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类(共12篇)
细胞因子类 篇1
1 神经干细胞 (neural stem cells, NSCs)
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神经前体细胞, 能自我更新并能提供足够数量的神经细胞以供机体功能所需[1]。
自从1992年Reynolds和Weiss以及Ricbards 等先后从成年小鼠的纹状体和海马中分离出NSCs后, 彻底颠覆了以往认为成年哺乳动物C N S不再具有自我更新潜能的传统观念。NSCs移植为CNS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 对NSCs增殖和分化调控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在对人胚胎期N S C s的研究中, 已先后从大脑皮质、海马、纹状体、嗅球、侧脑室、室管膜下层、小脑和脊髓等区域分离出NSCs[2]。成体哺乳动物脑内存在2个NSCs聚集区:位于侧脑室壁的室下区 (subven tricu lar zone, SVZ) 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 (subgranular zone, SGZ) 。
2 神经营养素家族 (N G F家族)
包括:神经生长因子 (N G F)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BDNF) 、神经营养素-3 (N T-3) 、神经营养素-4/5 (N T-4/5) 以及神经营养素-6 (N T-6) 。它们各自通过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激酶 (T r k-A、T r k-B和T r k-C) 和低亲和力受体g p 7 5起作用。其中, T r k-A优先结合N G F, Trk-B优先结合B D N F和N T-4/5, Trk C优先结合NT-3;而gp75能结合上述所有5种神经营养因子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2.1 神经生长因子 (NGF)
2.1.1 1NGF的特性和分布
NGF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 作为靶源性逆向营养因子而发挥作用。
2.1.2 NGF对NSCs分化的作用
有学者利用新生SD大鼠的脑组织进行单细胞悬液制备和原代培养, 经过分化培养后均能产生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与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3]。而在无血清的系统中, 利用单细胞克隆技术对小鼠胚胎纹状体组织进行分离和培养发现, NGF的干预可以诱导并增加神经前体细胞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丝蛋白 (neurofialm ent protein, NF) 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 但没有少突角质细胞标志物 (oligodendrocyte marker) 。以上结果表明, NGF可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和成熟神经胶质细胞[4]。
还有研究表明, 对于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胚鼠脑内获得的NSCs, 加入不同剂量的NGF后, 观察胆碱乙酰转移酶 (cholineacetyltransferase, CHAT) 阳性细胞分化的情况, 证实NGF还具有诱导NSCs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的作用[5]。而在体内, NGF亦可诱导NSCs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 有学者给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受损的大鼠侧脑室注射EGF和b-FGF 14d后, 再改用NGF注射14d, 发现海马等处有较多的NSCs被诱导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6]。
但NGF不能使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干细胞子代分化为神经元的细胞数量增加, 这与T r k-A在人类间脑干细胞的微弱表达是一致的, 表明N G F在人类间脑系统中对神经元分化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7]。
2.2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BDNF)
2.2.1 BDNF的特性和分布
BDNF是一种具有防止神经元死亡功能的蛋白质。BDNF-mRNA广泛地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内。在中枢, 其广泛分布在大部分脑区, 上丘、大脑皮层和海马。在外周, 主要在肌肉组织中高表达, 而在心脏和肺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8]。
2.2.2 BDNF对NSCs分化的作用
BDNF在体外可保持NSCs的活行和促进其向神经元分化。有研究表明, 应用出生2~3d大鼠脑皮质的神经干细胞, 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分别观察BDNF组和对照组中β-tubulin阳性神经元数目, 结果发现BDNF组的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 神经元的突起明显较对照组长[9]。且Wachs等研究认为, 当BDNF浓度为200ug/L时, 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最高[10、11]。
Vicario、Abejon等将中海马中分离细胞先培养在b-F G F中1 3-1 8 d, 再移B D N F中并检测神经元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2 (microtublule associated protein-2, MAP-2) 、钙结合蛋白和突触蛋白, 发现M A P-2阳性细胞的数量增加2倍, 钙结合蛋白阳性细胞的数目增加3倍[12]。
Shimazaki 等亦发现, 只要将神经前体细胞暴露在BDNF中2h即可诱导完全的神经元分化, β-微管蛋白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表明B D N F能促使有丝分裂后神经前体细胞向神经元样表型终末细胞分化[13]。体内实验亦获得了相同的结果, 将B D N F注入侧脑室, 不仅在注入侧的S V Z, 而且在沿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排列的特殊皮质结构, 如纹状体、下丘脑和海马中, 发现5-溴脱氧尿核苷 (5-bromod-eoxyuridine, 5-Brd U) 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还能增加对吻侧迁移流和嗅球中新生神经元的数量, 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MAP-2和微管蛋白[14]。
2.3 神经营养素-3 (N T-3)
2.3.1 N T-3的特性和分布
NT-3是一种小分子量的碱性蛋白质, 与NGF和BDNF具有相似的一级结构。主要分布于海马、脑、脊神经节、脑干和脊髓等。
2.3.2 NT-3对NSCs分化的作用
体外研究表明, N T-3对交感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大脑皮层的上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以及大脑基底部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等均有维持存活的生物学作用。在体内, N T-3可以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 调节其他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
2.4 NT-4/5与NSCs分化的关系
神经营养素4/5 (neurotrophin-4/5, N T-4/5) 在中枢和外周分布很广, 对运动神经元、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 以及海马、下丘脑、延髓等处的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具有促进作用[15]。
3 NSCs的应用前景
3.1 细胞移植治疗
细胞移植技术用修复脑组织就是在体外培养和扩增NSCs或诱导其分化为定向祖细胞, 再移植到脑内, 以替代因疾病而丢失或缺损的神经细胞。应用于临床疾病如帕金森病 (parkinsonism disease, PD) , 亨廷顿病 (Huntington disease, HD) 以及阿尔茨海默病 (a1zheimer's disease, AD) 等[16]。
3.2 基因或药物治疗载体
动物实验表明, 经过基因修饰而携带有外源基因的NSCs移植到脑内后能迁移并整合于病变部位, 长时间表达外源基因产物。另外, 由于NSCs具有固有的迁移特性, 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治疗。
4 问题及展望
对于NSCs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经过科学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研究, 在NSCs增殖分化的机制及应用等发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但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1) 如何能够实现对NSCs准确的人工增殖和分化调控;
(2) 如何在脑损伤后创造内源性NSCs增殖和分化的内部条件;
(3) NSCs抑制后是否有肿瘤产生的可能等将影响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因素彻底研究清楚后, NSCs必将会有一个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神经干细胞 (NSCs) 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神经前体细胞,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神经营养素家族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有一定影响。其包括:神经生长因子 (NGF)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BDNF) 、神经营养素-3 (NT-3) 、神经营养素-4/5 (NT-4/5) 以及神经营养素-6 (NT-6) 。本文就目前神经营养素家族对NSCs分化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素家族,分化
细胞因子类 篇2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从当前生态环境研究现状出发,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贡献大小评价、合成综合得分评估,同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综合得分进行分类比较研究,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等级,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治理提供依据.
