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2类细胞因子(共7篇)
Th2类细胞因子 篇1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是一种由易感个体接触变应原(allergen)后引起的鼻黏膜的慢性炎症,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免疫细胞、细胞因子(cytokine,CK)和黏附分子(adhensionmolecule)是发病的中心环节。本试验拟通过AR大鼠模型观察雷公藤甲素(TP)是否能抑制辅助性T淋巴细胞-2(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5(IL-5),IL-13以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以达到治疗AR的目的以及探讨TP对其作用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健康SD大鼠60只,雌雄兼用,体重200~280g,购自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 试剂
兔抗大鼠IL-5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IL-13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VCAM-1多克隆抗体、DAB染色试剂盒和浓缩型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1.3 模型建立
致敏方法参照文献[1]中的试验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卵清蛋白(OVA)致敏组;B组:TP处理组;和C组(SC)空白对照组。OVA致敏组:基础致敏:OVA20mg和Al(OH)3粉剂30mg加生理盐水至1ml,混匀,腹腔内注射,隔日1次,共7次。激发:5%OVA/生理盐水液20~50μl双侧鼻腔滴入,隔日1次,共7次。TP处理组:TP 0.5mg/kg吐温80助溶后,均分为6次,于每次OVA鼻腔激发前30min,腹腔注射和鼻腔滴入,其他处理同OVA致敏组。SC组:使用生理盐水代替OVA,其他处理同OVA致敏组。鼻腔激发后观察模型动物症状,2h后再观察1次,记录评分。
1.4 检测方法
取3组动物鼻黏膜石蜡标本,制备成四五微米厚连续切片,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切片常规脱蜡,梯度乙醇脱水,其后分别用兔抗大鼠IL-5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IL-13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VCAM-1多克隆抗体为一抗,严格按照SABC法试剂盒的要求进行。阳性对照选已知阳性高表达的AR鼻黏膜组织,以磷酸盐缓冲液(PBS)替代一抗做阴性对照。
1.5 结果判定
1.5.1 炎性细胞计数方法
IL-5,IL-13,VCAM-1阳性表达均为胞浆棕色颗粒,400×显微镜下任选5个高倍视野,求出每高倍视野下的均数,结果以均数±标准差作为其阳性细胞数。
1.5.2 阳性血管表达计数方法
以血管平滑肌和血管内皮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血管,200×光学显微镜下任选5个低倍视野,求出每低倍视野下的均数,结果以均数±标准差作为IL-13和VCAM-1的阳性血管表达数。
1.6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11.0,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并继以最小显著差(LSD)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鼻黏膜HE镜下观察
OVA致敏组:鼻黏膜肿胀增厚,腺腔及小血管腔扩张,杯状细胞增多。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及腺体周围可见大量灶状浸润的炎性细胞。TP处理组:鼻黏膜轻度肿胀增厚,腺腔及小血管未见明显扩张。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及腺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较轻。SC组:鼻黏膜未见异常改变。
2.2 各组IL-5,IL-13,VCAM-1阳性表达结果见表1、表2。
注:与OV组同指标比较,*P<0.01。
3 讨论
TP是从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根部分离出的二萜类化合物,是雷公藤活性成分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经过临床使用和实验研究证明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等作用。已广泛用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肾病等疾病的治疗。在探索TP用于AR的治疗方面,国内已有学者使用雷公藤甲素干预AR动物模型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TP具有广泛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有效减轻变应性鼻炎中炎性细胞的浸润。本试验HE染色发现致敏组大鼠鼻黏膜肿胀增厚,腺腔及小血管腔扩张,杯状细胞增多。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及腺体周围可见大量灶状浸润的炎性细胞。TP处理组鼻黏膜肿胀较轻,腺腔及小血管未见明显扩张,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及腺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较轻。
变应性鼻炎是由易感个体接触致敏变应原后导致的包含IgE介导的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2,3],其中效应细胞和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T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直接影响着变应性鼻炎的发展进程。近年来“Thl和Th2失衡学说”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4,5]。该学说认为变应性鼻炎是一系列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变应性鼻炎患者接触到变应原后,在抗原提呈细胞和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复合物(MHC-Ⅱ)的协助下,传递给刚从胸腺组织生成并释放的原始T淋巴(ThO)细胞,与其表面上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结合,导致ThO细胞激活后朝Th2方向分化而释放出IL-3、IL-4、IL-5、IL-6、IL-13、GM-CSF等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Th2激活而抑制Thl应答。使Th细胞的分化产生偏移,即由Thl反应偏向Th2反应,成为Th2>Thl反应。这些Th2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种Th2细胞因子如IL-4,IL-5,IL-13等诱导B细胞释放IgE并刺激肥大细胞合成、分泌IgE的能力增强[6],IgE与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FcεRI结合使该细胞处于致敏状态,当变应原再次进入鼻黏膜后,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临近2个IgE桥联,使其释放多种炎性递质、细胞因子和神经肽类,这些物质作用于鼻黏膜的血管,引起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增加、鼻黏膜水肿;作用于胆碱能神经,使腺体分泌旺盛;作用于感觉神经使黏膜敏感性增高,喷嚏发作,产生相应临床症状[7]。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Th2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产生了“变态反应中的Th2假说”,这个假说已得到实验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支持[8]。本实验结果说明了TP能显著抑制Th2类细胞因子IL-5、IL-13以及粘附因子VCAM-1在AR大鼠模型中的表达,从而抑制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及发展进程。
雷公藤类药物在AR治疗上很有前景,但雷公藤类药物的毒性很强,能引起全身各系统的不良反应。在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纳差、腹胀、腹泻、腹痛及呕吐,镜检为特异性胃肠炎。泌尿系统损害常发生在过量中毒时。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小剂量雷公藤即可引起灶性心肌肿胀,横纹消失;大剂量可引起心肌溶解灶数量增加,病变范围广泛。对于这样的中药,减毒研究势在必行,事实证明多种治疗手段的结合、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活性单体的筛选、改变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及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对于降低雷公藤制剂的毒性具有广阔的前景。总之,雷公藤用于AR临床治疗前景广阔,但仍有很多工作需要科学工作者去完成。
参考文献
[1]安云芳.变应性鼻炎P物质受体的研究.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9-141.
