atten-uates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thermal trauma[J].Mol Med,2002,8:443-450.
[9]GAO F,GAO E,YUE TL,et al.Nitric oxide mediates the anti-apoptotic effect of insulin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the roles of PI3-kinase,akt,and endothr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phosphorylation[J].Circulation,2002,105:1497-1502.
[10]FESTA AD,AGOSTINO RD,HOWARD G,et al.Chronic subclini-cal inflammation as part of the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J].Circultion,2000,102(1):42-47.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11月我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方案组)45例和观察组(常规方案加用左卡尼汀)4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9~78岁,平均(63.1±4.5)岁;病程0.3~12.5年,平均(5.6±1.1)年;其中心绞痛型亚组(A1组)28例,心肌梗死型亚组(A2组)17例。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8~78岁,平均(63.3±4.4)岁;病程0.3~12.7年,平均(5.7±1.0)年;其中心绞痛型亚组(B1组)29例,心肌梗死型亚组(B2组)1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并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45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硝酸酯类、降脂药、抗血小板聚集药、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等多种药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进行治疗,4.0 g/d,1次/d,静脉滴注,2周为1个疗程。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的血小板因子4(PF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及热休克蛋白60(HSP60)、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
1.2.2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的PF4、MCP-1、MMP-9、MMP-12及HSP60、HSP90的水平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试剂盒分别为PF4 ELISA试剂盒、MCP-1 ELISA试剂盒、MMP-9 ELISA试剂盒、MMP-12 ELISA试剂盒、HSP60ELISA试剂盒及HSP90 ELISA试剂盒,上述试剂盒均购自上海阳光试剂有限公司,并且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检测,均取患者的晨起空腹血送检。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AS 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F4、MCP-1、MMP及HSP水平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PF4、MCP-1、MMP及HS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而治疗后1周与2周时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2.2 A2、B2组患者PF4、MCP-1、MMP及HSP水平比较
A2、B2组患者治疗前PF4、MCP-1、MMP及HS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而B2组治疗后1周与2周时则均低于A2组(均P<0.05),见表2。
2.3 A1、B1组患者PF4、MCP-1、MMP及HSP水平比较
A1、B1组患者治疗前PF4、MCP-1、MMP及HS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而B1组治疗后1周与2周时则均低于A1组(均P<0.05),见表3。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脂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沉积,从而在其表面形成白色的粥样脂质斑块,导致管腔狭窄,引起心脏缺血。本病的治疗主要为改善血管狭窄的状态。另外,本类疾病患者PF4水平较高时,可导致动脉内膜局部血栓形成,而这种高水平的状态可以反映动脉内膜的阻塞状态,当其得到有效降低时,说明内膜异常增厚的状态得到一定的改善。MCP-1可以趋化单核巨噬细胞[3,4],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及平滑肌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导致血小板的激活和血栓的形成,进而导致疾病的加重,因此认为MCP-1与冠脉的狭窄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MMP-9及MMP-12是活化明胶酶的有效物质,而这是导致低密度脂蛋白渗透加快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下斑块易于破裂,因此认为其可以有效反映此类患者动脉内斑块的稳定情况,其水平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另外,有较多的研究认为HSP60及HSP90也与血管内膜斑块的稳定性有一定关联,当其在血浆中的含量升高时不仅表示血管狭窄程度较为严重,也说明斑块稳定性不佳[5,6,7,8]。
注: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P<0.05
左卡尼汀可有效促进脂类代谢,不仅能将长链脂肪酸带进线粒体基质,促进其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而且可以将线粒体内产生的短链脂酰基输出,降低脂质对心肌及血管的损害,从而达到改善疾病的作用。
本文中笔者就左卡尼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F4、MCP-1、MMP及HSP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其在降低患者的PF4、MCP-1、MMP-9、MMP-12及HSP60、HSP90水平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说明其改善了此类患者血管内膜斑块及其稳定性,而这正是本病治疗的根本措施和指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左卡尼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F4、MCP-1、MMP及HSP的影响较大,反映出其在本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左卡尼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因子4(PF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热休克蛋白(HS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11月我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方案)45例和观察组(常规方案加用左卡尼汀)45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的PF4、MCP-1、MMP-9、MMP-12及HSP60、HSP90的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的PF4、MCP-1、MMP-9、MMP-12及HSP60、HSP90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对心肌梗死型和心绞痛型患者的上述指标降低幅度均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左卡尼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F4、MCP-1、MMP及HSP的影响较大,反映出其在本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左卡尼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小板因子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质金属蛋白酶,热休克蛋白,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继宏.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22):143-144.