作 者:汤姿 TANG Zi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6 22(6) 分类号:X821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庄河市
科学家利用干细胞培育大脑类器官 篇3
研究论文主执笔人、奥地利科学院尤尔根-科诺布里奇表示,利用干细胞培育的迷你大脑并不是功能正常的大脑,就像是一辆发动机放在车顶或者车轮放在引擎罩上的汽车,无法驾驶。不过,这仍旧是一项重大科研成就。
科学家将他们培育的人造器官称之为“大脑类器官”。这些只有豌豆大小的器官构成了人类大脑组织。通过对大脑类器官进行研究,科学家能够解答与大脑发育以及最初发育阶段出现的紊乱有关的一系列重大疑问。研究发现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研究论文主执笔人、奥地利科学家、分析生物科技研究所研究员玛德丽娜-兰卡斯特在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些类器官的构成与一个9周或者10周大的胚胎的大脑类似。研究中,兰卡斯特和同事共培育了数百个类器官。在发育初期,人类大脑的一些主要区域以及类似中脑和后脑等区域已经拥有可辨认的特征,包括背侧皮层、腹侧前脑以及产生脑脊髓液的脉络丛。兰卡斯特和同事指出他们在所培育的迷你大脑的同样区域也发现了这些特征。
不过,这些区域无法像一个正常大脑一样被自然而然地“植入”干细胞模型。兰卡斯特说:“在正在发育的胚胎中,你会看到这些不同区域并非以同样的方式组织。”类器官缺少9周大人类胚胎大脑的一些确定特征,例如与运动有关的小脑。此外,在这种类似大脑的结构中,科学家也极少发现对记忆至关重要的海马状突起。
研究人员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进行这种研究。这两种干细胞都有能力发育成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过,使用胚胎干细胞进行研究引发巨大争议,原因在获取干细胞的方式。从4天或5天大的胚胎上提取干细胞后,胚胎便被毁掉。使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则没有这种争议,因为科学家通常利用皮肤细胞进行培育,采用一种“化学浴”将其转化成类似一个发育中胚胎的状态。
科诺布里奇指出利用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培育的类器官并没有明显差异。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培育的类器官具有可变性,一些他们希望研究的大脑区域并未在类器官中出现。兰卡斯特通过使用生长因子(刺激细胞增殖的物质)的方式引导一些类器官内的区域发育。在尝试让迷你大脑生长出更多背侧皮层时,她吃惊地发现人为干预下生长出的背侧皮层数量不及自然发育。兰卡斯特说:“我们认为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类器官不同大脑区域之间的通讯——对每一个个体区域的发育都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利用类器官这个模型对神经发育疾病小头畸形进行研究。他们最感兴趣的大脑区域是背侧皮层,这一区域最容易受这种疾病影响。研究人员利用一名患有遗传性小头畸形的患者身上提取的细胞培育一些类器官,而后将其与利用健康参与者的细胞培育的迷你大脑进行比较。在利用小头畸形患者细胞培育的类器官中,转化成神经细胞的干细胞——这一过程被称之为“分化”——数量超过利用健康参与者细胞培育的迷你大脑。波恩大学生命与大脑研究中心的奥利弗-布鲁斯特指出这说明小头畸形患者的神经细胞过早分化,可能就是这种疾病背后的机制。
奥地利科学家进行的此项研究建立在其他研究基础之上,其他研究尝试对干细胞培育的大脑组织进行建模。200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老鼠胚胎干细胞可以转化成“神经细胞波”。2012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能够利用老鼠和人类的胚胎干细胞培育原始眼结构和成层视网膜。研究论文作者指出他们并没有培育完整尺寸人类大脑的计划。科诺布里奇表示:“很明显,我们的系统并不适于培育完整大脑。此外,这也不是我们的研究目标。利用干细胞培育具有意识的大脑结构可能不具有可能性,同时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虽然培育类器官是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但研究人员距离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回路进行建模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科诺布里奇指出功能正常的神经回路需要具备感觉输入。根据一项经典实验,视皮层无法在没有来自眼睛的感觉输入情况下正常组织。
细胞因子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相关诊断标准,同时将严重心律失常及冠脉综合征者排除在外,患者心功能Ⅰ~Ⅲ级[3]。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条件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45~72(56.9±3.2)岁;病程为6个月~11(4.8±0.3)年;心功能Ⅱ级20例、Ⅲ级1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7~71(56.8±3.1)岁;病程7个月~11(4.9±0.2)年;心功能Ⅱ级21例、Ⅲ级1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对症方法治疗,即常规对症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扩张剂等。主要给药方法为:(1)使用小剂量的氢氯噻嗪25mg,每天1次,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增量;(2)使用小剂量的卡托普利6.25mg,每天3次,然后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增量,将最大剂量控制在每次50mg范围内;(3)给予美托洛尔6.25mg,每天2~3次,然后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增量,最大剂量需控制在50~100mg每次,每天2次;(4)给予酚妥拉明20mg+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对症方法(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即使用40mg的阿托伐他汀,每天1次,口服;持续治疗6个月,疗程结果后对2组患者心功能、细胞因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评价[4]。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根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评分方法对患者心功能分级:①Ⅰ级:患者日常生活及活动正常,无影响;②Ⅱ级:患者日常生活及活动稍有受限,存在轻度的乏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③Ⅲ级:患者心力衰竭现象明显,日常生活及活动受限程度大;④Ⅳ级:患者日常生活及活动严重受限,心力衰竭发生频繁[5]。(2)采取空腹静脉血采集方法,对患者的细胞因子指标进行测定,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6]。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变化
2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细胞因子指标变化
2组患者治疗前TNFα、IL-6两项细胞因子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TNFα、IL-6两项指标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病因诸多,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以及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体液潴留以及呼吸困难等。在不能对慢性心力衰竭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的情况下,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从患者健康角度考虑,采取有效治疗方法非常关键。
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以往有采取常规对症方法治疗的病例,即常规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扩张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缓解,但在整体疗效方面较为欠缺。本研究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提到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其主要优势包括:(1)能够使患者体内胆固醇的含量显著下降,由于胆固醇含量和患者心肌功能受损情况呈正相关,所以他汀类药物能够使患者的心肌肥大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进而使患者的心肌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可以调节患者骨髓干细胞的活力,进而能够使侧支循环得到有效形成,所以他汀类药物可以使患者心肌细胞新生血管的形成得到有效促进,进而使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功能得到有效提升。(3)能够使患者血管紧张素受体含量得到有效调节,进而使患者心肌收缩、舒张能力得到有效改善;(4)能够对炎症因子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同使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7]。有学者经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短期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此次得出了与该学者较为相似的研究成果[8]。本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常规对症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与此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6两项细胞因子指标水平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使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使细胞因子指标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及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短期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TNFα、IL-6两项细胞因子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NFα、IL-6指标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使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使细胞因子指标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细胞因子
参考文献
[1]李艳芳,王袖英,张懿,等.普伐他汀短期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42-45.
[2]常明,孟明,刘丛华.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49-50.
[3]柯天秀,江芸,姜锋.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脑钠肽(BNP)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1,23(12):116-117.
[4]黎娜,王勇.他汀类药物与冠心病性慢性心力衰竭[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2,26(2):109-111.
[5]梁晶,王紫监.探究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5):583-585.
[6]张新锋,杨庆坤.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利弊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2):3058-3060.
[7]何洪,李坤浪,钟伟章.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3):151-154.
