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共8篇)
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 篇1
分娩时产妇的剧烈疼痛、焦虑、紧张等不仅可以引起产妇的全身应激反应而且持续严重疼痛和相应的应激反应也可引起产妇呼吸、循环及其他生理功能的明显改变,并对胎儿及新生儿产生负面影响[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产妇不能忍受剧烈产痛,分娩镇痛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打破了“分娩必痛”的传统观念。分娩镇痛的方法很多,持续硬膜外镇痛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式,随着镇痛技术的发展和改进脉冲式自控硬膜外镇痛方式也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拟对比恒等给药的硬膜外阻滞麻醉与脉冲式注射给药的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孕妇产妇的影响,探讨两种方法对产妇血清IL-6、TNF-α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手术,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减少产妇家庭经济负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在妇产科住院并需要进行分娩的正常初产妇120例,ASAⅠ级,20~40岁,单胎,头位,足月(孕龄38~41),无胎膜早破,体重指数BMI<27kg/m2,胎儿情况正常,无产科合并症、并发症和麻醉禁忌症,经产科医师评价能阴道分娩。按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scale,HAS)的标准单独进行焦虑、抑郁状态评分,要求无焦虑(HAS<6分)为准入。均排除:分娩前检测胎盘功能发育不全、心功能异常、肝肾功能障碍及有内分泌功能异常等疾病的产妇。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60例。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孕龄、穿刺镇痛前宫口扩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镇痛方法
两组产妇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所有产妇在出现规律性宫缩,同时宫口扩张3c m以上时,要求产妇采取侧卧位,并于L2~3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置入导管并将其固定。先给予混合1/20万的1.5%利多卡因3m L的实验量,3min后观察若产妇无全脊麻和入血症状,再推注0.4ug/m L的舒芬太尼混合0.125%的盐酸罗哌卡因8m L。A组给予脉冲式泵注射给药的硬膜外阻滞麻醉,40min后连接好爱朋ZZZB全自动注药泵,0.4ug/m L的舒芬太尼混合0.075%的罗哌卡因6~10m L/h脉冲式注射给药,产妇根据疼痛程度可以自控给药3~5m L/次锁定时间15min,极限剂量30m L/h;B组给予持续恒定的硬膜外阻滞麻醉,40min后将镇痛泵连接好以行持续硬膜外镇痛,麻醉药物主要为:0.4ug/m L的舒芬太尼混合0.075%的罗哌卡因,输注设置为8m L/h;单次追加5m L/h;安全间隔时间15min。两组患者全程不关闭镇痛泵,根据术中的情况,如镇痛效果不满意再追加0.4ug/m L的舒芬太尼混合0.125%的盐酸罗哌卡因5m L。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围术期生命体征的变化,分别于宫口开至2~3cm(T1)、镇痛开始后30min(T2)、胎儿分娩时(T3)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分(VAS);记录两组产妇产程时长(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药物总量,统计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剖宫产、顺产、阴道助产)以及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结局;并分别于T1、T3及分娩后24 h(T4)抽取产妇外周血10m L,其中5m L采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6、TNF-α的含量,另外5m 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型资料统计比较前予以正态性检验及采用Levene检验法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Fisher’s Exact Test)法检验,检验水准均取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以及术中药物总用药量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T1时刻VAS评分无差别,T2,T3时刻A组产妇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且A组产妇术中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的总用药量也明显低于B组,P<0.05,见表1。
注:*表示与B组相比,P<0.05
2.2 两组围产指标及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IL-6、TNF-α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两组产妇CD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两组T3、T4时刻CD3+、CD4+、CD4+/CD8+均高于T1时刻,且B组T4时刻CD3+、CD4+、CD4+/CD8+显著低于A组,P<0.05;A组T3时刻IL-6、T3时刻IL-6、TNF-α高于T1时刻,B组T3、T4时刻IL-6、TNF-α高于T1时刻,且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a表示与T1时刻相比P<0.05,b表示与T2相比P<0.05,*表示与A组同时点相比P<0.05
3 讨论
减少产妇分娩疼痛不仅显示了对产妇个体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理想的分娩镇痛应具备对母婴影响小;给药方便,起效快且作用可靠,满足整个产程的镇痛需求;避免运动神经阻滞,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运动;产妇清醒可参与分娩过程;必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要[2]。但是近年来分娩镇痛是否会影响母体和胎儿内环境稳定,特别是对母体和胎儿免疫系统的影响,是目前较关注的问题。
持续硬膜外镇痛可以减少产妇药物注射次数,提供更为稳定的无痛状态,缓解产妇的紧张心情,提高分娩率[2,3]。持续硬膜外麻醉给药可以极有效地阻滞疼痛,且麻醉药浓度很低,不影响产妇的生命体征,且产妇宫口扩张迅速,可以在完全无痛状态下度过产程和完成分娩,同时子宫体部运动神经末梢未被阻滞,保证了宫缩力的正常,不会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4]。脉冲式自控硬膜外镇痛可使产妇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控用药量,阻滞水平恒定,镇痛持续稳定,且起效快,副作用少,用药量小,恢复快,产妇的生命体征平稳,从而降低了剖宫产率[5,6,7]。在本研究结果说明两种镇痛方式均不影响产妇的产程及新生儿的安全,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T2,T3时刻A组产妇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且A组产妇术中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的总用药量也明显低于B组,则显示出脉冲式注射给药的优势,产妇镇痛效果更完全且用药量更小。
分娩时的焦虑紧张情绪和疼痛等均可导致产妇发生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变化,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的发生[8,9,10]。研究表明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细胞因子和内分泌素等参与调节免疫反应。IL-6是急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是导致术后免疫损伤的主要细胞因子,而TNF-α是炎症发生时的启动因子,能够放大炎症反应作用[11,12]。T淋巴细胞亚群是免疫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群,CD3+、CD4+、CD8+是细胞免疫中主要调节细胞,CD4+/CD8+的平衡反应了机体的免疫功能情况,其比例的高低表明免疫功能亢进及免疫功能的降低[13,14,15]。在本研究中B组T4时刻CD3+、CD4+、CD4+/CD8+显著低于A组,B组T3、T4时刻IL-6、TNF-α显著高于A组,表明脉冲式自控硬膜外镇痛减少了产妇的应激和免疫抑制,这可能于减少了产妇的焦虑以及更完善的镇痛有关。降低产妇的焦虑不仅能够增加镇痛效果并且能够增加产妇对疼痛的耐受性,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减少疼痛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16,17]。
总之,脉冲式分娩镇痛注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妇分娩期的疼痛、减少用药量而且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应激对产妇免疫功能的抑制。
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 篇2
【摘 要】目的:研究实用McAb-A-E直接法检验T淋巴细胞亚群时用一次性Eppendorf离心管替代玻璃试管作为反应管。方法:同一份标本分别用Eppendorf离心管(0.5ml)和小号玻璃试管同时检验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其值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用 20例标本对比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经配对t检验处理分析,两组CD3 (t=-0.220,P=0.829)、CD4(t=1.143,P=0.267)、CD8(t=-0.487,P=0.638)、CD4/ CD8(t=1.607,P=0.124)比较,四项统计结果的P值均大于0.05(P>0.05),玻璃和高分子有机物两种不同反应器材的检验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实用McAb-A-E直接法检验淋巴细胞CD3、CD4、 CD8抗原性,可以用一次性Eppendorf离心管替代玻璃试管。