[2]莫凡睿.左卡尼汀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对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20-21.
[3]徐娅楠,赵亚珍,浦奎.冠心病患者血浆RANTES及MMP-9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1,3(5):365-367.
[4]Verdouw van HC,Peltenburg HG,Koster T.Improved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 in patients referred to a specialised vascular outpatient clinic:a cohort study[J].Eur J Cardiovasc Nurs,2010,9(2):101-107.
[5]朱惠民,曾高峰.冠心病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90水平变化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4):576-577.
[6]杨军,吴小庆,薄小萍,等.血清中人热休克蛋白60的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价值分析[J].现代医学,2011,39(1):1-5.
[7]姜喜民,景孟环.阿托伐他汀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4):59-60.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均为ST段抬高型,年龄(56.5±19.3)岁,男36例,女12例,符合1979年WHO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再灌注治疗。合并感染、肝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者除外。患者于AMI后24 h开始入选,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3),应用抗凝、ACEI、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n=25):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杭州民生制药厂生产)40 mg,每日一次,共6周。另设正常组20人,选自健康体检者。
1.2 方法
2组均于AMI后24 h、第1周及第6周抽取外周静脉血5 m L,离心、分离血清,-70℃保存待测。血清MCP-1采用ELISA法检测,试剂盒由美国Genzyem公司提供。血清IL-1β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试剂盒由天津九鼎医学生物有限公司提供。于AMI后第1周和第6周行心脏超声学检查,仪器为日本惠普公司生产的HP5500彩色B超。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和两组均数比较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MCP-1水平的变化
与正常组(76.32±16.21)pg/mL相比,AMI后各组血清MCP-1水平均显著增高(均P>0.01)。第6周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MCP-1水平降低21.7%,见表1。
注:1)与正常组相比,P<0.01;2)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P<0.01
2.2 各组血清IL-1β水平的变化
与正常组(0.38±0.16)μg/L相比,AMI后各组血清IL-1β水平均显著增高(均P>0.01)。第6周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IL-1β水平降低28.1%,见表2。
注:1)与正常组相比,P<0.01;2)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P<0.01
2.3 各组心脏超声学参数的变化
第6周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LVEDVI有明显减少(P<0.05,)、VE/VA有明显增加(P<0.01)。
注:1)与本组第1周相比,P<0.01;2)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P<0.0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清MCP-1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并一直持续到第6周,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AMI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实验研究提示,MCP-1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巨噬细胞聚集,刺激心肌纤维母细胞的分化,并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而使胶原纤维增多[2],还可导致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和单核细胞浸润[3]。
急性心肌梗死时MCP-1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缺血、缺氧及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受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聚集与激活,均可使MCP-1的合成与分泌增多。MCP-1是心肌炎症反应的启动因子和潜在的强化因子,可提高IL-1β、IL-6等多种炎症因子的水平[4],介导心室重构,导致慢性心衰的发生和发展[5]。临床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血清MCP-1的水平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呈显著正相关[6]。
本研究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治疗,到第6周患者血清MCP-1和IL-1β水平分别降低21.7%和27.1%,表明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并通过心脏超声学参数表明可阻抑心室重构,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因为醛固酮介导的心肌炎症反应与MCP-1和IL-1β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与调控反应,并且螺内酯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心肌胶原纤维沉积[1],因而螺内酯降低血清MCP-1和IL-1β水平是对该2个炎症因子的直接作用,还是对阻抑心室重构后的反应性降低尚须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董士民,白杰,刘坤申.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胶原代谢标志物和重构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8):462-464.[1]DONG SM,BAI J,LIU KS.Effects of spirolactone on collagen metabolism and remodel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Cardiology,2005,21(8):462-464.Chinese
[2]DEWALD O,ZYMEK P,WINKELMANA K,et al.CCL2/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regulate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critical to healing myocardial infarcts[J].Circ Res,2005,96:881.
[3]SCHWARD ER,MEVEN DA,SULEMANJEE NZ,et al.Monon-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induced monocyte infiltration pro-duces angiogenesis but not arteriogenesis in chronically infarcted myocardium[J].J Cardiovasc Pharmacol Ther,2004,9(4):279.