细胞因子类 篇5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39个乡镇财政所为例,运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提取8个公共因子,得出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的综合排名。根据因子得分,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把39个财政所分为4类,并对每类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进行分析。根据各类财政所标准化建设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标准化财政所的研究背景
作为我国财政系统的基础层级,乡镇财政直接面向农村和农民群众,是基层政府为人民提供服务的重要部门。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投入的逐年增加,乡镇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大,基层财政面临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更高要求。
为了加强财政基础和基层建设工作,更好地履行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实现乡镇财政科学、精细的管理目标,财政部于2009 年8 月印发了《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作为搞好财政科学、精细管理的重要途径,在全国推广标准化财政所建设。标准化财政所建设是基层财政发挥职能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机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工作五方面内容。通过标准化财政所建设,逐步构建起“职责明确、保障有力、管理规范、监督到位、运转高效”的基层财政系统,提高基层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
二、标准化财政所相关研究回顾
标准化财政所建设既是提升乡镇财政基础管理和基层构建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又是贯彻实施基层财政科学精细管理的重要实施途径。王庆[1]深入辨析了现代财政和公共财政的关系,认为现代财政应具有现代经济的特性,并提出建设现代财政的具体方面和实施途径。郭秀宏[2]在对湖南省乡镇财政所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认为作为推进财政所建设的基础工作,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工作对推进基本公共职能均等化和构建覆盖城乡公共财政系统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并且分析了标准化建设收到的成效。张硕[3]研究分析了河北省乡镇财政所建设状况,归纳总结了乡镇财政所构建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漏洞,并针对漏洞提出改进方案。洪源、杨司健等[4]通过构建模型,检验了民生财政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根据检验结果,得出民生财政对收入的正反两种影响效果。傅士君、张志明[5]对河北省灵寿县乡镇财政所的标准化建设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建设工作。张洪波、吴涛[6]对济南乡镇财政所的职能进行了探析,根据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明确了法律的重要性。姚俊杰[7]研究分析了内蒙古包头市乡镇财政所建设最近几年取得的成效,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加强相应方面的建议和措施。刘群[8]对乐天溪镇财政所脱贫工作进行了探讨,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主要强调按照制度和纪律要求办事,遵循根本原则。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到已有文献对标准化财政所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我国幅员辽阔,标准化财政所建设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各地区乡镇财政水平差别巨大,因此,标准化财政所建设需要分情况逐步完成。基于因子分析的聚类法,为此提供了可能性。
三、标准化财政所的研究方法
因子和聚类分析法是SPSS统计软件中因子(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本文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因子(主成分)分析,在因子分析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标准化财政所建设的影响变量较多,而因子分析方法通过降维处理、浓缩信息,能够比较简练且准确地评价标准化建设;聚类分析依据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聚类,既考虑了因子分析结论,又把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类别,使不同类别更接近??际,便于不同类别进行区别管理。
(一)对研究对象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对多个观测变量进行提取,提取出几个主要变量,它们更能反映事物的特点和本质。通过降维处理,提取少数几个主要影响因素(主成分),提取主成分主要依据是尽量使之包含原始信息[9]。
因子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指标相关性检验。在因子分析之前,首先验证指标的关联性,只有关联性大的指标才适合因子分析。
第二,提取公共因子。浓缩原有变量信息,选取主要信息,即公共因子。
第三,因子命名及解释。根据因子负载矩阵,分析公共因子包含的原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其命名。
第四,计算综合得分及排名。用主要因子分数乘以各个因子的方程贡献率计算样本的分数,并按照分数多少进行排序。
(二)对研究对象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多变量统计分析,它能够根据研究对象的数据特点,将其自动分类 [10]。
聚类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在因子分析之后,对因子得分矩阵进行聚类,即以公共因子分数为自变量进行分类。
第二,根据聚类结果进行分析。
聚类分析是按照研究对象中元素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进行分析。
通过采用因子聚类分析法,可以对标准化财政所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提炼出主要影响因素,并使之尽可能地包含全部原始信息,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根据主因子得分的不同对样本进行分类,使主因子得分相近的聚到一类,使差异大的分离开来,以便对不同类的研究对象进行差距原因分析,对同一类的样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四、包头市标准化财政所建设的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下发了《苏木乡镇财政建设实施办法》和《苏木乡镇财政所建设考核验收办法》,明确乡镇财政标准化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业务工作、信息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等五方面展开,并对建设内容进行具体量化。
按照自治区的安排,包头市全面启动了苏木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工作,至今取得了显著成绩,机构队伍建设达标率为67.95%、信息化建设达标率为68.14%、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为75.75%、制度建设达标率为79.76%、业务工作达标率为81.43%,整体为75.84%,标准化财政所建设愈加完善。但是由于包头地区广阔,面积有27768平方公里,财政所服务半径长,各地乡镇财政所差别显著,标准化建设状况参差不齐,这成为标准化建设的难题。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标准化建设的因素,对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包头市财政所建设情况的实地调研,收集了39个财政所的标准化建设自评表。本文以这39个乡镇财政所为样本,对其标准化建设进行因子聚类分析。根据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自评表的五大维度36个指标,确定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运用SPSS18.0软件,首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降维处理原有指标,提取公共因子,根据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得出样本的最后分数,并给出因子分析结论;然后根据综合得分聚类分析,对分类结果进行研究,得出分析结论;最后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确定数据来源。评价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要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乡镇财政所标准化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业务工作、信息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等五方面展开,并依据标准化建设自评表对建设内容进行具体量化。本文将自评表的五大方面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研究(见表1),所有指标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标准化财政所建设自评表的相关数据。
(三)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的因子聚类分析。
1.因子分析过程。
第一,指标相关性检验。在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之前,要检验指标的关联性,只有具有较强关联性的指标才可以有效进行因子分析。对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运用SPSS18.0软件对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机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工作5个维度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测,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KMO值大于0.500;Bartlett球形度检测的显著性水平Sig.为0.000,小于0.050。这表明,选取的指标之间存在很好的关联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第二,因子的提取及命名。运用SPSS18.0软件提取公共因子,根据程序运行结果output,初始特征值和总方差分解表如表3所示,初始特征值选取大于1的特征值,8个公共因子的总共方差贡献率达到79.295%,8个公共因子含有原有指标的几乎全部信息,因此提取前8个公共因子。
运用SPSS18.0软件建立因子负载矩阵,反映原始信息和公共因子的关联性,每一个元素叫作因子载荷,代表每个元素和主成分的相关性。初始负载矩阵各因子对原始信息的反映不够突出,为了能够解释原始信息,要对因子负载矩阵进行旋转,旋转后的矩阵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这8个公共因子在原有指标上的载荷,每个公共因子只在一些原有指标上的载荷很大,主成分F1在U12、U24、U26、U27、U31、U32、U33、U34因子上负载比较大,这些指标代表了财政所会计职能和预算管理职能的情况,称之为会计工作因子;主成分F2在U1、U2„U10因子上负载比较大,这些指标代表了财政所基础设施构建情况,对其取名为基础设施建设因子;主成分F3在U13、U17、U18、U19、U20、U21因子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财政所的基础环境,与机构队伍、内控环境有关,称之为基础环境因子;主成分F4在U22、U30、U35因子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财政所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监管情况,称之为支农惠农因子;主成分F5在U11、U14、U25因子上负载较大,这些指标体现了财政所信息化建设情况,把其命名为信息化建设因子;主成分F6在U23、U29因子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财政所的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和服务制度建设情况,因此称之为清廉服务因子;主成分F7在U15、U28因子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财政所资金监管机制建设情况,实现机制管理的纸质文件和信息系统的双管齐下,因此称之为资金监管机制因子;主成分F8在U16、U36因子上?d荷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财政所机构建设情况,称之为机构体制因子。