[2]周兵,李华斌.变应性鼻炎治疗进展.武警医学,2003,14(6):323-325.
[3]顾之燕,顾瑞金.变应性鼻炎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的再认识.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03,17(2):124-127.
[4]Romagnani S.The role of lymphocytes in allergic disease.J Allergy ClinImmunol,2000,105:399-408.
[5]徐志鸿,杨成章.Th1/Th2失衡与变应性鼻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8):510-512.
[6]张罗,周兵,韩德民.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发病机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5):316-320.
[7]孔维佳,王斌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63.
[8]Romagnani S.The role of lymphocytes in allergic disease.J A1lergy C1inImmunol,2000,105:399-408.
Th2类细胞因子 篇2
关键词:雌激素α受体基因多态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Th1类细胞因子,Th2类细胞因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是长期梗阻性黄疸、因胆汁刺激引起的皮肤瘙痒以及肝大等症状, 可伴有高脂血症以及黄色素瘤[1]。肝内小叶间胆管上皮可发生空泡性变性坏死, 有胆汁淤积和淋巴细胞浸润, 纤维组织进而增生分割小叶, 最终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通过研究3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雌激素α受体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4例在本院治疗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5名, 女29名;年龄35~65岁, 平均 (54±3.2) 岁;均符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标准[2], 均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方面类以及熊去氧胆酸治疗, 同时每位患者均无肝内占位病变以及其它恶性肿瘤消耗疾病, 又根据肝功能异常的程度分类:肝功能严重损害组9例, r谷氨酰转移酶以及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值5倍;肝功能轻度损坏组11例, r谷氨酰转移酶以及碱性磷酸酶低于正常值5倍。缓解组14名经正规治疗后, 肝功能指标均大致达到正常水平, 其中男1名, 女13名;年龄36~65岁, 平均 (53±4.7) 岁。同时, 选择3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男4人, 女28名;年龄35~64岁, 平均 (53±4.2) 岁。
1.2 Th1、Th2类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检测
取每位研究人员的外周血, 采取密度梯度离心法, 分离单个核细胞, 并置于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在培养6h和24h后收集细胞, 置于37°培养箱里培养, 采用异硫氰酸肌法提取细胞RNA, 并应用分光光度计比色计量, 将其培养液加入逆转录酶、dNTPs、RNasin以及相应的反应缓冲液, 进行逆转录, 1h后加热再迅速降温, 分离cDNA, 放入冰箱内备用。引物扩增应用细胞因子特异引物序列, 在10μL的cD-NA中加入dNTPs、引物、Taq酶、反应缓冲液, 配成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产物, 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采取扫描成像分析, 分别测出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认真记录血清白细胞介素-4 (IL-4) 、白细胞介素-10 (IL-10)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a) 以及白细胞介素-2 (IL-2) 的含量[3]。
提取到的RNA进行纯度测定并定量, 并根据表达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引物序列自行设计引物, 见表1。
取5μLPCR产物与2μL Lodding Buffer混合, 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 100V1.5h, 电泳结束后, 凝胶成像仪成像分析, 以了解肝硬化病人RNA中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引物序列, 为细胞因子的水平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提供依据。
1.3 雌激素α受体基因多态性情况
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各位点, 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 测定的5个SNP位点 (ESR1:rs2234693、rs2228480、rs3798577;ESR2:rs1256030、rs1048315) 分析正常人与肝硬化病人的雌激素基因有无明显差别。实验结果显示, ESR2rs1256030各基因型分布无差异, T等位基因患PBC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5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ESR1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 基因型TGC在病例组中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基因型TAC在病例组中出现频率低于对照组, 同时, 基因型TAT在GGT异常组中出现频率明显高于GGT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ESR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关。ESR2rs1256030T等位基因型可能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此外, TAT基因型则是PBC患者肝功能的危险因素, TAC基因型可能具有加重PBC患者胆汁淤积的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应用采用SPSS 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的形式表示, 数据结果分析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之间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细胞因子检测
缓解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 (IL-4) 、白细胞介素-10 (IL-10) 以及TNF-α的含量与对照组和未治疗组比较, 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对照组与未治疗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未治疗组的白细胞介素-2 (IL-2) 的含量与对照组/缓解组相比, 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对照组与缓解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细胞因子的水平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
