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

2024-09-28

中药血清(通用3篇)

中药血清 篇1

摘要:1988年, 日本国东京都医院的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概念, 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方法。但随着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不少问题凸显出来, 2008年, 贺石林创立“血浆药理学”方法, 提出在一些研究中, 血浆药理学的效果优于血清药理学。对血清药理学和血浆药理学进行比较, 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药复方,血浆药理学,血清药理学

自1988年日本国东京都医院的田代真一[1]正式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来, 其在我国医药界得到广泛应用。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是动物给药后取血, 静置离心, 吸取上清液[2]。而贺石林提出的血浆药理学是认为中药的成分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后是进入血浆, 而不是血清。血清的制备有凝血过程, 而体内通常不会发生凝血, 凝血过程中生成一系列酶, 刺激白细胞释放溶酶, 释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 刺激血小板, 同时伴有纤溶、抗纤溶、补体、激肽等系统被活化情况。制备与灭活血清的过程会导致中药成分与中药介导体内释放的物质损失[3]。

含药血浆的制备方法是动物给药后取血, 在新鲜血液样品中加入抗凝剂, 吸取上清液, 即为血浆[4]。血浆是抗凝血液离心后去除血细胞的上清液, 血清是凝血完成后未稀释的细胞外液[5], 故血清与血浆最大的区别是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不含某些参与凝血的蛋白质, 却含有凝血时产生的某些物质, 如血小板受到凝血酶的刺激会产生数百种蛋白, 如黏附分子、生长因子、凝血有关因子、蛋白S、PAI-1等[6]。血清与血浆生化指标也不同[7], 如钙 (Ca2+) 、镁 (Mg2+) 、肌酐 (Cr) 、钾 (K+) 、氯 (Cl-) 、葡萄糖 (GLU) 、乳酸 (Lac) 、α-淀粉酶 (Amy) 含量均有显著差异。血清中的微量元素锌、铝和铷的含量也远高于血浆[6]。此外, 血清与血浆中的某些氨基酸含量明显不同, 且随着血清与凝块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升高[8]。血清与血浆的物质成分不同, 对实验的影响也会不同。

1 血清药理学和血浆药理学的比较

早在1998年, 何玉军等[9]就开始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 如保肾冲剂含药血清[10]、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11]、传统经典妇科良药逍遥丸[12]、薯蓣皂苷含药血清[13]等。尽管血清药理学在我国应用广泛, 但凝血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血浆药理学来代替血清药理学。李永忠等[14]利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探讨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能够显著降低TRAP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的活性, 抑制骨吸收陷窝数量增多, 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 血浆药理学较真实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过程。徐平华等[15]将鳖甲超微粉含药血浆加入HSC-T6细胞体系中, 观察鳖甲超微粉抗肝纤维化作用, 由于药物进入体内后部分会与血浆蛋白结合, 使血浆中的药效成分较血清中高, 故用血浆代替血清加入细胞体系。

血浆药理学在代谢组学中亦有应用。陈峰等[16]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大鼠血浆中鉴定出槲皮素和异鼠李素两种代谢产物结构。将血浆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结合, 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阐明以及血药浓度的测定。血清药理学在代谢组学中也有应用, 如葛根[17]、大青叶[18]、六味地黄丸[19]等中药及其复方均采用血清药理学结合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气相色谱 (GC) 等手段研究其在血液中的成分。早先贺龙刚等[20]曾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大鼠进行中药脑泰方实验研究, 发现在PDS紫外扫描条件下, 含药血浆仍保存较多该复方的极性成分, 而含药血清中则大部分消失或明显降低, 提示血浆的含药成分更符合体内状况, 能较好地再现机体内的药理效应。也有文献报道[21]对中药脑泰方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进行蛋白质 (肽) 组学比较分析, 发现含药血浆和血清有24个差异蛋白点。而在药效成分研究中, 罗琳等[21]为确定复方五仁醇胶囊的主要药效成分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 采用HPLC法检测大鼠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 结果发现两种药效成分在血浆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在代谢组学和蛋白 (肽) 组学研究中采用血浆做标本, 只有在抗凝干扰实验中, 才考虑用血清[5]。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人们在探讨中药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等方面会根据中药不同成分和组方选择不同的方法, 特别是对于含有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2007年, 马琦林等[23]利用血浆药理学方法, 将SD大鼠的含药血浆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以观察通心络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活力及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通心络含药血浆能够显著抑制组织因子和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的表达。他们认为血清的凝血过程可能会对药物有影响。因此提倡对于中药 (尤其是活血化瘀中药) 的研究, 采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更为科学。