【关键词】实用McAb-A-E直接法;T淋巴細胞亚群检验;一次性Eppendorf离心管;替代。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26-02
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5月本科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6例为毛细支气管炎组。所有患儿均为首次感染性喘息发作,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诊断标准[2], 男21例, 女15例;年龄3~20个月, 平均年龄 (8.19±4.96) 个月;体重6.5~13.5 kg, 平均8.9 kg;病程6~19天, 平均9天。排除支气管炎、婴幼儿哮喘和先天性心脏病等。正常对照组为门诊健康体检儿童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4~22个月, 平均年龄 (8.63±3.66) 个月;体重3.9~11.0 kg, 平均6.9 kg;无过敏性疾病史, 近两周无呼吸道感染。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取得入选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
1.2 检测方法
毛细支气管炎组患儿入院诊断明确后于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颈静脉血4 ml, 正常对照组在取得家长同意后空腹采集颈静脉血4 ml, 分别为静脉肝素抗凝血和非抗凝血各2 ml。抗凝血用于检测T细胞亚群, 方法为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 (六色流式细胞仪, 美国BD公司) 检测血清CD3+T、CD3+CD4+T、CD3+CD8+T, 试剂盒由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非抗凝血2 ml, 于3 500 r/min离心10分钟, 分离血清后置于-20℃冰箱保存待检, 用于集中检测IFN-γ和IL-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血清IFN-γ和IL-6, 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所有检测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毛细支气管炎组和正常对照组T细胞亚群系列水平比较, 毛细支气管炎组CD3+CD4+T、CD3+CD8+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毛细支气管炎组CD3+T、CD3+CD4+T/CD3+CD8+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 毛细支气管炎组和正常对照组IFN-γ、IL-6水平比较, 毛细支气管炎组IFN-γ降低, IL-6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期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 也是婴幼儿住院的主要原因, 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关注, 其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喘憋, 认为其机制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是判断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重要指标。
T淋巴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进入外周血。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方面起着核心作用。根据T淋巴细胞不同的表面标记和功能可分为CD3+T、CD3+CD4+T和CD3+CD8+T亚群。T细胞亚群中CD3+T是所有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是机体细胞免疫的基础;CD3+CD4+T细胞又称辅助性/诱导性T淋巴细胞Th, Th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辅助B细胞和效应T细胞活化, 促进体液和细胞免疫, 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3];Th1和Th2是Th细胞的两个亚群, Th1细胞主要分泌IFN-γ、IL-2和TNF-α等炎症因子, 在抗细胞内病原体 (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等) 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等炎症因子, 能激活B淋巴细胞合成Ig E和Ig G,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过敏性和感染性疾病, 在拮抗细胞外病原体 (如细菌、寄生虫) 、B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哮喘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 还可通过负性调节机制抑制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当它们维持在一定平衡状态时, 机体行使生理防御、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免疫功能。一旦平衡状态被打破, 出现Th1或Th2增多, 表现为Th细胞向Th1或Th2偏移, 称之为Th1或Th2优势状态。CD3+CD8+T细胞又称抑制性/杀伤性T淋巴细胞Ts, Ts细胞直接损伤靶细胞, 抑制免疫功能[4]。Th、Ts细胞在功能上相互诱导、相互制约, 形成T细胞网络, 对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维持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正常情况下CD3+CD4+T/CD3+CD8+T比值维持动态平衡, 是反映免疫系统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指标, 一旦失去平衡, 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而致病[5]。
Roe等[6]认为在毛细支气管炎中, 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可能被诱导产生编程性细胞死亡, 导致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一过性减少。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主要表现类似哮喘样发作, 结合哮喘发病机制, 认为其机制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研究报道毛细支气管炎患者CD3+CD4+T/CD3+CD8+T比值增高[7]。本研究中, 毛细支气管炎组CD3+CD4+T、CD3+CD8+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CD3+T百分比增高, CD3+CD4+T/CD3+CD8+T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在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感染期存在T细胞亚群紊乱, 这与国内某些研究中发作期哮喘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有类似变化[8]的结论相同。
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 与病毒直接引起的细胞病理改变、免疫反应以及个体遗传差异性等的共同作用有关[9], 其中免疫学机制是致病的重要过程, 有研究显示, 毛细支气管炎和儿童哮喘可能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10]。T淋巴细胞Th1/Th2亚群比例和功能失衡是哮喘的重要免疫发病机制, 表现为Th1细胞功能低下, Th2细胞功能亢进。目前很多实验显示, 在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过程中, Th1/Th2处于失衡状态, Th2类细胞因子表达和释放增加, Th1类细胞因子相对受抑制, 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体内呈现Th2优势免疫应答[11]。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毛细支气管炎患者IFN-γ明显降低, 而IL-6升高[12]。本研究结果亦显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时IFN-γ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而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Bueno SM等报道相符。提示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感染期发生细胞免疫失调, 即Th1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Th2细胞功能亢进。
IL-6是B细胞产生抗体所必需的分化因子, 可促进B细胞分化, 且辅助Th2细胞产生IL-4, IL-4在Ig E产生中起关键作用, 并可促进Ig E合成分泌亢进。IFN-γ由吞噬细胞和活化的Th1细胞分泌, 调节免疫反应, 最重要的是诱导Th0细胞向Th1转化, 通过抑制IL-4的产生而对抗Th2细胞的功能。因此,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h细胞功能紊乱是导致患儿发生喘息的免疫学机制。
Puthothu等[13]认为, 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与Th1/Th2细胞的免疫失衡有关, 在RSV感染过程中, 伴随疾病进展, Th2细胞反应占优势, 而在疾病恢复期Th1细胞反应占主导。婴幼儿严重的RSV感染更易发展为哮喘, 而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占主导[14]。