肝功能严重损伤未治疗患者的血清中IL-4、IL-10、TNF-α以及IL-2的数值分别是:28.75±3.52、49.02±7.56、181.43±93.56、174.26±11.36, 而肝功能轻度损坏者血清IL-4、IL-10、TNF-a以及IL-2的数值分别是:29.14±3.56、50.46±7.45、123.14±0.426、63.21±24.27。肝严重损害者的IL-4、IL-10含量与肝轻度损害患者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含量与r谷氨酰转移酶以及碱性磷酸酶 (GGT、ALP) 呈正相关;而肝严重损害者IL-2和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肝轻度损害者,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含量与GGT和ALP呈负相关。
2.3 雌激素α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
雌激素α受体基因中的Pp基因是肝硬化发病的易感基因, 携带P基因会导致乙肝患者转化为肝硬化, 导致肝功能损坏。P基因导致雌激素受体功能减低以及表达减少, 减弱了抗纤维化作用, 导致肝硬化产生, 影响肝功能。Xbal和PvuII基因的多态性会增加雌激素受体的转录翻译, 增加雌激素受体的含量。此外, 有研究显示, 中国人群中ERα基因T29C位点多态性与HBV持续感染显著相关, 进而影响肝功能。
2.4 雌激素α受体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雌激素α受体基因的多态性造成较多的Th1细胞浸润肝组织内, 同时分泌Th1细胞因子, 本次研究结果外周血中以Th1细胞为主, 而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γ、TNF等。本研究结果显示, 肝严重损害的患者IL-2和TNF-a的含量明显高于肝轻度损害者,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含量与GGT、ALP呈负相关。ERα基因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易感背景影响PBC患者体内T细胞亚群的偏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3 讨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致病因素, 一般认为该病主要和遗传、环境以及感染有关, 男女发病率之比接近9∶1[4], 疾病高发阶段主要是绝经前后, 该阶段雌激素水平变化显著, 肝脏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障碍, 致该病发生。雌激素受体的结构、功能以及表达水平均受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影响, 而雌激素受体基因具有多样性, 可影响雌激素的生物功能[5]。但雌激素的生物活性对原发性肝硬化的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是否有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针对该问题, 通过34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究雌激素α受体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6]。雌激素α受体基因的多态性表达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含量不同, 导致对肝功能的影响也不同, 造成外周血中Th1细胞含量较多, 从而使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γ、TNF等细胞因子含量升高。结果显示, 肝严重损害者的IL-4、IL-10含量与肝轻度损害者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含量与GGT、ALP呈正相关;而肝严重损害者IL-2和TNF-a的含量明显高于肝轻度损害者,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含量与GGT、ALP呈负相关。雌激素α受体基因中的Pp基因是肝硬化发病的易感基因, Xbal和PvuII基因的多态性会增加雌激素受体的转录翻译, 增加雌激素受体含量。此外, ERα基因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易感背景影响PBC患者体内T细胞亚群的偏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综上所述, 雌激素α受体基因的多样性表达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含量不同, 对肝的影响也不同, Th1类细胞因子介导了对肝脏细胞的破坏作用, 而Th2型细胞因子则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雌激素α受体基因中的Pp基因是肝硬化发病的易感基因, 同时, 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会增加肝硬化发生的概率, 也会影响PBC患者体内T细胞亚群的偏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参考文献
[1]STOJAKOVIC T, CLAUDEL T, PUTZ-BANKUTI C, et al.Low-dose atorvastatin improves dyslipidemia and vas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fter one year of treatment[J].Atherosclerosis, 2010, 209 (1) :178-183.
[2]CORPECHOT C, CHAZOUILLèRES O, POUPON R.Early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biochemical response to treatment and prediction of long-term outcome[J].J Hepatol, 2011, 55 (6) :1361-1367.
[3]TSUDA M, MORITOKI Y, LIAN ZX, et al.Biochemical and immunologic effects of ri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an incomplete response to ursodeoxycholic acid[J].Hepatology, 2012, 55 (2) :512-521.
[4]RABAHI N, CHRéTIEN Y, GAOUAR F, et al.Triple therapy with ursodeoxycholic acid, budesonide and mycophenolate mofetil in patients with features of severe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not responding to ursodeoxycholic acid alone[J].Gastroenterol Clin Biol, 2010, 34 (4-5) :283-287.
[5]TAKEUCHI Y, IKEDA F, FUJIOKA SI, et al.Additive improvement induced by bezafibrat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showing refractory response to ursodeoxycholic acid[J].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 26 (9) :1395-1401.