王东生等[4]探讨活血化瘀方剂大黄蛰虫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发现只有血浆药理学可以进行血栓与止血的体外研究, 而血清药理学受到限制, 说明在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中应注意血清药理学的不利影响。丹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 对缺血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贺龙刚[23,24]将丹参注射剂作用于日本大耳白兔, 采用HPLC法比较兔子血浆和血清中原儿茶醛和丹参素的含量。同时将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作用于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 结果发现血浆药理学的效果优于血清药理学。丹参能显著降低血浆中血栓素TXA2的代谢产物和内皮素的含量, 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抑制血小板聚集[26]。

以上结果表明, 血浆药理学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与血清药理学的结果不一样。笔者认为做实验要根据组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如抗凝剂对药物在血中的代谢有影响, 则选择血清药理学;若无影响, 则选择血浆药理学更为科学。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采用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进行平行实验。此外, 在血浆药理学中, 为了避免抗凝剂干扰, 建议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凝剂进行平行实验。

2 对中药血浆和血清药理学的评价

血清和血浆药理学采用动物的含药血清/血浆进行半体外实验, 开辟了中药研究的新思路。与将复方或其制剂中的某些单体成分直接进行体外药理实验相比, 其不仅能够避免中药粗制剂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且更具说服力, 毕竟药物在体内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转化, 直接进行实验无法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27], 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治疗的整体性、规范性。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均具有重复性好、实验条件可控性强、药物效应易检测等优点。

2.1 血清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

血清药理学可以进行体外实验直接观察中药的药理效应, 便于从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阐述药理机制, 同时还能观察和追踪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 消除各种体外实验干扰因素的影响, 较清楚地反映药物的有效成分及活性部位, 为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28]。该法在药物研究中应用广泛, 有较多的资料与数据可供参考, 在动物选择、采血时间、是否灭活等问题上有较多的经验可借鉴[29]。

然而, 血清的制备具有凝血过程。凝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不仅明显改变了血液的成分, 还可能影响药物在血中的含量。同时, 药物的有些成分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而血清却不含纤维蛋白原。此外, 有学者[30]指出在我国发表的有关“血清药理学”的论著中, 只有极少部分是真正的血清药理学, 大部分是血浆药理学。例如, 在研究某些含有活血化瘀中药时, 药物的某些成分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这时若取血后立即离心, 得到的很可能是血浆而不是血清。再者, 部分学者通过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的平行实验研究活血化瘀中药, 结果证明含药血浆的作用明显优于含药血清, 这可能是由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导致。

2.2 血浆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

2002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关于血标本选择专题报告”中指出:“由于历史的缘故, 过去通常采用血清, 现在许多实验室倾向于采用血浆。因为凝血引起的级联与相关反应可用抗凝剂加以避免, 显然血浆的组成较血清能更好地反映体内的实际情况”[31]。由于正常人体内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是血浆, 因此, 体内含有药物成分的是血浆, 应用这种血浆进行体外实验, 能够客观地模拟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更接近体内的真实情况, 深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 同时可以排除中药制剂直接进行离体实验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避免假阴性与假阳性, 提高可信度。

虽然血浆药理学具有众多优点, 但仍有不足之处, 首先其制备需要加入抗凝剂, 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EDTA的钠盐和钾盐、柠檬酸盐等, 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有些还会改变血浆中药物成分的含量[32]。肝素可抑制某些生化反应, 如抑制PCR中的Taq聚合酶;EDTA和柠檬酸盐可能对某些离子, 如NH4+、Cl-的分布有干扰, 其还极易与金属离子螯合, 如与锌结合抑制碱性磷酸酶、金属蛋白酶活性及金属依赖性细胞功能试验等;进行蛋白电泳前必须去除纤维蛋白原, 以排除纤维蛋白原的干扰。因此使用血浆时必须设有参比, 以避免这些干扰。在有对照的情况下, 这些干扰是可抵消的。此外, 有人认为对于体外培养的细胞、病毒、病原菌或离体的组织器官, 含药血浆中原有的酶、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而干扰实验结果。但血浆灭活后可排除这种影响, 有助于减少血浆的非药理性干扰[33]。

3 结语

近几年来, 血清药理学和血浆药理学被广泛应用。关于这方面的实验数据也越来越多, 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 两种方法的实验都很多,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拓宽了道路。然而, 血浆药理学和血清药理学方法各有优缺点, 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 要根据组方的不同选择血清药理学或血浆药理学, 以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

中药血清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妇科门诊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均经宫颈活检病理科确诊的CIN(Ⅰ~Ⅱ)患者共92例(CIN诊断标准: CINⅠ异型性细胞局限在鳞状上皮细胞层的下1/3; CINⅡ异型性细胞占鳞状上皮细胞层的下2/3 [2] ),年龄为28~70岁,平均年龄为49岁。期中CIN-Ⅰ患者76例,CIN-Ⅱ患者共16例,随机将以上CIN-Ⅰ和CIN-Ⅱ患者平均分成2组,组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以上各患者均为初次就诊,在此之前均未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