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组50例,均为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经门诊确诊病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9~64岁。正常对照组32例,年龄24~63岁,男性16例,女性16例。均为江苏省中医院健康体检者,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无皮肤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无免疫制剂应用史。
1.2 检测方法
1.2.1 T淋巴细胞亚群
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采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Simultest IMK-Lymphocyte试剂盒,试剂盒中的双色荧光抗体均是FITC和PE标记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atalog No.340182。取肿瘤患者的外周静脉血,肝素抗凝,采用BD公司生产的Smultest IMK-Lymphocyte双色直标的免疫荧光试剂盒,按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染色,使用BD公司提供的质控微球调校流式细胞仪使其分辨率达到最佳工作状态。采用BD公司的Simul SET自动软件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和分析,计数成熟的T淋巴细胞亚群所占的百分率,T淋巴细胞(CD3+)、T辅助/诱导细胞亚群(CD3+CD4+)、T抑制/毒性细胞亚群(CD3+CD8+),同时还可以得到T辅助细胞/T抑制细胞的比值(CD3+CD4+/CD3+CD8+)。
1.2.2 TNF-α血清含量测定
由上海森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采用ELISA操作方法,均按试剂盒说明要求进行。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均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银屑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P<0.05
2 结果
2.1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银屑病组的CD4+(%)和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和P<0.05。银屑病组的CD8+(%)结果较对照组略有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TNF-α测定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组的TNF-α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银屑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银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T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疾病。T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银屑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主要的调节及效应细胞,可通过对抗原的识别、处理、递呈引起多种细胞因子同多种细胞之间的网络联系,构成维持免疫功能的生理状态平衡。T淋巴细胞是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及多种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等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我们的实验结果中显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所占的百分率和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发生紊乱,T淋巴细胞确实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免疫,尤其是与T细胞密切相关,异常的T细胞功能导致继发性的表皮KC(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2]。Kastelan等[3]认为,具有特殊活性的CD4+T细胞在皮肤局部聚集,同时分泌细胞因子,产生一个I型细胞因子环境,为CD8+T细胞进一步活化提供了基础。CD8+T细胞的活化提供最终触发了银屑病复杂的级联应,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CD4+、CD8+T细胞,特别是Th1型细胞、I型细胞毒性T细胞与KC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表明T细胞在银屑病皮损的发生,发展及维持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寻常型银屑病在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作用中又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因子反应,共同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说明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疾病过程中,其血清中TNF-α确实存在高于正常人水平的TNF-α,其结果与Chodorowska[4]报道结果一致。冯峥等[5]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检测1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清中TNF-α浓度和皮肤标本中TNF-α及其受体的分布。TNF-α水平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及皮肤组织中均高于正常人。TNF-α是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多肽调节因子,除了有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外,还有促炎症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与机体的炎症免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TNF-α是-种与银屑病免疫炎性反应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不仅能够诱导皮肤内粘附分子的表达,促进淋巴细胞的浸润,加速朗格罕细胞的成熟,增强其活化T细胞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6]。TNF-α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其机制为TNF-α可增加角质形成细胞TNF-α受体结合而促进增生,同时TNF也是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促进皮损的炎症形成[7]。TNF-α作为促炎性因子,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8,9]。因此,银屑病是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可能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环节,免疫活性细胞和TNF-α等细胞因子通过免疫-炎症网络形式的相互作用而共同参与银屑病的致病过程并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及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的T淋细胞亚群和TNF-α对银屑病的治疗和疾病发展的机制探讨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为进一步研发银屑病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虽然T淋巴细胞和TNF-α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因素可能是整个机体防御系统对致病因素反应的一部分,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中的许多细节尚未阐明,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许多包括遗传在内的各种其它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从分子水平对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各个角度对这一疾病有更进一步研究,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发掘出更好的治疗策略。
摘要:目的了解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50例银屑病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寻常型银屑病组的CD4+百分率和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血清TNF-α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增高(P<0.01)。结论银屑病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发生紊。TNF-α是一种与银屑病免疫炎性反应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和TNF-α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及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
参考文献
[1]郑敏.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3):121-123.