2.因子分析结论。根据因子负载矩阵及各个因子的占比权重求出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的最终分数,进而排名。综合得分F=37.052%F1+11.032%F2+9.414% F3+6.356% F4+4.609% F5+4.341% F6+3.354% F7+3.139% F8。最终分数越高,表示标准化财政所建设状况越好,通过计算,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会计工作因子F1得分较高的有达茂旗巴音花镇财政所、达茂旗满都拉镇财政所、昆都仑区卜尔汉图镇财政所、达茂联合旗小文公乡财政所、九原区麻池镇财政所,表明这5个财政所会计工作良好。会计工作在财政所标准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会计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了标准化建设其他方面建设的质量。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因子F2得分较高的有土右旗萨拉齐镇财政所、土右旗美岱召镇财政所、达茂联合旗巴音敖包苏木财政所、九原区哈业胡同镇财政所、昆都仑区卜尔汉图镇财政所,说明这5个财政所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了执行工作时具备的条件,条件优越的单位往往更容易开展各项工作。
第三,对于基础环境因子F3,东河区沙尔沁镇财政所、土右旗美岱召镇财政所得分值较高,说明这两个财政所比较注重基础环境的建设。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是顺利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工作的硬件设施,那么基础环境就是开展工作的软件设施,两者共同推进工作的开展。
第四,支农惠农因子F4得分较高的有土右旗明沙淖乡财政所、东河区沙尔沁镇财政所,表明这两个财政所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资金监管方面执行较好。乡镇财政所是联系国家和农民群众的桥梁,在为农牧民提供农村政策服务和资金监督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五,信息化建设因子F5得分较高的有达茂旗石宝镇财政所、土右旗明沙淖乡财政所、固阳县怀朔镇财政所、达茂旗巴音花镇财政所、九原区麻池镇财政所、达茂旗西河乡财政所,说明这6个财政所信息系统建设较好。信息系统建设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精度,是现代化办公的必备条件。
第六,清廉服务因子F6反映的是财政所的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和服务制度建设情况,得分较高的有固阳县金山镇财政所、达茂旗明安镇财政所、土右旗将军尧镇财政所、达茂旗巴音花镇财政所、高新区万水泉镇财政所、达茂旗满都拉镇财政所,表明这6个财政所严把项目申报关,细化项目资金预算,跟踪项目实施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反馈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加大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解答农牧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第七,资金监管机制因子F7得分较高的有青山区兴胜镇财政所、固阳县西斗铺镇财政所、固阳县银号镇财政所、达茂旗希拉穆仁镇财政所、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财政所,表明这5个财政所资金监管机制建设情况良好。资金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使资金落到实处、起到实效,表明这些财政所很好地履行了就近、就地监管职能,建立了资金监督管理体系。
第八,机构体制因子F8反映了财政所机构建设情况,得分较高的有固阳县下湿壕镇财政所、达茂旗满都拉镇财政所、土右旗海子乡财政所、土右旗沟门镇财政所、固阳县银号镇财政所、达茂旗百灵庙镇财政所,说明这些财政所建设情况良好。重建后的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派出组织,实行县垂直、当地政府协助管制的双重管理机制,同时在机构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经费,建立了民生服务大厅,集中打造苏木乡镇公共服务平台。
从包头市39个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得分排名来看,各个财政所的综合得分比较符合其实际情况,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各个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状况,从综合得分及排名可以看出包头市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状况参差不齐。
3.聚类分析过程。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以八个公共因子F1、F2、F3、F4、F5、F6、F7、F8为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的是系统聚类分析法(因版面限制,聚类树状图略,只刊登结果),根据得到的结果可以将包头市39个乡镇财政所分为4类,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4.聚类分析结论。第一类财政所的标准化建设综合得分值最高、标准化建设良好,是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的领队先锋。在8个因子中,会计工作因子F1和基础设施建设因子F2得分较高,说明这类财政所会计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基础环境因子F3、清廉服务因子F6、机构体制因子F8得分次之,表明?@类财政所的基础环境、服务制度和机构体制建设较好,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支农惠农F4、信息化建设F5和资金监督管理机制F7分数较低,说明这类财政所应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执行力度、加强资金监管机制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第二类财政所。从8个因子得分值来看,该类财政所的信息化建设因子F5和清廉服务因子F6得分值较高,表明该类财政所的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制度较好;会计工作因子F1、基础环境因子F3和支农惠农因子F4得分次之,说明该类财政所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环节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因子F2、资金监管机制因子F7和机构体制因子F8得分较低,表明该类财政所应重点加强基础设施、资金监管机制和机构建设。
第三类财政所。这些财政所综合得分较低,标准化建设较差。在8个因子中,支农惠农因子F4、信息化建设因子F5和机构体制因子F8得分相对较高,说明这类财政所的惠农政策的执行、信息化建设和机构体制建设相对较好;清廉服务因子F6、资金监管机制因子F7得分次之,表明资金监管机制建设和服务制度建设相对较差,应加强这两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会计工作因子F1、基础设施建设因子F2和基础环境因子F3得分最低,这3个因子所涉及的标准化建设是整个标准化建设的基础环节,只有加强基础环节的建设,才能建设好其他方面,因此应重点加强基础环节的建设。
第四类财政所。根据因子得分矩阵,该类财政所最终分数最低,标准化建设最差。基础设施建设F2、基础环境建设F3、清廉服务F6和资金监管机制F7分数相对较高,说明该财政所的基础环节建设、资金监管和服务制度建设较好,应该继续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会计工作因子F1、支农惠农因子F4、信息化建设因子F5和机构体制因子F8得分较差,这4个因子成为制约其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其中会计工作因子得分最低,会计工作能够反映出财政所的日常工作轨迹,影响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因子是会计工作,会计工作较差往往导致开展其他工作的难度加大。因此,加强会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和机构体制建设,加大惠农政策执行力度是该类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因子分析,标准化财政所建设的影响因子可分为会计工作因子、基础设施建设因子、基础环境因子、支农惠农因子,信息化建设因子、清廉服务因子、资金监管机制因子、机构体制因子,其中最主要的是会计工作因子,贡献率占比达46.73%。根据因子得分,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对标准化建设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聚类分析,将39个财政所分为4类,这4类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差距较大,结合因子分析,逐类分析差距原因,并据此提出每类财政所的标准化建设的相应建议,以期逐步缩小建设差距。
首先,充分发挥第一类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良好的优势,在第一类财政所的带动下,推动其他财政所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差距。以达茂旗百灵庙镇财政所为代表,标准化建设影响因子得分较高,说明该财政所在标准化建设各个方面工作很到位,其他财政所可以对其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这一类财政所标准化建设整体较好,局部环节还有待提高,应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执行力度、加强资金监管机制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通过全方位的建设改善工作,努力达到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使乡镇财政依法理财、服务群众和监督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其次,针对达茂旗巴音花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中等水平的特点,在继续保持信息化建设和清廉服务制度建设良好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资金监管机制和机构体制等基础环节建设,结合苏木乡镇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设施建设,进行乡镇财政所办公场所建设;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建立资金监督管理机制,确定苏木乡镇财政监管范围,加大对补助性资金的监督力度,维护农牧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信息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转,对补贴农牧民的财政资金进行全程动态监管。
再次,结合第三类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较差的实际情况,在继续加大惠农政策执行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监管机制建设和机构体制建设的同时,要改善财会服务建设、基础配置建设和基础环境建设。要统一财务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和从业水平,做好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基本设施建设,认识到基本配置建设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要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改善财政所基础环境建设。
最后,对于标准化建设8个因子得分均较低的财政所,应该从8个因子各个方面加强标准化建设,尤其应加强会计工作建设、信息化建设和机构体制建设,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执行力度。要做好苏木乡镇会计基础服务工作,提高财务的专业技能和从业水平;要搭建网络连接开放式信息系统,实现财政与相关业务系统的融合和接应,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分析“三农三牧”情况给予决策支持;要明确重建后的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的派出组织,实行县垂直、乡镇人民政府协助管制的双重管理机制;要落实惠民政策、发挥窗口作用、健全资金监管机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细胞因子类 篇6
眼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眼球由高度分化的组织组成,这些组织在发育中来自一系列的细胞系。以往研究显示,特定的细胞类型,如组成虹膜或者角膜的细胞,可以在实验室中由多功能干细胞生成,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反映整个眼球发育的复杂性,不能与眼球自身发育的程度相比,更不能替代这一过程。
此次,日本大阪大学西田幸二和他的研究团队,报告了使用人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s)生成多个眼部细胞系的方法,其可以产生自我形成的外胚层自主性多区(SEAM)结构,不同区内的细胞位置指示着多个细胞系包括晶状体、角膜和结膜。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的成果证明了角膜上皮细胞可以在实验室内被培养,并且移植到进行诱发失明实验的兔子眼睛中,可以修复眼球的前部,恢复兔子的视力。