Th2类细胞因子 篇3
关键词:哮喘,儿童,Th1/Th2细胞因子
哮喘是由多类细胞及活性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和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的慢性病之一。对哮喘患儿Th1/Th2细胞的研究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按所分泌细胞因子不同,Th细胞分为Th1和Th2型。哮喘的炎症迟发阶段是由Th细胞调节的,Th1/Th2平衡失调是变态性哮喘发病的重要基础。Th1细胞以分泌IFN-γ、IL-12为特征,Th2细胞以分泌IL-4、IL-10为特征[1,2]。我们检测哮喘发作期患儿诱导痰Th1型细胞因子IL-12、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以及Ig E、嗜酸细胞计数(EOS%),探讨哮喘患儿Th1和Th2的漂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哮喘患儿组:诊断标准按照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3],均为我院住院或门、急诊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3岁~6岁。受检者于试验前12 h未用过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在幼儿园采用全国哮喘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筛出健康儿童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岁~6岁。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诱导前先进行肺功能测试。对病情较重的部分患儿于试验前15 min吸入沙丁胺醇200μg,预防吸入高张盐水后可能加重病情。超声雾化吸入5%高张盐水15 min~20 min,每5 min嘱患儿清洁口腔和咽部,然后用力深咳,将咳出的痰液用无菌痰液收集器经口咽部吸取,直至痰量达到约1 ml。同时观测小儿呼吸频率、喘息情况。为防止混入唾液,采用肉眼和倒置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去除唾液。加等量生理盐水于合格痰样中,漩涡振荡5 min,3 000转/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于-30℃冻存待测。
1.2.2 IL-4、IL-10、IL-12、IFN-γ的检测
取处理后的诱导痰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试剂盒购自晶美公司。
1.2.3 细胞计数及分类
用双盲法对诱导痰进行细胞计数、分类。新鲜痰标本取痰栓压涂片2张,痰样镜检见鳞状上皮细胞/有核细胞<20%,为样本合格。经White Giemsa染色,计数200个非上皮细胞并进行细胞分类,结果以×106/ml表示,计算嗜酸性细胞百分比。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正常组和哮喘患儿组Ig E测定有显著差别(P<0.01),EOS%测定2组结果P<0.01,Ig E和EOS%呈正相关变化,见表1。
2.2 哮喘患儿组IL-4、IL-10的变化呈正相关,均高于正常组(P<0.01),患儿组和正常组IFN-γ、IL-12测定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呈正相关。IFN-γ和IL-4呈负相关变化,见表2。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以嗜酸粒细胞和T细胞浸润引起的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Th1/Th2免疫失衡参与哮喘的发生发展需要Th1/Th2细胞因子的功能活性来实现[4]。研究表明,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和Th2淋巴细胞通过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调节,以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平衡。Th1细胞分泌IFN-γ、IL-12等,Th2细胞分泌IL-4、IL-10等。资料显示:对IL-4、IFN-γ在成人哮喘中的研究较多,两者都参与机体Ig E的产生,与哮喘密切相关,其中IL-4在Ig E依赖哮喘炎症过程中是起主导重要作用的Th2淋巴细胞因子,是B细胞转换为Ig E抗体的重要因子,也是Th细胞向Th2表型成熟的重要细胞因子。而IFN-γ则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抗支气管哮喘的Th1淋巴细胞因子[5]。
Th1/Th2细胞效应在通常情况下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一平衡的维持是相当错综复杂的。在疾病状态下,Th1/Th2功能的消长也不完全取决于Th细胞本身的功能及所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靶器官的细胞因子反馈Th1/Th2之间的平衡。本研究直接检测诱导痰中的Th细胞因子,结果显示:(1)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12)在变态反应哮喘患儿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2)哮喘组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高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变化;(3)EOS%和Ig E哮喘组高于正常组。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哮喘的免疫反应主要以Th2型免疫应答为主,诱导痰中的EOS%和Ig E显著升高也和Th2型免疫应答相一致。Th2细胞通过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气道,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炎症。气道炎症导致气道损伤,造成上皮脱落、神经末梢暴露、微血管渗漏和平滑肌收缩等多种因素均使气道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如果能通过抑制Th2功能减少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或者应用克隆抗体阻断细胞因子活性等方法促进Th2亚群向Th1亚群转换,而阻止哮喘临床发作,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刘俊铎,刘志红.Th1/Th2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6(6):555
[2]Sszabo SJ,DIghe AS,Gubler U,et al.Regulation of the interleukin-12R-β2subunit expression in developingThelper l and Th2cells[J].J Exp Med,1997,185(8):817~825
[3]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751
[4]Ngoc PL,Gold DR,Tzianabos AO,et al.Cytokines,allergy,and asthma[J].Curr Opin lmmunol,2005,5(2):161~166
Th2类细胞因子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健康balb/c小鼠24只,雄性,SPF级,18-22 g,由杭州松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玉屏风颗粒由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蒸馏水配成0.5 g/m L药液。OVA(北京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氢氧化铝(广西佳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小鼠IL-4/IL-5 ELISA试剂盒、IFN-γELISA试剂盒购自北京绿源博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实验的分组和处理
24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哮喘模型组(哮喘组),玉屏风颗粒干预组(玉屏风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哮喘组和玉屏风颗粒组小鼠均于第1、7、14天腹腔注射致敏药液0.5m L(OVA10μg,氢氧化铝2mg,加生理盐水至0.5m L),于第21天开始令小鼠雾化吸入1%OVA,每天1次,每次30min,共10天,哮喘组小鼠每次雾化前灌胃注入蒸馏水0.5m L/只,玉屏风颗粒组小鼠每次雾化前灌胃注入玉屏风颗粒0.5m L/只(给药按体表剂量系数换算)。对照组小鼠于第1、7、14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 L,并于第21天开始令小鼠雾化吸入生理盐水,每天1次,每次30min,共10天,每次雾化前灌胃注入蒸馏水0.5m L/只。在实验第31天各组小鼠处死,收集血清,肺组织称重后匀浆制成10%悬液、离心取上清-20℃储存备用。
1.2.2 IFN-γ、IL-4/IL-5检测
按照小鼠IFN-γ和IL-5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492nm处检测各待测小鼠血清及肺组织匀浆液上清吸光值,根据标准曲线求出相应IFN-γ和IL-4/IL-5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软件系统应用SPSS13.0,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哮喘组小鼠血清及肺组织中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玉屏风颗粒治疗组小鼠肺组织中IFN-γ水平则明显高于哮喘组水平。哮喘组小鼠血清及肺组织中IL-4/IL-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玉屏风颗粒治疗后则可以显著降低哮喘小鼠IL-4/IL-5水平,详细数据见表1,2。
注:△表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表示与哮喘模型组相比P<0.05.