[4]DAMAS JK,AUKRUST P,UELAND T,et al.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enhances and interleukin-10sup-presses the productio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adult rat car-diomyocytes[J].Basic Res Cardiol,2001,96(4):345-352.
[5]BEHR TM,WANG X,AIYAR N,et al.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is upregulated in rats with volume-overload con-gestive failure[J].Circulation,2000,102(11):1315-1322.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00例门诊和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35岁~60岁,男52例,女48例。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WHO/ISH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排除既往有晕厥、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妊娠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心脏瓣膜病患者,经临床体格检查、心电图、运动平板、心脏B超等检查排除冠心病。入选病例未经降压治疗,服药者需停用降压药5个半衰期以上。随机分为氯沙坦组(55例)和氨氯地平组(45例),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名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美国默沙东公司生产)50 mg/d,每日1次;氨氯地平组给予氨氯地平(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5 mg/d;若4周后舒张压(DBP)仍大于90 mmHg(1 mmHg=0.133 kPa),则剂量加倍。根据血压水平联用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总疗程12周。
1.2.2 血压测定 于服药前1 d及服药期间每日08:00测量坐位血压,在安静休息10 min后进行,使用袖带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取Korotkoff第1音及第4音为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连测3次,每次间隔2 min,取平均值。
1.2.3 标本采集与检测 氯沙坦组、氨氯地平组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12周后,对照组于入选时采集清晨空腹血标本。NO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vWF试剂盒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MCP-1试剂盒购自上海森雄生物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3组受试者基线资料
3组受试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SBP、DBP增高,两组高血压患者之间各观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血浆MCP-1、NO和vWF水平比较
高血压组血浆MCP-1、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N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2.3 氯沙坦和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MCP-1、NO、vWF的影响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12周后,血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MCP-1、vWF水平显著降低,NO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相比较,两组血压降低幅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组较氨氯地平组降低MCP-1、vWF和升高NO水平更显著(P<0.01)。详见表3。
3 讨 论
正常血管内皮可生成和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参与血压及心血管功能的调节。vWF是由血管内皮分泌的活性因子之一,调节血小板与受损血管壁的黏附,其血浆浓度的变化可提示血管内皮功能的异常。升高的vWF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相关。而不同的降压药物对于内皮损伤标志物的作用不尽相同。而这可能是不同药物在同等降压的情况下,临床心血管终点事件差异的机制之一[2,3]。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患者vWF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降压治疗可使vWF水平降低,使NO水平升高,而相同的降压程度下,氯沙坦组较氨氯地平组vWF降低更显著(P<0.01),提示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功能损伤,降压治疗能改善其内皮功能;在相同的降压水平条件下,ARB较钙离子拮抗剂(CCB)更进一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4]。MCP-1是由机体多种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到外周血液的一类趋化蛋白,在体内及体外均有强大的诱导单核-巨噬细胞聚集、附壁、游走的功能,是炎症的始动因子及标志。在本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和动物模型的循环中MCP-1受体的mRNA表达增加[5],MCP-1水平增高是预测心脏猝死和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组患者血浆中MCP-1水平明显升高,说明炎症反应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文献研究结果相一致[6]。其机制可能是升高的血压作用于血管壁,激活核因子κB信号途径诱导内皮和单核细胞活化表达MCP-1。在MCP-1诱导下,单核细胞黏附于内皮表面,表达细胞因子参与并扩大炎症反应,损伤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的脂质易于沉积在内膜,此亦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关键环节[6,7]。
多中心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独立于降压之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抗炎作用可能是其机制之一。AngⅡ作为一种强烈的致炎因子,可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和单核细胞的增殖、游走,并促使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转化,刺激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产生,诱导强烈的血管炎性反应。细胞培养发现,AngⅡ可显著增加单核细胞培养液中MCP-1浓度,氯沙坦可拮抗该效应,其机制与抑制MCP-1的受体表达有关[8]。另有研究显示[9],沙坦类药物能增加PPAR- γmRNA表达,PPAR-γ的激活能抑制抑制内皮细胞MCP-1及其受体CCR2的表达。本研究显示,氯沙坦和氨氯地平可使高血压患者的MCP-1水平降低,且在相同的降压程度下,氯沙坦较氨氯地平能进一步降低MCP-1(P<0.01),提示氯沙坦可通过抑制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炎症细胞向内皮细胞的趋化,减少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达到降压之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50mg/d)组和氨氯地平(5mg/d)组,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MCP-1、一氧化氮(NO)、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选取4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监测指标同上。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MCP-1和vWF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NO浓度明显下降(P<0.01);氯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治疗12周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血压下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CP-1、vWF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NO水平显著升高(P<0.01);氯沙坦组较氨氯地平组降低MCP-1、vWF和升高NO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相对于氨氯地平来说,氯沙坦能更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MCP1,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这种作用独立于其降压作用之外。
关键词:高血压病,氯沙坦,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参考文献
[1]李爱民,何作云,周小波,等.氯沙坦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2):108-111.