1.2 药物

中药清毒栓购自杭州市同仁堂药店。临床用药量为6.7 g/枚,1日1次,1次1枚,外用塞阴。

1.3 治疗方法

两组各92例CIN确诊后患者每天睡前清洗外阴后实验组用清毒栓塞入阴道1枚,对照组用药物α-2b干扰素塞入阴道1枚,两组分别连续用药60天,遇经期即停药,经净后再连用,性生活均应使用避孕套。各患者分别于用药前1天,用药第21天、第41天、第61天清晨7:00-8:00来我院抽取空腹静脉血各3 ml, 37℃水浴室温静止1h,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血清置于56℃水浴30 min灭活补体,分装于1 ml无菌EP管中置于-80℃冰箱冷藏备用。

2 SccAg的检测方法

应用美国雅培公司IMX酶全自动免疫分析检测仪和SccAg诊断试剂盒检测,用MEIA法测定血清中SccAg,SccAg≥1.5ng/L定为阳性。检验操作按药盒规范完成[3]。

3 统计学处理

数值均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表1显示两组用药前与用药不同时期患者血清SccAg阳性例数及阳性率的比较情况。用药20天两组血清SccAg阳性例数均见减少,但两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40天和60天时两组血清SccAg阳性例数均明显减少,治疗组阳性例尤为明显,其效果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治疗组对CIN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详见下表1:

[n(%)]

表2是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前与用药不同时期血清SccAg的含量比较,从该表可以看出,用药20天两组患者血清SccAg的含量与用药前比有降低趋势,但效果不显(P>0.05);用药40天和用药60天两组血清SccAg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治疗组略降低明显,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

(±s)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中药清毒栓在预防性治疗CIN-Ⅰ、Ⅱ级患者的用药最佳时间在40天以上到60天左右。具体用药时间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用药时间。

5 讨论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半数以上[4]。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该病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5万例,发病率与死亡率占世界三分之一。宫颈癌是一种可早期预防和治愈的感染性疾病,所以如何阻止作为其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进一步发展演化成为近年来众多医学者的研究热点。以往对于CIN-Ⅰ级患者多建议定期复查,大多患者并没引起注意,因而错过治疗时期而贻误病情;对于CIN-Ⅱ级的患者,大多主张手术行宫颈锥切术,但对于有些不适宜手术的患者,更是为宫颈癌前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如果能够及早筛查,及时治疗,宫颈癌是可以预防及治疗的疾病。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是鳞状上皮癌特异的一种肿瘤相关抗原,是1977年Kato等从宫颈癌组织中提取的糖蛋白,分子量约42~48kD,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serpin)家族,正常状态时位于鳞状细胞中的细胞浆内,血液中SCCAg是由于靶细胞基因表达和调控异常的结果,表现为蛋白质合成紊乱,产生异常抗原,常出现在肿瘤临床进展阶段[5]。文献报道宫颈癌治疗前SCCAg的阳性表达率较高,Ngan等[6]报道为65. 3%。研究表明SCCAg对早期宫颈癌血清学检测意义不大,但可用于监测恶性肿瘤的临床过程,对疾病的好转、发展或复发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蒋鹏程等[7]在研究宫颈癌时发现,SccAg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较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其血清水平随临床分期进展而增高,可以作为宫颈癌辅助诊断指标,并用于评价疗效。我们的研究提示CIN-Ⅰ、Ⅱ级患者治疗前SCCAg的阳性表达率为17. 5%,且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血清SccAg 的含量逐渐下降,与上述研究相符合。

本研究所用清毒栓的主要组分有莪术、黄柏和紫草等。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莪术的主要成分姜黄素[8]、榄香烯[9]具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对各细胞周期都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系莪术油中多种抗癌成分复合作用的结果。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清火解毒、退热除蒸的功效。有研究表明,黄柏具有抗病毒、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紫草甘、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各研究显示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该栓剂在本研究中起到了预防治疗且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的作用。

总之,中药清毒栓在对降低CIN-Ⅰ、Ⅱ级患者血清SCC Ag的方面有一定的敏感性,从而可达到预防甚至治疗CIN-Ⅰ、Ⅱ的目的,尽管其达不到彻底治疗的效果,但它的应用仍对预防宫颈疾病的进一步发生、发展方面提供了有用的临床价值,用于宫颈癌前病变的预防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张彦娜,张昌卿,王骅,等.宫颈癌患者中联合检测血清VEGF及SccAg的意义[J].中国癌症杂志,2002,12(3):231.

[2]卞美璐,刘树范.子宫颈疾病的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02.

[3]李俊东,李孟达,黄欣,等.治疗前血清SccAg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2,4(6)2:69.