[2]郑敏.银屑病是细胞免疫介导性疾病?[J].中华皮肤病科杂志,2002,35(2):85-87.
[3]Kastelan M,Massari LP,Pasic A,et al.New trends in the immuno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J].Acta Dermatovenerol Croat,2004,12(1):26-29.
[4]Chodorowska G.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IFN-r and TNF-αinpsoriatic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Local treatment with dithranol ointment[J].J Eur Acad Der matol Venereol,1998,10(2):147-151.
[5]冯峥,葛萍,李恒进,等.银屑病患者血清TNF2α浓度及其在皮损中的表达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5,26(2):81-83.
[6]Schopf RE,Aust H,Knop J.Treatment of psoriasis with the chimeric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fliaimab[J].J Am acad Dermatok,2002,46(6):886-891.
[7]杨志波,向亚萍,欧阳恒.银屑病患者口服竹黄颗粒剂前后血清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的比较[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3(6):423.
[8]Gisondi P,Gubinelli E,Cocuroccia B,et al.Targeting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 the Therapyof Psoriasis[J].CurrDrug Targets Inflamm Allergy,2004,3(2):175-183.
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急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有明显的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症状, 妇科体格检查与B超检查均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关于急性盆腔炎的最低标准、附加标准及特异标准[3];②首次发病, 就诊前未用过抗炎及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排除标准:①盆腔结核、盆腔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其他妇科盆腔疾病患者;②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 以及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及脏器疾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其他感染性或免疫性疾病患者, 以及进行抗炎、免疫治疗的患者;⑤不合作者或精神病患者等。共纳入56例, 设为观察组;患者年龄17~47岁, 平均 (36.6±12.5) 岁;病程3~21天, 平均 (11.0±9.5) 天;可能病因或检查结果:感染24例, 人工流产12例, 放置宫内节育器11例, 其他9例。另选取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女性50例为对照组, 年龄21~52岁, 平均 (36.5±10.5) 岁。本研究均已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体重指数 (BMI) 、月经、婚姻、妊娠及性生活史、职业等一般情况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于就诊或体检当日9时前, 观察组患者另于治疗后门诊复查时9时前, 分别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 分注3管, 经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分离血清。应用Array Protein System测定仪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水平;应用EPICS-XL型流式细胞仪以单克隆抗体醛化红细胞花环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 的百分率;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EusA法检测IL-2水平;仪器均购自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 均使用仪器配套试剂, 严格按规程和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与判断结果, 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 计量资料用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相关性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外周血CRP、IL-2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如表1所示, 可见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 CRP水平显著升高, CD8+水平升高, IL-2、CD3+、CD4+、CD4+/CD8+水平降低或显著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观察组治疗后, CRP水平显著降低, CD8+水平降低, IL-2、CD3+、CD4+、CD4+/CD8+水平升高或显著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各指标水平相当,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急性盆腔炎患者外周血CRP、IL-2与CD4+/CD8+间的相关性
如表2所示, 经Spearman相关分析, 急性盆腔炎患者外周血CRP、IL-2与CD4+/CD8+间, 两两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CRP分别与IL-2、CD4+/CD8+呈显著负相关, IL-2与CD4+/CD8+呈显著正相关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急性盆腔炎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而且患者渐呈低龄化。在临床工作中, 以支原体感染较为常见, 可占60%~70%。在其病理生理机制中, 不仅与感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细胞因子的分泌、免疫功能的失调也参与了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4]。
注: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
注:急性盆腔炎患者外周血CRP、IL-2与CD4+/CD8+之间, 两两指标比较, *P<0.01。