[2]刘靖,孙宁玲.氯沙坦和阿替洛尔对高血压患者纤溶系统及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作用比较[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2):501-504.
[3]Dandona P,Dhindsa S,Ghanim H,et al.AngiotensinⅡand in-flammation:The effect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 and 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ade[J].J Hum Hypertens,2007,21(3):20-27.
[4]Libby P.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J].Nature,2002,420(7):868-874.
[5]Bush E,Maeda N,Kuziel WA,et al.CCchemokine receptor2is required for macrophage infiltration and vascular hypertrophy in angiotension system[J].Hypertension,2000,36(3):360-363.
[6]Madej A,Okopien B,Kowalski J,et al.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dhesion molecules and chemokine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Pharmacol Rep,2005,57(6):878-881.
[7]Blandberg FG,Wen P,Dai M,et al.Detection of early athero-sclerosis with radio-labeled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in prediabetic zucker rats[J].Pediatr Radiol,2002,31(12):827-835.
[8]陈美芳,谢秀梅,杨天伦,等.氯沙坦通过下调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受体表达抑制单核细胞活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15(1):51-53.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ASO 患者, 男60例, 女20例, 年龄56~82岁, 平均69岁。健康对照组40例, 系本院健康查体正常者,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57~79岁, 平均68岁。
1.2 治疗方法
静脉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20μg/d, 复方丹参注射液500mL/d, 15d为一疗程, 每疗程中间间隔半个月, 连用4~6疗程。
1.3 临床分期及疗效标准
根据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ASO分期标准和疗效标准[1]:一期23例, 二期42例, 三期15例;临床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四种疗效标准。
1.4 治疗期间观察项目
观察临床表现, 判断治疗效果, 同时与治疗前、治疗后5个疗程及好转期, 临床治愈期抽血制备血液标本。测定血IL-18 和MCP-1水平, IL-18 和MCP-1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试剂盒有武汉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所有标本严格按照各项指标要求制作, 每项指标均由专人负责测定。
1.5 统计学处理
平均值采用undefined表示, 应用方差分析、student’s tes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临床治愈14例, 显著疗效31例 , 好转25例, 无效10例。
2.2 ASO患者血IL-18 和MCP-1水平
所有患者均存在高IL-18血症和高MCP-1血症, 见表1。
与对照组比 P<0.05, P<0.01。
2.3 ASO不同时期血IL-18和MCP-1水平的变化
ASO患者高IL-18和MCP-1血症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且以三期病人最明显, 见表2。
一期与二期比较P<0.05, P<0.01;一期与三期比较P<0.05, P<0.01;二期与三期比较P<0.05;P<0.01。
2.4 ASO治疗前后血液IL-18 和MCP-1水平的变化
14例临床治愈者血液IL-18 和MCP-1水平于好转期明显降低, 于治愈期接近正常水平, 31例达到显著疗效者治疗5个疗程后血IL-18 和MCP-1水平亦明显降低, 但仍高于正常水平, 25例好转者亦明显降低而10例治疗无效者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 见表3~4。
治疗组临床治愈期与对照组比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愈期比较P<0.01。
显效组与好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 无效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3 讨论
近年来,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特定的诱导因子同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IL-18是在1995年由Okamura等[2]从中毒性休克的小鼠肝脏克隆到的一种由应激诱生的蛋白, 该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白细胞介素-12非常相似, 但其诱生干扰素γ的能力要强于白细胞介素-12, 因而起初将其命名为干扰素诱生因子γ, 1996年将其命名为IL-18, IL-18是发现较晚的一类白细胞介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而且研究也已证实, T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了人类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IL-18就是一种有力多效能的前炎症介质[3,4], 主要由粥样斑块内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可以有力的激活T细胞和巨噬细胞, Kim MY等人认为MCP-1在动脉粥样硬化当中起重要的诱导作用是通过其受体单核细胞表面的CCR2 (c-c chemokine receptor-2) 所介导而发挥作用的并受其受体影响的[5]。而其深入的研究显示, CCR2不仅表达于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 也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 因此, 一旦MCP-1表达增加,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介导作用, 使多种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等的表达和功能亢进, 正反馈的促进其增殖并表达其相关作用。