论文作者表示,他们的成果亦有潜力制造出用于治疗眼睛其他部位的细胞,更重要的是,这可以给未来人类眼球前部移植并重现光明的临床试验提供条件。(中国科技网)
细胞因子类 篇7
针对研究生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经过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培养,研究生必须具备追踪世界研究新进展、快速有效地阅读文献、熟悉必要的实验方法、良好的个人表达能力等。本课程组结合本校研究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教学方法,改变既往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采用专题讲座、论文和综述汇报、专题讨论三种授课方式。在讲授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介绍细胞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如何追踪世界本学科的研究进展、如何寻找和设计科研课题、如何有效阅读中外文文献、如何更好的做好课题和论文汇报,以期使得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到综合锻炼。
一、分层次教学
由于农业院校研究生来源不同、基础不同,农学类有关专业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细胞生物学,生物类有关专业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细胞生物学,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及对研究生阶段《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要求不同,使用统一一致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以及不同专业的需要。近年来,课程组对不同专业研究生进行调研,根据研究生对本课程的不同需求,对研究生进行了“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其关键是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分层次教学”的目标就是“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依据研究生的专业及知识背景进行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快速融入自己的科研课题,提高学习兴趣。
(一)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首先,根据研究生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和现在所学专业对细胞生物学知识的需求,划分教学层次,建立相应的分级教学班,进行分班教学。根据教育背景与专业情况,将细胞生物学教学分为两个层次:生物类专业提高班和非生物专业基础班,突出对不同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班的学生,教学内容适当加深、加宽,教学进度适当加快,以保证研究生对细胞生物学前沿内容的掌握;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加强基础概念、基本方法的讲解,以保证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层次化
在教学中,课程组认真研究所授教材的内容,并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并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适应研究生的科研工作。
(三)教材分层
“分层次教学”首先体现在课程教材的选择上。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新理论、新知识、新案例、新观点层出不穷,选用合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根据细胞生物学的这一特点,综合考虑国内外最新教材,我们选用最新版的由《Genes》系列的作者Benjamin Lewin主持编写的《Cells》为教材,结合相应国内外学术期刊的论文和综述,以及桑建利老师编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细胞》、王金发老师主编的《细胞生物学》中文教材,并推荐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细胞生物学》(翟中和主编)及韩贻仁老师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多种教材作为参考书。
《Cells》共分为17个章节,每章均由一名或多名本学科的世界知名专家编写,书中包含大量电子显微图、荧光图及精美的手绘图,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细胞中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细胞生物学涉及的概念和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较难把握[1]。《Cells》在编辑中的显著特点是以“关键概念”开启每一节的内容,并且强调了贯穿本节的主题,使得同学们能够抓住主线;每个章节还有“展望”的内容,涉及一些研究人员正在攻关的科研课题[2],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凝练科学思想。同学们还可以《Cells》配套的网上资源(http://bioscience.jbpub.com/cells)获取相关实验技术等其他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教学内容定期更新机制,注意及时反映国际学科前沿发展及热点问题,注意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和特色。同时,我们也将“分层次教学”的模式贯彻到教学资料库的建设工作中,建成了适用于各层次教学所用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幻灯片、中英文教材、参考资料、题库等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系列化教材体系。
二、多媒体教学
细胞生物学主要讲授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探索生物体细胞发生、发展、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比较微观,细胞生物学所讲述的内容是用肉眼观察不到的,必须用各种显微镜,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一起才能观察到[3]。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动画的制作,可以将细胞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拓展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图表、生动形象的三维动画,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述“细胞的内吞与外排”、“细胞内的信号的级联放大作用”、“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周期调控”等内容时,教师利用课件、动画的使用,充分应用音像效果,直接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能强化记忆,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形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互动式教学
研究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掌握书本中的基础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抓住这一点,采用专题讲座、论文和综述汇报、专题讨论三种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课程组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们做了多个不同研究方向的专题讲座。这种专题讲座的形式,不仅使学生们对于细胞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增强了他们凝练科学问题的能力,受到了普遍好评。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融合了课堂专题讨论、学生的论文和综述汇报等多种互动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科研写作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本课程作为研究生课程,虽然开设时间不长,但已显示出一定的特色。一方面,授课教师为多年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资深教师和一直在实验平台前研究的中青年教师,熟悉若干领域的研究进展,讲课注重个人体会和总结;另一方面,教研室着力推行教改,平时授课过程中贯穿对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的介绍和对前人创造知识历程的介绍,启发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另外,根据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采取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考试则采用读书报告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投身科学探索的热情,调动学生总结科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口头讲述的能力。近年来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宝娟,张盛周,朱国萍.诺贝尔奖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0,32(3):497-500.
[2]桑建利,连慕兰,等.细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细胞因子类 篇8
现在, 得克萨斯农业机械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科瑞提·罗素领导的科研团队使用R N A干扰技术, 成功开发出了能降低棉籽酚含量而不降低产量的棉花品种。田间试验表明, 棉花的产量非常稳定。而且, 新得到的棉籽中棉籽酚的含量也在安全水平之内, 能够被人和家畜食用, 预计十年内也将出现在面包、饼干和其他食物中, 以增加这些食品的蛋白质含量。
罗素称, 新的转基因棉花品种可以作为人的食物来源, 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非常有用。另外, 棉农也可以从中受益, 他们可以将棉花纤维卖给纺织品商人。
美国农业部棉花基因和保护研究部的遗传学家朱迪·舍夫勒表示, 对于这种转基因棉花, 还需要很多安全方面的测试, 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管守则, 但是, 他们对这项技术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12月2日宣布, 首批13个人体胚胎干细胞系已经获准用于联邦资助的研究活动, 另外96个干细胞系还在评估中, 预计今后数天将有更多干细胞系获批。这是自今年3月份美国总统奥巴马解除用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以来, 美国国家科研机构首次批准将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用于研究。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称, 该机构已向30个使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科研项目提供了2000多万美元的资助, 今后, 这些项目可以得到获批的干细胞系开展研究。
该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表示, 获批的1 3个人体胚胎干细胞系都由私人资金资助完成, 其中的11个由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生物学家乔治·戴利制成;另外2个由洛克菲勒大学的干细胞生物学家阿里·布瑞万隆制成。戴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这一决定将促进他的研究。
今年3月份, 奥巴马宣布解除前任总统乔治·布什任内对联邦政府经费仅能用于资助研究已经存在的21个胚胎干细胞的限定, 允许政府经费资助从新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的研究, 而这类研究先前完全依赖民间资金资助。
细胞因子类 篇9
为探讨栎类苗木在不同种子 (全粒、半粒、1/3粒) 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差异以及苗木早期菌根接种对苗木早期生长的影响。我在苗圃进行了本次实验。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供试种子于2002年秋季从尖山林场采集。供试树种为辽东栎。去劣精选后在冷库0~5℃条件下储藏, 供实验用种子平均单重为1.87g。
1.2 实验方法
1.2.1 种子处理
为了模仿野外种子受虫兽危害状况, 在实验中采取了全粒 (对照) 、半粒 (尾部切去1/2) 、1/3粒 (尾部切去世1/3) 的3种处理方法。播种前用0.2%的甲醛溶液消毒并浸种3天, (每12小时换水1次) 。
1.2.2 光照控制
为了摸清光照对栎类幼苗前期生长的影响, 我在试验中采取了全光, 80%遮阳网, 50%遮阳网及80%+50%的双层遮阳网进行了遮光试验。
1.2.3 播种接种