注:△表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表示与哮喘模型组相比P<0.05.
3 讨论
玉屏风颗粒组方少而精,只有黄芪、防风、白术三味中药。黄芪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能加强益气固表的功能;防风异名叫“屏风”,可以解表祛风。黄芪和白术以扶正为主,防风以祛邪为主,三药同用能标本兼治,能提升“正气”、抵御外邪。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对支气管哮喘具有良好疗效[1,2]。
目前认为,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生与Th1/Th2细胞功能失衡反应平衡存在密切联系。因此,调节Thl/Th2平衡是哮喘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方向。IFN-γ和IL-4/IL-5是一对互为拮抗作用的细胞因子,分别代表Thl和Th2细胞亚群的功能[3]。
IFN-γ是最典型的Th1型细胞因子,具有活化巨噬细胞作用,使之产生IL-12,IL-12又作用于Th1细胞、NK细胞和CTL细胞。此外,又促进MHC抗原表达,增加抗原的递呈和促进抗原被识别。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10、IL-5、IL-6和IL-3。IL-4可诱发T细胞增殖,使未定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且介导B细胞合成Ig E。支气管哮喘是Th2反应增强而Th1反应减弱、导致Th1/Th2失衡的一种免疫失衡性疾病[4,5]。
本研究发现,哮喘小鼠体内IL-4/IL-5显著高于对照小鼠,用玉屏风颗粒对哮喘小鼠治疗后,则其体内IL-4/IL-5水平显著降低;与此相反,哮喘小鼠体内IFN-γ显著低于对照小鼠,用玉屏风颗粒对哮喘小鼠治疗后,则其体内IFN-γ水平显著增高,与哮喘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本研究结果提示,玉屏风颗粒在产生平喘效应过程中,可能是通过调节IL-4/IL-5与IFN-γ之间的分泌平衡,进而使Th1/Th2失衡得以纠正,最终产生平喘效应。
参考文献
[1]钟春苗.舒利迭联合玉屏风胶囊治疗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2,24(1):136-137.
[2]石建维.玉屏风颗粒佐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6):934.
[3]Mosmann TR,Sad S.The expanding universe of T-cell subsets:Thl,Th2 and more[J].Immunol Today,1996,17(3):138-146.
[4]杨学敏,史海广,成家军,等.白介素4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研究[J].中华哮喘杂志,2011,5(2):112-116.
Th2类细胞因子 篇5
研究发现某些恶性肿瘤病人的心脏血单个核细胞的Thl/Th2平衡发生偏移, Thl/Th2的Th2优势偏移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并认为这是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 因为恶性肿瘤以细胞免疫为主, 向Th2的偏移降低了病人的抗恶性肿瘤能力[1]。本实验研究Walker-256种植性胃肿瘤大鼠Thl/Th2的平衡偏移作用及其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大鼠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TBD公司, 总RNA提取试剂盒购自上海华舜公司, 逆转录试剂盒购自上海生工公司。细胞株:Walker-256细胞株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实验动物:纯系健康Wistar大白鼠20只, 雄性, 鼠龄8周;纯系健康Wistar大白鼠3只, 雄性, 鼠龄6周 (用于腹水造模) , 购自内蒙古大学动物中心。
1.2 方法
1.2.1 Walker-256腹水型肿瘤大鼠模型的制作
将冻存的Walker-256细胞株37℃复苏呈液态, 1 000r/min离心5min, 沉淀用生理盐水悬浮至约含5X 106个细胞/mL, 取0.2mL注入大白鼠腹腔内。接种第七天, 抽取少量腹水涂片, 瑞氏染色,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2.2 Walker-256种植性胃肿瘤大鼠的制作
其中10只8周龄大鼠用于制作种植性胃肿瘤模型, 参照陶凯雄等的方法[2]略做改进。
1.2.3 实验动物分组
分为2组, 每组8只:A组:正常鼠对照组;B组:Walker-256种植型胃肿瘤大鼠模型组 (从以上10只制作模型中选取确认种植性胃肿瘤大鼠模型建立成功的大鼠8只) 。
1.2.4 心脏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接种两周后采大鼠心脏血, 按试剂说明分离单个核细胞 (MNC) 。
1.2.5 RT-PCR方法检测大鼠MNC中IL-4、IFN-γ、GATA-3、T-betmRNA的表达
(1) 细胞总RNA的提取:参照总RNA抽提试剂盒W 6701使用说明操作。
(2) 第一链cDNA的合成:参照MMLV第一链CDNA合成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
(3) IL-4、IFN-γ、GATA-3、T-betDNA的体外合成。
1) 引物序列:表1中给出了引物序列。
2) PCR扩增条件:94℃预变性4min, 94℃变性30s, 54℃退火30s, 72℃延伸40s, 共35个循环, 72℃充分延伸10min, 4℃保存。
3) PCR产物DNA电泳观察鉴定后用GRS-1000凝胶成像分析系统, 测定产物DNA含量, 分别以IL-4、IFN-γ、GATA-3、T-betDNA灰度值与β-actinDNA灰度值的比值表示相对含量。
1.2.6 实体瘤及种植性胃肿瘤瘤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制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
2 结果
2.1 Walker-256种植性胃肿瘤大鼠的建立
图1给出本次实验的光镜图谱
A为本研究复制的腹水型肿瘤大鼠的腹水瑞氏-姬姆萨染色图 (40×) , B为实体瘤HE染色图 (40×) , C为种植性胃肿瘤HE染色 (40×)
从图1A—图1C可见, 种植性胃肿瘤瘤细胞与实体瘤、腹水瘤细胞同源。
2.2 RT-PCR检测结果
图2—图5给出RT-PCR检测结果。表2给出了各组大鼠MNC中IL-4、IFN-γ、GATA-3、T-bet基因表达强度。
*ttest, P<0.05vs.groupA
3 讨论