此外还有报道证实在冠脉危险因素存在时, 血MCP-1浓度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成正相关[6]。ASO是全身AS的一部分, 是AS的终末阶段, 为了解患者血IL-18、 MCP-1水平, 对80例ASO患者进行血浆IL-18、MCP-1检测, 结果ASO患者均存在高IL-18、MCP-1血症, 并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 由此可见, 检测IL-18、MCP-1有助于探讨ASO的发病机制, 有助于了解病情轻重和疾病进程, 可以辅助临床对ASO的诊断与治疗。 PGE1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配合活血化瘀等中药常可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功效[7], 本实验应用上述药物治疗5个疗程, 结果表明, 14例达临床治愈者血IL-18、MCP-1于临床治愈期接近正常水平, 31例显著疗效者与25例好转者血 IL-18、MCP-1亦明显降低 (P<0.01) , 而无效者血IL-18、MCP-1无明显变化 (P>0.05) , 提示本治疗方案可能有减轻动脉硬化炎性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由此可见动态观察血IL-18、MCP-1有助于ASO诊断、治疗、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 有助于探讨ASO的治疗机制。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白介素-18 (IL-18)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同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 (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 患者, 利用ELISA法检测ASO治疗前后IL-18、MCP-1血浆水平。结果:ASO患者均存在高IL-18和高MCP-1血症, 且与ASO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果同时表明ASO有效治疗后血浆IL-18、MCP-1基本恢复正常。结论:IL-18、MCP-1同ASO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动态观察IL-18、MCP-1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及有助于探讨ASO的治疗机制。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浆白介素-1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参考文献
[1]柳玉亭, 朱发明, 刁玉俊,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69例[J].山东中医杂志, 1994, 13 (5) :211
[2]Okamura H, Nagata K, Komatsu T, et al.A novel costimulatoryfactor for gamma interferon induction foundin the livers of micecauses endotoxic shock[J].Infect Immun, 1995, 63 (10) :3966-3972
[3]Okamura H, Tsutsui H, Kashiwamura S, et al.Interleukin-18:anovel cytokine augments that both innate and acquired immunity[J].Adv Immun, 1998, 70:281-312
[4]DinarelloCA.Interleukin-18, aproinflammatorycytokine[J].EurCytokine Netw, 2000, 11:483-486
[5]Kim MY, Byeon CW, Hong MY, et al.Inhibition of the angiogen-esis by the MCP-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bind-ingpeptide[J].FEBS Lett, 2005, 579 (7) :1597-1601
[6]李俊峡.作为炎症性疾病的冠状动脉硬化[J].日本医学介绍, 2005, 26 (6) :278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SD雄性大鼠, 体重250~300 g, 周龄2~5周, 购于常州卡文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姜黄素 (长沙华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大鼠MCP-1 ELISA试剂盒 (上海凯博生化试剂有限公司) , Western-blot化学发光试剂盒 (贝博生物) , 总DNA提取盒 (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逆转录试剂盒 (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PCR扩增试剂盒 (上海生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二氧化碳培养箱 (无锡精创科技有限公司) ,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 (法国Vilber) , 低温冷冻高速离心机 (德国Hettich) , 蛋白电泳仪 (日本ATTO株式会社公司) , 基因扩增仪 (上海西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多功能酶标仪 (美国Bio Tek公司) 。
1.1.3 主要试剂配制
姜黄素溶液:姜黄素粉末溶于二甲基桠枫, 配成的原液浓度为50 mmol/L, 低温保存, 需要时配制成需要的浓度。PBS平衡盐溶液配制:8 g氯化钠, 0.2 g氯化钾, 磷酸氢钠2.9 g, 磷酸氢钾0.2 g加蒸馏水, 陪成1 L, 调整p H值7.3~7.5, 分装, 低温保存。培养基:DMEM干粉加去离子水溶解, 定容1000 m L, 加双抗, 调节p H为7.0, 过滤除菌后分装, 4℃保存。MTT (噻唑蓝) 工作液:MTT溶于PBS液中, 配制浓度为5 mg/m L, 过滤除菌, 4℃保存。
1.2 研究方法
1.2.1 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传代
SD大鼠处死后分离大鼠主动脉, 在青霉素无血清DMEM中漂洗3~4次, 分离中膜层, DMEM培养基清洗3次, 放入培养皿, 加胎牛血清。剪碎中膜层, 放入培养瓶中, 加入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 翻转培养瓶, 使组织块贴壁, 放入培养箱中, 37℃, 5%CO2, 培养3h。翻转培养瓶, 次日观察无污染, 继续培养5~7天, 见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当细胞覆盖率达到80%~90%, 细胞单层融合, 进行消化传代。每2天换1次液。传至2~3代冻存。
1.2.2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 MCP-1分泌的影响研究方法