CRP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糖蛋白, 能激活补体, 促进粘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在感染早期即迅速升高, 升高程度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而随着有效治疗, 恢复期血清CRP浓度一般可接近正常水平, 因此CRP被认为是感染性疾病和炎症一种敏感而非特异诊断指标[5]。在人体, 具有临床意义的T淋巴细胞亚群主要为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 (Tc) 、辅助T细胞 (Th) 、抑制细胞 (Ts) 以及Th/Ts比值, Tc、Th、Ts分别表达为CD3+、CD4+、CD8+T淋巴细胞, 是反映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其数量和功能异常则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刘瑞芬等[6]认为急性盆腔炎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 (Tc) 、辅助T细胞 (Th) 水平的降低和抑制细胞 (Ts) 水平的增高。这可能是病原体感染原因导致的机体免疫机能低下。许多研究[7,8]表明, 血清IL-2是参与机体炎症和免疫调控的重要细胞因子, IL-2水平的降低, 可使免疫应答明显降低。李红梅等[9]研究发现, 急性盆腔炎患者血清IL-2水平降低, 认为其原因在于炎症反应引起SIL-2R水平升高, SIL-2R是一种封闭因子, 具有直接与血循环中的IL-2、膜IL-2R竞争结合的能力, 因此影响IL-2与膜IL-2R结合, 阻断了IL-2生物学功能的发挥;此外, 患者IL-2水平的降低还与T细胞减少有关, 其原因在于几乎所有激发T细胞均可分泌IL-2, 其中Th占80%, 因此, IL-2水平高低反映Th细胞功能[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急行盆腔炎患者, 急性期血清CRP、CD8+水平升高, IL-2、CD3+、CD4+、CD4+/CD8+水平降低, 与健康女性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而有效治疗后, 患者的上述指标基本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范围。进一步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CRP、IL-2与CD4+/CD8+间, 两两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CRP分别与IL-2、CD4+/CD8+呈显著负相关, IL-2与CD4+/CD8+呈显著正相关 (P<0.05) , 其原因在于急行盆腔炎的发生发展, 感染、炎症与免疫反应等参与其中, 且可能是快速和同步的。综上所述, 可见急性盆腔炎患者血清CRP、IL-2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密切相关, 联合检测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判定和免疫疗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4-246.
[2]Vicetti Miguel RD, Chivukula M, Krishnamurti U, et al.Limitations of the criteria used to diagnose histologic endo-metritis in epidemiolog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re-search[J].Pathol Res Pract, 2011, 15, 207 (11) :680-5.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69-1372.
[4]zbay K, Deveci S.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vaginal colourDoppler findings, infectious parameters and visual analoguescale scores in patients with mild acute pelvic inflammatorydisease[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11, 156 (1) :105-8.
[5]Schmidt J, Warrington KJ.Polymyalgia rheumatica and giantcell arteritis in older patients:diagnosis and pharmacologicalmanagement[J].Drugs Aging, 2011, 28 (8) :651-66.
[6]刘瑞芬, 杨晓娜.盆腔炎颗粒对血瘀兼肾虚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 (9) :841-843.
[7]曾倩, 靳素萍, 曾庆秋, 等.盆腔炎性疾病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s-IgA的相关性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 (2) :211-212.
[8]Chen KS, Wang PH, Yang SF, et al.Significant elevation ofa Th2cytokine, interleukin-10, in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J].Clin Chem Lab Med, 2008, 46 (11) :1609-16.
[9]李红梅, 张三元.慢盆宁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调节[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 (11) :3081-3082.
韭子对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昆明系小鼠, 雌雄兼用, 6至8周龄, 体重 (20±2) g, 购于佳木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 药物和仪器
韭子、黄芪购于佳木斯药材公司。取50g加水500mL文火煎煮2h, 去渣浓缩为50mL备用, 实验时需将制剂经浓缩灭菌处理。环磷酰胺 (CY) 为上海华联制药公司产品;PRMI-1640为GIBCO公司产品;淋巴细胞分离液为天津血研所产品;抗小鼠CD3、抗小鼠CD4、抗小鼠CD8单克隆抗体购于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D公司产品。
1.3 实验分组及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建立[5]
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 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第2组为免疫低下对照组;第3组为正常服药组;第4组为韭子治疗组;第5组为黄芪治疗组。第2组、第4组、第5组造免疫低下模型, 剂量为80mg/kg, 第1、2、3天连续腹腔注射CY;第1组、第2组灌服生理盐水;第3组、第4组灌服韭子液1.24g/kg;第5组灌服黄芪液2.08g/kg;各组灌胃体积相同, 0.5mL/只, 1次/天;共灌服10d, 第11天检测指标。
1.4 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6]
断颈处死小鼠, 75%酒精中浸泡消毒, 无菌取脾脏, 剪碎, 研磨, 过200目钢网、不完全RPMI-1640培养液冲洗制成脾细胞悬液 (在冰盒内操作) , 将脾细胞悬液缓慢置于配好的淋巴细胞分离液 (比重为1.080的聚蔗糖-泛影葡胺) 上分离淋巴细胞, 以2000转离心20min后取第2层云雾状的低密度细胞, 再经不完全培养液1000r/min离心洗涤两次后, 调整细胞数配成1×106/mL的细胞悬液。将细胞悬液分别加入2个试管内, 1mL/管。第1管加入FITC标记的抗小鼠Thy-1 (CD3+) McAb40μL、第2管同时加入PE标记的抗小鼠L3T4 (CD4+) McAb和FITC标记的抗小鼠Lyt-2 (CD8+) McAb各20μL, 作用30min, 然后加入2mL红细胞裂解液孵育10min, 再加2mLPBS液1000r/min离心5min, 重复PBS液洗两遍后弃去上清。上流式细胞仪检测106个细胞中各细胞亚群的比例。
2 结果
见图1及表1。
均与模型组比较, *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与黄芪组比较, &P<0.05
结果表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的CD4+亚群的比例、CD4+/CD8+的比值明显降低,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01) ;韭子治疗组与黄芪治疗组均能提高模型组小鼠的CD4+亚群的比例, 提高CD4+/CD8+的比值, 已达到了正常组水平;韭子治疗组与黄芪治疗组之间比较有差异 (P<0.05) , 韭子治疗组的作用低于黄芪治疗组;韭子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正常服药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而模型组CD8+亚群的比例虽有上升趋势, 但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防御、免疫调节、免疫监视及免疫修复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机体的自身稳定和免疫平衡至关重要。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根据T细胞的功能不同可将其分为辅助性T细胞 (Th) 、细胞毒性T细胞 (CTL) 、抑制性T细胞 (Ts) 。其中Th细胞 (CD4+) 和TS细胞 (CD8+) 的相互协调是调控的重要环节之一。