播种接种采用的是土法接种, 即从辽东栎纯林中控取地表以下10~30cm的腐殖土过筛后, 撒于播沟内覆盖种子。
1.3 实验区设计
实验区按栎类对光照强度的反应设置为:100%区 (对照) , 80%区, 50%区, 30%以下区。每个实验区又按种子的完整程度不同再分为1/3粒区, 半粒区和全粒区 (对照) 3种小区, 并增设播种接种与不接种两个对照区, 总共14组设定, 3次重复。实验区总面积126m2 (每个小区3m2) 。
1.4 测定方法
把种子按设定的实验区, 于2003年9月底进行播种, 每个小区重复播种100粒, 共种4200粒。播种后每5d记录1次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包括:根、茎、叶) ;于2004年11月把所有苗木分区标记挖出, 测定记录苗高、地径、根长及侧根数量。并于6月份根据叶片色泽、厚度测定净光合效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遮光处理对出苗率的影响
种子发芽出土情况及保存率从幼苗开始出土的1个月时间为幼苗出土期, 其出苗结果见表1。幼苗出土过程结束时, 各实验区的出苗率分别为:100%光照区为48%, 80%光照区为54%;50%光照区为57%, 30%以下光照区为62%, 仅从光照分析来看, 出苗率随光照减弱而渐高。
从种子的完整性与出苗率的关系看全粒为79%~96%, 1/2粒为66%~87%, 1/3为57%~83%。1/2、1/3处理的种子出苗率差别不大。充分证明栎类种子的种皮对种子发芽无阻碍作用。
2.2 不同种子光照处理对苗木保存率的影响
各实验区的苗木在生长期结束的保存率见表2, 100%光照区的保存率为17%, 80%光照区为42%, 50%光照区为39%, 30%以下光照区为26%。50%~80%光照范围内苗木保存率明显优于100%以上和30%以下光照区。
从种子完整性与苗木保存关系看, 完整种子保存率最高达54%, 而1/2, 1/3处理的保存率最高仅为32%和21%。这说明虫兽害对种子的成苗有很大影响。
2.3 播种接种对苗木成苗的影响
栎类树种的根系, 大多数带有外生菌根, 共水肥的吸收功能主要依靠菌丝。本试验采取接菌和未接菌两种对比表明接种对种子出苗影响不大, 但苗木保存和前期生长与接种菌根有直接关系, 见表3。
注:以上对比是在全粒及50%光照强度下进行的。
对比试验表明:接种苗从苗高、地径、根系发芽及保存率四项指标均优于对照 (未接种) 。这充分说明栎类苗木的早期生长, 主要依靠菌根菌吸收养分。
2.4 各处理对苗木的生长
2004年11月把苗木分区分组挖出, 测定苗高、地径、主根长, 其结果见表4。
苗木的各项指标在全粒区, 随光照强度偏出50%~80%范围逐渐降低, 而且在同一光照区, 全粒明显大于1/2和1/3处理的苗木。说明栎类苗木在相对光照强度50%~80%之间为其适生区, 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对栎类苗木的年生长极为不利, 也证明种子的储藏营养对苗木的年周期生长起重要作用。
2.5 各处理对苗木的净光合效率
从生长季节观察叶片色泽和厚度可以看出栎类苗木在50%~80%光照强度下, 净光合效率高, 苗木生长健壮, 而当光照过强时大于80%时, 叶片呈现枯黄现象, 高生长滞育;当光照过弱 (小于30%时) , 叶片淡绿而薄, 光合效率明显降低, 苗木生长缓慢。特别是接种苗木, 各项生长理性指标均优于对照。
3 结论
一般认为, 光照强度在生理范围内不断降低时植物通过多种途径补偿光照, 可得到更多的生物量, 当光照强度低于生理范围时, 植物不能完全补偿光照, 光合作用不能提供足够的有机物供植物生长, 导致植物停止生长或死亡。
本实验结果证明光合效率在50%~80%之间, 栎类苗木的各项生长指标表现正常, 偏离这个范围, 苗木生长明显受到影响。辽东栎苗木对光强的适应性可以作为栎类育苗遮阴的依据。另外, 从模仿虫兽危害种子的情况看, 虫兽对种子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胚养分的贮藏, 从而影响了苗木的正常生长。播种接种菌种又能使栎类幼苗增加吸收土壤养分、水分的能力, 促进苗木的早期生长。由此可见, 栎类育苗成功的关键是:
1) 采用无病虫鼠兽危害的优良种子是育苗成功的基础;
2) 及时进行菌根接种是育苗成功的关键;
3) 幼苗期进行人工遮光是育苗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平.光状况对油松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 1993, 13 (1) :92-94.
[2]陈有民.国林树木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3]植物生理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细胞因子类 篇10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用地规模开始向周边地区发展,致使原本位于城市边缘的许多产业类建筑被移到了城市的中心位置。当前生产技术、运输方式和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却使得这类城市地区的建筑和环境老化,出现了功能性的衰退;再加上城市更新的加速,政府“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的产业建筑面临着“拆”与“留”的问题,而且这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寸土寸金的紧张状况下,“拆除”这些产业建筑为建造新的、符合城市需求的现代建筑或现代城市秩序提供空间,似乎是城市更新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拆”“建”过程的不断更替,不仅导致了资源的重复消耗,而且造成了环境的重复污染。并且,相当一部分的这些产业建筑都包含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了某一时期人们的产业活动,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已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它们拆除重建会毁掉这些建筑承载的历史文化,造成我们与过去回忆间的裂隙越来越宽。所以近年对产业类历史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越来越重视。
至2003年有关产业遗产的国际性宪章《下塔吉尔宪章》的出台,提出了产业类历史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基地大量产业历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为我国保护和改造产业历史建筑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如何落实产业类历史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产业类历史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
2003年国际产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出台《下塔吉尔宪章》,其中将产业遗产定义为:“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4]。本文所指的产业类历史建筑,其概念沿用“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一文中界定的概念,即并非泛指历史上所有留下来的产业建筑,而是指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用于工业生产、加工、维修的厂房以及为之配套的仓储、办公、居住、服务等功能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运输等的基础设施,这些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地区应具有公认历史文化和改造再利用意义的;且具特色并见证、记录了近现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产业景观[1]。
产业类历史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是以原真性为基础的再利用,强调新功能所需要的空间改造是在对既有建筑空间原真性最大限度尊重的同时,充分挖掘既有空间的潜力,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以达到新功能的需求。对承载原真性的各个方面空间要素的尊重和合理的再利用成为产业类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影响因子。
3 产业类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影响因子
3.1 场所环境保护得当与否
产业类历史建筑位置与环境的原真性主要体现在对产业类历史建筑赖以生存的场所环境的保护上,包括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相应的人文环境。
产业类历史建筑大都是依附于厂区而存在的,建筑对特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发展、空间肌理、景观特征和人们的文化观念等价值内容的传递,是结合厂区整体场所的规模、产业文化、建筑间的肌理关系等特征共同体现的,离开了这个场所环境,产业类历史建筑个体便无法独自完成对原真性信息的完整传递。所以产业类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不能脱离其存在的整体环境,应植根于对其存在场所环境的保护传承当中。
3.2 初始功能延续与否
产业类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必然要进行初始功能与后续使用性质的变更,而既有建筑功能与使用性质的原真性信息能否延续、以多大程度延续,反映在新功能的引入上。
符合社会的需求的功能可能有多种,但再利用不恰当功能的引入,将会使后续的改造和使用过程对既有建筑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破坏到既有建筑及空间的价值。所以要做到对既有建筑功能和使用性质原真性信息的延续,就要依据既有建筑的特点引入与之相近或相似的“相容”功能。使既有建筑及空间在最小限度改造的前提下满足新的使用功能的需要,即在最大限度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原真性信息的同时,赋予了它新的活力。
3.3 设计潜力的挖掘与否
产业类历史建筑设计的原真性主要表现在它的空间尺度、空间体量、结构类型、承载力设计等方面。产业类历史建筑形式和设计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产业类历史建筑的空间是纯生产性的,其空间的占有主体是原材料、机械设备和产品,空间的设计以生产过程中产品对空间的需求为依据。
而民用建筑是生活性的,其空间的使用主体是人,它的空间设计以满足人的活动规律和尺度对空间的需求为主,对结构承载力等的要求也远远低于产业建筑结构的承载力。所以,将产业类历史建筑及空间改造再利用为民用建筑,就要在尊重既有的形式与设计的原真性的同时,充分挖掘其结构类型、承载力和高大空间的尺度等产业类历史建筑形式和设计的潜力,进行适应性的充分利用,来满足新功能的需求。
“21世纪的住区”学生设计竞赛中赵亮的方案,就展现了对产业建筑形式与设计原真性尊重的同时,完成对其潜力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方案是将废弃的单层三跨或多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产业厂房改造为适于居住的带中庭的多层住宅。改造设计在原有混凝土结构不破坏的情况下增加了新的钢结构,并利用空间匹配的方法对既有建筑设计的结构和大空间尺度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将原有放置在牛腿上的吊车梁撤离,改成一层楼高的钢桁架,桁架下吊钢柱,用来拉住各层直接承托楼板的梁,然后桁架固定在立柱上承担整个新结构的重量。于是新老结构形成了楼板—梁—吊柱—钢桁架—牛腿—柱子—基础的传力系统;走廊的重量则是由顶部的屋架支撑,并由新结构上悬挑出的小梁提供稳定保证。设计在保留既有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充分利用,高效完成了再利用。
3.4 既有技术要素传承与否
产业类历史建筑是传统与技术原真性信息的物质载体,主要包含既有建筑原有的产品生产工艺所需的独特造型、特殊构造的建筑空间和相应的产业构筑物,以及它们之间基于工艺流程的空间组织,当然还有那些残留在建筑内外的生产设备。这些代表产品生产工艺与技术的物质载体是产业类历史建筑对人类产业活动最直接的体现,记载了某一时期产品生产的工艺水平。
产业类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应当尊重这些产品工艺与技术的物质载体,寻找与其自身特点匹配关系,将其转换到再利用的新功能空间中去,以延续其物质寿命和传统与技术的价值。
德国埃森市的煤炭业联盟煤厂中炼焦厂改造为展览馆的设计中,就将原来建筑的工艺技术进行了适应性的转换:将炼焦厂原来送煤的输送带用作入口,人们从这穿越一个隧道空间进入展馆,生产流线转换为参观者的参观流线;参观路程中通过一个具有工艺特色的摩天轮将游客旋转带进巨大的炼焦烤炉的内部进行参观。对既有建筑工艺技术的适应性再利用,使得建筑的炼焦功能好似再度“复苏”了,延续了其工艺技术价值。
3.5 材料与实体留存与否
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材料与实体的原真性内容主要是指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材料和实体在其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以及由于人们使用和沧桑经历所留下的印记。于是,建筑的材料和实体已经不仅是其本身,它还成为一个故事,一个岁月的见证,身处其中可以呼吸到历史的味道,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刘继东苏州河上的工作室是由当年上海19路军800壮士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四行仓库改造而来的。改造中原样的保留了当年仓库里的铜门和白漆刷的号码,弹孔的痕迹也没有抹掉,而昔日的战壕被巧妙的改造成了时尚场所。可见,产业类历史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如做到对材料与实体沧桑印记的保留,不仅能延续历史建筑岁月文化的信息,而且能提升新建筑的价值。
3.6 精神及意义传递与否