取出平滑肌细胞进行解冻、培养并传代, 取传3~8代细胞, 通过免疫组化法鉴定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用于实验。根据作用药物及浓度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 (不加任何药物) , Ox-LDL 100μg/m L组,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5μmol/L组,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10μmol/L组,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30μmol/L组。采用ELISA和RT-PCR检测细胞上清中MCP-1的浓度以及细胞MCP-1 m RNA的表达情况。
1.2.3 姜黄素对Ox-LDL诱导大鼠VSMCs增殖的影响研究方法
冻存细胞解冻, 培养, 传代, 鉴定为平滑肌细胞。根据作用药物浓度进行分组, 对照组 (不加任何药物) , Ox-LDL 100μg/m L组,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20μmol/L组,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40μmol/L组,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80μmol/L组。采用MTT法检测OD值测定细胞增殖程度。
1.2.4 姜黄素对VSMCs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方法
取冻存细胞解冻, 培养传代, 鉴定为平滑肌细胞。按照加入药物浓度进行分组, 对照组 (不加任何药物) 姜黄素50μmol/L组, 姜黄素100μmol/L组, 姜黄素120μmol/L组, 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caspase-8p10表达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姜黄素对Ox-LDL诱导VSMCs MCP-1分泌及MCP-1 m RNA表达的影响
Ox-LDL 100μg/m L组MCP-1分泌及MCP-1m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10μmol/L组和Ox-LDL 100μg/m L+姜黄素30μmol/L组MCP-1分泌及MCP-1 m RNA表达水平较Ox-LDL 100μg/m L组显著下降,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30μmol/L组MCP-1分泌水平又显著低于Ox-LDL 100μg/m L+姜黄素5μmol/L组和Ox-LDL 100μg/m L+姜黄素10μmol/L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VSMCs增殖影响
对照组OD值为 (0.326±0.039) , 见图1。Ox-LDL100μg/m L组OD值为 (0.548±0.074) ,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20μmol/L组OD值为 (0.522±0.072) , Ox-LDL100μg/m L+姜黄素40μmol/L组OD值为 (0.442±0.061) , Ox-LDL 100μg/m L+姜黄素80μmol/L组OD值为 (0.379±0.066) 。各组之间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F=12.977, P<0.01) 。其中Ox-LDL 100μg/m L组O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Ox-LDL 100μg/m L+姜黄素40μmol/L组OD值和Ox-LDL 100μg/m L+姜黄素80μmol/L组OD值较Ox-LDL 100μg/m L组OD值显著下降,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Ox-LDL 100μg/m L组比较, △P<0.01;与Ox-LDL 100μg/m L+姜黄素5μmol/L组比较, ▲P<0.01;与Ox-LDL 100μg/m L+姜黄素10μmol/L组比较, #P<0.01;Ox-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A组:Ox-LDL 100μg/m L组;B组:Ox-LDL 100μg/m L+姜黄素20μmol/L组;C组为Ox-LDL 100μg/m L+姜黄素40μmol/L组;D组:Ox-LDL 100μg/m L+姜黄素8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A组比较, △P<0.01;Ox-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2.3 姜黄素对大鼠平滑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8p10表达的影响
姜黄素50μmol/L组、姜黄素100μmol/L组、姜黄素120μmol/L组大鼠平滑肌细胞凋亡率、caspase-8p10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姜黄素100μmol/L组和姜黄素120μmol/L组显著高于姜黄素50μmol/L组, 而姜黄素120μmol/L组又显著高于姜黄素100μmol/L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提示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 凋亡率及caspase-8p10表达升高越明显。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姜黄素50μmol/L组比较, △P<0.01;与姜黄素100μmol/L组比较, ▲P<0.01
3 讨论
冠心病是中国首要的致死原因, 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管腔狭窄、板块破裂是导致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大量研究显示血管平滑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板块中存在来自血液的炎性细胞、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 还包括来自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等[6]。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促进细胞和脂质的渗透, 脂质蛋白氧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血小板活化, 血栓形成, 导致粥样硬化的启动。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TF是凝血级联反应中重要的启动子, TF抗原、TFm RNA存在于多种细胞中, 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7]。环氧化酶-2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 特别表达于炎性巨细胞以及中层VSMCs中[8]。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是血浆胆固醇主要的转运体。Ox-LDL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 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关键的启动因素[9]。LDL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脂质分子被氧化, 产生大量的脂质氧化物, 脂质氧化产物共价修饰apo B蛋白, 产生乙醛类复合物, 这些乙醛类的复合物进一步氧化修饰脂蛋白氨基酸残基, 生成各种加合物, 最终形成Ox-LDL[10,11]。