CD4+/ CD8+的比值反映机体免疫内环境是否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两者平衡决定了免疫反应的总效应, 若比值偏离正常值, 说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本次实验中, CY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Th (CD4+) 细胞明显降低, CD4+/CD8+比值偏离正常组水平, 提示模型小鼠T细胞亚群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导致小鼠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造成小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韭子可改善CY引起的CD4+亚群比例的降低、CD4+/CD8+比值的降低, 说明它们对模型小鼠T细胞功能有增强作用, 并通过主要增强CD4+细胞调整CD4+/CD8+的比例失调, 提示它不仅对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还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上述研究提示,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长期口服韭子以增强免疫功能, 预防某些疾病, 为临床应用韭子提供了实验依据。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其有效成分的提取、作用环节的进一步研究、适应证的范围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韭子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建立小鼠免疫功能低下模型,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小鼠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韭子可改善环磷酰胺引起的CD4+亚群比例的降低、CD4+/CD8+比值的降低, 说明它对模型小鼠T细胞功能有增强作用, 并通过增强CD4+细胞调整CD4+/CD8+的比例失调。结论:韭子不仅对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还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关键词:韭子,免疫功能低下,T细胞亚群,流式细胞仪
参考文献
[1]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第2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509-510
[2]黄泰康, 丁志遵, 赵守训, 等.现代本草纲目[M].下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 1944
[3]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2, 396
[4]于艳.韭子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6, 29 (1) :19-20
[5]苗明三.薏苡仁多糖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 2002, 30 (5) :49-50
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昆明雄性小鼠,体重18~20 g,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军)2002-001。
1.2 大豆异黄酮的制备与鉴定
按文献[6]的方法进行。
1.3 动物实验方法
雄性昆明种小鼠90只,领养后适应喂养3 d,换15%酪蛋白合成饲料(饲料配方参照AIN-76略有改进)适应5 d,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辐射对照组和辐射补充SI组,每组30只,正常组和辐射对照组继续喂15%酪蛋白饲料,辐射补充SI组在15%酪蛋白饲料的基础上添加0.5%的大豆异黄酮,喂养两周后,两个辐射组进行4.0Gy的γ射线照射,于照射后两周分批杀死小鼠取血、胸腺和脾脏,测定小鼠外周血、脾脏和胸腺T细胞亚群CD3、CD4、CD8分子表达。
1.4 主要仪器、试剂
137Cs辐射源: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提供,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BD公司。
红细胞裂解液(lysing solution):BD PharMingen 公司,R-PE anti-mouse CD3:BD PharMingen 公司,FITC anti- mouse CD8a:BD PharMingen 公司,FITC anti- mouse CD4:BD PharMingen 公司。
1.5 主要检测指标及方法
1.5.1外周血T细胞亚群测定样品的制备
剥眼球取血0.1 mL,迅速注入肝素化的EP管中颠倒混匀,吸取100 μL至FACS专用管中备用;同时制备二份样品。
1.5.2胸腺、脾脏T细胞亚群测定样品的制备
无菌取小鼠新鲜胸腺、脾脏于不锈钢网上剪碎,用注射器芯研磨成单细胞悬液,使0.1 mL PBS中含106个细胞备用;同时制备二份样品。
1.5.3 T细胞亚群的测定方法
取上述制备好的胸腺、脾脏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测定样品加入单抗:一份样品中加入R-PE anti- mouse CD3 1μg和FITC anti- mouse CD4 1μg;另一份样品中加入R-PE anti-mouse CD31 μg和FITC anti-mouse CD8a1 μg;冰盒中放置30 min。以上两份样品中均加入红细胞裂解液2 mL(将储存液用蒸馏水稀释10倍后使用),混匀后置室温15 min,1500 r·min-1离心5 min,弃上清,用PBS洗涤2次,在0.5 mL PBS中重悬,立即上机,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分子表达的水平;测定结果用CELLQuest软件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
根据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分子表达的结果及CD4+/CD8+比值显示于表1。从中可见,小鼠受辐射损伤后,外周血CD3+、CD4+、CD8+较正常组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有所不同,其中CD8+的降低幅度最大,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P<0.01);补充大豆异黄酮则可使受辐射小鼠的CD3+和CD4+水平较正常组略有上升,但对CD8+的作用不明显,仍明显低于正常组水平(P<0.05)。依据CD4+和CD8+测定结果计算的CD4+/CD8+比例,由于受辐射两组的CD8+明显降低,使两组CD4+/CD8+比值均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P<0.05)。
与正常组比较:*P<0.05 ,**P<0.01
2.2 脾脏T细胞亚群的检测
表2给出根据流式细胞仪测定脾脏T细胞亚群CD3、CD4、CD8分子表达的结果及计算的CD4+/CD8+比值,结果表明,小鼠受辐射损伤后脾脏CD8+较正常组有所下降,CD3+和CD4+的水平则有所升高;补充大豆异黄酮对受辐射小鼠CD3+、CD4+、CD8+和CD4+/CD8+比值的影响不大,其变化趋势与辐射对照组相同。
与正常组比较:*P<0.05
2.3 胸腺T细胞亚群的检测
表3显示根据流式细胞仪测定的胸腺T细胞亚群CD3、CD4、CD8分子表达的结果及计算的CD4+/CD8+比值。如表中所示,辐射对照组小鼠受辐射损伤后胸腺CD3+、CD4+较正常组有所升高,其中CD4+的升高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而CD8+水平则在辐射后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补充大豆异黄酮则可使受辐射小鼠的CD3+升高、CD4+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使CD8+水平明显下降;依据CD4+和CD8+测定结果计算的CD4+/CD8+比例,由于胸腺补充大豆异黄酮CD8+明显降低,使CD4+/CD8+比值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