产业类历史建筑所表达的精神与给予人的感受的原真性主要是指产业类历史建筑空间的开放或封闭、光亮或黑暗、色彩的丰富或单调、材料的粗糙或光滑、体量的高大或低矮等表现出来的冷峻、温和、神秘、安静等性格特征。
产业类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如能抓住既有建筑的某些性格特征,引入与之相匹配的新功能,则能更好的在尊重既有空间的基础上进行最小的改造,达到适应性再利用中新功能空间性格的需求。
4 结语
产业类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的特殊性在于,要把原本纯生产性空间场所转换为标准的民用建筑空间。其功能、形象、空间以及与厂区甚至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转换跨度之大,是其他历史建筑不能相比的。在最大限度的尊重既有产业类历史建筑原物的同时,为产业类历史建筑引入相容的功能,并以最小的、适宜的干预完成产业类历史建筑高大的空间、巨大且充满承载力的结构、工艺技术的设备和生产流程以及那些充满了岁月印记的材料与实体等原真性信息物质载体,与新的建筑整合共生,是实现产业类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应当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建国,蒋楠.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5(10):48-49.
[2]周卫.既有建筑——城市可再生空间资源[J].建筑学报,2005(1):41-42.
[3][芬]尤.约奇勒托.文物建筑保护的真实性之争[J].刘临安,译.建筑师,1997(10):57.
[4]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36-138.
细胞因子类 篇11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互联网上市企业;财务绩效
1 概述
当今我国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建设、经济贸易、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的新型平台和变革力量,推动着我国向信息社会发展。然而,随着中国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却遭到“成长的烦恼”。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是了解企业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互联网企业财务绩效评价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的研究很普遍,但很少有学者将这种方法应用在互联网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上。基于这种背景,本文选取20家互联网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对样本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先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这20家公司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得出排名,再对每家公司因子得分进行聚类,把20家企业分成五类,最后对每一类公司各因子得分进行统计描述,以便对每类公司提出不同的发展战略。
2 互联网上市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互联网企业上市之初往往存在“泡沫”,所以本文以2009年12月31日以前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符合上述要求的互联网企业有23家,但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本文剔除了少数资料不完全的上市公司,如:网龙、第九城市、酷6网。最终得到20家上市公司2012 年样本数据。本文数据来源于BVD-Osiris全球上市公司分析库、上市公司年报(腾讯)、新浪财经网(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usstock/quotes/BIDU.html)。
2.2 评价指标的构建
考虑当前经济环境下的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除了满足指标的内涵明确清晰、有独立性、有针对性等基本要求外,还应根据4M 原则(Meaningful、Measurable、Manageable、Material)[1]選取相应的指标。本文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了反应企业财务状况的12个指标来。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看出,上述指标体系中,用于偿债能力分析的3个指标为适度指标,其他9个均为正向指标。因此,本文运用X′=1/(1+|X-A|)(A为X的理论最优值)方法对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这3个指标进行趋同化处理。另外,为了消除各指标之间的量纲影响,在趋同化后,我们对所有样本原始指标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3 互联网上市企业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相关分析技术,是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根据因子分析的思想,事先通过因子分析,从具有共线性的多个变量中筛选出少数几个变量。它们概括了原始变量观测值中绝大部分信息,使用这些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能再现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2]
本文对所选取的20个指标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SPSS中输出的结果KMO=0.429,虽然KMO值较小,但是考虑到变量的个数本身很少,因此重点看球形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219.722,对应概率p接近于0,概率p小于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
3.1 互联网上市企业的因子分析
利用SPSS软件从12项指标变量中提取出4类主要因子。第一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度为24.29%,第二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度为23.60%,第三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度为18.94%,第四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度为15.25%。由此可见,前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2%,满足因子个数对累计贡献率的要求,因此,用这四个主因子就可以概括12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为了分别使四个主因子明显的代表一部分变量,本文对因子进行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Component\&1\&2\&3\&4\&Z流动比率
Z资产负债率
Z销售净利率
Z总资产净利率
Z权益净利率
Z营业收入增长率
Z资本积累率
Z市盈率
Z产权比率
Z净利润增长率
Z营运资本周转率
Z总资产周转率\&-.892
.942
.109
.225
.293
.859
-.184
.323
.427\&.164
.954
.898
.783
.244
.438
.275
-.352
-.140\&
.194
-.247
-.560
-.116
-.584
.323
.387
.807
.771\&
.106
.716
.717
-.637
.133
.593
\&]
由表2可以看出,主因子1上载荷较大的变量: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可以命名为偿债能力因子(F1);主因子2上载荷较大的变量: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F2);主因子3上载荷较大的变量:营运资本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命名为营运能力因子(F3);主因子4上载荷较大的变量:资本积累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市盈率、净利润增长率,命名为成长能力因子(F4)。
3.2 因子得分及互联网上市企业排名
以各个旋转后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可得到样本公司综合得分模型:F=0.24293F1+0.23604F2+0.18940F3+0.15247F4。由综合得分模型可以计算出20个企业的综合财务业绩得分及排名为:1、搜房(4.288) 2、新浪 (3.64) 3、掌上灵通(2.431) 4、腾讯(2.379) 5、携程(2.17) 6、搜狐(1.861) 7、前程无忧(1.369) 8、太平洋网(1.032) 9、当当(0.979) 10、畅游 (0.791) 11、易车网(0.774) 12、巨人网络(0.647) 13、网易(0.638) 14、鳳凰新媒体(0.607)15、盛大游戏(0.477) 16、百度(0.413) 17、空中网(0.396) 18、麦考林(-0.007) 19、金融界(-0.546) 20、优酷土豆(-6.105)。
4 互联网上市企业的聚类分析
本文选用层次聚类法对处理后的20组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层次聚类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每个对象作为一个簇,然后合并这些原子簇为越来越大的簇,直到所有的对象都在一个簇中,或者某个终结条件被满足。
本文层次聚类法把20家互联网企业分成五类。第一类:腾讯、百度、搜狐、携程、畅游、盛大游戏、巨人网络、太平洋网、易车网;第二类:网易、前程无忧、凤凰新媒体、空中网、金融界、掌上灵通;第三类:新浪、搜房;第四类:当当、麦考林;第五类:优酷土豆。可以看出,分类结果与互联网上市企业综合得分排名有密切联系,分在第一类的9个互联网企业的综合排名都在综合得分前十名;分在第二类的6个企业综合得分排名都在14名以后。
5 结论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各互联网上市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类互联网企业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方面因子得分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上,个别企业在营运能力因子得分上低于平均水平。且第一类企业在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方面非常相似,因子得分基本都处于0-1之间。这类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所以要不断加大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及时跟进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以满足互联网用户新的、更广泛的需求,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使企业整体水平得到稳步上升。
第二类互联网企业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方面的差距较大,在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方面比较稳定,基本都处在平均水平左右。这类企业综合实力稍弱于第一类企业。对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弱的企业来说,应加强内部管理,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也要加大资本的利用效率,抓住自己的核心优势。对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来说,在加大资本的利用效率的同时开发新技术来满足用户新的需求,使企业整体水平得到稳步上升。
第三类互联网企业在各个得分因子上比较均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因子得分较高,而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因子得分较低。说明这类企业处于成长初期。对于这类公
司,更重要的是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开与大公司的正面较量,突出产品和服务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4]
第四类互联网企业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方面都低于平均水平,但成长能力、营运能力较强,综合得分也高于平均水平。这类公司起步较晚,有较高的成长空间,所以管理者应在保持其高速增长的优势基础上,注意偿债和盈利方面能力的提高。
第五类的互联网企业只有优酷土豆,优酷土豆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非常低,成长能力处于平均水平,而营运能力非常高,说明优酷土豆的资产管理效率较高,对于这类公司要从内部管理抓起,要找准市场定位,集中优势资源,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
参考文献:
[1]Yu yali,Zhou xiao,Wu wei. 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or Banks.Bei jing.Enterprise Management Publishing,2003.