Ox-LDL是一类经化学修饰的脂蛋白颗粒的混合物, 而不是单一成分。LDL氧化修饰机制包括金属离子氧化法, 髓过氧化物酶氧化作用, 糖化LDL, 一氧化氮及其氧化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剂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 Ox-LDL必不可少。Ox-LDL可引起细胞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从而导致内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导致血管内皮完整性遭到破坏[12]。单核细胞以及LDL通过血管内皮进入内膜下, 形成脂质条纹。Ox-LDL还能刺激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大量的言行因子、黏附因子、趋化因子, 促使单核细胞核内皮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遗传性高脂血症兔模型血浆Ox-LDL水平显著升高, 抗氧化剂能够降低Ox-LDL水平, 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心绞痛患者血液中Ox-LDL水平显著升高, 外周血NF-κB活性升高, 而在体外培养的单核细胞中加入OxLDL, 能够显著增加NF-κB活性, 这提示Ox-LDL能增加NF-κB活性, 从而增加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13,14]。重组人Ig G1抗体是针对Ox-LDL表位DNA修饰的apo B-100表位的抗体, 研究证明其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液中Ox-LDL水平, 说明Ox-LDL抗体在降低血液中Ox-LDL水平, 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发挥作用。
细胞趋化蛋白是一个蛋白质家族, 由十余种结构有较大同源性、分子量多为8~10 k D的蛋白组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是β亚家族的代表, 可趋化单核细胞。由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产生。MCP-1提高VSMC中MCPIP1 m RNA水平, 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上调MCPIP1蛋白表达[15]。和MCP-1处理的VSMC相比, MCPIP1基因沉默后VSMC的细胞数量、细胞活力及细胞DNA合成率均明显降低, S期细胞数量下降;MCPIP1基因沉默可抑制MCP-1或PDGF对c-fos m RNA的上调作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蛋白通过介导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16]。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心肌梗死易感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7]。
姜黄素是从姜科、天南星科中的一些植物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化学成分, 具有降血脂、抗肿瘤、抗炎、利胆、抗氧化等作用。姜黄为常用中药, 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姜黄素类和挥发油。前者具有降血脂、抗凝、抗氧化、利胆、抗癌等作用;而后者主要起抗炎、抗菌以及止咳作用[18,19,20]。姜黄素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 从而发挥抗癌作用。姜黄素对心血管疾病、关节炎、关节肿大等也具有临床疗效[18,19,20,21,22]。姜黄素能够调节血脂水平, 抑制细胞增殖, 抗脂质过氧化, 抑制脂质斑块的形成, 抗炎、抗凝血, 抑制心肌重构等。姜黄素能够抑制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膜表面血栓调节蛋白和内皮细胞活化蛋白的表达, 还能够抑制TNF-α介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膜表面TM、EPCR m RNA的表达, 从而达到抑制和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
既往研究显示Ox-LDL能够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分泌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在本研究中, Ox-LDL作用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分泌显著增加, 并且MCP m RNA的表达也显著增加, 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姜黄素具有抑制Ox-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分泌以及MCP m RNA的表达, 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姜黄素弄高度的升高, 作用越强。Ox-LDL能够显著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徙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在本次研究中,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并且随着姜黄素弄得的升高, 抑制作用越明显, 说明这样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平滑肌细胞凋亡不足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进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可能会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之一。在本研究中, 姜黄素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显著的诱导凋亡作用, 并且随着浓度的升高, 这样的诱导作用也逐渐增强, 说明姜黄素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具有浓度依赖性。Caspase-8是凋亡的启示因子, 能够启动细胞凋亡的细胞外途径和细胞内途径。在本研究中, 姜黄素能够显著上调Caspase-8的表达, 这可能是其诱导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综上所述, Ox-LDL能够上调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表达以及MCP m RNA的表达, 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MCP m RNA的表达, 以及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且能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离S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传代, 采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作用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诱导的大鼠平滑肌细胞, 根据作用药物浓度进行分组, 对照组 (不加任何药物) , Ox-LDL 100μg/mL组, Ox-LDL 100μg/mL+姜黄素20μmol/L组, Ox-LDL 100μg/mL+姜黄素40μmol/L组, Ox-LDL 100μg/mL+姜黄素80μmol/L组。