Th细胞亚群是评估机体免疫状态和免疫能力的一个综合指标, Yamazaki等[3]认为,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可很好地评价机体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 若细胞因子中以IFN-γ占优势, 患者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若以IL-4占优势则相反。一旦由Th1向Th2漂移, 造成免疫抑制状态,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将受到严重削弱。胃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NC) 体外诱生细胞因子时, Th1型细胞分泌的IFN-γ的水平明显降低, 而Th2型细胞分泌的IL-4的水平却明显升高, 提示Th1/Th2细胞的比例失调, 偏向于Th2型细胞。T-bet、GATA-3是转录因子, 它们在T细胞亚群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转录因子T-bet通过激活IFN-γ而发挥其对Th1细胞分化发育的正调控作用, 转录因子GATA-3通过激活IL-4而发挥其对Th2细胞分化发育的正调控作用, 两者最终决定了Th0向Thl/Th2的转化[4,5]。
本研究利用RT-PCR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IFN-γ、GATA-3、T-bet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显示Walker-256种植性胃肿瘤鼠IL-4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IFN-γ基因的表达水平则低于对照组 (P<0.05) 。种植性胃肿瘤鼠较正常对照组GATA-3表达增高 (P<0.05) , T-bet表达降低 (P<0.05) , 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肿瘤机体免疫状态存在Thl向Th2漂移的现象, 细胞免疫严重受抑制。该研究与李亚荣等关于人癌性腹水患者外周血Thl和Th2细胞免疫状态研究结果一致[6], 这也提示不仅人而且啮齿类动物癌性腹水机体也存在Thl/Th2平衡向Th2细胞漂移的现象我们的研究提示, 种植性胃肿瘤大鼠Thl/Th2平衡向Th2细胞漂移不仅是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异常、而且还涉及了T细胞亚群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肿瘤鼠体内转录因子的异常是决定Thl/Th2平衡比例失调的关键所在。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肿瘤免疫学已成为最活跃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之一。为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 我们可以采用能够提高Thl类细胞因子表达及抑制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新疗法, 激活免疫系统的生物效应, 对肿瘤进行杀伤或抑制, 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Shibata M, Nezu T, kanou H, et al.Decreased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12 and immune responses are marked in cachectic patients withcolorectal gastric cancer.J Clin Gastroenterol, 2002;34 (4) :416—420
[2]陶凯雄, 田源, 陈道达.鼠种植性胃肿瘤模型的制作方法及抗癌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9 (3) :229—231
[3] Yamazaki K, Yano T, Kameyama T, 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serum TH1/TH2 cytokines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Surgery, 2002;131 (Suppl1) :s236—241
[4] Yates A, Callard R, Stark J.Combining cytokine signalling with T-bet and GATA-3 regulation in Th1 and Th2 differentiation:a modelfor cellular decision-making.J Theoret Biol, 2004;231 (2) :181—196
[5] Mendoza L.A network model for the control of the differentiationprocess in Th cells.Biosystems, 2006;84 (2) :101—114
Th2类细胞因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90例, 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版) 》[7]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观察组中, 男29例, 女16例;年龄5个月至8岁, 平均 (3.71±1.21) 岁;病程为1~3 d, 平均 (1.74±0.51) d。对照组中, 男27例, 女18例;年龄7个月至7岁, 平均 (3.58±1.25) 岁;病程为1~3 d, 平均 (1.89±0.42) 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并发症;先天性疾病;心肺、肝肾功能显著异常;依从性差;过敏体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喜炎平、利巴韦林治疗, 静脉注射喜炎平注射液0.2~0.4 m L/kg;利巴韦林注射液15 mg/kg, 1次/d。另外, 根据患者的症状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如吹敷冰硼散用于口腔内伴有明显疱疹患者, 采取物理降温措施缓解发热症状, 部分感染患者表现出血象升高现象, 应当采用适宜的抗菌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清热解毒透疹方治疗, 即:鱼腥草3 g, 金银花4 g, 连翘4 g, 蒲公英5 g, 荆芥3 g, 白鲜皮3 g, 紫草5 g, 1剂/d, 水煎服, 100 m L/次, 2次/d, 早晚分服, 5 d为1个疗程。
1.4 指标检测及疗效评定