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辐射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状态的维持,有赖于各种免疫细胞,特别是依赖于各类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以产生适度的免疫应答,使之既能清除抗原性异物,又不致损伤机体自身组织。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是位于细胞膜上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CD4、CD8和CD3分别代表抗原限定的T辅助淋巴细胞、T抑制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配体细胞群,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是免疫调节的中心枢纽,CD4/CD8比值是重要的免疫状态检测指标。电离辐射可作用于T细胞亚群,进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本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受电离辐射后,外周血、胸腺和脾脏细胞的T细胞亚群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大豆异黄酮对T细胞亚群的这些变化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由于胸腺细胞成熟分化不同阶段的辐射敏感性不同[7],使得小鼠全身照射后各亚群细胞数减少或增加的百分数也不尽相同。
CD3分子的主要功能是稳定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结构和传递T细胞活化信号。TCR和CD3均为T细胞膜上的重要分化抗原,是成熟T细胞的特征性标志,当T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后,CD3参与将信号转导到T细胞浆内,作为诱导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在成熟T细胞表面TCR与CD3以非共价键结合成TCR/CD3复合物,共同构成介导T细胞抗原刺激和传递刺激信号的功能单位[8],引起细胞活化、增生。本实验观察到小鼠受到辐射后胸腺和脾脏CD3+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与文献报道的低剂量辐射可诱导小鼠胸腺细胞CD3分子表达的适应性反应是一致的[9];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使CD3分子水平进一步升高,由于T淋巴细胞表面的TCR/CD3复合物是介导细胞内一系列信息传递过程的启动环节,说明大豆异黄酮一方面可使T细胞成熟分化加快,促进胸腺细胞更新;另一方面,促进T细胞的信号转导,使向细胞内传递信号加快。
本实验的结果显示辐射对照组外周血的CD4+、CD8+细胞均低于正常组,但CD4+/CD8+比值高于正常组;脾脏的CD4+细胞和CD4+/CD8+均高于正常组,CD8+细胞低于正常组;胸腺的CD4+细胞和CD4+/CD8+比值高于正常组,CD8+细胞低于正常组。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失衡,提示辐射损伤影响了T细胞的发育过程[10]。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细胞成熟分化不同阶段的辐射敏感性不同[7],细胞各亚群的辐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导致了照射后各亚群之间比例的改变;另一方面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的机理较为复杂,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和观点,有学者观察γ射线照射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发现CD4T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升高,而CD8T淋巴细胞相对比例降低,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存在着差异。CD4细胞的辐射抗性比CD8细胞的辐射抗性要强[11]。本实验观察到,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使外周血CD4+、CD8+、CD4+/ CD8+升高,脾脏和胸腺的CD4+/CD8+升高,说明大豆异黄酮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并加强信号传递和T细胞的活化,促进胸腺细胞的成熟分化,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对于防治电离辐射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丽,金宏.大豆异黄酮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13(2):132~134
[2]闫祥华,顾景范,孙存普.大豆异黄酮抗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1998 28(4):362~363
[3]金宏,刘丽,王先远,等.大豆异黄酮抗电离辐射作用的实验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26(3):23~26
[4]吴德昌主编.放射医学[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14~85
[5]鞠桂芝,苏旭,齐进,等.1.5Gy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胸腺细胞CD3、CD4、CD8分子表达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5,15(2):93~95
[6]闫祥华,顾景范,孙存普.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其对血凝调节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1 22(5):70~73
[7]苏旭,张迎春,刘树铮.胸腺细胞成熟分化不同阶段的辐射敏感性[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1998,16(1):38~41
[8]Goldsmith M,Weiss A.New clues about T cell antigenreceptor complex function[J].Immunol Today,1988,9(4):220~222
[9]鞠桂芝,苏旭,齐进,等.低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诱导小鼠胸腺细胞CD3分子表达的适应性反应[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6,16(5):314-316
[10]Iwata M.Regulation of thymocyte apoptosis and positiveselection[J].Nippon Rinsho,1996,54(7):1753~1759
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2013-01~2014-1 60例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晚期胃癌的患者。采用Excel的随机数发生器生成随机号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其中年龄最大61岁, 最小32岁, 平均年龄57.6岁;有胃病病史最长45年, 最短5个月, 平均5年7个月;确诊胃癌时间最长2年7个月, 最短半月, 平均1年3个月。男43例, 女17例。两组年龄、病程、性别等无明显差异。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中胃癌的诊断标准, 辨证符合“气血双亏”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乏力心悸, 胃脘疼痛, 舌淡苔白, 脉细弱[1]。
1.3 纳入标准
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 不能手术的IV期患者 (包括经手术探查而未切除肿瘤患者) , 或手术后复发者, 经放化疗结束2个月以上, 体力状况评分 (KNS) [1]在20分以上, 估计能存活3个月以上者, 可以纳入试验病例。
1.4 排除标准
(1) 年龄小于18岁, 或大于65岁; (2)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3) 不符合纳入标准, 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 或资料信息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方法
2.1分组治疗
对照组: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 加服扶正固本方汤剂, 每日1剂。
扶正固本方:鹿茸片15g、红参15g、怀山药30g、黄芪15g、茯苓15g、阿胶15g、当归10g、绞股蓝15g、五灵脂10g、三七6g、琥珀6g、藤梨根10g, 每剂先用清水浸泡1小时后, 武火煮沸续用文火煎煮20分钟, 将药汁倒入器皿中, 再放水少许文火煎沸后, 将药汁与第1次煎沸之药汁混合共400m L, 分两次温服, 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8周。