分析姜黄素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的表达、对细胞的增殖的影响。按照加入药物浓度进行分组, 对照组 (不加任何药物) , 姜黄素50μmol/L组, 姜黄素100μmol/L组, 姜黄素120μmol/L组, 分析姜黄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Ox-LDL 100μg/mL组MCP-1分泌[ (812.6±78.7) ng/L]及MCP-1 mRNA表达水平[ (1.18±0.11) ]较对照组[ (91.3±6.1) ng/L, (0.16±0.04) ]显著升高,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分泌及MCP-1 mRNA表达、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对细胞凋亡有诱导作用, 并且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 作用越明显 (P<0.01) 。结论 姜黄素能够抑制Ox-LDL诱导的大鼠细胞平滑肌细胞MCP-1表达以及细胞增殖, 诱导大鼠细胞平滑肌细胞凋亡。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90例尿毒症患者,(60±10)岁,分为LFHD、HFHD和HDF组,每组30例,男女各半。
1.2 制备血清
分别于血液净化治疗前后留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备用。
1.3 单核细胞培养
无菌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分离单核细胞,稀释成1×106/ml接种到24孔培养板培养。
1.4 指标检测
24孔培养板中分别加入不同血清50μl,培养24h,收集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IL-8、CRP、MCP-1、TNFα表达。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定性数据用(x±s)进行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
2 结果
2.1 IL-6、IL-8、TNFα表达(见表1)
2.2 CRP、MCP-1表达(见表2)
*与净化前相比P<0.05;#与HFHD比较P<0.05。
3 讨论
近年研究显示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本质条件粥样硬化斑块中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为主,活化后可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包括IL-6、IL-8、CRP、MCP-1和TNFα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HFHD和HDF透析后血清上述因子与透析前比较明显下降。IL-6预测能力最强,是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炎症的重要标记物,且对远期心血管疾病具有预测价值[7]。MCP-1对单核巨唾细胞可特异趋化,导致炎症反应[8]。CRP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蛋白,可通过激活补休系统及与脂蛋白结合加重内皮损伤,并可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9]。IL-8和TNF-α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与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10]。综上所述,本体外试验证实HDF或HFHD治疗能减轻炎症反应,为尿毒症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与净化前相比P<0.05;#与HFHD比较P<0.05。
摘要:目的:观察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和血液透析滤过(HDF)前后尿毒症患者血清中毒素对单核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LFHD、HFHD和HDF血液净化前后患者血清与单核细胞共同培养24 h,检测血清中IL-6、IL-8、CRP、MCP-1和TNF-α水平。结果:与相应血液净化前比较,LFHD组血液净化后上述因子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HFHD和HDF组血液净化后上述因子显著降低(P<0.05)。结论:HFHD和HDF治疗较LFHD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清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能力,为尿素症患者选择适宜的血液净化治疗方式提供了临床依据。
关键词:尿毒症,血液净化,单核细胞,炎症因子
参考文献
[1]刘玲,钟玲,冯利平,等.血液净化治疗对尿毒症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31(11):1102~1105
[2]田新蕊,刘国安.通冠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CRP及IL-6含量的影响[J].甘肃中医,2011;24(5):42~44
[3]李朝晖,钟馨,何桂芳,等.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脂蛋白(a)与炎症标志物的变化[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6):41~43
[4]张健,倪强.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清sCD40、sCD40L和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4):1910~1912
[5]赵华,常明,刘书馨,等.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5):365~367
[6]董军亚,魏亚,张丽红.CD40和IL-6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性中的作用[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2;21(1):15~17
[7]刘公理,吴赛珠,阮云军,等.多种生化标志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2;52(5):7~9
[8]焦丽宁,毕良佳,林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牙周病的关系[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2;39(1):105~108
[9]胡芳芳.C-反应蛋白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1;31(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