(1) 疗效评价[8]。治愈:治疗5 d后患儿恢复正常体温, 缓解并解除了口腔溃疡及疱疹症状, 没有出现新皮疹。显效:治疗5 d后患儿基本恢复正常体温, 且同治疗前相比, 口腔溃疡及疱疹症状明显改善, 新皮疹出现几率较小或无。有效:治疗5 d后患儿基本恢复正常体温, 口腔溃疡及疱疹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但仍然可见少数皮疹散分布。无效:同治疗前相比, 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细胞因子水平:入院时、治疗后第5天收集患儿外周静脉血3 m L置入试管, 用ELISA法检测IL-2、IL-4、IL-6、IL-10、TNF-α、TNF-γ血清浓度。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 (44/45) , 对照组为95.56% (43/45) ,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7,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90例手足口病患儿入院时各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5 d后, 观察组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病原主要为肠道病毒71型 (EV71) 与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CA16型) 。手足口病病原隐性感染比例大、难以鉴别和发现, 同时传染性强、排毒方式多样且时间长、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呈周期流行规律传播, 通常为2~3年流行1次, 其中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9]。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肛门等部位的红色丘疹, 部分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咳嗽、头痛等症状为主, 严重者可出现脑膜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急性迟缓性麻痹等, 甚至死亡。
学者发现手足口病患儿体内白细胞总数升高、细胞因子升高, 表明其发病与全身炎性反应 (SIRS) 相关[12]。研究显示, 免疫活化在手足口病患儿中起重要作用。宿主免疫系统失衡也可能是由于其免疫功能被过度激活造成, 这使抗炎细胞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异常分泌, 最终造成SIRS的出现。细胞因子包括抗炎介质和促炎介质两类, 前者主要有IL-10、IL-13、IL-4等, 后者主要包括TNF-α、IL-1β、IFN-γ、IL-6、IL-8等。当患儿感染病毒后, 病毒的复制和入侵会受到自然杀伤细胞的阻碍, 此外病毒入侵会激活免疫T细胞, 使得后者大量增殖并有大量抗炎和促炎的细胞因子被释放出来, 严重影响机体的健康。抗炎和促炎细胞因子被活化后也会使得其他免疫细胞相应被激活, 使得释放的炎性因子越来越多, 造成放大效应和连锁反应, 进而导致机体出现严重的全身炎性反应, 在临床上也可观察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14]。所以可通过对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进行上调或下调, 以免疫治疗抑制手足口病的进展, 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细胞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可见, 应用手足口病方可调节细胞因子水平, 达到抗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手足口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时疫”、“温病”[17], 结合该病临床常见发热、手足、口腔疱疹的特点, 中医辨证治疗中主要是清热解毒透疹, 此药方配伍的中药为鱼腥草、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荆芥、紫草、白鲜皮。其中, 鱼腥草、连翘、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白鲜皮祛风止痒, 荆芥解表透疹,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诸药合用既有清热解毒之效, 又有透疹之功, 为治疗手足口病的良药, 且不良反应少, 无肝肾功及血液系统的损害。中医药用于手足口病临床治疗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因此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与手段, 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庆峰.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1) :15-16.
[2]黄何清, 周祖模.119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与药物治疗分析[J].中国药业, 2011, 20 (21) :84-85.
[3]曾艳梅.阿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20) :111-112.
[4]远近德.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J].天津中医, 1985 (5) :42.
[5]张国梁, 李泽庚, 尚丽莉, 等.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实践回顾性分析 (三) [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 23 (11) :1003-10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73.
[8]郭改玲, 李兰霞, 张玉春, 等.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血糖和乳酸检测对小儿手足口病早期诊断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6) :2173-2174.
[9]CASTILLO L.High elevated ferritin levels and the diagnosis of HL H/Sepsis/SIRS/MODS/MAS[J].Pediatr Blood Caner, 2008, 51 (5) :710-711.
[10]金伯泉.医学免疫学[M].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5.