2.2 观察指标及测定
2.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变化
评定标准:根据纳差、乏力、疼痛、消瘦等常见症状按轻、中、重分为3级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I级 (轻度) 、Ⅱ级 (中度) 、III级 (重度) 分别记为1~3分
2.2.2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
2.2.3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均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并记录。
2.3统计方法
统计处理采用SPSS11.0版软件, 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变化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结果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安全性评价
通过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 两组均未见因为治疗所造成的不良反应。
4 讨论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其中细胞免疫在抗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2]。当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 肿瘤发病率增高;而在肿瘤进行性生长时, 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将受到进一步抑制, 两者互为因果, 双方各因素的消长对肿瘤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 胃癌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分泌大量的免疫抑制因子, 可广泛抑制杀伤细胞的活性, 直接削弱机体内T细胞的活性, 同时在肿瘤抗原的刺激下, 脾细胞免疫抑制细胞前体被激活, 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从而导致胃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影响其生存质量。由于这种免疫抑制是肿瘤源性的, 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 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呈进行性抑制, 因此表现为患者的免疫状态与病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越是晚期患者, 其细胞免疫功能越为低下, 患者的生存质量亦越差[3]。
目前认为, CD4+/CD8+比值反映了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是否稳定, 比值降低代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因此,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能够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4]。
扶正固本是中医基本治疗法则之一, 以补益药物为主, 调节人体阴阳、气血、津液和脏腑功能的不平衡,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消除各种虚弱证候, 达到强壮身体、祛除病邪之目的。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因“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所致, 肿瘤的发生必先因抗病能力低下而发病, 后再因疾病发展而致虚。因此, 根据中医学这个基本治则及人体免疫功能在癌证发病中的调节作用原理, 运用中医扶正固本的治则治疗晚期胃癌。有资料表明[5]:方中鹿茸补肾壮阳, 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及抗应激作用[6];红参补益气血, 有抗疲劳,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等多种作用;黄芪补益气血, 能促进机体代谢, 抗疲劳、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对干扰素有促进作用, 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7];绞股蓝、山药、茯苓益气健脾, 具有抗疲劳、防止正常细胞癌化、明显增加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功能及抗肿瘤作用;阿胶、当归补血、滋阴, 含多种氨基酸, 显著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五灵脂与人参配伍合煎后能显著增强正常小鼠免疫器官发育及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能提高体液免疫功能, 具有镇痛、抗炎、抗衰老等作用, 并能逆转腺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 具有预防肿瘤的作用;藤梨根为弥猴桃树的根, 有解毒抗癌作用, 用于各种癌证, 特别对胃肠道的癌症有明显效果。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 经扶正固本治疗后, 纳差、乏力等症状积分差值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扶正固本治疗能明显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纳差、乏力等症状;而对上腹痛、消瘦等症状改善作用不明显。检测结果显示CD4+及CD4+/CD8+均较对照组提高, 两组对比有显著意义 (P<0.05) , 说明扶正固本中药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 扶正固本方治疗晚期胃癌是通过影响患者免疫系统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的, 也符合目前晚期癌症治疗的现实目标, 即在强调提高疗效的前提下,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并延长其生存期[8]。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及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1997:34.
[2]王吉, 顾玮, 孙颖, 等.化疗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胃肠病学, 2008, 13 (9) :540.
[3]宁军, 龚浩.胃癌患者淋巴细胞和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1 (3) :1292.
[4]王润洁, 胡红, 黄芳, 等.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 (9) :26.
[5]高学敏.中药学.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11.
[6]梁负爱, 宋成岩, 金忠吉.复方鹿茸煎剂对小鼠耐缺氧能力和抗疲劳作用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2, 9 (3) :152.
[7]汤召峰, 梁晓美, 徐善华.黄芪有效成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21 (3) :341.
【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推荐阅读: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05-20
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05-30
淋巴细胞亚群06-12
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12-16
t淋巴细胞06-27
T淋巴细胞瘤07-08
T淋巴瘤细胞07-25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09-17
血清细胞11-23
外周血T淋巴细胞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