[2]侯治平.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在电子商务网站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144-147.
[3]夏怡凡.SPSS统计分析精要与实例讲解[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64.
[4]周延,郭建林.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寿险公司财务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2):84-88.
基金项目:
细胞因子类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健康SD大鼠60只,雌雄兼用,体重200~280g,购自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 试剂
兔抗大鼠IL-5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IL-13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VCAM-1多克隆抗体、DAB染色试剂盒和浓缩型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1.3 模型建立
致敏方法参照文献[1]中的试验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卵清蛋白(OVA)致敏组;B组:TP处理组;和C组(SC)空白对照组。OVA致敏组:基础致敏:OVA20mg和Al(OH)3粉剂30mg加生理盐水至1ml,混匀,腹腔内注射,隔日1次,共7次。激发:5%OVA/生理盐水液20~50μl双侧鼻腔滴入,隔日1次,共7次。TP处理组:TP 0.5mg/kg吐温80助溶后,均分为6次,于每次OVA鼻腔激发前30min,腹腔注射和鼻腔滴入,其他处理同OVA致敏组。SC组:使用生理盐水代替OVA,其他处理同OVA致敏组。鼻腔激发后观察模型动物症状,2h后再观察1次,记录评分。
1.4 检测方法
取3组动物鼻黏膜石蜡标本,制备成四五微米厚连续切片,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切片常规脱蜡,梯度乙醇脱水,其后分别用兔抗大鼠IL-5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IL-13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VCAM-1多克隆抗体为一抗,严格按照SABC法试剂盒的要求进行。阳性对照选已知阳性高表达的AR鼻黏膜组织,以磷酸盐缓冲液(PBS)替代一抗做阴性对照。
1.5 结果判定
1.5.1 炎性细胞计数方法
IL-5,IL-13,VCAM-1阳性表达均为胞浆棕色颗粒,400×显微镜下任选5个高倍视野,求出每高倍视野下的均数,结果以均数±标准差作为其阳性细胞数。
1.5.2 阳性血管表达计数方法
以血管平滑肌和血管内皮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血管,200×光学显微镜下任选5个低倍视野,求出每低倍视野下的均数,结果以均数±标准差作为IL-13和VCAM-1的阳性血管表达数。
1.6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11.0,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并继以最小显著差(LSD)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鼻黏膜HE镜下观察
OVA致敏组:鼻黏膜肿胀增厚,腺腔及小血管腔扩张,杯状细胞增多。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及腺体周围可见大量灶状浸润的炎性细胞。TP处理组:鼻黏膜轻度肿胀增厚,腺腔及小血管未见明显扩张。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及腺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较轻。SC组:鼻黏膜未见异常改变。
2.2 各组IL-5,IL-13,VCAM-1阳性表达结果见表1、表2。
注:与OV组同指标比较,*P<0.01。
3 讨论
TP是从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根部分离出的二萜类化合物,是雷公藤活性成分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经过临床使用和实验研究证明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等作用。已广泛用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肾病等疾病的治疗。在探索TP用于AR的治疗方面,国内已有学者使用雷公藤甲素干预AR动物模型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TP具有广泛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有效减轻变应性鼻炎中炎性细胞的浸润。本试验HE染色发现致敏组大鼠鼻黏膜肿胀增厚,腺腔及小血管腔扩张,杯状细胞增多。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及腺体周围可见大量灶状浸润的炎性细胞。TP处理组鼻黏膜肿胀较轻,腺腔及小血管未见明显扩张,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及腺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较轻。
变应性鼻炎是由易感个体接触致敏变应原后导致的包含IgE介导的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2,3],其中效应细胞和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T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直接影响着变应性鼻炎的发展进程。近年来“Thl和Th2失衡学说”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4,5]。该学说认为变应性鼻炎是一系列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变应性鼻炎患者接触到变应原后,在抗原提呈细胞和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复合物(MHC-Ⅱ)的协助下,传递给刚从胸腺组织生成并释放的原始T淋巴(ThO)细胞,与其表面上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结合,导致ThO细胞激活后朝Th2方向分化而释放出IL-3、IL-4、IL-5、IL-6、IL-13、GM-CSF等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Th2激活而抑制Thl应答。使Th细胞的分化产生偏移,即由Thl反应偏向Th2反应,成为Th2>Thl反应。这些Th2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种Th2细胞因子如IL-4,IL-5,IL-13等诱导B细胞释放IgE并刺激肥大细胞合成、分泌IgE的能力增强[6],IgE与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FcεRI结合使该细胞处于致敏状态,当变应原再次进入鼻黏膜后,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临近2个IgE桥联,使其释放多种炎性递质、细胞因子和神经肽类,这些物质作用于鼻黏膜的血管,引起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增加、鼻黏膜水肿;作用于胆碱能神经,使腺体分泌旺盛;作用于感觉神经使黏膜敏感性增高,喷嚏发作,产生相应临床症状[7]。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Th2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产生了“变态反应中的Th2假说”,这个假说已得到实验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支持[8]。本实验结果说明了TP能显著抑制Th2类细胞因子IL-5、IL-13以及粘附因子VCAM-1在AR大鼠模型中的表达,从而抑制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及发展进程。
雷公藤类药物在AR治疗上很有前景,但雷公藤类药物的毒性很强,能引起全身各系统的不良反应。在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纳差、腹胀、腹泻、腹痛及呕吐,镜检为特异性胃肠炎。泌尿系统损害常发生在过量中毒时。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小剂量雷公藤即可引起灶性心肌肿胀,横纹消失;大剂量可引起心肌溶解灶数量增加,病变范围广泛。对于这样的中药,减毒研究势在必行,事实证明多种治疗手段的结合、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活性单体的筛选、改变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及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对于降低雷公藤制剂的毒性具有广阔的前景。总之,雷公藤用于AR临床治疗前景广阔,但仍有很多工作需要科学工作者去完成。
参考文献
[1]安云芳.变应性鼻炎P物质受体的研究.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9-141.
[2]周兵,李华斌.变应性鼻炎治疗进展.武警医学,2003,14(6):323-325.
[3]顾之燕,顾瑞金.变应性鼻炎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的再认识.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03,17(2):124-127.
[4]Romagnani S.The role of lymphocytes in allergic disease.J Allergy ClinImmunol,2000,105:399-408.
[5]徐志鸿,杨成章.Th1/Th2失衡与变应性鼻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8):510-512.
[6]张罗,周兵,韩德民.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发病机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5):316-320.
[7]孔维佳,王斌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