Th2类细胞因子 篇7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炎症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研究表明, 在心力衰竭的患者的血清炎性标志物如TNF-α、IL-18和CPR等均升高, 且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 但是到目前为止, 仍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可以利用炎性标志物去指导心力衰竭的治疗[5]。该实验研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标志物和细胞因子与心功能的关系, 旨在为心力衰竭的炎症因子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并为临床治疗疗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60例, 其中男性32例, 女生28例, 平均年龄为 (52.7±6.9) 岁, 其中NYHAⅡ级18例, NYHAⅢ级23例, NYHAⅣ级19例;对照组50例,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27例, 平均年龄为 (54.1±7.2) 岁。
1.2 纳入标准
入选的110病例分别来自某市人民医院, 参照陈灏珠主译[美]《临床心脏病学》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的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并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分为心功能分为4级。观察组应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NYHA心功能分级在Ⅱ~Ⅳ级, 年龄介于40~80岁的患者, 排除梗阻性心肌病、瓣膜病、缩窄性心包炎、大量心包积液、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 感染性心内膜炎, 以及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 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对照组选择在以上医院体检的健康人, 年龄介于40~80岁。
1.3 观察指标和方法
入院后当天进行对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分别采集患者和健康人上肢肘静脉血4 mL, 离心分离血清, 采用ELISA法检测CRP、TNF-α和IL-6。选择IFN-γ/IL-4代表Th1/Th2比值, 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检测程序: (1) 加样:标准曲线设置:以一条8孔设置, 每孔加入样品稀释液100μL, 取样品100μL至A孔依次稀释至G孔 (第7孔) , 第8孔为空白对照, 各孔浓度依次为:2 000, 1 000, 500, 250, 125, 62.5, 31.3, 0 pg/mL, 必要时置复孔。余各孔依次加入阴性血清及待测样品各100μL。 (2) 将反应板置37℃120 min。 (3) 洗板:用洗涤液将反应板充分洗涤6次向滤纸上印干。 (4) 每孔加酶标抗体工作液100μL。 (5) 将反应板置37℃45~60 min。 (6) 洗板:同前。 (7) 每孔加OPD底物工作液100μL置37℃暗处反应5~10 min。 (8) 每孔加入50μL终止液混匀。 (9) 于490 nm处测吸光值, 换算出中因子表达量。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多组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心力衰竭与健康人血清CRP、TNF-α和IL-6水平
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CRP、TNF-α和IL-6显著升高, 且与心功能的密切相关, 表现为随着心功能的恶化, 上述炎性因子升高越明显。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与NYHAII级相比, P<0.05;★与NYHAIII级相比, P<0.05。
3.2心力衰竭与健康人外周血Th1/Th2比值
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Th1/Th2比值明显升高, 随着心功能的恶化, 其升高趋势越明显, 提示T细胞亚群Th1/Th2比值与心功能关系密切, 与心功能的恶化程度呈正相关。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与NYHAII级相比, P<0.05;★与NYHAIII级相比, P<0.05。
3讨论
Th1, Th2型细胞是CD4+T辅助细胞的两个亚群。Th1细胞主要分泌细胞因子IL-2, IFN-γ等, 具有免疫杀伤作用。Th2细胞主要分泌细胞因子IL-4, IL-5, IL-6, IL-9, IL-10及IL-18,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6]。正常情况下, Th1/Th2细胞因子相互介导, 相互抑制, 处于平衡状态, 当两者之间的比例失衡时往往会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Th1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代表促炎作用, Th2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代表抑炎作用[7]。
炎症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8], 该实验的结果亦表明, 心力衰竭的患者外周血清中一些常见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且与心功能的恶化程度呈正相关。Th1/Th2的失衡也就是机体促炎作用和抑炎作用的失衡, 当Th1/Th2的比值上升时, 促炎作用大于抑炎作用, 机体呈现出明显的炎症状态。在该实验的观察中, 心力衰竭患者Th1/Th2比值上升, 说明患者机体内炎症活动明显, 炎症的发生与心衰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在临床治疗中, 监测血清炎症因子如CRP、IL-6和TNF-α等的变化, 以及Th1/Th2细胞的改变, 对于判断心衰患者的病情发展和严重程度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 目前临床上仍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可以利用炎性标志物去指导心力衰竭的治疗[5]。
参考文献
[1]何文俊, 张涛, 蒋学俊, 等.炎症因子与慢性心力衰竭[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5 (2) :457-460.
[2]顾东风, 黄广勇, 何江, 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1) :3-6.
[3]Wrigley Benjamin J, Lip Gregory YH, Shantsila Eduard.The role of monocytes and inflammation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heart failure[J].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2011, 13 (11) :1161-1171.
[4]周素平.炎症和心力衰竭[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7, 28 (3) :493-496.
[5]Biykem Bozkurt, Douglas L, Mann, et al.Bio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heart failure[J].Heart Failure Reviews, 2010, 15 (4) :331-341.
[6]Ismail Tabasum, Shafi Syed, Gupta Amit, et al.Study of the adjuvantici-ty of lysine lipopeptides;carbamate analogs elicit strong Th1and Th2response to ovalbumin in mice[J].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11, 11 (11) :1855-1863.
[7]Yang Xia, Qian Feng, He Hai-Yang, et al.Effect of thymosin alpha-1on subpopulations of Th1, Th2, Th17, and regulatory T cells (Tregs) in vitro[J].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2012, 45 (1)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