[4]连丽娟,刘彤华,刘炽明,等.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9.

[5]Crombach G,Scharl A,Vierbuchen M,et,al.Detection ofsquamoucell carcinoma antigen in normal squamousepithelia and in squamoucell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cervix[J].Cancer,1989,63(7):1337-1342.

[6]NganHY,ChungAN,Lander IJ,et a.l Prognosticsignificance of serum tumormarkers in carcinoma of thecervix[J].Eur J GynaecolOnco,1996,17(6):512-517.

[7]蒋鹏程,曾四元,傅晓艳,等.宫颈鳞癌患者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00,15(5):508-510.

[8]Hour TC,Chen J,Huang CY,et al.Curcumin enhances cy-totoxicity of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in prostate cancercells by inducing p21(WAF1/CIP1)and C/EBPbetaexpressions and suppressing NF2kappaB activation[J].Prostate 2002,5,51(3):211-218.

中药血清 篇3

关键词:尿毒症,中药灌肠,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清脂联素,TNF-α

尿毒症属于肾脏衰竭的晚期, 因其造成的代谢功能紊乱和系统功能失调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 对尿毒症进行有效治疗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相关研究表明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与尿毒症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尿毒症治疗首选血液透析, 能够延长患者生命, 为肾脏移植提供机会[1]。本文以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中药灌肠配合高通量血液透析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 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脂联素、TNF-α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尿毒症治疗的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男43例, 女57例, 年龄33~58 (46.81±8.13) 岁;对照组男41例, 女59例, 年龄32~58 (46.34±8.06) 岁。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符合尿毒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血糖、血压稳定, 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肝脏疾病患者、不配合患者予以排除。

1.3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利用中药灌肠配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选用透析机4008B (Fresenius公司制造) 和高通量聚砜膜血液透析器FX60 (Fresenius公司制造) , 透析液选用碳酸氢盐, 透析液流量为600ml/min。透析血流量250ml/min, 每次治疗240min, 每周治疗3次。中药灌肠方剂基本组成:黄芪20g, 大黄15g, 当归12g, 牡蛎25g, 丹参15g, 赤芍10g, 麦冬12g, 加水400ml煎, 取药液200ml, 每天灌肠1次, 每次1小时, 持续灌肠12周。对照组患者利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 方法同研究组。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尿毒症治疗的相关疗效评价标准[2]。显效: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或明显减轻, 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30%以上, 血肌酐降低30%以上;有效: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或明显好转减轻, 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以上, 血肌酐降低20%以上;无效:治疗后症状没有好转, 血肌酐、血尿素等指标上升。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检测方法

治疗前后在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25ml, 静置30min后分离血清, 低温保存。选用试剂盒 (上海BOAT-MAN生物技术公司生产) , 采用ELISA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 测定血清脂联素和TNF-α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7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血清脂联素、TNF-α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脂联素、TNF-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脂联素、TNF-α明显下降 (P<0.05) 且研究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尿毒症的治疗中, 血液透析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常规血液透析选用的透析器透析量低, 膜孔径小, 对于大分子毒素的清除不充分, 透析效果不佳。而高通量透析透析量高, 能够利用吸附作用有效清除大分子物质, 提高血液透析净化程度和尿毒透析的充分性[3]。近年来, 中药灌肠在治疗尿毒症方面得到了突破发展, 有效解决了血液透析指标不治本的缺陷。中药灌肠能够通过与毛细血管、小血管的液体交换实现清除血液毒素、补充电解质的功效。中药灌肠配合高通量血液透析能够整体调治, 实现标本兼治[4]。

血清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能够参与抗炎、胰岛素抵抗等生理过程。相关研究表明晚期肾脏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增高, 而尿毒症患者进行肾移植手术后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TNF-α属于炎性细胞因子, 健康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不产生炎性因子, 而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毒素堆积过多, 可以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炎性因子, 使TNF-α表达升高[5], 这表明血清脂联素、TNF-α与尿毒症病情发展紧密相关。

我院采用中药灌肠配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血清脂联素、TNF-α的改善明显好于常规血液透析, 表明中药灌肠配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降低血清脂联素、TNF-α水平, 促进尿毒症的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文英.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在肾病治疗中的疗效研究[J].医学信息, 2011, 24 (9) :47.

[2] 李周齐.高通量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疗效比较[J].求医问药, 2013, 11 (4) :65-66.

[3] Tall AR, Yvan-Charvet L, Terasaka N, et al.HDL, ABC transporters and cholesterol efflux: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J].Cell Metab, 2008, 7:365-375.

[4] 朱彦红, 李荣唐.中药灌肠配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102例[J].甘肃中医, 2011, 24 (5) :31-32.

上一篇:英语职业技能竞赛下一篇:会计报表分析方法